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点总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教材小说考点汇总梳理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教材小说考点汇总梳理课件

一、小说人物形象,教材典题整理(必修+选择性必修)
必修上册
《百合花》/茹志娟
1.小说故事中出现百合花被子有什么用意? ①情节上,百合花被子是情节的一部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衬托人物形象。百合花被子把文中主要人物新媳妇、通讯员关联在一起,突出 新媳妇和通讯员百合花般的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
③揭示作品主题。通过百合花被子,既表现了战争时代的军民鱼水情,又歌颂了 人性美、人情美。
【答案】①文本一是小说,可以虚构;文本二是纪实作品,强调真实。
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80页第二单元“单元研习任务”
备考总计划——教考衔接
衔接点四:考查文体及分析与教材计划相同
(22年甲卷)文学类文本(双文本) 文本一《支队政委》(小说):虚构作品 文本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纪实作品
主观题第9题: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 并简要分析。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多次写到“火”,有何作用?
①推动情节发展。写火盆、火炭、火种,连续而来的“火”字,都被林冲的轻轻 一盖盖灭了,连一点火星都没有。这说明草料场里将要烧起的大火,决不是火盆 中的火蔓延而起的,肯定是别有用心的纵火。 ②有利于人物性情的刻画。林冲出门沽酒时“盖炭火”和沽酒回来时“探火种” 的描写,充分地表现了林冲谨小慎微、逆来顺受的性情特点。 ③有利于渲染气氛、映衬人物。如草料场漫天大火,也了林冲胸中熊熊怒火,他 迎着北风,映着烈火,爽快淋漓地斗杀了三个泼贼,一时间,风助火势,火增人 威,汇成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戏剧高潮。
《变形记》/卡夫卡 卡夫卡善用心理和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用人物的喜怒哀乐表现人物特殊复杂 的心理活动,进而表达创作意图。请举出本文中的两例心理描写或细节描写加以分 析说明。

2023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及考点归纳整理

2023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及考点归纳整理

2023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及考点归纳整理※古代文化常识:包括《论语》《诗经》《史记》等经典著作的作者、内容、地位等,以及古代文人的生平、作品、思想等。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主要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和人生哲学。

《论语》共二十篇,每篇以一个主题或一个人物命名,如《学而》《为政》《子路》等。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三百零五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地方民歌,雅是朝廷或贵族的正统乐歌,颂是祭祀天地祖先或周王室的礼乐歌。

《诗经》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记载了从上古传说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部分。

本纪是记载各朝代君主的政治生涯和功过得失,表是记载年代和官制,书是记载各种专题性的历史资料,世家是记载有姓氏世系的贵族和重要政治集团的历史,列传是记载各种杰出人物或群体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言行。

《史记》以其广博的视野,深刻的分析,生动的描写,成为中国史学的典范。

-古代文人指那些以文学创作或文化活动为主要职业或业余爱好的人士,他们大多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

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屈原、曹操、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古代文人。

※古诗词鉴赏包括古诗词的体裁、题材、风格、意境、情感、主题、语言、技巧等方面的分析和评价。

-体裁:古诗词按照形式结构和音律规律的不同,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是指先秦至唐代初期的一种自由形式的诗歌,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如《诗经》《楚辞》等。

近体诗是指唐代以后的一种有固定格式和韵律的诗歌,按照字数和韵律可以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

绝句是四句一首,每句五言或七言,共有二十字或二十八字,只押一种韵。

律诗是八句一首,每句五言或七言,共有四十字或五十六字,按照平仄和韵脚有严格的规定。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整理大全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整理大全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整理大全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整理一高考英语重点语法总结: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一)直接引述别人的原话,叫做直接引语;用自己话转述别人的话,叫做间接引语。

间接引语一般构成宾语从句。

直接引语必须放在引号内,间接引语则不用引号。

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时,除将引语部分变成宾语从句外,还必须对直接引语中的人称、时态、指示代词、时间状语、地点状语等进行改变。

1.时态的变化:直接引语变为间接引语时,通常受转述动词said,asked等的影响而使用过去化的时态,即把原来的时态向过去推,也就是一般现在时变为一般过去时,现在进行时变为过去进行时,等等。

