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审计操作手册

合集下载

内部审计操作手册

内部审计操作手册

内部审计操作手册第一章:内部审计概述 (2)1.1 内部审计的定义与作用 (2)1.1.1 内部审计的定义 (2)1.1.2 内部审计的作用 (2)1.2 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 (3)1.2.1 起源阶段 (3)1.2.2 发展阶段 (3)1.2.3 成熟阶段 (3)1.2.4 创新阶段 (3)第二章:内部审计理论基础 (3)2.1 内部审计的基本原则 (3)2.2 内部审计的目标与范围 (4)2.3 内部审计的方法论 (4)第三章:内部审计组织结构 (5)3.1 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与职责 (5)3.1.1 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 (5)3.1.2 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 (5)3.2 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 (6)3.2.1 专业知识 (6)3.2.2 个人品质 (6)3.3 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与发展 (6)3.3.1 培训内容 (6)3.3.2 培训形式 (6)3.3.3 发展规划 (6)第四章:内部审计作业流程 (7)4.1 内部审计计划与准备 (7)4.2 内部审计实施与记录 (7)4.3 内部审计报告与反馈 (8)第五章: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 (8)5.1 文件审查与实地调查 (8)5.2 分析性程序与内部控制测试 (8)5.3 抽样审计与非抽样审计 (9)第六章:企业业务循环内部审计 (9)6.1 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 (9)6.2 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 (10)6.3 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 (10)第七章:建设项目内部审计 (11)7.1 建设项目审计的目标与内容 (11)7.1.1 建设项目审计的目标 (11)7.1.2 建设项目审计的内容 (11)7.2 建设项目审计的程序与方法 (11)7.2.1 建设项目审计的程序 (11)7.2.2 建设项目审计的方法 (12)7.3 建设项目审计的案例分析 (12)第八章:合规性审计 (13)8.1 合规性审计的概念与范围 (13)8.2 合规性审计的程序与方法 (13)8.3 合规性审计的案例分析 (14)第九章:保证性审计 (14)9.1 保证性审计的定义与目标 (15)9.1.1 保证性审计的定义 (15)9.1.2 保证性审计的目标 (15)9.2 保证性审计的程序与方法 (15)9.2.1 保证性审计的程序 (15)9.2.2 保证性审计的方法 (15)9.3 保证性审计的案例分析 (16)第十章:绩效达标/提高审计 (16)10.1 绩效达标/提高审计的概述 (16)10.2 绩效达标/提高审计的程序与方法 (17)10.2.1 审计程序 (17)10.2.2 审计方法 (17)10.3 绩效达标/提高审计的案例分析 (17)第十一章:内部审计管理 (18)11.1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18)11.2 内部审计风险与应对 (19)11.3 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与改进 (19)第十二章: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同 (19)12.1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 (20)12.2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同流程 (20)12.3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案例分析 (20)第一章:内部审计概述1.1 内部审计的定义与作用1.1.1 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其运营。

