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星期天》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优质公开课9那个星期天【教案】(1)

优质公开课9那个星期天【教案】(1)

优质公开课9那个星期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那个星期天》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文章阅读理解、词汇学习、语法点讲解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介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旨和细节信息。

2. 学习并运用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复杂语法结构,以及文化背景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旨、重点词汇和语法点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星期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a. 学生观察图片,描述图片内容。

b. 教师提问:“你们眼中的星期天是怎样的?”2. 阅读理解:a. 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c. 讲解文章中的生僻词汇和复杂语法结构。

3. 例题讲解:a. 教师选取文章中的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b. 学生跟随教师思路,学习解题技巧。

4. 随堂练习:a. 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文章那个星期天2. 重点词汇和语法点3. 解题步骤和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2)文章中提到的文化背景有哪些?b. 课后阅读一篇关于星期天的短文,并完成相关练习。

2. 答案:a. 问题1答案: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在一个星期天的所见所闻,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问题2答案:文章中提到的文化背景有:家庭聚餐、民间习俗、传统节日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星期天的文章,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星期天的习俗和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环节。

《那个星期天》教案教学设计

《那个星期天》教案教学设计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课标摘录:(1)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4)教学过程应该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课标解读:依据以上课标要求,学生首先要能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其次能联系文本中描写小男孩在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等候母亲做各种家务过程中的关键词句,体会小男孩内心的情感变化;此外,引导学生在体会小男孩内心情感变化时,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课文是如何将他的内心变化借助具体事例、内心独白、融情于景的方法表现出来的;采用“牵主线,读品练”的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融入情景教学法,引导孩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探究“我”的情感变化。

本课设计以新课程理念和语文新课标为理论依据。

以点拨为主,学生通过诵读、品读、感悟、拓展等活动的设置,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材分析:《那个星期天》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第四章《童年之门》中的一部分。

这是一个关于盼望的故事,文章按时间顺序,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等候母亲带我出去玩的经历。

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

课文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小男孩从盼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展现了小男孩细腻、敏感、丰富的情感世界。

本课所在的单元是习作单元,语文要素之一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不但要引导学生能“体会情感”,更要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是“怎样表达情感”的,从而在单元习作中运用方法,表达出真情实感。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媚、砖”等14个字,会写“明媚、时光”等1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初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体会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课文《盼》,引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我们上学期学过《盼》这篇文章,文中主要写了一个小女孩急切地盼望穿上新雨衣的故事。

大家还记得她“盼”的过程吗?(引导学生复述小女孩“盼”的过程)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类似的为了一件事而苦苦盼望的经历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讲了一个小男孩“盼望”的经历,我们一起去文中看看吧。

2.板书课题,引起思考。

思考示例: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星期天?那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作者要拟这样一个题目?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

其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激励了无数人。

2.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3.教师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1)生字过关:读、写。

媚砖蚁叨绊绞耽揉绽沫搓惶吻偎预设:需要注意的字音:“砖”“绽”都是翘舌音,“搓”是平舌音;“绊”“耽”“绽”“吻”是前鼻音,“惶”是后鼻音。

(2)词语过关:读、记、写。

明媚时光蚁穴翻箱倒柜念叨停顿晃动碰倒原谅耽搁绽开一声不吭缥缈惆怅休止惊惶亲吻依偎挽回消逝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话概括?示例: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理清思路,梳理文章内容。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从早到晚。

)预设: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句。

(2)思考:跟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跟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我”的心情。

)预设:“我”的心情变化是本文的线索,也是作者描写的重点,理清“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有利于学生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可用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2024年《那个星期天》教案公开课

2024年《那个星期天》教案公开课

2024年《那个星期天》教案公开课课堂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那个星期天》,详细内容包括:1. 研读课文,理解作者在星期天所经历的事情及内心感受;2. 分析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效果;3. 学习生词、短语,提高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会生词、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星期天的孤独与渴望,培养关爱他人、珍惜友谊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效果;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会生词、短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展示与本课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展开想象,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了解课文内容;(2)让学生勾画出生词、短语,查找资料或互相讨论,理解词义。

