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犯罪心理研究
浅析职务犯罪的心理因素
浅析职务犯罪的心理因素职务犯罪心理的形成,是职务犯罪主体内在动因和外在诱因相互作用、转化的结果。
从总体上说,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基础,外因往往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与此同时,职务犯罪心理的形成与一些领导干部个人的性格缺陷有直接关系。
如在认知方面表现为被动感知、易受暗示、不求甚解、善于幻想和盲目模仿等;在意志方面表现为缺乏主见和信念、自控能力差、放纵自己等;在对现实的态度方面表现为自私、贪婪、好色、自负、虚伪、狡诈、挥霍成性等。
研究表明,具有上述性格缺陷的人比较容易形成职务犯罪心理,走上违纪违法道路。
通过对这些个体的心理因素加以分析,归纳涉案人员实施职务犯罪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失衡心理根据亚当斯公平理论,一个人不仅关心自身报酬的绝对量,还关心相对量,即通过与他人比较来确定自身所获报酬是否公平。
这种比较结果将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些领导干部认为自己的贡献大于自身收入,有的甚至与企业主、大款、外商、发达国家公务员盲目攀比,心态严重失衡,认为通过手中权力谋取一定利益“是合情合理的”,尤其是一些过去曾取得过“政绩”的领导干部,认为自己得到的太少而失去的太多,想趁自己还有职有权时捞一把。
对于企业一般员工而言,因薪酬管理中分配差距拉大,同龄人、同单位、同管理待遇有别,同工不同酬等问题而产生心理失衡。
有的人为了能让自己或家人过着吃穿不愁的生活,同时也为了让自己能有更好的前程,完全不管党纪国法,走上了行受贿之路;有的人认为只要企业经济效益好,就能“一俊遮百丑”,开始把自身价值定位于个人收入的高低和生活享乐上,开始沉溺于盲目攀比和虚荣炫耀上;还有的人只看到社会生活中的消极、负面现象,认为现在就是一个富尊穷卑、“笑贫不笑奸”的社会,“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因此利用职务便利进行权钱交易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并以此为自己的违法犯罪行为找到借口。
2.贪婪心理贪婪心理就是贪得无厌、永不满足的一种过度膨胀的利己欲求的变态反应。
透视职务犯罪心理
透视职务犯罪心理一、职务犯罪心理㈠、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职务犯罪分子大都心存侥幸,调查显示有15人存有严重的侥幸心理。
他们在实施犯罪时,并非不担心、不害怕、不心虚,特别是初犯表现更为突出,而之所以要这么干,乃是受严重的侥幸心理的驱使:寄希望不一定会被发现,能够蒙混过关。
他们有时也担心劣迹暴露,特别开始一、两次,不过几次得手之后,看看风平浪静,一切依旧,胆子就越来越大,自恃高明,满以为天衣无缝,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而“内人”不会也不敢说出来。
即使不慎露点马脚,上有“保护伞”,下有“替死鬼”,也能过关斩将,翻不了船。
其实“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纸终究包不住火的”,其结果自然是自欺欺人,仍然逃脱不了法律的惩罚。
㈡、难以自控的矛盾心理这突出表现在处理人情关系上,难以自控,最终丧失了原则。
中国人办事喜欢讲人情,若有熟人,一切好办,不认识,一切公事公办。
这在职务犯罪分子身上,演绎得特别明显。
他们有些人是碍于情面,不帮忙,大家面子上都过不去,与其伤了和气,不如帮点不大违反原则的小忙。
然而就是这一小忙,对方再一次送礼表示感谢,并再次相求,出于“报恩”心理,难以拒绝对方的请求,他们又继续帮忙。
就这种“施恩——回报”的反复过程中,无形中违德违法走向犯罪的深渊。
他们有些人则出于“官官相护”的官场人情,甚至是钱权交易的人情,在非感情或非理性的矛盾心理交织下,丧失了原则,也丧失了自我。
㈢、居功补偿心理有这种心理的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前,大多兢兢业业、为国家、社会、企业做出过贡献。
他们有些人是由于仕途梦破灭、政治上的失意使得他们满腹怨恨,于是决定经济上捞一把,以补偿政治上的损失。
有些人,是考虑到新老干部交替势在必行,一辈子辛辛苦苦,一心为公,两袖清风,到头来什么也没有,何不趁现在最后的机会为自己服务一下,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补偿心理影响下,疯狂地利用职权、攫取私利。
也有一些人,自以为为公家办事,理应得到丰厚的回报,结果自己倒贴了不少,如人际应酬开支,却不能按正常报销,于是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通过其它非法途径获得相应甚至更高的好处来弥补损失。
职务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
职务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庞大工程,牵涉到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际出发,对职务犯罪分子心理活动过程进行详细剖析。
并在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从心理角度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
一、职务犯罪心理及其表现(一)贪婪心理贪婪。
本质上是一种过度膨胀的利己欲求。
与人们正常的欲望相比。
贪婪心理是过度的、不合理的。
贪婪是一切贪利性犯罪。
尤其对于贪污、贿赂等常见贪利性职务犯罪而言,是该类犯罪的共有心理,也是该类犯罪的最原始心理动机及诱因。
贪欲。
让人为了钱财。
可以不择手段、铤而走险。
采取各种形式甚至冒着生命的代价。
肆意收受贿赂或挪用、侵吞公款,或将之用于个人挥霍、消费、赌博。
或借给他人使用从中牟取暴利。
职务犯罪分子多是拜金主义者,崇尚并无限夸大金钱的作用,在金钱的诱惑下,只求“好处”与得到经济上的利益,蔑视国家律法,将人民群众利益、工作原则、工作纪律、个人尊严、道德良心甚至自己的自由生命等置之不顾。
在贪婪心理的驱使下,大肆利用职务便利谋取不法利益,甚至将自身工作、自身职权当作待价而沽的商品与人交易,将职责范围内应当承办的工作当作筹码换取“好处费”。
最终在贪婪心理的驱使下,自毁前程。
几乎在所有贪利类职务犯罪案件中,我们都能见到贪婪心理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看,贪婪心理是绝大多数此类职务犯罪发生的心理根源。
(二)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是指人们希望由于偶然的原因而获得成功或免去灾害的一种内心诉求。
