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京城及其前身选址在永定河出山口处附近
原来这是“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来历
原来这是“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来历民间⼴为流传着“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不少⼈应该都知道那么“⽕烧潭柘寺,⽔淹北京城”的谚语故事⼜有多少⼈听说过呢!下⾯⼩编跟您唠唠门头沟区—潭柘寺的⼆三事。
据说早年间北京、天津这⼀块⼉都是⼤海,⼤海⾥有⼀条恶龙,这恶龙⼀摆尾永定河就发⼤⽔,这恶龙⼀吐⽕这地⽅就得三年⼤旱,民不聊⽣。
当明朝准备从南京迁都北京时,明朝的开国宰相刘伯温奉旨修建北京城,决定除掉恶龙。
精通奇门遁甲、天地五⾏的刘伯温活捉了恶龙之后,镇压在了北新桥下,并且⽤⼀⽀箭作房屋的⼤梁修建了潭柘寺,箭头直指恶龙的咽喉。
⾃此,⼈们才能安⼼在此繁衍⽣息。
据说,后来在北京城⾥修建皇宫时,都必须⽐潭柘寺的⼤梁低⼀⼨,这就是“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由来。
北新桥那么,“⽕烧潭柘寺,⽔淹北京城”这句谚语⼜是什么意思呢?还是得接着第⼀个传说:话说作恶多端的恶龙被刘伯温活捉,镇压在了⼀座桥下。
恶龙问刘伯温:“什么时候放了我?”刘伯温回答:“等此桥旧了。
”说罢提笔在桥上写了“北新桥”三个字,恶龙⼀看,这桥永远是“新的”,⾃⼰永世不得翻⾝了,便扬⾔道:“你是个⼈,能活多少年?待你死后,我⼀定要‘⽕烧潭柘寺,⽔淹北京城’”。
刘伯温⼀听赶快在潭柘寺⾥建了个⼤烟筒,亲⼿在上⾯刻着‘潭柘寺’三个字。
⼜在“北新桥”下⾯刻了“北京城”仨字。
若⼲年后刘伯温死了,恶龙果然“⽕烧潭柘寺,⽔淹北京城”,幸亏刘伯温早有防备,恶龙“⽕烧潭柘寺”时烧在了潭柘寺的⼤烟筒⾥;“⽔淹北京城”时洪⽔只淹到“北新桥”桥下⾯刻着的“北京城”三字。
传说刘伯温的刻字实际上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是佛教传⼊北京地区后修建最早的⼀座寺庙。
从建寺时间可以看出“”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是有实施根据的。
据说,潭柘寺建寺以来,历代的许多皇帝都来过潭柘寺,很多皇帝登基后的第⼀件事,就是要到潭柘寺来进⾹礼佛。
清代的康熙、乾隆皇帝在潭柘寺甚⾄还有居住的⾏宫。
关于北京的历史资料
关于北京的历史资料之历史早期的北京古城——蓟蓟城的诞生北京位于河北省的北京小平原上,其西部和北部、东北部,分别为太行山脉及燕山山脉所环绕,东南部面向平坦开阔的华北大平原,有如一个半封闭的海湾,因而被称为“北京湾”。
在历史早期,北京小平原东南是一片地势低洼的沼泽地带,成为通向华北大平原的天然障碍。
当时只能通过小平原西南部永定河的古代渡口,沿太行山东麓一线高地与中原地区往来。
在西、北及东北部则利用崇山峻岭中的一些天然峡谷,作为南北往来的通道,如西北出南口与怀来盆地、宣大盆地相连接,可通往广阔的蒙古高原;东北出古北口越过平缓的山丘地带或向东沿燕山南麓至山海关,由滨海地区进入松辽平原,因而永定河古渡口,也就成了南北往来的要津。
只是由于永定河流量不稳定,经常泛滥成灾,于是,在北京小平原上,邻近永定河而又不易受到洪水威胁的一个原始居民点,便以其地当南北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而迅速发展起来,蓟城由此诞生。
历史记载,三千多年前,周灭商后,封召公奭于燕,封黄帝一说尧的后裔于蓟。
公元前七世纪初,北方山戎族灭蓟,占领燕城。
后燕侯借齐桓公之助,北伐山戎,收复蓟、燕,燕侯北还。
时燕城已为战乱所毁,燕侯遂弃燕城而改都于蓟,蓟城便成为早期一个小的奴隶制国家的统治中心①。
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水又东北迳蓟县故城南。
??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②,说明蓟城因其西北角有蓟丘而得名。
同书后文又引《魏土地记》:“蓟东十里,有高梁之水者也,其水又东南入■水”③。
明确记载了蓟丘与蓟城的相对位置。
唐代诗人陈子昂在其《蓟丘览古》一诗中,有:“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
应龙已不见,牧马生黄埃。
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
南登碣石馆,遥想黄金台”的名句,说明蓟丘至唐代仍然存在。
今北京广安门西北①燕的都城,史无明确记载。
1962年,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市房山县琉璃河董家林村的古城遗址中,发现带有铭文“匽侯”的青铜器。
北京城的来历
北京城的来历-学问真是不少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都,最早称之为蓟,是燕国的都城。
后来,辽金元明清均定此为国都,因此北京以千年古都闻名于世。
在地理上,北京北依燕山,西靠太行,地势西高东低,有永定河围绕,历来被称为“山环水抱必有气”的理想都城。
北京的民间传说可谓众说纷纭,精彩纷呈,至今流传的以明清时期居多。
提及北京,往往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
据说明*朝开*国*军*师刘*伯*温把早年间京津地区一条作恶多端的恶龙*镇*压在北新桥下,并且用一支箭作大梁修了潭*柘寺,箭头直指恶龙咽喉。
自此,人们才安心在此繁衍生息,渐成气候。
后来修皇宫时都必须比潭柘寺的大梁低一寸,避讳这支箭。
现在潭柘寺与北京的关系依旧重要如昔,无所能撼。
在北京旅游,也会听到导游介绍“八臂哪吒城”的传说,这也与镇*压恶龙有关,当年刘伯温授命修建北京城时,在利用地形阻止孽龙捣乱时,八臂哪吒托梦授意建城图纸,所以北京城也被叫“八臂哪吒城”。
长城故宫作为北京的符号,承载了北京太多悠久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底蕴。
孟姜女万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关于故宫“九百九十九间半”的故事也很有趣。
刘伯温修建北京城皇宫的时候,为了显示天子尊严,计划把宫殿修多修大点儿,但是凡间宫殿不能超过天宫,天宫宝殿是一千间,所以刘伯温盖故宫只修了九百九十九间半,那半间作了个开放式的茅厕。
这样说来,刘伯温是北京城最早的设计师兼总指挥。
其实,故宫现存宫殿建筑共8707间,如果一天住一间,也要24年才能住过一遍。
在故宫的建筑中,四个城角上都有一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这四座角楼是明成祖朱棣的旨意,但是这个课题在当时属于建筑领域的一项空白,后来一个木匠发现蝈蝈笼子符合这个构造,受此启发,紫禁城角楼才得以建成。
老北京人常说“九门出九车”,是说朝阳门为粮门,东直门为建筑门,德胜门为出兵门,安定门为进兵门,正阳门独供天子出入,宣武门为执法门,崇文门为税务门,阜成门为煤门,西直门为水门,九门九用,职能分明。
永定河与北京城的建立
永定河与北京城的建立作者:顾建平来源:《北京档案》2013年第02期一个居民点的产生,一座城市的兴起,都与地理环境特别是水源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北京城的兴起就与永定河有着不解之缘。
