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血液凝固因素 PPT

合集下载

“血液凝固课件-凝血机制及测定方法”

“血液凝固课件-凝血机制及测定方法”

常用的凝血指标
凝血酶时间(TT)
测量形成凝血物的时间,可用 于评估凝血系统整体功能。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 间(APTT)
评估内源凝血通路的功能,对 检测凝血因子缺陷具有重要意 义。
凝血酶原时间(PT)
检测外源凝血通路功能,对评 估凝血因子Ⅶ、Ⅹ和Ⅴ缺乏症 具有高度敏感性。
血小板计数的意义和测定方法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液凝固功能和出血病理的重要指标,通常通过血液分析 仪进行测定。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检 测方法
PTA是评估凝血机制异常的常用方法,通过测定凝血酶原的浓度和活性来进行 定量分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血液凝固课件——凝血机制及 测定方法
本课件将介绍血液凝固的概念和意义,凝血过程中的关键要素,以及测定血 液凝固的常用方法,帮助您深入了解血液凝固的机理。
血液凝固概念和意义
血液凝固是机体维持血液稳定状态的重要机制,它能够停止出血并形成血栓,但也可能导致异常凝结和血栓相 关疾病。
血液凝固基本过程
1
血小板串联和收缩
纤维素系统
纤维蛋白原系统包括纤维蛋 白原、纤维蛋白以及纤维蛋 白稳定因子等,它们在形成 血栓中起重要作用。
组织因子反应途径
组织因子反应途径由组织因 子和因子Ⅶ组成,是启动凝 血过程的外源途径。
血小板功能与凝血关系
血小板对血液凝固的贡献是通过聚集和释放凝血因子来实现的,同时它们也参与支持血栓结构和血栓减少的过 程。
2
损伤处的血小板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
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凝块,并通过
收缩作用增强血液凝固。
3
凝血触发
血液凝固通常由损伤的血管内皮所启动, 将血小板聚集在损伤处形成血小板血块。

病理生理学课件_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 PPT

病理生理学课件_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 PPT
发生机制
低凝状态
主要表现
多发性出血
实验室检查
高凝期
凝血系统激活 →凝血酶↑→微
血栓 (血小板活化)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消耗性 低凝期
凝血因子和血 小板因消耗而
减少
血液处于低凝状态 有出血表现
凝血时间缩短 血小板粘附性↑
血小板计数↓ 凝血酶原时间↑ 纤维蛋白原含量↓
出血时间↑ 凝血时间↑
继发性 纤溶亢
进期
DIC凝血与抗凝的变化过程
一、DIC的原因
病因类型
主要原发病或病理过程
感染性疾病 细菌、病毒、螺旋体、真菌、某些寄生虫等感染都 可以引起DIC发生。感染性疾病是DIC最重要、最 常见的病因。
恶性肿瘤 主要见于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呼吸、消化、生殖及 泌尿系统肿瘤。恶性肿瘤位居DIC第二位原因。
妇产科疾病
DIC的发病机制
促凝物质释放入血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胰 蛋白酶入血激活凝血酶
羊水

蛇毒激活FⅤ,FⅩ等,
促进DIC发生
Prothrombin
肿瘤细胞分泌促凝物质
羊水中含有组织因子样
物质
内毒素刺激VEC表达TF, 蛇毒
损伤VEC
脂肪栓子
Thrombin
胰蛋白酶
DIC的发病机制示意图
三、DIC的分期和分型 高凝状态 微血栓
凝血和抗凝血 平衡紊乱
目录
正常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DIC的病因学 DIC的发病机制 DIC的常见诱因 DIC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DIC的诊断与防治原则(3P、DD)
内容介绍
掌握 DIC的概念、原因、发病机制及DIC的功能代谢 变化 熟悉 机体的凝血与抗凝功能;纤溶系统及其功能;血 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皮细胞在凝血、抗凝及纤溶过程中的作用;DIC的原 因;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了解 DIC的分期与分型;各种因子、血细胞以及血管的 异常; DIC的诊断与防治原则

