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送李愿归盘谷序》全文;(2)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简介及古代盘谷的位置;(3)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意思;(4)理解并实践文中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离别的深情厚意;(2)体会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赞美;(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2. 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与运用;3.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盘谷的位置及历史背景;2. 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3. 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与实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送李愿归盘谷序》全文及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韩愈及其作品《送李愿归盘谷序》;(2)介绍盘谷的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3)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标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并与同学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观点;(2)探讨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3)总结盘谷的特点及作者对盘谷的赞美之情。
4. 重点讲解(1)讲解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及用法;(2)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思路;(3)解析文中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实践运用(1)让学生进行课文背诵;(2)选取文中段落进行仿写练习;(3)运用文中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喜欢的地方。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文章中所蕴含的价值观;(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7. 课后作业(1)熟读《送李愿归盘谷序》全文;(2)整理课后笔记,总结学习收获;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送李愿归盘谷序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送李愿归盘谷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给友人李愿的一篇赠序。
韩愈借以倾吐他的不平之气,并表达他敬慕友人隐居生活的思想感情。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送李愿归盘谷序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教学目标:1、翻译并知道文章主旨。
2、对照手法的运用。
3、了解古代士大夫的归隐文化。
教学难点:作者在写李愿所居所言的同时,也反应了自己的失意心理。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背景简介:《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
当时韩愈三十四岁,正在长安等候调官,仕途不顺。
本篇借李愿归隐盘谷事,反应韩愈此时心中抑郁不平之情。
二、文体介绍:本文是赠序文体。
古人临别常以诗文相赠,并以序叙说赠别旨趣。
赠序在唐初叶开始盛行。
韩愈写的赠序,内容丰富,多方面反应了他的思想见解,艺术上有很高成绩。
以后人们所写赠序也有不附诗文的,内容多称赞、鼓励之词。
三、文本浏览:1、诵读正音,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鲜少( ) 旗旄( ) 才畯( ) 嗫嚅( )· · · ··便体( ) 轻裾( ) 黜陟( ) 趑趄( )· · ·· ··2、注意下面加点词语。
①通假辨别:才畯满前秀外而惠中· ·②古今异义:奔走于形势之途··③词类活用: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膏吾车兮秣吾马· ·3、指出下列文言句式并翻译。
①飘轻裾,翳长袖(使动用法)(飞舞着轻轻的衣襟,遮挡长长的袖子)②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定语后置)(这就是那些被天子欣赏、为当代出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③触刑辟而诛戮(被动用法)(触犯刑律而遭到诛戮)4、翻译下列句子:①道古今而誉盛德(说古道今,赞誉他的大德)②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赠序:古人临别时,常以诗文相赠,并写序叙说赠别的旨趣,这就叫做赠序。赠序在唐代初叶开始盛行。韩愈的赠序,内容丰富,多方面反映了他的思想见解,艺术上也有很高成就,颇有价值。后人说他的序文。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作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以后人们所写的赠序也有不附诗文的,内容多是赞许、勉励之词,已和序的原义有所不同,是为变体。本文末尾附有赠诗,应属前者。
以下情况读bì:君主恢复帝位(复辟)、授予官职(征辟);
以下情况读:开发建设(开辟)、驳斥,排除(辟谣)、透彻(精辟)、法,刑(大辟:古代指死刑)
以下情况读pī:通“劈”。
夹道/夹杂/夹袄/夹被/夹肢窝/夹枪带棒jiā/ jiā/jiá/jiá/gā/jiā
以下情况读jiā:从两旁钳住;两旁有物限制住,在两者之间;搀杂;
⑤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是作者听了李愿这番谈论之后表示的赞叹。作者是用一首古体诗来表达的。这首诗唱出了隐士所居的盘谷的可爱。它进一步描绘了盘谷的土地肥沃,盘谷的泉水可以洗濯,可以游玩,盘谷的地势险阻而幽深。结尾的三句话“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表达了作者也想归隐的愿望。
足将进而趑趄:犹豫不前;
口将言而嗫嚅:欲言又止的样子;
触刑辟而诛戮:法律;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意动,以为……有气魄;
维子之宫:是;
乐且无殃:灾祸;
《送李愿归盘谷序 》教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掌握文中相关的字词及句式2、了解唐代知识分子对待人生、仕途的不同态度,3、理解作者因仕途坎坷而流露出的不遇之叹和不平之鸣4、鉴赏文章巧妙地借他人之口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仕途的看法和虚托的手法二、过程和方法1、对照注释,自由阅读课文,圈出难理解的词、句子。
