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论文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思考论文

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思考论文

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思考【摘要】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应新的教学标准,高中数学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

在新课改背景下,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保证高中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思考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探究的方式,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方式。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获得新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促进高中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一、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在传统的日常课堂教学中,老师总是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规划的任务,教与学存在不相适应的一面。

在新课改背景下,倡导学生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就需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探索的精神。

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方法和规律,让学生以探究的方式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扩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发挥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动性教师要从根本上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就要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因为高中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堂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主要阵地。

因此,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注重数学知识的背景,通过形象生动的问题情境,发挥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另外,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真正调到学生的主动性,就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要从多个角度切入数学话题,突出学生的个性化要求,要引导学生对新知识从不同角度进行认知,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论文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论文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论文摘要:研究性学习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但究其实施过程,也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作为载体。

从而,现行的中学各学科教学中也都应该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做出自己的努力。

那么,高中数学中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呢?论文针对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及应坚持正确的导向进行了认真审视和深入思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问题思考2004年4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首次明确提出:在必修课的内容中安排“研究性课题学习”(12课时),并给出了其教学目标和参考课题。

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无疑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

应该说,目前中学对数学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绩,体现在推动了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了学校、社会、家庭间的相互配合,从整体上推进了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加快了教学设备的更新,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且,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充分尊重与满足师生及学校环境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有助于学校形成支持和激励的氛围,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数学研究性学习没有非常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因而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审视和深入思考,并在实施前就要加以注意。

一、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展开要学会因校制宜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要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选择研究专题,同时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的各种教育资源。

学校内部资源包括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特长爱好的数学教师,包括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校园等设施设备和场地。

也包括反映学校文化的各种有形无形的资源。

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等部门的数学人才和数学电子信息资源为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困难的地区和学校,对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需求越迫切。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论文10篇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论文10篇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论文10篇第一篇:高中数学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现状一直有人甚至不少老师也在说数学是一个很“死”的学科,学生将公式和定理死记硬背后,再机械地套到题目中,成了完成数学任务的模式。

遇到什么样的题型该套什么样的公式,已经牢牢地扎根在学生心中,至于为什么用这个公式,用其他的公式是否可以解出答案,学生根本不会去想,因为老师在教学中没有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缺乏发散性思维表现之一:教师为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讲题效率,多采用填鸭式、样板式教学:老师在黑板上一点一点板书习题的正确步骤,不希望学生有其他的想法,只要求他们按照老师应对高考多年所形成的套路来办,发散性思维几乎不会出现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

缺乏发散性思维认知之二: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一题多解和一题多问。

数学的逻辑性强,但是如果在逻辑性之上建立发散性思维将会对数学问题的研究产生极大地助力。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就题论题”,忽视此问题可能存在的解法,忽视题干可能发散出的新问题,只是将题目简单一讲,忽视了将每一个要讲的题目进行价值最大化的利用。

这样的就题论题,使得教学课堂死板,教学进度拖沓,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发散性思维也没有培养起来。

二、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在培养发散性思维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不依常规,寻找变异,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沿着不同方向去选取信息重组的方法。

“一题多解”用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如果说逻辑性思维是学习数学应具备的能力,那么发散性思维就是在数学方面有所提高的必要条件。

它能提升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必不可少的。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指导论文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指导论文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指导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笔者相信新课程理念将会更好的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而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将有利于让广大师生更好的接受和践行新课程理念。

一、前言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小组合作或个人方式进行。

通过“探究式”学习过程,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内容上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有效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紧密结合各地区和学校的实际开展学习、研究。

笔者曾多年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指导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研究性学习是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

笔者愿意将指导过程中的体会与读者分享,同时通过对新课程教学的反思,谈谈研究性学习与新课程实施的思考。

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环节笔者就如何根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要求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三个关键环节进行阐述。

2.1科学地选题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求学生自主选题,而对于刚接触研究性学习的高一学生要选好题是有难度的,因此指导教师从中应引导学生合理选题。

为了既符合新课标要求,又能选好题,笔者认为选题应遵循新颖性和可行性的原则。

新颖性就是选择别人没有做过的课题,课题不但要让别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更重要的是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可行性就是所选之题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学生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和现有知识水平能够解决的课题。

笔者认为要选好题,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尽可能从学习生活中去选题,既可引发学生浓烈的研究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让课堂学习的知识能够应用到日常生产生活中去解决问题。

譬如:笔者曾指导的三个课题分别为《城市公交车合理设站选址的数学模型》、《汕头市区交通信号灯设置的最优化问题》和《高中生文理选科的多元回归分析》这三个课题就非常贴切学生学习生活,而且较为新颖,难度不大。

