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文献综述
XX农村社会保障情况调查分析文献综述
农村社会保障情况调查分析文献综述一、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意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农村这一特定区域范围内所施行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占我国人口70% 的农村居民大多游离于社会保障之外,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
郭玲霞(2003),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它表明人类对自身认识水平的提高,对社会发展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她认为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互助互济的优良道德传统,还可以促进社会发展,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
李葳(2005)认为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建立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受传统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的影响, 造成现在我国城乡发展极不平衡, 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荃本建立的同时, 农村社会保障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搜盖范圈窄、层次低,土地保降功能日益下降,缺乏法律保障,管理体制分散,农村社会保障政出多门(钟振强、宋丹兵、吴丽莉,2008)。
具体来讲,在农村社会救助方面,尤其是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救助理念落后,对造成农民贫困的原因缺乏科学的认识,对农民的救助存在着严重的恩赐色彩;救助对象的界定程序不科学,导致该救助的没有得到救助,不该救助的又得到了救助;救助方式单一,救助资源缺乏,以现金救助为主,实物救助为辅,而服务救助和能力救助严重不足;农村社会救助政策依据粗糙,农村社会保障立法整体滞后,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极不适应(张云英,2007)。
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面,制度供给短缺,政府尚未计划在短期内给农村提供一个可操作的社保制度安排。
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文献综述
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文献综述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文献综述引言农民工是指在非农业领域参与劳动工作的农村人口。
由于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农民工群体庞大,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文献的综述,分析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问题以及研究热点,以期为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提供参考。
一、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1. 农民工群体主要特征农民工是城乡差异的重要表现之一,他们大多数是外来人口,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往往无法在城市享受同等待遇。
此外,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较低、技能水平较差,在城市就业形势不佳时更面临失业问题。
2. 社会保障现状由于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的身份受限,他们往往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
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1. 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地难目前,我国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政策和制度法规已相对健全。
然而,由于农民工本身的特殊性与户籍制度的限制,这些政策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城市户籍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待遇难以向农民工群体延伸。
2. 农民工社会保障缺乏统筹性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仍存在部门化、地方化的问题。
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社会保障政策各异,农民工在迁徙时难以得到连续保障。
另外,农民工群体自身特性也使得他们在享受社会保障时受到一定的局限。
三、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热点1. 社会保障政策的创新与完善当前,研究社会保障政策的创新与完善是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的热点。
研究者提出了基于农民工特点的创新社会保障政策,如“多层次、覆盖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等理念,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如何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
2. 农民工就业条件和工资待遇由于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较低,技术含量较低,他们的就业条件和工资待遇也存在问题。
研究者在此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如何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水平、工资水平,以及提高他们的社会保障待遇。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文献综述社会保障制度是关系着全体人民民生问题的大事,受到广泛关注。
继2008年新农合被写入社会保险法(草案)医保专章,新农合在我国社保体系中真正确立了合法地位之后,在北京闭幕的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决定在2009年的10月1日以后正式试点推行新农保,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老年基本生活保障,是国家朝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大步骤,也是中央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
响应中央会议精神,我国各个省市也都相继推行新农保改革新举措。
如广东省计划3年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山西发布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
山东省首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养老金在寿光发放。
广东首个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试点在惠州启动,参保补贴一视同仁。
回顾自市场化改革以来引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上的太多探讨与研究,今天终于在实践中得到了尝试,也很值得理论界追溯和总结。
