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高炉炉料和 煤气运动(全)

合集下载

炉料在高炉中的化学反应

炉料在高炉中的化学反应

【本章学习要点】本章学习炉料在高炉内的物理化学变化,高炉内铁氧化物的还原反应,高炉内非铁元素的还原,生铁的生成与渗碳过程,高炉炉渣的成分与作用,硫的分布情况,炉渣脱硫反应及其条件,高炉内燃烧反应的作用,影响燃烧带大小的因素,炉料和煤气运动情况。

第一节炉料在炉内的物理化学变化炉料从炉顶装入高炉后,自上而下运动。

被上升的煤气流加热,发生了吸附水的蒸发、结晶水的分解、碳酸盐的分解、焦炭中挥发分的挥发等反应。

图3-1 炉内的状况一、高炉炉内的状况通过国内外高炉解剖研究得到如图3—1所示的典型炉内状况。

按炉料物理状态,高炉内大致可分为五个区域或称五个带:1)炉料仍保持装料前块状状态的块状带;2)矿石从开始软化到完全软化的软熔带;3)已熔化的铁水和炉渣沿焦炭之间的缝隙下降的滴落带;4)由于鼓风动能的作用,焦炭作回旋运动的风口带;5)风口以下,贮存渣铁完成必要渣铁反应的渣铁带。

高炉解剖肯定了软熔带的存在。

软熔带的形状和位置对高炉内的热交换,还原过程和透气性有着极大的影响。

二、水分的蒸发与结晶水的分解在高炉炉料中,水以吸附水与结晶水两种形式存在。

1.吸附水吸附水也称物理水,以游离状态存在于炉料中。

常压操作时,吸附水一般在105℃以下即蒸发,高炉炉顶温度常在250℃左右,炉内煤气流速很快,因此吸附水在高炉上部就会蒸发完。

蒸发时消耗的热量是高炉煤气的余热。

所以不会增加焦炭的消耗。

相反,由于吸附水蒸发吸热,使煤气的温度降低,体积缩小,煤气流速降低,一方面减少了炉尘的吹出量,另一方面对装料设备和炉顶金属结构的维护还带来好处。

2.结晶水结晶水也称化合水,以化合物形态存在于炉料中。

高炉炉料中的结晶水一般存在于褐铁矿(nFe203·mH20)和高岭土(A123·2Si02·2H20)中,结晶水在高炉内大量分解的温度在400~600℃,分解反应如下:这些反应都是吸热反应,消耗高炉内的热量。

三、挥发物的挥发挥发物的挥发,包括燃料挥发物的挥发和高炉内其他物质的挥发。

炼铁篇—高炉炉料和煤气运动

炼铁篇—高炉炉料和煤气运动

1)风口前碳的燃烧反应 理论燃烧:完全燃烧:C+O2=CO2, 不完全燃烧:C+1/2O2=2CO
炉缸中的主要燃烧反应: C + O2 = CO2 + C = 2CO,2C + O2 = 2CO
4.1.1 炉缸燃烧反应机理
(a)干风条件下炉缸煤气成分 假定鼓风中没有水分(称为干风),炉缸煤气成分由CO、 N2组成:2C + O2 + 79/21 N2 = 2CO + 79/21 N2 (b) 实际鼓风中除O2和N2外,还有一定量的水分: H2O+C=CO+H2—2477.5 kcal/kgC 实际炉缸煤气成分除了CO、N2还有H2。
4.1 炉缸反应
从炉顶加入的焦炭,其中: (1)70~75%是在风口前与鼓风中的O2燃烧; (2)17~21%参加直接还原反应; (3)10%左右溶解进入铁水。 从风口喷入的燃料也基本上是在风口前燃烧,焦炭和燃料在风口 前燃烧的意义: (1)产生热量和气体还原剂; (2)产生空间使炉料下降。
4.1.1 炉缸燃烧反应机理
4.1.4.2 鼓风动能的计算
E
式中,V0-单风口的进风量,m3/min p0-鼓风标准大气压; T-热风绝对温度; S-风口截面积,m2
4.1.4.3 影响鼓风动能的因素
影响鼓风动能的主要因素有风量、风温、风压和风口截面积。 (1) 风量,EV03 风量增加,鼓风动能显著增加,这种机械力的作用迫使回 旋区和燃烧带扩大,特别是向中心延伸。 (2) 风温,ET2 从机械因素的作用来看,提高风温,鼓风的体积膨胀,鼓 风动能增加,燃烧带扩大。 (3) 风压,E1/p2 采用高压操作导致鼓风体积V0缩小,风速降低,故动能减小 ,燃烧带缩短。故高压操作容易导致边缘气流发展。 (4) 风口截面积,E1/S2 风量一定,扩大风口直径,风口截面积S增加,风速降低, 动能减小,燃烧带缩短并向两侧扩散,有利于抑制中心而发展 边缘气流。

