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对比有哪些变化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摘要: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教学观念要求教师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即在课堂教学中要与学生有良好的互动和沟通,避免把课堂教学变成“谈话商店”。
只有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新的语文教学,使学生不仅能感到有趣,还能学到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能够有效;教学过程要求教师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整合多元要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结合这三点,我们将深入分析,为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教学提供保障。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1课程改进中的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对比1.1课程设置及所用教材的不同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时比过去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长得多,这就要求学校在设置小学语文课时的过程中与其他课程进行合理安排。
在不增加学生压力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学科间的学习时间。
其次,在教材的选择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不同地区的学生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会有所不同,但小学语文教材主要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外研社出版。
虽然各学校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但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符合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中国新课程改革也对小学语文教科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校选择小学语文教科书,我们应该贯彻“一个标准,多个版本”的原则,即即使在选择小学语文教材的过程中,也没有大的版本差异问题,只要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标准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原则。
1.2教师教学质量和重点的差异根据对小学传统语文教学班的观察,许多地区,特别是边远和农村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师水平普遍不高。
许多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学士或以上学位,这对学生提高小学语文素养非常不利。
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也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相关要求。
只有在教师素质达到相关标准后,才能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需要定期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年级和岗位。
传统教学模式与课改模式的对比与反思
传统教学模式与课改模式的对比与反思传统教学模式与课改模式的对比与反思新课改理念下我们的课堂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有人称之为教学革命,而这一切变化的根源都基于教学理念的变化,传统教学模式更多的关注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学,新课标理念科学的认知和定位教学过程,抓住了学生学这个主要因素,重新定位了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为了实践新课标理念,我们对课堂模式进行了改革,创设了与之适应的新的课堂模式如“目标导学”“先学后教”“自主探究”等,随着新的课堂模式的出现,一些习惯于传统教学的老师顿感无所适从,疑虑重重,现就自己的一点体会对新旧课堂模式的异同进行一些对比与反思,以期促进语文课改的实施。
一、新旧课堂模式的不同点:1、教师的角色不同在传统课堂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是知识的传授者,道德的说教者;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感悟,充实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在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另一方面教师也从过去“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转变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学生自我调适,自我选择的引导者。
著名教育家奥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独立去获取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
”。
2、学习方式转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只要身处课堂认真听取教师的讲授,理解教师所教的知识掌握教师传授的方法就行,总之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新的课堂模式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的去学习知识获取能力即自主学习,学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充分实现教师的主导功能和学生的主体功能,总之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亲身实践体验发现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学习。
新旧两种课堂教学模式利弊对比
新旧两种课堂教学模式利弊对比阳芳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切,咱们日趋重视课堂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取得了关注,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课改主题下,结合学生访谈反馈的结果,我仔细对比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新课程标准下的改革,谈谈自己浅陋的观点。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利与弊传统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主导,以教为中心,学围绕着教进行。
在课堂中,一切以老师为中心,老师往往把教学进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完成教案的进程,必然程度上轻忽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轻忽了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进展的整体关切,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轻忽学生的情感。
长期以来,咱们的教育只强调记忆、思维等的训练和培育,却没成心识到学习进程不仅是一个熟悉活动进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活动进程。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过于注重结果而轻忽对进程的评价,造成的恶果是: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信与踊跃性,使学生不能清醒地熟悉自我,反思自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进展的能力与品质得不到应有的训练与培育,学生的个性健康进展受到了极大影响。
如此的教学方式,会渐渐使学生丧失对知识的探讨的好奇心和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上,学生以听讲为主,随着老师的思路,缺少自己对所学知识的观点,知识变成一种机械的同意,而不是主动获取。
咱们的学生解题能力很强,可是创造能力却不如他人,有专门大程度上源于咱们的教学方式,咱们的学生只会老师教过的东西,而不会自己去探索和研究,在长时刻的被动式教学方式下,也就渐渐丧失了主动学习的能力。
可是话也要说回来,既然称其为传统教学方式,那么它已存在了很连年,延续至今,老是有它的优越的地方的。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少走很多弯路,老师教授的是前人的经验和精华,如此能够在有限的时刻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尤其在现今中考,高考的压力下,老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不可能有很多的时刻让学生慢慢去理解书上的知识,自己去探索,这是现实环境所不允许的。
新课改在语文教学中带来的变化教育论文
