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1
组织行为学(第1章) ppt课件_
8/4/2020
2
第一章 概述
其他学者对组织行为学定义
• 鲁森斯:组织行为学是对组织中人类行 为的解释、预测和管理。
•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 它探讨个体、群体与以及结构对内部组 织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 织的有效性。
8/4/2020
3
二、组织行为学的特点
• 跨学科性 • 层次性 • 适应性(权变性)
一、技术进步的影响
计算机、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
技术促使工作性质的变化
▪ 工作中技术和人性成份不可分的混在一起 ▪ 工作不再被那么严格地定义和设计 ▪ 客户影响到组织内的工作以及用于评价工作
的标准 ▪ 组织结构不再能够完全体现工作场所的特性
8/4/2020
12
第一章 概述
二、全球化和劳动力多元化的影响
1、普遍主义与个别主义
普遍主义强调常规(美欧);个别主义更关注 个体间的关系与信任(亚洲)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3、中性与感性
中性文化中,情绪被很好地控制,不轻易外露; 感性文化则相反
4、精确(Specific)与弥漫(Diffuse)
8/4/2020
16
第一章 概述
四、“临时性”的影响
稳定的群体被临时的群体所替代,团队包 括来自不同部门的成员,成员也在不断变 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活质量
8/4/2020
8
第一章 概述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一、主要研究方法
• 现场研究法。包括现场实验、调查和观察 • 实验室实验 • 经验总结法 • 案例比较分析法
8/4/2020
9
二、研究内容
1、微观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学习题解答第1章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思考题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是什么?其研究层次和任务是什么?答:组织行为学指的是通过对组织内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系统研究,从而帮助管理者解释、预测、控制和引导组织中人的行为,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学科。
组织行为学聚焦于分析三个不同层面的内容——个体、群体和组织。
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点:其一,揭示不同的个体的心理活动特征及行为规律对工作效率产生的影响,为管理者高效地选人、用人、育人、留人提供理论依据;其二:深入了解组织成员共同的心理现象及变化过程,提高对员工行为的解释、预测、控制和引导能力;其三,掌握个体动机激发的规律,以及个体行为表现出的规律,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达成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对群体的研究主要包括群体的结构与功能、群体的发展过程、群体的凝聚力、人际关系、群体沟通、群体决策等。
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主要任务有两点:其一:正确把握群体的心理规律,打造群体内部良好的关系氛围,增强群体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二:处理好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引导非正式群体为正式群体的目标服务。
组织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任务主要集中在:组织结构的设计、组织管理原则的制定、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的突破,以及组织中沟通的有效建立。
2.管理者的三大技能分别指什么?答:一般而言,管理者的能力可以分为三大类,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技术技能是完成组织内具体工作所需要的技能。
一般可通过学习教育和正规培训取得,所有的工作都需要一定的专业才干,它们也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发展而来。
人际技能指的是个人与人共事、理解他人和激励他人的具体能力。
概念技能指是管理者进行抽象思考的能力。
概念技能较强的管理者能够看到“宏观景象”。
管理者不仅要懂得回答“是什么”(理解表面现象)这样的问题,还要懂得回答“为什么”(了解深层原因)及“怎么办”(寻求并选择解决方案)这样一些与事物发展规律及组织目标实现有关的重大问题。
3.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哪些角色?答:作为管理者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角色定位,亨利·明兹伯格(Henry Mintzberg)经过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发现管理者的所有活动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共十种不同但又高度相关的角色。
第一部分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 组织激励
第一部分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激励知识点框架◆ 3个概念1.需要2.动机3.激励◆ 7个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2.双因素理论3.ERG理论4.三重需要理论5.公平理论6.期望理论7.强化理论◆ 3个应用1.目标管理2.参与管理3.绩效薪金制(斯坎伦计划)知识点:三个概念一、需要需要:当缺乏或者期待某种结果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包括物质需要和社会需要。
