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合集下载

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复习题

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复习题

比较文学复习题1、从文学生产、传播、接受的国际化趋势,举例分析开展比较文学研究的现实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政治格局的改变、人类视野的拓展,我们正由西方文化扩张的时代走向多元化的时代,经历着文化与文学的转型。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文化横向拓展,文学的生产、传播、接受越来越跃出一国的范围,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

电影《卧虎藏龙》是顺应这一趋势的成功之作。

就电影的剧本来看,李安从侠情小说《卧虎藏龙》中抽取“情”和“女侠”作为改编的关键词,并且聘请外国著名编剧参与其中,使得剧本的形成经历了小说→中文电影原剧本→译成英文剧本→据此英文剧本写成英文分镜头剧本→译成中文分镜头剧本→再译成英文分镜头剧本→再译成中文最终剧本这一反复过程。

剧本的国际化创作,将写事置换成写情,将家国价值置换成生命价值,将中国独特的侠文化上升到具有普世意义的精神,决定了电影中人物设置、对白、情节结构的重大调整(相对小说底本),使之既没有脱离中国文化的本质,但同时又满足了西方的接受期待。

不仅如此,电影在音乐、色彩等视听层面,对竹林、剑等中国符号予以能指性的夸张,突出阴柔之美,使西方观众一看就看到了“中国”,并觉得“原汁原味”。

事实上,全球上映的《卧虎藏龙》获得第73届奥斯卡十项提名,并最终获得最佳外语片等四项大奖。

这充分说明了国际上对这部影片的肯定。

在西方观众大呼过瘾的同时,我们却发现国内观众对这部影片感到扭曲而哑然失笑,觉得“很不像中国”。

“像”与“不像”的对立,实际上就是东、西方文明冲突的缩影,实际上是文学共创时代的生产与接受的尴尬。

这不禁令人反思西方人通过《卧虎藏龙》这个镜像看到的“中国”是否只是一次文化的“误读”,或者“悟读”;中国人制作这一镜像是否是有意取媚西方,甚至丧失了中国个性与世界普遍性之间的张力关系。

然而像《卧虎藏龙》这样的“幸运儿”并不多见。

其后的《英雄》、《十面埋伏》、《赤壁》等大片,无一不在能指性的夸张上下足了功夫。

比较文学概论简明讲义下

比较文学概论简明讲义下
38
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文学艺术1
在我床前月亮洒下了最明亮的光芒。
在那地上闪烁着的是洁白清新的晨光。
我抬头凝视月亮; 我低头思念我的故乡。 ——【德】哈特 自然主义诗人
39
我床前地板上 是明亮的月光;
我似乎觉得
晨光已经 落上门槛
我双眼疑惑。
我抬头看去, 看到一轮明月, 在高处闪光。 我低下 低下我的头 思念我的故乡。 ——【德】德默尔 印
跪在公婆面前许诺操持家务,生养更多的儿 子;
父母和亲戚靠她寄钱生活的很幸福。
26
第四章 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人文科学的各个对象彼此系连,交 互渗透,不但跨越国界,衔接时代, 而且贯穿着不同的学科。
——钱钟书
27
第一节 文学和艺术
1、文学与音乐、舞蹈、 绘画、雕塑等不同 的艺术门类之间有着天然的姻缘关系,人们 往往把它们称为“姊妹艺术”
32
2、宗教还是文学交流的先导和相当活跃的 媒介。东方之佛教、西方之基督教。
想要了解英国历史就去看它的宗教, 想要了解美国历史就看它的总统。
33
3、有些重要的宗教经典,本身就取自于文学 作品。《圣经 旧约》、《古兰经》——一部 《圣经》就是理解西方文学乃至西方文化的 “巨大的密码”。
34
4、佛教和中国古代文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 生发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任何人都不能忽视 的特点。诗、词、玄学、道、佛学家(谢灵 运、王维、白居易等)、轮回、小说。
化、陶冶
42
2、18、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进一步认识到 自身无意识中的创造能力,开始探索创作与 心理之间的关系,加强对人的内在世界的关 照和审视。
卢梭《忏悔录》,力图重建、检视自己早年 的心态
歌德:虚构的作品必须描述人的内在思想 其后,巴尔扎克:《人间戏剧》“大脑和神经

