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答辩会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定 (1)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规定学位论文是学位申请人为申请学位而撰写的学术论文,是评判学位申请人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也是科研领域中的重要文献资料和社会的宝贵财富。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规范学位论文格式,特作如下规定。
一、基本要求1.硕士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2.博士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3.学位论文一般应用中文撰写,硕士学位论文正文应不少于2万字,博士学位论文正文要求5-8万字。
学位论文内容应立论正确、推理严谨、文字简练、层次分明、说理透彻、数据真实可靠。
4.论文作者应在选题前后阅读有关文献,硕士学位申请人的文献阅读量不少于40篇,其中外文文献至少应占三分之一;博士学位申请人的文献阅读量不少于60篇,其中外文文献至少应占三分之二。
综述部分应对所读文献加以分析和综合。
5.量和单位及其符号均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国家标准中未规定的,应执行国际标准或行业标准;不同的量必须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得一符多义,含义相同的量则必须用同一符号表示。
学位论文应用最新颁布的汉语简化文字,符合《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专业术语应统一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各学科名词,或本学科权威专著和期刊通用的专业术语,且前后应一致;标点符号的使用应符合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数字的使用应符合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6.图要精选,切忌与文字或表内容重复,图中文字、数据和符号应准确无误且与文字叙述一致,图应有图号和图名,图名应简洁明确且与图中内容相符。
表应有表序和表名,表名应简洁并与内容相符。
图、表和公式应分别顺序编号。
华中科技大学拟授予博士学位人员(学位研究生)登记表
主要承担的任务
华中科技大学拟授予博士学位人员(学位研究生)登记表
姓名
性别
学号
导师姓名
副导师姓名
拟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位的学科、专业
论文题目
答辩日期
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
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
工作单位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和成员
姓名
专业技
术职务
是否
博导
工作单位
博士学位论文中主要创新点(每条目不超过100字)
注:本表请用A4纸双面打印。
在学期间获
得
与
博
士
学位
论
文
有
关
的
成
果
发表学术论文
(作者、题
目、刊物名称、时间)
出版专著(名
称、出版社、
出版时间)
获奖项目(名称、等级及时间)及专利
发表学术论文数
论文被检索数
获发明或实用
新型专利数
第一作者
第二作者
SCI
EI
SSCI
ISTP
在学
期间
参加
的主
要科
研项
目
项目(课题)名称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自述稿( )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自述稿(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自述稿(完整版)
尊敬的评委会成员、答辩专家及各位导师们:
大家好!首先,我要衷心感谢评委会给我这次机会进行博士学
位论文答辩,并对我的论文进行评审。
在此,我将就我的博士学位
论文提出的问题、方法和研究结果进行简要的陈述。
我博士学位论文的主题是“XXX”。
首先,我对该领域的研究现
状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分析,发现了该领域的某些问题和未解之谜。
基于这些发现,我制定了研究目标和问题,并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方
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接下来,我详细介绍了我的研究方法。
我采用了定量分析和实
证研究的方法,结合了大量的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
我设计了一套
完整的研究方案,并对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释,以验证我的
研究假设和论点。
在研究过程中,我克服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进行研究结果的验证。
同时,我也积极与其他领域的专家进行交流和讨论,不断改进我的研究方法和结果。
最终,我成功地完成了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我的研究结果对于解决该领域的某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此,我愿意回答评委们提出的任何问题,并就我的论文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解释。
最后,再次感谢评委会和各位导师对我的支持和关心。
我将继续努力,为学术界做出更多的贡献。
谢谢!。
关于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时的注意事项_论文格式_
关于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时的注意事项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19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
为了规范博士生论文的写作,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时注意事项。
一、学位申请者要认真学习《研究生手册》中的《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撰写规定》等文件进入HUB系统------研究生学位管理信息系统,查看学位答辩流程图,提交学位申请并录入相关信息。
二、申请答辩资格1.学位申请者已完成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的全部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取得了规定的学分。
2.通过了研究环节,文献阅读、、中期报告)、学术报告成绩交研究生科。
3.通过学校组织的“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4.所提交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撰写格式符合我校的有关规定。
5.必须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学术论文三篇以上(含三篇),其中至少有一篇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
学术论文必须是其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位申请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以学位申请人为第一作者(与导师共同发表的论文,导师为第一作者时,申请人可为第二作者),且以华中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不同年级博士生申请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有不同的要求,具体规定,参照学院文件执行。
