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期末复习专练: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期末复习专练: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在百日维新中,除湖南巡抚外各省官员大多抵制新政,这充分说明()A.光绪帝没有实权B.绝大多数官员都是顽固派C.封建保守势力强大D.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2.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明显地反映了哪一阶级(阶层)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A.地主阶级改革派B.民族资产阶级C.开明地主阶级D.农民阶级知识分子3.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历史根源是()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B.洋务运动的刺激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新的政治力量D.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4.下图是19世纪末法国发行的一张明信片,它形象地反映出当时()A.国际局势的日趋紧张B.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争夺C.清政府的腐朽无能D.清政府的财政被列强控制5.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基本特征是()A.大量倾销工业品和资本输出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借款C.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同”D.大量资本输出和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6.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
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梁启超这段话的意图是()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7.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
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
”对这种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A.宣传立宪保皇思想B.主张救亡图存C.反对民主革命D.启蒙了国民觉悟8.“窃以为皇上筹自强之策,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
戊戌变法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戊戌变法单元测试题及答案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发生在1898年,由光绪皇帝发起,旨在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以下是关于戊戌变法的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戊戌变法发生在哪一年?A. 1894年B. 1898年C. 1900年D. 1911年答案:B2. 戊戌变法的主要发起人是?A. 慈禧太后B. 光绪皇帝C. 袁世凯D. 孙中山答案:B3. 戊戌变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A. 推翻清朝统治B. 实现国家的现代化C. 建立共和国D. 维护封建统治答案:B4. 戊戌变法期间,哪个组织起到了重要作用?A. 同盟会B. 兴中会C. 强学会D. 光复会答案:C5. 戊戌变法最终以什么结果告终?A. 成功实施B. 被慈禧太后镇压C. 引发辛亥革命D. 导致清朝灭亡答案:B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戊戌变法又称为_______。
答案:百日维新7.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颁布了《_______》,试图改革科举制度。
答案:定国是诏8. 戊戌变法的失败,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一次重要挫折,也间接导致了_______的爆发。
答案:辛亥革命9.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_______”的口号。
答案:变法自强10. 戊戌变法的失败,主要原因是_______的反对和镇压。
答案:保守派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1. 简述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答案: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政治上,提倡君主立宪制,限制皇权;经济上,发展工商业,鼓励私人投资;教育上,改革科举制度,设立新式学堂;军事上,建立新式军队,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12.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答案: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和镇压,慈禧太后的干预,改革派内部的分歧,以及改革措施的过于激进和不切实际等。
四、论述题(30分)13. 论述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9-4戊戌政变含解析

第九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课后强化演练1.英、日等国都曾暗示愿意帮助中国变法的主要原因是()A.帮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B.推翻清王朝的统治C.推翻慈禧太后的统治D.与他国争夺在华的利益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的任何举措,其基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其在华的侵略权益。
英、日等国为了与俄国争夺在华利益,曾暗示愿意帮助中国变法。
答案:D2.为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慈禧太后采取的破坏新政的措施不包括()A.解除了支持新政的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B.任命她的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C.将人事任免和军权牢牢控制在手中D.指使袁世凯出卖维新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A、B、C三项是慈禧太后采取的破坏新政的措施;符合题干“不包括”之意的是D项,因为袁世凯是自己出卖维新变法的,而非指使。
答案:D3.光绪帝为了贯彻新政,在人事上进行的重大举措是()A.颁布变法法令B.游说外国人支持C.给袁世凯加官晋爵,委以重任D.将礼部两尚书、四侍郎全部革职,任命谭嗣同等为“军机四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实再认再现能力。
应重视题干中的“人事上”的限定,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C、D两项。
题干中点明是“为了贯彻新政”,符合此条件的只有D。
答案:D4.《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
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
”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A.百日维新B.戊戌政变C.清末新政D.预备立宪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戊戌政变的前因后果,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百日维新颁布了包括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等内容的变法诏书。
戊戌政变的发生标志着百日维新的破产,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被恢复,经济特科被取消。
故选B项。
答案:B5.戊戌政变后,大部分新政措施被推翻、废止,重行禁止士民上书,大权被慈禧太后所掌握,皇帝徒有虚名,改革之事,遂成泡影。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4课戊戌政变试题新人教版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4课戊戌政变试题新人教版第4课戊戌政变[课程标准]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一、新旧势力的交锋1.代表人物(1)旧势力:以____________为首。
