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哲学导论》简要

合集下载

哲学导论

哲学导论

哲学导论一、什么是哲学?1、苏格拉底(469-399BC)之死:共同体主义:个人及其自我最终是他或她所在的共同体决定的,共同体(国家)优先于个人;契约论的观点:个人和国家之间有一个默许的契约。

苏格拉底的教益:反思我们的生活,澄清我们的观念。

简单说,哲学就是对诸如生命,我们能知道什么,我们应当相信什么、希望什么这样一些重大问题的探究。

对在大部分时间里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从未有过疑问或明确表达的想法根本质疑的过程。

比如,right/wrong, 杀人不对,为何?堕胎、安乐死。

自杀?知识(黑客帝国)。

钵中之脑。

2、“对智慧的爱“(philosophia):对真理的探究,一种批判的和系统的思考态度,而不是一个特殊的主题。

诸科学之王。

【ph.d】3、一种生活方式;二、如何做哲学:一种概念澄清和论证建构的活动(对概念、观点作出合理辩护,试图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和结构关系,证明你所持的信念是恰当的,你需要发现与其他哲学家的观点的联系,区别,与不同意见者的争论)反思的、批判的、对话的活动。

不能只是一些想法-愿意为之而活的信念-融贯的-可辩护的。

:1)反思:我们未经思考就接受了很多东西,哲学首先要后退一步,尽可能明确清楚地说出自己观点。

通常,我们会认为我们相信某种东西,然而一旦小结石或试图写下来,就模糊不清了。

2)明确表达2)论证你的观点:明确表达并不能证明它就是值得相信的或有说服力的。

对我们的观点加以证明,并且能够经受住来自反对者的各种批评。

使大哲学家的观点成为你自己的。

二、哲学的领域形而上学:关于实在以及万物最终本性的理论。

有时被称为本体论。

伦理学:对善恶对错的研究,以及对道德原理和准则的辩护,有时被称为道德哲学。

认识论:对知识的研究,诸如“我们能知道什么?”、“我们是怎样知道某物的?”、“什么是真理?”这样的问题。

逻辑学:对合理思维和论证形式结构的研究。

宗教哲学:对宗教、宗教的本质以及相信或不相信上帝存在的各种理由的探究。

哲学导论笔记(未整理)

哲学导论笔记(未整理)

第一节哲学导论(导言)海德格尔——现代人精神的无家可归者。

哲学就是怀着乡愁寻找故乡。

哲学研究什么——哲学绝不是对经验的概括,哲学是探讨经验成为可能的根据;经验就是建立起来的;哲学就是建立的根据;哲学就是对经验的思辨经验是从感官全部知识从哪里来——一部分从感官对外部世界感知来,另一部分是人心做成经验的形式变化是信念,实体是本质。

但我们接触不到实体,是一个思维范畴;在时间的变化中保持不变。

爱因斯坦——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取决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在真理的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嬉笑中垮台;光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而不会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该始终放到首位,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的适应进步和变化;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

我绝对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财富决不可能使人进步。

人们追求的庸俗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是可耻的。

诺贝尔——金钱这东西,只要能够一个人的生活就行了,若是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才能的祸害。

不尊重别人的自尊心就好像一颗经不住阳光的宝石。

哲学导论(第二课)——哲学思想是知识体系的基础,而不是科学的科学,是会自然科学的概括。

哲学史科学的前提和母体,具体的科学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

哲学是一切经验成立的基础;哲学不是知识体系;经验并不是自身成立的基础;经验还原到底就是一堆感觉,是绝对可靠和诚信的。

康德——经验是被建构的,而建构的过程不依赖于感官的感知能力和外界,来自我们的心从经验开始并不代表来源于经验;人类的知识无论如何都由经验开始,而不是来源于经验。

它有一个非经验的基础,实体;实体——在时间的变化中保持自身不变的性质;是我们的头脑所固有的。

哲学导论讲课提纲第一讲

哲学导论讲课提纲第一讲

哲学导论讲课提纲1第一讲引言:为什么要学哲学?怎么学哲学?[参阅《大问题》:“导言”、“逻辑准备”、第一章]一.我们为何需要哲学?1. 作为生活于世界中的人,其独特性在于需要、而且能够追问生活的意义。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哲学恰恰是有助于我们审视生活意义的最佳途径。

2. 对于初入学术专业的大学生,哲学有助于更加清晰、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专业,因为揭示人类各种理智探索活动的合理性根据正是哲学的天职。

二.哲学究竟是什么?1. 词源考察:“爱智慧”(Philo-sophia,philosophy)(1)在古希腊语境中,“爱智慧”一词有一种特殊含义:参照“神—人—物”的文化框架来为“人”定位,即人是具有超越性的存在者,或者说,人是终有一死的爱智者。

(2)由此看,哲学着力于对人性的揭示,或者说,哲学的宗旨是揭示人在世界中的恰当位置,就像通常所说,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在汉语中,“哲”也与“智”相关,同样呈现出揭示人性的意向,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框架是“天—人—地”。

(4)以上简略的词源考察印证了《大问题》中的观点:“哲学与智慧规定了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赋予我们的生活以意义。

”(第5页)2.历史追溯:哲学的诞生和初期发展亚里士多德说,哲学始于惊奇。

对什么惊奇呢?按上述分析,当然应该是对宇宙和人性的惊奇。

事实上,我们的确可以在哲学的童年时代发现从侧重于探索宇宙(自然哲学)到侧重于探索人性(精神哲学)的演变轨迹。

在这种探索过程中,哲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的概念、观点、原则和方法。

(1)自然哲学时期:“本原”(Principle)、“存在”(Being)、“逻各斯”(Logos)、“努斯”(Nous)(a)“本原/始基”在古希腊的神话、史诗和悲剧中已有“世界统一”的假定,不过,它们提供的理解方式是一些想象的故事。

