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越冬
鱼类越冬知识
鱼类越冬知识鱼类的生长主要受摄食和水温的控制(Brett, 1979)。
在冬季来临时,水温降至鱼类生长的适宜温度以下,大多数鱼停止摄食,部分鱼摄食强度急剧下降,但是在这样的状态下,鱼类还是要通过消耗能源物质来维持其基本的生命活动,所以机体必须做出一系列变化来适应这一极端状态。
鱼类越冬的适应过程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初冬的紧张期和适应期、越冬中期的稳定期以及越冬末期的恢复期。
在整个越冬期间,鱼类适应低温和饥饿的反应及机理主要体现在其生长和形态学指标、鱼体体组成和血液指标三个方面。
1. 生长和形态学指标变化鱼类越冬期间,个体体重显着下降是适应低温和饥饿双重压力的结果,在食物匮乏或停食的情况下鱼类只能消耗机体自身储存的能量物质来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几乎所有越冬饥饿鱼类都出现了体重和肝重的显着下降(Pastoureaud, 1991;陈立侨等, 1993; Kim和Lovell, 1995)。
已经有大量研究表明饥饿对于体重的影响要大于低温,在越冬期间持续或间断性摄食的鱼类体重有所增加,而没有喂食的鱼类体重显着减少,说明冬季鱼体重的下降更多的受到饥饿的影响(Lovell和Sirikul, 1974; Reagna和Robinette, 1978; Bastrop等, 1991; Kim和Lovell, 1995)。
Kim和Lovell(1995)发现越冬期间连续摄食的斑点叉尾鮰与间断摄食(12月、1月和2月不投喂)的斑点叉尾鮰相比,体重没有显着的变化,而饥饿的鱼与之相比,体重差异明显。
越冬的草鱼也有类似的结果(陈立侨等,1993),投喂较少的草鱼鱼种月增重率仍达2.3%,而同等条件下,饥饿组消瘦了3.43%。
相比较饥饿而言,温度对越冬鱼类体重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对于冬季还可摄食的鱼来说,温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食物的转化效率上,不管是连续投喂还是间断性投喂,鱼类冬天的饵料转化率都很低;另一方面,温度可能对饥饿有叠加效应。
鱼鱼越冬注意事项 -回复
鱼鱼越冬注意事项-回复冬季是鱼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它们保持生命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关键时期。
在寒冷的冬季,许多鱼类选择越冬,以躲避极端的气温和低落的水温。
对于鱼类来说,冬季越冬是一项重要的生存策略,需要它们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下面是一些关于鱼类越冬的注意事项。
1. 了解鱼类的习性和越冬类型:鱼类的越冬类型可以分为积冰期越冬和活跃期越冬两种。
积冰期越冬是指鱼类在冰封的湖泊或河流中,依靠大量养分贮存和生理适应来度过严寒的冬季;而活跃期越冬是指鱼类在冰面下依然活动,继续摄食和生长。
了解鱼类的越冬类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和了解它们在冬季的生活方式和需求。
2. 选择适宜的越冬场所:在冬季,鱼类需要找到适合它们越冬的场所。
对于积冰期越冬的鱼类来说,这些场所通常是深水区域或湖泊的较深位置。
而对于活跃期越冬的鱼类来说,它们通常选择比较温暖和富含氧气的水域,如水深较浅的地方或靠近暖水源的位置。
为了提供更好的越冬条件,养鱼人可以在鱼塘或池塘中设置保温设备或加热器,来提供足够的温度和养分。
3. 控制水温和氧气含量:鱼类对水温的适应范围有限,过低或过高的水温都会对它们的生命活动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冬季,要控制好水温,保持在鱼类适宜的范围内。
同时,鱼类在冬季时对氧气的需求也较高,因此保持越冬水域的氧气含量也是很重要的。
养鱼人可以通过增加水的氧气含量来满足鱼类的需求,如利用气泵或喷泉装置增加水的氧气饱和度。
4. 控制饮食量和品种:在冬季,由于水温较低,鱼类的代谢活动变慢,摄食能力也降低。
因此,鱼类的饮食量和品种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一方面,要减少鱼类的摄食量,避免过多的饵料进入水域造成污染。
另一方面,要选择适合冬季的饲料,如富含脂肪的饲料,以提供鱼类在冬季所需的能量和营养。
5. 防止疾病和寄生虫:在冬季,鱼类的抵抗力较低,容易受到疾病和寄生虫的侵袭。
因此,养鱼人需要加强对鱼类的健康管理和预防措施。
定期检查鱼类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和寄生虫的问题。
鱼鱼越冬注意事项
鱼鱼越冬注意事项
鱼类越冬注意事项如下:
水质要求:水质要清新,溶氧量结冰前应在10毫克/升以上,冰期保持在5毫克针左右,pH值宜在7.5~8.5之间,同时要求越冬池池底粘*夯实,保证池底平坦,保水性能好。
检疫消毒:鱼种入池前,应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病害。
同时,越冬前要对鱼进行检疫,以避免携带病原体。
温度控制:鱼类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因此要根据鱼的生长阶段和当地的气候条件,合理调节水温。
一般来说,鱼类在越冬期的水温应保持在2℃~6℃之间。
如果水温过低,会导致鱼类体能消耗过大,容易感染疾病;如果水温过高,则容易引发鱼类缺氧等问题。
饲料管理:越冬期间鱼类处于半休眠状态,活动量减少,因此需要减少投喂量。
但是为了保证鱼类的健康,可以在晴朗的天气里适当投喂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饲料。
病害防治:越冬期间是鱼类疾病的高发期,因此要定期检查鱼体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对于已经出现病症的鱼,应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疾病扩散。
防止冻伤:鱼类在越冬期间容易出现冻伤问题。
如果发现鱼体出现冻伤症状,应及时采取措施,如提高水温、改善水质等,以缓解鱼体的症状。