其本质上是人们常有的一种趋利避害的、带有冒险性的内心诉求。
在职务犯罪中,侥幸心理表现为犯罪人在形成犯意和实施犯罪的过程中,另一方面又自我安慰,常作成功的设想。
一旦作案而未被发现,侥幸心理就会强化。
大多数公职人员犯罪,都有侥幸心理的影子。
他们有较高、稳定的经济收人,相对于普通企业工人和其他个体经营者,其个人生活有国家给予的系统、全面的保障,生活质量、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与普通人不可同日而语,其侥幸心理表现在,一方面。
浅谈职务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切 贪利性犯罪 的共有心态 , 是贪 污贿赂等
职 务犯 罪 违 法 违 纪 的 共 同 心理 , 是 走 向犯
家和 集体 财 产 , 结 果赌 注越 下越 大 , 越 赌 越 输, 公款越吞越多。
九 是 捞 了就 跑 的投 机 心 理 。 这种 人深
罪 道 路 的主 要 思 想 基 础 。 那 些具 有贪 婪 心 理 的人 , 为了钱财 , 不择手段 , 采 取 各 种 形
金钱 的诱惑下 ,只要能捞到好 处,得到利
益, 党性原 则、 荣誉 尊 严 、 道德 良心甚至 自
权等职 务犯罪也 不例 外。从 近年来纪检 、 检察机 关查办的职 务违法犯罪 案件来看 ,
十种特 征 :
一
法谋利的积极性 、 主动性 , 而 是处于消极 、
被动的状态 , 当深 深陷入犯罪泥潭时 , 错误
个 地 方 或 一 个 单位 长 期 做 下 去 ,只 要 认
“ 鸵 鸟心态 ” 。 一 方面 , 他 们 有 固 定 的经 济 般 礼 品 到 收 受 巨 额钱 财 , 最 终 断送 前 程 。
为把 钱 捞 到 一 定 程 度后 , 就 携 款 潜逃 , 或申 请 调 动 到 另 外 的单 位 去 另谋 出路 。
仃 蚁 与 法
浅谈职务犯罪 人的心理特征
◎文/ 闰坤 峰
思想是行动 的先导。 任 何 违 法 犯 罪都
四是 深 感 吃 亏 的 补偿 心 理 。有 些 公 职
犯 罪 的人 员 占较 大 比例 ,特 别 是 那 些 经 济 为突 出。 八 是 孤 注 一 掷 的赌 徒 心 理 。 这 种 人 崇
老干部认为 自己为党工作 了几十年 , 过 去 收 入 少 吃 了亏 , 现 临 近退 休 该 捞 一 把 , 为 晚 年 留 条 后路 , 也 算 是对 过 去 的补 偿 。 于 是 , 他们贪婪地攫取财 物 , 恨 不 得 把 几 十 年 的
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探析(一)
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探析(一)内容摘要]国家公职人员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心理过程虽然千变万化,但其心理特征也有共性可寻,有规律可循。
本文试图就社会环境和社会矛盾对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的影响,以及公职人员实施职务犯罪的心理进行探讨,进而提出突破职务犯罪人员心理防线的谋略及防范对策。
关键词]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探析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辨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犯罪心理是客观与主观的辨证统一。
而这种统一通过犯罪人的特殊的实践活动来实现。
①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主体与社会环境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过程。
犯罪心理在形成过程中,都经历了对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内化、外化、强化三个阶段。
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的形成亦不例外。
当公职人员的“需要”形成欲望和动机,在外界信息刺激和诱因的影响下,转化为犯罪行为。
在研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之前,有必要了解公职人员和职务犯罪的涵义。
具有国家公职身份或其他从事公职事务的人员,通常称为公职人员。
公职人员在从事公务活动中,违反职责,故意或过失地实施严重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即为职务犯罪。
通常,我们以职务犯罪的主要罪过形式不同为标准,将职务犯罪分为职务故意犯罪和职务过失犯罪。
职务故意犯罪具体表现为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私分国有资产罪及刑法分则第九章渎职罪中的相当一部分犯罪;职务过失犯罪具体表现在渎职罪中的过失犯罪。
本文所探析的职务犯罪心理主要是以职务故意犯罪心理为主(下同)。
国家公职人员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心理过程虽然千变万化,但其心理特征也有共性可寻,有规律可循。
只要我们加强研究社会环境和社会矛盾对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的影响,就能更好地突破其心理防线,矫正其犯罪心理,更好地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
一、社会环境和社会矛盾对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心理影响(一)社会环境对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心理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环境是指在人的心理、意识之外,对人的心理、意识的形成发生影响的全部条件,包括个人身体之外存在的客观事实,也包括身体内部的运动与变化等等。
关于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与预防的调研报告
