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总结

合集下载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成都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刘国 liuguo@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2012年·成都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1 概念篇
授课提纲
环境修复的概念、对象和任务、类型、 环境修复的概念、对象和任务、类型、产生与发展等
2
原理篇
物理修复原理 植物修复原理 化学修复原理 化学修复原理 微生物修复原理 微生物修复原理
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 ⑵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
我国的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相当严重, 我国的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相当严重,主要污染物是重金属离子和有毒有 的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相当严重 害有机物。据调查, 害有机物。据调查,农村土地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土壤是由粗放式农业 耕作和乡镇工业造成的。 耕作和乡镇工业造成的。 发达国家已经投人大量资金对受污染环境进行修复。 发达国家已经投人大量资金对受污染环境进行修复。相关的修复技术在 国外也得到了迅速开发。修复技术基本上分为两类: 国外也得到了迅速开发。修复技术基本上分为两类:物理化学类型和生 物学类型。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包括隔离、泵抽取和地上处理、 物学类型。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包括隔离、泵抽取和地上处理、土壤清洗 萃取、固化和稳定化等; 、萃取、固化和稳定化等;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地上生物处理和地下现场 生物修复等。 生物修复等。 物理化学类型的修复技术一般是将受污染的土壤或地下水移走, 物理化学类型的修复技术一般是将受污染的土壤或地下水移走,再进行 适当的处理和处置。这类技术能够彻底清除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 适当的处理和处置。这类技术能够彻底清除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其 缺点是严重影响土壤的结构和地下水所处的生态环境, 缺点是严重影响土壤的结构和地下水所处的生态环境,而且成本非常高 相比较而言,现场生物修复技术不会破坏生态环境, 。相比较而言,现场生物修复技术不会破坏生态环境,但其修复过程非 常缓慢、效率低.不能满足快速修复的需要, 常缓慢、效率低.不能满足快速修复的需要,尤其是在较密实的土壤中 修复所需要的活性微生物、辅助药剂等很难输送至受污染的区域。 ,修复所需要的活性微生物、辅助药剂等很难输送至受污染的区域。

化学物质的环境修复技术

化学物质的环境修复技术

化学物质的环境修复技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化学物质的使用成为了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然而,这些化学物质的排放和泄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环境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化学物质的环境修复技术的原理、应用和发展趋势。

一、化学物质的环境修复技术原理化学物质环境修复技术主要通过物化作用实现对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去除或转化。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环境修复技术:1. 吸附法:利用吸附剂吸附化学物质,将其从环境中去除。

常用的吸附剂包括活性炭、沸石等。

2. 氧化还原法: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物质转化成无害的物质。

常用的氧化剂包括过氧化氢、臭氧等,而还原剂则包括铁、硫等。

3. 化学稳定化法:使用添加剂改变化学物质的性质,使其不再具有毒性或挥发性。

例如,添加含氮化合物的添加剂可以将铅离子转化成不容易溶解的沉淀。

二、化学物质的环境修复技术应用化学物质的环境修复技术在以下几个领域具有广泛应用:1. 地下水修复:地下水是人类饮用水的重要来源,但由于化学物质的渗透和泄漏,地下水面临严重的污染威胁。

化学物质的环境修复技术可以通过吸附、氧化还原等方法,有效地将污染物去除或转化。

2. 土壤修复: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然而,化学物质的污染对土壤的肥力和作物生长产生了不良影响。

通过化学物质的环境修复技术,可以将有害物质从土壤中去除或转化,使其恢复到健康的状态。

3. 水体修复:水体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化学物质的排放,许多水体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

化学物质的环境修复技术可以帮助净化湖泊、河流和海洋等水体,保护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三、化学物质的环境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化学物质的环境修复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以下是该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1. 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生物修复技术利用生物体或其代谢产物对化学物质进行修复,具有环境友好和可持续性的特点。

未来将更多地采用生物修复技术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修复生态环境工作总结汇报

修复生态环境工作总结汇报

修复生态环境工作总结汇报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

作为一名生态环境工作者,我积极参与了这项工作,现就我所在单位的生态环境修复工作进行总结汇报如下: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

我所在单位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水质污染、森林退
化等现象。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亟待解决。

二、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的开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单位积极开展了生态环境修复工作。

主要包括开展植树
造林工作,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加强水质监测和治理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这些工作,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的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单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植树造林工作取得了显著
成果,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农田水利建设改善了农田的排水情况,减少了水土流失的情况;水质监测和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水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四、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的展望。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修复工作还有很
长的路要走。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植树造林工作的力度,推动农田水利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加强水质监测和治理工作,努力实现生态环境的全面修复和改善。

总之,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努力。

我们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了美丽的家园,为了子孙后代,为了生态文明建设,不懈努力!。