《比较文学》课程笔记

《比较文学》课程笔记

《比较文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内涵1. 定义比较文学是一门国际性的学科,它涉及至少两种文学传统的研究,通过对这些文学传统的比较,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文学与其他领域之间的交叉关系。

2. 内涵- 跨文化性:比较文学研究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 交叉性:比较文学不仅限于文学内部的研究,还涉及文学与历史、哲学、艺术、社会科学等领域的交叉。

- 开放性: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多样性,使其成为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学科。

二、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1. 跨国家文学关系- 翻译研究:探讨文学作品如何通过翻译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传播和接受。

- 文学接受与影响: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在另一个国家的接受情况及其产生的影响。

2. 跨民族文学关系-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特点及其与主流文学的关系。

- 跨境民族文学:探讨跨境民族文学的传统、风格及其在不同国家的发展。

3. 跨文化文学关系- 东方与西方:比较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的传统、主题和表现手法。

- 古代与现代:分析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以及现代文学对古代文学的重新诠释。

4. 跨学科文学关系- 文学与哲学: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以及哲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文学与艺术:探讨文学与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

三、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1. 影响研究- 直接影响:研究一部作品或文学思潮对另一作品的直接影响。

- 间接影响:探讨文学作品通过中介(如翻译、评论)产生的间接影响。

2. 平行研究- 类似性比较: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性。

- 对比性研究:对比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3. 媒介研究- 翻译媒介:研究翻译在文学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

- 电子媒介:探讨网络、电影等电子媒介对文学形式和内容的影响。

4. 跨文化研究- 文化过滤:分析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被如何重新解读和接受。

《比较文学概论》什么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概论》什么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概论》读书笔记,第一章:什么是比较文学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定义三大阶段:一、发生在欧洲、以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美洲、以美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二阶段和发生在亚洲、以正在形成的中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三阶段。

1886年,波斯奈特提出:“比较文学是关于‘文学进化’的一般理论,即文学要经过产生、衰亡这样一个进化过程”。

后随着达尔文进化论衰退而衰退。

19世纪的法国受孔德实证主义影响,于是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的法国学派便应运而生。

法国学者提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而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国与国之间的文学相互影响关系的研究。

第一阶段,法国学派:梵·第根,全面系统阐述法国学派理论第一人,在实证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一套严密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一方面以“国别文学”、“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对文学研究进行划分,以影响研究为主轴,为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他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确定为文学的同源性,为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学理依据。

构建了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三大理论支柱: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

梵·第根认为比较文学即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含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

不足:抛弃了对“文学性”的分析,以实证性的影响为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设限。

梵·第根之后,法国学者们开始渐渐抛弃“总体文学”,企图将其并入“比较文学”。

第二阶段:美国学派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对比较文学的定义(雷马克):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而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领域的比较。

贡献之处: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的考研笔记飞氘有话说:本笔记适用于所有以《比较文学概论(修订版)》(陈惇刘象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为比较文学考试部分指定参考书的考试,根据我的猜测,师大今年考试明显涉及此部分的内容应该还是以名词解释为主吧,这个笔记应该能满足所有的名词解释吧。

内容可靠,可以放心使用,免费发放,吐血推荐,不求真情回报,但求看贴回复……(BK)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中心在法国(梵.第根等人)。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教堂山会议(06年名词解释):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会上,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受到批评,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

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跨民族意味着: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跨民族的根本意义在跨文化。

二,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在比较文学范围之内。

各种文学关系:包括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有些文学现象,虽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其相同和相异具有某种可比性和研究价值,它们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交叉关系(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互相阐发等关系)比较文学的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课件整理笔记

比较文学课件整理笔记

第一讲《比较文学》导论一、“比较文学”词源考法国是比较文学的发源地,“比较文学”一词也最早从法国产生。

1816年,两位法国教师,编辑家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出版了一系列多国文学作品选集,取名Cours de Littérature Comparée,意即“比较文学教程”。

1848年,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从法语引进这个术语,并造出英语比较文学一词,即Comparative Literature. 其中“比较”一词可以说共同来源于拉丁文Comparãtivus一词,意为为“比较的”、“相互对照”、“相互关照”等义。

