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空间变化》优秀教学案例1
1.结合教材,系统地讲解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
2.以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不同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的人口增长情况。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口问题,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分析某个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分析能力。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区,分析其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巩固所学内容,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2.总结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明确人口空间变化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密切关系。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分析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口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口问题,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小组合作
1.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分析讨论,得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分析某个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分析能力。
五、案例亮点
1.贴近生活:本节课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空间变化为背景,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等,以及一些贫困地区,如甘肃、贵州等。这些地区都是学生所熟悉的,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关注,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1.课后作业:设计具有思考性的作业,如分析某一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巩固所学知识。
2.评价方式: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活动、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口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及内涵认识不够深入。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2.我国及世界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趋势及影响。
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人口空间变化数据,培养学生解读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4.人口空间变化对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人口空间变化原因与影响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思考能力。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分析、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人口空间变化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在联系,包括人口迁移、城市化、人口分布等方面。
5.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综合思考能力。例如,在分析人口空间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引导学生从产业结构、就业、收入等方面进行思考。
6.强化课堂小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7.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讨论、反思等环节,引导学生关注人口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3.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⑵掌握不同时期影响中国国内和国际上人口迁移的因素。
⑶掌握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意义。
⑷掌握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⑵通过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分析探究的能力。
⑶通过阅读教材中“三峡工程大移民”、“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宁夏南部山区吊庄移民”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实例,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及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⑵培养学生关注当地人口迁移的基本情况,形成正确的判断人口迁移产生影响的观点。
⑶培养学生从全球角度来思考人口迁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爱国观和环保观。
二、重、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自主阅读探究法。
讨论归纳法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自主阅读“宁夏南部山区吊庄移民”的有关图文资料和课文内容,讨论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1.人口迁移的概念:三大要素,即空间移位、居住地的变更,时间限度(一般在一年以上)。
学生活动:阅读实例并结合教师的讲解了解人口迁移所包含的三大要素。
利用教材第 17 页活动第 1 题实例,尝试判断这些实例是否属于人口迁移,并说明理由。
结合教材第 17 页活动第 2 题,完成相关内容。
2.人口迁移分类:⑴国际人口迁移:发生在国与国之间,大洲与大洲之间的人口迁移。
⑵国内人口迁移:发生在国内地区与地区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人口迁移。
①城市化:②逆城市化(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学生阅读:阅读“宁南山区人口迁移”和“美国国内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及“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人口迁移”总结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高一地理必修2第1章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人教版
-我国人口政策及应对策略;
-如何解决人口空间变化带来的问题。
2.小组讨论:学生结合教材、案例、网络资源等,展开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3.结果分享: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发言,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4.教学拓展: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人口问题的最新研究动态。
-组织学生参加地理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竞争力。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环保行动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世界人口分布如此不均匀?人口的空间变化受哪些因素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利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思考人口空间变化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地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空间变化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实践活动心得要真实反映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体现对人口问题的关注。
4.拓展阅读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结合实地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地图、统计数据、视频等,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策略: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合作意识不强、探究精神不足等问题,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将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2)人口分布不均对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影响;