课堂思考:缺乏的东西一定是期待的吗?√渴,就需要喝水;饿,就需要吃东西;没钱,就需要挣钱……→物质需要√应届毕业生长期在家待业,内心渴望到企业就业;广场舞大妈,希望得到组织归属感……→社会需要二、动机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这种意愿取决于目标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课堂思考:有需要就一定有动机吗?√物质需要:口渴、饥饿→产生动机:到处找水、找能吃的东西。
缺钱→产生动机:想方设法去挣钱。
√社会需要:长期待业→产生动机:通过各种途径找工作。
宅男宅女→产生动机:微信、QQ、陌陌等交友软件追求存在感……【案例分析】:1.沙漠口渴:一个人越渴,动机越强烈,行为越不择手段,越努力,越坚持。
2.就业迷茫:越迷茫,社会压力越大,会采用自我诊断、咨询他人(算命),越趋于努力和坚持。
课堂总结√某人感觉口渴,需要喝水,这是“需要”;√想找水喝,这是“动机”;√通过什么方式找到水;找到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找不到,是否坚持不懈;是动机的“三要素”。
课堂总结√内在动机:动机来源于自己的内心。
例如: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满足感等。
√外在动机:动机来源于外界的给予。
例如:荣誉、地位、金钱、表扬、批评、惩罚等。
课堂思考:◆小王:喜欢管理本身给自己带来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所以愿意做管理者。
他的动机属于内在动机还是外在动机?◆小张:他做管理者就是为了多挣一些钱,满足自己的物质追求。
他的动机属于内在动机还是外在动机?常见考点:1.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社会需要。
2.动机的类型。
组织行为学——精选推荐
第一章导论1、组织的涵义;组织存在的三个基本条件组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通过有计划的协作所组成的为达到共同目的的正式结构或过程。
(1)、组织是人的集合。
组织既是物质结构又是社会结构,资源配置离不开人,人群形成了组织,没了人群就没了组织。
(2)、目标汇聚。
组织成员是通过实现个体需要和完成共同目标而凝聚的,追求个人目标和追求组织目标对立又统一。
(3)、组织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强调业务分工体系和管理分工体系的协调与规划。
2、组织行为的三个层次(1)、个体层次,把组织看成追求组织目标而工作的个人的集合;(2)、群体层次,重在分析群体成员工作中的相互影响;(3)、组织层次,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组织行为。
3、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目的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掌握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1、理解关于人性假设的四种理论和主要观点(一)、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是古典经济学家和古典管理学家关于人性的假设,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主要观点:①多数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必须由外界的刺激物加以激励。
②人们天生的目标就是跟组织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他们必须由外界的力量来控制,才能保证他们为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③由于人们具有非理性的感情,因此他们基本上是不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
④不过,人大体上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人符合上述假设,而另一类人则是能自律和自制的,并且不那么受他们感情的摆布。
必须把管理其他一切人的责任授于后面一类人。
(二)、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根据霍桑试验的结果提出来的。
这一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组织行为学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和人 力资源管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应用性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为组织 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工具。
系统性
组织行为学强调对组织中人的行为进行全面、系 统的研究,以揭示其内在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点
• 人文性:组织行为学关注人的心理和行为,强调以人为本 的管理理念。
详细描述
实验法也是组织行为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 一,通过在一定条件下控制某些变量,观察 和测量组织成员的行为反应,从而揭示变量 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在实验中改变工作 条件或奖励方式,观察员工的工作绩效和行 为变化,进而探讨不同管理策略对员工行为 的影响。
案例研究法
总结词
通过对特定组织的深入调查和分析,了解组织内部成员的行为和互动方式。