高中数学课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论文]

高中数学课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论文]

高中数学课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必修课,而不是只为少数优秀学生开设的课程,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追求目标,鼓励学生介入数学学科前沿的研究,要求学生的研究结果有科学性。

强调这样一种课程定位,有助于防治数学学习的单调乏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

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一、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

在讲授新课时,我们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

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铺垫了基础。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体会[论文]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体会[论文]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体会研究性学习,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

数学学科是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越性。

为此,本人就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谈几点体会:一、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从而改变重教法而轻学法的状况,使学生真正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把本应该教师分析总结,归纳,解决的问题改为由学生自己来解决。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多给及时的关照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出现的问题要帮助他们分析产生的原因,鼓励他们自己去校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首先可以从创设情境入手,比如说较难理解的函数,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变量的关系,如身高与年龄的关系、经验与实践的联系等,让学生从中感到与生活很近,从函数中有时可以预知一些未知的事情,从中找到乐趣。

其次还可以从做题中找乐趣,让学生会做一道题方法较多,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当然也可以师生互动,相互验证,把枯燥的解题变成一种游戏,学生自然高兴了。

有了乐趣兴趣更高了。

二、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能力,学得积极主动,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新教材的编写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自我学习。

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和能力。

1.设置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

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不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促进学生产生自学课本的欲望。

如在教函数的单调性时,即怎样判断函数在区间上的单调性,要求说出理由,学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进入一种心欲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看似简单,又不知原因的矛盾心理状态。

接着让学生带着这种心态阅读课本,老师根据教材要求,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做实验、画图,让学生用画不同的函数图象观察思考归纳出函数的单调性的证明方法。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研究论文7篇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研究论文7篇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研究论文7篇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研究论文7篇第一篇: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研究论文一、高中生具备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性从高中数学学习内容来看,必修2的内容以几何为主,且立体几何占据着较大的比例.学生能否在过去知识的基础上,尽快地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是其学习好几何内容的关键之一.1.有利于创建数与图形之间的关系尽管在实际的学习中,数学知识与图形之间存在着特定关系,但由于知识逻辑之间的跨越性,需要学生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才能在数与数学知识之间建立关系,这就需要学生首先在数与图形之间建立关系,再继续运用其他的知识在图形与特定的数之间建立关系,由此实现知识的衔接与理顺逻辑关系.如在教学“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时,就需要把表示距离的数字图形化,如建立坐标系等,由此建立数字与图形之间的关系,进而学习并掌握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及其推导过程.通过这种数字与图形之间练习训练的加强,让学生学会根据生活中场景运用相关的知识,去解决生活的问题,如建筑设计、室内装潢设计等,都需要计算空间两点间的距离.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关系是双向的,既可以从数字到图形,也可以从图形到数字,即以图形为空间想象的基础展开学习与应用.2.有利于创建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图形之间的关系,是高中生数学学习的难点之一.无论是平面图形之间、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立体图形之间,都需要学生真正地展开想象,且是有针对性的空间想象,才能在较多的点、线、面与数字之间,发现较为关键的解题线索.如在教学“直线与圆的方程应用”时,就需要在两个平面图形之间建立关系,根据教材中例4与例5,学生可以采用坐标法,用坐标和方程来表示问题中的几何元素,把直线与圆都纳入一个特定的空间内,去发现其中存在的必然联系,进而把空间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用数学运算解决.通过这种空间想象,看似走了弯路,却把抽象的数与图形之间的关系,转变为较为直观的图形之间关系,为学生数学学习与解题提供了最为直接的突破口.二、高中数学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方法针对高中数学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有着各种创新的尝试.为了实现对高中生数学学习学以致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在这种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把难度与准确率结合起来,实现学生能力与分数提高的双赢.1.立体图形关键性辅助线发现能力培养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难点之一.尤其是在各种问题中,面对较少的题目条件,虽然直观却是立体的图形,学生如果不能发挥空间想象能力,穿越交织在特定空间内的各条线,并确定某条与题目有关键性的辅助线,是难以真正把问题解决的.因而,培养学生在立体图形中发现并作出清晰辅助线的能力,是较为基础且关键的一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基本的立体几何的边角图形的作图开始,让学生对立体图形有着基本了解与直观感受的基础,去找其中的对角线、中线等,并用辅助线标示出来.在这种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提升难度,例如对锥体、球体、柱体与台体等练习作图,全面地提高对各种图形的理解,尤其是关键性的特点,如锥体图形中的圆、等腰三角形等.通过这种训练意在让学生对各种立体图形有着更加详细的空间概念,在面对类似的问题时,能直接发现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并进而去运用数学运算的方式,去探索其中存在的逻辑关系,实现因果论证与计算准确的结果.2.解题步骤图形实现表述能力培养无论是日常的检测练习还是高考中,很多学生失分的原因就在解题步骤的细节失误导致整个题目的结果南辕北辙.其中,既有学生知识基础的问题,也有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兑现问题,即其根据特定图形与数据之间的关系,加以论证表述的能力不足.因而,加强学生在空间想象基础上的论证表述能力培养,是其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在解题环节的终端.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开展训练:1.顺向训练法,即学生按照解题的基本步骤开展的作图与论证过程.例如,在学生能发现关键辅助线并作出的情况下,教师要跟进性地加强学生的论证表述训练,或作辅助线后写出论证步骤,或在论证的同时根据需要作辅助线.2.逆向训练法.根据一个典型的立体几何或者需要开展大量空间想象的题目的完整答案,让学生按照答案的步骤去作图,由此让学生加强对图形的了解,并进一步根据标准性的图形与论证表述法,来检验与对比自己在论证过程中的不足.三、结语针对高中数学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个单独的过程,需要结合在课改的全面进展中,作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才能与其他的教法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当然,采用多媒体与其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是能激发学生积极想象兴趣的方式之一.第二篇: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研究论文一、高中数学习题讲解的重要性习题讲解的前提是教师要布置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能对本节课学的知识起到全面检测的作用,因此,对于习题的讲解就是要针对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熟记于心,并且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创新论文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创新论文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创新论文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创新论文一、创设情境——感知数学模型数学模型都是具有现实生活背景的,要建模首先必须对生活原型有充分的了解.1.结合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如在“图形的周长”一课中,王丽娟老师借助帽子的大小问题(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说出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数学问题),再分别让学生指一指、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课桌面的一周、数学书皮的一周,让学生充分感知图形一周的长度具体是什么,在学生动手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了对周长表象的认识.然后通过学生的理解,逐渐将生活中的具体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这样,就将生活中的一周问题变成了数学上的周长,初步建立了周长的模型.2.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感知特征或数量关系,为数学模型的准确构建提供可能例如,在对二年级学生教学乘减的两步运算时,学生很难根据图意自己主动列出两步算式,这就为后面建立数学模型制造了一定的困难.赵淑荣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老师想从3包筷子中拿走4支,请问是不是一定从第一包中拿走?是不是一定从第二包中拿走?第三包呢?那么一定从哪里拿走?学生立刻回答:三包里面。