(3)如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5.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6.结合现实案例,进行课堂小结,强化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知识点的掌握。
7.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的人口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学生对人口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应用掌握程度不一,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2.学生在地图阅读和分析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人口分布特点。
3.学生对于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认识不足,教师应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的空间变化概念,理解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掌握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等基本人口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应用。
2.学会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我国及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掌握人口迁移的规律,提高地理信息的解读能力。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讲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案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理解迁移人口的分布的特点、流向、原因;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初步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人口迁移现象;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精神,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能辨别人口迁移及人口流动现象;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际)及其原因,特点和移民的流向。
教学难点:辨别人口迁移及人口流动现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用客家“五次大迁徙”的历史典故:[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学校的所在地——梅州,有“世界客都”之称,我们客家人是不是世世代代就生活在这里,是土生土长的呢?[学生回答]不是。
客家人是从中原慢慢的迁徙过来的。
[教师讲述]看来同学们都很聪明,没错,客家先民是通过五次大迁徙,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的南迁,下面,老师给大家简单的讲解他们的具体进程。
客家先民原本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在魏晋时期,由于五胡乱华,客家先民为躲避战乱进行第一次迁徙,由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
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又是因为躲避战乱进行第二次南迁,大量客家先民涌入到了江西和福建北部。
到了两宋时期,第三次由于战乱,继续南迁到了粤闽赣三省交界的地方,其中就包括我们的梅州。
等到了清朝,由于清人南下和客家内部人口膨胀,所以当时的清政府就下令,让湖广地区的居民迁徙到四川地区,这就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说明除了战乱的原因,政府的政策也会造成人口迁移,这些成因我们下节课会进行分析。
那么最后一次,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因为洪秀全是客家人,客家人备受株连,所以继续南迁到广东南部跟海南岛。
这就是五次迁徙的过程,次次都是非常艰苦的,可见,客家人有今天的生活也是来之不易,我们应该要倍加珍惜。
1.2人口的空间变化——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
某种特定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都有可能成为决定性因素
2.引导学生阅读案例二完成活动题
通过文字归纳美国人口迁移
学习本节第二个重点知识
总结(3分钟)
1.抽点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
2.教师补充总结
回顾本节课知识
总结梳理,提升能力
学习人口迁移分来中的国际人口迁移
以图片配合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人口迁移的特点
国内人口迁移(15分钟)
1.新中国成立前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诸侯纷争衣冠南渡、向南水热条件比较好,比较适合发展农业)、自然灾害(人民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只能举家搬迁)
2.新中国成立后
(1)1949-1980s计划经济体制,有计划、有组织(雷锋、流动要证明,不能随便转户口)
(3)分类,按照是否跨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学习人口迁移的基础知识
夯实基础,掌握重要的知识
国际人口迁移特征:欧洲殖民扩张、三角贸易、开拓新大陆……
2.二战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加:原因是发达国家能提供工作岗位、环境条件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3.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流向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展示法、归纳法。
教学手段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教学环节
视频导入:
(2分钟)
播放春运相关视频,提问学生“进城务工人员离开家乡外出打工算不算人口迁移?”
高中地理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1.2人口的空间变化【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课标分析:把握本条“课标”重在“举例”两字上,主要看学生是否能用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如果学生只能复述出几条原因,我们无法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原因;如果学生能举出恰当的实例进行说明,表明学生真正理解了。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尽量采用结合实例讲述的方法。
结合实例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归纳法,即先引入人口迁移的实例,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实例,引导学生得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第二种是演绎法,即先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原因,使用人口迁移的实例进行验证和说明。
提供给学生人类不同历史阶段人口迁移的资料,包括迁移的大致人数;迁出迁入的地区分布;这些地区的自然经济文化状况等。
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各阶段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学生可能会发现,在历史早期,人口迁移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现代,人口迁移则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然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所在地区人口迁移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教材分析】教材对“人口的空间变化”这部分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由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两个因素入手,引出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接着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和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国内人口迁移的基本状况以及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
然后结合案例2“美国的人口迁移”和案例3“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分述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及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等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从中让学生理解: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重要的作用,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影响人口迁移。