法英德三种语言“比较文学”一词比较如下:<法> Littérature Comparée <英> Comparative Literature<德> Vergleichende Literaturwissenschaft二、什么是比较文学你怎么理解比较文学?1、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侧重于文学史)2、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即具有国际视野、跨学科视野的文学研究)。

3、文学比较与比较文学文学比较自古有之,不是比较文学(巴柔:我们什么也不比较)比较文学发源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诺埃尔和拉普拉斯所编《比较文学教程》,确立名称。

独立学科的创立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

4、比较文学发展“四类型说”1)、影响研究2)、平行研究3)、历史类型学研究4)、阐发研究5、比较文学“三阶段说”法国影响研究(突破传统在于“跨国”,打破第一堵墙,称比较文学第一阶段)美国平行研究(突破传统在于“平行比较”和“跨学科”,打破第二堵墙,称比较文学第二阶段)中国跨文明研究(突破传统在于“跨文明”,打破第三堵墙,称比较文学第三阶段)6、比较文学的发展地域路向:走出欧洲→走向美洲→来到亚洲→面向世界三、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文学1、比较文学是一门显学从学科内部看: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学术上卓有建树,产生大批学术权威。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北师大版)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北师大版)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北师大版)比较文学复习资料(北师大版)绪论: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

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比较文学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学科理论与方法论。

其核心在于把文学作为人类交流、对话的一种手段,具有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开放性和综合性。

民族文学:遵循共同美学标准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质的书面与口头文学。

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础和基本单元。

国别文学:又称为国家文学,按国家这样的政治概念和地域人为划分成的文学。

它可以由多个民族文学组成也可以是单一民族文学。

外国文学:非本国作家所写的文学作品。

具有两个组成部分:原语外国文学和翻译文学。

世界文学:①总和说:各国各民族文学的总和。

②声誉说:指那些获得了世界声誉的作品的总称。

③超越说:超越民族文学视野来看待人类文学的一种文学上的世界主义。

专门研究世界各民族文学共同存在的普遍的根本规律。

总体文学: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在不同文明、文学的平等对话中,努力寻求不同文化、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性,以此促进异质文明之间全面、深入的对话与交流,实现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的比较文学研究类型或分支学科。

总体文学原意是指文学的问题、原则、源流、运动,是诗学或美学的总称,实际是文学理论的别称。

总体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的,注重在历史横断面的共时性上对波及各个民族与各个国家的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进行研究。

1、民族文学、国别文学和外国文学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2、民族文学、国别文学研究是出发点,外国文学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认识民族文学的视角。

3、世界文学是对民族文学和外国文学一种超越。

4、总体文学则是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要探求文学创作的普遍规律。

第一节比较文学与传统学科的区别一、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比较文学概论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比较文学概论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开放教育(本科)2005年上半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比较文学概论》课程期末复习指导一、有关情况说明本课程所用的文字教材是《比较文学简明教程》(乐黛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此教材是复习和考试的主要依据。

本学期期末考试的题型为填空题(15分)、判断题(要求说明理由。

30分)、简答题(30分)、论述题(25分)。

考试采用开卷形式。

二、各章重点内容提示第一章1.比较文学的性质、特点和研究对象。

2.比较文学的互识功能。

3.比较文学的互证功能。

4.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

第二章学习比较文学的意义。

第三章1.比较文学在法国的发展。

2.比较文学在美国的发展。

3.比较文学的定义之争。

4.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中的主要观点。

第四章钱钟书和他的《管锥篇》。

第五章1.“和而不同”是研究比较文学的重要原则。

2. 题材、题旨、主题的比较研究。

4.主题和题材流变的研究。

第六章1.传统的影响研究。

2.接受理论的应用对传统影响研究的意义。

第七章从互动认知和双向诠释的角度看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前景。

第八章1.中西诗歌比较研究应注意的事项。

2.中西小说在结构、人物塑造方面的不同。

3.中西戏剧的不同。

第九章1.中西诗学比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中西诗学关于存在理由的探讨。

3.中西诗学差异性的哲学基础。

第十章1.西方浪漫主义的传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2.西方现代主义的传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第十一章1. 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间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

