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课件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课件
04
CHAPTER
海绵城市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建设成本高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绿化带、雨水收集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对于一些财政紧张的城市来说,筹集资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投资回报周期长
海绵城市建设的投资回报周期相对较长,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看到明显的效益,这使得一些投资者和政府部门缺乏积极性。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课件
目录
海绵城市概述海绵城市建设案例展示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要素海绵城市建设的挑战与对策海绵城市建设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影响海绵城市案例分析总结与展望
01
CHAPTER
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规划设计理念,旨在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并具有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能力,以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应对自然灾害。
厦门园博苑是集园林艺术、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也是国内首个以“海绵城市”为主题的公园。园内采用了多种生态措施来管理雨水,如植草沟、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实现了雨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了园内水环境的品质。
厦门园博苑
深圳龙岗区是深圳市的一个行政区,也是国内较早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地区之一。区内采用了多种生态措施来管理雨水,如雨水花园、绿色街道、雨水湿地等,实现了雨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了区内水环境的品质。
宣传推广
因地制宜
根据当地的气候、地形、水文等条件,制定适合当地特点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专业规划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专业的规划设计,确保了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跨部门协作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协作,包括规划、建设、环保、水利等部门,确保了海绵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海绵城市建设采用了许多新材料和新技术,如透水混凝土、雨水收集系统、生态湿地等,提高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深度剖析】海绵城市工程案例详解系列—城市道路的海绵化改造

【深度剖析】海绵城市工程案例详解系列—城市道路的海绵化改造

【深度剖析】海绵城市工程案例详解系列—城市道路的海绵化改造导读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而这样的描述也正是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所力求最终达到的生态本质。

如何妥善解决传统的城市道路雨水规划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把低影响开发措施(LID)因地制宜地应用于城市道路规划和建设中,本期我们将重点讨论”如何进行城市道路的海绵化改造“。

一、传统的城市道路雨水规划所面临的问题1传统城市道路雨水规划带来的问题快速城市化导致道路面积不断增大,道路在建成区占比高,极大改变径流特征,同时成为面源污染重要影响因素。

传统“边沟-雨水口-市政管线”的道路雨水排放方式有三个不足:1、雨水直接经过排水管道排水,汇流速度快,无法蓄存;2、雨水冲刷速度快,导致雨水污染;2、道路绿化带耗水严重。

道路雨水口不足或不畅造成的路积水不能及时排出我国道路排水设计规定较为简单,未规定具体的计算方法,但排水口的具体距离应根据计算确定,位置应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不根据实际需要、距离等布置雨水口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由于地势较低或城市不同地区存在明显高差造成道路排水倒灌当城市降水量大于道路总体排水能力时,必会造成地势较低地区积水水位不降反而上升的现象,在沿海城市或者河流众多的城市,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城市道路要从雨水问题的重要“诱发地”转变为雨水问题的首要“解决地”是非常重要的。

“海绵化”道路改造能使道路排水收集、输送、净化、利用、排放等环节有机地统一并协调运用,实现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

二、城市道路“海绵化”改造具体方式1道路两侧改造1丨人行道外侧镶边石抬高从“滞”和“蓄”两个方面控制雨水,由于部分道路人行道外侧绿化带高于人行道,因此把人行道外侧镶边石抬高,使外侧绿化带雨水滞留在绿化带内,从而达到减缓降水进入排水系统的速度。

2丨下沉式树池带改变以往单个树坑的方式,把4~5个树坑连成一个树池带,以增大蓄水能力。

海绵城市道路改造设计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道路改造设计案例分析

周湾路设计案例
2. 雨洪管理
LID组件 快车道路面径流通过开口路牙进入侧分带 植草沟系统;慢车道和人行道路面径流通 过立篦式路牙进入雨水花园或通过人行道 暗涵进入道路两侧 15米绿化带内设置的生 态化雨水沟(采用植草沟或多塘形式) 在植草沟系统和雨水花园系统内,雨水通 过入渗,输送、溢流的方式得到净化、调 蓄和蒸发。同时,生态沟防山洪能力按 20 年一遇设计,排水系统按 50年一遇进行灾 害性评估。 雨水花园 植草沟 人行道暗涵
3.1 自然排水系统替换原有绿化带
金山湖大道的自然排水系统为两侧布置的截面是 3.5米宽、0.2~0.3米深的生态草沟。单侧自然排 水系统的长度约590米,坡度沿道路纵向坡度设 置,有两处高点和两处低点,形成三处雨水花园 和出水口。 生态草沟混合土壤采用透水性土壤、水洗砂、水 洗碎石由上至下配置而成,并在草沟内种植本地 的常绿乔木和灌木。通过道路横坡设置和路牙开 口,使路面雨水自然收集进入生态草沟。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 金山湖大道设计案例
1. 简介

金山湖大道区域内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丰富,规 划以休闲旅游、低密度居住和高档商务为主。

