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酸基相变材料微胶囊的制备和表征

合集下载

温室蓄热微胶囊相变材料制备筛选与性能表征

温室蓄热微胶囊相变材料制备筛选与性能表征

温室蓄热微胶囊相变材料制备筛选与性能表征王宇欣;刘爽;王平智;时光营【摘要】为实现日光温室相变集热,研制可用于制备潜热型功能热流体的微胶囊相变材料,以硬脂酸丁酯、相变石蜡为芯材,蜜胺树脂、聚脲树脂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壁材制备了3种不同壁材相变微胶囊进行实验,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电镜扫描、热失重和热效应测试等对制得的微胶囊相变材料的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证明,3种壁材微胶囊相变材料中,蜜胺树脂微胶囊的成球效果最佳:颗粒囊壁光滑致密;胶囊粒径在1μm左右,分布集中均匀,胶囊团粒平均粒径为75.15 μm;微胶囊颗粒耐热温度大于100℃,满足温室应用要求;热失重剩余率超过50%,远大于聚脲树脂微胶囊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胶囊,热稳定性相对较高.因此,蜜胺树脂壁材的微胶囊可以作为制备相变微胶囊悬浮液的材料,日光温室集热系统中利用其作为液态换热介质进行太阳能辐射热的收集、输送与释放是可行的.【期刊名称】《农业机械学报》【年(卷),期】2016(047)009【总页数】11页(P348-358)【关键词】温室蓄热;微胶囊相变材料;制备方法;性能表征【作者】王宇欣;刘爽;王平智;时光营【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34.3在众多相变材料微胶囊化方法中,原位聚合法和界面聚合法是较常用的小规模实验室制备方法[1]。

两种微胶囊制备方法的区别在于,原位聚合法中壁材单体或预聚体和催化剂需均匀溶于连续相,而界面聚合法要求两种壁材反应单体分别溶于不相混溶的分散相和连续相中[2]。

微胶囊相变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主要受表观形貌、芯材热性能、粒径分布、壁材韧性与囊壁厚度等因素影响。

相变芯材的筛选主要依据应用环境的温度及相变温度,壁材选择主要考察其成球效果、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及机械强度等 [3]。

复合相变材料_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

复合相变材料_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

复合相变材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胡广东1,邹黎明2,徐速1,郭立富1(1.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1620;2.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1620)摘要:以二元复合相变材料为芯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壳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出具有蓄热、调温功能的相变材料微胶囊。

通过SEM、DSC、TGA、FTIR等手段对这种微胶囊进行了结构性能表征。

关键词:相变材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胶囊;原位聚合法;结构性能中图分类号:TQ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054(2011)01-0020-04所谓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s,PCM),是指在一定狭窄明确的温度范围(即通常所说的相变范围)内可以改变物理形态,如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或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材料[1]。

微胶囊相变材料(Microencapsulated phase change material,MCPCM)是应用微胶囊技术在固-液/固-固相变材料颗粒表面包覆一层性能稳定的高分子膜而构成的具有芯壳结构的复合材料,这种材料有效解决了相变材料存在的易泄露、相分离及腐蚀性等问题,提高了相变材料的使用效率,并拓宽了相变材料的应用领域[2,3]。

目前,利用相变材料微胶囊具有吸收存储和重新释放热量的特性,相变材料微胶囊在电子设备[4]、建筑[5]、纺织服装[6]、军事[7]等领域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大多数相变材料微胶囊都是以单一的相变材料为芯材,蜜胺树脂、脲醛树脂等为壳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得到。

这些相变材料微胶囊存在以下缺点:(1)单一的相变材料相变温度范围过窄,限制了相变材料的应用领域;(2)以蜜胺树脂、脲醛树脂为囊材制备的微胶囊在使用过程中会释放出甲醛等有害气体。

为了克服以上缺点,新型相变材料和聚合物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Ahmet Sari等[8]以单一的正十七烷为芯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壳材制备出一种平均粒径0.26μm、相变焓81.5J/g的相变微胶囊。

微胶囊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微胶囊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维普资讯
Hale Waihona Puke 第 3 卷第 6 7 期
20 0 8年 6月




V 13 . 0 . 7 No 6
A p e h mia n u t p l d C e c lI d sr i y
Jn 2 o u .0 8
微胶 囊复 合相 变材 料 的制备 及 性 能表征
关键词 : 微胶囊 ; 相变材料 ; 相变储能 ; 原位聚合
中 图分 类 号 : 3 . 06 15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1— 2 6 2 0 )6—03 0 17 30 ( 08 0 6 0— 3
Pr p r to n h r c e i a i n o i r c p u e e a a i n a d c a a t rz to fm c o a s l
红外光谱 、 扫描 电子显微镜 、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热重分析测试技术表征 了制备的相变 微胶囊的结构组成 、 形貌特 征及热性能 。实验结果表 明, 变储 能微胶囊复合相变材料热稳定性好 , 10℃ 以下无质量损失 。 相 在 6 其相变 温度 和 焓值分别为 1. 5 3℃ 。3 . 。制备得到 的微胶囊呈球形 。 12 3J g i 平均粒径 小于 2 m。 0 固化剂滴加速 度为05m / i . L mn 时微胶囊形貌较佳 。 优化的芯/ 壁质量 比为 1 15 且微胶囊 的亲水性随芯材含量增加而降低 。 :.,
Ab t a t A mir e c p u ae h s h n e mae a wa r p r d b h n st oy r a o t o sr c : co n a s l td p a e c a g t r l s p e ae y t e i —i p lme z t n meh d i u i i u i gl w me t g p i t C , lmi e i ̄ — r l e y e p e oy ra o e mae a d s elmae a s l n o n M me a n ・ l a f mad h d r p l me sc r t r l n o i P l " o i a h l n tr l i r s e t ey T e s els u t r a p a a c h r ce d te t e a r p r e f e mir c p u ew r e p c v l . h h l t c u e. p e r n e c a a tra h h r l p o e t so c a s l ee i r n m i h t o i v s g td b T— , E , S n G. h x e me tl rs l h we a e c mp st p a e n e t ae y F I S M D C a d T T e e p r n a e u t s o d t t t o o i h s i R i s h h e

