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理中汤治疗皮肤病6例报道
李可老中医治皮肤病验方
李可老中医治皮肤病验方李可老中医治皮肤病验方李可,男,汉族,山西灵石人,生于1933 年,毕业于西北艺专文学部。
逆境学医,经全省统考获中医大专学历。
曾任灵石县中医院院长,医学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医药研究》特邀编委,香港《中华医药报》医事顾问,全国民间医药学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特约研究员。
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46 年,崇尚仲景学说。
擅长融寒温于一炉,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
自创方剂28 首,对各科疑难杂症有独到的救治经验,是山西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家之一。
李氏最突出之处是擅长以重剂附子、乌头类峻药抢救濒危病人,使数以千计的垂危病人起死回生,其中被西医下了病危通知书者已有百余人。
毋庸讳言,目前急救一般都是西医的事,然而,在他任职灵石人民医院中医科时,急救却是中医科的事,这在全国各医院中可谓绝无仅有,由此被著名中医大家邓铁涛称为“中医的脊梁”。
--乌蛇荣皮汤皮科治验录皮肤病很少危及生命,但顽固难愈。
患者痛苦缠绵,医者焦头烂额,确是医学一大难题。
故有"医生不治癣,治癣丢了脸"之谚。
作为基层中医,求治者五花八门,不允许自封专家,而把众多患者推出门去。
古代中医能以患者的疾苦为己任,随时改变自己的专业。
我辈虽在医学水平上望尘莫及,但为患者解除疾苦的赤诚还是有的。
于是逼上了皮科难症攻关之路。
初期,见皮治皮,搜集了大量外用方,以涂抹擦敷为能事,止痒消炎解除燃眉之急,也有小效。
但大多暂愈后发,此伏彼起,穷于应付。
此路不通,日久才渐有领悟。
皮肤病虽在皮肤肤节,却内连脏腑,并与情志变动、气血失和息息相关。
一切皮肤病的根本原因,首先是整体气血失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然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长期接触有害物质,诸多外因趁虚袭人而致病。
则治皮之道,首当着眼整体,从调燮五脏气血人手。
见皮治皮,永无愈期。
遂创"乌蛇荣皮汤",执简驭繁,用治多种皮肤顽症,竟获奇效。
附子理中汤治案二则
附子理中汤治案二则
沈耿杨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2(028)002
【摘要】@@ 附子理中汤为<伤寒论>之理中丸加附子,具有温阳祛寒、温补脾肾功效,主治中下焦寒盛、腹痛、身痛、四肢厥逆、拘急.理中汤补脾胃之阳,加附子温肾之阳,故附子理中汤为先后天并补之剂.方中附子温补先天真阳,白术健脾燥湿、补中宫之土,干姜温胃散寒,人参补气益阴,炙甘草补后天脾土、调和诸药.笔者用附子理中汤治疗浮肿、畏寒收效满意,报道如下.
【总页数】1页(P141-141)
【作者】沈耿杨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生,广东广州5104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7
【相关文献】
1.附子理中汤加减临床治验3则 [J], 李茁
2.附子理中汤验案二则 [J], 陈东成;陈已明
3.附子理中汤治病偶得二则 [J], 王能基
4.附子理中汤加减运用二则 [J], 孙小明
5.附子理中汤治泻偶得 [J], 许萍;宁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附子理中汤的功效
附子理中汤的功效中药附子是很常见的,这类药物对疾病治疗很有用。
那么附子理中汤的功效是什么呢?附子又有什么作用呢?下面小编一一为您介绍。
附子理中汤的功效1、有治中寒中湿,呕逆虚弱的功效处方:人参、白术、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脐),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食前服。
如血少加当归(一钱),同煎服。
2、有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的功效处方:大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
功能主治: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下焦虚寒,火不生土,脘腹冷痛,呕逆泄泻。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煎取160毫升,去滓,不拘时服。
3、有治疮疡,脾胃虚寒的功效处方:茯苓2钱,白芍药2钱,附子2钱,人参2钱,白术4钱。
用法用量:水煎服。
4、有治泄泻,肚腹疼痛,四肢厥冷的功效处方:白术1钱5分,干姜8分,人参2钱,白茯苓(去皮)3钱,砂仁1钱,厚朴(姜汁炒)8分,苍术1钱5分(米泔浸,炒),熟附子8分,甘草(炙)8分。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5、有治温补脾肾,固涩止泻的功效。
附子理中汤加减:主症:久病不愈,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便中夹杂有黏液,泻后则安,形寒肢冷,面色眺白,腰膝酸软,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处方:熟附子9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2g,补骨脂15g,肉豆蔻6g,五味子,吴茱萸3g,厚朴10g,山药30g,干姜6g,砂仁6g,黄柏炭9g,陈皮10g,甘草6g。
中药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回阳救逆:用于亡阳证,症见冷汗自出,四肢逆冷,脉微欲绝。
主要是肾和心的阳气绝。
临床往往兼阳气脱,若阳衰气脱,大汗淋漓、气促喘急者,这时仅回阳,对元气虚脱没有针对性,所以与大补元气的人参配伍,以回阳固脱,即参附汤。
补火助阳:补火,就是补命门之火,命门之火就是人体的元阳、肾阳。
用于阳虚证。
心阳不足,而见心悸气短、胸痹心痛者,可与人参、桂枝等同用。
李可医案:牛皮癣–经方派
李可医案:牛皮癣–经方派魏x,女,20岁,2008年12月15日初诊。
病史:患者全身皮疹多年,加重1年,皮疹初起红痒,继之变硬脱皮屑,月经期腹痛,经水有黑块。
无汗,四肢发冷。
患者曾自服乌蛇荣皮汤效不显。
辨证治则:诊断:牛皮癣;证型:寒伏三阴,血失温养;辨证分析:寒伏三阴,重在厥阴,厥阴肝经有寒,瘀而不通,肝主藏血,血不能得温养则发皮疹;经期腹痛,肝主疏泄,肝不得温,疏泄不畅,郁积而痛。
手足冷,脾主四肢,可知太阴伏寒;病位在体表,太阳表之里在少阴,由此三阴伏寒可知;治法:温运中土,透发寒邪;经期服药,可使寒从经水血分而出。
处方:灸甘草90克,干姜45克,制天雄45克,吴茱萸30克,生晒参30克(捣),辽细辛45克,麻黄10克,乌梅30克,蝉衣30克,生姜45克,大枣25枚。
加水5斤,文火煮90分钟,去渣浓缩至6两,3次分服。
每月经期前后连服10剂。
连用3月。
二诊(2009年3月7日):用药三月,痛经基本恢复,经水仍有少量黑块。
全身皮癣上身大部分消失,腰以下及腿部皮癣略有减少。
辨证分析:寒伏三阴,当继用前法托透,加活血养血药,透发血分伏毒于外。
处方:炙甘草90克,干姜45克,制天雄45克,吴茱萸30克,黑芥穗10克,大黄15克,生晒参30克(捣),辽细辛45克,麻黄10克,乌梅30克,乌蛇45克,白鲜皮45克,全虫30克,生地45克(酒炒),当归45克,赤芍30克,川芎30克,首乌30克,白蒺藜30克,生姜45克,大枣25枚。
加水5斤,文火煮90分钟,去渣浓缩至6两,3次分服。
每月经期前后连服10剂。
连用3月。
三诊(2009年6月22日):皮疹持续减少,药后微汗,四肢渐温,经期腹痛完全消失,经水无块,色紫暗。
前法得效,继用前法,增加温通和营之力,加制附子到90克,有汗去麻黄,赤芍改为白芍,加坤草,桂枝。
处方:炙甘草90克,干姜45克,制天雄90克,吴茱萸30克,黑芥穗10克,大黄15克,生晒参30克(捣),辽细辛45克,乌梅30克,乌蛇45克,白鲜皮45克,全虫30克,生地45克(酒炒),当归45克,杭白芍30克,川芎30克,首乌30克,白蒺藜30克,坤草120,桂枝45克,生姜45克,大枣25枚。
清朝吴下名医何书田用附子理中汤治疗林则徐夫人脾虚泄泻医案研读
怀着空杯心态研读名家医案,一案一故事,一医一人生。
【名医简介】何书田,名其伟,子韦人,又字书田,晚年号竹攸山人。
清医家。
何世仁之子。
当时吴下名医,曾受林则徐托研制十八味戒烟方,并著有《救迷良方》,有十六种刊本,盛行于江、浙、湘、鄂、粤、桂等地。
【医案】何书田用附子理中汤治疗脾虚泄泻案林少穆中丞壬王辰夏来抚吾吴,其冬十二月,以夫人病,遣辕弁见招,苏公子小螯口荐也。
时风雪严寒,星夜飞棹的而往。
公子导入内室,见夫人卧床呻吟,腹作痛而泻泄不禁。
前日有投左金丸加味者,而痛益甚。
中丞焦急,欲用补剂未决。
山人诊其脉,六脉俱沉,左关微弦,右关尺细濡无力。
就证而论,乃太阴脾土失司,肝木乘之为患,而下无命火,又不克累蒸水谷,堤溃而痛且泻,理固然也,非大剂温补不可。
中丞曰:服之果效乎?山人曰:不效即有损矣,鸣呼可。
遂以参、术、姜、附等味进。
明日,泻减而痛未止,即原方重用参,复加肉桂进之,病去七八。
五日后往视之,已全瘳矣。
中丞手书楹联为赠,山人于是名噪吴中,弃走官厅,不胜劳悴云。
本案引自(《竹攸山人医案》)。
[注释]林少穆:即林则徐。
林宇少穆,又字元抚,名则徐。
