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实验教程

合集下载

食品化学实验教案

食品化学实验教案

食品化学实验教案引言食品化学实验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环节。

通过进行实验,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食品中的化学成分、性质和反应,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思维,为日后的食品加工和质量控制奠定基础。

本教案将介绍一门食品化学实验课程的设计,具体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以及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

通过实验课程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食品化学领域的知识并应用于实践。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食品样品的化学分析和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 了解常见食品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性质;2. 学习使用常规的化学实验方法和仪器进行食品分析;3. 掌握食品分析数据的处理和结果分析能力;4. 培养实验室操作规范,保证安全意识。

二、实验原理1. 食品基本成分分析方法:包括水分、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主要成分的测定方法,如称量法、真空干燥法、黄色反应法、高压液相色谱法等。

2. 食品酸碱度的测定:通过使用酸碱指示剂或酸碱滴定法,测定食品的酸碱度,了解食品在不同pH值下的性质和稳定性。

3. 食品添加剂检测:利用色谱仪或其他分析仪器,检测食品中的添加剂,如防腐剂、色素、甜味剂等。

并了解这些添加剂的安全性和使用限量。

4. 食品品质评价方法:通过感官评价和仪器分析,对食品的色、香、味等方面进行评估,了解食品的品质特点和影响因素。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准备实验所需的食品样品、试剂、仪器和设备等。

2. 实验一:食品水分测定a. 取适量食品样品;b. 称取食品样品质量并记录;c. 将食品样品放入干燥器中,使用真空干燥法测定水分含量;d. 计算食品样品的水分含量。

3. 实验二:食品酸碱度测定a. 取适量食品样品;b. 加入适量酸碱指示剂;c. 观察食品在酸碱溶液中的颜色变化;d. 使用酸碱滴定法测定食品样品的酸碱度。

4. 实验三:食品添加剂检测a. 取适量食品样品;b. 提取食品样品中的添加剂;c. 使用色谱仪检测添加剂的含量;d. 分析检测结果。

食品化学实验指导

食品化学实验指导

食品化学实验指导目录实验一水分的测定(烘重量法)实验二食品水分活度的测定(直接测定法)实验三食品水分活度(a w)的测定(水分活度仪测定法)实验四粗灰分的测定(干式灰化法)实验五总酸的测定(滴定法)实验六还原糖的测定实验七淀粉含量的测定实验八淀粉含量的测定(碘量法)实验九美拉德反应初始阶段的测定实验十果胶的提取和果酱的制备实验十一淀粉糊化及酶法制备淀粉糖浆及其葡萄糖值的测定实验十二豆类淀粉和薯类淀粉的老化(粉丝的制备与质量感官评价)实验十三粗脂肪的测定(索氏抽提法)实验十四脂肪氧化、过氧化值及酸价的测定(滴定法)实验十五大豆中油脂和蛋白质的分离实验十六蛋白质的盐析和透析实验十七蛋白质的功能性质(一)实验十八蛋白质的功能性质(二)实验十九粗蛋白质的测定(微量凯氏定氮法)实验二十可溶性蛋白质的测定(考马斯亮蓝G-250法)实验二十一茚三酮法测定氨基酸总量实验二十二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2,6-二氯酚靛酚法)实验二十三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紫外快速测定法)实验二十四总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荧光法)实验二十五从番茄中提取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实验二十六β-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HPLC法)实验二十七类黄酮含量的测定(HPLC法)实验二十八绿色果蔬分离叶绿素及其含量测定实验二十九水果皮颜色和淀粉白度的测量(测色色差计的使用)实验三十食品感官质量评价实验一水分的测定(烘重量法)一、原理常用的果蔬新鲜原料含水量的测定, 是将称重后的果蔬置于烘箱中烘去水分, 其失重为水分重量。

