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
琵琶行并序(李)
写作背景
❖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上朝时被地方军阀 派人刺死,白居易认为是国辱,上书请求捕 贼。一些权臣早因为他的政治讽喻诗而仇恨 他,便给他加上了越职奏事的罪名,把他贬 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
解题
1、 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 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 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 别。常统称“歌行”。是一种 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 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 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 古体,富于变化。
三:叙议结合,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妙语点睛。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每一 Nhomakorabea通
个 乐
别有幽愁暗恨生, 篇
音 似
此时无声胜有声。
之 绝
乎 都
想像空间
笔
游 荡
音乐休止
在
弦外之声
长 短
情未休止
莫 测
“弦凝指咽声停处,
琵琶行
(并序)
白居易
白居易
❖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著 有《白氏长庆集》,主 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继 承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 早岁与元稹友善,诗亦 齐名;晚年与刘禹锡唱 酬甚密,时称刘、白。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前期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 (从入仕到 着“为民请命”“兼济天 贬江州司马 下”的宗旨。
❖ 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 今:长 子、长兄等)
❖ 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 今:一般 指虫鸣)
13 琵琶行(并序)
方法: (以人衬声、以景托声)
间接描写、虚写
第二次: 江心聆听琵琶曲
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 和乐声变化。
琵琶女出场 琵琶女是怎样出场的
场景描写 人物形象
寻
问 邀 添 万唤 欲语 迟 回 重开宴 欣喜难耐 急欲相见
诗 人
邀 见
移 千呼 停
琵琶女
抱琵琶 半遮面
难言之痛 矛盾含羞
评:未见其人,先现其神,形神兼备。
前奏曲
欢乐曲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沉思曲
悲愤曲
三、余音绕梁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主旨分析
琵琶女 白居易
诉身世苦 叹谪居苦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本是京城女
名满京都的艺人
去年辞帝京 才华横溢的诗人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 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 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 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
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
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
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
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
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
《琵琶行》学案及答案
《琵琶行》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课前预习案】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贞元年间中进士,官至左拾遗。
元和年间,白居易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
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白居易一生诗作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其诗通俗易懂,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主要作品有《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等。
有《白氏长庆集》。
写作背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拥兵自重的藩镇军阀派遣刺客刺杀了宰相武元衡。
当时白居易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并非谏官,但他首先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
没想到却遭到一些朝臣的嫉恨,并被诬称不顾忌母亲是因看花坠井而死的事实写“新井”和“赏花”的诗,最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江州在当时是“蛮瘴之地”,江州司马也是一个闲散职务,这对怀有国计民生之心的白居易来说,是一种屈辱和嘲讽。
因此他满怀郁愤,干预政治的热情大大减退。
次年,白居易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由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顿时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于是创作出《琵琶行》这一传世名篇。
预习拓展“歌行体”是古代诗歌的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歌行体”为南朝宋时的鲍照所创。
鲍照模拟和学习汉魏乐府,经过充分的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而且自创格调,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代表作是《拟行路难》。
琵琶行(课堂教学用)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杜鹃鸟(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哀怨、思 归等感情。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 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子规 啼声哀怨动人,听起来好像在说:“不如归去!”。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 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 直到夜郎西。”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 用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调弦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动作、神态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以声喻声 叠词摹声
粗重急骤
轻细柔婉 (细幽委婉)
浔
枫
阳
叶
千
四
尺
弦
水
秋
,
,
勾
枨
留
触
江
天
上
涯
别
迁
离
谪
情
恨
琵 琶 行
解题
1、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 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 称虽然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其音节、格律 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 体,富于变化。
《琵琶行》教案
《琵琶⾏》教案 唐七⾔古诗《琵琶⾏》是⼤家熟悉的诗篇,"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家都能琅琅上⼝。
下⾯⼩编为⼤家整理出琵琶⾏的,供⼤家参考。
希望对⼤家有⽤,更多好⽂尽在。
教案⽰例1 ⼀、教学⽬的 1.指导学⽣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节; 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感知诗中⾳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程序 ⼀、激趣导⼊ 由“⾼⼭流⽔”的知⾳导⼊。
⼆、诵读鉴赏: (⼀)范读全诗,引导学⽣进⼊情境 (⼆)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是⼀⾸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谪居江州,⽉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个⼈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和诗⼈⾃⼰。
“同是天涯沦落⼈”。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原诗⽂回答,齐读相关,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的⾝世、遭遇与⼼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妒⼈捧,年年欢笑; ⽽今:年⽼⾊衰,门前冷落,委⾝商⼈,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 2)读P53注释②、序、第⼀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的遭遇与⼼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不绝,⾼朋满座,其乐融融; ⽽今:谪居卧病,有酒⽆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相逢的诗⼈和琵琶⼥联系在⼀起? ⾳乐(琵琶声)。
