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控制复习纲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处置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处置一、工作目标本预案旨在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处置机制,确保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高效、有序地开展应急响应和处置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事件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危害,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1)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做好日常卫生管理工作,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2)完善预防措施,加强疫情监测,做好预警工作,及时消除隐患。
(3)加强公共卫生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1)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依法进行。
(2)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3)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1)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体系,提高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2)制定详细的应急响应流程,确保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3)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高效运转。
三、组织管理1、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2、设立应急处置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包括预案的制定、修订、培训、演练等。
3、建立专家咨询组,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建议。
4、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建立健全联动机制,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无缝对接。
5、加强基层公共卫生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监测和报告工作。
四、预防措施1、加强卫生管理(1)完善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卫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
(2)加强对公共卫生重点领域的监管,如食品安全、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复习课件课件
预防措施
霍乱
❖ 把病从口入这个环节控制好; ❖ 不喝生水、不吃生瓜果蔬菜; ❖ 和发热、腹泻病人接触后一定要洗手。
鼠疫
❖ 发现死老鼠,及时报告,严格处理; ❖ 注意饮水、饮食卫生,周边环境的清洁消毒 ❖ 对于发热病人的管理,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
早治疗。
埃博拉
❖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 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 50%-90%。
1.发现病人及时报告、送医隔离; 2.可疑病人或与病人密切接触者要注意观
察,必要时隔离观察; 3.病人家庭、接触的物品要进行空气和物
品的消毒,妥善处理病人的分泌物和排 泄物;
4.在疾病暴发流行的期间,避免去到人群密 集、相对密闭的场所,如电影院、商场、 车站等,减少外出旅行、集会;
5.个人做好防护措施,勤洗手、戴口罩,不 随地吐痰,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 外出踏青时,应尽量避免接触野生禽鸟或进 入野禽栖息地。
❖ 年老体弱者,特别是患有基础疾病的居民, 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时期,应尽量减少去空 气不流通和人群拥挤的场所。到医院就诊时 应戴口罩。
中东呼吸综合征 (MERS)
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呼吸道传 染病。
传染源
❖ 患者 主要的传染源 ❖ 隐性感染者
群体性原因不明疾病(SARS)
❖ 传染源
病人(主要传染源)、隐性感染者、动物 (果子狸等野生动物、鸡or猪)。
❖ 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染:飞沫、尘埃; 日常生活接触:其它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 物品;粪-口传播。
❖ 易感人群
所有人群易感。病人亲属、医护人员、其它 病人密切接触者为高危人群。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考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考点一、概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2003年5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围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率水平的情况。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具有共同临床表现病人,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
这种疾病可能是传染病,可能是群体性癔症,也可能是某种中毒。
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是指由于食品污染和职业危害的原因而造成的人数众多或者伤亡较重的中毒事件。
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是指针对不特定的社会群体,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影响正常社会秩序的重大事件。
二、报告与信息发布(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国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报告制度。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突发事件应急报告规范,建立重大、紧急疫情信息报告系统。
1.报告的时限和范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1小时内,向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①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②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③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④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立即向国务院报告。
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上述需要报告情形之一的,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一、工作目标本预案旨在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确保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迅速、高效、有序地开展防控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危害,维护社会稳定。
二、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1)加强公共卫生风险管理,开展风险评估,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3)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有力保障。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1)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依法进行。
(2)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确保应对工作协调有序。