关于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与预防的调研报告职务犯罪是一种严重的腐败现象,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检察机关打击的重点和难点,就一个地区而言,清楚的了解本地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状况、特点、原因,是搞好本地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基础,应引起党委政府的重视,采取有力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职务犯罪的产生,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根据党的十六大“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创新体制,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措施之中”的有关精神,针对目前我国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状况,我们对近几年来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对当前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特点、犯罪心理和预防对策作一简单剖析。
一、当前我国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现状与特点近几年,发生在行政执法部门和国有企业的职务犯罪案件较多。
相比而言,发生在金融部门的职务犯罪案件下降趋势明显。
涉案人员既有单位负责人,又有财务人员,犯罪嫌疑人也有一般经办人员。
其中发生在国有企业的职务犯罪案件,以业务员挪用公款居多,人员年龄相比而言呈年轻化趋势。
作案手段多为截留收入不上帐直接进行侵吞,或收到资金不上交单位、挪作他用所占比例较大;而企业业务员职务犯罪则大多是采用收取货款不入帐直接挪用,一些新的作案方法开始出现,作案方法更趋隐秘。
贪污案件的数量相对稳定,挪用公款案件呈下降趋势,其他性质案件数量相对较少。
二、犯罪心理剖析为进一步深刻剖析犯案人的犯罪心理,我们在相关企业做过一个心理测试。
同样的工种岗位,由于在不同的企业,甚至在一个单位的不同部门,所得到的报酬却差距甚大你会感到:1、不公平,心里很气愤2、想办法跳槽3、寻找机会捞钱财4、无可奈何,结果有22人选择1,有52人选择2,有5人选择3,有31人选择4。
本题答案中只有4是相对平衡的心理,其他三个答案都是不平衡心理的体现,特别是2、3,已将不平衡心理转化为行动。
通过这道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收入的高低并不一定会产生不平衡心理,但同样的贡献却得不到同样的报酬,是一定会产生不平衡心理,这种心理越强烈,离职务犯罪就越接近。
浅析职务犯罪的心理因素
科技 一向导
2 0 1 3 年3 5 期
浅析职务犯罪的心理因素
赵广敏 ( 山东能源集 团纪委监察部 山东 济南 2 5 0 0 1 4 )
职务犯罪心理 的形成 . 是职务犯罪主体 内在 动因和外 在诱因相互 心理 的驱动下 . 逐渐放弃 了对底线的坚守 . 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 作用 、 转化 的结果 。 从 总体上说 , 外 因是条件 , 内因是基础 。 外 因往往通 第二 . 心存侥幸者认为和 自己共同违纪、 违法 、 犯罪的人都能在共 同利 过 内因而起作用 。与此 同时, 职务犯罪心理 的形成 与一些 领导干部个 益 面前靠得住 有些人认为 向自己行贿的都是 自己的亲朋好友 、 “ 铁 哥 人的性格缺 陷有直接关系 。 如在认知方面表现为被动感知 、 易受暗示 、 们” , 不可 能出卖 自己, 甚 至认为双方 曾订立 过攻守 同盟 . 不会 出什 么 不求甚解 、 善 于幻想和盲 目模仿等 : 在意志方面表 现为缺乏主见 和信 问题。因此 , 当组织发现问题找其谈 话时 , 仍 然心存 侥幸拒不交代 , 最 念、 自控能力差 、 放纵 自己等 ; 在对现实的态度方面表现 为 自 私、 贪婪 、 终丧失了最后的挽救 自我的机会。第 三 . 心存侥 幸者把社会上在一定 好色 、 自负 、 虚伪 、 狡诈 、 挥霍成性等。研究表 明. 具有上述性格 缺陷的 阶段和一定范围 内存在的腐败问题看做 是普 遍现象 . 认为被惩治 的始 人 比较容易形成职务犯罪心理 , 走上违纪违法道路。 终是少数人 . 自己不会成为被抓的倒 霉者 。 他们不是把党纪 国法 、 规章 通过对这些个体的心理因素加以分析 . 归纳涉案人员实施 职务犯 制度作为衡量是 非的标准 . 而是 把眼睛 盯在别人 身上 . 特别是 看到他 罪 的心理 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人因为违纪违法 占了“ 便宜 ” 、 得 到“ 好处 ” 的时候 , 心理感 到不平衡 , 觉
调研报告:论领导干部职务犯罪的心理防范
论领导干部职务犯罪的心理防范在体制改革尚未形成预防职务犯罪的最佳机制的情况下,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如何从自身出发,更好地防范职务犯罪的风险已经成为现阶段提高领导干部领导能力和增强自身履职安全的重要课题。
一、及时掌握并调试好自己的心态1、保持平常心2、增强警惕心3、杜绝侥幸心二、提高抵御诱惑或抗风险的能力1、提高对诱惑的临界点2、算好收益与成本3、谨防“诱发性”犯罪心理的影响三、正确树立三大意识1、风险意识(1)高度敏感、明晰法律规定、谨防触碰法律底线很多领导干部刑事法律风险意识匮乏,不清楚在人情往来中接受多少礼物会构成犯罪,很有可能在浑然不觉中打开了牢狱之门。
(2)理性规避当可能与法律冲突时,一定要理性应对。
出现法律问题时,领导干部一定要站在高层次上看待问题。
否则一旦卷入,则可能成为替罪羊或牺牲品。
(3)积极应对一旦出现可能违法的情况,风险就是无法回避的。
领导干部必须在理性思考的前提下,采取积极应对策略,合理地化解风险,积极地解决问题。
在其他措施没有效果的情况下,可以寻求法律的帮助,得到理性的指导。
2、证据意识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尤其是在与一些企业家打交道时,要有证据意识。
私底下关系再好,该走程序的走程序,该签合同的签合同,该归档的归档,一码是一码,在一开始把这些给企业家说清楚,就砍掉了很多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和风险。
3、自律意识领导干部一定要严于律己。
不要成为某些利益集团斗争的牺牲品,当某个企业家要你做的事情“不对头”时,可以咨询律师,是违法乱纪的,一定不要为了讨好一些人而被拉下水。
领导干部一定要时刻谨记:法律才是不倒的靠山!(弘利教育)我国传统的生态文化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我国大规模工业化以来,经济快速发展,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但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转变,导致资源浪费严重,污染排放加剧,生态环境逐渐恶。
职务犯罪侦查讯问中犯罪嫌疑人受讯心理研究
^ 锦 , 赵 海 t 珥 2
( 北京市西城 区人民检 察院
北京 10 3 ) 0 5 0