微胶囊性能与表征的研究进展

微胶囊性能与表征的研究进展
金 资助
性 能 研 究 、 胶 囊 技 术 制 备 取 得 微
了巨 大发 展 。因为 微 胶 囊 技术 的
能通过选择或者 自制合适 的壁材
以改 善 芯 材 的作 用 与性 能 。微胶
25
西 部 皮 革
第 3 4卷
囊技术有很 多有益的作用 】 。
11控 制 释 放 .
气 味或 味道屏蔽掉 , 控制有毒成
由 于微 胶囊 化技 术 独 特 的 优
势 , 多研 究 人 员 正试 图 把 该 项 很
技 术 应 用 到 越 来 越 广 泛 的领 域 。 微 胶 囊 技 术 在 皮 革 领 域 中 也 有
1微 胶 囊 化 的 意 义
微胶 囊 化技 术 通 过成 膜 物质
应用 , 例如相变材 料 、 阻燃剂 、 芳
me h d o h m r ic s e . t o sf rt e we e d s u s d
Ke r :mi r e a s ai n t c n lg ;c a a t rsi ;e a u to t o y wo ds c o nc p ulto e h o o y h r ce itc v l a in me h d
香 整 理 剂 、 色 等 方 面 ] 染 。近 年 来 随 着 学 科 的 相互 交 叉 , 构 与 结
收 稿 日期 :0 2 0 — 0 2 1- 5 2
将 囊 内空 间 与囊 外 空 间 隔 离 开 , 它 不 仅 能包 封 与 保 护芯 材 ,而且
基金项 目: 陕西科技大学 研究生创新基
摘 要: 微胶 囊技 术 由于其 独特 的优 点 , 医药 、 品 、 料科 学等诸 多领 域 具有 广 阔的 应 用前景 。本 在 食 材 文综 述 了微 胶 囊化 的 意 义 , 注重探 讨 了其 性 能及表 征 方 法等方 面 的研 究进 展 。

微胶囊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和表征(论文)

微胶囊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和表征(论文)
4000 3500 30()()25()()2000 1500 1000 500 波数/cm—I
图4 MF囊芯、囊壁和微胶囊的红外谱图 n昏4 FT一瓜s弹ct豫of∞阳mate一砌,
sheU啪terial柚d IIlicrocap训酷
的振动峰,在l 466 cm‘1处有C—H弯曲振动峰, 1 100 cm一处有C—O的特征吸收峰.这些是硬脂酸 丁酯特征吸收峰,说明MF壁材有效包裹了硬脂酸 丁酯芯材,形成了硬脂酸丁酯相变储能微胶囊.微 胶囊囊壁是MF树脂,所以谱图在3 300 cm一左右 出现仲氨基N—H宽而强的伸缩振动峰,是由N— H和O—H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叠加而产生;2 900 cm一出现的吸收峰是C—H伸缩振动引起的;l 550 cm一和l 490 cm。1附近出现的两个吸收峰,与芳环 上的c=N的伸缩振动以及N—H的剪式弯曲振动 有关;芳环内C—N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出现在l 350 cm。1处;醚键C—O—c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出现在 1 150 cm。1处;1 000 cm叫附近出现的峰是苯环C— H的平面弯曲振动产生. 2.2微胶囊储能材料热稳定性和界面
岛津(SHIMADzu)公司丌IR一8300PCS型红外光 谱仪测定囊芯、囊壁和微胶囊的化学结构.样品与
KBr混合研磨压片,在450~4 000 nm范围内扫描 样品20次.采用日本岛津(sHIMADzu)公司 Dsc一60型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囊芯、微胶囊、储 能建筑材料等的热性能,温度范围0—75℃,升 温速率10℃/min.采用德国Toni公司ToniCAL差 动式水化热测试仪分析水泥水化过程,在10 g水泥 样品中加入l g微胶囊,水灰比为0.4,初始温度 25℃,测试放热速率和总放热量.
采用德国kica Dmlp公司生产光学显微镜观察 不同反映阶段微胶囊形貌,监控反应进程,对微胶 囊的制备工艺进行分析优化.拍摄微胶囊照片,测 量一定数量微胶囊的粒径,进行数学分析后统计其 粒径和分布.采用日本日立高新技术株式会社s一 3400N(Ⅱ)型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胶囊有无破 碎、有无粘连、表面形貌、囊壁厚度及微胶囊在建 筑材料基体中的分布情况和结合界面等.采用日本