北京的西北面被崇山峻岭围绕,南面连接着一望无际的华北大平原。
山脉和大平原之间围成了一个像海湾一样的小平原,形成了“北京湾”。
北京最早的居民点和最初的封建都城就出现在山和平原的接壤地带,这是因为在北京湾的东南部是一片面积不小的沼泽地,不宜农耕,更不能建村设寨,只好去平原近山处的地带兴户建村。
群山往往是大河之源。
从燕山和太行山中发源的河流,经过北京西山后,直下北京湾,形成北京地区的河流,永定河就是其中一条。
由于它从山中陡直冲下,落差极大,水势凶猛,不仅在小平原上摆动无常,而且往往酿成水患。
永定河不仅成为北京地区南北往来的阻碍,更是北京水患的根源之一。
尽管在永定河上设立了渡口,形成了居民点,引领南来北往人员渡过永定河,但却没有在这一渡口上发展成都邑,而是在离渡口不远的、没有水患的安全地带发展形成了都城,一个是燕的都城,一个是蓟的都城,这两座都城都是依托永定河水系逐渐发展起来的。
燕都坐落在何处?蓟城建造在哪方?众说纷纭。
司马迁的《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但却没有说明燕在何处,更没有任何实物和考古发掘可为佐证。
1962年,考古队在北京市房山县(今房山区)的琉璃河乡董家林村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和墓葬群。
从1962年到1978年,先后共发掘出60余座墓葬和5座车马坑。
墓葬中不仅有陪葬奴隶,还有大量的器物:礼器、兵器、车马器等,这显然是当时奴隶主国家的贵族墓地。
在墓地周围还发现一座古代的残存城墙基址。
这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古城,具备了一座古代都城的壮观景象。
这座建于商代末期的古城,北城东西长约850米,南北长度由于西墙和东墙被水冲毁而无法确定,但从留下来的西北城墙角和东北城墙角,可以确定城的规模是不小的,城墙的内外都设有护城坡,城的外围还设有护城壕沟。
水清木华润京城
水清木华润京城作者:张建斌来源:《前线》2022年第07期永定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的43个县市,全程740多公里,途经北京的干流河段约170公里,是流经北京地区最长、最古老的河流。
滚滚永定河水带来了大量的泥沙,据《中华辞海》记载,永定河的含沙量多年平均值仅次于黄河,在元代曾称之为“小黄河”,经年累月冲刷积淀,形成了洪积扇与冲积扇,为北京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地域空间。
人类依赖水源,依水建城,北京城正是永定河这位母亲的杰作。
永定河与北京城空间塑造关于永定河的形成时期,有研究认为起始于距今二百万年前。
最新的地质学研究表明,永定河形成不会少于三百万年,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是在今延庆、朝阳、顺义等地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
据此推断在距今三百万年左右北京地区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引发了强烈海啸,海水倒灌入北京湾,但令人不解的是延庆与北京湾相距百公里,中间有山阻隔,海洋生物又不能生成翅膀,合理的解释就是水生物顺着一条河道逆流而上。
经地壳变动,一些古生物沉入了怀来—延庆古湖,形成生物化石,这条河道经鉴定就是古永定河。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水源,永定河水哺育供养了沿岸人们的繁衍生息,造就了人类的文明血脉。
永定河流域很早就有人类活动。
2001年,考古学家在永定河流域马圈沟旧石器遗址发现了古人类的餐具,规模非常宏大,展示了原始人類的生活面貌。
在此之前,世界上尚未发现类似的遗迹。
据推测,这顿“饭”距今两百万年,被誉为“东方人类第一餐”。
由此,考古学认为世界人类与文化起源有两大源头,一是西方源头的东非大峡谷,还有就是东方源头的永定河大峡谷。
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各地文明百花齐放,永定河流域的文明是百花园中亮丽的一朵。
1972年,山东临沂的一座汉墓出土了大批竹简,考古学家考证为失传已久的《孙膑兵法》,其中记载黄帝曾与炎帝战于反山之原。
反山就是今天的阪山,地处永定河南岸的东灵山和西灵山。
黄帝战胜了炎帝,双方并未因战争反目成仇,而是结为盟友,融为一体,开创了中华文明。
万年宝地:北京风水中的“前照后靠”
万年宝地:北京风水中的“前照后靠”北京历来被风水学家称为“山环水抱必有气”的理想都城,自古以"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说明其地理位置之重要。
北京西部的灵山人们都说北京是宝地,如何理解呢?地处华北大平原西北端的北京,“其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势雄伟。
其西部的西山,为太行山脉;北部的军都山为燕山山脉,均属昆仑山系。
两山脉在北京的南口(南口是兵家要地)会合形成向东南巽方展开的半圆形大山湾,山湾环抱的是北京平原。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
河流又有桑干河、洋河等在此汇合成永定河。
北京西部山中的千年古寺檀柘寺古代在选择国都地点时,有一句“前要照后要靠”的谚语,详细看来,北京城完全符合这个条件。
谚语中所说的“照”,是指照水,即像镜子一样的海洋、湖泊或河流。
“靠”是指以高大的山脉作依靠。
北京前边的“照”既有茫茫渤海,又有永定河、潮白河、拒马河、泃河以及温榆河五大水系。
水土丰茂,光彩照人。
北京水系属海河水系,流向东南的渤海。
永定河水系自山西朔县发源,经山西、内蒙古、河北、入官厅水库,出水库入北京市境内,自三家店流出山区入平原,又经石景山、房山、大兴等区入天津市,注入渤海,全长650公里,流域面积50830平方公里。
在北京境内约170多公里,流域面积约3170平方公里。
拒马河水系发源于河北省涞源县,是大清河上游,经北京市房山区,形成了“十渡风景区”,自张坊镇出山,于河北涿州市附近汇白沟河入大清河,最后入天津海河注入渤海。
在北京市的流域面积为2180多平方公里。
温榆河水系的上游是北沙河,均为大运河上游,发源于京北军都山,流经昌平区,沿顺义区西界,经朝阳区至通州区北关始称北运河,该水系亦称北运河水系,包括温榆河、沙河、通惠河及小中河,最后汇于北运河,在北京的流域面积总计达4300多平方公里。
潮白河水系由潮河和白河二条河流组成。
潮河发源于河北丰宁县上黄旗北,经滦平县、古北口入北京密云县,至高岭乡漕城子注入密云水库东北端,出密云水库东南端穆家峪乡大坝,向西南流至密云县城南十里堡,汇白河。
北京城的风水龙脉
北京城的风水龙脉一、历久不衰紫禁城1.概况:北京紫禁城于1406年筹建,1420年建成,同年(永乐十八年)十一月明成祖朱棣宣布迁都北京。
紫禁城从始建到竣工,历时十四年,由当时的地理大师廖均卿、蒯祥布局主持建造。
北京就建筑在这太行山和燕山两条山脉交会之地,永定河与潮白河之间的永定河冲积扇平原的顶端,跨越山麓和平原、丘陵之地,在沧海之畔的永定河古渡口之上,南临大河。
太行山自北向南奔腾而来,燕山蜿蜒曲折,像两条巨龙守卫着京师。
东边是潮白河、温榆河,西边是永定河、小清河,自西北向东南,绕城蜿蜒流淌。
雄浑的桑干河夹杂着大量的黄土高原的泥沙呼啸而来,与来自蒙古草原的洋河汇合,在北京地区形成浩浩荡荡的永定河。
北京北面、西面、东北面三面高山环绕,形成天然屏障,拱卫着这座气势非凡的文化古都。