6.同等学力者须获得省部级奖、获得硕士学位到答辩日期至少5年时间。
7.本学期按时注册。
未注册者,答辩成绩无效。
三、就业指导1.学位申请者到辅导员张天虹老师处领取《毕业研究生登记表》。
非定向生还需本人申请、导师签字、张老师签字后,到研究生院管理处就业指导办公室领取《毕业研究生就业》。
2.学校分春季和暑期两次向教育部上报就业建议计划。
3月底前能取得毕业证书并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报春季就业计划,报春季计划的毕业生需于1月30日之前到研究生科张老师处交协议书或相关证明。
博士预答辩相关流程和细则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发〔2019〕22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预答辩实施细则根据《华中科技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校学位【2014】3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校研【2019】11号)等文件关于申请博士学位的相关规定,申请人在修满相应培养方案所要求的学分、撰写完博士论文初稿并满足学院申请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见院发【2017】06号文件)后,需通过预答辩后方可提交论文评阅。
预答辩的相关实施细则如下:一、预答辩时间学生需在提交论文评阅2周前完成预答辩。
二、预答辩考察内容1、提交的学位论文撰写格式是否规范;2、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否达到申请博士学位的学术水平。
三、预答辩组织形式1、由各中心组织5-7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预答辩委员会(含主席1名,如导师参加需7位委员),其中至少有1位学院学位审议委员会委员,另设秘书1名负责记录;2、预答辩采用PPT口头报告及问答的形式进行,报告时间不短于25分钟,预答辩委员根据申请者的学位论文及答辩情况,提出具体修改建议;3、预答辩需提前一周公布答辩时间和地点,公开举行。
四、预答辩结果及处理办法1、每位委员对学位论文的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填写《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预答辩评审表》(见附件1),经统计,有三分之二以上委员结论为“同意”的则通过预答辩,按照委员的意见修订后,填写《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论文评阅申请表》(见附件2),申请提交论文评阅;2、未通过预答辩的学生按照学校规定必须修改不少于3个月,方可再次申请预答辩。
此规定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位审议委员会负责解释,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年12月03日主题词:印发研究生预答辩规定通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9年12月03日印发附录:附件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预答辩评审表附件2: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论文评阅申请表附件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预答辩评审表学位申请者姓名:专业名称:附件2: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学位论文评阅申请表。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资料撰写规定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规定学位论文是学位申请人为申请学位而撰写的学术论文,它集中表明了作者在研究工作中获得的新成果,是评判学位申请人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科研领域中的重要文献资料和社会的宝贵财富。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规范学位论文格式,特作如下规定:一.基本要求1.硕士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
2.博士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3.学位论文一般应用中文撰写,硕士学位论文正文不少于2万字,博士学位论文正文要求5-8万字。
学位论文内容应立论正确、推理严谨、文字简练、层次分明、说理透彻、数据真实可靠。
4.论文作者应在选题前后阅读有关文献,硕士学位申请人的文献阅读量不少于40篇,其中外文文献至少应占三分之一;博士学位申请人的文献阅读量不少于60篇,其中外文文献至少应占三分之二。
综述部分应对所读文献加以分析和综合。
在论文中引用了文献内容的,应将其列入参考文献表,并在正文中引用内容处注明参考文献编号(按出现先后顺序编)。
5.量和单位及其符号均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国家标准中未规定的,应执行国际标准或行业标准;不同的量必须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得一符多义,含义相同的量则必须用同一符号表示。
学位论文应用最新颁布的汉语简化文字,符合《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专业术语应统一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各学科名词,或本学科权威专著和期刊通用的专业术语,且前后应一致;标点符号的使用应符合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数字的使用应符合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6.图文精选,切忌与文字或表内容重复,图中文字、数据和符号应准确无误且与文字叙述一致,图应有图号和图名,图名应简洁明确且与图中内容相符。
博士毕业答辩开场白(2篇)
博士毕业答辩开场白尊敬的评委们,亲爱的导师和亲朋好友们:大家上午好/下午好/晚上好!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参加我的博士论文答辩。
首先,我要向评委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感谢您们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审阅我的论文,并参与我的答辩,为我提供宝贵的指导和建议。
在这一段漫长的求学之路上,我要感谢我的导师的悉心指导和关心。
导师您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益匪浅。
我也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你们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同时,我要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你们的陪伴让我的研究生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作为一个研究生,我选择攻读博士学位是追求学术上的深入和创新,也是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中,我不仅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领域,深入了解了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我的研究方向是XXX,通过我的研究,我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我的博士论文题目是XXX,这篇论文是基于XXX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我对XXX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分析,并从中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发现和结论。