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3包是多少呢?水到渠成地列出两步算式,同时为乘减的运算顺序教学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准备.3.经历具体的场景,创造“经验过”的情境,从直观形象的角度感知问题的特征,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生长点孙欣老师在教学“排队问题”时,创设了一个实际排队倒水并计时的情境.一个学生拿矿泉水瓶,另一个学生拿大口杯排队接水.先是拿矿泉水瓶的同学接水,用40秒,再是拿大口杯同学用3秒.让学生计算出两人接水总共等候的时间是43秒,同时明确了“等候的时间=自己等的时间+等别人的时间”.在此基础上,让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等候接水,这时接水的等候时间是46秒.通过现场直观形象的演示,学生感受到了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掌握了排队问题的基本特征,建模的起点找到了.二、探究新知——体验模型思想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学习过程、学习材料主动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操作等思维活动,将本质属性抽取出来,构成研究对象本质的关键特征,从而构建起真正的数学认识.1.注重实际操作,体验模型思想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注意到了学生动手操作.如李小玉老师在执教“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一课时的教学片断.师:苹果比桃子多了几个?(情境图中苹果有9个,桃子有6个.其中9个苹果部分盖住):多了3个.:多了4个.师:到底多了多少呢?让我们验证一下吧.同学们可以画一画,连一连,也可以用学具代替摆一摆.……师:到底多了几个?你们验证出来了吗?谁来说说呀.:我上面画9个圆圈代表苹果,下面画6个圆圈代表桃子,这样能看出苹果比桃子多3个.师:看他画的,你发现了什么?:上面的圆圈比下面的圆圈多.:苹果比桃子多3个.:桃子比苹果少3个.师小结:他画的时候注意了,上下一个对一个,这样一眼就能看出苹果比桃子多3个.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我用摆圆片的方法,上面摆9个,下面摆6个.师:你发现了什么?:上面的圆片比下面的圆片多3个.:苹果比桃子多3个.:可以画隔线,一眼就能看出上面的比下面的多3个.师小结:这个同学真有办法,用一条虚线隔开,就很容易看出苹果比桃子多3个.师:从9里面去掉哪些就是3个了,指一指.教师此时顺势指着相同的6个小圆片问:这一部分是怎样的?:同样多.:这一部分和桃子的个数同样多.师:用剪刀去掉这个6,该怎样去掉?从谁里面去掉?:从9个苹果里去掉.生:从9个苹果里去掉与桃子个数同样多的部分.生:去掉的个数和桃子的个数同样多…….师:所以你发现苹果比桃子多多少个?:3个.:我发现求苹果比桃子多多少个也就是求9比6多多少.师:看来同学们解决求谁比谁多多少的题,有自己的绝招,你愿意说说吗?生:我发现这样的题目可以用大数减小数的方法.生:对,大数减小数的方法更简单.这一部分的教学,体现了“以说促思”“手口脑并用”的数学教学方法.对于低年级孩子尤其是对于一年级刚入校的小同学来说,手、口、脑并用,才能真正调动数学学习的需求.通过动手摆一摆、剪一剪,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剪掉的是苹果和桃子数最同样多的部分,从而为建立模型积累了感性经验.再如,潍坊市滨海开发区实验小学王丽娟老师的“图形的周长”一课,在学生对周长的内涵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老师出示了几幅图形让学生找一找它们的周长(其中包含了不是封闭的图形).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发现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动手用铁丝围一个有周长的图形.这一部分的设计可以说是对周长概念模型的一次重塑,促使了学生思维的螺旋式上升.先通过辨析加深学生对周长内涵的理解,再让学生动手自己围成一个有周长的封闭图形,学生经历了从“实物模型”到“抽象模型”,又到做“实物模型”的过程,在“做中学”,在“做中悟”,充分感知了周长模型.2.注重探究过程,体验模型思想如“图形中的规律”一课,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从3个点、4个点、5个点……能画出多少条线段,从中发现规律,进而掌握简单组合的计算方法.先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简单的组合问题,自主探索出简单组合问题的解答方法.在交流、比较中,学生体会到了按规律组合的必要性,掌握了简单的组合方法.在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明确用枚举法列举时,怎样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即:先确定一个点,对与它不同的点进行连线;再确定另一个点,分别与不同点组合进行连线……只要是按顺序组合连线,就能不重复不遗漏.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出现了无序列举到有序组合的情况,这说明学生经历了由“杂乱、具体→有序、抽象”的思维过程,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深刻性得到了培养.接着教师抛出了“点数与线数有什么关系”的问题,受知识的限制,学生在这里是不能解决的,但在课堂中,我们看到了学生质疑的.表情,感受到了学生要探究规律的欲望.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列表探索计算规律.在填写的过程中,学生观察、推理、归纳出规律,掌握了简单组合问题的基本规律.这样就使学生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学习难度降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教师及时发挥主导作用,带领学生填表、找规律,学生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在这样一个建构、解构、重构的过程中,学生从各自的经验背景出发推出了关于组合问题的普通的规律,并能抽象出数学模型.3.注重合作交流,体验模型思想实现通过生活向抽象数学模型的有效过渡,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具体生动的情境问题只是为学生数学模型的建构提供了可能,如果忽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的有效组织,那就不能称为建模.因此,本环节重点是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进行自主探索学习,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将实际问题数学化,自主构建数学模型.如“数量关系与方程”一课,教师提问如何用数量关系式表示“男比女的2倍多3人”.学生出现了多种情况:①女×2+3=男,②男÷2-3=女,③(男-3)÷2=女,④男-女×2=3,⑤男-3=女×2.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最有把握的数量关系式,学生在②④中争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这句话的关键词,部分学生通过找到关键词“谁比谁多”已经明确了答案.