2、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3、师生互动,解决相关疑难词语、句子,老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相关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以及作者的隐逸情怀课时 2过程:一、导语苏轼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欧阳公言,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
余亦谓唐无文章,唯韩退之《送李原归盘谷序》一篇而已。
”是什么样的魅力让苏轼做出这样高的评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序言简介古代散文中,序文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文体,序也作叙或绪,是依条理叙述的意思,赠序是古代序文的一种,朋友离别,送别者常会赠予对方一篇序,以表达惜别之情或勉励、祝愿之意,这就是赠序三、题解李愿是韩愈的好朋友,生平不详。
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冬,韩愈在长安等候调官,因仕途不顺,心情抑郁,故借李愿归隐盘谷事,吐露心中郁抑不平之情。
首段叙述盘谷环境之美及得名由来。
结着三段借李愿之口,运用两宾夹一主的手法,写了三种人:声威赫赫的显贵、高洁不污的隐士和趋炎附势的官迷,于映衬、对比中表达他对官场腐化的憎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古人在朋友临别时,常常赋诗为赠,“序”是阐述赠诗的缘由和意旨的。
本文末段“歌曰”以下就是赠诗。
歌辞极言隐居之乐,立意深刻而善藏不露,句式偶俪而富于变化,流畅生动,和谐可诵,有一唱三叹的情致。
相传苏轼最爱此文,评价很高。
四、分析文章(一)自由阅读文章第一段,老师圈出重要词语,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的语意,推敲该词语的意思。
(一)、重要词语⑴太行之阳有盘谷(山的南面)⑵草木藂茂,(读音同cóng 聚集)⑶居民鲜少。
高中语文 2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语文版高二选修语文教案
2 送李愿归盘谷序夜归鹿门歌①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②。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③。
岩扉松径长寂寥④,惟有幽人自来去⑤。
【注】①鹿门:山名,在今湖北襄阳市东南三十里。
孟浩然曾长期在此隐居。
②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汉水中。
喧:喧哗声。
③开烟树:鹿门山上的树被暮色笼罩,看不分明,在月光照耀下重新显现出来。
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
④岩扉松径:岩壁当门,松林夹路。
⑤幽人:隐居者,此是诗人自己。
【赏析】这是首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
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声,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
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
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得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处。
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
感情真挚,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1.探寻背景《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于唐贞元十七年(801),当时韩愈三十四岁。
他在做监察御史、职方员外郎、中书舍人的时候,前后三次被贬官,都是因为上疏奏陈政事,与朝廷议论不合而获罪。
韩愈与隐士李愿关系甚厚,一次离别,赠以此文,表达了自己的心志。
2.文体知识赠序,是古代一种惜别赠言的文体,内容多为对对方的推重、赞许或勉励。
3.作者轶事韩文公设水布古时候,韩江里的放排工,既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时而跳下江,时而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常常得肚痛病和风湿病。
于是他们做工时便索性光着膀子,不穿衣服。
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感到很不好意思,就告到官府那里去。
官府交涉下来,放排工只好照旧又穿上衣服。
韩愈来到潮州后,这件事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他跑到江边实地去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
他想: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不闹出病来才怪呢!回衙后,韩愈便做了个决定,叫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时,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了。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2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4. 针对理解与应用的难点,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注重课堂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克服理解与应用的难点。
-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实例演示和互动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讲授新课时,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通过练习和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师生互动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教学实际,教学过程流畅,能够有效地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生学习和理解牛顿运动定律。
- 学生可以结合拓展内容,进行牛顿运动定律的实践应用,如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尝试用牛顿运动定律进行解释和分析。
- 学生可以进行小研究,探究牛顿运动定律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航天、汽车工程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1. 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含义:
①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即惯性。
2. 讲解第一定律(惯性定律),通过实例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
