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教材课前提示如何使用
历史新课堂——打造人性化的对话平台
历史新课堂——打造人性化的对话平台山东省高密市向阳中学王建辉历史课堂教学是师生围绕着教材这一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实现历史语言交流、历史思维共鸣和人性情感表白的平台。
而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中很难看到真正的“对话”,教师骨子里的权威意识,学生潜意识中的敬畏感,使师生远离了情感的交融与互通,也使我们的课堂远离了真诚、自然、平等的对话。
新课程实施后,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对话,成为塑造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因此,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努力转变教学理念,积极创造条件活化历史课堂,将课堂的发言权还给学生,努力打造人性化的、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历史新课堂。
一、创设情景,趣化课堂从一定意义上说,历史教学就是情景的教学,丰富的情景提高了历史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能够最大限度地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特别是对初中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有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的特点,只有以丰富的情景,丰沛的情感感染学生,才能让他们纳悦历史,激发学史的欲望。
因此,历史课不应是枯燥乏味的说教课,它应该有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设计,真切饱满的情感体验,应将史学理念和人文精神蕴含于特定的情景中,使教学变得有趣而有意义。
在教学中,我们把探究性学习镶嵌在活动和情景中,以情景展示过程,以过程锤炼情景;以活动激活思维,以思维引导活动。
我们使用的情景有:1、文字情景。
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丰富情感只有用文字才能表达清楚。
为了使学生很好地理解“造纸术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地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生产经验的基础上而发明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的史学观点,我展示了以下材料:材料一:汉武帝时,东方朔献策,竟用两个大力士才把竹简编连的长文抬进宫去。
材料二:与此同时,有人用丝帛来写字,叫“帛书”,绢帛既轻柔,又平滑,易于用笔,携带方便。
可是这种纸,价格昂贵,一般人哪里用得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回答:想一想用竹简和绢帛写字有什么缺点?如何来弥补这些缺陷?丰富的感知材料、鲜明的文字表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历史教材课前提示的使用
学 中要高度重视。 如九年级教材《 国的改革》 俄 一文中的
“ 彼得大帝 的改革 、8 1 16 年改革就是 本课 的重点 ,而两 次改革的异同点则是本课 的难点” 。因此教 师在教学 中
总之 , 新教材 的课 前提示有 利于教和学 , 教师应充 分利用课 前提示 的功能 , 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
【 教法研究 】
历 史教材课前提示 的使用
.
石建华
( 河北省滦南县东黄坨 初级 中学 , 河北
滦南
0 30 ) 6 50
摘要 : 新课标历史教材在体例 、 结构和形式上都有 了很大的变化 。课前提 示在教 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 前提 示; 学提纲 ; 课 教 阅读提纲
提纲。
三、 出了重点、 指 难点
六、 可作为课后小结的依据 结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 , 是不可忽视的最后环 节 。 的结尾可 以使知识得以概括 、 好 深化 , 使整个课 堂教 学结构严密 、 紧凑 、 和谐 、 完善 。 结尾 的方式很多 , 依据课
前提示可进行概括式结尾 。
大部分课前提示 往往是 围绕本课重点 、 难点 提出要 思考 的问题 。 这些问题往往是本课重点 、 难点 , 教师在教
些生动的内容吗 ? 请看下面的课文。这样 的课前提示简 ” 直就是准备好 的设 疑 、 悬念导入 , 类似 这样 的课前 提示
几乎每课都有 , 教师在设计导语 时可 以适时采用 。
二、 可作为教学提 纲
知识时 , 便会产生思维 。 习就是从不知到知 的过程 , 学 所
以教学活动带有鲜 明的问题性 , 而课堂提 问是促进学生 思维 发展 的有效途径之一 。 课前揭示大多是提 出一系列 生动有趣 的问题 , 这就非 常便 于教师利用课 前提示 中的 问题 因势利导 , 通过释题 的过程 , 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 前
使用高中历史新教材如何优化课堂教学
使用高中历史新教材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摘要新课程实施是一场以教育价值导向的教育变革,它新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观对教师平时习以为常的以“知识技能”、“应试”等为中心的教材教法的教学设计模式提出严峻的挑战。
高中历史新教材的课堂教学要有新举措。
就要优化教学目标,把握教学方向;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做到“少教”“多得”;优化教学方式,教会学生迁移知识;优化教学环境,提供创造的条件。