⼀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个送客江头,有酒⽆乐。
⼀个善弹,⼀个善听,演绎出⼀出千古传诵的知⾳故事。
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5.⾳乐是沟通诗⼈与琵琶⼥情感的桥梁,全诗写⾳乐写了⼏个回合? 三个回合:⼀闻琵琶(第⼀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和感染⼒呢? 1)⼀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不知道,但可以从两⼈当前的⼼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译文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译文|赏析《琵琶行》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琵琶行》原文唐代:白居易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案 (1)
普高语文教研组集体研课电子教案备课组高一语文主备课二次备课备课内容《琵琶行》课时 3 上课时间10.19 参与人员地点学情分析1.学生经过预习基本可以把握文章的基本情感,但对琵琶女与诗人身世相“同”,情感相“通”的领会仍需要加以引导。
2.学生在理解分析长篇诗文时,需要训练他们从词句段着手的能力,通过对一词一句一段的把握,更好领悟本诗歌凄凉的意境。
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2、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美的艺术技巧,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来侧面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高妙,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归纳诗歌的主旨。
学习难点: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学习评价即预期成果1.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2.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3.能赏析诗歌,品味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二次备课导入听下面两段音频,同学们听后有什么感受?一首是描写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景象的《阳春白雪》一首是描写战争衰败凄惨的《安史乱》。
从这两段音乐中我们能很明显感受到创作者的情绪,同样在这篇《琵琶行》中,音乐也是诗人和琵琶女双方交流的第一语言,假如没有这一媒介,也就没有这一沦落天涯哀叹知音的故事。
今天让我们在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体会诗人的情感抒发。
活动一:整体感知疏通文意活动一:整体感知疏通文意1.文体知识: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2.自读小序解读小序的作用:诗前小序,扼要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琵琶行、滕王阁序教案
琵琶行教案教学目的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要点: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
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伯牙鼓琴》是篇文言文,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课是这组课文的的第一篇,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现结合本篇课文的编排意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3.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学生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重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结合人物对话和表现人物动作、神态的词句,想象情境,养成学习习惯,体会人物情感,感受艺术魅力。
三、说教法:1、读中感悟。
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
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
2、想象情境,点拨引导法。
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一课时之内既充分的理解内容,又深刻的体会到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就必须在课前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要求学生一要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二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在课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四、说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
流水依依,千折百回。
高山伫望,恍然如梦。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高山流水》的背后,蕴藏着一个何等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顺势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8.3《琵琶行(并序)》
“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第1自然段 第2、3自然段
第4自然段
3.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 始觉有迁谪意”,你有何看法?
“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 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 “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
8.请问在诗中琵琶女一共弹奏了几次?用文中的诗句回 答听者的感受是什么?
文中一共描写了三次弹奏:
1.江上闻琵琶 主人忘归客不发
2.舟中弹琵琶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 江心秋月白
3.更坐弹琵琶 “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 司马青衫湿”
惊异(暗写、略写)
沉醉(明写、详写)
伤悲(明写+暗写、
略写)
1.江上闻琵琶
桂神天冷凰女高 树妪处光叫愁秋 ,,,,,,, 露老石二芙李空 脚鱼破十蓉凭山 斜跳天三泣中凝
李 贺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飞波惊丝露国云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湿瘦逗动香弹颓
寒蛟秋紫兰箜不
兔舞雨皇笑篌流
。。。。。。。
3.更坐弹琵琶 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朗读然后思考: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 洒青衫呢?
白 居 易
教学目标
➢ 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 人身世的类似性;
➢ 掌握诗歌的表达技能,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 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作者简介(其人)
白居易
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 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 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应了劳 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唐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
《琵琶行并序》
知音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 名的琴师。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 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 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 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 “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 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 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 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 朋友。 ——《列子-汤问》
思 考
音乐能够传递出人的心声,人生如歌, 那么,我们是否能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 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的轨迹呢?
