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 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一、课题:《峨眉山月歌》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学科课后古诗。
教材分析:篇幅短小,易懂,适于初中学生“初步鉴赏浅易古代诗词”的要求。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对诗词阅读的兴趣不浓,欣赏诗词的能力停留在对诗词内容的感性认识阶段。
2.这一节课学习的重点在读,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激发学习诗词的热情和兴趣。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诵读诗歌。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读出诗的节奏、重音、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五、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读出诗的节奏、重音、情感。
六、教学难点:感悟诗的意境。
七、教学准备:新浪微博、微课。
八、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意图】设置情境,由平时积累的诗词引入本课内容。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恣意狂妄的李白喷涌而出的情感,至今读来仍血脉偾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6岁的白居易就写出寓意深远,经久流传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年轻的杜甫登高一览,豪情冲破云霄,今天依然激荡。
这些千百年前的诗句,今天读来,仍让人感到震动古今的气势和力量,这就是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今天我们借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来展开一场诗词之旅,去体会那历久弥新的诗句。
【设计意图】教师分享微博图片,共同欣赏峨眉山景观。
同学们知道峨眉山在哪吗?峨眉山是李白故乡最有名的大山,李白幼时跟随父亲迁居四川,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初次离开蜀地所做。
【设计意图】写作背景在过渡语和微课中介绍。
(二)初读1、教学内容。
朗朗的吟诵,体会音韵美。
①范读(配乐范读)②同学自由诵读古诗。
③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读顺。
(字音强调:羌、渝)④请同学读,再读,齐读。
2.师生活动。
学生自主学习,自由练习朗读。
把易读错的字标注在书上。
【设计意图】诵读的第一步,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
《春》是散文家朱自清的名篇。
全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通过生动而富有层次的描绘,刻画了生机盎然的“春”的形象,歌颂了春天的创造力,赞美了春天的无限希望,传递出作者内心蓬勃向上的活力以及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济南的冬天》是文学家老舍先生的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佳作。
文章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
作者善于描述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使全文基调一致,色彩和谐,其对济南冬天的一往情深,处处流于笔端,溢于言表。
《雨的四季》通过细致描写雨的景象、雨的音响、雨的气息,表现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把雨表现得可感可触,亲切可爱。
文章用诗化的语言,增强了形象感和动作性的表达,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古代诗歌四首》选录了四首古代的优秀诗歌,它们时代不同,体裁各异,言简而意丰。
《观沧海》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勾勒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远谪而作,寄托了对朋友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次北固山下》描写了冬末春初时诗人泊船北固山下看见一派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的壮美之景,抒发了诗人的羁旅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抒发了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本单元写作板块的主题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旨在鼓励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多角度感受生活,学会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捕捉写作灵感,表达自己独特的生活感悟,在语文实践中完成知识渗透,提升学习能力。
第二单元本单元是散文单元,主题是“亲情”。
《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散文选》,通过回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下肢瘫痪的儿子,表现了母爱的无私以及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初中语文单元教材分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一、初中语文学法指导
1.借助形象物学习汉语拼音和简单的汉字。
2.学会写字的基本方法。
3.能用形象记忆法、趣味记忆法、情境记忆法背诵课文。
4.学会按顺序观察图画和简单事物的方法。
5.通过先想后说的方法,说、写完整的话,通顺的话,规范的话。
6.课后能用复习的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或家长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手段,教会学生学习。这个阶段中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多数是从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感知到的。
重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运用诠释策略,训练理解能力,锻炼思维能力。
难点:
对有些文字意境上的理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关键:
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思维品质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①注重诵读, 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 培养美的情趣, 体验优美、 充满韵味的语感。
②理清思路, 学习作品精美的构思。
③将整体感知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有机结合起来。
初中语文《单元教材分析》
姓 名
任教学科
初中语文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单元名称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教材的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1、本单元教材的主要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3.10《再塑生命的人》说课讲稿

《再塑生命的人》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再塑生命的人》。
