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碳氮比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关系
吉林省主要旱田土壤有机碳·氮和碳氮
吉林省主要旱田土壤有机碳㊃氮和碳氮比的空间分布特征王秋彬,于卫昕,王年一,刘振刚,戚昕元㊀(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吉林省黑土地质量保护监测中心),吉林长春130033)摘要㊀应用经典统计学方法,选取吉林省16个典型市县2016 2019年测土配方施肥和耕地质量监测项目数据以及2017年轮作休耕试点项目采集的28820个旱田表层(0 20cm)土壤样点数据,分析吉林省半干旱㊁半湿润㊁湿润农业生态区的土壤有机碳㊁全氮和碳氮比的空间分布特征㊂结果表明,吉林省主要旱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其变化范围均呈现半干旱农业生态区<半湿润农业生态区<湿润农业生态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土壤碳氮比表现为湿润农业生态区<半湿润农业生态区<半干旱农业生态区的空间分布特征㊂半湿润农业生态区应注重提高氮肥利用率和氮肥管理水平,并继续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半干旱农业生态区应在做好抗旱保墒的基础上,合理调控氮肥施用量,施用腐熟后的有机物料;湿润农业生态区应在合理减少氮素投入的同时,秸秆还田结合增施有机肥,增加有机碳的归还㊂关键词㊀旱田;土壤有机碳;土壤氮;碳氮比;空间分布;吉林省中图分类号㊀S153.6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文章编号㊀0517-6611(2022)23-0040-03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23.012㊀㊀㊀㊀㊀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Spatial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SoilOrganicCarbon,NitrogenandCarbon⁃nitrogenRatioinMainDrylandsofJilinProvinceWANGQiu⁃bin,YUWei⁃xin,WANGNian⁃yietal㊀(JilinSoilandFertilizerGeneralStation(JilinBlackLandQualityProtectionandMonitoringCenter),Changchun,Jilin130033)Abstract㊀Usingclassicalstatisticalmethods,thespatial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soilorganiccarbon,totalnitrogenandcarbonnitrogenratioinsemiarid,semihumidandhumidagroecologicalregionsofJilinProvincewereanalyzedbyselecting28820soilsamplescollectedfromthesoiltestingformulafertilizationandfarmlandqualitymonitoringprojectin16typicalcitiesandcountiesinJilinProvincefrom2016to2019andtherotationandfallowpilotprojectin2017.Theresultsshowedthatthecontentandvariationrangeofsoilorganiccarbonandtotalni⁃trogeninthemaindryfieldsinJilinProvinceshowedthespatial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semi⁃aridagroecologicalarea<semihumidagroecologicalarea<humidagroecologicalarea,andthesoilcarbon⁃nitrogenratioshowedthespatial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humidagroec⁃ologicalarea<semihumidagroecologicalarea<semi⁃aridagroecologicalarea.Thesemihumidagro⁃ecologicalareashouldpayattentiontoimprovingtheutilizationrateofnitrogenfertilizerandthelevelofnitrogenmanagement,andcontinuetovigorouslypromotethetechnologyofstrawreturningtothefield;Onthebasisofdroughtresistanceandmoistureconservation,theamountofnitrogenfertilizershouldbereasonablyregulatedandthedecomposedorganicmaterialsshouldbeappliedinthesemi⁃aridagro⁃ecologicalarea;inthehumidagro⁃ecologicalarea,weshouldreasonablyreducetheinputofnitrogen,returnstrawtothefield,increasetheapplicationoforganicfertilizerandincreasethereturnoforganiccarbon.Keywords㊀Dryfarmland;Soilorganiccarbon;Soilnitrogen;Carbon⁃nitrogenratio;Spacedistribution;JilinProvince作者简介㊀王秋彬(1982 ),女,吉林通化人,高级农艺师,从事土壤肥料研究㊂收稿日期㊀2022-02-21;修回日期㊀2022-03-17㊀㊀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是植物生长必需营养元素的主要来源,不仅反映土壤肥力水平,也印证区域生态系统演变规律[1]㊂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可以用土壤碳氮比来表示,它既是土壤质量的敏感指标,也是衡量土壤碳㊁氮营养平衡状况的指标[2]㊂前人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时空变异特征开展了大量的研究[3-5],但研究尺度多集中在中㊁微观尺度(如小流域㊁乡镇㊁县域和市域等尺度),而在较大的地理空间尺度上(如省域尺度)的研究相对较少㊂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中部,是我国粮食生产大省,也是国家确定的粮食功能生产区之一㊂2020年吉林省粮食总产量达380.3亿kg,连续8年突破350.0亿kg,居全国第5位[6]㊂土壤有机碳㊁全氮和土壤碳氮比是表征耕地质量的重要因素,掌握耕地土壤有机碳㊁氮和碳氮比的空间分布特征是有效应对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7-8]㊂土壤有机碳㊁氮和碳氮比受地区水热条件影响较大,根据主要气候因素和土壤类型,吉林省可划分为半干旱㊁半湿润㊁湿润3个农业生态区[9],该研究选取前郭㊁德惠㊁敦化等16个典型县分别代表3个农业生态区,通过对2016 