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学霸自揭心路历程:我的学霸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0后”学霸自揭心路历程:我的学霸之路

随着年岁增长,“学霸”这个词,跟我脑门上的发迹线一样,在我的生活中渐行渐远了。不过,我依然清晰的记得,20年前那个下午,那通电话。

- “兄弟,”电话这头的我略带紧张的问道:“怎么样?多少?”

- “不是太好,才861......你多少?”

- “我......我856......"

- “哇,恭喜恭喜,这么高分!”

- “滚犊子!”

然后两个人在电话里没心没肺的笑了。

第二天的报纸上,公布了广州市当年高考状元榜(上古时代特热衷搞这套玩意儿)。小陆同学总分第五名。我紧挨着他,第六名。

如果,高考有以同桌为单位的双打比赛,那我们应该是本届的全省冠军了。

不过,我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选手,走着不同的道路。正如我们的人生,只在高中三年的课桌前,有了一点交集

-----------------

初中,同级不同班。令人惊奇的是,在那三年里面,我们彼此竟从未见过面。他从入学起便是受人瞩目的学科明星。早早通过奥赛在我们这所市重点中学里面树立了江湖地位。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除了体育,几乎所有学科的竞赛他都要掺一脚。

我则是.....nobody。初中入学,路人甲一枚。成绩稳定在班10多名开外,年级百多名。身体还没长开,连体育都有挂科的项目。窝在角落里,用着不起眼的书包文具,穿着发型毫无特点,老师不会注意,同学们也不太爱搭理。

假如说,我多少还有点与众不同之处,也许就是性格上特别的骄傲自大了。不时会说出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自夸的话,在一个所有评判标准都唯考试成绩而论的环境里,只会惹来周围人士的嘲讽讪笑。

哦,差点忘记了,因为会画些小画,被班主任分配去出墙报。

“老师,我可以不做这个么.....我想多花一些时间在学习上面.....”

“什么?集体分配给你的事情,你都不愿意做么?”

看着老师严厉的目光,我只好默默接受了这个任务。

对于一个才华欠奉的人来说,那绝对是苦差事。每当同学们放学回家,才是我开始干活的时候。跟三两同学把桌子在墙报黑板前拼好,爬上去,擦干净上一期的内容,画画,套用着平庸的模板,写着乏味寡淡的文字。有时候要几天才能完成一次任务。回家之时,已是华灯初上,骑着破单车,行走于夜幕之中。然后......迎接第二天大家的评头品足,或者,什么都没有。

一个阴冷的下午,自习课。许是课室里过于吵闹,班主任走进来怒喝,骂了几句。可能那天我的造型看起来比较温顺,她突然指着我说:“大家好好看看大头,他虽然学习一般,出的墙报普普通通,但起码他知道做好自己!我不指望你们像隔壁班小陆那样,你们本本分分学会做好自己就够了!”

课室里忽然变得鸦雀无声,仿佛空无一人。然后,在某个角落里,传来不知谁的低声嗤笑。这算是在夸我么?我的存在感,难道就只是课室后面那两周一版,无比蹩脚的墙报么?

小陆?已经有我这么个路人甲躺枪不是够了么,为什么还要拉一个全明星球员来垫背?

所以,我就需要甘于自己平庸的天资,去接受这样的位置,对吧?

好的,我明白了。

我应该感谢班主任的这番话,因为它帮助我开启了人生的另一种模式,一种我从来不知道自己拥有的模式:

认真去研究规则,然后,找到漏洞,战胜它。

在这个地方,这里的规则,至少我所理解的规则,就只有一条:你只有凭着考试成绩冲到最前面去,才能获得与别人谈笑风生,平起平坐的资格。

我依然不善言辞,没法在短时间里面提高自己的语文技巧和写作能力;我对外语兴趣欠奉,始终不得其门而入;对于数学,我依旧无可奈何,这似乎也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问题......可是,考试总分的评定,还包括一门:政治。

没有任何人会喜欢这门课。老师照本宣科,同学草草应付;考试题目乏味,答案千篇一律。谁都知道它不在会考范围内,所以没人会在上面浪费时间。可是,不知是否出于教育局的规定,期末总分统计排名时,却会把这门毫无意义的课程,一并的计算进去。

只要排到年级前12名,便可以获得奖学金——13元,等于该学期的学费。

我花了点时间,研究了一下考试题目与课本,得出一个结论:只要我在考试的时候,把课本完整的抄一遍,是的,只要抄对章节,就可以获得满分。

当然,我不会真的拿课本出来抄,那是做弊。我抄的是脑海里的课本。

于是,在不为人知的时候,我把整本政治课本一字不漏的背了下来。靠着这个粗暴简单不讲道理的办法,我让自己的总分足足涨了近20分。在接下来的期中考试,其他科目没有大起色的情况下,居然大大咧咧的杀进了全班前五名,离获取奖学金资格已经非常接近了。

在这种变化刚出现的时候,其实没有引起多少人的关注。路人乙丙丁们多半只是说:政治满分哦,你是有多爱这门课啊?

而我却没打算就此停下来。要走到小陆那个层级的圈子里面去,我还需要做得更多。

我开始钻研其他科目的“漏洞”。

一眼望去,学海茫茫,这看起来真不是机械式的死记硬背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依然会在某次测验中考砸数学,或者写出篇低分作文,或者连错5、6道英语完形填空。

然而,还是被我发现了漏洞所在。

这种教育模式,他评定的标准就只有“考试成绩”。只要是考试,就要靠老师们去“出题”。学科知识是如此的漫无边际,但老师的题库,却非常有限。

我总觉得,身边某位同学,其能力远不如我,却总能在数学上获得比我高得多的分数。不,绝对不是我过于自信,这里面一定有我所不了解的秘密。反复思索了很久,终于搞清楚了一件事情,一件我本该早就觉悟的事情:他们都买了一本老师推荐的习题集A,而我却因为手头拮据,买了本书名类似的习题集B。

两本习题,水平孰高孰低我无法判断。但显然,老师的出题套路,来自于A。身边的这些同学,他们也只不过是在重复着机械式的答题模式,而已!

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我想方设法,跑去同在一个学校读书,高我一届的邻居那里,弄来了一本。用了一晚上,我把那本皱巴巴,连封面都没有的习题集,认真的看了一遍,在里面找到了我此前测验碰过壁的所有题目的原型!

我,略带阴险的笑了。

在这样一个年纪,我已经完全想明白了,这特么的真的不是什么具有积极意义的学习方法。这种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理解学科知识几乎毫无帮助。它不要求你有太多的创造力,却将自己包装成壁垒森严,充满不确定性因素的学术禁区。他只是粗暴简单的把学生浇筑进一个模子里去,通过机械化的训练,去适应那种既定的竞争标准。你考试高分,低分,并不直接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