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疑难问题解答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对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形成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提高数学教育的质量呢?一、问题分析1.教学内容过于简单重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安排简单、单调,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老师常常只是在板书或者读教科书,对学生进行重复习题和应付教学任务,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数学成绩不尽理想。
2.教学方法不合理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学生认识不深入,教学方法不够科学、灵活,教学内容的层次不够贴合学生效果,解题方法单一固化,缺少启发性问题等等,这些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3.教学时长不充分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时长往往没有充分的时间,老师难以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记忆不能得到提高。
二、解决对策1.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为了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
如,拟定有趣的数学积木游戏、数学漫画、数学竞赛等等,提高教学质量。
2.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有选择性地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学习中,采用多角度、多维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扬想象力、创造力、探究意识等等,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充分地利用时间,预防与处理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做到及时解答,让学生的数学理解和记忆能够得到逐步提高。
总之,教师应该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数学教育素质等多个方面入手,创造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
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扬自身的特长和个性,从而可以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增强数学造诣。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常见问题解析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常见问题解析数学作为一门关键学科,对小学生来说极其重要。
然而,许多小学六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本文将解析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1. 数学概念理解困难小学六年级是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关键时期,但一些学生可能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感到困难。
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学生对数字、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使用具体的例子和教学材料,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联系起来。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以增强他们的概念理解能力。
2. 计算符号使用错误在进行数学计算时,学生可能会犯一些常见的计算符号使用错误,比如混淆加法和减法的符号、乘法和除法的符号等。
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使用计算符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计算练习,并提供充足的练习机会。
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图片、图表或其他可视化工具来展示计算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符号。
3. 问题解答策略不当在解答数学问题时,一些学生可能没有正确的解题策略,导致解题过程出现错误。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解题策略,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解题技巧和方法,例如列式法、图解法和逆向思维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4. 集中注意力困难小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较为有限,尤其是在学习数学这种需要集中思考的学科中。
一些学生容易分心,无法专注于解题过程,导致错误的出现。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注意力,教师可以采用一些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如游戏和竞赛等。
此外,教师还可以合理安排课堂活动的形式,如小组合作学习和小组竞争等,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5. 缺乏实际应用意识有些学生可能对数学的实际应用意义缺乏认识,从而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和动力。
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给学生展示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疑难问题及解答
小学数学教学疑难问题及解答数学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你是是否遇也到了一些疑难问题呢?本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疑难问题,欢迎阅读!小学数学教学二年级下册疑难问题问答一、有关“解决问题”教学中的问题。
1.“解决问题”教学目标如何把握?实验教材中没有了以往教材中“应用题”的编排,而安排了若干“解决问题”的单元,很多老师对如何把握这部分的教学要求,以及它和以前的“应用题”教学有何区别等存在疑惑,所以在这里首先说明一下。
从实质上说,“解决问题”教学的目标与“应用题”教学是相同的,都是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但是,在编排上“解决问题”教学与原“应用题”有着很大的不同。
以前的“应用题”是独立于其他知识单独编排的,与其他知识的结合不够紧密,另外,教师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在“应用题”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形成了固定的格式,这对于学生掌握解题技巧确实很有帮助。
但是当学生掌握了这种解题模式,就不去分析数量关系了,使得解应用题变成了机械的训练,也就失去了“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应用意识等的作用。
实验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编排是融于其他知识中的,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后,给学生创设现实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比如第一单元和第四单元,就是结合计算知识教学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又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有关单元,教学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等等。
这样就使解决问题教学和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还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这里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方法是不变的初衷。
2.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有些老师提出在教学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时,很多学生往往只解决一步就结束了。
五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材主要问题与解答
五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材主要问题与解答一、为什么把“0”看作自然数?最小的一位数是几?最小的偶数是几?从历史上看,国内外数学界对于“0”是不是自然数历来是有争议的,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材一直规定自然数不包括“0”。
目前,国外数学界大部分都规定“0”是自然数。
1993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100~3102-93)《量和单位》(11-2.9)第311页,规定自然数包括“0”。
把“0”作为一个自然数,数学家们给出了相应的解释。
我们知道“空集”是集合中一种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集合,也是我们在描述周围现象时经常用到的集合。
把“空集”作为一个有限集合是很自然的,并且我们很容易理解用“0”来描述“空集”中所含元素的多少。
如果把“0”作为一个自然数,那么“所有自然数”就可以刻画“所有的有限集合元素多少”。
而如果“所有自然数”不包括“0”,那么就没有自然数可以表示“空集”所含元素的多少。
这是从“自然数刻画有限集合的基数的基本功能”方面说明了把“0”作为自然数的好处。
把零作为自然数在数学上还有很多好处,详细可见2005年1期《小学教学设计》王尚志教授写的《为什么把“0”作为一个自然数》二、在第一单元中,教材指明研究倍数与因数,小学阶段偶数不研究“0”。
如果在测试的时候,最小的偶数是写“2”还是写“0”?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所讨论的数的范围。
在我们的教材这一单元中,已经说明是在非零的自然数范围内,这样最小的偶数是2。
如果在教学和考试中,首先必须明确在什么范围内,如果在自然数范围内,最小的偶数是0。
三、为什么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不讲“整除”这一概念?教材没有出现“整除”的概念,《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整除不做要求。