新课改在语文教学中带来的变化教育论文新课改在语文教学中带来的变化教育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使我们对教育的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教师的教学理念变了,教学方式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学习兴趣浓了,教研氛围更浓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
关键词:观念方式形式新课程标准如同一股春风,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春的气息,也给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
由于对新课改最初的迷惘、茫然,到渐渐的认识、实践及至现在的掌握、运用,经历许多探索,也付出了很多的艰辛。
所幸的是,经过实践,学校教学工作也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教学评价也发生了变化,教师“新”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学生“学”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素质教育在新课改目标强力驱动下不断推进,使我们对教育的一些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挑战。
一、教育观念的变化为保证实验工作的有序有效,县领导把转变教育观念,作为先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工作来抓。
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全过程,特别开展了大量扎实的、以课堂教学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教职活动,如集体备课、不同课型的探讨、多层次的探讨课等,使课改理念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作用于每个学生身上。
“学习新课程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活动已在全县展开。
他们在使用现行教材、现行大纲的条件下,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教育实验为突破口,改革教育教学,推动素质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新课程能否顺利地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的要求,在于教师观念的更新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因此课程改革的过程将是新课程思想与我们旧有的教育思想碰撞、思辨的过程。
二、课堂面貌的变化1.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
过去的教学是以教为中心,教育方式是”师命生从”,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不再是课堂的唯一主宰,教学变得民主化了、人为化了,教师的权威与尊严受到学生的挑战,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地位,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激励的是学生学习的创造力。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注重对知识点的传授和记忆,而新课程改革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文运用能力。
下面,本文将从课堂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和学习方式三个方面来探讨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堂教学方式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
传统的语文课堂以讲授为主,教师在黑板前面一遍遍地讲解知识点,学生则机械地记忆和背诵。
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扮演着引导者、设计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通过举例、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课堂上的教学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如小组活动、讨论、合作学习、案例分享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评价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对学生记忆和背诵的评价,注重成绩和分数的衡量。
而新课程改革则更加注重对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评价。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素质评价。
在语文教学中,评价不再仅仅局限于作业和考试,而是更注重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综合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口头表达、写作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新课程改革也提倡分层次、分项目、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传统的语文学习以纸质教材为主,学生通过课本的阅读和背诵来进行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方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新课程改革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进一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电子书籍等途径获取更多的语文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高中语文新旧教材对比
高中语文新旧教材对比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高中语文教材进行了改革并开始实施到教学过程中。
材与旧教材相比,有哪些变化,又是怎样来体现新课标的要求的呢?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新旧教材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新旧教材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发生了变化。
材的指导思想是要提高学生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二者相辅相成。
在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要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同时,把“过程和方法”放在突出地位,以此来联系、整合“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程目标和相关内容。
其次,在材中,“表达交流”部分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如何引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以及对研究方法的了解、模仿与反复训练。
例如,“表达交流”的过程和方法,如“心灵共鸣”“亲近自然”“发现幸福”“美的发现”等;领悟的过程和方法,如“善于思辩”“直面挫折”“缘事析理”等。
由于教材所设计追求的是渗透式的研究“过程”,又重在“方法”上的引导,研究训练的落脚点在“能力”,从而改变了以往常见的那种偏重课堂灌输的方式,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创造性来研究。
这在“梳理探究”部分表现的尤为明显,它要求学生在读写能力得到稳步提高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自然受到陶冶。
此外,新大纲也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既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例如,教材中的文章很注重人文思想。
如《别了,不列颠尼亚》、《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等文章鼓励学生关注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不去追究学生议论与探讨的深浅和正确与否,至少可使他们拥有了用一种开阔的视野来看待世界、审视自我。
材有的文章表现了人类共同性的东西,这样就有了一种超时代的效果,如对生命的热爱、对人文精神的关怀等等。
对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2020年12期┆73研究对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李永贵摘 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深入地开展,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更新,教学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进,语文新课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教师产生了一些新困惑。