关键词优化教学目标结构方式环境高中历史新教材,是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写的。
高中历史新教材编写最突出的特点是打破了传统教材的通史体例,而是按照专题模块的形式编写的。
这就是说,高中教师使用新教材必须有新方法、新手段、新思想、新措施。
课堂仍然是完成新教材教学任务的主要阵地,只有在优化课堂结构上下了工夫,才能把新教材落到实处。
一、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新课程实施是一场以教育价值导向的教育变革,它新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观对教师平时习以为常的以“知识技能”、“应试”等为中心的教材教法的教学设计模式提出严峻的挑战。
要提高新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努力提高教学设计水平。
而提高教学设计水平,首先重要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目标。
这三大目标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也是历史教学的起始与归宿。
1、如何制定目标。
一要明确。
一个单位的教学,应教哪些知识点,培养什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怎样进行双边活动,使用哪些方法,培养学生哪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含糊其辞。
二要具体。
通过一个单位的教学,应达到从已知到未知,从低水平发展到高水平发展的具体要求。
三要恰当。
在保证课程标准和教材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教学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目标过高,通过教与学,目标达不到;目标过低,在教学中,学生会感到乏味。
四要完整。
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目标,结合教材的内容,根据一个单位的教学任务,结合学情整体优化。
浅谈如何使用历史新教材
浅谈如何使用历史新教材摘要】新的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和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因此,师生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源,以求取得最大的效益。
历史教材已经不是“圣经”,但历史教材肯定是最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
新的历史教材给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历史教材。
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促进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那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历史教材呢?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使用历史新教材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不足之处,请同行指正。
【关键词】使用历史新教材【正文】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如何处理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也就成为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对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
面对新课改我们该如何处理新教材,如何整合新教材呢??一、紧扣新课标,合理取舍新课程标准的观念强调我们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明显感觉到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而课时少,教学难度大,使教学进度缓慢,要想改变这种困境,教师就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相互参照,统筹兼顾,敢于大胆取舍。
1、紧扣课标,把握重难点新课标是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我们教师进行教学的根本依据。
教师备课时应该认真研究新课标,根据新课标的“学习要点”和“教学活动建议”,拟订各课的重点和难点。
如《秦的统一》要求学生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而本课的重点是秦的统一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难点是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
因此,在讲授该课的时候所收集的材料与教学资源都是围绕这些内容展开的。
2、紧扣重难点,大胆取舍新课改讲究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就要相信学生,教材上一些故事性的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关系不是很大而又不影响整体设计的内容、章节之间重合的内容,教师可以适当地、大胆地、合理的舍去,让学生自己阅读、了解即可。
如何使用历史新教材的课前提示——从《秦未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一课谈起