日常管理:越冬期间要定期巡查鱼塘,注意观察鱼类的生长状况和环境变化,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同时要做好记录工作,以便总结经验教训。
总之,鱼类越冬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水质管理、温度控制、饲料管理、病害防治、日常管理等。
只有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才能保证鱼类安全越冬。
养殖鱼类安全越冬措施
养殖鱼类安全越冬措施养殖鱼类在寒冷的冬季,由于水温下降,鱼类的新陈代谢减缓,饮食减少,免疫力降低,生病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因此,为了保证鱼类的安全越冬,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提供适合的环境和饲养条件。
以下是一些养殖鱼类安全越冬的措施:1.水体保温:在冬季,鱼塘水温会下降,容易导致鱼类冻死。
为了保持水体温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安装加热设备:可以在鱼塘中安装加热设备,如加热棒、加热器等,提供适宜的水温。
-覆盖鱼塘:可以使用遮阳棚、塑料薄膜等材料来覆盖鱼塘,减少水体的散热,保持水温。
2.饲料管理:由于鱼类在冬季的摄食量减少,需要减少投喂量,同时选择适宜的饲料。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减少投喂次数:鱼类在冬季消化能力较弱,可以减少投喂次数,每天投喂一到两次即可。
-选择易消化的饲料:可以选择易消化的饲料,如小颗粒、粉状的饲料,减少鱼类在消化过程中的负担。
3.防止寒冷天气引起的水体结冰:冰封的水面会影响鱼类的呼吸以及日光浴,因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安装水泵:可以通过安装水泵使水体保持流动,减少结冰的风险。
-使用加热装置:可以在鱼塘中安装加热装置,如加热棒、加热器等,保持水体温暖,防止结冰。
4.定期观察鱼类的健康状况:在冬季,鱼类容易生病,需要定期观察鱼类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即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水质、投药等。
5.控制鱼类的存栏量:在冬季,鱼类的存栏量应适当减少,以避免水体过度拥挤,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健康。
6.维护水质:在冬季,由于鱼类的摄食量减少,会导致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积累增加。
因此,在越冬期间,需要定期检测水质,并在必要时进行水质调整,维持水质的稳定。
7.防治疾病:在冬季,由于鱼类的免疫力下降,疾病的发生率较高。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预防和治疗疾病:-预防疫病:可以定期给鱼类进行预防性药物治疗,提高鱼类的免疫力。
-及时治疗:一旦发现鱼类患病,需要及时隔离患病鱼类,并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疾病的扩散和恶化。
鱼类越冬期死亡的原因及对策
鱼类越冬期死亡的原因及对策
鱼类在冬季的寒冷环境下容易死亡的原因有多种,包括水温下降、氧气供应减少、饮
食减少、疾病传播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对策来保护鱼类的生命。
水温下降是鱼类冬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鱼类的生理机能与水温密切相关,水温一
旦下降会影响鱼类的新陈代谢和消化功能,导致身体弱化甚至死亡。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
可以采取保温措施,例如通过加热器、加热灯等设备来提高水温,确保水温保持在适宜的
范围内,从而减少鱼类死亡的风险。
氧气供应减少也是鱼类冬季死亡的原因之一。
在冬季,水中的氧气溶解度会降低,加
上水体在冰封时难以与空气充分接触,导致鱼类缺氧甚至窒息而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采取增氧措施,例如设立增氧泵、雾化器等氧气增供设备,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确保鱼类的正常呼吸。
冬季鱼类饮食减少也会导致死亡。
在低温环境下,鱼类的食欲会减退,从而影响其摄
取足够的营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适当的饲养管理措施,例如选择适宜的
饲料和替代饲料,增加饲料的味道和可诱性,刺激鱼类的食欲,确保其摄取充足的营养。
冬季鱼类疾病传播也是导致鱼类死亡的原因之一。
在冬季,因为水温低以及鱼类体力
较弱,其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疾病预防和
控制措施,例如加强鱼类的免疫力,通过提高水质管理和加强饲养环境的卫生状况,减少
疾病传播的风险。
越冬鱼类的生理状况和越冬死亡的原因
越冬鱼类的生理状况和越冬死亡的原因1.越冬鱼类的生理状况越冬期间,冰下水温较低,大多数养殖鱼类很少摄食,活动性减低,新陈代谢减缓,生长缓慢或停止。
草食性鱼类在越冬池有天然饵料的条件下,整个越冬期均可少量摄食,其肠管充塞度一般变化在3~2级;其他鲤科鱼类在越冬期一般摄食很少;室内越冬的鱼类仍少量投喂。
越冬鱼类体重的变化依种类和规格而异。
在静水越冬池中,滤食性鱼类在越冬后体重略有增加,而吞食性鱼类越冬后体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这可能与天然饵料的存在与否有关。
相近规格的鱼类,草鱼减重率偏大,镜鲤次之,杂交鲤较小;同种鱼类,规格小的减重率偏大。
如体长8.4cm的杂交鲤减重率为18.3%,而体长15.lcm的杂交鲤减重率仅在0.4%左右。
越冬鱼类不同组织及其组成成份的变化也不同。
Sykora和Valenta(1982)发现,在10~3月间鲤肌肉和肝中总脂和胆固醇减少了20%~30%,而脑中的却很少减少;10~11月饱和脂肪酸减少得多,不饱和脂肪酸减少得少,12月~3月相反。
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及与越冬鱼死亡之间的关系,尚待深人研究。