对这些困惑进行了一些恩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困惑思考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使初中语文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产生了一些新困惑。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理清思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反思。
一、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是否与传统的截然不同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重在创新,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有部分教师用"全新”目光看待新课改的语文教学,认为新课改的语文课应该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的。
那么,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教学真的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截然不同吗?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课堂教学模式,很难明确,更不能套上一个固定的模式而称之为“新课改的语文教学模式”来推广,因为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但无论釆取哪种教学方法或模式,都应该具有实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提升。
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并非截然不同,教师也不必用否定传统的“全新”目光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
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如我们已经娴熟掌握的启发式、点拨式、讨论式等。
更何况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优良传统,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广大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而不断发展。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改革的是什么?是过去那种无法适应当今学生需求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我们应转变“满堂灌”“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模式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独霸”讲台的传统模式为师生互动式学习。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何不同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何不同?怎样的课才能算得上是一节好课?(1)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我国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课程改革,将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新的课程标准有六大目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改革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对有一定教龄的教师来说,传统教学方法根深蒂固,要突破以往的成规相当的难。
新的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革新,只有找到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我们才能够更好的进行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改革。
对照新课程理念反思传统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这些课堂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弊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区别有:首先,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教师是“传道者”。
而新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是一个让学生获得知识与培养技能同步进行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将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设来自生活的教学情境,并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容的课堂氛围。
其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过分强调学科知识逻辑和学科本位。
而新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第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一味认真听讲、机械回答问题、认真记好课堂笔记等,属于典型的接受式学习方式。
而新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将改变一味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培养学生搜索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个人尊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对生活的关切,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取向。
最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过分注重教师的知识霸权,教师的观点是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
而新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将使教学活动的框架发生根本性变化。
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教学的对比分析
浅谈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教学的对比分析一、传统教学与新课标下教学的比较分析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大势所趋。
就目前教育现状来看,谈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学手段远离课堂还为时尚早。
实际上,传统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仍占主导,特别又是农村的教学,现代教学技术还远没实现其应有的巨大作用。
有些学校虽然有了计算机、语音教室的现代化设施,但其利用率还不够理想,“藏在深闺无人识”,大量硬件设施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因此,要想向前走好,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就显得更重要。
目前,能把现代教学技术辅助教学运用得恰到好处者毕竟是少数,只有观摩课上有所应用,平时教学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并不多。
总而言之,传统教学与新课标下的教学相比较,我个人认为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就其先进性说,现代教学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
就其运用效果看,现代教学技术以其容量大、速度快、内容丰富多彩而在很多学科的教学中尽领风骚。
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说现代教学技术优,传统教学手段劣。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由其所教学的内容决定的,也受着该教学内容所能达到的理想效果左右。
现代教学技术虽然有优势,但当它不适宜于一些教学内容或教学效果不理想时,就不能说它优。
相反,对某一些教学内容,传统教学手段却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时,我们可说它优。
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认为的传统教学一无是处。
二、教学过程的对比分析1、传统教学过程的分析纵观过去的教学过程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1)过于注重教师的表演和学生集体的整齐。
(2)学科之间缺乏沟通。
(3)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尊严。
在“落实双基”上不顾其余。
学生的人格受到普遍的漠视。
(4)忽视课堂的情感活动。
只盯“物”而忽略了“人”,盯着客观世界而忽略了自我。
(5)重结论,轻过程和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很难体现一种”能动、自主、有创造..2、新课标下教学过程的分析新课标明确提出“新课程标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小学语文对比
新课标小学语文对比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标准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和挑战。