2019年测土配方施肥和耕地质量监测项目以及2017年轮作休耕试点项目旱田耕层土样数据的分析,探讨了吉林省旱田土壤有机碳㊁氮及碳氮比的空间分布特征㊂1㊀材料与方法1.1㊀研究区概况㊀该研究采用陈学求等[9]对吉林省农业生态区的划分方法,根据年降雨量㊁气温㊁积温㊁土壤类型等因素,将吉林省划分为半干旱㊁半湿润㊁湿润3个农业生态类型区㊂在半干旱农业生态区(包括乾安㊁前郭等10个市县)选取乾安㊁前郭和双辽3个市县,该区年平均气温5.6 7.6ħ,年降雨量388.5 507.8mm,积温2800 3000ħ㊃d,土壤类型主要为黑钙土和风沙土,土壤pH大多在8以上㊁呈碱性;在半湿润农业生态区(包括长春㊁德惠等11个市县)选取德惠㊁公主岭㊁伊通㊁梨树㊁东辽5个市县,该区年平均气温5.9 7.7ħ,年降雨量403 664mm,积温2600 2800ħ㊃d,土壤类型主要为黑土类,土壤pH平均7左右㊁呈中性,是吉林省玉米主产和高产区;在湿润农业生态区(包括长白区㊁敦化区等7个局部生态区)选取敦化㊁安图㊁珲春㊁浑江㊁抚松㊁蛟河㊁龙井㊁桦甸8个市县,该区气候和地理分布复杂,年平均气温3.7 8.4ħ,年降雨量521.1 1349.1mm,其中600 800mm占多数地区,900 1300mm只是局部地区,积温2100 3000ħ㊃d,局部地区在3000ħ㊃d以上,土壤类型以白浆土为主,土壤pH在6以下㊁呈酸性[9]㊂1.2㊀土壤采样与测定㊀土壤样品按照NY/T1121.1 2006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J.AnhuiAgric.Sci.2022,50(23):40-42‘土壤检测第1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㊁处理和贮存“于2016 2019年采集和处理,每年采样点不重复,每一样点采用多点混合的方法采集土样,采样深度为0 20cm,共28820个样品,其中半干旱区采样3826个㊁半湿润区17471个㊁湿润区7523个㊂采用油浴加热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测定土壤有机碳,用半微量凯氏法测定土壤全氮㊂土壤碳氮比㊁有机碳与全氮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统计分析在SPSS20.0中完成㊂2㊀结果与分析2.1㊀土壤有机碳与全氮的关系㊀据对28820个样品检测数据的统计,吉林省旱田土壤有机碳含量为1.16 177.48g/kg,平均为15.47g/kg,变异系数为44.19%;土壤全氮含量为0.212 12.020g/kg,平均为1.581g/kg,变异系数为44 03%;两者均属中等程度的变异㊂相关分析表明(图1),全部旱田土壤样品的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呈明显的线性关系,两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7751(P<0.01),表明吉林省旱田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存在较为稳定的线性关系,是普遍现象㊂图1㊀吉林省旱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关系Fig.1㊀Relationshipbetweensoilorganiccarbonandtotalnitro⁃genindryfarmlandinJilinProvince㊀㊀对半干旱农业生态区3826个样点检测数据的统计结果表明,该区旱田土壤有机碳含量为2.21 19.32g/kg,平均为8.81g/kg,变异系数为25.08%;土壤全氮含量为0.2513.010g/kg,平均为0.723g/kg,变异系数为43.54%;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呈明显的线性关系(图2a),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4824(P<0.01)㊂据对半湿润农业生态区17471个样点基础数据的统计分析,半湿润区旱田土壤有机碳含量为2.12 39.61g/kg,平均为14.77g/kg,变异系数为35.00%;土壤全氮含量为0.212 3.300g/kg,平均为1.496g/kg,变异系数为30.06%;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呈明显的线性关系(图2b),相关系数为0.6847(P<0.01)㊂湿润农业生态区7523个样点的旱田土壤有机碳含量为1.16 177.48g/kg,平均为20.48g/kg,变异系数为39.58%;土壤全氮含量为0.313 12.023g/kg,平均为2.214g/kg,变异系数为33.32%;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呈明显的线性关系(图2c),相关系数为0.6770(P<0.01)㊂2.2㊀旱田土壤碳氮比的特征㊀一般来说,土壤碳氮比可反映土壤肥力的水平,供肥能力较高的土壤,碳氮比较低,相应地,碳氮比较高的土壤,其供肥能力较低㊂据对28820个样品相关数据的统计,吉林省旱田土壤碳氮比在3.50 24.95,中位值为10.15,平均为10.41,变异系数为30.65%,其中半干旱农业生态区旱田土壤碳氮比在3.52 20.47,中值为14.72,平均为13.54,变异系数为27.99%;半湿润农业生态区旱田土壤碳氮比在3.50 24.95,中值为10.13,平均为10.13,变异系数为27.89%;湿润农业生态区旱田土壤碳氮比在3.5020.49,中值为9.31,平均为9.45,变异系数为28.09%㊂吉林省旱田土壤碳氮比主要分布在8 11,占比41.17%㊂由图3可知,半干旱农业生态区旱田土壤碳氮比主要分布在14 17,占比43.10%,其频率不符合正态分布,可能与样本选取量不够有关;半湿润生态区旱田土壤碳氮比的频率呈正态分布,主要分布在8 11,占比47.52%;湿润生态区旱田土壤碳氮比的频率主要分布在5 11,占比76.09%㊂可见,吉林省各农业生态区旱田土壤碳氮比差异较大,半干旱农业生态区普遍高于半湿润农业生态区,湿润农业生态区最低㊂图2㊀吉林省半干旱(a)㊁半湿润(b)和湿润(c)农业生态区旱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关系Fig.2㊀Relationshipbetweensoilorganiccarbonandtotalnitrogenindryfarmlandofsemi⁃arid(a),semihumid(b)andhumid(c)agroeco⁃logicalregionsinJilinProvince3㊀结论与讨论吉林省旱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为15.47g/kg,全氮含量平均为1.581g/kg,其中,半干旱农业生态区旱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为8.81g/kg,全氮含量平均为0.723g/kg;半湿润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为14.77g/kg,全氮含量平均为1.496g/kg;湿润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为20.48g/kg,全氮含量平均为2.214g/kg㊂旱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呈现半干旱农业生态区<半湿润农业生态区<湿润农业生态1450卷23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王秋彬等㊀吉林省主要旱田土壤有机碳·氮和碳氮比的空间分布特征图3㊀旱田土壤碳氮比的频率分布Fig.3㊀Frequencydistributionofsoilcarbon⁃nitrogenratioindryfarmland区的空间分布特征,且各区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均呈明显的线性关系,说明旱田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变化基本同步㊂张春华等[10]研究表明,松嫩平原玉米带(农安㊁德惠㊁九台㊁公主岭)1980 