例如:Tom said to me,“My brother is doing his homework.”→Tom said to me that his brother was doing his homework.2.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时间状语、地点状语等等的变化:根据意义进行相应的变化,例如:She asked Jack,“Where have you been?”→S he asked Jack where he had been.He said,“These books are mine.”→He said that those books were his.(二)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时,都使用陈述语序,但是因为原句的句式不同,所以变成间接引语时所用的连词会有所不同。

直接引语如果是一般疑问句,用连接词whether或if;如果是特殊疑问句,则用疑问词引导间接引语。

转述的动词一般用asked,可以在其后加上一个间接宾语me,him,her,us等。

如:She said,“Is your father at home?”→She asked me if/whether my father was at home.“What do you do every Sunday?”My friend asked me.→My friend asked me what I did every Sunday.直接引语如果是祈使句,改为间接引语时,要将祈使句的动词原形变为带to的不定式,并在不定式的前面根据原句的语气(即请求或命令)加上ask,tell,order等动词,如果祈使句为否定式,则在不定式前加not。

202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考点培优训练复习任务群6古代诗歌鉴赏练案53分析诗歌的情感内涵

202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考点培优训练复习任务群6古代诗歌鉴赏练案53分析诗歌的情感内涵

练案53分析诗歌的情感内涵一、(2023·湖北高三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岸贫①梅尧臣无能事耕获,亦不有鸡豚。

烧蚌晒槎沫②,织蓑依树根。

野芦编作室,青蔓与为门。

稚子将荷叶,还充犊鼻裈③。

此诗作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当时北宋边患严峻,朝廷每年供给契丹、西夏大量的绢币。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批农民破败流徙。

②槎沫:水上漂浮的零枝断梗。

③犊鼻裈:短裤,或称围裙,因形如犊鼻,故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河岸边贫苦人家失去了土地,无法耕种与收获,也没有办法饲养鸡豚。

B.他们用晒干的断梗枯枝烧蚌蛤吃,用“野芦”“青蔓”搭建居住的地方。

C.小孩子们把荷叶穿在身上充当短裤,刻画了小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形象。

D.全诗只描绘场景,客观直白,未加任何评论,让读者自己思考。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

(6分)二、(2023·河北沧州校联考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9分)念奴娇·垂虹亭朱敦儒放船纵棹,趁吴江风露,平分秋色。

帆卷垂虹波面冷,初落萧萧枫叶。

万顷琉璃,一轮金鉴,与我成三客。

碧空寥廓,瑞星银汉争白。

深夜悄悄鱼龙,灵旗收暮霭,天光相接。

莹澈乾坤,全放出、叠玉层冰宫阙。

洗尽凡心,相忘尘世,梦想都销歇。

胸中云海,浩然犹浸明月。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放船纵棹”三句,写出词人在金秋之际乘舟泛江,“放”“纵”二字表现出无拘无束、随心而行的情趣。

B.“与我成三客”化用李白《月下独酌》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但意境有别,韵味各异。

C.“叠玉层冰宫阙”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冰清玉洁的景象,表达出词人对神仙生活的向往之情。

D.这首词清畅旷达,想象奇特,文采斐然,在皎洁莹白的水月光影中,营造出高远超凡的艺术境界。

4.本词和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都描写了月下泛舟的情形,抒发了词人的情思,请比较其情感的异同。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资料 综合文言文考点知识集锦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资料 综合文言文考点知识集锦

一、大纲要求掌握的文言实词二、常见虚词在课文中的用法一、【之】(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如: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蔺列传》(之:我)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之:我)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之:我)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之:你)2)指示代词,这,此。

例如: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②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③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蔺列传》(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如: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勾践灭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主谓短语或分句的独立性。

例如: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勾践灭吴》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如: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如: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③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三)动词,到……去。

例如: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重点词语含义用法辨析考点解析(课件)

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重点词语含义用法辨析考点解析(课件)