哲学同样假定世界的统一性,但开辟出了理性的、概念化的理解方式。

哲学导论课程讲义

哲学导论课程讲义

哲学导论(一)9.20.2002这堂课只是导论。

主要目的不是讲述重要的知识和材料,而是让大家首先对哲学有较明确和清楚的概念,在入学后能够对哲学越来越有兴趣,这就是这堂课的目的。

大家要树立明确的观念,第一学期学哲学最好的途径就是读原著,读不读是态度问题,读不读得懂则是相对的水平问题。

难读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正因为难,才要尽早开始,以哲学为业,就不能绕开这一块,而教材只能作为二手材料,只能是参考的"地图"哲学包罗万象,很杂,所以也需要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补充,需要理科的基本训练。

外语对于哲学来讲是很重要的。

哲学相当部分是外文,所谓读原著应该是用它原创者的语言来读,以哲学为专业,不能用二手,不能依靠翻译(包括英、日的译本也只能是作参考)。

哲学要求读原著就像学中国哲学要读古文一样,虽然难也要如此,作为爱好当然可以另当别论,但作为专业,这是最终任务。

为什么要有如此的要求呢?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对哲学来讲,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而且还是存在方式,原著者怎么说,你就该怎么学、怎么听、怎么体会。

当然,并没有要一下就如此,但读原文原著应成为原则,再学习过程中不断明确。

前面说了哲学是包罗万象的,那么该如何进入哲学,它的门又在哪呢?我说,条条道路通哲学,无论哪门学问都会接触到哲学问题,那么作为专业,不同于别人的要求、方法、道路何在呢?这要来看看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

哲学和哲学史是不能分的,各门学问尤其是文科都离不开历史,但历史对哲学有特殊意义。

在某种意义上哲学就是哲学史。

哲学史有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要求,同样的哲学历史也有哲学性的研究方式(当然也得关心历史背景)。

区别在于我们是哲学地思想地研究。

我们将整个哲学史设想为一个人在讲,即"接着讲",但各个哲学家之间又是不可替代的,柏拉图代替不了苏格拉底,费希特代替不了康德。

谢林代替不了费希特。

自然科学可以以一个涵盖更广的理论去代替另一个理论,后人超过前人,而哲学不能以只读后人的著作来代替前人的著作,不能认为柏拉图的著作只有历史意义,柏拉图、叔本华等人的著作还仍有理论意义。

哲学导论归纳整理

哲学导论归纳整理

哲学导论归纳整理现在的哲学已经具有明确的定义了,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亦或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但我认为这样的定义未免有些枯燥,哲学的思想在我看来是充满无穷的奥义的,但并不意味着哲学就是远离世人、深不可测的。

不同的人看哲学会有不同的理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的哲学思想。

”可见爱因斯坦从科学的角度看哲学认为哲学和科学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文学家说起哲学则认为哲学是人们心灵的归宿,是精神的栖息地。

其实,哲学的本质就是精神还乡,就是一种寻觅精神家园的活动。

当然哲学还有一种极为宝贵的品质,那就是自我批判。

综上所述,哲学可以被定义为以批判思考探究和反省有关生活、知识以及价值等根本问题的学科,其目的在于是自己更具有智慧,更能自我反省,成为更好的人,过更好的生活。

·哲学的特点(品质)1、哲学是非功利的。

就像西方谚语所说的:“哲学不能烘面包,但哲学能使面包的滋味更香甜。

”的确,哲学作为一种高贵的精神活动,他不能带给你诸多的实际利益,但他能教会你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理解生活的真谛,从而生活的更好。

2、哲学具有反思、批评的高贵品质。

现在的人们总是不假思索地接受社会所给予的各种条律并认为这是约定俗成、理所当然的,而不去思考这些条律何以存在。

而哲学就恰恰教会人们对其通常未加省察和批判就加以接受的一分成见、常识等进行批判性省察,质疑它们的合理性根据和存在的权利。

它往往会使人们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它会使人们对诸多问题加以寻根究底的思考。

哲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对传统思维的挑战。

·哲学的基本领域历史上东西方哲学家都对哲学的基本领域做过明确的分类,尽管差异很大,但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共性的。

哲学导论笔记(哲学研究生专用)

哲学导论笔记(哲学研究生专用)

《哲学导论》读书笔记审美观第一篇:“美学”一词源于希腊语:aesthetic,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通在《关于诗的哲学沉想录》一书中提出。

他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第十一章:审美意识的在世结构:人与世界的融合按主客关系来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则无审美意识可言,审美意识不属于主客关系,属于人与世界的融合,即天人合一。

一、审美意识:人与世界融合的产物1、审美意识在于“天人合一”与“情景合一”审美意识是人与世界的叫人,人与世界万物交融不同于主客观的统一,它不是两个独立实体间的认识论上的关系,而是从存在论上来说,双方一向是合而为一的关系。

审美意识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心境”、“情境”。

2、“无我”——“有我”——“忘我”中国传统哲学重视天人合一,西方传统哲学重视主客关系。

“无我之境”:无主客之分,没有自我意识,原始天人合一;“有我之境”:有主客之分,有自我意识;“忘我之境”:超越主客关系达到更高级的天人合一审美意识的核心在于“超越”二、审美意识的特点:超越性1、审美意识的直觉性:指审美主体面对客体的一种不假思索,无需推理就能立即把握与领悟的能力;2、审美意识的创造性:3、审美意识的愉悦性;4、审美意识的超功利性5、审美意识的诸种特性都在于超越主客关系和认识三、审美意识给人以自由自由本是超越的、彼岸性的、无法直观的,但在审美中自由却有了经验的,成为可以直观的。