在这个案例研究中,我们利用金山湖大道的道路绿化 侧分带建立生态植草沟和雨水花园,利用渗透、滞留、 传输相结合的方式对道路和周围汇水区径流进行管理, 沿着道路没有布置纵向排水管道,径流通过植草沟和
每个雨水花园面积约10平米。雨水花园的基础建 设方法类似于以上所描述的自然排水系统,但其 表面不种植植物,以一层厚粒径河卵石铺面代替, 目的是沉积并阻拦来自植草沟径流的泥水和悬浮 垃圾,减少溢流雨水对下游水系的污染。雨水花 园表面河卵石需要定期清洁维护,以保证它的使 用功效。

雨水花园

杭州建设海绵城市之若干案例分析及前景探讨

杭州建设海绵城市之若干案例分析及前景探讨

杭州建设海绵城市之若干案例分析及前景探讨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空间的开发,改造与维护面临巨大的挑战.而随着气候变化、城市下沉等问题的出现,建设海绵城市已经成为解决城市工程排水及自然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通过对杭州若干海绵城市项目的案例分析,探讨这些城市项目的特点、成效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

一、雪堰塘综合服务区雪堰塘位于杭州西湖区凯旋路一侧,该区域因路面排水问题引起了业主及周边居民的关注。

响应国家建设美丽村庄与美丽城市的要求,雪堰塘在2016年开工建设,致力于打造海绵城市、绿色示范区等。

项目主要包括生态旅游商铺、水体修缮、雨水沉淀池、绿化等。

其中,针对雪堰塘成为小绍兴“新十景”中的代表水乡,项目从保护和修缮水体出发,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进行生态园林和河道绿化、清淤清污工程、改善河道生境等。

同时,针对当前生活垃圾的大量产生和排放,项目还提出了废弃物分类处理的建议,以推广低碳环保的理念,创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

二、绿岛湖公园绿岛湖公园是杭州滨江区首个海绵城市项目,也是杭州完全自主开发的首个海绵城市项目,该项目以杭州滨江保护区为背景,首次将海绵城市理念运用到一个城市公园中去,为城市生态发展提供示范。

项目主要包括绿岛湖景观园林、雨水花园、雨水湖泊、板块式沉积池、浸渗池等。

为了实现海绵城市的平衡效应,项目充分发挥了湖泊的污染减缓作用。

在项目中,湖泊起到了减缓和调蓄雨水、减少城市洪涝的作用,同时使绿岛湖充满生态活力,更适宜各年龄、各人群的健身活动。

三、三里亭公园三里亭公园项目位于萧山区兴浦街道,该项目创新性的将城市公园与海绵城市的理念结合起来,通过植树造林、土壤修复、绿地雨水渗滤及储水,使得城市公园中的雨水达到循序渐进的处理。

项目主要包括景观绿化、道路排水、雨水花园等,特别是对于雨水的收集、渗透和回收创新研究。

综上所述,杭州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杭州生态与环境的改善,珍爱城市的生命力做出了不朽贡献。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各种措施和技术手段,使城市对降雨等自然灾害的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得到提高,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对城市生态环境、人民生命财产和城市持续发展的影响。

海绵城市旨在通过构建“海绵”来实现水的滞蓄、自然补给和渗透,从而解决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水环境的改善问题。

下面就以中国厦门市为例,进行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厦门市是一个海洋城市,常年面临降雨较多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应对暴雨等极端气候事件带来的洪涝灾害,厦门市积极推广海绵城市建设。

2015年,厦门市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市区近期重点工程,并制定了相关规划,积极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

首先,厦门市通过改造城市硬质地面,增加透水面积,提高城市的渗透性。

在市区的道路、广场等公共场所,采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材料,使得雨水可以自然渗透到地下,避免了雨水积聚和排水系统的超负荷。

此外,厦门市还利用屋顶绿化、立体绿化、景观河道等手段,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提升城市的生态功能,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渗透性。

其次,厦门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湖等雨洪处理设施,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雨水花园是指通过灌溉、收集、储存和利用雨水,形成以植物为主体的生态景观。

厦门市在公园、社区等场所建设了大量的雨水花园,以滞后排放的方式处理雨洪水,并将雨洪水纳入景观景点,增加城市的景观价值。

同时,厦门市还利用泄洪口、渗透溢流、雨水湖等设施,实现雨洪水的收集、储存和利用,降低城市排水压力。

最后,厦门市开展了海岸线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强对滨海区域的防护和修复。

厦门市通过引进潮滩植被、增设海岸林带、加强沙滩修复等措施,提升海岸线抗风、抗涨潮和抗风浪能力,增强了城市的防汛能力和适应能力。

同时,厦门市还通过植被的修复和生态河道的建设,提升城市的生态功能,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

综上所述,厦门市作为一个海绵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通过改造硬质地面、建设雨洪处理设施和开展海岸线治理等措施,提高城市的渗透性,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并加强城市的防护和生态修复。

