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下-《第7节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教案A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章 第7节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教案 浙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第7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教案浙教版1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地球上氧循环和碳循环的主要途径。
2.理解温室效应的原理及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有哪些?3.训练学生建模的科学研究方法。
4.通过对防治“温室效应”加剧措施的讨论,让学生懂得“我能做些什么?”的道理。
2新设计颠倒教材内容,紧扣“温室效应”现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温室效应”产生的原理、成因(主要是CO2的过度排放),再从 CO2的化学式分析引出弄清“氧循环”和“碳循环”是有效解决“温室效应”加剧的根本方法。
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型研究方法腾出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实现1课时完成2课时的教学。
3学情分析1.学生的前概念:己学习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植物的光合作用2.学生的生活经验:对什么是温室效应并不陌生,各种低碳概念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也感受到温室效应带来的危害(例如:天气特热、变化无常等现象)。
3.科学方法:学生在本册第2章就学习过模型的研究方法综上所述,课堂上学生具备“有话可说”、“有问题可问”、“能展开讨论”等课堂活动展开的基本条件,教师完全可以实施“问题引导”、“以生为本”的教学方法。
4重点难点重点:1.自然界中氧循环和碳循环的主要途径2.温室效应的原理及控制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难点1.模型的研究方法思维的训练2.让学生感受“我能为地球家园做些什么?”的情感教育。
5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引课引课:你了解这些新名词吗?(碳交易、碳税、碳中和、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能源、低碳建筑……)(低碳:减少CO2的排放)T:你说,这些新名词的产生背景是什么?(过量排放CO2)T:那么向大气中排放过量的CO2会产生什么严重的后果呢?(温室效应)活动2【活动】采用模型研究方法来探究温室效应原理T:温室效应的原理又是什么呢?实验: B中水温高→ 玻璃片有“保温”作用。
八年级科学下册3_7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第2课时教案新版浙教版
学生提出大量燃烧将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使碳循环失去平衡,从而发生“温室效应”现象,使全球变暖等。
培养学生看图,联系生活经验,进行归纳的能力。
关心 社会 大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温室效应会使地球变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讨论】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归纳:一、在能源方面:减少含碳燃料的燃烧;寻找新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能、地热等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故;
二、植树造林、保
答:大量使用含碳燃料和森林面积的减少,使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
答:弊有:
1.冰川熔化,海平面上升;
2.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3.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学生回答:单质有石墨、金刚石、足球烯等;化合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
复习 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了解温室效应和成因
面来认识自然界中碳的循环主要有哪些途径?
读图:完成填空
归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机物的燃烧以及腐烂分解等过程,源源不断地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被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与重新释放出的数量大致相等。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稳定含量对地球上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讨论】现代工业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燃料,这对碳循环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四)温室效应
学生读图,归纳出碳循环的几条途径:(1)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有机物——植物呼吸作用—— 二氧化碳
(2)二氧化 碳——光合作用——有机物——动物呼吸——体内氧化——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有机物——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分解作用——二氧化碳
八年级下册科学《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3)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通过实验验证氧循环和碳循环的过程。
3.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氧循环和碳循环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课后作业:布置与氧循环和碳循环相关的思考题和实践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讨论主题:
-氧循环对生物生存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碳循环与气候变化、温室效应的关系。
-人类活动对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题:
-解释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基本过程。
5.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实验报告、课后作业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6.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氧循环和碳循环相关的课外阅读、科普讲座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对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物质循环过程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学习将更具挑战性和探究性。学生对实验和观察等活动充满兴趣,喜欢通过实践活动探索科学知识。然而,他们对复杂的生态循环过程及其内在联系的理解可能仍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此外,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逐渐增强,对氧循环和碳循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有较高的关注度。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探究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2.教学策略:
7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pptx
类)又成为人、动物和细菌等其他生物体的一部分,在体内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并通过动物或人的呼吸释放回 到大气中又可被植物利用。第三种形式是煤、石油、天然气等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它返回大气中后重新进入生 态系统的碳循环。3、碳循环与氧循环的关系:
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含碳物质和含氧物质的循环。 在自然
界中,氧循环与碳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氧循环和碳循环,保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恒定 ,维持了整个生物圈中的碳一一氧平衡。 除了碳、氧元素循环外,自然界中还存在着氮、磷、
变6、如图为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测定装置,测定仪的叶室为透明玻璃材料制成。分析仪可以测出植物从叶 室内的空气中吸收或释放二氧化碳的量。利用该装置研究温度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请分析回答 下列问题:(1)先将上述装置置于暗处,测定单位时间内叶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值,该变化值越大表示越强。 (2)在预先设定的不同温
自然中氧循环和碳循环八年级科学(下)浙教版教案PPT
在我国北方的冬天,许多树的叶都掉光了, 光合作用的能力大大下降。北方的人会有缺 氧的感觉吗?
