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笔记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原理笔记

比较文学原理笔记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1.定义史之法国学派卡雷: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的国家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性质:文学史的一支;研究对象与范围: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与作品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方法: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梵·第根:“‘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含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

”2.定义史之美国学派雷马克:“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它知识以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性质:是一种文学研究,涵盖了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研究对象与范围:跨国界的有“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跨国界的无事实联系的文学研究,以及文学与其它学科的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大规模综合比较与审美批评的方法。

3.定义史之俄罗斯学派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与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文学事实相同一方面可能出于社会和各民族文化发展相同,另一方面则可能出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接触与文学接触……通常两者相互作用,但不应将它们混为一谈。

各民族的文学现象中出现相同现象的解释:或者是文化交流和互相影响,或者是由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也即文学过程的类型学类似。

研究方法上:强调从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的高度来认识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4.对比较文学的共识(一)研究对象:四个跨越的三种文学关系。

(二)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

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

(三)学科特征:具有开放性、宏观性的特点。

(跨越性、可比性、开放性)国别文学:按国家这样的政治概念相区别的文学。

民族文学:指多民族国家中,那些保持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学的民族,其作家遵循相同的美学标准,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书面和口头文学。

比较文学笔记

比较文学笔记

1.在英国,比较文学的英语全称是Comparative Literature. 最早使用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但是真正最早将这一术语竟如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

2.法国学派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3.教堂山会议4.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萌芽于汉代、《史记?大宛列传》5.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德国学者、著名作家歌德6.衡量比较文学学科规范的尺度是接受学又称接受研究,它是建立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接受美学、跨文明研究基础上的一种新型的比较文学研究模式,主要研究一个国家的作家、学者在接受和研究同一文明、或其他文明的文学作品时出现的变异情况。

类型学在世界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点,类型学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文学他国化是指一国文学在传播到他国后,经过文化过滤、译介、接受之后发生的一种更为深层次的变异,这种变异主要体现在传播国文学本身的文化归则和文学话语已经在根本上被他国—接受国所同化,从而成为他国文学和文化的一部分,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文学的他国化,文学的他国化研究就是指对这种现象的研究。

主题学研究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中的不同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主题学既属于实质性影响研究,也是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相同主题进行比较研究。

它强调的是不同国家的作家对相同母题、情境、意象、题材的不同处理。

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文化过滤是研究跨异质文明下的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

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

比较文学笔记

比较文学笔记

比较文学精神导论第二讲: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文化、跨文科的文学研究一、“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文学比较:荆楚文学/周原文学;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狂人日记》/《外套》比较文学:但丁/屈原;《诗经》/《荷马史诗》;华兹华斯/陶渊明归纳两点:1、跨国家、语言、民族、学科2、可比性。

不能任何抓来比较一番,要看其学术价值如何?选题体现水平。

Ps:有一种浅度的比较,如X+Y比较,称为“阿猫”与“阿狗”的比较陈寅恪:必须有历史演变及系统异同之观念文学比较之所以缺乏意义,是因为:表面上类比,容易牵强附会,结论过于简单,会产生一些学术结论上的笑话。

做浅层比较,无法追寻东西文学结构内部的共同规律,所推出的结论没有普遍性,表现为一种结论上的武断与零散。

缺乏学科理论上的科学性,随意性太大,因此“拉郎配”“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经常出现,没有研究的学术价值,也扰乱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正常视域。

钱钟书、陈寅恪对比较文学定义的理解可参考。

比较文学不在于“比较”,而在于“汇通”,判断一篇文章、一部著作是否在学科意义上属于比较文学——而不是在方法论意义上属于文学比较,不在于它们是否在命题及内容中使用了“比较”两字,而在于判定研究者是否对于相关研究对象进行了体系化的、内在性的汇通:如吴宓《红楼梦新谈》、朱光潜《诗论》、钱钟书《通感》、杨周翰《攻玉集》等,命题无法直接提出“比较”二字,但均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典型文本。

反之,在命题与内容上频繁使用“比较”两字的文章和著作,并非在学科意义规范上合符于比较文学,很可能是文学比较。

二、“文学”与“比较”的内涵。

19世纪以前,literature这个词和它在其他欧洲语言中相似的词语才能是“著作“或者”书本知识“,史达尔夫人的《论文学》真正标志着文学观念的确立。

三、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第一,比较文学的“比较”是一种跨界限的比较,所以,这里所说的“比较”其意义并不局限于一般方法论,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走出既定界限,把种种界限的文学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比较文学》课程笔记

《比较文学》课程笔记

《比较文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内涵1. 定义比较文学是一门国际性的学科,它涉及至少两种文学传统的研究,通过对这些文学传统的比较,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文学与其他领域之间的交叉关系。