高炉冶炼过程中的炉料与煤气运动

高炉冶炼过程中的炉料与煤气运动

高炉冶炼过程中的炉料与煤气运动高炉冶炼过程中的炉料与煤气运动高炉冶炼过程中伴随着物质与能量的传递过程。

这些物理过程是在流动的物质中发生的,即反应介质是以一定的速度运动而展开的,形成了以动量传递为基础的物质传递和热量传递。

高炉冶炼是在炉料自上而下,煤气自下而上,即在两个相互逆向运动过程中进行的,逆向流股中热量及动量的传递与输送包括两个物理机理,一种是由物质的分子运动引起的传递过程,另一种是流体微团移动引起的输送过程。

高炉的冶炼过程尽管十分复杂,但是它具有的传输现象的特点仍然是很明显的。

例如煤气穿过炉料层而上升是流体力学现象;煤气流加热炉料是传热现象;煤气流还原铁矿石以及风口前燃烧等都包含着气体扩散的传质现象。

因此,高炉冶炼的工艺原理,由于结合了传输理论的应用而进入新的阶段。

一、散料层的流体力学现象分析1、散料的主要参数矿石、焦炭、石灰石等粒状物叫散料,它们的透气性对高炉冶炼指标有极大的影响。

从流体力学看,散料各个颗粒间空隙所占的相对体积及单位体积的总表面积,对透气性有决定性影响。

(1)空隙度散料各个颗料间空隙所占的相对体积即孔隙率或空隙度。

(2)比表面积散料体积中物料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称为比表面积。

(3)形状系数(4)当量直径(5)平均流速2、炉料下降的力学分析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总会遇到阻力,当炉料在高炉内自上而下运动时也是如此,炉料要往下运动必须使它自身的重力超过阻力,受到的阻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炉料与炉墙之间的摩擦力P;墙;(2)炉料与料柱下部死焦堆之间的摩擦力P料。

(3)上升煤气对炉料的阻力及阿基米德浮力△P浮3、煤气经散料层的阻力损失高炉内煤气穿过炉料的通路近似于许多平行的、弯弯曲曲的、断面形状多变化的、但又是互相连通的管束,煤气流穿过这些管束的压力降是煤气作用于散料层的一种阻力或浮力,风压变化即代表这种阻力变化。

4、在有液相条件下的煤气流动高炉下部和炉身干区不同,这里唯一尚存的固体炉料是焦炭,在与煤气流向上的同时,液体渣铁往下滴落穿过焦炭的空隙,在气、固、液三相之间进行着剧烈的传热,还原与气化反应。

炼铁篇—高炉炉料和煤气运动34页PPT

炼铁篇—高炉炉料和煤气运动34页PPT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苏联
炼铁篇—高炉炉料和煤气运动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高炉炉料和煤气流的运动