鱼体消耗的多寡,一方面取决于取食和消化状况,同时还要看其代谢强度(耗氧量)的大小。
耗氧量与鱼的种类、规格、运动情况以及水温等因素有关(表)。
各种鱼类对低温和低氧的适应力是不同的,多数鲤科和鲑科鱼类在0.5℃以下会冻伤,小于0.2℃时开始死亡,鲈形目鱼类长期在水温低于7℃的水中会死亡。
2.鱼类在越冬期死亡的原因2.1.鱼体质差通常规格大的鱼种体质好,越冬成活率高。
据黑龙江东京城鱼种站试验,体重5g~10g的鱼种,成活率为48%,20g~30g的82%,30g~50g的86.5%,50g以上的94.2%。
这是因为规格小的鱼种含脂肪和蛋白量均低,不足越冬期的消耗,特别是难以补偿因管理不善而加大体耗所造成的体质亏虚。
鱼种体质差,抵抗疾病和不良环境的能力就差,染病机会增加,因此引起鱼的死亡。
鱼类越冬期死亡的原因及对策
鱼类越冬期死亡的原因及对策鱼类是水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关键环节,也是人类的重要食物资源。
在冬季来临的时候,许多水域中的鱼类往往会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这给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那么,造成鱼类越冬期死亡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可以采取哪些对策来有效减少鱼类越冬期死亡呢?接下来,我们将从鱼类的生理特点、环境影响以及人为因素等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一、鱼类越冬期死亡的主要原因:1. 水温下降:鱼类是冷血动物,它们的生理活动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非常大。
当水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时,鱼类的新陈代谢减缓,食欲下降,免疫力降低,容易受到寒冷天气的影响而死亡。
2. 水体缺氧:冬季水温下降,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也会减少。
而鱼类的呼吸和新陈代谢需要充足的氧气,如果水体缺氧严重,就会导致鱼类窒息而死。
3. 冰封淹压:在严寒的冬季,水体容易结冰,而结冰后的冰层会将水中的氧气隔绝,鱼类很容易受到淹压而死亡。
4. 食物短缺:冬季水域中的浮游动物和植物减少,而饵料也变得稀缺,这样就会导致鱼类的食物来源减少,影响其生存和生长。
5. 环境污染: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水域中的污染物越来越多,如化工废水、农业排放等,这些污染物会对鱼类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影响,尤其在冬季这个对鱼类来说本来就是一个弱势期。
6. 疾病肆虐:冬季是许多病原微生物滋生的季节,而鱼类本身又处于生理上的低谷期,所以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
1. 提高水质:加强水域的保护,减少工业排放、农业面源污染等,改善水质,增加水中溶解氧的含量,降低污染物含量,减少对鱼类的不良影响。
2. 补充氧气:在水域中加入适量的氧气,保持水体中氧气的充足供应,提高鱼类的抗寒能力。
3. 防止水体淹压:在冬季经常对水域进行巡查,及时清除结冰的冰层,防止冰层对鱼类造成淹压。
4. 加强投饵:冬季对鱼类来说是一个极为艰难的季节,因为食物来源变得非常稀缺,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加强对鱼类的投饵,补充它们的营养。
鱼类安全越冬的措施
contents•越冬前的准备工作
•越冬期间的鱼池管理目录
•紧急应对措施
•越冬后的管理与注意事项
清理杂物和淤泥
整修设施
鱼池或鱼塘的清理与整修
根据鱼类的生长情况和市场需求,合理调整鱼类种群结构,降低越冬期间的养殖密度,减少鱼类间的竞争压力。
鱼类健康状况的检查与调整
种群调整
健康检查
饲料储备营养调整
饲料和营养储备
水温控制01
溶解氧管理02
水质检测与调整03
饲料选择
定期检查
在越冬前,可进行鱼类的疫苗接种或预防性药物治疗,增强鱼体的免疫力,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防疫措施
隔离治疗
疾病防控
措施二
增加饲料投喂。
降温时,鱼类的代谢率会降低,需要更多的能量来应对寒冷。
增加饲料投喂可以提供足够的能量,帮助鱼类抵御
寒冷。
措施一
加深水位。
在突然降温的情况下,加深水位可以降低水温下降的速度,给鱼类提供更稳定的水温环
境。
措施三
使用保温设备。
在鱼塘或水族馆中安装保温设备,如加热棒、保
温灯等,可以提供额外的热源,
维持水温稳定。
应对突然降温
处理二
处理三
处理一
鱼类疾病爆发时的处理
电源中断等突发事件的预备方案
预备方案一
预备方案三
清除杂物和残饵
消毒处理
清洗鱼池
03
02
01
越冬后的鱼池清理
合理投喂
增强免疫力
调整水质
鱼类的春季调养
03监测与报告
01
疫苗接种
02寄生虫防控
预防春季鱼类疾病。
鱼类越冬期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鱼类越冬期常见问题解决方案一、越冬期间常见问题1、缺氧冬季鱼类虽然在摄食,活动量减少,但仍需要一定的溶氧来维持缓慢的呼吸。
水中的溶氧主要靠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空气中的氧气溶入来补充。
然而,在寒冷的冬季,池塘水面一经霜冻结冰,空气中的氧气就不能溶于水中。
尤其是越冬前清塘用药过重,水中的藻类被杀死,水中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
在冬季鱼类大多数聚集在池塘最深处底层,如果池塘水质差,鱼儿体质弱,更易引起鱼类缺氧而窒息死亡。
2、中毒越冬池底的淤泥、残饵、禽畜粪便及鱼类排泄物经分解后产生的氨氮、亚硝酸氮、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当失去利用它们作为营养源的浮游植物,形成的有害气体在水中大量蓄积,对越冬鱼类会造成巨大的威胁。
尤其是亚硝酸氮,它会降低细胞的携氧能力,降低鱼类对低氧的耐受程度,而造成鱼中毒甚至大批死亡(有时是全塘死亡)。
又如水中二氧化碳含量超过80毫克/升时,鱼类因呼吸困难影响代谢,也会造成鱼类大批死亡。