2005年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土壤有机质变化较为明显,1980和2005年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分别为2.14%和2.54%,折算为有机碳分别为12.41和14.73g/kg,其中2005年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与该研究半湿润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14.77g/kg)基本一致;1980和2005年土壤全氮的平均含量无显著差异,平均值均为0.12%,低于该研究半湿润区土壤全氮的平均含量(0.1496%),说明2005年以来开展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有效提升了该区域土壤全氮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还有较大上升空间㊂与仅考虑土壤碳㊁氮自身的变异特征相比,综合土壤碳氮比更能准确地描述土壤碳㊁氮变化的特点[11]㊂一般耕作土壤表层碳氮比在8ʒ1 15ʒ1,平均在10ʒ1 12ʒ1[12],合适的土壤碳氮比可协调土壤有机物质中养分的释放,维持较高的土壤微生物活性㊂康日峰等[13]对1988 2013年东北黑土区土壤养分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988 2013年黑土监测区土壤碳和氮含量均逐年显著增加,但碳氮比呈现下降趋势,从1988年的10.3降至2013年的9.6,下降6.8%㊂该研究中,吉林省旱田土壤碳氮比平均为10.41,与康日峰等[13]的研究中1988年的碳氮比基本持平,表明碳素与氮素的增加速度较协调,作物秸秆还田和化学肥料的施用补充了作物高产引起的地力亏缺,减缓了有机质的分解矿化速度,有利于有机物质的积累,提高了土壤固碳能力㊂半干旱㊁半湿润㊁湿润农业生态区旱田表层土壤碳氮比平均分别为13.54㊁10.13㊁9.45,呈现湿润农业生态区<半湿润农业生态区<半干旱农业生态区的空间分布特征㊂土壤碳氮比是有机碳㊁氮输入与输出长期平衡的结果,并与输入的有机物质组分㊁氮肥施用㊁土壤性状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有关[1,14-15]㊂正是由于进入土壤的有机物质主要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来实现降解,因此,通过微生物长期作用形成的有机物质(多为腐殖质)中有机碳与氮素的比例较为稳㊀定㊂微生物对有机物质正常分解的碳氮比为25ʒ1,输入物中有机碳与全氮比例较高的耕地其土壤有机碳与全氮的比例一般也较高,禾本科作物茎秆的碳氮比可达(60 100)ʒ1,豆科作物茎杆的碳氮比多在(15 20)ʒ1,进入土壤后其通过微生物的分解碳氮比逐渐下降,如果碳氮比过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就慢,有机碳消耗也较多[16]㊂半湿润农业生态区水热条件适宜作物生长,该区旱田土壤有机碳㊁全氮含量较高,土壤碳氮比适宜,是吉林省的粮食主产区,一方面,应避免盲目增加氮肥施用量,重点放在提高氮肥利用率和氮肥管理水平上,与有机物质协调施用;另一方面继续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增加农家肥㊁有机肥的使用,在追求高产的前提下实现土壤碳㊁氮之间的平衡,促进农业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㊂半干旱农业生态区积温高但干旱少雨,该区旱田土壤有机碳㊁全氮含量较低,土壤碳氮比较高,土壤微生物活性低,不利于有机养分的分解㊁释放,应在做好抗旱保墒的基础上,合理调控氮肥施用量,保证产量,施用腐熟后的有机物料,逐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有机碳㊁全氮含量,降低土壤碳氮比㊂湿润农业生态区降雨量适宜但积温低,该区旱田土壤有机碳㊁全氮含量高,但有效土层薄,土壤碳氮比较低,在农作物生长期土壤微生物活性高,易加速土壤原有碳和新鲜的有机碳的分解矿化,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应在合理减少氮素投入的同时,采取秸秆还田结合增施有机肥措施,增加有机碳的归还,保持旱田土壤有机碳的稳定㊂参考文献[1]张春华,王宗明,居为民,等.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比的时空变异特征[J].环境科学,2011,32(5):1407-1414.[2]林丽,张法伟,李以康,等.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过程土壤碳氮储量及C/N化学计量学特征[J].中国草地学报,2012,34(3):42-47.[3]赵小敏,邵华,石庆华,等.近30年江西省耕地土壤全氮含量时空变化特征[J].土壤学报,2015,52(4):723-730.[4]耿远波,章申,董云社,等.草原土壤的碳氮含量及其与温室气体通量的相关性[J].地理学报,2001,56(1):44-53.[5]白军红,邓伟,张玉霞.内蒙古乌兰泡湿地环带状植被区土壤有机质及全氮空间分异规律[J].湖泊科学,2002,14(2):145-151.[6]吉林省统计局.吉林省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长春:吉林省统计局,2021.[7]许泉,芮雯奕,刘家龙,等.我国农田土壤碳氮耦合特征的区域差异[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6,22(3):57-60.[8]王永旭,陈波浪,袁郁文,等.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5,52(1):145-150.[9]陈学求,张健,魏炳武,等.吉林省农业生态区与玉米生态育种目标的探讨[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9,21(3):19-22.[10]张春华,王宗明,任春颖,等.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时空变异特征[J].地理研究,2011,30(2):256-268.[11]罗由林,李启权,王昌全,等.川中丘陵县域土壤碳氮比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应用生态学报,2015,26(1):177-185.[12]黄昌勇.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3]康日峰,任意,吴会军,等.26年来东北黑土区土壤养分演变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1):2113-2125.[14]齐雁冰,黄标,顾志权,等.长江三角洲典型区农田土壤碳氮比值的演变趋势及其环境意义[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8,27(1):50-56.[15]张迪男.有机管理条件下农田土壤C㊁N㊁P变化特征[D].重庆:西南大学,2015.[16]谢国雄,楼旭平,阮弋飞,等.浙江省农田土壤碳氮比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20,32(2):51-55.2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2年。
土壤碳氮比
有机物中碳的总含量与氮的总含量的比叫做碳氮比.