在某种特定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和地理意义。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能利用资料或图表,掌握分析人口迁移案例的思路和方法。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四)案例分析
1.给学生发放案例资料,如我国某城市的人口分布图、迁移图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人口空间变化特点、原因及影响。
3.各组汇报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实践活动
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人口空间变化情况。
-要求:了解下一节课的主题,提前预习,提出疑问,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5.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与人口空间变化相关的书籍、文章,如《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城市人口集聚的规律与影响》等。
-要求:阅读后总结心得体会,与同学分享,拓展知识视野。
6.参与课堂讨论:针对下一节课的主题,准备自己的观点和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类型及影响因素;地理信息技术在人口空间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分析、解释人口空间变化的方法。
2.难点: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人口空间数据;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深入理解人口空间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口空间变化的现象和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2.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掌握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3.设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口的空间变化,探讨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迁移和集聚规律。
人教版必修2地理: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设计
第二节人口的迁徙要点难点创新教课方法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徙的原由考试大纲领求:人口迁徙的主要原由学习目标:、认识人口迁徙的观点和分类、理解并概括影响人口迁徙的主要要素(学习要点)、认识此刻世界和我国人口迁徙的状况人口迁徙的原由是本节课的要点学习内容,同时也是难点的学习内容,针对这个要点学习的内容,自己在教课方案的过程中,采纳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法、合作研究法、自主研究法等的学习方法来进行设计,让学生经过自主学习法来梳理基础知识,经过合作研究法来打破要点、难点,经过自主研究法来进行学致使用。
在整个教课方案中融入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精神,让学生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研究,使讲堂达到了高效、踊跃、和睦的成效。
详细的教课过程设计以下:一、自主学习——梳理基础知识1、人口迁徙的观点?人口迁徙和人口流动的差别?2、分类:按空间范围分,人口迁徙可分为?3、迅速阅读教材P14页概括影响人口迁徙的要素有哪些?4、认识此刻世界和我国人口迁徙的状况?设计企图:经过问题式的自主学习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既方便学生有目的去自主学习,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踊跃性、导向性,培育学生自主梳理课本基础知识的能力,为打破要点、难点的学习打下基础,埋下伏笔。
二、合作研究——打破重、难点(一)情形剧·家——小王与爸爸的真情告白(朗读表演:需要三名同学:旁白、小王、小王爸爸)[旁白]:家是温馨的港湾,安慰倦累的灵魂;家是永久的惦念,收藏幸福的存根。
一个平庸的家庭,却交融了四面八方这就是我的“家”![小王独白]:1985年的春季,我出生在贵州省凯里市的一个乡村家庭,家境贫穷,却度过了一段快乐的童年光阴。
2001年的夏季,我怀着理想踏进凯里一中,开始了我的高中生活。
2004年的秋季,我满载向往地进入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度过了改变我人生轨迹的四年。
2008年,我大学毕业后到达贵阳市第一中学,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陪伴我的还有我风雨同行的女友,一位从上海转来的女孩。
【地理】人教版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1、按地理范围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教材16页图1.13)
国内人口迁移:发生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以内的人口迁移。根据行政单位的大小进一步划分为省际迁移、县际迁移等。
2、按迁移方向划分——
国内人口迁移有:①农村到农村、②农村到城市、③城市到农村、④城市到城市四类。由于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是人口的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并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因此②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4、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生产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随着一个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人口会发生相应的迁移和移动。例如:我国的大庆(石油)、攀枝花(铁矿)和英国的伯明翰(煤)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活 动 内 容
教法提示
学法点拨
教
学
环
节
时
间
分
配
5、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经济越发展,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就越受经济条件的制约。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好的生活水平。②宏观上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人口的迁移。如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迁入
一个国家人口的移出,对于缓和所在国人口过多的压力,有一定的好处,但也往往造成人才外流
减轻了迁出国的人口压力
为移入国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了迁入国的经济发展
表中的楷体字为学生填写。
【引导归纳】请同学们思考:国际人口迁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以后,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前面大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根据同学们的讨论,小结如下:国际人口迁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以后人口迁移的不同点是:其一是主要流向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迁移主要流向是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即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而战后,则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其二,迁出、迁入的地区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出地区是欧洲,主要迁入地区是南、北美洲,中国、印度、日本等国的劳工迁出,以及非洲黑人的贩卖。而战后,除去北美洲、大洋洲仍为迁入地区外,欧洲则由原来的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则由原来的迁入变为迁出。其三,移民的性质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的迁移,主要以定居为主,短期流动工人、外籍工人较少。战后则短期流动工人、外籍工人大量增加,定居移民减少。其四,迁移的原因不同:世界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迁出的地区,主要是一些欧洲国家,他们为了进行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的积累,掠夺迁入地区的资源。而其他地区人口的迁移则是被威逼诱骗,甚至作为奴隶被贩卖,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地理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的发展与深入:人口迁移是以人口增长为基础的,而人口迁移和人口增长又一起塑造了人口分布的面貌。
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促进了城市化的推进,没有大批的农民由乡村到城市的迁移活动,城市化水平就不可能快速提升。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口迁移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
二、教材分析《人口的空间变化》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第一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的过渡。