案例分析:国内外成功的海绵城市项目

案例分析:国内外成功的海绵城市项目

案例分析:国内外成功的海绵城市项目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管理和防灾风险的挑战。

作为应对这一挑战的解决方案之一,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以其综合治理水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适应能力的特点,备受国内外关注。

本文将从工程专家的角度,分析并总结国内外成功的海绵城市项目,并探讨其成功之道。

一、项目一:新加坡滨海湾花园新加坡的滨海湾花园是国际上最早的海绵城市示范项目之一。

该项目通过创新的工程技术和策略,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城市环境。

项目中采用了多种措施,如建造雨水收集系统、绿色屋顶、水池等,实现了雨水的回收与再利用,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

二、项目二:荷兰鹿特丹项目荷兰鹿特丹项目是一个成功的海绵城市示范项目,该项目以“水管理城市”为理念,并在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中加以实践。

该项目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如建造水中心和水廊道、利用建筑物屋顶进行雨水收集等,有效地增加了城市的雨水收集能力,解决了城市雨水排放问题。

此外,项目还通过改善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建设,提高了城市的防洪和自然环境质量。

三、项目三:中国深圳滘西河治理项目中国深圳滘西河治理项目是国内成功的海绵城市示范项目之一。

在该项目中,透过综合水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有效地解决了城市面临的水污染和洪涝等问题。

项目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如建设湿地、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实现了雨水的自然净化和保持,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

四、成功之道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实践之道。

首先,全面综合考虑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确保项目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其次,采用创新技术和工程手段,如雨水收集系统、湿地建设等,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环境质量。

此外,注重公众参与和社会合作,以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

结论:作为解决城市水资源管理和防灾风险的重要手段,海绵城市项目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实践。

海绵城市PPP项目成功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PPP项目成功案例分析

PPP项目成功案例择抄海绵城市PPP项目案例分析2015年4月,武汉入选国内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并于当年启动青山、汉阳四新2个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

截至去年底,试点区内计划的288个项目已基本完工,涉及城市水系、管渠、小区、公建、市政道路、公园绿地等,建设面积38.5平方公里,初步实现海绵城市的“呼吸吐纳”功能。

在此基础上,2018年将向全市7个中心城区和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拓展,重点针对存在“水问题”的小区,并与“四水共治”紧密结合。

今天就让我们带领大家走进青山区,看看这里的南干渠海绵城市PPP项目建设有哪些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可以供行业参考。

一、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综框作为曾经享誉全国的“百湖之城”武汉曾有大小湖泊166个,合计面积779.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0%。

其典型的老城区如青山区,大量社区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下雨水管网老旧不足,雨季期间下大雨后积水严重,历史上和近年城区均出现过大规模的洪涝灾害。

作为华中地区特大型城市,武汉频频“看海”的现象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

在此背景下,2015年武汉通过竞争性评审成为海绵建设第一批16个试点城市之一,下图是这三年来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的重大事件和时间轴:二、青山区南干渠海绵PPP青山区南干渠海绵城市PPP项目作为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的两大示范核心之一,项目西起工业路,东抵滨港路,南起友谊大道,北至和平大道,总面积约3.84 km2,惠及周边近10万居民。

涉及到市政道路13项、小区公建59项、公园绿地2个、城市管渠3项、城市水系1项,项目总投资约12.74亿元。

下图为青山区示范区总改造范围:下图为武汉市青山区南干渠PPP项目工程平面图:在经历了如下正式程序: 1、立项--2、项目建议书获批--3、可行性研究--4、初步设计--5、PPP项目实施机构甄选--6、实施方案获批--7、招标--8、正式签订PPP合同后,武汉钢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武钢现代城市服务(武汉)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体城市成为青山示范区海绵城市(南干渠片区)的中标联合体,项目期限内政府付费总额17.9亿元,可用性付费:2.011亿元每年,运营维护绩效服务费2267万元每年。

【深度剖析】海绵城市工程案例详解系列—公园绿地的海绵化改造

【深度剖析】海绵城市工程案例详解系列—公园绿地的海绵化改造

【深度剖析】海绵城市工程案例详解系列—公园绿地的海绵化改造导读由于城市土地大部分被硬化铺装,阻碍了水的自然循环,雨水季时大量雨水只能通过道路汇聚到排水管道排放到附近水体中,我国城市中这种普遍以“排”为主的雨水管理方式,严重忽略了对宝贵雨水资源的利用。

城市内星星点点密布的公园和绿地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承载部分,除了满足市民休闲娱乐,改善城市环境等传统功能外,其实还可以承担解决城市的雨水管理问题,即作为一个个大的绿色海绵体在“涝”时吸水,在“旱”时又可以释放水源。

一、传统的公园绿地规划方式面临的问题1“大水面、大广场”绿地规划思想陈旧在我国城市公园绿地建设中,过度追求大水面、大广场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些城市绿地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使城市失去透水性下垫面功能。