审美是人之自由,人之为人的体现,是人存在的表征。

审美意识超越并高于道德意识,但它并不是不道德,更不是否定道德,只是它不用道德标准来衡量。

第二篇第十二章:审美意识的灵魂:惊异一、传统哲学与惊异的对立1、柏拉图:开哲学与惊异对立之先河惊异就是对无知的意识,或说是求知欲的兴起,柏拉图把世界分为可理解的世界和可感觉的世界,哲学的展开和目的不是惊异于感性世界的感性表象,而是在于可理解的世界中关于对立面的梳理。

哲学导论

哲学导论

• 工具在人这里,除了是感性的存在外,还 是非感性的存在。当工具活动结束时,作 为“工具情境”的物理世界随之消失,但 作为物理存在的工具之离开视野,并不等 于作为观念存在的工具之消失。 • 观念之为观念,即在于它不是在时间过程 中被感知的外部自然之物,它是超越感性 的,非时间的因而是不朽的东西。
• 工具在感性外观上的变化、消失,不会使工具 在人的心智中的消失。作为观念存在的工具是 不朽的。如此看来,人所生活于其中的观念世 界比同样生活于其中的外部感觉世界更真实。 • 所谓工具之观念的原型,决不可误解为这种是 在人心中的工具表象,表象还是感性的东西, 只不过是在记忆和想象中的感性。观念之为观 念,不是指这种东西,而是之对一种特定的 “关系”之在意识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以在黑格尔的体系中, 艺术、宗教、哲学三者共同构成精神发展的最高阶 段。这三者的区别在于精神达到自觉的途径、方式 不同。艺术以感性直观的方式关照文明体系之内在 的人性的人性质素,宗教则将这种人性的质素表象 为一种超验的神性,哲学则把文明中的人性质素作 为文明的意义基础,将其阐发为“纯粹的思”。 • 纯粹的思是相对于在经验中的思而言的。对具体事 物的感悟和认识活动,是“在经验中的思”,而哲 学认识则是对经验中的思再作思,即拿思想本身来 作一番“思”,用亚里士多德的话,就是“思想思 想”。因为哲学是思想思想,所以确实能够赋予精 神的自觉性以最高的纯粹性。
• 当我们按照常识的信念把唯一的实在性 (reality)归诸自然物质的时候,我们就必然 要问,非物质的精神有实在性吗?因为,我们 似乎难以把实在性同时归诸两种本质上不同的 东西,否则我们就会进入二元论。 • 文明是靠观念来表达的,这些观念显然超出了 个体的范畴(知情意),而是一种普遍物。那 么,其真实性何在呢?为何文明能以其为基础 而存在呢? • 我们再次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方面说起。

哲学导论读书笔记

哲学导论读书笔记

哲学导论读书笔记【篇一:王德峰《哲学导论》读书笔记之二】王德峰《哲学导论》读书笔记之二二、哲学的诞生8.泰勒斯: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西方哲学在古希腊的起源:古希腊的神话、神谱学、创世说和宗教所隐含的理论倾向为哲学作了准备——对世界作出解释,追问万物的起源。

泰勒斯(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8年)——“水是万物的始基。

”不仅放弃向神求助动因,而是求助自然本身的解释,这就提出了思想对感性之超越,同时也确认了世界的统一性。

西方传统中的知识本性: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思维之能力即为理性,思维之本性即在于它对实在之真相的把握。

由泰勒斯到苏格拉底,是由自然是在知识的追寻到人自身真相的追寻。

9.“穷神知化”:中国哲学的起源不同的知识观念,通往真理的门路也自不相同,中国思想的重点在于人的生命实践,而不重理智的思辨,不重逻辑上的严密推演,更无对观念或概念下定义的兴趣。

“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周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中庸》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西方表现为由知识论出发的形而上反思,中国则表现为以“生命”为中心的形而上反思。

各有短长。

“六经”是中国哲学的发祥地。

10.哲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对于数学真理的世界性,哲学真理是否也应如此呢?哲学思考所揭示的真理和人的文化生命不能脱离,要通过人的个体生命来体现。

在观念、概念上被了解、被表达的同一个哲学真理,由不同的生命个体通过奋斗去体现,就有不同,普遍性会受其限制。

民族生命实践的特殊性,在于其精神传统。

源自不同的生命实践产生不同的思想哲学,在各自生命实践的历史展开中彼此启发,是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世界哲学”非但不值得期待,还应该尽力保持发扬思想的多样性,以避免偏蔽和枯竭。

没有比较、对话就没有深入的理解,何为比较、对话?就是要在分清异同的前提下共生共荣。

王德峰教授最后对于现状的无奈让人叹息,也让人清醒,但我确信这绝不是借口,勇力的前行必从清醒开始,还要负重。

哲学导论归纳整理

哲学导论归纳整理

哲学导论第一章·何谓哲学:对哲学的理解应该从哲学一词的起源说起。

哲学这一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可以说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滥觞。

在古希腊哲学中哲学一词被定义为“爱智慧”。

其实东方古代思想从东西方哲学所囊括的含义上来讲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想,并不是说中国古代哲学就是从西方演变而来的。

中国的大禹就曾说过:“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后人对此解释道:“哲,智也。

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

爱则民归之。

”可见,东方的先人也将哲学作为一种智慧的表现,哲学在先人眼里是一门使人聪敏的学问。

现在的哲学已经具有明确的定义了,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亦或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但我认为这样的定义未免有些枯燥,哲学的思想在我看来是充满无穷的奥义的,但并不意味着哲学就是远离世人、深不可测的。