2.系统论中的结构观念对文学研究的意义。

第十二章1.美国新批评派的局限性。

2.弗洛依德的心理学说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面引起的革新。

第十三章1.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技巧渗透、功能互换现象。

2.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思潮汇通。

除此以外,省电大网上自检自测题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也要求熟悉和掌握。

模拟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比较文学除研究文学间的种种现象外,还研究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方面的联系,这种研究叫比较文学的研究。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整理(十讲)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整理(十讲)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穆申、刘婷、黎力等提供张洋宇、刘婷、邱日明整理第一讲导论第二讲从晚清到五四——现代文学语言与制度的形成第三讲鲁迅与现代小说形式第四讲现代小说(上)第五讲现代小说(下)第六讲新诗传统的建立第七讲散文专题第八讲现代话剧第九、十讲聚合离散的文学时代●不指向确定的时间维度第一讲导论●何谓“中国现当代文学”?对象:晚清以来,具有现代性质的文学作品、文学现象●问题一:晚清以降,中国文学何以成为“现代”?问题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质是什么?一、(问题一)文学革命论述:1.1917年开始:⏹《新青年》2卷5号,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8个建议最后一条是“不避俗字俗语”——白话⏹《新青年》2卷6号,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了三大口号⏹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逼上梁山》2.1929,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纲要》3.1935,《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理论、论争,小说、诗歌、散文……4.1990,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以白话为媒介的新文学有别于以文言为媒介的旧文学胡适注重白话的形式——直线进化论周作人、钱玄同更注重内容思想(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质疑之一:一种“新文学”的兴起,是否如胡适认为一定是白话?捷克汉学家普实克《中国·我的姐妹》《抒情与史诗》提出——旧→新:抒情性→史诗性(小说代替诗歌成为主要门类:文类主导性的变化)《鲁迅的<怀旧>——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文言)结论一:新文学诞生的基本条件,并不像胡适所深信的那样取决于语言;结论二:现代文学的诞生,不是一个改造各种外国文学成分、改革传统结构的渐进发展过程,而是一种突变。

质疑之二:现代与传统是否是直线“进化”关系?1.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针对胡适的直线进化的文学史观,提出“言志—载道”的循环论新文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晚明公安派的“言志”文学2.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下篇:传统文学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改变中的作用第六章:传统文体之渗入小说第七章:“史诗”传统与“诗骚”传统3.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五四文学革命及其后续事件,不只是一种单向的线性发展▲对直线进化史观的反思:没有任何结果从一开始就能被预测,也不能站在回顾的立场上,将某个结果视为进化过程的唯一产物。

比较文学笔记(完整版)

比较文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篇绪论第一节“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1、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本性,文学的内在,文学作品的构成及特征等,基本上是将文学现象作为同一时代的一种思想体系来进行研究的。

文学批评(微观):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做出分析评价。

文学史(宏观):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心态的制约。

2、比较文学中的“比较”雷马克的定义:是超出已过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地域),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社会学等)、自然科学、宗教等(学科领域)。

“比较”的真谛: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

比较文学的本质:它是一种跨界限(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学科的界限)的文学研究。

3、比较文学的特点:1、开放性,2、比较性,3、汇通性。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1、季羡林的定义: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比较(狭义)。

把文学痛其他学科拿来比较(广义),包括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钱钟书:作为一门学科,则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乐黛云: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曹顺庆: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雷同性、异质性和互利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础方法。

教材定义:比较文学史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2、基本要素:(四跨)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

第三节走向世界文学1、(1)民族文学:指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2)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认为划分的文学单位,它可由多个民族文学构成,也可是单一民族文学。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第一章发展论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

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

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

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学对日耳曼文学的影响”等。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文学概论是指对文学的理论和分类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的学科。

它是文学研究的基石,其中包括了对文学的起源、发展、演变、风格、流派、批评等方面的研究。

下面将对文学概论的主要内容进行复习整理。

一、文学的定义和起源文学是指人们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和审美体验的艺术形式。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的早期,最早是口头传承的方式,后来通过文字的发展逐渐得到书面形式的表现。

二、文学的分类1.按体裁分类:叙事文学(如小说、散文、戏剧)、抒情文学(如诗歌)、戏曲、论说文学(如散文、修辞学等)。

2.按文学流派分类: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等。

3.按地区分类:中文文学、外国文学。

4.按时代分类: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

三、文学的基本要素1.文学题材: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内容和主题,如生活题材、历史题材、爱情题材等。

2.文学形式: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和结构形式,如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小说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形象。