即使北方的植物不光合作用了,可是地球的 其他地方照样会有很多很多的绿色植物在 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通过地球大气循 环在全球进行气体环流。
1.大自然中氧气的消耗有多种途径,下列不是氧 气在大自然中消耗的途径是( A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物质的燃烧 C、合成臭氧 D、生物的呼吸作用
A、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作用 B、含碳燃料的燃烧 C、发展利用氢燃料 D、人和动物的呼吸
2、下列情况会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多(B)
A、利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B、
汽车数量增加
C、发展太阳能、水能以代替煤、石油等燃料
D、植树造林
3、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是通过二氧化碳来完成的,
自然界中主要吸收二氧化碳的途径是( C)
答:不对,因为植物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 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在晚上黑暗的条件 下,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放出二 氧化碳,会使房间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氧气含量减小,这样做反而对人的健康不利。
气温衡定,适于动植物生存;⑥森林被称为地球
之肺,所以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可以消除温室效
应。其中正确的是( B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⑤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
1、小朱同学很喜欢养花,并且在每天睡觉前 在床前放几瓶花,认为这样房间里的环境优 雅且可以在睡觉时呼吸更多的氧气。请你分 析小朱同学的做法对不对?
2. 养有金鱼的缸内,常养些水草,它对金鱼的作 用是( A ) A、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有利于金鱼的呼吸 B、使金鱼有较好的活动场所 C、增加美观 D、使金鱼获得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机物
浙教2011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第7节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_3
第三章第七节自然界中的氧和碳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说出氧循环中消耗氧气和产生氧气的途径,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2)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知道碳循环中消耗二氧化碳和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3)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温室效应的利弊。
2、过程与方法:(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氧和碳循环的方法。
(2)通过学习“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对人类的危害,发展自身推理、联想和思维迁移能力。
(3)提高分析总结的能力,体验成就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学会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3)能加强自我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温室效应的成因和利弊2、难点:氧循环中消耗氧气和产生氧气的途径碳循环中消耗二氧化碳和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三、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图标分析为教学辅导,加上学生小组讨论等。
四、教学准备:本节课教学所需的幻灯片以及相关视频。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阐述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小明家最近乔迁新居,买了一缸金鱼作为点缀,但是不久金鱼陆续死去。
”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引起金鱼陆续死亡的原因,引出“缺氧”这个因素。
并接着提问“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延长金鱼存活的时间”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说出有“往里面养一些水草”的做法,并且及时肯定学生其余正确的说法。
接着紧扣这一问题提问“为什么养水草能增加金鱼存活时间呢?”学生根据前一节《光合作用》的知识,能够说出是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释放出了氧气,所以金鱼的存活时间会大大延长。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出小结:在这个小小生态缸里,水草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同时,金鱼和水草又通过呼吸作用将氧气消耗,释放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作为水草光合作用的原料,如此循环着进行。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3.7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教案设计
你知道养水草的作用吗?水草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
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
金鱼呼吸需要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而水草需要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因此在金鱼缸环境中进行氧循环。
活动:1.取两个封闭的玻璃钟罩,在A中放入蜡烛;在B中放入植物和蜡烛,然后将两个钟罩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
2.观察A钟罩内蜡烛熄灭的时间为;而B钟罩内蜡烛熄灭的时间为。
3.B钟罩内蜡烛燃烧所需的氧气来自于植物光合作用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
思考;为了让 B 钟罩内蜡烛能较长时间地燃烧下去,在设置实验时,应注意什么?绿色植物生长茂盛,需绿叶较多。
光线要强。
蜡烛要细一些。
从实验结果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实验结论】a.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b.在玻璃钟罩内存在氧循环在以上实验的密闭小系统中,实现了氧的循环利用。
那么,自然界中的情况又是怎样呢?3.自 1910年科学家开始测定大气中氧的含量以来,氧的含量至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这能说明了什么问题?自然界中也存在着氧循环。
通过哪些途径来实现氧循环的呢?4.大自然中,消耗氧气的途径主要有哪些?产生氧气的途径主要是什么?5.自然界中氧循环途径氧循环: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等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
6.在我国北方的冬天,许多树的叶都掉光了,光合作用的能力大大下降。
北方的人会有感觉缺氧吗?即使北方的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可是地球的其他地方照样会有很多的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通过地球大气循环在全球进行气体环流。
