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我们同行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进步
点击此处添加脚注信息
2013-11-14 此处添加公司信息 10
LOGO
(二)十八大上关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讨论
这次在党的十八大上,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新形势下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建 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 点击此处添加脚注信息 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1825年的英国第一次爆发了经济危机此后大约每隔十年就会爆发一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本质则是生产过剩所以我们必须也要警惕这种危机也在我们身上发生因为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道路来看已经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它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使得广大人民的购买力在某些行业小于社会产品的供给力
LOGO
王瑞环3110107112 3110107120 陆叶青3110107108 3110107117
2013-1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4
此处添加公司信息
5
LOGO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还在于其创新性。马 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逻辑严整、 博大精深,却又反对死守教条、思想僵化。马 克思的思想100多年来始终与时代同行,随着实 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
点击此处添加脚注信息
2013-11-14
此处添加公司信息
6
此处添加公司信息
2013-11-14
7
(一)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政治·经济·科技的影响
自从二十世纪30年代以来,马克思的代表作《资本论》 和恩格斯与列宁的重要经济理论著作被陆续翻译成中文出 版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便同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 密不可的联系。在中国经过了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哲 学家不断完善和发展,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仍然在继续进步。 它是实践的科学,发展的科学,与时俱进的科学,在中国 的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 指导的中国,从它诞生到现在,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契合性
第25卷第2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5No.22024年3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Mar.202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契合性刘遵峰,宁建红,马新萌(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㊀[收稿日期]㊀2023-05-06㊀㊀[基金项目]㊀2023年度河北省社科发展研究课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同一性 (202307078);教育部2020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 同向同行 目标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逻辑互构研究 (20JDSZK064);2023年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 大思政 视域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双向融合研究 (GXDJ2023B060)㊀[作者简介]㊀刘遵峰(1974 ),男,河北沧州人,博士,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宁建红(1997 ),女,甘肃临潭人,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马新萌(1997 ),女,山东济宁人,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㊂[摘㊀要]㊀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所以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通㊁彼此契合,共同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契合性,具备理想观念㊁人文情怀㊁实践精神的契合性,二者能够在结合中擦出灿烂的真理火花,能够更加适应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要求,能够更加准确地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顺利进行,能够更好帮助我们把握历史文化主动,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㊂[关键词]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契合性[中图分类号]D26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240209205㊀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 两个结合 ,强调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㊂[1] 第二个结合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新认识中得到充分体现,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是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不二选择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发展传承座谈会上强调: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㊂ 因此,现阶段需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而深入的研究,以实现文化的传承创新,为深刻把握历史文化主动,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造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㊂一个观点的提出必然包含着一定的逻辑机理,两个事物的融合必然包含着一定的内在契合性㊂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根源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内在契合性㊂在理想观念上,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与大同社会理想具备相似内核,都致力于创造一个没有剥削㊁压迫㊁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在价值情怀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展现了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关注和追求,都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道德伦理方面的重要性;在实践精神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以知促行 知行合一 的观念具备认识和实践上的相通性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㊂第2期刘遵峰等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契合性93㊀一㊁理想观念的契合:共产主义学说与 天下大同 社会理想㊀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建立在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之上的一种社会物质富裕,人的精神境界显著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㊂[2]在这种社会形态下,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生产资料共同所有,消费资料按需分配㊂由此,社会阶级逐渐消失,国家逐渐变迁,战争逐渐被抛弃,工业和农业㊁城市和乡村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弱㊂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带给人们物质富裕的同时,也带来了人民精神境界的提升㊂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条件下自由时间的显著延长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人们将更加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追求知识㊁艺术㊁文化和道德的提升,致力于构建公平公正,富有人文关怀的社会秩序㊂ 天下大同 社会理想是儒家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状态,也是中国传统士大夫 修齐治平 的终极追求,其指的是构建一个人人平等㊁和谐共处的理想社会,强调的是超越国家㊁民族和种族的界限,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幸福㊂‘礼记㊃礼运“记载: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㊂ 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都享有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并为实现一个更加美好㊁统一且富裕的社会共同努力㊂在此之后,从春秋儒家‘公羊传“中 大同社会 的美好构想到战国墨家‘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 的思想主张,从魏晋陶潜‘桃花源记“中 世外桃源 的人间乐土到南宋钟相 等贵贱,均贫富 的朴素要求,从晚清洪秀全 四有两无 