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论文:近百年来中国对文物建筑与历史地段的保护
古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古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古建筑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古建筑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自然灾害、人为破坏以及城市化的压力等。
因此,保护和利用古建筑文化遗产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保护保护古建筑文化遗产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其建筑本身的完整性。
古建筑的结构、装饰和建材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经过专业的修复和保养来保持其原有的美态。
例如,修复木构件的虫蛀、补充古建筑瓦片等等。
另外,还需要加强对古建筑的安全防范,采取措施防止火灾、盗窃和损坏等不可预见的状况。
保护古建筑的同时,也需要保护其周边环境。
古建筑往往处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如山水之间、城市繁华地带等。
因此,保护古建筑的周边环境意味着保护其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古建筑的完整性和价值。
二、利用保护古建筑文化遗产不仅是为了让它们保持原貌,更重要的是让它们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和经济功能。
古建筑的利用是一个创新的过程,需要因地制宜、注重可持续发展。
一种常见的利用方式是将古建筑改造成博物馆或文化艺术中心。
通过将古建筑与现代文化艺术相结合,可以让古建筑焕发新的活力。
同时,作为博物馆或文化艺术中心,古建筑还可以为公众提供文化教育和娱乐的场所。
另一种利用方式是将古建筑改造成旅游景点。
古建筑往往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故事,吸引了许多游客的关注。
通过开发古建筑的旅游价值,可以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并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旅游接待、餐饮、纪念品销售等。
除了以上两种利用方式,还可以将古建筑利用于商业用途。
例如,将古建筑改造成酒店、商业街或办公楼等。
这样的利用方式既为古建筑注入商业元素,又为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保护与利用古建筑文化遗产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政府、学者、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学者和专家应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合不同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策略;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古建筑保护的宣传和参与,提高公众对古建筑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
关于保护历史建筑的议论文
关于保护历史建筑的议论文摘要:这些技术高超、艺术精湛,独树一帜的历史古建筑是民族珍贵的瑰宝,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国源远流长文化的载体。
就像一部部刻的史书,承载着华夏民族几千年的风云变幻。
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历史,而且是文化;不仅是民族地区的记忆,而且代表着民族辉煌的成就,是人类创造的最值得骄傲的文明成果之一。
这些瑰宝不可多得,一经破坏,便不可再生。
关键字:古建筑保护意义。
文化价值、社会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
绵延万里的汉长城,恢弘壮丽的汉唐宫阙,典雅意深的明清园林……当年是等的气势磅礴?等的威壮观?等的优雅飘逸?然而像绝大多数中国古建筑一样消失在了历史的烟云中,昔日壮观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如今只留下一道道夯土或一堆堆台基,人们只能依据纸堆里的文字徒然费力地想象,颓然叹息着……亭台楼阁、舞殿宫阙、雕梁画栋,林园庭院…这些技术高超、艺术精湛,独树一帜的古建筑是民族珍贵的瑰宝,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国源远流长文化的载体。
就像一部部刻的史书,承载着华夏民族几千年的风云变幻。
然而,就是这样一块块瑰宝,一部部史书,在经历了岁月中自然灾害,社会变迁和战火动乱之后,幸存的已是寥寥无几。
因此,我们需要保护我们的古建筑。
可惜的是,当前幸存下少量的古建筑并没有停下消失的脚步,反而加速地倒在了全国“现代化建设”浪潮的脚步下,这些不可复制,一旦消失就不可再生的古建筑正在面临着一场生存的考验。
为此提高人们对历史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和抓紧保护我们的历史古建筑变得更加迫切。
不同时期的古建筑瑰宝,充分体现着中国古建筑和西建筑迥然不同的建筑体系和建筑风格,这些技术高超、艺术精湛和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亦是独树一帜的。
依附于这些古建筑和历史性建筑的刻、壁画、雕刻与建筑本身相得益彰。
使建筑迸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蕴含着更加深刻的文化涵,具有着文化、历史、科技、艺术和经济等多面的价值。
文化价值:历史古建筑作为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变化的见证者和载体,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论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
论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古建筑是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值得珍惜的文化遗产,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承载了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载体。
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古建筑文物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损毁和破坏。
对于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的重要性、问题与挑战以及可行的解决方案进行探讨。
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古建筑文物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它们是古代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智慧的结晶,对后人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古建筑文物也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和完好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形象。
古建筑文物还承载了民族、地域的文化记忆,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来源。
对古建筑文物进行修缮和保护,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珍惜,更是对未来的传承和发展的责任和担当。
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古建筑文物的修缮需要具备高水平的技术和专业知识,而古建筑文物修缮工作者和专家的数量不足,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古建筑文物修缮工作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古建筑文物的修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在有限的财政预算下,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古建筑文物修缮过程中也面临着材料选择和保护方案的矛盾和纠纷,以及修缮后的监管和管理问题,需要多部门的协作与配合。
一些商业开发和城市改造项目的冲击也给古建筑文物的完整性和保护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针对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中的种种问题和挑战,我们可以从多方面着手,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
应加强古建筑文物修缮工作者与专家的培养与引进工作,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建立统一的修缮技术标准和规范。