中图分类号 : 9 D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9 5 2 1 )1 0 2 — 2 1 0 — 2 X(0 1 - 0 7 0 1 是那 些长期从 事公务T作 的国家T 作人 员 因其身份地 位的特殊 性形成的一种心理优势 , 产生的原 因主要有 : 自认有一 定 的 其 ① 身份地位 , 侦查人员有所 顾忌不敢触动 ; ②依赖 自己背后的关系 网或者“ 保护伞 ”③认 为 自己实施犯罪 的手 段高明 , 察机关无 ; 检 法获得相关证 据 在具体实践 中.对此 类心理类型 的讯 问对策首先一定要 打 破犯罪嫌疑人 的幻想 。 通过前期侦查工 作的进行 . 收集有力 的证 据 .例如可 以在讯 问过程 中用一些辅助性 的具有说服力 的证 据 来表 明侦查人员 已经取得 了充分确凿 的证据 ,同时结合我 国的 刑事宽严相济政策进行 宣讲 :还可 以营造一种侦查人员 已经与 涉案 的其他关键 人物取得 合作 的氛 围来瓦解 对方 的强势心 理 要 注意 的是 . 在讯 问过程 中使 用相关证据务必谨慎 小心 . 以防犯 罪 嫌疑人通过 分析证据来 对揣摩讯 问人员 的侦查工 作进度 . 从 而拒不交代或者避重就轻 2 侥幸心理类型 、 “ 9岁” 5 阶段 的犯罪嫌疑人社会阅历丰富 . 行事 较为缜密 . 在 实施犯罪后往往企 图凭借 自己的周密谋划或各种 偶然原 因来能 够逃脱法律的惩罚 . 在侦查讯问过程中容易产生侥幸心理 在讯 问中, 犯罪嫌 疑人 往往会 实施 各种 伎俩 , 如狡辩 、 赖 、 抵 喊冤 叫 屈. 对罪行 全部否认 或部分否认 ; 妄图隐瞒 真相 . 逃避惩 罚 。但 是. 存有侥 幸心理 的犯罪嫌 疑人通常心 怀忐忑 , 心较重 , 罪 疑 对 行是否暴露 的问题异 常敏感 犯罪嫌疑人 这种 自以为可 以逃 避 惩处 的心理 ,形 成的原因主要有 :① 实施犯罪 后长期未得 到查 办; ②对讯问人员掌握 的证据不 清楚 或者认为没有 证据 ; 自信 ③ 自己具有较强 的反讯问能力 :④认 为背后 的关 系网可 以包庇 自
职务犯罪心理研究
职务犯罪心理研究贾立华(山东大学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对权、财、色的无度追求是职务犯罪的共同心理特征。
从心理层面分析,需要偏离是职务犯罪的源泉;利益分配失衡,地位相悖,监督不力是职务犯罪的外部诱因。
构筑完善人格,拓宽心理平衡渠道,实现高薪养廉,加强外部监督是抑制职务犯罪的可行对策。
关键词:职务犯罪:心理特征;心理成因;心理预防职务犯罪通常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牟取经济利益,或者不履行、不正确履行职责,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
与其他犯罪相比,职务犯罪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预防职务犯罪意义重大。
任何犯罪都是行为人在其特定的心理作用下实施的。
本文拟从归纳职务犯罪的心理特征入手,分析职务犯罪的心理成因,以期找出预防、控制职务犯罪的对策。
一、职务犯罪的心理特征职务犯罪的种类繁多,行为方式各不相同,但对权、财、色的无度追求,是职务犯罪的共同心理特征。
1、特权心理。
持有此种心理的人把权力看作是一种管人、治人的资格,一朝权力在手,便唯我独尊,为所欲为。
“有权不使,过期作废”是此类人的口头禅。
行为人总是感觉自己高高在上,一切自己说了算:在人事安排上广植党羽、排斥异己;在工作中独断专行,听不得相反意见,为了自己的地位、权威忽视人民的利益,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直接把手中掌握的公权力变为私有财产,攫取不法经济利益。
2、贪婪心理。
犯罪人对钱财极度贪欲,他们为了钱财可以不择手段甚至铤而走险,贪污受贿、挪用公款。
对情色的无度贪婪、恣意放纵,也是职务犯罪的一大特点,根据近几年对职务犯罪发案的统计分析,省部级以上的腐败分子几乎人人保养情妇,县处级以上的贪官则80%以上涉足色情②。
3、交易心理。
“千里来做官,为了吃和穿;做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
此类人把权利当作待价而沽的商品。
他们把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当作是份外劳动,当作交易的商品,“给钱办事,不给钱不办事”。
通过手中的权力“吃、拿、卡、要”,以权交易、用权换钱,犯罪人觉得天经地义。
关于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与预防的调研报告
关于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与预防的调研报告职务犯罪是一种严重的腐败现象,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检察机关打击的重点和难点,就一个地区而言,清楚的了解本地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状况、特点、原因,是搞好本地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基础,应引起党委政府的重视,采取有力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职务犯罪的产生,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根据党的十六大“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创新体制,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措施之中”的有关精神,针对目前我国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状况,我们对近几年来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对当前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特点、犯罪心理和预防对策作一简单剖析。
一、当前我国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现状与特点近几年,发生在行政执法部门和国有企业的职务犯罪案件较多。
相比而言,发生在金融部门的职务犯罪案件下降趋势明显。
涉案人员既有单位负责人,又有财务人员,犯罪嫌疑人也有一般经办人员。
其中发生在国有企业的职务犯罪案件,以业务员挪用公款居多,人员年龄相比而言呈年轻化趋势。
作案手段多为截留收入不上帐直接进行侵吞,或收到资金不上交单位、挪作他用所占比例较大;而企业业务员职务犯罪则大多是采用收取货款不入帐直接挪用,一些新的作案方法开始出现,作案方法更趋隐秘。
贪污案件的数量相对稳定,挪用公款案件呈下降趋势,其他性质案件数量相对较少。