3、自然界中的碳循环1.碳循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机物的燃烧以及腐烂分解等过程,被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被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与重新释放出的数量大致相等。
2.读图: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有哪些途径?3.碳循环的途径思考:现代工业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燃料。
3.7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教学教学设计)八年级科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浙教版)
3.请阅读课外资料,了解一个关于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实际案例,并简要介绍其内容。
4.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氧循环或碳循环中的一个过程,并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
5.请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将氧循环和碳循环的知识应用到环境保护中,并提出一个具体的建议。
-碳酸盐的分解:地质过程中,碳酸盐矿物分解释放二氧化碳。
3.氧循环和碳循环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平衡,保障生物的生存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参与生物体的代谢过程,提供能量和构建生物大分子。
-影响地球的气候变化,调节地球的热平衡。
4.环保意识培养:
-认识到氧循环和碳循环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6.课堂互动环节设计:
-提问和讨论: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氧循环和碳循环的相关知识,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观点。
-小组合作:设计小组活动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分享心得: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7.课后作业布置: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内容,布置相关的习题和实践活动,巩固学习效果。
2.教学难点:
(1)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具体过程:学生对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具体过程理解不深,难以把握其中的关键环节。
(2)氧循环和碳循环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难以理解氧循环和碳循环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环保意识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从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参与环保工作,是本节课的难点。
针对以上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生动的案例、图示和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氧循环和碳循环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深入探讨氧循环和碳循环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教师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为学生树立榜样。
浙教2011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第7节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_1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的循环》是浙教版科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空气与生命》中第七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地球上水的循环、大气环流、洋流以及植物的生长循环等内容之后,着重学习自然界中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氧循环与碳循环两大部分;并进行“温室效应”知识的学习。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是通过生活中的事实经验入手引入氧循环,再利用图示,让学生讨论归纳出自然界中消耗氧气的途径和产生氧气的途径,从而了解了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及其意义;而碳循环在氧循环基础上加以类比解释,让学生明白大气中被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与重新释放出的数量大致相等,从而让学生了解碳元素的演变、转化与循环。
据此讲解由于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从而将本节课的内容完整联系在一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氧和碳循环将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二、学情分析从教材整体来分析,《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的循环》一课是学生学习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基础上的后续,学生已对氧和碳循环的部分过程有所了解,知道一些物质的相互转化后,也就可以明白氧和碳进入循环的部分路径。
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能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类比和运用,但对土壤中的一些微生物分解作用不是很了解,同时对碳循环的部分途径理解不够全面,对温室效应也不是很了解。
通过这节课的内容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系统总结知识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白空气和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最终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2、了解大气层中臭氧层的作用及其保护。
3、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温室效应的利弊。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和氧循环的方法。
2、通过学习“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对人类的危害,发展自身推理、联想和思维迁移能力。
3、提高分析总结的能力,体验成就感。
3.7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
今天,我上了一节关于氧循环和碳循环的课。整体上,我认为这节课的效果是好的,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氧循环和碳循环的过程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讲解氧循环和碳循环的过程中,我应该更加注重细节,深入解释氧循环和碳循环的过程及其复杂性。我发现有些学生在理解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具体过程时有些困难,因此我应该在讲解过程中更加细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深入了解氧循环和碳循环的相关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阅读拓展资源时的收获和感悟。
-鼓励学生撰写读后感或心得体会,加深对氧循环和碳循环知识的理解。
