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对比有哪些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对比有哪些变化在新课改背景下,有些语文教师仍在走着老路,他们并不了解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区别。而如果不了解这些区别,新课程改革就很难成功。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哪些不同点呢?

1. 教学目标不同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侧重于知识和技能,很少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这种教学目标的设计折射出的教学理念就是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意;重智能变化,轻心理变化。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只知记忆,不知思考;只知接受,不知创新。而语文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目标更具整合性,它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它要求教育目的观从“智能观”向“素质观”转变,“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于鉴赏、表达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它是适应社会发展,不断完善教育功能,促进教育更好地培养现代人的必然结果。

2. 教学内容不同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常常以课本为中心,抱着课本,进行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分析与讲解,试图通过这一举措,让学生记住知识,形

成能力。殊不知,这样就文论文,不及其余,不仅弱化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因为脱离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母语社会背景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走“开放式”的语文道路。具体地说,就是以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原有认知结构为出发点,以语文课文为信息之源,纵横延伸,立体展开,引进与课文相关联的信息,为课文知识的学习、能力的训练、情感的体验架设桥梁,构建认知框架,最后达到同化课文,改变并发展学生认知结构的目的。

3. 教学方式不同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常常以教师讲解为中心,即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给,生收。教多少,学多少,不教则不学。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平等、没有民主,只有权威和专制。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扼杀。而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师与生的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在课堂上,不管是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呈现的都是师生双方以平等的心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着教学内容,获取着新的发现,最终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4. 教学过程不同

在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用自己精心细致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整个课堂始终充满着一种声音,沉闷而压抑,学

生在下面只有听的份,记的份,很少用自己的头脑思考,更谈不上调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这种缺乏情感体验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只能是死知识,假知识。而新课程语文则倡导教学过程的活动性,教师要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析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5. 教学手段不同

我们现在面对的学生处在一个视听信息非常丰富的环境里,单凭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这些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确实有点勉为其难。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引进录音、电视、幻灯、投影、计算机及互联网在内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如教《祖国山川颂》可来一段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作者激情昂扬的感情基调和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教《南州六月荔枝丹》可设计一段简单的动画片,来体现荔枝的内外结构……通过这些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外部刺激,不仅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而且加速了学生的感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6. 组织形式不同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比较单一,往往是在固定的时间和

空间里教师讲,学生听,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在具体问题上却存在很大的互补、互助性……这些观念上的更新带来了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巨大变化。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在活动主体上,既有教师讲,学生听;也有学生讲,师生听;既有小组合作探究,也有组间争辩对抗。在座位方式上,既有马蹄式,也有圆圈式……在学习空间上,既有室内封闭式课堂,也有室外开放式课堂。一切变化都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身心发展灵活而定。

7. 评价体系不同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主体,以考试结果为主要方式,而对于学生的参与程度、交往情况、思维状态、情感变化等很少关注,因而,学生也只重视考试成绩,而对于课堂问题的回答、合作讨论的参与缺少热情,缺乏兴趣。而语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则呈多元化态势。在评价主体上,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可以是学生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学生相互评价。如一名学生朗读课文之后,可以先让学生自我评价,再让其余学生评价,这中间可穿插教师的见解。通过评价,不仅让朗读者明白了得失,明白了原委,而且使

其余学生加深了印象,获益不少。在评价原则上,消除了非错即对的绝对化评价。对教材中的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面固然有一个相对确定、相对客观的理解,但阅读是一种主观体验,由于各人的认知结构、生活经验等差异,他们所获得的感受或结论也是不同的,对此评价当以定性评价为主。在评价方式,也由过去以考试成绩为主的单一性评价转变为作品展示、成果汇报等多种评价方式并存。这种多元性的评价不仅促进了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