环境污染的物理修复原理

环境污染的物理修复原理

技术优点
操作简单,分离可 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局限性 设备类型举例
序批式操作特性, 清晰较为困难 转鼓、转盘、水平 过滤器
价格较贵,设备结 构复杂 固体沉降容器、离 心多孔筐
慢 圆筒形连续粒度分 级机、耙、溢流设 备、刮板、深锥形 浓集器 圆筒形管、有倾口 容器、浮选剂
典型的实验室规模 设备
真空过滤器、压滤 机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3.4.3 蒸气浸提修复技术应用
浸提技术主要用于挥发性有机卤代物和非卤代物 的修复,通常应用的污染物是那些亨利系数大于 0.01或蒸汽压大于66.66 Pa 的挥发性有机物,有 时也应用于去除环境中的油类、重金属及其有机 物、多环芳烃等污染物。一般来讲,原位蒸气浸 提修复技术运行和维护所需时间由6~12个月不 等,异位蒸气浸提技术通常每批污染土壤的处理 需要4—6个月,而多相浸提修复技术运行周期在 6个月和几年不等。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a.振动筛原工作理示意图
b. 螺旋富集器横断面
c. 摇床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2-6 重力分离设备工作原理示意图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4) 脱水分离 ①过滤和压滤
图2-7 自动板框压滤机工作原理示意图
1.主梁 2.滤布 3.固定压板 4.滤板 5.池框 6.活动压板 7.压紧机构 8.洗刷槽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②沉淀 ③离心
图2-8 一种圆筒型离心机构造及工作原 理示意图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脱水分离修复的主要技术特征总结
技术 基本原理及影响 因素 过滤 通过多孔介质; 取决于颗粒粒径 压滤 压缩流体通过可 渗透的多孔介质; 颗粒粒径 可处理难以泵送的 泥浆物质,处理国 的固体含水量比较 低 需要高压力,有时 增加流体的阻力 序批式操作、需要 持续的压力 离心 认为重力沉降; 粒径、形状、密度 以及流体密度 处理能力较大,速 度较高 沉淀 重力沉降;犁镜、 形状、密度和流体 密度,可以借助浮 选剂 设备简单、便宜, 处理能力较大

环境科学中的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

环境科学中的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

环境科学中的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以及人类活动的持续发展,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化。

为了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环境科学学科逐渐发展起来。

在环境科学领域,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环境保护方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人类的努力,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

本文将介绍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实践应用情况。

一、生态修复理论的基本概念1.1生态修复的定义生态修复是通过一系列的生态学方法,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等方面进行重建和恢复的过程。

生态修复强调的是在生态系统遭受损害时,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功能鲜活、物种丰富多样以及生态具有稳定性。

1.2生态修复理论的基本原则生态修复理论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灵活性原则:生态修复应该按照实际情况来选择有效的修复措施,即修复方法应该因地制宜,选择适用于局部情况的方法。

(2) 生态系统原则:生态修复应该侧重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性和功能特点,而不仅仅是针对个别生态组件的修复。

(3) 持续性原则:生态修复应该着重于实现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发展,以及对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1.3生态修复技术的分类生态修复技术常常被分为三类,即生物学修复技术、工程修复技术和社会心理修复技术。

(1) 生物学修复技术:一种主要通过种植植物、恢复草地、重建湿地等方式来恢复和改善受损生态环境的技术。

(2) 工程修复技术:一种主要通过土壤治理、植被覆盖、渗水控制等方式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技术。

(3) 社会心理修复技术:该技术主要是通过社会心理干预、环境信息宣传以及环境教育等方式来促进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理解,从而实现生态修复的目的。

二、生态修复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2.1水体生态修复水体是一个维系人类和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元素,但是随着人们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水质质量急剧下降,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导致水体生态系统的异常和病态化。

环境修复技术与原理

环境修复技术与原理

环境修复技术与原理环境修复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措施,恢复受到污染或破坏的自然环境的功能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

在环境修复中,涉及到多种技术和原理的应用。

一种常用的环境修复技术是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利用生物体来分解、转化或吸附污染物,以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

常见的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生物堆肥等。

植物修复依靠植物的根系和微生物,将污染物吸收并转化为无害物质。

微生物修复则利用微生物的代谢能力,将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物质。

生物堆肥则是利用生物体的分解作用,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肥料或土壤改良剂。

另一种常见的环境修复技术是物理修复。

物理修复通过物理手段,将污染物从环境中移除或隔离,以恢复环境的清洁和健康状态。

物理修复技术包括吸附、过滤、蒸馏、沉淀等。

吸附利用吸附剂吸附污染物,将其从环境中吸附出来。

过滤则通过介质或滤网将污染物分离。

蒸馏是通过加热和冷凝,将污染物和溶剂分离。

沉淀则利用重力或离心力,将污染物从液体中沉淀下来。

化学修复是一种常用的环境修复技术,它利用化学物质来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性质,使其变得无毒或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化学修复技术包括氧化还原、中和、络合等。

氧化还原通过氧化或还原反应,将污染物转化为无毒物质。

中和则是通过将酸性或碱性污染物与中和剂反应,达到中和效果。

络合是利用络合剂与金属污染物发生络合反应,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以减少金属污染物的毒性。

综合利用多种环境修复技术是实现有效环境修复的常见做法。

通过综合应用不同的修复技术和原理,可以更全面地降低环境污染,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环境修复的生态学原理和应用

环境修复的生态学原理和应用

环境修复的生态学原理和应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合理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保护环境,成为了当今社会所面临的重要难题。

而环境修复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治理手段,其生态学原理和应用也备受关注。

一、生态学原理环境修复的生态学原理来源于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

生态学认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了两个方面,一个是生物群落,另一个是非生物因素。

而这两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而当环境出现破坏和污染时,这些相互作用的关系就被破坏,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失衡。

环境修复的任务就是通过人工干预手段,恢复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使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重新达到平衡,实现水土保持、改善土地质量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环境修复的生态学原理还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 差异化管理原则:环境修复需要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和环境特征制定相应的修复措施,区别对待,因地制宜。

2. 生态复原原理:除非受到严重污染或破坏,环境可以自我修复,但是恢复过程往往比修复过程要漫长,且常常只能恢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

因此,环境修复要尽可能地利用生态复原力,将生态系统恢复至一个较高的水平。

3. 适度干预原则:环境修复要在不干扰生态系统自身演化过程的前提下,利用技术手段帮助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二、应用环境修复的具体应用包括了水体、土壤及大气三个方面。