织的竞争力,使组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学科定义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人 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学科,旨在 提高组织绩效和员工满意度。
研究领域
组织行为学涉及个体、群体和组 织层面的行为与心理,包括知觉、 沟通、领导力、激励、决策等。
应用价值
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人力资 源管理、团队建设等领域具有广 泛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组织 的竞争力。
展望
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组织行为学将更加注重跨文化、多样 性、创新等方面的研究。
技术影响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为组织行为学提供更多数据和实证支 持,推动该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组织变革与适应
面对全球经济和环境的不确定性,组织行为学将更加关注组织变革 与适应性的研究,以帮助组织更好地应对挑战。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绪论》习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绪论》习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1.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即()。
A.组织B.群体C.团队D.集体E.文化2.组织的成员根据各自的权利、责任制度形成正式的层级指挥体系,这就是组织的层级制内部结构。
相应的,能够使组织活动形成互相联系的层次网络结构的是()。
A.权力B.分工C.协作D.分工或协作E.分工和协作3.美国学者安德鲁·J杜布林写道:“组织行为学是系统研究组织环境中所有成员的行为,以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及其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作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是在他的著作()。
A.《组织行为学基础》B.《组织行为学原理》C.《个性与组织》D.《企业的人的方面》E.《创造卓越》4.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是组织行为学的研究()。
B.方法C.对象D.内容E.规律5.人的行为与心理密不可分,行为是心理活动的()。
A.内在依据B.外在依据C.外在表现D.内在表现E.运行基础6.在“霍桑试验”中总结的“人群关系理论”揭示了人群关系是提升劳动生产率的重大因素,凸显出群体规范对个体工作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开辟了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导致了管理中对人的因素的重视的研究者是()。
A.罗伯特・欧文B.泰勒C.西蒙D.梅奥E.麦格雷戈7.1960年,在《企业的人的方面》一书中总结了人性假设对立的两种观点,即X 理论与Y理论的是()。
A.阿吉雷斯B.威廉大内C.西蒙D.麦格雷戈8.观察者以自己的感觉器官为工具,直接观察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来推测人们内在的心理状态,这种方法称()。
A.案例研究法B.观察法C.调查法D.心理测验法E.问卷调查法9.研究人员通过查阅各种原始记录,或通过访问、发调查表和实地观察所收集到的有关某一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各种情境,用文字如实记载,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模拟的具体管理情境的研究方法是()。
A.案例分析B.实验室实验C.现场研究D.描述性研究E.问卷调查10.现场研究就是在现实的环境中对实际情境的研究,与实验室实验相比,它具有更强的()。
组织行为学 第1章 组织行为学概述
科学性
多层面性
情境性
组织 行为学
2.组织行为学的学科体系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由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发展而来,主要的领 域是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等行为科学。
在多个学科的贡献下发展起来的组织行为的学科体系通常包括三个层面, 即个体的行为、群体和人际的行为、组织的行为。
组织 行为学
3.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是工作环境中人的行为。 ➢ 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运用
这些知识来实现组织行为的有效性。 ➢ 对行为的分析在三个不同层次上进行:个体、群体和组织。
组织 行为学
个体
对个体的行为进行微观的考察研究,考虑影响人的行为的各种 心理因素,包括人的思维方法、归因过程、动机、个性、态度、 情感、能力、价值观等。
——Andrew J Dubrin
组织行为学是对组织的性质进行系统的研究,即组织是怎样产生、成长 和发展起来的,它们怎样对各个成员、组成这些组织的群体、其他组织 以及更大些的机构发生作用。 ——Jee Kelly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 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绩效。——Stephen P Robbins
组织 行为学
本章内容结束
组织 行为学
某旅行社导游的个人行 为动机与归因研究?
某旅行社导游群体信息 传递方式的相关研究?
某旅行社企业文化与外 部环境的调适研究?
