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分析原因和分类
康复医学概论10-步态分析
3、骨关节损伤的病理步态
Ⅰ、短腿步态
短腿步态由于运动损伤、骨关节疾病、先天 畸形、截肢、手术等造成的躯干、骨盆、髋、 膝、踝、足静态畸以上者,该腿着地时同侧 骨盆下降,引起同侧肩倾斜下沉,对侧摆动腿 髋、膝过度屈曲、踝背伸加大,出现斜肩步 如缩短超过4cm,则步态特点可改变为患肢 用足尖着地以代偿
②承重反应 指足跟着地后至足底与地面全面接触瞬 间的一段时间,即一侧足跟着地后至对侧 下肢足趾离地时,是重心由足跟转移至足 底的过程 由于此时双足均在地面,故称之为双支 撑相,双支撑相的时间与步行速度成反比 跑步时双支撑相消失,表现为双足腾空
③支撑相中期 指从对侧下肢离地至躯干位于该侧(支撑) 腿正上方时,为单腿支撑期,此时重心位于 支撑面正上方 ④支撑相末期 为单腿支撑期,指从支撑腿足跟离地时到 对侧下肢足跟着地 ⑤摆动前期 指从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撑腿足趾离地 之前的一段时间,为第二个双支撑期
Ⅱ、脑瘫步态
痉挛型脑瘫患者常见小腿肌肉痉挛导 致足下垂和足外翻或足内翻、髋关节内 收肌痉挛导致摆动相膝关节屈曲、足偏 向内侧等,行走时双膝内侧常互相摩擦 碰撞,足尖着地,步态不稳,呈剪刀步 或交叉步,交叉严重可使步行困难 共济失调型脑瘫患者由于肌肉张力的 不稳定,步行时通常通过增加足间距来 增加支撑相稳定性,通过增加步频来控 制躯干的前后稳定性,通过上身和上肢 摆动的协助,来保持步行时的平衡, 因 此在整体上表现为快速而不稳定的步态, 类似于醉汉的行走姿态
2、定量分析法
步态的定量分析是评定者借助器械或专 门设备对步态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
(1)运动学分析
运动学分析是对患者步行时肢体运动的 时空参数和关节运动模式等进行分析判断 的方法
Ⅰ、足印法
是步态分析最早期和简易的方法之一 检测时在患者足底涂上墨汁,在步行通道铺 上白纸,患者走过白纸,留下足迹,通过测量 便可以得到相关数据 也可以在黑色通道上均匀撒上白色粉末,让 患者赤足通过通道,留下足迹 步行同时用秒表记录时间 目前临床使用较少
7.第七章__步态分析
16
优点: 此法不需器械设备,可随时随地进行,因而简 便易行。由受过训练和有经验的医生来执行,一 般能鉴别出步态正常与否,并作出初步的异常性 质分析,因此在临床上迄今此法仍在广泛应用。 缺点: 结论属于定性分析,不能计量,难以准确地前 后对比或互相对比,而且主观成分较多。结论也 较粗略。
17
2.检查要点: 1)要求病人以自然和习惯的姿势和速度步行来回数 次,检查者从侧方和前后方反复观察,注意病人步行 时全身姿势是否协调,各时期中两下肢各关节姿位和 活动幅度是否正常和适度,骨盆的运动、重心的转换 和上下肢的摆动是否自然和对称,行走的节律是否均 匀,速度是否合适。 2)根据需要,让病人作快速和慢速行走,上下坡或上 下楼梯、台阶和绕过障碍物的行走,并在行走中要求 病人拐弯、转身和立停,以及作坐下、站起、缓慢踏 步等动作,必要时还让病人试作单足站立或闭眼站立 与行走。
图 9 — 9 臀中肌步态
25
3.股四头肌步态:伸膝肌无力。由于患腿在 支撑期不能保持伸膝稳定,病人常表现为上身 前倾,重力线通过膝关节的前方,使膝被动伸 直。有时,病人通过稍屈髋来加强臀肌及股后 肌群的张力,使股骨下端后摆,帮助被动伸膝 。如果同时合并伸髋肌无力,病人则需要俯身 向前,用手按压大腿使膝伸直。
28
(四) 蹒跚步态 小脑共济失调时,步 行摇晃不稳,不能走直 线,状如醉汉,又称酩 酊步(醉酒步态)(图 9-11)
步态分析
运动中,不同的步态反应了损伤的肌肉如运动过程中骨盆摆动过大,臀中肌试验(+)称为臀中肌步态,通过训练臀中肌力量,达到5级可以改善下文介绍常见的步态及引起的原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临床步态分析步态是人类步行的行为特征。
步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类与其它动物区别的关键特征之一。
正常步行并不需要思考,然而步行的控制十分复杂,包括中枢命令,身体平衡和协调控制,涉及足、踝、膝、髋、躯干、颈、肩、臂的肌肉和关节协同运动。
任何环节的失调都可能影响步态,而某些异常也有可能被代偿或掩盖。
临床步态分析旨在通过生物力学和运动学手段,揭示步态异常的关键环节和影响因素,从而协助康复评估和治疗,也有助于协助临床诊断、疗效评估、机理研究等。
一、概述(一)自然步态1、步行的基本功能从某一地方安全、有效地移动到另一地方。
2、自然步态的要点(1)合理的步长、步宽、步频。