2. 内涵- 跨文化性:比较文学研究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 交叉性:比较文学不仅限于文学内部的研究,还涉及文学与历史、哲学、艺术、社会科学等领域的交叉。

- 开放性: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多样性,使其成为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学科。

二、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1. 跨国家文学关系- 翻译研究:探讨文学作品如何通过翻译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传播和接受。

- 文学接受与影响: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在另一个国家的接受情况及其产生的影响。

2. 跨民族文学关系-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特点及其与主流文学的关系。

- 跨境民族文学:探讨跨境民族文学的传统、风格及其在不同国家的发展。

3. 跨文化文学关系- 东方与西方:比较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的传统、主题和表现手法。

- 古代与现代:分析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以及现代文学对古代文学的重新诠释。

4. 跨学科文学关系- 文学与哲学: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以及哲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文学与艺术:探讨文学与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

三、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1. 影响研究- 直接影响:研究一部作品或文学思潮对另一作品的直接影响。

- 间接影响:探讨文学作品通过中介(如翻译、评论)产生的间接影响。

2. 平行研究- 类似性比较: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性。

- 对比性研究:对比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3. 媒介研究- 翻译媒介:研究翻译在文学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

- 电子媒介:探讨网络、电影等电子媒介对文学形式和内容的影响。

4. 跨文化研究- 文化过滤:分析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被如何重新解读和接受。

比较文学笔记(完整版)

比较文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篇绪论第一节“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1、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本性,文学的内在,文学作品的构成及特征等,基本上是将文学现象作为同一时代的一种思想体系来进行研究的。

文学批评(微观):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做出分析评价。

文学史(宏观):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心态的制约。

2、比较文学中的“比较”雷马克的定义:是超出已过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地域),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社会学等)、自然科学、宗教等(学科领域)。

“比较”的真谛: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

比较文学的本质:它是一种跨界限(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学科的界限)的文学研究。

3、比较文学的特点:1、开放性,2、比较性,3、汇通性。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1、季羡林的定义: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比较(狭义)。

把文学痛其他学科拿来比较(广义),包括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钱钟书:作为一门学科,则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乐黛云: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曹顺庆: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雷同性、异质性和互利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础方法。

教材定义:比较文学史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2、基本要素:(四跨)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

第三节走向世界文学1、(1)民族文学:指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2)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认为划分的文学单位,它可由多个民族文学构成,也可是单一民族文学。

比较文学课件整理笔记

比较文学课件整理笔记

第一讲《比较文学》导论一、“比较文学”词源考法国是比较文学的发源地,“比较文学”一词也最早从法国产生。

1816年,两位法国教师,编辑家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出版了一系列多国文学作品选集,取名Cours de Littérature Comparée,意即“比较文学教程”。

1848年,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从法语引进这个术语,并造出英语比较文学一词,即Comparative Literature. 其中“比较”一词可以说共同来源于拉丁文Comparãtivus一词,意为为“比较的”、“相互对照”、“相互关照”等义。

法英德三种语言“比较文学”一词比较如下:<法> Littérature Comparée <英> Comparative Literature<德> Vergleichende Literaturwissenschaft二、什么是比较文学你怎么理解比较文学?1、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侧重于文学史)2、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即具有国际视野、跨学科视野的文学研究)。

3、文学比较与比较文学文学比较自古有之,不是比较文学(巴柔:我们什么也不比较)比较文学发源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诺埃尔和拉普拉斯所编《比较文学教程》,确立名称。

独立学科的创立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

4、比较文学发展“四类型说”1)、影响研究2)、平行研究3)、历史类型学研究4)、阐发研究5、比较文学“三阶段说”法国影响研究(突破传统在于“跨国”,打破第一堵墙,称比较文学第一阶段)美国平行研究(突破传统在于“平行比较”和“跨学科”,打破第二堵墙,称比较文学第二阶段)中国跨文明研究(突破传统在于“跨文明”,打破第三堵墙,称比较文学第三阶段)6、比较文学的发展地域路向:走出欧洲→走向美洲→来到亚洲→面向世界三、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文学1、比较文学是一门显学从学科内部看: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学术上卓有建树,产生大批学术权威。

比较文学笔记

比较文学笔记

比较文学笔记整理毕明军绪论概述比较文学的基点是比较,在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对比较文学定义的争论,但是这些都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都形成了自己系统的理论体系,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中国学派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缺憾。

比较文学具有跨国、跨学科和跨文明的特点,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期研究领域主要有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

绪论知识点知识点1: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知识点2: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知识点3: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和研究领域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和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