应加大对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完善相关财政支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推动保护工作的开展。
与此我们还应该注重推进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工作的法制化进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修缮工作的监管与管理。
古建筑的建筑遗产与保护
古建筑的建筑遗产与保护古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古建筑不仅具有建筑艺术的价值,还承载着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信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然而,古建筑的保护却一直是中国建筑文化界和各级政府的难题。
如何保护好古建筑,让其成为我们国家独特的文化符号,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古建筑的建筑遗产价值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古建筑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建筑、历史和文化价值。
古建筑的保护最初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而在今天,古建筑的保护更是考虑到其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地位。
由于古建筑的历史性、唯一性、教育性、建筑价值和艺术价值,它具有较高的建筑遗产价值。
它的历史性体现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它承载的建筑智慧和技艺,具有重要的建筑价值和科技价值。
以古代工艺建筑为代表的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更是中国人的文化认同。
古建筑保存得好,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二、古建筑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尽管古建筑的保护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是实际上许多古建筑仍然面临着严重的保护问题。
首先,保护设施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古建筑保护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进一步的法制保护。
其次,古建筑的管理困难,也成为制约古建筑保护的重要因素。
对于那些古建筑比较零散的地方如村庄等,难有专门机构或人员进行管理,使得这些宝贵的古建筑逐渐荒芜,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另外,一些古建筑本身的质量,以及现代化修缮的标准,都会对古建筑的原样复制带来影响,使得古建筑的精髓得不到真正的保护和呈现。
此外,现代化建筑的横空出世,同样会影响到古建筑的保存,很多古建筑被拆毁或者改建,以适应当今时代的需求。
三、古建筑的保护路径针对古建筑面临的现状与问题,寻找切实有效的保护路径势在必行。
首先,应该加大人力和物力投入,建立专门的机构,强化古建筑保护管理,即建立古建筑保护的体制,完善有关的法律规章,创造良好的保护环境。
古代建筑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古代建筑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古代建筑作为这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艺术与价值观念。
保护与传承古代建筑的文化遗产,既是对历史的尊重和珍视,也是对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古代建筑荟萃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以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象征意义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由于岁月的流转和自然的侵蚀,许多古代建筑遗址和建筑物面临着被摧毁和消失的危险。
对于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当代时代的重要议题。
首先,保护古代建筑的文化遗产需要大量的物质和人力资源。
对于远离城市的古建筑遗址来说,保护工作要面临交通不便、通讯网络不畅等问题。
同时,寻找优质的建筑材料和修复工艺也是一大挑战。
为了保护和修复古代建筑,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大经济投入和人力支持,建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其次,保护与传承古代建筑的文化遗产还需要扎实的学术研究。
只有对古代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原理和文化内涵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保护和传承工作。
建立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团队,加强古建筑的学术研究和考古发掘工作,可以进一步丰富人们对古代建筑的认识,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另外,保护古代建筑文化遗产还需要大众的参与和关注。
通过开展公众教育活动和社群参与项目,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古代建筑的保护中来。
同时,鼓励社区和企业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推动古代建筑保护的社会化进程。
只有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和合力,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古代建筑的文化遗产。
古代建筑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还涉及到文化产业的发展。
通过合理利用古建筑资源,结合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
同时,注重古建筑设计和工艺传承的培养,培育一批古建筑设计师和工艺师,为古建筑保护与传承人才的传承提供有力支持。
对于古代建筑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无论是政府、社会组织还是个人,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保护好古代建筑的文化遗产,既是对历史的敬畏和传统的传承,更是对人类智慧和文化多样性的维护。
文物古建筑保护和开发的论文
文物古建筑保护和开发的论文引言中国拥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物和古建筑。
这些文物和古建筑见证了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明,也是我国吸引国内外游客的重要文化资源。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文物和古建筑正在遭受着不同程度的损失和破坏。
因此,保护和开发文物古建筑已经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保护文物古建筑的必要性守护历史记忆古建筑和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保留并传承了前人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文物古建筑的保护是守护历史记忆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途径。
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和开发可以满足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在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中,文物古建筑可以带领人们回到历史的河流,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和感受历史的沉淀。
维护城市形象文物古建筑是传统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文物古建筑不仅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也体现了城市的文化品位,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形象。
文物古建筑保护的难点资金问题银行贷款利息高,企业和个人的保护资金受限,造成文物古建筑保护资金短缺。
人力问题中国文物古建筑保护人才匮乏,大量文物古建筑无法得到专业保护。
技术问题文物古建筑保护技术先进,但需要保护人员精通古建筑材料特性和技术方法。
文物古建筑保护的对策国家政策支持加大对文物古建筑保护的财政投入,建立文物保护基金,增加文物保护专业人才的情况人流。
社会参与广泛开展文物古建筑保护、修复、研究等工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不断增加保护的力度。