1. 水体修复水体是自然界中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水生生物和人类的健康。

水体修复的主要方法包括了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主要是通过过滤、沉淀等手段,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

化学方法则是利用化学物质对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化学反应,使其变成无害的物质。

而生物方法是利用微生物等生物体对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分解,使之成为无害物质。

2. 土壤修复土壤是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而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生态修复应用的原理

生态修复应用的原理

生态修复应用的原理1. 引言生态修复是指通过人工干预的方法,恢复受到破坏或退化的生态系统的功能,使其能够正常运行并提供生态服务。

生态修复应用的原理是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措施和技术,促进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的恢复和繁衍,重建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本文将介绍生态修复的原理,并对常用的生态修复应用进行列举。

2. 生态修复原理概述生态修复原理基于生态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旨在通过人工干预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

其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生物多样性增加:通过引入适应环境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弹性。

•土壤改良:借助于改良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方法,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条件。

•生态气候调节:通过合理的生态修复技术,调节生态系统的水、热、光等环境因素,减轻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冲击。

•生态功能恢复:重建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促进生态过程的恢复,使其逐渐实现自我维持和自我修复能力。

3. 生态修复应用案例3.1 沙漠生态修复沙漠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常常受到人为活动和气候变化的破坏。

生态修复在沙漠地区的应用通常包括以下方面:•人工种植:选择适应沙漠环境的植物物种,通过人工种植的方式,逐步形成植被覆盖,减少沙漠风沙的侵蚀。

•水源管理:利用节水技术和水利工程手段,收集和存储雨水,供应给沙漠植物的生长需要。

•土地保护:采取措施遏制沙漠扩展的趋势,如植被恢复、风力固沙、限制人类活动等。

3.2 水体生态修复水体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过度开发和污染的影响较大。

水体生态修复的应用包括以下方面:•湿地恢复:修复湿地的水文条件、植被和生物多样性,提高湿地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生物修复:引入适应水体环境的水生生物物种,通过其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等作用,降低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

•河流河口恢复:恢复河流河口的水动力条件,加强渔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高沿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修复生态环境工作总结范文

修复生态环境工作总结范文

修复生态环境工作总结范文修复生态环境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进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我们做了大量的实践和总结,现在就来分享一下我们的经验和成果。

首先,我们深入了解了当地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制定了详细的修复方案。

我们采取了多种手段,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等,全面提升了当地生态环境的质量。

其次,我们注重了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的宣传和教育。

我们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等活动,向社会大众普及了环保知识,增强了公众的环保意识,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修复的良好氛围。

另外,我们还加强了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了修复工作的效果。

我们建立了完善的监测网络,对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测,及时掌握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为修复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最后,我们还与相关部门和机构进行了合作,共同推进生态环境修复工作。

我们与地方政府、环保部门、科研院校等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了生态环境修复的政策和措施,共同承担了生态环境修复的责任和义务。

总的来说,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们将继续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生态环境修复的行列,共同守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环境修复整理

环境修复整理

1. 环境修复:借助外界的作用力,使环境的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的部分或全部恢复成为原来初始的状态。

修复(remediation)本来是工程上的一个概念,顾名思义,它是指借助外界作用力使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部分或全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

严格说来,修复包括恢复、重建、改建等三个方面的活动。

恢复(restoration)是指使部分受损的对象向原初状态发生改变;重建(reconstruction)是指使完全丧失功能的对象恢复至原初水平;改建(renewal)则是指使部分受损的对象进行改善,增加人类所期望的“人造”特点,减小人类不希望的自然特点。

2. 物理修复的概念及特点污染环境的物理修复:利用污染物和环境之间各种物理特性的差异,达到将污染物从环境中去除、分离的目的。

物理修复优点:高效、快捷、积极、修复时间较短、操作简便、对周围环境干扰少、对污染物性质和浓度不是很敏感。

物理修复缺点:修复效果不尽人意、所需费用较高、耗人力物力较多、有可能引起二次污染等。

3.物理修复的技术类型根据处理对象位置是否改变分为原位物理修复:更为经济有效,就地处置,费用低、操作简单、可对深层次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

异位物理修复:环境风险较低、系统处理的预测性高。

物理修复根据修复的原理可分为:物理分离修复、蒸汽浸提修复、固定修复/稳定化修复、电动力学修复、热力学修复等五种。

( 5)泡沫浮选分离:浮选法:是选金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选矿法。

是利用矿物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来选分矿石的一种方法。

中国古代曾利用矿物表面的天然疏水性来净化朱砂、滑石等矿质药物,使矿物细粉飘浮于水面,而无用的废石颗粒沉下去。

在淘洗砂金时,用羽毛蘸油粘捕亲油疏水的金、银细粒,当时称为鹅毛刮金。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金银作坊回收废弃器皿上和尘土中的金、银粉末时“滴清油数点,伴落聚底”。

这就是浮选法选金的最初应用。

原理:矿物颗粒自身表面具有疏水性或经浮选药剂作用产生或增强疏水性。

自然资源生态修复个人工作总结

自然资源生态修复个人工作总结

自然资源生态修复个人工作总结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但长期的过度开发和不当利用导致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从而威胁了人类的生存。

因此,为了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生态修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积极参与了自然资源生态修复工作,以下是我的个人工作总结。

一、学习理论知识在进行自然资源生态修复工作之前,我首先系统学习了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理论知识。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了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生态修复的原理方法,使我在实际工作中有了理论指导。

二、实地调研我深入实地进行调研,了解了当地自然资源的现状和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调研,我发现了很多不良现象,包括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