我国学者对于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而展开的,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对有关社会保障问题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见下表),在中国期刊网上以社会保障为篇名的文章在模糊查询的条件下,研究数量在逐年增加。
从内容上看,2000年以前对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比较少,相对也很零散,没有形成系统。
2000年以后,尤其是2003年开始了大规模系统的研究,文献数量直线上升,2005-2006年间增幅最大。
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确立了“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方针。
在城镇化过程中引发了大量的征地问题、失地农民问题、进城农民工问题以及改革过程中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围绕着这些问题,学者们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在2003年研究成果较前一年增长了78.5%。
2005年,随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围绕着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等研究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完善【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完善【文献综述】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法学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完善我的课题是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与完善,为了做好毕业论文,我通过查阅与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对撰写论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现对相关文献的有关内容作如下分析: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吴小武在《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构想》一文中指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覆盖面小;(二)资金投入过少;(三).地区发展不平衡。
柏素敏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一文中叶住处了同样的问题。
在参阅了其他的文献之后,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的问题研究上学界几乎都指出了同样的问题。
1.1层次低,范围小,覆盖面窄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除对缺乏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无依无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等实行“五保”制度外,绝大多数农民没有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其养老、医疗、工伤主要靠自我保障、家庭保障。
1.2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差,目前,农村保障制度是乡、村两级统筹,造成的主要问题一是苦乐不均,二是保障程度普遍偏低。
有些地方,保障对象的保障金几十年不变,经过几次通货膨胀后,原有保障基本生活的目的也难以达到。
这种状况不仅削弱了社会保障对劳动者的生活保障作用,而且成为集体经济和乡镇企叶进一步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障碍。
1.3保障制度的可操作性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救灾体系没有形成科学的等级评价制度;第二,没有一个具体的贫困标准和救济标准,因而评价一个家庭是否贫困时,就只能凭直觉,标准一降再降,受救济的人数逐步减少;第三,确定收入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法,这是由于农村的特点造成的。
1.4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法律保障,资金筹措不足,同时难以保证保值增值。
二、社会保障体系发达国家的经验徐嘉辉郭翔宇在《德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借鉴》中指出: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最早形成于德国,作为现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保障制度最发达的国家,它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一元保障型,是最早以法律形式实施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文献综述 社保081 李飞龙 08121103.doc
公共管理学院文献综述题目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班级社保081作者李飞龙完成日期2001 4 17 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职称摘要: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土地是农民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农民生产和生存发展的基本依靠。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尤其是城郊的土地被大量的征用。
对于失去土地的农民来说,一方面他们失去了土地,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的农民身份并没有因为土地的征用而消失,因此他们被称之为失地农民。
大批的失地农民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中,成为社会中的“边缘群体”。
因此失地农民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而要解决失地农民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就必须为他们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为基础,为他们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1]关键词:城市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一城市化进程中建设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的减少,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各种工业园区的假设,旅游景点的开发,城市规模的扩大化,导致了大量土地的需求,农村集中土地变成了被征用的主要对象,失地农民由此产生,并逐年增多。
目前,我国失地农民的总量已超过4000万;预计到2020年,还会有4000余万人进入失地农民的行列。
[2]伴随着土地的流失,他们失去的不仅是土地,还有诸多的权益,由于失去土地,权益无法得到完善保障,他们形成了一个游离在农民和市民,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特殊弱势群体,并成为了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源泉,对社会的稳定和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正确认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3]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导致源源不断的农村土地被征用。