在烘干过程中, 果蔬中的结合水, 在100℃以下不易烘干, 若在105℃以上, 样品中一些有机物质(如脂肪)是易氧化使干重增加, 而果蔬中的糖分, 在100℃上下则易分解, 也可使测定产生误差, 故烘干温度先为60-70℃, 至接近全干时再改用100-105℃干燥。

二、材料、仪器与试剂(一)材料: 苹果、梨、黄瓜、番茄等。

(二)仪器: 烘箱或真空干燥箱、分析天平、称量瓶、干燥器。

高中化学食品安全实验教案

高中化学食品安全实验教案

高中化学食品安全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化学实验的方法,了解食品中的添加剂种类以及检测方法,增强对食品安全的认识。

实验材料:
1. 各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如色素、防腐剂、甜味剂等)
2. 碘液、硫酸铁铵溶液、硝酸银溶液、苯酚溴酸溶液等化学试剂
3. 玻璃试管、试管夹、玻璃棒、滴管等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1. 取一个玻璃试管,加入一定量的食品添加剂溶液;
2. 依次加入碘液、硫酸铁铵溶液、硝酸银溶液、苯酚溴酸溶液等化学试剂,观察溶液的变化;
3. 利用化学反应的原理,判断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添加剂种类;
4. 记录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化学试剂的直接接触皮肤和眼睛;
2. 实验结束后要做好实验器材的清洗和归还工作;
3. 实验过程应密切配合老师指导,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和安全。

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初步了解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存在情况,进一步拓展知识面,增强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提高对食品的选择和消费能力。

延伸实验:
可以继续开展其他有关食品安全的实验,如食品中重金属的检测、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等,以加深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备注:本实验教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食品化学的实验报告

食品化学的实验报告

食品化学的实验报告引言食品化学实验是研究食品成分、性质和反应的实验。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步骤,探究食品中的化学成分以及相关反应,并结合实验结果对食品质量进行评估。

实验目的1.研究不同食品样品中的化学成分。

2.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实验技巧。

3.评估食品中酸碱度对其质量的影响。

实验步骤实验材料•食品样品:酸奶、苹果、白醋、碱性矿泉水。

•实验器材:容量瓶、试管、酸碱指示剂。

实验步骤1.将容量瓶分别加满约50 mL的酸奶、苹果汁、白醋和碱性矿泉水。

2.取一个试管,加入约5 mL的酸奶样品。

3.在试管中加入几滴酸碱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4.逐滴加入白醋,观察颜色变化,直到指示剂颜色发生明显变化。

5.记录加入白醋的滴数,计算酸奶的酸碱度。

6.重复步骤2-5,分别对苹果汁、碱性矿泉水进行实验,并计算它们的酸碱度。

实验结果酸奶样品实验结果•加入白醋的滴数:10滴•酸碱度:pH值为6苹果汁样品实验结果•加入白醋的滴数:15滴•酸碱度:pH值为4碱性矿泉水样品实验结果•加入白醋的滴数:5滴•酸碱度:pH值为9结论通过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酸奶呈微酸性,pH值约为6,属于中性饮品。

2. 苹果汁呈酸性,pH值约为4,属于酸性饮品。

3. 碱性矿泉水呈碱性,pH值约为9,属于碱性饮品。

实验意义食品的酸碱度对其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了解食品样品的酸碱性质,帮助消费者选择符合自己口味和身体需求的食品。

同时,也为食品生产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帮助其调整食品的酸碱度,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满足市场需求。

总结本实验通过测定酸奶、苹果汁和碱性矿泉水的酸碱度,揭示了食品样品的化学性质。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食品样品的酸碱性质存在差异,这对消费者选择食品和食品生产商调整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注意:该实验报告仅为示例,具体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可能因实际实验条件而有所不同。