传统教材在学习分数的意义之前,要安排“数的整除”这一单元,在这个单元中,概念名词很多,如,整除、除尽、约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质因数、互质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小学三年级数学常用问题解答
问:“旅游中的数学”,设计旅游计划,点多且难,学生个人无法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只能与家长合作,这可不是一件轻易能完成的事情,是不是合理调整一下难度?答:设计旅游计划,不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也不要作为家庭作业,让家长帮助完成。
可以在班级内组织讨论,按照课本中提供的四个方面,进行分工,然后汇总在一起。
下面介绍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徐欣老师结合本校情况组织的“春游中的数学”教学片段。
师:我们班最近要组织一次春游活动,同学们收集了很多关于春游的信息,老师整理了一下,有如下春游信息。
[时间安排] 早晨8:00出发,次日上午11:00回学校。
师:从这条信息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1:我们的春游一个经过了多少时间?生2:一共经过27小时。
8:00出发到次日8:00是24个小时,8:00到11:00是3个小时,一共27小时。
师:我们去春游大约要花多少钱呢?每人要准备多少钱呢?谁能先说一说我们去春游都有哪些方面的花费?生:需要租车费,买门票,住宿费,买食品。
(教师板书:租车、门票、租房、食品)【租车信息】大轿车限乘21人,租金160元;面包车限乘12人,租金120元。
师:咱们班有同学43人,加上徐老师一共有44人,怎样租车最省钱?一共需要多少钱?(由每个同学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生:租1辆大轿车,2辆面包车。
租金是160+120×2=400(元)(把400元板书在租车一项的下面)【门票信息】儿童票每张15元,成人票每张25元。
师:算一算我们买门票需要多少钱?(个人独立计算,全班交流)生:同学们的门票是15×43=645(元)在加上老师的门票一共是645+25=670(元)(把670元板书在门票一项的下面)【租房信息】4人间80元,3人间66元师:我们共有44人,怎样租房省钱?需要多少钱?(小组讨论,提出方案)生1:我们都住4人间,租11间需要11×80=880(元)男、女生各租4间4人间,2间3人间。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解题方法与技巧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解题方法与技巧李家店小学陈玉书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也是我们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
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解决问题始终是他们学习数学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同时也是各种数学考试中失分最严重的地方。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如何优化解决问题的教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只有选用合适的解题方法,方能引导学生走出困境,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
下面,我就列举几例加以说明。
公式求解法:许多应用题可以根据题目的数量关系,总结、归纳、推导出解答这类题目的数量关系式(或公式),如: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式等。
这些应用题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数量关系式(公式),并正确灵活运用于应用题的解答。
例1:甲乙两车从东城向西城行驶,甲车每小时行50 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如果乙车先行2小时,那么甲车恰好在两城中间地方追上乙车,问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分析:此题是追及问题,路程差(40×2)、速度差(50—40)都知道,由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东西两城之间的距离=甲车速度×追及时间×2,都有数量关系式(公式)可依。
解(1)追及时间:40×2÷(50—40)=8(时)(2)两城距离:50×8×2=800(千米)或40×(8 + 2)×2=800(千米)答:东西两城相距为800千米。
转化求解法:转化求解策略是数学解题的一个重要技巧,它把生疏的题目转化成熟悉的题目;把繁难的题目转化成简单的题目;把抽象的题目转化为具体的题目,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转化技巧化生为熟,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例2:甲车从东城向西城行驶,每小时行50千米,乙车从西城向东城行驶,每小时行40千米,如果乙车比甲车早2小时出发,那么两车恰好在两城中间地方相遇,问东西两城的距离是多少千米?分析:这道题乍看是“相遇问题”。
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5篇)
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5篇)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篇一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所以改变小学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态度,改变以往小学生对数学存在的偏见和讨厌,让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使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动力,这样就能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得理想的成绩。
所以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合理的利用多媒体,响应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有特点的教学活动,改善学生们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态度,使得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出现一个新的高度。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1、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忽视了学生的重要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始终以老师为主体。
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活动,却没有给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机会,老师利用黑板和粉笔进行教学,对课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讲解。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关注了黑板上的画面,并没有去认真的思考问题,更是没有对其进行独立的研究。
学生只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课文进行了简单的和表面的了解,在老师的牵动下对问题进行回答。
虽然这种学习方式能很快的将学习内容讲解完毕,但是却忽略了学习的渐进性特点,学生也没有从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习到什么技能和思维方式。
2、学生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小学数学的难点就是由于小学生还处在一个心智发展的阶段,在此时缺乏一定的想象力,所以很难将抽象的数学图案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
但是数学知识他本就有具体性,即如果把抽象的数学图案转换成一定的数学模式,就会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有助于学生将数学概念形象化,容易将数学概念和数学现象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能够更好更快的接受复杂的几何图案和数学公式,并且很清晰的找到彼此之间的联系,也培养了小学生们独立自主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3、教学资料单调,学生缺乏探索的领域:小学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资料基本上都是来自于教材,教师并没有去利用其他的工具进行详细的了解,即这样获取的数学知识的内容就会很少,根本不足以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走不进数学的天地,也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材主要问题与解答
三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材主要问题与解答一、如何帮助学生体会乘除法口算的算理?口算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笔算技能培养的基础,而且对数感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也非常有价值。
乘除法的口算算理是计算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计算的重要保障。
因此,教材在编排时,除了重视对学生口算技能的培养,还非常重视口算的算理。
如教材第4页“需要多少钱”,教材通过设置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为此教材呈现了三种计算方法:这些方法实际上蕴含了乘法计算的算理:乘法的意义、位值制、运算律(实际上后两种方法都蕴含了乘法分配律)。
特别是教材呈现的用表格口算12×3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体会位值制,也为以后学习乘法竖式和乘法分配律积累了经验,教材在后面的内容中还多次呈现了这种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算理,引导学生去比较不同方法的特点和联系。
另外在理解算理过程中,实际操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对口算算理的理解,不能仅仅依靠语言描述;教师教学时还应适当配合直观教具,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为学生正确理解口算算理提供操作支撑。
当然,操作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先说后摆、先摆后说,也可以说摆结合。
二、本册教材的“观察物体”与二年级上册教材的“观察物体”比较,对于空间观念的发展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为什么要借助“搭一搭”的实际操作活动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将三维的立体图形转化为二维的平面图形,或者根据二维的平面图形想象三维立体图形,即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进行转化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之一,“观察物体”也是《标准》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时所强调的一个内容。