如何使甩历史新教材的课前提示——从《秦未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一课谈起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新教材在体例、结构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打开课本,首先映入眼帘的一个变化是每一课正文前都有一个方框,框内有一段精心设计的引言,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使用这一课前提示?下面就以新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第十三课《秦未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为例,作一说明。
一、可作为导语。
如《秦未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一课的课前提示:“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怎样发生的?对历史起了什么作用?楚汉战争是谁同谁的战争?”破釜沉舟”、“四面楚歌”这些成语包含着哪些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你们想知道这些生动的内容吗?请看下面的课文。
”这样的课前提示简直就是准备好的设疑、悬念导人,类似这样的课前提示几乎每课都有,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可以适时采用。
二、可作为教学提纲。
如提示中的“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提出了秦未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怎样发生的?对历圆史起了什么作用?”提出了农民战争的爆发经过和意义,而“楚汉之争是谁同谁的战争?”指出推翻秦朝后的结果。
这样本节的基本内容、基本线索即秦亡的原因、经过、结果,通过课前提示清楚地揭示出来,教师可作为授课的提纳。
三、指出了重点、难点。
如“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秦未农民战争是怎样发生的?对历史起了什么作用?”就是本课的重点,而“楚汉之争”则是本课的难点。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要向学生着重讲清秦王朝暴政表现在苛税、重役、酷刑三个方面。
要让学生着重掌握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的大泽乡起义,提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
以及陈建立的张楚政权和前207年项羽大败秦军的巨鹿之战,前206年刘邦进逼咸阳秦亡的基本知识。
要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交待清上述知识,学生对本节的重点也就掌握了。
对难点“楚汉之争”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在秦亡之前是属于农民战争范畴,而秦亡之后的楚汉之争则是统治阶级内部为争夺皇位的战争,秦亡前,项羽、刘邦是农民起义领袖,秦亡之后他们的身份是“西楚霸王”和“汉王”。
如何使用好历史新教材的课前提示——从《秦帝国的兴亡》一课谈起
即将 转 岗 历 史 ,一 门崭 新 的学 科 必 然 有 它 独 有 的 特 点 和 教 学 方 法 。要 提 高 学 生 的学 习兴 趣 , 学 生 重 视 历 史 学 习 , 分 利 使 充 用 好 课 前 提 示 的导 语 功 能 , 第 一 步 。观 察 上 述 的课 前 提 示 , 是 我 们 可 以发 现 , 材 编 写 者 为 我 们 准 备 了 大量 的设 疑 和 悬 念 。 教 类 似 这 样 的 课 前 提 示 俯 拾 即是 ,教 师 在 设 计 课 前 导 人 环 节 时 可 适 当采 用 。 二 、 学提 纲 的功 能 教 新 教 材 的 课 前 提 示 本 身 就 起 着 提 纲 挈 领 的 作 用 ,它 揭 示 了本 课 知 识 之 间 的 内在 联 系 、 本 线 索 , 教 师 准 备 好 了本 课 基 为 的教 授 提 纲 。如 提 示 中 的 “ 知 道 秦 王 赢 政 是 怎 样 统 一 六 国 你 的 ? 实 际 上 讲 述 了秦 统 一 六 国的 基 本 史 实 , ” 即秦 的建 立 过 程 ; “ 赫 一 时 的 秦 朝 很 快 就 被 大 规 模 的农 民起 义 推 翻 ” 际 上要 赫 实 求 归 纳 秦 末 农 民战 争 的起 因 、 过 ; 破 釜 沉 舟 ’ ‘ 面 楚 歌 ’ 经 … 、四 这 些 成 语 包 含 着 哪 些 惊 心 动 魄 的 历 史 场 面 ?” 出 秦 灭 亡 后 的 指 结 果 :庞 大 的秦 帝 国二 世 而 亡 告 诉 我 们 什 么 道 理 ?” 相 当于 “ 则 政治 学 科 中 的启 示 , 于 一 种 感 悟 的 范 畴 , 助 于学 生 培 养 正 属 有 确 的 价值 观 、 史 观 。 历 这样 , 课 的 基 本 线 索 , 秦 灭 亡 的原 因 、 过 、 果 与 启 本 即 经 结 示 . 过 课 前 提 示 清 楚 地 揭 示 出来 。 师 可 作 为 授 课 的 提 纲 。 通 教 对 于 学 生 而 言 , 分 运 用 好 这 一 功 能 , 一 定 程 度 上 , 以在 充 在 可 潜 移 默 化 中 培 养 自 己通 过 课 前 提 示 分 析 和 归 纳 教 材 的 能 力 。 对 于 教 师 而 言 . 种 重 新 整 合 的 过 程 , 以使 转 岗 历 史 学 科 的 这 可 审 核 认 定 和 教 师 工 作 评 价 ,另 一 方 面 以课 程 为 中 心 设 置 教 研 室. 以课 程 为 中心 实施 管理 , 变 过 去 直接 将 教 师 归 属 于 某 一 改 教 研 室 的 办 法 . 校 内 所有 教 师 乃 至 校 外 教 师 在 各 专 业 选 课 、 为 开 课 提 供 可 能 和保 障 。 