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各
第一章一、基本概念道德: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品德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是指个体心理现象的形式、结构体。
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它是指对于行为规范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的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它是人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一般成为品德的情感特征。
道德信念:指坚信行为准则的正确性并伴有情绪色彩与动力性的观念。
道德评价:指运用道德准则对别人或对自己的行为、品质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
德育目标:是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最近发展区:即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前者是指现在已经具有的发展水平,后者是指借助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水平。
品德测评:是测评者采用科学的测评手段和工具,有目的、有系统地收集测评对象在某一时期内主要活动领域中的品德特征信息,并针对某一测评目标体系作出定性或定量的价值评判、分析,由此反映个体品德状况的一种教育活动。
定性测评法:是测评者依据被测评者的品德表现信息,对照评定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要求作出选择判断,从而形成一个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形式表达的关于被评者思想品德状况的鉴定。
总体印象法:又称整体印象评判法。
是品德测评者根据自己平时对学生情况的随意了解,及业已形成的总体印象进行价值性判断的一种方法。
评语鉴定法:是指品德测评者,根据自己对测评对象长期的观察与了解,参照有关标准内容(如评定标准)用陈述句的形式,对学生某一时期中的品德水平与状况概括地作出个人鉴定意见。
写实法:又称记实法,就是实事求是地把品德行为的表现记录下来,客观地反映事情的本来面目,作为品德测评的依据。
等级测评法:又叫操行等级评定法、品德考核评等法,即按照一定标准对被测评者的品德水平和状况予以总括性的等级评定,以显示品德发展水平的差异。
第四章-中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和道德教育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第四章中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与道德教育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 个正确答案)1 、当看到他人的某种情绪时,通过推人至己的想象,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和心理感受的一种能力,称之为()。
A. 道德B. 品德C. 移情D. 情感2 、具体的、直接的或冲突性的(),是道德情感出现的条件。
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境C. 道德信念D. 道德观念3 、()是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
A. 中学阶段B. 小学阶段C. 大学阶段D. 幼儿期4 、我国学者的研究认为,中国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趋势,其转折期在()岁之间。
A. 8 ~9B. 10 ~13C. 12 ~14D. 15 ~175 、伦理性道德情感逐渐占据优势,而由道德形象引起的道德情感体验也不断地受到自我意识的自觉调控,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则逐渐减少。
这是指的()。
A. 初中生B. 高中生C. 大学生D. 小学生6 、中小学道德情感教育的目标包括对象目标、功能目标和()。
A. 政治目标B. 教育目标C. 成效目标D. 阶段目标7 、依恋感、安全感、自我认同感、归属感、秩序感等情感属于()。
A. 自然情感B. 高级情感C. 低级情感D. 集体主义情感8 、受教育者对他人的“良言、忠告,显示温存或者责备的目光这类极精细而纯人性的教育手段”保持着一种高度快速反应的心理状态,这称为()。
A. 定势B. 道德敏感性C. 心灵敏感度D. 移情二、多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2 个—5 个正确答案)1 、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功能的是()。
A. 移情功能B. 评价反应功能C. 调控,维系功能D. 动力导向功能E. 人格塑造功能2 、道德情感的特征有()A. 群体功利性与个人奉献性的统一B. 社会普遍性与个人独特性的统一C. 依附性与自觉性的统一D. 内蕴性与外显性的统一E. 道德理性与心灵感性的统一3 、根据我国心理学家对初中生道德情感的研究,少年期道德情感的形式有如下特点:()。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公民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具有责任心、关爱他人、守纪守法、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
第三条中小学德育工作应当贯彻育人为本的理念,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能力。
第四条中小学德育工作应当与学校其他工作相互融合,形成合力,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第二章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原则第五条中小学德育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以德育为中心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法律意识和创新创造能力。
第六条中小学德育工作应当坚持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
第七条中小学德育工作应当坚持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合力的原则,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发挥社会资源的积极作用。
第八条中小学德育工作应当坚持实践导向、形成具体行动的原则,通过参与实际活动和社会实践,落实德育要求。
第三章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内容第九条中小学德育工作应当围绕六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包括道德修养、社会责任、家庭教育、法律意识、公民素质和文化传承。
第十条道德修养是中小学德育的核心,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品质修养。
第十一条社会责任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公民意识、参与社会实践和服务他人的精神。
第十二条家庭教育是中小学德育的基础,注重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家庭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第十三条法律意识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知识、法治精神和法律遵从意识。
第十四条公民素质是中小学德育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文明素质。
第十五条文化传承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四章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第十六条中小学德育工作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包括德育课程、活动教育、学习任务、实践体验和评估考核等。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各章重点
。动行德道的己自导指并念观值价的晰清成形能才�析分和别辨 的步步一过经须必�到识意地醒清体个被能不始开刚观值价的人 清澄值价 。系体念观或点观 、法看的值价同不有具物事于关们人是 �映反的中脑头在值价是观值价 观值价 。式方化强的接间 种一是�样一化强到受也己自同如而化强到受样榜到看因者察观即 化强代替 。习学性代替的生发而果结其及为 行的现表所人他察观过通是它�式形的要重最种一的习学会社是 习学察观 。性向倾心内等恶厌或好喜、避回或向趋、定否或 定肯种某有具会能可事或人的临面所对�验经的去过于由体个指 势定度态 。衡平的新到达以�念信或点观的己自变改过通图试就体个�受感的张紧 或快愉不有会就心内�时调协不或衡平不知认当。衡平理心持保以�致一的念信 、点观的己自持维求力即�要需的性致一和衡平持维种一有具类人 调失知认 。素因键关的中成形识认德道为