充分利用文物古建筑的经济价值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与开发要结合起来,发掘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充分利用文物古建筑的经济价值,产生社会利益。
结论文物古建筑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开发是必不可少的。
在保护和开发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国家政策支持和社会力量的作用,依托于科技进步,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大对文物古建筑的维修与保护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为人们提供珍贵的文化资源,让文化发挥它的独特价值,让文物古建筑光照人们灵魂。
小学作文范文古代建筑的修复与保护
《古代建筑的修复与保护》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古代建筑犹如璀璨的明珠,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它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环境的侵蚀,许多古代建筑面临着损毁和破坏的威胁。
因此,古代建筑的修复与保护成为了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古代建筑的价值古代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
例如,故宫作为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不仅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技艺,还反映了封建王朝的政治格局和皇家生活。
古代建筑还具有艺术价值。
其精美的建筑造型、独特的装饰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术,体现了人类的创造力和审美追求。
如苏州园林,以其巧妙的布局、精致的景观和富有诗意的意境,成为了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
此外,古代建筑也具有科学价值。
古代建筑师们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运用了许多先进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方法。
例如,赵州桥的拱形结构,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对力学原理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
二、古代建筑面临的问题自然因素是古代建筑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
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淋雪打,会使建筑材料老化、腐朽,导致建筑结构受损。
此外,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也会对古代建筑造成严重破坏。
人为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古代建筑周边的环境遭到破坏,如过度开发、乱拆乱建等。
同时,不恰当的修复和保护方法也可能对古代建筑造成二次伤害。
三、古代建筑的修复原则真实性原则。
修复古代建筑应尽可能地保留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不得随意改变建筑的结构、材料和装饰。
在修复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历史事实,依据可靠的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进行修复。
可逆性原则。
修复方法应具有可逆性,以便在未来有更好的修复技术出现时,可以对建筑进行再次修复。
同时,修复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也应便于拆除和更换。
可识别性原则。
在修复过程中,应将新添加的部分与原有部分明显区分开来,以便后人能够清楚地识别出哪些是原有的建筑部分,哪些是修复添加的部分。
建筑与历史保护保护与修复文化遗产建筑
建筑与历史保护保护与修复文化遗产建筑文化遗产建筑是一个国家文化和历史的瑰宝,代表着一个地区的传统、风貌和价值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这些珍贵的建筑面临着不可避免的退化和破坏。
因此,保护与修复文化遗产建筑成为一项重要的事业。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历史保护的重要性,并探讨保护与修复文化遗产建筑的方法和策略。
一、建筑与历史保护的重要性1. 保护文化遗产建筑可以传承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这些建筑记录着过去的故事和价值观,是后代了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保护文化遗产建筑,我们可以传承历史记忆,让后代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
2. 文化遗产建筑是城市和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建筑赋予城市和乡村独特的魅力和特色,是吸引游客和投资的重要因素。
保护文化遗产建筑可以提升城市形象,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为经济带来巨大的潜力。
3. 保护文化遗产建筑体现了人类的创造力和智慧。
这些建筑代表了过去建筑技术和工艺的巅峰,展示了人类的创造力和智慧。
通过保护与修复文化遗产建筑,我们可以向后代传递这些宝贵的技术和知识,激励人们保持创新和发展的动力。
二、保护与修复文化遗产建筑的方法和策略1. 定期维护和保养。
定期检查和维护是保护文化遗产建筑的基础工作。
通过定期的清洁、修复和保养,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建筑中的问题,防止更大范围的损坏。
2. 合理利用和管理。
保护文化遗产建筑需要合理的利用和管理。
通过文化活动、展览和教育项目,使这些建筑成为社区和城市的文化中心,增加其社会功能和可持续性。
3. 技术创新和修复。
保护与修复文化遗产建筑需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研究成果。
例如,使用非侵入性的修复方法和材料,以保持建筑原貌和历史特色,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4. 加强法律保护和监管。
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对于保护文化遗产建筑至关重要。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建筑与历史保护的法律支持和经济扶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保护文化遗产建筑的行动中来。
三、结语保护与修复文化遗产建筑是一项充满挑战但又非常有意义的事业。
城市建设古建筑保护问题论文
城市建设古建筑保护问题论文摘要:目前,随着人口增多、经济发展挑战、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制约了城市改造和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别是给城市中的古建筑的保护带来一定的影响。
古建筑的保护应该被纳入我国的法律领域当中,并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
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城市改造与古建筑保护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使古代建筑遗产得到优化保护,并且合理利用与开发,才能促进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
前言古建筑指的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古代民用和公共建筑以及民国时期的建筑。
随着城市发展建设的不断加快,古建筑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使很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永久消失,这对古文化和城市发展有很大的损失。
因此,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以及保护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做到既让古代文化保存于世,也让部分古代文化遗产产生利用价值。
1城市建设中古建筑生存现状1.1城市建设中古建筑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在城市的建设和改造中,大多都是以旧城为中心向四周扩展,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影响,旧城区逐渐成为开发商获取运行利益的关键目标,加上地产开发商对古建筑抱着不负责的态度,在实现城市土地最大化利用价值的过程中,大量的古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大批高楼的建造逐渐代替古建筑,随意取消原来的保护区,古典城墙上镶上精美的现代化瓷砖,历史的街区铺满沥青等。
1.2城市建设中古建筑周边环境遭到破坏随着城市的发展,即使有部分古建筑保留了下来,但古建筑周边布局混乱,各种高楼建在古建筑周边,破坏古建筑整体布局和周边环境、历史风貌。