2“重排轻蓄”的“伪生态”思想在我国绿地管理中,“重排轻蓄”现象较为严重。

传统的城市排水方式不注重绿地与水系连通性,采用快排模式,依靠管渠、泵站等设施,追求“快速排出”和“末端集中”控制,却忽视了绿地在排水中削峰减流、控制径流污染的重要作用。

管道线路密密麻麻3忽视水资源利用城市绿地不仅没有成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反而因为需要人工灌溉而形成了高耗水、高耗能的“水资源消费者”。

这种绿地建设模式对城市水资源、土地资源、人力物力等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浪费。

二、公园绿地“海绵化”改造具体方式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可以分为综合公园、居住区公园(雨水花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对不同的绿地类型进行海绵化改造的方式大体相似,只是在细节上略有差异。

1、综合公园▃▃▃▃▃▃广场采用透水砖▃▃▃▃▃▃车道采用生态碎石铺装▃▃▃▃▃▃植草格停车场▃▃▃▃▃▃车慢跑道采用透水混凝土▃▃▃▃▃▃建立海绵化排水净化系统利用自然湿地及乡土水生和湿生植物群落构建水质净化-蓄滞水-地下水回补多级多功能湿地系统。

地下水回补是采用人工措施将地表水或其他水源的水注入地下以补充地下水。

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海绵城市建设旨在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通过综合性的水文工程和自然环境工程,建设城市防洪排涝、水资源回收利用、城市生态修复等功能。

其建设目标是实现城市雨洪水的“自净、自保、自用、自养”,以建设绿色、低碳、环保的城市为目标,使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融合,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1. 深圳市南山区阳光新居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的阳光新居,是一项集综合居住、商业、文化、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

其特点是全面建设地下综合管网和高效海绵工程系统,构建城市宜居、生态、环保的新型社区。

2. 北京市石景山区清河湾社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的清河湾社区,是一项由中央政府投资的综合性改造项目。

该项目建设了大型生态水系,提供城市雨洪水的自然排涝,同时对污水进行收集和净化,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回收。

3. 杭州市萧山区市政中心位于杭州市萧山区的市政中心,是一个以政府机构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综合性项目。

其特点是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采用了高效排水和景观绿化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实现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修复和提升。

4. 上海市金山区漕泾镇位于上海市金山区的漕泾镇,是一项集住宅、商业、公共设施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

其特点是建设了大规模的河湖水系和生态公园,通过自然排涝、雨水收集和生态修复等手段,实现了城市雨洪水的治理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5. 广州市番禺区龙穴岛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的龙穴岛,是一项新城建设项目。

其特点是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采用了雨水花园、雨水花境、屋顶绿化等措施,实现了城市雨洪水的自净、自保和自用。

同时,通过河道修复和湖泊建设,提升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建设与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与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与案例分析海绵城市是指利用自然的水文循环系统,通过人工手段模拟自然过程,使城市能够有效地调控和利用水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水灾和干旱的城市。

它的目标是将城市打造成一个能够吸收、储存和利用降雨水的海绵,以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并提供多种用途的水资源。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绿化系统、排水系统等多个层面综合考虑。

其中,城市规划需要合理布局城市的建筑、道路、绿化等各个要素,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防洪排涝的需要。

建筑设计则需要采用透水铺装材料、绿色屋顶、雨水收集系统等措施,使建筑物能够主动参与到城市的海绵化过程中。

绿化系统则需要合理选择植物种类,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植被的生态效益。

排水系统则需要采用雨水花园、湿地、河道疏导等手段,减少城市内排水的压力,并将排放的水资源再利用。

以荷兰鹿特丹市为例,该市是一个典型的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鹿特丹市位于荷兰西南部,由于地势低洼,经常受到洪水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鹿特丹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海绵城市建设措施。

首先,他们修建了一系列的雨水花园和湿地,将城市的降雨水收集起来,减少了排水系统的负荷。

其次,鹿特丹市利用河道与海洋之间的距离,建造了一座智能化的水泵系统,可以根据海洋的潮汐情况来调节城市的水位。

再次,鹿特丹市采用了灰水回收系统,将家庭、办公楼等建筑物的洗浴、洗衣、冲厕等灰水进行收集和处理,再利用于浇灌植物和冲厕。

此外,鹿特丹市还引进了绿色屋顶、透水铺装材料等技术,改善城市的雨水渗透能力。

通过上述的建设措施,鹿特丹市成功地将自身打造成了一个海绵城市。

这不仅提高了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减少了灾害的损失,还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质量,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可以说,鹿特丹市的海绵城市建设为其他城市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样本,启示了其他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绿化系统、排水系统等多个层面加以考虑。