生理学 血液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护理课件

生理学 血液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护理课件

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化为 纤维蛋白多聚体,交织成网状结构, 将血小板和红细胞包埋在其中,形成 牢固的凝血栓子。
血小板活化与聚集
血小板在受损血管处迅速到达并发挥 作用,通过释放出血小板颗粒中的活 性物质,活化血小板并促进其聚集, 形成血小板血栓。
血液凝固的调节
抗凝物质的作用
抗凝血酶、蛋白质C系统和组织因 子途径抑制物等抗凝物质通过抑 制凝血酶和凝血因子的活性,对 血液凝固过程进行负向调节。
VS
内源性纤溶系统主要由t-PA和u-PA等 蛋白质组成,它们在血液中以非活性 形式存在。当需要时,这些蛋白质被 激活并发挥作用。外源性纤溶系统则 由外部因素如细胞表面、细菌或病毒 等引发。血液pH值和Ca2+浓度等理 化因素也影响纤溶系统的活性。此外 ,一些疾病和药物也能影响纤溶系统 的功能。
03
肺栓塞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遵医嘱治疗。
出血性疾病的护理
过敏性紫癜护理
01
避免接触过敏原,遵医嘱药物治疗,定期复查。
血友病护理
02
避免剧烈运动和创伤,定期输注凝血因子,密切观察出血情况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护理
03
避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遵医嘱输注血小板,观察出血情况。
其他相关疾病的护理
纤溶系统的作用
纤溶系统通过分解纤维蛋白多聚体 和清除已形成的血栓,对血液凝固 过程进行正向调节。
血液循环的调节
血液循环中的血流速度、血管通透 性和血管内皮细胞状态等因素也会 影响血液凝固过程。
02
纤维蛋白溶解
纤维蛋白溶解的概述
纤维蛋白溶解是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重要的凝血机制之一,它 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对维持血液流动性和止血具 有重要意义。

凝血功能检查指标解读PPT课件

凝血功能检查指标解读PPT课件
18
用药后4~14d,BPC↓<(50~100)×109/L或 BPC较基础值↓≥ 50%者;然而以前接受过肝素治疗 者再次接受肝素可更快BPC↓,即导致肝素诱导的血小 板↓/血栓形成。
11
一期止血缺陷(血管壁-血小板型止血缺陷)
12
【临床评估】
BT影响因素多,操作复杂,且无质量控制,检测结果差异较大,不能作 为高凝状态、术前出血风险和术后出血的评估指标。不作为常用筛检试验,
6
(一)BT和BPC检测
BT是指皮肤被刺破后自然出血到自然止血所经历的时间
(min),反映毛细血管结构/功能以及血小板数量/功能异常 的试验。>9min为延长。
BPC是指单位容积(L)全血中所含血小板的数量,反映循环
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界定为(100~300)×109/L。
7
BT临床应用
BT长短主要受血小板因素和血管壁因素的影响
纤溶系统缺陷
5
血栓与止血常用检测项目
• (一)出血时间(BT)、血小板计数(BPC) •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 • (三)凝血酶时间(TT) • (四)纤维蛋白原(Fg) • (五)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D) • (六)抗凝血酶Ⅲ(ATⅢ) • (七)血栓弹力图(TEG)
17
APTT、PT缩短:
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脑血栓、心梗、DIC高凝期。 必须指出,APTT和PT的特异性差 若患者的APTT和PT的检测值多次均<参考范围低限时,只能认为患者可能存在高 凝状态,不能判断有血栓形成。
APTT、PT缩短:
若患者的APTT检测值>对照值10S, PT检测值>对照值3S,才有临床意义,反映凝 血因子缺乏/抗凝物质存在。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ppt课件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ppt课件
35
(2)缺氧、酸中毒使RBC脆性增大,易 受机械性损伤。 (3) RBC可通过血管内皮细胞间裂隙挤 压到血管外,使RBC变形、破裂。 周围裂体细胞达到2%时有辅助诊断意义。
36
37
38
六、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 2、3P实验:鱼精蛋白副凝实验. 原理:鱼精蛋白与FDP结合,将与FDP结 合的纤维单体分离出来,并凝固。
31
③应激时肾上腺素可使血管内皮细胞释 放tPA。 ④缺氧使内皮细胞损伤,使tPA释放增 加。 (3)FDP的形成:具有
抗凝血酶 抗血小板黏附、聚集 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
32
(二)微循环功能障碍-休克 1、症状:突发。伴广泛出血,紫绀,多器 官功能障碍。 2、机制: (1)微血栓形成:造成微循环淤血,使回 心血量减少;出血使血容量降低。 (2) Ⅻa激活激肽、补体系统导致激肽及 补体增多,使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扩张,微循环淤血。 (3) FDP增强激肽、组胺的作用,使微 血管扩张。
41
42
33
(三)广泛微血栓形成-器官功能障碍 最易栓塞的部位为:皮肤>肾>肺>脑>心> 肝。 发生肾、肝、呼、心衰。 肾:急性肾衰,表现腰痛,少尿,蛋白尿, 血尿 肺: 肺出血、呼吸困难、呼吸衰竭 肝:黄疸,肝衰 心脏:缺血、梗死、心源性休克
34
(四)RBC机械性损伤-微血管病性溶血 性贫血 1、特点: RBC镜下呈盔型、星型、新月 型。称裂体细胞。 2、机制: (1)微血栓形成细网,使RBC黏附。在 血流冲击下, RBC破裂。
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出现出血, 贫血,
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14
15
16
发生率0.2-0.5‰,死亡率50-60%。 二、病因与诱因 (一)病因:感染(败血症)、恶性 肿瘤、妇产科-产科意外、大手术(器 官移植、体外循环)、创伤,等。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PowerPoint演示文稿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PowerPoint演示文稿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纤溶酶原
纤溶酶
纤维蛋白(原)
纤溶酶抑制剂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11
纤溶酶原的激活:
纤溶酶原 激活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血管内皮合成,发挥局部溶栓 作用,保持血流通畅。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肾小管、集合管产生,在组织 修复、伤口愈合过程中,血管 外促进纤溶。
12
“截短的”内源性凝血途径在放大 阶段对凝血反应开始后的维持和巩固 起重要作用。
7
血浆和血清:
血清中缺乏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 但增加了少量凝血过程中血管内皮和血 小板释放的物质。
8
血液凝固的控制
1.血管内皮抗凝作用 2.血液的稀释、纤维蛋白吸附及单核巨嗜
细胞的吞噬作用
3.生理性抗凝物质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蛋白质C系统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肝素
试剂
表二
富血小板血浆(ml) 少血小板血浆ml) 生理盐水 (ml) 肺组织浸液(ml)
0.025mol/LCaCl2溶液
血浆凝固时间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观察
试管号
1
2
3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19
【分析讨论】
1.表一: (1)比较第一管(放棉花管)与第二管 (石蜡油润滑管)内血液凝固的速度,并 分析产生区别的原因。
(2)比较第三管(37℃管)与第四管 (冰浴管)内血液凝固的速度,并分析产 生区别的原因。
(3)分析第五管与第六管内血凝方面发 生变化的原因。
20
表二: 1.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有何作用? 2.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有何作用? 3.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区别