(2)上身姿势稳定。
(3)最佳能量消耗或最省力的步行姿态。
3、自然步态的生物力学因素(1)具备控制肢体前向运动的肌力或机械能。
(2)可以在足触地时有效地吸收机械能,以减小撞击,并控制身体的前向进程。
(3)支撑相有合理的肌力及髋膝踝角度,以及充分的支撑面。
(4)摆动相有足够的推进力、充分的下肢地面廓清和合理的足触地姿势控制。
(二)步行周期1、支撑相下肢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相,占步行周期的60%,包括:(1)早期(early stance) 包括首次触地和承重反应,正常步速时占步行周期的10%~12%。
①首次触地指足跟接触地面的瞬间,使下肢前向运动减速,落实足在支撑相的位置的动作。
参与的肌肉包括胫前肌、臀大肌、腘绳肌。
首次触地异常是造成支撑相异常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②承重反应指首次触地之后重心由足跟向全足转移的过程。
骨盆运动在此期间趋向稳定,参与的肌肉包括股四头肌、臀中肌、腓肠肌。
③双支撑相支撑足首次触地及承重反应期相当于对侧足的减重反应和足离地,由于此时双足均在地面,又称之为双支撑相。
临床步态分析
肌肉有时候做负功,如人们上山时做正 功,下山时做负功。
4、运动链与力的分解与合成
指几个部位通过关节连接而组成的复合链。 分开链和闭链。闭链的运动范围较小。
开链(open kinematic chain) :是指运动链远端是自由的。 人体的四肢和躯干都输入开链。
临床医学 基础医学(解剖、生理等) 生物力学
二、步态分析基础:生物力学
步态分析的基本概念 步态分析基础:生物力学 步态分析基础:下肢解剖 步态分析基础:自然步态 步态分析基础:步态周期 步态分析基础:时空参数
步态分析的主要内容 临床步态分析系统 常见病理步态分析
步行中涉及的生物力学概念
力的作用:力作用于人体及其结果 杠杆原理:力矩 功的概念 运动链 活动轴和自由度
矢状面(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 额状面(将人体分成前后两部分) 水平面(将人体分成上下两部分)
三、步态分析基础:下肢解剖
步态分析的基本概念 步态分析基础:生物力学 步态分析基础:下肢解剖 步态分析基础:自然步态 步态分析基础:步态周期 步态分析基础:时空参数
步态分析的主要内容 临床步态分析系统 常见病理步态分析
不仅能定性描述人体三维运动及其变化过程,而且还能从运动力学以及 生物运动学方面定量分析其运动状态。
导入了能量代谢的O2、CO2测量方法,包括生理学数据的分析方法。
4、步态分析的分类
定性分析(目测)
由医务人员通过目测观察,作大体的分析。
定量分析
足印法 电子角度计测定法 三维步态分析
当前国际上步态分析硬件水平
负荷步行
“请按照节拍器的声音行走” “请踩着地上的线行走”
像这样提出与测试对象原来的步行方法不同 的具体动作目标时,成为负荷步行。
八 步态分析
一、概念:
步行周期:是指一侧下肢完成从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根据下肢在步行时的位置分为站立相和迈步相。 站立相∶迈步相=6∶4
二、步行周期分期
分期:站立相分解为五个分期,迈步相分解为三个分期。
1、首次着地
2、承重反应期
3、站立中期
4、站立末期
5、迈步前期
6、迈步初期
7、迈步中期
8、迈步末期
三、时空参数
(一)步频与步速
1.步频cadence(步数/min)
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
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频约为95-125步/min。
2.步行速度velocity (m/s)
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
2截瘫步态:又称交叉步或剪刀步
原因——小腿三头肌和胫前肌瘫痪,下肢内收肌痉挛
表现——迈步相会出现明显的足下垂,患者只有增加曲髋跨步来克服足廓清的障碍,形成跨槛步态。足落地时因缺乏踝关节控制故稳定性降低,患者通常采用膝过伸源自姿态以增加膝关节和踝关节的稳定性。
3脑瘫步态:
原因——小腿肌肉痉挛导致足下垂和足外翻或足内翻,髋关节内收肌痉挛导致迈步相膝关节屈曲、足偏向内侧等
三、常见病理步态的原因及表现
一、疼痛
特征:患侧下肢站立相时间缩短,跨步长缩短,步速下降。
二、肌无力
臀大肌无力
臀中肌无力
髋关节屈肌无力
股四头肌麻痹
(五)胫前肌无力
(六)腓肠肌无力
三、畸形
1.髋关节屈曲畸形
2.膝屈曲
3.膝僵直
4.如果踝关节跖屈畸形,
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速约为1.5m/s。