北京北扼居庸关,右耸太行山,左面是沧海,地理位置十分险要。
2. 北京在元朝以前风水并不完整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历史悠久,文明源远流长。
先后有燕、前燕、大燕、辽、金、元、明、清8个朝代建都在这里。
从西周到唐代,北京称为蓟。
自西周燕国算起,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从蓟丘到周末的燕都,从唐代的幽州城到辽代的燕京,从金中都到元大都到北平、北京,八朝古都,数百年的兴衰繁华。
西汉时,北京地区称为燕国、燕都、涿郡、幽州、广阳国、广阳郡。
东汉时,又称为上谷郡。
隋时称为幽州、范阳,唐人称为渔阳。
辽代时,正式改称为燕京。
金代称北京为圣都、中都,元代称为中都、大都。
明代时,称为北平、北京,清代改称为燕京。
民国时,称为京都、北平,1949年以后,称为北京。
周武王封功臣召公奭于燕地,北京成了燕都邑,时称蓟城,城址在今北京房山琉璃河乡董家村。
当时营造的蓟城呈长方形,东西850米,南北600米,城墙都是用细土夯筑而成。
早期的蓟城城墙十分独特,分为三个部分:主墙、内附墙、护城坡。
这是为了有效的防御和自卫。
燕王在燕都蓟城营建了辉煌壮丽的宫殿,著名的有宁台、元英宫、燕昭王建碣石宫,筑黄金台,招纳天下英豪才俊。
6永定河与北京城
永定河与北京城①永定河斜贯北京市的西南部,是北京地区最大的天然河流。
全长680多公里,流域面积4.7万平方公里。
从3000多年前的燕都蓟城,到850多年前的金中都城,再从700多年前的元大都城,到明清的北京城,其城址虽有所变迁,但都无一例外地建在永定河的洪积扇上。
②金建中都城之后,为了漕运粮食的需要曾开金口河导引永定河水,但由于河水泥沙含量过大,淤积严重,水浅流急,难以行船,终归难于通行。
不过作为灌溉用水倒也维持了14年之久。
元建大都于北京,都水监郭守敬重开金口河,先后使用了30余年,对于大都城的兴建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③新中国成立后,于20世纪50年代,在官厅山峡入口处建坝,修筑了“官厅水库”。
它的修建不仅改变了永定河原来“善淤决、好迁徙”,经常泛滥成灾的“脾性”,而且在平水年还可以通过永定河引水渠,每年为北京提供6~7亿立方米的用水。
官厅水库修筑之后,40多年里,它为北京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饮用提供了240多亿立方米的水。
④永定河也是北京古典园林的源泉。
北京的古典园林几乎都是建在永定河故道的基础之上,它们犹如一块块晶莹的“翡翠”,镶嵌在北京小平原上。
北海、颐和园、圆明园遗址公园、陶然亭等公园,由于有了园中的碧水,而增加了许多灵动的气韵。
⑤但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永定河流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污水和废弃物急剧增加,加上流域内降雨不断减少,永定河目前处在长期断流、沙化严重、生态系统脆弱的状态。
(根据朱祖希《永定河与北京城》改写有删改)1.本文第③段列举了一系列的数字,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这些数字在文中的作用。
2.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说一说永定河又增加了哪些新的功能。
【链接材料】昨日,市水务局局长程静表示,北京将投入170亿元再造永定河。
按照治理建设的规划,2014年永定河将建成长170公里、面积1500平方公里的生态走廊。
其中37公里长的城市段,将形成由溪流连通的湖泊和湿地,湖泊段将形成亲水乐园休闲水景区,湖溪段形成湖区健身运动区,湿地段形成湿地观光教育水景区。
北京选址与风水
北京—自然风水选址的杰作中国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民族,数千年来几十个朝代和政权的更替,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都城文化。
都城是一国之中枢,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古以来,中国的都城以“设险以守其国”为目的,以“易守难攻”为建城的基本原则。
同时在封建社会,都城的选址规划和建设又免不了受到当时价值观的影响,风水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一是地方要大。
堪舆学认为,都城基址必须选择大环境,要求地大、山大、“明堂”大、水的弯曲大,只有容量足够大,才能修建庞大的都城。
二是都城要选址在“龙脉”的集结处。
所谓“龙脉”,是指“山龙”和“水龙”。
山为阴,水为阳,古人认为,都城形势“山停水聚,半阴半阳,方成太极”。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几大古都均建在“龙脉”集结、“半阴半阳”的基地上。
北京,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具有闻名于世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北京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是燕国国都所在地,因而历来有“燕京”之称。
公元1153年金朝从会宁府迁都至北京,改名为中都,此后元、明、清三朝均以北京为都城。
北京保留有我国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宫紫禁城,紫禁城雄伟壮阔的古建筑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宝藏令无数人心往神驰。
北京城规划严整的街市,辉煌壮丽的宫殿,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无处不深深地打上了风水操作的烙印。
北京城坐落于华北平原的北端,它的西面、北面和东北面三面环山。
在它西部的称为西山,属太行山北段;它的北部和东北部属燕山山脉的军都山。
西山和军都山虽无峭拔的山峦,但山脉蜿蜒起伏,带城而去。
它东南面为永定河和潮白河的冲击平原,而与渤海湾遥遥相望。
由于西山和军都山三面环城形成的天然屏障,使北京呈坐西北乾维的自然之势,既居山之阳,岿然不拔,又面海之汭,具有得天独厚形胜之美。
是龙脉之说的不二选择。
“山龙”北京城的龙脉起自昆仑山,经太行山从西南走东北山脊,蜿蜒逶迤的太行山山脉自南向北奔腾而来;浩浩荡荡的燕山山脉,重峦叠嶂,自西向东排列。
北京从一方都会到中华帝都
北京:从一方都会到中华帝都作者:成一农来源:《江汉论坛》2012年第01期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在一般公认的建城史已有3056年。
在这一漫长的城市发展史中,其从早期偏于一隅的一方都会,在元代之后一跃成为庞大帝国的首都,并延续至今。
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侯仁之先生曾对此有过简单的叙述,本人不揣浅陋,对这一问题在侯先生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
一、北京的地理位置首先要考虑北京城所处的地理环境。
对于这一点,侯仁之等学者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就宏观地理环境而言,北京小平原处于中原地区,尤其是华北平原连接东北平原和蒙古草原三大地域单元的交接地带,位置优越。