五 、 学评 价 与教 师 奖 励 方 案 教 为 了保 障 高 校 课 程 设 置 与教 学 改 革 的 有 效 实 施 ,必 须 建 立一套 完善的评价方 案去督促课 程改革 各项工作 的落实 , 同 时 建 立 一 套 合 理 的教 师 奖 励 方 案 ,鼓 励 教 师 积 极 主 动 地 参 与 以优 质 、 高效 为 核 心 实 践 课 程 改 革 , 而 全 面 推 进 高 校 课 程设 从 置 与 教 学 改 革 。 目前 , 些 高 校 探 索 出 的 “ 分 制 ” 理 模 式 , 一 教 管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加 快 了高 校 课 程设 置 与 教 学 改 革 的步 伐 。 虽 然 这 只是 一 种 初 步 的尝 试 , 实 施 过 程 之 中仍 有 不 完 善 之 处 , 在 但 高校 课 程 设 置 与 教 学 改 革是 必 然 趋 势 , 有 重 要 性 和 紧迫 性 , 具 积极 探 索 其 合 理 的课 程 设 置 与 教 学 改 革 ,将 对 高 等 教 育 产 生 深远 的影 响 。 参考文献 : 『 ] 小 琳 . 现 代 视 野 中 的 高 校 课 程 体 系 建 设 [ ]高 等 1魏 后 J. 教 育 研 究 ,0 7 ( ) 2 0 ,7 . 『 ] 炎锋 等 . 院 两 级 管 理 体 制 下 学 院层 面 教 学 管 理 机 2李 校
2023高考历史新教材的新变化
2023高考历史新教材的新变化历史新教材有哪些新变化内容变化1.历史新教材一个突出特点是,编写体例发生变化,综合了以往教材的特点,采取通史+专题史的模式,融时序性与主题性于一体。
这样一种编写体例,让教材使用的功能更强了。
新教材必修按通史体例,分《中外历史纲要》上下2册,选择性必修按专题史,分《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与传播》3册。
2.新教材编写增加了很多教学辅助栏目,如历史纵横、史料阅读,还有地图、插图等,为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做进一步补充和扩展。
而学习聚焦、探究与拓展等栏目,不仅指导学生学习和思考,对老师的教学也有很强的辅助作用。
3.高中新教材专业化程度有所增强,增加了很多概要性叙述和抽象性结论4.新教材对学生的抽象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应对历史新教材的变化1.指导重视消化吸收新教材中的名词、术语、概念,在史学理论方面加强学习。
2.注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唯物史观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
3.适当增加历史阅读,有助于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因果逻辑联系,增强历史感悟能力,强化家国情怀,从而真正实现历史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
高中新教材改革“新”在哪科目变化:外语语种增加,体育与健康必修高中新课程方案提出,基本保留原有学习科目。
普通高中开设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科目和综合实践活动等13门国家课程,以及校本课程。
外语规划语种,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增加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
学校自主选择第一外语语种,鼓励学校创造条件开设第二外语。
分析:传统科目变化不大,外语语种增加一倍,尤其是欧洲、美洲地区使用的重要语言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列入高中学习科目,鼓励学校开设第二外语。
这说明外语学习的重要性有增无减,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受到高度重视,这也是为了应对学业压力下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普遍较差的必然举措。
高一历史新教材教学计划(四篇)
高一历史新教材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新高中课程计划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改革探索。
所以教学中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确保高贵的顺利推进,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教学中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教材分析人类社会政治领域中的问题是极其复杂的。
教科书选取的纠葛贯通古今、关联之外的学习专题,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站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葱人治到法治市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从而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
人类的政治活动既受制于经济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又发作用于经济及其他活动,给社会发展以巨大的影响。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曾指出: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换句话说,代表一定佳绩利益的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及其个人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国际方面的言论和活动都是政治。
因此,我们学习历史,了解人类社会政治领域中的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学情分析高一年级共一个班近____个学生,生源质量参次不齐,教学上一定要进行分层次分阶段地巩固和提高。