知识点4:总体文学总体文学在很多教材中都没有将其纳入比较文学的研究体系之中,但是总体文学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跨文明的总体文学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跨文明异质性与互补性研究入手,探讨多种文明间的异质性、变异性与互补性的问题;二是跨文明阐发研究问题;三是跨文明对话研究问题;四是从比较诗学到一般诗学的研究;五是文学人类学的研究。

绪论小节比较文学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比较文学的定义也就不一样,这是学科发展的必然,也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动力。

在现阶段比较文学具有了跨文明的性质,其可比性是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这就使得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包含了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等内容,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更为深刻的体会比较文学的发展和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笔记知识点 期末必背干货

比较文学笔记知识点 期末必背干货

1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一种世界性的胸怀和国际化的视野,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研究。

它将各种具有跨越意义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依据,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变异研究为基本方法,倡导建立一种全球性平等多元、相互包容的文学交流与比较的对话平台和机制,从而最终推动各民族文学及世界文学走向一条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

(名词解释可以自己整合)2法国学者(卡雷)提出的“比较文学是不比较的”这个口号。

3为什么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定义会走上自我设限的偏狭道路?第一个原因是当时学术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强烈质疑和挑战。

第二个原因,是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

第三个原因,是法国中心主义,或者说是法国文化沙文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

(第三个原因重点)4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雷马克,韦勒克。

5《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一文。

在该文中雷马克言简意赅地提出了美国学派的基本定义:“比较文学研究超越一国范围的文学,并研究文学跟其它知识和信仰领域,诸如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其它科学、宗教等之间的关系。

简而言之,它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它领域相比较。

”(判断跨学科雷马克)6实际的比较文学研究中美国学者也同样总是流露出的民族主义倾向和西方中心主义倾向。

7比较文学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学科理论阶段,即:一、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二、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三、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8法国学派代表人物:有巴登斯贝格、梵第根、布吕奈尔、基亚、卡雷。

9梵第根《比较文学论》(1931)一书在欧美比较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10把比较文学分为实证性影响研究、类同性平行研究(含跨学科研究)、异质性变异研究三大研究领域。

11比较文学可比性:所谓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指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与异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最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比较文学笔记

比较文学笔记

因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

伏尔泰:《论史诗》等著作中,首先提出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欧洲各民族史诗的意见。

中国的《赵氏孤儿》改编成《中国孤儿》。

莱辛《汉堡剧评》:不仅作了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方面的尝试,还探索了文学和艺术关系这类跨学科的问题。

歌德: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

斯达尔夫人:《论文学》和《论德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发源地在法国,1838年,维尔曼将其在巴黎大学的讲稿整理出版,在该书的序中,正式冠以“比较文学”这一术语。

比较文学学科形成的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克罗齐(1866-1952):“带着与比较文学公然为敌的独裁观念,在各种场合用种种不同的沉重打击来对付我们这门学科,并将它几乎打得个片甲不留。

”他的结论是:“看不出比较文学有成为一门学科的可能。

”1886年,第一本比较文学的理论著作——波斯奈特教授写的《比较文学》出版了;1887年,使比较文学占有“一席之地”的德国学者科赫创办的《比较文学杂志》出版了;1897年,由贝茨编收二千条索引组成的第一部资料工具书《比较文学目录初稿》发表了。

1897年,法国的里昂大学正式聘任戴克斯特(1865-1900)为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使比较文学正式成为高等学校的一门独立学科。

法国比较文学大师梵·第根出版的第一本有理论、有方法的学科理论专著《比较文学论》,是对克罗齐等人的非难与攻击,回击最有力的一部论著。

指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越了国界的“各国文学”,研究各国文学影响的“事实联系”。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开篇指出,比较文学的处境岌岌可危,其突出的标志就是“未能确定清晰的研究内容与专门的研究方法”。

开始了一场长达十年之久的比较文学的“危机”之争。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他在批评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的同时,提出了新的比较文学的性质与任务比较文学应该从国际的角度研究所有的文学,无论是有事实联系,还是没有事实联系,都应该将一切文学创作纳入到研究范畴当中。

比较文学的读书笔记

比较文学的读书笔记

比较文学的读书笔记比较文学的读书笔记篇1《红楼梦》与《百年孤独》:相似性与不同视角在阅读了两本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和《百年孤独》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两部作品之间的相似性和不同视角。

首先,两部作品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的小说。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精妙的人物塑造,展示了清朝社会的繁荣与衰落。

而《百年孤独》则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哥伦比亚历史与文化在这部小说中得以深刻体现。

虽然两部小说都表现了各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但《红楼梦》更加注重家族和个人的命运,而《百年孤独》则更加宏观地展示了整个国家的发展历程。

其次,两部作品都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展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采用了多角度叙事,展示了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和感受。