本套教材对于这一内容在不同年级都有所设计。
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观察物体”的目的是,通过对实物(或者几个正方体所拼的立体图形)从正面、右侧面、上面三个不同位置的直接观察,让学生能用语言描述在不同位置所观察到图形的不同形状,从而使他们体会到对同一观察对象,由于站在不同的位置,所以观察到的图形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小学数学疑难题
小学数学疑难题篇一:小学数学疑难题集小学数学疑难题集(一)题目:(1)在一只底面半径是10厘米,高是20厘米的圆柱体瓶中,水深是8厘米。
要在瓶中放入长和宽都是8厘米,高是15厘米的一块铁块。
把铁块竖放在水中,使底面与容器底面接触。
这时水深几米?这是一道超纲题目,在正常考试时,是不考的。
但是,在数学竞赛中是可以考的。
但作为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题,又显得简单了题目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弄清楚水增加的体积正好是浸入水中铁块的体积。
而浸入水中铁块的高度就是水原有的高度加上水增加的高度。
因此,本题用方程解答比较好理解。
题目解答:解:设长方体浸入水中的高度为H。
长方体排开水的体积等于水面所上升的部分占据的体积。
水面占据的体积为3.14*10*10*8,等于水所占据的体积与长方体浸入水中的体积相等。
即:H*(3.14*10*10-8*8)= 3.14*10*10*8 H =3.14*10*10*8/(3.14*10*10-8*8)=2512/250=10.048厘米。
水面高度为10.048厘米,从解答过程中可以看出,由于解方程的过程超出小学所学的知识,而且解题步骤也超出小学解答问题步骤(三步以内)的规定,因此,不易作为常规考题。
作为尖子生,这样的题目是要掌握的。
因为解方程和数量关系不是太复杂,可以用小学知识进行解释。
尖子生完全有能力掌握好。
如果学生掌握不了这样的题目,这样的学生也就不算是尖子生。
疑难题集(2)有甲、乙、丙三组工人,甲组4人的工作量,乙组需5人完成;乙组3人的工作量,丙组需8人完成。
一项工作,需甲组13人,乙组15人合作3天完成。
如果让丙组10人去做,需要多少天完成?题目分析:这是有关工程的问题,很显然,这种类型的问题,纯粹是数字游戏,由搞数学的人故意编制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这样的数量关系的存在。
因此,在数学新课改的理念下,这样的题目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已经删除!这道题目的难度较大,主要是因为没有明显的数量间的关系存在!而且,甲、乙、丙的工作效率不能直接用分率表示。
2021年小学数学中级职称教师答辩题目及答案
2021年小学数学中级职称教师答辩题目及答案一、题目: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答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
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种有效方法:1. 引导学生思考: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少做口头解答,而是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例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用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发散思维,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案。
2. 组织数学探究活动:通过组织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到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教具和技术手段,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加学生的数学体验。
3. 促进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中,学生有机会相互交流、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互相启发思维,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注重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数学思维的核心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尝试解决,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这些方法都是我在实际教学中得到验证的,它们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题目:如何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答案: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是评价一位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几点经验:1. 打好数学基础:数学是一门渐进式的学科,良好的数学基础是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应该确保学生已经掌握了前置知识,有必要的话可以进行适当的复习和巩固,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新知识。
2.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因材施教,灵活多样。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数学学习的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松江区九亭小学李萍新课改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做”“想”“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倡导教学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
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体验与感悟学习内容,主动的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理念已得到广大教师的共识。
笔者在教学中也不断的进行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与研究,并获益匪浅。
本文将从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问题及其改进策略方面作一些陈述,以求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将数学抽象的内容依附于现实的背景之中。
一、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一)情境创设目的不明确。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能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能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公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境设计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使每一位教师心动,想把这样的情境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去。
但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却往往达不到同样的效果。
为什么呢?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没有根据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精心的设计教学情境,有的教师常常没有时间或没有能力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或其他的形式在课堂上再现出来。
于是采用的策略往往是“拿来主义”,然后围绕着课件中的情境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情境创设怎么能为教学服务呢?情境创设没有明确的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效果自然不甚理想。
(二)情境创设重点不突出。
教师对情境创设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认为课堂上没有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就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就是“老土”。
于是每一堂课都以生活情境导入,把复习铺垫,以旧引新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抛到了九霄云外,课堂上处处有情境,时时有情境,学习气氛热热闹闹,教学却淡化了数学的本质内容。
小学数学二年级三册疑难习题解析 (3)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疑难习题解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疑难习题解析(2)
学数学二年级三册疑难习题解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三册疑难习题解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疑难习题解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三册疑难习题解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疑难习题解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疑难习题解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三册疑难习题解析
小学数学 2 年级上册疑难习题解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疑难习题解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疑难习题解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疑难习题解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三册疑难习题解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疑难习题解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疑难习题解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疑难习题解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三册疑难习题解析
小学数学 2 年级 上 册疑难习题解析 像图
2这样的靶,你能找出几种不同的打法?