内部控制审计操作手册

内部控制审计操作手册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内部控制审计操作手册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目录第一章获取审计业务约定书 (1)一、获取审计业务约定书 (1)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内容 (1)三、连续审计 (2)四、审计业务约定条款的变更 (2)五、业务约定书的文档记录 (3)第二章建立审计项目组 (3)一、项目小组成员的要求 (3)二、组建项目小组的考虑 (3)三、管理、指导、并监督项目小组 (4)四、项目小组成员的角色及责任 (5)第三章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6)一、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必要性 (6)二、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程度 (7)三、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主要内容 (7)3.1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7)3.1.1行业因素 (8)3.1.2 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 (8)3.1.3 其他外部因素 (8)3.2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9)3.3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10)3.4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 (10)3.5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 (11)四、了解IT在企业中的角色 (12)4.1了解IT复杂程度 (12)4.2了解IT对我们审计工作的影响 (13)五、如何了解企业及其环境 (13)5.1检阅相关信息 (13)5.2询问企业管理层及其他人员 (14)5.3观察及检查 (14)5.4信息来源 (14)六、确定重大错报风险 (15)七、工作底稿记录 (15)第四章利用专家的工作 (15)一、确定是否利用专家的工作 (16)1.1确定IT专家的介入程度 (17)1.2确定税务专家的介入程度 (17)1.3确定相关行业专家的介入程度 (18)二、利用管理层专家的工作 (18)2.1评价管理层专家的胜任能力、专业素养和客观性 (18)2.2 了解管理层专家的工作 (19)2.3 评价管理层专家的工作是否足以实现审计目的 (20)三、利用事务所的内部专家的工作 (21)四、利用事务所外部专家的工作 (23)五、记录审计工作 (26)第五章了解企业整体的内部控制 (27)一、企业层面控制的内涵 (27)二、企业层面控制对其他控制及其测试的影响 (28)三、了解和评价企业层面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29)3.1与控制环境(即内部环境)相关的控制 (30)3.1.1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 (31)3.1.2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 (31)3.1.3治理层的参与程度 (32)3.2针对管理层和治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而设计的控制 (32)3.3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 (34)3.4对内部信息传递的控制 (35)3.5对控制有效性的内部监督(即监督其他控制的控制)和内部控制评价 (35)3.5.1管理层是否定期地将会计系统中记录的数额与实物资产进行核对 (36)3.5.2管理层是否为保证内部审计活动的有效性而确立了相应的控制 (36)3.5.3管理层是否建立了相关的控制以保证自我评价或定期的系统评价的有效性 (36)3.5.4管理层是否建立了相关的控制以保证监督性控制能够在一个集中的地点有效进行(如共享服务中心等) (36)3.6集中化的处理和控制(包括共享的服务环境) (36)3.7监督经营成果的控制 (37)四、企业层面控制对其他控制及其测试的影响 (38)五、如何了解企业层面控制 (39)5.1了解企业层面控制的方法 (39)5.2审计证据的考虑和了解企业层面控制的范围 (39)六、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40)七、工作底稿记录 (40)第六章识别舞弊风险并确定应对措施 (40)一、识别舞弊风险的相关要求 (40)二、识别舞弊风险的主要程序及考虑因素 (41)2.1组织项目组讨论 (42)2.2就舞弊风险询问管理层和其他人员 (42)2.2.1询问管理层 (42)2.2.2询问内部审计人员 (43)2.2.3询问内部其他人员 (44)2.2.4询问治理层 (44)2.3考虑舞弊风险因素 (45)2.4考虑异常关系或偏离预期的关系 (45)2.5考虑其他信息 (45)三、识别由于舞弊而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45)3.1收入确认 (46)四、应对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46)4.1总体应对措施 (46)4.2特别措施 (46)五、应对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措施 (47)六、应对与关联方有关的由于舞弊而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措施 (47)七、对审计其他方面的影响 (48)第七章确定重要性水平 (48)一、了解确定整体重要性水平需做的考虑 (48)1.1确定整体重要性水平时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展望与预期 (49)1.2整体重要性水平的恰当基准 (49)1.2.1是否存在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项目 (49)1.2.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以及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 (49)1.2.3治理层的看法和预期 (49)二、了解确定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需做的考虑 (50)三、了解确定实际执行重要性水平(可容忍误差)需做的考虑 (50)四、确定整体重要性水平 (50)4.1定义整体重要性水平时确定应用适当百分比的税前利润 (51)4.1.1上市企业或重要项目 (51)4.1.2非重要项目 (51)4.2当税前利润作为计量基准不恰当时确定应用适当百分比的计量基础 (51)五、确定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 (52)六、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 (52)七、在审计过程中修改重要性水平 (53)第八章识别重大账户、重大列报及相关认定 (53)一、识别重大账户、重大列报及其相关认定 (53)1.1重大账户或列报 (53)1.2确定重大账户或列报的金额标准 (53)1.3确定重大账户或列报的性质考虑 (54)1.3.1重大账户或列报的性质确定 (54)1.3.2考虑已识别的固有风险 (54)1.3.3评价财务报表项目及附注的错报风险因素 (54)1.4有关账户的其他考虑因素 (55)二、确定相关认定 (55)2.1利润表科目的重要账户的相关认定 (56)2.2资产负债表重要账户的相关认定 (56)2.3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认定 (56)三、更新我们确定的重大账户或列报及相关认定 (57)第九章识别重大业务流程和重大列报流程 (57)一、识别业务流程 (57)1.1常规的业务流程 (58)1.2非常规的业务流程 (58)1.3估计的业务流程 (58)二、确定重大流程 (58)2.1确定重大业务流程 (58)2.2对重大估计业务流程的考虑 (59)2.3重大列报流程 (59)三、识别相关信息系统 (60)第十章关于集团审计的特殊考虑 (60)一、了解集团及其环境、集团组成部分及其环境 (60)二、了解集团及其组成部分的内部控制 (61)三、集团管控风格的影响 (62)四、确定重要性水平以及可容忍误差 (62)4.1确定集团整体财务报表重要性 (63)4.2确定集团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可容忍误差) (63)4.3确定组成部分可容忍误差 (63)五、确定重要组成部分 (64)5.1根据规模确定 (65)5.2根据特定性质或情况确定 (65)5.3不重要组成部分 (65)六、识别重大账户、重大列报及其相关认定 (65)七、组成部分内部控制审计策略 (66)八、设定组成部分审计策略的标准 (66)第十一章了解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过程以及利用他人的工作 (67)一、了解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过程 (67)二、利用他人的工作 (68)2.1对专业胜任能力和客观性的考虑 (68)2.1.1专业胜任能力和客观性对可利用他人工作程度的影响 (68)2.2对利用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特殊考虑 (69)2.2.1评价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69)2.2.2评价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 (70)2.3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成果 (71)2.4确定利用他人工作的范围 (74)2.5测试由他人执行的部分工作 (74)三、工作底稿记录 (75)第十二章评价企业层面控制测试 (75)一、间接的企业层面控制 (75)二、应对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董事会、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的控制 (76)三、控制环境 (77)四、充当业务层面控制的直接企业层面控制 (77)五、工作底稿记录 (77)第十三章了解重大业务流程和重大列报流程 (78)一、考虑企业层面控制对重大业务流程和重大列报流程的影响 (78)二、识别重大业务流程和重大列报流程的关键流程 (78)2.1信息来源 (80)2.2询问 (80)2.3观察和检查 (80)2.4对服务机构的考虑 (81)三、在重大业务流程和重大列报流程中识别可能出错项 (81)3.1如何识别可能出错项 (82)3.2将可能出错项联系到相关认定 (83)3.3特别风险和可能出错项 (83)3.4 IT方面的可能出错项 (83)四、识别与审计相关的控制活动 (84)4.1相关的控制的种类 (84)4.2如何开始识别相关控制 (84)4.3对识别降低特别风险的控制的特殊考虑 (84)五、对了解不同性质的重大业务流程的具体考虑 (85)5.1重大业务流程的种类 (85)5.2相关控制活动 (86)5.2.1管理层对专家的利用 (87)5.2.2假设 (87)5.2.3改变会计估计的方法 (87)5.2.4估计的不确定性 (88)六、对了解重大列报流程的特殊考虑 (88)6.1重大会计账户的列报 (88)6.2财务报表决算过程的列报 (88)第十四章执行穿行测试 (89)一、执行穿行测试 (89)1.1穿行测试的程序 (90)1.2与穿行测试过程中进行的询问相关的考虑 (90)1.3对穿行测试的结果得出结论 (91)1.4对控制有效性的初步评价 (91)二、穿行测试的特殊考虑 (92)2.1会计估计的流程 (92)2.2关于降低重大错报风险的控制的穿行测试的考虑 (92)2.3在执行穿行测试时利用他人工作 (93)2.4针对自动化程序里的数据和交易信息 (93)第十五章选择、测试内部控制 (93)一、选择拟测试的控制的基本要求 (94)二、选择拟测试的控制的考虑因素 (94)2.1选择适当的控制测试 (94)2.1.1控制的目标和分类 (95)2.1.1.1预防性控制和检查性控制 (95)2.1.1.2手工控制和自动执行的控制 (95)2.2确认已选测试的控制与审计相关 (97)2.3评估已选测试的控制是否充分敏感 (97)三、与控制相关的风险 (99)四、控制测试的程序的性质 (100)4.1询问 (100)4.2观察 (100)4.3检查 (100)4.4重新执行 (101)五、控制测试的时间安排 (102)5.1期中测试的两种方法 (102)5.2是否测试被取代的控制 (103)5.3期中测试和前推程序 (103)5.4针对信息技术一般控制(ITGCs)和应用控制的前推程序 (104)5.5集团内部控制审计中实施前推程序的考虑 (104)六、控制测试的范围 (105)6.1影响测试范围的因素 (105)6.2抽样方法的一般考虑 (105)6.3样本参考量 (106)6.3.1测试人工控制的最小样本规模 (106)6.3.2测试应用控制的最小样本规模 (107)6.4追加控制测试 (107)七、执行内部控制测试 (108)7.1执行控制测试的一般考虑 (108)7.2审计证据质量的额外考虑 (108)八、评价控制偏差 (108)8.1确认控制偏差 (108)8.2确定控制偏差的属性 (109)8.3确定审计应对措施 (110)九、工作底稿记录 (110)第十六章了解和评价财务报告流程(FSCP) (111)一、了解和评价财务报告流程过程 (111)1.1财务报告流程了解程度 (111)1.2对财务报告流程进行了解的起点 (112)1.3了解和评价财务报告流程的程序 (113)1.3.1了解财务报告流程的子过程 (113)1.3.1.1编制试算平衡表并进行任何必要的合并 (113)1.3.1.2生成、授权和记录记账分录 (113)1.3.1.3编制财务报表及相关列报 (113)1.4识别可能出错项 (114)1.5识别和了解财务报告流程中的控制活动 (114)1.6初步评价控制的有效性 (115)第十七章了解、穿行测试、测试和评估IT一般控制 (115)二、信息系统环境中的控制测试 (116)2.1信息系统审计策略的确定 (116)2.2信息系统一般控制测试 (117)2.3系统应用控制测试 (119)三、控制测试底稿 (120)附件一信息系统环境复杂度判断指引 (120)附件二信息系统环境控制测试底稿 (122)第十八章评价内部控制缺陷 (123)一、控制缺陷的分类 (123)二、内部控制缺陷评价时的一般考虑 (124)2.1衡量缺陷严重性的标准 (124)2.2充分考虑缺陷组合 (124)2.3补偿性控制 (124)2.4考虑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结果 (124)三、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评价标准 (124)3.1定量标准 (125)3.2定性标准 (125)四、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评价标准 (126)五、内部控制缺陷评价程序 (127)六、内部控制缺陷评价的特殊考虑 (130)6.1对信息系统一般控制的考虑 (130)6.2对企业层面控制缺陷评价的考虑 (131)6.3与其他缺陷一同进行评价 (131)6.4内部控制缺陷评价的其他关注领域 (132)七、内部控制缺陷整改 (132)八、工作底稿记录 (132)第十九章完成审计工作 (133)二、取得管理层的书面声明 (134)三、与企业沟通控制缺陷 (135)四、形成审计意见 (136)第二十章出具审计报告 (137)一、出具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137)二、出具非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138)2.1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138)2.2否定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139)2.3无法表示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139)三、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重大限制 (140)四、对期后事项的考虑 (140)五、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的衔接 (141)第一章获取审计业务约定书在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开始前,我们应先确定我们已遵循了风险管理委员会拟订的《业务承接制度--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操作规程》,评估客户承接/保持程序的结论以确定其对我们审计风险评估及审计策略的影响,确定客户承接/保持决定是适当的。

内部审计操作手册

内部审计操作手册

公司内部审计操作手册内部审计是公司内部经济监督的一种形式,是公司审计室在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依照国家有关法规和公司有关规章制度,独立、客观地监督、评价公司及其下属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检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性,评估企业经营风险,以达到查错防弊、防范和降低经营风险、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所谓真实性,是指企业的财务会计、统计等记录必须如实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成果,必须按照国家相关的经济法规、政策和公司董事会的有关规定,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所谓合法性,是指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必须符合国家相应的法规、政策条例,必须符合公司董事会决议及公司的有关规章制度。

所谓效益性,是指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必须围绕如何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劳动效率而进行。

【审计工作的基本原则】《内审条例》所称的基本原则为:“依法”是指依据国家颁布的审计、财经、税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在此还包括公司董事会决议、公司的有关规章制度等进行审计。

“独立”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人员方面的独立性.在组织上的地位,必须使它能圆满地履行其审计职责,即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公司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独立于公司内所有经营管理活动;内部审计独立开展审计工作,不受其它部门的干涉,审计工作的范围和深度不应受到影响和限制;独立地发表审计意见和建议;内部审计负责人的任免须经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批准,审计委员会应赋予审计人员一定的职责权限。

“客观”是指审计工作中所收集的审计证据以及对“审计发现”的表述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如实。

审计工作重调查研究,重审计证据,即审计过程中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实事求是,注重证据,不夸大或缩小事实.“公正"是指审计报告中的审计意见、审计结论应恰如其分,不偏不倚,保证充分的公允性。