1.3城市的历史性特色逐渐消失随着古建筑的消失,独有的城市特色和品味也逐渐消失。
现代化的高楼一座座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为了追逐城市化的标志,城市的大多数地方已看不到历史的影子,原有的文化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都市感,失去了原有架构所要呈现的的古朴和纯真。
所有这些都在提醒着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恢复原来该有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其中中国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议案中就有关于拥有很高历史价值的古建筑的保护方案。
古建筑的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
古建筑的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古建筑的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古建筑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价值意义。
古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见证,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宝贵的历史资料和艺术瑰宝。
然而,由于时间的长河和环境的侵蚀,许多古建筑面临着威胁,需要我们采取措施来保护和传承古建筑的文化遗产价值。
一、历史价值古建筑是历史的活化石,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们记录着过去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是历史研究和教育的重要依据。
古建筑内部的构造和布局,蕴含着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
通过研究古建筑,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工艺技术以及社会风貌等信息。
二、艺术价值古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展现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古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美、实、意的完美统一,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优雅和精致。
古建筑内外的装饰艺术,例如雕刻、绘画、彩绘等,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珍贵遗产。
三、文化价值古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建筑既是宗教、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的集中表现,也是民间习俗、风土民情的重要载体。
古建筑内的文化符号、寓意和神话传说等都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它们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也是我们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源。
四、保护措施为了保护古建筑的文化遗产价值,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立法和管理。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明确古建筑的保护范围和标准,加强对古建筑的管理和监督,防止盗窃、破坏等行为的发生。
其次,加强科学研究和文物修复技术的推广。
通过科学研究,探索古建筑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建筑特点,为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培养专业的文物修复人才,提高古建筑修复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再次,加强宣传和教育。
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加强对古建筑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古建筑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古建筑保护论文
古建筑保护论文中国古代建筑历经千年磨砺,现存人们眼前的都是历史文化艺术的遗产,穿越千年至今依旧给我们指引,它不仅是只是建筑物,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建筑保护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古建筑保护论文篇1浅谈古建筑综合防雷保护的重要性【摘要】雷电在大自然当中是一种正常的自然景象,但是雷电灾祸爲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正常生活所带来的危害又是非常宏大的。
随着古代迷信的不时开展,无效地做好避雷措施,以便于促使人和各种修建物的平安程度的提升在以后社会开端不时的开展。
而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经过长工夫的开展到古代,各个地域都存在着一些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文明遗产,而这些文明遗产很容易蒙受到雷电的侵袭,本研讨次要剖析强化古修建综合防雷维护的重要性,希望做的内容可以给相关范畴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古修建;综合防雷维护;重要性剖析一、前言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随着社会的不时开展,我们关于文明古迹的维护认识也越来越增强列,但是在一些遗产当中,有一些修建爲木质或砖木的构造,爲了更好地维护这一类修建,需求做好相关的防雷维护措施需求做好相关的防雷维护措施。
假如在对这类修建停止维护的时分有所忽略,那麼能够会使得这一类修建成爲雷电所攻击的对象,招致这里修建发作损毁,甚至会引发火灾,而这类修建一旦被损毁,就再也无法再现。
因而剖析强化古修建的综合防雷维护是十分重要的。
二、以文物维护的角度来剖析古修建防雷的重要性所谓的古文物修建就是现代的修建,经过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洗礼,这一类修建曾经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存活了成百上千年之久,甚至有些修建更久。
所以,这些修建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关于其停止无效的维护具有一定的教育和留念意义[1]。
古修建普通都是建造工夫比拟长,而且到至今爲止仍然屹立在空中上的一些修建,这些修建物包括了陵墓、宫阙、街道、寺庙、庵堂、楼台、亭阁等等。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与历史文物的保护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与历史文物的保护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历史文化遗存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其中,古代建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支柱之一。
如今,中国的古代建筑文化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文化遗产,但由于各种原因,古代建筑文物的保护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从古代建筑文化的含义和意义、历史文物的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历史文物的保护措施以及个人的保护意识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代建筑文化的含义和意义古代建筑文化是指中国古代所遗留下的众多建筑遗址、建筑构件和建筑手工艺品等文化遗产,包括宫殿、寺庙、园林、城墙、礼坛等。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和传承者,是中国人民传统文化的符号和表达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在于其“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石为辅”的建筑方式,这种建筑方式不仅能适应我国古代文明中的大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同时能够有效的阻止火灾等危害。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需要长期而艰辛努力的工作,保护好古代建筑文化遗产的同时,也是保护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
二、历史文物的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历史文物是指我国长期历史中的文化遗产,其中不仅包括建筑文物,还有铜器、陶器、玉器、瓷器等各种器物及书画、碑刻等艺术品。