针对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则又要进行一定的较难的作业布置和试卷的布置。
针对学情和特点略讲某些章节教学中一定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并以基础知识为主。
四、教学方法综合考点内容,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注重学科间的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训练,重在运用;拓展训练,重在提高;综合训练,重在发展。
使学生既从“点”上拓展,有能对所学知识点结合,融会贯通。
新课改下如何高效使用高中历史教材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高效使用高中历史教材【摘要】针对新课改下使用的历史教材容量过大,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
如何高效使用高中历史教材,至关重要。
鉴于此,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对比了新旧教学理念对教材使用的看法,然后辅之以例证。
以达到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与精心取舍。
通过重新整合以重构历史教学体系,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更好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整体性。
通过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突出重点,把握核心,以取得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改;高效使用;体系;整合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使传统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师生平等交往,教学互动,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课堂气氛。
但由于教材容量过大,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不能充分展开,往往由于赶进度而被迫草草收场。
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一对突出的矛盾。
因此,如何有效地使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已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问题。
三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感触很多,也使我的思路渐趋明朗,下面是我的几点浅薄认识,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1.打破“圣经”崇拜,准确认识教材功能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教师把教材奉为“圣经”,教材控制着教师的教和学,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落实知识点”,使学生掌握教材所安排的内容。
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将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范例”和“媒介”,教材只是实现课程标准的重要资源,学生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不仅获得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养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教材观要求教师“用教材去教”,要积极主动地选择和自主开发教材视野以外的教学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有两种现象:一种是本本主义,严守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一种是将教材边缘化,教学远离教材。
这两种现象都没有摆正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1.1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如何使用岳麓版历史新教材的课前提示——从《辛亥革命》一课谈起
修一 政治 文 明历程 第十 六课 《 亥 革命 》为 例 ,进行 简 辛
单说 明
・
雨飘 摇 。为建 立资 产 阶级 民主共 和 国 .资 产 阶级革命 党 人抛 头颅洒热 血 ,终 于推翻 了两 千多年 的帝 制统治 。 ”讲
的 就 是 辛 亥 革 命 的 时 代 背 景 和 进 程 ,就 是 本 课 的 重 点 ,
’
行授 课 呢 ? 笔 者 认 为 可 以 从 七 个 方 面 进 行 思 考 。
【 关键词 】历 史 新课程 课 前提 示
’
20 0 4年 9月 , 山东 、广 东 、宁 夏 、海 南 四 省 进 行 了 高 中新 课 程 实 验 改 革 ,岳 麓 版 高 中 历 史 课 程 标 准 实 验 教 科 书 在 体 例 、结 构 和 形 式 上 都 有 了 很 大 的 变 化 , 一 打 开
课 本 ,首 先 映 入 眼 帘 的 一 个 变 化 是 每 一 课 正 文 前 都 有 一
准 备 好 的 设 疑 、悬 念 导 人 .类 似 这 样 的 课 前 提 示 几 乎 每 课 都 有 ,教 师 在 设 计 导 语 时 可 以 适 时 采 用 。 2指 出 了重 点 、难 点 。大 部 分 课 前 提 示 往 往 是 围绕 本 .