而《百年孤独》则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将现实与虚构、幻觉与现实交织在一起,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

虽然两部小说在叙事手法上有所不同,但都成功地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然而,两部作品也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两部小说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有所不同。

《红楼梦》主要探讨了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纠葛,以及封建家族制度的衰落。

而《百年孤独》则更多地关注了家族命运的轮回和宿命论的思考。

其次,两部小说的创作风格也有所不同。

《红楼梦》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而《百年孤独》则更加注重宏观的叙事和象征手法。

综上所述,《红楼梦》和《百年孤独》都是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瑰宝,它们在文化底蕴、叙事手法、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通过比较这两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两部文学杰作。

比较文学的读书笔记篇2题目:《追寻失落的诗意:19世纪俄国与中国文学的交汇》作者:[俄]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中]董继平一、读书目的:通过阅读《追寻失落的诗意:19世纪俄国与中国文学的交汇》一书,我对19世纪俄国与中国文学的交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风格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比较文学笔记(完整版)

比较文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篇绪论第一节“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1、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本性,文学的内在,文学作品的构成及特征等,基本上是将文学现象作为同一时代的一种思想体系来进行研究的。

文学批评(微观):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做出分析评价。

文学史(宏观):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心态的制约。

2、比较文学中的“比较”雷马克的定义:是超出已过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地域),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社会学等)、自然科学、宗教等(学科领域)。

“比较”的真谛: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

比较文学的本质:它是一种跨界限(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学科的界限)的文学研究。

3、比较文学的特点:1、开放性,2、比较性,3、汇通性。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1、季羡林的定义: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比较(狭义)。

把文学痛其他学科拿来比较(广义),包括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钱钟书:作为一门学科,则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乐黛云: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曹顺庆: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雷同性、异质性和互利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础方法。

教材定义:比较文学史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2、基本要素:(四跨)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

第三节走向世界文学1、(1)民族文学:指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2)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认为划分的文学单位,它可由多个民族文学构成,也可是单一民族文学。

比较文学原理笔记

比较文学原理笔记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1.定义史之法国学派卡雷: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的国家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性质:文学史的一支;研究对象与范围: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与作品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方法: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梵·第根:“‘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含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

”2.定义史之美国学派雷马克:“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它知识以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性质:是一种文学研究,涵盖了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研究对象与范围:跨国界的有“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跨国界的无事实联系的文学研究,以及文学与其它学科的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大规模综合比较与审美批评的方法。

3.定义史之俄罗斯学派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与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文学事实相同一方面可能出于社会和各民族文化发展相同,另一方面则可能出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接触与文学接触……通常两者相互作用,但不应将它们混为一谈。

各民族的文学现象中出现相同现象的解释:或者是文化交流和互相影响,或者是由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也即文学过程的类型学类似。

研究方法上:强调从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的高度来认识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4.对比较文学的共识(一)研究对象:四个跨越的三种文学关系。

(二)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

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

(三)学科特征:具有开放性、宏观性的特点。

(跨越性、可比性、开放性)国别文学:按国家这样的政治概念相区别的文学。

民族文学:指多民族国家中,那些保持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学的民族,其作家遵循相同的美学标准,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书面和口头文学。

自考《比较文学》复习笔记

自考《比较文学》复习笔记

《比较文学》复习笔记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并具有了现代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内涵,是1827年法国著名批评家魏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开始使用的。

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英国著名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

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一样,比较文学不可能因为定义的束缚而停止发展。

第一节:比较文学ABC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法国学者率先提出过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法。

基亚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

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卡雷大力倡导研究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

梵。

第根总结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起点,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达点,接受者;经过的媒介者:传递者。

美国:亨利。

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美国学派”。

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俄苏:比较文学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代表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杨周翰:主张对文学的主题、文学类型、文学潮流、批评和审美标准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相互影响;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其关系;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

钱钟书、季羡林、现任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

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第三节:学科的一般性质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笔记

比较文学笔记

一、比较文学建立的历史动因1、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浪潮。

2、全欧范围内掀起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及其研究。

3、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比较意识也开始觉醒。

二、比较文学的学派及其特点1、法国学派梵·第根(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提出放送者、传递者、接受者特点: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研究强调事实联系,考证方法一、比较文学建立的历史动因1、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浪潮。

2、全欧范围内掀起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及其研究。

3、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比较意识也开始觉醒。

二、比较文学的学派及其特点1、法国学派梵·第根(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提出放送者、递者、接受者特点: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研究强调事实联系,考证方法以跨民族和语言为前提2、美国学派 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的教堂山举行第二届会,韦勒克在会上做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发言,即所美国学派挑战性的宣言。