通过我的研究,我希望能够解决或改进XXX领域的一些问题,并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在我的论文中,我结合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实验设计,对XXX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我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现象和规律,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
通过我的研究,我相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XXX,并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在我准备答辩的过程中,我对我的研究进行了充分的总结和梳理,并对我的研究方法和结果进行了评估和反思。
同时,我也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文献回顾,对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有了全面的了解。
通过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我对我的研究成果和贡献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今天的答辩中,我将结合我的论文和研究成果,向评委们展示我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同时,我也将非常愿意接受评委们的批评和建议,以帮助我进一步完善我的研究。
博士毕业论文答辩
博士毕业论文答辩
亲爱的导师、评委和各位专家:
大家好!我是XXX,我在XXX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我的毕业论文研究成果,并接受大家的审查和指导。
我的博士毕业论文的题目是《XXX》。
在此论文中,我主要研究了XXX领域的XXX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数据收集和分析,我尝试解决了该问题的一些难点,并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观点和方法。
首先,我详细介绍了该问题的背景和现状。
通过文献综述和市场调研,我发现了该问题的重要性和研究的空白点。
然后,我提出了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并设计了相应的研究方法。
其次,我介绍了我的实证研究。
我采取了XXX的方法,通过采集XXX样本和XXX数据,在实验室和实地进行了一系列XXX的实验和观察。
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我总结了实证研究的主要结果,并得出了一些结论。
然后,我提出了创新性的观点和方法。
基于实证研究的发现,我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向,并尝试了一些创新的方法。
我认为这些观点和方法能够对该领域的发展和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后,我总结了整个论文的研究成果和贡献。
我认为该论文对
于解决XXX问题和推动XXX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
并展望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在实际的答辩过程中,我愿意积极回答评委的问题和各位专家的建议,以期对我的论文和研究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指导。
暂且就我博士毕业论文的答辩简单介绍到这里。
有什么问题和意见,欢迎大家提出。
感谢大家的聆听!。
【VIP专享】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评审暂行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
华中科技大学硕/博士学位论文评审规定(征求意见稿)第一条建立科学公正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制度是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
为保证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根据《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条例》、《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条例》、《华中科技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及《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校研[2014]2 号),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学位论文答辩前评审全部以“隐去作者、导师姓名和评审专家姓名”的盲审方式进行(以下简称盲审)。
由校保密办认定的保密论文除外。
硕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一般由各院(系)组织进行,盲审时间一般不少于1个月。
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由研究生院学位办组织进行,盲审时间一般不少于2个月,各院(系)应及时将博士学位论文盲审名单和博士学位论文按要求提交研究生院学位办。
第三条拟申请学位人员须按要求递交盲审论文。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每人聘请3位评审专家,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博士学位每人聘请5位评审专家。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每人聘请2位评审专家,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及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每人聘请3位评审专家。
第四条为避免因学术观点等原因导致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工作中发生不公正现象,研究生及导师可以提出其学位论文评审需要回避的专家,最多可以提出2名。
第五条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意见中评审结论的划分A.同意答辩(评阅成绩≥85)B.修改后直接答辩(80≤评阅成绩<85)-1-C.修改后由学院决定答辩与否(70≤评阅成绩<80)D.修改后再次送审(60≤评阅成绩<70)E.不同意答辩(评阅成绩<60)第六条博士学位论文评审意见的处理当所有评审人的评审结论均为“A”或“B”,申请人应按评审意见认真修改论文,填写“博士学位论文修订报告书”,经导师签字同意后,直接申请答辩。
当有评审人的评审结论出现“C”时,申请人应按照评审意见认真修改论文,并填写“博士学位论文修订报告书” ,经导师签字同意,报学院审议委员会同意后方可申请答辩。
博士答辩串场词
博士答辩串场词
尊敬的各位评委、教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下午好!