章三第
�解了�性弹的展发德品生学小中村农、3 范失的为行德道童儿与化弱的象形样榜 �3� 异变的感情德道女子与远疏的系关子亲 �2� 乱混的念观德道生学与位错的育德校学 �1� �会领�点特的展发德品生学小中村农、2 �会领�性殊特的境环长成生学小中村农、1 点特的展发德品生学小中村农 节五第 化善完式形织组的构结德品 �6� 性致一的成形观界世与展发德品�5� 固巩步逐惯习为行德道�4� 化显明的识意我自中理心德品�3� 置位的要重居占中机动德道在念信德道�2� 为行节调来则准德道照按地觉自而立独�1� �记识� �会领�点特的展发德品生中高、2 性荡动的理心德品 �2� 芽萌的德道理伦 �1� �记识� �会领�点特的展发德品生中初、1 点特的展发德品生学中 节四第 调协相求要界外与望愿观主 �4� 调协相为行德道与感情德道�3�
章二第
法评测合综�4� 法评测量定�3� 法评测级等�2� 法评测性定�1� �用应� �会领�法方的评测德品、3 能功测预�5� 能功育教�4� 能功馈反�3� 能功分区�2� 能功定评�1� �记识�能功的评测德品、2
【课程索引】《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01_课程简介
【课程索引】《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01_课程简介《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义务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的课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从事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掌握的一些基本的教育理论、理念和教学知识与技能,以便能在各自的教学情境中适时、因地、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做出合理的教学决策,从而有效、更顺利地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和自身专业成长的目标。
具体内容包括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应掌握的基本理论、理念;品德心理教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及如何应对中小学生的品德不良,如何针对农村的特点有效地进行道德教育。
教师简介阎平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心理学会秘书长,湖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长沙市心理学会常务副会长。
主要从事学校心理学、心理咨询与行为矫正及发展心理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出版专著两本,主持和参与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多项,发表科研论文二十多篇。
肖波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教师,发展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从事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多年,有丰富的教学和教育研究方面的经验,参与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多项,参编学术书籍两本,发表科研论文十多篇。
苏小林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学讲师,发展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十余年,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发表科研论文十多篇。
卿再花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心理学讲师,发展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主要从事学校心理辅导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发表科研论文十多篇。
徐彬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老师,发展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多年,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目前主要从事学生心理的团体辅导研究与操作,发表科研论文多篇。
周丹长沙市二十中学思想品德及心理辅导方面的高级教师,从教十多年,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参编学术书籍两本,发表科研论文多篇。
张珊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心理学讲师,心理学博士,目前主要从事学校心理辅导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经验,主持和参与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多项,参编学术书籍四本,发表科研论文十多篇。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教学目标:通过《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点,思考如何根据中学生的品德发展规律有效开展道德教育。
了解中学生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基本特点及其培养方式。
理解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特点,理解中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特征,理解人格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关系,理解积极人格培养与品德发展的关系,理解培养中学生道德人格的途径与方法。
理解中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特点,理解中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在品德与人格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理解如何有效开展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解文化对中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作用,掌握培养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途径与方法。
理解中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表现、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掌握矫正品德不良行为的方法。
理解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掌握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因素对中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了解中学生的基本道德实践活动以及如何通过道德实践来开展道德教育,从而总结出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与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网上学习相结合,自学与网上交流讨论相结合。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中小学生的品德修养,培养他们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包括中小学的教师、学生、家长等相关人员。
第三条中小学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优良的行为习惯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的学生。
第二章德育目标第四条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社会责任感、行为习惯和自我发展能力。
第五条学校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基本道德观念。
第六条学校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调品德修养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德育内容第七条学校的德育内容应该包括以下方面:1. 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 集体主义教育:培养集体观念、团队协作精神,强调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3. 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