就微地貌而言,历史早期,华北平原遍布湖沼,那时从华北大平原北上,只有沿着太行山前洪积冲积扇50米至100米等高线之间的交通线,经过今日卢沟桥所代表的永定河上的渡口才能进人北京小平原。
在北京小平原,交通线分歧为多条经由北部山间峡谷如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等的道路前往蒙古和东北地区。
因此,永定河上的渡口和交通道路的分歧点决定了北京城址的选择。
位于三大地理单元的结合部以及城址所处的微观地理环境,注定北京会成为一方都会。
二、一方都会北京城早期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
早在商代这里即有蓟国存在,从出土的器物来看,其当为殷商的北方侯国,都城大致位于今天北京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
周朝建立之后,封召公于燕,为周朝控制东北地区的重镇,其都城即今天房山琉璃河董家林古城。
春秋时期,在齐国帮助下击垮北方的山戎之后,燕国的实力大为增强,并迁都到此时已经灭亡的蓟国国都。
战国时期,燕国为战国七雄之一,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与北方,尤其是东北各地经济联系密切.在今天河北北部、天津、内蒙古东部、辽宁、吉林,甚至朝鲜、日本等国家都出土了燕国的货币。
秦汉时期,北京成为广阳郡郡治、燕国的国都、广阳国的国都;东汉时期为幽州刺史的驻地,成为汉王朝管辖东北地区的中心,同时也成为中国北部的经济中心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
古代定都北京的原因
古代定都北京的原因北京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之一,曾多次成为古代中国的都城,其成为古代定都的原因具有多方面的考量。
下面将从地理位置、政治因素、军事考量、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多个角度来探讨古代定都北京的原因。
首先,北京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和华北山脉之间,北靠燕山,南临黄河,地势平坦,水文系统发达。
这样的地理条件有利于军事防卫和经济交通的发展,使得古代政权更容易在这里建都。
同时,北京地处东西方重要交通干线的交汇点,有利于统一管理和控制国家的内外事务。
其次,政治因素也是古代定都北京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北京,曾先后成为辽、金、元、明、清等多个王朝的都城。
古代帝王往往选择坐镇政治中心以集中国家政权,加强统治。
而北京凭借其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中国王朝统治的中心,进一步强化了政治权力。
此外,北京附近的水源充足,有利于政府管理和居民生活,也是选择定都的一个重要因素。
再者,军事考量也是北京成为古代都城的原因之一、北京周边山脉环抱,地势险要,具备良好的防御条件。
尤其是燕山脉北麓的居庸关及蔡河,永定河等自然屏障,为北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防线。
在古代战争频繁的时代,选择一个易于防守的地方作为都城,有助于提高国家的安全性。
此外,经济因素也对古代定都北京起到了推动作用。
作为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的城市,北京一直是重要的商贸中心。
古代定都选择北京,有利于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
北京地处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方便国家财政和商业交往的集散地,有利于国家财政资源的集中调配,推动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最后,文化因素也是北京成为古代定都的原因之一、北京自古以来就是汉族的文化中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北京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文化氛围浓厚。
在这个城市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融合交汇,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这种古代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使得北京成为了古代帝王选择定都的首选之地。
综上所述,古代定都北京的原因主要涉及地理位置、政治因素、军事考量、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多个方面。
【历史典故】永定河为何被称为北京的“母亲河”
【历史典故】永定河为何被称为北京的“母亲河”水是“生命之源”,古人建城大多依水而建,因此史学界一直有“先有永定河,后有北京城”的说法。
千百年来,她孕育、催生、抚养了北京,被誉为“北京的母亲河”。
如今,北京成为缺水的城市,除了诸多历史原因外,对水的浪费和不珍惜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永定河冲积扇为北京城的形成提供了优越的地域空间永定河是北京的第一大河,曾是一条迁徙无定、善淤善决的河流,故名“无定河”。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经过大规模治理后,河道相对稳定,为祈望其永远安定,再无水患,康熙帝赐名“永定河”。
永定河形成之后,在今门头沟三家店附近流出山区,进入广阔的低洼地带。
河水从中上游冲击携带的大量沙石屑物不断填充低洼地区,逐渐堆积抬高。
经过漫长的岁月变迁,形成巨大的扇形地域(地质学上称“洪积冲积扇”),即北起今天的海淀区清河一带,南至大兴区黄村一带。
包括今天的北京城区及石景山、朝阳、大兴等区的全部,海淀区南部、丰台区东部、通州区西南部、房山区东部等广阔的地域。
冲积扇大都在海拔5米至50米之间,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道纵横。
古代先民在这一地域定居、繁衍,从最初的简单村落逐步发展成了人口密集、经贸繁盛的都市。
据记载,东周“武王封尧后于蓟”时,北京城原始聚落蓟城便在这里形成,此后历经辽、金、元、明、清,成为今天的北京城。
永定河直接或间接地为北京城提供了丰沛的水源历史上永定河的水源十分丰富,地下水资源充足,清冽甘美的西山诸名泉主要是永定河通过石灰岩渗滤而来的,这些名泉之水汇成多条河流,流经今天北京城区大部分区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今天的什刹三海、积水潭、龙潭湖、莲花河、高梁河均为古永定河河道的余脉。
特别是明清时期,正是因为有了永定河间接提供的水资源,才使西郊一带的皇家园林得以不断扩展。
据考:从古蓟城内出土的大批战国至汉代陶井到明清北京城大街小巷数以千计的水井,其水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永定河。
北京为什么是首都?