-结合拓展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其次,在组织课堂讨论时,我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时有些拘谨,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我应该在讨论前提供更多的思考问题,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最后,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我应该更加注重作业的难度和数量,确保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作业。我发现有些学生对氧循环和碳循环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我应该在布置作业时更加注重作业的难度和数量,确保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作业。
-组织学生参加与氧循环和碳循环相关的竞赛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板书设计
1.目的明确:板书设计应紧扣氧循环和碳循环的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核心知识。
2.结构清晰:板书内容应按逻辑顺序排列,条理分明,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3.简洁明了:板书应简洁明了,用词准确精炼,概括性强,便于学生快速捕捉重点信息。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说课稿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是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中的一篇重要内容。
本文从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两个方面展开,内容贴合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应掌握氧气的产生和消耗过程,了解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了解碳的循环途径和作用,意识到碳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环境保护的知识,激发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情感和意识。
三、教学重点1.掌握氧气在地球大气、水体中的循环过程;2.了解碳在生物体内的循环过程。
四、教学难点1.让学生认识到氧循环和碳循环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五、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氧的循环(1)呼吸作用•学生小组进行气球充气实验,观察氧气的消耗过程。
•引导学生总结人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过程,了解氧气被消耗后生成二氧化碳。
#### (2)光合作用•学生小组进行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实验,观察氧气的产生过程。
•引导学生总结光合作用过程,认识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
#### (3)空气循环•利用科学实验展示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循环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大气循环中的氧气变化。
•引导学生探究氧气在大气中的分布情况。
2. 碳的循环(1)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中的碳•利用实验展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中的碳。
•引导学生理解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碳循环。
(2)动物的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学生小组进行小型动物呼吸作用实验,观察并比较不同动物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的产生。
•引导学生总结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
(3)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学生小组进行蜡烛燃烧实验,观察二氧化碳的产生。
•引导学生认识到燃烧会释放出二氧化碳。
3.7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
- 动植物呼吸作用与氧循环
- 燃烧与氧循环
- 光合作用与氧循环
- 碳的来源与去向
- 碳循环过程
- 氧循环与碳循环的关系
- 人类活动对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影响
2. 关键词:
- 呼吸作用
- 燃烧
- 光合作用
- 碳循环
- 氧循环
- 人类活动
3. 句:
- 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至关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教师评价与反馈:
1.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积极的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对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进行公正的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对随堂测试结果进行详细的评价和反馈,针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3.2 碳循环中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而氧循环中的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4. 人类活动对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影响:
4.1 燃烧化石燃料: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产生的二氧化碳,加剧了温室效应,影响了碳循环的平衡。
4.2 森林砍伐:森林是地球上重要的碳汇,大量砍伐森林导致碳储存减少,影响了碳循环。
3. 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自然界中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关注,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科学知识:使学生掌握自然界中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氧和碳的基本知识,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氧循环和碳循环的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例如,学生知道动植物呼吸作用、燃烧、光合作用等过程都与氧和碳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温室效应的利弊:
温室效应是保证地球上的气温适应动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适宜的温室效应对于人类和各种生物来说是非常有益的。科学研究表明:由于温室效应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为15摄氏度,否则将会下降到-18摄氏度。而且,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保持不变的话,大气表面的温度也将维持恒定。
【知识小结】氧是构成生命的物质(蛋白质和核酸)的元素之一。氧也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占地壳总质量近一半。在江河湖泊中,氧元素占水体总质量的90%。据化学家估计,在每平方米地球上空约有2吨氧气。
【讨论】有什么办法能使鱼缸内水中溶解的氧气含量增加?--换水、使用增氧气泵、养水草等。
【问题】为什么在鱼缸里养一些水草,可以增加溶解氧呢?