由于历史文物数量众多,保护难度较大。
目前,我国大量的历史文物得不到充分的保护,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遭到了不可挽回的破坏。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人为破坏:在旅游和民众参观活动中,存在一些毁坏文物和刻字画画等行为,长期积累下来对文物产生了很大的伤害,此类破坏行为严重威胁着历史文化遗产的安全。
2.自然破坏:例如环境污染、天气变化等原因导致历史文物自然腐蚀或者是损坏。
3.文物流失:我国的历史遗产数量众多、分布较广,监管关口难以监控,因此文物流失难以避免。
4.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以及专业人才的缺乏。
三、历史文物的保护措施古代建筑文物的保护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比如加强历史文物的保护、发展旅游业等等。
保护古建筑作文
保护古建筑作文
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古建筑面临着被破坏、拆除甚
至消失的危险。
因此,保护古建筑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保护古建筑需要加强人们的历史文化意识。
只有深刻认
识到古建筑的历史价值,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它们。
政府、学校、媒体等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宣传教育,让人们了解古建筑的重要性,
激发对古建筑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其次,加强古建筑的保护管理工作。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古建
筑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古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
对古建筑的监管和管理。
同时,要注重对古建筑的修缮和保养工作,确保古建筑的安全和完好。
另外,加强社会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古建筑的良好
氛围。
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中来,可以通过
开展志愿者活动、组织文化讲座等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古建筑
的保护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古建筑保护的良好氛围。
最后,加强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促进古建筑保护的科技创新。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可以更好地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延长古
建筑的使用寿命。
同时,也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对古建筑进行保存
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古建筑的魅力。
总之,保护古建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
同努力。
只有加强人们的历史文化意识,加大保护管理力度,加强
社会参与,促进科技创新,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古建筑,让古建
筑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古建保护申论素材作文
古建保护申论素材作文古建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古建筑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无价财富。
它们不仅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古建筑面临着被拆除或严重破坏的危险。
因此,保护古建筑物变得至关重要。
首先,保护古建筑有助于传承历史文化。
古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了解历史的窗口。
保护古建筑可以将历史的痕迹留给后人,让他们了解过去文明的发展轨迹,感受历史的厚重和价值。
只有当我们继续保护古建筑,才能让后代子孙从中汲取智慧,铭记历史。
其次,保护古建筑有助于保持文化多样性。
古建筑是不同地区文化的代表,每一座古建筑背后都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这些古建筑蕴含着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我们不能保护好这些古建筑,就等于是抹杀了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单一和乏味。
此外,保护古建筑还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许多古建筑都拥有着独特的风貌和历史故事,成为了游客们热衷于一探究竟的目的地。
通过修复和保护古建筑,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增长。
古建筑为我们的城市和社区增添了无穷的文化魅力,成为了我们向世界展示本土特色的一张名片。
总之,古建筑的保护对于传承历史文化、保持文化多样性、促进旅游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保护古建筑的一份子,我们应该加大力度,制定更为严格的法规和政策,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古建筑的重要性,共同努力保护好这些历史遗产,让它们永远矗立于我们的社会中,为我们传递着历史和文化的智慧。
论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
论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古建筑文物是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其修缮与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古建筑文物代表着一个时期的设计、建筑技术和文化价值,对了解历史文化、传承传统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多种原因,包括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城市化的发展等,很多古建筑文物正面临着严重的破损和退化。
古建筑的修缮与保护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研究和专业鉴定对古建筑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评估,确定修缮的范围和方式。
我们需要采用尽可能原材料和工艺来修缮古建筑,以保持其历史风貌和真实性。
在修缮过程中,应尊重古建筑原有的结构和建筑艺术特点,不应盲目追求现代化的外观。
而是应着重修复和保护古建筑的独特之处。
修缮过程应注意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包括对原有结构的梅雨、震动等的评估和设计。
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也需要政府、社区和民众的共同努力。
政府可以加强对古建筑的法律保护和管理,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和制度。
政府可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培养专业人才来修缮和保护古建筑。
社区和民众应增强对古建筑文物的认识和意识,不破坏古建筑并积极参与保护活动。
学校可以加强对古建筑文物的教育和宣传,通过对学生的启蒙,增强他们对古建筑文物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历史资料不完整或丢失,修缮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和特点无法全面恢复。
一些修缮工作的质量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这可能导致修缮后的古建筑与原始建筑不一致。
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一些古建筑文物面临被拆除和改建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加强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规划和监管,确保其得到恰当的保护和利用。
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专家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通过科学研究和保护措施,我们可以延续古建筑的生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保护古建筑的议论文
保护古建筑的议论文引言古建筑是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座城市的精神瑰宝。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古建筑面临着严峻的保护挑战。