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的形式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式,通过对照线段图来辨别几条关系式的对错.这样,教师就引领学生经历了找关键词、关键句和画线段图的不同方法,通过多轮合作交流,找到了正确的数量关系式.三、提炼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数学建模是一个思想与方法产生与选择的过程,数学建模重视的是探究的过程.1.通过“转化”,提高学生自主建模能力数学思想较之数学基础知识,有更高的层次和地位,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一种数学意识,属于思维的范畴.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可以作为解题的具体手段.只有对数学思想与方法理解、掌握了,才能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与方法,书本的、别人的知识技巧才会变成自己的能力.如“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在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先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然后,教师将同学们的想法贴在黑板上,让全班观察、发现不同方法的相同点,学生很容易发现都是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教师追问:“为什么要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呢?”引导学生说出将平行四边形面积变成长方形的面积,将新知识变成旧知识,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就叫做转化.转化方法的引入水到渠成.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在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基础上怎样去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寻找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学生通过思考、操作、探究、交流后,不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了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领悟到了“转化”这一研究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这才是学生最大的收获.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推导了平行四边形的公式概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和操作能力.因此,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才能帮助学生牢固构建数学思想方法模型.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同化新知识、构建新结构的过程.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因此,让学生掌握“转化”的思想方法无疑是交给了学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又如王丽娟老师执教的“图形的周长”一课,在学生有了对周长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量一量图形的周长,然后给出了几个图形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怎么求图形的周长.对于简单的问题(由直线围成的图形),学生很快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但是对于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学生感到比较困惑,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并在合作中优化了自己的操作方法.通过转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化曲为直.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探究,在活动中互动、内化,在活动中应用、创新,最终学生体会形成了求周长的不同的方法模型:规则的(用直尺)和不规则的图形(化曲为直).2.通过“数形结合”,提高学生自主建模能力“数形结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解答“问题解决”中的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画图形可以把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建构“数学模型”的兴趣和能力,由于所构建的“数学模型”多样化,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更有创造性,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意识.这正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例如,安丘市青云山小学赵淑荣老师执教的“混合运算”一课:师出示糖葫芦图(其中4串糖葫芦每串有5个,还有2个单独的糖葫芦) 师:要算一共有几个糖葫芦,应怎么求?生:把2部分合起来.你能填一填分别是多少吗?师:能解释一下你这样填的意思吗?生:先算4×5=20,再算20+2=22.师:你发现同学们列的算式和以前我们学过的算式有什么区别?生:算式当中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生:只列了一个算式.师:我们一起来画出它的样子吧!课例中,教师充分应用了数形结合思想,借助方块模型,帮助学生构建起直观的混合运算的数学模型,学生借助“形”感悟混合运算的结构,在填数建模的过程中初步发展了模型思想.3.通过模型归类,提高学生自主建模能力教师要注重模型的归类,特别是学业考试复习,更应根据不同模型进行分类复习.使学生能根据某种规律建立变量和参数间的一个明确数学关系,正确运用方程思想、函数思想,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在同一个生活背景下,让学生灵活应用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来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提高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例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课例中,教师进行了如下的模型归类:首先是个别归类:①苹果比桃子多多少个?总结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②桃子比梨多多少个?总结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③桃子比苹果少多少个?