3. 合作交流(1)小组内交流学习心得,共同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2)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学习成果。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例题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那个星期天》2. 内容:a. 课文内容概括b. 生词、短语c. 修辞手法d. 作者情感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作者在星期天的经历;b. 课后练习题:判断下列句子中是否使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并说明理由。

2. 答案:a. 示例:那个星期天,作者一个人在家,感到十分孤独。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那个星期天》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那个星期天》教案

《那个星期天》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并理解文中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细腻的情感表达。

2.把握课文的主要情节,理解“我”在那个星期天的心情变化,感受“我”对母亲的爱与期待。

3.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引导学生理解并珍惜亲情,学会体谅父母的辛劳与不易,培养感恩之心。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和“我”的心情变化,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2.难点: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那个星期天》的原文、配乐朗诵音频、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等。

2.生字卡片、课文重点段落卡片。

3.小组讨论任务卡及汇报PPT模板。

4.相关亲情主题的短文或故事,用于拓展阅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亲情的短视频或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有过期待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的经历吗?那种期待的心情是怎样的?”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期待与等待的散文——《那个星期天》,一起感受作者在那个星期天的心情变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o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了什么?”o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我”对那个星期天的期待。

2.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读好句子间的停顿和语气。

o特别关注课文中的长句子和难读词语,如“惆怅”“耽搁”“惊惶”“依偎”等。

3.认识生字词,理解词义,如“惆怅”“耽搁”“惊惶”“盼望”“兴奋不已”等。

o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词义,并尝试用词语造句。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1.默读课文,思考:“我”在那个星期天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这种变化?o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我”心情变化的句子,如“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我感到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朦胧起来,仿佛被什么挡住了视线”,“我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我现在大了,是个小伙子了”。

《那个星期天》教案

《那个星期天》教案

《那个星期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那个星期天》。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事件发展顺序和人物情感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评价人物行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关爱。

(2)培养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和面对错误的勇气。

(3)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那个星期天》。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事件发展顺序。

三、教学难点:1.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 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评价人物行为。

3. 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课文课件或黑板。

3. 生字词卡片。

4. 小组合作学习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个单元所学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激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引出本课《那个星期天》。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展示生字词学习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2)通过游戏、练习等方式巩固生字词。

4. 分析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事件发展顺序和人物情感变化。

(2)小组合作,讨论人物性格特点,学生代表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5. 细节描写练习:(1)教师出示情景,学生运用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6. 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评价人物行为。

7.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可以从本课所学的内容出发,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那个星期天》教案3篇

《那个星期天》教案3篇

《那个星期天》教案1教学目标1.会写“媚、蚁”等15个字,会写“蚁穴、翻箱倒柜”等15个词语。

2.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我”在一天里心情的变化。

3.品味文中重点语句,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心理。

4.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

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往往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童年时,我们的心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史铁生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那个星期天》。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xx),中国作家。

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意蕴深沉,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

代表作有小说《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急遽(jù)惆怅(chóu chàng)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惆、怅、偎、逝”,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惆、怅、偎”书写时要左窄右宽;“逝”字注意“辶”的捺要舒展,托住上面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母亲答应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但是因为家务繁忙,结果一次次爽约。

)2.思考以下问题:(1)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2)根据时间顺序,梳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总写“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2—6):写母亲一次次爽约,“我”心情逐渐落空。

第三部分(7):写“我”因出去的希望落空而崩溃大哭,母亲安慰“我”。

《那个星期天》教案

《那个星期天》教案

《那个星期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那个星期天》这篇文章,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培养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和心理的手法。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 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和心理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

2. 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和心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那个星期天》的课文文本。

2. 学生准备阅读笔记和写作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那个星期天》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细节描写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如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情感和心理的作用。