(2)新势力:以________为首。
2.举措(1)旧势力①慈禧太后解除__________的军机大臣职务。
②任命亲信______为直隶总督。
③荣禄等人暗中密谋慈禧太后训政。
(2)新势力①光绪帝革去______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
②任命________、刘光弟、______、林旭等“军机四卿”。
③拉笼________,却不识其真面目。
④游说______支持,落空。
二、百日维新的失败1.戊戌政变的背景(1)1898月9月18日,________带光绪帝的密谕拜访袁世凯,但没有得到袁世凯的明确支持。
(2)1898年9月20日,光绪帝接见了____________。
2.戊戌政变的过程(1)______年____月____日,慈禧太后和守旧势力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______。
光绪帝被迫发布上谕,请____________重新主政,下令搜捕康有为等人。
(2)由于________告密,慈禧太后下令逮捕军机四卿及其他维新派人士。
9月28日,谭嗣同、______、________、林旭、杨深秀、________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政变后除______________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他新政措施全被取消。
“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1.失败原因(1)客观原因:维新派势力过于______,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2)主观原因①既缺乏坚强的____________,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________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________________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2.教训:在当时的中国,____________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第6课 戊戌变法 学案(记忆清单+分层训练)(2024年)

第6课戊戌变法01记忆清单一、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必考(一)原因: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二)公车上书: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二、宣传维新思想——戊戌变法的发展(一)概况:公车上书失败以后,维新人士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1、学会:强学会2、报纸:康、梁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国闻报》(天津,严复),《时务报》(上海,梁启超《变法通议》)。
(二)作用: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为百日维新奠定了基础。
三、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高潮(一)概况:1898年 6月到9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了变法。
1898年是旧历戊戍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戍变法”。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称为“百日维新”。
(二)内容:1、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2、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3、思想文化: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培(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戊戌变法留下的唯一成果)4、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三)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软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林旭。
(还要知道谭嗣同的两首诗),变法失败。
(四)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①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②没有提出明确的政治主张,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③脱离了群众④没有认清列强本质,对其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2、直接原因: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五)评价/意义★★★★★必考1、性质:戊戌变法是一次由资产阶级掀起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2、意义: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六)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行不通!【拓展】1.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高三历史戊戌变法试题

高三历史戊戌变法试题1.(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在假维新中有真改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年1月,慈禧太后发布上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
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1901年,清政府令各省裁汰原有旧军,“精选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式枪炮,认真训练”。
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
1904年,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陆军学堂办法》以选派陆军学生出洋游学章程。
1903年9月,清政府设立了商部,由皇亲贵族载振任尚书,掌管商务和工矿铁路等事。
商部成立后,先后颁行了《奖励公司章程》、《商人通例》、《公司法》、《破产律》、《奖给商勋章程》等。
1901年以后,清政府多次选派和奖励青年和官员出国留学。
1905年,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制。
同年12月,清政府又谕令设立学部,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施新政的时代背景。
(6分)(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清末新政“假维新中有真改革”?(9分)【答案】(1)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革命形势不断发展,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6分)(2)假维新:改革南封建贵族掌控,带有很强的封建性,学习西方停留在物质文化层面,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4分)【解析】真改革:编练新军,奖励实业,提倡留学,有利于军事和教育的近代化,促进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5分)本题考查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依据材料中“清政府令各省裁汰原有旧军,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
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的信息并结合春所学从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以及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的角度思考作答。
第(2)问,本问属于论证题,回答时候要依据材料从假维新和真改革两个方面去分析作答;依据材料中清政府令各省裁汰原有旧军,,清政府设立了商部,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制。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课《戊戌变法》课堂达标训练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戊戌变法》课堂达标训练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1.“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湖北省荆州府沙市,四川省重庆府,江苏省苏州府,浙江省杭州府。