坚持证据确凿,结论公正,评价合理,建议中肯。

【审计机构及人员】公司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是公司内部审计的权力机构。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解读与操作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解读与操作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解读与操作指引》一、引言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企业内部控制是保障企业健康发展和资产安全的重要手段,而审计政策则是确保内部控制有效运作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进行深入解读,并提供操作指引,以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和应用该政策。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和重要性1. 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和定义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管理层为实现经营目标,保障资产安全,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而建立和持续运作的一系列机制和制度。

它涵盖了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等方面,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和保障。

2. 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良好的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它可以有效防范和降低风险,提高经营效率,增强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良好的内部控制也是企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和合规性,为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保障。

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的意义和内容1.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的意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是为了保障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运作情况,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和监督的制度和规范。

它的建立和执行有助于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加以改进和完善,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的内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通常包括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和原则、审计程序和方法、审计报告的编制和提交、审计结果的跟进和整改等内容。

它要求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审计和评价,以确保其符合法律法规和管理要求,能够有效应对各类风险和挑战。

四、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的操作指引1. 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企业应当制定明确的内部控制审计政策,明确审计的范围、目标、程序和方法,以及责任人和时间安排等内容。

审计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特点和实际情况,确保符合企业的经营需求和管理要求。

2. 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在审计政策的指导下,企业应当组织内部或外部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进行全面、系统的审计和评价。

企业内部审计实务操作指南

企业内部审计实务操作指南

企业内部审计实务操作指南第1章内部审计概述 (3)1.1 内部审计的定义与作用 (4)1.2 内部审计的基本原则与规范 (4)1.3 内部审计的组织架构与职责 (4)第2章内部审计程序与方法 (5)2.1 审计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5)2.1.1 确定审计范围与目标 (5)2.1.2 评估审计风险 (5)2.1.3 制定审计方案 (5)2.1.4 审计计划的实施 (5)2.2 审计证据的收集与分析 (5)2.2.1 收集审计证据 (5)2.2.2 分析审计证据 (5)2.2.3 评估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6)2.3 审计报告的编写与发布 (6)2.3.1 审计报告的编写 (6)2.3.2 审计报告的审批与发布 (6)2.4 审计决定的落实与跟踪 (6)2.4.1 落实审计决定 (6)2.4.2 跟踪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 (6)2.4.3 反馈审计决定的执行结果 (6)第3章财务审计实务操作 (6)3.1 财务报表审计 (6)3.1.1 审计目标 (6)3.1.2 审计程序 (6)3.1.3 审计内容 (7)3.2 现金流审计 (7)3.2.1 审计目标 (7)3.2.2 审计程序 (7)3.2.3 审计内容 (7)3.3 存货与固定资产审计 (7)3.3.1 审计目标 (7)3.3.2 审计程序 (8)3.3.3 审计内容 (8)第4章运营审计实务操作 (8)4.1 生产运营审计 (8)4.1.1 审计目标 (8)4.1.2 审计程序 (8)4.1.3 审计要点 (9)4.2 采购与供应链审计 (9)4.2.1 审计目标 (9)4.2.3 审计要点 (9)4.3 销售与收款审计 (9)4.3.1 审计目标 (9)4.3.2 审计程序 (9)4.3.3 审计要点 (10)第5章合规审计实务操作 (10)5.1 法律法规合规审计 (10)5.1.1 审计目标 (10)5.1.2 审计程序 (10)5.1.3 审计要点 (10)5.2 内部控制审计 (11)5.2.1 审计目标 (11)5.2.2 审计程序 (11)5.2.3 审计要点 (11)5.3 风险管理审计 (11)5.3.1 审计目标 (11)5.3.2 审计程序 (11)5.3.3 审计要点 (11)第6章信息科技审计实务操作 (12)6.1 信息系统审计 (12)6.1.1 审计目标 (12)6.1.2 审计程序 (12)6.1.3 审计方法 (12)6.2 信息安全审计 (12)6.2.1 审计目标 (12)6.2.2 审计程序 (12)6.2.3 审计方法 (13)6.3 数据分析与挖掘审计 (13)6.3.1 审计目标 (13)6.3.2 审计程序 (13)6.3.3 审计方法 (13)第7章人力资源审计实务操作 (13)7.1 人力资源管理审计 (13)7.1.1 审计目标 (13)7.1.2 审计程序 (13)7.1.3 审计内容 (14)7.2 薪酬福利审计 (14)7.2.1 审计目标 (14)7.2.2 审计程序 (14)7.2.3 审计内容 (14)7.3 培训与发展审计 (14)7.3.1 审计目标 (15)7.3.2 审计程序 (15)第8章项目审计实务操作 (15)8.1 项目立项审计 (15)8.1.1 审计目的 (15)8.1.2 审计程序 (15)8.1.3 审计要点 (16)8.2 项目执行审计 (16)8.2.1 审计目的 (16)8.2.2 审计程序 (16)8.2.3 审计要点 (16)8.3 项目验收审计 (16)8.3.1 审计目的 (16)8.3.2 审计程序 (16)8.3.3 审计要点 (17)第9章合同审计实务操作 (17)9.1 合同签订审计 (17)9.1.1 审计目标 (17)9.1.2 审计程序 (17)9.1.3 审计要点 (17)9.2 合同履行审计 (17)9.2.1 审计目标 (17)9.2.2 审计程序 (18)9.2.3 审计要点 (18)9.3 合同变更与解除审计 (18)9.3.1 审计目标 (18)9.3.2 审计程序 (18)9.3.3 审计要点 (18)第10章审计质量保证与改进 (19)10.1 审计质量控制 (19)10.1.1 审计质量控制概述 (19)10.1.2 审计质量控制要素 (19)10.1.3 审计质量控制措施 (19)10.2 审计问题整改 (19)10.2.1 审计问题整改的重要性 (19)10.2.2 审计问题整改程序 (19)10.2.3 审计问题整改的注意事项 (20)10.3 审计成果运用与持续改进 (20)10.3.1 审计成果运用 (20)10.3.2 审计成果共享与交流 (20)10.3.3 持续改进 (20)第1章内部审计概述1.1 内部审计的定义与作用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内部设立专门机构或人员,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运用审计方法,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与执行、风险管理、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合规性等方面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估和监督的活动。

内部审计工作手册

内部审计工作手册

[XX]集团内部审计工作手册编制日期审核日期审批日期批准日期修订记录目录1内部审计组织架构、职责权限及行为准则1.1内部审计组织架构-------------------------------------------------- 31.2内部审计职责权限-------------------------------------------------- 31.3内部审计行为准则-------------------------------------------------- 52内部审计工作程序2.1内部审计项目角色分工、岗位职责------------------------------------ 72.2内部审计系统、领域及流程------------------------------------------- 92.3内部审计项目类型及工作程序2.3.1内部审计项目类型------------------------------------------- 102.3.2内部审计项目通用工作程序----------------------------------- 122.3.3 A类内部审计项目工作程序----------------------------------- 132.3.4 B类内部审计项目工作程序----------------------------------- 282.3.5 C类内部审计项目工作程序----------------------------------- 292.3.6 D类内部审计项目工作程序----------------------------------- 312.3.7 E类内部审计项目工作程序----------------------------------- 322.3.8 F类内控自我评估项目工作程序------------------------------- 352.3.9 F类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工作程序--------------------------- 36 3内部审计方法及审计取证规范要点--------------------------------------- 394内部审计工作底稿书写规范--------------------------------------------- 455内部审计评估标准5.1缺陷风险等级及评估标准------------------------------------------- 515.2流程风险等级及评估标准------------------------------------------- 515.3内部审计配合度等级及评估标准------------------------------------- 526 内部审计工作手册维护机制---------------------------------------------- 541内部审计组织架构、职责权限及行为准则1.1内部审计组织架构1.1.1 集团审计部负责履行内部审计组织职责及系统建设与运行。