中丞:清代掌管一省民政、军政的巡抚的别称。
壬辰: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
该年林则徐任江苏巡抚。
辕弁:在衙署供职的低级武官。
飞棹:飞速划船。
棹;桨;划(船)。
楹联:内容为“读史有怀经史略,检方常著活人书。
”【评析】本患者脾胃虚寒,肾失温煦,故泻不止;脾虚则肝木乘之而腹痛。
证属脾肾阳虚,用附子理中汤旋愈。
单就本案泄泻而言,实属平凡而常见,其意义在于通过此次医患之间的交往,何氏与林则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后来,何向林献《东南利害策》十三道,林选中九道;何撰成戒鸦片的《救迷良方》,林曾在道光十八年的奏折中着意介绍。
作为一位名中医,何书田亦为以后的戒烟活动尽到了应有的职责。
【泄泻简介】泄泻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以排便次数增加和粪便有量与质的改变为特点,其病因较多,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及情志、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泄泻,且病机复杂多变,常有兼夹或转化,但脾病湿盛是泄泻发生的关键病机。
附子理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附子理中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我们每个人体内其实都有毒素,很多身体问题就是毒素引发的。
面对排毒的风潮和疑问,中医方剂挺身而出,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种对人身体非常
我们每个人体内其实都有毒素,很多身体问题就是毒素引发的。
面对排毒的风潮和疑问,中医方剂挺身而出,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种对人身体非常有好处的方剂附子理中汤。
【处方】人参、白术、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脐),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功能主治】治中寒中湿,呕逆虚弱。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食前服。
如血少加当归(一钱),同煎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大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
【制法】上药锉散。
【功能主治】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下焦虚寒,火不生土,脘腹冷痛,呕逆泄泻。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煎取160毫升,去滓,不拘时服。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
【处方】茯苓2钱,白芍药2钱,附子2钱,人参2钱,白术4钱。
【功能主治】疮疡,脾胃虚寒,或误行攻伐,手足厥冷,饮食不入,或肠鸣腹痛,呕逆吐泻。
【用法用量】水煎服。
生活常识分享。
附苓理中汤
附苓理中汤合方:理中汤加附子、茯苓方组:制附片15g 茯苓60g 党参45g 白术45g 干姜45g 炙甘草45g附苓理中汤应用案例19则1、山东省吕滨愉医生案例:患者:马某山东淄博周村人性别:女年龄:26岁初诊日期:2014年11月26日症状:产后50天,奶水几乎没有,体瘦,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
处方:附苓理中汤加减方组:制附片15克茯苓60克党参45克生白术45克干姜45克炙甘草45克生白芍45克生姜45克(切)剂量:六剂(每日一剂,水煎服)煎服方法:每剂药,水开后再煮半个小时,分三次温服。
忌:绿豆类制品效果:奶水非常充足2、涂华新医生案例:患者:张某性别:女年龄:31岁初诊日期:2014年12月4日症状:产后每日肠鸣飧泄,奶水不足,已十五天,舌淡红,苔薄白,边齿痕,脉缓。
处方:附苓理中汤组方:制附片15克茯苓60克党参45克白术45克干姜45克炙甘草45克剂量:五剂(每日一剂)煎服方法:水开后再煮30分钟,分三次温服12月15日:诸证均已尚觉奶水略不足原方五剂巩固3、涂华新医生案例:患者:刘女士就诊日期:2014年11月3日年龄:35症状:新产多日,亲人代述“产后恶露不绝久久不能干净,欲求中医治疗,问之纳差,体瘦,素来脾胃偏弱,且奶水不足。
处方:附苓理中汤加减组方:制附片15g 茯苓60g 党参45g 生白术45g 干姜45g 炙甘草45g 生白芍45g 生姜45g(切) 剂量:五付每日一付结果:恶露尽而奶水亦足注:此处方兼有理中真武之妙临床加减后可用于多种产后病4、贵州省周福源医生案例:患者:田某贵州贵阳人性别:女年龄:27岁初诊日期:2015年12月14日病史:产后三个月,奶水不足。
查:身体消瘦,面色苍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弦。
处方:附苓理中汤方组:制附片15克茯苓60克党参45克白术45克干姜45克炙甘草45克剂量:五剂(每日一剂水煎服)煎服方法:每剂药水开后再煮25分钟,分三次温服。
国家级名医对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
国家级名医对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国家级名医对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1. 附子理中汤概述附子理中汤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剂,它由附子、干姜、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主要用于治疗“阴阳两虚”、“阳虚寒凝”等症状。
据史书记载,此方最早见于《伤寒论》,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
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是指在传统的方剂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病情和辨证施治原则进行加减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 国家级名医对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的重要性国家级名医对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他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这一方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加减辩证治疗方法。
通过他们的医案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方剂的临床应用规律,指导临床医生更加科学地运用附子理中汤治疗一些疑难杂症。
3. 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的案例分析3.1 案例:某患者出现颤抖、面色苍白、畏寒怕冷等症状。
国家级名医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认为其为“阳虚寒凝”证,遂在附子理中汤的基础上加入人参、肉桂等温阳补气的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
3.2 案例:另一位患者出现腹痛、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国家级名医判断其为“阴虚火旺”证,于是在附子理中汤中加入石斛、黄连等清热泻火的药物,治疗效果显著。
4. 个人观点和理解通过学习国家级名医对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我深切体会到中医药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在传统的药方基础上,进行加减辩证治疗,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个体化需求,更科学地指导临床实践。
国家级名医的经验和医案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对于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5. 总结附子理中汤作为一种经典的方剂,在国家级名医的加减辩证治疗下,展现出了更加丰富的临床应用规律。
通过学习他们的医案,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方剂的特点和临床适用范围,为我们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理中汤临床应用综述