总结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在经历了个别归类后,教师又从总体上进行模型归类:刚才的三个问题都归为一类是: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这样,学生经历了两次模型归类的过程,对归类方法和建模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建模能力.四、解释应用——拓展数学模型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以“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解释、应用与拓展”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一种基本叙述模式,这是数学新课程体系直接体现“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反映.因此,在数学模型建立起来之后,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去应用方法进一步解释、应用与拓展所建立起来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回顾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地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1.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数学模型新的模型通过解释、评价自然地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并化作自己的解题经验,这是学生认识上的飞跃.让学生将求得的数学模型放到实际情境中去检验,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来解答生活实际问题,能体会到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体验到所学知识的用途和益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也是建模的根本目的.如“混合运算”一课,在课前高玲老师亲切地与学生谈论旅游的相关话题,给学生们播放崂山的旅游纪录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顺势引入信息图,让学生们在崂山入口处找信息,提问题.学生对老师本来就有好奇心,对老师家乡的名山更是有极大的兴趣,由此自然而然地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情境,自然呈现给学生数学模型的原型,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数学模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2.回归生活情境,拓展模型外延人的认识过程是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从具体的问题经历抽象提炼初步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并不是学生认识的终结,还要组织学生将数学模型进行适度的生成、拓展和重塑,派生出新的数学模型.例如“图形的周长”课例中,在学生有了对求周长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小花园里青蛙和小猪在长方形花园中散步的问题,让学生先猜一猜小猪和青蛙谁走的长一些?学生在情境中猜的答案各不相同.在学生遇到问题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时,教师适时抽象出长方形模型让学生再观察.通过路线演示,学生很容易地看出两只小动物走的一样长.整个教学设计让学生经历了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并且在猜一猜和检验活动中充分地理解周长的大小和不规则形状的物体的大小无关,虽然从表面上看青蛙走的区域大一点,但是并不意味着青蛙走的路程(周长)就多,而是只与所走的路径(周长)有关,从而深化了学生对模型的理解,使模型的内涵丰富起来.3.重视解题回顾,建立同类问题模型在数学解题过程中,解决问题以后,再回过头来对自己的解题活动加以回顾与探讨、分析与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数学解题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最有意义的阶段.如“图形中的规律”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在找到点数与线段数的关系之后引导学生找到射线数和组成的角数的关系,将线段问题和角的问题进行类比归纳,找到不同类型问题的同种规律.再如,“数量关系与方程”一课,教师帮学生总结出在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有:从关键句、关键词中找等量关系,从常见的数量关系中找等量关系,从事情变化的过程找等量关系,从公式中找等量关系,从隐蔽条件中找等量关系,通过画线段图找等量关系.通过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解决同种问题的数学模型.解题教学的目的并不单纯为了求得问题的结果,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这一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回顾解题的教学来实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解题的回顾,与学生一起对解题的结果和解法进行细致的分析,对解题的主要思想、关键因素和同一类型问题的解法进行概括,可以帮助学生从解题中总结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加以掌握,建立起同一类题型的解决模式,并将它们用到新的问题中去,成为以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论文3篇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论文3篇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论文3篇在数学教学中,发现自身的不足,积累经验并且加以改正,才能不断的完善自己,使教学方法与新理念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对于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你有何研究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教学研究论文,欢迎阅读!高中数学教学研究论文篇一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解题思想在学生遇到数学应用难题的时候,教师为了能尽快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往往会将应用题中具体的量、包含的问题以及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等等直接告诉学生,这样就失去了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只会学到如何去套用模式,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于套用模式越加熟练,到最后他们就会习惯于套用模式解题,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