理想愿景到近代康有为‘大同书“中 公政府 的社会畅想,历代文人志士对美好社会的向往,都与大同社会的理想观念相互补充,共同构建起了一个更加完善而理想的社会模式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源远流长的大同社会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具备内在的契合性㊂在物质理想层面,二者都强调人类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㊂马克思主义理想的重要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提倡生产资料的社会化与共同占有,通过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消除社会贫富差距,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即共同富裕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天下大同 的理念则呼应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民共同管理生产资料和公平分配财富的目标,孔子也曾在‘论语“中提及 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认为财富不均是社会动荡不安的源头㊂而在马克思主义并未传入中国之时,马克思就曾预言了 中国社会主义 的未来走向,其预判依据就来自于对中国古代农民起义 均贫富 消灭私有制 等原始社会主义性质革命口号的观察与思考㊂在精神理想层面,二者都反对剥削与压迫,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㊂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是消除阶级差别和剥削,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秩序,其在‘共产党宣言“中有关共产主义社会的论述描绘了一个公平㊁和谐㊁幸福的社会景象㊂同样,在 天下大同 理念中,人们不再以国家㊁民族等界限来划分和对待彼此,以共同的人类身份来认同和连接,人们摒弃争斗㊁战争和歧视,实现全天下的和平与发展㊂在社会观念层面, 大同社会 中的天下意识与马克思主义理想中的人类立场具有相通之处㊂张载 横渠四句 中为天地立心 为万世开太平 从时间㊁空间两个维度展现了中华民族的 天下意识 与文化心理,而马克思主义也始终以历史视野和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发展全局命运,由此形成了 实现共产主义 这一崇高历史信念㊂马克思主义成功激活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中的天下情怀,使得世界大同的古朴理想再次凝聚,马克思主义理想与中国传统 天下大同 思想在社会观念层面的契合使得二者巧妙结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 坚持系统观念㊁坚持胸怀天下 的历史经验和方法论㊂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学说与 大同社会 理想观念的契合来自于二者对发展规律性的把握㊂荀子‘天论“中就已有过 天行有常 自然规律的客观论述,‘周易“也曾通过 阴阳五行说 描绘万物相生相克㊁互相转化的发展规律,成为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㊂明末清初王夫之 无其器则无其道 气无损益 等哲学观念的提出,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峰㊂而马克思主义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伟大目标,则是建立在现实斗争需求与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㊂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对发展规律的把握使二者在世界观层面实现了部分的相通,从而具备了理想观念的契合性,这94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也为二者得以结合提供了可能㊂但是愿景并不等同于科学,可以看出,无论是农民起义还是政治改革,中国历代仁人志士都试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 大同社会 理想变成现实,却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其根本的原因是这一理想建立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在当时极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背景下, 天下大同 只能是东方社会的 乌托邦 ㊂而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学说是在对社会发展规律深刻掌握的基础上提出的,是科学基础上的信仰,不是空洞的㊁抽象的㊁虚无缥缈的,而是充实的㊁具象的㊁实实在在的,因此,二者存在本质上的差别㊂但又不可否认,二者的理想观念在精神气质上有着跨越千年的契合㊂二㊁人文情怀的契合: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 民惟邦本 政治理念㊀㊀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和道义情怀的结合体,饱含着解放全人类,为全人类民生福祉不懈奋斗的崇高人文情怀㊂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情感㊁责任感和人文价值被认为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些关键因素在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职业观中就得到了充分体现㊂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谈到,职业不应该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物质需求,而是要追求个人和社会的全面解放和自由㊂通过改变社会结构和制度,他希望实现工人阶级的解放,使每个人都能够在公正和平等的环境中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同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马克思一生都在为实现这一崇高的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㊂马克思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对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的观察,深刻理解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条件,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来,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㊂依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必要社会条件产生后,物质对人的控制消除,届时实现 人自身的解放将成为人类最后㊁最终㊁最根本的任务㊂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类的全面解放,包括经济解放㊁政治解放㊁文化解放和精神解放,这一理想追求意味着人们不再受经济压迫和身份束缚,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和追求个人的幸福㊂追求真正的民主和平等,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政治民主,还包括经济领域的民主和社会文化的民主㊂这也意味着人们拥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参与社会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强调国际无产阶级的团结和联合,追求国际社会的解放和全球范围内的联结,实现共同的发展㊂民惟邦本 政治思想出自‘尚书㊃五子之歌“: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㊂ 即百姓是国家建立和巩固的根本㊂这一思想从政治上强调了人民的支持与参与对国家政权存在和稳固的重要意义,并将其提高至国家繁荣安定的高度,其价值内涵强调人民的互助与团结,关注整体社会的和谐与稳定㊂‘礼记㊃礼运“也曾提及圣人之所为当 知情 辟义 明利 达患 ,从知民㊁亲民㊁爱民㊁惠民多个角度展现了中华文化传统中的民本思想与人文情怀㊂随着历史发展,民本思想也不断被后世加以补充㊁发展㊁完善并系统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民惟邦本 的政治理念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具备内在契合性㊂从社会政治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强调坚持群众观点㊁群众路线以推进社会变革,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㊂中国传统文化以‘尚书“ 民惟邦本 的论述为基础,产生了一系列民本思想理念,诸如先秦儒学中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的政治思想,后世延伸出 得民心者得天下 的为君之道,在执政理念上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有一定程度的契合㊂值得指出的是,传统文化理念作为封建制度下的产物,其无法超脱维护封建政治统治的框架㊂在此条件下,人民成为手段而非目的,这也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有本质不同㊂从情感价值看,传统民本思想背后所蕴含的崇高的道德精神和丰富的情感态度,与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的目标具有内在契合性㊂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虽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最终目的,但从 重天敬鬼 到 敬德保民 价值观念的转变, 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 思想内容的发展,人本思想与人文情怀始终贯穿其中,亦有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㊁顾炎武㊁王夫之等人批判君主专制㊁礼教的同时,并未抛弃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内核,弘扬 天下为主,君为客 ,成为近代民主思想的启蒙㊂也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民惟邦本 的文化基因契合了马克思主义追求全人类解放的崇高目标,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后受到了广大知识分子的敬仰,迅速融入了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和革命队伍㊂二者内在的共鸣和契合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并在中国化的过程中逐渐演变为实第2期刘遵峰等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契合性95㊀现民族复兴的时代精神和磅礴力量㊂二者在人文情怀上的契合推动了新时代 