内部控制审计操作手册

内部控制审计操作手册

内部控制审计操作⼿册⽬录第⼀章获取审计业务约定书 (1)⼀、获取审计业务约定书1⼆、部控制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容1三、连续审计2四、审计业务约定条款的变更2五、业务约定书的⽂档记录3第⼆章建⽴审计项⽬组3⼀、项⽬⼩组成员的要求3⼆、组建项⽬⼩组的考虑3三、管理、指导、并监督项⽬⼩组4四、项⽬⼩组成员的⾓⾊及责任5第三章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6⼀、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必要性6⼆、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程度7三、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主要容73.1⾏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7 3.1.1⾏业因素83.1.2 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83.1.3 其他外部因素83.2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性质93.3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103.4被审计单位的⽬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103.5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11四、了解IT在企业中的⾓⾊124.1了解IT复杂程度124.2了解IT对我们审计⼯作的影响13五、如何了解企业及其环境135.1检阅相关信息135.2询问企业管理层及其他⼈员145.3观察及检查145.4信息来源14六、确定重⼤错报风险15七、⼯作底稿记录15第四章利⽤专家的⼯作15⼀、确定是否利⽤专家的⼯作161.1确定IT专家的介⼊程度171.2确定税务专家的介⼊程度171.3确定相关⾏业专家的介⼊程度18⼆、利⽤管理层专家的⼯作182.1评价管理层专家的胜任能⼒、专业素养和客观性18 2.2 了解管理层专家的⼯作192.3 评价管理层专家的⼯作是否⾜以实现审计⽬的20三、利⽤事务所的部专家的⼯作21四、利⽤事务所外部专家的⼯作23五、记录审计⼯作26第五章了解企业整体的部控制27⼀、企业层⾯控制的涵27⼆、企业层⾯控制对其他控制及其测试的影响28三、了解和评价企业层⾯部控制的主要容293.1与控制环境(即部环境)相关的控制303.1.1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313.1.2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313.1.3治理层的参与程度323.2针对管理层和治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设计的控制323.3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343.4对部信息传递的控制353.5对控制有效性的部监督(即监督其他控制的控制)和部控制评价353.5.1管理层是否定期地将会计系统中记录的数额与实物资产进⾏核对363.5.2管理层是否为保证部审计活动的有效性⽽确⽴了相应的控制363.5.3管理层是否建⽴了相关的控制以保证⾃我评价或定期的系统评价的有效性363.5.4管理层是否建⽴了相关的控制以保证监督性控制能够在⼀个集中的地点有效进⾏(如共享服务中⼼等) (36) 3.6集中化的处理和控制(包括共享的服务环境) (36)3.7监督经营成果的控制37四、企业层⾯控制对其他控制及其测试的影响38五、如何了解企业层⾯控制395.1了解企业层⾯控制的⽅法395.2审计证据的考虑和了解企业层⾯控制的围39六、识别和评估重⼤错报风险40七、⼯作底稿记录40第六章识别舞弊风险并确定应对措施40⼀、识别舞弊风险的相关要求40⼆、识别舞弊风险的主要程序及考虑因素412.1组织项⽬组讨论422.2就舞弊风险询问管理层和其他⼈员422.2.1询问管理层422.2.2询问部审计⼈员432.2.3询问部其他⼈员442.2.4询问治理层442.3考虑舞弊风险因素452.4考虑异常关系或偏离预期的关系452.5考虑其他信息45三、识别由于舞弊⽽导致的重⼤错报风险453.1收⼊确认46四、应对舞弊导致的重⼤错报风险464.1总体应对措施464.2特别措施46五、应对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措施47六、应对与关联⽅有关的由于舞弊⽽导致的重⼤错报风险的措施47七、对审计其他⽅⾯的影响48第七章确定重要性⽔平48⼀、了解确定整体重要性⽔平需做的考虑481.1确定整体重要性⽔平时财务报表使⽤者的展望与预期491.2整体重要性⽔平的恰当基准491.2.1是否存在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报表使⽤者特别关注的项⽬491.2.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的⽣命周期阶段以及所处⾏业和经济环境49 1.2.3治理层的看法和预期49⼆、了解确定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平需做的考虑50三、了解确定实际执⾏重要性⽔平(可容忍误差)需做的考虑50四、确定整体重要性⽔平504.1定义整体重要性⽔平时确定应⽤适当百分⽐的税前利润514.1.1上市企业或重要项⽬514.1.2⾮重要项⽬514.2当税前利润作为计量基准不恰当时确定应⽤适当百分⽐的计量基础51五、确定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平52六、确定实际执⾏的重要性⽔平52七、在审计过程中修改重要性⽔平53第⼋章识别重⼤账户、重⼤列报及相关认定53⼀、识别重⼤账户、重⼤列报及其相关认定53 1.1重⼤账户或列报531.2确定重⼤账户或列报的⾦额标准531.3确定重⼤账户或列报的性质考虑541.3.1重⼤账户或列报的性质确定541.3.2考虑已识别的固有风险541.3.3评价财务报表项⽬及附注的错报风险因素54 1.4有关账户的其他考虑因素55⼆、确定相关认定552.1利润表科⽬的重要账户的相关认定562.2资产负债表重要账户的相关认定562.3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认定56三、更新我们确定的重⼤账户或列报及相关认定57第九章识别重⼤业务流程和重⼤列报流程57⼀、识别业务流程571.1常规的业务流程581.2⾮常规的业务流程581.3估计的业务流程58⼆、确定重⼤流程582.1确定重⼤业务流程582.2对重⼤估计业务流程的考虑592.3重⼤列报流程59三、识别相关信息系统60第⼗章关于集团审计的特殊考虑60⼀、了解集团及其环境、集团组成部分及其环境60⼆、了解集团及其组成部分的部控制61三、集团管控风格的影响62四、确定重要性⽔平以及可容忍误差624.1确定集团整体财务报表重要性634.2确定集团实际执⾏的重要性(可容忍误差)634.3确定组成部分可容忍误差63五、确定重要组成部分645.1根据规模确定655.2根据特定性质或情况确定655.3不重要组成部分65六、识别重⼤账户、重⼤列报及其相关认定65七、组成部分部控制审计策略66⼋、设定组成部分审计策略的标准66第⼗⼀章了解企业部控制⾃我评价过程以及利⽤他⼈的⼯作67⼀、了解企业部控制⾃我评价过程67⼆、利⽤他⼈的⼯作682.1对专业胜任能⼒和客观性的考虑682.1.1专业胜任能⼒和客观性对可利⽤他⼈⼯作程度的影响682.2对利⽤部审计⼈员⼯作的特殊考虑692.2.1评价部审计⼈员的专业胜任能⼒692.2.2评价部审计⼈员的客观性702.3利⽤部审计⼈员的⼯作成果712.4确定利⽤他⼈⼯作的围742.5测试由他⼈执⾏的部分⼯作74三、⼯作底稿记录75第⼗⼆章评价企业层⾯控制测试75⼀、间接的企业层⾯控制75⼆、应对舞弊导致的重⼤错报风险(包括董事会、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的控制76三、控制环境77四、充当业务层⾯控制的直接企业层⾯控制77五、⼯作底稿记录77第⼗三章了解重⼤业务流程和重⼤列报流程78⼀、考虑企业层⾯控制对重⼤业务流程和重⼤列报流程的影响78⼆、识别重⼤业务流程和重⼤列报流程的关键流程782.1信息来源802.2询问802.3观察和检查802.4对服务机构的考虑81三、在重⼤业务流程和重⼤列报流程中识别可能出错项813.1如何识别可能出错项823.2将可能出错项联系到相关认定833.3特别风险和可能出错项833.4 IT⽅⾯的可能出错项83四、识别与审计相关的控制活动844.1相关的控制的种类844.2如何开始识别相关控制844.3对识别降低特别风险的控制的特殊考虑84五、对了解不同性质的重⼤业务流程的具体考虑855.1重⼤业务流程的种类855.2相关控制活动865.2.1管理层对专家的利⽤875.2.2假设875.2.3改变会计估计的⽅法875.2.4估计的不确定性88六、对了解重⼤列报流程的特殊考虑886.1重⼤会计账户的列报886.2财务报表决算过程的列报88第⼗四章执⾏穿⾏测试89⼀、执⾏穿⾏测试891.1穿⾏测试的程序901.2与穿⾏测试过程中进⾏的询问相关的考虑901.3对穿⾏测试的结果得出结论911.4对控制有效性的初步评价91⼆、穿⾏测试的特殊考虑922.1会计估计的流程922.2关于降低重⼤错报风险的控制的穿⾏测试的考虑92 2.3在执⾏穿⾏测试时利⽤他⼈⼯作932.4针对⾃动化程序⾥的数据和交易信息93第⼗五章选择、测试部控制93⼀、选择拟测试的控制的基本要求94⼆、选择拟测试的控制的考虑因素942.1选择适当的控制测试942.1.1控制的⽬标和分类952.1.1.1预防性控制和检查性控制952.1.1.2⼿⼯控制和⾃动执⾏的控制952.2确认已选测试的控制与审计相关972.3评估已选测试的控制是否充分敏感97三、与控制相关的风险99四、控制测试的程序的性质1004.1询问1004.2观察1004.3检查1004.4重新执⾏101五、控制测试的时间安排1025.1期中测试的两种⽅法1025.2是否测试被取代的控制1035.3期中测试和前推程序1035.4针对信息技术⼀般控制(ITGCs)和应⽤控制的前推程序1045.5集团部控制审计中实施前推程序的考虑104六、控制测试的围1056.1影响测试围的因素1056.2抽样⽅法的⼀般考虑1056.3样本参考量1066.3.1测试⼈⼯控制的最⼩样本规模1066.3.2测试应⽤控制的最⼩样本规模1076.4追加控制测试107七、执⾏部控制测试1087.1执⾏控制测试的⼀般考虑1087.2审计证据质量的额外考虑108⼋、评价控制偏差1088.1确认控制偏差1088.2确定控制偏差的属性1098.3确定审计应对措施110九、⼯作底稿记录110第⼗六章了解和评价财务报告流程(FSCP)111⼀、了解和评价财务报告流程过程1111.1财务报告流程了解程度1111.2对财务报告流程进⾏了解的起点1121.3了解和评价财务报告流程的程序1131.3.1了解财务报告流程的⼦过程1131.3.1.1编制试算平衡表并进⾏任何必要的合并113 1.3.1.2⽣成、授权和记录记账分录1131.3.1.3编制财务报表及相关列报1131.4识别可能出错项1141.5识别和了解财务报告流程中的控制活动1141.6初步评价控制的有效性115第⼗七章了解、穿⾏测试、测试和评估IT⼀般控制115⼀、信息系统审计围界定116⼆、信息系统环境中的控制测试1162.1信息系统审计策略的确定1162.2信息系统⼀般控制测试1172.3系统应⽤控制测试119三、控制测试底稿120附件⼀信息系统环境复杂度判断指引120附件⼆信息系统环境控制测试底稿122第⼗⼋章评价部控制缺陷123⼀、控制缺陷的分类123⼆、部控制缺陷评价时的⼀般考虑1242.1衡量缺陷严重性的标准1242.2充分考虑缺陷组合1242.3补偿性控制1242.4考虑企业部控制⾃我评价的结果124三、财务报告部控制缺陷评价标准1243.1定量标准1253.2定性标准125四、⾮财务报告部控制缺陷评价标准126五、部控制缺陷评价程序127六、部控制缺陷评价的特殊考虑1306.1对信息系统⼀般控制的考虑1306.2对企业层⾯控制缺陷评价的考虑131 6.3与其他缺陷⼀同进⾏评价1316.4部控制缺陷评价的其他关注领域132七、部控制缺陷整改132⼋、⼯作底稿记录132第⼗九章完成审计⼯作133⼀、项⽬组部讨论133⼆、取得管理层的书⾯声明134三、与企业沟通控制缺陷135四、形成审计意见136第⼆⼗章出具审计报告137⼀、出具标准部控制审计报告137⼆、出具⾮标准部控制审计报告1382.1带强调事项段的⽆保留意见部控制审计报告138 2.2否定意见部控制审计报告1392.3⽆法表⽰意见部控制审计报告139三、⾮财务报告部控制存在重⼤限制140四、对期后事项的考虑140五、部控制审计报告与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的衔接141第⼀章获取审计业务约定书在部控制审计业务开始前,我们应先确定我们已遵循了风险管理委员会拟订的《业务承接制度--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操作规程》,评估客户承接/保持程序的结论以确定其对我们审计风险评估及审计策略的影响,确定客户承接/保持决定是适当的。