碳氮比:(C/N)
制作堆肥之有机质材料中,碳素与氮素的比例,适当的碳氮比例,有助于微生物发酵分解。
农业中的碳氮比
一般禾本科作物的茎秆如水稻秆、玉米秆和杂草的碳氮比都很高,可以达到60~100:1,豆科作物的茎秆的碳氮比都较小,如一般豆科绿肥的碳氮比为15~20:。
碳氮比大的有机物分解矿化较困难或速度很慢。
原因是当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时,同化5份碳时约需要同化1份氮来构成它自身细胞体,因为微生物自身的碳氮比大约是5:1。
而在同化(吸收利用)1份碳时需要消耗4份有机碳来取得能量,所以微生物吸收利用1份氮时需要消耗利用25份有机碳。
也就是说,微生物对有机质的正当分解的碳氮比的25:1。
如果碳氮比过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就慢,而且要消耗土壤中的有效态氮素。
所以在施用碳氮比大的有机肥(如稻草等)或用碳氮比大的材料作堆沤肥时,都应该补充含氮多的肥料以调节碳氮比。
一般用于衡量碳元素与氮元素,施用碳氮比高的肥料,会促进根的生长,抑制茎叶的生长,反之,施用碳氮比低的肥料,会促进茎叶的生长,抑制根的生长。
不同碳氮比有机肥对有机农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不同碳氮比有机肥对有机农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作者:魏元茂来源:《农业与技术》2016年第21期摘要:本文对不同碳氮比的有机肥和有机农业土壤中的微生物生物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而确定合适的碳氮比范围。
关键字:碳氮比;有机肥;有机农业;土壤微生物量;影响中图分类号: S963.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10061 前言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土壤中的化学性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的关键成分,而土壤中的微生物含量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的变化是导致土壤中肥力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
土壤中的生态系统,若想发生有机物质和土壤养分的动力变化,则需要依靠土壤中的微生物含量发生变化。
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帮助土壤进行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并帮助土壤生成一定的腐殖质[1]。
对于调节土壤中的能量,进行土壤的养分循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土壤中植物养分储备的主要动力。
有机农业是绿色环保的农业,拒绝使用化学肥料。
此外,有机农业还注重植物养分的储存和生成,对于改善土壤环境的肥料具有严格的要求。
有机农业的发展的主要肥料来源是有机肥,同时在有机农业的发展中,对于有机肥料具有特殊的要求。
若有机农业中使用有机肥的种类不同,土壤中受到有机肥料的影响也大不相同。
有机肥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其中包含碳元素、氮元素、磷元素以及其他元素等,这些微量元素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释放在土壤中,为土壤中植物的生长提供动力。
而土壤中有机肥料影响土壤结构主要由有机肥料中的碳氮比来决定。
当前,国际上很多研究人员都在研究有机肥以及无机肥中不同碳氮比在有机肥以及无机肥配比中的土壤的影响情况。
因为有机农业中严禁使用化肥,所以之前的研究结果都不能为有机农业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当前有机农业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碳氮比的角度来分析的较少,而本文则是从不同碳氮逼得角度来分析有机肥对有机农业土壤中的微生物影响。
LYT 1237-1999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及碳氮比 方法证实
1 方法依据本方法依据L Y/T 1237-1999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及碳氮比的计算2 仪器和设备电子分析天平,油浴锅3 分析步骤详见LY/T 1237-1999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及碳氮比的计算5分析步骤4试验结果报告4.1方法检出限按HJ 168-2010规定检出限公式,并结合LY/T 1237-1999中的计算公式,得出 kgg M M V k MDL /300.010001.1724.1m 1010=⨯⨯⨯=ρλ, 其中2=k ;1=λ;滴定管的最小液滴体积为=0V 0.05ml ;21056.5-⨯=ρg/ml ;2780=M g/mol ;=1M 3g/mol ;g m 5.01=。
4.2精密度取5个不同浓度的样品,按照L Y/T 1237-1999测定步骤分别做6次平行实验,计算结果、平均值、标准偏差并求出相对标准偏差和最大绝对差值,结果如表1:表1精密度测试数据4.3准确度取2个有证标准物质,分别做6次平行实验,计算平均值,相对标准偏差,最大相对误差,检测结果见表2。
表2 有证标准物质测试数据5结论5.1检出限实验室检出限0.300g/kg。
5.2精密度样品1六次平行测定测得平均值为5.65g/kg,最大绝对偏差为0.15g/kg,标准中要求测定值<10g/kg 时,绝对偏差≤0.5g/kg;样品2六次平行测定测得平均值为23.5 g/kg,最大绝对偏差为0.3 g/kg,标准中要求测定值为10~40g/kg 时,绝对偏差为≤2.0g/kg;样品3六次平行测定测得平均值为58.5g/kg,最大绝对偏差为0.8g/kg,标准中要求测定值为40~70g/kg 时,绝对偏差为≤3.5g/kg;样品4六次平行测定测得平均值为92.3g/kg,最大绝对偏差为1.5 g/kg,标准中要求测定值70~100g/kg时,绝对偏差为≤5g/kg;样品5六次平行测定测得平均值为126g/kg,最大绝对偏差为3 g/kg,标准中要求测定值>100g/kg时,绝对偏差为≤5g/kg;5.3准确度对有证标准物质GBW07458(ASA-7)、GBW07460(ASA-9)进行测定,单次测定结果均在标准值范围内。
有机肥越施越多,肥效却很差?调好碳氮比,用肥更少,果子更甜
有机肥越施越多,肥效却很差?调好碳氮比,用肥更少,果子更甜一片种在风化岩上的果园,土里混着石头和砂砾,果树的生长环境十分恶劣。
生长在这片土壤上的果树黄化严重,几乎所有人都对它下了“死亡判决书”,但有这样一位专家,被誉为“土壤医生”,给这个种在石头上的果园开了一张改造方子。
几个月后,果园转绿,恢复了生机。
问其有何秘诀,他却说:只要掌握影响土壤的因素、土壤转化的条件,以及土壤碳氮的管理,就能改造土壤救活果树。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他的这张方子里到底有哪些诀窍?一、影响土壤的因素1、氮肥很多果园大量施用氮肥,比如撒施、冲施尿素或氮氨之类,氮肥力比较高,碳氮比就会出现问题。
比如,氮的溶解速度快,氮肥越高影响了碳的释放。
所以在施有机肥的时候,要了解其碳氮比是多少,以氮控碳,再合理选择肥料。
2、土壤结构土壤结构会受到土壤肥力的影响。
要知道,团粒越小,碳氮肥流失的越快。
这就是为什么在施有机肥的时候,要挖一条长长的坑,再拓宽坑面,其原理是让有机肥与土壤更好地接触,土壤团粒结构生大,不仅能让土壤结构得到改善,也能保证根系营养的供给。
3、土壤深浅果园里土壤的耕作层很浅,有些不到10公分。
土壤越往下,其碳含量越低,一般碳肥停留在20-30公分的耕作层。
所以并不是有机肥埋得越深越好,一般埋在土壤层20-30公分左右就可以了。
很多人挖40-50公分埋有机肥,其实对有机质并不一定好。
而且挖得越深,氮的含量越高,因为氮会随着水的淋湿而沉降,所以要根据土壤的深浅来调节土壤的肥力。