......政府得派遣领事官于前开各口驻扎。
”下图所示事件与材料所涉及的条约有密切联系的是 ( )A.B.C.D.2.弘扬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有利于实现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
下列诗句抒发的思想情怀和抱负与英雄人物对应正确的是A.冻死不拆尾,饿死不掳掠(文天祥)B.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岳飞)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戚继光)D.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3.小华同学在图书馆读到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中的段文字:“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他据此判断康有为主张A.实行洋务运动 B.推行维新变法 C.进行暴力革命 D.开展新文化运动4.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时期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
这主要说明戊戌变法A.维护了封建统治 B.得不到群众支持 C.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D.传播了革命思想5.戊戌变法措施中,属于政治改革内容的是A.裁撤冗官冗员 B.编制国家预算 C.开办新式学堂 D.训练新式军队6.唐德刚在《从晚清到民国》中指出,“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赛’中,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
康有为在“第二段”的主要活动是A.查禁鸦片,虎门销烟 B.力陈变法,推行维新C.组织北伐,推翻军阀 D.宣传科学,批判礼教7.下图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英勇就义,从容赴死的图景。
就义时他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此处的“贼”是指()A.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B.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贵族C.慈禧太后、袁世凯 D.慈禧太后、光绪皇帝8.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的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
高二历史戊戌变法测试试题有答案

高二历史戊戌变法测试试题有答案高二历史戊戌变法测试试题(有答案)专题测评一、选择题1.郑观应主张“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的根本目的是( )A.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B.维护清朝统治C.学习西方的经济制度D.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解析:准确理解“商战”的含义,就能看到其根本目的。
答案:D2.下列观点中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B.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易就,二者行斯强也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D.当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解析:A项是洋务派的思想,B项是维新派的思想,C项是革命派的思想,D项是顽固派的思想。
答案:B3.将康有为的下列活动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组织保国会②创办《万国公报》③第一次上书光绪帝④发起公车上书A.③④②①B.①②③④C.①④②③D.③①④②解析: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1895年7月,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1898年,组织保国会。
答案:A4.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
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
”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A.太平军B.洋务派C.维新派D.义和团解析:“民主”“民权”是资产阶级的主张,而四个选项同资产阶级有关的只有C项。
答案:C5.百日维新的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A.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B.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C.取消重叠机构,裁汰冗员D.裁撤绿营,编练新式陆军解析:C项使一部分顽固派失去了“铁饭碗”,因而直接触及其利益。
答案:C6.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A.君主专制B.联邦制C.共和制D.君主立宪制解析: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核心主张就是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明确了这一点,本题就十分容易选择了。
人教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戊戌变法同步测试题

第6课戊戌变法同步测试题一、选择题1.(·洪泽质检)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
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
前车之辙,可以为鉴。
”“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
”由此可知他 ( B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维新派的主张,他们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变法维新。
其余选项不是维新派的主张。
【拓展延伸】戊戌变法的起因政治上: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民族意识。
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思想上: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2.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技术创新”转向“制度创新”。
这里的“制度创新”开始于( B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鸦片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了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的公车上书,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主张改良政治,B符合题意。
【概念链接】戊戌变法:又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的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3.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是( A )A.公车上书B.强学会的建立C.《万国公报》的创办D.“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康有为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所以答案选A。
4.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 A )A.《时务报》B.《国闻报》C.《湘报》D.《万国公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初二年级历史《戊戌变法》同步训练题(含答案)

初二年级历史《戊戌变法》同步训练题(含答案)【重点难点精讲】重点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包括四个方面,共16项措施。
在政治上,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在经济上,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在中央设矿务铁路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的发展;兴办商会;改革财政。