出重点 ,要 向学生 着重讲 清 义 和团运 动失 败 后 ,帝 国主
义 列 强 加 紧 了 对 中 国 的 控 制 和 掠 夺 .清 政 府 内 外 交 困 , 试 图 通 过 新 政 来 挽 救 其 统 治 危 机 。 以 孙 中 山 为 首 的 资 产 阶 级 革 命 党 人 成 立 了 兴 中 会 等 革 命 团 体 ,决 心 推 翻 清 王 朝 的 统 治 。 随 着 民 主 革 命 思 想 的 广 泛 传 播 和 革 命 团 体 的
初中历史教材教法(含答案)
初中历史教材教法(含答案)教材教法第一课: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中学历史教学的纲领性、规范性文件,规定了教学目标、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
在民国时期,称为“施行规则”、“课程纲要”,新中国建立以来称为“教学大纲”,目前改称为“课程标准”。
我国现行的历史课程标准有两套:一套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的历史教学大纲和与之相衔接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另一套是目前正在实验的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教学大纲主要内容包括历史教学的作用与功能、教学目的与要求、教材的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教学评估等。
历史教学课程标准分为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方面表述。
在教学中使用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其基本思想,认真研读和分析其内容,以此作为依据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并在实践中灵活地加以应用。
第二课:中学历史教科书教材是指教学活动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即“教学材料”。
历史教科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凭借,也是学生研究的工具。
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审定制度包括国定制、审定制、认定制和选定制。
编写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原则包括科学性、思想性、基础性、系统性、精选性、可读性和适用性。
历史教科书的功能包括认识的中介和客体的功能、提供知识范围和数量的功能、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发展思维能力的功能、主体自学的功能、主体自我检测的功能以及复巩固的功能。
在使用中学历史教科书时,应从整体上掌握教科书的框架和脉络,全面理解教科书的内容,把握教科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以教科书为依托设计教学方案。
第三课:教师如何使用教学参考书教学参考书是教师备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资源。
它包含了教材分析和教学资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的原则和精神,编写教案,了解历史和教材,提高教学观念、思路和水平,解决图书资料的缺乏问题。
教师使用教学参考书时应该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基础上研究教学参考书,结合实际情况使用,利用其提供的教学资源和信息,扩大范围寻找更多更适用的教学材料,进行教案编写和教学设计,对教参中的材料要有选择的加以应用,创造性地运用教学参考书。
如何上好历史课
如何上好历史课一、激发兴趣,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对学生影响很大,平易近人,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心情愉快地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相应的历史事实激发学生愤怒感、自尊心,使学生了解祖国历史的重要性。
二、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历史老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搜集史料,在教学中,首先,要给学生概括介绍历史课的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了解历史课的总体目标以及如何学好历史课。
其次,结合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机。
教师可以用简练生动的语言导入新课,提出新课内容、重点及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事件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事件的求知欲。
再次,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在学习具体历史问题上让学生感到知识是必需的和有用的,可以用纵横联系的方法,古今对比的方法来处理教材的某个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处理好历史中趣味性与科学性的关系。
教师应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正确反映历史史实,不能为了引起学生兴趣随意夸张歪曲历史史实,把神话故事、传说故事当作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获得学生的喜爱?学生对某一教师的好恶是学生对该科目是否有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教师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和独特的人格魅力,真心实意地对待学生,采取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手段,学生才会从心里真正地喜欢教师。
教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教学效果才会达到最优。
二十一世纪的教师,不仅仅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职责,还承担着塑造学生的理想和品德、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健康的人格等任务,在这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是否被学生喜欢是导致教学效果优劣的一个关键因素。
只有学生喜欢上了老师,才会学得高兴,教师也才会教得愉快,教学效果才会最优,才能更好地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个性的目标。
初中历史新教材“导语”的应用
初中历史新教材“导语”的应用摘要:2016部编初中历史新教材,与原来的教材相比较,发生了不少变化,作为一线的教师,必须适应与掌握好新教材。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本文抓住新教材中新添加的内容——“单元导语”展开分析,试图阐明“单元导语”与“课前导语”的重要性,引起更多一线教师对“导语教学”的重视。
关键词:历史新教材单元导语课前导语从2016年新学期开始,我省开始全面使用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新教材,部编本”历史教材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
“点”是指重要的历史史实,“线”是指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教材内容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
具体呈现方式是在单元框架下设课,在每课中设子目。
具体包括单元导语、课文正文、课文辅助部分等。