二、土壤转化要做好3件事1、留草栽培一般果园生草,可以不打除草剂,采用机械割草。
为什么这么说呢?要知道,草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会产生碳水化合物,可以把碳藏在草的根部,然后再释放给果树,为其根系提供营养。
另一方面,留草可以减少太阳直射的热量,保持土壤恒温的状态,相当于调节了果园的小气候。
所以,留草栽培不仅能降低土壤表层的温度,还可以增加土壤碳的含量,提升土壤转化。
调节碳氮比预防作物病害
调节碳氮比预防作物徒长碳、氮是植物体内最重要的两个元素,一般碳氮比25:1(C/N),其含量占植物体干重的50%以上。
碳对于植物相当于人类的骨骼,对植物起到支撑和基础作用,碳素合理,作物根系发达,茎秆健壮,才能使提高作物开花座果率,增加产量;氮对于植物相当于人类的肌肉,起到增强和辅助作用。
碳氮比例适中有利于作物生长,有助于控制徒长,促成壮棵,降低病害,生产绿色食品。
碳源有“炭神奇”标美力克肥业有限公司生产,补充土壤中碳源,增加作物碳素的含量,增强作物抗病害和抗逆能力。
碳氮比过低的危害目前,设施土壤碳氮比值较低,导致作物处于低碳氮比的环境当中,作物容易吸收更多的氮素,造成植物出现茎叶生长速度过快的问题,导致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不谐调,影响作物的健康生长,制约作物的产量。
碳氮比较低的原因土壤有机质增加缓慢。
设施由于棚膜的遮蔽,内部温度始终处于较高状态,导致土壤有机碳快速分解,大量有机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分解掉,使有机碳含量急剧降低。
尽管设施土壤投入大量的有机肥,但是由于设施特殊的结构,很难进行土壤深翻,使得土壤和有机肥未能充分混合,大量的有机肥还不能及时补充有机质,制约了土壤有机质的提高。
土壤氮素明显富集。
设施土壤由于集约化种植,连年投入大量的有机态的氮和无机态的氮,除了被植物吸收带走一部分,大量的氮素残留在土壤当中,长期如此就造成了土壤氮素的相对富集,尽管氮素利于移动,但是设施是一个封闭的系统,遮挡了绝大部分的降雨和降雪,制约了氮素的土壤圈和生物圈的循环,进一步加剧了土壤氮素的累积。
碳氮比治理措施1.高有机质物质调节土壤碳氮比。
菜田中鸡粪施用最为常见,用量也最大,鸡粪碳氮比较低(在10以下),远远低于牛粪、蘑菇渣(在20以上)等有机肥。
一方面可以通过降低鸡粪比例,提高牛粪的施用比例来调节土壤碳氮比;另一方面通过结合土壤闷棚消毒,增施玉米秸秆以调节碳氮比。
2.叶面喷施调节植物碳氮比。
在叶面喷肥或喷药过程中,一个喷雾器一次可加入50克葡萄糖或“炭神奇”标美力克肥业有限公司,利用植物叶背气孔或叶缘水孔吸收糖溶液,这样不仅可以调节植株体内碳氮比,抑制徒长,而且可使作物叶片柔软,增强抗逆性。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七大作用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七大作用土壤有机质泛指土壤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含碳有机化合物,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是土壤中除土壤矿物质以外的物质,它是土壤中最活跃的部分,是土壤肥力的基础,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可以说没有土壤有机质就没有土壤肥力。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七大作用一、有机质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有机质中含有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可以直接或简接地为作物生长提供氮、磷、钾、钙、镁、硫和各种微量元素。
特别是土壤中的氮,有95%以上氮素是以有机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
因为土壤矿物质一般不含氮素,除施入的氮肥外,土壤氮素的主要来源就是有机质分解后提供的。
土壤有机质分解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供给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需要。
此外,有机质也是土壤中磷、硫、钙、镁以及微量元素的重要来源。
二、有机质能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有机质中的胡敏酸,可以增强植物呼吸,提高细胞膜的渗透性,增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有机质中的维生素和一些激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三、有机质能促进土壤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改良土壤结构有机质中的腐殖质是土壤团聚体的主要胶结剂,土壤有机胶体是形成水稳性团粒结构不可缺少的胶结物质,所以有助于黏性土形成良好的结构,从而改变了土壤孔隙状况和水、气比例,创造适宜的土壤松紧度。
土壤有机质的黏性远远小于黏粒的黏性,只是黏粒的几分之一。
一方面,它能降低黏性土壤的黏性,减少耕作阻力,提高耕作质量;另一方面它可以提高砂土的团聚性,改善其过分松散的状态。
四、有机质能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土壤有机质中的有机胶体,带有大量负电荷,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能吸附大量的阳离子和水分,其阳离子交换量和吸水率比黏粒要大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它能提高土壤保肥蓄水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土壤对酸碱的缓冲性。
五、有机质能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有机质供应土壤微生物所需的能量和养分,有利于微生物活动。
六、有机质能提高土壤温度有机质颜色较暗,一般是棕色到黑褐色,吸热能力强,可以提高地温。
土壤学总复习题
土壤学总复习题绪论:1、土壤剖面:有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称为土层(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之为土壤剖面。
三个基本层:A层:地表最上端,腐殖质在这一层聚积。
B层:粘粒在这里淀积,称淀积层或过渡层。
C层:不同程度风化物构成,称母质层。
2、肥力:土壤供应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能力。
有效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土壤中的一部分肥力在当季生产中能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一部分费力叫有效肥力,而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叫做“潜在肥力”。
3、土壤的概念:能产生植物收获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层次。
4、环境土壤学:第一章【土壤矿物质】:1、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次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
2、土壤原生矿物以硅酸盐和铝硅酸盐占绝对优势,土壤次生矿物以结晶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为主。
粘土矿物是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所形成的次生矿物。
3、粘土矿物:一个粘土颗粒是由许多层粘土矿物晶胞(片)堆叠形成,而粘土矿物晶胞又是由晶胞的最小构造单元组成。