而本节的人口迁移一方面是人口增长的发展和深入,另一方面,它又促进了城市的推进,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本身就具备初步的人口知识,但仅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认知,对人口迁移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知之甚少,平时对身边的地理事象关注也比较少。
2、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对新的学习情境有极大的兴趣与学习欲望。
3、高一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但是由于接触的社会面狭窄,在探究思考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需要正确的情感教育引导。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口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人教版必修二《1.2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两篇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是人类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3.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设计】一、人口的迁移1.迁移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它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
补充:人口的空间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种形式。
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例如,每天往返于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人口;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农的农工;外出旅游、度假、疗养等。
人口迁移是指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例如,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等。
属于人口迁移的人口移动一般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
而是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
例如,旅游、探亲等短期人口流动就不属于人口迁移。
三是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有时候常常把这作为判断是否发生人口迁移的重要标准。
2.分类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①概念: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②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2)国内人口迁移①概念: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设计-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设计课时计划课题: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课型:新课【教学目标】1.理解人口数量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并能一一解释其原因;2.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和成因,并理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人口政策;3.运用图表分析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4.通过学习,能读懂并分析人口增长坐标图;同时能辩证地认识人口增长的不同状况采取的人口政策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分析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难点: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三个指标解决方法:读图分析比较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缺勤登记:【板书设计】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国际人口迁移2、国内人口迁移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因素;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因素;【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师:人口的空间变化实际上非常常见,广义的空间变化甚至包括你们从家里来学校上学,我们主要要求认识人口的迁移。
阅读课文,找出人口迁移的含义,看看以下几种情况哪些属于人口的迁移:1、春节期间,许多人回家过年2、黄金周,许多人乘着假期外出旅游3、我国内地农民赴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打工4、胡锦涛赴美进行国事访问5、钱学森赴美留学,新中国成立后归国 生:略[设计意图]: 小结:“人口迁移”包括三大要素: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按照空间移动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板书】一、人口的迁移 【新课讲授】1、 国际人口迁移 读图:国际人口迁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向(分二战前和二战后两个时期)问题:分析世界人口迁移的规律,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带来的影响。
(学生讨论分析)让学生通过对人口空间变化实例的分析介绍“人口迁移”的概念。
学生讨论分析世界人口迁移的规律,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带来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第二节人口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人口迁移的内容在本章和第二章内容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的发展与深入: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所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分析能力, 喜欢探究生活中的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于人口相关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而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事实和所了解的历史实例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完成自主学习和开放式探究活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人口迁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2)掌握并会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示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判读能力。
(2)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和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通过师生“小剧本”互动,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志向。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2.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五、教学策略1、创设故事情境。
通过自我编写“情景剧.《家》”这个生动形象的故事情境,轻松地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的空间,让原本凌乱的知识毫无痕迹地进入了学生的脑海中。
2、运用比较的方法,清晰地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内在区别展现出来,并及时运用大量实例来进行巩固,不仅让学生学习了知识,更掌握了列表比较这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3、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1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和我国人口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我国人口分布有哪些特点?”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口的空间变化》。
接着,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课堂练习
1.判断题: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一些判断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计算题:给出具体数据,让学生计算人口密度,巩固计算方法。
3.分析题: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人口分布、迁移等现象背后的原因。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政策等知识点。