本文将对新旧课标小学语文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一、教学目标的对比旧版课标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而新课标则更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感和文化意识等。
二、教学内容的对比在教学内容上,旧课标较为固定和单一,侧重于文学知识的传授和文学作品的阅读。
新课标则更加丰富和多元,不仅包括文学知识,还涵盖了语言文字、文化常识、思维训练等多方面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的对比旧课标下的教学方法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较低。
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评价方式的对比在评价方式上,旧课标多以书面考试为主,评价内容较为单一。
新课标则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口头表达、书面作业、实践活动等,更加注重评价学生的实际语文应用能力。
五、课程资源的对比旧课标下的课程资源相对有限,主要依赖教材。
新课标鼓励教师和学生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如网络资源、社区资源等,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师角色的对比在教师角色上,旧课标下的教师更多扮演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的组织者。
新课标则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创新。
七、学生地位的对比新课标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而旧课标下,学生更多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过程相对被动。
八、教学环境的对比新课标提倡创设开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相比之下,旧课标下的教学环境可能较为严肃和封闭。
新课改之后语文教学的几大转变
新课改之后语文教学的几大转变语文课改已经进行了十几年了,有目共睹,语文课改取得了巨大成功。
回首这十几年的课改之路,很有感慨,也更加明确了语文教改的方向,更加珍惜新课改的成果。
十多年的时间不短,千万名语文老师在耕耘者、思考着、收获着;十年时间也不长,传统的语文教学痼疾深厚,老师们殚精竭虑,抽丝剥茧般完成语文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任务,成果斐然,效率高速!我从教20 余年,课改前与课改后两个十年相对比,感受颇为深刻。
一是对于语文教学思想认识上的转变。
由过去单一的模糊的认识上升到全面的明晰的认识。
前十年的对于语文课程的定位,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没有把握。
先是注重工具性,于是在教学中侧重于传授知识与技能,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常常沦为机械的记忆与运用。
经过十年的课改,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已经非常明晰,那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不容置疑的!引导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就好比让学生拥有了一把钥匙,用这把钥匙,同学们才可以更好的区思考、学习、生活。
所以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
这就是它的工具性。
人文性也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富于人性化的,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感受并理解祖国的优美的语言文字,受到祖国深厚的文化的熏陶。
并在长期的诵读与学习中,学会思索、表达、写作等,有自己的思考与创建。
让自己与古今中外的作者对话,形成自己的认识。
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从根子上搞明白。
工具性与人文性就好比语文教学的双子星座,缺一不可。
语文课程的这个基本特点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语文课改之路!二是教与学行为的变化。
过去,也就是前十年,机械式的灌输,整节课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课的好坏在于老师“讲解”地精彩不精彩。
学生的学习就是认真地听、认真的记、认真的回答!现在,那种教学方式老师们也觉得很可笑了!也就是说,老师的教学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课堂上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学的主体!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接受,而是自主的思考,并在课堂上学会合作和探究。
2024年上半年小学语文新课改总结
2024年上半年小学语文新课改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教材内容更新:新课改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加了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选读,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其文化自信和理解能力。
2. 学习方式变革: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减少了填鸭式的教学,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
3. 课堂活动的变化:新课改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例如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活动、阅读分享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4. 文字教学的优化:新课改更加注重文字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通过让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写作训练等活动,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总之,2024年上半年小学语文新课改在教材内容、学习方式、课堂活动和文字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第 1 页共 1 页。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转变。
传统的死记硬背式教学逐渐被弃置,而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方式逐渐兴起。
这场变革不仅仅意味着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变,更是对教师教育理念和学生发展观念的冲击与重塑。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成为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师角色三个方面,对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进行探讨。
我们不得不关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改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以文言文和古诗词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强调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继承。
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的语文教学更注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内容必须更加接近学生生活和实际需求,增加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和应用文的教学内容,建立起更加有针对性的语文课程。
这样的改变不仅符合学生成长的需要,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从教学内容的转变看,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已经从单一的传统文化教育向综合素养的培养转变。
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在教学方法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前的教学方法主要以“灌输教育”为主,教师在讲解课文的强调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即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组织教学,如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性教学、情景教学等,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和创新能力。
从教学方法的转变看,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已经从被动的传授向主动的引导转变。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还需要重塑教师角色。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扮演着“权威者”的角色,他们的作用主要是传授知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现代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总结