特点:反叛性文学性学科交叉性研究3、中国学派特点:学科理论的新探索。

跨越东西方文化。

文学人类学新学科的建立。

翻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出现。

三、各学派的研究方法1、法国学派影响研究方法-影响研究要求研究两国或两国以上的文学交流中已经存在的客观联系,整理并分析发现的有着客观联系的材料,从文流传的起点寻找达到终点的迹象和媒介。

影响研究还研究影所产生的正作用、反影响和反负作用。

2、美国学派平行研究方法-平行比较从理论上把握文体、风格、主题、类型、题材、观念情趣等的可比性原则,不拘于连结接受参证之中,两个国家两个民族、两种不同语言的作品只要在以上方面有可比的,可以比出相近与差异的皆可行之以比较。

跨学科研究方法-研究文学跟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诸如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其他科学(自然科学)、宗教学之间的关系。

3、中国学派跨文化研究-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旨在超越文学的“表层的事实价值面”和“内在的意义追究”,迅速向“普遍的文化价值层面推进,使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比较文学课堂笔记

比较文学课堂笔记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产生一、比较文学的产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1、人类的全球意识和学术上的宏观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比较文学的产生2、位置:“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是当今国际研究最大的学术团体1985年我国第一次组团参加1985年建立比较文学学会从80年代开始,我国有几十所高校成立了比较文学研究所或教学研究中心,并先后开始了这门课程。

3、现状: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将比较文学列为高校中文教学的主要课程,而且很多高校每年都招收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

二、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四个超越(跨民族、跨学科、跨语言、跨文化)1)、在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人们的眼光也打破了民族、国家和地域的界限,而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这种全球意识和宏观意识的形成,促进了比较文学学科的产生。

2)、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日益发展同时推进了比较文学的发展19世纪以来,文化交流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进行,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学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和独立的发展,比较文学的研究属于文化交流的范畴,比较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文化交流。

3)、比较文学的产生也是文学研究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的结果。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一、为什么比较文学没有统一的定义1、命名含糊2、比较文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它的定义也随之不断变化3、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及其广泛,各学派很难统一二、现存有影响的比较文学的定义1、卡雷1951年“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研究对象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和作品的关系,研究方法是实证主义方法,强调事实联系。

”2、美国雷马克1986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以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及其他知识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塑、音乐、哲学、政治、经济)、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3、前苏联日尔蒙斯基“在马克思主义的领导下,用历史唯物主义解释国际文学中的异同现象和文学交流,提出历史类型学的观点”各国文学出现相同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二是由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比较文学概论陈惇版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陈惇版笔记

第一章文学比较总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1、法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跨国文学影响关系,反对平行比较研究,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

代表人物:卡雷基亚樊第根主张:反对平行研究;研究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文学的影响关系评价:彻底否定平行研究,显得比较狭隘;其口号让比较文学偏离了文学比较;潜藏着一种法国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问题的原因分析:学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质疑和挑战;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法国中心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2、美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他领域相比较。

韦勒克的《比较文学危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代表人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基本特征:重视“文学性”,重视作品的文学欣赏与美学分析;高扬无影响、无实证的平行研究;提倡跨国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不足之处:研究范围界限划分比较模糊;主观随意性大;过分强调文学的美学价值平行研究的背景分析:学科理论的纠缠;民族主义动机;文化软实力的原因3、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研究,以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基础,即认同“求同”也强调“求异”,强调文学变异学研究核心理念:跨异质文明研究;文明变异学研究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第一个是比较文学专著和论文的出现:1919年张锡深翻译日本学者本闻九雄的《文学研究法》;第二个是比较文学的讲座和课题的开设:1942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的讲座)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编》出版,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复苏标志;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文学会正式成立,《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正是创刊,标志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

代表人物: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比较文学发展阶段(涟漪式结构):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比较文学笔记总结

比较文学笔记总结

传播、影响、平行研究一、传播研究1.定义:传播研究是建立在外在事实和历史事实基础上的清理国际文学关系的研究。

它关注的是国际文学关系史上的基本事实,特别是一国文学通过翻译、评论、改编、演出等方式传播到另一国的情况及其所产生的效果和反应。

它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历史的、社会学的、统计学的、实证的方法,是文学社会学的研究,属文学的外部关系研究范畴。

传播研究也是影响研究的基础。

2.法国学派:法国学派主张的其实是传播研究,而非影响研究。

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实际是传播研究)与文学的“外贸”三大分支:(从梵·第根提出的“经过路线”分为放送者、接受者和媒介三个角度来看)A.放松者角度:誉舆学(考察某个作家或作品在国外的影响与声誉)B.接受者角度:渊源学(研究某个文学作品主题和形象的源头)C.媒介角度:媒介学(研究文学传播的媒介,如翻译、演出、评价、改编等)3.传播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传播研究适用的对象是国际文学交流史或国际文学关系史。