(3)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落到实处。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1)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2)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高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3)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作配合,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的效率。
三、组织管理1、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工作。
2、设立专家咨询组,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3、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负责具体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4、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有序开展。
5、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和调拨机制,保障应急物资供应。
6、加强与上级部门、周边地区及国际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预防措施1、加强卫生管理(1)完善卫生管理制度,制定详细的卫生操作规范,确保公共卫生安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理论与方法2
19
第三章
第四十一条
监测与预警
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监测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种类和特点,建立健全基础信 息数据库,完善监测网络,划分监测区域,确定监测点, 明确监测项目,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配备专职或者兼 职人员,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测。
预防准备
事前
恢复 重建
事后 事中
处置救援
事发
监测 预警
2013-8-8
8
第一章
总 则
第三条 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 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臵措施予以应 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 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 四级。(定义、分类及分级)
第三十九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 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上级 人民政府报送突发事件信息。县 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 当向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通报 突发事件信息。专业机构、监测 网点和信息报告员应当及时向所 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 报告突发事件信息。 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突 发事件信息,应当做到及时、客 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 报、漏报。
• 社会因素
社会转型
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家庭制度变迁。利 益和权力重新分配和转移 贫富悬殊
恐怖主义抬头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也使得国际间的冲突和危机 出现新的特点(如“911事件”显示国际恐怖主义的威 胁巨大)。 三股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 势力 )的7.5新疆暴力“打砸抢烧”事件。
2013-8-8
预防医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处理(1)
整理ppt
4
第一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 1.重大传染病疫情 2.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 3.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4.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5.核事故和放射事故 6.生物、化学、核辐射恐怖事件 7.自然灾害 8.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整理ppt
5
第一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分类
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
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整理ppt
10
第一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 分类
分级响应原则
Ⅰ级由卫生部负责应急响应 Ⅱ级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应急响应 Ⅲ级由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应急响
应 Ⅳ级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应急响应
整理ppt
11
第一二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
理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途径与时限
1.报告途径:建立省、市、县、乡镇、村组 成的监测网,通过网络直报、核实报告、 电话报告三种方式开展监测和报告;
2.报告时限级程序: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人 应当在2h内以电话或传真方式向上级卫生 行政部门报告,同时网络直报;不具备网 络直报的以最快通讯方式报告给指定专业 机构。
水 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人,尚未造成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10.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11.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 12.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整理造pp成t 我境内人员感染或死亡 8
整理ppt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对手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对手册第一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 (3)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与分类 (3)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与影响 (3)1.2.1 危害 (3)1.2.2 影响 (3)第二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策略 (4)2.1 预防措施与策略 (4)2.2 预防体系构建 (4)2.3 预防宣传教育 (5)第三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 (5)3.1 监测体系与预警机制 (5)3.1.1 监测体系概述 (5)3.1.2 预警机制 (6)3.2 信息收集与处理 (6)3.2.1 信息收集 (6)3.2.2 信息处理 (6)3.3 预警信号的发布与响应 (7)3.3.1 预警信号发布 (7)3.3.2 预警响应 (7)第四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 (8)4.1 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 (8)4.2 应急组织体系与职责 (8)4.3 应急处置流程 (9)第五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置 (9)5.1 现场调查与评估 (10)5.1.1 事件报告 (10)5.1.2 现场调查 (10)5.1.3 