3、病害冬季水温低,鱼类的病害相对较少;但也有些疾病极易在冬季发生,如小瓜虫、粘孢子虫等寄生虫病,水霉病也是冬季常见鱼类疾病,应注意预防和对症治疗。
否则,也容易引起越冬鱼类消瘦和死亡。
二、越冬期间的管理方法1、清塘消毒越冬前,将池塘彻底清淤消毒,将池底淤泥、残饵、杂草彻底清除,然后每亩用生石灰250斤,茶麸120斤(粉碎泡水30个小时后全塘泼洒)或漂白粉27斤化水消毒,杀灭细菌、寄生虫卵和野杂鱼虾等有害生物,为鱼类越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2、培肥水质越冬池水质要求肥沃,才能保温增氧。
可根据水质情况,施一些腐熟了的禽畜粪便作基肥,培育藻类等浮游植物,以增强越冬池水的造氧功能。
越冬期间,如果水质清瘦,可在晴天中午每亩施尿素5斤,磷肥10斤,加速培肥水质。
3、适时加注新水鱼类在越冬期间,除了保持较高的池塘水位(2—3米为好)增氧保暖外,还应定期注入新水,补充水体溶氧,降低有毒物质浓度,改善鱼类越冬生存条件。
鱼类越冬技术操作规程
鱼类越冬技术操作规程
《鱼类越冬技术操作规程》
1. 温控
在鱼类越冬过程中,温度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首先要确保越冬池塘或水域的水温稳定在适合鱼类存活的范围内。
通常情况下,鱼类的适宜水温为4-10摄氏度之间。
要做好保温工作,可以
在池塘周围铺设绝缘材料或者搭建遮阳棚,防止夜间温度下降过快。
2. 饲料管理
在越冬期间,鱼类的代谢会放缓,食欲也会减退。
因此,需要调整饲料的投喂量和频次。
通常情况下,每天只需要投喂一次,且投喂量要比正常季节减少。
同时要注意选择易消化的饲料,以免造成水质污染。
3. 水质管理
越冬期间要特别注意水质的管理,水体中有害物质会对鱼类健康造成影响。
所以要定期检查水质情况,保持水质清洁。
可以适时更换部分水体,并且定期清理池塘底部的淤泥和残饵。
4. 防寒保暖
鱼类在寒冷的冬季容易受到冻害,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防止寒冻伤害。
可以在池塘中放置保温设备,如气泡膜或者发泡塑料板,以减少水体的散热速度。
另外,需要随时观察池塘水质情况,确保水中溶解氧充足,避免鱼类窒息或者冻死。
通过以上技术操作规程,可以帮助养殖户科学地进行鱼类越冬管理,保障鱼类的安全越冬,并且为来年的养殖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鱼类越冬期死亡的原因及对策
鱼类越冬期死亡的原因及对策随着气温的持续下降,许多水体中的鱼类也面临着越冬期的挑战。
越冬期是鱼类中最容易死亡的时期,主要是由于温度下降、食物减少和水中氧气不足等因素导致的。
本文将就这些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温度下降鱼类对温度的适应能力有限,一旦温度低于它们所能承受的范围,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当水温低到一定程度时,会抑制鱼体内某些酶的作用,影响鱼体新陈代谢和正常生理功能,容易引起疾病或者死亡。
对策:为了缓解鱼类温度下降所带来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通过增加水温:在低温季节,需要对水体进行加热处理。
可以通过太阳能热水器、电加热等方式对水体加热,使鱼类在它们承受的范围内温度稳定。
2、增加鱼类数量:水温低时,增加鱼的数量有助于维持水质平衡,增加水体温度。
但是,需要注意鱼的密度不要过高,以免引起患病。
二、食物减少水温低时,水中的生物活动减少,水中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数量也会相应减少,减少了鱼类的食源。
此外,水中的有机质分解速度减慢,水质恶化,影响了鱼类的食欲。
对策:应根据鱼类的喜好和食性提供适宜的饵料,并控制食料的喂养量、次数和方式,定期清洁水质。
底栖生物虽然少,但其富含蛋白质,可作为鱼类补给营养的优质食物。
三、水中氧气不足水温低时,水中的溶氧量下降,容易造成水中氧气不足,这给鱼类带来极大威胁。
当水温低于4摄氏度时,氧化还原反应速度降低,生物代谢减弱,氧气消耗减少,但由于水中氧气流动性减小、分压减低、浓度变化缓慢等原因,导致水中溶氧量下降,当溶氧量低于4mg/L时,大部分鱼类处于濒死状态。
对策:提高水质,保证水体中氧气的充足,采用以下方法可以增加水中氧气量:1、增加水体气体交换:开放水泵、增加喷氧,增加水的流动速度或者增大水体表面积来提高水体气体交换速度。
2、减少污染源:减少饥饿、减少底泥和有机质输入,消除浑浊、减少有机污染和底壤污染。
3、改变水体深度:改变水体深度,使水体处于深层,可以利用深层水中携带的氧气来弥补浅层水中氧气不足的不足。
鱼苗越冬五措施
1、加强秋冬水质管理
在入冬之前把水位加深在1.8米以上,将水质调浓,这样既可以保证水质稳定,溶氧充足,能有效避免降温造成鱼体冻伤。
2、适当投料
冬季鱼类对饵料利用率相对比较低,但是适当的投喂可是保证鱼体有充足的营养应对寒冷的冬季,所以冬季应该适当投喂,但是切勿投喂过多。
3、鱼苗下塘前做好消毒措施
鱼苗下塘之前要做好清塘消毒的措施,因水温较低,鱼体损伤相对高温时期恢复缓慢,只能选择相对温和碘制剂聚维酮碘进行泼洒治疗。
4、安全使用解毒药
水清清可以降低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含量,消除细菌滋生,在入冬之前使用一次既可以消除药物残留毒害,也可以保证水质优良。
在开春之前使用抵青青改善池塘底部环境配合水清清进行处理,保证开春之后鱼体生活环境,利于鱼体生长。
同时还要注意肝脏的排毒解毒,内服侠肝义胆保护肝脏健康。
第9章 鱼类越冬
方。池为长方形,长20~25m,宽2.5~4m,深2m左右。池 底为沙、壤土,池壁高出地面5~10cm,池顶架设“人”字形
棚架。棚架采用玻璃暖房结构,棚顶距地面1~1.5m,也可
覆盖两层塑料薄膜,薄膜上盖一层大网目网衣,防止大风将 薄膜掀起。外围建挡风墙。天气回暖时,将鱼池两端薄膜各 掀起2~3m,以流通空气,日落前仍将薄膜盖严;遇阴雨严 寒天气,水温降至17℃以下时,用红外线灯泡、电热棒加热 或输入热蒸汽,提高水温至17~20℃。利用玻璃房越冬池, 可用太阳能来增温,但必须备有增氧设备。
§ 据测,哈尔滨地区实行生物增氧的 14个越冬池中浮游植物
平均生物量高达 38.8 mg/L,和夏秋季(约 40 mg/L)没有 明显差异。
2、浮游动物
§ 冰下浮游动物主要有轮虫(多肢轮虫)和原生动物,而技角
类在冬季处于滞育状态,很少出现。平均生物量6.21mg/L.