现代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总结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现代教学设计和传统备课,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现代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总结篇1教育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蓬勃发展,现代教学设计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备课,成为了教学的重要部分。
为什么传统的备课会被现代教学设计所取代?下面,我们将二者进行对比。
首先,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1.二者都注重教学的过程化,重视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组成,重视对各个环节的情景预设。
可以说,二者的计划性是相同的。
2.二者的对于教学的一般程序相同。
两者都是遵循:目的(目标)———内容———形式(策略)———小结(评价)的教学程序进行的。
3.二者同样关心教学的最后效果。
但是,现代教学设计之所以能渐渐替代传统备课,还是因为二者之间的许多不同之处:1.内涵与理论基础不同。
传统备课与教学设计有着同样的计划性,但是,传统备课是为了教师能够顺利的给出知识而进行的准备设计,属于一个刺激——反应的过程,教师给出的刺激越大,学生的反应越大。
而教学设计的内涵主要突出了“教”要基于“学”,教要为学服务。
另外,传统备课的理论基础是依据教师的以往教学经验而准备的,可以说一次的备课结果可以使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而现代教学设计是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基础,对于不同情景环境下的教学目标,应该设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讲究“教无定法”,将教学看作是一门艺术或技术。
2.教学目标不同。
传统的备课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注重的只是知识的传播,完全以知识的教授为重点,价值取向单一。
而现代教学设计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包括思维方法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的是解决学生更好的发展与学习。
其价值取向是关注人的发展,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关注重点不同同样属于课前的准备,传统备课是为怎样教而准备的,而现代教学设计是为怎样学而准备的。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及新旧课标的对比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
汉 语 言传 统— — 中学 语 文 教 学 的怀 抱
如 , 出 自 《 》 的 “自强不 息 ” “ 明 ” “ 贱 ” “ 静 ” 易 光 贵 动 “ 柔 ”, 出 自 《 学 》 的 “ 不 在焉 ” “ 而 不见 ”, 出 刚 大 心 视
汉 语 文 化博 大 精 深 , 历 史悠 久 , 仅就 有 文 字记 载 ,从 甲
率 ,也 训练 了现 代 人 所 必 需 的竞 争 意 识 。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 我们 把 需 要 积 累 、掌 握 的 文 言 基 础 知
写 比赛 ,代 表 竞 争 等 等 。文 言 基 础 知识 的复 习和 掌 握 也可 采
一
L。这 就 昭示 : 世 界 上任 何 研 究 都是 前 人 研 究 的延 续 ,任 何
文 是 全 新 的学 科 。但 是 ,这 个 从 头 到脚 全 新 的 “ 娃 ”,血 娃
成 果 都 是文 化 沉 淀 的升 华 。换 句 话说 ,就 是任 何 人 要 创造 发 管 里 流 淌 着祖 宗 的基 因 ,骨 肉里 烙上 了传 统 的 印记 。 明 ,都 必 须 以传 统 的 文 化 以 及前 人 的研 究 为基 础 。 中学 语 文 教 学 必须 让 学 生 学好 课 文 , 但 需学 的课 文大 多
一
样 不 是 从古 代 发 展 而 来 ? 中学 语 文教 学 要 扩 大 学生 的 词汇
量 ,而 扩 火 的途 径 就包 括学 习古 人 语 言 中有 生 命 力 的东 西 。 古人 语 言 中有 生 命 力 的 词 语 还 是 我 们 今 天 的基 本 词 汇 。 例
点 ,我 们 从两 方 面 阐 述 中 学 语文 教 学 与 文 化传 统 的关 系 。
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方式的四个转变
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方式的四个转变作者:龚正求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第5期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第二中学龚正求【摘要】根据“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基本理念,本文从笔者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从“权威教学”到“共同探讨”的转变、从“单一媒体”到“多种媒体”的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从“学语文”到“用语文”的转变的四个转变。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方式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本人在教改实验中,就改变自身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从“权威教学”到“共同探讨”的转变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过程那种沉闷和严肃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
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
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
二、从“单一媒体”到“多种媒体”的转变以电脑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能够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多媒体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
浅析新课改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转变
297 洗尽“铅华”方能回归本真———对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石晓妮 (陕西省宝鸡市新建路中学 721001)【摘 要】新课改的实施给基础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折射在语文学科上,便是语文教材的编写、课堂教学的方式、教学评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都教学承载了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提升发生着变化,但语文教学似乎并没有得到本质的改变,语文文化修养,丰富精神世界……甚至有很多非语文的东西混杂其中,使语文课很容易就变成了大杂烩,导致一些老师分不清主次,把很多不属于语文的东西搬到语文课堂;还有一些老师只怕漏教却考到,课堂上给学生呈现的是多元的教学目标,庞大的教学内容,纷繁的教学环节和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课件。
结果老师教的手忙脚乱,学生学得迷迷糊糊。
细看语文现状,如于漪老师所说,语文教学仍然在指责中艰难前行。
个人认为,回归常识,给语文教学洗尽铅华,做到朴实、简单、真切,方能彰显语文课堂的真魅力!【关键词】回归本真;语文教学;教学思考【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297-01 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做才能真正为语文教学“洗尽铅华”,真正践行语文教学规律呢?一、削枝强干,提炼清瘦的教学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性质做出了这样的阐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就明确的告诉我们语文课是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教师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这样,语文教学的目标和方式就应该极其简洁,围绕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思来制定。
同时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课标明确规定的年级目标,要对自己任教的年级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既不越位,也不能不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对比有哪些变化在新课改背景下,有些语文教师仍在走着老路,他们并不了解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区别。
而如果不了解这些区别,新课程改革就很难成功。
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哪些不同点呢?