• 二.题干解析 • 下列句子中的“××”和文中画横线(或加点)处的“××”,含义(用法 /含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比较点:含义、用法或含义和用法 • 三.解题方法 • 1.掌握多义词的义项,能结合语境巧妙分析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等。 • 2.掌握词性,从语境的结构中分析词语的词性,一般词性不同,用法不同, 意义也不同。 • 3.比较语境,分析结构。确定成分,明确用法和意义。 • 4.比较语境,确定语义的范围和对象,弄清特指和泛指。
• 2.引申义 • 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 ) • a.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深”:深奥。 •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深”深入。 • c.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深”:深刻。 • d.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深”:(感情)厚,(关系)密 切。 • e.夜已经很深了。“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2023新高考Ⅱ卷20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 扰也很容易,只需戴上耳机。可是最近,樊女士发现,自从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 入睡以来,耳朵里开始有了“嗡嗡嗡”的耳鸣声。去医院一看,居然是过度使用 耳机造成的突发性耳聋。那么,使用耳机应该把握什么“度”呢?医学研究告诉 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即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60%,时间要 限制在60分钟以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 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但事 实上,过度使用耳机的危害,还可能逐渐升级。 1.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 C.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答案】B

最新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 考点五文言虚词、句式用法归纳

最新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 考点五文言虚词、句式用法归纳

[跟踪快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 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 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 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 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 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 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 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 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 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 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
《魏略》上说:刘备驻军于樊城。当时曹公(曹操)刚刚平定黄河以北(袁绍), 诸葛亮知道荆州将是第二个受敌(的地方),但刘表性格比较和缓,不通晓 军事。诸葛亮于是往北去见刘备,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 轻,(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军内升帐完毕,其他的宾客都走了, 只有诸葛亮留了下来,刘备也不问他想要说什么。刘备喜好制作饰物,当 时正好有人把髦牛尾送给了刘备,刘备于是自己动手编织。(于是)诸葛亮 进言说:“英明的将军应当有更远大的志向,怎能只是制作饰物呢!”刘 备知道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于是扔下毦回答说:“和你怎么说呢!我姑 且用它来忘记忧愁罢了。”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仆使方工思以.辑药其淬梗之概以.永其人 B.是穷即且孔益子坚,“不老坠安青少云怀”之.之志.学也 C.一盖瓢将先自生其.其变.理者学而乎观之 D.子臣不诚尊恐先见人欺于于..百王无而一负人赵之上

2023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

2023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

2023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比喻三要素:本体、喻体、喻词。

3、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4、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等。

其他知识点:1、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逻辑顺序。

2、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

3、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举例法、对比法、喻证法、归谬法。

4、八种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标点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标点符号考题是常出现,它的分类比较多,所以要谨记每个符号使用的方法。

标点符号常见考法是以选择题形式出题,考查内容较为固定,点号的连用、后括号的位置、引号和句末点号的关系等都是重点。

在写作文中标点符号也是核心考点,如果运用不好会影响到作文的分数。

今天*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以及使用的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希望通过*的学习能让大家更清晰的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详细内容如下:1.表概数的地方不能用顿号,但表确数的地方必须有顿号。

2.太短的并列成分间(尤其是约定俗成的词语),无须停顿也不会长生歧异,可不用顿号。

3.并列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等连词,连词前不用顿号。

4.较长的并列成分间可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5.并列词语做谓语、做补语时,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6.并列成分间已有问号或感叹号,不应再用顿号,也不用其他点号。

7.并列的成分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间使用逗号。

关于冒号的使用:1.冒号一般管到句终,若只管到句子中间,则不能用冒号。

2.转述的话不能用冒号。

3.如果后文是应用原话,人称又未发生变化,前文既可用冒号,也可用逗号(“指出”“说明”“证明”和“认为”,这些谓语后一般用逗号。

4.没有比较大的停顿不用冒号。

5.下文和提示的内容不一致时,不能用冒号。

高中语文新高考考点复习20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文中形象

高中语文新高考考点复习20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文中形象

练案二十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文中形象一、对点练(2021·广西南宁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好树如诗王剑冰云蒸霞蔚的浮来山①,有一棵庙宇香烟供奉、雷电风涛朝拜的大树。