我是来自[您的学校名称]的[您的姓名],我的论文题目是“[您的论文题目。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导师的名字]教授,以及所有在研究过程中给予我指导和帮助的老师和同事们。
在过去[研究时长,例如三年]的研究期间,我在[您研究领域的具体方向]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研究成果。
今天,我将对我的工作进行汇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论文的第一部分标题,例如“绪论”]
2.[论文的第二部分标题,例如“文献综述及理论框架”]
3.[论文的第三部分标题,例如“实证分析与结果”]
4.[论文的第四部分标题,例如“结论与展望”]
在每一部分结束后,我会留出时间回答评委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并听取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我希望通过今天的答辩,能够与在场的专家学者深入交流,共同促进[您研究的领域]的发展。
谢谢大家,接下来,请允许我开始我的报告。
以上是一个模板性质的串场词,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个性化的修改。
在答辩时,记得保持自信且专业的态度,确保语言流畅和表达清晰。
祝您答辩顺利!。
华中科技大学申请硕士、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
华中科技大学申请硕士、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华中科技大学申请硕士、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校学位[2005]4号为使学位论文评定的学术标准客观化,保证学位论文的学术质量,学位申请人须将其学位论文的有关内容公开发表后,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具体规定如下:一、博士学位申请人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学术论文三篇以上(含三篇),其中至少有一篇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
文科与管理学科学位申请人提交的三篇论文中,至少有一篇在国际学术刊物或中文权威期刊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
中文权威期刊范围参照校人事处所编《权威期刊目录》中的文科与管理学科类期刊。
二、硕士学位申请人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学术论文一篇以上(含一篇)。
对申请专业学位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不作此要求。
三、学位申请人发表(或被接收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是其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位申请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以学位申请人为第一作者(与导师共同发表的论文,导师为第一作者时,申请人可为第二作者),且以华中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四、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为:《国内外学术期刊通讯录》(原华中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图书馆2000年编制)、《SCI国内外学术期刊通讯录》(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协会2001年编制)、《人文管理科学国际重要刊物目录及简介》(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2000年编制)、《华中科技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期刊参考目录》(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2003年编制)中所列刊物。
在非上述目录中所列刊物上发表的文章,须经院(系、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可。
五、自2001年起招收的研究生、2001年起注册参加研究生课程学习(或考试)的各类学位申请者开始执行本规定,此前入学的研究生及其他学位申请人仍按原有关规定执行。
六、同济医学院学位申请人学术论文的发表按同济医学院研究生部的规定办理。
华科博士毕业要求
华科博士毕业要求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要求如下:
1.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博士研究生需修读超过10个学分的
课程,其中包括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
2.通过学位英语考试:博士研究生需通过学位英语考试,证明
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3.通过资格考试:博士研究生需通过相关专业领域的资格考试,具备研究领域所需的理论和实际知识。
4.独立完成博士研究课题:博士研究生需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
成一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课题,并完成博士论文的撰写。
5.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博士研究生需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对研
究成果进行展示和讲解,并回答答辩委员会的提问。
以上是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要求的主要内容,具体要求还需要根据学院和专业的规定来确定。
华中科技大学申请硕士、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
华中科技大学申请硕士、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校学位[2005]4号为使学位论文评定的学术标准客观化,保证学位论文的学术质量,学位申请人须将其学位论文的有关内容公开发表后,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具体规定如下:一、博士学位申请人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学术论文三篇以上(含三篇),其中至少有一篇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
文科与管理学科学位申请人提交的三篇论文中,至少有一篇在国际学术刊物或中文权威期刊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
中文权威期刊范围参照校人事处所编《权威期刊目录》中的文科与管理学科类期刊。
二、硕士学位申请人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学术论文一篇以上(含一篇)。
对申请专业学位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不作此要求。
三、学位申请人发表(或被接收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是其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位申请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以学位申请人为第一作者(与导师共同发表的论文,导师为第一作者时,申请人可为第二作者),且以华中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四、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为:《国内外学术期刊通讯录》(原华中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图书馆2000年编制)、《SCI国内外学术期刊通讯录》(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协会2001年编制)、《人文管理科学国际重要刊物目录及简介》(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2000年编制)、《华中科技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期刊参考目录》(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2003年编制)中所列刊物。
在非上述目录中所列刊物上发表的文章,须经院(系、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可。
五、自2001年起招收的研究生、2001年起注册参加研究生课程学习(或考试)的各类学位申请者开始执行本规定,此前入学的研究生及其他学位申请人仍按原有关规定执行。
六、同济医学院学位申请人学术论文的发表按同济医学院研究生部的规定办理。
华中科技大学申请硕士、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
华中科技大学申请硕士、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校学位[2005]4号为使学位论文评定的学术标准客观化,保证学位论文的学术质量,学位申请人须将其学位论文的有关内容公开发表后,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具体规定如下:一、博士学位申请人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学术论文三篇以上(含三篇),其中至少有一篇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
文科与管理学科学位申请人提交的三篇论文中,至少有一篇在国际学术刊物或中文权威期刊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
中文权威期刊范围参照校人事处所编《权威期刊目录》中的文科与管理学科类期刊。
二、硕士学位申请人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学术论文一篇以上(含一篇)。
对申请专业学位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不作此要求。
三、学位申请人发表(或被接收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是其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位申请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以学位申请人为第一作者(与导师共同发表的论文,导师为第一作者时,申请人可为第二作者),且以华中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四、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为:《国内外学术期刊通讯录》(原华中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图书馆2000年编制)、《SCI国内外学术期刊通讯录》(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协会2001年编制)、《人文管理科学国际重要刊物目录及简介》(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2000年编制)、《华中科技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期刊参考目录》(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2003年编制)中所列刊物。
在非上述目录中所列刊物上发表的文章,须经院(系、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可。
五、自2001年起招收的研究生、2001年起注册参加研究生课程学习(或考试)的各类学位申请者开始执行本规定,此前入学的研究生及其他学位申请人仍按原有关规定执行。
六、同济医学院学位申请人学术论文的发表按同济医学院研究生部的规定办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ighly
distributed CDNs place servers at the edge networks Security, management, scalability and synchronization problems.