第二节 越冬鱼类的生理状况
§ 一、摄食与肠道充塞度
北方越冬水温
§
东北地区养鱼水体一般在11~12月封冰,出现温度的
逆分层现象。如果封冰时降温幅度较大或水体较浅,水体上
下层可能出现全同温。整个水体封冰后,不冻层水温很少再
受天气和阳光的影响,各水层温度相对稳定,表层水温最
低,深层一般可保持在3~4 ℃ 。
3、光照
§ 冰下光照强度与冰质关系密切,而与冰的厚度关系较小;冰
§
越冬期间,冰下水温较低,大多数养殖鱼类很少摄食,活动性减低,新 陈代谢减缓,生长缓慢或停止。草食性鱼类在越冬池有天然饵料的条件 下,整个越冬期均可少量摄食,其肠管充塞度一般变化在3~2级;其他 鲤科鱼类在越冬期一般摄食很少;室内越冬的鱼类仍少量投喂。
鱼类越冬期死亡的原因及对策
鱼类越冬期死亡的原因及对策作者:朱晔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20年第8期朱晔冬季的雨雪冰冻灾害会对渔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鱼类大量死亡养殖户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作为一名基层水产工作者深感痛心。
虽说灾害性的天气损失在所难免,但在灾害发生前做好准备却能将损失减至最小,现就越冬季节引起鱼类死亡的原因以及如何安全越冬简单谈谈以下几点:1、鱼类越冬期死亡的原因鱼类在越冬期间死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1)越冬水体严重缺氧。
冬季因阳光不足水质偏瘦,浮游植物数量少,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不够。
在冬季时节池底水温一般3-4℃,而表层水密度却比较小,池水无对流和波浪运动,使含氧较高的表层水很少能够到达底层,因而造成底层水恶化缺氧。
冬季池鱼通常群集于池塘深水区,浮游生物也死亡沉底,它们同鱼的排泄物、残剩饵料和有机肥料等一同沉积于池底淤泥中缓慢分解消耗溶氧,同时越冬鱼类也要消耗氧气,使深水区逐渐处于缺氧状态。
在有机物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毒气体易造成鱼类中毒和免疫力下降,导致鱼类死亡。
另外野鱼过多或放养密度过大,也会导致越冬水体缺氧。
(2)越冬鱼体质差、规格小或带病越冬。
冬季气候寒冷,水温较低,养殖鱼类的摄食量逐渐减少,生长也很缓慢,抵抗力较差,如果池鱼体质差、规格较小则对外界环境变化形成的刺激忍耐力弱,越冬期间易死亡。
越冬池没有经过严格消毒或消毒不彻底,鱼入池前也没有进行鱼体消毒,或本身患有如轻型肠炎、烂鳃等病鱼体带病越冬,另外鱼体受伤,在越冬期容易感染水霉病以及易被寄生虫感染;这些均会引起不同程度死鱼。
(3)越冬期间管理不善。
越冬期因属农闲季节,养殖者忙碌一年后想放松一下,越冬期间疏于管理,未定期及时检查溶氧,鱼类活动情况,水位控制不合理池水过浅未观察水位变动情况或者发现不良情况后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在冬季频繁拉网,这些管理措施不到位均能导致鱼类死亡。
2、鱼类安全越冬的几点对策针对以上几种原因,在生产过程中我们应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鱼类安全过冬。
第九章鱼类越冬
第九章鱼类越冬当前位置:>教学内容>第九章鱼类越冬第九章鱼类越冬第一节越冬池的环境条件.. 307一、水文和物理状况.. 307二、水质化学状况.. 307三、底质状况.. 308四、生物状况.. 309第二节越冬鱼类的生理状况.. 309一、摄食与肠道充塞度.. 309二、鱼类体重的变化.. 309三、鱼体组织成分变化.. 309四、鱼类的耗氧速率.. 309第三节鱼类越冬死亡的原因.. 309一、越冬鱼类规格小、体质差.. 310二、越冬池耗氧因子多引起缺氧.. 310三、水温太低引起鱼类代谢失调.. 310四、病害与营养不良.. 310第四节鱼类越冬技术.. 310一、温水性鱼类越冬.. 310二、热带鱼类越冬.. 313我国北部十三个省、市、自治区每年都有一定的冰冻期尤其是东北、西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黑龙江、内蒙古最低气温达﹣32℃以下)冰层厚封冰期长。
冰封期的长短随纬度不同而异。
漫长寒冷的冬天引起越冬鱼类生活环境和生理状况的显著变化。
生活在自然水域中的部分鱼类为适应这种变化随着水位和水温的下降从较浅的附属水域向较深的江河进行越冬洄游冬;生活在人工养殖水域中的鱼类由于越冬池溏长期冰封鱼类体质及生态条件的不断变化给安全越冬带来很大的威胁影响了越冬成活率(鱼类越冬死亡率高达15%~20%)。