二、犯罪心理剖析为进一步深刻剖析犯案人的犯罪心理,我们在相关企业做过一个心理测试。
同样的工种岗位,由于在不同的企业,甚至在一个单位的不同部门,所得到的报酬却差距甚大你会感到:1、不公平,心里很气愤2、想办法跳槽3、寻找机会捞钱财4、无可奈何,结果有22人选择1,有52人选择2,有5人选择3,有31人选择4。
本题答案中只有4是相对平衡的心理,其他三个答案都是不平衡心理的体现,特别是2、3,已将不平衡心理转化为行动。
通过这道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收入的高低并不一定会产生不平衡心理,但同样的贡献却得不到同样的报酬,是一定会产生不平衡心理,这种心理越强烈,离职务犯罪就越接近。
职务犯罪公诉意见书中的犯罪动机与心理分析
职务犯罪公诉意见书中的犯罪动机与心理分析职务犯罪是指担任职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权力、地位或资源谋取私利的违法行为。
为了揭示职务犯罪的本质和深层原因,对其犯罪动机和心理进行分析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职务犯罪的类型、犯罪动机和心理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并结合案例对职务犯罪公诉意见书中对犯罪动机与心理的分析作出阐述。
一、职务犯罪的类型简介职务犯罪的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渎职等。
其中,贪污受贿是最为普遍和典型的职务犯罪行为。
贪污受贿一般表现为滥用职权,侵吞公共财物;或者收受他人的财物以谋取私利。
滥用职权是指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之处,违背法律规定或职责范围,为他人谋取私利。
渎职则是指职务人员在履行公务过程中违反法定职责,造成不良后果。
二、职务犯罪的犯罪动机分析职务犯罪的犯罪动机各不相同,主要可以分为贪婪欲望、权力欲望和个人情感等几个方面。
首先,贪婪欲望是职务犯罪中最为普遍的犯罪动机之一。
职务人员通常拥有一定的权力、地位和资源,他们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甚至是奢靡享受。
经济利益成为他们犯罪的主要目的,他们对财富的追逐让他们不择手段。
其次,权力欲望也是职务犯罪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权力给予了职务人员一定的支配能力,他们能够左右他人的命运,这些权力使他们感到充实和满足。
然而,权力也容易导致犯罪,一些职务人员出于权力的滥用和扩大,通过违背职责以谋取更多权益。
此外,个人情感也可能导致职务犯罪的发生。
有些职务人员由于个人利益与某些个人或团体产生了矛盾,采取了非法手段来实现个人目标,满足个人情感上的仇恨、嫉妒或报复心理。
三、职务犯罪的心理分析除了犯罪动机之外,职务犯罪中的心理因素也十分重要。
其中,自我安慰心理、风险意识的缺失和道德错位是常见的心理特征。
首先,自我安慰心理在职务犯罪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种心理让犯罪者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合理、正当的,从而能够自我辩解和安慰。
他们会给自己找各种借口,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为了维护职务或是应对外界艰难境遇。
职务犯罪心理学
职务犯罪心理学简介职务犯罪心理学是研究职业人员在其职位上滥用权力、从事非法活动或违反道德准则的心理过程和动机的学科。
它涉及对个体和环境因素的研究,以及揭示职业犯罪行为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职务犯罪的定义职务犯罪是指在担任特定职位或职务期间,个体利用其权力、地位或资源从事非法活动或滥用权力的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贪污、受贿、内幕交易、挪用公款、虚报账目等。
职务犯罪心理学的重要性职务犯罪心理学对于了解和预防职业犯罪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动机,我们可以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来减少职业犯罪行为的发生。
职务犯罪心理学的主要内容1. 个体因素•人格特征:某些人格特征,如高度自信、冒险精神和不道德倾向,与职业犯罪行为有关。
•动机和需求:个体可能因为经济压力、权力欲望、不满现状等动机而从事职业犯罪行为。
•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如精神病患者或药物成瘾者,可能增加从事职业犯罪的风险。
2. 环境因素•组织文化:组织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奖励制度会影响个体是否从事职业犯罪行为。
•工作环境:工作压力、监管措施和内部控制等因素会对个体的职业道德产生影响。
•社会影响:社会对财富和权力的追求以及对成功的崇拜可能增加个体从事职业犯罪行为的动机。
3. 预防措施•建立健全的组织文化:通过建立明确的道德准则和奖惩制度,可以促使员工遵守规范并降低职业犯罪的风险。
•加强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和监管机制,确保职务滥用和非法行为的及时发现和纠正。
•提供培训和教育:通过培训员工有关道德和职业行为准则的知识,可以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
结论职务犯罪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帮助我们了解个体从事职业犯罪行为的心理过程和动机。
通过深入研究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来预防职业犯罪行为的发生。
建立健全的组织文化、加强内部控制以及提供培训和教育都是有效预防职务犯罪的途径。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更加公正、透明和诚信的社会。
试论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心理及防范对策
(三)加强公务活动的控制,减少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机遇