理中汤临床应用综述发表时间:2020-08-11T07:02:47.516Z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7期作者:张鼎哲1 刘朝霞*1(通讯作者)赵阳2 [导读] 理中汤(丸)首次记载于汉代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具有温中散寒,健脾燥湿的功效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36;2青冈县人民医院黑龙江绥化市青冈县 151600摘要:理中汤(丸)首次记载于汉代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具有温中散寒,健脾燥湿的功效。
原方主治为中焦阳虚,寒湿内阻等,清阳不升,浊气上逆等太阴脾虚寒证。
本方用途甚为广泛,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病证,同时用于内科及儿科、妇科、男科等病证的治疗,表明理中汤(丸)的确为临床应用范围广泛、疗效值得推崇的中医经典方剂。
关键词:理中汤(丸);治疗案例;综述理中汤(丸)首次记载于汉代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伤寒论》第386条曰:“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汤(丸)主之”。
本方又称为人参汤(见于《金匮要略》卷上)、治中汤(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
本方的方药组成为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主治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之证以及中阳不足,阴寒上乘之胸痹等症。
本方中人参:味甘微寒。
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干姜:味辛温。
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下利;白术:气味甘温,无毒。
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
除热,消食;甘草:味甘平。
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
本方虽然只有四位药物组成,但配伍精妙,功专温中祛寒,健脾燥湿,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各科疾病,收效甚佳。
现将近年来理中汤(丸)临床应用进展概述如下。
1.临床报道1.1循环系统:张赐兴等[1]以理中汤为主方(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临证化裁治疗脾胃阳虚型心悸患者60例,治疗前后病情好转程度有明显差异性,1个疗程(28天)后总有效率达91.7%。
加味附子理中汤治疗脾阳虚型中、重度寻常型痤疮63例
加味附子理中汤治疗脾阳虚型中、重度寻常型痤疮63例陈敏;吴凡伟;许娟【摘要】目的:观察自拟加味附子理中汤治疗脾阳虚型中、重度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脾阳虚型中、重度寻常型痤疮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3例,治疗组给予加味附子理中汤(制附片、炒白术、党参、干姜、乌梅、五味子、山茱萸、炙甘草)颗粒剂,每日1剂,餐后1 h以温开水冲服.对照组采用西医临床一线推荐方案,具体药物及用法、用量由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两组1个疗程均为2个月,治疗期间对所有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局部清洁及日常护理注意事项宣讲.结果: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痊愈12例,显效24例,有效23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3.65%;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25例,有效18例,无效15例,有效率为 76.19%.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痊愈14例,显效13例,有效30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15例,有效25例,无效17例,有效率为73.02%.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附子理中汤治疗脾阳虚型中、重度寻常型痤疮有较好疗效.【期刊名称】《中医研究》【年(卷),期】2017(030)003【总页数】3页(P22-24)【关键词】痤疮/中医药疗法;加味附子理中汤/治疗应用;脾阳虚型;临床观察【作者】陈敏;吴凡伟;许娟【作者单位】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人民医院,广东深圳 518100;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人民医院,广东深圳 518100;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人民医院,广东深圳 518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8.73+3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多发生于颜面及胸背部,临床表现为丘疹如刺,可挤出淡黄色或白色碎米样粉汁,伴有皮肤油腻,可发展成脓疱、结节、囊肿,反复发作还会形成瘢痕或导致色素沉着。
近代中医学多从风热、肺热、血热、胃肠积热、血瘀、痰、冲任失调及阴虚不足等方面论治,临床从热论治者十之八九。
国家级名医对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
国家级名医对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1. 介绍国家级名医的背景和医术特点国家级名医是指在医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并被国家或地方政府认定的医生,其医术水平和临床经验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他们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上都有着非常深厚的造诣,对各种疑难杂症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方法。
国家级名医对于中医药领域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们对于中医经典的研究和传承,以及对于临床治疗方法的创新和实践,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 附子理中汤的基本概念和作用附子理中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剂,最早见于《伤寒论》,由张仲景所著。
这个方剂的主要作用是温中散寒,宣通阳气,用于治疗寒热错杂,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泄泻痢疾,胸胁痛等症状。
是一种非常经典的用于治疗寒邪病的方剂,也有着较好的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
3. 附子理中汤加减辨证治疗医案的临床实践国家级名医在临床实践中,对于附子理中汤的加减辨证运用,常常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例如在寒邪侵袭脾胃、阳气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加减一些药物来提升方剂的疗效,或者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做出针对性的调整,都能够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
国家级名医对于附子理中汤加减辨证治疗医案的临床实践,往往能够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疗效,实现个体化治疗。
4. 个人对于附子理中汤加减辨证治疗的理解与观点个人对于附子理中汤加减辨证治疗的理解是,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中医药治疗方法,通过辨别患者的具体病情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方剂的加减调整,能够更好地发挥中药的疗效,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国家级名医在此方面的临床实践经验和医术水平是非常高的,他们的治疗方案往往能够取得非常好的疗效,对于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国家级名医在附子理中汤加减辨证治疗医案的临床实践,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为中医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结:国家级名医在附子理中汤加减辨证治疗医案的临床实践中,展现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超的医术水平,对于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火神派附子理中汤加味治疗全身水肿医案案例
