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会考复习提纲(人民版必修二)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核心知识复习提纲(按课整理,全面!).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核心知识复习提纲(按课整理,全面!).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核心知识复习提纲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列举我国在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

(从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水利灌溉等方面思考)(1)生产工具:原始社会一一石刀石犁石斧;商周一一少量青铜,大量耒耦;春秋战国一一铁犁牛耕;两汉一一耦犁(西汉赵过推广),出现犁壁,楼车;隋唐一一曲辕犁。

(2)耕作技术:原始社会一一刀耕火种;商周一一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泯制肥料、治虫灭害;春秋战国一一垄作法;两汉一一代田法(赵过),一年一熟;魏晋南北朝一一耕耙(糖)技术;宋以后——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3)农作物:原始社会水稻和粟(南稻北粟);商周粟、稻、黍、稷、麦、麻、桑等;明清一一引进玉米、花生、辣椒、甘薯和马铃薯等(4)水利灌溉(包括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春秋战国一一都江堰;两汉一一漕渠、白渠、龙首渠;魏晋南北朝一一翻车;隋唐一一筒车;宋一一高转筒车;明清一一风力水车;2、简述早期农业的影响?(1)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2)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3、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1)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4、小农经济的定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5、简述小农经济的特点?(1)以家庭为单位;(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3)自给自足;(4)精耕细作;6、如何评价小农经济?(地位)(1)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积极性)(2)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地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3)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消极性)(4)经营规模小,在封建地主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每遇灾荒瘟疫,大多失去土地或者破产流亡。

历史人民版必修二复习提纲

历史人民版必修二复习提纲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服饰(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2)近代,中国男子的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3)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4.习俗风尚:(1)促使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2)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

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

5、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6、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3)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7.交通。

8.邮电通信:(1)我国近代邮政事业开始于1966年。

(2)通信方式在我国出现的先后顺序是:邮政→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电话9.大众传媒:(1)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唐代《邸报》近代化报刊产生:在华传教士创办(2)1873年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3)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

福建历史会考复习提纲(人民版必修二)

福建历史会考复习提纲(人民版必修二)

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发展,了解都江堰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发展: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教人耕作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铁犁牛耕)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普及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大超过前代,曲柄锄、大镰、耦犁、东汉:耦犁(二牛抬扛)一牛挽犁唐代:曲辕犁(看图:会考纲要P62第4题)2、四川都江堰:战国时,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了“天府之国”,现在都江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小农经济)(2)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4)安于现状,不注重生产工具的革新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2.列举汉、唐丝织,商、春秋、汉冶金,唐、宋、明、清时期陶瓷等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丝织业: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明清时期,纺织业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冶金业:(1)商周时期:青铜时代,青铜的生产规模已相当大,但大多作为礼器,少农具(如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2)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春秋冶铁技术的进步:冶炼生铁技术、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炼钢技术、淬火技术)(3)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有革命性的变化(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3、唐、宋、明、清时期陶瓷业的主要成就:(1)唐代:陶制品“唐三彩”、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代晚期出现釉下彩绘(2)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3)元代:青花瓷(4)清代:粉彩瓷和珐琅彩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3.列举春秋战国、唐、宋、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我国古代市场与城市发展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的发展概况:(1)北宋时在四川的益州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2)明清时期:出现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会馆、商帮(晋商、徽商势力最强大)2、市的含义:城市中固定的交易场所,是官办贸易,受政府管理“市”的发展:逐步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宋代突破时空限制①秦代:规定商品买卖明码标价;②汉代:有专门官员管理;市的四面建有围墙,与居民区分开(坊市界限);开市、闭市有严格时间限制,晚上“市”门紧闭③南北朝:民间集市(草市)形成,设“草市尉”进行管理;④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 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和地位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中国农业的起源):①时间:距今约七八千年②地域:黄河和长江流域③格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之一。

在新石器时代就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

④依据:神农“能植嘉谷”的传说和新石器时代的遗存。

2、古代中国农业的地位:★①农耕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是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支撑;②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取得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

(二.)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P51、农耕技术和工具的变化;(1)原始阶段:采用“刀耕火种”(石斧、石锛清除杂草,火烧方式——西汉时期,南方依然采用)(2)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思维发散(补充)条件: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进步。