它托高了浮来山的天际线,冠荫近千平方米。

人们说它是四千岁的“银杏之祖”。

我的目光从日光初照的时刻开始,远远望见那片金黄的绚烂,如十万旌旗迎风。

站立其下,又感觉它像一只昂首展翅的鲲鹏。

那鹏鸟世上罕有,这老银杏树也是人间少见。

它立于浮来三峰之间,根系深扎灰岩之地,一直伸向崖下的清泉峡与卧龙泉。

凸露的根脉,如虎踞龙盘,定力无限。

它那磅礴的气势,如何不是从浮来山上腾起?“绝云气,负青天”,朝着东方逍遥地飞翔。

庄子再生,也会重新发一番“若垂天之云”的慨叹。

数万年前,海浪退却,山脉隆起。

再后来,距今最近的一次冰期结束,大地回暖,新的生命随之诞生。

仿佛身负历史使命的老银杏,人们说它是冰川时代留下的树种。

因而,要以神圣的基座托起它,要以东方的第一缕晨曦映照它,要以大海的波浪推涌它,还要以雄浑的史诗与思想陪伴它。

仰望这棵老银杏树,它是沂蒙的映衬,是日照的地标。

鸟儿们飞过蓝天,到这里会猛然惊讶,或停留,或绕过,或再努力一把,让翅膀越过它的辽阔。

伴随着金黄色的钟声,落叶像鸟儿一般纷飞。

身临其境,有一种隆重的感觉。

落下的一片,是那巨大羽翅的倒影。

这棵老银杏树是雄性的,粗壮、粗狂而放浪;它又是母性的,慈悲、慈爱且安详。

许是命运的安排,以《文心雕龙》闻名的刘勰的故居就在近旁。

刘勰在树下读书,在树下徜徉。

他和树互为知己,他吸收了树的精神,树也带有了他的气息,那是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信念与信念的碰撞。

或是因了老银杏树,才有了庙宇。

从数十级的台阶上去,首先看到的,不是殿堂,而是一棵树,就让人先感受到了一种神圣的威严。

它只在下面是一柱躯干,到上面已分不出哪些是干哪些是枝,枝干互绕,横出旁逸,交错纵横,完全一座层峦叠嶂的奇伟山峰。

风吹过来,树浪推涌,叶片翻飞,萧萧的声响威震四方,不禁让人想起那波涛起伏的大海。

最新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考点二 简明、得体

最新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考点二 简明、得体

考点二简明、得体一、怎样才能表达简明?语言“简明”的本质要求是:能够删掉赘余的语句,消除歧义,做到简要明晰。

“简”反映了量的要求,就是表达尽可能简洁;“明”是对表达效果的要求。

“简明”的考查主要有删改所提供的材料中有重复的文字和无关的信息、变换原语言材料的语体和辨析有歧义的语句,常结合语病的辨析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具体操作中要避免晦涩、歧义、啰嗦,做到井井有条,表达清晰。

[例]下面一段文字有四处重复累赘,请予删除(只填序号)。

要求:删除后应简明连贯,不损害原意。

清晨7时,重庆的①天空微微发亮,参加2018年重庆马拉松赛的运动员已陆续赶到比赛的起点南滨公园②。

为即将开始的③2018年重庆④马拉松赛热身。

在起点处,参加比⑤赛的运动员正在进行准备,⑤慢跑,拉伸韧带,一举一动都显示出专业素养。

虽然比赛还没有开始,⑥尚在安排之中⑦,但空气中已经诱露出一丝如箭在弦的紧张。

应当删除的是…[知识精讲]语言表达简明的方法(1)去次留主:此法常要求考生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原文的意思。

考生要善于找到所给语段的中心句、关键句,以此作为答案的核心内容,删除无关的语句。

(2)辨识歧义:要注意表达时不出现歧义,使意思表达得简要明白,避免误解,实际上强调的是语言的清晰性,解答简明题时要本着“必须保留”原则,可有可无的就无。

答题时可从句中有多义词、指代不明、重音不明、切分不明、关系不清等角度辨识。

(3)删除繁冗:多出现在改错题里。

找到题目中的重复、繁冗的词语并删除掉。

[跟踪快练]1.下面一段话中有重要啰嗦的地方,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必须删除的有哪三处?把要删除部分的序号填在下面的横线上,只填三个。

一个人之所以①会变坏的原因②.除了受到坏的影响外③.更重要的④是他自己没有把握自己⑤.受了坏人的影响⑥,才逐渐变坏的⑦:如果这个人能把握住自己⑧,能抵制多方面的⑨各种⑩坏的⑪影响,那么⑫.他还会变坏吗?删除部分:、、。