其主要任务是研究被传播者的传播过程和流转际遇。

以当代世界文学为对象的比较文学的传播研究,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当代文学消费与接受的研究。

它可以是历史的、事后的研究,也可以是前瞻预测性的研究。

因此,传播研究对于推进、引导中外文学、世界文学的广泛传播和交流,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例证分析:《赵氏孤儿》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翻译到欧洲,又从欧洲经过数次改编、演出后翻译回中国的过程,具体如下:1734年,欧洲启蒙时期,耶稣会玛若瑟译《赵氏孤儿》,付在《中国通志》内出版。

改本只译了宾白。

1741年,英国哈切特将其改编为《中国孤儿》出版,保留主要情节,抨击英国时政,意在揭露首相专权。

1755年,法国伏尔泰改编本《中国孤儿》在巴黎上演(《中国孤儿》以《赵氏孤儿》为蓝本,同时参照了无名氏所作的《成吉思汗新传》和来华传教的冯秉正的《满洲人征服中国史》。

《中国孤儿》是为了颂扬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表现道义战胜暴力、智慧支配蛮勇的主题思想,正是为了突出这个主题,他才将屠岸贾改为成吉思汗,并根据三一律的要求,将《中国孤儿》中剧情发生的背景移到元代。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笔记

平行研究之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的定义,如何实现跨学科对话?
阐发研究
阐发研究的定义,阐发研究的范式,阐发研究的原则
重点知识点梳理
1、比较文学的定义 2、比较文学的发展过程(法国是比较文学发源地, 强调“事实联系”;美国学派将其研究范围扩大,强 调“事实\非事实联系”,也包括与其他学科的比较) 3、比较文学的可比性(事实联系、价值联系、交叉 联系的可比性基础和可比性限定) 4、影响研究的定义 5、影响研究的分类(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各自 的立场,即是从什么角度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 6、媒介学的定义
流传学的定义
影响研究之媒介学
媒介学的定义、分类;译介学的定义、核心、分类
影响研究之渊源学
渊源学的定义
平行研究概述
平行研究的定义和分类
平行研究之文类学
文类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பைடு நூலகம்
平行研究之主题学
主题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
平行研究之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的定义
1975钱锺书《管锥编》 1988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我国新时期以“比较诗学”命名 的第一本书)
• 7、译介学的定义;译介学的核心——创造性叛逆 (译介学属于文字媒介,从属于影响研究之媒介学)
• 8、平行研究的定义和分类 • 9、文类学的定义 • 10、主题学的定义 • 11、母体研究的分类(母题学是主题学的研究范畴
之一);母题与主题的关系
• 12、跨学科研究的定义;如何实现跨学科对话? • 13、阐发研究的定义;阐发研究的五种范式;阐发
比较文学知识体系
概述
比 较 文 学
影响研究
概述 流传学 媒介学 渊源学
概述 文类学
研究方法
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笔记知识点期末必背干货

比较文学笔记知识点期末必背干货

1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一种世界性的胸怀和国际化的视野,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争辩。

它将各种具有跨越意义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依据,以影响争辩、平行争辩、变异争辩为根本方法,提倡建立一种全球性公平多元、相互包涵的文学沟通与比较的对话平台和机制,从而最终推动各民族文学及世界文学走向一条和谐共生的进展之路。

〔名词解释可以自己整合〕2法国学者〔卡雷〕提出的“比较文学是不比较的”这个口号。

3为什么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定义会走上自我设限的偏狭道路?第一个缘由是当时学术界比照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猛烈质疑和挑战。

其次个缘由,是法国学者比照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寻找。

第三个缘由,是法国中心主义,或者说是法国文化沙文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

〔第三个缘由重点〕4 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雷马克,韦勒克。

5《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一文。

在该文中雷马克言简意赅地提出了美国学派的根本定义:“比较文学争辩超越一国范围的文学,并争辩文学跟其它学问和信仰领域,诸如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其它科学、宗教等之间的关系。

简而言之,它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展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它领域相比较。

”〔推断跨学科雷马克〕6实际的比较文学争辩中美国学者也同样总是流露出的民族主义倾向和西方中心主义倾向。

7比较文学经受了三个重要的学科理论阶段,即:一、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二、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三、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8 法国学派代表人物:有巴登斯贝格、梵第根、布吕奈尔、基亚、卡雷。

9梵第根《比较文学论》〔1931〕一书在欧美比较文学理论进展史上具有不行无视的重要地位。

10把比较文学分为实证性影响争辩、类同性平行争辩〔含跨学科争辩〕、异质性变异争辩三大争辩领域。

11比较文学可比性:所谓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指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争辩中寻求同与异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争辩的最根本立足点和动身点。