据不完全统计,最近七年内,全国有近一亿亩的农用耕地,失地农民的数量已经超过40000万,而且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由于各地区征用土地程度的不同,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存在一定的差异,即使在那些经济实力较强的省份和地区,也尚无构建一套完备的针对农民的社保体系,对于那些经济实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尤其在西部地区,基本上是地数额的一次性货币交置解决问题,无法建立起长远的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文献综述
社会保障文献综述10级劳保二班刘海波1090201023近些年来,民生问题有关民生的公共政策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
可以说一个关注民生且中锋是民生的时代已然来临。
然而在轰轰烈烈的讨论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出现了,即何为民生,并没有达到广泛共识。
岳经纶认为,民生概念的混乱,归根结底,在于政府公共管理和施政理念缺乏社会政策思维(参见注释1)。
简言之,民生概念的模糊就是源于社会政策理念的缺位。
讨论民生问题,离不开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旨在确保能够促进公民福利和福祉。
社会政策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为我们准确把握民生问题的政策内涵和社会意义提供了明确的指引。
我国的民生事业和社会建设需要构建清晰的社会政策途径,以社会政策来指导民生事业和社会建设,调整公共支出格局,从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和谐社会。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经济危机下美国的社会保障问题。
美国的加里·贝特里斯从财政危机出发,探讨了在经济衰退期美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变化和反应(参见注释2),虽有中西差异,但对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亦有一定得借鉴意义。
文章首先对美国经济情况做了初步介绍,特别是分析了经济衰退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当然这不是我们所关注的焦点。
其次,讨论了美国政府对于经济衰退采取的措施,重点关注国会通过的临时性措施可能对社会保障网络产生的影响。
最后对美国社会保障系统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作了简要评估。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主要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常规社会保障系统,早在国会和当前政府采取特别措施应对经济危机以前就持续发挥其安全和稳定作用;二是在2008年2月获得国会授权的特别措施。
这两类政策分别在不同程度上保证公民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仍享有社会保障权益。
其实民生问题任重而道远。
民生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政治的核心议题之一。
“国计民生”的说法充分证明了民生问题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参见注释3)。
而如今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中也或多或少的蕴含着危机(参见注释4)。
记述社会保障发展历程的宝贵文献
社会保障可以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缓解社会矛盾,从而维护社会稳定。然而, 过度的社会保障也可能导致“福利病”,降低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社会保障对代际公平的影响
社会保障制度通常是代际转移支付的体现,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养老保障,同时也为年轻人 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持。这种代际公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保障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养老金改革
逐步实现养老金投资多元化,提高养 老金的收益和可持续性。
医疗保障改革
加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保 障水平和质量。
失业保险改革
优化失业保险制度,提高失业保险的 覆盖率和保障水平。
社会救助改革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加强对弱势群体 的救助和帮扶。
社会保障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宗教组织
中世纪时期,教会通过慈善事业和救济机构为贫困者 和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
行会制度
中世纪城市手工业者组成的行会为会员提供生计和福 利保障。
庄园制度
封建庄园主为农奴提供医疗、养老等保障,庄园制度 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近现代社会保障的发展
社会保险制度的诞生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工业化国家开始实施社会保险制度,以解 决工人面临的经济风险。
福利国家的兴起
二战后,西方国家逐步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为社会成员提供全面 的社会保障。
全球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积极推动全球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促进各国在 社会保障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CHAPTER 03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
工业革命的推动
工业革命期间,工人因工伤、 疾病和养老等问题而面临困境 ,这促使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
基于公平与效率视角的社会保障文献综述
基于公平与效率视角的社会保障文献综述公平与效率是伴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出现便相生相克的一对理念,从资本主义建立至今,无数的学者对这对理念进行过无数思考和研究,虽然可能他们研究的依据和结论有的过于理想化,有的过于中庸,但这些都给社会保障发展提供了一些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我在校图书馆上浏览了数十篇文献,下载了十余篇有关公平与效率的文章,其中包括阿瑟·奥肯的《平等与效率》。
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思想: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可以从横向和纵向等多个角度来分析,横向而言,以美国为典型的自由主义流派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效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经济发展制度,效率应是其首要追求的目标。
①相反,以瑞典为主的政府主义则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就是维护社会公平。
以上的观点是早期不同思想流派基于流派执着的理念而必须沿袭的观念之争,有其合理性和依据,但非此即彼的认知太过于偏激了。
纵向而言,公平与效率在实践中不断交易变换,②以瑞典、英国为例,在早期资本主义时期,效率是政府追求的第一要务,贫困被视为罪恶,会得到惩罚,但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社会矛盾的激化和二战的影响,公平的社会保障制①于景辉.从矛盾到和谐: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中公平与效率的博弈[J].学术交流,2012(12)②度又被视为政策新的指南,但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和日渐低迷的经济发展又迫使这些福利国家在前进中放缓自己的步伐,效率又重新被政府加入思考的乏味,效率和公平在权衡中促进社会发展,因而现在的福利国家也在做出一些调整。