评估风险 (10)5.2 现场救援与处置 (10)5.2.1 救援队伍组建 (10)5.2.2 救援物资准备 (10)5.2.3 救援措施实施 (10)5.3 现场消毒与防疫 (10)5.3.1 消毒范围 (10)5.3.2 消毒方法 (10)5.3.3 防疫措施 (10)5.3.4 宣传教育 (11)第六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 (11)6.1 医疗救治体系与资源调配 (11)6.1.1 医疗机构 (11)6.1.2 医疗救治队伍 (11)6.1.3 资源调配 (11)6.2 医疗救治流程与规范 (11)6.2.1 疫情报告与评估 (11)6.2.2 患者救治 (11)6.2.3 信息管理 (12)6.2.4 质量控制 (12)6.3 医疗救治质量控制 (12)6.3.1 建立质量控制组织 (12)6.3.2 制定质量控制标准 (12)6.3.3 实施质量控制措施 (12)第七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干预 (12)7.1 心理干预原则与方法 (12)7.1.1 心理干预原则 (13)7.1.2 心理干预方法 (13)7.2 心理干预队伍与培训 (13)7.2.1 心理干预队伍 (13)7.2.2 心理干预培训 (13)7.3 心理干预效果评估 (13)7.3.1 评估指标 (14)7.3.2 评估方法 (14)第八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 (14)8.1 信息发布原则与流程 (14)8.1.1 信息发布原则 (14)8.1.2 信息发布流程 (14)8.2 舆论引导策略与方法 (15)8.2.1 舆论引导策略 (15)8.2.2 舆论引导方法 (15)8.3 信息传播与舆论监控 (15)8.3.1 信息传播 (15)8.3.2 舆论监控 (15)第九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动员与参与 (16)9.1 社会动员原则与措施 (16)9.1.1 社会动员原则 (16)9.1.2 社会动员措施 (16)9.2 社会力量参与方式与渠道 (16)9.2.1 社会力量参与方式 (16)9.2.2 社会力量参与渠道 (17)9.3 社会动员效果评估 (17)9.3.1 评估指标 (17)9.3.2 评估方法 (17)第十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际合作与交流 (18)10.1 国际合作原则与政策 (18)10.2 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 (18)10.3 国际援助与协作 (19)第十一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恢复与重建 (19)11.1 恢复重建原则与策略 (19)11.2 恢复重建规划与实施 (20)11.3 恢复重建效果评估 (20)第十二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分析 (20)1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概述 (21)12.2 案例分析与启示 (21)12.3 案例经验总结与借鉴 (22)第一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与分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在无明显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并对公众健康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培训资料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训资料一、概念及特征(一)概念。
公共卫生:指与社会公众健康利益直接相关或有着密切联系的一切卫生问题,它涉及到人们的生活、生产、工作、学习及休闲娱乐等有关环境的质量及疾病的预防。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二)特征。
1.突发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是突然发生、突如其来的,一般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是不易预测的,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转归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公共属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危急的对象不是特定的人,而是不特定的社会群体,所有事件发生时,在事件影响范围内的人都有可能受到伤害。
3.危害的严重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对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这种危害既可以是对社会造成的即时性严重危害,也可以是从发展趋势看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
4.处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许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仅是一个公共卫生的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甚至全社会都要动员起来参与这项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涉及多系统、多部门、政策性很强,因此,必须在政府的领导下,才能最终恰当应对,将其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两类,直接危害,一般为事件直接导致的即时性危害,间接危害,一般为事件的继发性损害或危害,例如:事件引发公众恐惧、焦虑情绪等对社会、政治、经济产生的影响。
二、出台背景大家知道,03年的非典疫情,给我们国家的经济带来了重大损失,从03年的非典防治工作暴露出来的问题看,我国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不够健全,在应急处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信息不准、反应不快、应急准备不足等问题,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国务院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其它相关法律的规定,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一方面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把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的一些制度具体化,增强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根据行政应急的特点,设定了一些新的制度和措施,既为解决防治非典工作中的实践问题提供更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而且为今后各级政府及时有效地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起“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责任明确”的行政应急法律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一、工作目标本预案旨在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确保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迅速、高效、有序地开展预防、控制、救治和恢复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危害,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1)加强公共卫生风险管理,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工作。
(2)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
(3)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1)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2)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
(3)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确保应急管理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1)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体系,提高预警能力。
(2)完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确保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置。