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心理形成后,只有与适宜的机遇条件发生联系后,才会转化为职务犯罪行为。因此,必须加强公务活动的管理和控制,防范于未然。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仅靠检察机关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走专门机关预防与社会预防相结合的道路,建立全社会的预防体系。只有这样,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才有深度和广度,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蔓延之势才能被“截流”。
(二)改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消除职务犯罪隐患
加强监督制约,深化体制改革,从体制上堵塞漏洞。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社会环境的和社会矛盾的影响不容忽视。为此,必须旗帜鲜明地加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构筑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消除腐败分子;鼓励诚实劳动和适度消费,反对享乐主义和不劳而获。进一步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用制度管人、管事,从根本上消除职务犯罪隐患。
(一)积极开展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心理预测
职务犯罪心理分析
职务犯罪心理分析
摘要:职务犯罪作为智能型犯罪的特殊类型,犯罪人在绝对权力欲、
人格结构某些因素的偏离、自我评价系统的偏差、社会浮躁心理的助长等
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职务犯罪行为,发生的犯罪心理品
质(变型的价值观念、明显而强烈的贪利性动机、极端的意志两极性特征、隐蔽性与深刻体验性的情绪情感、消极的职业人格特征等方面);职务犯
罪心理的形成以其犯罪动机为核心经历旁观刺激、价值观念动摇、犯罪决意、强化等四阶段相应地进行职务犯罪。
关键词:职务犯罪心理特点生成机制1.引言
所谓职务犯罪,是指具有国家管理职能、依法从事公务这种特定身份
的个体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事法律、依刑律予以处罚的行为。
职
务犯罪的出现是基于公共权利只能掌握于特定的个体手中这样一种现实可
能性,而掌握权力的人客观上滥用权力,因此公共权力便被转化、蜕变为
个人的权利甚至是成为一种特权,直到其权力遇到有效限制为止。
与其他
犯罪相比,职务犯罪普遍具有更强烈的社会危害性。
从现象上而言,目前
我国的职务犯罪的基本态势表现为大案要案继续上升,且存在着较大的犯
罪黑数,其社会危害性越来越严重;犯罪手段花样翻新,新的行为方式不
断出现,其智能性的特征更为突出,侦破难度加大;犯罪集中分布于经济
热点部门、党政司法部门及国有企业。
职务犯罪公诉意见书中的犯罪心理分析与推断
职务犯罪公诉意见书中的犯罪心理分析与推断公诉机关:XXX检察院公诉人:XXX被告人:XXX职务犯罪公诉意见书案号:XXXXX号案件基本情况:200X年X月X日,被告人XXX担任某公司财务总监期间,利用其职务之便,采取虚构业务、出具虚假票据等手段,套取公司资金共计XXXXXX元。
经公安机关侦查后,将被告人XXX移送至我院审查起诉。
我院认为被告人XXX的行为已涉嫌职务侵占罪,遂提出公诉。
下面就本案涉及的犯罪心理进行分析与推断。
一、犯罪心理分析(一)贪欲驱使被告人XXX担任公司财务总监期间,负责财务管理和资金运作,具有较高的职务权力和资源掌控能力。
然而,被告人XXX内心却存在巨大的贪婪欲望,他暗中觊觎公司资金,并产生了财产觊觎的心理。
在具备财务管理权和相应操作权限的情况下,被告人XXX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满足自己的个人贪欲,违法侵占公司资金。
(二)欺骗手段为了掩盖自己的违法行为,被告人XXX采取了虚构业务、出具虚假票据等手段来隐瞒真相。
他通过虚构公司业务并伪造相关凭证,制造了虚假的交易情况,使得公司资金流转的痕迹难以被察觉。
同时,被告人XXX还虚增公司业绩,以此蒙骗其他高管和股东,为自己的违法行为提供了掩护。
二、犯罪心理推断(一)犯罪动机被告人XXX在担任公司财务总监期间,生活并未有任何重大经济压力,而他从财务违规中获得的利益也远远超过正常收入的水平。
因此,可以推断出被告人XXX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和物质欲望。
他利用自身职务的特殊地位,以及对公司资金的掌控能力,将公司资金私自占有。
(二)犯罪手段被告人XXX采取的主要犯罪手段是虚构业务和出具虚假票据。
他通过虚构捏造公司的盈亏状况,以及制造虚假的交易记录,掩盖和转移了违法所得,使其难以为法律机关所察觉。
被告人XXX对公司财务运作规则、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审计检查程序等有着相对丰富的知识和理解,因此可以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巧来达到自己的非法目的。
三、总结综合上述分析与推断,我院认为被告人XXX的职务犯罪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和有计划的。
职务犯罪侦查实践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及调适方法
职务犯罪侦查实践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及调适方法职务犯罪是指在公务员、职员、管理人员等职务上,利用职权、职务之便,为个人或他人谋取利益,或者违反职责、职业操守,造成国家、集体或个人财产损失、人身伤害等违法犯罪行为。
职务犯罪在社会生活中屡见不鲜,给社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有效地打击职务犯罪,警方在侦查过程中需要对职务犯罪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判断,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本文将从职务犯罪侦查实践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及调适方法进行探讨。
一、职务犯罪者的心理状态1、自我保护心理职务犯罪者通常会有强烈的自我保护心理,他们往往会采取掩盖、转移、逃避等方式来掩盖自己的罪行,以避免被揭露和追究责任。
这种心理状态的表现是矛盾、焦虑、紧张等。
2、自我认可心理职务犯罪者通常会有一种自我认可心理,他们认为自己是职务犯罪的受害者,是被迫的。
这种心理状态的表现是自我辩解、自我安慰、自我解脱等。
3、心理压力职务犯罪者在犯罪后往往会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会感到内疚、恐惧、不安等,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