高炉炉料和煤气流的运动
改善软熔带状况,获得适宜的软熔带位置、结构和形状,不仅是高 炉下部,而且是改善整个高炉透气性的关键环节。
炼铁学——高炉炉料和煤气的运动
软熔带理论; (1) 高炉料柱结构有块料带、软熔带、滴落带、燃烧带、渣铁盛聚 带和中心焦炭料块组成。在软熔带以下,只有焦炭保持着固体状态。 (2)炉料从上部块料带进入软熔带中,明显保持按装料顺序形成的 矿/焦分层的状态。 (3)随着炉料下降,温度升高,矿石逐渐还原、软化、熔融、造渣, 直至完全熔化滴落。从软化到熔滴,温度区间按等温线分布,形成同焦 炭夹层相间分布的若干软熔层。软熔层依靠焦窗透气。 (4) 软熔带形状、结构(位置、尺寸)对煤气流运动阻力ΔP有重大 影响。它决定高炉中部煤气流分布,即二次煤气流分布,并对块料带和 炉喉煤气流分布,即三次煤气流分布有重要影响。 (5) 软熔带形状随原料条件和操作条件的变化有所不同。
炼铁学——高炉炉料和煤气的运动
二、炉喉煤气流的合理分布 1 炉喉煤气流分布状况的判断 生产中主要是利用沿炉喉截面不同半径方向上煤气的温度和CO2分
布曲线来判断煤气分布状况。 ( “五点取样法”)
炼铁学——高炉炉料和煤气的运动
通过图可判断煤气沿炉喉截面和径向(东、西、南、北)的分布状况 和利用情况。凡CO2低处,CO必然高,煤气温度也高,说明该方向煤 气流发展,煤气利用不好。反之,该方向煤气流较少,煤气利用好。
— —料层空隙率,即料层空隙体积与散料堆体积之比
V空 V散 V料 1 V料 1 散
V散
V散
V散

散 — —散料的松装密度(堆比重),kg / m3
料 — —料块本身的表观密度,kg / m3
炼铁学——高炉炉料和煤气的运动
二、影响ΔP的因素及降低ΔP的方向 由公式可见,在料层高度一定和温度、压力一定的情况下,γ变化不

高炉冶炼过程中的炉料与煤气运动

高炉冶炼过程中的炉料与煤气运动

髙炉冶炼过程中的炉料与煤气运动高炉冶炼过程中伴随着物质与能量的传递过程。

这些物理过程是在流动的物质中发生的,即反应介质是以一定的速度运动而展开的,形成了以动量传递为基础的物质传递和热量传递。

高炉冶炼是在炉料自上而下,煤气自下而上,即在两个相互逆向运动过程中进行的,逆向流股中热量及动量的传递与输送包括两个物理机理,一种是由物质的分子运动引起的传递过程, 另一种是流体微团移动引起的输送过程。

髙炉的冶炼过程尽管十分复杂,但是它具有的传输现象的特点仍然是很明显的。

例如煤气穿过炉料层而上升是流体力学现象;煤气流加热炉料是传热现象;煤气流还原铁矿石以及风口前燃烧等都包含着气体扩散的传质现象。

因此,高炉冶炼的工艺原理,由于结合了传输理论的应用而进入新的阶段。

一、散料层的流体力学现象分析1、散料的主要参数矿石、焦炭、石灰石等粒状物叫散料,它们的透气性对高炉冶炼指标有极大的影响。

从流体力学看,散料各个颗粒间空隙所占的相对体积及单位体积的总表面积,对透气性有决定性影响。

(1)空隙度散料各个颗料间空隙所占的相对体积即孔隙率或空隙度。

(2)比表面积散料体积中物料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称为比表面积。

(3)形状系数(4)当量直径(5)平均流速2、炉料下降的力学分析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总会遇到阻力,当炉料在髙炉自上而下运动时也是如此,炉料要往下运动必须使它自身的重力超过阻力,受到的阻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炉料与炉墙之间的摩擦力P第(2)炉料与料柱下部死焦堆之间的摩擦力P科;(3)上升煤气对炉料的阻力及阿基米德浮力AP挣。