4. 写作练习:教师给出一个情境,要求学生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分享与评价: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文章中的人物,我们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2.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理。

七、课堂小结:八、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修改和完善自己的写作作品。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进行讨论和分享。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自己的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十、评价与反馈:1.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2.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学习,提高写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和心理的手法。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第1篇】设计说明《那个星期天》这篇课文以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缅怀去世的母亲,诠释母爱的至纯至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基于此,本课的教学,在引导学生在把课文读流利、读通顺的基础上,采取“读读——画画——想想——议议”的方法,引导学生读懂情节,抓住人物动作、心理的描写,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引领学生置身故事中,走进主人公的情感世界。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PPT、字卡、词卡,准备歌曲视频《那个星期天》。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质疑引趣1.播放歌曲《那个星期天》,引导学生思考:从歌曲中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导入:一个男孩儿,在一个星期天,他的心情经历了几次起伏?这个男孩儿究竟经历了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那个星期天》。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4.引导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预设:主人公是谁?发生了什么事?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设计意图:听歌曲,讲内容,通过谈话的方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进行自由猜想,设置疑问,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尝试着找一找答案。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把生字用笔圈一圈。

(2)与小组同学合作,分自然段接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

2.学习字词。

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快来念一念。

媚砖蚁叨绊绞耽揉绽搓惶吻偎(1)学生自由认读。

(2)指名认读生字,教师在课件上圈出学生认读有困难的生字,学生交流讨论。

(3)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大家准确而又快速地记住这些字?(4)汇报交流,分类指导:重点在字义和字形方面指导。

①形声字理解识记:“媚”从女,眉声。

《那个星期天》教案

《那个星期天》教案

《那个星期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那个星期天》这篇课文;(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情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和人物性格特点;(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和情感;(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和感悟,懂得珍惜家人;(2)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尊重他人的付出;(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那个星期天》;(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3)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和人物性格特点。

2. 教学难点:(1)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和情感;(2)学会感恩,尊重他人的付出;(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那个星期天》的PPT或黑板;(2)生字词卡片;(3)相关教学资料和案例。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那个星期天》;(2)准备好笔记本,记录重点知识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PPT或黑板展示课文《那个星期天》的;(2)引导学生回顾预习内容,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介绍;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3. 分析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和人物性格特点;(2)学生合作探讨,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3)教师总结,强调亲情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4. 知识拓展:(1)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相处的温馨瞬间;(2)教师展示相关教学资料和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亲情;(3)学生写作练习:以“我心中的那个星期天”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那个星期天》,巩固生字词;2. 完成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 准备下一节课的相关教学内容。

《那个星期天》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那个星期天》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那个星期天》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七单元《那个星期天》,具体内容包括:1. 研读课文,理解作者通过对一个星期天的描绘,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亲情的珍视。

2. 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对文本的鉴赏能力。

3. 掌握生字、生词,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变化,体会亲情的珍贵。

2.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细节,学会从生活中感悟美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语言特色,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 教学重点:把握作者情感变化,体会亲情的珍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自己经历的难忘的星期天,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变化。

3.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讲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阅读感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文《那个星期天》2. 重点词语:珍惜、亲情、感悟3. 作者情感变化:期待→失望→理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亲情的理解。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写一段话描述你与家人相处的美好时光。

答案:(1)示例:亲情是生活中最珍贵的财富,我们要懂得珍惜,用心感悟。

(2)示例:那个周末,我与家人一起去公园散步,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

我们互相分享着生活中的趣事,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气中,让我深刻感受到家的温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学会感悟美好,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今后需加强引导。

《那个星期天》教案

《那个星期天》教案

《那个星期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庭、亲人的关爱和珍惜。

(2)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描绘细腻感受的词语。

(2)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个星期的经历,引发学生对星期天的思考。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星期天的看法和经历。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星期天的日记。