实验前请参考实验指导书。

食品化学实验教程

食品化学实验教程

2影响美拉德反应的因素
反应时间 反应温度:反应路线取决于温度;而且温度还影响
反应物的活性。
pH值:pH 3- 9范围内,随着pH上升,褐变反应速度上升 ;pH﹤3,褐变反应程度较轻。
(4)、糖:醛糖>酮糖;五碳糖>六碳糖;单糖>双糖。
(5)、氨基化合物:反应速度的顺序为:胺>氨基酸 >蛋白质。
(三)蛋白质的持水性 将新鲜瘦猪肉在绞肉机中搅成肉糜,取10g肉糜三份,分别加入2ml水,4ml水以及4ml
含有20mg焦磷酸钠(或三聚磷酸钠)的水溶液,顺一个方向搅拌2分钟,放置半小时 以上,观察三份肉糜的持水性、粘着性。 (四)凯斯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影响油脂氧化的因素
脂肪酸的组成:油脂的氧化变质主要发生在含烯的不饱和脂肪酸成分 中,饱和脂肪酸是最稳定的,油脂分子的不饱和程度越高 氧化作用发 生越明显。
过氧化值
方法:碘量法。在酸性条件下,脂肪中的 过氧化物与过量的KI反应生成I2,析出的I2 用硫代硫酸钠(Na2S2O3)溶液滴定,根据 硫代硫酸钠的用量来计算油脂的过氧化值。 求出每千克油中所含过氧化物的毫摩尔数, 即为脂肪的过氧化值(POV)。[O]+ I2 ---2I-
4I2 + Na2S2O3 + 2Na+ 2OH- ---2Na2SO4 +8 I- + H2O
长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期。
油脂氧化机理及产物
酶促氧化 光氧化 自动氧化:最重要、最基本的氧化反应类

油脂自动氧化
油脂自动氧化是活化的含烯物被过渡金属 等催化剂催化生成含烯游离基 ,含烯物的 游离基与基态氧发生的游离基反应。该反 应分为3个阶段,引发-增殖-终止。

食品化学实验操作步骤详细说明

食品化学实验操作步骤详细说明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食品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食品中常见成分的检测方法。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器材1. 常用仪器:天平、量筒、试管、烧杯、玻璃棒、滴管、酒精灯、蒸发皿、漏斗、滤纸等。

2. 试剂:氢氧化钠、盐酸、硫酸铜、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碘液、淀粉溶液、葡萄糖标准溶液等。

三、实验步骤1. 实验一:食品中蛋白质的检测(1)称取一定量的食品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溶解。

(2)向溶液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使溶液呈碱性。

(3)向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若出现紫色,则说明食品中含有蛋白质。

2. 实验二:食品中脂肪的检测(1)称取一定量的食品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溶解。

(2)向溶液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使溶液呈碱性。

(3)向溶液中加入碘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若出现蓝色,则说明食品中含有脂肪。

3. 实验三:食品中糖类的检测(1)称取一定量的食品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溶解。

(2)向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蓝,若变蓝,则说明食品中含有糖类。

(3)向溶液中加入葡萄糖标准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若出现红色,则说明食品中含有葡萄糖。

4. 实验四:食品中维生素的检测(1)称取一定量的食品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溶解。

(2)向溶液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使溶液呈碱性。

(3)向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若出现绿色,则说明食品中含有维生素。

5. 实验五:食品中重金属的检测(1)称取一定量的食品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溶解。

(2)向溶液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使溶液呈碱性。

(3)向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若出现蓝色,则说明食品中含有重金属。

四、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实验室卫生,避免交叉污染。

2. 称量药品时,使用天平,确保准确。

食物化学实验报告

食物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食物化学成分分析一、实验目的1. 了解食物中的基本化学成分及其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2. 掌握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

二、实验原理食物中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

本实验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三、实验器材1. 碘液2. 水浴锅3. 研钵4. 研杵5. 玻璃棒6. 量筒7. 试管8. 滤纸9. 烧杯10. 食物样品(如大米、面粉、鸡蛋、猪肉等)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样品:将食物样品分别称取一定量,放入研钵中,加入适量的水,用研杵充分研磨。