3.文学风格:文学作品的表达风格和语言风格,如短小精悍的写作风格、雄浑豪放的写作风格等。

4.文学意义: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和审美价值,以及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四、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的一种学术活动,它包括了从各个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揭示其内涵和意义。

常见的文学批评方法有:历史批评、形式批评、结构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心理批评等。

五、文学流派与代表作品1.古典文学流派:《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2.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呐喊》、《狂人日记》、《追忆似水年华》等。

3.现代派文学流派:《孤独者》、《万物简史》、《挪威的森林》等。

4.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围城》、《家》、《茶馆》等。

5.自然主义文学流派:《老人与海》、《喧哗与骚动》、《大地》等。

六、文学史与文学理论1.中国文学史:从古代文学到现代文学的发展演变。

2.西方文学史:从古希腊罗马文学到现代西方文学的发展演变。

自考《比较文学》复习笔记

自考《比较文学》复习笔记

《比较文学》复习笔记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并具有了现代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内涵,是1827年法国著名批评家魏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开始使用的。

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英国著名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

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一样,比较文学不可能因为定义的束缚而停止发展。

第一节:比较文学ABC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法国学者率先提出过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法。

基亚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

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卡雷大力倡导研究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

梵。

第根总结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起点,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达点,接受者;经过的媒介者:传递者。

美国:亨利。

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美国学派”。

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俄苏:比较文学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代表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杨周翰:主张对文学的主题、文学类型、文学潮流、批评和审美标准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相互影响;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其关系;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

钱钟书、季羡林、现任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

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第三节:学科的一般性质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课堂笔记

比较文学课堂笔记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产生一、比较文学的产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1、人类的全球意识和学术上的宏观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比较文学的产生2、位置:“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是当今国际研究最大的学术团体1985年我国第一次组团参加1985年建立比较文学学会从80年代开始,我国有几十所高校成立了比较文学研究所或教学研究中心,并先后开始了这门课程。

3、现状: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将比较文学列为高校中文教学的主要课程,而且很多高校每年都招收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

二、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四个超越(跨民族、跨学科、跨语言、跨文化)1)、在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人们的眼光也打破了民族、国家和地域的界限,而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这种全球意识和宏观意识的形成,促进了比较文学学科的产生。

2)、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日益发展同时推进了比较文学的发展19世纪以来,文化交流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进行,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学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和独立的发展,比较文学的研究属于文化交流的范畴,比较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文化交流。

3)、比较文学的产生也是文学研究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的结果。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一、为什么比较文学没有统一的定义1、命名含糊2、比较文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它的定义也随之不断变化3、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及其广泛,各学派很难统一二、现存有影响的比较文学的定义1、卡雷1951年“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研究对象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和作品的关系,研究方法是实证主义方法,强调事实联系。

”2、美国雷马克1986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以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及其他知识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塑、音乐、哲学、政治、经济)、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3、前苏联日尔蒙斯基“在马克思主义的领导下,用历史唯物主义解释国际文学中的异同现象和文学交流,提出历史类型学的观点”各国文学出现相同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二是由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比较文学概论陈惇版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陈惇版笔记

第一章文学比较总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1、法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跨国文学影响关系,反对平行比较研究,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

代表人物:卡雷基亚樊第根主张:反对平行研究;研究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文学的影响关系评价:彻底否定平行研究,显得比较狭隘;其口号让比较文学偏离了文学比较;潜藏着一种法国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问题的原因分析:学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质疑和挑战;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法国中心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2、美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他领域相比较。

韦勒克的《比较文学危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代表人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基本特征:重视“文学性”,重视作品的文学欣赏与美学分析;高扬无影响、无实证的平行研究;提倡跨国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不足之处:研究范围界限划分比较模糊;主观随意性大;过分强调文学的美学价值平行研究的背景分析:学科理论的纠缠;民族主义动机;文化软实力的原因3、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研究,以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基础,即认同“求同”也强调“求异”,强调文学变异学研究核心理念:跨异质文明研究;文明变异学研究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第一个是比较文学专著和论文的出现:1919年张锡深翻译日本学者本闻九雄的《文学研究法》;第二个是比较文学的讲座和课题的开设:1942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的讲座)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编》出版,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复苏标志;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文学会正式成立,《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正是创刊,标志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