不同的人看哲学会有不同的理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的哲学思想。

”可见爱因斯坦从科学的角度看哲学认为哲学和科学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文学家说起哲学则认为哲学是人们心灵的归宿,是精神的栖息地。

其实,哲学的本质就是精神还乡,就是一种寻觅精神家园的活动。

当然哲学还有一种极为宝贵的品质,那就是自我批判。

综上所述,哲学可以被定义为以批判思考探究和反省有关生活、知识以及价值等根本问题的学科,其目的在于是自己更具有智慧,更能自我反省,成为更好的人,过更好的生活。

·哲学的特点(品质)1.哲学是非功利的。

就像西方谚语所说的:“哲学不能烘面包,但哲学能使面包的滋味更香甜。

”的确,哲学作为一种高贵的精神活动,他不能带给你诸多的实际利益,但他能教会你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理解生活的真谛,从而生活的更好。

哲学导论背诵知识点总结

哲学导论背诵知识点总结

哲学导论背诵知识点总结一、哲学基本概念1.哲学哲学是一门探求宇宙万物及其规律、人生和社会的本质、价值、思维和行为的学科。

哲学主要包括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哲学等学科。

2.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研究实在性的学科,探讨宇宙的本原、存在的形式、实体和过程等问题。

形而上学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灵论、神学等学科,是哲学的基础和核心。

3.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认识的本质、来源、形式、规律等问题的学科,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的条件和限度,真理、错误、知识、信仰等概念。

4.价值论价值论是研究价值的本质、形式、基础、标准、判断等问题的学科,包括价值的类型、价值的来源、价值的决定等问题。

5.逻辑学逻辑学是研究思维规律、论证规律、推理规律等问题的学科,包括概念、判断、推论、证明等论证形式和规则。

6.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准则、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问题的学科,包括道德的本质、道德的来源、道德的价值、道德的行为规范等问题。

7.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美的标准、审美情感、审美活动等问题的学科,包括美的观念、美的表现形式、美的评价标准等问题。

8.政治哲学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政治的目的、政治的形式、政治的权力、政治的制度等问题的学科,包括国家、政府、公民、法律、权利、义务等概念。

二、哲学基本问题1.宇宙的本原宇宙的本原是宇宙的根源、起源和本质,是一切存在的原因和基础,是一切变化和运动的动因和规律。

2.存在的意义存在的意义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和目的性,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据和价值,是一切事物存在的理由和意图。

3.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世界的实在性、稳定性和统一性,是世界的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是世界的精神和意志。

4.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是人生的价值、目的和责任,是人生的目标和意愿,是人生的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5.思维的本质思维的本质是思维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和方式、规律和目的、价值和意义,是思维的功能和成果,是思维的原则和标准。

哲学导论课程详细

哲学导论课程详细
第二节 存在主义哲学:1、海德格尔;2、萨特。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哲学:1、利奥塔;2、福柯;3、德里达。
课程结束论文。
成绩比例:平时40%,结课论文60%。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课程论文1篇,占比百分之55;三次作业,占比百分之45.
教学评估
李超杰:
开课院系
哲学系
通选课领域
c
是否属于艺术与美育

平台课性质
平台课类型
授课语言
中文
教材
无;
参考书
教学大纲
本课程是关于西方哲学原理的专题性讨论,其内容由总论、基本原理和哲学史等三个部分组成。主体部分按照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划分的原则,依次讨论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和美学等四个最基本的哲学原理;总论部分分别讨论哲学的概念、哲学的领域、哲学与语言的关系,以及哲学的价值等四个主要问题;哲学史部分主要介绍西方哲学史的基本线索和当代哲学的最主要流派。主讲人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全景性的描述,帮助学生获得有关西方哲学的既客观全面又深入系统的知识。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哲学的概念:1、哲学的产生;2、哲学与科学的关系;3、哲学概念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哲学的领域:1、认识论;形而上学;3、伦理学;4、其他。
第三节 哲学与语词:1、词与物;2、定义与存在;3、定义与语词;4、定义与真理。
第四节 哲学的的价值:1、哲学的理论特性;2、哲学对科学的作用;3、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作用。
(讨论与论文)
第二章 形而上学
第一节 宇宙论:1、古希腊宇宙论;2、中国古代宇宙论;3、现代宇宙论与自然哲学
第二节 本体论:1、“是”与“是者”;2、“在”与“在者”;3、“无”与“道”。
第三节 自我论:1、可能生活;2、身心关系;3、人的同一性。

诺顿哲学导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诺顿哲学导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诺顿哲学导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诺顿哲学是一门探讨人类存在和意义的学科,它的理论基础旨在解答哲学领域的核心问题。

该哲学体系以对智慧、真理和伦理的追求为基础,致力于探讨人类生活的本质、价值和意义。

在今天的世界中,诺顿哲学已经成为我们思考人类自身与世界关系的重要工具。

诺顿哲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既包括对于个体层面的思考,也包括对于社会和全球层面的思考。

通过对人类的思维、感知和行为的研究,诺顿哲学试图为人们提供关于人类生活的深刻洞察力。

尽管起源于古希腊哲学的思想,诺顿哲学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不仅与科学和技术领域结合紧密,也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产生了深入交叉。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对诺顿哲学的起源进行简要概述。

随后,我们将重点介绍诺顿哲学的核心理念,探讨它与其他哲学流派的异同之处。

接着,我们将重点介绍诺顿哲学的主要思想家,他们的贡献对于该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最后,我们将探讨诺顿哲学在应用领域的广泛运用,展示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诺顿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原则,以及它在今天世界中的重要性。