北京为什么是首都?铅笔经济研究社李子埸参考书目:《北京历史地理》侯仁之著此书为侯先生1942年所著。
其中内容未在其他书中见到。
关于北京历史地理的成因等重要理论,请教历史地理专家后得知,后来并无重要的更深入研究。
关于华北平原早期历史、华北大道的形成演变等等,是很有意义的课题。
希望今后能看到更丰富、深入的研究。
古代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在黄河流域。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部,远离核心区域,甚至可以说位于边疆地带。
从一个边疆城市逐步发展成为全国首都,这中间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变迁。
在这个历史变迁中,地理、政治、军事等多方面因素交错在一起。
从整体上回顾这个过程,一些藏在历史深处的长时段规律变得清晰起来。
那些已经消失了的历史,重新浮现出来。
“龙椅”和“北平湾”汽车进入普通人家庭以后,很多北京居民周末都会开车进山玩玩。
北京是个三面环山的城市,有山有水,周边旅游资源很丰富。
三面环山的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差不多位于最北部。
再往北就是燕山山脉了。
这种背靠山脉,南向大平原的地形,有人称之为面南背北的“龙椅”,说这就是北京成为首都的原因。
这种风水型的解释当然只能作为闲聊的谈资。
三面是山,一面向大平原的“龙椅”地形,实际上就是探入山区的一块平原。
类比探入陆地的海湾,人们将这里称为“北平湾”。
三面环山的“北平湾”平原并不好走如果今天从北京向南进入华北大平原,当然一片坦途,哪里都可以走,但在上古时代,情况大不相同。
华北平原属于典型的冲积平原,由黄河、海河、淮河、滦河等携带的大量泥沙沉积而成,多数地方的沉积厚达七八百米。
最厚的开封、商水一带,沉积层厚达5000米。
地质史上,海水曾经直接拍打太行山脉。
后来,河流带来的泥沙渐渐冲积,海洋后退,华北平原逐渐形成和扩大。
春秋战国时,海岸线大致在今天的天津附近。
现在,华北平原还在不断扩大。
因为是冲积而成,华北平原的地势很低很平坦,大部分地方海拔不到50米,沿海地方甚至不到10米。
这种地势平坦地区的河流,河道很宽很曲折,流速不快。
为什么北京城及其前身选址在永定河出山口处附近
为什么北京城及其前身选址在永定河出山口处附近(2009-11-09 06:17:49)转载▼标签:口处水源军都陉前身聚居区永定河文化分类:北京文化与传统文化要点:凡一个城市的位置选择与确定,需要考虑地形、水源等自然地理要素和经济、交通等人文地理要素。
北京城,自蓟城、幽州,乃至燕京、中都、大都、北京,地理位置虽略有变动,但始终位于永定河出山口附近。
今天来讲,就是位于卢沟桥以东偏北的地方。
从更大范围看,北京城位于华北大平原的北端,西倚太行山---西山,北靠军都山---燕山。
为什么不在更南一些的平原腹地建城呢?除了便于以永定河为城市水源外,主要的原因就是交通便利。
北京自建城伊始迄今,始终是中原汉族聚居区与东北方、北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交通要冲。
据专家推测,古代北京与东北方之间的大道一是出今天的古北口、二是沿燕山南麓直达辽西走廊;与北方之间的大道是穿今南口关沟(即太行八陉之“军都陉”)上蒙古高原。
这三条路线至今仍是铁路和公路干线所在。
而北京与中原内地的交通线则是倚太行山东麓的南北大道。
古代交通方式不外水(舟)、陆(畜或畜力车)两种,而古代华北平原上的河流属夏涨冬涸类型,不易行船(大运河是以后的事),平原东部又多湖沼,难以修路。
大道只能修在山麓地势较高处。
关键是这些大道的交汇点就在永定河出山口处附近,也就是今宛平城附近。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永定河给早期的北京城提供了水源,但当时它又是“害河”,夏季洪水泛滥成灾,河床左右摆动不定。
因此,北京城又不能太靠近它,必须在略远一些,洪水和河床改道影响不到的地方建城。
这就决定了北京城的地理位置在这个地方。
虽然因永定河泛滥问题,辽、金时北京城以莲花河为主要水源,元时又为了漕运以山前泉水和清河---长河为主要水源,使得北京城址有些变动,但都没有离开这一带。
至于现在北京市以潮白河为重要水源,更不会影响城市的位置变化。
也正因此,才在北京与中原交通大道终点的永定河渡口出现了闻名于世的卢沟桥,才有了丰台,特别是宣南的发展。
【读史明智】为什么说西山永定河孕育了北京城?
