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公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幸福公式--fm Jovin
(2009-08-29 05:39:31)
转载▼
分类:享受---思考
标签:
杂谈
為什麼我們沒有變得更幸福?
3年前,BBC拍過一套紀錄片《幸福公式》,開篇提出的問題就是:我們更有錢了,更健康了,IQ提高了3倍,為什麼沒有變得更幸福?
中國人也有相似的疑問。十幾年前,本刊做過一個關於幸福的問卷調查,其中一個至今讓人印象深刻的答案是,“媳婦打的不用愁”。十幾年過去了,今天再遇到那個人,問他什麼是幸福,不知會得到什麼樣的回應。過去的30年裏,整個社會的財富、自由、機會大幅度增加了,我們不斷得到我們想要的,但並不覺得比過去更幸福了,反而是壓力和焦慮增加了。為什麼?
其實,很多人避免用“幸福”這個詞,是因為它名譽不好,經常與膚淺、自戀、尋歡作樂聯繫在一起。
而且,有心理學家發現,陰暗的情緒與創造力之間有某種聯繫,有抑鬱傾向的人往往更適合做創造性的工作。靈魂中留著一點憂鬱是美好的,但是,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幸福總比受苦好。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說:“如何獲得、保持、恢復幸福,其實是任何人在做任何事情時的秘密動機,也是他們願意忍受一切痛苦的原因。”
幸福資料庫
荷蘭社會學家路德•魏荷文(Ruut Veenhoven)從1994年開始持續搜集大量關於幸福的經驗性資料,涉及120個國家,8000多份調查,總結了各種可能影響幸福的客觀因素,包括性格、年齡、外表、智力、教育、婚姻、工作、子女、社會、環境、氣候等等。他把這些資料匯總成一個“幸福全球資料庫”,在網上免費供人查詢。
他發現,預測一個人幸福或者不幸福,最重要的指標是看他的性格屬於內向還是外向。外向的人通常比內向的人幸福,他們不那麼自我,有較好的社交技巧,關心他人,容易從壓力中解脫出來。另一個確切指標是人際關係。一個討厭的室友、工作夥伴,或者長期爭吵的配偶,絕對會降低你的幸福度。相反,如果同事中有人是你的好友,則你的幸福度會大大提高。婚姻也是一個有效的指標。結婚的人通常比單身人士幸福,尤其在婚後的最初幾年,幸福指數達到峰值,但有了孩子以後,就像飛機墜機一樣,幸福感不斷下降,這個趨勢到一個人85歲的時候才開始扭轉過來。可能因為那時人生的宴席散得差不多了,你會覺得有子女還是挺幸福的。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吉伯特在大量的試驗之後,得出了相似的結論:孩子就像海洛因,它讓你感覺非常好,但要求太多關注和精力,把其他的一切樂趣都從你的生活中摒除出去了。
美貌並不是幸福的必要條件,但奇怪的是,整容的確能帶來持久的幸福感,尤其是胸部手術。心理學家分析說,可能是因為手術讓年輕女性消除了對身體的羞恥感,卸下了一個很重的負擔。
這個幸福資料庫裏還有一些有趣的結論,比如住在寒冷國家的人比住在熱帶國家的人幸福,保守派比自由派幸福,護士比銀行家更享受生活,老年人比年輕人幸福,高個子比矮個子幸福,看電影比看電視幸福。
這位荷蘭社會學家還建議人們喝酒,“樂觀就是一天兩三杯小酒”。什麼酒沒關係,但不可超過三杯,也不可只喝一杯,否則都達不到效果。因為喝酒的關鍵不在酒,而在於與人交流,它幫助你放鬆下來。
怎麼預測一個國家的幸福度呢?最重要的三個指標分別是:財富、穩定的政治環境與公民自由,社會安全反倒不那麼重要。“幸福全球資料庫”每年會發佈一個“全球幸福指數”排行榜,瑞士、荷蘭、冰島總在很靠前,這幾個國家都很富裕,有悠久的民主傳統,社會寬容,等級結構薄弱,幾乎沒有階級差別,男女真正平等。去年,丹麥排名第一,丹麥人的幸福度在過去十幾年裏增長最快,雖然他們的外部條件都不怎麼好,比如糟糕的天氣、飲食、酗酒。非洲國家如坦桑尼亞、辛巴威排名最後,因為貧窮和政局動盪。拉丁美洲國家雖然也窮,人民卻普遍興致高昂,可能與民族性或者文化有關。
影響幸福的客觀常量
20世紀90年代,科學家同意古代聖賢的結論,幸福應該向內心去找,而不是寄希望於外部世界。但是現在,他們發現環境中確實有一些與幸福相關的常量,比如雜訊,有研究證明,人永遠無法適應雜訊環境,尤其是變化的、間歇性的雜訊,因此,為了幸福生活,必須把雜訊清除出你的日常生活。
還有交通,人很容易習慣空間的大小,房子再大再舒適,你很快就沒感覺了,但在交通上耗費的時間和精力絕對讓人痛苦,而且是持久的痛苦,所以千萬別為了大房子搬到郊區去住。
有一個反復被爭論的問題是:錢能買到幸福嗎?
從70年代開始,經濟學家就已經發現,經濟增長並不必然帶來滿意度。總體說,有錢人比窮人幸福,一個貧民窟的窮人突然變成中產了,他會非常幸福;但在達到一定水準之後,金錢對幸福的影響程度會越來越小。因為當一個人的收入增加時,他們對於“多少收入才算幸福”的期望值也在同步增加。而且,一個人越是看重錢在個人幸福中的作用,就越不滿意,因為這時相對收入比絕對收入更重要,永遠有比你更有錢的人。
幾十年來,不斷有人試圖反駁這個理論,但都沒有得到普遍認可。在《奢侈品狂熱》一書中,經濟學家羅伯特•弗蘭克開宗明義地說,錢還是能買到幸福,問題是大部分人不知道到哪里去買。我們追求的許多目標是與幸福相悖的,這是因為人腦管理欲望的區域與管理快感的區域是分離的。也就是說,我們渴望某種東西,但它未必帶給你快樂。人的幸福預測能力糟糕透頂。奢侈品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炫耀性消費所帶來的幸福感很容易被“適應原則”削弱和消除,但如果他花錢買更多的時間與家人或朋友相處,或者度個較長的假期,親近大自然,則會帶來較為持久的快樂。心理學的研究也證明,同樣的價格,購買體驗比購買物品帶來更多的幸福感,因為前者具有更高的社交價值——大凡超過100美元以上的體驗通常是與別人一起分享的。
事實上,在所有的環境因素中,人際關係是最重要的,愛情、友情、社區、歸屬感都直接指向幸福。幾年前,“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在一組問卷中抽取了10%自認為“非常快樂”的人,看這些人與普通人到底有什麼不同。結果發現他們並不有錢,相貌平平,身材一般,沒有宗教信仰,也沒碰到過什麼特別的好運,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極度社交。他們都有戀人,有很多朋友,很少一個人待著。但是,塞利格曼認為,這樣的“幸福”遠遠不夠。它只是最淺層次的一種幸福。事實上,大部分人在談論“幸福”時,都是指這種“幸福”——愉悅的感覺,積極的情緒,它是短暫的,易逝的,獲得也相對簡單,有許多的捷徑,比如性、巧克力、藥物。塞利格曼把“幸福”劃分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