学生做时杂乱无章,无序,重复的或遗漏的较多由于打法有多种,只要遵循从下往上的要求,可以任选,故许多学生随便写,导致没有条理。
所以自己可以确定先
小学数学 二 年级 上 册疑难习题解析。
小学数学教学疑难问题及解答(2)
⼩学数学教学疑难问题及解答(2) ⼩学数学教学三年级下册疑难问题解答 ⼈民教育出版社⼩学数学室周⼩川 ⼀、有关第⼀单元“位置与⽅向”的教学问题。
1.教材中为什么要安排这⼀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学段的“空间与图形”内容标准中规定,“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个⽅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七个⽅向,并能⽤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向;会看简单的线路图”。
我们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在本册教材中安排了“位置与⽅向”这个单元。
对三年级的学⽣来说,东、南、西、北等⽅位概念是⽐较抽象的,学⽣需要⼤量的感性⽀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
因此,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编排上有以下⼏点考虑。
⑴充分利⽤学⽣已有的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知识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掌握本单元内容。
因为有研究证明⼉童只有在牢固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这⼏个基本空间⽅位之后,才能够掌握按⽔平⽅向分出的东、南、西、北等⽅位概念。
⑵依据学⽣的年龄特点和⽣活经验,创设了许多既符合这⼀阶段⼉童认知特点⼜便于操作的活动情境,使学⽣⼀⽅⾯亲⾝体验⽅位的知识,另⼀⾯⼜体会到⽅位知识与⽇常⽣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教科书中设计了让学⽣到操场上学习辨认东、南、西、北等⼋个⽅向的活动情境,让学⽣在熟悉的环境中,在观察、描述和交流的过程中体验⽅位的知识。
2.“位置与⽅向”⽐较脱离学⽣的⽣活经验,不好上,如何更好地进⾏教学? 这些⽅位概念对三年级的学⽣来说,确实⽐较抽象。
⽽且由于地域的因素,有些学⽣在⽣活中也没有相应的经验⽀撑。
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已有的知识和⽣活经验为基础,创设⼤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使学⽣在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位知识的体验,使学⽣获得⼤量的感性⽀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
例如,在认识东、南、西、北四个⽅向时,就可以把学⽣带到操场上,让他们⾯向太阳升起的⽅向,确定东⽅,再与前、后、左、右这⼏个基本空间⽅位相联系:明确后⾯是西,左⼿指向北,右⼿指向南,认识四个⽅向。
小学数学答辩题和参考答案与解析
小学数学答辩题及参考答案01A、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答: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B、数和数字有什么不同?答:用来记数的符号叫做数字。
常用的数字有四种:阿拉伯数字、中国小写数字、中国大写数字、罗马数字。
现在国际通用的数字是阿拉伯数字,他共有以下十个:1、2、3、4、5、6、7、8、9、0。
数是由数字组成的。
在用位置原则计数时数是有十个数字中的一个或几个根据位置原则排列起来,表示事物的个数或次序。
数字是构成数的基础,配上其他一些数字符号,可以表示各种各样的数。
02A、《标准》明确指出:学习数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什么?答: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的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B、分析并解答下面的文字题105减去78的差乘15,积是多少?答:可以从问题入手分析,要求“积是多少”就要知道两个因数,一个因数15,另一个因数是105减去78的差,所以现求差后求积,即:(105-78)×1503A、请你谈谈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什么?答: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的体现基础性、普及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活的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B、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确定上的位数有什么规律?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2016÷4 7035÷5 4543÷8 90180÷9答:上面各题的商依次是三位数、四位数、三位数、五位数。
根据除法法则可找出如下规律:一位数除多位数,如果被除数的前一位小于除数,那么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
1.小学数学教授教养中若何解决“南北极分化”问题教室上往往消失好的学生吃不饱,进修艰苦的学生吃不了.很难进步班级的整体成绩落差,是以南北极分化现象是我们须要急切解决的现实问题.导致小学生南北极分化的原因应当是多方面的,有智力身分,但长短智力身分造成的南北极分化的比率更大些.为了缩小差距,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留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教师不克不及教逝世了新教材.对于新教材,教师要尽力吃透.悟透,尽力体会新教材编排的特色与意图,掌控新教材的脉络,能深“潜”进去,更能高“跳”出来,如许便能活用教材,教活教材.并且要留意各个常识点之间的接洽,该点到的要点到,该总结归纳的要总结归纳,防止各册教材之间消失常识的盲点.二.教师要时刻存眷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尤其要多存眷那些上课轻易走神的孩子,多勉励,多提示,留意激发他们进修的兴致,调动他们自动介入教室进修的热忱,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活,逐渐形成优越的进修习惯,让每个学生获得实其实在的成长.再者,教师要不竭进步本身教室教授教养的程度,存眷教室教授教养的细节,尽力晋升教室调控才能.比方在教室演习中有用存眷反馈信息,存眷消失错误的学生,帮忙他们剖析错误的原因,不让他们在起点处掉落队.三.教师要承认.善待学生间的差别.十个指头也有长短,我们不克不及硬拿谁人短的和长的比,使学生认为不管我怎么跳也是够不到谁人桃子的,并是以掉去进修的信念,变得更差.要分层请求,对于那些已经处鄙人极中的学生多从最根本的问题严厉请求,比方根本的盘算.概念.简略的运用题等请求他们必须会.