3. 讲解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通过公式和示例让学生掌握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4. 讲解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通过实例和互动讨论让学生理解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5. 进行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的正确性。
送李愿归盘谷序-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李清照的生平和代表作品;2.了解唐宋八大家的文学风格、特点及其历史地位,认识唐宋文学的演变发展;3.阅读、分析、欣赏李清照的散文作品《送李愿归盘谷序》,习作一篇简单的散文;4.增进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感性认识;5.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文学兴趣,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李清照的生平和代表作品;阅读、分析、欣赏李清照的散文作品《送李愿归盘谷序》;•教学难点:理解李清照的文学风格及其历史地位。
三、教学方法活动导学法、情境导入法、阅读引导法、听说训练法、分析归纳法、思维启发法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张贴图画,做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气氛。
•师生互动,提问唐宋八大家有哪些?李清照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哪一位?2.讲授(20分钟)1.李清照生平简介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和女性文学史上都有独特的地位。
李清照的作品涉及到词、曲、文三种文类,但以其散文最为著名。
李清照的代表作品有《如梦令》、《声声慢》、《醉花阴》等。
2.李清照的文学风格和特点李清照的文学风格以清新淡雅、气质高雅、自然真实的笔触为主。
李清照的文学特点有情感真挚、形象优美、语言简洁、自然流畅等。
3.《送李愿归盘谷序》的背景介绍和分析《送李愿归盘谷序》是李清照最具代表性的一篇散文作品。
此文体现了李清照对终南山和盘谷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她对时局的感慨和政治倾向。
3.阅读(20分钟)师生共同阅读《送李愿归盘谷序》,老师要进行适当的阅读引导,让学生能够通过初步了解感知到李清照文学特点和情感表达。
4.欣赏(10分钟)1.同桌朗读,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你们有听出这篇文章的特点、韵味和底蕴吗?2.以个人创作或组织小组合作方式,创作一个小段落,向大家分享你们所学到的对《送李愿归盘谷序》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欣赏。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送李愿归盘谷序》的背景和意义。
1.1.2 掌握文中主要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1.1.3 领会文中的主旨和思想内涵。
1.1.4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送李愿归盘谷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序文,写于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20年),是为送李愿归隐盘谷而作。
1.2.2 课文翻译与解析:详细解读文中的词汇、语法和句式,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2.3 课文讨论:探讨文中的主题思想,分析作者对隐逸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1.2.4 练习与作业: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章:作者与背景2.1 作者简介2.1.1 韩愈的生平事迹: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2.1.2 韩愈的文学成就:介绍韩愈的主要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强调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2 课文背景2.2.1 盘谷:介绍盘谷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分析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2.2.2 送别文化:探讨中国古代送别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分析《送李愿归盘谷序》在其中的地位。
第三章:课文翻译与解析3.1 课文逐句翻译: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解释生僻词汇和语法结构。
3.2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解释其表达效果。
3.3 句子结构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讲解句式变化和语法特点。
第四章:课文讨论4.1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主题思想,分析作者对隐逸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4.2 文中人物分析: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李愿,探讨其形象特点和思想内涵。
4.3 文化内涵解读:解读文中的文化内涵,如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功名利禄的看待等。
第五章:练习与作业5.1 练习题设计: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课文内容和所学知识点。
5.2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阅读和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2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 文化背景资料:关于唐代社会背景、文人生活和思想观念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历史文化背景。
2. 拓展建议:
-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韩愈的其他作品,通过对比分析,总结韩愈散文的共性和个性特点,并撰写读后感。
- 组织学生进行唐宋八大家作品的比较阅读,探讨不同作者在表达方式、情感态度和哲学思想上的异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注重课堂互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传播。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送李愿归盘谷序》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送李愿归盘谷序》是谁的作品吗?它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样的意义?”