【医学课件】血液凝固与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医学课件】血液凝固与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 2.实验工程
• (1)取试管7支编号,按以下要求参加不同 的物品,最后每支试管参加血液1ml。
对照管〔只加血〕
放棉花少许加血
用石蜡油润滑试管内外表加血
加血后将试管放在冰块间
加血后将试管置于37℃水中
加肝素8单位〔加血后摇匀)
加柠檬酸钠3mg〔加血后摇匀〕
每支试管加血后,即刻开始 记时,每隔30s将试管倾斜 一次,观察血液是否凝固, 至血液成为凝胶状,试管倾 斜时不流出时为止
血液凝固与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目录
• 1.实验目的 • 2.实验原理 • 3.实验材料 • 4.实验步骤 • 5.本卷须知 • 6.实验结果 • 7.结果分析 • 8.实验小结
一.实验目的
• 通过测定不同条件下的血液凝固 时间,加深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 因素。
二.实验原理
• 1.分类
内源性凝血
血 液接触 带负电荷的 异物外表而启动
反之,血Ca2+ 增加,促进凝

血液不凝固
凝血过程受阻
血Ca2+减少
柠檬酸钠
Ca2+
仅体内抗 凝
柠檬酸根-Ca2+络和物
肺组织 研磨液 内含组 织因子
血浆中 含纤维 蛋白原
血清中 无纤维 蛋白原
启动外 源性凝 血途径
可凝固
不凝固
血液 凝固 增快
八.实验小结
• 1.凝血过程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两 种途径。
• (2)记录凝血时间。
• (3)取试管4支并编号,按下表要求在每支 试管内参加各种物品,其中3%CaCl2液须 在最后参加并立即混匀,记下时间。