我们希望本文能够激发读者对于人类存在和意义的思考,引发更广泛的探索和讨论。

最后,我们将总结出本文的重点内容,并展望诺顿哲学的未来发展与读者的启示。

(词数:296)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文章结构部分将会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和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通过清晰地概括文章的组织架构,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并有助于归纳整个文章的重点。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旨在引入读者进入诺顿哲学导论的主题。

首先,概述这个导论的主要内容,将介绍诺顿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其次,描述文章的结构,将介绍该导论的章节组织和论述顺序;然后,明确本文的目的,解释为何撰写这篇导论以及预期的读者群体;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前给出对本文的总体评价。

哲学导论笔记

哲学导论笔记

哲学导论笔记一、当代哲学所面临的四大危机1、现代性:西方从14世纪文艺复兴以来,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和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这种文明形态在政治上强调个体的自由,以及建立在个体自由基础上的民主、法治特别是强调宪法的绝对权威地位,在经济上,以市场经济为基本原则,以机器化大生产为基本推动力,以科学和技术同企业的联合为基本特征,以全球性的市场为基本的场所,追求工业化、城市化和知识化,在文化层面,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基本价值观念,以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为基本的思维模式,在社会层面,强调个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形成自由开放的社区组织,这种新型的人民形态随着西方发达国家殖民活动的广泛推进,从18世纪以后逐渐在世界推广,在推广的过程中,一方面和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现代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科技的发展,又在不断调整自身的具体形式,所以,现代性既是一个多元的东西又是不断流动的东西。

精神危机:个体无法找到自己的信仰以及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价值观的状态,这种状态使人们精神上处于空虚或漂流的境地,无法在各种诱惑之间做出一贯的,稳定性的选择,更无法为自己的选择做出让自己信服的解释,严重的精神危机会导致精神分裂,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不同时间段的行为和自我意识之间无法获得统一性。

为什么现代性的全球化会带来精神危机?①现代性的全球化使原来封闭的各个文化相互进行交流和融合,而原来的每一种大的文化都有它自己的信仰系统、价值系统,这就造成了信仰和价值系统的多元化,而每一种信仰和价值系统的理论起点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从任何一种既定的文化系统都很难找到说服其他文化系统的理由,因而在文化多元化的前提下,个体要想明证性地确定自己的信仰和价值是极为困难的。

②市场经济这种经济形态会造成一种功利主义的生存态度,当我们沉浸到这种生活态度之中,就会造成把个人物化和资源化的价值观念,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精神变得平庸,人的精神的高贵和独特性遭到毒杀,从而使精神的独立的寻求活动遭到抑制。

哲学导论主要内容要点

哲学导论主要内容要点

哲学导论主要内容复习要点1.形而上学和心灵哲学什么是实在论关于共相的实在论:共相是实际存在的事物关于抽象实体的实在论:抽象实体是实际存在的事物两种共相实在论:柏拉图式实在论:共相独立于殊相而存在,共相不依赖于展现或例示它的事物存在亚里士多德式实在论:共相仅仅存在于展现或例示它的事物中,共相不能独立存在各种各样的实在论:物理世界的实在论科学实在论数学哲学中的柏拉图主义心灵的实在论关于时间的实在论道德实在论实在论(realism),也译为唯实论,西方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观点。

实在论者,承继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看法,认为真实的存在,是独立于人类感官、信仰、概念与想法之外的。

他们相信,我们所相信为真实的一切都只是近似于真实的存在。

人类感官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真实的一种投射,并不是真实。

现今世界认为的实在论,与古希腊、或中古经院哲学所说的实在论,在内容上并不相同,有时甚至是相反的。

什么是共相、殊相,抽象事物、具体事物?举例说明。

殊相 particular:个别事物,个体对象共相 universal:某种或某类的所有个体的共同属性或关系抽象事物 abstract object:数、集合、性质、关系、命题等具体事物 concrete object:物理对象、个别事件、心理实体等如何解释心灵和身体之间的关系?一元论和二元论一元论,物理主义(自然主义,唯物论)行为主义心脑同一论;功能主义消去唯物论二元论相互作用论;平行论与前定和谐副现象论与随附论笛卡尔式二元论中立一元论双重性质论什么是自我?如何确定人格同一性的标准?自我作为身体身体=躯干及四肢+大脑躯干标准,置换实验脑标准,大脑= 左半脑+右半脑大脑与脑内存储的信息身体特征的连续性与心理特征的连续性自我作为心灵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记忆标准=记忆连续性(记忆关联)困难失忆心理标准=心理连续性(心理关联)困难(脑裂实验)2.认识论和科学哲学怀疑论的形态和论证。