火神派附子理中汤加味治疗全身水肿医案案例(1)于某,男,4 1岁。
全身水肿10年,近1年加重。
1969年到西南山区,在潮润闷热之坑道内工作1年多。
逐渐感到全身乏力,肢体沉重,食欲减退,面与下肢开始水肿。
1978年初,病情发展,上肢麻木不能写字,下肢关节冷痛,全身水肿明显加重。
口干,欲大量热饮。
小便短少,时而点滴难下,体重由70 kg 增至87 kg 。
北京某医院诊为前列腺炎,但水肿原因始终未明。
初诊:1周前参加夏收后,水肿加剧,面部与四肢尤甚,按之凹陷。
神疲,纳呆,腹满,喜热饮,腰痛,阳痿,小便短少。
面暗黑无华,舌淡,苔白滑腻。
此为太阴脾虚湿郁所致,初因湿热内困,后伤及脾阳,故水液内停;太阴之伤,又累及少阴肾阴,法宜温肾健脾,燥湿利水,以附子理中汤加减主之:制附片30 g(久煎),白术、干姜各15 g,炙甘草、茯苓各12 g,上肉桂6 g(冲服)。
上方服10剂,水肿减轻,头昏、乏力好转。
原方再服20剂。
二诊:全身水肿消退大半,纳增,小便较前通畅。
上方加桂枝10 g、生姜皮60 g,以增化气行水之力,续服15剂。
三诊:水肿基本消退,诸症均明显好转。
为巩固疗效,以理中丸加味缓缓服之:党参30 g,炒白术、干姜各60 g,炙甘草30 g,制附片120 g,茯苓60 g,上肉桂10 g。
10剂,共为细末,水打为丸,日服2次,每次10 g。
1979年5月追访,病已痊愈,体重由85 kg 降至40 kg 。
(范中林治案)原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乃至阴之脏,少阴又为太阴之母。
故肾不主五液,脾不行水,则肿满生焉。
本例先后以理中汤加附子等,温补太、少二阴,阳气升,阴霾散,气化行,水湿消,故病获愈。
点评:细阅本案用方,既云理中汤,显然去掉了方中的人参。
再加揣摩,方中所增附片、茯苓,明显寓有真武汤含义,但又去掉了白芍。
显然,去掉人参、白芍两味,是为了防其恋阴。
查范氏医案中初诊选用理中汤、桂枝汤、真武汤、小青龙汤等方时,一般均去掉方中的人参、白芍、五味子等阴药,少有例外。
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
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引言附子理中汤是一种中医药方,具有调理中气不足的功效。
由于其独特的药材组合和配方比例,被广泛用于治疗中气不足引起的各种病症。
本文将详细介绍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这种中药方。
药材组成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由以下药材构成:1.附子:6克2.人参:9克3.白术:9克4.干姜:6克5.大枣:6枚以上药材是附子理中汤的核心组成部分,每一味药材都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
•附子:具有温补阳气、温通经络的作用,可以活血祛寒,温肾暖阳。
•人参: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益气养血,增强体质,恢复元气。
•白术:具有健脾止泻、益气养血的作用,可以提高消化功能,增强肠胃健康。
•干姜:有温胃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可以帮助消化,缓解胃痛。
•大枣:具有补气、养血的作用,能够调理脾胃,增加食欲。
以上药材经过合理的搭配和制剂,能够协同作用,达到调理中气不足的目的。
配方比例附子理中汤的各种药材按照一定的配方比例进行搭配,以保证其安全和有效性。
下面是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比例:•附子:6克•人参:9克•白术:9克•干姜:6克•大枣:6枚以上药材按照标准配方比例进行使用,既能够达到药物的最佳药性,又能够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制剂方法附子理中汤的制剂方法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将药材洗净,去掉表面杂质。
2.人参、白术、干姜切片备用。
3.将附子放入研磨器中研磨成细粉备用。
4.取一锅清水,将大枣加入,煮沸后改为小火煮20分钟。
5.将人参、白术、干姜加入煮沸的水中,继续小火煮30分钟。
6.最后加入附子粉,继续煮沸5分钟。
7.关火,冲泡10分钟后即可。
以上为附子理中汤的制剂方法,制剂过程中需要掌握好火候和药材加入的顺序,以确保药效的充分释放。
适应症与注意事项附子理中汤广泛用于调理中气不足引起的各种病症,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肾阳虚导致的腰膝酸软、畏寒肢冷。
•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寒湿阻滞导致的关节疼痛、筋骨拘挛。
附子理中汤合乌蛇荣皮汤加味治疗面部粉刺
调动气 机 左 升 右 降 。这 样 各 脏 腑 之 阴 阳 自然 回 归 本 常, 不 致虚 下炎 上 。 乌 蛇 荣皮 汤 组 成 为 : 生地黄 、 当归 、 桂枝 、 赤芍、 牡 丹皮 、 紫草 、 桃仁、 川芎 、 红花 、 制 首乌 、 白蒺 藜 、 白鲜 皮 、 乌蛇 肉 、 生姜 、 大枣 、 炙 甘草 。为 李可 老先 生所 创 , 在其
打 游戏 、 晚 上加 餐 、 聚 会 啤 酒是 常事 。 气 血 暗耗 , 脾阳
受损 , 得 此 病也 就 不稀奇 了。
2 一 女性 , 3 2岁 。 产 后 面 部 粉 刺 。 迁 延 不 愈 三 年 余
药合 用 , 可增 强体 质 , 旺盛 血 行 使 病 变局 部 气 血 充 盈 ,
3 0 g , 皂角 刺 1 0 g , 桔梗 1 0 g , 白芷 1 0 g , 生姜 1 0片 , 大 枣1 0枚 , 炙甘草 3 0 g , 穿 山甲( 研末 冲服) 6 g 。加 水
2 5 0 0 m l , 煮取 6 0 0 ml , 3次 温服 。3剂 。 二诊 : 服药 3剂 后 红 色丘 疹 大减 , 白色脓 疱 已无 。
光 明 中医 2 0 1 5年 7月 第 3 O卷 第 7期
C J G MC M J u l y 2 0 1 5 . V o l 3 0 . 7
・1 5 1 3・
附子 理 中汤合 乌 蛇 荣 皮 汤 加 味治 疗 面部 粉 刺
邱 勇 皓
摘要: 粉刺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头面部的皮肤病, 近年来笔者临床观察也多发于青中年, 尤其以女性居多。中医一贯认为此病
甘草附子汤的临床应用案例
甘草附子汤的临床应用案例甘草附子汤,是一种在中医临床上常用的经典方剂,主治寒痹阴弱、筋骨拘急、关节疼痛等症状。
下面我们将分享一些甘草附子汤在临床上的应用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案例一: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患者女性,45岁,主诉全身关节疼痛,僵硬,尤其是手腕、膝关节明显。
经检查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经常服用抗炎药物仍无效。
中医诊断为寒湿凝滞,肺脾气虚。
方药:甘草附子汤加减。
服药后患者症状有所缓解,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持续服用一个月后症状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案例二: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患者男性,58岁,多年来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尤其是双膝、腰背部疼痛明显,关节红肿。
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中医诊断为寒湿内蕴,气血不畅。
方药:甘草附子汤加减。
服药后患者感觉体内气血得到调畅,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腰背部的疼痛也有所缓解。
连续服用一个月后,关节红肿消退,患者精神状态和食欲明显改善。
案例三: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患者女性,60岁,近期出现腰部疼痛,伴有下肢麻木、乏力症状。
CT检查显示为腰椎间盘突出。
中医诊断为肾虚风寒侵袭。
方药:甘草附子汤加减。
服药后患者感到腰部疼痛减轻,下肢麻木感明显改善,乏力感减轻。
连续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腰部疼痛明显减少,下肢麻木症状几乎消失,身体机能得到明显改善。
以上就是几例甘草附子汤在临床应用中的案例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应用中药治疗时,务必遵医嘱服用,不可擅自更改药方和剂量。
祝愿大家早日康复,健康快乐!。
附子理中汤治疗皮肤病6例报道
附子理中汤治疗皮肤病6例报道
龚金晖;黄宁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生》
【年(卷),期】2012(50)24
【摘要】理中汤在《金匮要略》中称为人参汤,主治中气虚寒、脾陷胃逆,戊土迫于甲木而出现的胸闷、吐泻诸证.加附子则为附子理中汤,功用;温阳祛寒、益气健脾.主治中下二焦虚寒、火不生土诸虚寒杂症.今拓展附子理中汤治疗范围而用于治疗多种皮肤病,效果很好.