编制预算决算;在文化上,改革科举制,废八股。
设大、小学堂,设立译书局,创立报馆等;在军事上,裁汰旧军,精练陆军,扩建海军等?从内容可见,变法核心是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多方面对旧制度进行改革,在政治上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获得参政的权利;在经济上建立适应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制度;文化上进一步学习西方,促进思想、文化、科技的进步;军事上强调对旧军队制度进行改革,依照西方国家建立近代化军事力量。
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进步的和爱国的,但它触犯了旧的封建官僚的利益,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进行阻挠、破坏。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新法,前后仅103天,就夭折了。
所以“戊戌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是难点也是重点。
?变法法令的颁布,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传播西方的科学技术,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使相当一部分人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接受了资产阶级思想,所以说它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知识系统概述】“公车上书”后,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痛陈变法的必要,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于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
任用康有为等,先后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书,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几方面改革旧制,实行新法。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技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练习题及答案分析)

第6课戊戌变法练习一、选择题1.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
这里的“制度创新”开始于( )A. 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C. 辛亥革命D. 新文化运动2. 纵观整个历史,每逢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胁时,会产生两种反应:一种是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求安慰;另一种却是力图采纳外国社会的许多特别吸引人的东西,作为以平等地位对付、抵抗的工具。
下面属于“另一种”反应的是()A. 虎门销烟 B. 义和团运动 C. 戊戌变法 D. 中国抗战3.你认为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
A. 促进思想启蒙B. 挽救民族危亡C. 推动政治改革D. 发展社会经济4.1895--1898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主张()A. 师夷长技,自强求富B.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C. 救之图存,变法自强D.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5.康有为上书光绪帝指出:“汽机所成,倍人力者三十,故其国(英国)富强之力,亦倍三十……吾国土地人民十倍于彼,而富强力三十倍,则亦三倍于我,故吾幸未灭,而为彼所弱,可比较而得之矣。
”据此可知,康有为()A. 认为器物不如人是中国衰败的根源B. 对西方认识有限C. 极力鼓动光绪帝效法西方人变法图强D. 科学解释了中国积弱而未亡的原因6.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其中“第二次反思”对近代化的推进主要是( )A. 器物技术B. 政治制度C. 思想文化D. 生活习俗7.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
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应出现在( )A. 鸦片战争时期B. 洋务运动时期C. 维新变法时期D. 新文化运动时期8. 社会的进步,总是先源于思想的进步。
人教版初二上册历史第7课戊戌变法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二上册历史第7课戊戌变法试题一、选择题1.“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
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
”材料来自( )A.康有为的上书B.曾国藩的奏折C.林则徐的文稿D.陈独秀的文章2.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
这里的“制度创新”开始于(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3.右图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的标志。
该出版机构创办于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维新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4.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_运动的标志是( )A.公车上书B.强学会的建立C.《万国公报》的创办D.《定国是诏》的颁布5.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
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 )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6.“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
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
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
”这里的“变革求新”是指( )A.禁烟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国民革命运动7.为宣传维新变法,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了( )A.《万国公报》B.《民报》C.《每周评论》D.《新青年》8.下列有关戊戍变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A.《辛丑条约》的签订是起因B.康有为是变法的主要筹划者C.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大力支持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制度二、非选择题9.近代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苦难,中国人民积极寻求摆脱苦难的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基础同步练习试题

第6课戊戌变法一、选择题1. 在戊戌变法的法令中,属于政治方面的内容是A.训练新式军队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D.改革政府机构,裁辙冗官,任用维新人士2. “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C.清政府腐朽统治 D.《马关条约》的签订3. 以下人物中不属于戊戌六君子的是A.谭嗣同 B.康有为 C.杨锐 D.刘光第4. 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指的是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5. 在戊戌变法的法令中,属于文化教育的内容是A.训练新式军队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D.改革政府机构,裁辙冗官,任用维新人士6.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有了新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内因有( )①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④中国无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7. 揭开维新变法序幕的是A.公车上书 B.成立强学会 C.成立保国会 D.《中外纪闻》的发行8. 康有为发动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联名上书的事件发生于A.1894年 B.1895年 C.1897年 D.1898年9. 下列戊戌变法的内容中,在戊戌政变后保留下来的是( )A.准许创办报刊,开放言论B.设立京师大学堂C.促进农工商业的发展D.裁撤冗官,任用维新派人士10. 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强学会成立B.“公车上书”C.京师大学堂设立D.《万国公报》创办11. 1902年北京城茶馆里四位中国人在聊天。