代表人物: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比较文学发展阶段(涟漪式结构):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笔记共32页文档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笔记共32页文档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笔记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32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笔记

平行研究之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的定义,如何实现跨学科对话?
阐发研究
阐发研究的定义,阐发研究的范式,阐发研究的原则
重点知识点梳理
1、比较文学的定义 2、比较文学的发展过程(法国是比较文学发源地, 强调“事实联系”;美国学派将其研究范围扩大,强 调“事实\非事实联系”,也包括与其他学科的比较) 3、比较文学的可比性(事实联系、价值联系、交叉 联系的可比性基础和可比性限定) 4、影响研究的定义 5、影响研究的分类(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各自 的立场,即是从什么角度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 6、媒介学的定义
流传学的定义
影响研究之媒介学
媒介学的定义、分类;译介学的定义、核心、分类
影响研究之渊源学
渊源学的定义
平行研究概述
平行研究的定义和分类
平行研究之文类学
文类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பைடு நூலகம்
平行研究之主题学
主题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
平行研究之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的定义
1975钱锺书《管锥编》 1988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我国新时期以“比较诗学”命名 的第一本书)
• 7、译介学的定义;译介学的核心——创造性叛逆 (译介学属于文字媒介,从属于影响研究之媒介学)
• 8、平行研究的定义和分类 • 9、文类学的定义 • 10、主题学的定义 • 11、母体研究的分类(母题学是主题学的研究范畴
之一);母题与主题的关系
• 12、跨学科研究的定义;如何实现跨学科对话? • 13、阐发研究的定义;阐发研究的五种范式;阐发
比较文学知识体系
概述
比 较 文 学
影响研究
概述 流传学 媒介学 渊源学
概述 文类学
研究方法
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概论

比较文学概论
这本书为我揭示了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非常广泛,包括文学文 本、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等等。这些研究对象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 相互影响的。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的跨学科性、跨文化性和跨语言性。
阅读感受
它不仅涉及到多种学科领域,如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等,而且需要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和 语言障碍,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研究文学现象。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于比较文学这个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有人认为比较文学是 一门新兴的学科,没有经历过长期的发展和沉淀,但是我并不认同这种观点。我认为,比较文学 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和深远历史背景的学科,它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以更好地服务于人 类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比较文学概论》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比较文学这个领域 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和差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相信,这本书对于任何 对文学和跨文化交流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目录分析
从定义、功能到研究对象、基本特征,再到与世界文学的关系,这本书的目录不仅提供了全面的 理论知识,还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比较文学概论》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比较文学概论》是一本由陈惇和刘象愚两位知名学者联合撰写的经典著作。自2000年9月1日由 北京师范大学社以来,这本书一直是学术界备受推崇的宝贵资产。本书以比较文学为核心,通过 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了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 书中,陈惇和刘象愚首先对比较文学的定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指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文 化、跨语言的文学研究,其目的是通过对比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学现象,理解人类文化 的多样性和共性。他们强调了比较文学的跨学科性,认为比较文学应该涉及到哲学、历史、社会 学等多个领域。 接下来,陈惇和刘象愚详细阐述了比较文学的功能。他们认为,比较文学研究不仅可以拓宽我们 的视野,增加对不同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文化的优缺点,从而推动文化 交流和跨文化对话。比较文学研究还可以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提供平台。

比较文学笔记知识点期末必背干货

比较文学笔记知识点期末必背干货

1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一种世界性的胸怀和国际化的视野,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争辩。

它将各种具有跨越意义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依据,以影响争辩、平行争辩、变异争辩为根本方法,提倡建立一种全球性公平多元、相互包涵的文学沟通与比较的对话平台和机制,从而最终推动各民族文学及世界文学走向一条和谐共生的进展之路。

〔名词解释可以自己整合〕2法国学者〔卡雷〕提出的“比较文学是不比较的”这个口号。

3为什么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定义会走上自我设限的偏狭道路?第一个缘由是当时学术界比照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猛烈质疑和挑战。

其次个缘由,是法国学者比照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寻找。

第三个缘由,是法国中心主义,或者说是法国文化沙文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

〔第三个缘由重点〕4 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雷马克,韦勒克。

5《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一文。

在该文中雷马克言简意赅地提出了美国学派的根本定义:“比较文学争辩超越一国范围的文学,并争辩文学跟其它学问和信仰领域,诸如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其它科学、宗教等之间的关系。