这为我后续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制定生态修复方案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与团队成员一起制定了生态修复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采取种植树木、疏林补缺、植被覆盖、水土保持等一系列措施进行生态修复,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规划,使生态修复工作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四、动员社会力量在实施生态修复工作时,我积极动员了当地村民和单位的力量,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当地村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凝聚了大家的力量,使生态修复工作得到了很好的推进。

五、监测和评估在生态修复工作进行过程中,我积极参与了监测和评估工作。

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生态修复的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及时进行了调整。

这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保证了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总结经验我与团队成员不断总结经验,总结了生态修复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通过总结,我们发现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使我们今后在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时更加得心应手。

总的来说,通过一年的自然资源生态修复工作,我深刻认识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也增强了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然资源生态修复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主要的环境修复原理是什么

主要的环境修复原理是什么

主要的环境修复原理是什么环境修复是一种通过人工手段恢复受到污染或破坏的环境的方法。

这个过程涉及多个步骤和原理,其中包括污染物处理、植物修复、土壤改良和生态系统重建。

下面是详细介绍这些环境修复原理的解释。

首先,污染物处理是环境修复的关键步骤之一。

它的主要原理是将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的物质,使其对环境和生物的危害降到最低。

常用的污染物处理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主要利用吸附、沉淀和过滤等原理来去除污染物;化学方法则利用化学反应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生物方法则通过利用生物体的特定代谢活动将污染物分解为无害的物质。

其次,植物修复是一种常用的环境修复方法。

植物修复的原理是利用植物的生理代谢和吸收作用来修复受到污染的土壤和水体。

植物修复可以通过吸收污染物来减少其在环境中的浓度,也可以通过植物根系分泌的物质来促进污染物的分解和转化。

此外,植物修复还可以通过生物降解、富集和转移等机制来恢复受到污染的土壤和水体。

第三,土壤改良是环境修复的重要手段之一。

土壤改良的原理是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来提高土壤的质量和肥力,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恢复。

常用的土壤改良方法包括有机肥料的施用、矿物肥料的使用、pH值的调整、微生物的添加和土壤通气和保湿等措施。

这些方法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养分的供应和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从而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最后,生态系统重建是一种综合性的环境修复方法。

生态系统重建的原理是通过重建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来实现环境的修复。

生态系统重建包括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重建和河流湖泊生态系统的修复等。

其关键原则是在恢复生态系统功能的同时,尽量保持和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

生态系统重建涉及到生物学、生态学和环境工程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

总之,环境修复的主要原理包括污染物处理、植物修复、土壤改良和生态系统重建等。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1.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简介环境修复,就是借助外界的作用力,使环境的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的部分或全部恢复成为原来初始的状态. 修复(remediation)本来是工程上的一个概念,顾名思义,它是指借助外界作用力使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部分或全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

严格说来,修复包括恢复、重建、改建等三个方面的活动。

恢复(restoration)是指使部分受损的对象向原初状态发生改变;重建(reconstruction)是指使完全丧失功能的对象恢复至原初水平;改建(renewal)则是指使部分受损的对象进行改善,增加人类所期望的“人造”特点,减小人类不希望的自然特点。

污染环境的修复技术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等三大类。

其中生物修复方法已成为环境保护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存于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使污染了的环境能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

包括:1.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2.污染河流的生物修复。

3.污染湖泊的生物修复。

4.污染地下水的生物修复。

5.污染海洋的生物修复。

6.污染大气的生物修复。

7.固体废物污染的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Bioremedia tion)是环境工程领域刚刚兴起的一门新技术,用一种或多种微生物来降解土壤中的有机毒物,如农药、石油烃类和有机磷、有机氯等,使这类物质变成无毒的或变成二氧化碳,这个过程国际上叫“生物修复工程”。

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土壤、地下水、河道和近海洋面的污染治理。

广义的生物修复,指一切以利用生物为主体的环境污染的治理技术。

它包括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吸收、降解、转化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也包括将污染物稳定化,以减少其向周边环境的扩散。

一般分为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三种类型。

根据生物修复的污染物种类,它可分为有机污染生物修复和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和放射性物质的生物修复等。

生态修复技术的原理和实践应用

生态修复技术的原理和实践应用

生态修复技术的原理和实践应用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类对生态修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生态修复是指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将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其原有的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使其获得可持续利用的能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生态修复技术的原理和实践应用。

一、生态修复技术的原理生态修复技术的核心原理是生态系统工程学和生态学原理。

生态系统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主要研究利用生态学原理对生态系统进行管理、修复和调整的技术理论和应用技术。

对于生态修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系统管理是维护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的关键手段。

通过生态系统管理,可以合理规划和配置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资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减少生态灾害和环境污染,构建生态平衡。

2. 污染物控制污染物是破坏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

通过控制污染物排放和污染物治理,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防止错误种植和环境恶化,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净和自我修复能力。

3. 生态工程生态工程是通过人为干预和修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达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产力、生物多样性的一种技术手段。

现代生态工程主要包括土地修复、湿地修复、海岸带修复等。

不同的生态系统需要不同的生态工程技术支撑。

二、生态修复技术的实践应用1. 沙漠化地区的生态修复沙漠化是世界最主要的生态问题之一,而沙漠化地区的生态修复被认为是阻止沙漠化加剧、恢复沙漠环境的关键。

对于沙漠化地区的生态修复,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1) 植树造林。

通过植树造林,可以增加土壤的稳定性和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壤水分保持量和渗透系数,促进土壤植物固碳、减轻温室气体排放,同时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支撑。

(2) 水土保持工程。

通过生态水利以及土地表面覆盖技术,控制沙粒运动和水流冲蚀,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壤的水分利用效益,防止土壤流失。