微胶囊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毕业设计答辩幻灯片PPT

微胶囊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毕业设计答辩幻灯片PPT
实用文档
• 实验设备
• 分析仪器:SEM、FTIR、DSC
实用文档
第三部分
• 四种不同乳化剂的分子结构式
C12H25
SO3Na
ChemPaster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
O
O
S
CH3(CH2)10CH2O
ONa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实用文档
( CH2 CH )n OH
聚乙烯醇(PVA)
C8H17
(5)经过升降温实验后微胶囊仍能保持良好的密闭性。
实用文档
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第五部分
•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使用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包裹石蜡成功的制备出了微胶 囊。 (2) 使用OP做为乳化剂制备的微胶囊外表光滑,球形度比 较好,但有一定程度的交联。 (3) 使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作为乳化剂制备的微胶囊有一 定的球形度,虽然表面有点粗糙,但是适合在建筑材料中 应用。 (4) 间苯二酚作为实验中壁材的柔化剂,达到了比较理想 的效果。
相变温度(℃) 相变结束温度 相变焓(J/g) (℃)
36.4
50.3
79.48
36.8
51.4
32.66
36.4
51.4
33.55
35.9
49.6
14.16
33.6
实用5文2档.1
38.23
升降温实验后的抗渗性分析
对制成的样品在80℃的条件下水浴 10min后,再在冰箱中放置5min,如此反复 300次。之后放在滤纸上在60℃条件下放入烘 箱中测试抗渗性。实验结果表明,滤纸上未 发现有石蜡的油印。这进一步印证了微胶囊 在解决泄漏问题中的优势。

微胶囊自调温相变涂料的制备及表征

微胶囊自调温相变涂料的制备及表征

取5 . 0 g涂 料 、 0 . 1 5 g微 胶 囊 粉 末 混 合搅 拌3 ~4 h , 制 成 微胶 囊 质 量 分 数 为 3 的 自调
温涂料 ; 按 上述 步骤 , 制备 微胶囊 粉末 质 量分数
分别 为 5 , 7 , 1 0 , 1 2 , 1 5 9 / 6 的 自调 温
数为 4 0 0  ̄5 0 0倍 。每 隔一 段 时 间观 察 1次 漆 膜 中 的微 胶囊 , 看 其形 态是 否完好 , 有无 破 裂现
第 1 期
于建香 等 .微胶 囊 自调温 相变 涂料 的制 备及 表征
[ 3 ] 叶 四化 , 郭元 强 , 吕社 辉 , 等. 微 胶 囊 相 变 材 料 及 其应 用 E J ] . 高分子材料科学 与工程, 2 0 0 4 , 2 0
中 图法 分 类号 : T Q6 4 5 . 9 文 献标 志 码 : A
世 界能 源总 能耗 中建筑 物 能耗 约 占1 1 ~
酸 乙酯 在 烧杯 中混 合 , 搅 拌 至聚 甲基 丙 烯 酸 甲
酯溶解 , 形成溶 液 a ; 取 1 0 . 0 g C a C I ・6 H z O
液, 室温 下放置 5 ~6 h , 使 乙酸 乙酯 完 全挥 发 , 得到 含微 胶囊 的乳 液 d ; 将 乳 液 d用 石 油 醚洗 涤后 离心 , 所得 沉 淀物放 入 干燥箱 中干燥 , 得 到
微胶 囊 C 一 2 。 1 . 2 自调 温 涂 料 制 备
变 潜 热 进 行 能 量 的 储 存 是 一 项 新 型 的节 能 技 术 。 目前相 变 蓄能技术 已经 在 很多 领域 得到 了 应用 , 如 太 阳能 热 利用 、 废( 余) 油化 工学 院学 报

聚氨酯纳_微胶囊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及性能表征

聚氨酯纳_微胶囊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及性能表征

第26卷第12期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Vol.26,N o.122010年12月POLYMER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Dec.2010聚氨酯纳/微胶囊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及性能表征魏燕彦,王福芳,宗成中(橡塑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042;胶体与界面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山东济南250100)摘要:采用一种新方法制备了以聚四氢呋喃醚(PT M G)为芯材的聚氨酯纳/微胶囊相变材料(PU N /M EPCM ),通过红外(IR),动态光散射(DLS),透射电镜(T EM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分析(T GA)等测试手段对PU N/M EPCM 的化学结构,粒径,形态,热性能,稳定性和外壳强度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两亲性嵌段聚氨酯可以包裹在芯材外层形成纳/微胶囊,其粒子具有核壳型,复合型和聚氨酯粒子型三种结构;改变PU 的羧基含量可以使芯材含量达到65%;粒径可以从198nm 变化到420nm;相变焓可以达到纯芯材的65%;P U N/M EPCM 的热稳定性随着羧基含量的增加而变好。

关键词:纳微胶囊相变材料;嵌段聚氨酯;自乳化;聚四氢呋喃醚中图分类号:T B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7555(2010)12 0125 04收稿日期:2009 10 27基金项目:胶体与界面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开放课题;山东省高校科技发展计划项目(J09LB05);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BS2009CL020)资助通讯联系人:魏燕彦,主要从事聚氨酯纳/微胶囊相变材料,紫外光固化聚氨酯以及水性聚氨酯树脂等研究, E mail:yyw ei@纳/微胶囊相变材料(N/MEPCMs)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复合相变材料[1]。