③在国内,社会保障学者没有像西方学者那样阵营相对地鼓吹一元论,国内的学者对公平与效率在社会发展中相互平衡并没有太多异议,但是在谈到公平和效率究竟谁占主导地位,不同的学者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部分学者坚持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遵循的首要原则,效率是社会保障遵循的又一重要原则,④(于景辉,2010)公平是社会保障最核心的要求,但是为了更高层次的公平,效率也应该在制度建设及投资等方面体现出优势,从而更好地促进公平,而坚持效率优先只会挫伤他们积极性进而导致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不信任。
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和完善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维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近十几年以来,学术界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和完善的思路等理论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
但在反映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证研究以及绩效评价研究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关注和加强。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政府责任,发展定位一、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在这一问题上研究界基本达成了共识,认为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势在必行。
社会公平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必须坚持的首要价值取向。
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城乡差别较大;农民工群体缺乏社会保障;区域间社会保障水平差异过大等不公平现象。
因此,必须加快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
学者杨中柱[1]认为,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既能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又能缩小城乡差别、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不容回避的紧迫问题。
2.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可行性。
在这一问题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1)第一种观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条件尚不具备。
梁鸿[2]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讲求“发展优先和效率优先”,而且政府财力有限,再加上北欧国家“福利病”的警示,我们已经获得了社保水平的上限,但却不知道其下限如何。
政府不得已只能采取一种小心谨慎的最低社会保障政策。
因此,现阶段中国尚无能力建立真正的全国范围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只能以局部地区的社区保障作为替代。
(2)第二种观点:建立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
杨立雄[3]认为,中国的财政有能力负担起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支出。
他指出,目前中国存在的财政困难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财政支出失误造成的,财政问题不是总量问题,而是分配问题(重城市轻农村)。
我国社会保障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社会保障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文章从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社会保障立法、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和运营、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六个方面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最后指出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保障;研究综述;保障模式;保障立法;保障基金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日益暴露出其弊端,未能在改革中充分发挥其“安全网”和“稳定器”的作用,延缓了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阻碍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农村城市化的进程等,进而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
为此,本文将研究人员和实践工作者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所做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探讨提供依据,最终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献计献策。
从目前来看,我国有关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保障模式的研究社会保障模式是从战略高度上对一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研究。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选择什么样的社会保障模式,受其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有关人士对我国社会保障模式选择的一致看法是:在充分考虑国情与国力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模式。
关于我国应采用何种社会保障模式的主要观点有:郑功成认为,现阶段应选择以家庭保障为基础新的混合型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强调现代保障与传统保障的结合,因家庭保障是农业文明的产物,现代保障是工业文明的产物,而我国农村人口占70%,选择社会保障模式必须认真考虑现代与传统的融合问题。
李海峰和詹红兹·诺则克认为,无论在市场失效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需政府干预社会保障问题,政府干预分政府提供和政府强制两种模式;远期目标应是政府强制模式,在一定时期内两种模式虽可并存,但应将政府提供限制在最低程度,政府对社会保障福利的当前支付不能完全依赖当前的缴费,而应来自多种收人(如政府养老债券等)。
劳动与社会保障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劳动与社会保障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劳动与社会保障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到个人就业、劳动关系、社会保障政策等众多方面。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便为毕业论文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综述有关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的研究文献。
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者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就业是劳动者通过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从而获得工作和收入的过程。