(3) 沙漠生态系统的恢复。

生态恢复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生态恢复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生态恢复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当前,我们的生态环境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压力和损害,许多生态系统已经失去了原先的平衡和稳定性,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土壤侵蚀、水源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生态恢复技术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生态恢复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通过植被恢复、土壤改良、引种适应、防治生物入侵等措施,重建、重构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尽可能使其回到原始状态,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达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那么,生态恢复技术的具体方法和措施是什么呢?下面就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

一、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生态恢复的核心环节,它可以通过引种适应、复绿、自然更新等方式实现。

具体地说,植被恢复可以采用以下措施:1、适应性引种。

生态系统中的植被往往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而很难在短时间内自然繁殖并生长起来。

因此,适应性引种是一种有效的植被恢复手段。

在引种前,要对生态条件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选用具有较强适应性的物种,并注意保护当地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复绿。

在生态毁坏严重、植被稀疏的地区,可以通过大面积的绿化来实现快速恢复。

复绿可以通过人工造林、种植天然草本植物等形式进行。

但要注意选择与当地环境和气候条件相适应的物种,防止引入异种生物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3、自然更新。

在一些植被归因不明、程度不够严重等情况下,可以采取自然演替的方式,让植被重新建立平衡。

自然更新需要保证恢复区域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平衡,避免过度砍伐、过度放牧等行为对恢复造成的影响。

二、土壤改良土壤是生物生长和生态系统运行的基础,对于生态恢复而言,土壤改良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

在土壤改良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方式:1、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是指通过生物介入的方式,改变或转化污染物质,使其达到减少、转化、稳定等效果的生态恢复技术。

生物修复可以利用生物菌群、植物、动物等生态系统成员,通过菌群降解、根际积累等方式,消除土壤污染,改良土壤质量。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环境修复是指对受到污染或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修复和恢复的过程。

环境修复的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危害。

环境修复涉及到多种原理和技术,下面将对环境修复的原理和技术进行介绍。

首先,环境修复的原理包括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生物修复原理、物理化学修复原理等。

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是指受污染的土壤或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去除规律,通过研究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可以找到有效的修复方法。

生物修复原理是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对污染物进行吸附、降解、转化等作用,达到修复环境的目的。

物理化学修复原理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对污染物进行分离、转化或去除,如土壤热解、化学还原等技术。

其次,环境修复的技术包括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土壤热解技术、化学还原技术等。

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植物的吸附、蓄积、降解等功能对土壤或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修复,常见的植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吸附、植物蒸腾、植物降解等。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对污染物进行降解、转化等作用,通过合理利用微生物群落来修复受污染的环境。

土壤热解技术是通过加热土壤,使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挥发或分解,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

化学还原技术是利用还原剂将污染物质还原为无害物质,或将其转化为难挥发、难溶解的物质,从而达到修复环境的目的。

综上所述,环境修复的原理和技术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污染情况和修复目标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

在实际环境修复工作中,需要综合考虑污染物的性质、环境条件、修复成本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修复原理和技术,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以达到最佳的修复效果。

通过对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创造一个清洁、美丽的环境。

环境污染的生态修复技术

环境污染的生态修复技术

环境污染的生态修复技术环境污染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而生态修复技术则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一个关键性手段。

这种技术可以利用生物、物理和化学方法来清洗、修复或改善污染环境。

本文将探讨生态修复技术的不同分类、应用、原理和优缺点。

一、生态修复技术的分类在广义上,生态修复技术可分为以下四类:1. 自然修复:利用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的修复能力,如氧化、分解等作用清除有毒污染物质、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例如,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湿地植物可以自身吸收、分解这些物质。

自然修复是一种持久、可复制的修复方法,但需要较长的时间(数年至数十年)才能看到效果。

2. 生物修复:利用细菌、真菌、植物或其他生物来降解有害物质,达到修复生态系统的目的。

例如,白页树能够吸收汞离子,而椰子树可以吸收铬离子。

生物修复可实现较快的污染物分解,同时可以获得其他经济和生态效益。

但这种方法的实施需要确定适合的微生物和植物,而且对环境条件的限制比较严格。

3. 物理修复:能够物理去除污染物质,例如物理化学吸附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镉或铅等物质,物理屏障设施以防止有害物质产生地下移动等。

例如,气固反应清洁技术能够去除房间里的尘埃、过敏原和污染物。

该方法虽然效果好,操作简便,但不能永久修复污染。

4. 化学修复:运用化学反应降解污染物质,例如,暴露在大气中的有机物和水中的氨等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氧化和还原化学反应等,来使其降解或去除。

该方法效果较好,但对环境和健康的潜在危害比较大。

二、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生态修复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和农村领域,包括土地修复、水体修复、大气污染修复、噪声修复等。

1. 土壤修复:污染土壤之前,首先必须进行消毒处理,如喷洒人工气溶胶,加入生物催化剂等。

常用的修复方法包括土壤热分解、物理热解、土壤逆渗透等,目的是去除污染物和重建土壤层次结构。

2. 水体修复:水体污染是最常见的环境污染,生态修复技术可以利用植物、微生物等来清洗水体,同时改善水质和生态系统。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1.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简介环境修复,就是借助外界的作用力,使环境的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的部分或全部恢复成为原来初始的状态. 修复(remediation)本来是工程上的一个概念,顾名思义,它是指借助外界作用力使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部分或全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

严格说来,修复包括恢复、重建、改建等三个方面的活动。

恢复(restoration)是指使部分受损的对象向原初状态发生改变;重建(reconstruction)是指使完全丧失功能的对象恢复至原初水平;改建(renewal)则是指使部分受损的对象进行改善,增加人类所期望的“人造”特点,减小人类不希望的自然特点。