清脆圆润
沉吟冷涩 高亢激越 沉浸在往昔回忆中的幸福与快乐
置身于现实生活的窘迫与凄凉
传达出女子愤怒的抗争与呐喊
第三次演奏:
琵 琶 女 : 却 坐 促 弦 弦 转 急
满座皆泣
感我此言良久立, 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浔 阳 楼 浔 枫 楹 阳 叶 联 千 四 : 尺 弦 水 秋 , , 勾 枨 留 触 江 天 上 涯 别 迁 离 谪 情 恨 。 ;
四、品读:琵琶女的演奏(三次)
第一次演奏:
朗读第一段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女:寂寞
谁 解 风 物 情
第一段:本段中的景物描写突出了什么特点? 有何作用?
“枫叶荻花秋瑟瑟”:秋夜江边送客时的 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 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琵琶行(完成版)
少年欢乐 歌女倾诉身世苦 晚年沦落 悲苦心境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浔
浔 阳 千 尺 水 , 勾 留 江 上 别 离 情
。
枫 叶 四 弦 , 枨 触 天 涯 迁 谪 恨 ; 秋
阳 楼 联 : 楹
青 衫 秋 浦 别 琵 琶 筵 上 一 时 枨 触 谪 臣 心
红 袖 夜 船 孤 蛤 蟆 陵 边 往 事 悲 欢 商 妇 泪
年长色衰 孤守空船 今日辛酸 孤寂伤感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 被摧残 侮辱的歌女形象 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 形象。 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 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 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 愤懑之情 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 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 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 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 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 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 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
年轻时
年老时
年轻美貌——年长色衰 年长色衰 年轻美貌 门庭若市——孤守空船 孤守空船 门庭若市 夕日欢笑——今辛酸 今日辛酸 夕日欢笑
本是京城女
去年辞帝京 被贬江洲 才华横溢的诗人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病卧浔阳
名满京都的艺人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琵琶行》导学案带答案的
《琵琶行》导学案【学习目标】情感目标:从失意者的互相同情慰藉之情中受到悲剧美的陶冶,从而认识封建社会(压制人才)的黑暗,激发学生珍视今朝的成才环境。
知识目标:1.解题、了解作者、积累字词及本诗名句,学会古诗诵读。
2.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3. 欣赏作者运用生动、新颖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感受诗中音乐描写的意境;能力目标:进一步巩固并领会对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如何塑造艺术形象把握主题(体会诗人把琵琶女的遭遇于自己被贬谪的境况联系起来的用意,理解诗歌的主题)。
【学习重难点】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是重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查阅词典,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课前预习】1.查阅作家作品及创作背景。
2.熟练诵读课文,分组讨论,翻译课文,积累字词,找出名句。
【知识导学】1. 唐朝宣宗皇帝李忱为一位诗人写了首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 _,___胡儿能唱琵琶篇_。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
2.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后被贬为江州司马。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一枝一叶总关情——探寻传统文化传承视域中的趣味小古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味儿
…
一
一
一
一
.
.
一
一
一
一
.
.
.
一
.
.
一一
一
.
.
.
一
.
.
.
一
.
.
.
.
.
..
.
.
.
.
.
.
.
一
.
.
.
一
.
.
.
.
一
.
.
.
.
.
.
.
.
.
.
>
, ._l --. 、
7{7
昕 误 , 学 误 , 品 n口 误
— — 低 年级小学 生语 文 阅读 良好 习惯 的培 养
4。
管 嫣 菁
随着 新 课 程改 革 的逐 步 深 入 ,小 学 语 文 教 育 也 可 用多 媒体 播 放文 本语 音 来实 现 。这个 过 程 中 ,
样 的美 景 ,正 应对 着小 古文 《春 El寻芳 》 小吾 曹 州县 吏 ,一 枝一 叶总 关情 ”,引
里 的 词 句 ,孩 子 熟 读 成诵 后 与 自然 美 导孩 子 关 注 生 活 ,体 味 真情 ,是 为 师
景 一 融 合 ,探 索 趣 味 小 古 文 的兴 趣 强 者 当前 迫切 的任 务 《义务 教育 语 文课
斯 基说 :“情 感 如 同肥 沃 的土 壤 ,知 识 蒙 蒙 的 雾” “像 牛 毛 … ‘像 化钳’”,随着
的种 子 就播 在这 土壤 里 。”那 么 .趣 味 孩 子 的描 述 ,他 们 仿 佛 置 身 于 那 柔 柔
琵琶行并序
听课文录音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予(yú) 倡(chāng)女 贾(gǔ)人 荻(dí) 铮(zhēng) 悯然(mǐn) 转徙(xǐ) 浔阳(xún) 捻(niǎn) 抹(mǒ) 挑(tiǎo) 六幺(yāo) 舫(fǎng) 教坊(fáng) 红绡(xiāo) 谪居(zhé)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呕哑(ōu yā) 嘲哳(zhāo zhā) 霓裳(nícháng) 钿头银篦(diàn bì)
对比反衬
白居易
读诗歌第1、4节,结合序文相关 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和心境。(请 划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并进行概括。) • 当年: 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 而今: 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对比反衬
本是京城女
名满京都的艺人
京倡
去年辞帝京
京官
才华横溢的诗人
商妇 谪官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序曲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第一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乐曲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第二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乐曲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一枝一叶总关情
诗歌总结
1、主旨:通过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及 沦落天涯的悲惨身世, 表现了对琵琶女的 深切同情, 抒发了诗人谪居江州在政治上 的失意之感。 2、结构上,以琵琶女的演奏贯穿全篇,将 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情绪融为一体; 又以琵琶女自叙身世和诗人倾诉郁闷相映成 衬。 3、诗中运用比喻写乐曲的抑扬顿挫,出神 入化,对音乐的描写可谓绝唱。
《 琵琶行并序》 柳
(二)“江上聆听琵琶曲”——谁解琵琶 声?