研究文献指出,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增长、教育水平、技术进步等。
例如,Smith和Jones(2015)的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就业机会增加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另外,Brown (2017)的研究表明,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和薪资水平。
第二部分: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劳动关系是指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而劳动法律是调节劳动关系的法律体系。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综述有关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的研究文献。
研究文献指出,劳动关系的发展与劳动法律的制度安排密切相关。
例如,Morgan(2016)的研究发现,工会的存在可以平衡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权力关系,从而提高劳动关系的稳定性。
另外,Johnson(2018)的研究表明,劳动法律的改革对于促进公正就业和减少不法用工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社会保障政策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政策是指国家为保障劳动者的社会福利而制定的政策措施。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综述有关社会保障政策与社会福利的研究文献。
研究文献指出,社会保障政策的有效实施对于提高劳动者的社会福利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Jackson(2017)的研究发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有效减轻老年人的经济压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另外,Wang和Li(2019)的研究表明,医疗保险的普及可以降低因病致贫的风险,从而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
结论劳动与社会保障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劳动力市场、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政策等诸多方面。
社会保障体系文献综述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研究综述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概念是指国家管理社会保障事业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总称。
它涉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方方面面,如社会保障保障立法、社会保障具体的规章制度和方法、机构设置及其职能权限、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监督、社会保障业务经办等。
狭义的概念是指社会保障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权限的划分。
1本文为了写作需要采取的社会保障管理的定义偏向狭义的定义,但也涉及到立法、监督等方面的内容。
从目前现有的文献来看,单独研究社会保障管理的文章相对比较少。
主要是放在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中,作为一个部分加以论述。
1、中国管理体制的发展及现状1.1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演变过程的划分说法不一,阶段的划分标准也各不相同,三、四、五阶段的都有。
不过有几个关键的时间点是公认的,即1978年是改革探索阶段的开始,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组建,标志了中国基本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建立。
根据管理主体的不同来划分,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从1951~1969年的工会管理,到1969~1980年代的企业自管,再到20世纪80年代的多部门管理,直至1998年国务院组建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结束了社会保险工作多部门分散管理的局面。
民政部门主管城乡社会救助事务。
2000年国家又成立了“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至此,形成了目前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2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的机构设置,是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采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分级管理体制。
纵向机构设置,大体分为三个层次:中央、地方和基层。
横向机构设置,在从上到下每一层按照不同的职能性质设置包括行政管理机构、业务经办机构、基金运营机构和监督机构四大类机构。
(见图1.1)图1.1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3从中央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来看,目前参与社会社会保障管理的机构主要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人事部、财政部、卫生部等。
社会福利政策研究文献综述社会保障体系的优化
社会福利政策研究文献综述社会保障体系的优化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为了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权益而建立的一种制度安排,是社会福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社会保障体系也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以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当前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优化社会保障体系的路径和措施,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多个方面,覆盖了广大劳动者和特定群体。
然而,现实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 覆盖面不足:部分特定群体的社会保障待遇较低,覆盖面不够广泛,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2. 征缴标准不一: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社会保障征缴标准存在差异,导致待遇不均等的情况。
3. 资金缺口:社会保障基金面临着缺口问题,部分地区和部门的社会保障基金难以维持平衡。
4. 服务水平不高:部分地区的社会保障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有待提升。
以上问题制约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康发展,需要通过优化措施来加以解决。
二、优化社会保障体系的路径和措施1. 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明确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的具体内容和执行标准。
2. 提高覆盖面: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包括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全民参保的医疗保险制度等。
