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条灸法规范及操作流程

合集下载

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

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

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目的】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

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用物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 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

3.1 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 cm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3.2 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2~5cm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

3.3 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 cm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

4. 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体位不适。

5. 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及烧坏衣物。

6. 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7.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2. 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 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针灸技法——艾条灸

针灸技法——艾条灸
针灸技法——艾条灸
针灸技法——艾条灸
艾条灸是用特制的艾条在穴位上熏烤或熨烫的方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烤,使病人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2.雀啄灸
置点燃的艾条于穴位上约3cm高处,艾条一起一落,忽近忽远上下移动,如鸟雀啄食样,一般每穴灸5分钟。
操作时,在施灸部位铺上6~7层棉纸或棉布,将艾条点燃,对准穴位直按其上,稍停1~2秒钟,使热气透达深部;若艾火熄灭,可再点再按。每次每穴约按灸5~7下,至皮肤红晕为度。
3.回旋灸
点燃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方约3cm髙处。艾条在施灸部位上左右往返移动,或反复旋转进行灸治,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移动范围在3cm左右。
4.实按灸
用加药艾条施灸。因临床需要不同,艾条里捧进的药品处方亦异,又分为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百发神针等。之所以称为“针”,是因为操作时,将药艾条实按在穴位上,犹如针刺故名。

中医护理基础操作——艾条灸法

中医护理基础操作——艾条灸法

中医基础护理操作——艾条灸法
概念:艾条灸法是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或者病变部位上,进行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适应证:适用于全身各系统顽固病症而又适于灸法者,如咳喘、瘰疬、肺结核、慢性肠胃炎、骨髓炎、关节病等。

物品准备:艾条、打火机、酒精灯、弯盘、灭火小口瓶。

操作:1、解释,取穴位。

2、点燃艾条,手持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对准穴位,在距离
皮肤2—5厘米处,进行熏灸,可采用不同的施灸方法,
如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

3、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感觉,以患者感温热而无灼热感
为度,随时弹去艾灰,灸至局部皮肤红晕,每处灸5—-
15分钟,灸毕,将艾条放入小口瓶内熄灭。

注意事项:
1、施灸前应对患者说明施灸要求,消除恐惧心理。

2、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症施灸,取穴位要准,灸穴勿过
多,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对于昏迷,反应迟钝或局部感觉消失的患者,应注意勿
灸过量,避免灼伤皮肤。

4、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5、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昌江县中医院护理部
2009年8月3日。

艾条灸操作流程

艾条灸操作流程
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图
根据医嘱详细记录艾条灸法治疗的客观情况,并签名。 记录
协助衣着,安排舒适卧位,整理床单元,清理用物 整理
使艾条彻底熄灭,清洁局部皮肤 观察局部皮肤及病情毕 手持艾条,将点燃的一段对准施灸穴位,使患者感到温热但无灼痛为 度。随时弹去艾灰,灸至局部皮肤红晕 施灸 遵医嘱确定施灸部位及施灸方法 定穴 核对姓名、诊断、解释,合理体位、松解衣着,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 暖 患者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艾条施灸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 度、心理状况等 评估 物品准备

灸法临床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灸法临床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灸法临床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一.艾炷灸临床施灸,首先应选择正确的体位,要求病人的体位平正舒适,并嘱患者不可变动体位或姿势,这不仅有利于准确定穴,而且还有利于艾炷的安放和施灸的顺利完成。

《备急千金要方》指出“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肢无使倾倒,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皮肉耳。

若坐点则坐灸之,立点则立灸之,反此亦不得其穴矣。

”(一) 着肤灸法着肤灸法又称直接灸法,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皮肤上施灸的方法。

因其灸后皮肤不潰烂化脓,不遗留疤痕,故还称“无疤痕灸”。

其操作过程如下:1.选择体位和定穴:据所需施灸的部位选择舒适平正的体位,体位放妥后在上面正确点穴(可用圆棒蘸龙胆紫或墨笔在穴位上点作标志)。

2.安放艾炷:艾炷安放时先在穴位上涂些大蒜液或凡士林,以增加粘附作用和刺激作用。

然后在其未干期间将艾炷放在穴位上。

3.燃艾施灸:用线香点燃艾炷。

虽然艾炷在皮肤上直接灸治,但不可灼伤皮肤,待艾炷烧至一半,病者感觉皮肤发烫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另换艾炷再灸,直至灸满一定壮数为止。