琵琶女的演奏(三次)
• 活动:找出文中三次描写听琵琶声的 句段,并分析其描写方法及作用
(二)“江上聆听琵琶曲”——谁解琵琶 声?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方法和作用?
侧面烘托:音乐的美,琴技高超
(二)“江上聆听琵琶曲”——谁解琵琶声?
侧方
琵 琶 女 : 却 坐 促
• 第三乐段:“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 声如裂帛。”(激越雄壮)
琵琶女的演奏变化:
急切愉悦
激越雄壮
倾诉 悲情
幽愁暗恨
戛然而止
大弦嘈嘈如急雨
四
弦
一
间 关 莺 语
声 如 裂 帛
花
底
滑
水 浆 迸
刀 枪 鸣
小弦切切如私语
凝绝不通声暂歇
本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 白”作结有什么作用?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 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 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 “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 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 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 所创造的这个画面,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 魅力。
2、从全文看,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 能够反映?这种心情又是如何引发的呢?
3、作者在这样的心境下最大的感慨是什么? 4、诗人为什么说自己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 人”?
1、用自己的话概括琵琶女这个艺术形象,思考 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 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 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 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揭示了世人的重色 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并提出了强烈控诉。
《琵琶行》精品教学设计
《琵琶行》精品教学设计 【总体思路】 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
即: 1、谁解琵琶声; 2、谁解青衫泪; 3、谁解风物意。
【实施步骤】 1、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
确实, 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
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 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浔阳江边,风寒月冷, 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 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 分“欢乐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 《霓裳》 后 《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 耳的琵琶声, 忽高忽低, 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 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
青年时代的她, 可谓色艺超群, 名噪京华, “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 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
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 故而旋律一转 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
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 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 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
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
回 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 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 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
”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 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 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 绝非柳暗花明, 重见天日, 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成曲调先有情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课题的提出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传导工具。
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不但影响着自己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而且也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收获的质量。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
”
审视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坛,不少教师在备课时,都把注重点放在钻研教学环节是否紧凑、合理,教学活动是否新颖、有趣,双基训练是否能够应试,而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粘合剂——课堂教学语言,却很少有人愿意去动一番脑筋。
殊不知,没有如润滑剂、粘合剂一般的课堂教学语言,必然导致教师讲的枯燥无味,学生听的昏昏欲睡,又从何来谈提高教学效益呢?