N/MEPCMs 的囊壁多为高分子材料,在所有的囊壁材料中,聚氨酯具有较好的硬度和弹性,是理想的囊壁材料。

红外隐身用相变微胶囊材料的制备

红外隐身用相变微胶囊材料的制备

式 中: 为斯 蒂芬. 波耳茨 曼常数; T为 被 测 目标 表 面 温
度; 为 物体 的发 射 率 。从 式 ( 1 )可 以看 出 ,目标 的 辐 射 强 度 与 和 成正 比 。所 以 ,实现 红 外 隐 身最 有 效
的技 术途 径 ,首 先是 控 制 目标 表面 温度 ,其次 是 降低 表
目标 表 面 热 惯 量 及 表 面 温度 , 消 除或 降低 目标 与 背 景 的
红外辐射差别, 从 而 实 现 对 背 景 红外 特 征 的 模 拟 ,已 成
为 隐 身技术 发 展的 重要方 向。 相 变 微胶 囊 材料 是应 用 微胶 囊技 术 ,以高 聚物 、无
机 材 料等 保 护性 壁 材在 相 变微 粒 表面 包 裹一 层性 能 稳 定
面 发 射率 。红外 隐 身材 料本 身 具有 低发 射 率或 较 强温 控 能力, 可使 目标 和 背 景 本 身温 度 所 引起 的热 辐 射 差 减 小
收 稿 时间: 2 0 1 3 . 0 9 . 1 0
到 红 外探 测器 探 测不 到 或识 别 不 出的程 度 ,从 而达 到 隐
了红 外隐身所要 求的较 高热焓值 ,并将其填 充在 可控加 热的金 属板 内, 红外成像 图显示具有明显的降温功能。
【 关键词】 相 变微胶 囊 ;红外 隐身;石蜡
【 中图分类号】 T B 3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4 — 7 0 5 0 ( 2 0 1 3 ) 0 5 . 0 0 4 7 . 0 4
第3 3 卷第5 期
2 0 1 3 年1Biblioteka 0 月 山 西 化工
VO1 . 33 N o. 5

物理法制备微胶囊无机芯相变材料及其表征

物理法制备微胶囊无机芯相变材料及其表征

c r / h l rt s5: . o e s el ai i 1 o
Ke r s Pha e c a y wo d : s h nge mat il era s,M ir c ps l c o a u e,Sole v po a i v nte a r ton, Ch r c e ia i a a t rz ton
Pr pa a i n a e r to nd Cha a t rz to f Ph s r c e i a i n o a e Cha g a e il n M ir e a u a e n e M t ra s i c o nc ps ,B in n ttt fP to h mia c n lg ,B in 0 6 7 Ec mae ilRe e rhCe tr ej g I siueo er c e c l i Teh oo y ej g 1 2 1 ,Chn ) i ia
a i t r m uso o c n rto n o e s elrt n t ep a e c a g tra rp riso co n a sI td wee gt o ,e lin c n e tain a d c r / h l ai o h h s h n e mae ilp o ete n mir e c p ae r a o L l
s ud e . La t he m ir nc ps l t d ph e c a t id s ,t c oe a u a e as h ngem a e il e ec r c e ie t R ,DS a d ie diti uton. Ther — t ras w r ha a t rz d wih I C n sz s rb i e s is s ow ha he tte ir nc ps l t d pha e c n a e i l ih ieof79 2/ ,pha e c nget m pe a u e 3 u t h t tt ild m c oe a u a e s ha ge m t ras w t a sz .1  ̄ m s ha e r t r 0.

一种相变微胶囊材料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相变微胶囊材料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1048921.4(22)申请日 2019.10.31(71)申请人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地址 100728 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22号申请人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72)发明人 刘野 赵亮 王岩 于庆志 党雷 (51)Int.Cl.B01J 13/06(2006.01)C09K 5/06(2006.01)(54)发明名称一种相变微胶囊材料的制备方法(57)摘要一种相变微胶囊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向正硅酸乙酯的乙醇溶液中滴加氨水反应后,再滴加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得到二氧化硅溶胶;将苯乙烯、石蜡、甲基丙烯酸甲酯、偶氮二异庚腈以及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酯混合配成油相,乳化剂溶于水中配制成水相溶液,两相混合,得到乳化液,向乳化液中喷淋二氧化硅溶胶,再加入NaCl溶液和无水乙醇破乳,洗涤,得到相变微胶囊材料。

本发明使用二氧化硅-聚苯乙烯囊壁材料,提高了相变微胶囊的抗压强度及抗折强度,具有更高的相变潜热,产品形状规则包覆好,收率高。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附图1页CN 112742316 A 2021.05.04C N 112742316A1.一种相变微胶囊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二氧化硅溶胶的制备:向正硅酸乙酯的乙醇溶液中滴加氨水,反应后,再滴加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继续反应后,冷却;(2)乳液制备:将苯乙烯、石蜡、甲基丙烯酸甲酯、偶氮二异庚腈以及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酯混合配成油相,再将乳化剂溶于水中配制成水相溶液,将两溶液混合,充分乳化,得到乳化液;(3)相变微胶囊成型:向将步骤(2)制得的乳化液通入氮气置换空气,然后控制冷回流条件,喷淋步骤(1)制备的二氧化硅溶胶进行反应,然后冷却;(4)后处理:向步骤(3)的产物中加入NaCl溶液和无水乙醇破乳,洗涤数次,除去未包裹的石蜡,经抽滤、干燥后得到所述相变微胶囊材料。