展示一些与文章相关的山水画或古代文人生活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作业反馈:
1. 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指导,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改进建议。
2. 组织学生进行作业分享和讨论,让学生互相借鉴和交流,共同提高。
3.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4. 定期组织作业展览和评价活动,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3.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情境,如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设备: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与文本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作品背景和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软件:利用教学软件(如PPT、交互式白板等)展示课文原文、注解和译文,便于学生对照阅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送李愿归盘谷序》全文。
2. 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简介及文体特点。
3.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句子。
4. 领会作者对友情、山水、隐逸生活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送李愿归盘谷序》。
2. 分析文中重要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含义。
2. 领会作者的抒情手法及情感表达。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韩愈及其作品《送李愿归盘谷序》。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讲解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4. 分析文章结构,概括各段主题。
5. 讨论文章的背景,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6. 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精彩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 分析并讨论文中的抒情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3.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4.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文中主旨的理解。
6. 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
三、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2.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文中主旨的把握。
3.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发言,鼓励积极主动的学生。
4. 结合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文中重要修辞手法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意。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学的热爱。
在课堂讨论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地把握文章的语气、节奏。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送李愿归盘谷序》。
2. 写一篇关于《送李愿归盘谷序》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文中主旨的理解。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友情、山水、隐逸生活的看法。
六、教学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他古代送别文的异同。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高三选修)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了解序文的特点。
3、理解韩愈当时的失意心理。
4、对照手法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二、什么叫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是一种赠序文体。
古代文人临别时,常以诗文相赠,并写序叙说赠别的旨趣,这就叫做赠序。
赠序在唐代初叶开始盛行。
三、解题:
这篇序是送别李愿回盘谷的。
当时有两个李愿,一为曾立大功的李晟之子、名将李朔之兄,此人位高品劣,与序中的李愿迥异,不可能是他。
另一人系隐士。
韩愈曾有《和卢郎中送盘谷子诗序》一篇,所谓“盘谷子”即指在盘谷隐居的李愿。
这篇序把盘谷这一地名写在题目上用意是强调李愿的去处。
在韩愈写的三十多篇赠序中,题目上标有地名的比较少见;本文一开头就从盘谷地名写起,跟题目用意一致。
四、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藂茂()鲜少()旄()才畯()
便体()轻裾()黜陟()趑趄()
2、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五、课文分析:
1、盘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明确:盘谷在太行之阳。
“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
”写出了盘谷的富饶、美丽和幽静的环境,韩愈的友人李愿就住在这里。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送李愿归盘谷序》的文言文内容,掌握生僻词语的含义,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培养学生解析古文的能力。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对文中主题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领会友谊、淡泊名利、追求真我的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介绍《送李愿归盘谷序》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1.2.2 课文翻译: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解释生僻词语。
1.2.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的结构、论证方法及表达技巧。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翻译。