2. 定性分析:a. 蛋白质:取少量研磨后的样品,加入碘液,观察是否出现蓝色或紫色反应。

b. 脂肪:取少量研磨后的样品,加入少量水,观察是否出现油滴。

c. 碳水化合物:取少量研磨后的样品,加入碘液,观察是否出现蓝色反应。

3. 定量分析:a. 蛋白质:取少量研磨后的样品,加入适量的双缩脲试剂,观察颜色变化,计算蛋白质含量。

b. 脂肪:取少量研磨后的样品,加入适量的苏丹Ⅲ染液,观察颜色变化,计算脂肪含量。

c. 碳水化合物:取少量研磨后的样品,加入适量的碘液,观察颜色变化,计算碳水化合物含量。

五、实验结果1. 定性分析结果:a. 蛋白质:大米、面粉、鸡蛋、猪肉均出现蓝色或紫色反应。

b. 脂肪:鸡蛋、猪肉出现油滴。

c. 碳水化合物:大米、面粉出现蓝色反应。

2. 定量分析结果:a. 蛋白质:大米蛋白质含量为5.0%,面粉蛋白质含量为9.0%,鸡蛋蛋白质含量为12.0%,猪肉蛋白质含量为20.0%。

b. 脂肪:鸡蛋脂肪含量为15.0%,猪肉脂肪含量为30.0%。

c. 碳水化合物:大米碳水化合物含量为25.0%,面粉碳水化合物含量为70.0%。

六、实验讨论1. 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应根据个人需求选择合适的食物。

(完整版)《食品化学实验》内容

(完整版)《食品化学实验》内容

【1】实验一水分含量的测定【书P112】一、实验目的1.了解食品中水分的组成;2.掌握水分含量的测定方法二、原理食品中的水分一般是指100℃左右直接干燥的情况下,所失去物质的总量。

三、材料、仪器与试剂(一)材料:苹果(二)仪器:烘箱、电子天平、称量瓶、干燥器。

(三)试剂:变色硅胶三、操作步骤1.将苹果洗净,去核,切碎,混匀后备用;2.将称量瓶放入烘箱中以100-105℃烘干(至恒重),置干燥器中冷却,然后精确称量m。

3.取切好的苹果适量于称量瓶中加盖后精确称重m1,然后将称量瓶放入烘箱中,开盖,并将盖子斜支于瓶边,以100-105℃烘1.5 h。

取出后置有吸湿剂变色硅胶的干燥器中,冷却后称重m2,再一次继续烘0.5-1h。

冷却称重,直至两次重量差不超过0.2mg为止。

四、计算(a-b)×100水分(%)=——————W式中:a——干燥前样品重+称量瓶重(g)b——干燥后样品重+称量瓶重(g)W——样品重量(g)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五、注意事项【2】实验二总酸的测定——滴定法【书P153】一、实验目的1.了解食品中酸度的表示方法;2.掌握食品中总酸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食品中含有各种有机酸,主要包括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乳酸、草酸、醋酸等。

果蔬种类不同,含有的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食品中酸的测定是根据酸碱中和原理,用碱液滴定试液中的酸,以酚酞为指示剂确定滴定终点(溶液呈现淡红色30s不褪色),按碱液的消耗量计算食品中的总酸含量。

ORCOOH + NaOH → RCOONa + H2三、实验材料及仪器果汁、0.1mol/L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酚酞指示剂、碱式滴定管、移液管、三角瓶等。

四、实验步骤准确吸取样品溶液25.00mL,置于250mL三角瓶中。

加30mL水及2滴 1%酚酞指示剂,用0.1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至微红色30s不褪色。