步态分析
– 摆动前期 (initial swing) – 摆动中期 (mid-swing) – 摆动末期 (terminal swing)
步态周期
3项功能(task)
– 承受体重 – 单腿站立 – 向前迈步
正常步态特征
稳定性
– 以最小的能量消耗来取得最大的身体重心稳定
周期性和节律性
– 两侧下肢交替摆动,重复相同过程。
竖脊肌:
– 两次足跟着地过程两次收缩活动:0~20% gait和45~70%gait
– 控制、协调身体的前移。
腹直肌:
– 2次明显的收缩活动:20%gait和70% gait
– 维持躯体平衡
25
步态周期中 的关节活动
步态分析(Gait Analysis)
步态分析
定义
– 利用力学概念和已掌握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 – 对人体行走功能状态进行客观的定性或定量分析
– 行走时,身体重心随着骨盆 的向前移动而上下移动大约 5cm,侧方移动约5cm
骨盆旋转
当摆动腿向前迈步时,骨盆 向前及向对侧发生一定的旋转, 正常约4°
Muscle Activity 肌肉活动
步行周期中,多数下肢肌肉也会周期性产
生肌电活动,持续大约100~400ms
在活动状态同步测定多块肌肉电活动,提
49
步态实验室
步态实验室
步态分析系统
52
步态周期中的关节活动
53
步 态 周 期 中 的 肌 电 活 动
54
步态周期中的多项比较
55
常见异常步态
常见异常步态
1、按病因分类 ⑴中枢性:失用性步态,失调性步态,偏瘫步态,脑瘫步态,帕金森病步态,截瘫步态。 ⑵末梢性:小儿麻痹步态,末梢性麻痹步态。 ⑶运动系统:假肢步态,关节疾病步态。 2、按肌张力分类 ⑴肌张力增加:痉挛性步态,僵硬步态。 ⑵肌张力降低:驰缓性步态。 3、按异常形态分类 ⑴中枢性:画圈步态、尖足步态、剪刀步态、慌张步态。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常见异常步态一、基础分类1、支撑相障碍:下肢支撑相的活动属于闭链运动,闭链组成:足、踝、膝、髋、骨盆、躯干、上肢、颈、头,该闭链系统得任何改变都将引起整个运动链的改变。
踝关节对整体姿态的影响最大。
1)支撑面异常:足内翻、足外翻、单纯踝内翻和踝内翻伴足内翻、单纯踝外翻和踝外翻伴足外翻、足趾屈曲、拇趾背伸。
2)肢体不稳:支撑相踝过分背屈、膝关节屈曲或过伸、膝内翻或外翻、髋关节内收或屈曲。
3)躯干不稳:髋、膝、踝关节异常导致的代偿改变。
2、摆动相障碍:摆动相属于开链运动,各关节可以有孤立的姿势改变,但往往引起对侧下肢姿态发生代偿性改变。
髋关节的影响最大。
1)肢体廓清障碍:垂足、膝僵硬、髋关节屈曲受限、髋关节内收受限。
2)肢体的行进障碍:膝僵硬、髋关节屈曲受限或对侧髋关节后伸受限。
髋关节内收。
二、步态异常现象1、足内翻2、足外翻3、足下垂4、足趾卷曲5、拇趾背伸6、膝塌陷步态7、膝僵直8、膝过伸9、膝屈曲10、髋过屈11、髋内收过度12、髋屈曲不足三、外周神经损伤步态1、臀大肌步态2、臀中肌步态3、屈髋肌无力步态4、股四头肌无力步态5、踝背屈肌无力步态6、腓肠肌/比目鱼肌无力步态四、中枢神经损伤步态1、偏瘫步态2、截瘫步态3、脑瘫步态4、帕金森步态概念1、步行(walking):通过双足的交互动作移行身体的人类特征性活动。
2、步态(gait):人类步行的行为特征。
3、步行控制(walking control):中枢命令、身体平衡和协调控制、下肢各关节和肌肉的协同运动、上肢和躯干的姿态有关。
行为习惯、职业、教育、年龄、性别。
疾病。
4、步态分析(gait analysis):研究步行规律的检查方法。
5、步行周期:指一侧下肢完成从足落地到再次落地的时间过程。
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
6、支撑相:指下肢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间,占步行周期的60%。
7、摆动相:指足离开地面向前迈步到再次落地之间的阶段,占步行周期的40%。
步态分析
剪刀步态:
膝关节始终屈曲 体前倾,足前部着地行走并呈剪刀步
或交叉步 支撑相延长,摆动相缩短 不稳定的疲劳步态
帕金森病步态:
表现为双侧性运动控制障碍和功能障碍
以面部、躯干、四肢肌肉运动缺乏、僵硬为 特征;
双支撑期时间延长;行走时体前倾、髋膝关 节轻度屈曲、关节ROM减小,踝关节摆动相 时无跖屈,足擦地,步伐细小、快速;上肢 几乎无摆动;
髋关节:支撑相时:躯干向患侧过度倾斜; 摆动相:患处轻度屈曲、外展、外旋;患肢 尽量避免足跟着地。
膝关节:在整个行走周期中以轻度屈曲膝关 节为特征;避免足跟着地而以足尖着地。
踝关节:患侧跨步长↓,正常的足跟-足尖 运动模式消失。