5.结合时事,关注新型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等话题,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及建议。
作业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严禁抄袭。
2.作业内容要紧扣课堂所学,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作业中要运用地理图表、数据等进行分析,提高实证分析能力。
4.提交作业时,注意格式规范,字迹清晰,以便教师批改。
(二)讲授新知
1.人口分布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人口分布的概念,并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
2.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
介绍人口密度的定义,引导学生学习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3.我国人口分布现状及变化趋势
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现状,讲解我国人口政策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人口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案
【新课程标准】1、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能力目标: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情感目标: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重点】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难点】正确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前练习1.改革开放后,中国大批学生到欧美留学和大量民工涌向我国东南沿海大城市,这会对人口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提示: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密度上的空间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2.“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揭示出人口的哪些变化?【教学过程设计】图片引入:伊拉克战争带来的难民潮,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等(一)区分概念:1、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人口移动泛指人口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如旅游、出差、购物等。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指的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
“人口迁移”这个概念中包括了三大要素: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
移动距离的长短并不能作为人口迁移的标准!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人口迁移的规模大小(或人口流动的流量大小)(2)人口迁移的方向(或迁出区和迁入区的分布)(3)人口迁移方式(例如自发的,政府组织的,外力强迫等)(4)人口迁移特点形成的原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5)人口迁移的意义(或作用),包括对迁出区和迁入区的作用。
2、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这是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界而划分的两种形式。
(1)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的迁移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标准】1、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能力目标: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情感目标: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重点】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难点】正确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前练习1.改革开放后,中国大批学生到欧美留学和大量民工涌向我国东南沿海大城市,这会对人口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提示: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密度上的空间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2.“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揭示出人口的哪些变化?【教学过程设计】图片引入:伊拉克战争带来的难民潮,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等(一)区分概念:1、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人口移动泛指人口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如旅游、出差、购物等。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指的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
“人口迁移”这个概念中包括了三大要素: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
移动距离的长短并不能作为人口迁移的标准!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人口迁移的规模大小(或人口流动的流量大小)(2)人口迁移的方向(或迁出区和迁入区的分布)(3)人口迁移方式(例如自发的,政府组织的,外力强迫等)(4)人口迁移特点形成的原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5)人口迁移的意义(或作用),包括对迁出区和迁入区的作用。
2、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这是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界而划分的两种形式。
(1)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的迁移活动。
跳转到第(二)部分的世界人口迁移在二战前后的不同变化。
(2)国内人口迁移: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地区向另一地区移居的现象。
跳转到第(三、四)部分的美国的人口迁移和中国的人口迁移。
(二)国际人口迁移读图:国际人口迁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向(该图可主要分二战前和二战后两个时期)问题:分析世界人口迁移的规律,可能影响的因素,带来的影响。
(由学生讨论分析)归纳:二战前二战后迁移特点旧大陆->新大陆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已开发国->未开发国集团性、大批量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增多。
迁移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
世界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迁移路线欧洲->美洲非洲->美洲(殖民者掠夺)中、日、印等->东南亚、美洲(帝国主义招工)发展中国家->北美、西欧外籍工人->西亚南欧->西欧影响促进新大陆的开发,种族、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美洲人口剧增,非洲人口大量减少,大批印第安人被杀害。
缓和了迁出国的人口压力,但也造成了人才外流;对移入国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三)国内人口迁移1、美国的人口迁移读书上P10 案例2“美国的人口迁移”,分析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自1850年以来人口迁移的规律、原因,带来的影响。
时期迁移的原因迁移流向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人口大规模西移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由乡村流入城市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农业危机、自然灾害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工业的阳光地带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20世纪70年代以后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2、中国的人口迁移读书上P11 案例3“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和P9图“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分析中国各个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方向和原因,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原因和影响。
阶段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中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特点人口频繁地迁移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流动人口大量增加迁移方向秦汉开始:黄河中下游平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安史之乱”:人口分布中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靖康之难”:人口继续南迁。