3、煤气经散料层的阻力损失高炉煤气穿过炉料的通路近似于许多平行的、弯弯曲曲的、断面形状多变化的、但又是互相连通的管束,煤气流穿过这些管束的压力降是煤气作用于散料层的一种阻力或浮力,风压变化即代表这种阻力变化。

4、在有液相条件下的煤气流动高炉下部和炉身干区不同,这里唯一尚存的固体炉料是焦炭,在与煤气流向上的同时,液体渣铁往下滴落穿过焦炭的空隙,在气、固、液三相之间进行着剧烈的传热,还原与气化反应。

高炉煤气及煤气、炉料的运动(DOC)

高炉煤气及煤气、炉料的运动(DOC)

一解释题:1.炉料、煤气的水当量答案:所谓水当量就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高炉某一截面的炉料或煤气,其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即单位时间内使煤气或炉料改变1℃所产生的热量变化。

(包括化学反应热、相变热和热损失等)。

2.炉料有效重力答案:料柱重力克服散料层内部颗粒间的相互摩擦和由侧压力引起的摩擦力之后的有效质量力。

3.高炉内的热交换现象答案:炉缸煤气在上升过程中把热量传给炉料.温度逐渐降低。

而炉料在下降过程中吸收煤气热量,温度逐渐上升,使还原.熔化和造渣等过程顺利进行。

这就是热交换现象。

4.透气性指数:答案:表示通过散料层的风量与压差的比值,即单位压差通过的风量,反映气流通过料柱时阻力的大小。

以Q/△P表示,其中Q—风量,△P—压差。

二填空题1.两种或多种粒度混合的散料床层,其空隙率与大小粒的( )比和( )比有关。

答案:直径;含量P1282.高炉炉料下降的力学表达式为( )。

答案:F=G料-P墙-P料-ΔP浮3.高炉内运动过程是指在炉内的炉料和( )两流股的运动过程。

答案:煤气4.高炉煤气、焦炉煤气和转炉煤气三种煤气中,发热值最低的是( ),发热值最高的是( )。

答案:高炉煤气;焦炉煤气5.初渣在滴落带以下的焦炭空隙间向下流动,同时煤气也要穿过这些空隙向上流动。

所以,炉渣的( )和( )对于煤气流的压头损失以及是否造成液泛现象影响极大。

答案:数量;物理性质(粘度和表面张力)6.在( )区间内,煤气与炉料的温差很小,大约只有50℃左右,是热交换极其缓慢的区域,常称为热交换的( )。

答案:炉身中下部;空区或热储备区7.高炉的热交换是指( )与炉料的热量传递。

答案:煤气流8.高炉内的( )是热量的主要传递者。

答案:煤气9.越到高炉下部炉料对热量的需求越()。

答案:大10.煤气的压降梯度升高至与炉堆积密度相等时,发生( )。

答案:悬料11.煤气的危害是中毒、( )、爆炸,而氮气的危害是( )。

答案:着火;窒息12.高炉原料特别是烧结矿,在高炉上部的低温区还原时严重( )、( ),使料柱( )降低( )恶化。

高炉内煤气运动和炉料运动

高炉内煤气运动和炉料运动

合理的煤气流分布
所谓合理的煤气流分布是指煤气的热能、化学能利用最充分,焦比最 低时的煤气流分布。最理想的煤气流分布应该是高炉整个断面上经过单位 质量矿石所通过的煤气量相等。要达到这种最均匀的煤气分布就需要最均 匀的炉料分布(包括数量、粒度),但这样的炉料分布对煤气上升的阻力亦 大。按现有高炉的装料设备条件,要达到如此理想的均匀布料是困难的。 煤气分布是否合理,除煤气能量利用最充分外,炉况要顺行。生产实 践表明,高炉内煤气若完全均匀分布,即煤气曲线成一水平线时,冶炼指 标并不理想,因为此时炉料与炉墙摩擦阻力很大,下料不会顺利,只有在 较多的边缘气流情况下才有利于顺行。因此说合理的煤气流分布应该是在 保证顺行的前提下,力求充分利用煤气能量。另方面,只有保证高炉中心 料柱活跃,中心温度提高,煤气利用才更合理,即通常所说的保持较多的 中心煤气流和边缘煤气流两条通道。