夯实基本,防止他们掉落队.太难解决的问题对他们可以网开一面.切实进步教室教授教养的实效,包管每个孩子得到根本的.正常的.协调的成长.四.施展小组进修的感化.小组合作进修能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缩小两头学生的差距,两边都能获益,尤其对落后生有很大的帮忙.在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授教养中,基本差的学生跟不上,但又不敢问,也没机遇问.问题得不到解决,穷年累月差距越来越大.假如进行小组合作进修,他们就有可能在本身熟习的小集团中提出问题,因为小组评论辩论进修的氛围有助于缓解心坎的主要情感,使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并且小组的集体聪明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同时对供给帮忙的同窗来说也是一次锤炼.两边都邑有合作成功的喜悦感.2.如安在教授教养中造就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造就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才能呢?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主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试验上的技巧罢了,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须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并且标记住科学的真正进步.”我国教导家陶行知师长教师也说过:“创造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问题是创新的起点,造就学生提出问题的才能是异常主要的,而教师应若何造就学生提出问题的才能呢?我有几点本身的意见:1.让学生敢于提问.在传统教授教养的影响下,学生习惯于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而不习惯也没有机遇本身发明问题.提出问题.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在教授教养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色,有意识地设置“问”的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自动地去发明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进修减法时,我起首出示了市肆里的一角里的物品以及价格,问学生,看到这些,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在思虑后提出了如下问题:一个羽毛球和一枝钢笔一共若干元?一本书比一个演习本多若干元?一个乒乓球比一个篮球便宜若干元?三个羽毛球和三个乒乓球一共若干元?等等.这些问题有学过的加法的问题,我就实时解决,温习了旧常识,而也有新常识,可尽管这节课无法一一解答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学生经由过程本身的积极思虑提出来的,他们盼望将这些常识弄明确,是以能积极自动地去进修和摸索常识.教授教养中,教师还可以采取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情势,把抽象的数学常识与活泼的什物内容接洽起来,激发学生心理上的疑问,形成悬念问题.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巧创设问题情境,经由过程多媒体教授教养的特色,充分展见常识的形成进程,给教室教授教养增加无限魅力.例如,在教授教养“图形的熟习”时,教师先出示运用各类不合色彩的图形组合成的一个个英俊的图案,在运用多媒体的动画功效让他们动起来,构成了一幅画,学生一会儿被吸引住了,在学生观赏这幅画的同时,让学生说说图中有些什么,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深刻懂得的愿望:“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我们也来做一幅吧”.进而抢先恐后地提出了很多半学问题.2.让学生擅长提问.起首要教给学生查找问题的办法,如在常识的“发展点”上找问题,也就是要在实现从旧常识到新常识的迁徙中发明和提出问题,在常识的“联合点”找问题,也就是要在新旧常识的内涵接洽上发明和提出问题,从本身不明确.不睬解.熟习不清晰的地方找问题.使学生熟习到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发明处处稀有学问题.其次,勉励学生在比较中提问,比较是在思惟大将对象和对象的各部分,个体方面和个体特点细心分辩,肯定它们的异同及其关系的思虑办法,教师应让学生习惯于比较这两种事物的异同点,从而提出问题:他们有什么雷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合的地方?再次,交给学生剖析与分解的办法.从结论动身,追溯到必须知道的前提,或从前提动身,慢慢推导出结论.如,请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些前提?根据这些前提,能解决什么问题.在教授教养中,教师不要为提问而提问,要慢慢进步问题的质量,尽可能清晰明确地表述问题,勉励学生提出具有独创性的问题,使提问切实有助于学生的成长.3.让学生乐于提问.合时进行正面评价,让学生感触感染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提问.教授教养中,学生即使提出一些很简略或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教师都必须根据情形作出积极的评价,并抓住机会进行引诱,教授教养生若何剖析题意,如何问才有意义.对问得不好的同窗,万万不要责怪,嘲笑,也决不许可班上其他同窗取笑,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提出问题,教师就要赐与充分的表扬和勉励,留意呵护这些学生“问”的积极性,他们为了寻求一次一次的成功,积极思虑,经心投入,只要有机遇,有疑问,便会毫无拘谨地抢着提问,从而进步进修效力.二.扎实教授教养,造就学生解决问题的才能解决问题是数学的焦点,解决问题才能的造就是数学教导的主要目的,国表里历来的数学课程都把解决问题作为主要的目的.进修数学离不开解题,美国有名数学家哈尔莫斯的名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表达了问题在数学学科中的主要.美国数学教导家波利亚的《如何解题》之所以成为数学教导研讨中的经典,也正解释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导中的主要地位.所以在数学教授教养中,我一向尽力于学生解决问题的才能的造就,也做了一些本身的测验测验:1.问题中根本数目关系的练习控制数目关系是学生剖析解答运用题的根据,学生不会审题,不睬解题意是数学教授教养中的难点问题,在教授教养进程中,假如增强对学生进行根本数目关系的强化练习,就会使学生较闇练地控制根本数目关系.准确合理地解题,如在教授教养两步运用题时,构造特色是只给出两个已知前提,但在解答进程中,有一个已知前提要用两次,这是解答两步运用题中的难点,假如数目关系控制不好,经常导致盘算的错误,如:“红花有10朵,白花比红花多6朵,一共有若干朵花?”