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按照内容特点编排六个单元的内容,第三单元重点介绍中外伟人在青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依次选编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论语》十二章等作品,刻画了一个个具有不同性格和风格迥异的教学方式。
通过这几篇文章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自信、乐观、勤奋等人生态度。
《再塑生命的人》是一篇记叙性散文,讲述了海伦·凯勒在七岁时得到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和爱的片段,从而教育学生认识到莎莉文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浓浓爱意,以及海伦·凯勒的勤奋和对知识强烈的渴求。
新课标对记叙文有着明确的要求:“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根据课程目标、单元目标以及本课作为讲读课文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目标有三:1.掌握重点字词,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全文结构和人物性格。
2.揣摩文中重要语句,品味文章细腻优美的语言。
3.理解课文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及其独特的教育方式。
《再塑生命的人》是一篇讲读课文,预设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我计划完成下列内容: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2、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梳理结构;3、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理解课文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初步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及其独特的教育方式。
二、学情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有:《再塑生命的人》是一篇记叙文,在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这样的文章,有了一定学习基础,而且对于海伦·凯勒的故事,他们已经在小学六年级学过《永远记住您,老师》。
最新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备课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以学习生活为主题组元,四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的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
有现代文,有文言文;有中国作品,有外国作品。
同一主题的课文内容,可以融会贯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述的是鲁迅少年在私塾里学习的故事。
《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在老师的帮助下,怎样一点点的战胜一切困难。
《窃读记》,描述的是家境贫寒但是渴望读书的林海音怎样千方百计的阅读学习的故事,表达了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论语十二章》,这是儒家的经典篇章,讲述的是关于学习和做人的道理的。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
在阅读方法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二、学习目标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感受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他人的智慧,获得人生的启示;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本单元的《论语十二章》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
要确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要努力形成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防止这样或那样的偏颇,一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引导学生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已知领域与未知领域,据以确定探究什么,怎样引导学生探究,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探究之后,还要回顾探究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人物刻画之外貌篇

部编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人物刻画之外貌篇授课人:巴中市西华师大附中初中部林峻竹一、教材分析部编版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写作是写人要抓住特点。
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这两篇课文学习了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人物,侧面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等方法。
本单元习作就是让我们在有所学之后能运用所习得的方法写人----抓住人物特点。
这节微课就是选择其中的如何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进行描写。
二、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刚从小学毕业进入初中,根据调查,有大部分同学阅读量较少,在积累上和表达上还是有些欠缺。
对写一篇完整的大作文还是有些心生畏惧。
我们现在经常练习微写作,孩子们兴趣还是很浓厚。
写人就更有兴趣了,但是如何抓住人物外貌特点写作还需更进一步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如何抓住人物外貌特点进行描写。
四、教学重难点如何抓住人物外貌特点进行描写。
五、教学流程:(一)导入主题如何刻画人物呢?我们可以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刻画人物。
这节微课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外貌描写。
(二)品段猜人,总结方法她的个子不高也不矮,满头的黑发梳得整整齐齐,脸上弯弯的眉毛下面嵌一双大大的眼睛,嘴巴上面有一个高高的鼻子,身上穿着一条漂亮的红裙子,手上戴着一根项链,脚上穿一双白色高跟鞋。
你们能猜到她是谁吗?肯定猜不到!那接下来再来猜猜他们是谁?他有三头六臂,脖子上套着乾坤圈,脚踏风火轮,威风八面。
只见他黑脸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件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衣服,提一柄九齿钉耙。
他身穿金光闪闪的战袍,头戴金冠,手持从东海龙王宫掠来的金箍棒,显出一副威武霸气的样子。
一对火眼金睛炯炯有神,透露出铲除一切妖魔的决心。
浑身透露出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
为什么我们能够猜出他们是谁?回顾例句并分析。
除了前面所总结的可以从服饰、体态、神情等方面进行描写,比如还可以从头发、眉毛、眼睛、年龄、鼻子、牙齿、耳朵、胡子、皮肤等方面进行描写。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1窃读记》优质课教案_0

11.《窃读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我”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