因果关系和休谟问题怀疑论则对人能否发现真理既不加以肯定,也不加以否定,持一种怀疑的态度。

哲学导论整理

哲学导论整理

实际: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之打交道的事物,都是实际的事物。

识知:识知是对于外部事物的经验的判断。

这一判断的形成,要先外物在人的心灵中留下由视觉、触觉等组成的杂乱无章的感觉材料。

感觉材料只形成对于外物的印象,其自身无法做出判断。

判断需要包含非得自感觉的理解,需要把一组感觉材料同一种观念联系起来,然后才能把杂乱的感觉构成一个别的此物,从而做出判断。

某一事物被发现了,这一发现就是识知。

经验:经验大都由对个别实际事物的判断所构成,将知觉状态粘合在一起。

理性是经验的根据,如果没有理性则只有一片混沌的知觉状态,无法粘合成经验。

真际:真际是对于外部实际事物的判断被如此判断的道理,但真际不涉及外部事物,而在纯粹思维中展开。

比如"凡方的事物都有四个直角”,这一判断既思及实际,又思及实际事物被判断为方的道理,是拿"方之理”对一类事物有所肯定,从日常生活经验的判断上升到科学的判断。

而真际仅仅思及"方性”本身,我们把"方”看作是直角之为直角的道理本身,真际不依赖于实际的经验证实,不管方的事物是否存在,真际都不会消失。

真际与实际的区分(待补充):在真际中有所领会,才能在实际中有所判断,真际中的东西并不一定在实际中体现,"实者一定不妄,真者未必不虚”。

//有实际,必有真际;有真际,不必有实际。

实际必蕴涵真际,真际可超出实际,真际的范围大于实际。

凡真际与实际重合之处,均为有实际事物存在的领域。

真际并不依赖于实际事物,而是对于实际事物加以判断的道理本身,实际范畴可以被感官感知,而真际存在于纯粹思维中,无法被感知。

人类做学问,就是从实际中推出真际,然后在真际中不断前进,得出尚未在实际中体现的理想。

理想:真际超出实际的部分,即“所应当是”因其还不是有实际事物存在的“所是”故还是虚的,但此“虚”并不是仅将感性材料做任意组合的由情绪和想象做成,无真际之依据的“幻”,而是理想。

理想是由著知微后所知道的“应当”,故而是以真际之理作依据的“应世界本原学说:世界本原学说是本体论的最初形态,可以把世界本原学说称为"前本体论",因为这种学说是本体论的先导,它探讨世界统一性的原理,也就是要揭示诸存在者之最基本的共同规定,还出不了有限的感性具体性之范围,所以还不是本体论。

第1章哲学导论

第1章哲学导论
2013-7-11 31 上 海 理 工 大 学 社 会 科 学 部 马 列 教 研 室 哲 学
二、 哲学的功能
能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而别人不承认自 己是无知罢了。人只有承认自己的无知, 他才能从无知变成有知。“我知道,我 一无所知。”成了他的名言。 歌德也说过,人们只是在知识很少时才 有准确的知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过程, 就是从“有知”发现“无知”,从“熟 知”求索“真知”的过程。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智慧是一 切中最美好的东西”,哲学家“终身孜 孜以求的目标是智慧” 。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历史上对哲 学这门智慧之学从理论上作了系统研究 的最早学者。他认识到:哲学就是爱智 慧的学问。明确主张用“知识”取代 “智慧”,并把哲学看成是最高智慧。
2013-7-11 19 上 海 理 工 大 学 社 会 科 学 部 马 列 教 研 室 哲 学
2013-7-11 28 上 海 理 工 大 学 社 会 科 学 部 马 列 教 研 室 哲 学
二、 哲学的功能
㈠哲学的反思 人作为一种能思的动物,哲学构成了他 的天命。哲学是一种反思之学,思辨之 学。哲学反思是提问和批判的前提。没 有彻底的反思和怀疑,就没有真正的哲 学思想。哲学思维方式与人们日常思维 方式不同,在于它一种把“思想”作为 “问题”予以追究和审讯的否定性思维 方式。
二、 哲学的功能 ㈠哲学具有反思的功能 ㈡哲学具有追问的功能 ㈢哲学具有批判的功能 ㈣哲学具有概括的功能
2013-7-11 26 上 海 理 工 大 学 社 会 科 学 部 马 列 教 研 室 哲 学
二、 哲学的功能
哲学是人类理论思维的最高形式,它作 为认识工具,具有提高人类理论思维的 能力和水平的功能;哲学又具有能为人 们表现和确立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 社会信仰、人生理解和价值的追求的功 能;哲学还具有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 论功能;导引人类行为的总体规范功能 和审视世界的反思批判功能。

哲学导论-王德峰

哲学导论-王德峰

第一讲哲学学科的基本特征第一节哲学是人类知识的开端哲学的起点标志着对理性权能的确认。

哲学晚于神话和原始宗教。

神话和原始宗教是初民解释经验世界的最初方式,这种方式的基本特征是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 在对待世界的神话态度中,人类心灵的理性权能从属于对超自然力量的迷信。

古希腊第一位哲人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一命题,意味着确立了用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在解释经验世界时诉诸人类心灵的理性能力. 理性的对象是实在的终极真实性。

从这里引出了与单纯的想象和迷信相区别的关于“真正的知识"的观念,哲学从这里起步。

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了狭义的知识概念:“真正的知识"是对于经验事实普遍有效的概念表达与数学描述。

这种知识概念将哲学排除在知识的范围之外。

经验科学成为知识的同义语。

哲学确实不是一门经验科学,它并不提供关于经验世界的具体知识.但是,哲学是人类追求知识之努力的思想基础.一切经验科学都包含着不能由经验本身加以证实的基本信念作为前提。

这些前提正是科学的知识体系赖以存在与发展的思想基础。

科学家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追问科学的思想基础的可靠性,而一旦由于科学危机的逼迫而进行这样的追问,他便进入了哲学的领域。

在业已形成了狭义的知识概念的前提下,我们有必要将知识和智慧加以区别。

对philos ophy一词的词源追溯表明,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哲学与智慧相关.何谓“智慧”?人为什么需要智慧?智慧与知识的关系如何?如何获取智慧?这些问题关乎哲学的性质、作用.第二节哲学探讨人类信念体系(世界观)的思想根据人不仅生活着,而且知道自已生活着。

在生活意识中包含着人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

每一个人在其实际生活中都必须以某种方式来回答这一问题,因为不具有一定的生活意识的生存并不是人的生存状况。

人通过对于生活的意识以及对这种意识的表达与实践,不仅是对既有环境的适应,而且是对环境的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哲学导论-13本体论的思考,对我们的思维能力和精神能力要求非常高,这种根本的思想是一个民族或若干个民族的命运所关。