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手册

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手册

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手册审计目的:对客户的内部控制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评价。

审计范围:客户的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

审计步骤:(一)对内部控制进行调查了解,以便初步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合理性,并为下一步实施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提供依据。

对内部控制进行调查了解的具体内容:1、对客户控制环境进行了解。

A、客户的高层管理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的控制意识和诚信程度;B、经营规模及业务复杂程度;C、组织机构和相关制度;D、各部门的分工和职责;E、主要财政预算和财务计划;F、人力资源政策。

2、对客户的风险评估进行了解。

A、客户如何确定风险;B、客户如何确定评估风险的重要性;C、客户如何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管理目标、经营计划和财务报告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3、对客户的控制活动进行了解。

A、客户各项业务处理程序的授权批准;B、职责分工;C、实物控制情况;D、凭证与记录的设置和运用情况;E、独立的检查程序等控制手段的设置与执行情况。

4、对客户的信息与沟通情况进行了解。

A、客户管理和经营活动的主要业务类别;B、处理各类经济业务的程序;C、各项业务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所依据信息的来源;D、会计系统的设计和重要的会计凭证、账簿种类以及会计报表项目;E、各部门间信息的传递方式。

5、对客户的内部监督情况进行了解。

A、客户日常性的监督检查方法,即管理者为监督各项工作的运行而使用的预算、计划、责任报告等制度与方法;B、内部审计的设置和工作情况。

审计方法:调查了解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进行:A、查阅客户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和相关文件;B、询问客户管理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C、检查客户内部控制过程中形成的文件和记录;D、观察客户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实际运行情况。

(二)评估控制风险。

进行初步评价后,应进行控制风险评估,以确定是否信赖客户的内部控制及信赖的程度。

评估控制风险包括以下工作内容:A、分析可能发生错弊的业务环节和活动领域;B、考察客户已采取的控制措施;C、测试相关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运行的有效性;D、确定控制风险水平。

内控规范操作指南第五部分 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内控规范操作指南第五部分 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第五部分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字体:大中小打印:省纸版>> 清晰版>> 自定义>>
新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旨在为注册会计师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提供专业规范和指导。

国内外一系列公司财务报表舞弊事件发生后,人们认识到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于预防舞弊事件发生至关重要。

随着我国法律法规对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建设提出新要求,聘请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成为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环节。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10条规定,接受企业委托从事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和相关执业准则,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

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签字的从业人员应当对发表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负责。

一、内部控制审计的定义
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是内部控制外部评价的重要形式之一。

(一)内部控制审计是一项专门的鉴证业务
(二)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限于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三)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应当就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书面认定
(四)责任划分
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区别
1.目标不同
2.对控制有效性的测试
3.对实质性程序的影响
4.对结论的影响
三、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

内部控制审计及实务操作

内部控制审计及实务操作
内部控制缺陷可以分为设计缺陷、操作缺陷和监视缺陷。它们可能导致资产丢失、欺诈行为和财务报告的错误。
如何发现内部控制缺陷
发现内部控制缺陷的方法包括风险评估、流程分析和数据分析等。同时,内 部控制审计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内部控制审计的工具和方法
内部控制审计使用的工具和方法包括流程图、问卷调查、抽样和检查等,以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内部控制审计及实务操作
本演示将介绍内部控制审计,包括其概述、目的和意义,审计流程及要点, 工具和方法,以及案例分析等内容。
什么是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是评估和监督组织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它旨在发现潜在的风险并提供改进建议,以保护组架是指用于设计、实施和评估内部控制体系的准则和原则,并提 供一个结构来管理风险。
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关 系
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降 低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的影响。
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和意义
内部控制审计旨在评估和改善组织的内部控制体系,保护资产安全,提高运 营效率,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
内部控制审计流程及要点
1
筹备阶段
确定审计目标、范围和方法,并制定审
数据收集
2
计计划。
搜集和分析与内控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3
风险评估
评估潜在风险,并确定内部控制改进建
报告编写
4
议。
撰写审计报告,提供改进建议和建议。
现代内部控制审计的挑战和机 遇
现代内部控制审计面临着技术发展、全球化业务和不断变化的风险等挑战, 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来改进审计效果。
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和影响

企业内部审计控制手册

企业内部审计控制手册

企业内部审计控制手册22.1 审计机构和人员治理制度22.1.1 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制度
22.1.2 审计人职员作纪律规范
22.2 审计内容与程序管控规范22.2.1 内部审计工作制度
22.2.2 审计报告编制规定
22.3 舞弊预防检查与汇报制度22.3.1 舞弊预防治理制度
22.3.2 舞弊内部审计准则
22.4 内部审计质量管控规范22.4.1 外部评判制度
22.4.2 内部审计督导制度
1.5.4 子公司内部审计流程
第22章企业内部操纵流程——内部审计22.1 审计与检查汇报操纵
22.1.1 内部审计流程
1.内部审计流程与风险操纵图
2.内部审计流程操纵表
22.1.2 后续审计流程1.后续审计流程与风险操纵图
2.后续审计流程操纵表
22.2 审计督导与质量操纵22.2.1 内部审计督导流程1.内部审计督导流程与风险操纵图
2.内部审计督导流程操纵表
22.2.2 自我质量操纵流程1.自我质量操纵流程与风险操纵图
2.自我质量操纵流程操纵表。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操作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操作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操作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操作指引旨在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明确工作要求,保证执业质量。

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应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为发表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提供合理保证。

审计工作应基于对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有效性的审计,并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

同时,对于在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注册会计师应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