组织 行为学
二、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
北美的组织行为学家把自20世纪初以来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划分为 三个阶段:
• 以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 第一阶段 (1900—1927年)
组织行为学1
1.组织效率是指组织管理工作投入的劳动量与劳动效果之间的比率。
一般意义上的工作满意度,通常是指某个人在组织内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对工作本身及其有关方面(包括工作环境、工作状态、工作方式、工作压力、挑战性、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等等)有良性感受的心理状态。
2.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一)决定工作满意度的根本因素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满意度的根本因素,是人们的各种需要和价值观。
(二)工作五核心因素理查德·哈克曼、爱德华·劳勒等学者在大量进行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作由“技能多样性、任务完整性、任务重要性、工作自主性和工作结果反馈五个核心”因素构成的学说。
Herzberg认为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分为:物理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心理因素。
物理环境因素包括工作场所的条件、环境和设施等;社会因素是指员工对工作单位管理方面的态度,以及对该单位的认同、归属程度;个人心理因素则包括对本职工作意义的看法、态度以及上司的领导风格等。
根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8年调查发现,薪资、工作忙碌程度、弹性工时、升迁与发展机会、工作稳定度、工作有趣程度、工作自主性、帮助他人机会、对社会贡献是决定员工对工作满意的重要因素。
Bruce和Blackburn,Locke及Vroom认定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公平的报酬、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积极的同事关系是决定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挑战性的工作;公平报酬;良好的工作环境;积极的同事关系。
俞文钊对128名合资企业员工的调查中发现,影响合资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因素、领导水平、工作特性、工作条件、福利待遇、工作报酬和同事关系。
同时,的研究还发现员工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务级别、任职年限等人口和职业变量对工作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
舒晓兵等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工作压力源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了组织的结构与倾向、职业发展和工作条件及要求是影响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工作满意度的最主要的因素。
《组织行为学》 1 复习资料 课件
智力能力
智力能力
• 从事那些如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等智力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智力能力维度
• 算术 • 语言理解 • 知觉速度 • 归纳推理 • 演绎推理 • 空间视知觉 • 记忆力
智力与工作满意度
虽然智力因素对更好地完成工作有很大帮助 ,但是它并不能让人快乐或提高人们的工作 满意度。智力与工作满意度之间几乎是零相 关。为什么?
但是我们不能过度地依赖直觉。
解决的方法既不是舍弃直觉,也不是单纯地依赖直觉,而是利用相关的证据和良好的判断 力对直觉进行补充。
知觉
知觉(perception) •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它通过 感觉器官,把从环境中得到的各种信息,如光、声音、气味等转化为对物体、事件等 的经验的过程。 • 个体为了给自己所处的环境赋予意义而组织和解释他们感觉印象的过程。 • 一个人所感知的东西可能与客观现实差距很大
• 有效性令人怀疑
• 情绪智力与人格测量高度相关,尤其是情绪稳定性 • 除了人格测量和一般智力测验之外,情绪智力对工作绩效的预测是否增加了新的认识,目前这方面
还没有足够的研究。
性格
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 心理特征。
• 性格是表现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 • 性格是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对其他个性心理特征起支配作用 • 性格是比较稳定而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
《组织行为学》复习参考
PART I
绪论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为什么要学习组织行为学?
了解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 一个研究领域 • 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
EXHIBIT
1-1b
1–12
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角色(续) 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角色 续
决策角色 创业者 从组织和环境中寻找机会,推动能够带来变 从组织和环境中寻找机会, 革的方案
当组织面临重大的、意外的混乱时, 混乱处理者 当组织面临重大的、意外的混乱时,负责采 取正确的行动 资源分配者 做出或批准组织中的重大决策 谈判者 在主要的谈判当中代表组织行使责任
政治学 研究在政治环境中个体 和群体的行为。
政治学
冲突 组织内的政治活动 权力
组织系统
EXHIBIT
1-3f
1–25
组织行为学中没有绝对的真理
组织行为学概念或理论必 须反映情境或权变条件。 须反映情境或权变条件。
x
权变变量
y
1–26
组织行为学面对的挑战与机遇
回应全球化 管理劳动力多元化 改善质量和生产率 回应劳动力短缺 改善顾客服务
流动率 指员工永久地离开一个组 织。
1–32
因变量(续) 因变量
组织公民行为 是一种由员工自由决定 的行为,它不包括在员 工的正式工作要求当中, 但这种行为无疑会促进 组织的有效运作和作用。
1–33
因变量(续) 因变量
工作满意度 员工相信他理应得到的报酬与他 们实际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差距
1–34
自变量
社会心理学
群体
EXHIBIT
1-3c