3. 统一征缴标准:逐步统一各地区、各行业的社会保障征缴标准,确保各类劳动者享有公平的社会保障待遇。
4. 加强基金管理: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制度,加强基金监管和投资运营,确保基金的安全运行和稳健增值。
5. 提升服务水平:加大对社会保障服务的投入,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和便利性,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
6. 强化监督和评估: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监督和评估机制,加强对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文献综述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
本文将综述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以期对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基本制度,为广大人民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和支持。
通过为弱势群体提供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的保障,社会保障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增强社会稳定。
此外,社会保障还可以通过减轻个人经济压力,促进个人消费,推动经济发展。
研究表明,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
Tito Boeri 和 Zhao Chen(2002)的研究表明,社会保障有助于提高劳动力参与率,增加劳动力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从而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
此外,社会保障还可以通过提供贷款来源,支持企业投资和创业,进而推动产业发展。
尽管社会保障对于经济发展有积极贡献,但其也存在一些潜在的经济问题。
首先,社会保障可能会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导致财政压力过大。
一些研究(比如Denis Conniffe和John E. Spencer)指出,社会保障可能会导致政府财政收支不平衡,从而可能增加政府财政赤字和债务水平。
其次,社会保障可能会对经济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一些研究(比如Salamon and Anheier)发现,社会保障可能会降低企业投资、创业等经济活动,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社会保障制度可能会增加企业用工成本,进而导致失业率上升,对整个经济体系造成负面影响。
三、未来的政策建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要综合考虑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合适的社会保障政策,以确保社会公平和公正。
此外,政府应该加强财政管理,避免过度依赖社会保障制度,从而降低财政风险。
其次,政府应该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用工成本,促进创新创业、支持企业发展。
关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对居民收入分配调节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对居民收入分配调节的文献综述摘要:社会保障具有重要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它对居民收入分配既存在正向调节也存在一定的逆向调节。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资金管理、调节分配、覆盖范围和相关配套制度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围绕这些问题根据一些学者的理论,归纳总结出实现社会保障制度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相关策略,以期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对居民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进一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居民收入分配调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居民收入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居民收入差距却呈现扩大趋势。
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已经造成诸多社会矛盾,其中有些甚至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通过各种政策手段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而社会保障就是实现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对居民收入分配的调节社会保障具有重要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它对居民收入分配既存在正向调节也存在一定的逆向调节。
(一)社会保障制度对居民收入分配的正向调节李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及社会保障的作用》,2008)认为,社会保障制度本身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为自由竞争中的弱势群体防范市场经济带来的风险。
它虽然不能也不必改变市场机制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但却能够作为一种社会补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市场失灵给收入分配带来的差距拉大的影响。
高霖宇(《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水平与收入分配差距关系及对中国的启示》,2011)进一步提出,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以及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收入分配差距的大小,两者变化方向相反,呈负相关关系,即社会保障水平越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效应越显著,收入分配差距越小;水平越低,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效应越微弱,收入分配差距越大。
财政是社会保障发挥收入分配调节功能的坚实后盾。
许兰玲在《社会保障调节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机制和效果研究》(2010)中总结道,社会保障收入分配调节的实质是在市场机制分配的基础上,政府在对国民收入分配和使用过程中,凭借政权的力量强行参与,对国民收入实施转移支付,调整国民收入格局,实现一种有限度的收入再分配调节。
关于社会保障权研究的文献综述.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在城镇实行企业办社会,从而在低工资的前提下为城镇居民提供高福利的生活保障,在农村则实行的是生产队与家庭自保相结合的保障方式。
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为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建立的那套社会保障制度随之自动瓦解,中国迫切需要构建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公民的社会保障权问题也就随之进入了学者们研究的视野。