【总页数】3页(P76-78)
【作者】龚金晖;黄宁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中医院皮肤科,甘肃酒泉735000;甘肃省酒泉市中医院皮肤科,甘肃酒泉7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5
【相关文献】
1.附子理中汤中重用附子治疗产后腹痛腹泻1例 [J], 徐爱民;周勇
2.附子理中汤重用附子治疗急性面神经炎120例效果观察 [J], 吴振成
3.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作用机制 [J], 丁以绚;赵桂梅;李丽华;刘洋
4.针刺联合附子理中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 [J], 徐燕娟;王康;李欣;黄茶花;郭婷
5.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附子理中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作用机制 [J], 安柳;马威;邹琦;章消;刘念;杨家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附子理中丸(汤)现代研究进展
附子理中丸(汤)现代研究进展李群【摘要】附子理中丸(汤)临床常用方剂,本文从质量研究、临床研究、毒副作用等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汇总,为附子理中丸(汤)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期刊名称】《药学研究》【年(卷),期】2012(031)001【总页数】3页(P40-42)【关键词】附子理中丸(汤);质量研究;临床研究;毒副作用【作者】李群【作者单位】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附子理中丸出自《阎氏小儿方论》,是由《伤寒论》中的理中丸加附子而成,成分有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炙)5味中药,具有温阳祛寒、益气健脾之功,多用于脾胃虚寒所致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症.方中以附子(制)、干姜2味辛温药温运中阳、驱散中寒;党参益气健脾;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调和诸药,兼补脾和中.附子理中丸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中成药之一,疗效确切,历版药典也均有收载.近年的研究表明,附子理中丸(汤)除了主治脾胃虚寒所致的泄泻之外,同时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特发性水肿、顽咳、眩晕、腰痛等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从质量研究、临床研究、毒副作用等方面综述如下.1 质量研究刘岚等[1]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含有乌头属药材的成药中乌头类生物碱宋果灵、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的HPLC方法,可为含有乌头属药材的成药药品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标准.任培培等[2]建立了附子理中丸中甘草酸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可用于附子理中丸中甘草酸的含量测定.朱瑞龙等[3]采用HPLC法测定附子理中丸中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可作为双酯性乌头碱的含量测定方法.任培培等[4]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附子理中丸融合指纹图谱进行研究,确立31个共有峰,同时建立了附子理中丸的统一化色谱指纹图谱,所建立的多波长融合指纹图谱可用于附子理中丸的质量控制.任培培等[5]建立了附子理中丸HPLC数字化指纹图谱,以5-羟甲基糠醛峰为参照物峰,确定31个共有峰,获得了判别附子理中丸质量的重要数字信息,以双定性双定量相似度法评价附子理中丸批间质量稳定,精密度和重现性较好,适用于附子理中丸的质量控制.乌兰娜日等[6]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了附子理中丸中总乌头碱的含量,在水相pH 6.1±0.1,酸性染料为溴甲酚绿,有机溶剂为氯仿的条件下,能够准确测定乌头总碱的含量,可作为附子理中丸质量控制的方法之一.2 临床研究附子理中丸古代临床主要用于霍乱吐泻、腹泻、腹痛、寒证、外寒直中脾胃证、寒药伤中证、寒凝血滞型痛经、头痛、痰证、带下、咳嗽、眩晕、臌证等证属脾肾虚寒者,现代临床应用涉及消化系统(胃炎、肠炎、无致病菌生长性腹泻、慢性迁延性腹泻)、循环系统(室性早搏)、呼吸系统(咳嗽)以及顽固性口疮、红斑狼疮、痛经、眩晕、呃逆、特发性水肿等.2.1 肠炎、腹泻李桂芝等[7]运用中成药人参健脾丸配合附子理中丸治疗无致病菌生长性腹泻患者30例,每日2~3次,每次1丸(9g),半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1~3个月,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王有芝[8]应用附子理中丸敷脐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150例,年龄在4个月~2岁之间,先采用按揉足三里,提长强穴及分阴阳各100次,而后用75%酒精常规消毒神阙穴后,将附子理中丸做成半粒花生米大小药丸纳于其内,外用长1.5cm,宽0.5cm的胶布固定,2d换药1次,治疗期间停止其他任何治疗.经1~2次敷脐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8.00%.刘洪元[9]采用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治疗慢性结肠炎43例,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14d为1个疗程,43例病例中痊愈33例,占76.74% ;无效3例,占6.98%.沈伟生等[10]采用附子理中丸防治含伊力替康方案化疗相关性腹泻30例,表明附子理中丸对FOLFIRI化疗方案无论腹泻副作用还是血液毒性均有一定控制作用.刘绪文等[11]附子理中丸配合针刺治疗慢性结肠炎89例,用附子理中丸每次8~12丸,每日2~3次,配合针刺,经2周治疗,治愈53例,占59.6% ;好转32例,占36.0% ;无效4例,占4.4% ;有效率为95.6%.唐伟等[12]采用熨脐配以附子理中丸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120例取得良好疗效,其中生理性腹泻65例,小儿肠炎者55例,取食盐若干炒热装入布囊中,布包后敷于脐部,每日一次,每次1h,同时配以附子理中丸,1~3个月1/6丸,4~6个月1/4丸,7~10个月1/3丸,1岁以上1/2丸,加适量红糖调服,每服2次,治疗时间一般3~6d,结果治愈好转率96.7%.2.2 口腔溃疡刘东义[13]运用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附子理中汤加减,每日1剂,水煎,日服2~4次.