简而言之,它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展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它领域相比较。

”〔推断跨学科雷马克〕6实际的比较文学争辩中美国学者也同样总是流露出的民族主义倾向和西方中心主义倾向。

7比较文学经受了三个重要的学科理论阶段,即:一、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二、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三、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8 法国学派代表人物:有巴登斯贝格、梵第根、布吕奈尔、基亚、卡雷。

9梵第根《比较文学论》〔1931〕一书在欧美比较文学理论进展史上具有不行无视的重要地位。

10把比较文学分为实证性影响争辩、类同性平行争辩〔含跨学科争辩〕、异质性变异争辩三大争辩领域。

11比较文学可比性:所谓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指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争辩中寻求同与异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争辩的最根本立足点和动身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比较文学概论讲义孙丹第一章发展论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

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

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

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学对日耳曼文学的影响”等。

2、学科发展历程:早期,法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伽列,注重影响研究。

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IA)诞生。

1955年第一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威尼斯召开。

1958年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美国教堂山召开。

标志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耶鲁大学教授雷纳·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指出未明确课题与方法。

(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美)勃洛克《比较文学的新动向》,强调“人文主义”。

(美)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1961),确立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

(荷)佛克马《比较文学和新范式》(1981),反驳雷马克,强调方法论。

()韦斯坦因《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哪里去?》(美)伯恩海默《跨世纪的比较文学》:一是放弃欧洲中心论,二是研究重心由文学转向其他话语形式。

(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中国之欧洲》。

第三节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溯源1、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与外来文化相接触和具备通识的眼光是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先天优势。

包括《史记·大宛列传》、晋代佛经翻译、历代文论,诗与画的比较研究、诗与禅的比较研究等。

内容十分丰富,但专业意识极为淡薄。

2、中国比较文学的建立:与西方学术大量传入以及深受西方学术影响的专门人才大量出现有密切的关系。

梁启超“政治小说”、林纾翻译小说;王国维利用叔本华系统分析《红楼梦》;鲁迅中西诗歌比较研究;胡适、冰心、许地山中西戏剧研究;茅盾中外神话比较研究;严复、苏曼殊译介学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的正式兴起:在20世纪的20年代到30年代。

最突出的标志是比较文学讲座与课程的开设。

1924年从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获硕士学位的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第二个标志是一批研究文学理论与方法的著作与论文也相继出现。

1931年,傅东华翻译了法国比较文学家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这是中国第一本比较文学译著,1935年,吴康的《比较文学绪论》一文发表,这是中国学者第一篇关于比较文学理论的论文。

朱光潜《诗论》、钱钟书《谈艺录》。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3、中国比较文学的兴盛:(1)建立了专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与专业培养的系所,创办了专门的比较文学刊物,成立了各级比较文学协会,并与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大潮逐渐接轨合流。

(2)产生了大量高质量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

(3)出现了大量研究比较文学的成果,编辑了多种比较文学教材,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要求日趋强烈。

第四节比较文学在21世纪文学研究中的发展走向1、21世纪文学研究的发展需要一种打破传统界限并具有开阔视野的研究,比较文学正是以其开放性、边缘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恰逢其时地成为文学研究中的显学。

所以,比较文学的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与历史的必然。

2、比较文学的快速发展与当前全球文化的发展态势有关。

一方面要努力从他种文化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又要从他种文化的比照中,认识和克服自己的弱点,尽量将自己的特长贡献于解决人类的共同问题。

因此,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是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学科热点(乐黛云《跨文化之桥》)。

3、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碰撞、文化交流过程、都在作自觉或不自觉的比较、鉴别,而比较文学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以其自身独特的方法与思路,让人们既认识了自己——本国本民族的文学与文化,又认识了“他者”——他国他民族的文学与文化,甚至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把握世界文学的共同走向与共同规律,这是国别文学或民族文学研究无法企及的。

第五节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1、文化研究是“二战”后在英国逐步兴起,尔后扩展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一种学术思潮知识传统。

文化研究提倡跨学科、超学科、反科学的态度,没有一种明确的、属于它自己的方法论。

文化研究把文化分析与其他研究方式,诸如结构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文本分析相结合,并加以批判地使用。