【读史明智】为什么说西山永定河孕育了北京城?群山作屏、大河开道,西山与永定河本就是一个山川合一的整体,哺育了北京城,也孕育了古都文化。
西山是太行山余脉之一,与北京小平原北部的军都山、东北部的燕山山脉,共同形成了北京湾三面环山的地理骨架,是北京城的天然屏障。
而西山因与永定河浑然一体,使得西山永定河流域自古便成为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杂居区和中原农业经济、农业文化与北方游牧经济、游牧文化的交错带。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背景下,不同民族间的冲突与融合,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交流,成就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鲜明特色。
2021年永定河全线通水期间北京境内的园博湖。
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供图水运漕通守防利民在地理交通与军事防御方面,西山永定河这道天然屏障的优势尤为突出,与其相关的水利工程应运而生。
北京历史上第一个大型引水工程,是三国时期魏国镇北将军刘靖在今石景山地区修建的戾陵堰与车箱渠。
据《三国志·魏书·刘靖传》记载:“后迁镇北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
靖以为'经常之大法,莫善于守防,使民夷有别’。
遂开拓边守,屯据险要。
又修广戾陵渠大堨,水灌溉蓟南北;三更种稻,边民利之。
”当时,在刘靖看来,治边之大法,莫善于守防。
做好军事防御,构筑坚固而长久的屏障,才能维护社会安定、保障边民安全。
于是,他开拓边防,屯据险要,利用永定河河道修建戾陵堰与车箱渠。
这一水利工程的修建,更好地发挥了西山永定河流域的军事防御作用,守边、防边,保持边地的长期稳定。
通过开渠引水灌溉农田、种植水稻,解决了军粮供应,客观上也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边民生活。
西晋时,刘靖之子刘弘继承其父的水利事业,不断补修这一重要水利工程。
元康四年(公元294年),刘弘受命为使持节,监幽州诸军事,兼领护乌桓校尉、宁朔将军。
他命令关内侯逄恽率领将士两千余人,筑新堤、立石渠,修补原戾陵堰主干渠。
据史书记载,当时乌桓诸部王侯不召而自至,纷纷前来加入劳动大军。
定都北京的原因
明清时期出于那些考虑定都北京北京市境处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燕山山脉的交接部位。
东距渤海150公里。
她的东南部为平原,属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区;她的西部山地,为太行山脉的东北余脉;她的北部、东北部山地,为燕山山脉的西段支脉。
北京位于北纬39°56′,东经116°20′。
其雄踞于华北大平原的西北端,西部、北部、东北部,由太行山(西山)与军都山及燕山山脉所环抱,造成形似“海湾”之势,故自古就有“北京湾”之称。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全国政治、文化、交通、旅游和国际交往的中心。
全市由11个区和7个县组成。
总面积1680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占地10 40平方公里。
人口1150万。
北京为我国四大直辖市之首。
北京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是其各季气候的不同特色,不论你何时来京观光,均有迷人的风彩。
北京春秋季较短,夏冬季稍长。
一月份较冷,月均气温-4.7℃,七月份稍热,月均气温2 6.1℃。
年均降雨量650毫米,无霜期180天。
这里地理位置显赫,山川雄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故历来被视为藏龙卧虎的神州宝地。
北京,已有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历史和悠久的城建沿革。
远在70~50万年前,这里就是人类祖先的发祥地,“北京猿人”便在京西南的周口店等地繁衍生息。
公元前586年,周朝的封侯国—燕国,在此建都,名“蓟”,从此“燕京”之名流传至今。
公元前三世纪后,此地历为秦、汉、隋、唐各朝的北方重镇。
公元十世纪初,我国东北的契丹族建立辽朝,将这里作为陪都,名南京。
1125年,女真族兴起,灭辽而建金朝,正式于此建都,定名中都,并大兴土木,建起三十六座豪华的宫殿。
中都城在今广安门一带,但1215年毁于兵火。
这一年,我国北方的蒙古族举兵南下,相继灭了金朝和避于杭州的南宋王朝而统一了中国。
1267年,元朝以金代的大宁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都城,改名为大都,此是今天旧北京城的前身。
北京城的选址、规制与变迁
北京城的选址、规制与变迁本文作者:江鄂鲁城池,是城垣和护城河的统称,设立城池的原因无外乎政治、经济、军事、交通等要素。
一座城池通常不是单一形态,而是复合式的,即城郭,《吴越春秋》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其城制几乎完美呈现《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国都规划的蓝图,是研究中国传统城市的范本。
它因陆路而兴,又因运河而盛,两条通道一东一西,串联起古都的前世今生。
一、早期城池北京建城史可追溯到商代,今广安门地区有一小国“蓟”。
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封召公奭于燕,位于今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
燕国吞并蓟国后,将国都迁至蓟国旧址。
秦始皇统一六国,在此设蓟县,为广阳郡治。
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蓟城一直作为中原王朝的边疆重镇而存在。
图1 蓟城纪念柱图2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蓟城的选址与其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宏观上,它是太行山东麓古代南北大道的北端起点,是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纽带;微观上,永定河故道较今日偏东,这决定了蓟城处于距渡口相去不远的位置。
图3 蓟城与古代南北大道、古漯水的关系二、辽南京城辽会同元年(93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改幽州(蓟)为南京,为辽“五京”之一,又称燕京,府名幽都,开泰元年(1012年)改称析津府,辖11县,统6州。
图4 辽南京城平面图据考证,辽南京城呈长方形,南北长约3000米,东西宽约2200米,大致走向为:东垣在今烂缦胡同一线;西垣在今莲花河以东;南垣在今白纸坊东、西街一线;北垣在为今头发胡同一线。
城垣四面共设8道城门:东为安东门、迎春门,南为开阳门、丹凤门,西为显西门、清晋门,北为通天门、拱辰门。
城内有26坊,天宁寺塔是目前仅存的建筑。
图5 辽安东门(左)、开阳门故址图6 天宁寺塔宫城又称子城,位于西南隅,四面设门:东为宣和门;南为南端门,又称启夏门,位于丹凤门外,南门两侧各设左、右掖门一座;西门即显西门;北为子北门。
宫城西北建燕角楼,城内有元和、仁政、洪政(武)诸殿。
北京城何以成为北京城?