治疗期间忌服辛辣食物.治愈20例,好转10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周静宇等[14]采用附子理中汤联合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复发性口腔溃疡15例,经治疗10~30剂,痊愈10例、显效3例、有效2例.胡克晋[15]采用附子理中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胆石症和荨麻疹各一例,均取得很好疗效.潘建科等[16]采用附子理中汤治疗慢性复发性口腔溃疡伴腹痛腹泻1例,疗效满意.2.3 胃炎赵珩等[17]采用附子理中丸内服结合穴位针灸,对75例慢性胃炎进行临床观察,其中属慢性浅表胃炎32例,属肥厚性胃炎15例,萎缩性胃炎12例,胆汁反流性胃炎6例.附子理中丸每次6g,温开水送下.每日早晚各1次,饭后服.半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3~6个疗程.结果痊愈35例,显效20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3%.2.4 咳嗽、眩晕、呃逆苏热尔图[18]用附子理中丸治疗脾胃虚寒所导致的咳嗽和眩晕各1例,效果良好.靳中秀等[19]用复方甘草片联合附子理中丸治疗寒性呃逆25例,取复方甘草片3片,咬碎后含服,并嘱患者缓慢咽下,如30min后仍呃逆不止者,可重复上法1次,呃逆止后,加服附子理中丸8丸,每日3次,以巩固疗效.结果显示经含服复方甘草片,1次呃逆停止者19例,2次停止者6例,仅2例在呃逆停止后,因进食寒凉食物再次复发,含服复方甘草片仍然有效.2.5 特发性水肿马光明[20]用附子理中丸治疗特发性水肿60例,并设西药对照组,治疗组用附子理中丸每次8粒,3次·d-1,对照组用维生素C片,每次0.1g,3次·d-1,安体舒通片每次40mg,3次·d-1.结果治愈54例,好转5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90%,总有效率为9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2.6 早搏马永泽等[21]应用加味附子理中汤治疗频发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患者46例,结果显效22例,有效1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6.96%.2.7 治疗痛经、带下、痹症、寒疮孔令多[22]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寒凝血滞型痛经98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48岁.方法:经按摩后,再给予附子理中丸1丸,每日3次内服,严重者首次加倍,元胡止痛片4~6片,每日3次.一般连服1周为1个疗程,到下次月经来临前3天再服1周,依次类推,治疗效果:痊愈43例,占43.88% ;显效48例,占48.98% ;无效7例,占7.14% ,总有效率92.86%.常晓波等[23]用附子理中丸治疗寒湿带下症及寒湿型泄泻症3例,取得良好效果.陈少东[24]采用附子理中丸治疗痹症、腰腿疼和骨折后期肿胀不消患者各1例,满意效果;陈迎五[25]用附子理中丸治疗秋末至春季易发作的寒冷型多形红斑25例,每次服10粒,1日3次.疮面有继发感染者,给予抗感染治疗.1个月为一个疗程.结果一个疗程内,治愈16例,好转9例,治愈率64%.第二疗程结束时治愈22例,好转3例,总治愈率88%,未见无效病例.王维澎[26]用附子理中丸分别治疗头痛、早搏和口疮各1例,均治愈;王彩华[27]采用附子理中丸治疗痹症、头痛和皮痹各1例,取得满意疗效.3 毒副作用王建凯等[28]报道服用附子理中丸后导致中毒2例,两患者均出现口唇舌麻木、恶心呕吐、心悸不安、视物模糊等症状.张向力等[29]报道患者每日两次,每次1丸,服用至12丸时中毒致心律失常1例.齐敏[30]报道服附子理中丸致中毒1例报告,患者服附子理中丸2丸,1h后出现手足麻木、恶心呕吐等症状.杨星辉[31]报道服附子理中丸致面部浮肿2例,两患者均为老年女性,服用附子理中丸时出现,停用即消失,为血管性神经性水肿.附子理中丸中毒现象主要是由附子中所含的乌头碱引起.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神经、消化、循环系统症状,症状表现为口唇、舌、四肢麻木、恶心、呕吐、心悸不安、视物模糊、语言不清,甚而引起中毒性心律失常.乌头碱在消化道很易被吸收,其不良反应主要是兴奋交感神经,及对各种神经末梢先兴奋而后麻痹.对中枢神经亦先兴奋后抑制,继而发生各种麻痹作用.中毒剂量因人的体质和耐受性而有所不同. 此外,敷脐疗法是常用的安全有效、几乎无任何副作用的传统治疗方法之一,运用敷脐法可使药物经肚脐直接向血液渗透,参与脐部血液循环,刺激胃肠道,促进已紊乱的肠功能恢复正常.中医学认为所有内服可治病的药物,外敷于某些相应穴位或部位都可收到与内服同样的疗效.鉴于附子理中丸临床应用多年,疗效可靠,但内服有一定副作用的特点,完全可以进行剂型改革,使其起到安全有效的作用.参考文献:[1]刘岚,范智超,张志琪.HPLC同时测定成药中4种乌头类生物碱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10,30(2):236-239.[2]任培培,孙国祥,智雪枝.RP-HPLC法测定附子理中丸中甘草酸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08,25(5):779-781.[3]朱瑞龙,景明,柴国林,等.HPLC测定附子理中丸中双酯型乌头碱含量[J].中成药,1996,18(10):13-14.[4]任培培,孙国祥,孙丽娜.附子理中丸多波长融合HPLC指纹图谱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09,29(3):411-415.[5]任培培,孙国祥,智雪枝.附子理中丸数字化指纹图谱研究[J].中南药学,2008,6(3):345-349.[6]乌兰娜日,王玉华,王伟,等.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附子理中丸中总乌头生物碱的含量[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1996,13(4):30-31,68.[7]李桂芝,范玫,郭菊.30例无致病菌生长性腹泻患者中成药治疗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4,7(2):136.[8]王有芝.敷脐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150例[J].外治杂志,2007,16(1):29.[9]刘洪元.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治疗慢性肠炎的体会[J].中医药学报,2008,36(1):62-63.[10]沈伟生,邓立春,袁明,等.附子理中丸防治含伊力替康方案化疗相关性腹泻30例[J].陕西中医,2009,30(9):1153-1154.[11]刘绪文,杨道建.附子理中丸配合针刺治疗慢性结肠炎89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9):7.[12]唐伟,张尊善,陈现民.熨脐配以附子理中丸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120例临床观察[J].中医外治杂志,1996,5(6):43.[13]刘东义.