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也可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以下简称整合审计)。

在进行整合审计时,注册会计师需要确保从财务报表审计中获取的证据支持其对控制风险的评估结果,并与企业沟通获取的内部控制缺陷。

此外,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企业董事会的责任。

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保持其有效性,以及积极配合注册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是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内部控制审计操作指引

内部控制审计操作指引

内部控制审计操作指引内部控制审计是企业在日常经营中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旨在评估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合规性,以确保企业能够识别和管理风险,保护企业的财务资产和数据安全,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首先,内部控制审计需要明确审计的目标和范围。

审计的目标是确定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否符合法规和规章制度,是否能够有效地识别和管理风险。

审计的范围应包括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方面。

接下来,内部控制审计需要进行详细的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制定,包括审计的时间安排、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审计的数据样本、审计的人员配置等。

审计计划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特点和风险状况,以确保审计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时,需要通过采集和分析数据来评估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

数据的采集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包括企业的财务报表、内部审计报告、员工的调查问卷等。

数据的分析可以利用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风险。

除了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内部控制审计还需要进行实地调查和面谈。

实地调查可以直接观察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面谈可以与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和实施情况,以帮助审计人员全面评估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

在审计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并提出改进建议。

问题和风险的发现应该具备独立性和客观性,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

改进建议应该具有可行性和指导性,能够帮助企业改进内部控制体系,提升运营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

最后,内部控制审计的结果需要及时向企业的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

报告应该包括审计的目标和范围、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审计的结果和改进建议等内容。

报告的撰写要清晰、准确、简明,能够让管理层和董事会清楚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状况和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决策。

总之,内部控制审计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它能够帮助企业识别和管理风险,保护财务资产和数据安全,提升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最新内控审计评价操作指导书(精)

最新内控审计评价操作指导书(精)

内控审计评价操作指导书(精)内控审计评价操作流程(XXX31目的 (22范围 (23规范性引用文件 (24术语和定义 (25职责 (26审计评价操作流程简图 (3 7发现缺陷 (38初步判定缺陷 (39汇总评价结果 (410最终判定缺陷 (711使用系统及工具 (812关键控制点 (813流程图 (814跟踪验证 (915报告和记录 (916记录保存 (917支持文件和记录 (918附则 (10附录A 公司费用审计评分示例 (131 目的为了规范审计评价,提高审计质量,正确反映审计对象的管理水平,特制定本操作流程。

本操作流程建立了公司管理的缺陷分类和健康评级标准。

2 范围本操作流程适用于公司内控管理部门对项目的审计评价。

3 规范性引用文件无4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操作流程。

4.1 重大缺陷(简称Cr可能导致企业严重偏离控制目标的控制缺陷。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第十七条]4.2 重要缺陷(简称Mj可能导致企业偏离控制目标的控制缺陷,其严重程度或后果低于重大缺陷。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第十七条]4.3 一般缺陷(简称Mi除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之外的其他控制缺陷。

4.4 设计缺陷缺少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控制,或现存控制设计不适当,即使正常运行也难以实现控制目标。

4.5 运行缺陷现存设计完好的控制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或执行者没有获得必要授权或缺乏胜任能力以有效地实施控制。

5 职责5.1 主管领导5.1.1 总裁、审计委员会(1对认定为重大缺陷的问题进行复核,做出最终认定意见;(2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列示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或单位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改进,对于重大缺陷应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5.1.2 董事会秘书(1对认定为重大缺陷的问题进行审核;(2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列示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或单位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改进。

5.2 内审部5.2.1 审计组成员5.2.1.1 审计人员(1负责初步认定审计发现的缺陷等级;(2负责跟踪审计发现缺陷的落实情况。

公司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手册

公司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手册

公司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手册公司内部审计是指公司内部财务管理人员或外部审计师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业务活动、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审核和评估。

为提高公司财务管理水平、加强公司内部控制,确保公司资产的安全和有效性,公司应严格按照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手册的规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下面,本文将阐述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手册的编写与应用。

一、编写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手册的必要性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手册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集中管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依据。

编写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手册,有以下必要性:1.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目标和内容,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2.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操作流程及所需的审计程序,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3.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的方法和标准,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4.确保内部审计工作与公司经营策略、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协调性,推动公司经营管理健康有序发展。

二、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手册的编制流程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手册的编制需要下面几个步骤:1.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目标和范围。

内部审计工作目标应围绕公司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方面,明确具体的审核内容和审计范围,以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2.编写内部审计工作过程详解。

此过程如下:(1)审核期限和审核对象的确认。

(2)审核计划的编制和调整。

(3)审核程序的设计和实施。

(4)审核结果的汇总和处理。

(5)编写审核报告并报送相关人员。

3.编写内部审计工作标准和程序。

内部审计工作标准和程序应在以上过程的基础上,规定内部审计工作的操作方法、审计程序、工作标准和具体实施办法。

4.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手册的验收和审批。

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手册完成后,需要经过公司内部控制部门、审计委员会或公司领导等审核批准后才能投入实际应用。

三、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手册的应用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手册完成后,应用体现在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具体应用流程如下:1.确定审核计划根据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手册中编制的审核周期、对象和方法,制定内部审计计划,并报送公司领导审核批准。

会计工作中的内部控制操作手册

会计工作中的内部控制操作手册

会计工作中的内部控制操作手册一、概述内部控制是指组织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设置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和监控、控制活动以及信息与沟通等手段,明确制定响应操作程序和行动的过程。

本操作手册旨在指导会计工作中的内部控制操作,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可靠性。

二、内部控制环境1. 领导层的承诺:领导层应明确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向全体员工传达内部控制政策及相关要求。

2. 风险评估与监控: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定期对会计工作中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监控。

3. 人员配备与培训:确保会计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培训提高其内部控制意识和操作能力。

4. 资源分配:为内部控制提供足够的资源,包括信息技术设备、安全设施等。

三、风险评估与监控1. 会计政策与程序:明确公司会计政策与程序,确保会计操作的一致性和规范性。

2. 财务报告准确性:财务报告的准确性是内部控制的关键目标,对重要财务报表项目进行核实和审核。

3. 资产管理:建立固定资产台账,确保固定资产的登记、处置和折旧计算等操作符合内部控制要求。

4. 库存管理:建立库存管理制度,定期盘点库存,确保库存记录与实际库存相符。

四、控制活动1. 会计凭证与记录:制定凭证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凭证的开具、审核和存档,确保会计凭证的真实性和合规性。

2. 资金管理:建立资金确认和款项核实制度,确保资金的合法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3. 成本控制:建立成本控制手段,确保生产成本的计算和核算的准确性。

4. 债务管理:建立债务管理制度,及时偿还债务并进行账务处理,确保债务管理的合规性。

五、信息与沟通1. 内部通报制度:建立内部通报制度,及时将与会计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等信息传达给相关人员。

2. 内部报告制度:建立内部报告制度,确保重要财务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上报给领导层和相关部门。

3. 信息技术安全:保护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加强对系统的维护和监控,防止信息泄漏和非法操作。

六、执行与监督1. 内部审计: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定期对会计工作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万科集团房地产内部审计手册

万科集团房地产内部审计手册

万科集团房地产内部审计手册1. 引言在房地产行业中,万科集团作为中国领先的综合性房地产企业,一直秉持着诚信、透明和质量为本的原则,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住宅和商业地产项目。

为了确保企业运营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内部审计作为一种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被纳入了万科集团的管理体系。

本手册旨在规范内部审计的相关流程和操作,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确保企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 审计目标与职责2.1 审计目标- 发现和预防潜在的风险和漏洞,减少组织资源的损耗;- 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效率;- 保障企业合规性,提升企业声誉;- 提供决策支持和改善建议,促进企业长期发展。

2.2 审计职责- 制定审核计划,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审核对象和频次;- 进行内部控制的评估和测试,发现潜在的风险和良好的实践;- 审核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部署内部审核资源,确保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将审计结果及时报告给管理层,并提出改进意见;- 跟踪和检查改进建议的执行情况;- 培训和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3. 审计流程3.1 审计计划与程序- 编制审计计划: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和管理层的需求,制定年度审计计划;- 审计准备:收集、整理、分析相关信息和数据,确定审计对象;- 审计程序:根据内部控制标准和方法,制定具体的审计程序;- 实施审计:进行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估,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审计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对审计程序进行调整和补充;- 提供意见:将审计结果与整改建议及时报告给管理层。

3.2 信息收集与分析- 内部文档:审核企业的规章制度、合同文件、财务报告等;- 实地调查:对公司运营的具体过程进行观察和考察;- 数据分析: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对企业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口头沟通:与相关员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访谈。