净迁出地区有辽、鲁、沪、川等省市,西藏为迁入和迁出持平地区,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原因戍边、流放、逃难、避税和经商,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等受国家政策和户籍管理制度影响较大各地之间巨大收入差异;农业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原因和影响:主要原因:(1)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剩余状态。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大批潜在的剩余劳动力成为显性的剩余劳动力,他们迫切要求进入小城市寻找就业机会;(2)1984年推出的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为我国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提供了契机;(3)城乡及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人口迁移与以前人口迁移主要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不同,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迁移和外出的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而迁移的人数也逐步增加。
总的来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吸引人口迁移的最重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务工和经商)。
(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总上所述可以看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因素;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因素;3、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因素。
(五)人口迁移的意义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六)探究性问题:关于广东省的外来人口问题,请你搜集相关资料,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总结:知识结构:探究性问题:关于广东省的外来人口问题,请你搜集相关资料,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课后练习: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2011·连云港模拟)读下图,回答1~2题。
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人口 的 迁 移类型影响因素概念 意义1.图中所示2000年中国人口流动特征是()①上海和江苏迁入人口之和与四川迁出人口大致相等②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比重约为22%③图中人口迁出的6个省份均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④图中人口迁入的6个省份均位于东部经济地带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上海和江苏迁入的人口比例和四川迁出的人口比例相等,从图中看农村向其他第三产业转移的人口就达到22%,图中迁出的6个省份江西、安徽、河南、湖南都在第三级阶梯,图中迁入的6个省份都位于东部经济地带。
答案:C2.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迁入区的影响是()①提高城市化水平②改善环境质量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④增加交通压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农村大量劳动力迁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化水平提高,可以促进迁入地区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城市交通的压力,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答案:D读我国某省区的轮廓图,回答3~4题。
3.图中信息主要反映区域间的()A.开放性B.差异性C.整体性D.联系性解析:通过轮廓可以判定该省区为江苏省,图中信息主要体现的是社会经济方面的差异。
答案:B4.图中地区人口主要流向是()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①→③D.③→①→②解析: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由经济落后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从图中信息得出,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因此人口由苏北迁往苏南。
答案:A读二战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示意图,回答5~6题。
5.根据图中各移民流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拉丁美洲到北美的移民是三大移民流之一B.由贫穷区域流入富裕区域是移民的主要方向C.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D.人口移动主要是由经济原因所致解析:二战后人口主要从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故C错。
答案:C6.下列大洲中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A.欧洲B.非洲C.北美洲D.亚洲解析:从图中箭头粗细上可知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亚洲。
答案:D根据国家农调总队的抽样调查,中国每3个产业工人中就有2个来自农村地区。
2007年到乡镇企业就业和外出务工的农民有2.26亿。
读图,完成7~8题。
7.我国人口净迁入最多的省区是()A.新疆、山东、北京B.湖南、福建、海南C.上海、新疆、云南D.广东、浙江、上海8.我国目前的这种人口流动将()A.严重阻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B.加重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C.加快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D.加速中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解析:依据图示,我国当前的人口主要由内地省、自治区迁往沿海经济发达省区。
这种人口流动可促进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也加大了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
大量人口流出不利于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推进。
该人口流动主要在南方省区进行,对北方农业发展影响不明显。
答案:7.D8.B(2011·泰州检验)读“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市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9~10题。
9.有关该市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从总体上看,该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以机械增长为主B.该市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C.影响该市人口迁移的因素是政治因素D.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上升趋势10.近年来该市人口机械增长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正确的是()A.该市因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而出现“民工荒”B.该市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迁入量减少C.是由于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D.农村生存环境已好于城市解析:由图分析可知,近年来该市的人口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但自然增长率基本呈下降趋势,其人口数量的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导致人口大量迁入的因素以经济因素为主。
近年来该市的人口机械增长率有所下降,和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民工待遇相对较差,农民工对物质文化要求提高有关。
答案:9.A10.C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
据此完成11~12题。
11.造成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A.民工流动B.道路建设C.水利工程建设D.输气管道建设12.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C.从人口移动距离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D.从人口移动形式看以线形分散为主解析:由图可知,人口迁出地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地区,为工程移民,以近距离整体迁移为主、形式上以线形分散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