1–23
对组织行为学有贡献的学科(续) 对组织行为学有贡献的学科
人类学 研究社会是为了认识 人类及其活动。 比较价值观 比较态度 跨文化分析 人类学 组织文化 组织环境 组织系统 群体
EXHIBIT
1-3d
1–24
组织行为学1
二、组织行为的研究角度 (研究谁——对象)
由于组织活动的复杂性,因而对组织行 为分析和研究也有不同的角度,呈现出多层 面的特点。 1.个体 个体行为 微观理论 2.群体 群体行为 3.组织 组织行为 宏观理论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 1.美国学者威廉.迪尔认为: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社会 科学,研究工作组织中个人、团体和组织的行为问题。 2.美国学者安德鲁.J.杜布林 :组织行为学是系统研究组 织环境中所有成员的行为,以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 及其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一 门科学。 3.加拿大学者乔.凯利的定义:组织行为学是对组织的性 质进行系统的研究:组织是怎样产生、成长和发展的,它 怎样对各个成员、对组成这些组织的群体、对其他组织以 及更大些的机构发生作用。
企业文化理论从其基本假定到具体管理方式
和管理措施都是对理性管理模式的突破,这 是管理思想的一次重要转变,也是现代管理 发展的必然趋势,为组织行为学的深入研究 提出了重大课题。
4.组织行为与组织过程研究 20世纪90年代 “公司再造”,“新组织”的兴起,新组织具 有下列特点: 网络化 扁平化 灵活化 全球化 多元化
组织行为学
宋琳琳主讲
教学目标
1.掌握公共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脉络以
及公共组织行为学的学科体系 2.掌握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次的行为特 点及其对公共组织绩效的影响。 3.掌握有关促进公共组织发展的相关管理措 施和方法 4.了解公共组织文化建设和组织变革的相关 理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组织与组织行为
复习思考题 :
名词:组织;公共组织;非公共组织;公共
组织行为学 1.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的区别是什么? 2.如何把握公共组织的含义? 3.依据不同标准公共组织可分为那些类型?并 举例说明。 4.简述公共组织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内容。
01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一、实验室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运用专门实验仪器测试被试者(个人 或群体)心理特质和行为的研究方法,是当前组织行为学 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实验室实验法的最大特点在于, 研究工作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 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是其控制条件严格,可以避免 许多其他因素的干扰,其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但是,实验室实验为达到精确性和可控性而牺牲了现实 性和普遍性,再加上人工实验室脱离了活生生的组织环 境,增添了人为因素,真实性较差。因此,对于实验室 的结果不能迷信,对其实验结果的推广和应用,必须持 慎重态度。此外,许多心理和行为规律,如群体行为中 的情绪感染、冲突等,难以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本章提要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系统内的个体、群体、组织 及其关系的行为规律,以提高管理者描述、解释、预测 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与组织运作绩效的科学。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大家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 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通过把握组织行为学的内容 体系,了解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通过了解组织行为 学的历史沿革,把握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比较组织 行为学和相近学科的关系,正确理解组织行为学的学科 性质。
四、现场观察法
现场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即在正常工作和劳动情景), 有目的、有系统地观察、研究对象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如 对领导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风的研究,对于职工的工作技能、 工作压力等的研究都可以用现场观察怯。运用现场观察法,必 须明确了解“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和“怎样记录”等问 题,以便不失时机地捕捉到有关信息。 现场观察的最大优点在于:对于所研究的群体不施加任何 影响,不改变活动进程,因此能够掌握研究对象的许多生动活 泼的实际材料,所以它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资料的可靠性、可 信度较高。但这种研究方法也有一定的缺点,研究者对于被研 究者的情况即使了解得很清楚,但任何群体都有其特殊性,因 此很难把研究成果运用于其他的群体中去。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概论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概论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为什么学习组织行为学?加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改进管理工作和提高管理水平,对于培养和选拔各级管理人才,改进领导作风和提高领导水平,对于提高工作绩效,对于改进干群关系,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事业单位的活力和提高社会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三)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四)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五)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二、组织的概念、类型与作用(一).组织的概念组织就是存在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由人群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目标,通过责权分配和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这个定义包括以下含义:1.所有的组织都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组织的形态、功能、结构、管理活动都将受到环境的影响,有时是决定性的影响。