意义:是农业技术革命性变化,使我国农业进入了传统农业阶段;提高了生产力,促进大量荒地开垦和井田制的瓦解,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的兴修创造了条件。

)(3)两汉;西汉:牛耕逐渐普及到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增。

出现耦犁和播种工具耧车(西汉南方仍然采用火耕水耨);东汉:由耦犁(二牛抬扛)发展到一牛挽犁。

(意义;轻便,便于回转,利于山地的开垦,扩大了农耕区域。

)(4)唐代:出现曲辕犁:结构更完备定型,可控制耕土的深浅,标志着我国古代传统耕犁技术的成熟,促进了我国南方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提高,利于江南地区的开发。

2、铁犁牛耕方式推广的评价:⑴积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亩产量,是农业动力的革命。

促进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经济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产生、发展。

为我国古代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⑵消极:导致我国农耕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高三历史复习: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 知识提纲Word版

高三历史复习: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 知识提纲Word版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b)1.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的出现,标志着古代中国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2.耕作技术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形成。

(2)汉代铁制农具和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出现曲柄锄(中耕工具),大镰(收获工具),耧车(播种工具)东汉时,某些地区从耦犁(二牛抬杠)发展到一牛挽犁。

(3)唐代出现曲辕犁,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标志着我国古代农耕技术的成熟。

【中国传统的铁犁牛耕技术的基本定型的标志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出现,而是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发明。

】3.影响①积极性: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② 局限性: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发展。

二、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c)1.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使四川成为“天府之国”)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使关中地区成为千里沃野),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2.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井渠法”,至今仍流行于新疆地区。

3.东汉王景治理黄河,促进东汉前期经济恢复发展。

四、灌溉工具1.隋唐五代:北方为立井水车,长江流域为高转筒车2.宋代为水转翻车3.明清为风力水车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b)水转翻车1.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2.小农经济基本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古代中国的丝织业(b)1.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山西夏县遗址中,发现半个割裂的茧壳。

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存中发现绢片、丝带、丝线等。

(技术萌芽)2.商周:甲骨文中出现了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一轮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一轮复习提纲

解放
对外 闭关锁国政策 关系
疯狂对外殖民扩张
结果: 愚昧自大 固步自封的清帝国与西方列强力量的对比迅 速发生逆转;到19世纪初英国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后;中 国社会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
抑商的表现
①战国:商鞅变法和 吕氏春秋提出 ②西汉:a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b商人的赋税加倍; c汉武帝开始盐铁官营制度 d商人入市籍;不得为官 ③唐代:市的设立和废止都由朝廷命令;所有 的市由朝廷设立的官员管理;交易时间受限 制;沿用汉代商人入市籍;不得为官的规定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复习提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 基本结构特点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 1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
制度 2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 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和地位
③秦代:灵渠;沟通湘水 漓水 ④汉代:砍儿井 东汉王景治黄河 ⑤隋代:京杭大运河
3 灌溉工具的发明 ⑴曹魏时期:马钧翻车
⑵隋唐五代时期:筒车 ⑶宋代: 水转翻车 ⑷明清:风力水车
3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战国以后
1生产规模: 小农经济家庭 2所有制结构: 土地私有制 3产业结构: 种养结合 4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 5经营方式: 男耕女织 6生产目的: 自给自足;缴纳赋税;少量交换 7地域水平: 不平衡
4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P25
1发展条件:—— 2出现:时间 明中地后点期 行江业南 丝织表业现 3发展: 清朝规模扩大 行业部门增多 地区范围扩大 4影响: 经济上: 冲击传统的经济形态 政治上: 瓦解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 思想上: 冲击了传统封建思想观念工商皆本 反对专制 社会生活:改变了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重视商业;追逐利润等 5含义:—— 2目的:① 维护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

人教版历史必修2会考复习精编(提纲)

人教版历史必修2会考复习精编(提纲)

历史必修2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2.1.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A原始社会〈〉→距今七八千年前〈耜耕或石器锄耕〉→春秋战国〈) 。

汉朝后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是( )。

隋唐时江东出现( 曲辕犁)2.1.2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A夏商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实质上是国王个人所有〉也称()制;春秋:开始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

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最早开始于(鲁国)前594年初税亩改革;以法律形式确立起封建土地所有制是通过战国时秦国的()变法。