污染环境的修复技术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等三大类。

其中生物修复方法已成为环境保护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存于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使污染了的环境能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

包括:1.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2.污染河流的生物修复。

3.污染湖泊的生物修复。

4.污染地下水的生物修复。

5.污染海洋的生物修复。

6.污染大气的生物修复。

7.固体废物污染的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Bioremedia tion)是环境工程领域刚刚兴起的一门新技术,用一种或多种微生物来降解土壤中的有机毒物,如农药、石油烃类和有机磷、有机氯等,使这类物质变成无毒的或变成二氧化碳,这个过程国际上叫“生物修复工程”。

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土壤、地下水、河道和近海洋面的污染治理。

广义的生物修复,指一切以利用生物为主体的环境污染的治理技术。

它包括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吸收、降解、转化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也包括将污染物稳定化,以减少其向周边环境的扩散。

一般分为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三种类型。

根据生物修复的污染物种类,它可分为有机污染生物修复和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和放射性物质的生物修复等。

环境修复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环境修复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环境修复技术的原理与应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资源的不断消耗以及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人们对保护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环境修复技术作为重要的环保手段,逐渐成为了人们研究和应用的热点。

本文将对环境修复技术的原理与应用进行探讨。

一、环境修复技术的原理环境修复技术的原理主要是通过人为干预,促进环境的自我修复和恢复,达到减轻污染、保护生态、保障人类生存的目的。

具体原理如下:1.生物修复原理生物修复是指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利用活的或不活的植物或微生物修复受污染的环境。

这种修复方法主要是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吸收、分解、代谢等生理特性,降解有害物质,改善土壤和水体性质,促进土壤和水体的修复。

经过这种方式修复之后,可以实现污染物的有效去除和环境质量的恢复。

2.地质修复原理地质修复是指通过人工干预,利用地质科学技术手段来修复受污染的环境。

地质修复技术主要有三种方式,分别是地面隔离、封存和深部注入。

地面隔离是通过隔离层将污染物和环境隔离开来,不让其扩散和侵害地下水资源。

封存则是通过优化土壤的物理结构和上覆材料的厚度,将污染物完全封存在土壤中,防止其扩散和对地下水的污染。

深部注入则是将污染物通过井道注入地下深处,贮存在不会对地下水形成威胁的地层内。

3.化学修复原理化学修复是指通过添加化学物质来稳定或降解有害物质,达到恢复环境的目的。

主要包括还原、氧化、中和、配位等化学反应,其目的是将有害物质转化为不活性的、无毒的物质,或者是提高其化学稳定性,减缓其危害作用。

常用的化学修复技术有还原剂、氧化剂、吸附剂、配位剂等。

二、环境修复技术的应用环境修复技术在污染修复、资源利用、生态建设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主要应用在以下方面:1.地下水污染修复地下水污染修复作为目前的热点和难点之一,需要结合多方面的环境修复技术进行处理。

主要技术包括氧化还原、生物修复、吸附等。

如利用还原剂对污染源进行还原,利用生物修复的方法将污染处理为无毒无害的废水,再向地下水体排放。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第5章 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原理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第5章 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原理
31
• (5)污染物间的复合作用 • 多种污染物-复合污染,拮抗和促进 • (6)植物激素 • 植物体内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明显调节作用
的微量生理活性物质。 • (7)生物因子 • 菌根真菌-增加生长,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等。

32
(8)温度
• 温度首先会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 温度还会 影响水体重金属离子的活性,以及水体悬浮泥沙、 底泥对重金属的吸附,进而影响植物的吸收。
18
• 局限性 1 .需要光、T、水分等适宜的环境条件,及病、虫草害
的影响; 2.对于污染程度过重、或污染物分布为植物根系所达不
到,甚至不适于植物生长的污染土壤或水体的修复 并不适用; 3.对于复合污染土壤或水体,采用一种修复植物或几种 修复植物相结合的修复方式往往也难以达到修复要 求; 4.修复周期较长,难以满足快速修复污染环境的需求。
NO2同O3在光照的条件下容易形成光化学烟雾,N2O 是一种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它可以辐射传热, 破坏同温层的O3。某些植物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氨基 酸或以其为氮源加以利用, 利用这些植物去除空气 中的氮氧化物无疑是环保节能的好方法 。
9
龙舌兰:在10平方米左右的 房间内,可消灭70%的苯、 50%的甲醛和24%的三氯 乙烯
或吸附在土壤上,增加重金属的移动性和植物利 用性。同时,被吸附态和结合态的金属离子溶解 如,土壤中植物吸收Pb的能力很低→→土壤中加入 络合剂(EDTA)→→增加植物根对Pb的吸收能力 富里酸对结合态汞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易于促进矿 物汞由固定结合态向有机溶解态转化,而被植物 吸收。
30
• (4)植物营养物质
(9)重金属的种类及其形态差异
• 植物对有些元素容易吸收而对另一些元素很难 吸收,通过植物对Cr,Hg,As,Cd的吸收比较发现植 物最容易吸收Cd和As,而对Cr的吸附量就很少。 同一元素的不同价态吸收系数差别很大,如水稻对 Cr3+的吸收系数平均值为0.032,而对Cr6+则为 0.056,可见Cr6+的吸收系数大于Cr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分离修复技术定义:利用污染物与环境中其他要素的物理学特性的差异将污染物从环境 中去除、分离的方法。

基本原理:根据污染物的密度、形状、大小、磁性、表面特性等物理性质,利用相关的物理 技术将其从环境中提取、分离基本类型:粒径分离,水动力学分离,密度分离,浮选分离,磁分离 采用物理分离技术的适用粒度范围 :脱水分离:一般采用的脱水方法有过滤、压滤、离心和沉淀。