2.1.2 课文结构的分析与论证方法的掌握。
2.2 教学难点2.2.1 生僻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2.2.2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及个人思考。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翻译生僻词语、分析课文结构。
3.1.2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课文主题进行讨论,培养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投影仪:展示课文原文、生僻词语解释、课文结构分析图。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时间安排4.1 教学过程4.1.1 导入:简介课文作者、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4.1.2 课文翻译:逐句翻译课文,解释生僻词语。
4.1.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论证方法。
4.1.4 讨论:组织学生就课文主题进行讨论。
4.1.5 总结:总结课文内容,强调友谊、淡泊名利、追求真我的价值观。
4.2 时间安排4.2.1 导入:5分钟4.2.2 课文翻译:15分钟4.2.3 课文解析:20分钟4.2.4 讨论:15分钟4.2.5 总结:5分钟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5.2 评价5.2.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鼓励积极发言。
送李愿归盘谷序学案苏教版优质教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学案苏教版优质教案专题导航专题解说古代序文中,除了书序之外,另一类就是赠序。
赠序是为赠人而作。
朋友离别,送别者常会赠予对方一篇序,以表达惜别之情或勉励、祝愿之意。
在唐宋八大家的文集中,收录了相当数量的赠序。
这类文章起源颇早,到了韩愈手中,内容更加丰富,多有议论现实政治、抒发内心感慨、阐述思想主张之作,表现手法上亦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故清代姚鼐有“其文冠绝前后作者”的赞誉。
柳宗元、欧阳修也写过不少赠序文,他们有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观点,就是在赠序文中提出来的。
曾巩的赠序文,颇具韩文的风韵,其文学价值亦不可小觑。
学法指导.了解古代论文文体——赠序,了解赠序的内容、特点及源流,明白该文体的特征。
.掌握本专题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熟悉文章中涉及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训练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注意赠序中作者阐述的政治观点和文学主张。
《送李愿归盘谷序》学案.盘谷原称盘古,即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
他在一个混沌的大鸡蛋里孕育成人,出世以后,开天辟地,造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六畜树木、花草虫鱼、人类生灵等等。
后人为了纪念盘古开天辟地的功绩,就在盘古出世的太行山上修建了盘古寺。
后因音讹,传成了盘谷寺。
据考,盘谷寺始建于南朝齐建元元年(),经唐朝扩建以后,成为一处知名胜地。
此说与韩愈文对盘谷的释义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归隐文化隐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产物,道家哲学主张贵柔处下、无为不争,因而信奉者多半趋向于当隐士。
儒家的人生态度总体上说是积极进取的,对参政的态度也是积极的,认为“不仕无义。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现代学者钱穆先生有言:“大体言之,儒家主进,道家主退,……故知进必知退,乃中国人文大道之所在。
”儒道互补,进退相宜,这是中国古人从儒道中获得的伟大的人生智慧,这不仅使中国人获得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而且也实现了自身的心身平衡。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高中语文读本执教:陈林森【背景简介】《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
当时韩愈三十四岁,正在长安等候调官,仕途不顺。
本篇借李愿归隐盘谷事,反映韩愈此时心中抑郁不平之情。
【文体介绍】本文是赠序文体。
古人临别常以诗文相赠,内容多赞许、勉励之词。
韩愈写的赠序,内容丰富,多方面反映了他的思想见解,艺术上有很高成就。
一、诵读与语言文化知识1.正音。
⑴鲜少(xin)同义复用。
鲜为人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⑵便(pián)体轻盈;能言善辩。
《孔雀东南飞》:便言多令才。
便嬖(花言巧语的宠臣)。
另外现代读此音还有“便宜”“大腹便便”等。
⑶轻裾(jū)衣服的前后襟,也指裙摆(裙裾飘飘)。
马牛襟裾(没有头脑、无知的人)。
⑷翳(yì)遮蔽,晦暗。
《归去来兮辞》: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⑸黜陟(zhì)。
陟罚臧否。
陟与罚、黜,都是反义词。
陟:提升;黜:降职、罢官;罚:责罚。
趑趄(zj)走路不稳、行走困难的样子。
⑹嗫嚅(nièrú)欲言又止,说话吞吞吐吐的样子。
⑺秣吾马(mò)。
秣:作名词,是喂马的饲料;作动词就是喂马。
成语:厉兵秣马。
2. 通假字:才畯(俊)满前;秀外而惠(慧)中。
徼(侥)幸于万一。
注意:理乱不知,理治,是避讳,不是通假字。
3. 补充几个实词⑴恃:依赖,依仗。
妒宠而负恃。
成语:有恃无恐,恃才傲物。
近义词:怙。
失怙、失恃。
⑵妍:美。
争妍而取怜。
成语:争妍斗奇、妍媸毕露。
《阿房宫赋》: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⑶茹:吃。
采于山,美可茹。
此美为美味(本义)。
含辛茹苦,茹毛饮血。
⑷徜徉: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
联绵词。
褒义。
徜徉(自由自在)≠徘徊(有心事)。
⑸形势:古今同形异义双音结构。
地位权势。
奔走于形势之途。
在通往地位权势的路上奔走(一心追求地位权势)。
今指事物的发展状况:国内外形势;形势严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了解序文的特点。
3、理解韩愈当时的失意心理。
4、对照手法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1、作者在描述了隐士所居的盘谷的可爱的同时,反映了自己的失意心理。
2、作者还出色地运用了讽刺的笔调。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
那时,韩愈时三十五岁正在京师赋闲。
在这之前,他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在徐州任推官。
他常直言批评其上级和知己张建封的某些作法,可能不为张见容,愤然离去,等候新的调任(后授四门博士)。
这是他在仕途上的一次不小的失意。
《送李愿归盘谷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这时的心情。