因此安全越冬是渔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一节越冬池的环境条件鱼类越冬期间水面冰封越冬水体同外界(空气)隔绝随气温下降和冰层加厚水体温度逐渐降低水体中有机物质分解、生物的呼吸作用使水体DO不断下降CO2、H2S等有害气体含量增加;CO2和有机酸的积累会降低H导致越冬水体酸性化。
这一系列水体生态条件的变化对鱼类的安全越冬造成了不利胁迫。
一、水文和物理状况1、水位一般越冬水体的最低深度应在2.5~4.0 m之间;流水池冰下水深不低于70 cm;有新水补充的静水池不低于1.3 m没有补给的不低于1.5 m。
鱼类越冬的概念
鱼类越冬的概念鱼类越冬是指鱼类在寒冷季节中采取特定的生理、行为和生态适应来应对恶劣环境条件的一种生存策略。
在冬季,水温较低,水源中的氧气减少,食物稀缺等因素使得许多鱼类无法继续正常生活。
为了应对这些困境,鱼类采取一系列的适应措施,以确保自身的生存。
首先,鱼类越冬的生理适应主要表现在代谢和消化方面。
冬季水温降低,鱼类的代谢率下降,能量消耗减少,从而减少鱼类对食物的需求。
同时,鱼类的消化系统会适应寒冷环境下食物的减少,消化吸收效率会提高,以使得有限的能量能够更好地利用。
此外,一些鱼类还具有脂肪沉积的能力,它们在夏季和秋季会摄食大量的食物,将多余的能量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并在冬季利用这些脂肪供给能量维持基本生命活动。
其次,鱼类越冬的行为适应主要表现在选择合适的栖息地和活动方式上。
一些鱼类会选择寻找水温相对较高的区域,如暖流、温泉等,以降低低温对自身的影响。
一些鱼类会选择深水区域越冬,因为水温较深水层相对较稳定。
还有一些鱼类会寻找有底层氧气供应的地方,以确保足够的氧气供给。
此外,一些鱼类还会选择自然屏障性的环境,如洞穴、水下树根、岩石间等,以躲避寒冷和掠食者,提供安全的越冬环境。
此外,鱼类越冬的生态适应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冬季,鱼类一般会减少或停止活动,降低能量消耗。
一些鱼类还会改变食性,寻找适合冬天的食物。
比如,一些鱼类会选择吃浮游生物,因为浮游生物在冬季相对丰富而容易捕获。
此外,在一些鱼类中,雌性鱼会在冬季放弃繁殖,以节省能量和资源。
总的来说,鱼类越冬是一种适应寒冷环境的生存策略,其具体表现在生理、行为和生态适应上。
通过降低代谢率、提高消化吸收效率、脂肪储备等生理适应,选择合适的栖息地、活动方式以及适应性食性等行为适应,以及减少繁殖等生态适应,鱼类能够在冬季中度过严寒环境,确保自身的生存。
这些适应措施使得鱼类能够在春天来临时迅速恢复生活和繁殖活动,确保物种的延续。
鱼苗越冬措施
鱼苗越冬措施
1、低温损害当避免
越冬池塘水体呈现低温是构成越冬期大批死鱼的一个主要原因。
由于大部分养殖鱼类长期在低于2~3℃的水温下难以存活,而引自温暖区域和高密度养殖的鱼类更不耐低温,因而,在鱼类的越冬办理中要尽能够操控并削减低温的呈现,特别要避免机械搅水构成水温剧降,不要使底层水温降至2℃以下。
2、增加水体溶氧量
水体缺氧也是构成池塘鱼类越冬逝世的一个主要原因,要坚持越冬池塘水体中浮游植物数量和水体中溶解氧相对安稳,并增加水层光照,操控浮游植物,避免有机质过高,进步溶氧量。
3、融冰后鱼病早避免
鱼类越冬期长期不摄食,体质十分衰弱。
为削减丢失,融冰后要活跃采纳办法,避免鱼病的发作和盛行。
融冰后跟着水温的上升,水体中各种病原菌或其孢子、卵、幼虫逐步发育,很多繁殖,使鱼体易受病原菌的侵袭,水霉病、竖鳞病、白云病等很容易盛行,构成鱼类的很多死亡。
4、封冰前池水宜处置
当前,我省的精养池塘通常选用高密度、高产量的生产方式,饵料投喂量大,水源相对缺乏,许多池塘有机质超支。
封冰前对池水进行处置,可有用下降池水中有机质的含量,削减有机耗氧量,消除致
病菌和有毒有害物质的损害。
在鱼类停食后,依据当地气候,能够在封冰前一周左右进行封冰前的池水处置,如选用含氯消毒剂全池倾泻等办法。
5、越冬前做好疾病防治
在鱼类停食前30天左右,对方案越冬的鱼类进行全部查看,经过越冬前的强化培养,进步鱼类抗寒抗病才能。
在饵猜中还要增加适当的甜菜碱、氯化胆碱等,可推进鱼类肝脏的脂肪代谢,对避免脂肪肝的构成有显着作用。
饵料要养分全部且丰厚,能量蛋白比要高于养殖期,并恰当增加维生素C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鱼类越冬目录§第一节越冬池的环境条件§第二节越冬鱼类的生理状况§第三节鱼类在越冬期死亡的原因§第四节鱼类安全越冬技术第一节越冬池的环境条件§一、理化状况§1、水位§各种水域在封冰后,不冻层水位的变动主要取决于渗漏流失和冰厚度。
一般随温度降低冰层增厚,水位逐渐下降。
为了保持一定的水位,静水越冬池在越冬期应分期注水2~3次。
§越冬池应保持一定的有效水深。
过浅会导致水温偏低,也限制了越冬鱼类的密度;过深会使氧债层加大,不利于生物增氧。
据测,哈尔滨地区越冬池的补偿深度一般为0.8~1.5m。