张义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
”李辛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
”王平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
”赵阳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
初一历史戊戌变法试题

初一历史戊戌变法试题1.下列戊戌变法内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立民主共和国B.开办新式学堂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D.训练新式军队【答案】A【解析】戊戌变法内容包括开办新式学堂,如创办京师大学堂;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训练新式军队等。
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是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属于戊戌变法的内容,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的内容点评:关于戊戌变法,除了上述涉及到的内容外,还可以考查的内容包括: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主要内容:发展农工商业,创办报刊,主张言论自由,科举考试取消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作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2.戊戌变法时期,在狱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仁人志士是A.蔡锷B.梁启超C.谭嗣同D.康有为【答案】C【解析】戊戌变法时期,在狱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仁人志士是谭嗣同,故选C。
蔡锷曾发动护国运动,是民国时期杰出的军事领袖;梁启超、康有为也是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但没有牺牲。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点评:关于戊戌变法,除了代表人物外,还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开始的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的影响: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3.下图事件产生的历史影响是A.拉开戊戌变法的序幕B.推动戊戌变法进程C.达到戊戌变法高潮D.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公车上书的影响。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图为“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震动了全国,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所以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公车上书4.(填空题:将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维新派康有为和梁启超创办的刊物是《______________》。
辛亥革命的机关刊物《___________》。
戊戌变法练习题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一、选择题1.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A.袁世凯出卖维新派B.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C.维新派的软弱妥协D.帝国主义的破坏2.戊戌政变发生后,百日维新的措施中仅保留了A.编练新军B.京师大学堂C.农工商总局D.官民上书3.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最根本的相同原因是A.民族危机严重B.国内阶级目睹尖锐C.资产阶级软弱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4.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D.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5.“公车上书”中提出当时救亡图存的上策是A.“迁都定天下之本” B.“下诏鼓天下之气”C “变法成天下之治”D “练兵强天下之势”6.我们之所以把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因为A.论战最先打破了清朝君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的状态B.在论战中提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兴办近代工商业的要求C. 资产阶级在论战中首次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D.论战正面抨击了封建信条和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7.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治体制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的出路8.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产生了当时最进步的思想是A.洋务思想 B.早期维新思想 C.维新思想 D.马克思主义9.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是指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④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10.下列著作与严复有关的是A.《盛世危言》 B.《变法通议》 C.《仁学》 D.《天演论)11.下列近代人物中,把西方进化论和自由平等的观念与中国传统今文经学相结合( ) A.魏源 B.曾国藩 C.康有为 D.张之洞12.“公车上书”中提出设“议郎”主要是模仿西方的( )A .经济模式 B.议会政治 C.教育制度 D.统治制度1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维新变法的根本措施是 ( )A.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 B.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C.变科举、开学校 D.办报刊、立学会14.使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的事件是( )A.公车上书 B.保国会成立 C.强学会的成立 D.创办(万国公报》15.谭嗣同、杨深秀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被杀害于此。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测试题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测试题题号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选项A B B B A B D D C B D D B B A D B A B C1.“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l300万两白银。
湖北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l0万匹。
”材料所述体现了洋务派的哪一初衷?A.分洋商之利B.练兵以制器为先C.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D.防海之害,非整水师不可2.2009年中国《工业化蓝皮书》指出:船舶制造工业是我国当前现代化水平最高的行业,该行业在我国近代开始于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3.中国海军的近代化历程,你认为应该从哪一事件开始?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洋务运动D.甲午中日战争4.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奏:“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为应对“强敌”,他主要的策略是A.固守传统之道,以静制动。