聚丙烯酸调控壳聚糖微胶囊的制备工艺优化

聚丙烯酸调控壳聚糖微胶囊的制备工艺优化

聚丙烯酸调控壳聚糖微胶囊的制备工艺优化壳聚糖微胶囊是一种常见的载药系统,其具有稳定的包封性能和可控的释放特性,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和生物医学领域。

而聚丙烯酸是一种常用的调控剂,可以通过调节其浓度和分子量来改变微胶囊的性质。

本文将介绍聚丙烯酸调控壳聚糖微胶囊制备工艺优化的相关内容。

首先,制备壳聚糖微胶囊的重要步骤是离子凝胶法。

在该方法中,壳聚糖通过静电相互作用与聚离子复合物形成。

聚丙烯酸的添加可以调节复合物的电荷密度,从而影响微胶囊的包封率和释放特性。

在优化制备工艺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 聚丙烯酸浓度:聚丙烯酸的浓度对微胶囊的包封率和释放速率有重要影响。

较高的聚丙烯酸浓度会增加复合物的表面电荷密度,从而增加微胶囊的包封率。

然而,过高的浓度可能导致复合物的稳定性下降,影响微胶囊的质量。

因此,需要通过实验调节聚丙烯酸的浓度,找到最佳的配比。

2. 聚丙烯酸分子量:聚丙烯酸分子量的选择也会对微胶囊的包封率和释放特性产生影响。

较低的聚丙烯酸分子量会使复合物更易解离,从而增加微胶囊的释放速率。

而较高的分子量则会增加复合物的稳定性,降低释放速率。

因此,需要根据所期望的释放特性来选择合适的聚丙烯酸分子量。

3. 聚丙烯酸添加时间:聚丙烯酸的添加时间也会对复合物的性质产生影响。

通常情况下,先将壳聚糖与药物进行预混合,形成壳聚糖药物复合物,然后再添加聚丙烯酸。

添加聚丙烯酸的时间点不同,会影响复合物的电荷密度和稳定性。

因此,在制备过程中需要进行反复实验,找到最佳的聚丙烯酸添加时间。

除了以上关键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需要考虑,如壳聚糖和聚丙烯酸的质量比例、pH值和离子强度的调节等。

这些因素的调控将影响复合物的形成与稳定性,从而决定微胶囊的性质。

在进行实验时,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性质测定来评估微胶囊的质量和性能。

常用的测定包括包封率、粒径分布、形态观察和药物释放动力学等。

通过对这些性质的测定,可以得出最佳的制备工艺条件。

总之,聚丙烯酸调控壳聚糖微胶囊的制备工艺优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CN110052231A】一种CuSub2SubO聚丙烯酸酯复合相变微胶囊的制备方法【专利】

【CN110052231A】一种CuSub2SubO聚丙烯酸酯复合相变微胶囊的制备方法【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350730.7(22)申请日 2019.04.28(71)申请人 陕西科技大学地址 710021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大学园区(72)发明人 周建华 刘娟 赵姣姣 刘倩 李燕 崔格 杨容姣 (74)专利代理机构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代理人 王蕊转(51)Int.Cl.B01J 13/14(2006.01)C08G 83/00(2006.01)C08F 220/14(2006.01)C08F 220/18(2006.01)C08F 222/14(2006.01)C08F 2/28(2006.01)C08F 2/44(2006.01)C09K 5/06(2006.01)(54)发明名称一种Cu 2O/聚丙烯酸酯复合相变微胶囊的制备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Cu 2O/聚丙烯酸酯复合相变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利用两亲性嵌段共聚物与溴代烷烃的季铵化反应得到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季铵盐;将得到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季铵盐与相变材料、丙烯酸酯单体、交联剂、去离子水混合,经超声分散形成水包油型预乳液;将水包油型预乳液置于热水浴中加热并不断搅拌,添加引发剂水溶液,经保温反应得到聚丙烯酸酯包覆相变材料微胶囊;将得到的聚丙烯酸酯包覆相变材料微胶囊与硫酸铜、氢氧化钠、还原剂混合,沉淀还原反应得到Cu 2O/聚丙烯酸酯复合相变微胶囊。

本发明能制备出包覆率高、导热性好、热稳定性优良且具有合适相变温度范围、较大相变潜热焓、较好抑菌性的复合相变微胶囊。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8页CN 110052231 A 2019.07.26C N 110052231A权 利 要 求 书1/2页CN 110052231 A1.一种Cu2O/聚丙烯酸酯复合相变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步骤1、将两亲性嵌段共聚物与溴代烷烃、溶剂混合,经季铵化反应得到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季铵盐;步骤2、将经步骤1得到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季铵盐与相变材料、丙烯酸酯单体、交联剂、去离子水混合,经超声分散形成水包油型预乳液;步骤3、将经步骤2得到的水包油型预乳液置于热水浴中加热并不断搅拌,添加引发剂水溶液,经保温反应得到聚丙烯酸酯包覆相变材料微胶囊;步骤4、将经步骤3得到的聚丙烯酸酯包覆相变材料微胶囊与硫酸铜、氢氧化钠、还原剂混合,恒温反应得到Cu2O/聚丙烯酸酯复合相变微胶囊。