【深度剖析】海绵城市工程案例详解系列—城市水系

【深度剖析】海绵城市工程案例详解系列—城市水系

【深度剖析】海绵城市工程案例详解系列—城市水系导读城市水系常见问题:◆河道固化、裁弯取直、河漫滩被侵占、城市的亲水界面被毁坏;◆河水排水迅速,河堤压力大;◆河流与两岸湿地连通性差、自然河床和动植物栖息地被破坏、生物灭绝;◆水生动植物生存条件差,环境容量有限,环境承载力不足,生态系统脆弱。

以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打造河湖相连、绿水绕城、花香四溢、水系交融的文明生态城市。

这是国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策划中的一项战略性决策,是市之所需、民之所盼的民生工程。

一、城市水系的改造历程1传统的城市水系改造方式我国传统城市水系改造方式一直以“除水害、兴水利”为目标,采用河道清淤、加固堤岸、截弯取直、修筑大坝等措施,虽能满足人们对于防洪、排涝、灌溉等多种要求,但不可避免地破坏了自然河流的连续化,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伤。

以下是几种城市水系传统的改造方式:1丨盲目清淤机械化清淤与清淤不当造成驳岸塌方2丨污染源治理与生态治理不同步、不重视河道的流通问题污染源治理与生态治理不同步造成的影响不重视河道流通造成的水体枯竭等问题3丨截弯取直裁弯取直示意图4丨修筑大坝修建水库大坝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较有争议的话题,因为不仅要占据大量的土地,使耕地被淹没,迫使原住民搬迁,也破坏了河流原有的水文连续性、营养物质输送连续性、生物群落连续性等。

5丨加堤固岸堤岸一方面可以保护居住区免洪水侵害保障社会经济的安全,但是在另一方面却阻止了水流的横向扩展,形成侧向的水流中断性。

2城市水系“海绵化”改造方式城市水系海绵化改造的理念是大势所趋。

城市水系海绵化的改造是以加强完善骨干河网的建设、中小河道的水系沟通、以及暴雨来临之前的水位预降机制,以承载吸蓄雨水的作用为内容,通过生态护岸、陆域植物群落以及水生植物建设,进而实现透水和净水的功能。

以下是城市海绵化改造的几种方式:【一、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1丨分散式处理系统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的出水可作为绿化灌溉用水回用,干化后的栅渣和污泥可作为绿化肥料使用,能实现污水的资源化利用和处理系统的零排放。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海绵城市是指一种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收、储存和利用雨水的城市。

它通过各种手段,如建设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来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净化,从而有效地缓解城市内涝问题,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下面,我们将以国内某海绵城市为例,进行分析。

该城市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雨量较大,城市内涝问题一直困扰着市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城市政府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实施方案。

首先,他们对城市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设计,确定了各个功能区域的位置和规模,合理布局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海绵设施。

其次,他们大力推广绿色屋顶和透水铺装,大面积铺设透水砖、透水混凝土,增加了城市地面的透水性,减少了雨水径流,提高了雨水的自然渗透能力。

同时,他们还加强了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建设,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冲洗马路、浇灌绿化等,实现了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该城市政府积极引导和鼓励市民参与,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市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他们还成立了专门的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加强了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了政府主导、市民参与、专家支持的良好局面。

经过几年的努力,该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城市内涝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市民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同时,城市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恢复和保护,各种植被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城市的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的修复和重建。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有效的城市防洪排涝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方式。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科学施工和管理,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抗洪排涝能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希望更多的城市能够借鉴该城市的经验,加快海绵城市建设的步伐,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城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措施和技术手段,以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使城市在自然和人工建筑物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水资源循环系统,减少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的可持续城市发展模式。

下面就海绵城市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背景:上海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都市区之一、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上海市面临着洪涝灾害、地表水污染等水资源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海市提出了构建海绵城市的概念,并进行了实践。

案例分析:1.雨水资源的利用:上海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和雨水湖,收集和储存雨水资源,供农田灌溉、景观湖泊充水等用途。

通过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将雨水资源有效利用,减少输送和处理水的成本。

2.洪水防治:上海市实施了雨水调蓄、汛期蓄洪区、水网调控等措施,对西子湖、甪直河等地进行改造,增加洪水容量。

在城市规划中,提高地势,建设绿色屋顶和湿地,以增加城市的洪涝容量和抗洪能力。

3.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上海市通过建设城市公园、植树绿化等措施,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

绿地可以吸收雨水,改善城市的地表径流状况,减少洪涝的发生。

同时,绿地还能提供阴凉的环境,改善城市的气候环境。

4.水生态系统的构建:上海市通过修复河道、湿地、滨海湿地等水生态系统,恢复自然水环境,提高水质和水资源的净化能力。

这些水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减少水资源的污染。

5.基础设施的改造:上海市对雨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和扩建,提高城市的城市排水能力和污水处理能力。

通过建设大型雨水花园、雨水林等措施,减少城市排水的压力,提升城市的防洪能力。

6.智能技术的应用:上海市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建立城市的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城市的雨水情况、水资源利用情况等。