B.学习西方技术,以图自强。
C.改革政治体制,确立民权。
D.运筹外交谋略,以夷制夷。
5.洋务运动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其主要标志是A.引进了西方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B.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C.创办了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D.建立了新式海军,设立了海军衙门学6.以下组合搭配中,你认为正确的选项是A.张之洞——创办轮船招商局B.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C.左宗棠——创办汉阳铁厂D.李鸿章——创办福州船政局7.右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公车上书”资料卡片。
卡片中表述错误的是上书A.时间、地点B.领导者、意义C.对象、内容D.背景、参加者8.甲午战后,面对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如何自救?中国人对这一时代课题的回答是A.发动了虎门销烟B.掀起了洋务运动C.进行了黄海海战D.发起了维新变法9.从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影响最深远的是A.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B.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发展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10.19世纪末,中国近代化的核心内容是A.学习西方军事技术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C.学习西方经济技术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11.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出了如下四项建议,其中最根本的一项是A、“下诏鼓天下之气B、迁都定天下之本C、练兵强天下之势D、变法成天下之治12.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历史。
高考历史试题戊戌变法

[键入文字]
高考历史试题戊戌变法
高考历史试题戊戌变法
高考历史试题1.决定帝国主义侵华特征演变的基本因素是
A.中国的政局
B.资本主义的发展
C.清政府的态度
D.中国的自然条件
2.《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竞相向中国提供借款,这主要是因为列强可以借此
①掠夺中国的关税收入②获取高额回扣和利息③获取更多的政治特权④成为侵华霸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3.19 世纪末,列强争夺中国的高峰是
A.争相给清政府贷款
B.争夺在华开矿筑路权
C.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D.接受门户开放政策,合作侵华
4.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包括
①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②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人
③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④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了民族危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④
5.郑观应主张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的根本目的是
A.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维护清朝统治
1。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尖子生特训试题第6课戊戌变法

第6课戊戌变法1. 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
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
前车之辙,可以为鉴。
”“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
”由此可知此人主张A. 学习西方、发展科技B. 变法维新、救亡图存C. 解放思想、宣扬民主D. 发动民众、进行革命2. 1895年,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由此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公车上书”的发生与下列哪一亊件的直接触动有关A.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B.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 《马关条约》的签订D. 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3. 梁启超的《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可见梁启超认为要推行维新变法,从根本上说要改革A. 教育制度B. 科举制度C. 文化制度D. 政治制度4. 所谓近代化,就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开启中国政治民主化道路事件是A. 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C. 辛亥革命D. 新文化运动5. 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刊物中,居于南北舆论界领导地位的是A. 《中外纪闻》《湘学报》B. 《时务报》《国闻报》C. 《洲学报》《知新报》D. 《天演论》《变法通议》6. 戊戌变法时期,在狱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仁人志士是A. 蔡锷B. 梁启超C. 康有为D. 谭嗣同7. 有学者这样评述:“戊戌变法运动是近代中国新生的资产阶级的首次登台表演,虽然结局惨烈,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堪称划时代的意义。
”这里的“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指A. 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 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创造条件C.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 中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8.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测评
一、选择题
1.郑观应主张“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的根本目的是()
A.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维护清朝统治
C.学习西方的经济制度
D.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解析:准确理解“商战”的含义,就能看到其根本目的。
答案:D
2.下列观点中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
B.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D.当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解析:A项是洋务派的思想,B项是维新派的思想,C项是革命派的思想,D项是顽固派的思想。
答案:B
3.将康有为的下列活动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组织保国会②创办《万国公报》③第一次上书光绪帝④发起公车上书
A.③④②①
B.①②③④
C.①④②③
D.③①④②
解析: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1895年7月,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1898年,组织保国会。
答案:A
4.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
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
”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A.太平军
B.洋务派
C.维新派
D.义和团
解析:“民主”“民权”是资产阶级的主张,而四个选项同资产阶级有关的只有C项。
答案:C