当出现了学生不熟悉的情景模式的时候,学生就可能会出现不适应、不会做的现象,因而,注重学生自身的建模思想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是如今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重点。

培养学生建模的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1)认真审题,由于数学广泛的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出题形式多种多样,这就要求学生需要在陌生的情景下分析理解所给的已知条件,分清题中重要的关系,舍弃掉无关因素的干扰,将题中具体的数量关系理清,将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

(2)在学生能够明白的题意的前提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中每个量的特点,分析出哪个量是已知,哪些量是未知的,考虑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最后将文字语言转换为图形语言或者数字语言,建立出数学模型。

(3)通过建立出的模型求解并得出结论,最终将得到的结论还原验证。

2.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多教师都是从中学直接进入师范学校学习,在现实中实际运用数学的机会较少,导致部分教师的应用能力不强,应用意识较差。

在这样的条件下,很多教师对于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意识的发展不关心,仅仅是关心基础数学教学的代数运算技巧,或是虽有想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但是缺乏相关的教学素材,难以恰当的选择切入点,针对这些状况,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自身所学解决问题。

论文: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论文: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数学课堂论文: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数学作为高中课程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自然是实施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一块主阵地。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中选取有关数学研究专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方式。

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呢?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

在讲授新课时,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

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铺垫了基础。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

当学生学习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

事实上,课本中,不少定理、公式的证明、推导本身就是一节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

比如,三角函数中,正弦、余弦诱导公式的推导;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研究;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等等。

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式为依据,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研究的乐趣。

二、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上要形成“问题中心”,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搬进课堂内进行研究,使课堂成为问题展示平台、讨论与辨析的场所。

高中数学性学习论文

高中数学性学习论文

浅谈高中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摘要】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热点,是社会变化在教育上的反映,课程的开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数学研究性学习认识探索实践高中数学新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展现其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条件,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研究性课题为开展研究性学习起到启发作用,然而,数学研究性学习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其课程目标和发挥其功能呢?下面结合实践、浅淡一些观点和做法。

一、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是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1、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

`狭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高中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狭义的理解。

人们谈论的研究性学习一是指研究性学习课程,二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

它是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活动中。

作为一种课程,研究性学习是为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分清研究性学习与渗透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探究性学习的异同。

(1)渗透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探索性学习局限于课堂内,并体现于课程教学的某个环节,而研究性学习远远超出了课堂外,并且探究的因素贯穿于整个课程实施过程的始终。

(2)渗透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探索性学习让学生通过探索去发现已在书本或教材中的预知结论,而研究性学习所要探寻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

3、理清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教育实践中,包含着两种教育形式:一是通过系统的传授,学习者”接受”人类已有的知识;二是通过学生亲身的实践,学习者”体验”到知识使用的乐趣,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看,这两种教育、学习方式不可或缺,“研究性学习”在积累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独到之处;而”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的学科知识方面,其效率之高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