这种心理状态的表现是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易发脾气等。
二、职务犯罪者的心理调适方法1、心理疏导针对职务犯罪者的自我保护心理和心理压力,警方可以采取心理疏导的方法,通过与职务犯罪者的沟通,帮助他们释放内心的矛盾和压力,减轻其心理负担,缓解其情绪状态。
2、心理治疗对于职务犯罪者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情况,可以采取心理治疗的方法,通过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对职务犯罪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3、法制教育对于职务犯罪者的自我认可心理,警方可以通过法制教育的方式,让职务犯罪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罪行,从而改变其自我认可心理,增强其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同时,警方还可以通过法制教育,提高职务犯罪者的法律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避免再次犯罪。
三、结语职务犯罪是一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对社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有效地打击职务犯罪,警方在侦查过程中需要对职务犯罪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判断,采取相应的心理调适方法,帮助职务犯罪者克服心理障碍,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
职务犯罪侦查实践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及调适方法
职务犯罪侦查实践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及调适方法职务犯罪是指在公职人员履行职务过程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职责范围内的规定,从而造成国家和人民财产损失或者其他不良后果的行为。
职务犯罪的发生往往与公职人员自身的心理状态有关,因此在职务犯罪侦查实践中,了解常见的心理障碍及调适方法,对于提高侦查效率和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常见的心理障碍1.焦虑情绪职务犯罪侦查往往涉及到复杂的案件事实和证据,可能会给涉案人员带来巨大的压力和焦虑情绪。
焦虑情绪会影响到涉案人员的决策能力和思维活跃性,导致其无法理智地应对案件的发展变化。
2.自卑情绪涉案人员在面对侦查机关的调查和审查时,可能会产生自卑的情绪。
自卑情绪会影响到涉案人员的自信心和决策能力,导致其无法正常地与侦查机关沟通和协作。
3.抵触情绪涉案人员在面对侦查机关的调查和审查时,可能会产生抵触的情绪。
抵触情绪会影响到涉案人员与侦查机关的合作和协调,导致其不愿意配合侦查机关的工作。
二、调适方法1.心理疏导在职务犯罪侦查中,侦查机关可以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帮助涉案人员缓解焦虑情绪和自卑情绪。
心理疏导可以采用面对面交谈、电话咨询等方式进行,帮助涉案人员认识到自身的情绪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2.沟通协调在职务犯罪侦查中,侦查机关应该主动与涉案人员进行沟通协调,消除其抵触情绪。
沟通协调可以采用面对面交谈、书面沟通等方式进行,帮助涉案人员了解侦查机关的工作和调查进展,增强其与侦查机关的合作意识。
3.法律教育在职务犯罪侦查中,侦查机关可以通过法律教育的方式,帮助涉案人员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提高其法律意识和职业操守。
法律教育可以采用讲座、培训等形式进行,帮助涉案人员了解自身的职业责任和义务。
4.心理评估在职务犯罪侦查中,侦查机关可以通过心理评估的方式,对涉案人员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和分析,为调适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心理评估可以采用问卷调查、面试等方式进行,帮助侦查机关了解涉案人员的心理问题和调适需求。
犯罪心理研究员岗位说明
犯罪心理研究员岗位说明
犯罪心理研究员是一种专门从事犯罪心理学研究的职业。
他们通过对罪犯的行为、思维和情感进行深入分析,帮助执法部门解决案件,并为预防犯罪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犯罪心理研究员岗位的一些基本职责和要求:
1、研究犯罪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了解各种犯罪类型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2、对罪犯进行访谈、观察和测试,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3、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向同行和公众介绍研究成果。
4、参与制定犯罪心理学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为执法部门提供咨询和建议。
5、协助其他研究人员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参与团队合作项目。
犯罪心理研究员通常需要具备以下技能和素质:
1、熟练掌握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了解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判断力,能够准确地捕捉到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3、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和耐心,能够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和专注。
5、拥有相关学历背景和工作经验,如心理学、社会学、犯罪学等专业的学士或硕士学位,以及相关的实习或工作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人为什么会犯罪?