通过智能化的管理,可以更好地掌握城市的水资源动态情况,优化水资源的配置和利用。

案例结论:上海市通过实施海绵城市的建设,有效解决了城市面临的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课件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课件
果不佳。
05
海绵城市未来展望
技术创新与突破
智能监测与调控技术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海绵城市生态系统 的实时监测和智能调控,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防洪排涝能 力。
生态修复与保护技术
研发和应用生态修复与保护技术,恢复和保护城市水生态系统,提 高城市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理念和技术,提高我国海绵城 市建设的整体水平。
06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总结
成功案例的启示
创新思维
成功的海绵城市案例中,政府、 企业和居民都展现出了创新思维 ,通过合作共同解决城市水问题

科学规划
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科学规划,包 括合理布局绿地、湿地等,以及优 化排水系统等。
跨界合作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多个领 域和部门,需要跨界合作 ,共同推进城市水问题的 解决。
题。
公众参与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得到公众的支 持和参与,可以通过宣传教育、 社区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的认知
度和参与度。
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01
02
03
智能化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海 绵城市的智能化发展将成 为趋势,如智能化监测、 控制和调度等。
生态优先
未来海绵城市的发展将继 续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注 重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 统。
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动城市的绿色 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通过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 保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 的生活质量。
海绵城市的发展历程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的概念和实践最早起源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 这些国家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积 累了丰富的经验。

海绵城市建设三大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三大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三⼤案例海绵城市建设三⼤案例北京市2012年7⽉21⽇以后就开始实施了⾬⽔控制与利⽤的强制性的规定,2012年就把⾬⽔控制利⽤的指标⽤在了规划指标上,项⽬的⽴项与审批上。

在2013年的7⽉份,我们⾬⽔控制与利⽤的设计规范,强制性规定出台,10⽉份和12⽉份分别是施⼯图审查规定和施⼯图的送审标准出台,所以说在设计层⾯上,现在是强制性的所有的项⽬都要做这个⾬⽔利⽤的⼯程。

这个就是地⽅标准,涵盖了建筑⼩区和市政的⼀些⼯程,现在正在编制当中的是施⼯验收规范,已经送审稿完成,⼤概今年出台,还有⼀个标准做法,牵扯到海绵城市,我们原来叫⾬⽔控制与利⽤⼯程,很多⼈没有相关的经验,所以在⼤⾯积的实施这个⼯程的时候,这些东西都在成套密集的出来。

截⾄2011年,就是这个规范出来之前,北京市已建成的⾬⼿机池⼦303万平⽶,共建设透⽔铺装315万平⽶,2014年2⽉1号规范实施以后,不完全统计到8⽉份只半年的时间,有1000余个项⽬通过设计审查,总的调蓄能⼒达到100万⽴⽅⽶。

案例⼀:北京奥林匹克中⼼区奥林匹克中⼼区就在鸟巢附近,⼀共84.7万平⽅⽶的这么⼀个区域,这是咱们国家第⼀个做⾬⽔⼤规模的项⽬,实施了⾬⽔控制与运⽤⼯程,实施了84.7公顷,绿化⾯积22.64,透⽔铺装⾯积17.16公顷,⽔系⾯积16.47公顷,⾬洪集⽔池9个,溶剂7200⽅,地下空间11000⽅,总的来说⽆论从规模上来说,还是从安全度来说都是⽐较⾼的,因为我们是第⼀个做的时候没有什么经验。

基于⾃然净化的理论,主要是北京市⽐较适合,北京市跟西安,总的降⾬量⽐西安要少,⽽且地下⽔位下降的很厉害,北京市全年的降⾬可能有⼀场到两场,很著名的7.21和6.28分别2011和12年都是下了⼀场⾬,7.21降到了近1/3的降⾬,所以这个时候降⾬很集中,如果我们做很⼤的⽔池⼦,⾮但不经济,另外造成了很⼤的浪费,做很⼤的⽔池⼦我们收不了多少⽔,所以我们策略以下渗为主。

我的城市能吸水——超详细国外海绵城市案例解析!

我的城市能吸水——超详细国外海绵城市案例解析!