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性学习论文

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性学习论文

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研究性学习”课程已作为必修课正式开始实施了,同时要求各门学科都要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旨在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在研究中学习,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本文是在对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生的理论进行比较系统学习的基础上,结合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就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特点、目标,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含义、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开放题的编制方法等方面谈点肤浅的理性认识。

一、关于研究性学习(一)研究性学习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

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法,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通过媒体、网络、书刊等渠道,收集信息,加以筛选,开展社会调研,选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最大特点是教学的开放性。

2、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如何在高中数学中开展性学习论文

如何在高中数学中开展性学习论文

如何在高中数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

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我们越来越感到研究性学习不应只作为一门课程来开发,还应作为学习的方式渗透到学科教学当中。

如果研究性学习还仅停留在活动课的层面,不能和日常教学结合起来,就会出现高一轰轰烈烈搞研究性学习,高三扎扎实实抓应试教育的现象。

能否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即把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渗透到教与学的过程中?一、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探讨研究性学习1、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教与学关系的处理实质上就是师生关系的处理。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从教知识转变为导知识,从主动型转向主导型;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从被动接受型转向为主动投入型。

可见研究性学习体现了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教学内容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最大的困难在哪里?就在教学内容的设计!由于学生自主习得的知识是一种认知形态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认知形态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背景知识。

这对教师设计学习材料提出了高要求。

这里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是否适合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要求呢?数学教学内容包含两个方面:结果(知识)和过程(方法)。

3、数学教育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结果是如何发生、发展的。

从教学目标来看,每节课都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关键的、处于核心地位的目标。

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支撑这一核心目标的背景知识,通过选择、利用这些背景知识组成指向本节课知识核心的、极富穿透力和启发性的学习材料,提炼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学生就可以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探究构建起教师希望学生掌握的知识。

高中数学教学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与策略论文

高中数学教学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与策略论文

⾼中数学教学采⽤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与策略论⽂⾼中数学教学采⽤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与策略论⽂ 在⽇常学习和⼯作⽣活中,许多⼈都有过写论⽂的经历,对论⽂都不陌⽣吧,论⽂是进⾏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种说理⽂章。

你写论⽂时总是⽆从下笔?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中数学教学采⽤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与策略论⽂,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在当前社会中,各⾏各业都在迅速发展之中,对于教育业来说更是如此。

⾼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对于学⽣们来说是⾮常重要的⼀个教学环节,其能够为学⽣们提供良好的数学知识从⽽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当前新课改的要求之下,学⽣们应当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拥有良好的综合能⼒,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标,教师也应当对传统的教学⽅式进⾏改善。

本⽂也就侧重于对当前⾼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进⾏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

关键词:⾼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策略探究; ⾼中数学对于学⽣们来说是必须要掌握和学习的⼀门课程,在传统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并没能掌握⼀个良好的教学⽅法,从⽽导致了教学的效果⽆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该情况之下开展教学,学⽣们⾃⾝的能⼒⽆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标准。

为了能够有效解决此类问题,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改善和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应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提出就很好地解决了此类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将研究性教学模式运⽤于其中,不仅能够有效地加强学⽣们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并且同时还能够培养学⽣们良好的数学问题解决能⼒、研究能⼒,从⽽促进学⽣们成为⼀个更加全⾯的⼈才。

⼀、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能够有效地提⾼当前⾼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先应当清楚和明确的内容应当是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只有清楚地掌握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制定出对应的解决策略,从⽽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先就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还深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传统的教育思想就是对应的应试教育思想。

在这样的教学思想影响之下,⼤部分的教师都更加侧重于教材中知识内容的掌握,对于⼀些涉及到教材之外的内容往往会选择性忽视,学⽣们在这样的教学思想影响之下,也只会对教材中的内容进⾏掌握,若是在后续遇到其他类似问题时就⽆法有效地进⾏转变,从⽽导致了⽆法解决此类问题。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高中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点滴谈 新人教版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高中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点滴谈 新人教版

高中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点滴谈本人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和熟悉了“科学研究”这一词。

“科学研究”是一种学习认知的过程,它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主要指的是学生从问题和任务出发,积极主动地通过形式多样的研究活动,以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也尝试性地把“科学研究”应用到数学教学上来。

经过实践,效果甚佳,同时也总结了一些心得与大家共享。

一、重视课堂教学,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1.注重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间的交流和学习,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从而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做到:①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

②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方式参与数学思维活动。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去学,既要帮助学生学会,也要帮助学生会学。

③运用探究式教学。

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2.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也要听其他同学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读后的感受。

“说”就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对数学概念能够解释,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向老师提出问题,使自己的见解和提出的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