为了正确判断各点煤气的利用和分布情况。煤气取样 孔的位置应设在炉内料面以下,否则取出的已是混合煤气, 没有代表性。在低料线操作,料面已降至取气孔以下,不 可取气。目前国内大部分高炉均是间断的人工操作取气, 先进高炉已采用自动连续取样,自动分析各点煤气CO2含 量,可判断出煤气分布的连续变化情况。 还可根据高炉的炉身温度和炉喉温度判断煤气在不同 方位的分布情况。凡是煤气分布多的地方,温度必然要高, 相反,煤气分布较少之处温度必定较低。随着高炉的大型 化和现代化,有很多检测炉内煤气分布的方法。如红外线 连续分析炉喉和炉顶煤气成分,有用雷达微波装置测量料 面形状,或快速显示料面各处温度分布等。
高炉内煤气运动和炉料运动
主要内容
• 煤气运功 • 炉料运动
煤气运动
风口前燃料燃烧产生高温还原性煤气(CO-H2 ),为高炉 冶炼提供了热能和化学能。煤气能量是否充分利用,直接关 系到焦比、燃料比的高低和其他指标的改善。煤气和炉料之 间良好的传热是传质的条件,也是改善高炉能量利用的关键。 煤气流在炉料中的分布和变化直接影响炉内反应过程的进行, 从而影响高炉的生产指标。在煤气分布合理的高炉上,煤气 的热能和化学能得到充分利用,炉况顺行,生产指标改善, 反之则相反。寻找合理的煤气分布一直是生产上最重要的操 作问题。

高炉炉料和煤气流的运动课件

高炉炉料和煤气流的运动课件

定期检修
根据设备运行状况,定期 进行全面的检修,修复磨 损、老化等设备问题。
备件管理
建立完善的备件管理制度 ,确保备件充足,及时更 换损坏部件。
高炉故障诊断与处理
故障监测
通过各种监测手段,实时监测高炉运行状况,发 现异常及时处理。
故障诊断
根据监测数据和设备状况,进行故障诊断,确定 故障原因。
故障处理
煤气流量控制
煤气温度控制
保持适宜的煤气温度,可以降低燃料 消耗和减少热量损失,提高高炉的热 效率。
合理控制煤气流量,使其与炉料和热 工制度相匹配,可以提高煤气利用率 和降低能耗。
优化炉料分布
炉料分布均匀性
炉料在炉内的分布情况对高炉的 透气性和热工制度有重要影响, 通过优化炉料分布,可以提高高
炉的透气性和热效率。
煤气压力变化
煤气在高炉内的压力变化与高炉的操作条件和构造有关。压力的变化对煤气的流 动和传热效率有重要影响,同时也会影响高炉内化学反应的进行。
03
CHAPTER
高炉操作控制
温度控制
总结词
温度控制是高炉操作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调节温度,可以影响高炉内的化 学反应和物质传递过程。
详细描述
高炉内的温度分布对炉料的熔融、还 原和煤气生成等过程具有显著影响。 通过控制高炉各段温度,可以优化煤 气和铁水的质量,提高产量和降低能 耗。
下降过程中,炉料会发生破碎 、粉化等现象,对高炉内物料 流动和煤气流动产生影响。
炉料分布
炉料在下降过程中,由于受到各 种力的作用,会在高炉内形成一
定的分布。
炉料分布对高炉内的传热、传质 和化学反应产生影响,进而影响
高炉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通过对炉料分布的调整,可以优 化高炉的操作,提高生产效率和