4. 品德修养教育:培养学生正直、诚实、守纪律、尊重他人等良好的品德。
5.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他们正确面对挫折和压力。
第八条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德育活动和课程。
第九条学校应定期组织德育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能力和水平。
第四章德育活动第十条学校应组织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形式:1. 主题演讲比赛:鼓励学生通过演讲比赛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2. 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社会机构、社区,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3. 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他们的公益意识和奉献精神。
4. 读书活动:组织学生读经典名著,引导他们思考人生道路和价值观。
第五章家校合作第十一条学校应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发展。
论述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1).doc
1.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道德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品德即道德品质,有时也称思想品德,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道德与品德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道德和品德的区别①在所反映的内容方面。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所反映的是群体和社会中的准则规范。
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其所反映的是个体与道德相联系的心理特征。
②所属的范畴方面。
道德主要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品德则主要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道德和品德的联系①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没有社会道德规范就难以评价个体的品德。
同时,一个社会的道德环境好坏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②个体品德反作用于社会道德个体的品德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社会道德舆论、道德风尚产生重要的影响,成为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集中表现和反映时代特征。
2、如何发挥德育目标的功能,促进道德教育发展?德育目标是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设想或规定,它是预期的德育结果,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总体教育目标在德育方面的具体化。
首先,德育目标的要求是否符合现实社会对公民在道德准则方面的基本要求。
其次,德育目标的要求是否符合学生自身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
德育目标要求过高会使学生望而生畏,即德育中的“假、大、空”现象,学生失去努力的信心和动力;目标要求过低就会压抑他们品德的发展,失去获取良好实效的机会。
第三,德育目标的要求是否与教育的各方面条件相适应。
第四,德育目标的科学化程度。
德育的目标本身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系统,而且这个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具体目标都不是由单一的一个维度、一个层面构成的,而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多维度、多层面的复合体。
当然,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德育本质的把握、对德育目标的理解和运用、具体的德育内容和方法手段、学生自身的主动性等因素都制约着德育目标有效性的大小。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小学生的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是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品德是指个人的行为和言论所反映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价值观。
品德发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过程。
道德教育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道德意识,使其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对中小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价值观是每个人行为的准则和指导原则。
只有通过正确的道德教育和品德发展,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高学习效果,增强自我管理和自律能力。
最后,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习和生活的基石,只有经过良好的品德培养和道德教育,学生的心理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如何进行中小学生的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呢?首先,学校应设立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通过这门课程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思考,让学生通过各种情景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道德准则和道德原则。
其次,学校可以组织一些道德教育活动,如参观社会机构、社会实践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规则和社会伦理。
此外,学校还可以进行一些道德教育示范活动,如学生社区服务、义工活动等,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体验和实践道德行为。
最后,学校还可以通过对家长的教育,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教育中的道德培养,形成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良性互动。
在实施中小学生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不要把道德教育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学科,而是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
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需要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通过各个学科的教学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行为。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中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及培养
中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及培养郑颖中文0401 04501045中小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界十分关注的话题。
早在十八世纪,一些哲学家就指出,情感是道德的基础。
在心理学中,较早强调道德情感的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他把情感看作人格发展的核心,在从本我向超我的转变中, 内疚,羞愧,良心等情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这之后,许多心理学家都主张把情感和行为习惯,品德等特征联系起来考虑。