比较文学经典笔记

比较文学经典笔记

比较文学经典笔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出单选题,也可以出填空题或判断题。

必须熟记1.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在法国最早使用的是魏尔曼。

2.某些作品在国外的影响超出在本国范围内的影响,这种现象是超越影响。

3.创作小说《变形记》的现代奥地利作家是卡夫卡。

4.比较文学最本质的特点是可比性。

5. 中国西藏被外国作品描绘成世外桃源,这在比较文学影响的类型中属于虚假影响。

6.法国著名结构主义代表人物是罗兰.巴特。

7.比较文学不是文学,而是一种文学研究。

8.法国学派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影响研究。

9.“打鬼借钟馗”的道理在比较文学影响的类型里属于反影响。

10.与跨学科研究有关的模糊数学,其创立者是查德。

(模糊数学是美国应用数学家查德于1965年创立的。

)11.法国是举世公认的比较文学的发源地。

12.严复在《天寅论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的主张。

(信:忠实于原文,达:表达通顺,雅:文辞典雅。

)13.西藏地区流传的著名民族史诗是《格萨尔王传》。

14.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一种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15.比较文学是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与总体文学之间的中介与桥梁。

16.在影响研究中重点研究放送者的是流传学。

17.精神分析学的创立者是奥地利学者弗洛伊德。

18.存在主义的创始人是19世纪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

19.将比较文学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的是俄苏学者(前苏联)。

20.俄苏学派的特点主要是强调“类型学”,它实际上是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综合。

21.“中国学派”一词最早见诸文字的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

22.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比较文学条目的学者是乐黛云。

23.开办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的法国学者是魏尔曼。

(比较文学之父)24.率先提出阐发法的是台湾学者古添洪。

25. 中国翻译史上最早的翻译家是东汉人安清(安世高)。

26.先进的文学与后进的文学之间正常、互益的影响是正影响。

27.受白居易的闲适诗影响最大的日本古典名著是《源氏物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精神导论
第二讲: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文化、跨文科的文学研究
一、“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
文学比较:荆楚文学/周原文学;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狂人日记》/《外套》
比较文学:但丁/屈原;《诗经》/《荷马史诗》;华兹华斯/陶渊明
归纳两点:1、跨国家、语言、民族、学科
2、可比性。

不能任何抓来比较一番,要看其学术价值如何?选题体现水平。

Ps:有一种浅度的比较,如X+Y比较,称为“阿猫”与“阿狗”的比较
陈寅恪:必须有历史演变及系统异同之观念
文学比较之所以缺乏意义,是因为:
表面上类比,容易牵强附会,结论过于简单,会产生一些学术结论上的笑话。

做浅层比较,无法追寻东西文学结构内部的共同规律,所推出的结论没有普遍性,表现为一种结论上的武断与零散。

缺乏学科理论上的科学性,随意性太大,因此“拉郎配”“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经常出现,没有研究的学术价值,也扰乱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正常视域。

钱钟书、陈寅恪对比较文学定义的理解可参考。

比较文学不在于“比较”,而在于“汇通”,判断一篇文章、一部著作是否在学科意义上属于比较文学——而不是在方法论意义上属于文学比较,不在于它们是否在命题及内容中使用了“比较”两字,而在于判定研究者是否对于相关研究对象进行了体系化的、内在性的汇通:如吴宓《红楼梦新谈》、朱光潜《诗论》、钱钟书《通感》、杨周翰《攻玉集》等,命题无法直接提出“比较”二字,但均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典型文本。

反之,在命题与内容上频繁使用“比较”两字的文章和著作,并非在学科意义规范上合符于比较文学,很可能是文学比较。

二、“文学”与“比较”的内涵。

19世纪以前,literature这个词和它在其他欧洲语言中相似的词语才能是“著作“或者”书本知识“,史达尔夫人的《论文学》真正标志着文学观念的确立。

三、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第一,比较文学的“比较”是一种跨界限的比较,所以,这里所说的“比
较”其意义并不局限于一般方法论,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走出既定界限,把种种界限的文学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第二,比较文学的“比较”是有意识的、自觉的“比较”
第三,比较文学的“比较”不是简单的比附,而是以认识文学规律为目标的比较。

四、比较文学的意义。

1931年,法国?·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总之“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

第三讲:比较文学的基本精神:自我与他人
文学何用: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为人打好“精神的底子“,良好的人性基础包括:
其一:道义感。

文学有利于人性的改造与净化。

其二,情调。

文学更有力量帮助人们养成情调。

其三,情感教育。

情感的弱化是现代化进程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这一人性基础最重要的元素:悲悯情怀渐渐远离我们。