2. 拓展作业:(1)邀请家长参与,共同回忆家族中的那个星期天。

(2)学生将回忆的文字整理成作文,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参与度、积极性、合作意识。

(2)朗读、表达、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作业完成情况:(1)家庭作业的完成质量。

(2)拓展作业的创新性和分享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对家庭、亲人的关爱和珍惜。

(2)感恩、回报意识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方式,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采用问答、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那个星期天》公开课教案

《那个星期天》公开课教案
现。
艺术手法
作品所采用的文学手法 和技巧,如叙述方式、
修辞手法等。
人物形象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点 及其塑造手法。
作品影响
《那个星期天》对后世 文学的影响和价值。
02
课文解析
文章结构分析
段落划分
将文章分为三部分,分别是“起因、 经过和结果”,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 的整体结构和叙事逻辑。
段落大意概括
对每个段落进行简要的概括,帮助学 生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阐述
01
02
03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那个星期 天》的文学特点、艺术手 法和主题思想等基本文学 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提高 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 和评价能力。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所表达 的情感,培养学生对文学 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教学内容概览
主题思想
《那个星期天》的主题 思想及其在作品中的体
重点词句解读
关键词解读
挑选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如“星期天”、“等待”等,解释 其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难句解析
对文章中的难句进行逐一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表达 效果。
主题思想探讨
主题概括
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即通过一个小男孩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的故事,表达了 孩子对母亲陪伴的渴望和对家庭温暖的追求。
主题深化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主题,思考现代社会中家庭关系和亲子陪伴的重要性,以及 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03
互动讨论
设计问题引导
总结词
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程内容。
详细描述
根据课程主题和知识点,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 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问题应涵盖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同 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习惯。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优质教案(精选16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优质教案(精选16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优质教案(精选16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优质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理变化,理解其丰富而敏感的情感。

2.品析课文,关注作者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3.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辨证认识母亲和孩子沟通中所存在的鸿沟。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关注文章对人物心理的描写。

2、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辨证认识母亲和孩子沟通中所出现的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有过等待父母带你去做某事或答应你一件事却迟迟不能实现的焦灼吗?不妨说一说当时的心理(学生分享并展示导学案上用微信表情画的心情)。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与期盼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看到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作者为什么对这一天印象如此之深?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史铁生,看一看在那个星期天他有着怎样的期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自读课文用用一句话概述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了一件怎样的事。

明确: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思考以下问题:(1)这篇文章以什么顺序来写的呢?明确:时间顺序,从早到晚(2)跟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我”的心情)(3)根据时间顺序,梳理文章脉络(黑板出示生字词)P1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了一场盼望。

P2-p6作者细致描写我从满怀期望、兴奋雀跃到疑窦暗生。

但是仍然在焦急万分中耐心等候,却终于彻底失望的过程。

P7我的情绪郁结到顶点以致情感爆发的样子。

(4)我们可以归纳出,本文主要写了“我”心情的变化。

那么课文的第一小节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追问:如果把第二句改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好不好?为什么?明确:不好,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这里罗列了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那个星期天》教案

《那个星期天》教案

《那个星期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那个星期天》,主要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脉络以及修辞手法。

具体章节:第五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在特定环境下所表达的情感。

2. 分析文章的结构脉络,学会运用顺叙、倒叙等叙述方法进行写作。

3. 掌握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结构脉络和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一个星期天的场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度过的美好星期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分析课文:(2)分析文章主题思想,讨论作者的情感表达。

(3)讲解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并举例说明。

4. 例题讲解:选取文章中的一个句子,分析其修辞手法及作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对一句话进行改写。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脉络和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顺叙、倒叙2. 主题思想:怀念、感慨3. 修辞手法:拟人、比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星期天”为题,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篇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对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脉络和修辞手法是否掌握到位。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关注其他作家的作品,学习并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第二条:分析文章的结构脉络,学会运用顺叙、倒叙等叙述方法进行写作。