记录消耗体积(V1)。

同一被测样品须测定两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 蛋白质的功能性质
蛋白质的功能性质可分为水化性质,表面 性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有关性 质三个主要类型,主要包括有吸水性、溶 解性、保水性、分散性、粘度和粘着性、 乳化性、起泡性、凝胶作用等。 本实验以蛋清蛋白为代表,通过一些定性 试验了解它们的主要功能性质。
酸价测定步骤

1.称取油脂3-4g(准确至0.01g)于250ml的锥形瓶中; 2.加入中性乙醚-乙醇(2:1)混合液50ml,小心旋转摇动烧瓶使试样 溶解; 3.加2-3滴酚酞指示剂,用0.1mol/L碱液(KOH乙醇溶液)滴定至出现 微红色,并在30s内不消失,记下消耗碱液毫升数(V)。 N×V×56.1 酸价(mg KOH/g 油)= ———————— W 式中:N——氢氧化钾的摩尔浓度 V——消耗氢氧化钾溶液的体积(ml) 56.1——氢氧化钾的毫摩尔 W——称取油脂重量(g)



氧是影响油脂氧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无论是光氧化还是在自由基链式 反应过程中,氧气作为反应物之一起着重要的传递作用。氧气含量越 高 油脂氧化程度就越高 反之 食品油脂的氧化程度就越低 环境光照强度是引起油脂光氧化的主要原因 油脂储藏过程中 短波长 光线 如紫外光 对油脂氧化的影响较大 是激活光敏剂产生光氧化反应 的重要条件之一 温度的上升会促进氧化 油脂在 100℃以下 温度每上升 10℃ 氧化速度 便提高 1 倍 对动植物性的起酥油试验 在 97.8~110℃的平均值下 温度每上升 9℃氧化速度增加 1 倍 植物性起酥油贮藏时 21~63℃ 温 度每上升 16℃ 氧化速度增加 1 倍等等 经测定 油脂在 110℃时的氧化 速度是 97℃时的 215 倍

酸价

方法:滴定法。利用酸碱中和反应,测出 脂肪中游离酸的含量。油脂的酸价以中和1 克脂肪中游离酸所需消耗的氢氧化钾的毫 克数表示。
过氧化值测定步骤

1.称取混合均匀的油样1-2g于干燥的250mL碘量瓶底部,加入30mL异辛烷:冰乙酸 (2:3)混合液,轻轻摇动充分混匀; 2.加入1mL饱和碘化钾溶液,加塞后摇匀,置暗处1min; 3.取出,立即加入50mL蒸馏水,混匀后,立即用0.01 mol/L Na2S2O3标液滴定至水层 呈浅黄色时,加入1mL淀粉指示剂,滴定至蓝色消失,记下体积V1; 4.做不加油样的空白,记V2; (一)过氧化值(POV) C×(V1-V2)×1000 POV=——————(mmol/kg油) 2×W 式中:C——Na2S2O3溶液摩尔浓度(mol/L) V1——油样消耗Na2S2O3溶液体积(ml) V2——空白消耗Na2S2O3溶液体积(ml) W——称取油脂重量(g)




(一)蛋白质的水溶性 (1)在50ml的小烧杯中加入0.5ml蛋清蛋白,加入5ml水,摇匀,观 察其水溶性,有无沉淀产生。在溶液中逐滴加入饱和氯化钠溶液,摇 匀,得到澄清的蛋白质的氯化钠溶液。 取上述蛋白质的氯化钠溶液3ml,加入3ml饱和的硫酸铵溶液,观察球 蛋白的沉淀析出,再加入粉末硫酸铵至饱和,摇匀,观察清蛋白从溶 液中析出,解释蛋清蛋白质在水中及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以及蛋白 质沉淀的原因。 (二)蛋白质的起泡性 (1)在三个250ml的烧杯中各加入2%的蛋清蛋白溶液50ml,一份用 玻棒不断搅打1-2分钟;另一份用玻管不断鼓入空气泡1-2分钟(相同 时间),观察泡沫的生成,估计泡沫的多少及泡沫稳定时间的长短。 评价不同的搅打方式对蛋白质起泡性的影响。
过氧化值
方法:碘量法。在酸性条件下,脂肪中的 过氧化物与过量的KI反应生成I2,析出的I2 用硫代硫酸钠(Na2S2O3)溶液滴定,根据 硫代硫酸钠的用量来计算油脂的过氧化值。 求出每千克油中所含过氧化物的毫摩尔数, 即为脂肪的过氧化值(POV)。[O]+ I2 ---2I 4I2 + Na2S2O3 + 2Na+ 2OH- ---2Na2SO4 +8 I- + H2O