近年来不同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不同的学科角度对社会保障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别从社会保障权的定义和范围、公民拥有社会保障权的依据、中国实现社会保障权存在的不足以及涉农社会保障权问题等方面展开研究,本文试图从上述角度出发对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一、社会保障权的概念(一社会保障权的提出庞凤喜(2008认为,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布的旧《济贫法》可以看成是社会保障的萌芽,但旧《济贫法》的立法精神是济贫和惩贫相结合,把贫穷看成是个人的懒惰、浪费与无能造成的,从而否认公民具有社会保障权,国家没有为公民提供社会保障的义务,国家的济贫措施只是一种施舍和怜悯。
1935年美国罗斯福总统颁布的《社会保障法》则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这一概念,并开始认识到贫困并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还有社会的责任。
薛小建(2005认为,社会保障权(right to social security作为一项权利的明确提出,始于1948年世界人权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在该宣言第二十二条规定:“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关于社会保障权研究的文献综述●潘孝珍社会保障权正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社会保障权的概念、公民拥有社会保障权的依据、中国实现公民社会保障权存在的不足以及涉农社会保障权问题等方面对当前学者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梳理,并提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相关问题。
关于社会保险的文献综述
关于社会保险的文献综述社会保险作为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旨在保障公民在面临风险和困境时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支持。
它是现代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各国发展过程中,社会保险制度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但其核心目标始终是共通的,即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
在国际上,各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着差异,主要体现在覆盖范围、待遇水平和缴费方式等方面。
例如,欧洲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相对较为完善,覆盖范围广泛,待遇水平较高,缴费方式多样化;而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则面临着覆盖面窄、待遇水平低、缴费困难等问题。
这表明,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水平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需要根据具体国情进行合理设计和调整。
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从最初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到后来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已经逐步完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待遇水平逐步提高。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推出了全面建立全民参保、全覆盖、统一标准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险制度,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全面、更可靠的保障。
然而,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覆盖范围仍然不够广泛,很多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仍然无法享受到基本社会保险制度的保障。
其次,待遇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
再次,社会保险基金运行存在着风险,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和管理。
因此,我国社会保险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综上所述,社会保险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各国在发展社会保险制度时需要根据具体国情制定合理政策,不断完善和改进制度,以确保公民能够获得有效的保障。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在不断完善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希望未来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能够更加健全和完善,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全面、更可靠的保障。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文献综述徐攀摘要:本文整理了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相关理念及发展,同时对其发展做一个总体介绍。
结合各国的国情,建设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研究体系。
本文归纳了社会保障在各国的发展,现状等。
通过对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学习,从不同研究对象着手,对现有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其发展趋势。
同时学习其可取部分发展自身。
关键词:社会保障研究社会保障制度启示前言:社会保障事关亿万国民的切身利益。
伴随经济改革与社会转型的演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改革中探索前进;与此同时,社会保障学科与理论建设亦在蓬勃发展。
无论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还是社会保障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都需要有专门的理论学术园地来汇集海内外百家智慧和展现这一领域的新信息与新思考。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和工业化发展的结果,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由于理论支撑、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社会制度及经济发展模式、水平等因素的差异性和一国发展需要,不同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会存在差别。
不过,我们可以从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中借鉴合理成分从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在国外的起源社会保障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以一定的价值观念为基础的。
在欧洲社会保障实践中一种占主导的意识是要求被救助者必须是“合法”的。
这种观念认为:老人、孤儿、精神病患者、盲人、残疾人、非自愿失业者都是由于天灾人祸等非个人所能控制的因素而处于贫困境地的,都是“合格”的需求者,都应该得到食品、衣服、住房、工作安排等方面的扶助。
这种“接受扶助合法性”的观念在欧洲社会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现代资本主义的福利国家种也占据重要位置。
这种观念之所以能够很久以来一直被欧洲社会所认同,就是因为这种思想的最初起源于基督教教义,而基督教几乎成为连接欧洲社会不同群体的共同文化基础。
在欧洲,早期社会保障实践的思想起源是与慈善思想紧密相连的。