2.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4. 作业设计:以“我的星期天”为题,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篇作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蚁、叨”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蚁穴、念叨、原谅、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3.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4.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重点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蚁、叨”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蚁穴、念叨、原谅、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回顾所学,质疑导入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学可以来带领我们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盼》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的.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

2.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望”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针对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4.“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5.简介作者。

史铁生(1951—2010年),*作家、散文家。

初中毕业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

《我的遥远的清*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二、朗读课文,解决字词1.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查工具书的形式弄懂意思,不懂之处及时请教他人。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品德《那个星期天》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品德《那个星期天》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品德《那个星期天》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记忆《那个星期天》的内容;2. 能够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故事;3. 能够品味故事中的道德教育内容,并从中汲取启示;4. 能够简单地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二、教学重点1. 故事的理解和记忆;2. 正确朗读故事的语音语调。

三、教学准备1. 课文《那个星期天》;2. 教学录音或电子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教师可根据故事情节,讲述一个与故事类似或有类似主题的真实或虚构情境,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2. 导入故事教师在引发兴趣后,播放故事的录音或使用电子设备呈现故事的内容,学生可以跟读或默读故事。

3. 品味故事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谁?他们都做了什么?- 故事中的道德教育内容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故事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或感悟?4. 朗读练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故事的语音语调,可进行个别或集体的朗读练,纠正他们的发音和语调。

5. 讨论和分享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分享,让他们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并互相倾听和交流。

6. 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回顾故事的内容和所学到的道德教育内容,并自我评价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朗读的表现。

五、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1. 创设情境2. 导入故事3. 品味故事4. 朗读练5. 讨论和分享6. 总结和反思六、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朗读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也可以要求学生写下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作为教学评价的一部分。

七、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作类似主题的故事,或者以小组形式进行相关的活动和角色扮演。

同时,鼓励学生将道德教育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与家长进行分享。

八、教后反思教师可以在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那个星期天》教案

《那个星期天》教案

《那个星期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那个星期天》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和心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亲情的伟大,学会珍惜家人。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律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那个星期天》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和心理。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体会其深层含义。

2. 将课文中的情感和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那个星期天》的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那个星期天》的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体会其深层含义。

4. 情感体验(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亲情的认识。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亲情之情。

5. 课堂小结(2)学生课后作业:以“我心中的亲情”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亲情的文章或故事,如《背影》、《妈妈的爱》等,比较不同作品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2. 影视欣赏:推荐学生观看亲情题材的电影或电视剧,如《天下无贼》、《亲爱的》等,引导学生从视觉影像中感受亲情。

七、课堂活动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体会角色的情感变化。

2. 亲情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感人故事,增进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八、作业设计1. 写作练习:以“我最难忘的一次亲情体验”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要求真实、感人。

《那个星期天》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那个星期天》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那个星期天》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3课《那个星期天》。

课文讲述了一个小孩子期待一个 promised 的星期天,但最终失望的故事,反映了孩子纯真的内心世界和对诚信的渴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期望、迫不及待、失望”等词语造句。

3. 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变化,体会诚信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学会用词语描述情感。

2.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孩子的内心世界,掌握生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课文朗读录音3. 生字词卡片4. 作业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一个孩子期待周末的活动为情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期待的事情,引出本课课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跟读并学会运用。

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对诚信的渴望。

4. 情景体验:分组朗读课文,体会孩子的情感变化,讨论诚信的重要性。

5. 课堂练习:用“期望、迫不及待、失望”等词语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那个星期天》2. 生字词:期望、迫不及待、失望3. 情感变化:期待失望4. 诚信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诚信的小短文。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较好,但在朗读方面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组织一次关于诚信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学会用词语描述情感。

分析:课文《那个星期天》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孩子从期待到失望的情感变化。

学生需要深入理解课文,学会如何用准确的词语描述不同的情感。

补充和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期待”、“迫不及待”、“失望”等,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小学教学:那个星期天 教案