所以,从理论上推算采用生物增氧的越冬池有效水深以1.1~1.8m为适宜,也可随水的肥度增大而减小深度。
2、水温我国气候类型§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面临太平洋,地形复杂,疆土辽阔。
西起阿尔金山,东至乌苏里江,地跨63个经度。
北起漠河,南至南海中的曾母暗沙,南北纬距差49度。
气候十分复杂多样。
§赤道季风气候。
位于北纬10度以南的南海岛屿地区。
年平均气温在26℃以上,年积温达9000℃。
§热带季风气候。
台湾省的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等地。
年积温>=8000℃,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6℃,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不低于5℃,终年无霜。
§副热带季风气候。
华北和华南地区。
年积温在4500~80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8~0℃。
§温带季风气候。
内蒙古和新疆北部地区。
年积温在1600~34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28~-8℃。
§寒温带季风气候。
东北地区。
年积温低于1600℃,最冷月平均气温-28℃。
§高原气候。
青藏高原。
年积温低于2000℃,日平均气温低于10℃最热的气温也低于5℃,甚至低于0℃。
中国近海的水温分布北方越冬水温§东北地区养鱼水体一般在11~12月封冰,出现温度的逆分层现象。
如果封冰时降温幅度较大或水体较浅,水体上下层可能出现全同温。
整个水体封冰后,不冻层水温很少再受天气和阳光的影响,各水层温度相对稳定,表层水温最低,深层一般可保持在3~4 ℃。
3、光照§冰下光照强度与冰质关系密切,而与冰的厚度关系较小;冰层透光率随太阳位置而增减。
冰下照度值随时间而变迁。
§明冰透光率一般为20%~50%。
冰下照度值在晴天中午前后最高,可达l万~2万勒克斯(lx)。
哈尔滨地区在日照时间最短的冬至,也有6个多小时照度值在数千lx以上。
§厚3 cm~5 cm的乌冰,透光率仅为10%左右,冰下最大照度值约3000 lx。
但是,由于冰的升华作用,结冰时形成的乌冰层会逐渐变薄,透光性会转好。
§冰上有20 cm~30 cm厚的覆雪,透光率只有0.1%~5%,冰下最大用度值不过30~100 lx。
§藻类的补偿点为156~390 lx,常为300 lx。
§光合作用的最适照度为:§绿藻5000~7000 lx§硅藻11000~22 000 lx§甲藻27 000 lx§可见覆雪冰下以照度难以满足藻类正常生活的需要,而明冰和不太厚的乌冰下的照度则可以保证绝大部分藻类的正常繁殖。
4、透明度§明水期间由于风浪、施肥和投饵等各种干扰,使透明度难以完全反映水中浮游植物的丰歉。
而冰下水体没有上述干扰,浮游植物是影响水体透明度的主要因子。
冬季更有可能通过透明度来估量浮游植物的现存量。
§透明度与浮游植物现存量呈负相关。
例如1979~1981年冬季哈尔滨地区越冬池的透明度(Y,cm)(22 cm~139 cm)与相应的浮游植物生物量(X,mg/L)间的回归式为:§Y=83.91-0.72X(n=153,r=0.435)§若按越冬池的最适浮游植物生物量为50~25mg/L计,越冬池的最适透明度应为48-6cm。
5、溶氧量§冰下水中溶解氧的变化规律与水中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浮游动物数量、鱼类、底质和冰质等密切相关。
§溶氧的来源§(1)光合作用产氧§哈尔滨地区实行生物增氧的越冬池,冰下水层光合作用毛产氧量最大为12.45 mg/L·d,最小为0.21 mg/L·d,平均为2.34 mg/L·d。
§池塘光合作用毛产氧量随着月份呈一定规律的变化§12月<1月<2月<3月<11月,和光合作用强度一致。
氧气的消耗§1、鱼虾等养殖生物呼吸§鱼、虾呼吸耗氧率随鱼、虾种类、个体大小、发育阶段、水温等因素面变化。
鱼的呼吸耗氧率在63.5~665mg/kg·h 。
§2、水中微型生物耗氧§水中微型生物耗氧包括: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细菌呼吸耗氧以及有机物在细菌参与下的分解耗氧。
§据调查,浮游动物耗氧的速率为721-932ml/kg·h。
原生动物的耗氧速率为0.17×103-11×103ml/kg·h。
浮游植物每天的呼吸耗氧量占其产氧量的10~20%。
§3、底质耗氧§比较复杂,主要包括:①底栖生物呼吸耗氧;§②有机物分解耗氧;§③呈还原态的无机物化学氧化耗氧。
各耗氧因素所占的比例估算§国外池塘养鱼单产较低,池中鱼载量小,池鱼耗氧一般占总耗氧的5~15%,逸出占1.5%,其它占80~90%。