关于社会保障中政府责任的文献综述
关于社会保障中政府责任的文献综述摘要:社会保障作为一项特殊的公共物品,政府介入存在必要性。
对于政府在社会保障中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不同国家在实践中存在差异,不同学派的学者也各执一词。
本文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的角度梳理政府介入社会保障的理论,总结概括了不同理论下社会保障中政府的责任,分析了崇尚自由主义的美国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模式。
各国都应立足本国国情,寻找政府与市场的合理边界,采取适合本国的社会保障模式。
关键词:社会保障;政府责任;市场(一)政府介入社会保障的理论从政治学角度来看,哈耶克认为政府过多地介入社会保障与法治理念背道而驰,他认为集体主义破坏了民主;吉登斯认为,在国家中如果政府权力过于集中,就会导致民主失调、官僚主义萌发及阻碍效率发展等问题;而如果国家权力受限,又会导致更大的社会问题。
约翰·洛克提出政府代表着责任,其目的是为了“公共福利”,创造和保护公民或社会的公共利益。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哈耶克认为市场竞争和政府集中管理二者如果都是不完全的,就将成为拙劣的无效率的工具。
而两者混合起来就意味着哪个也不能真正的起作用,其结果反而比始终只取其一的情况还要糟。
凯恩斯主义政府承担有限的社会保障责任,通过社会保障提高消费倾向,以增加社会总需求,维护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实现经济稳定发展。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保障能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这与政府的职能与目标相一致。
吉登斯通过“社会排斥”理论进而提出了政府应当通过举行适度的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并引导社会组织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社会保障是社会政策的产物,体现的是有关公众福祉的制度安排,是政府社会政策的核心部分。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社会保障作为一项特殊的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并进行有效管理是政府的职能要求。
叶楠(2008)从公共管理视角来看,分析了社会保障的公共性,社会保障是由政府举办的,政府实施统一的管理,责任主体是国家和政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保障文献综述
10级劳保二班刘海波1090201023
近些年来,民生问题有关民生的公共政策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
可以说一个关注民生且中锋是民生的时代已然来临。
然而在轰轰烈烈的讨论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出现了,即何为民生,并没有达到广泛共识。
岳经纶认为,民生概念的混乱,归根结底,在于政府公共管理和施政理念缺乏社会政策思维(参见注释1)。
简言之,民生概念的模糊就是源于社会政策理念的缺位。
讨论民生问题,离不开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旨在确保能够促进公民福利和福祉。
社会政策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为我们准确把握民生问题的政策内涵和社会意义提供了明确的指引。
我国的民生事业和社会建设需要构建清晰的社会政策途径,以社会政策来指导民生事业和社会建设,调整公共支出格局,从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和谐社会。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经济危机下美国的社会保障问题。
美国的加里·贝特里斯从财政危机出发,探讨了在经济衰退期美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变化和反应(参见注释2),虽有中西差异,但对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亦有一定得借鉴意义。
文章首先对美国经济情况做了初步介绍,特别是分析了经济衰退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当然这不是我们所关注的焦点。
其次,讨论了美国政府对于经济衰退采取的措施,重点关注国会通过的临时性措施可能对社会保障网络产生的影响。
最后对美国社会保障系统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作了简要评估。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主要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常规社会保障系统,早在国会和当前政府采取特别措施应对经济危机以前就持续发挥其安全和稳定作用;二是在2008年2月获得国会授权的特别措施。
这两类政策分别在不同程度上保证公民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仍享有社会保障权益。
其实民生问题任重而道远。
民生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政治的核心议题之一。
“国计民生”的说法充分证明了民生问题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参见注释3)。
而如今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中也或多或少的蕴含着危机(参见注释4)。
主要有三部分:一是社会保障的信任危机,主要表现在社保已成为政府的沉重负担,人口老龄化压力,医疗保健费用的黑洞与非想的公平性,失业率居高不下,计划的成熟加重社会保障负担等;二是对社保批评的观点。
保守派认为社会保障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也会使失业率剧增。
激进派认为社保未达到原设计的社会目标。
还有就是欺诈现象使基金损失严重;三是现收现付制度本身的危机。
而我认为,在社保面临政府承担责任的必然性与作用的有限性、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的适度选择、需求的无限与资源的有限、公平与效率这样的困惑(参见注释5)之下,我们应改革社会保障。
在制度模式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减少国家责任,重新评估政府、企业、个人三者的关系;重新审视现行的运行机制;寻求资金缺口及解决办法;同时也可以转移一部分,从政府公办转到部分民营企业办理。
在管理技术方面:改变现有的管理体制,完善并增强社会保障依法运行机制,使管理,经办和监督分开,权利制衡;改革管理技巧,改变社会保障资金支出比例;调控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结构,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管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立法,及时调整社保立法的结构与内容。
此外在农村,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拓宽社保覆盖面;逐步提高农村社保的社会化程度;健全农村社保体系,力求项目完备化及多层次;使用科学的管理体制;确保基金保值增值;以及加强立法等。
参考文献:
1.《社会政策视野下的中国民生问题》岳经纶摘自《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主编:郑功成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8年第一期
2.《经济危机背景下的社会保障:美国的经验》【美】加里·贝特里斯摘自
《中国社会保障研究》 2009年第二期主编:郑功成译:中人大。
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研究生:丁怡
3. 郑功成关注民生北京第二页人民出版社 2004年二月
4.《社保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法律出版社
5.《社保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法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