高炉炉料和煤气流的运动规律

高炉炉料和煤气流的运动规律

p — —气流通过料柱的压力损失 kg / m3
— —在给定温度、压力下气流通过料层的实际速度 m / s
— —气体实际密度 kg / m3
H — —料层高度,m;
f — —阻力系数,是雷诺数的函数
f

c Rem
炼铁学——高炉炉料和煤气的运动
常数c和m的数值取决于气体流动状态。
层流(Re≤50 ~ 60)时,c=100,m=1;
炼铁学——高炉炉料和煤气的运动
由于料柱受到摩擦阻力和渣、铁浮力的作用,料柱本身的重力并没 有全部作用在风口水平面或炉底上,真正起作用的是克服摩擦阻力和渣 铁浮力后剩下的重力,称为有效重力(G有效)。
G有效=G料-(P摩+P液) 则,炉料下降的力学条件可写成: P=G有效- ΔP 由此可见,增加P值,一方面要增加G有效,另一方面要降低ΔP。在 原料、炉型操作制度一定的情况下,改善炉料下降的主要条件是降低 ΔP。
一、透气性的表示 目前,高炉普遍采用透气性指数(ξ)来表示高炉料柱的透气性好坏
或透气状态。 ξ=V风/ ΔP
物理意义:单位压差所允许通过的风量。透气性指数较高炉全压差 计能更好地反映出风量必须与透气性相适应的规律。
增加料柱空隙率和煤气通道的当量直径,可降低ΔP,改善料柱透气 性。但高炉料柱不同部位应分别讨论透气性问题。 二、改善块状料带透气性——“整粒”理论
炼铁学——高炉炉料和煤气的运动
(2) 减少摩擦阻力 改进炉型,适当减小炉身角,增大炉腹角,适当发展边缘气流,可 减小炉料对炉墙的摩擦力。扩大燃烧带,减少中心和边缘炉料呆滞区, 使料柱松动活跃,可使料块与料块之间的摩擦力减小,同时也可使P墙 减小。减小渣量,改善造渣,降低炉渣粘度,也可使摩擦力减小。 (3)减小P液 实行多铁口轮番连续出铁,做到渣、铁常流,对促进炉料下降有利。 (4)减小P气 煤气对料柱的支撑力是由于高压、高速煤气流强行通过料柱而产生 的压力损失。其值的大小可近似地用煤气通过料柱的总压差(静压差) ΔP。降低ΔP,则P气减少,有利于炉料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高炉炉料和煤气运动高炉冶炼各过程都是在炉料和煤气相向运动、互相接触的过程中进行的。

没有炉料和煤气的相向运动,其它过程就停止。

没有炉料和煤气的接触,传热和传质等过程就不能顺利进行。

煤气上升与炉料下降,双方互为阻力,彼此依赖,互为消长。

下降的炉料是上升煤气的阻力,而上升的煤气是下降炉料的阻力。

这个矛盾贯穿于高炉冶炼全过程,支配着其它矛盾。

生产实践证明,改善料柱透气性,保证煤气流合理分布,使炉料顺利下降,是矛盾统一的关键,也是保证高炉顺行,获得高产、优质、低耗的前提。

第一节炉料下降的条件及力学分析对固体炉料下降的基本要求:1、能够被上升煤气充分加热和还原;2、均匀下降;3、有利于煤气流合理分布一、炉料下降的条件基本条件:高炉下部能不断提供使其炉料下降的空间。

产生空间的原因:1、风口前焦炭燃烧;2、直接还原、渗碳消耗固体碳;3、矿石熔化、炉料下降过程中小块料填充到大块料之间引起的体积收缩;4、定期排放渣铁。

二、炉料下降受力分析炉料下降空间只是炉料下降的必要条件,炉料能否顺利下降,还取决于力学条件。

使炉料下降的力是其本身重力(W料);阻止炉料下降的力有:1、炉墙对炉料以及料块之间的摩擦力(P摩);2、上升煤气对炉料的阻力(P气);3、炉缸液态渣铁对炉料的浮力(P液)。