战国以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2.1.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B:特点: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精耕细作;铁犁牛耕等)历史地位①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主要来源②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③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重要原因2.1.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B1.春秋战国后,三种形态并存〈、民营和家庭手工业〉2.成就:高超冶金技术(青铜器铸造的繁荣时期是商周时期,最大青铜器是()3.享誉世界制瓷业,(唐代制瓷业特点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明宣德年间(瓷)享有盛誉;瓷都();清代出现瓷器新品种是(珐琅彩)4.明清时期,著名丝织中心()5.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征:历史悠久,素称发达;三种经营形态并存;长期领先于世界2.1.5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B1.隋唐(大运河)的开通,有利商品流通;为商业服务的繁荣的(____、____)问世;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市打破()限制,宋出现最早的纸币(“”);丝路开通、大运河开凿、经济中心南移等,使城市繁荣,有(扬一益二)的说法。

元(大都)成为商业大都会;明清继续发展商帮主要有()商、()商,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快。

2.1.6“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C1."重农抑商"开始于战国()时期,根本目的是巩固()并确保(税收)。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全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全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屯田制、均田制★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的精耕细作知识要点归纳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断进步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技术。

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4.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2)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

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3)屯田制(三国)原因:东汉末年,曹操为筹措军粮,推行屯田。

人教版 历史 必修二 重点知识 复习提纲(详细)

人教版 历史 必修二 重点知识 复习提纲(详细)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考纲课标解读: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商周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国有土地(屯田制、均田制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种植业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种植结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不平衡。

2、手工业的发展: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历史悠久,素称发达。

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③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

④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3、商业的发展: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①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②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③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④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2、南稻北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在发展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即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人教版历史必修2复习提纲

人教版历史必修2复习提纲

经济重心的南移初步开发:三国时期(吴)进一步开发:东晋南朝时期逐步南移: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完成南移:两宋时期(南方经济超过北方)重心南移对今天的启示:开发与环保相结合。

黄河流域开发较早,最后却失去了领先地位,除了其他的众多因素外,生态环境恶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2、条件:(1)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特点:(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基本单位;(2)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3)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地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5、评价:(1)进步性:①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②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③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2)局限性:①规模小、条件简陋,抗自然灾害能力差。

②封建剥削沉重,小农经济脆弱。

③自给自足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受到冲击并逐渐解体,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取代个体的小农经济。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发展:(1)原始社会:石刀、石斧。

刀耕火种(原始农业)──耜耕或石器锄耕(距今七八千年前)。

(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少量使用),木制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重要工具。

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肥,治虫灭害。

土地利用率提高。

青铜农具(商周时期、少量使用)(3)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铁犁牛耕)。

已经使用垄作法。

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4)西汉时:①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了犁壁。

②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是近代条播机的雏形。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逐渐普及,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得到推广。

(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关中农民创造“井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汉唐丝织业的主要成就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发现很多技巧高超、品种繁多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素纱禅衣和起绒锦等。

丝织品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

唐代:唐朝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广泛,生产规模相当大。

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由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通风,然后又到畜力马排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

(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唐代:唐三彩、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天下。

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市”在历代的发展①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③六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

④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夜市”比较繁荣。

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四川成都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必修二】人民版

四川成都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必修二】人民版

2015年历史会考资料 (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 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春秋:牛耕出现战国:铁器牛耕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西汉:推广耦犁(二牛抬杠)铁农具和牛耕逐渐普及。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出现曲辕犁,能控制耕土的深浅。

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标志:曲辕犁),一直为后世沿用。

2.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3.土地制度: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商周时期的井田制)①演变:商代出现,西周盛行,春秋后瓦解。

②实质:名义上国有,实为贵族所有。

③瓦解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增多(根本原因);战争使劳动力减少;各国税制改革,立法确立土地私有制。

④瓦解的影响:封建剥削方式产生。

封建社会:①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有君主私有、地主私有、自耕农私有三种,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土地兼并现象突出,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和社会稳定,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②封建土地国有制:北魏至中唐:均田制。

A内容: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其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B前提:国家控制足够多的土地。

C效果:保证国家赋税和徭役,稳定社会恢复经济;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个体农耕、男耕女织、耕织结合、铁犁牛耕、自给自足。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丝织业:①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发现的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说明西汉丝织技术的高超。