4. 审计重点与技术4.1 审计重点- 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合同执行的合规性和效率;- 项目风险和预算管理情况;- 员工行为和道德规范的遵守。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手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手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手册内部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保障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

为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和效果,本文将详细介绍内部审计的基本概念、审计计划、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审计档案等事项,以期为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全面的指导。

内部审计是指单位内部设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对单位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制度等进行的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

内部审计的目的是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保障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

审计计划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和指导。

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应考虑单位实际情况、风险评估结果、政策法规要求等因素,确定审计重点和时间安排。

同时,还应建立审计计划调整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审计程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实施步骤。

一般包括以下步骤:审计准备:确定审计对象、制定审计方案、组建审计小组等。

审计实施:收集审计证据、记录审计工作底稿、进行现场调查等。

审计报告:撰写审计报告、提出审计建议、报送领导审批等。

审计整改:督促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跟踪整改情况等。

审计报告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成果,应客观、真实地反映审计情况。

审计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审计档案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资料,应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进行整理和保存。

审计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本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指导,包括内部审计的基本概念、审计计划、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和审计档案等方面。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单位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和效果,保障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

也希望各单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深入发展。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问题与对策,通过对内部审计制度的理论基础、工作内容、方法及政策建议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旨在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内部控制审计及其实务操作

内部控制审计及其实务操作

内部控制审计及其实务操作一、引言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各个业务环节的规范和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审计作为评估和改进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介绍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实务操作。

二、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概念2.1 内部控制审计的定义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估和提供改进建议的一项专门工作。

它通过系统性的检查和评估,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以提高企业业务流程的效率和风险管理的能力。

2.2 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是为了确保企业的财务报告真实可靠、资产的保护和使用合理、业务流程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并帮助企业做出有效的决策。

通过内部控制审计,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

2.3 内部控制审计的原则内部控制审计的原则包括全面性、独立性、专业性和时效性。

全面性要求审计人员对所有的业务流程进行评估和审计,确保无遗漏;独立性要求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应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确保审计结果的客观性;专业性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审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准确评估和判断内部控制的状况;时效性要求审计工作应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及时向企业提供审计结果。

三、内部控制审计的实务操作3.1 内部控制审计的准备工作内部控制审计的准备工作是保证审计工作进行顺利的前提。

审计机构需要与企业沟通,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政策和信息系统,明确审计的目标和范围。

同时,审计机构还需要评估企业的风险管理情况,确定审计的重点和难点。

3.2 内部控制审计的数据收集内部控制审计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以确定业务流程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审阅文件、采访人员、观察业务流程等方式,收集数据和信息。

此外,审计人员还可以借助数据分析工具,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从中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风险。

3.3 内部控制审计的测试和评估内部控制审计的核心工作是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和评估。

内部控制流程手册_内部审计管理

内部控制流程手册_内部审计管理

内部控制流程手册第十八章内部审计管理第二节不兼容职责表及岗位职责分配表第三节业务流程及控制说明IAM001.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IAM002.内部审计与监察第四节相关制度索引IAM001.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主要描述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管理的相关流程,包括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启动、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活动的实施、内部控制有效性自我评估报告的编制、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文件归档等。

根据公司董事会授权,审计稽核部具体组织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IAM002. 内部审计与监察主要描述关于内部审计业务管理的相关流程,包括审计计划的制定与审批、审计方案的编制、现场审计的实施、审计报告的编制与审批、审计工作资料的存档等。

第二节不兼容职责表及岗位职责分配表X:表示相互冲突的职责附注:角色1.编制《年度审计工作计划表》角色2.审核《年度审计工作计划表》角色3.编制,更新内部控制测试手册及测试底稿角色4.审核内部控制测试手册及测试底稿第三节业务流程及控制说明IAM001.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1.0适用范围本流程及控制适用于XXXX公司(“公司”)及其各级控股公司。

2.0控制目标和关键控制活动3.0业务流程说明3.1启动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公司审计稽核部制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表》报审计委员会会议审议,并在会议纪要中记录审议结果。

《年度审计工作计划表》的制定根据外部监管要求、管理层需求与自身职能定位,以风险为导向、内控为主线,主要包括内部审计年度工作目标、审计工作思路、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编制原则及依据、审计计划的确定范围和具体方法、需要执行的具体审计项目及先后顺序等内容。

公司审计稽核部依据经审计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年度审计工作计划表》启动内部控制测试工作,编写《内部控制测试工作通知》,经公司相关授权人审批同意后转发各控股公司及各职能部门。