(3)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组织管理1、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工作。
2、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包括预案的制定、修订、培训和演练等。
3、成立专家咨询组,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和救治提供技术支持。
4、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建立协同高效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5、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加强应急物资和装备的储备,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6、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通信网络,确保信息畅通、指挥有序。
7、加强与国际、国内卫生部门的交流与合作,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四、预防措施1、加强卫生管理(1)制定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确保公共卫生安全。
(2)加强对生活饮用水、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等方面的监管,预防和控制各类传染病的传播。
(3)加强对医疗废物的规范处置,防止病原体传播。
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防与控制
⑦食用过期变质的食品 。5 月 30 日 ,重庆市綦江县打通 镇大罗中心小学学生食用了学校为庆祝“六一”儿童节发放的
近年来我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出现 ,毒鼠强 、甲胺 磷 、盐酸克伦特罗 (俗称“瘦肉精”) 等各种中毒和污染事件在 我省呈上升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 ,2002 年经江苏省疾病预防 控制中心检测确认的中毒和污染等突发事件就达到 25 起 (2001 年为 11 起) ,中毒 926 人 ,死亡 49 人 ,其中毒鼠强中毒 10 起 ,盐酸克伦特罗中毒 4 起 ,甲胺磷中毒 3 起 ,苯 、甲苯 、二 甲苯 、氟化丙烯酸 、巴豆甙 、二氯苯酚 、氮化物各一起 ,大米污 染事件 2 起 。其中食品安全方面的 20 起 ,占 80 %。学校的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也呈上升趋势 ,辽宁海城学生豆奶中毒事件 以及西安科技大学的食物中毒事件均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 注 ,今年以来我省学校出现了数起公共卫生的事件 。 1. 4 对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处理的意义 有效控制突发 事件的扩大和发展 ,切断污染食物的供应渠道和污染环节 ,准 确分析引起该事件的原因 ,为及时救治病人提供指导意见 ,为 追究肇事者的责任提供科学依据 。积极采取措施预防 ,防范 类似事件的发生以及调查和处理突发事件既是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的应尽职责 ,也是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要职责 。 2 常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近几年儿童青少年中毒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 ,中毒的死 亡率为 1. 02/ 10 万~3. 67/ 10 万 ,多为急性中毒 ,发生年龄高 峰为幼儿和学龄前儿童 。儿童急性中毒主要是误服有毒物品 (如农药等占 30 %) ,其次是一氧化碳中毒 (25. 7 %) 食物中毒 占16. 8 % ,服药自杀占 15. 0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训
填写可与患 者保持联系 的电话号码, 以便追踪、 核实和随访。
(二)传染病卡规范填写
职业:在相 应职业名前 打√,不能填 “不详”
按照传染病 诊断标准( 卫生行业标 准)进行诊 断)
甲、乙、丙类在做出诊断的病名前打√。 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 分型报告。
41
2021/10/10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本原则
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 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 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报告要求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 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
报告的范围: (一)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二)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三)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四)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
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 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 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 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 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 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 小时内进行网络直 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第18章突发事件-预防医学基础
造成的后果 死亡人数达4200人以上 一周内60人死亡,近千人呼吸系统疾病 波及中国23个省,病人多达10万 先后死亡1万多人 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60多人死亡 中毒患者超过1万人,16人死亡 共造成24.2万人死亡,16.5万人重伤 累计发病1500人,死亡1000人,病死率50%~90% 全世界共有4000万名病毒感染者,2002年至今,300万人死于艾滋病 共有310746人发病,31人死亡 发病6291例,病死56例,损失近200亿美元 罹难人数2797人 395人中毒,42人死亡 报告病例8202例,死亡725例 报告病例122例,死亡62例 报告病列204例,死亡38例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
19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 快,环境恶劣,职业伤害,移民卫生,疾病谱改变等 问题层出不穷,频繁出现了很多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危害。
1.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2.造成经济损失和影响经济发展 3.造成心理伤害和打击
4.对社会其他方面的影响 5.造成环境危害
4.根据引起紧急状态的原因来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两类:
一类是自然灾害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类是由人为因素 或社会动乱(战争、事故、恐怖活动等)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
另外,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测性分为可预测的、 不可预测的;按照影响范围分为地方性、区域性或国家 性、世界性或国际性;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 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 可以分为一般严重(Ⅳ级)、比较严重(Ⅲ级)、相当 严重(Ⅱ级)和特别严重(Ⅰ级)四级。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策略
(一)社会预防是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
(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预防策群防群控是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控制