坚持人民至上 坚持自信自强 等立场观点的诞生㊂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中华传统 民惟邦本 的政治理念在人文情怀上的契合性,也反映了二者对和谐社会关系的追求㊂马克思主义强调工人阶级的利益和尊严,主张打破资本主义制度的束缚,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消除阶级分化和剥削,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类的解放平等㊂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民本思想强调人民的作用,注重治理的公正,追求社会的和谐㊂虽然二者在制度背景㊁思想体系㊁实现方式㊁具体实践上都有所不同,但二者追求和谐社会关系的理念精神却彼此相通,这使得二者在人文情怀层面得以契合㊂三㊁实践精神的契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 知行合一 思想观念㊀㊀ 实践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概念,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各个领域㊂从认识论视角来看,实践具备基础性,认识来源于实践而最终又将归于实践㊂马克思主义将实践视为人类认识世界㊁改造世界㊁推动历史进步不可或缺的环节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一方面体现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另一方面也从社会科学视角提供了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的社会分析方法,通过政治㊁经济㊁文化领域的斗争,开辟人类自由解放的发展道路,推进社会发展与社会变革㊂知行合一 思想观念出自王阳明‘传习录“,而在此之前,先秦儒家就已有过有关实践即 行 的论述,如‘论语“曾提及君子需行胜于言,言行一致㊁言出必行,将实际行动作为人品评判的重要尺度;荀子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强调实践之 行 是治学的最佳途径和归宿;到后期程朱理学将儒家思想推至新的高度,提出 格物致知 的思想论断,将实践纳入为学范畴;后又有陆游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董其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论断,皆是对 知行合一 思想观念的阐释㊁延续㊁补充及演变,使 知行合一 得以贯穿中国古典哲学体系,成为中国古典哲学实践论和认识论的重要命题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 知行合一 的思想观念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实践精神上的内在契合性,主要体现在二者都对 行 即实践的作用加以重视,并将其提升至精神范畴㊂在实践与认识的对立统一规律中,马克思将实践视为基础性㊁决定性的力量,而王阳明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不行不足谓之知 等思想观念的提出,将知行范畴中的 知 解释为 良知 ,提出了 致良知 的思想目标,直接否认了程朱理学中 先知后行 的理念,从 先知后行 到 知行合一 ,反映的是 行 这一思想地位的提升㊂相比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王阳明 知行合一 的思想观念并未超越儒家传统道德约束框架,且并未明确划分 行 与 知 的界限,但二者在实践层面存在精神气质的契合,使得 第二个结合 得以更好地实现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 知㊁信㊁行统一 的成功经验,在传承 知行合一 思想观念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同时,增加了信 的内容,不仅是对认识与实践过程的丰富,也是在 第二个结合 下的理论创新,成功贯彻了 坚持守正创新 坚持问题导向 等时代要求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实现实践精神层面的契合,源于二者 立足实际 出发点的一致㊂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超越了单纯的文字和抽象意识形态的局限,作为一种全面的世界观,真正植根于具体实际,其原理与思想也在具体实际中不断得到核验与完善㊂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抽象思想的关键,它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适应和发展,从而坚定不移地致力于人民群众的革命发展事业㊂对实践的重视也是中国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无论是经济领域历代农书的编撰补充还是军事领域各种兵书的方法论阐释,无论是科技领域四大发明的诞生还是药用领域医法医用的发展传承,都立足现实情况,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极大契合了时代的发展需要,极具实用性,实践检验与淬炼下的中国文化得以绵延至今㊂ 立足实际 出发点的一致性使得实践精神得以进一步在中国大地弘扬,新时代 第二个结合 将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促进伟大复兴宏伟梦想的进一步实现㊂四㊁结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的思想营养和生存土壤,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以来,焕发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㊂自古以来历代中国人所追求的 天下大同,社会和谐,家庭幸福,人人平等 的社会理想与马克思主96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相吻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民惟邦本 的政治理念与马克思主义追求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目标具有社会政治与情感价值方面的内在契合性;而在实践层面,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古典哲学中 知行合一 的思想观念有着精神气质上的契合㊂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历届中国共产党人都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的发展,不断推进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努力实现人民幸福㊁国家繁荣㊁民族昌盛的宏伟目标㊂[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2.[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293.[3]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刘尚慈.春秋公羊传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5]墨子㊃兼爱上[M].北京:中华书局,2015.[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张家宁.‘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的唯物史观基础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22.[9]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10]姚瑞.‘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当代价值[J].学理论, 2020(4):31-33.[1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4:51.[12]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韩非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10:617.[1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1987.[14]陈戍国.四书五经点校[M].长沙:岳麓书社,2002.[15]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6]张伟成.马克思资本拜物教批判理论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2.[17]刘德厚.对马克思人类解放历史进程学说的再认识[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6):7-14. [18]李庚香.从一个 相结合 到两个 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性探析[J].领导科学,2021(19): 5-22.[19]郭彦森,王旭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J].中州学刊,2023(7):23-30. [20]唐海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伦理共性论析[J].齐鲁学刊,2023(5):72-81. [21]樊志辉,马文惠. 两创 与 两个结合 的理论意蕴及实践连接:融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个向度[J].理论探讨,2023(5):96-104.[22]郑林,章荣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三重逻辑[J].科学社会主义,2023(3):43-49.Intrinsic Compatibility of Combining Basic Tenets of Marxism with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LIU Zunfeng,NING Jianhong,MA Xinmeng(School of Marxism,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066004,China) Abstract:The report of the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ce again emphasized combin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with China s concrete reality and with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historical practice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as repeatedly proved that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can integrate with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The reason why the two can fit each other and join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is inseparable from their internal compatibility.Ideal concepts,humanistic sentiments,and the spirit of practice are able to rub out a brilliant flower of truth,can better meet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China in the new era,can more accurately guid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nd can help us grasp the initiativ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build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Key words: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inner compatibility[责任编辑㊀董兴杰]。