小学教学:那个星期天 教案

小学教学:那个星期天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那个星期天》这篇课文,使学生了解和感受作者在那个星期天里的心情变化,体会等待中的焦急和失望,以及惊喜的心情。

2.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 学会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

2. 学会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1. 体会作者在描述心情变化时的细腻描写。

2.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的一些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带。

2. 生字词卡片。

3. 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那个星期天,你们都做过什么难忘的事情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那个星期天》,作者在那个星期天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在那个星期天里的心情是怎样的?(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

(3)学生讨论:作者的心情变化是怎样的?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读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生字词。

(3)教师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学生跟读。

4. 课堂小结: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作者在那个星期天里的心情变化,也学会了生字词。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自己在一个星期天里的有趣事情的作文。

六、教学拓展:1.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星期天里的有趣经历,鼓励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结构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2. 组织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用画笔和纸张描绘出自己在星期天里的经历,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色彩和图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七、课堂互动:1. 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如:“为什么作者在那个星期天里的心情会发生变化?”“作者的惊喜是什么?”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个星期天》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媚、蚁”等13个字,正确读写“明媚、翻箱倒柜、念叨”等11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3.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4.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

▶教学重难点1.默读课文,感受“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2.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策略1.生词教学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如:“惆怅”可以结合课文情景和“我”当时的心境来理解;“惊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家务繁忙的母亲面对“我”突如其来的哭泣只是惊惶,而并没有责怪,充分体现出母亲对“我”的疼爱。

2.阅读理解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事物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和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从而体会“我”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等的心情变化。

3.习作运用学习作者在描写“我”等待母亲带“我”出去玩时是如何消磨时间的侧面描写,又或是借助周围环境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心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写的时候,注意要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清楚,把情感真实而自然地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媚、蚁”等 13个字,正确读写“明媚、翻箱倒柜、念叨”等11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板块一读题目,提疑问1.质疑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预设: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题目呢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去解惑吧。

3.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作者史铁生的资料,相互补充。

(2)教师介绍作者。

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

21岁时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1998年首届鲁迅文学奖。

(3)回忆旧知,抓住特点。

上学期我们也学过一篇有关“盼望”的课文《盼》,谁能把那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地说一说(《盼》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小女孩盼望下雨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把小女孩万分期待的心情描写得十分生动)【设计意图】学贵有疑。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

板块二走入文本,理清脉络过渡:不同的经历,同一种期待的心情,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那个星期天》,一起去文中深入探讨小男孩的期盼历程。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词语。

2.检查学生字词认读的情况。

媚砖蚁叨绊绞耽糅绽搓惶吻偎(1)开火车认读生字。

(2)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惆怅、惊惶、荒凉、耽搁、依偎、消逝、急遽、念念叨叨)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

预设: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却一直没等到,伤心、失望之时得到母亲安慰的经历。

4.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学生交流汇报,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2~6):讲了“我”从兴奋期待到疑惑暗生,但依然在焦急无奈的心情中耐心等候,最终彻底失望的过程。

第三部分(7):讲了“我”最后失望委屈以致伤心到哭泣,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要为学生打好识字、阅读和习作的基础,只有加强生字词教学,才能让学生掌握字音、字形、字义,并正确运用到生活中去。

科学合理地进行问题的设置,能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时抓住课堂中的有利时机提问,能启发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体会第一次盼望对于孩子来说多么重要。

2.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写出成长体验;摘抄好词好句。

3.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课时目标板块一整体感知,体会人物感情1.小男孩那么真切地希望母亲能够实现他小小的愿望——在一个星期天带他出去玩。

可是母亲最终没能履行诺言,小男孩的心情怎么样2.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找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

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语句并做批注。

思考“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3.默读描写早晨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圈画出相关语句。

(第2~5自然段)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这段时光不好挨。

焦急又兴奋。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1)指名学生朗读。

提示:抓住“阳光明媚”“焦急又兴奋”“空空落落”“念念叨叨”等词,体会“我”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2)说一说:你从这些词语里体会到了什么提示:“这段时光不好挨”写出了“我”在耐心等待;“空空落落”写出了“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3)师生合作朗读。