相变材料微胶囊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相变材料微胶囊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相变材料微胶囊的制备与性能表征单晓辉;裴广玲;付中玉【期刊名称】《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31)002【摘要】以乳液聚合获得的苯乙烯(St)与共聚单体甲基丙烯酸(MAA)的共聚物做壁材,包覆相变材料正十八烷制备微胶囊,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作乳化剂,探讨了乳化时间、交联剂、引发剂种类及用量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热-热重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对制备的微胶囊进行性能表征,得到制备苯乙烯-正十八烷相变材料微胶囊的合适工艺.结果表明:乳化时间30 min,采用质量分数1.8%的偶氮二异丁腈(AIBN)做引发剂获得的微胶囊,成囊性和分散性好;添加二乙烯基苯(DVB)不利于成囊;微胶囊的壁材有一定的耐热性,且热焓值较理想,相变热焓约137.5 J/g.【总页数】6页(P19-24)【作者】单晓辉;裴广玲;付中玉【作者单位】北京服装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029;北京服装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029;北京市服装材料研究开发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北京服装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029;北京市服装材料研究开发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317【相关文献】1.低黄变聚脲微胶囊相变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J], 申天伟;陆少锋;张晶;邢建伟;辛成2.微胶囊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J], 周建伟;黄建新;柳少军;陈焕芝3.温室蓄热微胶囊相变材料制备筛选与性能表征 [J], 王宇欣;刘爽;王平智;时光营4.纳米SiO2改性石蜡相变微胶囊涂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J], 张云峰;张璐;刘鹏;兰志兴5.聚氨酯纳/微胶囊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及性能表征 [J], 魏燕彦;王福芳;宗成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丙烯酸基相变材料微胶囊的制备和表征1单新丽,王建平,张兴祥改性与功能纤维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天津工业大学功能纤维所,天津(300160)E-mail:shanxinli143@摘要:本文成功制备了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为壁材,正十八烷为囊芯的相变材料微胶囊。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分别考察了正十八烷微胶囊(MC18)的表观形貌及粒径大小、相变热性能、热稳定性能等。

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钠盐为乳化剂时,所得MC18结构完好,平均粒径为18 µm;芯材与壁材的投料比为2:1时,所得MC18的囊芯含量为66.5 wt%,相应热焓为147 J·g-1,耐热温度高达238 o C。

关键词:微胶囊;正十八烷;热稳定性0 引言利用相变材料的相变潜热进行能量的储存或释放的研究,在能源利用和材料科学领域一直十分活跃。

将相变材料微胶囊化是实现相变材料永久固态化的手段之一,可解决相变材料的易疲劳,腐蚀性,不良气味,流动性及相变材料与周围材料界面等问题,同时具可有更大的传热面积和更高的传热速率[1, 2],使提高能源利用率,创造舒适清新的人类环境成为可能。

相变材料微胶囊已被广泛应用到节能建筑材料,调温纤维,织物,泡沫,涂层, 太阳能存储循环利用等领域[3-6]。

蜜胺及脲醛树脂为壁材的相变材料微胶囊由于制备工艺简单且产品性能优良[6],研究性论文占总的相变材料微胶囊论文的70%以上。

然而胶囊壁不可避免的残留致癌和致敏物质甲醛[7-9],并且不可能完全去除(因为甲醛作为一种反应单体)。

在生产和使用过程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构成威胁,因此研制环保的相变材料微胶囊成为该领域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英国汽巴公司申请了制备聚丙烯酸类的颗粒状组合物的专利[10],德国巴斯夫公司将环保的聚丙烯酸类囊壁的相变材料微胶囊成功地应用到了旧房屋的节能改造领域中[11],但均对此类胶囊的制备方法和性能的详细报道很少。

本文成功制备了聚丙烯酸树脂为囊壁,正十八烷为囊芯的相变材料微胶囊,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表征。

1.实验部分1.1 实验药品甲基丙烯酸(C4H6O2,纯度90%),甲基丙烯酸甲酯(C5H8O2,纯度99.5%),均为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公司提供,两单体分别用浓度10%的氢氧化钠溶液洗涤以去除阻聚剂和减压蒸馏法提纯;正十八烷(C18H38),纯度99%,进口;乳化剂SMA(固含量为19%的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树脂乳液),上海皮革化工厂产品;过氧化二苯甲酰(C14H10O4, 纯度99%),过硫酸钾(K2S2O8,纯度99.5%),均为引发剂,分别为天津化学试剂一厂和天津市化学试剂三厂产品;氢氧化钠(NaOH),分析纯,为天津市化学试剂三厂产品。

1.2 正十八烷微胶囊的制备1本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573058)、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09ZCKFGX02200)和中国博士后自然科学基金(20070410764)的资助。

各组分的组成见表1。

具体实验步骤:第一步将适量的乳化剂及蒸馏水加入到规格为250 mL的三口烧瓶中在50 ℃水浴条件下溶解为水相;再将所需量的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正十八烷及引发剂-过氧化二苯甲酰混合熔融后作为油相加入第一步的水相中,氮气吹扫,搅拌速度为1200 r·min-1或1600 r·min-1,分散乳化15 min。