2.下面一段文字中画横线的词语,有的必须删去,有的不能删去。

高中考点语文必背知识难点归纳

高中考点语文必背知识难点归纳

高中考点语文必背知识难点归纳随着高考的临近,作为语文科目的考生们也开始着重复习要点和难点,以此来提升自己的成绩。

但是,在众多的重点知识点中,有哪些是必须要掌握的呢?下面,将对高中考点语文必背知识难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文言文翻译文言文是语文考试中的难点,对于许多考生来说都是一大困扰。

因此,对于常考的文言文作品,考生需要掌握其中的翻译原则以及常用词汇。

下面列出常考的文言文作品及其翻译原则和常用词汇:1.《长恨歌》翻译原则:按照主句主谓宾的结构进行翻译,注意其修辞手法(如借代等)。

常用词汇:红颜(美人)、不顾(不管)、凌云壮志(壮志高大)、暗香(隐隐约约的香味)、辽阔(广阔)、如烟往事(过去的事情)等。

2.《滕王阁序》翻译原则:按照主句主谓宾的结构进行翻译,注意诗句的平仄仪式。

常用词汇:半偏沟(小沟)、谗言(中伤之言)、饮冰(吃苦耐劳)、铸钟声(悦耳的钟声)等。

3.《论语》翻译原则:按照主句主谓宾的结构进行翻译,注意其情境和语境。

常用词汇:仁者(有仁德之人)、君子(有道德修养之人)、小人(没有修养的人)、学而时习之(学习应该长期坚持不懈)等。

二、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考试中的重要部分,考生除了要熟记文学史和名家名篇,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诗词的体裁:掌握时代风貌及特点。

2.诗歌的思想内涵:聚焦词作的主题,探究情感表达。

3.词牌的特点:了解各个词牌的起源,以及词牌在词作中的运用。

4.词语的翻译和解读:掌握如何翻译古代用词和掌握其中的多义词语。

三、阅读理解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大多会选取一些时政新闻、社会热点、科技进展等话题。

考生需要在平时的阅读中不断积累相关知识,以便快速理解文章。

注意以下几点:1.运用排除法:将文章无关的部分快速剔除,只留对文章主旨有帮助的部分。

2.挖掘文章中的主题:弄清文章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整理出主题思路。

3.注意文中的转折和前后关系:关注文章中的转折点和前后的联系,整理出逻辑关系。

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考点精讲 复习板块3 语言文字运用

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考点精讲 复习板块3 语言文字运用

第一部分复习板块三一、(2022·高考语文模拟,新编)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为庆祝建党百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融媒体特别节目《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

节目将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可以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

当今时代,互联网发展迅速,音频已成为走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前沿的媒体。

声音凭借着单纯的信息维度,流水般汹涌地涌入听者的身体,更能直击人心。

情感放大是中国特色节目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追寻》将百封家书用震撼人心的讲述和__①__的吟诵传递出人间至美之情。

一封封浸染着父母之恩、夫妻之爱、兄弟之情的家书,透过声音,连着时空,栩栩如生。

《追寻》以一种__②__的方式对经典人物、故事进行了生动演绎,更多革命烈士将被我们了解、认知、传诵。

通过《追寻》,我们认识了裘古怀,“同志们,壮大我们的革命武装力量争取胜利吧!”他的临终遗言__③__,令人动容。

《追寻》展现了信仰的力量、人性的光辉,将红色文化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了出去。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①声情并茂②别出心裁③振聋发聩【解析】第①空,语境修饰“吟诵”,形容吟诵的声音动听,情感充沛,故填“声情并茂”。

声情并茂:(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

第②空,语境强调这种演绎方式构思新颖,故填“别出心裁”。

别出心裁: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第③空,语境强调他的临终遗言有号召力,唤醒了众人,故填“振聋发聩”。

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其他答案,合乎语境亦可得分。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示例)节目以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要求。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纳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纳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纳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纳整理只要你明确考察意图,据熟点迁移,冷静比较,应该果断作决。

因为你必须着眼全局,保证完成全卷。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纳,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纳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比喻三要素:本体、喻体、喻词。

3、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4、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等。

其他知识点:1、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逻辑顺序。

2、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

3、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举例法、对比法、喻证法、归谬法。

4、八种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

语文答题要注意什么高中语文选择题部分有很多字词类的基础知识,这也是同学们失分率较高的一块,为了避免该类题型丢分,大家需要把所有字词、成语、病句等专题做系统梳理复习,统一背诵,区分易混知识点。