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②唐代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2.棉纺织业:宋代:出现——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衣被天下”)——明代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会考复习提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农业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2、耕作方式的发展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②春秋战国:精耕细作(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③汉代的发展:汉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东汉某些地区已出现一牛挽犁3、水利的兴修: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现在都江堰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以农为本)②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二、古代中国手工业1、丝织业:①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②明清:在纺织业部门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冶金业①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②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春秋冶铁技术的进步:冶炼生铁技术、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炼钢技术。

意义:促进了铁器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汉代: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3.陶瓷业①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窑青瓷,邢窑白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的是越窑青瓷②宋代:景德镇“瓷都”③清代:粉彩瓷器4、古代手工业的特点:①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③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④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⑤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⑥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三、古代中国商业1、商业的发展①唐:政治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商旅往来频繁②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商运发展迅速③明清: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2、城市与“市”的发展(1)唐代长安:①布局整齐,经营商业的“市”严格规定在东西两“市”,“市”与“坊”界限分明②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③县城以下,禁止设市④出现夜市,(2)宋代东京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②整齐划一的市坊制被打破,市坊界限不复存在;③市的启闭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夜市、早市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3、古代商业的特点①商业不断发展,商业运作模式日益成熟;②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③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①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②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③评价: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协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统治阶级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

2、“海禁”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首先出现雇佣关系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近代民族工业兴起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①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②时间:19世纪七十年代左右③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东南沿海地区④代表企业: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设的继昌隆缫丝厂⑤特点:①资金少、规模小;②技术力量薄弱;③行业、地域分布不均匀。

4、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后)①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原因: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实业救国的热潮;②著名的实业家: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大生纱厂)、荣宗敬和荣德生、周学熙二、民国发展的黄金时代(1912—1919年,民国初年)1、原因: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②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③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热情,④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⑤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

2、表现: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最快(纺织业第一,面粉业第二)3、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1)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推动因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④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1)内容:①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③资本主义工商业(2)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2)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落后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4、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1966-1976)5、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①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保持必要的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④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⑤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内容与意义见必修一纲要)2、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经济体制改革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②特点——包产到户;③安徽、四川率先进行;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4、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背景与原因: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2、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的变化)①衣: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

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中国出现服饰改良产生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和旗袍②食:鸦片战争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③住:北京四合院为中国传统住宅,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区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买办、资本家和达官显贵纷纷仿造花园式洋房。

3、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对礼仪的革新意义重大,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①交际礼仪的变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用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婚俗礼仪的变化——倡导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内容;但这一习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铁路:1881年,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2、近代邮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3、电讯: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了中国近代第一条电报线4、近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新式交通工具?(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电车等)5、近代交通和通讯起步的原因:工业革命成果的扩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国人外改变落后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努力,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6、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比较,有何进步之处?①牵引动力的变化:由人力、畜力、风力转向机械力(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力为动力);②速度更快;③运力更大;④费用更低廉;⑤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7、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①加强了各地的联系;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③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④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⑤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⑥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⑦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三、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1、报纸:①从维新运动时起,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戊戌变法期间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等发挥着制造舆论、唤起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②报刊业发展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报道时事信息,传播知识,宣传教育,开启民智,舆论监督,宣传政治纲领,推动社会政治运动发展,提供休闲和娱乐,促进科学知识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电影:①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

②1931年摄制的《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

3、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4、互联网:中国1993年正式接入互联网,由于政府大力支持,互联网发展极其迅猛专题五、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一、新航路的开辟1、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地区和民族的联系日益密切,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从美洲传到世界的作物有:烟叶、玉米、可可、马铃薯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1、荷兰的殖民扩张活动——“海上马车夫”(17世纪)①竞争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开展海上贸易,在美洲、亚洲等地进行殖民掠夺②荷兰造船业非常发达,凭借一支强大的商船队,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的“海上马车夫”②影响:取代葡、西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北美阿姆斯特丹(即后来纽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2、英国的殖民扩张活动(1)英国是如何成为最大殖民帝国的?①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海军优势②建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③发动商业战争夺取贸易优势和殖民地④进行以黑奴贸易为中心的“三角贸易”,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奴隶贩子(2)英国的殖民方向:北美和印度3、殖民主义的罪恶:掠夺财富,实行种族灭绝政策,采用奴隶制劳动,贩卖黑奴等4、殖民扩张和掠夺是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和掠夺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