在解答这道问题的进程中,“10”用了两次,可是有的学生竟错误地把算式列成 10+6=16(朵),成果是一共有16朵花.如何教会学生准确地懂得和控制题中的数目关系呢?可以把题拆开,把拆题和数目关系的剖析有机联合,先给时光进行分组评论辩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遇介入的机遇进行练习.2.运用线段图帮忙剖析,评论辩论报告请示,激发学生兴致.在课上要组织学生合作评论辩论,它是让学生自动进修的一种有用办法.在教授教养中教师要抓住机会,采取多种情势,撒手让学生自动介入评论辩论,在做运用题“豢养小组养 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养了若干只兔?引诱学生画线段图,让学生先辈行小组评论辩论:在线段图中,白兔的只数怎么暗示?这一问题是解决本题的难点,留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这条线段如何画,才干使白兔比黑兔多6只?”学生在评论辩论中互相启示,坦荡了思绪,得出了却论.这种抽象的问题经由过程评论辩论,转化成直不雅的线段图,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升华,施展了学生间优势互补感化,进步了介入的效度,激发了学生自立进修,自行摸索的兴致.3.在不雅察比较,分辩异同中解决问题.在低年级中,引诱学生不雅察比较是进修解决问题的最好门路.在教授教养中,看重造就学生的不雅察思虑才能,抓住新.旧常识的接洽,设计出能冲破难点的具有比较性的演习,让学生进行不雅察比较,形成新旧常识抵触冲突,激起他们寻根问底的认贴心理趋势,如教授教养两步运用题,设计了温习题:豢养小组养了10只黑兔,16只白兔,一共养了若干只?例题:“豢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养若干只兔?”把第二个前提改为:“豢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若干只兔?”懂得新知后,教师有筹划地在黑板上出示这三道题,引诱学生不雅察运用题的已知前提和问题在比较这三题解答办法的异同点.经由过程火组评论辩论,自立地解决问题,冲破了难点,控制了常识重点.总之,在数学进修的进程中,只有教师时刻留意造就学生的问题意识,引诱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发明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去摸索,去查找解题办法,那么,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才干得到有用成长,学生才干自发地走上创造性进修之路.数学教授教养就会取得优越的教授教养后果,学生数学素养就会周全得到进步.。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一、问题分析1. 学生对应用题的兴趣不高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可能并不高,而对于应用题这种涉及实际生活的数学题目,学生往往更难产生兴趣。
这主要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能不太吸引学生,或者学生对于问题涉及的领域不感兴趣。
2. 学生对于应用题的理解能力较弱小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较弱,对于应用题中的实际问题可能存在较大的理解困难。
一道涉及购物的应用题,学生可能很难理解价格、数量和总金额之间的关系。
这会导致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出现困难。
3. 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采取传统的讲解和练习的方式,这种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疲劳,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都会受到影响。
二、优化策略对于学生对应用题的兴趣不高的问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题目设置,引导学生在解答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兴趣。
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答中感到快乐和满足。
设计和食物相关的应用题,或者和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相关的应用题,都可以让学生更容易产生兴趣。
对于学生对于应用题的理解能力较弱的问题,可以通过设置具体的实例题目,让学生在解答中更容易理解问题涉及的具体概念。
可以设计一些和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关的应用题,这样学生更容易将题目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容易理解题目。
教师可以在讲解中对于应用题的解法进行详细的分析,让学生清楚地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还可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为了解决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教师可以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通过图表或者实物来感性认识应用题的解法。
可以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解题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共同探讨解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应用题,例如让学生做实际的购物练习,或者出去实地调查和观察问题,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应用题的解法。
小学教学数学鸡兔同笼问题例题题解
十、鸡兔问题。
例1.鸡兔同笼共有32只,共有腿100条,有几个鸡?几个兔?剖析与解答:解法一:题上告诉我们:鸡兔一共32只,我们能够先假定这32只都是鸡,这样应当有腿2×32=64(条),这比题上告诉的腿数100条少了100-64=36(条)。
这36条腿是如何少出来的呢?明显是由于把兔子算成了鸡,把一只兔子算成鸡便会少两条腿,把两只兔子算成鸡便会少个两条腿据此推想:少了几个两条腿,就是把几个兔子算成了鸡,所以兔子的只数必定是:36÷2=18(只);鸡的只数也就是:32-18=14(只)综合列式:(100-2×32)÷(4-2)=36÷2=18(只)(兔)32-18=14(只)(鸡)解法二:假定32只所有是兔子,这样就应当有腿4×32=128(条),这比题目已知的100条腿多了128-100=28(条)。
为何会多出28条腿呢?明显是把此中的鸡看作兔子计算了,把一只鸡当兔子计算就多出两条腿,把两只鸡当兔子计算便会多出2个两条腿,推而广之:把几个鸡当兔子计算,便会多出几个两条腿,所以鸡的只数必定是:28÷2=14(只);兔子的只数自然是32-14=18(只)。