(三)蛋白质的持水性 将新鲜瘦猪肉在绞肉机中搅成肉糜,取10g肉糜三份,分别加入2ml水,4ml水以及4ml 含有20mg焦磷酸钠(或三聚磷酸钠)的水溶液,顺一个方向搅拌2分钟,放置半小时 以上,观察三份肉糜的持水性、粘着性。 (四)凯斯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影响油脂氧化的因素


脂肪酸的组成:油脂的氧化变质主要发生在含烯的不饱和脂肪酸成分 中,饱和脂肪酸是最稳定的,油脂分子的不饱和程度越高 氧化作用发 生越明显。 水分活度 油脂食品中少量的水分活度 Aw<0.2 被认为有益于油脂的稳定性, 油脂从极低的水分活度 Aw 开始氧化速度随着水分的增加而降低, 这 是由于这部分水能与脂肪氧化的自由基反应中的氢过氧化物形成氢键, 氢键可以保护氢过氧化物的分解 因此可以降低过氧化物分解时的初速 度同时 催化氧化作用的微量金属水合后降低了氧化活性 从而阻碍了 氧化的进行 但当水分活度不断增大 0.2<Aw<0.8 增加的水分增 加了氧的溶解度也使脂肪大分子肿胀 暴露了更多的氧化部位 加速了 氧化 当水分活度继续增大 Aw>0.8 后 水对催化剂的稀释降低了催 化效力和反应物浓度 氧化速度降低
食品化学实验教程
指导老师:徐鑫
实验内容
实验一 美拉德反应初始阶段的测定 实验二 脂肪氧化、过氧化值及酸价的测定 实验三 蛋白质的功能性质

美拉德反应初始阶段的测定
实验原理:
美拉德反应又称羰氨反应,指含有氨基的化合物和含有羰基的化合
物之间经缩合、聚合而生成类黑精的反应。 美拉德反应即蛋白质、氨基酸或胺与碳水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美拉德反应开始, 以无紫外吸收的无色溶液为特征。随着反应不断进行,还原力逐渐增强,溶液变成黄 色,在近紫外区吸收增大,同时还有少量糖脱水变成5-羟甲基糖醛(HMF),以及发 生健断裂形成二羰基化合物和色素的初产物,最后生成类黑精色素。本实验利用模拟 实验:即葡萄糖与甘氨酸在一定pH缓冲液中加热反应,一定时间后测定HMF的含量
油脂氧化机理及产物
酶促氧化 光氧化 自动氧化:最重要、最基本的氧化反应类 型

油脂自动氧化

油脂自动氧化是活化的含烯物被过渡金属 等催化剂催化生成含烯游离基 ,含烯物的 游离基与基态氧发生的游离基反应。该反 应分为3个阶段,引发-增殖-终止。
引发
油脂的这一变化阶段是油脂质量最为重要 的指标之一 。在这一阶段,诱发剂(过渡 金属)即使很微量也可诱发不饱和脂肪酸 及其甘油酯(RH)启动自动氧化反应, 生 成含烯游离基(R•) RH→ R•+H•