基础题如果不能得满分,语文试卷分数不会太高,所以大家要有分分必争的原则,简单题目必得分,难题尽量多得分。

高三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一、成语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2、锲而不舍:比喻做事持之以恒。

锲,用刀雕刻;舍,停止。

二、通假字1、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同“又”。

3、虽有槁暴:同“曝”,晒干。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5、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资质,禀赋。

三、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义:两个词。

用,介词,因为;心,心思。

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

天津市语文高考-考点汇总- 名著阅读

天津市语文高考-考点汇总- 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考点讲解】一、《课标》要求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

主要涉及对作品基本内容、主旨的整体把握;结合作品相关内容,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作品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

设题角度主要从名著故事、经典情节、场景、人物性格、作品主题、结局等方面入手,侧重于对名著内容的分析鉴赏,如对名著的人物形象、结构模式、思想主旨、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作简要的鉴赏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对名著的鉴赏评价能力。

它要求考生在识记作品人物、情节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做出相应的评判。

必考篇目一般为《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边城》《四世同堂》《红岩》《平凡的世界》《雷雨》《欧也妮•葛朗台》《巴黎圣母院》《老人与海》《家》《茶馆》《哈姆雷特》等,兼顾了古今中外,兼顾了小说、散文、话剧,兼顾了传统经典与红色经典。

从高考考查趋势看还会逐步增加名著考查篇目。

二、考查形式单选、双选,填空、简答题兼有,常见的题型有识记辨别类、理解概括类、赏析评点类等。

北京卷还涉及微写作表达。

三、考点讲解(一)名著阅读考向一:客观题。

此种题型考查信息量大,侧重检测考生的识记能力。

这种题型都是一个选项对应一个名著,常在故事情节、经典细节与精彩对白等方面设题,选项主要有两种类型:细节型和理解型。

细节型,即考查名著中的人物、情节有关的某个或某些细节;理解型,即对人物形象、作品主旨、艺术特点等相关需要理解的内容进行考查。

考向二:主观题。

相对于客观题来说,这种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它要求考生对文学名著有更加深入的把握,对主要情节烂熟于心。

高考试卷中设置主观题对文学名著进行考查,一般有三种题型:一是要点识记题,即要求记住名著中的一些要点;二是故事情节概括题,即对名著中某个故事情节作简要的梳理、概括,可以针对全书,可以针对某章节,也可以针对某个具体事件设题;三是人物形象描述题,即针对名著中重要人物形象的某些特征进行描述,考查的对象既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

语文高考知识点列表

语文高考知识点列表

语文高考知识点列表1. 文言文1.1 时文阅读与写作1.2 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对比与联系1.3 古文阅读与鉴赏1.4 古代诗歌鉴赏和写作技巧1.5 古代散文鉴赏和写作技巧1.6 古代小说鉴赏和写作技巧1.7 古代戏剧鉴赏和写作技巧2. 现代文学2.1 现代文学流派的发展与特点2.2 现代散文的阅读与鉴赏2.3 现代小说的阅读与鉴赏2.4 现代诗歌的阅读与鉴赏2.5 现代戏剧的阅读与鉴赏3. 修辞与写作技巧3.1 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3.1.1 比喻与拟人3.1.2 夸张与夸张对比3.1.3 对偶与排比3.1.4 反问与反义疑问3.1.5 以貌取人与典型描写3.1.6 借代与隐喻3.1.7 反复与渲染3.1.8 感官描写与场景刻画3.2 写作技巧与方法3.2.1 论说文写作技巧3.2.2 描写文写作技巧3.2.3 记叙文写作技巧3.2.4 说明文写作技巧3.2.5 应用文写作技巧4. 古代文化与文学4.1 古代思想与文化4.1.1 儒家思想的精髓及其影响4.1.2 道家思想的精髓及其影响4.1.3 墨家思想的精髓及其影响4.1.4 理学思想的精髓及其影响4.1.5 佛家思想的精髓及其影响4.2 古代文学作品4.2.1 唐诗的代表作及其特点4.2.2 宋词的代表作及其特点4.2.3 元曲的代表作及其特点4.2.4 明清小说的代表作及其特点5. 现代文化与文学5.1 现代思潮与文化5.1.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影响5.1.2 魏晋风度的精髓及其影响5.1.3 文学现代化的背景及其影响5.1.4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与启示5.2 现代文学作品5.2.1 鲁迅先生及其代表作品5.2.2 现代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5.2.3 现代诗歌的代表作及其特点5.2.4 现代小说的代表作及其特点5.2.5 现代戏剧的代表作及其特点以上是语文高考知识点的一个简单列表,对每个知识点的详细论述超过1000字的篇幅,具体内容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进行扩展和详细写作。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之形象、语言、技巧和情感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之形象、语言、技巧和情感