灸后局部皮肤发生红晕。

(二)隔物灸法施灸时在艾炷与皮肤间隔垫某些物品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热时则换炷再灸,直至皮肤红润为度,这种方法称隔物灸,又称间接灸法。

所隔物品因病而设,或切成片,或制成药饼,或研成药末。

现介绍几种常用隔物灸法:1.隔姜灸:切取生姜一片,约0.3cm厚,用针穿刺数孔,放于所灸部位施灸。

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直待皮肤出现潮红为止。

2.隔蒜灸:独头大蒜切成0.3cm左右厚的薄片,用针穿刺数孔,放于施灸部位,上置艾炷点燃施灸,每2~3壮换去蒜片。

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易起泡造成创伤,故慎用。

3.隔盐灸:用于脐窝部(神阙穴)施灸,故又称“神阙灸”。

操作时用纯净干燥的食盐或干燥食盐块研末填平脐窝,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

亦可不用姜片,但将艾炷直接放在食盐上,则食盐容易爆起,以致烫伤,当注意。

二.艾条灸(一) 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约距皮肤0.5~1寸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一般每处灸5~10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艾条灸法规范及操作流程

艾条灸法规范及操作流程

艾条灸法规范及操作流程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

二、目标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

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三、禁忌证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告知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2、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五、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2、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3、施灸方式:(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1。

5—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2)雀啄灸:手持艾条将点燃一端对准施灸穴位,上下移动,如雀啄食.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5、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6、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六、护理及注意事项1、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七、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见附页)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注:1. 艾条灸方法常用者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三种.2.若有艾灸火脱落烧伤皮肤,烧坏衣被均为不合格。

灸法操作规程

灸法操作规程

目的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

使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症、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用物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准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准备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

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厘米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一般每处灸5-7壮,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施灸部位2-5厘米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

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厘米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身体不适。

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施灸完毕后,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内,熄灭艾火。

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安置舒适体位,酌情开窗通风。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目的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cm,炷底直径0.8cm,直接或间接置于施灸部位(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

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疾病,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症、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用物准备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必要时准备浴巾、屏风等。

艾灸(温和灸)操作规范

艾灸(温和灸)操作规范

艾灸(温和灸)操作规范
温和灸,又称温灸法是指将艾条燃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定距离,在灸治过程中使患者只觉有温热而无灼痛的一种艾条悬起灸法。

【适应证】
主要用于腰腿痛、风寒湿痹、肘劳、漏肩风、面瘫、胃痛、腹痛、泄泻、咳嗽、哮喘、心悸、胎位不正等及其他多种慢性病患者的防治。

还常用于保健灸。

【操作流程】
1体位选择
常用体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

2施灸顺序
施灸的顺序,临床上常见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施灸壮数先少后多,施灸艾灶先小后大。

3施灸手法
施灸手法有补有泻,需根据辨证而定,虚者宜补,实者宜泻
4操作方法
将艾条燃着一端,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灸。

5操作时间
每次灸10~15min,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

每日1~2次,一般7~10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1对于局部知觉减退的受术者或小儿,施术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施术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受术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

2治疗过程中施术者要全神贯注。

艾灸操作要保持合适的温度,以受术者感觉舒适为佳,并且认真观察受术者的反应情况,必要时调整艾灸的角度及距离。

3治疗后受术者宜卧床休息5-10min,不宜马上进行剧烈运动。

艾灸操作规范

艾灸操作规范

艾灸操作规范
一、艾灸定义:
用艾绒或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点燃后悬置或放置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温熨,借艾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达到治病、防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二、操作方法:
1、艾条灸法:分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

术者手持艾条,将艾条的一端点燃,直接悬于施灸部位之上,与之保持一定距离,使热力较为温和地作用于施灸部位。

其中将艾条燃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2cm-3cm处,灸至病人有温热舒适无灼痛的感觉、皮肤稍有红晕者为温和灸;将艾条燃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2cm-3cm处,平行往复回旋熏灸,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者为回旋灸;将艾条燃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2cm-3cm处,对准穴位,上下移动,使之像鸟雀啄食样,一起一落,忽近忽远的施灸为雀啄灸。