表1 实验工程
1
2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ppt课件.pptx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ppt课件.pptx
• 纤溶的基本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纤 维蛋白的降解。
• 二、纤维蛋白溶解
(三)抗凝血系统
• 生理状态下,体内存在着多种凝血因子,但是血液在血管 内不会发生凝血,即使血管损伤发生出血而引起的血液凝 固也仅发生在受损局部,而没有发生广泛的血管内凝血, 这意味着体内还存在着与凝血系统相对抗的抗凝系统。
• 在抗凝时体液抗凝系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几种主 要的抗凝物质。
1.抗凝血酶Ⅲ 2.肝素 3.蛋白质C系统 4.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一)凝血因子
• 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一命名原则,用罗马数字按照各因子
被发现的顺序编号。
• 凝血因子的特点
– ①凝血因子大都存在于血浆中,仅Ⅲ因子存在于组织中 – ②除因子Ⅳ是Ca2+外,其余均属蛋白质 – ③部分因子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中,必须激活才具有活性如,
被激活的因子通常在其右下角标“a”,表示“活性型”凝血因子 – ④大多数凝血因子在肝合成,并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如Ⅱ、Ⅶ、Ⅸ、Ⅹ),
当肝受损或维生素K缺乏时,将导致凝血障碍而发生出血倾向
(二)血液凝固的过程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SKຫໍສະໝຸດ PKⅫⅫa
组织损伤

Ⅺa
Ca2+
Ca2+

Ⅷ PF3
Ⅸa Ca2+

Ⅴ PF3
Ⅹa
Ⅲ Ⅶ Ca2+
Ⅹ ⅩⅢ

Ⅱa
Ca2+
ⅩⅢa

Ⅰa
Ca2+
催化方向
变化方向
纤维蛋白 多聚体

病理生理学课件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PPT

病理生理学课件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PPT

04 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的 病理生理机制
凝血系统过度激活
总结词
凝血系统过度激活会导致血液从流动状态转变为凝结状态,从而引发血栓形成和血管阻 塞。
详细描述
凝血系统由一系列蛋白质组成,它们在受损血管的表面相互反应,形成血凝块以止血。 然而,当凝血系统过度激活时,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会大量消耗,导致血液从流动状态转
止血和修复损伤的血管
当身体受到损伤时,凝血系统迅速被激活,血液从液态转变为凝固态,形成止血 栓,阻止血液流失。同时,损伤部位的血管通过一系列修复机制恢复其完整性。
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的紊乱可能导致止血障碍和血管损伤修复不良。例如,在某些 疾病中,由于抗凝血系统异常激活或凝血系统功能障碍,可能导致持续出血或难 以控制的出血。
深静脉血栓形成。
手术干预
对于严重的凝血和抗凝血平衡 紊乱,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
深静脉血栓的取栓术等。
预防与康复指导
预防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普及凝血和抗凝 血平衡紊乱的预防知识,提高
预防意识。
定期复查
指导患者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以便及时发现和干预凝血和抗 凝血平衡紊乱。
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促进患 者的康流动 ,进而引发一系列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脑卒 中等。
防止血液过度凝结形成血栓
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血管内过度凝结形成固态血块的过程 。血栓形成可能导致血管阻塞,影响血液循环,进而引发 一系列疾病。
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的紊乱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当 抗凝血系统无法抑制血液过度凝结时,血栓形成的风险增 加,可能导致血管阻塞和组织缺血。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肝素和硫酸乙酰肝素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教程文件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教程文件