北京城何以成为北京城?“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环绕北京湾。
”一首《卢沟谣》道出了西山、永定河与北京城的密切联系。
如果将永定河比作哺育北京城的母亲,那么西山就好像护佑北京城的父亲。
西山属于太行山的余脉,连同穿越其间的交通孔道,历来是北京构筑军事防线的天然屏障与险关要隘。
穿越西山的永定河挟带巨量泥沙,塑造了水甘土厚的北京小平原。
南北向延展的西山与自西北向东南流淌的永定河,构成了山水交互的天然形胜,共同为辽金以来建都北京的宏图伟业奠定了地理基础,也为人类活动上演波澜壮阔的史诗大剧提供了广阔舞台。
永定河北京段滩区植被茂密(微信公众号“国资京京”)山环水抱灵秀天成西山与永定河,构成了北京西部的地理骨架。
翻开地形图可以看到,在北京市辖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西部、北部、东北部三面都是山区,东南部则是缓缓延伸的平原。
地质学家因此将北京城所在的三面环山的小平原称为北京湾,又叫北京小平原,是华北平原的北端顶点。
北京中心城区位于小平原的西南部,与平原北部的军都山和东北部的燕山山脉相比,距离京城最近的山脉就是西山。
什刹海银锭桥上的著名景致银锭观山,所观者也是西山。
穿越西山,为北京城发展提供水源、灌溉的重要河流便是永定河。
华北平原历史上出现过邯郸、邺城等多座都城,唯有北京自辽金以来地位逐步上升,进而成为元明清三代的首都。
北京这座古老的大都市是如何选址的?为什么北京城出现在此处?这曾是历史学界与地理学界长期讨论的问题。
有人提出早期北京城的出现不过是偶然选择。
事实果真如此吗?仔细探查北京城市起源与西山永定河的关系,便会发现实际上这是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历史选择。
先秦时代的《管子》一书,总结了设立都城的重要条件:“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西山与永定河,就是决定北京早期城市起源的地理条件。
西山是北京西部山区的总称,北起昌平区南口关沟与军都山分界,南达房山区拒马河谷地,西与河北省张家口、保定山区交界,东抵北京小平原西侧,是北京城西侧的主要地理屏障。
决定北京城兴衰的城市风水解析
决定北京城兴衰的城市风水解析决定北京城兴衰的城市风水解析中国有许多优秀城市,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地方。
但是北京作为国都,它的地位自然不同寻常。
“京城果然是帝州,三面山,一面南,虎视万里海尽头”。
的确,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城,背倚山川,俯视平原,坐拥殿宇,起看楼堂,有着不同凡响的气象。
假若是中龙和南龙成就了黄河流域以南的众多都郡府治,北龙则以天下无比的王气,构筑了举世嘱目的真正帝都。
中国的北干龙自青海承接昆仑山北支,在黄河以北结为大穴并最具王气的,只有现在的首都北京,其它只能称得上是中聚或小聚。
由于北龙山多而水少,得水不如中龙和南龙,所以自古带有较旺的杀气。
北京之所以能够成帝都、为兴王之地,在外围的地理形势上,中干龙的脊脉秦岭,在黄河南岸一直延伸到河南中部,成为北京的朝山;黄河以界水的形式蜿蜒东去成为朱雀;北京南开一面,广阔的平原为明堂。
而内蒙的阴山山脉、河北的大马群山和北部的燕山山脉为送山和主山;太行山、大兴安岭和长白山脉均以东北、西南走向气发京城,成为众山朝拱;怀来、延庆间的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为东西两大水口。
这样,鸭绿江在它的最后边,黄河在前牵着它的头,朝向迎千山万水,被拥护环抱、重叠往复,使其形成天然的巨大龙穴,北龙所有的气脉均结京都。
近案格局更为奇胜。
它雄距在华北大平原的北端,北面和西面为连绵不断的山岭所环绕,仅东南一面开向平原,东距渤海只有150公里。
后背所囊括的军都山、西山的燕山山脉,在南口附近与西南奔来的太行山山脉相交会,形成了一个弧形的山弯,犹如一把太师椅拱卫着北京。
而太行山山脉,历史上被看作是“神京右臂,”八条通道被视为“太行八径”,止于居庸关,成为西北的门户。
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洵河等海河水系都从西北涌来,纵横交错流贯北京,加上燕山山脉至渤海,天津海河聚止渤海湾,南有黄河牵首,依山面海,得水藏风,是中南两干龙结穴所没有的。
由于太行山山脉在南口附近与燕山山脉相交,犹如二龙戏珠朝拱了北京,所以在地理气势上,尽管燕山东去所生各支龙在沿途各县市也有较好的表现,但自古地理大局是遵化不如蓟县,蓟县不如平谷,平谷不如密云,密云难抵怀柔,怀柔难抵昌平,昌平难抵海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北京城及其前身选址在永定河出山口处附近(2009-11-09 06:17:49)转载▼标签:口处水源军都陉前身聚居区永定河文化分类:北京文化与传统文化
要点:凡一个城市的位置选择与确定,需要考虑地形、水源等自然地理要素和经济、交通等人文地理要素。
北京城,自蓟城、幽州,乃至燕京、中都、大都、北京,地理位置虽略有变动,但始终位于永定河出山口附近。
今天来讲,就是位于卢沟桥以东偏北的地方。
从更大范围看,北京城位于华北大平原的北端,西倚太行山---西山,北靠军都山---燕山。
为什么不在更南一些的平原腹地建城呢?除了便于以永定河为城市水源外,主要的原因就是交通便利。
北京自建城伊始迄今,始终是中原汉族聚居区与东北方、北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交通要冲。
据专家推测,古代北京与东北方之间的大道一是出今天的古北口、二是沿燕山南麓直达辽西走廊;与北方之间的大道是穿今南口关沟(即太行八陉之“军都陉”)上蒙古高原。
这三条路线至今仍是铁路和公路干线所在。
而北京与中原内地的交通线则是倚太行山东麓的南北大道。
古代交通方式不外水(舟)、陆(畜或畜力车)两种,而古代华北平原上的河流属夏涨冬涸类型,不易行船(大运河是以后的事),平原东部又多湖沼,难以修路。
大道只能修在山麓地势较高处。