文化生命的命运所关。

本体论在欧洲近代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折,从古代的超验本体论,转向近代的理性本体论。

我们要区分理性本体论与理念本体论。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一个超验世界,设定这个世界的存在来解决本体论问题,即也就存在问题,这种思想支配了欧洲几千年,属于欧洲古典世界的原则。

而理性和理念是不同的概念,理性是指人自身的能力,理念是指超越每个个人之上的一种普遍的,客观的思想。

idear,这个词,近代以来都译成观念,就是不脱离主体,它是属于主体的,认识主体形成的,而idear这个词在柏拉图的学说当中,你应当把它译成理念,或者理式。

也就有把它译成理情的。

意思是强调它的超主观,超主体,我们在哲学当中碰到这样一些词,比如说,感性,知性,理性,那指的是人自身的能力,这被欧洲近代哲学看作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三种,都是人的认识能力,是不脱离主体的,所以理性和理念这种词要区分开来。

所以理念的本体论是超验的本体论。

而主张主体自身的思维能力能够开启出真理,能够把握到真理,凭自身的能力去把握到真理,这种本体论是理性本体论,因为这个理性是人这个主体的能力。

所以发生一次转折,从古代超验本体论,到近代理性本体论的转折。

这个重大转折是笛卡尔首先发动,而这个转折的意义非常巨大,它是欧洲思想的转折,也是欧洲民族命运的转折。

一个看上去非常简要的命题,具有巨大的革命力量,这个命题就是,“我思故我在”。

科学的命题不能小看它,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科学命题,知识判断,它是要发动思想革命,要重新理解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建一个新的世界原理。

一个民族在他的实际命运展开过程中碰到决定的时候,他需要文化生命的自我拯救的那种危难的关头时,最后一定是思想要来完成这样一次革命,否则他走不出来。

这就是思想的意义,思想的事业在平常不被我们所重视,它隐没在生活的基础当中,悄悄的发生作用,而每个人不自觉的受他支配。

这种不自觉的受其支配的原理,后来由于这个民族的命运的重大转变而受到触动的时候,如果不能有一种新的原理提出来的话,这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就死掉了。

不是说,思想能够改变民族的命运,而是思想能够在民族命运需要的时候,它来指出一个方向。

思想不能发生,不能制造实际的冲突,世界走着自己的路,这是对的。

但是这个路会走到没有路,会让一个民族无家可归,会他在一种十字路口徘徊。

于是中国古人曾经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这就是歌颂孔子的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中华民族没有孔子的话就万古如长夜。

这句话虽然说的很极端,人民生活还在,怎么是长夜。

但是人民生活要有一个方向,要有文化精神的引领,没有这种引领,每一个人都想成为人的那种努力,他们是散漫的,是彼此冲突的,是一片混乱。

于是,把这种状态描绘为长夜,也是恰当的。

比如说今天的人类世界就是黑夜,世界的黑夜,资本的原则绝对不是我们人生的指路明灯,不是人类文明的根基,不是人类安身立命所在。

但是今天我们真理在哪里呢,我们没有找到,我们虽然渴望真理,但是失去了认识它和追求它的勇气。

所以,海德格林说太阳已经西沉,现在是世界的黑夜。

海德格尔晚年时说,“还得有一个上帝能够救助我们。

我们全国的努力就是期待为他的到来或者不到来做准备”。

所以西方本体论从古代到近代的转折,是欧洲各个民族的文化生命的一次自我拯救。

这种拯救终于获得了成功,于是欧洲各个民族走在了世界诸民族的前列。

他们率先的从古代原则转变到近代原则,从古代世界进入近代世界,他们走在前列,而这一步时代的差别,给其它非欧洲民族直到今天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我们应该都承认自己是后发的现代化国家,我们承认自己是发展中国家,我们承认我们这个民族有许多没有完成的近代启蒙的任务,等等这一切是怎么造成的?不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智力不够。

但是一个民族根本强大不是靠这个民族的普遍的智商的高低。

整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强不强,这个是关键。

Is来自think,Is是我思、范畴我意识是一件事,意识到自己是第二件事情,这二件事情是同一件事情。

笛卡尔是西方式的心学。

现在真理在每一个人的头脑里,有理性的心灵里,是每一个人自己的责任,和他的能力,也就是他的自由。

这种原则是新时代的伟大的曙光。

这种思维是全世界的每个人的共同事业,共同原则,凡是应当在这个世界上起作用的,得到确认的东西,所有一切,人一定要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洞察。