因此,炉料下降的有效作用力(P):P=W料—P摩—P液—P气=P有效—P气P有效= W料—P摩—P液,炉料有效重量。

从上面可看出,只有P>0,即P 有效>P 气,炉料才能顺利下降,才能保证冶炼顺利进行。

若P ≤0,即P 有效≤P 气,炉料不能顺利下降,炉料将被煤气托起,造成悬料或被流化。

由此可见,要是炉料顺利下降,必须是 P>0,即P 有效>P 气,这要从二方面着手:一是增大P有效,二是降低P 气。

增加P 有效;1、增加W 料,即提高焦炭负荷,增加炉料堆比重;2、减小P 摩,可适当减小炉身角β,增大炉腹角α,适当发展边缘气流,以及保证炉墙光滑等。

3、减小P 液, P 液随渣铁排放而周期性变化。

现代大型高炉采用多铁口轮流出铁,作到渣铁常流,有利炉料均匀下降。

在一定冶炼条件下(即原料、炉型以及操作制度等),P 有效变化不大,因此,增加P主要是降低P 气。

P 气:是由于高压、高速的煤气流强行通过料柱而产生的压力损失,其值大小可用煤气通过料柱的总压差△P 来表示:△P =P 热—P 顶P 热、P 顶—分别表示热风压力和炉顶煤气压力。

第二节 高炉料柱压差( △P )及其降低方向一、料柱压差( △P )表达式料柱压差( △P ),即料层对煤气的阻力通常用Ergun 方程来表示:上式中,H —料柱高度,m ; u —空炉速度,m/s ;ε—料柱空隙率; φ—修正系数;d P —颗粒当量直径,m 。

二、影响料柱压差( △P )的因素及降低方向上式是在散料层固定床中实验得到的,不能用于高炉的定量计算,但可用来定性分析各种因素对料柱压差( △P )的影响。

由公式可见,料柱压差( △P )主要取决于气流速度和料柱透气性(ε)。

降低煤气流速,改善料柱透气性,是降低△P ,改善高炉顺行的主要途径。

三、煤气流速与△P 讨论32)1(75.1εερp d u H P Φ-=∆根据Eergun公式,△P∞u2,△P随煤气流速增加而迅速增加。

因此,曾有人担心提高冶炼强度,会因流速增加,△P迅速升高而破坏高炉顺行。

其实,这是一种静止的观点。

高炉实践证明,△P与u大致呈一次方的关系(见图)。

从图可以看出,随着冶炼强度的提高,△P开始直线增加,当冶炼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P几乎不再增加。

这是因为高炉炉料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随着冶强的提高,风量加大,燃烧带扩大,下料加快,炉料处于松动状态,导致料柱空隙率(ε)增加的结果。

那么,冶强提高到一定程度后,△P不再升高,是否就可以任意提高冶炼强度?若冶炼强度(I)过高,风量过大,超过料柱透气性允许的程度,便会引起煤气流分布失常,形成局部过吹的现象,导致炉况恶化以及大量煤气能得不到利用。

因此,不是冶炼强度越高越好。

不过,只要风量的增加能与料柱透气性相适应,保持较高的冶炼强度操作,而能耗又不升高是完全可能的。

第三节改善料柱透气性一、料柱透气性指数(ξ)料柱透气性指数(ξ)是用来表示高炉透气性好坏的重要指标。

ξ=V风/△P上式中,V风—高炉入炉风量,m3/min;△P—料柱压差,Mpa。

透气性指数把风量和压差联系起来,表示单位压差允许通过的风量。

透气性指数能更好地反映出风量与料柱透气性相适应的规律。

实践证明,在一定的条件下,透气性指数有一个适宜的范围,超过或低于这个范围,说明风量与料柱透气性不相适应,应予调整,否则将引起炉况不顺。

由于高炉内各部位料柱状态不同,其影响料柱透气性因素各异,因此,下面就炉内不同部位分别讨论改善料柱透气性问题。

二、改善快状带料柱透气性—“整粒”原理三、改善软熔带状况在高炉软熔带及其以下区域(包括滴落带),煤气的压力损失要比上部块状带大(见在软熔带是靠焦炭夹层即焦窗透气,在滴落带,是靠焦块之间的空隙透液、透气。