一、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和特征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1)突发性和意外性。
发生突然,较难预测。
(2)群体性或社区危害性:往往同时波及多人甚至整个工作或生活的群体。
(3)对社会危害的严重性:由于其发生突然,累及数众,损失巨大, 往往引起社会惊恐不安,危害相当严重。
(4)处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现场抢救、控制和转运救治,原因调查和善后处理涉及多系统多部门,必须在政府领导下综合协调处理。
5)常与违法行为、违章操作、责任心不强等有直接关系。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界定和分类
(1) 生物病原体所致疾病
(2)食物中毒事件
(3)有毒有害因素污染造成的群体中毒、中毒死亡:
(4)自然灾害:
(5)意外事故
(6)不明原因引起的群体发病或死亡
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
◆特大(Ⅰ级)
◆重大(Ⅱ级)
◆较重(Ⅲ级)
◆一般(Ⅳ级)
我国近年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记
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
1998年山西朔州毒酒事件,山东省单县数百名小学生服碘钙营养片引起不良反应事件
长江全流域大洪水
1999年抗洪救灾
2002年河北白沟苯中毒事件,南京914中毒事件
2003年非典
2004年人禽流感,印度洋海啸
2005年猪链,安徽泗县疫苗事件,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2006年桑美台风,
2007年太湖水污染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现的特点
(一)鼠疫霍乱人禽流感等急性传染病仍构成重大威胁
(二)中毒、核和辐射损伤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呈波动趋势
(三)发生恐怖事件的威胁因素存在
(四)自然灾害产生的公共卫生问题负担加重(北纬30度)(五)其它突发事件衍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增多
(六)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仍是关注焦点(七)国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际化
(八)境外传染病传入形势严峻
(九)社会各界十分敏感地关注公卫事件和应急机制建设
预警(Early-Warning )
在缺乏确定的因果关系和充分的剂量—反应关系证据的情况下,根据以往的总结的规律或观测得到的可能性前兆,向相关部门发出紧急信号,促进调整预防行为或者在环境威胁发生之前采取措施从而最大程度的减低危害所造成的损失的行为。
应急体系定义
◆应急准备与计划
◆资源储备
◆人员调动
◆应急管理
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1小时内,向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1)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爆发、流行的;
2)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3)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4)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预警理论的原则
(1)主动性原则
(2)前瞻性原则
(3)可操作性原则
(4)系统弹性原则
(5)闭环模式(信息反馈、不断调整—闭环监控)
三、预警系统的应用及前景
(1)环境决策
(2)毒物排放和暴露水平的控制
(3)商业管理和决策
(4)食品安全
(5)替代品评价
(6)人类自身行为的评价
预警分级
Ⅰ级(特别重大)——红色
Ⅱ级(重大)————橙色
Ⅲ级(较大)————黄色
Ⅳ级(一般)————蓝色
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有四个阶段或时期。
潜在期爆发期持续期消除期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内容 重大疫情
食物中毒食物污染
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
放射性污染和辐照
急性化学物品中毒
其他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原则
防范第一的原则;
生命至上的原则
统一指挥的原则;
社会参与的原则;
协调一致的原则
合法科学的原则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程序
及时报告(时间、地点、疫情)
抢救病人和中毒患者(送治、隔离、医学观察)
保护控制现场
控制和消除致病及中毒原因
调查确诊
对健康人群进行预防
写出书面报告
重大传染病疫情处理工作预案
◆疫情的初步调查。
◆隔离救治病人和疑似病人。
◆向上级卫生防疫主管部门上报疫情,对于甲类传染病或新发现
的传染病需在2小时内上报
◆进一步调查核实
◆封锁疫点、管理疫区。
◆深入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特征、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修订、补充防治方案
◆解除封锁、解除隔离
传染病流行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疫源地:在一定条件下,传染源向其周围传播病
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
疫点:范围较小的疫源地
疫区:范围较大的疫源地或若干疫源地连成片
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传染病防治法》明确规定:“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
”
将并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三类,共40种.
甲类(2种):鼠疫、霍乱
乙类(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疾病三间分布
地区分布、时间分布、人群分布
“五早”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
(1)及时报告
(2)抢救病人和中毒人群
(3)保护和控制现场
(4)控制和消除致病及中毒原因
(5)调查确证
(6)对健康人群进行预防
(7)写出书面报告
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职业中毒(occupational poisoning):在劳动过程中,人体通过不同途径吸收了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
急性中毒(职业中毒)事件现场救治原则:脱离现场、及时抢救、彻底清洗、安全护送。
五、自然灾害的分类
从地球的外围圈层和灾害发生的层次可以分为:
天文灾害
气象灾害
生物灾害
地质灾害
水文灾害
救护区标志的设置:
•I 类伤救护区插红色彩旗显示;
•Ⅱ类伤救护区插黄色彩旗显示;
•Ⅲ类伤救护区插绿色彩旗显示;
•0 类伤救护区插黑色彩旗显示。
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形势
◆人类健康面临着多方面的威胁
◆全球化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挑战
◆把伤害纳入疾病控制刻不容缓
◆食品安全不容忽视
◆生物恐怖及其应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对
◆新世纪青春期卫生面临的挑战
◆老龄化
◆艾滋病与结核病
primary health care, PHC
应用技术上适宜、学术上可靠而又为社会能接受的方法,通过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充分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也是国家和社区依靠自力更生和自觉精神能够负担得起的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形式。
我国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
●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
●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
●动员全社会参与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一级预防的概念
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所采取的措施。
又称病因预防。
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
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
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
疾病监测: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