本文主要以新教材为依据来谈谈导语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导读系统分为“单元导语”和“课前导语”两大类,“单元导语”主要是指每单元正文部分之前的本单元知识简介和导读;“课前导语”主要指每课标题和课程正文部分之间的一块棕色楷体字的内容,一般是本课内容的历史事实简介或者是与本课有关的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回顾。
不同专题的“单元导语”其实就构成了整个初中历史的知识框架,它是新课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单元导语”中,可以感受到编者对这一单元内容知识的设计理念和内容的整体脉络,对于整个专题的学习起着风向标的作用。
“单元导语”,简述本单元时段相关问题历史演进的轮廓、特点,是对本单元各课的统领和整合,也是对本单元学习主题的提示与概括,语言精练,逻辑性强。
带领学生阅读“单元导语”,能使他们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单元的线索,加深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开阔本单元学习的视野。
贯通阅读教科书中的各“单元导语”能使们清晰的触摸中外古今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发展的脉动,又能对中外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不同特征和最终发展趋势对比掌握。
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导语这样写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些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基于教材辅助栏目有效运用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探讨
识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进而学生充分发 理解。历史学科具有多因素特性,在多种 容,其主要作用是对教材正文所表述的历
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历史课堂活动 条件作用下,一个事件得以发生,通过相 史事实和观点起到良好的史证作用。实践
2020·25
78 教学文萃 JIAOXUEWENCUI
教学中,教师在开展正文教学时,要引导 学生有侧重地对“材料研读”中的文献进 行探究分析,这些材料与正文教学内容一 致,所反映的历史信息较为丰富,可以较 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 史思维,促使学生历史空间想象能力的提 升。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研读时,教师应结 合正文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 融合分析探究,进而助力教学目标的有效 实现。例如,对于华夏民族的说法,梁启超 的《饮冰室合集》里曾有一段供学生进行 研读的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 古以来,诸族错居,解除交通,各去小异而 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 夏是也。”基于此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度 思考,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供辅助。引 导学生仔细阅读材料,说一说华夏民族的 形成有什么特点?通过材料研读的运用, 能够更好地对华夏民族的来源进行解释, 在史料支持下,观点论述更具理论依据。 在对相关材料进行解释与分析后,历史性 知识得以整合,通过材料研读能够加深学 生对于正文来源的理解,便于学生更好的 阅读材料,明确观点,促进学生历史学科 核心素养的不断增强。
JIAOXUEWENCUI 教学文萃 77
基于教材辅助栏目有效运用的初中历史
教学策略探讨
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实验中学 许艳青
摘要:初中历史教材辅助栏目作为教 中,课前导言也能够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 关史事的运用来辅助历史教学,能够更好
材内容的一部分,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全 良性支持。例如,在开展“中国早期人类” 地弥补空缺,促进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顺
七年级历史新教材教案
七年级历史新教材教案使用打制石器,过群体生活,会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上的里程碑。
一起看看七年级历史新教材教案!欢迎查阅!七年级历史新教材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是学生认识到中国是远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元谋人、北京人的特点。
【教学难点】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激趣导入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了人类历史。
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那么,最早的人类产生在什么地方,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人类的奥秘。
二、新课学习(一)元谋人教师:俗话说的好,树是有根的,水是有源的。
那么,同样道理,我们人类的老祖先是怎样出现在地球上的呢?关于人类的出现你知道有哪些说法吗?学生:中国有女娲抟土造人说。
学生:西方有上帝造人说。
多媒体展示教师: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的神话有一个共同的观点,人是神创造的。
我们人类果真是“神”创造的的吗?那么我们人类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
(多媒体展示)(多媒体展示祖国境内远古人类遗址图)教师:元谋人产生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学生: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教师:考古学家在哪里发现的元谋人足迹。
学生:云南元谋县教师:那元谋人的生产生活情况怎么样?学生: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教师:元谋人的社会地位如何?学生: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教师:早在1965年5月1日,新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两颗牙齿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经科学家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物,距今约有170万年,我们称他们为元谋人(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的发现教师: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遗址堆积层厚40多米,遗址最先于1921年被发现,后来人类学家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3枚牙齿,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历史新教材的课前提示如何使用
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新教材在体例、结构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打开课本,首先映入眼帘的一个变化是每一课正文前都有一
个方框,框内有一段精心设计的引言(即课前提示),如何在教学中
充分使用这一课前提示?下面就以新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第十三课《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为例,作一说明。
一、可作为导语