4.默读描写下午“我”心情变化的片段。

(第6自然段)(1)“我”盼着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盼”的心情的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

我一声不吭,盼着。

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

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学生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再不”“再不”“决不”三个词,体会男孩“盼”的心情)(2)指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①读一读,说说环境描写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②学生交流。

预设:通过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烘托出在漫长的等待中,“我”的期盼落空;用环境来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

5.默读描写黄昏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

(第7自然段)(1)母亲为什么“惊惶”表现在哪些行动上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

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2)指名朗读。

(引导学生抓住“甩、拉”等表示动作的词来感受母亲的形象)(3)从这些动词里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从“甩、拉、亲吻、说”这些表示动作的词中,我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没有兑现承诺而感到自责、不安,所以惊惶;可以感受到其实母亲是很爱“我”的,只是被家庭生活所迫,因为有做不完的家务事而忽略了“我”,忘记了自己的承诺。

(4)分角色朗读。

6.师生共同梳理人物心情的变化。

学生交流,整理总结。

心情变化:期盼——兴奋——焦急——懊悔——失望——绝望时间(光线)变化: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

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和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我”在一天期盼中的心情变化和特别的成长体验。

板块二细细品味,感受人物性格1.再读课文,感受人物性格。

在这个星期天里,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她是一位好母亲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从课文第7自然段母亲的一些动作和语言可以看出,她因为家务缠身而没有兑现承诺,并因此感到自责、不安,可以看出她对“我”的疼爱,她是一位好母亲。

2.“我”既然这么希望出去,为什么不是直接拉着母亲去,而是一次又一次地等待母亲做那做不完的一件又一件事(1)学生交流。

(2)示例:文中的“我”乖巧又懂事,体谅母亲的辛劳,所以才一直都在等待,而并没有任性撒泼。

3.回想自己的亲身体验,你是否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1)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教师小结:虽然母亲最终没能兑现她的承诺,但是小男孩也并没有抱怨母亲,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像作者那样,多多体谅一下辛苦工作的父母。

【设计意图】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探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需扮演好舵手的角色,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联想,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真正落实从语文课本走到生活当中去。

板块三领会主旨,学习写法1.读了课文,你有哪些感想父母要兑现对孩子的承诺,不然可能会对他们造成难以忘怀的伤害。

孩子也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对比,体会写法。

《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1)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点拨。

(3)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相同点:都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让读者感同身受。

不同点:《匆匆》一文中,作者借助描写景物和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那个星期天》一文中,作者进行了语言、环境、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细腻真实地向我们表达了“我”在那一天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融情于景、事物当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3.积累语言。

摘抄本课好词好句,使之成为自己的语言。

4.小结:真情实感最能打动人,我们要学习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将一件事情写具体。

5.推荐阅读。

作者史铁生的写作风格深沉凝重,优美隽永,引人深思,给人带来启迪。

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那个星期天》选自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他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同学们课后可以找来阅读,了解一个全新的史铁生。

6.聊经历,悟主旨。

同学们,大人们可能无意间给我们许诺过一些事情,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布丁,也许是你期待已久的一个玩具,也许他们最终并没有实现我们小小的心愿,你愿意与大家分享这种独特的生活体验吗(1)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经历。

(2)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语文老师最大的功德就是让学生爱上阅读。

我推荐阅读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他的其他优秀作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再让学生聊聊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亲身体验进一步领悟文章的主旨。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那个星期天》节选自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文章主要写了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经历了由盼望、兴奋、期待、到焦急无奈再到失望、委屈等心情变化的过程。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体现“我”的心情历程。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单元语文要素,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期盼”经历。

通过品读文中描写“我”心情变化的句子,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作者这一天的心情变化,体会第一次盼望对于孩子来说多么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