古诗鉴赏:形象、语言、技巧和情感一、考题纵览主观简答题。

一般从情感、形象、语言、技巧角度设题。

二、高频考点——鉴赏分析情感1.命题特点一般有三种题型,即: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②诗作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这是前一问的变式,答题时要先回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再回答是怎样表达情感的;③分析情感的变化。

2.解题指津“情感理解题”指的是对主观人物,即诗人情感形象的理解。

其情感形象是通过如下三个途径来表现的:一是写景抒情(情景关系)。

二是以时人、时事、时物来喻己之现状(写人喻己、托物言志)。

三是借助于怀古咏史来表达对现实的鞭挞或讽喻。

①咏史多因事兴感,重在寓历史鉴戒之意,给人以充实具体之感。

②怀古则因触景生情,重在抒今昔盛衰之感,给人以抽象空灵之感。

③用典。

3.解题步骤(1)以时人、时事、时物来喻己之现状时的情感理解思路:通过……表达……。

(2)借助于怀古咏史来表达对现实的鞭挞或讽喻时的情感理解思路:①“咏史”——眼前景象与昔时景象的比较+差异原因+现实意义。

②“怀古”——昔时景象(事例)+实质+所寓道理。

(3)分析情感的变化时的情感理解思路:作者首先借……表达……;而后借……表达……;最后借……表达……。

(4)用典是“咏史抒怀”的一种方式,目的是要借古喻今、讽今或自喻。

因此拟题者在考查考生对作者用典意图的理解时,通常是问有什么意图,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

用典的目的:一是为国家。

多为借古讽今,讽谏君王。

二是为个人。

多为仰慕前人,感怀自己,或者抒发同病之悲等。

答题时应将古人古事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视为今人今事来理解作答。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夕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注]烟景有谁争?【注】〔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

这里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重点考点

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重点考点

在“非虚构”并未流行之时,评论家们便已预言报告文学的消亡。

理由也似乎十分充分:一是报告文学没有像小说、诗歌那样深广的传统根基,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已经无法生存;二是既“报告”又“文学”的作品既会伤害报告又会伤害文学。

第一点理由逻辑上便已经不能自洽,如果报告文学因为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沦入消亡,那么同样为舶来品的“非虚构”又如何有信心在此间驻足。

虽然报告文学是舶来之物,但在本土语境中并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也是事出有因:报告文学既是写实传统的赓续,也是述史传统的现代表达。

第二点理由又恰恰是报告文学的魅力所在,所言“伤害”不如说是一种周全,报告文学既有其报告性(新闻性),又有其文学性,这也是报告文学区别于新闻纪实、小说、散文等体载而独立门户的原因。

2.材料二第一段针对报告文学消亡理由的反驳,充分有力。

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分)①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运用归谬法),指出逻辑错误。

如果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会消亡,那么报告文学和“非虚构”同为“舶来品”却结局不同,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

②破立结合。

批驳他人认为报告文学消亡的理由的同时,也说明报告文学立足的依据。

③用辩证思维阐明问题本质。

“伤害”换-种角度看,其实是“周全”。

(4分。

每答出1点得1分,答出三点得4分)材料二:有的实践论美学学者认为,自然为人类所控制改造、征服和利用,成为顺从人的自然,成为人的“非有机的躯体”,人成为掌握控制自然的主人。

而中国生态美学完全脱离人类生存延续,所以是“无人美学”。

实际上,生态美学也重视人,只不过它所重视的不再是实践论美学中的那种历史、社会、文化,甚至作为“自然的主人”的人,而是一种存在于生态系统之中、具有生态自我的“生态存在”,即“生态人”。

生态美学对于人的论述集中体现在其思想原则上,即批判并超越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人文主义。