但是近年来,心里学者对道德情感的关注比较少,出现了一系列的道德滑坡。
到的研究领域的有识之士认为,改变这种道德滑坡局面的方法在于,通过家庭和学校里由成人实行严厉监控的促进儿童品德的发展。
人们认为,应该强调对儿童进行品德灌输,注重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而不是注重他们的“精神状态”。
建立在文化传统基础上的这些品德不仅通过奖赏和惩罚进行教学或继承,而且要通过榜样来培养。
作为一名师范大学的学生,将来既有可能走上三尺讲台从事教师工作。
所以,我们现在必须尽可能多的了解掌握中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规律,以便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一般说来,道德情感的发展同道德认识的发展紧密联系。
即年龄小,直观性、形象性的体验多,随着年龄增长,情感的理智性、概括性增强。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表明,青少年道德情感的纵向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水平,即直觉性道德情感→想象性道德情感→伦理性道德情感。
所谓直觉性道德情感,即由某种情境所直接引起,自觉性较低,且具有迅速的道德定向作用的情感体验。
所谓想象性道德情感,即在联想起某些有道德意义的人或事物的形象时,激起的较自觉的情感体验。
所谓伦理性道德情感,即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更自觉的情感体验,是把道德的感情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在一起,对道德要求及其意义有较深刻认识的最概括的情感体验。
青年教师了解了以上几个道德情感发展的不同阶段,就可针对处于不同道德认识阶段的青少年的心理特征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德育教育。
第四章 德育主体
第一节 师生关系概述
二、师生关系的历史发展 (二)在中国,师生关系类型的发展
2.当前我国师生关系类型(从教育实践的角度看) 2)依据现实情况,可分为如下类型: (1)紧张型的师生关系 (2)冷漠型的师生关系 (3)庸俗型的师生关系 (4)和谐型的师生关系
第二节 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与特征
一、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一、学生是道德学习的主体
道德是为人而存在的,人是道德的主体,一旦缺少了人 的主体性的参与,缺少了人对道德的敬仰和服膺,就不 能构成真正的道德行为。
“最令人快慰的事就是作为一个道德主体的成长,作为一 个关注他人并且愿意且又有能力对自己负责的人的成长, 以及作为接受群体生活所赋予的共同责任的人的成长。 关注并促进这种发展正是教师所应肩负的使命,我们在 塑造人的事业中担负着首当其冲的责任。尊重学生的尊 严和价值,帮助他们成长为自由、理性且富有 情感的道 德主体,是我们的首要职责。”
对德育课老师的要求:对道德教育课程与教学的特殊性有 理性的认识。
3.教育素养
(1)教育观念层面:对具体道德教育活动规律的基本 认识,如德育目的(目标)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 观等。
(2)教育技能层面: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技巧。
第一节 作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育主体的老师
三、教师德育素养的构成及其培养 (二)教师德育素养的获得和提升
第四章 德育主体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作为德育主体的老师 第二节 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 第三节 德育主体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1.理解全员育人是构建全方位德育体系的基础 2.掌握教师的德育素养构成 3.理解并掌握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4.掌握现代德育过程中主体间师生关系的表现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件
(一)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德育课程功能定位上倾向学科化 (三)德育工作倾向课程化 (四)德育目标倾向工具化和功利化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二章 中学生品德
第一节 道德与品德 第二节 品德心理结构 第三节 中学生品德概念与特征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一节 道德与品德
• 对偶故事案例
• A.有一个小男孩叫朱利安。他的父亲出去了,朱 利安觉得玩他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开始时他 拿着钢笔玩。后来,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小块墨 水渍。 • B.一次,一个叫奥古斯塔斯的小男孩发现他父亲 的墨水瓶空了。在他父亲外出的那一天,他想把 墨水瓶灌满以帮助他父亲。这样,在他父亲回家 的时候,他将发现墨水瓶灌满了。但在打开墨水 瓶时,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大块墨水渍。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 3、道德行为 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 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 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 行为。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来自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与特征
• 1.中学生品德概念
接受中等教育的学生,年龄 一般为11-19岁左右,依据一定的 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 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 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德育过程 德育方法 德育课程 德育模式 德育原则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 育
第一节 德育过程 • 一、德育过程概述 (一)德育过程的本质 在教育者的引导下人的品德 培养和形成过程。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 育
第一节 德育过程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各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各中小学生的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良好品德的过程中,道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品德是指人的价值观、道德修养和品质,而道德教育则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为目标的教育活动,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首先,中小学生的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应从小学开始。
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形成自我认知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他们对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接受能力强,并具有较强的模仿和学习能力。
因此,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恩心、友善心和奉献精神。
通过课堂教育、家校合作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关心他人,学会分享和帮助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其次,中学阶段是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
中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面临着身心变化和认识世界的新问题。
此时,道德教育应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和道德选择的引导。