综合列式:(4×32)-100)÷(4-2)=28÷2=14(只)32-14=18(只)答:有鸡14只,兔18只。
近似例1这样的题目被称为鸡兔问题,能够用假定的方法思虑解答,这一类题目的一般解法是:兔数=(原有腿数-每只鸡腿数×鸡兔总数)÷(每只兔腿数-每只鸡腿数)或许是:鸡数=(每只兔腿数×鸡兔总数-原有腿数)÷(每只兔腿数-每只鸡腿数)例2哥哥领回薪资131元,所有是贰元和伍元的票面,一共有40张。
贰元和伍元的各有多少张?剖析与解答:假定40张钞票所有是2元的则应当有2×40=80(元),这比实有钱数少了131-80=51(元),这少出的51元是由于把伍元票看作贰元票计算了,所以伍元票的张数应当是:51÷(5-2)=17(张)综合列式:(131-2×40)÷(5-2)=51÷3=17(张)40-17=23(张)答:有伍元票17张,贰元票23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疑难问题解答石力刚房县东城小学一年级上册疑难问题解答一、“数一数”单元教学目标过于单一,内容单调,能否将其与“比一比” 单元合并为一单元?1.为什么将两部分内容分开编排?“数一数”“比一比” 以及“分类”三部分内容在原通用教材中均编排在“准备课”一个单元中。
实验教材将它们分开编排,主要基于如下考虑:(1)在入学前,儿童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为了全方位的了解学生数数、认数的情况,“数一数”单元编排时在原通用教材的基础上拓宽了场景,丰富了情境中的资源,将人物数量增加到20 个,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其已具备知识的机会,以便老师在今后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老师结合本单元的内容帮助学生熟悉自己的校园环境。
从这个意义上讲,“数一数”单元的内容虽然简单,但作用是很重要的,它对后面有针对性地教学非常有帮助。
(2)比较和分类是儿童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内容,也是解决数学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为了充实学生的相关知识,编排时,在“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基础上,增加了比长短、比高矮等具体量的比较构成“比一比”单元;在按单一标准分类的基础上,增加了按不同标准分类的内容,构成“分类”单元。
综上所述,各部分内容分开编排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数学知识。
2.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这一单元反复让学生数图中事物个数,学生会觉得比较枯燥,如何培养学生数数的兴趣?吸引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
有的老师把主题图制成课件,使人物和情境动态化,学生对这样的画面很感兴趣,也愿意数画中的事物;有的老师将学校的背景画在黑板上,边画边请学生说一说画了什么,有几个;很多老师还在主题图的基础上让学生们数一数身边的事物,例如教室、校园里的事物,将数数活动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学生对这样的活动会很感兴趣。
(2)如何把握教学要求?本单元是准备课,虽然出现了1〜10各数,但并不是正式教学,不要求学生掌握10以内的数数,也不要求学生认识1〜10各数。
只是让老师全面、充分地了解学生数数和认数的情况,不仅要了解学生是否会口头数数、会认数,还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否能按要求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来。
二、在本册教材中出现了“从左数……”,“从右数……”的要求,但是学生尚未正式学习左、右的概念,这样的要求对学生是否会太难?左右的正式教学安排在一年级下册进行。
但是在一年级上册的某些习题中出现了“从左数……” “把右数的……”等要求,很多老师担心学生不能正确理解。
其实,这里说的左右不涉及左右的相对性,仅仅是指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确定左右。
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线索——左手、右手,左眼、右眼以及写字、读书的顺序等日常生活经验完全可以进行判断。
如果个别学生判断困难,老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提示,例如,“给从左数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也就是从你的左手边数第……” 以帮助学生明确题目中左、右的含义。
三、在分类教学中,有的学生分类的结果与答案不符,老师应如何评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也存在差异。
例如,题目的要求是“找出上图中不同的是什么?” 个别学生的答案是护士,因为只有护士戴帽子。
对学生的这类看似有一定道理的答案该如何评价呢?我们认为,当学生出现这种答案时,老师首先要肯定他积极回答问题,但是老师不要鼓励学生这样的思考方式,而是引导学生抓住事物间的本质特征进行分类,否则学生会认为这种“标新立异”的分类结果是值得提倡的,从而导致头绪众多,结果繁杂,失去了分类教学的意义,也达不到教学目标。
四、在看图列式时,已知总体求部分,学生列加法算式是否可以?由于图中两部分的数目都可以数出来,所以学生这样列式是有一定道理的,老师不应该断然否定。
但这不等于可以放任学生的想法,老师还是要正确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图中的条件和问题,否则一旦形成了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式,学生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例如,当数目增大,不能通过数数知道两部分的确切数目,学生的这种解题思路就会受挫。
如果在教学中遇到这类情况,建议老师不要急于对学生的答案作对错的评价,可以先请学生依次说一说这张图提供了什么信息,问题是什么,然后逐步帮助学生理清图中的条件和问题,明确这类问题应用什么方法解决,从而达到学生正确列式计算的目的。
五、在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教学数的分解、组成是否有必要?数的分解、组成作为数概念的一部分,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表达方式,在数的认识和加减运算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巩固对数的大小和数序的认识;其次,数的分解组成对学生建立一图四式的表象、理解加减运算的关系是很有帮助的;再次,数的分解、组成也是进行加减计算的基础,尤其是10 的分解和组成,在计算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时要经常用到。
基于以上考虑,仍然应将“数的分解、组成”作为重要的内容进行教学。
六、“认识物体和图形”单元教学中的两个争论。
1.能否先教学平面图形,再过渡到立体图形。
我们提倡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使用教材。
如果在教学中,老师认为先教学平面图形的效果更好,是可以进行调整的。