马克思主义始终与改革开放同行
马克思主义始终与改革开放同行马克思主义始终与改革开放同行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话题。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理论框架,与改革开放的实践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无可分割。
改革开放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经验和实证,同时,马克思主义又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理论支持。
下面我将对这个话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首先,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借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决策。
改革开放的初衷就是要解决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为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其核心观点包括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等。
这些理论对于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揭示社会经济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改革,还包括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整体分析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和把握改革开放的复杂性和全局性。
第三,改革开放实践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历史经验和实证。
过去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社会形态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实践并不完全顺利。
改革开放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实验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经验。
从经济方面来说,改革开放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为我们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同时,改革开放的社会改革也为我们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实证。
这些实践经验和实证为我们今后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第四,马克思主义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理论支持。
毛概推荐书目
毛概推荐书目
毛概推荐书目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现代化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
认知与探索——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
邓小平理论在广东
以德冶国论
依法治国论
劳动创造价值论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研究
珠江三角洲城市文化论
毛概推荐书目
践行社会正义
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小康
科学发展观研究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若干重要问题解读
科学发展观和现代化建设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循环经济战略
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新型工业化
广东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研究
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理论与战略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与导读
毛概推荐书目
毛泽东与孔夫子
发展的反思与探索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跨越"峡谷"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与我们同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
马克思主义价值的当代诠释
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
政治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及其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走向和谐社会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研究网络文化研究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
现代科技革命与广东小康之路
中国个人收入的公平分配
道德教育论
德育功能论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研究"三个代表"与执政为民
新版《毛泽东选集》导读
毛泽东文集
邓小平文选
毛泽东之路
培根论人生事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小作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小作文篇一《马克思主义与我的“寻宝”之旅》马克思主义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这让我想起了我那次在老家的寻宝经历。
我老家有个老宅子,据说以前祖上是有些好东西的。
有一天,我突发奇想,觉得那些宝贝肯定还藏在某个角落呢。
我就像个专业的寻宝者一样,拿着一把小铲子和手电筒开始了我的探寻。
我首先从地下室开始,那里阴暗潮湿,堆满了各种旧箱子和杂物。
我小心地挪动着那些箱子,每动一个都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未知的世界。
有的箱子里全是发霉的旧衣服,散发着一股奇怪的味道。
还有一个箱子装满了古旧的书,书页都已经泛黄了,翻起来沙沙作响,感觉这些书就像是一个个沉默的老者,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我要找的宝贝肯定就在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之中。
我不放过任何一个小角落,墙缝我都拿小铲子小心翼翼地撬一下,看看有没有暗格。
在一个墙角我发现了一块地砖好像有点松动,当时我那个兴奋啊,心跳都加快了。
我费了好大劲把地砖撬开,结果发现下面就一团黑乎乎的泥土和几只小虫子,还把我吓了一跳。
单从物质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发现嘛。
寻宝的过程中我不断面临变化,我原本认为宝贝会在某个箱子里,结果不是。
这就像马克思说的物质的运动变化一样。
我折腾了一整天,最终也没找到所谓的宝贝。
但是这个过程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世界的物质性。
那些院子里的花草树木,房子里的一砖一瓦,都是实实在在存在且有其自身的发展变化轨迹的。
而我这个寻宝者在这个充满物质和变化的小世界里,也算是经历了一场有趣的探索,虽然没有找到金银财宝,但却收获了对于世界不同的认识,这或许也是一种宝贝呢。
篇二《马克思主义在我打工经历中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打工奇遇记”》在我大学的一个暑假,我决定去打工体验生活。
我找了份在快餐店工作的活儿。
这快餐店里分工很明确,就像马克思说的社会分工一样。
有负责前台点餐的,有在厨房烹饪的,还有来回收拾桌子打扫卫生的。
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
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
所以我们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
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
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
马克思读书心得4篇
马克思读书心得4篇马克思读书心得篇1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对鲍威尔等人的"自我意识"哲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
鲍威尔一伙反对黑格尔主义的正统派,并自称批判地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局限性,主张自我意识即"精神"就是一切,在它之外没有任何东西;"自我意识"是世界的创造者,世界是它的以太头脑的幻影和它的臆想的结果。
他们把历史的发展归结为普通的自我意识同实体的对立。
但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这种哲学仍然是在黑格尔哲学范围内兜圈子。