关键是这些大道的交汇点就在永定河出山口处附近,也就是今宛平城附近。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永定河给早期的北京城提供了水源,但当时它又是“害河”,夏季洪水泛滥成灾,河床左右摆动不定。
因此,北京城又不能太靠近它,必须在略远一些,洪水和河床改道影响不到的地方建城。
这就决定了北京城的地理位置在这个地方。
虽然因永定河泛滥问题,辽、金时北京城以莲花河为主要水源,元时又为了漕运以山前泉水和清河---长河为主要水源,使得北京城址有些变动,但都没有离开这一带。
至于现在北京市以潮白河为重要水源,更不会影响城市的位置变化。
也正因此,才在北京与中原交通大道终点的永定河渡口出现了闻名于世的卢沟桥,才有了丰台,特别是宣南的发展。
总之,在审视一个地方
文化发展时,必须考察它的地理位置因素。
北京城址的第二次战略转移
凡城市选址必考虑水源。
水源对于北京古城来说,一是保证居民的生活用水,二是维持漕运的河道水位。
从西周至金,蓟城及其延续的古城位置基本在金广安门内外未变。
从秦、汉至隋、唐,蓟一直是郡、州的治所,又称幽州城。
辽在幽州建陪都,称南京,又称燕京(此为燕京地名之肇始)。
燕京城周长36里,墙高3丈,宽1.5丈,东城墙位于今烂漫胡同、校场五条一线,南城墙位于今右安门内西街一线,西城墙位于今白云观西侧,北城墙位于今受水河胡同、白云观以北一线。
现在菜市口十字路口西建有燕京东城墙北段的城门安东门遗址标志物。
燕京城内保存至今的完好建筑就是天宁寺塔。
燕京城内西南部是皇城,其东北角有燕角楼,后转音“线阁”,故后有南、北线阁街。
现在南线阁北口建有遗址标志物。
(注:线阁之阁在此读GAO而不能读GE)由于在山西应县木塔发现的佛教经文上记有“檀州街显忠
坊门南冯家刻造”,许多专家认为燕京的檀州街就是今三庙街,是目前可考的最早的北京街道位置。
金中都较燕京有大规模改造与扩建,东城墙位于今四路通以北至麻线胡同、大沟沿一线,南城墙位于今凤凰嘴、万泉寺、四路通一线,西城墙位于今凤凰嘴、木楼村延长线,北城墙仍位于白云观以北一线。
(现在凤凰嘴建有金中都城墙遗址公园,保存一段金城墙)北城墙的西门名会城门,至今仍为地名。
西城墙的北门名彰义门,老北京还用此称呼后来的广安门。
金中都皇城的中轴线大体位于今广安门外南滨河路,其西部的御苑“鱼藻池”即今广安门外南滨河路西面的青年湖(已干涸)。
在这漫长的历史时光里,北京古城虽临近永定河,但并非以永定河为主要水源。
一是永定河水质不佳,其原名“卢沟”即黑水河之意。
二是虽然从三国至金屡建水利工程,意在从永定河向东引水,但总因河水泛滥冲毁工程或淤塞河道而无法补充漕运水流。
这一时期古城的生活水源主要是莲花河水系,即今莲花池---莲花河---凉水河---凤河水系,漕运主要依靠北运河和萧太后河。
特别是莲花池在北京发展历史上起过重
要作用,险些在修建北京西站时被填没,幸由侯仁之老等呼吁得以保存。
元大都则是以金中都东北郊的大宁宫(位于今北海琼华岛)为中心重新修建的,东、西城墙位于今东、西二环路一线,南城墙位于今长安街一线,北城墙位于今北土城路一线(现在沿线建有元大都城墙遗址公园)。
大都离开蓟、幽州、燕京、中都城址略向东北迁移的原因,除了中都已被战火夷为废墟,主要还是寻找新的水源。
在郭守敬主持下,终于建成了从昌平白浮泉起,汇集西山诸泉至瓮山泊(今昆明湖),再沿长河和高梁河入积水潭,经后海、前海、北海、中南海直到通惠河入北运河的新水系。
这一水系不仅提供了优质的西山泉水,还使得南方运粮船可以直达积水潭,使忽必烈欣喜若狂。
这一水系在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元大都城址的确定被称为“北京城址的第二次战略转移”。
法源寺与唐幽州城(2009-11-12 06:48:36)转载▼标签:
幽州城蓟城高阁陶井燕郡文化分类:北京文化与传统文化
自秦至唐,蓟城一直是我国北方的重要城市。
秦汉时期,蓟城先后为广阳郡、燕国、广阳郡、广阳国、幽州及广阳郡治所。
魏晋十六国时期,蓟城先后为幽州及蓟县、燕郡、燕国治所。
北朝时期,蓟城为幽州及燕郡治所。
隋时,蓟城为幽州及诼郡治所。
唐时,蓟城为幽州范阳郡治所。
对于这些时期蓟城的位置,侯仁之老等一批专家学者根据历史文献,特别是郦道元的《水经注》,以及出土的陶井和墓葬,认为就在今广安门内外一带,遗憾的是始终没有像董家林遗址那样的考古确证。
只有唐幽州城的位置可以确定。
证据之一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东单、紫竹院、右安门外、旃坛寺等地出土的唐代墓碑碑文明确记述了古墓与唐幽州城垣的位置关系,可以确定唐幽州城的大体位置:东墙在今烂漫胡同与法源寺之间南北一线,南墙在今白纸坊东、西街一线,西垣在今广安门外甘石桥莲花河东侧至会城门东侧一线,北垣在今白云观以北至头发胡同一线。
证据之二就是古刹法源寺。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亲率大军远征高丽遭到顽强抵抗,加上天寒地冻、粮草不挤,将士伤亡甚多。
唐太宗兵退幽州城以后,为哀悼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
诏令在城东墙内偏南地方建寺纪念,赐名“悯忠寺”。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工程,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的记载。
安史之乱时,一度改称“顺天寺”,平乱后恢复“悯忠寺”名称。
唐末景福年间(892-893年),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并赠建“悯忠阁”。
阁甚雄伟,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之赞语。
辽清宁三年(1057年),幽州大地震时,悯忠寺被毁。
辽咸雍六年(1070年)奉诏修复后又改称“大悯忠寺”,从而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
明朝正统二年(1437年),寺僧相瑢法师募资进行了修葺,易名为“崇福寺”。
满清立国后,朝廷崇戒律,在此设戒坛。
雍正十二年(1734年),该寺被定为律宗寺庙,传授戒法,并正式改为今名“法源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