二、什么叫序?《送李愿归盘谷序》是一种赠序文体。
古代文人临别时,常以诗文相赠,并写序叙说赠别的旨趣,这就叫做赠序。
赠序在唐代初叶开始盛行。
韩愈写的赠序,内容丰富,多方面反映了他的思想见解,艺术上也有很高成就,颇有价值。
后人说他的序文。
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作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
以后人们所写的赠序也有不附诗文的,内容多是赞许、勉励之词,已和序的原义有所不同,是为变体。
本文末尾附有赠诗,应属前者。
三、解题:这篇序是送别李愿回盘谷的。
当时有两个李愿,一为曾立大功的李晟之子、名将李朔之兄,此人位高品劣,与序中的李愿迥异,不可能是他。
另一人系隐士。
韩愈曾有《和卢郎中送盘谷子诗序》一篇,所谓“盘谷子”即指在盘谷隐居的李愿。
这篇序把盘谷这一地名写在题目上用意是强调李愿的去处。
在韩愈写的三十多篇赠序中,题目上标有地名的比较少见;本文一开头就从盘谷地名写起,跟题目用意一致。
四、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藂茂()鲜少()旄()才畯()便体()轻裾()黜陟()趑趄()2、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五、课文分析:1、盘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明确:盘谷在太行之阳。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淡泊名利无拘无束
• (采于山……惟适之安)
安闲自在 • (车服不维……黜陟不闻)
不问政事
•
作者对这种人的态度:
行之(肯定)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 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 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进(进门) 处污秽而不羞(意动,以……为羞) 触刑辟而诛戮(被动)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相关的字词及句式。 2、了解序文的特点。 3、理解韩愈当时的失意心理。
背景介绍(一)
盘谷:
原称盘古,即传说中开天辟地的 盘古。他在一个混沌的大鸡蛋里孕 育成人,出世以后,开天辟地,造 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风雨雷电、 六畜树木、花草虫鱼、人类生灵等 等。后人为了纪念盘古开天辟地的 功绩,就在盘古出世的太行山上修 建了盘古寺。后因音讹,传成了盘 谷寺。据考,盘谷寺始建于南朝齐 建元元年(公元479年),经唐朝扩建 以后,成为一处知名胜地。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 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 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阳:山的南面叫阳。
丛:(聚集)
鲜少:xiǎn 少
或曰:有的人
谓:通“为” 因为
(二)古今异义
盘旋( 古意:同盘桓,留连、逗留)
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 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 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飘( 使……飘动)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 被动 ) 用力于当世者(介宾后置) 用力(古今 :把持权利)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学设计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了解序文的特点。
3.理解韩愈当时的失意心理。
4.对照手法运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1.作者在描述了隐士所居的盘谷的可爱的同时,反映了自己的失意心理。
2.作者还出色地运用了讽刺的笔调。
三、课时:2课时四、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单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唐代著名文学家。
2.背景介绍《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
那时,韩愈时三十五岁正在京师赋闲。
在这之前,他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在徐州任推官。
他常直言批评其上级和知己张建封的某些作法,可能不为张见容,愤然离去,等候新的调任(后授四门博士)。
这是他在仕途上的一次不小的失意。
《送李愿归盘谷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情。
3.什么叫序《送李愿归盘谷序》是一种赠序文体。
古代文人临别时,常以诗文相赠,并写序叙说赠别的旨趣,这就叫做赠序。
赠序在唐代初叶开始盛行。
4.解题这篇序是送别李愿回盘谷的。
韩愈曾有《和卢郎中送盘谷子诗序》一篇,所谓“盘谷子”即指在盘谷隐居的李愿。
这篇序把盘谷这一地名写在题目上用意是强调李愿的去处。
在韩愈写的三十多篇赠序中,题目上标有地名的比较少见,本文一开头就从盘谷地名写起,跟题目用意一致。
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鲜少( ) 旄 ( )才( ) 便体( )轻裾( ) 黜陟( )趑趄( )6.归纳段落大意(二)课堂活动单第一课时1.导入:直接导入朗读课文订正预习单鲜少(xiǎn)旄(máo) 才(jùn)便体(biàn) 轻裾(jù)黜陟(chù zhì) 趑趄(zījū)2.归纳段落大意第一段:通过叙述和考释,简要地介绍了盘谷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状况。
第二段:记述了李愿的一番话:描述了三种人。
第三段:作者听“愿之言”的感受。
3.研习文本(1)研习第一段①朗读第一段。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李愿归盘谷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作者李愿的生平背景及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2)体会作者对自然山水和隐逸生活的热爱。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与翻译。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文中部分生僻词语的解释。
2. 作者写作背景的了解。
3. 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相关参考资料。
3.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李愿的生平背景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的韵律美,并对文中不懂的词语和句子进行标记。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课堂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以及对自然山水和隐逸生活的热爱。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8.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背诵课文、阅读相关参考资料等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