二、比较文学:引进“他者”作为自我的参照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视域剩余决定了外在性视角的重要性。

视域剩余:自己看自己总是不完整的、片面的。

我们总是看不到自己身体的某些剩余部分,如我们的脸孔和背脊,但我却可以看到你所看不到的身体部分。

我的独特视角不能被你的视角替代,但我和你的视角可以互相补充。

必须通过“他者”的眼睛来观察自己,只有这样,他才能全面、整体地把握自己、完成自己、超越自己。

唐代诗人陈子昂十分感性地把握了这种“超在:(超越此在,超越自身)的体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比较文学,就要瞻前顾后,说东道西。

特别要对“异”的持久关注与解读。

“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是比较文学关注的核心话题。

就文学来说,只有引进其他民族文学作为外在参照物……
三、成人达己,成己为人:自我/他人的关系
“成人达己,成己为人”涉及的是自己与别人的关系。

立足点还是在“自己”,如何成就自己,如何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曰“哲”。

中国古话所谓:“知人者明,自知者智。


如何认识自己?有两种主要视点:
其一,内在视点——不依靠外物,从自我内部认识自我。

“吾日三省乎吾身”
其二,外在观点——从“他人”的角度来审视自身。

自我与他人(他者)的关系不可分割。

一方面,“他者”也是另一个“自我”的另一面。

真假悟空、疯女人是简爱别一个自我。

另一方面,“他者”吸引我们走出“自我”,也有可能帮助我们回归到“自我”,发现另一个自我。

四、文化模子与理解他者。

文学之何以要比较:突破自身思维观念,开拓眼界,培养与他者对话能力与?
PS:愚公移山。

对愚公中外的不同看法。

中国:勤劳有意义的英雄。

外国:不接受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故事。

——表明我么看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自身文化背景之中,而否定其他不同的看法,找到其文化根源是我们的目的。

自身的文化“模子”影响着对异己文化的理解(误解),在翻译中常见有两种情况:受制于本土文化模子;缺乏对“他者”文化模子的了解。

例一:莎翁《一报还一报》:women are light at midnight
朱生豪和梁实秋等均译作:女人总是半夜里轻狂。

也可译作:女人是子夜的星辰,是夜半时分的一盏明灯。

原因:中国古人看女人为尤物、祸水。

对女性防范、甚至诅咒。

书生误国、女人倾国。

倾国倾城=倾家荡产。

鲁迅“伪自由书·逃的辩护》一开头他说:“古时候,做女人太晦气,一举一动,这个也骂,那个也骂。


例二:亚瑟·韦利翻译陶渊明《责子》
白发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 A-shu is eighteen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A-shuan does his best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Yung-tuan is thirteen
通子重九龄,但觅梨与栗。

Tung-tzn is his ninth yeat
二八是十六岁。

十五行志学。

雍、端是双胞胎。

重九龄是十八岁。

20时机的汉学家中,对英语文学的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亚瑟·韦利,译介了大量中国古诗(开始用自由诗译汉诗),他曾向徐志摩学习唐诗。

五、他者之境:变形的哈哈镜
借助他人的眼光,重新认识自己,但有时“他者的眼光”是变形的。

我们
无法获知真正的自我,尽管如此,这种变形的看法,仍然很有意
义。

“他者“出于自己的文化需要,制造异国文化形象——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

(香蕉人陈查理、恶魔中国佬傅满楚)
例一:李白《上云?》的狮子形象
“五色狮子,九苞凤凰。

是老胡鸡犬,鸣舞飞帝乡“——百兽之王的狮子比作”犬“(狮子狗/哈比狗/pug-dug)
西方文学里的狮子形象:高贵、凶猛。

(《圣经》里大量写狮子:人与狮子交锋,不是狮子咬死人,就是人咬死狮子(互相衬托强大)
例二:儒学文化,在海外的命运,受到接受者(他者)视角和取向不同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同是儒学思想,在十八世纪的欧洲,是启蒙思想家的一面理性的战旗,是推动欧洲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思想的一支精神力量,而在18世纪亚洲的日本,在德川幕府时期的思想家那里,成了巩固封建政权统治的主流意识形态。

伏尔泰心目中的儒教国度是仁政德治的楷模,孟德斯鸠则视之为专制暴政的典型。

Confusion(糊涂虫/混乱、无序)——Confucious(孔子/理性、秩序)因此,认识自我,应该采用内在视点与外在视点的结合
期末题目
有人说,比较文学就等于文学比较,你怎么看?
比较文学的基本精神是自我与他者的认知之道,你是怎么认识(理解)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