教师应通过教育让学生明白人生追求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让他们在团队中学会尊重他人,服从规则,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道德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判断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问题日益复杂多样化,学生需要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判断和解决道德困惑。
因此,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判断力,通过讨论、辩论和思考,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家庭和社会是中小学生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重要环境。
家长应与学校和社区合作,共同承担起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责任。
家庭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道德教育的榜样和指导者。
同时,社会也应提供丰富多样的道德教育资源和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中小学生的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应从小学开始,并在中学阶段加强引导,通过培养学生的感恩心、友善心和奉献精神等方式,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育 2. 个体品德反作用于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自觉抵制不良一个品德发展阶段都是一个 1. 评定功能2. 区分功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与孤能 3. 反馈功能 4. 教育功能 5.一、道德的定义:德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道德贯串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
二、品德的定义:品德即道德品质,有时也称思想品德,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三、道德和品德的区别: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社会现象,它的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的规律,不以个别人的存亡与个别人品德的有无为转移;而品德是依赖于某一个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它的发生发展一方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同时也服从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
两者所反映的内容不同,所属的范畴也不同。
1. 道德和品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所反映的是群体和社会中的准则规范。
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其所反映的是个体与道德相联系的心理特征。
2. 道德和品德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主要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伦理学是一种主要研究价值和规则的根据的哲学科目。
在道德方面,伦理学研究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主要就是揭示道德关系中的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并根据这种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总结出反映这种矛盾发展规律的道德理论,确定解决这种矛盾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提出进行道德评价的标准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以便不断地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品德则主要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一门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在品德方面,心理学主要探讨个体内在的品德心理结构、机制、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个体对道德的内化和个性化,其核心是道德自我的形成、发展,皮亚杰、柯尔伯格等众多心理学家对此作出了颇不平凡的贡献。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一、道德的定义:德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道德贯串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
二、品德的定义:品德即道德品质,有时也称思想品德,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三、道德和品德的区别: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社会现象,它的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的规律,不以个别人的存亡与个别人品德的有无为转移;而品德是依赖于某一个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它的发生发展一方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同时也服从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
两者所反映的内容不同,所属的范畴也不同。
1. 道德和品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所反映的是群体和社会中的准则规范。
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其所反映的是个体与道德相联系的心理特征。
2. 道德和品德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主要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伦理学是一种主要研究价值和规则的根据的哲学科目。
在道德方面,伦理学研究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主要就是揭示道德关系中的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并根据这种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总结出反映这种矛盾发展规律的道德理论,确定解决这种矛盾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提出进行道德评价的标准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以便不断地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品德则主要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一门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在品德方面,心理学主要探讨个体内在的品德心理结构、机制、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个体对道德的内化和个性化,其核心是道德自我的形成、发展,皮亚杰、柯尔伯格等众多心理学家对此作出了颇不平凡的贡献。
但与此同时,心理学也关注个体所生活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道德状况,关注社会对个体的道德要求和作出的道德评价。
四、道德和品德的联系:1. 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没有社会道德规范就难以评价个体的品德。
第四章 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
第四章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德方面的总的要求。
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
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体现,是按照德育目标的要求用以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知识、理论,思想观点、准则规范等,具有历史性阶级性,也具有超前性、理想性(面向未来,期望)德育目标的价值(在德育活动中的作用)德育目标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这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每一种德育活动措施都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服务的。