2、温灸器灸法:架灸法、艾灸盒灸法。

三、施术后处理
施术后,皮肤多有红晕灼热感,不需处理,可自行消失。

灸后如对表皮基底层以上的皮肤组织造成灼伤可发生的水肿或水泡。

小的水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

大的水泡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

破溃的水泡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
染。

四、注意事项
注意防止艾灰脱落或艾炷倾倒而烫伤皮肤或挠坏衣服。

尤其幼儿患者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

五、禁忌证
(1)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瘤部位。

(3)妊娠期妇女腰骶部和小腹部不宜用瘢痕灸。

艾灸法技术操作规范

艾灸法技术操作规范

艾灸法艾条灸操作技术要求:1、目的:借助艾绒燃烧之温热性和药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祛湿除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

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2、适应症:慢性虚弱性疾病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

如呕吐、腹痛、泄泻、脱肛、阴挺、遗尿、寒厥等。

3、禁忌症:凡实症、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4、注意事项:(1)、治疗室及病房要求安静、舒适、光线充足,室温保持在22℃-25℃之间。

必要时关门窗或屏风遮挡病人。

(2)、采用直接灸或间接灸时,操作者应认真守护在病人身旁,随时询问病人有无灼热感,以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因体位不适引起的肢体痛苦。

了解病人的生理、心理感受。

施灸时体位要平而稳,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烧伤衣被。

灸时余灰应用弯盘接取。

(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起泡,小者可自行吸收,无需处理,大者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按常规消毒,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熄灭后的艾灸应装入小口玻璃瓶或铁罐内,以防复燃而发生火患。

(5)、病人局部知觉减退或病儿及昏厥病人对局部皮肤感觉迟钝,操作者可用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以测知病人局部皮肤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防止烫伤。

(6)、艾条灸施灸顺序宜先上后下。

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7)、使用过的物品均浸泡消毒后,清洗备用。

艾条灸操作流程图核对床号、姓名、部位、方诉我。

按施灸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必要时以屏风遮挡。

中医护理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患者体质及戈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二)目标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得临床症状。

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三)禁忌证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告知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2、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六)操作方法1、温和灸: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皮肤约3厘米高进行熏烤。

以病人肩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灸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一般每处灸5~15分钟。

2、雀啄灸:点燃艾条一瑞,对准施灸部位,如鸟雀啄食般地一上一下移动。

一般可灸2~5分钟。

3、回旋灸:点燃艾条一端,接近施灸部位来回旋转移动。

一般可灸20~30分钟。

(七)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八)护理及注意事项1、施灸时要安排好病人体位,以防文火脱落烧损皮肤或衣物。

2、注意观察施灸部位的情况,对感觉迟钝的病人尤应注意,防止烧伤。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艾灸法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艾灸法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艾灸法艾灸法是中医护理中常用的一种技术,通过燃烧艾绒,使其产生的热量和药物作用于特定的穴位,以达到治疗和养生的效果。

艾灸法在中医护理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下面将详细介绍艾灸法的操作规程。

一、准备工作1.选择艾草:艾草是使用艾灸的主要材料,应选择新鲜、质地细软、色泽均匀的干艾草。

干艾草存放时要注意防潮、防虫。

2.准备艾绒:将选择好的艾草晾晒至八成干后,切成长度约3-5厘米、直径约0.1-0.2厘米的艾绒。

3.选择艾灸器具:常用的艾灸器具有艾条、艾缸、艾卷和艾炷等。

选择合适的器具,以便于操作和灸疗的需要。

4.准备灸具:常见的灸具有灸盒、灸壶、灸炉等。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灸具,确保艾灸的顺利进行。

5.准备其他辅助器具:如灸药刀、灸罐等。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辅助器具,以方便操作和消毒。

二、操作流程1.患者准备:让患者脱去上衣,暴露需要进行艾灸的部位。

根据需要,可使用消毒酒精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

2.选择穴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穴位进行艾灸。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神阙等。

3.准备艾绒:将选择好的干艾草装入艾缸或艾卷中,将艾绒点火,等待艾绒燃烧出较多的烟雾。

4.进行艾灸:将点燃的艾绒将近放在穴位上,不要直接接触皮肤。

可以用灸具或手指轻轻按压艾绒,使其温热感传递到穴位。

5.调整热度:根据患者的感觉和反应,适当调整燃烧的艾绒与皮肤的距离,以及灸痛的程度。

艾灸时应注意不要过度烧灼患者的皮肤,避免出现烧伤。

6.灸疗时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控制艾灸的时间。

通常每次灸疗时间为10-20分钟,每周进行1-3次。

7.观察患者反应:在艾灸进行的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身体反应,注意患者是否有不适或疼痛等反应出现。