不同种类的粘土矿物,它们的最小构造单元都是一样的。
但是,基本构造单元之间的连接方式和晶胞结合形式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粘土矿物各自的特点。
粘土矿物的基本构造单位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
硅氧四面体的结构如图11-1所示,每个四面体的中心是一个硅原子,它与四个氧原子以相等的距离相连,四个氧原子分别在四面体的四个顶角上。
从单独的四面体看,4个氧还有4个剩余的负电荷,因此各个氧还能和另一个邻近的硅离子相结合。
依此,四面体在平面上相互连接,形成四面体层。
铝氧八面体的结构如图11-2所示,每个八面体的中心是一个铝原子,它与三个氧原子和三个氢氧原子以等距离相连。
三个氧原子和三个氢氧原子分别在八面体的六个顶角上。
由于还有剩余电荷,氧原子还能和另一个临近的铝离子相结合。
依此,八面体在平面上相互联结,形成八面体层。
碳氮比学说名词解释
碳氮比学说名词解释在氮肥中,氮、磷肥料的有效利用率最高。
当大气中含氮素浓度增加时,农作物的产量往往也相应地增加。
但是氮、磷肥料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碳氮比学说是20世纪50年代由德国化学家魏茨泽克提出的关于氮、磷肥料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与氮肥施用量之间的关系的理论。
根据该学说,一定数量范围内的有机肥能够促进氮肥的吸收,增强氮肥的效果,同时还可以避免氮肥的负面效应。
我们知道,有机肥料含有大量的微生物活动产物,这些微生物不仅可以分解转化土壤中过多的氮,还能降低植物体内硝酸盐的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防止土壤板结,改善作物的抗逆性,从而起到“以有限养分,求最大产量”的目的。
根据测定结果,磷肥和钾肥合理配施后,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
根据研究,农作物的生长要消耗大量的养分,仅仅靠作物自身是不能完成全部的需要的,必须有一部分养分来源于化肥。
例如,生产100千克玉米要消耗40千克氮素,而玉米本身只能消耗10千克左右的碳素。
4、施用磷肥的土壤,会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分解释放更多的营养元素供作物吸收利用,从而显著地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5、过多的施用氮肥,常常造成植株徒长,造成茎叶纤弱,易受病虫危害;而过多施用磷肥则会导致开花期植株短小,叶片变黄,植株矮化,难以成熟,不能提高蛋白质的含量。
2、作物对土壤中的某种元素(如氮)的吸收是很少的,而在吸收了某种元素后,又能把其他元素(p2o2、p2o5等)放出来。
但是,如果这种作物缺乏氮,施入过多的氮肥,它就会放出大量的氮,导致浪费,而且还会使植物因此而徒长。
如果再加上缺乏磷或钾,那么就会造成相反的结果,即徒长得更加厉害,抗逆性下降,产量降低。
2、为什么适当施用钾肥有利于增加产量呢?主要原因是:作物体内如果钾的含量不足,容易导致细胞壁的收缩,甚至还会引起失水现象,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茎的伸展,叶子卷曲并呈红色,直接影响光合作用。
3、过多施用氮肥,除了会抑制作物生长外,还会使土壤中积累许多硝态氮,造成氨的污染。
气候变化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气候变化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对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气候变化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度加快。
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引起的温度升高和降水变化会加速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过程。
高温和干旱的条件下,土壤微生物活动减少,其分解有机质的能力也相应减弱,导致土壤有机质的积累速度降低。
此外,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降水的异常变化,如干旱和洪涝,从而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保持。
其次,气候变化对植物生长和分解残留物的影响也会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
气候变化可能改变植物的分布范围和生长季节,从而改变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含量。
例如,极端干旱条件下,植被覆盖率降低,植物生长率减缓,导致土壤有机质的输入量减少。
此外,气候变化还可能改变植物分解残留物的速度和效率,进而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降解。
第三,气候变化可能改变土壤中有机质的分布和品质。
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土壤有机质分布的影响与土壤类型和降水量密切相关。
在干旱地区,由于降水不足,土壤中有机质的分布更多地集中在表层土壤,同时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也相对较低。
而在湿润地区,由于降水充沛,土壤中有机质的分布则更加均匀,含量较高。
此外,降水和温度的变化还会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质量特性,如碳氮比、酸碱度等。
这些变化对土壤的生物活性、水分保持能力和肥力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最后,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首先,可以通过改变农业管理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的输入量。
例如,采用有机肥料替代化学肥料,加强土壤保水能力,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其次,可以通过合理的耕作方式,如保持土壤覆盖、减少耕作深度等,减缓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有助于土壤有机质的累积和保持。
此外,也可以通过植被恢复和退化土地治理等手段,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增加和保持。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
沉积岩分为:
机械性沉积岩 指砂粒、粉粒、粘粒等物质机械堆积而成的岩石。
化学性沉积岩 指原先为水溶性物质,后因外界条件改变结晶析出而形成的岩石,如石膏岩、部分石灰岩。
⑤地下水---当土壤深处有不透水层时,重力水就会在上面聚积形成地下水,又称支持重力水。
吸湿系数----吸湿水的最大含量称为吸湿系数,也称最大吸湿量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大道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反映的是土壤保水能力的一个指标
渗透过程—水分进入土壤过程。渗透过程分为两个紧密相连的阶段:渗吸阶段,渗透过程的起始至水分逐渐饱和,水分进入土壤主要靠基质吸力;渗漏阶段,渗透速率趋于稳定阶段,水分进入土壤靠重力作用向下移动。
影响物理风化的因素有如下几种:温度、结冰、风 、流水
(二)化学风化:指在化学因素作用下,岩石、矿物等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分解的过程.化学风化的结果使岩石、矿物的化学成分、性质发生变化,并释放盐基、磷、铁、硫等养分,同时生成新的次生矿物.