《内部控制测试工作通知》包括测试目的、测试标准、样本选取时间范围、组织方式、工作要求、工作纪律等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章获取审计业务约定书 (1)一、获取审计业务约定书 (1)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内容 (1)三、连续审计 (2)四、审计业务约定条款的变更 (2)五、业务约定书的文档记录 (3)第二章建立审计项目组 (3)一、项目小组成员的要求 (3)二、组建项目小组的考虑 (3)三、管理、指导、并监督项目小组 (4)四、项目小组成员的角色及责任 (5)第三章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6)一、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必要性 (6)二、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程度 (7)三、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主要内容 (7)3.1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7)3.1.1行业因素 (8)3.1.2 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 (8)3.1.3 其他外部因素 (8)3.2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9)3.3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10)3.4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 (10)13.5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 (11)四、了解IT在企业中的角色 (12)4.1了解IT复杂程度 (12)4.2了解IT对我们审计工作的影响 (13)五、如何了解企业及其环境 (13)5.1检阅相关信息 (13)5.2询问企业管理层及其他人员 (14)5.3观察及检查 (14)5.4信息来源 (14)六、确定重大错报风险 (15)七、工作底稿记录 (15)第四章利用专家的工作 (15)一、确定是否利用专家的工作 (16)1.1确定IT专家的介入程度 (17)1.2确定税务专家的介入程度 (17)1.3确定相关行业专家的介入程度 (18)二、利用管理层专家的工作 (18)2.1评价管理层专家的胜任能力、专业素养和客观性 (18)2.2 了解管理层专家的工作 (19)2.3 评价管理层专家的工作是否足以实现审计目的 (20)三、利用事务所的内部专家的工作 (21)四、利用事务所外部专家的工作 (23)五、记录审计工作 (26)第五章了解企业整体的内部控制 (27)一、企业层面控制的内涵 (27)二、企业层面控制对其他控制及其测试的影响 (28)三、了解和评价企业层面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29)23.1与控制环境(即内部环境)相关的控制 (30)3.1.1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 (31)3.1.2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 (31)3.1.3治理层的参与程度 (32)3.2针对管理层和治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而设计的控制 (32)3.3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 (34)3.4对内部信息传递的控制 (35)3.5对控制有效性的内部监督(即监督其他控制的控制)和内部控制评价 (35)3.5.1管理层是否定期地将会计系统中记录的数额与实物资产进行核对 (36)3.5.2管理层是否为保证内部审计活动的有效性而确立了相应的控制 (36)3.5.3管理层是否建立了相关的控制以保证自我评价或定期的系统评价的有效性 (36)3.5.4管理层是否建立了相关的控制以保证监督性控制能够在一个集中的地点有效进行(如共享服务中心等) (36)3.6集中化的处理和控制(包括共享的服务环境) (36)3.7监督经营成果的控制 (37)四、企业层面控制对其他控制及其测试的影响 (38)五、如何了解企业层面控制 (39)5.1了解企业层面控制的方法 (39)5.2审计证据的考虑和了解企业层面控制的范围 (39)六、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40)七、工作底稿记录 (40)第六章识别舞弊风险并确定应对措施 (40)一、识别舞弊风险的相关要求 (40)二、识别舞弊风险的主要程序及考虑因素 (41)2.1组织项目组讨论 (42)2.2就舞弊风险询问管理层和其他人员 (42)2.2.1询问管理层 (42)2.2.2询问内部审计人员 (43)32.2.3询问内部其他人员 (44)2.2.4询问治理层 (44)2.3考虑舞弊风险因素 (45)2.4考虑异常关系或偏离预期的关系 (45)2.5考虑其他信息 (45)三、识别由于舞弊而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45)3.1收入确认 (46)四、应对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46)4.1总体应对措施 (46)4.2特别措施 (46)五、应对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措施 (47)六、应对与关联方有关的由于舞弊而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措施 (47)七、对审计其他方面的影响 (48)第七章确定重要性水平 (48)一、了解确定整体重要性水平需做的考虑 (48)1.1确定整体重要性水平时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展望与预期 (49)1.2整体重要性水平的恰当基准 (49)1.2.1是否存在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项目 (49)1.2.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以及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 (49)1.2.3治理层的看法和预期 (49)二、了解确定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需做的考虑 (50)三、了解确定实际执行重要性水平(可容忍误差)需做的考虑 (50)四、确定整体重要性水平 (50)4.1定义整体重要性水平时确定应用适当百分比的税前利润 (51)4.1.1上市企业或重要项目 (51)4.1.2非重要项目 (51)4.2当税前利润作为计量基准不恰当时确定应用适当百分比的计量基础 (51)4五、确定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 (52)六、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 (52)七、在审计过程中修改重要性水平 (53)第八章识别重大账户、重大列报及相关认定 (53)一、识别重大账户、重大列报及其相关认定 (53)1.1重大账户或列报 (53)1.2确定重大账户或列报的金额标准 (53)1.3确定重大账户或列报的性质考虑 (54)1.3.1重大账户或列报的性质确定 (54)1.3.2考虑已识别的固有风险 (54)1.3.3评价财务报表项目及附注的错报风险因素 (54)1.4有关账户的其他考虑因素 (55)二、确定相关认定 (55)2.1利润表科目的重要账户的相关认定 (56)2.2资产负债表重要账户的相关认定 (56)2.3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认定 (56)三、更新我们确定的重大账户或列报及相关认定 (57)第九章识别重大业务流程和重大列报流程 (57)一、识别业务流程 (57)1.1常规的业务流程 (58)1.2非常规的业务流程 (58)1.3估计的业务流程 (58)二、确定重大流程 (58)2.1确定重大业务流程 (58)2.2对重大估计业务流程的考虑 (59)2.3重大列报流程 (59)三、识别相关信息系统 (60)5第十章关于集团审计的特殊考虑 (60)一、了解集团及其环境、集团组成部分及其环境 (60)二、了解集团及其组成部分的内部控制 (61)三、集团管控风格的影响 (62)四、确定重要性水平以及可容忍误差 (62)4.1确定集团整体财务报表重要性 (63)4.2确定集团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可容忍误差) (63)4.3确定组成部分可容忍误差 (63)五、确定重要组成部分 (64)5.1根据规模确定 (65)5.2根据特定性质或情况确定 (65)5.3不重要组成部分 (65)六、识别重大账户、重大列报及其相关认定 (65)七、组成部分内部控制审计策略 (66)八、设定组成部分审计策略的标准 (66)第十一章了解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过程以及利用他人的工作 (67)一、了解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过程 (67)二、利用他人的工作 (68)2.1对专业胜任能力和客观性的考虑 (68)2.1.1专业胜任能力和客观性对可利用他人工作程度的影响 (68)2.2对利用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特殊考虑 (69)2.2.1评价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69)2.2.2评价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 (70)2.3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成果 (71)2.4确定利用他人工作的范围 (74)2.5测试由他人执行的部分工作 (74)三、工作底稿记录 (75)6第十二章评价企业层面控制测试 (75)一、间接的企业层面控制 (75)二、应对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董事会、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的控制 (76)三、控制环境 (77)四、充当业务层面控制的直接企业层面控制 (77)五、工作底稿记录 (77)第十三章了解重大业务流程和重大列报流程 (78)一、考虑企业层面控制对重大业务流程和重大列报流程的影响 (78)二、识别重大业务流程和重大列报流程的关键流程 (78)2.1信息来源 (80)2.2询问 (80)2.3观察和检查 (80)2.4对服务机构的考虑 (81)三、在重大业务流程和重大列报流程中识别可能出错项 (81)3.1如何识别可能出错项 (82)3.2将可能出错项联系到相关认定 (83)3.3特别风险和可能出错项 (83)3.4 IT方面的可能出错项 (83)四、识别与审计相关的控制活动 (84)4.1相关的控制的种类 (84)4.2如何开始识别相关控制 (84)4.3对识别降低特别风险的控制的特殊考虑 (84)五、对了解不同性质的重大业务流程的具体考虑 (85)5.1重大业务流程的种类 (85)5.2相关控制活动 (86)5.2.1管理层对专家的利用 (87)75.2.3改变会计估计的方法 (87)5.2.4估计的不确定性 (88)六、对了解重大列报流程的特殊考虑 (88)6.1重大会计账户的列报 (88)6.2财务报表决算过程的列报 (88)第十四章执行穿行测试 (89)一、执行穿行测试 (89)1.1穿行测试的程序 (90)1.2与穿行测试过程中进行的询问相关的考虑 (90)1.3对穿行测试的结果得出结论 (91)1.4对控制有效性的初步评价 (91)二、穿行测试的特殊考虑 (92)2.1会计估计的流程 (92)2.2关于降低重大错报风险的控制的穿行测试的考虑 (92)2.3在执行穿行测试时利用他人工作 (93)2.4针对自动化程序里的数据和交易信息 (93)第十五章选择、测试内部控制 (93)一、选择拟测试的控制的基本要求 (94)二、选择拟测试的控制的考虑因素 (94)2.1选择适当的控制测试 (94)2.1.1控制的目标和分类 (95)2.1.1.1预防性控制和检查性控制 (95)2.1.1.2手工控制和自动执行的控制 (95)2.2确认已选测试的控制与审计相关 (97)2.3评估已选测试的控制是否充分敏感 (97)三、与控制相关的风险 (99)四、控制测试的程序的性质 (100)84.2观察 (100)4.3检查 (100)4.4重新执行 (101)五、控制测试的时间安排 (102)5.1期中测试的两种方法 (102)5.2是否测试被取代的控制 (103)5.3期中测试和前推程序 (103)5.4针对信息技术一般控制(ITGCs)和应用控制的前推程序 (104)5.5集团内部控制审计中实施前推程序的考虑 (104)六、控制测试的范围 (105)6.1影响测试范围的因素 (105)6.2抽样方法的一般考虑 (105)6.3样本参考量 (106)6.3.1测试人工控制的最小样本规模 (106)6.3.2测试应用控制的最小样本规模 (107)6.4追加控制测试 (107)七、执行内部控制测试 (108)7.1执行控制测试的一般考虑 (108)7.2审计证据质量的额外考虑 (108)八、评价控制偏差 (108)8.1确认控制偏差 (108)8.2确定控制偏差的属性 (109)8.3确定审计应对措施 (110)九、工作底稿记录 (110)第十六章了解和评价财务报告流程(FSCP) (111)一、了解和评价财务报告流程过程 (111)1.1财务报告流程了解程度 (111)91.2对财务报告流程进行了解的起点 (112)1.3了解和评价财务报告流程的程序 (113)1.3.1了解财务报告流程的子过程 (113)1.3.1.1编制试算平衡表并进行任何必要的合并 (113)1.3.1.2生成、授权和记录记账分录 (113)1.3.1.3编制财务报表及相关列报 (113)1.4识别可能出错项 (114)1.5识别和了解财务报告流程中的控制活动 (114)1.6初步评价控制的有效性 (115)第十七章了解、穿行测试、测试和评估IT一般控制 (115)一、信息系统审计范围界定 (116)二、信息系统环境中的控制测试 (116)2.1信息系统审计策略的确定 (116)2.2信息系统一般控制测试 (117)2.3系统应用控制测试 (119)三、控制测试底稿 (120)附件一信息系统环境复杂度判断指引 (120)附件二信息系统环境控制测试底稿 (122)第十八章评价内部控制缺陷 (123)一、控制缺陷的分类 (123)二、内部控制缺陷评价时的一般考虑 (124)2.1衡量缺陷严重性的标准 (124)2.2充分考虑缺陷组合 (124)2.3补偿性控制 (124)2.4考虑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结果 (124)三、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评价标准 (124)3.1定量标准 (125)3.2定性标准 (125)10四、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评价标准 (126)五、内部控制缺陷评价程序 (127)六、内部控制缺陷评价的特殊考虑 (130)6.1对信息系统一般控制的考虑 (130)6.2对企业层面控制缺陷评价的考虑 (131)6.3与其他缺陷一同进行评价 (131)6.4内部控制缺陷评价的其他关注领域 (132)七、内部控制缺陷整改 (132)八、工作底稿记录 (132)第十九章完成审计工作 (133)一、项目组内部讨论 (133)二、取得管理层的书面声明 (134)三、与企业沟通控制缺陷 (135)四、形成审计意见 (136)第二十章出具审计报告 (137)一、出具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137)二、出具非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138)2.1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138)2.2否定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139)2.3无法表示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139)三、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重大限制 (140)四、对期后事项的考虑 (140)五、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的衔接 (141)11第一章获取审计业务约定书在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开始前,我们应先确定我们已遵循了风险管理委员会拟订的《业务承接制度--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操作规程》,评估客户承接/保持程序的结论以确定其对我们审计风险评估及审计策略的影响,确定客户承接/保持决定是适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