19 May 2013 Research Study Report 11
can negotiate with multiple realms in that tier
Higher tier may not/need not find details of lower tiers
Research Study Report 9
19 May 2013
Content distribution mechanisms
Name: John Smith ID: 012-34-5678 Locator: 1234 Main Street Big City, MO 12345 USA
Locator changes as you move, ID and Names remain the same. Examples:
Security
No
concept of ownership Identity and location in one (IP Address) Assumes live and awake end-system No representation for real end system: the human
Clean-State Design
Not
take the current architecture into consideration all clean, all fresh R. Jain, ``Internet 3.0: Ten Problems with Current Internet Architecture and Solution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Computers, Routers/Firewalls…. Networks Humans Companies, Departments,
Cities, States, Countries,
Power grids Process in a computer Recursive ⇒ Set of Objects is also one object,
Next generation CDN Next generation P2P Swarming architecture Content Centric Networking
19 May 2013
Research Study Report
10
Content distribution mechanisms
2011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Architectures for the future networks and the next generation Internet: A survey
Author:
Subharthi Paul, Jianli Pan, Raj Jai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aint Louis, United States
Names: Company names, DNS names () IDs: Cell phone numbers, 800-numbers, Ethernet addresses, Skype ID, VOIP Phone number Locators: Wired phone numbers, IP addresses
distributed Internet ownership and organization
Goal 2: Develop a clean slate architecture to
overcome limitations of the current internet
Goal 3: Develop an incremental approach to
e.g., Networks of Networks
You can connect to a human, organization, or a department
Research Study Report 7
19 May 2013
Realms in GINA
Object names and Ids are defined within a realm A realm is a logical grouping of objects under an administrative domain The Administrative domain may be based on Trust Relationships A realm represents an organization
Realm managers set policies for communications Realm members can share services Objects are generally members of multiple realms Realm Boundaries:
Research Study Report 5
19 May 2013
Internet 3.0(GINA)
Internet 3.0 is the name of the Washington University project on the next generation Internet Goal 1: Represent the commercial reality of
Presented by: 张成伟 Email: zhangcw@ Phone: 1398 6214 512
Outline
1.
2.
3.
4.
5. 6. 7. 8.
Introduction Internet 3.0 (GINA) Content Delivery Mechanisms Content-Centric Networks(CCN) Data-Oriented Network Architecture (DONA) Challenged Network Environments Future Internet Projects Top 10 Features of Next Generation Internet
Next generation CDN
Neither
the server nor the clients have any control over the “middle mile” Fat File Paradox:
it is the length of the pipe rather than its width that determines how fast a large file can travel through it
Next generation P2P
The self-organizing and self-healing properties of P2P networks have the potential to become the predominant content distribution mechanism of the future Internet. Bandwidth provision (Asymmetric) Dynamic sharing Tussle of interests between P2P networks and ISPs
Research Study Report 2
19 May 2013
Introduction
Internet 1.0 (1969 – 1989) – Research project
RFC1 is dated April 1969. ARPA project started a few years earlier. IP, TCP, UDP Mostly researchers Industry was busy with proprietary protocols: SNA, DECnet,AppleTalk, XNS Security RFC1108 in 1989 NSFnet became commercial Inter-domain routing: BGP (Policy-based) Address Shortage IPv6 Congestion Control, Quality of Service,…
19 May 2013RBiblioteka search Study Report
13
Content-Centric Networks
IP cares about “Where”: forward packets from A to B Users care about “What”: Movie X Replace “packets” with “Data Objects” or “Interests” (requests) Replace “Addresses” with “Names of Objects”
implement the architecture
Research Study Report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