我的城市能吸水——超详细国外海绵城市案例解析!今天小编带大家来学习下国外“海绵城市”的案例,看看他们是怎么样建设海绵城市,将城市雨水就地消纳和吸收利用的吧!1金斯敦市水敏性城市设计2001年开始,金斯敦市议会设计和建造了一大批水敏性设计项目(包括200多个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一个术语,通常被用于描述一个植被繁茂的区域,从雨水径流当中去除污染物质(也称为生物滞留系统)。

雨水流入到花坛中,通过一层工程土进行过滤。

净水被收集在有沟槽的管道中并引到传统的排水系统中。

这个表面会留住雨水径流中的垃圾、树叶和沉积物,同时土壤(和植物根部系统结合)帮助过滤和分解微观污染物例如营养物、重金属和碳氢化合物。

设计雨水花园是利用它在频繁的低强度降雨中过滤污染物。

传统的排水系统依然需要适应稀少的较大型降水,防止洪涝灾害。

蒙通镇的Stawell 街项目2008年,这些雨水花园升级到现在的设计形式,花费了6.8万美元(每个雨水花园6800美元)。

这个设计结合运用了具有表现力的岩石、更加有趣的形状、裸露的聚合混凝土铺路材料,以及对松树梯田地的妙用。

Mordialloc的Peter Scullin停车场项目这个水敏性停车场使用雨水径流去灌溉景观,把多余的雨水输送到生物滞留池里。

Mordialloc的Bear St项目Bear St于2007年重建成一条狭窄的弧形道路。

在长条状草地里建造了5个雨水花园和1个大型的70米长的生物滞留池。

这个生物滞留池有多功能用途,减少污染物、减少洪涝、加强街道景观。

Parkdale的Warren Rd项目Warren Rd项目于2007年被重新建造,升级了道路材料,解决了交通问题,整治了雨水径流。

这个项目把雨水花园与路边石进行了融合设计,使用石墙最小化腐蚀性。

这种处理方法尽可能进行自然化设计,最小化维护工作。

Aspendale的Coleman Rd项目Aspendale的这个海滩那时受到了沙丘和3个雨水排放口的侵蚀。

“海绵城市”改造及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改造及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改造及案例分析海绵城市是指通过采用一系列技术和策略,将城市中的雨水资源有效地收集、储存、净化和利用,从而达到削减洪涝灾害和改善水环境的目的。

海绵城市的建设旨在解决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频发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海绵城市的改造与建设需要采取一系列防洪、调蓄、渗滞、治污的技术和措施。

其中包括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和立体绿化,开挖雨水花坑和蓄水池,修建湿地公园和生态堤岸,建造雨水渗沟和渗井等。

这些措施能够将城市中的雨水有效地收集起来,减少雨洪对城市的影响,并且通过自然的过滤和净化过程,使雨水得以回归到生态系统中,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以中国南方的杭州为例,该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首先,杭州市在城市规划中加大了水体保护力度,通过修复河道和湖泊、建设湿地和生态廊道等,提升城市的生态功能,改善水环境质量。

其次,杭州市在城市绿化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采用立体绿化、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等方式,增加城市的植被覆盖率,提高水的渗透性和蓄水能力。

此外,杭州市在道路建设中广泛采用透水铺装材料,通过减少硬化地表的面积,增加城市的透水性。

在杭州市的改造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海绵城市管理体系。

该体系包括了各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市民居民的参与,形成了一个共同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合力。

此外,杭州市还开展了一系列的示范工程和科研项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例如,杭州市利用余杭山脉构筑生态走廊,通过植被的引导和土壤的保护,实现了雨水的自然滞留和渗透,有效地减少了洪涝灾害的发生。

总之,“海绵城市”改造是一项重要的城市发展战略,能够有效地缓解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技术和措施,将城市变成一个“海绵”,能够最大限度地收集和利用雨水资源,实现水的循环利用。