简言之,生态美学着力彰显人的生态维度,其核心要义是用生态观来重塑现代人文观和审美观。

实践论美学一直高度重视人,明确提出“人类学本体论的哲学基本命题即是人的命运”,于是“‘人类如何可能’便成为第一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考点总复习资料高三学生很快就会面临连续学业或事业的挑选,面对重要的人生挑选,是否推敲清楚了?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考点总复习资料,期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三语文重要考点复习归纳一、比喻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类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样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类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情势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显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好像、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耸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情势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显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情势是:甲代乙。

不显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干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类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类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二、比拟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情势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画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三、借代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干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干点。

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①特点代本体。

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期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

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

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

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

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

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四、夸张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夸张指为寻求某种表达成效,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情势:①扩大夸张。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缩小夸张。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五、对偶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

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干的短语或句子。

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定和条件等。

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畅快。

2.对偶的几种情势: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类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

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定、条件等关系。

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情势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

也就是说情势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

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六、排比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类似,内容相干、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显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情势:①成分排比。

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报告”,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赢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久“国”下去一样。

②句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强和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浑厚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七、设问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

常常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肯定答案。

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发人们注意,启示人们进行摸索。

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庞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_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_科学的气力、技术的气力。

八、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情势表示肯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成效,句末一样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情势有两种:①用肯定的情势表示否定。

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自豪的呢?②用否定的情势表示肯定。

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高三语文浏览题复习资料(一)论述类文本浏览浏览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期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期’”,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这一讽喻时事、有感而发的观点竟在传播中异化。

有人提出魏晋有所谓“人的觉醒”,并把魏晋时期“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结合起来,“魏晋文学自觉说”在学界影响愈加广泛。

实则不同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当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写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正如程水金教授所说,“文学的自觉”成立的条件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

虽然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进程,新的文体也不断出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

”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产生过坚定。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特别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

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全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入性。

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

探讨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与古代文学共生共长的学术传统,更不能失去对传统的畏敬。

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寻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纵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点,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全性。

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多以曹丕《典论•论文》之“诗赋欲丽”为据,认为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重视表现个人情感,对艺术审美性有了自觉寻求。

事实上“文学的自觉”这一概念并不合适中国文学的实际状态,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自身的审美标准与价值寻求,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言说目的很明确,即言志载道;二是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美有深入认识并自觉寻求。

《文心雕龙•宗经》说六经具有“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叙述特点,说的就是六经的审美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时期,曹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判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想一致,都表达了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终极人生理想。

在中国文学发展,绝大多数时期的绝大部分文人都能始终将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重要目的,这一社会价值被历代作者和读者共同认可。

研究中国文学史,描写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就不能否定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这个根本特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先生提出曹丕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的说法,是嘲讽“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其本意在传播中被异化。

B.主张“魏晋文学自觉说”的学者认为,在魏晋时期产生了“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其观点在学界影响很广泛。

C.中国古代文学从一开始就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不同,它担当着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

D.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由于新的文体不断出现,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进程,但其言志载道的传统并没有产生过坚定。

答案D解析将“新的文体不断出现”表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进程”的原因,属于强加因果。

2.下列知道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近代以前没有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中国文人学习及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经史、诸子、辞赋等,其中六经、诸子只是含有文学因素的作品。

B.20世纪以来,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对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

C.研究中国文学史,不能用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来破坏中国文学的完全性和深入性,否定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及其价值。

D.如果将中国古代经典中以原道、载道为价值寻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纵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会失去自身特点。

答案A解析从原文来看,“六经、诸子只是含有文学因素的作品”并非作者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知道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写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并不存在一个永恒不变且中外适宜的“文学”概念。

B.曹丕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与《左传》的“三不朽”思想一致,都表达了期望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人生理想。

C.魏晋时期并未产生“文学的自觉”,由于如果对文辞之美的自觉寻求是“文学的自觉”的话,那么这种自觉从先秦文学就已开始了。

D.中国古代文人都把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重要目的,中国古代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自觉”时期。

答案D解析“中国古代文人都”说法毛病,文中是“绝大多数时期的绝大部分文人”。

浏览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有的学者虽然承认“地方史研究方法的参与无疑会更加有效地回答人们脑海里被抽象化的‘政治’如何在一些普通中国人的具体行动中产生作用的问题”的观点,但同时却担忧地方史“难以回答政治为何会在超地区的范畴内如此前无古人地改变着全部生活世界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