§国内淡水鱼池耗氧状况:§池鱼耗氧占总耗氧的16.1%,水呼吸占72.9%,底质耗氧占0.6%,逸出占10.4%;§海水对虾池的耗氧状况:§①虾呼吸耗氧占总耗氧的25.2%,水呼吸占58.2%,底质耗氧占16.6%(臧维玲1995)§②虾呼吸耗氧占总耗氧的34%,水呼吸占35%,底质耗氧占30%(林斌1995)。
二、冰下水体生物状况§1、浮游植物§与明水期相比,冰下浮游植物的特点是种类少、生物量不低、鞭毛藻类多。
§对东北地区若干越冬池的实测表明,常见优势种群有光甲藻、隐藻、小球藻、壳虫藻、眼虫藻、棕鞭藻、黄群藻、鱼鳞藻、兰隐藻、针杆藻和菱形藻等,只有30余个属。
§据测,哈尔滨地区实行生物增氧的14个越冬池中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高达38.8 mg/L,和夏秋季(约40 mg/L)没有明显差异。
2、浮游动物§冰下浮游动物主要有轮虫(多肢轮虫)和原生动物,而技角类在冬季处于滞育状态,很少出现。
平均生物量6.21mg/L.第二节越冬鱼类的生理状况§一、摄食与肠道充塞度§越冬期间,冰下水温较低,大多数养殖鱼类很少摄食,活动性减低,新陈代谢减缓,生长缓慢或停止。
草食性鱼类在越冬池有天然饵料的条件下,整个越冬期均可少量摄食,其肠管充塞度一般变化在3~2级;其他鲤科鱼类在越冬期一般摄食很少;室内越冬的鱼类仍少量投喂。
二、鱼类体重的变化§我国南方由于水温较高,鱼类仍摄食少量食物,体重继续增长§北方鱼类则很少摄食,其新陈代谢活动的能量来源于体内积存的营养物质。
因此,鱼类经过一个冬季到翌年春天,体重大都减轻§在越冬期鱼体内脂肪消耗50%以上§一般而言,鱼种规格大且肥满度高,越冬效果好;但温度过低时,情况可能刚好相反三、鱼体组织成分变化§Sykora和Valenta(1982)发现,10月份至第二年3月份间鲤肌肉和肝脏中总脂和胆固醇减少20%~30%,而脑中的减少幅度低;10月份至11月份间鱼体中饱和脂肪酸减少较多,不饱和脂肪酸减少较少,而12月份至翌年3月份则相反四、鱼类的耗氧速率§养殖鱼类冬季耗氧率比夏季低5~l0倍§越冬池溶氧过低会使鱼类窒息死亡,但溶氧过高会使池鱼代谢异常,患气泡病而死亡§气泡病多发生在融冰前期后,解决的方法是逐渐向池中注水,以便缓慢提升水中溶氧量第三节鱼类在越冬期死亡的原因§一、鱼体质差§二、缺氧§三、低温§四、鱼病§五、管理不善第四节鱼类安全越冬技术§一、培养体质健壮的越冬鱼种§鱼体健壮肥满,耐寒抗病能力强,耐越冬期的消耗,因此,越冬死亡率低。
越冬鱼种规格最好在20克/尾以上。
临近秋末培育结束之前,对于高密度精养的杂交鲤,应在配合饲料中减少盐类的添加量,避免鱼种体内含水分过多。
对于越冬鱼种应进行必要的锻炼,以排除过多水分,增强鱼种体质。
越冬前应尽可能地进行鱼病检查,以相应药物进行处理。
越冬鱼类的放养密度,应根据越冬的方式、鱼的种类以及管理措施等具体条件而定。
一般静水越冬池的放养密度为:深水越冬池(最大冰厚时的平均水深在lm~2m之间)放鱼量为0.5~0.75kg/m2。
二、温水性鱼越冬技术§鲢、鳙、青鱼、鳊、魴、鲤、鲫等在冬季不结冰或冰封时间极短的南方一般可以自然地安全越冬,但在年冰封期长达百余天的黄河以北地区,需采取人为越冬措施。
§越冬方式有:§室内外流水越冬§网箱越冬§静水越冬流水越冬§将泉水、河水或水库引入越冬池,使鱼类在流水环境下渡过低温季节。
池水交换量同补给水的含氧量与池鱼的密度有关。
池水交换周期控制在12~20天或稍长一些时间。
交换周期太短会导致水温偏低;注水量过大则可能造成池鱼逆水,体耗加大。
若越冬水的溶氧量有保障,鱼的密度可大些,可达1千克/立方米。
§网箱越冬§选择溶氧丰富,水深合适的水库、湖泊等大中型水体为设置网箱地点。
放鱼密度视水中溶氧量而定,一般为5~10千克/立方米。
网箱应设置在水温1摄氏度以上的水层,盖网离水面1~1.5米。
静水越冬§将养殖鱼类置于池塘等静水的水体中越冬。
如东北的泡沼、水库、湖泊中的鱼类越冬等。
这种方法由于水体静止、底质复杂、耗氧因素多,溶氧量是决定能否安全越冬的限制因子。
为使不缺氧,生产上常采取打冰眼、池水曝气、生物增氧等措施。
§打冰眼在越冬池中破冰打眼,每公顷30~45个,每个几平方米,让池水接触空气,达到增氧的目的。
§池水曝气用水泵将越冬池的底层水抽出,扬入空气,使其增氧后回落池中。
可在冰面架起数米长的水槽以增加流程,或用木架把导水管架高以增加水的落差。
这种方法增氧及时。
每公顷的水体用5~10台直径为13.3厘米的水泵,可在1~2天使池水溶氧上升1~2毫克/升。
增氧§注水§充气§化学增氧:过氧化钙和过氧化氢等,用量为10毫克/升§生物增氧:在冰封前有意识地注入部分含浮游植物多的肥水三、暖水性鱼类越冬技术§鲮、非鲫、露斯塔野鲮、革胡子鲇、麦瑞加拉鲮、淡水白鲳、尖吻鲈、石斑鱼、军曹鱼、鲷类等暖水性鱼类,耐寒力差,冬、春季节水温下降到最低致死温度时不能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