本文将讨论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1. 传承历史文化古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
通过保护古建筑,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过去的文明和智慧,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2. 提升城市形象古建筑是城市的名片,也是城市独特魅力的象征。
保护古建筑能够为城市增加独特的文化氛围,提高城市的美誉度和吸引力,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
3. 促进经济发展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需要大量的经费和人力资源,但同时也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文化旅游、手工艺品制作、文化创意产业等都可以从古建筑的保护中获益,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面临的挑战1.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使得原本围绕古建筑的传统社区逐渐被拆除,让古建筑面临着被破坏或淡化的风险。
城市扩张、土地开发和商业化压力是威胁古建筑保护的主要因素之一。
2. 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也给古建筑的保护带来了挑战。
地震、洪水、风灾等自然灾害以及气候变化对古建筑的结构和材料造成了严重威胁,提高了保护成本和难度。
3. 缺乏专业人才古建筑的保护需要专业的人才,包括建筑师、工程师、考古学家等。
然而,目前社会对古建筑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推广仍存在不足,这增加了古建筑保护的难度。
解决方案1. 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强对古建筑保护的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责任和义务。
同时,应加大资金投入,提供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古建筑保护。
2.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向公众普及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和知识,提高社会对古建筑保护的重视程度。
加强古建筑的开放和参观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体验和欣赏古建筑的价值。
3. 建立专业团队培养和建立专业的古建筑保护团队,包括建筑师、工程师、考古学家等,提供专业的技术和咨询支持。
古建筑与历史文化保护
古建筑与历史文化保护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中国人的智慧和勤劳精神,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保护。
但是,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古建筑的保护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如何保护好古建筑,既能传承历史文化,又能适应现代的需求,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首先,古建筑的保护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
政府应该出台专门的法律和规定,保护古建筑的权益和利益。
同时,政府也需要投入资金,对于有保护意义的古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
对于修缮过的古建筑,政府也需要制定管理规定,并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确保其长久的保护。
其次,古建筑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古建筑的保护不只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
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和社区教育,让市民了解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并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保护意识。
同时,在使用古建筑时,市民也应该注意保持其原貌,避免对其造成损坏或污染。
第三,古建筑保护还需要技术支持的保障。
在古建筑修缮和保护中,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
政府应该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相关研究,推广新技术和新材料,提高古建筑修缮和保护的水平。
同时,也需要培养一批古建筑修缮和保护的专业人才,为古建筑的保护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最后,古建筑的保护还需要传承和发展。
古建筑不仅仅是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精神文化遗产。
在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中,需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也需要让古建筑适应现代的需求和功能,在保护的基础上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古建筑的保护是一个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市民、专家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法规、技术、资金、文化等多方面的保障,全面推进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浅谈文物与历史建筑的保护
浅谈文物与历史建筑的保护我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历史悠久,古迹遗产众多,全国历史性城镇有2000多个,已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有100多个,数量之多,传统特色之丰富是举世闻名的。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留了许多古建古迹,如何保护现存的文物与历史建筑,是每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中所面临的难题。
我从一个古建筑修复工作者实践的角度浅谈一下对当前文物与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认识。
1 历史文化名城需要法律保护目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在大拆大建,用大都市、大发展的思路改变城市的面貌,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也不例外。
在有些城市老城区全面进行更新改造的过程中,一些历史街区边规划、边招商、边拆迁,面对当地居民和文物保护专家的质疑和抗争,规划一变再变,寻求建设与保护的平衡,有的项目规划通过后,确定有保留价值的历史建筑已悄然无踪。
有些老城区在改造项目立项后六七年甚至十年因保护与建设规划未确定,一直无法动工,致使原需保护的文物与历史建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令人十分痛心。
用大建设、大跃进的思维方式进行老城区改造,只能是大成本、大破坏的结局。
长期以来,这些大规模破坏历史环境、历史建筑的现象尽管受到社会各界和民间组织的质疑和谴责,但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制止,一方面是部分地方政府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另一方面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相关法规还不健全,文物保护法也不完善,对历史名城、历史环境、历史建筑保护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
对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我认为应该用保护改善为主的方式,不能用更新改造为主的方式,更不能用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方式。
国家和各地方政府都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历史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体系,使历史名城建设有法可依,历史环境、历史建筑能够真正受到法律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规划应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必须保护城市的风貌,包括建筑风格、生活环境、风俗民情等,以调整改善为主,把历史环境、历史文化的整体保护作为重要内容。
在历史街区的新建筑要尊重历史环境和历史建筑,和谐共存,城市规划要对历史文化和城市特色负责,更要向城市的居民和未来负责。