马克思具体揭示了鲍威尔如何片面的发展了黑格尔哲学。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统一的绝对精神。
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在自己的批判中都超出了黑格尔哲学的范围,但同时又都停留在黑格尔思辨的范围内,不管是哪一个都只是代表了黑格尔体系的一个方面。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发展并不是积极意义上的发展,而是抹杀了黑格尔哲学中的积极因素,是黑格尔哲学庸俗化、漫画化,进一步推到荒谬绝伦的地步。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哲学有双重不彻底性:其一是他宣布绝对精神的定在,同时又不肯宣布现实的哲学家就是绝对精神。
黑格尔反对把自我意识和个人意识混为一谈,反对哲学家本人就是绝对精神。
其二是黑格尔仅仅在表面上把作为绝对精神的绝对精神变成历史的创造者。
就是说,黑格尔认为历史是绝对精神的历史,群众要绝对听从绝对精神的摆布。
而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则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这双重不彻底性。
第一,鲍威尔把自我意识和哲学家的个人意识混为一谈,宣称批判地思维的个人就是无限的自我意识的体现者。
第二,鲍威尔"是有意识地扮演世界精神的角色",有意识地扮演历史创造者的角色,运用他们的批判头脑,自觉地发明历史和实现历史。
马克思主义与我的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与我的人生观等闲岁月匆匆流逝,没有人去挽留,流走了也没有人再去可惜,我们都只在讲活在当下。
人来人往,我的世界里走进了一批人又从容地合理地淡出了一些人,没有寒蝉凄切,没有执意挽留,不属于人生的同行者再执意也留不住。
于是认为,无为而随然。
然而,这样的人生观是一种迷失。
无所谓是迷失,不尝试也是迷失,当观众更是一种离谱的迷失。
生活需要一个寄托,也许是家庭,也许是爱人,也许是理想和目标。
而大多数人的寄托明显给予了家庭。
他们为了父母为了家庭的未来生活不惜牺牲了生存环境给予他们应有的快乐。
他们认为现有的生活无所谓了,付不出情感也收获不了情感。
旅途,驿站,匆匆过客。
无论是工作的还是上大学的,总觉着累,总不想思考,就这样无所谓地活着。
不留意,所以没有了痕迹。
没有了痕迹,那便一无所有。
极度的落寞与渴望被关注,一个无意的访问,一声随意的问候竟变得莫名的天价。
慢慢地猜测这个世界,慢慢地远离了自信,慢慢地坠落在一个万丈的深渊,把自己关闭在一个密闭的城堡里,任由迷失。
“然后没有了然后....."一切的东西的开始只停留在脑海里,起步时很华丽,构想的时候也很美丽,犹如一场美丽而惊奇的邂逅,犹如春天雨后的一抹彩虹。
这虚拟的国度里,一个无法也无须承担责任的遐想,一个充满着惊险与温馨的历程,孕育而生。
当睁开眼睛,当双脚踏在结实的地板上,患得患失的情绪扑面而来,那么猛烈无情,犹如一场海啸,把你建构的城堡吹残得遍体鳞伤、满目疮痍。
停步驻足,举手投足间伤怀,犹如一被贬南蛮之地的失意文人,犹如一娇滴滴的柔弱女子,不知道何去何从。
意志经不起堕落情绪的冲刷,不得已,就这样没有尝试,也一直没有结果。
旁观人生,没有当局者之谜,也失去了当局者之感。
看客没有失败却评论失败,看客永远没有成功于是永远迷失。
人生,每天都在现场直播,而当观众的只在看别人的直播。
一个人,看着各色各样的直播,做着各式各样的梦,有炫丽得无法触摸的,有悲悯得痛心疾首的。
河南工业大学第一届经济贸易类调研报告大赛获奖名单【范本模板】
河南工业大学第一届经济贸易类调研报告大赛获奖名单序号作品名称作者所在学院一等奖1 河南工业大学本科生出国留学意向调研报告袁近文王恺伦陈方姝张蕾林智伟管理学院2 鄂州市商业市场发展的调查报告邱瑞经济贸易学院3 关于校医院的调查问卷—就满意度方面论谢泽影闫晨霞张文玉常远经济贸易学院4 难道都是鸡惹的祸?—-H7N9对鸡产品市场的影响的调查杨捷茹范晓梦杨嘉悦代佳豪刘万里吴蔚蓝国际教育学院5 大学生网上购物情况调查报告—-亲,你淘到宝了吗卢小英程宇周游赵那璐霍静怡王茁张佳佩经济贸易学院6 新形势下土地经营状况与农户收益宋二林丁团员机电工程学院7 国之梦—生态环保杨璐嘉黄龙高文倩李婉星国际教育学院8 浅析农村大学生消费与农村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赵军阵李晟彬机电工程学院9 河南省部分高校饮食卫生安全现状及分析丁建亮袁东明机电工程学院10 粮食主产区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基于产粮大县浚县调研王琛范波涛经济贸易学院二等奖1 有关农业规模化种植问题调研报告刘庆庆张丰硕李志恒王亚茹经济贸易学院2 从行业实地调研浅析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启发认识—访谈中储粮从业员造就河工大实用才徐凯健侯潇陈炳旭蒋赛范玮孙博戴瑜璐国际教育学院3 浅谈大学生兼职--就大学生兼职现状与问题方面论付明洁王雅琦王新宇郝振丽朱晓雅经济贸易学院4 近年我省乡镇企业发张情况调研杨鹏莉李玲莉李蕊王梦迪马桂兰雷双羽吴楠经济贸易学院5 当今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调查研李阳机电工程学院究6 关于在校大学生兼职情况调查报告王静邹素英单瑞歌刘莎莎卢翠萍吴文洋经济贸易学院7 关于郑州城市交通拥堵状况的调查报告冯昕董湘菡许慧萍余进廖丽经济贸易学院8 关于郑州市公交问题的调查报告张梦亚魏萌萌邵慧敏姜清霞经济贸易学院9校园咖啡屋市场前景调查报告——河南工业大学校园咖啡屋市场前景张孔明冷博周航王波汪冲张凯刘自强经济贸易学院10 河南工业大学大一大二年级安全防护类调查报告——安全防护类型的倾向性研究朱梦飞王艳萍周倩张月胡代俊尚珂经济贸易学院11 大学生阅读报告调查董天顺赵国豪耿炜直王亚楠孟汉奇王云龙孙中玉经济贸易学院12 关于水质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宋梅静王琪邓琴琴张慧敏武博文贺笑贤经济贸易学院13 浅谈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就购买盗版书籍方面论刘蒙蒙王丽丽张若男陈莉经济贸易学院14 新型城镇化建设王海燕肖博文李闯陈明辉张盼龙郭春伟谭乃川经济贸易学院15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影响调查报告王玉静卢莉红张洁刘妍董敏经济贸易学院16 我校大学生学习动力调查冯国真刘贤海戈海燕杨应征崔震党晓占张亚鹏经济贸易学院17 浅谈大学生价值观-—大学生理财现状调查张鑫张肖月姚巾英李苹王香丽范守琴经济贸易学院18 关于农村殡葬改革的调查报告梅帅鹏机电工程学院19 大学生对诚信的认知刘圆圆郭吉洋赵丹丹尚园园经济贸易学院20 关于校图书馆的调查报告分析赵宁宁姚立卫韩志豪谢浩杰王兵刘小霞马德英经济贸易学院21 校医院调查研究—-以河南工业大学校医院调查为例祝瑞华胡瑞丽禄苗苗李笑宇李阳杨泞汐秦淑芬经济贸易学院22 创业对大学生的影响朱兴旺曹军营经济贸易学院闫浙瑚王子园孙鸿源李宇坤王世刚23 关于民生食品安全调查董群涛机电工程学院24 大学生寝室关系调查报告——就社会互动方面论张紫胡静万诗悦王丹徐虹莉谢佳经济贸易学院25 马克思主义与我们同行——浅谈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陈璐董静孙晓梅吴丹赵银霞刘明华经济贸易学院26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李明尚宋毫杰陶伊亮王振国唐培哲李红磊经济贸易学院27 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负面因素张慧军郭松杨波刘程诚郝嘉雯经济贸易学院28 浅谈大学生价值观--就马克思方面论蔡笑云郭瑞杰常梦丹周艳玲孙锦锦范学佳经济贸易学院29 关于“地沟油”问题的调查与分析张蓓蓓袁航李欣儒杨留凯骆美伊赵迪经济贸易学院30 关于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张太强李聪郭灿辉张兆祥刘高坤经济贸易学院三等奖1 关于当今旅游乱象的调查问卷赵雪茹舒铭娇陶娜娜占小莹梁艳华经济贸易学院2 河南工业大学大学生饮食状况调查张格格姜辰筱王思雨扶亚兰经济贸易学院3 河南工业大学学生网络调查问卷周航苏杭焦永强王磊蒋卓威经济贸易学院4 大学生浪费粮食现象郑先秀周盼刘梦营刘素云经济贸易学院5 大学校园超市调查报告吴悦胡雪敏刘飞飞吴路路蒙学敬经济贸易学院6 大学生日常消费情况调研王步云廖志强汪昊东邱瑞经济贸易学院7 关于在校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报告龚松月张绵王盼盼程鹤豆灿邓晓芹经济贸易学院8 对小微企业客户方向的调研吴伊非陈慧敏李娟李延军经济贸易学院9 关于大学生网购情况调查张艺葛啟阳王长春陈永刚徐继川李昂经济贸易学院10 网上购物对大学生的影响李紧史春玲刘文纹王丹丹孟雪珂经济贸易学院姚冰洁蔺贝贝11 贫困地区少年儿童图书阅读现状调查——以河南省镇平县管家村为例吴腾常浩刘旭易川左晨曦姜川坡宋国鑫经济贸易学院12 大学生休闲娱乐状况调查报告贾佳王念石凯丽常晓红郭园媛经济贸易学院13 关于李宁品牌的调研报告褚燕静李秀蕊于保芳经济贸易学院14节约粮食,从我做起—-关于大学生食堂粮食浪费问题调查罗玉叶蒋银魏丹丹桂亚茹经济贸易学院15 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王佳音宋东丽邹秀丽李敏经济贸易学院16 关于工大学生网购的调查报告姚昆鹏邓小强王勇王政闫青青张娜刘馨钰经济贸易学院17 美化校园环境-除去校园中的牛皮癣陈芷芹刘娟娟江祎姣张亚芳经济贸易学院18 微博微力量刘畅陈静冯田田崔艺汤嫡经济贸易学院19 大学生网购及其特征乔云潇张瑞赵姝田向宁张玉洲严祺睿胡少静经济贸易学院20 中小企业的CRM状况调查报告-以郑州高新区为例胡腾飞谢栋阳伍卓超郝昭谢健赵宪伟经济贸易学院21 大学生学习现状及问题的调查赵华强杨自伟马海喜经济贸易学院22 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负面因素调查马林盈王德英韩树宇元蕾晴赵璐璐史晨光丁少辉乔文飞经济贸易学院23 当代大学生和价值观和心理健康调研陈用胜胡林张高飞张添凯李金阳李伟经济贸易学院24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调查报告玉白雪薛梦凡王雪芹姚怡然林京经济贸易学院25 “我校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研究报告谈作琳洪梦珂饶新会刘凤林李梦思李菲王瀛经济贸易学院26 关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报告宋丙良杨秀民李良崔迪辛若溪经济贸易学院27 大学生学习动力调查申思远叶齐茂经济贸易学院李亚运薛培琼张家豪28 对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现状的分析——探索大学生教育方式施炳宽张郑刘任鹏李鹏博袁威刘全超经济贸易学院29 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负面因素调查王晓华付晨冉刘晨晨李丹辉经济贸易学院30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苌晓利杨栋楠朱林子经济贸易学院31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报告胡真真付蓉戴博文何阳丁海波秦秋杰经济贸易学院32 关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报告岳璐璐张淼张继霞张潇丁海波马静经济贸易学院33 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影响李静张雪朵龙铃钰朱春艳宋建萍经济贸易学院34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谢磊刘星臧亚萍傅晓霞冯国真凡强王喆经济贸易学院35 图书馆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浅析河工大图书馆对大学生的影响李亚娣侯晓莉陈天芳张帅汤燕朱叶红王亚婷经济贸易学院36 