教材先编排立体图形,之后再是平面图形,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1)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基本是立体图形,而对平面图形的感知比较少,将立体图形的认识编排在平面图形之前,可以借助学生日常已有的图形经验以及对物体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感知几何形体的特征,建立清晰的表象。
(2) 教材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在向学生渗透面构成体的关系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感受知识转化和形成的过程。
2.用球是否可以画出圆?在完成练习五第5 题时,老师们在“用球是否能画出圆” 这一问题上存在争论。
从理论上讲,如果通过一些工具把球固定住,让铅笔始终垂直纸面,沿着球画大圆,就能够画出圆来。
虽然在理论上可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不过在实际教学中确实有过学生解决了这一难题。
学生用硬纸板把球紧紧地包裹起来,形成一个圆柱竖在桌子上,然后沿着这个圆柱的底的边缘画出圆。
这种方法成功地运用了“转化”的思想,巧妙地将“用球画圆”转化为“用圆柱画圆”,对变换思路、解决问题颇具启发。
七、教学“认识钟表”单元时的几点困惑1.学生对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认识钟表”这一单元在认识整时的基础上,增加了认识半时。
有老师提出由于学生没有学过1时=60分,在用电子表显示半时的时候,学生对双点右边的“30”表示半时不易理解。
其实,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学生只要知道“30” 表示半时,知道半时怎么写就达到要求了,不要求学生根据时、分的关系进行推理。
所以,教学时注意不拔高要求,并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巩固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学生基本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2.一段时间是否也用“时”表示?有关时间叙述和书写的问题,我们依据的是国家计量局颁布的《常用法定计量单位名称与符号简表》。
根据此规定,在书写单位名称时,只使用“年” “时” “分”和“秒”,在叙述时可以使用“小时”和“分钟” 。
八、关于实践活动的几点疑问。
1.实践活动中的个别内容在课堂上操作有困难。
在本套教材中,低年级的实践活动主要是采用一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以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数学知识,在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有的老师认为,个别实践活动的内容在课堂上不好操作。
其实,教材中实践活动的内容仅仅是提供学生活动的资源或线索,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增减或修改,从而使活动的可操作性更强,切实提高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2.实践活动内容较多,一节课很难完成所有活动。
教学中,可以灵活安排实践活动的时间,老师不必在一堂课内完成所有的游戏,可以将活动分散进行。
例如,在学习加减法后进行送信的活动,在学习序数后进行起立的游戏……此外,活动的形式也可以多样。
例如,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由老师安排或小组选择要做的活动,这样做既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让学生在共同活动中体会同伴合作和游戏的乐趣。
一年级下册疑难问题解答一、为什么“上下、前后、左右”的认识安排在一年级下册?有的老师认为上下、前后、左右的概念比较简单,一年级上册教学序数时(如下图),就要辨别左右,所以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一年级上册比较合适,安排在一年级下册晚了些。
从左数,小女孩排第几?妈妈排第几?教材现在这样的编排有如下考虑。
(1)在认识左右的教学内容中,包含着对左右的相对性的认识。
而左右的相对性对儿童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一般要在7〜9岁,才能逐渐形成以他人为标准辨别左右的能力。
如果按此规律,学生在8 岁时,也就是在二〜三年级时,学习左右相对性比较适宜。
但考虑到学前教育,以及后续知识的学习等因素,教材把左右的相对性内容安排在一年级下册。
当然如果不涉及左右的相对性,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安排在一年级上册。
考虑到左右的相对性在日常生活不可避免,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初步感知体会,所以教材中安排了左右的相对性内容。
(2)一年级上册教学中,学生在没有认识左右时,就要回答类似“从左数起(或从右数起),谁在第几?”的问题,这时就要先辨别左右再数数。
由于我们读书、写字等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所以在教学序数时可以利用学生这些已有的生活经验。
二、左右的相对性教学尺度问题。
1.如何把握左右的相对性的教学要求?考虑到左右的相对性认识的难度,教材只是通过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体会,没有安排脱离操作判断左右相对性的习题。
教学时,也应该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适宜的活动。
如两个同学面对面,老师发口令:拍拍自己的左(右)肩,拍拍对面同学的左(右)肩........................ 学生按口令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所以这部分内容不宜作书面考试。
2.在练习中如何判断左右的相对性?有老师反映,在左右的练习中,有时左右的相对性回避不了。
如上图“女孩的左边是谁?”就有不同的答案,引起了不必要的麻烦。
其实上述问题就是判断左右时以谁为标准的问题。
以谁为标准,一般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为了便于说明我们把观察的对象按属性进行分类。
(1)观察的对象是无生命的物体(如下图),一般确定左右的标准是观察者。
圆的左边有(3)个三角形,右边有(4)个三角形。
(2)观察的对象是人或动物,有两种情况。
①当问及的问题涉及到人或动物身体的左右时(如下图),一般以人或动物为标准.他(右)手拿着计算器。
小猫抬的是(左)爪。
②当问及的问题不涉及到人或动物身体的左右时(如下图),以谁为标准皆可。
女孩的左边是谁?小狗的右边是谁?如上左图,如果以观察者为标准,女孩的左边就是奶奶;如果以女孩为标准,女孩的左边就是爷爷。
像这样判断照片中某人的左边或右边是谁时,以照片中的人或看照片的人为标准都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