2、肌无力:
对步态的影响主要见于步行周期不同 阶段中肌肉的等张性收缩活动中;
和摆动相(swing phase)两个阶段。
支撑相约占步行周期的60%,摆动相约 占40%;
支撑相与摆动相的时间比例与步行速 度有关。
双支撑相:步行中双足落地的时相; 每个步行周期包含两个双支撑相,
各占10%; 双支撑相的长短与步行速度有关。
单支撑相:一条腿与地面接触,即对 侧的摆动相;
同一标记物被两台以上的检测仪同时获取时, 即可进行三维图象重建和分析。
输出结果包括:数字化重建的三维步态、各 关节三维角度变化、速率和时相。关节标记 物一般置放于需要观察的关节或重力中心。
常见病理步态的原因及表现
1、疼痛:
患者会尽量减少活动→关节活动能力 下降、关节固定→疼痛进一步加剧;
疼痛步态的特征:跨步长↓、步速↓、 支撑相时间↓。
背面:臀中肌步态 侧面:脊柱伸屈运动,髋、膝、踝的伸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1:在康复医疗中对人体步行功能作客观、定量的评定称为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是康复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行步态分析,可以揭示肢体有无残疾、确定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程度,为进行行走功能评定和矫治异常步态提供必要的依据。
通过步态分析和检查,也有助于下肢神经肌肉、关节疾患的诊断、观察康复医疗措施的效果。
一、正常步行周期正常行走时,从一侧腿迈步向前、足跟着地开始到该腿足跟重新着地为止的时期为一个步行周期。
每一个步行周期都要经历站立相(stance phase)和摆动相(swing phase)两个阶段。
1. 站立相:占整个步行周期的60%左右,它又分为几个阶段:⑴全足放平、足跟着地(0%-15%)⑵足跟离地(至30%处)⑶屈髋、屈膝(从30%-45%处)⑷足趾离地(至60%处)2. 摆动期:占整个步行周期的40%,包括:⑴足趾离开地面⑵足背屈足趾悬空加速摆动⑶腿摆动减速由于行走时一腿足趾离地之前,另一腿足跟已经着地,因此存在双足同时接触地面的瞬间,称为双腿支撑期,该期在每个步行周期中出现两次,每次约占整个周期的11%左右。
二、正确步行的姿态1. 躯干必须保持正直,不向左右歪和前后仰。
2. 髋关节只作伸屈运动,不作外展内收。
3. 足尖指向前方,重力由足跟转移到足趾。
4. 当身体重心落在一腿时,该腿膝关节必须完全伸直,当重心转移到另一腿时,膝关节屈曲。
5. 步幅均匀,两腿距离大致相等。
6. 步速中等、规律,一般速度时,每分钟约走80-100步。
正确的步态主要靠骨骼结构和各部分肌肉紧张度来维持。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当骨骼、肌肉或神经病损时,步态就发生异常。
三、步态分析的方法在全面客观地进行步态分析的时候,首先要注意运动的平衡性和对称性。
步态分析一般分为临床观察法和定量分析法两种。
㈠临床观察法包括:1. 目测法:由医务人员通过目测,观察病人行走过程,然后根据一定观察项目逐项评价的结果,作出步态分析结论。
常见异常步态及其原因分析
常见异常步态及其原因分析异常步态是指行走过程中出现不正常的姿势或步伐,常常是由于身体某些部位的异常或受到伤害而引起的。
下面将分析几种常见的异常步态及其原因。
1. 瘸步瘸步是指行走时一个脚步似乎比另一个脚步更强烈的步态。
瘸步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脚踝或膝盖受伤,关节炎,肌肉拉伤或韧带损伤等。
瘸步会导致身体的不平衡,影响行走的速度和稳定性,并容易加重伤害。
2. 摇摆步态摇摆步态是指身体在行走过程中的偏移,即下半身的移动不适当。
摇摆步态一般是由于摆臂和左右腿的不协调所致,这可能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问题,如中风或帕金森氏病等导致的。
摇摆步态会使身体失去平衡和姿态,行走不稳定且容易跌倒。
3. 足跟步态足跟步态是一种以脚跟先着地为特点的步态,这种步态可能是由于强制性足踝提供力量或曲解了大腿肌肉的平衡所致。
足跟步态与正常步态不同,因为它不利于身体的稳定性和速度。
常见的原因包括肌肉紧张、神经系统或肌肉的疾病。
4. 趾行步态趾行步态是一种以脚趾着地为特点的步态,这种步态可能是由于阻碍了大腿或小腿肌肉的平衡或运动所致。
趾行步态与正常步态不同,它使身体的速度和稳定性受到限制,经常会造成脚趾受伤或有可能引起膝关节的问题。
5. 接地不稳步态接地不稳步态的表现为当一个脚接触地面时,整个身体似乎不能稳定地放置,可能因为运动失调或神经系统的异常引起,这可能是多种因素导致的。