2.人是组织的主体,人群中存在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存在着分工和合作,正是这些关系使得组织能够在运行中保持较高的效率。
3.任何组织都有一定的目标。
不管这个目标是明确的,还是隐含的,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前提。
4.组织要有不同的权力层次的责任制度。
这是由分工而要求的,权力和责任是达成组织目标的必要保证。
5.组织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有机体,组织会成长、会发展、会衰落、会消亡,组织管理效能、环境压力强弱,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影响重大。
(二)组织的要素组织的有形要素1.实现组织预期目标所需实施的工作。
2.确定实施工作的人员。
3.确定必备的物质条件。
4.确定权责结构。
组织的无形要素1.共同的目标。
2.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良好的沟通网络和制度。
4.和谐的人际关系。
5.有效配合与通力协作。
(三)组织的分类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分类观点有:1.帕森斯社会功能分类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组织的分类应按社会作用和社会效益进行。
组织行为学1-12章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李兰201217910426、刘锦201217910424)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性:个体、群体、组织。
2、组织结构类型: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
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2)组织中的激励问题4.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1)研究对象:前者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后者管理过程中各层次人员的心理(2)理论基础:前者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后者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生理学。
(3)学科性质:前者行为科学;后者心理科学。
(4)形成背景:前者1949年行为科学一词出现,1953 年正式命名,20 世纪60 年代末开始形成组织行为学,20世纪80年代组织行为学分为宏观组织行为学和微观组织行为学,后者莉莲.吉尔布里斯《管理心理学》(1914)首次使用管理心理学一词;20世纪20 年代和30 年代工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学说的发展;莱维特(1958)正式使用管理心理学。
5、一般模型(OB 模型)(1)三个自变量:个体层面、群体层面、组织层面(2)五个因变量:效果、效率、缺勤、离职、工作满意度。
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第一节知觉与人际知觉(杨阳201217910418)、知觉(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感觉是事物刺激感觉器官后在大脑里形成的直接反应,是感觉器官传达到大脑的有关激源的信息,能够从某一方面反映刺激的事物,感觉有外感觉和内感觉之分。
)(二)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1 、理解性理解性是指以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某种意义。
2、相对性相对性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反映。
3 、整体性整体性是指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将其知觉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形象。
就对象的特点来说,制约知觉整体性的有:连续、接近、封闭、相似等因素。
组织行为学1版-陈春花PPT课件
陈春花 杨忠 曹洲涛 ➢插入本书封面
第一章 概论
陈春花 杨忠 曹洲涛
历史 学科特性 研究方法
趋势
关键阶段、代表人物 交叉学科 不同角度,不同分类 全球化,面临挑战
一、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
陈春花 杨忠 曹洲涛
管理心理学的 出现与发展
行为科学理论
莱维特 巴斯
人际关系学派(霍桑实验) 人力资源学派(麦格雷戈)
心智能力
描述
1.适应性和封闭速度 在心里保持一个特别视觉构像的能力
2.流畅性
产生字词、思想和言语表达的能力
3.因果感应
形成和验证假设、发现相互关系的能力
4.联想记忆
记住并能够回忆不相关材料的能力
5.记忆广度 6.数字能力
在呈现一系列项目后立即正确地回忆出这个项目系列的能 力 能够快速对数字进行算术运算的能力
个体
1.个体差异(特质、能 力、 人格) 2.个体行为的基础(知 觉、归因、情绪、态度) 3.个体行为与组织的匹 配(学习、工作满意度、 组织承诺、组织公民行 为、心理契约) 4.激发个体行为的内外 部因素(动机与激励)
群体
1.群体行为特性 2.群体行为的基础(群 体的结构、规模、规范、 凝聚力等) 3.群体行为过程 4.群体决策行为 5.团队行为与团队管理 6.领导行为 7.人际沟通行为 8.冲突行为
三、人格差异
2.性格与价值观
陈春花 杨忠 曹洲涛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 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人、事、物的意义与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信 念,包含了正误、好坏、取舍的判断倾向。价值观包含内容和 强度两种属性。 内容属性描述了某种方式的行为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 强度属性表明其重要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的概念:组织就是存在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由人群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目标,通过责权分配和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组织的要素:构成要素有形要素与无形要素。