古代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
古代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丰富历史文化的物证。
由于历史的漫长岁月以及各种不同的自然因素与人为破坏,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被毁灭或者受到严重损害。
对于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责任。
从宏观角度看,古代建筑物以及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悠久而又灿烂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对于古代建筑物的保护,需要采用综合的方式,包括修缮、保养、科学研究以及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
首先,修缮是对古代建筑物进行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古代建筑物的修缮具有时效性,因为不同的建筑物、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环境,需要采取不同的修缮方式。
例如,对于较长时间没有进行修缮的古代建筑,需要进行全面的重修和覆盖。
同样,对于一些局部受损的建筑部位,可以采用局部修补的方式完成。
其次,保养也是对古代建筑保护的重要方面。
对于古代建筑物而言,保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
这涉及到定期的清洗、保湿等方法。
同时,保养需要针对建筑物不同的材质采取不同措施。
例如,对于木结构建筑物而言,保湿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木材容易腐烂,必须保证湿度适宜,不能过于干燥或者潮湿。
此外,科学研究也是对古代建筑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建筑物的历史和现状,及时发现和规避潜在问题,同时也为后续的修缮和保养提供了支持。
例如,通过对材料的研究,可以了解材料的性质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为修缮和保养提供前置工作。
不仅仅如此,文化传承也是对古代建筑保护的重要方面。
在传承过程中,需要有一批热爱文化遗产的人士来继承、弘扬古代文化。
对于文化传承而言,不仅仅是对古代建筑的保护,更是对人类文明的传承。
此外,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展示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例如,通过故事、歌曲以及戏曲等多种形式传承文化内涵。
在古代文化保护的方方面面中,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
政府在修缮方面要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确保修缮工作纯手工、无低质材料、无隐蔽工程等。
建筑与历史保护与修复文化遗产
建筑与历史保护与修复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建筑与历史保护与修复变得越来越重要。
建筑物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还承载着人类的记忆和情感。
因此,保护和修复建筑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本文将讨论建筑与历史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性,并探讨实施这些措施的策略。
一、建筑与历史保护的重要性建筑与历史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标识。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这些建筑物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通过保护和修复建筑文化遗产,我们能够更好地展示和传承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其次,建筑与历史保护与修复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与旅游业发展。
很多人会前往那些历史悠久、保护完好的建筑物所在的地方进行观光旅游。
这不仅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还可以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通过共享不同国家的文化遗产,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不同。
最重要的是,建筑与历史保护与修复可以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建筑物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通过修复和保护建筑文化遗产,我们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降低碳排放,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建筑与历史保护与修复的策略实施建筑与历史保护与修复的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来鼓励和支持建筑与历史保护与修复。
这些法律和政策可以包括提供财政支持和减税措施,以吸引私人和社会资本参与保护和修复工作。
其次,人们应该加强对建筑与历史保护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在教育系统中加入相关的课程和活动,我们可以培养年轻一代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和尊重。
同时,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和展览,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建筑文化遗产。
另外,建筑与历史保护与修复需要专业的技术和知识。
政府应该加强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同时,建立专业的保护与修复机构和团队,提供专业的保护与修复服务,确保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建筑论文:近百年来中国对文物建筑与历史地段的保护摘要:论文以1949年为界,分两大部分叙述了迄今为止大约100年来中国对文物建筑与历史地段的保护。
总结出1949年后中国近代文物建筑保护思想观念的演变特征,即前期以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保护观念为主,80年代以来发展为逐渐与国际接轨。
关键词:中国近百年;保护文物建筑与历史地段;历程与特征早在18世纪中期法国就设立了“史迹监督官”;19世纪中后期,西欧各国就出现了对建筑遗产的保护运动。
20世纪初西欧各国更加重视文物建筑的保护,如英国的“国家托管委员会”(The National Trust in British)对英国自然风景、历史建筑与历史遗址的保护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复兴”在许多国家轰轰烈烈地进行,西欧、北美都曾进行过对旧城大拆大建的“城市改造”,经过60年代的反思,城市保护运动在各国兴起。
[1]1964年5月,世界各国建筑师聚会意大利威尼斯,通过了著名的《威尼斯宪章》(《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明确将“文物环境”列入文物保护的范畴;1987年,“国际文物建筑与历史地段大会”在美国华盛顿通过了《华盛顿宪章》,提出“历史地段”(即历史街区)“不仅可以作为城市演变的历史见证,而且体现了城市传统的文化价值”,应予以高度重视,并加强保护。
可见,历史建筑物的保护从纪念物(monument)的保护发展到了文物(culturalproperty)保护的层次;建筑保护已从单体发展到建筑群,从孤立建筑物发展到“文物环境”中建筑群的保护,并提出了“历史地段”(指“城市中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完整地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或地段”,见中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的保护,表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西欧、北美的这些保护运动或多或少对中国都产生过一些影响,推动了中国文物建筑及其保护观念的发展,一些先进的中国建筑师甚至提出过超前的思想。
1978年后,西欧、北美相关保护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加大,成为了中国相关工作的主要借鉴。
一、1949年以前中国对文物建筑与历史地段的保护近代以来,由于清及民国政府的软弱,大量珍贵文物被外国人勾结不法奸商巧取豪夺而去,许多珍贵的文物建筑被破坏和搬走。
一些沙文主义者甚至说“以后要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要到外国去”,制造“中国文化外来说”等谬论。
[2]晚清政府在扭转外人侵夺中国文化遗产方面采取过一些措施。
宣统元年(1909),民生部曾组织官员、学者在国内调查碑刻、石像、绘画、陵墓、祠堂及其它文化遗产,但未有太多举动制止文化遗产的外流。
民国时期政府在文物建筑的保护上有所举动。