①溶解作用:滴水穿石 ,1份滑石可溶于110000份水中
②水解作用:由于水是弱电解质,更因为水中总是或多或少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这种由于水的电离作用和溶于水的二氧化碳所产生的碳酸对岩石的分解破坏作用称水解作用。
1、风化的概念与类型
风化作用是指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大气和水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风化过程是形成土壤母质的先决条件 ,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一)物理风化:指在物理因素作用下,岩石,矿物破碎崩解成大小不同的颗粒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它为进一步风化提供了条件。
搞清碳氮比(CN),就会知道土壤为啥要补有机肥了
搞清碳氮比(CN),就会知道土壤为啥要补有机肥了这个世界很奇妙,我们一直在为粮食增产努力着,也一直在为土壤板结等现状呼喊着,更是一直在为土壤补充有机质奔走着,但仍是有人搞不懂,为什么土壤中要补充有机质。
补充有机质了,一听说需要持续不断地补,就开始考虑,这不是在无益投资,增加生产成本嘛。
前几天,有个朋友问我碳和氮的区别。
这根本就是两个元素,在作物生长中是需求量比较大的,碳(C)是需求最大的,氮(N)也是需求比较大的。
要说区别,那就是功能不一样,作物需求量不同,再进一步讲,碳大量地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中获取,也从有机质中获取,氮却必须得人工施入;但要说联系点,那就多了,首先都是作物必须的大量元素,然后就是在作物一生中都有持续需求,再就是碳氮比(C/N)了。
为了说清楚碳氮比的重要性,也为了讲清楚土壤为啥要施有机肥,今天就开篇罗列一下了。
作物生长、收割一、作物营养需求的元素及碳、氮的作用我们都清楚,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至少有16种。
其中大量元素6种,碳、氢、氧、氮、磷、钾;中量元素有3种,钙、镁、硫;微量元素有7种,铁、锰、铜、锌、硼、钼、氯。
而这16种营养元素中,碳是用量最大的元素,碳占农作物有机质的52-58%,干物质的30-35%。
氮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成分,蛋白质中氮的含量占16%-18%。
蛋白质和核酸又是作物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的基础。
氮又是组成作物叶绿素、酶和多种维生素的成分,对于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物生长二、碳从哪里来,为啥有机质里的碳比较多,搞清楚啥叫碳氮比(C/N)作物中碳的来源大多数被作物叶片通过光合作用获取,作物通过阳光,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吸入转化成有机物,再释放出氧气。
而碳的来源正是二氧化碳转化而来的。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土壤形成、土壤肥力、作物生长、环境保护有积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生态系统碳氮磷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生态系统碳氮磷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王绍强,于贵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千烟洲农业生态试验站,北京100101)摘要: 生态系统元素平衡是当前全球变化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热点和焦点。
在系统介绍生态化学计量学与碳氮磷元素循环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从土壤CBNBP化学计量比的分布特征、指示作用、对碳固定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CBNBP比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CBNBP比在养分限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森林演替与退化等领域中的应用等问题,并展望了生态系统碳氮磷平衡的元素化学计量学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可以深入认识植物-凋落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养分调控因素,对于揭示碳氮磷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平衡制约关系,为减缓温室效应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化学计量学;土壤CBNBP比;物质循环;能量平衡生态系统碳氮磷等元素的循环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而且碳与氮、硫、磷等元素的循环过程是相互耦合的[1~3],所以,养分循环的改变将强烈地影响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4, 5]。
同时,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稳定性不仅会受到相关生物体对元素需求的强烈影响,也会受到周围环境化学元素平衡状况的影响,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碳储量是由质量守恒原理和其它关键养分元素(如氮、磷等)的供应量控制的[4, 6],因而,研究碳、氮、磷的平衡关系对于认识生态系统碳汇潜力和生态系统如何响应未来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7~9]。
生态化学计量学(ecological stoichiometry)结合了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基本原理,包括了生态学和化学计量学的基本原理,考虑了热力学第一定律、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原理和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的理论,是研究生物系统能量平衡和多重化学元素(主要是碳、氮、磷)平衡的科学,以及元素平衡对生态交互作用影响的一种理论,这一研究领域使得生物学科不同层次(分子、细胞、有机体、种群、生态系统和全球尺度)的研究理论能够有机地统一起来[10~12]。
土壤学总复习题
土壤学总复习题绪论:1、土壤剖面:有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称为土层(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之为土壤剖面。
2、肥力:土壤供应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能力。
有效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土壤中的一部分肥力在当季生产中能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一部分费力叫有效肥力,而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叫做“潜在肥力”。
3、近代土壤科学的主要观点:1、农业化学土壤学派(这一观点把土壤看作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养分和起物理作用的介质)2、农业地质土壤学观点(这一观点把土壤形成过程看作岩石的风化作用过程,认为土壤是岩石经过风化而形成的地表疏松层,即岩石风化的产物)3、土壤发生学派(土壤形成过程是岩石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所推动的)第一章【土壤矿物质】:1、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次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
2、土壤原生矿物以硅酸盐和铝硅酸盐占绝对优势,土壤次生矿物以结晶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为主。
粘土矿物是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所形成的次生矿物。
3、粘土矿物:一个粘土颗粒是由许多层粘土矿物晶胞(片)堆叠形成,而粘土矿物晶胞又是由晶胞的最小构造单元组成。
不同种类的粘土矿物,它们的最小构造单元都是一样的。
但是,基本构造单元之间的连接方式和晶胞结合形式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粘土矿物各自的特点。
粘土矿物的基本构造单位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
硅氧四面体的结构如图11-1所示,每个四面体的中心是一个硅原子,它与四个氧原子以相等的距离相连,四个氧原子分别在四面体的四个顶角上。
从单独的四面体看,4个氧还有4个剩余的负电荷,因此各个氧还能和另一个邻近的硅离子相结合。
依此,四面体在平面上相互连接,形成四面体层。
铝氧八面体的结构如图11-2所示,每个八面体的中心是一个铝原子,它与三个氧原子和三个氢氧原子以等距离相连。
三个氧原子和三个氢氧原子分别在八面体的六个顶角上。
秸秆还田施氮调节碳氮比对土壤无机氮、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秸秆还田施氮调节碳氮比对土壤无机氮、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一、本文概述《秸秆还田施氮调节碳氮比对土壤无机氮、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是一篇专注于农业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论文,旨在探讨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土壤碳氮比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进一步作用于土壤无机氮、酶活性以及作物产量。