导语是讲授新课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有如戏剧中的“序幕”,一开始就能立即抓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新教材的课前提示往往是根据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的心理特点,精心编拟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悬念,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
如《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一课的课前提示:“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怎样发生的?对历史起了什么作用?楚汉战争是谁同谁的战争?‘破釜沉舟’、‘四面楚歌’这些成语包含着哪些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你们想知道这些生动的内容吗?请看下面的课文。
”这样的课前提示简直就是准备好的设疑、悬念导入,类似这样的课前提示几乎每课都有,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可以适时采用。
二、可作为教学提纲
新教材的课前提示本身就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揭示了本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线索,为教师准备好了本课的教授提纲。
如提示中的“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提出了秦末农
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怎样发生的?对历史起了什么作用?”提出了农民战争的爆发经过和意义,而“楚汉之争是谁同谁的战争?”指出推翻秦朝后的结果。
这样本节的基本内容、基本线索即秦亡的原因、经过、结果,通过课前提示清楚揭示出来,教师可作为授课的提纲。
三、指出了重点、难点
大部分课前提示往往是围绕本课重点、难点提出要思考的问题。
这些问题往往是本课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
如“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秦末农民战争是怎样发生的?对历史起了什
么作用?”就是本课的重点,而“楚汉之争”则是本课的难点。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要向学生着重讲清秦王朝暴政表现在苛税、重役、酷刑三个方面。
要让学生着重掌握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的大泽乡起义,提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以及陈建立的张楚政权和前207年项羽大败秦军的巨鹿之战,前206年刘邦进逼咸阳秦亡的基本知识。
要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对难点“楚汉之争”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在秦亡之前是属于农民战争范畴,
而秦亡之后的楚汉之争则是统治阶级内部为争夺皇位的战争,秦亡前,项羽、刘邦是农民起义领袖,秦亡之后他们的身份是“西楚霸王”和“汉王”。
四、可作为指导学生自学的阅读提纲
对学生来说,一打开课本,首先看到的是语言精炼生动、又富于启
发性的课前提示,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学生可带
着课前提示中的问题一步步进入历史知识的王国。
“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的提示引导学生阅读“秦的暴政”一目,“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怎样发生的?”的提示可引导学生阅读“陈胜吴广起义”和“农民战争推翻秦朝”这两目,“楚汉之争是谁同谁的战争”的提示引导学生阅读“楚汉之争”这一目。
就这样学生依据课前提示中的问题,一个一个地去寻觅答案,就会
了解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线索。
五、可作为课堂提问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思维和解决问题是紧密联系着的,未知的世界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接触到某些新的不大理解的知识时,便会产生思维。
学习就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所以教学活动带有鲜明的问题性,而课
堂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课前揭示大多是提出一系列生动有趣的问题,这就非常便于教师利用课前提示中的问题因势利导,通过释题的过程,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前一课学生刚学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对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有一个正确的看法,而教授第十三课时,利用课前提示的“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这样的问题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探求和思考,当教师明确告诉学生,秦朝是被农民战争推翻的,随即又提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推翻赫赫一时的秦朝”等问题必将会激起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望。
总之教师可利用课前提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把握时机,一个一个提
出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六、可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中的不少课前提示注重每一个时期的特征,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深化和升华了教材内容。
通过残暴的秦朝被农民起义推翻的课前提示,培养学生树立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失去历史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结合前一课的课前提示中“怎样评价秦始皇的功过”,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对历史人物的功过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的能力。
七、可作为课后小结的依据
结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是不可忽视的最后环节。
好的结尾可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使整个课堂结构严密、紧凑、和谐、完善。
结尾的方式很多,依据课前提示可进行概括式结尾。
在讲授完本课后,可按照课前提示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并指出:由于秦朝繁重的赋税徭役、残酷的刑法,人民忍无可忍,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继之而起的项羽起义军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前206年刘邦进逼咸阳,赫赫一时的秦朝迅速灭亡了,随后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由于刘邦的约法三章,善于用人,又以汉中为根据地,终于在公元前202年在垓下战败项羽,建立汉朝,这样继秦亡之后,一个强大的西汉兴盛起来了。
总之,新教材的课前提示有利于教和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前提
示的功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