天生犯罪人——危险人格
——天生下来注定会犯罪
——无情、不爱、冲动、人格障碍
后天犯罪人——危险心结
——情感抚养不到位 ——性格抚养不到位
[意]龙布罗梭
天生平,头脑突出, 眉骨隆起,眼窝深陷, 颌骨巨大,颊骨同耸; 齿列不齐,耳朵非常大 或非常小,头骨及脸左 右不均,斜眼,指头多 畸形,体毛不足等。
❖ 精神特征:
❖ 痛觉缺失,视觉敏锐; 性别特征不明显;极度 懒惰,没有羞耻感和怜 悯心,病态的虚荣心和 易被激怒;迷信,喜欢 纹身,惯于用手势表达 意思等。
完整的教育:恩威并施
人的问题都是早年的问题,早年的问题基本都 是家庭和教育的问题。
情感抚养——恩 (出生开始) 性格培养——威 (3岁开始)
压力大催生婚外情 喜新厌旧心理
《中国公职人员健康白皮书》披露:公职人员级 别越高则健康状况越差。领导岗位公职人员的体 检异常率高达98.5%,其中血脂异常37.8%、血 压增高18.9%、血糖增高10.3%、脂肪肝36.9%。
《广东省青少年发展报告》调查结果:
50.3%的青年公务员经常感到压力, 31.2%的公务员感觉太累, 1.6%的公务员甚至会想到自杀。
2011年7月22日,挪威首都奥 斯陆市中心遭炸弹袭击,造成包 括首相办公室在内的多座政府大 楼严重受损。凶手布雷维克,在 爆炸发生后2小时,持枪向一青年 营地集会地肆意射击,导致77人 死亡,240多人受伤。
案例:李磊杀亲案
2009年11月23日夜,北京大兴区发生一起灭 门惨案,祖孙三代6人被人用刀刺死,年龄最大 的54岁,年龄最小者还不满两岁。6人尸体于11 月27日下午被发现。11月28日下午,逃亡三亚 的李磊被当地警方控制。
心理学家:12岁之前父母的话是金子, 12岁之后父母的话是垃圾。
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 都是导致孩子犯罪的因素。
二、(一)职务犯罪心理成因
幼年极端贫穷 人格缺陷与补偿心理
理想信念缺失 消极从众心理
犯罪黑数
侥幸心理
优越感和自卑感 虚荣攀比心理
压力大催生婚外情 喜新厌旧心理
幼年极端贫穷 人格缺陷与补偿心理
第一,太过贫穷的经历容易造成人格缺陷。
• 成克杰、王怀忠、胡长清、雷渊利、李友灿、曾锦春 • “三光书记”林龙飞:“我对钱为何特别偏爱,因为
我出身贫寒农家,小时候穷怕了。”
第二,高投入应该换取高回报的成本心理。
• 没有经济背景 • 没有官场背景 • 没有很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 • 忍辱负重,付出了常人无法想像的心血与汗水。
二、(二)职务犯罪心理预防
自我控制 塑造高尚的人格
A. 克服侥幸心理——慎独 B. 学会缓解心理压力
社会控制 科学制度反腐
A. 完善制度 B. 加强监督
慎独
学佛之人,先以知因果慎独上下手。 既能慎独,则邪念自清……
——印光大师
慎独,是指人们在独 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 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 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 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 原则之事。
理想信念缺乏 消极从众心理
为理想信念
难改初衷
为改变命运
容易迷失
犯罪黑数 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 ——是指犯罪人对自己能够逃避法律追究的
自信想象或可能逃避法律制裁的赌注心理,具 有很强的腐蚀性和传染力。
主要因素:犯罪黑数 ——犯罪黑数是指虽已发生但由于种种原
因未予记载的犯罪数量,即实际发生的犯罪与 被追究的犯罪之间的差数。
❖ 作案人竟然是被害人的 ❖ 儿子、丈夫、父亲、哥哥……
十八大以来,130多名省部级(军级)以上官员落马
东方锅炉集团原4名主要负责人集体作案,涉及50多个单位 2064人,其中地厅级干部76人,县处级干部236人。 厦门特大走私案查处党政机关、执法机关、经济管理部门以及 金融单位腐败工作人员346人,其中厅级以上领导干部20多人。 广州茂名腐败窝案涉及省管干部24人,县处级干部218人,波 及党政部门105个,市辖6个县(区)的主要领导全部涉案。
大脑内侧图
小脑
中脑
脑 干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 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优越感和自卑感 虚荣攀比心理
《公务员法》第53条第14款规定:“公务员不 得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 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
浙江桐乡市原市长吴锦嗣说:“看过去的同事、 同学一个个都富起来了,而我却没有。论能力,我不 比他们差,论工作,我比他们辛苦得多。特别是到年 终考核评比时,我在台上给厂长、经理们发奖金,每 人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而自己身为市长,担子比 他们重,责任比他们大,工作比他们辛苦,但两手空 空,心里总感到不平衡,所以也想捞点钱。”
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犯罪心理? (二)人为什么会犯罪?
(一)职务犯罪心理的成因? (二)如何根据职务犯罪心理预防职务犯罪? ♂
(一)什么是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行为人实施犯罪
行为的各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因素的总称。
研究犯罪心理——
可清楚“谁在犯罪”——用于犯罪预防 可解析“如何犯罪”——用于刑事侦查 可辨别“异常犯罪”——用于司法公正 可了解“心理疾病”——用于修心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