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
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我”读书的艰辛,感受“我”在读书过程中品尝到的人情冷暖。
2.学习运用心理活动、神态描写来变现人物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学习作者珍爱读书、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
(重点)2.在学习中,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并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使之强化。
(难点)【预习安排】默读课文,做好批注1.标注生字词。
2.标出你认为写得较为生动的或者较能打动到你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你当时的真切感受。
3.用特殊符号标注出你认为较难理解的语句或者片段。
4.自选你喜欢的片段大声朗读或者背诵。
【教学时间】1课时一、看图猜故事,激趣导入1.猜一猜:图片各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思考:本文的“窃读”和以上的故事有没有异曲同工之妙呢?二、走进作者,了解背景1.方法指导:作者识记五字诀:名、时、地、评、作2.介绍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苗栗县。
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
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因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1948年回到故乡台湾。
曾任记者、编辑、后从事文艺创作。
她的创作丰富,代表作有散文集《两地》《芸窗夜读》;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烛心》;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等。
部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1--3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课文
要点
春/朱自清
诵读揣摩,想象画面,体会情味
济南的冬天/老舍
温晴(的特点)、温情(的感觉)、温婉 (的语言),写景手法(统一基调、层次 性、虚实等)
雨的四季/刘湛秋
细腻的感受,细致地描摹(正面与侧面; 多感官调用),浓郁的情味,诗化的语言
当下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学生读书少,除了课本、教 辅,很少读课外书。本套教材的阅读部分,以各单元课文的 学习为主,辅之以课外篇目推荐、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 读,共同构建 “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 教学体系,并在这方面凸显特色,以更好地贯彻课程标准提 出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倡议。
泰戈尔
感)。
荷叶·母
亲/冰心
《世说新语》 言文兼顾——反复诵读,自
第二单元
写人记事的一组诗文。 • 以亲情为主,但不限于亲情。 •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文章的主旨,并不仅限于亲情,还可以读出其他
丰厚的内涵。例如,《秋天的怀念》不只是表现母爱,更有儿子的悔 恨和愧疚之情,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感悟;《散步》,可以读出生命轮 回和延续的感慨,读出人生的选择,读出中年人特有的责任感。 • 继续学习朗读
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 吟诵涵泳,熏陶感染,培养基本的语文能力,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情 感、灵气、悟性,激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法建议
指导朗读(重音和停连),体会声韵之美;进入情境;体会情感 发挥联想和想象,获得情感体验 揣摩和品味作品语言。通过语言品味,探情寻意,品味语言之美 学习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
本单元围绕“童年学习生活”这一主题精选了四篇文章,既有校内生活,也有校外生活;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既有经典散文力作,也有古文教育语录。
阅读这些课文,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给我们以学习和生活的启迪。
1.知识点: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更科学有效地实现我们的学习目标。
首先,要学会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要切实掌握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理解和探究;再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点知识: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细致观察,作者情感。
(2课时)
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重点知识: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3课时)
第11课《窃读记》重点知识:理解并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2课时) 第12课《〈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用法;端正
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3课时)
2.技能点:
(1)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刻画人物。
(2)学会在写作中合理选材。
3.学习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过程:运用多媒体,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2)学习方法:学习本单元,要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课文中获得人生启迪,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以儿童的视角和心理,真实地记录了自己由童年时代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我”童年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的心理。
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是美国教育家、盲聋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识字、认识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情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第11课《窃读记》一文讲述的是林海音小时候“窃读”的故事,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论语》通过师生对话或借题发挥,
表达了至圣先贤孔子的思想。
本文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有的谈学习方法和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
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很深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