有形要素是构成组织的物质条件,无形要素是组织构成的精神条件。
组织的分类:按社会作用和社会效益分为(1)以经济生产为导向的组织(2)以政治为导向的组织(3)整合组织(4)模型维持组织。
按组织是否自发形成分类(1)正式组织(2)非正式组织:自发性、内聚性、不稳定性、领袖人物作用较大。
组织的基本作用:即人力汇集作用、人力放大作用。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加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改进管理工作和提高管理水平,培养和选拔各级管理人才,改进领导作风和提高领导水平,提高工作绩效,改进干群关系,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事业单位的活力和提高社会生产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实用人才(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改善质量和生产率,组织行为学将为管理者处理这些变革提供重要启示(2)管理劳动力多元化,组织所面临的挑战是通过澄清不同的生活方式、家庭需要和工作风格来使自己适应各种各样的人群(3)面对临时性,动荡的环境使管理发生了很大变化,组织本身也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组织不断地重组它们的部门,撤销经营不善的业务,缩短作业流程,用临时共代替长工。
这一切都要求组织成员学会应对临时性,学会在充满灵活性、自发性和不可预测的环境中生活。
(4)员工的忠诚性减弱。
工业心理学:它是一门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来分析工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领域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包括人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组织心理学和消费心理学。
人事心理学:是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开发的一门学科,主要探讨关于人的各种心理特征和分析各种工作职务的要求,使其合理配合,调整人与事的相互关系,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工程心理学,是研究如何设计机器设备和厂房设施便于人们使用,以及如何使人有正确的行为能恰当地使用机器和设备的一门科学。
组织心理学,是研究解决人与人配合关系的一门学科,又称工业社会心理学。
消费心理学,是研究生产者和供应者与消费者相互关系中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材料的客观性(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人的行为特征:自发的、有原因的、有目标的、持久性的、可改变的。
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包括一个人对另一人、个人对群体、群体对个人、群体对群体的知觉,以及个人间、群体间关系的知觉。
社会知觉分类: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因果关系知觉。
角色知觉: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
知觉错误包括:知觉防御、晕轮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定型效应。
知觉防御:是指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
晕轮效应:是指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晕轮效应的关键在于对个体某一行为特征形成了突出印象,因而掩盖了对其他行为特征的知觉,导致以点带面的结果。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进行社会知觉的整个过程中,对象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先入为主”,对后来对改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这是首因效应。
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留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后来对该对象的印象也起着强烈的影响,这是近因效应。
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对某类社会对象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发生强烈的影响。
个性的概念: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飞倾向性的综合。
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飞倾向性心理特征。
个性的特点:社会性、组合性、独特性、稳定性、倾向性、整体性、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1)先天遗传因素与个性(2)后天社会环境因素与个性,后天因素主要有家庭影响、文化传统因素影响和社会阶级额阶层影响。
个性理论的应用:(1)运用个性理论提高工作成就(2)运用个性理论提高健康水平(3)运用个性理论提高管理水平。
能力的概念:能力是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任何一种活动都要求参与者具备一定的能力。
能力差异:(1)能力的水平差异(2)能力的类型差异(3)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性格的概念: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价值观的概念: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态度的概念:是指个人对人对事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态度的形成于改变受到主客观因素制约:(1)社会因素(2)个性因素,个性倾向性因素和个性心理特征因素(3)态度系统特性因素工作满意度的概念: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即对所从事的工作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1)更富挑战性的工作(2)公平的报酬(3)公正的晋升(4)支持性的工作环境(5)工作团队(6)上级的管理(7)人格和工作的匹配。
增强工作满意度的方法:(1)使工作变得有趣(2)给予公平的报酬、福利和晋升的机会(3)从兴趣和技能的角度把人和工作匹配起来(4)设计工作使得员工兴奋和满意。