1. 教学目标不同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侧重于知识和技能,很少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
这种教学目标的设计折射出的教学理念就是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意;重智能变化,轻心理变化。
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只知记忆,不知思考;只知接受,不知创新。
而语文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目标更具整合性,它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它要求教育目的观从“智能观”向“素质观”转变,“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于鉴赏、表达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它是适应社会发展,不断完善教育功能,促进教育更好地培养现代人的必然结果。
2. 教学内容不同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常常以课本为中心,抱着课本,进行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分析与讲解,试图通过这一举措,让学生记住知识,形
成能力。
殊不知,这样就文论文,不及其余,不仅弱化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因为脱离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母语社会背景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走“开放式”的语文道路。
具体地说,就是以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原有认知结构为出发点,以语文课文为信息之源,纵横延伸,立体展开,引进与课文相关联的信息,为课文知识的学习、能力的训练、情感的体验架设桥梁,构建认知框架,最后达到同化课文,改变并发展学生认知结构的目的。
3. 教学方式不同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常常以教师讲解为中心,即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给,生收。
教多少,学多少,不教则不学。
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平等、没有民主,只有权威和专制。
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扼杀。
而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师与生的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
在课堂上,不管是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呈现的都是师生双方以平等的心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着教学内容,获取着新的发现,最终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4. 教学过程不同
在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用自己精心细致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整个课堂始终充满着一种声音,沉闷而压抑,学
生在下面只有听的份,记的份,很少用自己的头脑思考,更谈不上调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
这种缺乏情感体验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只能是死知识,假知识。
而新课程语文则倡导教学过程的活动性,教师要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析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5. 教学手段不同
我们现在面对的学生处在一个视听信息非常丰富的环境里,单凭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这些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确实有点勉为其难。
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引进录音、电视、幻灯、投影、计算机及互联网在内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
如教《祖国山川颂》可来一段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作者激情昂扬的感情基调和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教《南州六月荔枝丹》可设计一段简单的动画片,来体现荔枝的内外结构……通过这些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外部刺激,不仅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而且加速了学生的感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6. 组织形式不同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比较单一,往往是在固定的时间和
空间里教师讲,学生听,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在具体问题上却存在很大的互补、互助性……这些观念上的更新带来了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巨大变化。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在活动主体上,既有教师讲,学生听;也有学生讲,师生听;既有小组合作探究,也有组间争辩对抗。
在座位方式上,既有马蹄式,也有圆圈式……在学习空间上,既有室内封闭式课堂,也有室外开放式课堂。
一切变化都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身心发展灵活而定。
7. 评价体系不同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主体,以考试结果为主要方式,而对于学生的参与程度、交往情况、思维状态、情感变化等很少关注,因而,学生也只重视考试成绩,而对于课堂问题的回答、合作讨论的参与缺少热情,缺乏兴趣。
而语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则呈多元化态势。
在评价主体上,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可以是学生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学生相互评价。
如一名学生朗读课文之后,可以先让学生自我评价,再让其余学生评价,这中间可穿插教师的见解。
通过评价,不仅让朗读者明白了得失,明白了原委,而且使
其余学生加深了印象,获益不少。
在评价原则上,消除了非错即对的绝对化评价。
对教材中的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里面固然有一个相对确定、相对客观的理解,但阅读是一种主观体验,由于各人的认知结构、生活经验等差异,他们所获得的感受或结论也是不同的,对此评价当以定性评价为主。
在评价方式,也由过去以考试成绩为主的单一性评价转变为作品展示、成果汇报等多种评价方式并存。
这种多元性的评价不仅促进了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