聚合过程在75 ℃,搅拌速度为800 r·min-1下反应3 h。

再加入适量的过硫酸钾,升温至85 ℃反应1.5 h。

然后将制得的产物减压抽滤分离,并用蒸馏水反复洗涤。

最后在50 ℃下干燥,得到白色粉末状微细颗粒。

制备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聚合物时除油相中不加正十八烷,其余均与微胶囊制备过程相同。

表1相变材料微胶囊的制备配方连续相分散相试样名称SMA(g) H2O(g)MMA(g)MAA(g)正十八烷(g)BPO(g)K2S2O8(g)囊芯与囊壁的质量比聚合物10 100 3.7 1.9 0 0.2 0.1 -1 10 100 3.7 1.9 11.2 0.2 0.1 2:1注:MMA(甲基丙烯酸甲酯),MAA(甲基丙烯酸),BPO(过氧化二苯甲酰),SMA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钠盐)1.3 性能测试1. 3. 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取制得的微胶囊试样分散于蒸馏水中,涂敷在金属制样板上晾干,真空镀金,在Quanta-20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胶囊形貌。

1. 3. 2 红外光谱分析(FTIR)将MC18、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试样放在100 ℃鼓风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后与溴化钾混合压片,在室温下采用德国BRUKER UECIOR22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试4000~500 cm-1波段的吸收光谱。

1. 3. 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取真空干燥后的胶囊试样在PERKIN-ELMER DSC7型差示扫描量热仪上测量0~100 ℃范围的升降温曲线,扫描速率为±10 o C·min-1,N2保护。

1. 3. 4 热重分析(TGA)取真空干燥后的MC18试样和囊壁树脂,在NETZSCH STA 409 PC/ PG TG-DTA分析仪测试,测温区间从室温到600 ℃,升温速率10 ℃·min-1,气氛为N2,参比物为空陶瓷试样锅。

2.结果与讨论2.1 正十八烷微胶囊的表面形貌乳化转速为1200 r·min-1制得的MC18的表面形貌如图1所示,微胶囊呈圆球状,分散性好胶囊之间几乎没有粘连,平均粒径约为20 µm。

其大小和分散性受乳化时的搅拌速度、乳化剂的用量和种类、物料粘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微胶囊的表面不太光滑,并且有许多小凹陷。

形成原因可以从合成机理解释,单体从油相中扩散到油相与水相界面发生聚合反应,在正十八烷的表面由外向内逐渐沉积成一定厚度的囊壁。

由于单体含量减少,且生成共聚物的密度比单体大,故聚合过程中囊壁会发生皱缩。

图1 MC18的SEM照片2.2 正十八烷微胶囊,囊芯及囊壁的FTIR分析图2为正十八烷、MC18和囊壁的FTIR谱图,位于2900 cm-1附近的强吸收峰对应于脂肪链中C-H键伸缩振动;1470 cm-1处的吸收峰对应于CH2的剪式弯曲振动吸收峰;717 cm-1 处的吸收峰对应于CH2的面内摇摆振动吸收峰,表征为具有四个以上CH2的长链烷烃,这些特征吸收峰均存在于正十八烷和胶囊的FTIR谱图中,而在壁材谱图中未出现[12,13]。

此外,一些特征峰也只能在囊壁和MC18的谱图中得到,羰基的位于1730 cm-1处的吸收峰,1440 cm-1吸收峰归于所有甲基中C-H键的吸收峰,1220 cm-1表示酯基上的C-O伸展峰[14],三者均由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而得。

从以上两方面证明囊芯正十八烷已被成功的包裹进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聚合物囊壁中。

图2 (a) 正十八烷;(b)MC18;(c) 囊壁的FTIR谱图2.3正十八烷微胶囊的热性能图3 (a) 壁材;(b) MC 18;(c) 正十八烷的DSC 曲线表2 不同芯材壁材投料比MC 18的相变储热性能试样名称芯材与壁材的投料比 (质量比) T m (℃)∆H m (J·g -1) T c (℃)∆H c (J·g -1) ∆H a (J·g -1) 囊芯含量 / (wt%) 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聚合物 0:1 - 0 - 0 0 正十八烷 1:0 31222 21 222 222 100MC 18 2:129147 16 148 147.5 66.5 注: T m -熔融温度; ∆H m -熔融焓; T c -结晶温度; ∆H c -结晶焓; ∆H a = (∣∆H m ∣+∣∆H c ∣)/2.壁材、芯材正十八烷和MC 18的DSC 升降温曲线如图3所示。

在0~60 ℃温度范围内MC 18和正十八烷均有吸热峰和放热峰,而壁材没有吸放热现象。

从DSC 升温曲线看, 正十八烷和MC 18的焓值分别为222 J·g -1 和147 J·g -1,对应熔融温度分别为31 ℃和29 ℃,可见正十八烷被微胶囊化后几乎不影响其吸热峰温度。

从DSC 降温曲线可知MC 18有一定的过冷现象。

MC 18的结晶温度比正十八烷的低约5 ℃。

过冷现象的存在会导致低温放热或放热在一较大的温度区间。

限制了MC 18的应用。

相变材料微胶囊的过冷度越大,其应用受到的限制越大[15]。

由表2可以根据单位质量的MC 18与正十八烷吸收和释放热焓绝对值平均值的比值,计算出MC 18囊芯含量为66.5 wt%,与投料时正十八烷的重量比例接近。

2.4 囊芯囊壁投料比与对正十八烷微胶囊耐热性的影响图4 (a) 壁材;(b)MC18;(c)芯材正十八烷的TG曲线图4为共聚物、正十八烷和MC18的TG曲线。

正十八烷在180 ℃开始失重,在270 ℃燃烧导致完全失重。

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聚合物在395 ℃以上的失重是由于聚合物分子链段的分解造成的。