接地不稳步态会降低行走速度和稳定性,并增加受伤的风险。
总之,异常步态常常是身体的某些部位出现问题的表现,可能导致身体的速度,平衡和稳定性的问题,增加了受伤的风险。
要纠正这些异常步态,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请医生或物理治疗师的帮助和指导,通过物理治疗和康复锻炼来恢复和改善身体的运动能力。
步态分析评定
腓肠肌步态
原因: 胫神经损伤时,屈膝关节,足跖屈受限。 特点:支撑相足跟落地后,身体向患侧倾斜,患侧髋关节足下垂, 蹬地无力。 缺点:行走速度和稳定性均降低。
疼痛步态
直腰步态: 脊柱疾患者行走时,为避免脊柱振动,压迫神经,引起疼痛,常挺直腰板, 小步慢走。 侧弯步态:腰椎间盘突出症,压迫神经,导致一侧腿痛的患者。为减轻疼痛,躯干向 健侧倾斜,脊柱侧弯,足跟着地后,患腿支撑相缩短。 踮脚步态:各种原因引起一侧下肢负重疼痛者。行走时,患侧支撑相缩短,健侧摆动 相提前并加快,以减轻患者负重。 足尖步态:髋关节疼痛者,行走时,支撑相,以足尖着地为态:剪刀步态
原因: 髋内收肌张力高。 特点: 摆动相缺乏屈膝和屈髋动作;
支撑相足尖着地,支撑面积小 。 缺点:步态稳定性差,能量消耗高。
脑瘫步态:舞蹈步态
表现: 双下肢大关节快速、无目的和不对称性运动, 多见于四肢张力均增加。 特点: 支撑相足内翻,踝缺乏背屈,足尖着地,身体 不能保持平衡;摆动相双髋关节、膝关节屈曲困难。 缺点:双下肢跳跃,呈舞蹈状。
脑瘫步态:蹒跚步态
表现: 由小脑共济失调引起的。表现为步行摇晃不稳,不能 走直线,状如醉汉,又称酩酊步态。 特点:行走时,步宽加大,步幅长短不一,速度快慢不一。 缺点:重心上下、左右移动幅度大,稳定性差。
脑瘫步态:慌张步态
表现: 由帕金森病所引起。 特点:行走时,躯干前倾,双上肢缺乏摆动,步幅较小, 越走越快。 缺点:重心上下、左右移动幅度大,稳定性差。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髂腰肌:
支撑相中期开始至足趾离地前,髂腰肌呈离心性收缩,最终使髋关节从支撑相末期由伸展转为屈曲。 摆动相初期,使髋关节屈曲,以保证下肢向前摆动。
股四头肌:
始于摆动相末期,至支撑相负重期达最大值,产生离心收缩以控制膝关节屈曲度。 足跟离地后,作为髋关节屈肌,提拉下肢进入摆动相;作为膝关节伸肌,通过离心收缩来限制和控制摆 动。
常见步态及其原因分析
常见步态及其原因分析步态是人体行走时身体的姿势和动作,包括脚的着地方式、支撑期、摆动期等。
常见的步态有正常步态、跛行、瘸行等,每种步态都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来推断患者的疾病或损伤。
以下是对常见步态及其原因的分析。
一、正常步态正常步态是人体正常行走时的姿势和动作,包括站立位、初步起步、支撑期、摆动期和停止等。
一般来说,正常步态的特征是身体平衡、步伐稳定、脚部接触地面的能力良好。
二、跛行跛行是由于下肢某一部位受伤或功能障碍造成的步态异常。
常见的跛行类型有跛行、单腿跛行和双腿跛行。
1. 跛行跛行是一种由于下肢行走功能障碍而出现的步态异常。
跛行的原因有许多,常见的原因包括下肢骨折、髋关节疾病、脊髓损伤等。
跛行的表现为步态不稳、行走时较长的时间花在支撑期上,另一条腿在摆动期时有明显抬高,并且行走时常常有疼痛感。
2. 单腿跛行单腿跛行是由于一侧下肢功能障碍造成的步态异常。
原因常见于腿部骨折、关节炎、脚踝损伤等。
单腿跛行的表现为一个腿在行走时无法正常承重,走路时会产生明显的摇晃感,而另一条腿则需用力抬高。
3. 双腿跛行双腿跛行是由于两侧下肢功能障碍造成的步态异常。
导致双腿跛行的原因有多种,如双下肢麻痹、肌无力等。
双腿跛行的表现为行走时脚踝无法灵活前后活动,步子比较短小,步态不稳定。
三、瘸行瘸行是由于躯干或上肢功能障碍造成的步态异常。
常见的瘸行类型有躯干瘸行、手指瘸行等。
1. 躯干瘸行躯干瘸行是由于躯干功能障碍导致行走时出现的步态异常。
躯干瘸行的原因多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如脑卒中、脊柱骨折等。
躯干瘸行的表现为行走时上半身微微向一侧倾斜,步态异常。
2. 手指瘸行手指瘸行是由于手指功能障碍造成的步态异常。
手指瘸行的原因常见于手指骨折、关节炎等。
手指瘸行的表现为行走时手指无法正常弯曲或伸直,导致手部姿势异常。
步态异常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来推断患者的疾病或损伤,有助于医生对病情的判断和诊断。
因此,对步态异常的分析和研究对于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步态分析.