如有异常情况,要及时停止艾灸。

8.结束艾灸:在艾灸结束后,要用湿毛巾擦拭患者的穴位部位,以降温和消除燃烧的灰烬。

在艾灸结束后,可给予患者适当的按摩和保健建议。

三、安全注意事项1.艾灸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烟雾直接接触眼睛、口鼻等部位。

艾条灸法规范及操作流程

艾条灸法规范及操作流程

艾条灸法规范及操作流程艾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利用艾草进行燃烧,通过产生的热量和药物成分作用于人体经络穴位,起到调理身体、促进健康的作用。

艾灸有多种方法和技巧,以下是艾灸法规范及操作流程的详细介绍。

一、准备工作1.选择艾绒:艾绒分为纯艾绒和药品-grade艾绒,纯艾绒用于背部、腰部的艾灸,药品-grade艾绒用于脐部、穴位的艾灸。

药品-grade艾绒质量更好,药性更强。

2.选择灸具:常用的艾灸灸具有艾条、艾灸盒、灸炷等。

艾条用于穴位艾灸,艾灸盒用于背部、腰部的艾灸,灸炷用于香港艾灸。

3.清洁工作:艾灸前应保持艾灸区域的皮肤清洁,去除干净污垢。

二、艾灸法规范1.清背法:艾灸前先用温水或湿毛巾擦拭背部皮肤,清洁皮肤,以免影响艾灸效果。

2.松法:艾灸时要保持身体放松,避免肌肉紧绷,这样艾灸的效果更好。

3.取穴法:艾灸穴位需准确,可通过查阅艾灸学书籍或请教专业人士来确定穴位。

4.燃烧法:将艾条点燃后,待艾条的一端燃烧,将燃烧的一端对准穴位或病患的身体部位,以距离皮肤3-5cm的距离进行艾灸。

5.灸热法:灸热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适当调整艾灸时间。

切勿超过30分钟,以免引起皮肤烫伤。

6.灭灸法:熄灭燃烧的艾条时,可选择浸入盐水中,或用灭灸灰盖住燃烧的一端,确保完全熄灭。

7.保暖法:艾灸后应保持温暖,避免受凉,尤其是不洗冷水澡。

8.休息法:艾灸后应休息片刻,给予身体充分的休息和恢复的时间。

三、操作流程1.擦拭清洁:将需要艾灸的部位进行清洁,擦拭干净,以免影响艾灸效果。

2.准备艾绒: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艾绒,将艾绒整理成合适的形状和长度,用剪刀修剪成适合的尺寸。

3.点燃艾条:将选择好的艾绒一端用火点燃,等待燃烧一段时间后,吹灭火焰,使艾绒燃烧处有一层红色的灰烬。

4.放置艾绒:将点燃的一端对准穴位或需要艾灸的区域,保持距离皮肤约3-5cm的距离,轻轻放置。

5.灸热时间控制:控制艾灸的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适当调整时间。

艾条灸操作规范

艾条灸操作规范

艾条灸操作规范(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中医适宜技术操作流程之艾条灸人民医院三、艾条灸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1.评估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1.2患者的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1.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4心理状况2、目标2.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症的临床症状. 2.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3、禁忌症3.1凡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3.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4.告知4.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4.2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4.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4.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5.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6.操作程序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6.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6.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烫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6.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6.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6.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6.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7.护理及注意事项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艾条灸操作流程图↓←→↓。

灸法操作规程完整

灸法操作规程完整

灸法(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目的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

使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症、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用物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准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准备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

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厘米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一般每处灸5-7壮,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施灸部位2-5厘米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

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厘米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身体不适。

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施灸完毕后,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内,熄灭艾火。

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安置舒适体位,酌情开窗通风。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灸法(艾炷灸)技术操作规程目的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cm,炷底直径0.8cm,直接或间接置于施灸部位(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

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疾病,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症、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用物准备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必要时准备浴巾、屏风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条灸法规范及操作流程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

二、目标
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

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
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三、禁忌证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告知
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2、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五、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2、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3、施灸方式:(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

(2)雀啄灸:手持艾条将点燃一端对准施灸穴位,上下移动,如雀啄食。

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
化及有无不适,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5、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6、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六、护理及注意事项
1、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
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
感染。

七、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见附页)
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注:1. 艾条灸方法常用者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三种。

2.若有艾灸火脱落烧伤皮肤,烧坏衣被均为不合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