有关空巢老人问题的探讨孙梦然李春草蒋智慧杨梦迪黄若尧王卓瑞经济贸易学院37 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我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分析兰雪罗莉樊娇娇尹明媛王琳卓经济贸易学院38 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调研报告——多姿多彩的课余生活位佳文萍信璐程雅文汝雅文谷含璐酱淑云经济贸易学院39 食品安全问题调查报告侯银平方珊卞启航杨博楠刘林经济贸易学院40 关于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董旺果李会省孟迪盛宇皓经济贸易学院41 我校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杨道建吴智勇何棚举王志杰韩树宇尹耀杰付煜栋经济贸易学院42 大学生道德修养调查报告傅斌陈启虎谭文凯徐扬威孙凯文王海峰吕晓楠经济贸易学院43 大学生法制观念调查宁晓娜董蓉袁逍陈乙珊陈梦圆饶姝雅经济贸易学院44 高校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一河南工业大学为例调查陈伟丽代涵朱旖旎李小梅张梦婷景宗聪陈言贝经济贸易学院45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途径方式调查研究李婉雪陈广良王亚辉张鹏飞莫秋华高方王优经济贸易学院46 关于大学生对考研的看法徐安陈军军王佩郭彦茹张文娟经济贸易学院47 关于高等教育是否有必要的调查问卷雷智慧郭迎春经济贸易学院48 河南工业大学大学生幸福感调查黄飒刘慧慧赵蓓蓓陈娟杨兵奇魏尊伟经济贸易学院49 关于废弃自行车的处理问题调查报告张明霞陈丽王慧王杏芳经济贸易学院50 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袁红展陈威务鑫胡正清王金兴经济贸易学院优秀奖(略)。
我是马克思主义者发言稿
我是马克思主义者发言稿尊敬的主席、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很荣幸站在这里发言,我是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以及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世界观、方法论。
它的核心理论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阶级斗争理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论等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它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上,即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变化的,而且这种变化是由事物内部的矛盾推动的。
这种观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指导实践非常重要。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则要求我们从历史和社会现实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善于捕捉事物的本质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我们解析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它教导我们,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不同的经济制度和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由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不适应所引起的。
这种矛盾的解决,必然导致社会形态的转变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这一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告诉我们,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同样也存在着内部矛盾和不可避免的灭亡的规律。
这为我们认识现实社会,指导革命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在一个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导致了阶级斗争的爆发。
无产阶级的解放只能通过革命来实现。
历史事实和现实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的正确性。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国家的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压迫者,取得了自己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注:下列书目,为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调整时由各专业学科(方向)带头人或导师组推荐,特推荐给同学们,请同学们用心规划自己的学业,认真阅读专业书目,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伦理学专业基本理论部分:1. 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
2. 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3. 王海明:《伦理学原理》(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4. 程炼:《伦理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5. 唐凯麟:《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6. 樊浩:《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7. 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8. 宋希仁:《马克思恩格斯道德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经典著作部分:9.《论语》10.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
11.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文版,商务印书馆,1999年。
12. 康德,苗力田:《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13. 约翰.穆勒(密尔):《功利主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
14.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15.《伦理学原理》摩尔著商务印书馆长河译 1983年。
16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魏贤超、柯森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
伦理思想史部分:17. 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18. 陈少峰:《中国伦理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19. 陈瑛:《中国伦理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
20. 张锡勤:《中国近现代伦理思想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21. 蔡元培:《中国伦理史》,中华书局,2014年。
22. 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马克思主义学习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学习⼼得体会马克思主义学习⼼得体会(通⽤9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活有了新的看法时,通常就可以写⼀篇⼼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法。
那么好的⼼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得体会,欢迎⼤家分享。
马克思主义学习⼼得体会篇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随着学期的结束即将画上句号,回顾⼀学期的学习经历,发现⾃⼰在本学期从这门课程中收获颇多,⽆论是对于马克思原理的概念以及思想的理解上,还是⾃⼰的⾔⾏举⽌、思想与信仰上都有了很⼤的提⾼。
现就⾃⼰的学习体验与收获做如下的总结。
马克思原理的基本内容包含了⼤量的科学理论与经验,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包含了“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实事求是”、“共性个性”、“资本发展”、“⽭盾”、“唯物主义”等等主题。
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了正确的世界观、⼈⽣观、价值观,让我学会⽤科学的⽅法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在丰富我的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的思想、⾏动。
通过学习我学会了如何认识⾃我、认清⾃⼰。
也许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时期,由于社会压⼒的增⼤、竞争意识愈演愈烈、来⾃社会、家庭、同伴带来的压⼒会使我们⾝⼼疲惫对前途感到困惑、迷茫、不知所措,甚⾄丧失了对⽣活的热情。
我认为产⽣⽭盾的原因⼤部分来⾃于⾃⾝的定位不够明确、⽬标意识不够清晰。
在⼤学期间我们要制定⼀个合理的⽬标与理想,价值观作为⼀种社会意识,是社会的反映,对我们的⾏为有导向作⽤,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当中的精华作为我们⾏为的指引,那么我们才不会每天过的碌碌⽆为,如果⾃我认识偏⾼,那么⾃⼰的实际能⼒与理想存在差异,⽬标难以达到,这样不仅会增加我们的挫败感同时还会打击我们的信⼼。
所以,认清⾃⼰,在合理的情况下结合⾃⼰的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参照,那么⼀定会逐步改善消极的情绪。
其次,我们要认清⾃⼰与周围的联系并正确处理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研究述评
S pe b r2 0 e tm e 0 6 Vo . 0 No 5 13 .
第3 0卷 第 5期
马克 思哲学 当代性研 究述评
吴 家华 , 志 燕 谢
( 安徽大学 , 安徽 合肥 20 3 ) 3 0 9
摘
要: 马克思哲学 '代性是 近年 来学术界讨论 的热 点问题。从 总体 上梳理 马克 思哲 学 3代性 研 3 - - '
哲 学 系研 究 生.