MC18在失重起始点I 前平缓的失重,可能是小分子聚合物分解或乳化剂的挥发造成的。

在238 ℃以上的失重是由囊芯在升温过程中受热体积膨胀扩散出囊壁[9,16],可知囊壁对芯材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

第二阶段的失重起始点接近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聚合物的失重起始点,可知是由囊壁聚合物受热分解造成的。

通过比较易知,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囊壁的微胶囊其热稳定性明显好于原位聚合法制成的壁材为蜜胺树脂的微胶囊[12],这可能是由于聚合后微胶囊内形成的空隙为正十八烷的受热膨胀提供了空间,使之较难逸出微胶囊[8],提高了MC18的耐热稳定性。

3. 结论本文成功合成了以正十八烷为囊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为壳层的正十八烷微胶囊,当采用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钠盐为乳化剂时,所得微胶囊结构完好,分散性好,乳化阶段搅拌速度为1200 r·min-1条件下,其平均粒径约为18 µm。

芯材与壁材的投料比为2:1(质量比)的正十八烷微胶囊的囊芯含量为66.5 wt%,热焓为147 J·g-1,耐热温度为238 ℃。

参考文献[1] Choi C, Kim S D, Han G Y.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 in low temperature latent heat storage using salt hydrates [J]. Korean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1995, 12: 258-263.[2] Hawlader MNA, Uddin MS, H, Zhu J. Prepa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 novel storage material: microencapsulated paraffi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ar Energy, 2000, 20: 227-238.[3] Zhang X X, Li Y, Tao X M, Yick K L.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thermo-regulated knitted fabrics [J]. Indian J. Fibre Textil. Res. 2005, 30(4):377-383[4] You M, Zhang X X, Li W, Wang X C. Effects of MicroPCMs on the fabrication of MicroPCMs/polyurethane composite foams [J]. Thermochim. Acta 2008, 472(1-2):20-24[5] Su J F, Wang L X, Ren L. Fabrica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rmal energy storage microcapsules [J]. Colloid. Polym. Sci. 2005, 284:224-228[6] Chaurasia P B L. Solar-energy thermal storage-system based on encapsulated phase change material [J]. Res. Indus. 1981, 26(3):159-161[7] Zhang X X, Fan Y F, Tao XM, Yick KL. Crystallization and prevention of super cooling of microencapsulated n-alkanes [J].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J. Colloid Interface Sci. 2005, 281(2):299-306[8] Zhang X X, Tao X M, Yick K L, Fan Y F. Expansion space and thermal stability of microencapsulated n-octadecane [J]. J. Appl. Polym. Sci. 2005, 97(1):390-396[9] Fan Y F, Zhang X X, Wang X C. Super-cooling prevention of microencapsulated phase change material [J]. Thermochim. Acta 2004, 413:1-6.[10] Weston R C, Dungworth H R. Particulate compositions and their manufacture [P]: GB, WO01/54809. 2001-08-02.[11]张兴祥, 刘妍,相变材料微胶囊及其节能建筑应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8-12-28[12] Zhang X X, Fan Y F, Tao X M, Yick K L. Fabr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microcapsules and nanocapsules containing n-octadecane [J]. Mater. Chem. Phys., 2004, 88:300-307[13] Zhang X X, Li W, Wang X C.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encapsulated phase change material with low remnant formaldehyde content [J], Mater. Chem. Phys. 2007, 106: 437-442[14] Alkan C, Sari A, Karaipekli A. Uzun O. Fabr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microencapsulated phase change material for thermal energy storage [J]. Sol. Energy Mater. Sol. Cells, 2009, 93:143-147[15] Zhang X X, Fan Y F, Tao X M, Yick K L. Crystallization andprevention of supercooling of microencapsulated n-alkanes [J]. J. ColloidInterfacial Sci., 2005, 281:299-306.[16] Zhang X X, Tao X M, Yick K L. Structure and thermal stability of microencapsulated phase-change materials [J]. Colloid Polym. Sci. 2004, 88:330-337The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encapsulated Phase Change Materials With Acrylic Co-polymeric Shell Shan Xin-li, Wang Jian-ping,Zhang Xing-xiang*Tianjin Municipal Key Lab of Fiber Modification and Functional Fibers, Institute of Functional Fibers,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Tianjin (300160)AbstractMicrocapsules containing n-octadecane were synthesized using methacrylic acid/methyl methacrylate copolymer as shell. The surface morphology, thermal properties, thermal stabilities of the microcapsule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TG),respectivel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re material is well encapsulated in the presence of emulsifier-sodium salt of styrene-maleic anhydride copolymer (SMA). The average diameter of the microcapsules is 18 µm. When the n-octadecane/monomer mass ratio is 2:1, the enthalpy of microencapsulated n-octadecane with acrylic co-polymeric shell is 147 J·g-1 which corresponds to 66.5 wt% core content. The thermal resistance temperature of Microencapsulated n-octadecane (MC18 is 238 o C.Keywords:Microcapsule;n-Octadecane; Thermal stability作者简介:单新丽,女,1980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从事功能材料和高性能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