增殖

在这个过程中 已生成的含 烯游离基与氧结合形成过氧 游离基过氧游离基(ROO•) 夺取别的脂类分子上的氢原 子,形成氢过氧化物(ROOH) 和新的自由基,依此往复循 环,各种游离基不断反应使 氢过氧化物(ROOH)不断积 累,增殖反应一旦开始,发展 速度非常快.
终止

当自由基不断聚集 到一定的浓度,则相 互碰撞的频率大大 增加 ,两个游离基能 有效碰撞生成一个 双聚物,当引发阶段 产生的自由基耗尽 时,动氧化反应自行 终止.
(7)、金属离子:铜 与铁 可 促进褐变反应。 (8)、亚硫酸盐:亚硫酸盐可以和还原糖发 生加成反应后再与氨基化合物发生缩合, 从而抑制反应的进行

油脂氧化

作为食品工业的主要原料之一 ,油脂在人们 日常生活和化学工业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油脂氧化是指食品中的油脂在光、 射线、 空气和 脂氧酶的作用下, 食品表面和内部所发生的氧化 反应 ,油脂氧化是油脂及油基食品败坏的主要原 因之一。 油脂氧化的产物不仅影响油脂食品的风 味、 色泽 、降低食品品质、而且产生许多有毒物 质影响食用者健康 。因此, 深入了解油脂氧化机 理有助于我们采取有效措施抑制油脂的氧化, 延 长保质期。
2影响美拉德反应的因素

反应时间

反应温度:反应路线取决于温度;而且温度还影响
反应物的活性。
pH值:pH 3- 9范围内,随着pH上升,褐变反应速度上升 ;pH﹤3,褐变反应程度较轻。


(4)、糖:醛糖>酮糖;五碳糖>六碳糖;单糖>双糖。 (5)、氨基化合物:反应速度的顺序为:胺>氨基酸 >蛋白质。 (6)、水分含量:10% - 15% 含水量,容易发生褐 变。
和在波长为285nm处的紫外消光值。
HMF的测定方法是根据HMF与对氨基甲苯和巴比妥酸在酸性条件下的呈色反应。此 反应常温下生成最大吸收波长的550nm的紫红色。因不受糖的影响,所以可直接测定。 这种呈色物对光、氧气不稳定,操作时要注意。
美拉德反应初始阶段的测定




操作步骤 (一) 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3ml 1.0mol/L葡萄糖溶液和0.1mol/L甘氨酸溶液, 编号为A1,A2,A3,A4,A5。A2、A4加2mL 0.1mol/L NaOH将pH调到9.0, A5加2mL亚硫酸钠溶液。5支试管置于90℃水浴锅内并记时,反应1h,取A1, A2,A5管,冷却后测定它们的285nm紫外吸收和HMF值。 (二) HMF的测定:A1,A2,A5各取2.0ml于三支试管中,加对氨基甲苯溶 液5ml。然后分别加入巴比妥酸溶液1ml,另取一支试管加A1液2ml和5ml对氨 基甲苯溶液,但不加巴比妥酸液而加1ml水,将试管充分振动。试剂的添加要 连续进行,在1-2min内加完,以加水的试管作参比,测定在550nm处吸光度, 通过吸光度比较A1,A2,A5中HMF的含量可看出美拉德反应与哪些因素有 关。 (三)A3,A4两试管继续加热反应,直到看出有深颜色为止,记下出现颜色 的时间。 HMF显色后会很快褪色,比色时一定要快
实验二 脂肪氧化、过氧化值及酸价的测定

实验原理 脂肪氧化的初级产物是氢过氧化物ROOH,因此 通过测定脂肪中氢过氧化物的量,可以评价脂肪 的氧化程度。同时脂肪氧化的初级产物ROOH可 进一步分解,产生小分子的醛、酮、酸等,因此 酸价也是评价脂肪变质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本 实验通过油脂在不同条件下贮藏,并定期测定其 过氧化值和酸价,了解影响油脂氧化的主要因素。 与空白和添加抗氧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油样品进行比较,观察 抗氧化剂的性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