情绪与情感的概念: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与情感的种类:(1)基本的情绪状态:心境,是一种较微弱、持久而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热情,是一种掌握着人的整个身心、决定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基本方向的、强烈、稳固而又深刻的情绪状态。
(2)情绪的类型:道德感,是人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需要和规范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言行时所发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是人根据某种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对一定的客观事物所产生的情感;美感,是人根据某种美的需要对一定的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
情绪与情感的作用:(1)情绪与情感影响和调解人的认知过程(2)情绪与情感影响人的学习与工作效率(3)情绪与情感影响人的健康。
情绪的调适与情感的培养:(1)情绪的调节与控制: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丰富人们的情绪经验、引导人们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使其情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情感的培养:培养高尚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多种途径,丰富人们的情感体验、培养幽默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激励的含义: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盼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激励的作用:(1)激励可以凝聚人心(2)激励可以引导、规范员工的行为(3)激励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4)激励可以充分发挥人的能力,挖掘人的潜能(5)激励可以提高组织的绩效水平(6)激励可以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
公平理论在管理上的应用:(1)公平奖励职工(2)加强管理,建立平等竞争机制(3)教育组织成员正确选择比较对象和认识不公平现象。
挫折的概念:是指人们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在环境中遇到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和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正确地对待挫折:(1)两面性(2)态度了解(3)积极,阳光的价值。
观点,正确的认识(4)不逃避。
进行有效激励的要求:(1)奖励组织期望的行为(2)善于发现和利用差别(3)掌握好激励的时机和力度(4)激励时要因人制宜(5)系统设计激励策略体系。
激励的手段和方法:(1)思想政治工作(2)奖惩(3)工作设计(4)职工参加管理(5)培训激励(6)榜样激励(7)危机激励。
群体的概念:(1)群体成员彼此之间有经常的、频繁的相互作用(2)群体成员都认为他们是本群体中的一员(3)其他人也认为他们属于同一群体(4)群体具有其成员应共同遵守的规范(5)群体的存在是为了对付外界环境的挑战(6)小群体的人数不多,其成员之间都有面对面的经常接触,并且彼此相互了解(7)为完成共同的目标他们分工协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在群体中可获得的满足: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和认同需要;完成任务的需要。
群体的发展阶段:形成;风暴阶段;正常化阶段;发挥作为阶段。
群体结构的概念: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如年龄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信念结构等。
所谓群体结构就是指这些结构的有机结合。
群体结构的同质和异质:所谓同质是指群体的成员在能力、性格、年龄、知识等方面都比较接近。
所谓异质是指上述各方面都迥然不同。
群体中的角色结构:(1)自我中心角色(2)任务角色(3)维护角色。
群体规范的概念:是由群体成员建立的行为准则,或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
群体规范的建立和发展受什么因素影响:(1)个性的特征(2)群体构成(3)群体的任务(4)物理环境(5)组织的规范(6)群体的绩效(7)心理因素群体规范的功能:(1)群体支柱的功能(2)评价准则的功能(3)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功能(4)行为矫正功能。
群体内聚力的概念: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内聚力是指群体成员彼此之间的”黏合力“。
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1)群体的领导方式(2)外部的影响(3)群体规模(4)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和目标结构(5)班组的组合(6)与外界的隔离(7)群体的绩效(8)其他因素内聚力的作用:满意感;沟通;敌意;生产率;对改革的阻碍;群体意识。
冲突和竞争的区别:冲突的对象时目标不同的另一方,而竞争的双方则具有同一个目标,不需要发生势不两立的争夺;如果双方都能从他们的竞争结果中获益,那么中社会强者应尽更多的义务。
保护弱势群体也是关注强者的利益。
从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与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高度上看,关注弱势群体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
不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不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不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社会是不可能稳定的。
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的原则(2)平等原则(3)特殊保护原则(4)区别对待原则(5)合理性原则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基本方式:(1)要建立起一整套稳定、明确的法律体系,来保障平等的公民权利(2)要建立和健全一个保护和保障既有权利的社会环境和法律机制(3)增强弱势群体在法规制定过程和执行过程中的参与(4)完善弱势群体的权利救济机制。
构成领导的要素:领导是一种行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相关的因素,诚然,领导者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