【分析与思考】
❖ 1.什么是血友病?其发病机制如何? ❖ 2.什么是生理性止血?其基本过程如何? ❖ 3.生理性止血功能减退或亢进时会导致什么后果?如
何初步评价毛细血管的止血能力? ❖ 4.什么是出血时间呢?临床上测定出血时间的方法有
哪些?
❖ 5.如果采用Duke法测定出血时间,需要注意哪些事
项?
试管号 1 2 3 4 5 6 7
实验处理 室温,不加任何处理
置于37℃水浴 置于冰水
放少许纱布碎屑 液状石蜡润滑试管内壁
草酸钾 肝素8U
凝血时间
3.注意事项: ①动脉插管要固定牢靠,以免滑脱。 ②尽量保持各试管口径及放血量一致。 ③放入血液后,立即将血液与试管内物质混匀,然
后再计时。
(4)颈总动脉插管
--动脉夹夹住近心端 --死结结扎远心端 --穿绳,活结备用 --V形斜口,插管 --固定
(5)打开止血钳,向每个试管中放入血液1ml左右。
(6)从血液置入试管中起开始计时,每隔半分钟将试管缓
慢倾斜45度一次,观察液面情况,若液面不再流动,判定
血液已凝固。记录各管血液凝固的时间,填入下表。
3.注意事项: ①采血时避开充血、水肿,冻伤等处。 ②将载玻片置于实验台上,不用手持,排除温度 因素的干扰。 ③用大头针挑的时候要按一定的方向,且动作不 要太快。
(三)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的观察:
1.对象:家兔
2.步骤:
(1)每组事先准备7只试管,编号备用,按照以下 要求进行处理。
试管号 处理因素
制是什么? ❖ 13.如果采家兔血液来观察温度、接触面粗糙程度、
Ca2+以及肝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作用,应如何合理 设计实验,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 14.如果加入肝素和草酸钾的试管不出现凝血,再 加入适量的CaCl2溶液,血液是否会发生凝固?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及其红细胞渗透脆性共22页文档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及其红细胞渗透脆性共22页文档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及其红细胞渗透 脆性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血凝块形成 (有效止血)
凝血系统激活 纤维蛋白形成
影响生理止血的因素
(1)影响凝血酶活性: 肝素
(2)物理因素: 接触面(纱布、石蜡油) 温度(37℃、冰浴)
(3)化学因素: 抗凝剂:与Ca2+结合的草酸钾
实验步骤
1. 取7支试管,按表5-3处理试管,并在各试管上 做好标记。
2. 家兔耳缘静脉注射3%戊巴比妥钠1.0mL/kg, 气管插管,一侧颈总动脉插管(动脉插管内 先充满0.2%肝素生理盐水)。
实验三
一、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二、红细胞渗透性溶血实验
生理学教研室
实验目的
➢ 观察某些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异物(棉花、纱布、石蜡油) 温度(水浴、冰浴) 抗凝物(肝素、草酸钾)
➢熟悉红细胞溶血现象
实验原理:生理止血功能
血管损伤
血管内皮下组织暴露
血小板激活 粘附、聚集、释