三
步态分析方法
临床定性分析
步态的定性分析是由康复医师或治疗师用肉眼观察 患者的行走过程,然后根据所得印象或按照一定的观察 项目逐项评定的结果对步态做出结论,因其不需要昂贵 的设备、没有复杂的数据分析,所以是目前最常用的评 定手段。
• 随身体前倾为维持平衡可出现被动屈膝
– 踝关节:背伸10°——中间位
• 踝跖屈肌向心性收缩导致身体前冲
一、步行周期
摆动相亦称迈步相,是指在步行中足始终与地 无接触的阶段,通常指从一侧下肢的足尖离地, 到同侧足跟着地的阶段。
摆动相单位为秒,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40%。
摆动相下肢个关节的变化
部位
– 膝关节:屈15°——0°
• 股四头肌向心性收缩以伸膝
– 踝关节:背伸15°——背伸10° (趾屈5°)
• 踝跖屈肌向心性收缩抑制踝背伸
• 支撑末期即支撑足跟离地,对侧 足跟未着地
• 关节:
– 髋关节:中间位——过伸10°
• 躯干前倾导致被动伸髋,髂腰肌离心性 收缩使伸髋减速
– 膝关节:完全伸直
主要内容:
1概
述
2步 态 参 数
3 步态分析方法
4 常见异常步态的评定
一
概述
一、基本概念
步行指通过双脚的交互动作移动身体,是人类的 基本功能,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性活动之 一。步行的基本功能是从某一地方安全、有效的移动 到另一地方。
步态是指人行走时的姿态,即步行的行为特征。 步态是人体结构与功能、运动调节系统、行为及心理 活动在行走时的外在表现。
摆动前期
摆动初期
摆动中期
摆动末期
临床步态分析
临床步态分析临床步态分析是临床神经学中常见的一项诊断技术,主要通过观察患者行走的方式来评估其运动系统的功能状态,包括肌力、协调性和平衡性等方面的情况。
步态分析在神经内科、康复科和运动医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于帮助医生诊断疾病、制定康复计划和评估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步态分析的基本步骤包括:观察、描述和解释。
观察步态时,医生需要注意患者的姿势、双下肢的动作、步幅、步频、双侧对称性以及躯干和头部的运动等,借此来寻找存在的异常。
在描述步态时,医生需使用专业术语,精确地描述患者的步态特点,并将这些特点与正常步态做对比。
最后,在解释步态时,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体格检查结果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来确定步态异常的原因,并进一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步态分析常见的一些异常包括:瘫痪步态、痉挛步态、共济失调步态、小步态、截短步态和摇摆步态等。
每一种异常步态均与特定的疾病和病理机制相关,因此,通过观察和描述步态异常,医生能够引起对患者可能存在的神经系统疾病的怀疑,从而有助于下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瘫痪步态是由于肌肉力量丧失或神经传导障碍而引起的,表现为肢体无力,行走时常常需要依靠外部支持。
瘫痪步态的原因可能包括脊髓损伤、脑卒中、神经病变和肌肉疾病等。
观察时,呈现一侧或双侧肌力明显减弱或完全丧失,步伐困难,无法屈膝提踵等。
痉挛步态是由于肌肉过度收缩而引起的,表现为肢体僵硬、抽搐,并且行走时显著受限。
痉挛步态的常见原因包括帕金森病、脊髓性肌萎缩和脑性瘫痪等。
共济失调步态是由小脑或脑干损伤引起的,表现为站立和行走时的不稳定和无法协调。
观察时,患者会出现摇晃、抬足高度不一、无法保持直立等症状。
共济失调步态的常见原因包括小脑退化性疾病、小脑出血和小脑肿瘤等。
小步态是由于腿部肌力减退或神经传导障碍引起的,表现为步幅明显缩小,行走时的脚印之间的间距变小。
小步态的常见原因包括周围神经病变、肢体肌无力和帕金森病等。
截短步态是由于腿部关节强直或骨骼畸形引起的,表现为行走时的双侧步伐不对称、步幅缩小。
步态分析完整版
步态分析完整版步态分析是研究人类行走过程中身体各部位运动规律和协调性的科学方法。
它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走姿态,评估人的运动功能,帮助医生、康复师和运动教练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训练计划。
本完整版文档将详细介绍步态分析的基本概念、方法、应用以及最新研究成果。
一、基本概念1. 步态周期:行走过程中,从一侧脚跟触地到下一次该脚跟触地的整个过程,称为一个步态周期。
一个完整的步态周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支撑相和摆动相。