本文概述部分将简要介绍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和主要发现,为读者提供全文的总体概览。
我们将概述农业废弃物秸秆还田的重要性和意义,包括其对土壤改良、养分循环和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
接着,我们将介绍施氮对土壤碳氮比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节碳氮比来优化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
我们将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即通过实验探究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土壤无机氮、酶活性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我们将详细介绍实验设计、方法、材料以及数据分析方法,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我们将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发现。
通过实验分析,我们将揭示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土壤无机氮、酶活性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机制,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我们还将讨论研究结果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研究方向,以促进该领域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二、材料与方法试验选用了当地主要农作物秸秆(如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等)以及常用的氮肥(如尿素、硫酸铵等)。
土壤样品取自试验田,具有代表性。
试验作物选用当地主栽的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等。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不同秸秆还田量(如0%、20%、40%、60%、80%、100%的秸秆还田量)和施氮量(如200 kg/hm²)的组合,以不施秸秆和氮肥的处理为对照。
每个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约为20 m²。
试验前对土壤进行基础理化性质分析,确保试验条件的一致性。
在作物收获后,将秸秆按照设定的比例还田,并在播种前将氮肥按照设定的量施入土壤。
试验期间,按照当地常规管理措施进行灌溉、除草和病虫害防治。
在作物生长关键时期(如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等),采集土壤样品和作物样品,进行无机氮含量、酶活性以及作物产量的测定。
森林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及碳氮比的计算
森林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及碳氮比的计算森林土壤有机质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介绍了森林土壤有机质的测定方法,包括湿法氧化法、热酸氧化法和干燥熔融法等。
同时,本文还介绍了碳氮比的计算方法,以及碳氮比对森林土壤有机质质量和质量变化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森林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碳氮比;影响一、引言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为广泛和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中土壤有机质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森林土壤有机质不仅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森林土壤有机质的质量和质量变化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森林土壤有机质的测定方法和碳氮比的计算方法,以及碳氮比对森林土壤有机质质量和质量变化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提供参考。
二、森林土壤有机质的测定方法森林土壤有机质的测定方法包括湿法氧化法、热酸氧化法、干燥熔融法等。
下面分别介绍这几种方法。
1. 湿法氧化法湿法氧化法是一种常用的森林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土壤样品与强氧化剂(如K2Cr2O7、KMnO4等)反应,使有机质氧化为CO2和H2O。
在反应过程中,氧化剂的消耗量与土壤样品中有机质的含量成正比,因此可以根据氧化剂的消耗量来计算土壤样品中有机质的含量。
湿法氧化法的操作步骤如下:(1)取约10g土壤样品,加入200mL盛有强氧化剂的瓶中,摇匀。
(2)将瓶放入水浴中,在100℃下加热1小时,使反应达到平衡。
(3)取出瓶,冷却至室温,在瓶口处加入5mL浓硫酸,加盖,摇匀。
(4)再次加热1小时,使反应彻底完成。
(5)取出瓶,冷却至室温,加入蒸馏水至刻度线,摇匀。
(6)过滤,将滤液取10mL,加入250mL锥形瓶中,加入几滴酚酞指示剂,用0.1mol/L 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粉红色消失。
土壤碳氮比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关系
土壤碳氮比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关系
土壤碳氮比与土壤有机质积累密切相关。
随着有机质的不断积累,土壤碳氮比逐渐增加。
这是因为有机质中所含的碳与氮的量比例是固定的,当土壤中有机质的质量增加时,碳的增加量大于氮的增加量,从而导致碳氮比的升高。
此外,土壤的碳氮比还受到土壤类型、气候、土壤pH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一定的土壤环境下,一定范围内的
碳氮比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稳定,从而促进土壤肥力的提高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 1 -。
土壤有机质与含碳量
⼟壤有机质与含碳量
⼟壤的有机质指的是⼟壤中所有的有机物质,由于不同⼟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不⼀,组成成分⽐较复杂,但是,有机质未必都是含碳物质,所以,⼟壤有机质和有机碳之间存在⼀定的数学关系。
⼀般情况下,我们都先测出⼟壤的有机碳含量,再使⽤经验公式来换算成有机质的含量。
但是,腐殖质是⼟壤有机质中⽐较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壤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是⼀种⿊⾊的⽆定形的有机胶体。
腐殖质是具有酸性、含氮量很⾼的胶体状的⾼分⼦有机化合物。
腐殖质⼀定是含碳的有机物,⽽且腐殖质的含量与⼟壤含碳量呈正相关关系。
腐殖质是⼟壤有机质的⼀种。
⽽⼟壤有机质还包含新鲜的有机物,部分分解的有机物。
因此,⼟壤中的碳含量与有机质只是存在⼀定关系,⼟壤含碳量⾼说明⼟壤腐殖质⼀定多,但并不能说明⼟壤有机质多,因为有机质不仅仅包含腐殖质,还包含其它的很多尚未分解的有机物质。
碳氮比(CN),菌肥使用切莫忽略它
碳氮比(CN),菌肥使用切莫忽略它
碳氮比(C/N),菌肥使用切莫忽略它
农业种植宝典2018-06-02 09:16:43
有机肥与微生物菌剂搭配需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具体如下:
一方面,有机质是微生物生存与繁殖的食物来源,当土壤中有充足的有机质时,微生物迅速的繁殖,在贫瘠土壤中,单纯补充微生物菌剂,有益微生物在土壤中难以大量繁殖,效果有限。
另一方面,有机质是有益微生物的粮食,同时也是有害微生物的粮食,单纯给土壤补充有机肥,虽然能够起到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但同样存在风险,在土传病虫害较严重的土壤中,有害微生物占据上风,施入田间的有机肥可能会成为有害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粮食来源。
所以,在有机肥中添加适量的微生物菌肥,提高有机肥中有益微生物的群体数量,并令其占据主导地位是有必要的。
土传病虫害越厉害的土壤,相应微生物菌肥添加量需要更高。
注意碳氮比(C/N)
当有机质碳氮比(C/N)为25时,微生物最易分解利用,同时,有机质分解也最为彻底。
我们常用的农家肥或堆肥均很难能够满足这一碳氮比,施有机肥时,不妨将高碳氮比的有机肥原料搭配低碳氮比的有机肥原料一同腐熟发酵,这样更有利于有机肥的腐熟和微生物的繁殖。
比如羊粪可以与玉米秸秆6:4混配。
除此之外,高碳氮比的有机肥原料腐熟发酵时,还可以选择添加适量的氮肥来进行调控,如玉米秸秆碳氮比(C/N)为41.3,每吨干秸秆中添加4公斤尿素即可将碳氮比(C/N)调整为25左右,或者添加12公斤复合肥(15-15-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碳氮比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关系
土壤碳氮比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肥力、植物生长和环境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土壤碳氮比则是反映土壤有机质矿化程度和土壤微生物活性的重要指标。
研究表明,土壤碳氮比与土壤有机质积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土壤碳氮比越高,土壤有机质的矿化程度越低,土壤有机质积累也就越容易发生;反之,土壤碳氮比越低,土壤有机质的矿化程度越高,土壤有机质积累也就越困难。
因此,合理调整土壤碳氮比,加强有机质的保持和积累,是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手段。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