2. 对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3. 对作者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
4. 学生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会深度。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针对学生的不同反应,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了解序文的特点。
3、理解韩愈当时的失意心理。
4、对照手法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1、作者在描述了隐士所居的盘谷的可爱的同时,反映了自己的失意心理。
2、作者还出色地运用了讽刺的笔调。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
那时,韩愈时三十五岁正在京师赋闲。
在这之前,他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在徐州任推官。
他常直言批评其上级和知己张建封的某些作法,可能不为张见容,愤然离去,等候新的调任(后授四门博士)。
这是他在仕途上的一次不小的失意。
《送李愿归盘谷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这时的心情。
二、什么叫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是一种赠序文体。
古代文人临别时,常以诗文相赠,并写序叙说赠别的旨趣,这就叫做赠序。
赠序在唐代初叶开始盛行。
韩愈写的赠序,内容丰富,多方面反映了他的思想见解,艺术上也有很高成就,颇有价值。
后人说他的序文。
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作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
以后人们所写的赠序也有不附诗文的,内容多是赞许、勉励之词,已和序的原义有所不同,是为变体。
本文末尾附有赠诗,应属前者。
三、解题:
这篇序是送别李愿回盘谷的。
当时有两个李愿,一为曾立大功的李晟之子、名将李朔之兄,此人位高品劣,与序中的李愿迥异,不可能是他。
另一人系隐士。
韩愈曾有《和卢郎中送盘谷子诗序》一篇,所谓“盘谷子”即指在盘谷隐居的李愿。
这篇序把盘谷这一地名写在题目上用意是强调李愿的去处。
在韩愈写的三十多篇赠序中,题目上标有地名的比较少见;本文一开头就从盘谷地名写起,跟题目用意一致。
四、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藂茂()鲜少()旄()才畯()
便体()轻裾()黜陟()趑趄()
2、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五、课文分析:
1、盘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明确:盘谷在太行之阳。
“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
”写出了盘谷的富饶、美丽和幽静的环境,韩愈的友人李愿就住在这里。
)
2、文中描绘了哪三种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第一种人是所谓“遇知于天子、用力子当世”的“大丈夫”。
这种人“利泽施于人”,声望极高;“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权势极大;“武夫前呵,从者塞途”,垣赫一时;“喜有赏,怒有刑”,一切以自己的好恶为转移;“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喜欢听阿谀之词;“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姬妾成群。
这些描写,使那种身居高位、依仗权势、穷奢极欲的官僚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种人是另外一些不遇于时的大丈夫—--隐者。
这种人既“穷”也“闲”,但他们能欣赏大自然的美景,食用大自然的赏赐,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
这种人的想法是“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他们与世无争,超然物外。
这是十足的隐者之风。
这是李愿心目中的正人,他也是这样在做的。
第三种人,是那些钻营之徒。
他们“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钻营吹拍,非常忙碌。
他们进出权贵门第时的情状是“足将进而越趄,口将言而嗫嚅”,可笑复可怜,丑态毕露。
这些人不怕秽污,不怕刑罚,只图徼幸于万一。
死不回头。
这是李愿直接抨击的对象。
李愿说的这三种人,实在只是两类:一类是已在高位的权贵和正向权贵拚命挤入的趋炎附势者,换句话说,就是已得志和尚未得志的小人;另一类则是鄙视这些小人的隐士,他们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3、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是作者听了李愿这番谈论之后表示的赞叹。
作者是用一首古体诗来表达的。
这首诗唱出了隐士所居的盘谷的可爱。
它进一步描绘了盘谷的土地肥沃,盘谷的泉水可以洗濯,可以游玩,盘谷的地势险阻而幽深。
结尾的三句话“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表达了作者也想归隐的愿望。
)
六、总结课文。
1、构思是独特,别开生面的。
本文未对送别者李愿的事迹作任何介绍,也未对李愿的行为给以直接赞美。
只是引用了李愿的一大段话。
对李愿的话,作者是称赞的,但也只用了一个“壮”字来赞叹。
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全在于李愿的那一段话之中。
作者借别人的话当作自己文章的主体,用别人的思想当作自己文章的主题,是别开生面的,构思是独特的。
作者并不为习俗写法所限,而是突破了传统的格局和表达方法。
这就是作者的创新。
2、善于运用对照的写作手法
作者在写遇于时的“大丈夫”时,突出了权势和声威的炙手可热和不可一世;写趋炎附势的人时,突出了他们伺候公卿、奔走权贵的胆战心惊和可叹可悲。
这是一组对照,是一组在高位和不在高位的对照。
作者在写隐士的时候,突出了他们起居安适、无毁无忧的可贵可乐。
隐士和以上两种人又形成了一组对照,在这组鲜明的对照中,作者唾弃了前者,赞扬了后者,表达了作者的爱憎,形成了文章的主题。
七、探究《东坡题跋》曾载苏轼这样一段话:“欧阳公言,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
余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已。
平生欲效此作,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日,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
”你怎么看苏轼的这句话?
八、作业
1、整理重要的词语。
2、翻译全文.
九、板书设计
盘谷简介——→特点、谷名由来
↓| 声威显赫的显贵
三种人物——→| 高洁不污的隐士
| 趋炎附势的官迷
古歌收束——→祝福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