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J].山东中医杂志,2009,28(8):544.[14]周静宇,庄志坚.附子理中汤联合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复发性口腔溃疡体会[J].河北医学,2008,14(12):1499-1500.[15]胡克晋.附子理中汤临证新用三则举隅[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12(8):60-61.[16]潘建科,张北平.附子理中汤治疗慢性复发性口腔溃疡伴腹痛腹泻1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9,17(4):33.[17]赵珩,张建功.附子理中丸合针灸治疗慢性胃炎75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3):5666-5667.[18]苏热尔图.附子理中丸临床新用两则[J].内蒙古中医药,1999,20(3):24-25.[19]靳中秀,史玉称.复方甘草片联合附子理中丸治疗寒性呃逆25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工业),2005,7(10):52.[20]马光明.附子理中丸治疗特发性水肿[J].医药论坛杂志,2007,28(3):104.[21]马永泽,冯俊俐,刘小渭.加味附子理中汤治疗早搏的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3):379-380.[22]孔令多.综合疗法治疗寒凝血滞型痛经98例[J].广西中医药,2001,24(4):45.[23]常晓波,闫泽君,尹新燕.附子理中丸治疗寒湿带下症及寒湿型泄泻症3例[J].中国医师杂志,2004,6(S1):217.[24]陈少冬.附子理中丸新用[J].新中医,1995,27(10):58.[25]陈迎五.附子理中丸治疗寒冷型多形红斑25例[J].光明中医,2007,22(2):62-63.[26]王维澎.附子理中丸治验3则[J].新中医,2001,33(2)63-64. [27]王彩华.附子理中汤临证应用举隅[J].新中医,2000,32(5):52. [28]王建凯,刘国良.附子理中丸致中毒反应2例报道[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7(1):43.[29]张向力,张丽萍,王晓霞.附子理中丸中毒致心律失常1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6,3(4):37.[30]齐敏.服附子理中丸致中毒1例报道[J].内蒙古中医药,1994,15(S1):117.[31]杨星辉.服附子理中丸致面部浮肿2例[J].黑龙江中医药,1999,35(4):3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子理中汤治疗皮肤病6例报道作者:龚金晖黄宁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2年第24期[摘要] 理中汤在《金匮要略》中称为人参汤,主治中气虚寒、脾陷胃逆,戊土迫于甲木而出现的胸闷、吐泻诸证。
加附子则为附子理中汤,功用: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中下二焦虚寒、火不生土诸虚寒杂症。
今拓展附子理中汤治疗范围而用于治疗多种皮肤病,效果很好。
[关键词] 附子理中汤;皮肤病;中药治疗[中图分类号] R27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4—0076—03附子理中汤来源于《伤寒杂病论》霍乱篇理中丸加附子,理中丸《金匮要略》亦名人参汤,主治中气虚寒,脾陷胃逆,戊土迫于甲木而出现的胸闷、吐泻诸证。
与姜甘参术温补中气,转其升降之枢,附子暖水而燥土。
笔者在十几年皮肤科临床中深深感到,在皮肤病的治疗上重视调理脾胃尤其是慢性或顽固性皮肤病常收显效。
附子理中汤是调理脾胃代表方,只要辨证准确均取得很好疗效,举例与大家分享。
1 病例资料1.1 口周湿疹案黄某,女,8岁,患儿于两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渐出现口唇及周围皮肤红色丘疹伴瘙痒,在本地和兰州、上海多家医院诊断和治疗,有谓唇炎,有谓湿疹,有谓病毒感染等,给予维生素、抗病毒药物及外用多种药物,均无疗效,又请数位中医治疗,云此为脾胃积热,予清热泻火中药内服,也无明显效果。
刻下症见:口唇周围一圈见红色细小丘疹,个别融合成片,伴有皮肤皴裂,患儿感瘙痒疼痛,舌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精神如常,饮食、二便均正常;患儿平时喜食雪糕、冰淇淋等冷饮及麻辣小食品类。
辨证此属脾胃阳虚,又贪食饮寒凉,阳气为寒邪所郁遏,阻于经络而成此症,看似热症,实际为内寒,治疗当以温阳驱寒化湿为要,附子理中汤加减,处方:人参6 g、炙甘草6 g、炒白术6 g、干姜6 g、制附子3 g、茯苓10 g、黄柏6 g、砂仁6 g、夏枯草10 g、栀子6 g、焦三仙各10 g、生大黄3 g 四副;4 d后来诊,症状大为好转,下唇及周围已无症状,上唇及周围少量丘疹,有些已结痂脱皮,舌红苔薄白,脉沉细,继续服下方:人参6 g、炙甘草6 g、干姜6 g、制附子6 g、茯苓10 g、、黄柏6 g、砂仁6 g、夏枯草10 g、栀子10 g、焦三仙各10 g、生大黄3 g、肉桂3 g,四副; 4 d后来诊,症状完全消失,嘱继服附子理中丸以善后[1],勿食寒凉食物,注意保暖,后随访未复发。
按:湿疹中医称为“湿疮”。
医者多从湿热论治,喜用凉药,究其原因湿疹常有红斑,潮红丘疹水泡结痂等,瘙痒剧烈,痒甚则心烦,所用凉药据多,或清热或利湿,但并非所有湿疹均属湿热证,寒湿证也很多见,切不可一见湿疹就因循而用清热解毒利湿之品更伤脾土,若不详查寒热虚实,滥用凉药,即使加上抗过敏药甚或激素,只能取效一时,反而加重病情。
1.2 过敏性唇炎案黄某,女,12岁,食芒果后出现口唇及唇周皮肤发红,轻微肿胀,有细小皮疹,瘙痒,有些部位皴裂,在本地多家医院中西医诊治,无明显疗效,又去上海某医院就诊,症状仍不能缓解,如此已经两个月多。
来时见其舌苔厚白腻,脉滑,食纳可,大便干,平时喜食寒凉食品,辨证思路:脾肾阳虚,寒湿内盛,夹有虚火,附子理中汤加减,党参8 g、炙甘草8 g、白术8 g、干姜8 g、制附片4 g、砂仁8 g、薏苡仁10 g、泽泻8 g、地肤子10 g、白鲜皮8 g、黄柏6 g、茯苓8 g,五副,嘱其勿食寒凉食品,饮食清淡;二诊,见口唇肿胀消散,皮疹大部消散,色泽转好,舌苔白,余可,上方去黄柏,继续服五副,再诊,所有症状消失,告愈。
以后又食芒果后发作,同样用附子理中汤加减治愈。
按:本案患者平素喜食寒凉,致使脾胃受损,阳气虚于内,寒湿内盛,运化失调,口唇为脾胃经络所过之处,受外界饮食影响而发病,寒湿阻滞经络,郁热生成,肌肤失养,故见局部红肿皴裂,治疗时要仔细辨证,认清疾病的本质是脾肾阳虚,寒湿内盛,虽有虚火,但为数很少[2],所以治疗时以温阳祛寒除湿为要,稍佐凉药以降虚火,所以疾病得去,症状消失。
切不可一见局部红肿热痛,而不加仔细辨证,便认为是脾胃火盛,而大加寒凉泄火之品,南辕北辙,徒添其害,前医所为,皆是如此。
1.3 慢性湿疹案公某,女,12岁,嘉峪关初一学生,初诊2009年9月,患儿自幼至今一直食欲不佳,服用健脾消食类药物无明显效果,身材娇小,近几年出现面颊红色皮疹,曾在嘉峪关医院诊断为慢性湿疹,口服多种西药中药外用类固醇激素药膏治疗,时好时坏,今年上初一学习繁重,食欲差,睡眠少,比同龄儿身材矮小,求诊中医。