3 7
维普资讯
书的超 越作 为重 要 的支 援背 景 。他认 为 , 期 以来 , 国马克思 主义理 论 界 的主导话 语 和言说 方式 始终 长 中
是对 3 0年代前苏联东欧斯大林教条主义体制的简单移植 , 而非中国读者经过 自己认真深入的解读 , 形 成独立的 、 具有原创性的见解 。我们“ 回到马克思” 是为了重建我们从未曾抵达的全新 ( , 文本 阐释) 的 历 史视 域 , 以使我 们真 正有 可能 重新建 构 马克思 思想 的开 放性 和 当代 生成 。 时代的变化和人类实践 的发展是马克思哲学当代性问题被提出的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张传开认
这直接源于对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反思与批 ; 另一些学者则把它归结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
立一 个半世 纪 以来世 界经 济 、 政治 、 文化 和社会 的 巨大 变化 , 别是 苏 东剧 变对 马克 思 主义 空前 挑 战 的 特 理论 回应 ; 还有 学者 强调 , 时代 主题 的变 化和人 类实 践 的发展 凸显 了马 克思哲 学 的一 些过 去被 忽视 的观 点 和理论 的 价值 , 读 、 重 重估 “ 不可 避免 ” 。
甚 至偏 离 了马克 思 主义哲 学 的本真精 神 。因此 , 克服 苏联 哲 学教 科 书 的偏 见 和误 解 是建 构 马 克思 主义 哲 学 当代形 态 的前提 。 …张 一兵 在解 释提 出 “ 回到 马克 思 ” 个标 志 性 V号 时 , 把 对前 苏 联哲 学 教科 这 I 也
大学生要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J un lo h n c u d c to n t t t o r a f c ag h n E 2 1 e.00 V . 6 N . O1 2 o 6
大学 生要树 立坚定 的马克 思主义 信念
对 资本 主义经济社会深刻批判的观点。
思主义信念不是某些人所谓 的宗教信仰 ,马克 思主义信 念包含着
马克思主义自从产生以来,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 创立了历 对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 解和 清晰 认识 ,而宗教意义上 的信仰则意
史唯物 主义 ,对世 界历史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揭示 了人 味着模糊的顶礼膜拜。 马克思主义 是我们 当今时代 精神 的精华 ,是 文明 的活 的灵 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极大地改变 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开创 了人 类历 史的新方 向——社 会主 义和共 产主义 的伟大道 路 。而 魂 , 是在实践 中不断发展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 作为批判资本主义
所谓 “ 信念”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 、对某种
变化,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矛盾没有变 , 尤其是在当前资本 理论主张或思想见解及理想坚信无疑 ,并要努力身体力行的精神
主义世 界发 生金 融危机的情况下 ,更使人们想到了马克思主义经 状态。相应地 , 大学生要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 ,是指大学 典 著作 中对 资本主义的深刻分析 。马克思的 绞 本t3 仑 }在资本主 生在科学理解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确立的 、对 马克 思主 义世 界重新热了起来 ,这反映出 当今世界在发展中遇 到实际难题 义基本理论 、基本 方法和基本观点的坚定无疑 的信任 , 并在 实践 时 。 多的人开始从马克思的著作中寻求答案 ,了解 马克 思主义 过程中武装 自己的头脑 并作 为指导思想来 身体 力行 。可 见 ,马克 更
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主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问
2006年第5期江西财经大学学报NO.5。
2006‘总第47期JOU RN AL0F JIAN GX I U N I V E R S I T Y0F FI NA N C E A N D E C O N O M I C S S er i a l N O.47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主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问张定鑫(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摘要: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问过程属于我国当代主流文化。
追问既要看到经典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之间的一致性与它们之间的层次性,更要洞悉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新的生长点——把握马克思主义主旨,瞄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性”或“现代性”的根据所在。
关键词:经典马克思主义;追问;主旨;基础理论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972(2006)05—0066—04一、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问过程属于我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4年1月《中共中央关国当代主流文化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为标志,中我国的改革开放过程无疑包括思想观念的“改革央提出了“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巩固马克思主开放”即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又包含着对“什么是马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课题,郑重提出克思主义”的追问过程。
其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当代主流文化(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义指导新的实践”,在我国整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实施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进行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
肃而深入的追问有过两次。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的160来年里,以马克思一次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
邓小平在这一为“首”的马克思主义“家族”日益壮大和发展。
就时期同外宾谈话时反复提出:我们过去对“马克思主欧洲而言,不仅有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没有完全搞义即经典马克思主义,还有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形态清楚”。
马克思心得体会
马克思心得体会作为一个普通人,马克思的思想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
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人类进步的伟大灵魂。
通过学习他的作品,我深刻领悟到了他的思想精髓和人类解放的重要性。
在这里,我将分享我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首先,马克思的思想引导了我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把握。
他认为资产阶级体制下的社会是一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社会形态,那么如何了解这个现实呢?我是通过关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调查分析来实现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了一些与个人福祉无关的社会制度和集体规则。
这些似乎不是人们自愿建立的,但人们却无法逃脱其中的束缚。
通过深入探寻,我认识到:“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同时,生产关系也在不断发展。
”这一结论引导我正视历史与现实,并努力探寻建立合理生产关系的方法。
其次,马克思的思想引导着我思考人类进步的方向。
在他看来,人类因私有制而分化,而完全公有制可以消除人类社会内部不稳定性的根源,是人们尚未达到的理想状态。
他的思考是开放的,不断在吸取人类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努力寻找实现人类解放的路线。
我从中学到了一些如下方向:应该建立无阶级社会、实行共产主义;必须废除对个人的剥削、消除社会矛盾展现出人类自然观和历史观。
此外,马克思的思想让我看到了人类利益的共同点。
无论人们的阶级地位、思想意识、民族、种族、性别都是不同的,但是在面对人类最大的财富——自然资源时,这些因素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原来在我看来肤色不同在他看来只是表面之别,而我们都是同胞、同行、同面对世界的人类。
这引导我思考:除了个人意识的不同,人类的共性同样需要被尊重和关注,我们需要共同对抗残酷的社会现实。
人类必须摒弃的是“一马平川”的自私,而是努力寻找建立公平和谐区域的方法。
最后,马克思的思想让我意识到,人类解放靠的是思想的进步和经济基础的变革。
在受尽压迫和苦难的同时,解放的希望长期存在。
马克思是这种意义上的一位希望的代表人物。
他整合了伟大思想家们的思想,深刻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成为人类智慧的丰碑。
两人同行名人素材
1、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2、杨振宁是在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
1957年,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3、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
他们共同学习、领导国际工人运动、办报、编撰杂志和起草文件。
他们共同起草了著名的《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曾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放在贫困中。
但他不关心它,在他的研究和革命活动中仍然很坚强。
恩格斯把马克思生活中的困难视为自己的困难。
他拼命地把他积攒下来的钱送给了马克思。
而当恩格斯需要帮助时,马克思竭尽所能,毫不犹豫。
1848年11月,恩格斯逃到瑞士,因为他匆匆忙忙地离开了,没有多少钱。
马克思知道他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去银行取出所有的钱,然后把钱寄给了恩格斯。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起工作了40年,共同创立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在过去的40年中,他们在实现共同目标的斗争中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4、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时候,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对此不服,耿耿于怀,处处为难,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
此后每次相遇,蔺相如都远远回避。
蔺相如的门客对他退让很不解,都要离开。
蔺相如劝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发兵就是因为我和廉颇,如果我们二人相斗,定不能共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壮丽日出,它使哲学的理论主题、思维方式和社会功能发生了根本转换,其思想之深刻、方法之科学、影响之广泛都是无与伦比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150多年来,追随者有之,赞同者有之,批评者有之,反对者有之。
梅林、考茨基、伯恩施坦、拉布里奥拉、普列汉诺夫等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过深刻论述,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霍克海默、马尔库塞、阿尔都塞、哈贝马斯等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新的探索,罗素、杜威、萨特、海德格尔、福科、伽达默尔、德里达等人也直接或间接地研究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中不乏深刻的见解。
在这个论述、探索过程中,许多观点不很一致,甚至很不一致,争论持久而激烈。
一个伟大哲学家逝世之后,对他的学说进行新的探讨并引起争论在历史上不乏先例,但像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样在世界范围引起广泛、持久、激烈的争论却是罕见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蕴含的思想资源为当代哲学家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多维的阐释角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不可超越的意义视界”。
一无论是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还是现时代,都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奉者、实践者以及愈来愈多的研究者。
在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性影响,不仅是通过马克思的理论和实践活动而实现的,而且是通过其后继者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在这个过程中,又往往因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不同解读而形成不同的理论倾向和思想流派、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疑已经成为一种“世界的哲学”,翻译的文本愈来愈多,研究的范围愈来愈广。