2. 支撑相:指脚与地面接触的时间段,占整个步态周期的60%左右。
在这个阶段,身体的重心从一侧脚转移到另一侧脚。
3. 摆动相:指脚离开地面向前摆动的阶段,占整个步态周期的40%左右。
在这个阶段,身体的重心向前移动。
4. 步态参数:包括步长、步频、步宽、步速等。
这些参数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行走能力和运动状态。
二、步态分析方法1. 观察法:通过肉眼观察行走过程中的姿态和动作,评估步态的异常情况。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主观性强,误差较大。
2. 动态足迹分析:通过测量行走过程中脚与地面接触的痕迹,分析步态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较为客观的数据,但无法观察整个行走过程。
3. 三维运动捕捉技术:利用多个摄像头捕捉行走过程中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轨迹,三维模型,进行详细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最全面、最精确的数据,但成本较高,技术要求较高。
4. 动力分析:通过测量行走过程中地面反作用力和关节力矩,分析步态的动力学特征。
这种方法可以深入了解行走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和肌肉活动,但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三、步态分析应用步态分析在临床医学、康复医学、运动训练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1. 诊断神经系统疾病:通过步态分析,可以早期发现帕金森病、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为治疗提供依据。
2. 评估康复效果: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通过步态分析,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行走能力变化,评估康复效果,调整训练方案。
3. 优化运动训练:对于运动员和健身爱好者,步态分析可以帮助发现行走过程中的不足,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提高运动表现。
步态的分类
步态的分类
- 痉挛性步态:由于肌肉紧张或痉挛,导致患者行走时步态僵硬、不自然,常伴有肌肉震颤。
- 共济失调步态:由于小脑或其连接结构受损,导致患者行走时步态不稳定,摇晃不稳,犹如醉酒。
- 慌张步态:表现为迈步时犹豫不决,启动慢,但一旦迈步就会快速向前冲,难以止步。
- 跨阈步态:表现为患者在行走时,一只脚抬得过高,而另一只脚则没有完全落地,导致步伐过大。
- 鸭步:表现为患者行走时两腿分开,像鸭子一样摇摇摆摆。
- 拖曳步态:表现为患者行走时,一只脚似乎被拖着向前,步态缓慢。
- 剪刀步态:表现为患者行走时,双腿交叉,犹如剪刀状。
- 偏瘫步态:表现为患者在患侧下肢行走时,患侧上肢向身体侧方摆动,而健侧下肢则向外侧甩出,形成一种特殊的步态。
不同的步态可能由不同的身体状况或疾病引起,因此了解和观察步态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如果你对自己或他人的步态感到担忧,建议咨询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关节活动受限(包括关节挛缩) 2:活动或承重时疼痛 3: 肌肉软弱 4:感觉障碍 5:协调运动丧失 6:截肢
5:臀中肌无力步态:髋外展肌无力。支撑相对躯干向 患侧侧弯,两侧髋外展肌损伤时,步行左右摇摆成鸭 步。
按局部异常形态分
1、足内翻:常合并足下垂和足趾卷屈。多行
时前外侧部触地,重力主要由第五跖骨基地部承 担,常伴有疼痛,在支撑相,导致踝关节不稳影
响全身平衡。
2、足外翻:儿童或年轻患者多见(例如脑
瘫)。表现为步行时足向外侧倾斜,支撑相足内 侧触地,重心主要落在踝前内侧,可有足趾屈曲
跖趾关节疼痛。
6、膝僵直:膝僵直常见于运动神经元病变患
者踝关节跖屈或髋关节屈曲畸形患者。固定膝关 节支具和假肢也可导致同样的步态。
8、膝过伸 9、膝屈曲 10、髋过屈 11、髋内收(剪刀步态) 12、髋屈曲不足:屈髋肌无力或伸髋肌痉
挛/挛缩可造成髋关节屈曲不足。
13、单纯肌无力
(1)臀大肌步态 (2)臀中肌步态 (3)屈髋肌无力步态 (4)股四头肌无力步态 (5)踝背屈肌无力步态 (6)腓肠肌/比目鱼肌无力步态
九、肌无力步态
1:胫前肌步态:胫前肌无力时足下垂、为防止足拖地 而出现跨阈步态