刻下症:患者面色青黄,两面颊散在红色小丘疹丘疱疹,轻微少许渗出,结痂皮肤干燥,四肢皮肤阵发性瘙痒但无皮疹,唇淡,全身皮肤干燥欠润泽,身材矮小,食欲差,进食时间较长,大便多日一行,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予附子理中汤加味,党参20 g、白术10 g、干姜10 g、制附片6 g、炙甘草8 g、白蒺藜15 g、鸡血藤15 g、桂枝6 g、茯苓15 g,外用本院自治湿疹膏,嘱家长患者病程较长需长期服药配合,每周复诊1次。
历时服药2个月后,患儿明显食欲好转,大便每日1次,面颊皮疹净退,皮肤光泽,间断服药1年余,皮疹未再出现。
按:本例患者患慢性湿疹多年,脾胃素虚,日久气血不足肌肤失养之症显而易见,肺主气,肝藏血,而实皆出于中焦[3],治疗的根本在于看清疾病的本质是脾虚运化无力,木郁湿盛,日久而气血不足,予附子理中汤温阳健脾化湿治本而取效。
1.4 寒冷性荨麻疹案陈某,女,36岁,酒泉市人民医院手术室护士,10月23日初诊,自述皮肤“风疹块”多年,春夏减轻,秋冬加重,遇冷风则不堪忍受,给予多种西药及中药治疗,无明显效果,中医求治,刻下症:皮肤划痕症阳性,皮疹遇冷风加重,精神可,二便正常,舌淡胖苔薄白略水滑,脉沉细,追问病史,患者平素喜渴即冷饮。
西医诊断:荨麻疹。
中医诊断:瘾疹。
证属:寒凝肌肤,气血运行不畅,阳气不能温煦,风寒乘虚而入。
治宜温中散寒,益气祛风。
药用附子理中汤加味,党参50 g、白术20 g、干姜20 g、制附片10 g、炙甘草15 g、麻黄8 g、细辛6 g、白蒺藜20 g、鸡血藤20 g、桂枝10 g、茯苓20 g。
服药20余剂皮肤痒消失,遇冷有风团出现但不痒,坚持服药68 d,痊愈。
按:《素问玉机真藏论》: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诸痹源候论》曰:“邪气客于皮肤,每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
《伤寒论》“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本病的产生与风邪有关,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风与寒相合为风寒之邪,风寒之邪乘虚侵袭而致[4]。
此证患者平素渴喜冷饮,加之此病多年均用祛风止痒抗过敏治疗,非但无效,反贻误病情而转为虚证。
治宜温经散寒健脾化湿,佐以祛风止痒,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味。
此方本无治疗“瘾疹”之功效,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异病同治,取其温经散寒,补益脾胃的功效[5]。
1.5 面部痤疮案王某,男,20岁,大学学生。
面部脓疱性痤疮4年余,时好时坏,曾服西药维安脂、红霉素、维生素、中药排毒养颜胶囊、暗疮片以及清热解毒汤药无效。
见面部脓疱密集,红肿但仔细观察鼻根青紫,皮肤黄暗,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仔细询问患者平时喜欢喝冷饮,尤其是夏天饮多食少,便秘(大便不是很干但解便很费劲,总感觉解不干净)但是稍吃不合适就腹泻,手足爱出汗,喜欢熬夜白天睡觉。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究其本源,辨证思路:脾胃虚寒,寒湿太重,土湿木郁。
予附子理中汤加味,党参30 g、白术15 g、干姜15 g、附子10 g、炙甘草15 g、桂枝10 g、茯苓20 g、白蒺藜20 g、白寇8 g、鸡血藤20 g。
嘱其勿食寒凉之品,改熬夜恶习,坚持服药近3个月,脓疱消退而遗留红紫印痕,饮食恢复,大便每日1次,因开学汤药停服而改服附子理中丸3个月,暑假回来皮肤基本恢复,偶有一两个粉刺出现但无脓疱。
按:痤疮首见于《内经》:汗出见湿郁乃痤。
医者多从肺经风热,肠胃湿热论治,喜用凉药,究其原因痤疮常有红色丘疹、脓包等,甚则破溃,多发于青春期,所用凉药据多,或清热或利湿,但并非所有痤疮均属湿热证,寒湿证也很多见,切不可一见痤疮就因循而用清热解毒利湿之品更伤脾土,若不详查寒热虚实,滥用凉药,即使加上抗生素,维甲酸类药也很难取效。
本案患者平素贪凉饮冷,加之熬夜损伤脾阳,脾失运化,寒湿內停,处方附子理中汤温补而取效[6]。
1.6 过敏性紫癜罗某,女,11岁,家住玉门市,初诊2011年9月30日,其母述自6个月初因“感冒”出现双下肢红斑,紫斑,伴有腹痛。
当地卫生院真正予“消炎抗过敏止血激素”治疗略有好转。
于本月初“感冒”后复发同样治疗无效。
刻下症:双下肢红斑紫斑满布肿胀,特别是踝关节周围紫斑出现水泡渗液,时有腹痛无规律,面黄唇淡精神萎靡,舌淡苔薄根腻,脉沉细。
化验血尿常规正常。
证属阳虚失血予附子理中汤加味6剂。
10月6日复诊述服药后腹痛减轻,腿肿消紫斑略淡,因前段时间输液无食欲,嘱中药坚持服用配本院自制健脾消食口服液,1周后复诊精神好转,纳食好,下肢紫斑红斑减退,中药继服历时2个月诸症消失治愈,附子理中丸继服2~3个月巩固。
按:过敏性紫癜系皮肤与内脏器官的毛细血管及细小动脉的血管炎,中医称之为“葡萄疫”“血风疮”,《外科正宗》记载:“葡萄疫,其患多生小儿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发生遍体。
”久虚者常见脾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使血溢于经络,寒邪常是本病重要发病因素,寒邪阻于经络使肌肤气血凝滞发生紫斑,阳虚内寒则腹痛,脉症和参予温阳健脾化湿之附子理中汤,此病关键在于辨证准确,守方培补元气扶正而驱邪。
2讨论脾胃乃是“后天之本”,主运化以营养脏腑于全身肌肤。
脾气转运失常则水湿停滞。
脾阳主升。
脾虚往往中气下陷而致气血通畅不利或脾不统血而致下肢出血[7]。
附子理中汤是古人所创立的温中散寒方剂中之代表者,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所致心痛、吐泻、腹痛诸证。
我们在皮肤科临床实践中运用本方治疗慢性湿疹、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痤疮、口周皮炎等均收到很好疗效。
附子理中汤中以附子为主药[8,9]。
《医学衷中参西录》云:“附子胃辛性大热为补助元阳之主药,其力能升能降,能内达能外散,凡凝寒锢冷之结于脏腑,着于筋骨,痹于经络血脉者,皆能开之通之。
”因为肾中真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温煦推动作用。
肾阳不足,内寒偏盛,若遇外来寒邪,内外相应,故机体产生病变,治疗必须从肾着手,然而温肾助阳之品选用附子最佳,方中干姜具有温运中焦之功,附姜同用,温阳祛寒之功倍增,辅以党参补气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五药和用具有温经散寒补益脾胃的作用。
《黄帝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说明阳气在人体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人们的工作、饮食、生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例如大量使用空调、冰箱、冷饮、工作紧张、睡眠不足,致使人体阳气耗散较多,加之抗生素激素滥用造成阳虚阴盛,致使现在脾胃虚寒体质的人群增多,出现多种临床疾病;我们虽运用此方所治病证不同,但病机相切故疗效显著,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不是一病拘一方,而是根据病情辨证施治,这就要求我们望闻问切耐心细致,尤其是生活细节以及治病经历的询问一定要详细,只要着眼细微,方证对应,辨证准确,立法得当,有是证则用是方,常可出奇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