民国三年(1914),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下令将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20多万件文物运到北京,以内政部古物陈列所名义展出,但未顾及文物建筑; 1916年,北洋政府颁布了《古物保护暂行办法》; 1918年2月,日本建筑保护专家关野贞来华调查中国的古建筑的保护情况。
认为中国的保护工作不完备,任其发展,则东方建筑的渊源就无从寻找了;关野贞提出了在日本建立博物馆,收集中国古代遗物等保护中国文物建筑的建议。
[3]关野贞的建议有其合理的因素,但仍未脱离从中国掠夺的立场。
可见,20世纪20年代之前,中国采取保护工作主要集中于古物,保护力度、相关措施均不足,对文物建筑的保护更无从谈起。
这与当时中国建筑科学的落后也有关系。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文物建筑的保护,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之初历史背景下,由少数爱国学者与有识之士提出并进行的,开始时间约在20世纪20年代。
当时中国建筑师走上了祖国的建筑舞台,中国的建筑教育事业亦起步,改变了长期以来外国建筑师垄断中国建筑设计的局面[4];同时,中国建筑师也借鉴外国经验,提出了文物建筑的保护思想。
1928年,中央政府颁布了《名胜古迹古物保存条例》与《寺庙登记条例》,这是近代中国政府颁布的首批保护建筑文化遗产的条例,根据前一条例,名胜古迹包括了建筑类、遗迹类、湖山类;根据后一条例,喇嘛寺等宗教建筑进行了登记,由此开始了政府对文物建筑的保护。
1929年,以中国建筑师为主体的“中国营造学社”成立,朱启钤任社长,建筑学家梁思成(留美)、刘敦桢(留日)分任法式部、文献部主任。
中国营造学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保护与研究文物建筑的组织,学社出版了《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清式营造则例》等学术期刊和著作,对古建筑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测绘、研究与修复工作,这些开创性的工作影响深远[5]。
此后,一些留洋归来的建筑设计师,如广州的林克明、南京的杨廷宝等人,在研究、维护古都文物建筑,保护建筑文化遗产上都做出过贡献。
[6]此后,中央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办法、方法、条例,如1930年颁布的《古物保存法》,是中国政府颁布的关于建筑保护的最初的法律,这个法律共14条,专门谈到了建筑的保护;1931年颁布了以城墙为保护对象的《保护城垣办法》;1932年成立了“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
1935年颁布的《暂定古物的范围及种类大纲》规定了古物的种类,其中“建筑物”是十二种类之一。
之后由于抗日战争使政府重心转向抗日,虽有《非常时期的古物保管方法》(1936年)、《保存名胜古迹暂行条例》(1940年)颁布,但处于战时,收效甚微,条款徒具虚文,某些重要的近代建筑未能幸免于战火。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的中国共产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将文物建筑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采取了积极保护的方针,各解放区人民政府都曾发布过保护文物建筑的通知、布告、指示。
1948年底,人民解放军在对北平形成包围之势的时候,为了保护京城的故宫、天坛、北海、中南海等文物建筑,解放军特地派人找到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委托梁思成组织编制了《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印发解放军相关基层,要他们南下时注意保护。
后来,据该《简目》制定了新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多次电告解放军,注意保护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名校及北京的工业设施与文化古迹。
如1948年12月17日,毛泽东通告解放军,“充分注意保护北平工业及重要文化古迹”。
[7]在1949年解放浙江奉化县过程中,毛泽东曾指示部队:“在占领奉化时,不破坏蒋介石的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筑物。
”[8]要求将蒋氏祖居保护好。
同年5月,在北京“都市规划委员会”上,各方专家对即将成为新中国首都的北京,提出了多套城市设计方案,但以彻底改造旧城、并以旧城为中心规划城市布局的方案占了上风。
不久,梁思成等人的方案受到否定,《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的第一项文物建筑“北平城全部”未能受到保护。
二、1949年后中国对文物建筑与历史地段的保护实践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百余年来外国列强肆意掠夺、盗运中国文物建筑的局面。
中国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随着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情况的发展而变化,实践活动较为丰富:保护和研究古代文化遗产的工作列入了国家计划之内,人民政府拨出了专款,成立了保护、维修文物建筑的专门机构,如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法令规章制度;梁思成等学者编写了《中国建筑史》等。
从建国初的个别命令、指示,发展成为全面系统的《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的公布,进一步向法制和科学管理的正规化道路和发展。
(一)1949—1966年:1950年5—8月,中央政府对文物建筑的界定与保护作了一些规定。
5月24日,政务院颁布《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禁止古建筑物、模型出口,制止了过去古建筑被拆除偷运出口的情况;颁布《为规定古迹、珍贵文物、图书及稀有生物保护办法》,规定:“各地原有或偶然发的一切具有革命、历史、艺术价值之建筑、文物、图书等,应由各该地方人民政府文教部门及公安部门妥为保护、严禁破坏、损毁。
”[9]7月6日,政务院颁布了《为保护古文物建筑办法》的“指示”:“凡全国各地具有历史价值及革命史实的文物建筑,如革命遗迹及古城廊、宫阙、关塞、保垒、陵墓、楼台、书院、庙宇、园林、废墟、住宅、碑、塔、雕塑、石刻等等,以及上述各建筑物内之原有附属物,均应加以保护,严禁毁坏。
”这一指示中还要求各相关方面“暂时利用古建筑的单位保持旧观,经常保护,建筑物内不得堆放易燃、易爆的危险物”;“如确有必要拆除改建时,必须经由当地人民政府逐级报呈各大行政区文教主管机关批准后始得动工”;“对保护有功者予以适当之奖励,破坏或疏于防范而致损者,应予以适当之处罚”。
[10]上述两个“办法”、一个“指示”将保护范围明确包括到了近代建筑,“凡全国各地具有历史价值及革命史实的文物建筑,如革命遗迹”等,“均应加以保护、严禁毁坏”,规定“破坏或疏于防范而致损者”受惩处。
兼之8月1日经政务院秘书厅通知各地“土改”组织,在土改革命工作中以7月6日的“指示”作为学习文件,使各地在土改工作中注意保护文物建筑。
因此指示推动了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开展。
取得“文物建筑”保护成就的同时,随着“一五”的实施,人民革命情绪的高涨、中央某些领导人对于意识形态的过于倚重,一些后来实践证明是有远见的文物建筑保护专家及观念,被指责为“资产阶级学者”、“复古主义”、“资产阶级思想”,受到不公平的批判。
一些与保护“文物建筑”背道而驰的举动也出现,同时在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工程中,一些文物古迹与文物建筑遭到了破坏。
[11]毛泽东在《反对党内的资产阶级思想》的讲话中批评“分散主义”时指出:“进城以来,分散主义有发展。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一切主要的和重要的问题,都要先由党委讨论决定,再由政府执行。
比如,在天安门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拆除北京城墙这些大问题,都是经中央决定,由政府执行的。
”[12]再如1958年9月,中共中央书记处肯定了1953年北京城市建设的“规划草案”,草案有一条要点:“对古代遗留下的建筑物,一概否定的态度显然不对;一概保留、束缚发展的观点和做法也是极其错误的,目前的主要倾向是后者。
”[13]这种导向不利于文物建筑的保护。
在新旧制度嬗变更革之际,旧的建筑被赋予新的功用是世界历史上的惯例,近代中国、新中国亦如此。
人民政府对于古建筑合理利用的态度,可在政务院对天津市政府的有关批示中看出。
1951年7月23日,政务院对天津市政府要求将一些废置庙宇改为学校的《报告》批示道:对“该废置的庙宇为具有历史文物价值之寺庙,则须妥加保护,防止破坏,不要轻易移作他用,倘必须使用时,应先与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洽商,取得同意。
而且在使用中还须对该寺庙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部分妥慎保护,不得有任何破坏或变更”。
这一明确指示,成为以后许多古建筑“古为今用”的根据。
以北京而言,清初八大“铁帽子王”王府为新社会利用,清中叶的王府、晚清的王府也“古为今用”等[14]。
与古建筑相类似,近代建筑(包括来华西人建筑)因成为新中国的物质基础之一而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由此这些近代建筑物反而得以保护,如上海市政府机关(英国汇丰银行)、青岛市政府机关(德国总督府)、武汉市政府机关(德国领事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