2:小腿三头肌无力步态:支撑后期患侧髋下垂、身体 向前推进减慢
3:股四头肌无力步态:患腿支撑相对不能维持稳定的 伸膝,躯干前倾,膝关节别动伸直,呈现膝反张。如 同时有伸髋肌无力,侧患者须俯身用手按压大腿,使 膝伸直。
4:臀大肌无力步态:伸髋无力时,躯干用力后仰,形 成仰胸凸肚的步态
按行走动态分
一、坠落性步态
如一侧下肢缩短3厘米以内,则可以通过 代偿动作来补偿,外观五明显异常。当 超过3厘米以上时就会出现骨盆摇摆、患 侧支撑期同侧肩下沉,用足尖支撑等异 常步态。
二、关节挛缩或强直步态
(一)关节挛缩时,由于腰椎的代偿,
躯干前后摆 动加大。 (二)踝关节跖屈挛缩时足跟不能着地, 摆动相时以增加髋、膝关节的屈曲代偿 而出现跨阈步态,支撑相对出现膝反张。
脊髓损伤的患者根据损伤水平不同,步行 能力有较大的差别。步行时大多使用腋拐, 使用腋拐的立位姿势是肩峰、髋关节和踝 关节的连线呈反张的弧形。
八:共济失调步态
根据部位不同,共济失调可分为深层 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小脑型共济失 调、前庭迷路性共济失调、大脑型共 济失调、步行的特征因类型而异。
1、深层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足向前抛, 足跟用力着地,患者每向前迈出一步都出
步 态 分 析原因 和分类
步态异常的原因
1、骨关节因素:
由于运动损伤、骨关节疾病、先天畸形、截肢、 手术等造成的躯干、骨盆及下肢的结构异常。疼 痛对步态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2、神经肌肉因素
(1)中枢神经的损伤,包括中风、脑外伤、脊 髓损伤和疾病、脑瘫及帕金森氏综合征等,造 成的痉挛步态,偏瘫步态、剪刀步态、共济失 调步态、蹒跚步态等。主要原因是中枢神经对 肢体运动调节的失控,导致肌肉张力的失衡和 肌肉痉挛。
畸形。
3、足下垂:足下垂指摆动相踝关节背屈不足,
常与足内翻同时存在。
4、足趾卷曲:支撑相足趾保持屈曲,常见于
神经损伤,长期制动和痉挛,伴有足下垂和内翻。 患者主诉穿鞋时足趾尖和跖趾关节背面疼痛。
5、拇指背伸: 多见于中枢神经损伤患者。步
行时(支撑相和摆动相)拇指均背屈,常伴有足 下垂和足内翻。患者主诉支撑相拇指和足底第一
(三)膝关节屈曲挛缩在30度以内时, 一般外观无明显异常,快速行走时表 现坠落性步态。屈曲超过30度时,表 现出明显的坠落性步态,伸展为挛缩 或强直时,患肢摆动相出现外展、骨 盆向健侧倾斜。
三、蹒跚步态
步行时左右摇摆如鸭步,常见于佝 偻病大骨节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先天性双髋关节脱位。
四、逃避性步态(疼痛步态、短促步)
1;腰部疼痛步态:躯干前屈,步幅度小,步行 速度慢,一侧痛时,躯干侧屈
2:髋关节疼痛步态:正常侧下肢支撑期延长, 疼痛侧下肢支撑期缩短,疼痛侧下肢呈外展、 屈曲位,躯干向侧方移动度增大。
3:膝关节疼痛步态:表现出与髋关节疼痛相同, 膝关节屈曲足趾着地。
五、偏瘫步态
1:足下垂、内翻步态
足下垂是由于小腿三头肌痉挛,踝关节跖屈造 成的。支撑初期由于足跟着地动作难以完成, 导致足尖先着地,然后全足底着地,内翻下 垂足在足跟着地阶段是足尖和足的外侧先着 地,然后才是全足底着地。以上步态均会出 现稳定性差、推进力量弱、摆动期足尖拖地 易跌倒等现象。
迈出。 6:骨盆上提步态:足下垂下肢伸展呈棒状时, 为了将麻痹侧下肢迈出,在摆动相对出现骨盆
上提动作。
六:慌张步态
亦称前冲步态,帕金森氏病或其他基底 节病变时,步态短而快,有阵发性加 快,脚不能抬高。拖步、躯干前屈, 各关节运动范围小。步行开始时第一 步踏出困难,步行中不能停止和转向。
七:截瘫步态
2:膝反张步态
患侧支撑相对膝关节过度伸展的步态。其原因 是膝伸展力量弱,为了防止出现折膝,而保持 膝关节过度伸展位。当足下垂时骨盆后倾,躯 干前屈,也引起膝伸展。膝反张步态长距离步 行往往会导致关节疼痛。
3:痉挛步态:下肢伸肌痉挛时,膝关节伸展呈 棒 状步态。
4、折膝步态:由于膝伸展弛缓,患侧支撑相 对不 能支持体重,而出现膝关节失控、屈膝。 5:划圈步态:足下垂、膝关节伸展呈棒状形 时下肢摆动相对需划下一个半圆弧才能将下肢
步行: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人体通
过中枢命令,人体通过中枢命令,躯干、 颈、肩、臂的肉肌和关节的协调运动,来
现摆晃,失去平衡,不能自行控制。
2:前庭迷路性共济失调: 一侧迷路损害 的患者和小脑病变时相同,当沿直线进时
向病变侧偏斜,闭眼时明显。
3:小脑型共济失调
不能走直线,两足分开间距大,两上肢 外展保持平衡。抬足急而向上抛,步 幅小而步规则,伴有躯干、上肢、及 肩协调活动不良,一侧性小脑疾患时 重心向患侧时容易跌倒,步行曲线向 病灶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