“读”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

“写”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运用到学习活动中。

谈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高中数学

谈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高中数学

谈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高中数学【摘要】本文探讨了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高中数学教育。

在我们定义了研究性学习并强调了高中数学的重要性。

接着,正文部分详细讨论了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以及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案例分析。

我们还探讨了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和学生表现。

在强调了研究性学习对高中数学教育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研究性学习为高中数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实践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中数学、教育、学习能力、案例分析、教师角色、学生表现、促进、未来方向、总结1. 引言1.1 研究性学习的定义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建构知识的学习方式。

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将主动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实验、调查、分析等方式进行探索和学习。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和创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学习动机。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构建知识的转变。

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高中数学教育中,研究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加深入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通过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索和解决,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可以主动参与,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

1.2 高中数学的重要性高中数学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不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

高中数学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和技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分析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正文2.1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
摘要:研究性学习法就是在教师指导的同时,鼓励学生自己研究知识点,共同探究讨论,最终将知识吸纳到自己的脑海中。

高中数学的难度比较大,仅仅凭借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在教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到参与到问题谈论之中,尽量以一些比较幽默风趣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种相对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下文,将对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作简单分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学习方法
高中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方法,能够有效地将学生融入到学习氛围之中,在教师的课堂之中把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人公,教师起着一个主导作用,积极的引导学生一研究的方式去学习和把握那些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这样一来不仅仅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还能以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让学生接受知识。

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为此,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只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加入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能够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培养更多的能力。

一、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意义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是通过学生和教师的相互配合完成的,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数学的学习领域和日常实际生活中,通过自主研究学习数学,在已有的数学基础之上,不断深入,逐渐掌握未曾接触过的知识,这是一种主动探求知识的方式。

在学习的同时
也能培养学生个人综合能力和踏实认真的做事态度,在新课改的推动下,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显得十分重要。

开辟数学研究性学习新模式的意图在于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种相对轻松和自由的环境里通过自己的摸索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为其提供更多开放的学习方式,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持久发展,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实践之中。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所运用到的素材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拥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的基础之上,它与学生的自我综合水平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欲望。

能够更为具体地体现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思维方式和应用成效,有利于构建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培养学生更为宽泛的思维领域。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公,占据着主体地位,是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只充当引导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发挥好自己主导地位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为顺利。

数学研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着重考察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同时关注学生的一些创造性思维,鼓励其相互合作,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色所在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具备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三个特性,研究性学习是学好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其特色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最为基本的特性,由于研究性学习不像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样一层不变,而是在具体运用
的过程中不断变化不断前进的,所以它的开放性是天生存在的。

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性格习惯不同也形成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不同,这样一来,可能会在同一知识学习过程中出现许多学习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考察选出最佳学习方式,从而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学习。

现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途径学到更多的知识,总而言之,开放性的特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多便利。

研究性学习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学到知识的,所以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特性应运而生,实践性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将学科的知识串联起来,从而将数学的学习显得更具趣味性,通过自己将知识进行揣摩加工,整合思考让数学学习联系现实从而获得更多的体味,同时教师要设计好研究性学习的方案,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据可依,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实施的可能。

研究性学习更具探究性,学生要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之上把自己正在探究的知识惊醒整合从而让自己再真正意义上掌握知识,这就要求学生深入探究到学习之中,勇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具体途径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要立足于实际,要配合现行的教学模式,承认课堂教育的存在,课堂仍然是学习的主要阵地,因而要立足与课堂,在课堂教育的基础之上深入研究教材,把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知识挖掘出来,宫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这样有利于充分调
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

同时教师应该主动提供给学生一些开放性的题型,开放性的题型往往存在多种解决方案,相对于传统的题型来说,学生会更加倾向于开放题型,因为那样的题目更具挑战性,符合高中生这样一个群体的认知范围。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要着重把握理论与社会,社会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参与社会实践,学生能够从中获取研究性学习的直接素材,有利于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把握思考问题的方式,从而在以后的事例中能够以更好地处理方式解决出现的问题。

四、结语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作为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途径,仍然在摸索阶段,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如此便可获得理想的成效。

研究性学习是在新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还处于一个比较脆弱的层面,要求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穿插研究性学习,这样才能对此有所调整。

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充分理解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从而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确保学生学习主人公的地位,让研究性学习能够在正确的实践中收获应有的成效,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为国家人才培养计划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朱继峰.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初探.[j]新课程研究
[2]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3]鲍德法.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4]李三平,李传峰.研究性学习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探析[j].数学教育学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