蒸汽浸提修复基本原理: 在污染土壤内引入清洁空气产生驱动力,利用土壤固相、液相和气相之间的浓度梯度,在气压降低的情况下,将其转化为气态的污染物排出土壤外的过程。

蒸汽浸提修复适用对象: 挥发性有机组分(VOCs ),汽油、苯和四氯乙烯,油类、重金属及 其有机物、多环芳烃或二噁英。

蒸汽浸提修复的技术类型: 原位蒸汽浸提技术,异位蒸汽浸提技术,多相浸提技术(两相浸 提技术,两重浸提技术)蒸汽浸提修复适用条件与限制因素:黏土、腐殖质含量较高或本身极其干燥的土壤, 其本身对挥发性有机物的吸附性很强,采用原位处理时, 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很低; 透性土壤难于进行修复处理; 对饱和土壤层中的吸附效果不好, 但降低地下水位, 饱和土壤层体积,从而改善这一状况;地下水水位太高(地下1~2m )会降低土壤蒸汽提取由于中、低渗 可增加不的效果;固化:将污染物包被起来,使之呈颗粒状或大块状存在,进而使污染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主要是将污染物封装在结构完整的固态物质中。

稳定化:将污染物转化为不易溶解、 迁移能力或毒性变小的状态和形式, 即通过降低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实现其无害化或者降低其对生态系统危害性的风险。

应用: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污染土壤的无害化处理,原位或异位。

固化稳定化过程: 利用吸附质如黏土、活性炭和树脂等吸附污染物;浇上沥青; 添加某种凝固剂或黏合剂,使混合物成为一种凝胶;固化为硬块。

固化稳定化技术类型: 原位固化/稳定化,异位固化/稳定化。

固化稳定化影响和限制因素:石块或碎片比例太高及有机物质的存在可能会影响黏结剂作用的发挥; 污染物埋藏深度会影响、限制一些具体的应用过程;对于成分复杂的污染土壤或固体废物还没有发现很有效的粘合剂; 许多污染物/过程相互复合作用的长期效应尚未有现场实际经验可以参考。

电动力学修复基本原理: 两个电极插入介质 (土壤或沉积物) 中;在污染介质两端加上低压 直流电场;通过电化学和电动力学的复合作用, 使水溶态或者吸附在土壤颗粒表层的污染物根据各自带电特性在电场内定向移动,在电极附近富集或收集回收而去除。

电动学力修复四种过程:电迁移:带电离子在土壤溶液中朝向带相反电荷电极方向的运动。

电泳:土壤中带电胶体粒子的迁移运动相对于稳定液体的运动。

电渗析流:土壤微孔中的液体 (一般带正电)在电场作用下的移动 酸性迁移(pH 梯度):产生的H+向阳极迁移,迁移的过程中与土壤表面的金属离子发生离 子交换,进行迁移 电动学修复的主要工艺: ⑴Lasagna 工艺:在污染土壤中建立近似断面的渗透性区域,通过向里面加入适当的物质, 如吸附剂、催化剂、 土壤迁移至处理区,ft外加电场ftft1 皂港析漾#■Vi微生物、缓冲剂等,将其变成处理区,然后采取电动力学法使污染物从 在吸附、固定等作用下得到去除。

用电动力学方法处理重金属污染土壤:产生酸性迁移带和碱性迁移带 酸性迁移带会促进重金属离子从土壤中分离; 碱性迁移带会促使重金属离子沉淀;降低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率。

(2)阴极区注导电性溶液工艺: 在处理土壤和阴极之间注入导电性溶液,把由于碱性迁移带产生的高pH 值区控制在土壤和阴极之间的导电性溶液中。

(3)阳离子选择性透过膜: 将一个阳离子选择性透过膜放在土壤中靠近阴极的地方,属阳离子可以通过阳离子选择性透过膜,而 0H-则无法通过。

化学修复定义:通过添加化学剂清除和降低污染环境中污染物的方法。

采用适当的方法将合适的化学清除齐规入污染环境,禾U 用化学清除剂吸附、吸收、迁移、淋溶、挥发、扩散和降 解污染物,改变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性质, 进而清除污染物或降低污染物的浓度至安全标准范围。

依据修复技术原理: 土壤改良,化学淋洗,化学固定,化学氧化,化学还原,可渗透反应墙 土壤改良:通过改良土壤性质(加入改良剂或调节土壤的氧化 物转变为难迁移、低活性物质或从土壤中去除。

常用的改良技术:1加入改良剂,提高金属的固定性一石灰,有机物质,沉淀剂 2离子拮抗剂3调节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Eh化学淋洗技术:借助能促进土壤环境中污染物溶解或迁移的化学 下或通过水力压头推动淋洗液注入到被污染土层中, 抽提出来,进行分离和污水处理的技术。