杭州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海绵城市概要介绍及案例分析课件

海绵城市概要介绍及案例分析课件
车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
2传统Βιβλιοθήκη 市◦ 改造自然 ◦ 利用土地为主 ◦ 改变原有生态 ◦ 粗放式建设 ◦ 地表径流量大增
3
海绵城市
◦ 顺应自然 ◦ 人与自然和谐 ◦ 保护原有生态 ◦ 低影响开发 ◦ 地表径流量不变
4
案例----当雨水流过城 市
澳大利亚:爱丁堡雨水花园
5
6
7
◦ 绿地生态水渠:根据现状地形及景观要求,设计以下3种形式: ①利用现状截 洪沟进行改造,变成集、蓄、滤三个功能兼备的生态型水渠; ②在山坳处设置 引水渠,将山上雨水引入人工湿地过滤净化; ③结合现状地形设计渗透型集水 渠,渗滤沟+穿孔管+贮存池或渗滤池。
28
29
◦ 道路渗滤沟:因景观和功能要求,在主要道路和广场上未使用透水砖。因 道路广场的标高大于绿地标,道路广场上的雨水可以汇聚到周边绿地内, 再渗透到地下。而园内一般道路采用透水砖,并以级配砂石作为垫层,在 级配砂石垫层内铺设全透型排水软管,便于雨水渗透、收集和利用。
30
31
32
雨水净化系统
◦ 土壤渗滤净化:大部分雨水在收集时同时进行土壤渗滤净化,并通过穿孔管 将收集的雨水排入次级净化池或贮存在渗滤池中;来不及通过土壤渗滤的表 层水经过水生植物初步过滤后排入初级净化池中。
33
◦ 人工湿地净化:分为2个处理过程,一是初级净化池,净化未经土壤渗滤 的雨水;二是次级净化池,进一步净化初级净化池排出的雨水,以及经土 壤渗滤排出的雨水;经二次净化的雨水排入下游清水池中,或用水泵直接 提升到山地贮水池中。初级净化池与次级净化池之间、次级净化池与清水 池之间用水泵进行循环。
海绵城市概要介绍 及案例分析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度上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
2
传统城市
改造自然 利用土地为主 改变原有生态 粗放式建设 地表径流量大增
3
海绵城市
顺应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 保护原有生态 低影响开发 地表径流量不变
4
案例----当雨水流过城市
澳大利亚:爱丁堡雨水花园
5
6
7堡公园内,能为周围的树木等植被和运 动场提供经过处理的灌溉雨水,即为美丽的公园增加了一 道独特的景观,又提高了游客兴趣,还具有非凡的深刻意 义。雨水公园的建设解决了当地饮用水和灌溉水的双重危 机。公园里有各种水景景观和相应的设施,能收集储藏雨 水,进行水体净化并通过分流管分流给需要的区域。水源 经过过滤介质和各种植被的自然作用实现净化,公园里的 四个平台方便游客欣赏景色,进行户外活动。
22
23
花畦:池底覆以土壤并种植吸附污染物的湿生植物,具有 调节与改善水质的功能。
24
25
植草沟:用植被覆盖的集水、排水渠,主要用于疏散暴雨 径流以及移除污染物,提升水质,保留乡土植物被维护景 观品质,提供生物栖息的空间,且植草沟设置及维持保养 得费用低于传统的地下管线。
26
27
雨水收集系统
海绵城市
1
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这样的城市, 能够最大程度地留住雨水。具体来说,就是在城市小区里布 置若干地块,用吸水材料建设,作为海绵体,平时是市民的 休闲公园,暴雨的时候就作为蓄水的地方。无论是泥地、草 地还是树林、湖泊,都能吸收大量雨水。这样,可以把水消 化在本地,避免汇集到一起形成洪水。当大量的雨水都被海 绵体吸收之后,城市的积水也就无从谈起。那些被海绵体充 分吸收的雨水还可以再次利用,如浇花、洗车等,在一定程
12
13
爱丁堡雨水花园是为了给公园中的树木提供水分为建立的, 同时也为整个的公园提供装饰性的作用,给人一个放松休 闲的场所。墨尔本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干旱,这个雨水花园 有效的解决了这个干旱难题。
14
15
经过设计,整个的雨水花园每年将吸收16,000公斤的固体 悬浮颗粒,同时通过植物生长吸收160公斤的营养盐、氮等 一些元素,减少垃圾产量。同时地下存水的过滤水将达200 千升,提供每年公园所需灌溉水的60%。
34
生物处理: 参考中水处理流程,结合人工湿地设计生物 处理系统,处理冲厕、盥洗排水的净化系统。
35
36
37
38
39
40
41
End
42
16
17
18
19
20
雨水资源利用措施
雨水利用的主要景观措施有:屋面集水、滞留池、生态调 节池、植草沟、人工湿地等。雨水间接利用采用渗滤沟、 渗滤池、梯田、花畦等方式将雨水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 或回灌至地下水层。
21
渗滤池:结合池塘、洼地设置渗滤池,池塘与洼地维持少 量水位。除了有集水功能外还可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 性,开放的水域还能提供亲水及视觉美化效果。
绿地生态水渠:根据现状地形及景观要求,设计以下3种形 式:①利用现状截洪沟进行改造,变成集、蓄、滤三个功 能兼备的生态型水渠;②在山坳处设置引水渠,将山上雨 水引入人工湿地过滤净化;③结合现状地形设计渗透型集 水渠,渗滤沟+穿孔管+贮存池或渗滤池。
28
29
道路渗滤沟:因景观和功能要求,在主要道路和广场上未 使用透水砖。因道路广场的标高大于绿地标,道路广场上 的雨水可以汇聚到周边绿地内,再渗透到地下。而园内一 般道路采用透水砖,并以级配砂石作为垫层,在级配砂石 垫层内铺设全透型排水软管,便于雨水渗透、收集和利用。
30
31
32
雨水净化系统
土壤渗滤净化:大部分雨水在收集时同时进行土壤渗滤净 化,并通过穿孔管将收集的雨水排入次级净化池或贮存在 渗滤池中;来不及通过土壤渗滤的表层水经过水生植物初 步过滤后排入初级净化池中。
33
人工湿地净化:分为2个处理过程,一是初级净化池,净化 未经土壤渗滤的雨水;二是次级净化池,进一步净化初级 净化池排出的雨水,以及经土壤渗滤排出的雨水;经二次 净化的雨水排入下游清水池中,或用水泵直接提升到山地 贮水池中。初级净化池与次级净化池之间、次级净化池与 清水池之间用水泵进行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