5.百日维新的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A.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B.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
C.取消重叠机构,裁汰冗员
D.裁撤绿营,编练新式陆军
解析:C项使一部分顽固派失去了“铁饭碗”,因而直接触及其利益。
答案:C
6.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A.君主专制
B.联邦制
C.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
解析: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核心主张就是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明确了这一点,本题就十分容易选择了。
答案:D
7.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
①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④中国的维新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而进行的,未发生权力重心的转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一败一成,是由两国的不同国情所导致的。
答案:C
8.为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慈禧太后采取的破坏新政的措施不包括()
A.解除了支持新政的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
B.任命她的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
C.将人事任免权和军权牢牢控制在手中
D.指使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解析:袁世凯出卖维新派并非受到慈禧太后指使,而是由他的反动本质和两面三刀的做人原则所决定的。
答案:D
9.戊戌六君子不包括()
A.谭嗣同
B.梁启超
C.刘光第
D.康广仁
解析: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日本。
答案:B
10.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解析:解题关键是把戊戌变法的目的和历史意义区别开,并对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加以分析,从而得出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戊戌变法运动的最终失败,可排除A、B两项。
改良运动虽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因未改变社会制度,其作用是有限的,而资产阶级在社会上广泛宣传西方资
答案:D
11.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
A.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B.光绪帝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
C.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
D.帝国主义的破坏
解析:从客观上看,戊戌变法是在顽固派的镇压下失败的。
答案:C
12.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势力破坏维新变法的手段有()
①刺杀维新志士、阻挠变法②慈禧太后牢牢掌握用人权③与洋人勾结镇压维新变法
④发动政变、废除新法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解析:考查戊戌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①④与史实不符,“刺杀”不当,新法并未完全废除。
答案:C
13.(2004江苏高考8)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文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解析:以年代为重要依据,排除不合题意的选项D。
答案:D
14.“公车上书”中提出当时救亡图存的上策是()
A.“迁都定天下之本”
B.“下诏鼓天下之气”
C.“变法成天下之治”
D.“练兵强天下之势”
解析:根据维新派的根本主张是维新变法以挽救民族危之的基本特点分析。
答案:C
15.1896年以后成为宣传维新思想重要阵地的报刊是…()
A.《万国公报》
B.《中外纪闻》
C.《强学报》
D.《时务报》
解析:《中外纪闻》前身是《万国公报》,它与《强学报》都于1896年被查封或停刊。
1896年《时务报》创办,成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图片
图1
图2
图3
图4
请完成:
(1)图1、2、3人物分别是谁?
(2)四幅图中人物在宣传维新变法方面各有哪些主要活动和主张?
(3)他们的维新活动有何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了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主张及其历史影响,属识记内容。
参考答案:(1)图1、2、3人物分别是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2)康有为提出人类社会进化三个阶段理论,写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阐述变法理论;1895年组织公车上书,成立强学会。
梁启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发表《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等文章,提出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制、培养人才、发展近代工业的主张。
严复发表《原强》等文章,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和政治观点;创办《国闻报》,介绍《天演论》,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释维新变法主张。
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参与时务学堂,创办《湘报》、学会等。
(3)维新活动起到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促成了维新变法新局面的形成。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材料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请完成:
(1)上述材料出自一位维新志士之口,他是谁?
(2)与他同时遇难的还有什么人?后来历史上对他们怎样称呼?
(3)上述材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决心和精神?
解析:此题变相考查“戊戌六君子”的相关史实,把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作答。
参考答案:(1)谭嗣同。
(2)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
戊戌六君子。
(3)甘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决心和精神,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
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俱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自台湾事后(1895年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佞生心。
陈涉辍耕于垄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
……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大借洋教,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根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怎样的态度?
(3)依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
解析:题目把中外历史密切结合,又考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局限性。
参考答案:(1)主张实行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2)仇视农民阶级;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3)政治制度改革上不彻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未明确反对帝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