常用淋洗剂:螯合剂:人工:EDTA\HEDTA\NTA\EGTA 等天然:柠檬酸、苹果酸、丙二酸、乙酸、组氨酸等 化学氧化修复常用氧化剂:氟气>羟基自由基 >原子氧>臭氧>双氧水 >氧气,高锰酸钾,电fenton 试剂电Fenton 试剂:利用电化学法产生 Fe2+和H2O2,两者产生后立即作用而生成具有高度活 性的自由基,使有机物得到降解 电Fenton 试剂法分类: ㈠一种外加,一种电解得到Fe2+ 外加一电 Fenton-H2O2 法 Fe2+—外界加入H2O2 — 02在阴极产生:O2+2H++2e H2O2(曝氧气或空气)H2O2外加-电Fenton-Fe2+氧化法 H2O2外界加入Fe2+— Fe 在阳极氧化产生: Fe-2e=Fe2+ H2O2外加-电Fenton-Fe2+还原法 H2O2外界加入Fe2+— Fe3+在阴极还原产生: Fe3++1e=Fe2+㈡两种都通过电解得到电 Fenton-Fe2+ 氧化-H2O2 法H+和金-还原电位Eh )的方法使污染/生物化学溶剂,在重力作用 然后再把包含有污染物的液体从土层Fe2+—Fe在阳极(平板铁或铁网)氧化产生Fe-2e=Fe2+H2O2 —O2在阴极(多孔碳电极或碳棒)还原产生02+2H++2e=H2O2电 Fenton-Fe2+ 还原-H2O2 法 阴极:O2+2H++2e H2O2 ,H2O-4e O2+4H+,2Fe3++2e 2Fe2+下面是影响Fenton 反应主要条件:①pH 值的影响,Fenton 试剂是在酸性条件下发生作用的, 在中性和碱性的环境中,Fe2+不能催化H2O2产生-OH ,因为Fe2+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受制于溶液的pH 值的影响。

按照经典的Fenton 试剂反应理论,pH 值升高不仅抑制了 •的产生,而且使溶液中的 Fe2+以氢氧化物的形式沉淀而失去催化能力。

当 pH 值低于溶液中的H+浓度过高,Fe3+不能顺利地被还原为 Fe2+,催化反应受阻。

② H2O2浓度的影响,随着H2O2用量的增加,COD 的去除首先增大,而后出现下降。

现象被理解为在 H2O2的浓度较低时,H2O2的浓度增加,产生的• 的浓度过高时,过量的H2O2不但不能通过分解产生更多的自由基, Fe2+迅速氧化为Fe3+,并且过量的 H2O2自身会分解。

③ 催化剂(Fe2+)浓度的影响,Fe2+是催化产生自由基的必要条件,在无 难以分解产生自由基,当 Fe2+的浓度过低时,自由基的产生量和产生速度都很小,降解过程受到抑制;当 Fe2+过量时,它还原 H2O2且自身氧化为Fe3+,消耗药剂的同时增加出水 色度。

因此,当Fe2+浓度过高时,随着Fe2+的浓度增加,COD 去除率不再增加反而有减小 的趋势。

④ 反应温度的影响,对于一般的化学反应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反应物分子平均动能增大, 反应速率加快;对于一个复杂的反应体系, 温度升高不仅加速主反应的进行, 同时加速副反应和相关逆反应的进行,但其量化研究非常困难。

反应温度对COD 降解率的影响由试验结果可知,当温度低于80 C 时,温度对降解COD 有正效应;当温度超过80C 以后,则不利于COD 成分的降解。

针对 Fenton 试剂反应体系,适当的温度激活了自由基,而过高温度就会出现 H2O2分解为 O2和H2O 。

可渗透反应墙定义(PRB):是一种由被动反应材料构成的物理墙, 几种活性物质混合在一起构成的。

当污染物沿地下水流向迁移, 的活性物质相遇,导致污染物被降解或原位固定。

仅用于浅层污染土壤和地下水(3-12m )的修复 零价铁(Fe0)去除水中重金属污染物的机理 : ⑻还原沉淀 : FeO + Cr(VI)O42- + 4H2O 一 Fe(lll)Cr(HI)(OH)6 + 2OH-(b)吸附和共沉淀:Fe(ll)和Fe (III )混合(氢)氧化物的阳离子形成片层结构,阴离子在内部,主要有 Cl ―、CO32 ―、SO42—,形成 Fe6( OH ) 12SO4 n H2O ,及 Fe6 (OH ) 12CO3 nH2O 其它沉淀,如针铁矿、成份形成共沉淀,如硅和钙等形成文石, 性点位。

C )还原沉积:Cu2+ + Fe= Fe2+ + Cu生物修复广义的定义:利用各种微生物的生理代谢,行为活动或其代谢与行为的产物,吸收、 降解、转换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而降低污染物的浓度、降低或消除其毒性, 使受污染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的治理技术。

生物修复狭义的定义:利用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代谢活动来减少污染现场污染物的浓度, 者把环境中的污染物的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从而修复被污染的环境或消除环境中污染物的OH 3这种H2O2OH 量增加;当 反而在反应一开始就把Fe2+条件下,H2O2墙体是由天然物质和一种或 流经处理墙时,它们与墙中,形成 Fe6( OH )12SO4赤铁矿、纤铁矿等,还可进一步与地下水中的其它 方解石、四方硫铁矿等,成为新的吸附或共沉淀活Hg>>Cu>Ni>Cd过程。

生物修复的工作流程:适合的生物:具有正常生理和代谢能力,并能以较大的速率降解或转化污染物,在修复中不产生毒性 产物的生物体系。

适合的场所:污染物和合适的生物相接触的地点,污染场地不含对降解菌种有抑制作用的物质且目标 化合物能够被降解。

适合的环境条件:使生物的代谢与生长活动处于最佳状态的环境条件。

pH 值、无机养分、电子受体等。

修复效果的评价:技术效果评价次件芮染物增加率=现〃浓发」kd 仆浓发"()()%原仃浓度河染物毒性増加率」仃毒件水平一现仃毒件水T污染物进入微生物细胞的过程 :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可以逆物质浓度梯度进行,需要 载体蛋白的参与,对被运输的物质有高度的立体专一性,为主要方式。

被动扩散(简单扩散):微生物吸收营养物各种方式中最简单的一种,不规则运动的营养物 质分子通过细胞膜中的含水小孔,由高浓度的胞外向低浓度的胞内扩散,具有非特异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