就研究主体和理论传统分属的国度和地区来说,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种路向:第一种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学,以及一些既不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也不属于西方马克思学的当代西方哲学家。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初产生的一股思潮,其基本特征是把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各种学说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在淡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本性的同时,将其理论努力指向文化批判,主要思潮有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分析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等等。
西方马克思学则立足文献考证,从事文本解读,强调要用严格的客观态度研究马克思的文献和思想,从而建立一门特殊的严密的科学,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吕贝尔、德国的费切尔、英国的麦克莱伦、美国的胡克等人。
除了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学,在西方还有一批哲学家如罗素、海德格尔等人,根据不同的理论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过深刻阐述,这些哲学家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问题以及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也有启发意义。
例如,海德格尔认识到“马克思完成了对形而上学的颠倒”以及这一颠倒的深刻性、超前性和巨大的优越性,并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断言:“马克思在体会到异化的时候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去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观点比其余的历史学优越。
但因为胡塞尔没有,据我看来萨特也没有在存在中认识到历史事物的本质性,所以现象学没有、存在主义也没有达到这样的一度中,在此一度中才有可能有资格和马克思主义交谈。
”第二种是苏联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苏联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宣扬整个世界的客观性、可知性的世界观为主要内容,以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蓝本,主要代表人物有尤金、米丁、康斯坦丁诺夫等。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50―60年代在东欧非斯大林化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种理论思潮,其基本立场或理论基点是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和异化理论,实践、生存、异化、人道主义、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一理论思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以彼得洛维奇、马尔科维奇等人为代表的南斯拉夫实践派,以赫勒、马尔库什等人为代表的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科拉科夫斯基等人所代表的波兰意识形态批评流派,科西克等人所代表的捷克人本主义流派,在总体上都属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内容上存在着交叉性,但苏联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表现为对斯大林哲学体系的弘扬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发,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则表现为对斯大林哲学体系的批判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建,二者各有自己的理论内容和理论特征。
第三种是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即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思和再认识。
以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俄罗斯社会发生了重大转折。
重大的社会转折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的心灵动荡,使俄罗斯哲学在短暂的“休克”之后表现出未曾有过的活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注重的世界观,对客观规律和科学认识的追求,逐渐退出了哲学舞台的中心。
对苏联历史的反思,对俄罗斯发展道路的探索,对人类未来的关切,成为俄罗斯哲学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反思,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批判,对全球性问题的探讨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深刻而富有新意的思想。
随着苏联的渐行渐远,俄罗斯学者们已经逐渐改变了对马克思主义激情式的彻底否定态度,重新以客观的、理智的、冷静的心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从中既可以看到以谢苗诺夫为代表的“正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可以看到斯焦宾等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析批评,并从社会生物学的角度对唯物史观进行了系统阐发。
这些社会思潮、理论模式和研究范式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了许多新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
其意义不仅表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流派,而且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已突破单一的模式,呈现出解释的多元化格局;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途径,而且为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提供了更多的方法。
例如,卢卡奇和柯尔施的总体性方法启示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作为整体来把握,而不能简单地把它分割为哲学的、政治经济学的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阿尔都塞的症候式解读方法启示我们,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停留在字面上,而要努力追踪它的问题框架,发现表象背后隐秘的、被遮蔽的方面;吕贝尔、费切尔的文本解读方法启示我们,不仅要全面研究马克思哲学在各个领域的思想特征,而且要深入研究马克思著作中概念、范畴乃至思想的演变;德里达的解构式阅读方法则启示我们,即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一文本中也存在着张力和冲突,要善于思考其间的断裂和缝隙;沙夫的“人的哲学”启示我们,关注人的存在、人的自由和人的困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哲学研究应当探讨不同历史条件下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并使现实中的问题上升到哲学中的问题;科普宁的“认识论主义”研究方法启示我们,认识不是盲目地跟随客体,而是创造性地反映客体,如此等等。
毋庸讳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关于人的价值和人道主义问题的研究,关于主体性和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关于交往和社会本体论的研究,以及文化哲学、生存哲学、生活世界理论等等,从争论的议题到基本的依据,都既有中国现实的基础,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激发。
90年代以后,中国学者“重读马克思”、“回到马克思”、“走近马克思”、“走进马克思”一类的研究进路,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学的影响。
对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我们不能采取简单拒斥的态度,而应在批判它们错误的同时,对它们提出的重要问题和具有启发性的思想进行反思,以扩大自己的理论视野。
无论在哪一个时代,马克思主义如果忽视对同时代理论成果的批判考察和借鉴,把自己同整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思潮隔离开来,都会由于孤立而走向枯萎。
二在充分肯定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意义及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启示性的同时,对它们的局限及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负面影响也应有清醒的认识。
无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学,还是苏联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以及当代俄罗斯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都没有也不可能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终极真理”状态。
它们的确看到了某些合理的事实,但往往又把这些合理的事实溶解在不合理的理解之中。
即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评,在今天也更多地表现为文化批评、文学批评,乃至符号的、修辞的批评,由此一路狂奔和下滑,走向虚无和颓废,并没有为社会发展提供现实的指向。
因此这样的批评很难称得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继承和发挥。
更重要的是,自法兰克福学派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实践无缘,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书斋里的批判。
正如佩里・安德森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一书中所说,这些学说“以自己密码式的语言说话”,其“首要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它在结构上与政治实践相脱离”。
而德里达在苏东巨变后之所以不断“靠近马克思”,实质上是从解构主义立场出发为马克思辩护,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来旁证解构主义。
在这一“联姻”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已被德里达在解构性的阅读中重新书写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解构主义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在一定意义上,一个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些不同的学派、学说和思潮中被肢解了。
在当代,无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还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抑或是苏联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已经成为思想博物馆的标本陈列于世,而不是兴盛于世了。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我们摆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条化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过高评价它们,则会妨碍我们进一步的思考;笼统地谈论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高度,无助于我们的研究工作,相反,倒有可能混淆它们内部的张力和冲突。
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乏深刻之处,同时也有许多误读、误解乃至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
质言之,它们为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启了广阔的语义空间,提示了种种可能的思路,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如果把它们当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境界”、“最佳视角”、“终极真理”来仰视,不仅丝毫无益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而且会使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走向迷途。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旨,如何从根本上和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并继续在做出积极的回答。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做的最大贡献,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民族性、时代性,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哲学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指向,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第四种路径。
三哲学研究不能仅仅成为哲学家之间的“对话”,更不能成为哲学家个人的“自言自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当也必须与现实“对话”,深入现实,超越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