德育目标支配、调节,指导,控制着整个德育过程。
具体来说有以下作用:1、对德育内容、方法的导向作用2、对德育活动的激励作用(明确而适宜的目标能调动积极性)3、对德育实施的协调作用(家校社各方面力量协调一致努力的方向)4、对教育评价的参照作用确立现代德育目标、内容的根据及制约因素1)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现代德育作为子系统,必然反映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社会现代化。
目标和内容也要随时代。
2)受教育者的发展德育一方面要以年轻一代现有发展状况为基础设定德育目标、内容,同时德育也不能离开人的需要,要通过德育促使其进一步发展。
3)思想品德心理特点要注意思想品德心理结构要素与德育内容,目标挂钩4)教育世界观的因素教育价值观,世界观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目标、内容设计。
有以人为中心的,以社会为中心的,以文化为中心教育价值观,世界观。
三大类德育理论全球本位德育理论社会本位德育理论个人本位德育理论,德育目标与内容的相互关系???????教育目标、德育目标与内容是内在一致,有共同特征1)都具有历史性,阶级性。
都是反映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的要求。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必然有不同的德育目标与内容,没有普遍适用的。
三者都是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都具有阶级性,都是人规定的,体现一定的阶级意志,反映一定阶级培养人的要求。
2)都具有超前性或理想性教育目标,德育目标都是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或设想。
目标和内容都要立足当前社会发展,又要面向未来,为未来社会培养人,体现超前性,高于现实,但又可行,经过努力可以达到。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教育目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是以品德心理学和德育原理为基础,以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重点,揭示品德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一门新设课程。
第一章品德发展与道德德育的关系第一节品德及其心理结构一、品德的内涵品德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一种个性特征;品德是最具社会评价意义的个性特征;品德是一种较稳固的个性特征;品德具有外化的行为表现。
品德的定义品德,即个体道德品质,是指一个人在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言行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咏品德》阳光普天暖民心,雨露滋润花逢春。
性情有欲当为爱,道义无利应求生。
自尊如山峰耸立,自信似水舟随行。
品质优秀真君子,品格高贵好主人。
——选自《情意集》二、品德心理结构的基本要素(一)品德的心理结构,各种品德心理成分按一定的联系和关系组成的结构。
一般认为,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四种心理要素,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1、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是指人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其中包括对道德概念、原则的理解,道德信念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现象,判断他人的是非善恶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
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同时它与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结合起来对道德行为的发生起着定向和调节的作用。
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相结合,形成了坚定的道德信念,能够激发人产生道德需要,形成道德动机,发生道德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四章中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与道德教育
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 个正确答案)
1 、当看到他人的某种情绪时,通过推人至己的想象,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和心理感受的一种能力,称之为()。
A. 道德
B. 品德
C. 移情
D. 情感
2 、具体的、直接的或冲突性的(),是道德情感出现的条件。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境
C. 道德信念
D. 道德观念
3 、()是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
A. 中学阶段
B. 小学阶段
C. 大学阶段
D. 幼儿期
4 、我国学者的研究认为,中国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趋势,其转折期在()岁之间。
A. 8 ~9
B. 10 ~13
C. 12 ~14
D. 15 ~17
5 、伦理性道德情感逐渐占据优势,而由道德形象引起的道德情感体验也不断地受到自我意识的自觉调控,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则逐渐减少。
这是指的()。
A. 初中生
B. 高中生
C. 大学生
D. 小学生
6 、中小学道德情感教育的目标包括对象目标、功能目标和()。
A. 政治目标
B. 教育目标
C. 成效目标
D. 阶段目标
7 、依恋感、安全感、自我认同感、归属感、秩序感等情感属于()。
A. 自然情感
B. 高级情感
C. 低级情感
D. 集体主义情感
8 、受教育者对他人的“良言、忠告,显示温存或者责备的目光这类极精细而纯人性的教育手段”保持着一种高度快速反应的心理状态,这称为()。
A. 定势
B. 道德敏感性
C. 心灵敏感度
D. 移情
二、多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2 个—5 个正确答案)
1 、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功能的是()。
A. 移情功能
B. 评价反应功能
C. 调控,维系功能
D. 动力导向功能
E. 人格塑造功能
2 、道德情感的特征有()
A. 群体功利性与个人奉献性的统一
B. 社会普遍性与个人独特性的统一
C. 依附性与自觉性的统一
D. 内蕴性与外显性的统一
E. 道德理性与心灵感性的统一
3 、根据我国心理学家对初中生道德情感的研究,少年期道德情感的形式有如下特点:()。
A. 动力导向性
B. 冲动性
C. 社会性
D. 理智性
E. 偏激性
4 、中小学道德情感教育的原则有()。
A. 重视儿童早期情感培育的原则
B. 尊重人的自然情感需要的原则
C. 培养积极情感为主的原则
D. 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E. 维护个体的心灵敏感度的原则
三、判断题
1 、道德情感的产生以人们的道德认识为前提,它是基于人们的道德经验、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之上,对道德行为进评价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
2 、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起着引发与支持的作用。
()
3 、道德情感只是具有移情功能。
并不具备评价反应功能。
()
4 、道德情感具有人格塑造功能。
()
5 、小学三年级是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期。
()
6 、小学生的道德情感以内化的抽象道德观念为依据。
()
7 、高中生对事物的认识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性含义,已经能够自觉地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度来思考道德问题,这表明高中生具有了想象性的道德情感。
()
8 、道德情感的生成是以人的自然、基础性情感的满足为前提的。
()
四、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C
2 、B
3 、B
4 、A.
5 、B
6 、D
7 、A
8 、C (二)多项选择
1 、ABCDE
2 、ABDE
3 、BDE
4 、ABE
(三)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