鉴于此,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选取“优化课堂教学语言”这个切口,以“发展性评价量表”为操作平台,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语言的优化工作。
二、量表的组成
1.量表计有A级指标6个,B级指标及对指标的具体说明16个。
2.就评价内容来说,A级指标列举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6种语言,即导语、讲授语、提问语、过渡语、评价语、总结语,并规定其权重依次为10% 30% 20% 10% 20% 10%,16个B级指标是对6个A级指标的定性要求和操作说明。
3.就评价的层次来说,对各级指标的评价采用先定性后定量再评等的方法,确定各级指标优良中差四个等级的得分率依次为1.0、0.8、0.6、0.4。
4.就评价的主体来说,采取教者自评、学生测评、领导考评三类打分,各占总分的30%、30%、40%。
三、量表要素分析
1.导语——未成曲调先有情。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恰当巧妙的导入能起到统领全课的作用。
评价导语优劣的唯一要素是看教师导语导得是否得法,是否导到教材的要害处,导到学生的心坎上,有没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讲授语——于无声处见惊雷。
(1)准确无误。
即做到语音正确,用词贴切,语法符合规范,阐述课文内容准确无误,科学引用课内外知识,杜绝知识性乃至常识性错误,时时处处做学生学习语言的楷模。
(2)注意语感。
教者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合理控制语言速度的缓急。
如疑难之处,要给学生思考时间;重要之处,或适当提高声音,或稍作停顿,促其加以注意;需熟记的内容,不妨和以声韵;对于情感激昂的语段,教者就必须带一种一气呵成的语势,像飞瀑激流,气吞长虹,动人心魄;而对于舒缓的语段,语言宜平缓清晰,一字一句,字正腔圆,犹如溪流滴水,叮当有声。
从而使课堂气氛有节奏、有旋律、有起伏,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不断地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高潮。
鲁迅先生的老师藤野先生之所以在鲁迅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原因之一就是藤野先生的课堂语言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
诗化语就像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似一场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引得学生情感迸发。
有了情感的碰撞,才会有同品共享的学习快乐,才会有曼妙丰盈的心路历程,才会有放飞灵性的生命欢歌。
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使课堂像水墨画一样充满意蕴,像散文诗一样灵动优美,像交响曲一样震撼人心。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最讲求课堂语言的锤炼,她说:“教师的语言要锤炼、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正因为于漪老师努力追求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所以她的教学语言生动隽永,能给学生如沐春风的艺术享受。
(3)富于情趣。
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是指教学语言,像磁石吸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现代心理学认为,上课开始时,学生比较容易集中精力,这种最佳状态一般能维持15~25分钟,时间一长,注意力便会分散。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趣味性的教学语言艺术将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听课上面。
讲故事、谈笑话、搞幽默都是富于情趣的好做法,尤其是幽默,耗时少,功效大。
幽默语的艺术包括:教师设计的情节幽默,讲笑话、趣事,机敏的妙语、警句,生动有趣的描述或评论,超想象夸张,旧语换新义,巧妙换言,以及教师的动作幽默、表情幽默等。
(4)善于点拨。
智慧的点拨与真诚的引导,可以直接教给学生读写知识,指导他们做人的道理,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升华为智慧。
如在教学《二泉映月》四五自然段时,设计这样的导语:命运如此不公,阿炳为什么不是号啕大哭,而是小声哭泣呢——阿炳同时又在“激愤地倾诉”和“倔强的呐喊”,他“诉的”“喊的”又是什么——阿炳在小的时候也来过二泉,那个时候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为什么现在他能够听到这么多的声音?一记记重锤敲击着学生阅读的思维。
于是,学生透过那凄惨、悲凉的二胡曲,触摸到阿炳的内心世界,读出了阿炳的“不屈”,读出了阿炳“特殊的经历”,读出了阿炳对“光明的向往”,悟出了人生的苦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提问语——山重水复疑无路。
(1)提问要有针对性。
针对教学目标,分清重难点,理清轻重不放空炮;针对全篇课文,让相对独立的问题统属于课文主线;针对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实际,不搞高射炮打蚊子。
针对有差异性的学生,搞一些“因人而设” 、“因的而设”、“因悟而设”个性化的提问语。
(2)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师要通过诱导来唤起学生的想象,促使他们的思考。
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师必须全面熟悉教材,在讲解中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思维有条理的展开。
启发性语言一定要清楚明确,切忌笼统含糊,并要抓住问题的关键,最后还要做出完整的结论。
4. 评价语——一枝一叶总关情。
课上力求为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氛围,关注班级学生的差异性,以尊重为准则,对学生的创见能充分鼓励,对学生的不同看法能尊重理解,对不正确的见解能宽容引导。
特别关注学生群体。
教师真诚地将温情的种子播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灵,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从而让课堂教学散发出充满浓浓人情韵味的馨香。
当然出现分歧,教师的引领作用也得充分发挥。
5. 总结语——标新立异二月花。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常常遇到一些文本涉及的内容距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情感的培植。
这时,教师须给予必要的补充拓展,加以疏通,使信息的传入呈连续状态。
做菜离不开调料味精,盖房离不开水泥铁钉。
如果说教学活动是鸡鸭鹅鱼,那么教学语言就是调料味精;如果说字词句段是砖瓦木柴,那么教学语言就是把砖瓦木柴连成一体的粘合剂。
愿所有小学语文教师都重视自己的教学语言!
参考文献:
1.冯晓林.课堂教学组织调控技巧全书[M].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2.吴祥宇,刘发军.聚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
3.高洪民,孙华天.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化的多重意义[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6
4.韦志成.教学语言论[M].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