一般而言,文化研究并非指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文化研究,而指的是当代非精英文化以及大众文化研究:基于生产、文本、活生生的文化的研究,具体如种族研究、性别研究、区域研究、大众传媒研究等,它关注边缘性的研究领域。

文化研究主要描述“文本”和“话语”(即文化实践)在人类日常生活和社会构成之内产生、插入和运作的方式,以复制、抗争乃至改造现存的权力结构。

2、对文化研究的辨析与批评:文化研究不是一种审美性的文学批评,而是重在完成其政治使命,即揭开大众文化形式和实践中意识形态的机制。

开放的文化研究几乎没有什么学科的规定性和自身的一致性,这种流动性和未完成性正是它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地方,可是,目前文化研究的发展越来越以新的方式被商品化和制度化,作为一个制度化的场地,它被重新刻上自己一贯反对的那些学术和学科的礼仪。

对文化研究一直毁誉参半:一种充满活力、多地区生长的、多学科的场所和一种寄生现象。

3、定位与发展: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伯恩海默报告及其支持者主张比较文学转向文化研究,但反对者认为不能放弃比较文学一向所秉持的对文学的独特关注和其精英立场,而且文化研究也应植根于对文学文本特别是经典文学的解读上。

文化研究包括对文化概念的理论探讨,对文学从文化视角的研究,以及直接指向当代大众文化现象的批判性分析等等。

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文化研究主要是对文学现象和其他话语关系的文化学研究,文化研究有助于比较文学在高雅的文学的传统之外把那些未曾注意、但有意义的研究对象引入研究的视野,从而将比较文学研究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跨文化语境之下。

比较文学借鉴文化研究,意味着放弃文学研究的自主性,但需以对文学性的优先考虑为出发点。

文化研究的研究方法亦可借用。

最后,文化研究不一定是比较性质的,文化研究不等同于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也不会被文化研究吞没。

第二章本体论第一节关于“比较”与“文学”这两个概念的语言分析1、比较:汉语字面上对“比较”产生误读:症结之一,字面上容易理解成“比较的文学”,是个“有缺陷的词”;症结之二是字面上存在误读可能性:对文学比较。

(法)巴尔登斯伯格《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仅仅对两个不同的对象同时看上一眼就作比较,仅仅靠记忆和印象的拼凑,靠一些主观臆想把可能游移不定的东西扯在一起来找类似点,这样的比较决不可能产生论证的明晰性。

印欧语系下对“比较”产生误读:“文学的比较”2、文学:第一,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两个相关的层面上成立自身的学理意义的,即文学研究层面、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交叉层面。

孔子《论语·先进》中,文学指兴办教育分列的四门学科之一,后指“文章博学”。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和实质》:阅读和写作的知识、铭文或字母表本身、学问、文化的修养等。

“大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流变中作为一个能指,涵盖过文章博学、学科门类、儒家学说、文献典籍、学术性著作、文学作品种种非审美与审美的文化形态。

欧洲文学发展历程中,litetrature作为能指涵盖过知识、文献、小说、戏剧、传记、诗歌、民间传说、艺术、科学及社会事件之资料内涵,也是具有大文化背景的非常宽泛的概念。

在东西方文化发展的深层结构中,文学共同经历了一个从大文学(广义的文学)到纯文学(狭义的文学)之专业化的蜕变历程。

第二,准确地讲,比较文学的“文学”既不是指宽泛的“大文学”,也不是指“纯文学”,是指文学研究。

第二节比较文学生要概念的介绍及其定义分析1、法国学派: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强调科学涵义,摆脱美学涵义,把没有事实联系的纯粹美学评价排斥在比较文学研究之外;跨语言研究是他把比较文学区别于国别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关键。

伽列: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文学研究在学理上含文学史、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三个层面。

)国际精神关系:指不同语境下作家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与跨国界的文学交流关系。

基亚: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

法国学派的局限性:第一,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定义为国际文学关系史,一方面强调了比较文学不同于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其学科的特点在于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与跨国界的开放性,另一方面在强调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的表述下,潜藏着一种以法国为中心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

第二,从一方面讲,拒绝美学可以表现严谨的学术风格,但也缩小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否定了从美学高度对两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没有事实关系的作家、作品进行汇通性价值批评的可能性。

2、美国学派: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挑战法国学派。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