⑶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燃烧时业需要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和水汽。
氧气不断地被消耗,又不断地产生,使大气中氧元素的含量保持恒定。科学家自1910年开始测定大气中氧的含量以来,至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这个事实告诉我们:自然界存在一个重要的物质循环--氧循环:自然界中氧气的含量会随着生物的呼吸和物质的燃烧等而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使物质转化、循环和平衡)
课题
第7节自然界中氧循环和碳循环
日 期
教学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2.了解大气层中臭氧层的作用及其保护。
3.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温室效应的利弊。
(二)过程与方法
1. 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和氧循环的方法。
2. 通过学习“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对人类的危害,发展自身推理、联想和思维迁移能力。
【实验】证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
实验现象:钟罩内蜡烛熄灭的时间是放有绿色植物的时间长。
实验结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氧的产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制成糖类等有机物供人类和动物需要,并向大气释放氧气。
氧的消耗:
⑴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吸入氧气,放出二氧化碳重返大气
⑵动植物死后的尸体被微生物分解破坏,最后被氧气氧化变成水和二氧化碳;
释放出的数量大致相等。
--作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稳定的含量对地球上的生物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是因为二氧化碳在中层大气的热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对地球产生一种“温室效应”。
四、温室效应
1、【问题】为什么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会使地球变暖?
【实验】温室的保温原理
实验现象:B杯的水温高。
原因:玻璃片阻止热量向外扩散。
--措施:各国颁布保护臭氧层的计划,在联合国探讨保护臭氧层的有效措施。如禁止生产、使用含氯氟烃的致冷剂、发泡剂、洗洁剂、喷雾剂等化学物质。
【讨论】收集资料,讨论人类健康与臭氧层的关系。(交流)
三、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1、关于碳:碳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之一。大气中碳的气态化合物主要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自然界的碳循环主要通过二氧化碳来完成。
2、【讨论】臭氧层对人和生物的影响?
--高能紫外线对人的皮肤、眼睛,甚至免疫系统都会造成伤害;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会破坏植物体内的叶绿素,阻碍农作物和树木的光合作用。而臭氧层就有阻挡和削弱过强的紫外线,对人和生物起保护作用。
3、【现状】臭氧层正遭受破坏,变薄,并出现臭氧空洞。
--原因:电冰箱、空调器的致冷剂的排放;过量的二氧化碳渗入;太空火箭喷出的氢氧化氮以及高空飞行的飞机喷出的尾气;大量使用化肥等。
【思考】根据氧循环的原理,在屋内可以用什么方法来使空气保持清新?--开窗通风,使用清新剂、白天放置绿色植物。
在塑料大棚里可以用什么方法使农作物增产?--人工补充二氧化碳,肥水管理,增强光照,夜间适当降温等。
二、保护臭氧层
1、关于臭氧:
氧气不是空气中唯一的氧化剂,空气成分中含臭氧,它的氧化性更强。
臭氧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是一种具有天蓝色和刺激性腥臭味的气体。
3. 提高分析总结的能力,体验成就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 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3. 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重点
难点
分析
重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难点:碳循环的途径,氧循环的途径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一、自然界中氧元素的循环:
2、碳循环的主要途经:
⑴CO2光合Βιβλιοθήκη 用 有机物 植物的呼吸作用 CO2
⑵CO2光合作用 有机物 动物吸收 体内氧化 CO2
⑶ CO2光合作用 有机物 动植物残体 微生物分解作用 CO2
⑷ CO2光合作用 动植物残体 地下漫长反应 煤、石油、天然气燃烧 CO2
--说明: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被消耗,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变成有机物的唯一途经。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机物的燃烧以及腐烂分解等的过程,又被重新释放。这样使得吸收得二氧化碳的数量与
臭氧不溶于水,常温下不稳定,20分钟便自行分解:O3=O2+O,产生氧分子和氧原子。这个原子氧的能量很高,能杀死细菌和病毒。氧气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也能转变成臭氧。3O2=2O3。
大气中的臭氧90%聚集在距地面20-35千米处的大气平流层里,即臭氧层。在臭氧层约有3亿吨臭氧,臭氧可以把太阳射来的致命的紫外线转化为热,从而阻止了高能紫外线直接射到地面上危害生命。
【讨论】过强的温室效应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
【讨论】为什么温室效应会加剧?
--1、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
2、森林面积的急剧减少。
所以控制温室效应的增长速度,关键是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轶事
记录
课后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