血小板止血栓形成 (初步止血)
红细胞渗透溶血实验
实验步骤
家兔动脉血2ml,按表5-4滴入红细胞悬
液1-2滴,轻轻摇匀
教师示教
1
10
10支不同浓度NaCl溶液试管(低 高)
静置30分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待血液重新自然流出即开始计时。
(2)将第二滴血置于玻片上,每隔半分钟用 大头针挑血一次,直到挑起细纤维状的血丝, 即表示开始凝血.从开始流出到挑起细纤维 状的血丝所需要的时间即为凝血时间。
注意事项
1.各种用具严格消毒。 2.针刺手指或耳垂不宜过浅,深度2~3mm使血 可自然流出为宜。如针刺部位深度不够,流血量 太少不能用力挤压局部,应重新针刺。 3.用滤纸吸血时,注意不要用滤纸触及皮肤伤口, 以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4.测定凝血时,应严格每隔半分钟用大头针挑血 一次,不可太频繁,同时每次挑动血液要按一定 方向和顺序进行,以免破坏纤维蛋白的网状结构 而造成不凝的假象。
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测定
实验目的:学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测定的方法
实验原理: 出血时间是指从针刺使毛细血管破损,血液自行流出
到自行停止的时间。当毛细血管受损时,受伤血管可立即引 起收缩反应,从而局部血流减慢,有利于血小板粘着并聚集 于血管的破损处,形成松软止血栓 。接着部分血小板破裂, 释放出血小板因子,在局部迅速出现血凝块,使出血停止。 出血时间的测定可以反映毛细血管及血小板功能正常与否。
注意事项
1.每试管口径大小及取血量应基本一致,判断试 管倾斜角度(45º)、间隔时间(30s/次)、标准 (血液不见流动)都应一致。 2.采血有先有后,计时不应统一要求,各组和个 人应分别单独计时。 3.棉花不要压试管太紧,要松软。 4.用石蜡油将试管表面全部润滑后,将石蜡油倒 入水池中。 5.取血前先准备好冰块,取完血后立即把第3号 试管放入水浴锅,4号试管放入装有冰块的烧杯中。
血液实验
14影本一班 张琛
201452623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实验目的: 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
实验原理: 血液由流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称
为血液凝固。本质是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换为不可溶性纤维 蛋白多聚体。纤维蛋白交织成网,从而形成血凝块。
血液凝固过程: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1)激活的血小板为凝血因子提供磷脂表面,参与内外源性凝 血途径因子X和凝血酶原的激活; (2)血小板质膜表面结合有许多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 FV、FXI、FXIII,这些因子的相继激活可加速凝血过程; (3)血小板激活后,释放颗粒的内容物,如:α -颗粒内纤维 蛋白原的释放,可增加纤维蛋白的形成,加固凝块。
ABO血型的鉴定
实验目的: 学习ABO血型鉴定的实验方法,加深对ABO血型划 分的理解
实验原理: 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根据红细胞膜 上是否有A或B抗原可分为四种血型:A型、B型、 AB型和O型。当凝集原遇到与其相对抗的凝集素会 发生凝集。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利用已知的血 清凝集素(抗A凝集素、抗B凝集素)来确定未知的红 细胞膜上的凝集原(A凝集原和B凝集原)的种类, 从而鉴定ABO血型。
含B抗原 的红细胞
+
抗B抗体
抗B
红细胞 凝集反应
血型的抗原和抗体分布情况
实验材料 对象:人 药品:抗A抗体和抗B抗体,生理盐水 器材:采血针笔在两端分别写上A、B字 样,在两侧凹内分别滴一滴抗A抗体和抗B抗体。
(2)每隔半分钟用滤纸吸干流出的血流一次, 直到吸不到血液为止。
(3)记录开始出血到止血的时间,或以滤纸上 的血点数×0.5分钟来计算,其结果即为出 血时间(分)。
2.凝血时间的测定 (1)以75%的酒精棉球消毒,待酒精自然挥 发后用消毒采血针刺入上述部位2~3mm深, 让血液自然流 出,用棉球轻轻拭去第一滴
实验方法
1.观察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的过程 取干净小试管3支,编号后按表7-2加入各种成分摇匀后静 置,在加入0.025mol/LCaCl2溶液的同时开始计时,每15″ 倾斜一次,观察是否开始凝血,并分别记录3支试管的血凝 时间,比较3个管的血液凝固时间。比较血液凝固的时间(1 与2比,2与3比),分析产生差别原因
凝血时间是指血液流出体外至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它 反应的是血液本身的凝血过程是否正常。凝血时间的延长常 见于一些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的疾病。
实验材料 对象:人 药品 :75%酒精棉球 器材:采血针、载玻片、滤纸条、秒表
实验方法:
1.出血时间的测定 (1)以75%酒精棉球消毒耳垂或中指指端腹侧, 待酒精自然挥发后,用消毒采血针刺入上述 部位2~3mm 深,让血液自然流出,切勿挤 压,从血流流出算起计算时间。
凝血酶原 酶
凝血
纤维蛋白质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中有两个途径,内源性和外源性。 内源性是指参与凝血的全部物质均在血液中。外源性是指在 凝血的过程中有其他组织的凝血物质。
Ca2+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FII、FVII、FIX、FX这四个因子 的生化特征是分子上都有Ca2+ 结合的部位,通过与Ca2+ 结合发生变构,暴露出与磷脂结合的部位来参与凝血。因此 Ca2+在血凝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肝素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肝素在体内和体外都有 抗凝作用,主要通过增加抗凝血酶的活性而发挥间 接抗凝作用,使血液不凝。
温度对血液凝固的影响:适宜酶发挥效能的温度 (37℃左右)环境中,血凝速度加快。
接触面光滑程度对血液凝固的影响:接触面越粗糙 血液凝固速度越快
实验材料
动物: 家兔,2~3kg,雌雄均可 药品:20%乌拉坦溶液、肝素、草酸钾、 0.025mol/L氯化钙溶液、肺组织浸液、富血小板血 浆、少血小板血浆、生理盐水、石蜡油 器材:小烧杯、带橡皮刷的玻璃棒或竹签、清洁小 试管9支、水浴装置一套、冰块、棉花、移液器 (1ml、0.2ml)
2.观察影响血液凝固的理化因素 取小试管7支,编号并按表7-4准备后,取家兔颈动脉血,每 管2ml立即计时,每15″倾斜试管一次,以观察血液是否凝固, 至血液呈凝胶状不再流动时记录血凝时间。
3.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取血10ml,注入两个小烧杯中,一杯静置,另一杯用试管 刷轻轻搅拌,几分钟后试管刷上结成红色血团,用水冲洗, 观察纤维蛋白的形状,比较两杯的血凝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