谁都没有权力向我颁布真理说我必须服从它,它是个现成给定的权威。

,它必须通过我的的思维来洞察,它才能在这个世界上起作用,并且确认。

得不到每一个自由的头脑,自由的心灵确认的东西,在这个世界上不应当起作用,不能得到确认。

这非常重要,今天我们讨论中国的现状,讨论的时候,经常我们听到这个字眼,国情。

好像我们每个人都对这份国情毫无责任,它是一个纯然的,外部的,传统的,权威性的东西。

但我们每个人对这个国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我们是理性的存在者。

我们是我思,于是我在。

鲁迅说我们每个人对国情有责任。

自由属于精神,当你认识到你自己的情况下才能存在。

不是这个物质世界的普通事物。

我即使这样怀疑,甚至怀疑我自己是否存在,就在这种怀疑当中确认了我的存在。

怀疑就是要做判断,我只要做了判断,不管这个判断的结论是判定我在或者判定我不在,其实就正好判定了我在。

因为判断是我做的,物质的事物无法判断,判断不是一种物质状态。

假如判断只是一种物质的状态和功能的话,它是没有真假正误之区别的。

物质状态怎么会是错的呢?下雨是错的,还是阳光明媚是错的,没有这个东西。

判断是有真假的,只要行判断的,那个判断者就不是物质的东西了,那个我就被证实了。

你是没办法的反驳的,你最多能够继续追问,那个非物质的超越感性的一个我,它的来历,这种追问属于笛卡尔之后的哲学,是属于哲学继续前进的事业。

(理念世界、柏拉图、真理高高在上,理性的世界、心中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但是笛卡尔的这个原则本身你是没办法否定的,你不能用一个物质的我,感性的我来反对这个我思的我,感性的我没办法证实自己在,所以,不是说我走路故我在,我吃饭故我在,我有欲望故我在,这个欲望的我也可以是一种物质状态,我有胃我就有饥饿感,于是我就有对食物的欲望,但这种欲望不能造就一个我。

我判断,不管判断是什么这是第二件事情,我只在判断就证明我在了。

于是感性的我不能反对我思的我,我思的我不是物质的我。

思即我。

于是真理来自这里,这种原则,也指着这样一种重要的立场,即我们的欲望并不是我们作为独立的人格被尊重的权利。

因为你有欲望我就必须尊重你,我有我的欲望你也必须尊重我,欲望不能成为我们被尊重的理由。

我们今天有可能歪曲近代的自由原则,每个人的愿望都应当得到同等的承认和尊重,但是尊重每一个人的愿望的前提是有如此这般愿望的那个人是“我思”,即理性的存在者。

(欲望、愿望)因为这一点,我们才建立规则,那叫理性的规则。

我们在理性的法则当中去实现的我的愿望,那我们才应当得到尊重。

我们每一个人主张我的愿望是我的天然权利,但是笛卡尔的前提是,你的愿望不等于你在。

你作为一个人的在,作为一个自由的主体的在,没有成立。

我们今天有市场,大家都有愿望,但是没有市场经济体系,没有一个理性的法则,于是都是有欲望的,但都不自由。

(欲望、不自由、愿望规则)这件事情在课堂上几分钟就讲完了,但是在中国大地上树立起一个新的原则,人心的原则,那可不容易。

我们今天还在受制于我们不自由的状态(欲望、不自由、国情、独立的人格、心即理),我们每个人当下,在复旦大学接受了启蒙,到社会上,仍然受制于我们的国情,所以我一直讲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课题没办法解决。

所以哲学的问题在当下中国现实中在场。

笛卡尔仍然留下的重要的问题,思的真假,这一切还需要解决。

主张科学理性的时代人类仍然不应当失去对上帝的敬畏。

我们对理性是要加以限制的。

康德哲学的第一个要务就是限制知识,为知识划定界限,为信仰留出地盘。

康德有限制理性的一面,但是康德也是一个理性主义者。

他限制的是理论理性,为信仰留出地盘,这个信仰不是一种宗教信仰,而是实践上的信仰,就实践理性,它同时是一种信仰。

现在我们来区分一下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

(理论理性自然界、实践理性社会)理性有二种用法,一种是理性的理论用法,即我们为自然界寻找到它的定律等等,都是为自然界立法,就是自然界作为一个我们所获得的经验世界的话,它是由我们人心这个理性的能力加给它先验的形式来整理我们感官所获得的感觉材料,才造成这个现象界,这个自然界。

我们一谈自然界不能先抽象的把它想象成物质世界。

理性的理论用法就造成结果的知识,产生知识的理性叫理论理性。

但是人类的理性的认识能力还要认识一种不是具体事物作为它对象的东西,而是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事物,这种事物看不到,摸不到,因为它超感性。

理性在认识到这种对象的时候,这是理性的不是它的理论用法,是它的实践用法。

比如,货币,人格,国家,宪法,等等,它是超感性的,不具备形状的,它不是感觉的对象,但是我们却确认它的存在。

同这种绝对的无条件的事物打交道,这种打交道叫作社会实践,也就是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构成一个社会实践,社会实践里面的起作用的理性都是理性的实践用法,这个实践就是社会交往,就是建立社会关系的活动。

这个东西不是可感知的,但是是理性把握到的。

(绝对无条件的事物、社会实践、社会交往、实践理性)孟子说的心是无限心,不是欲望心。

人性的恶是欲望的心。

孟子说的心是人的本质。

道德是自由的认识理由,自由是精神存在,是超验的。

我们通过道德认识到自由是真的,道德为什么可能?因为我们是自由的,所以自由是道德的存在理由。

自由的基础是实践理性,实践理性是说明我们自由的可能性。

理性的东西反作用于感性,被理解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

康德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我们通常所说的理性里面区分了二个层次,一个叫知性,一个叫理性。

我们获得知识的能力其实是知性,只是理性的理论用法,不是理性的最高能力,理性在知性上面区分了,理论理性又叫作知性,知性之上有一个理性,这个理性是认知知识体,知识体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事物。

比如国家,国家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事物,我们在尊重宪法的时候同,我们就在尊重这个绝对的无条件的事物,当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甚至献出我们的生命,听从国家的召唤,这就表明我们是理性的存在者。

理性由于认识到绝对无条件的事物,于是能够压制自己的,抑制自己个体利益和愿望,这种人类叫理性的人类。

我们人类确实具有节制或者压抑暂时的利益和愿望,具体的欲望,以便来服从一个更高的东西,无条件的事情,这种能力我们人人都具备,于是我们都是在这个意义上讲是理性的存在。

而不仅仅是知性的存在。

科学会让我们获得丰富的知性,是在知性领域里面充分的展开,一个被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就是知性的存在者,他只是比动物更聪明一点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