因此,提高焦炭强度,对改善这个区域的透气性有重要意义。

另外,改善造渣过程也是改善软熔带、滴落带透气性,降低压差的重要方向(如提高矿石品位,减少渣量,提高矿石冶金性能等)。

改善软熔带状况,获得适宜的软熔带形状、位置和结构,不仅是告诉高炉下部而且是改善整个料柱透气性的关键环节。

软熔带形状、位置和结构对煤气阻力△P有重大影响,它决定高炉中部煤气流分布(二次分布)状况,并对块状带和炉喉煤气流分布有重要影响。

根据解体研究,软熔带有以下三种基本形状。

(a)“∧”软熔带:中心气流发展,有利活跃、疏松中心料柱,有利高炉强化冶炼,同时边缘气流相对减弱,可减轻炉衬的热负荷和冲刷作用,减少热损失,保护炉衬。

(b)“V”软熔带:是中心过重、边缘气流过分发展而使软熔带根部升高,顶部降低中心堆积,料柱紧密、透气性差,大量煤气从边缘溜走,不利煤气能利用和高炉强化、顺行,对高炉寿命也不利。

(c )“W”软熔带:适当发展边缘和中心气流,是高炉操作的传统型式,能保持顺行,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煤气能利用,但不能满足进一步强化和降低燃料的要求。

根据实验室研究,气流通过软熔带阻力损失与软熔带各参数间的关系为:△P 软—软熔带单位高度上的阻力指数;k —系数; L —软熔带宽度;n —焦炭夹层数; h C —焦炭夹层高度;ε—焦炭夹层空隙率。

L 主要取决于矿石软化特性,而ε主要与焦炭质量和粒度组成有关。

在软熔带高度一定条件下,n 和h C 主要取决于料批大小,料批增加,则h C 增大,n 减小。

由图可见,料批有一个适宜值,此时整个料柱总压差较小。

总结以上分析,上升煤气流和下降炉料之间的矛盾是高炉强化冶炼的主要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是改善料柱透气性,改善煤气流分布和降低煤气流速。

只要料柱透气性能与风量相适应,高炉就可进一步强化冶炼。

煤气流运动失常1、流化:在散料层中若气流速度不断增加,达到一定数值时,压力损失与粒子的质量相平衡。

若再继续加大流速,则一部分粒子将从表面开始向上运动,最终使散料颗粒变成悬浮状态,即所谓流化。

在高炉内煤气流速是随风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压差增大。

当流速达到一定值时,会使散料颗粒变成悬浮状态,使整个散料变成固态的流体,此时,散料即处于流态化状态,这时的流速就是散料流态化的临界流速。

当煤气流速进一步增加,颗粒就会随煤气一起上升(颗粒被带走),便形成所谓的管道。

颗粒愈大,密度愈大,料层孔隙率愈大,愈不易流化。

高炉炉料中,一般焦炭先于矿石流化,小颗粒比大颗粒易于流化。

生产中,加强原料整粒,筛除粉末,高压操作,大料批等利于减少和防止流化产生。

74.393..46.0183.0εC h n L k P =∆软2、“液泛”现象:当高炉下部(滴落带)煤气流的压力降大到使液态渣铁不能下落,以致被煤气流夹带上升,这种现象称为“液泛”。

液泛产生与煤气流流速、液体粘度、液体数量等因素有关。

煤气流速愈大,液体粘度愈大,液体数量多,愈易产生“液泛”。

第四节改善煤气流分布状况在高炉料柱透气性良好的前提下,炉内煤气和炉料的矛盾统一于煤气流的合理分布,而合理的煤气流分布又促进料柱的透气性改善,它是高炉顺行的重要标志之一。

煤气流合理分布的标志:1、炉料顺利下降,炉况稳定顺行,炉温充足,料柱透气性好;2、煤气能利用充分,焦比(燃料比)低。

炉况顺行与煤气流合理分布密切相关。

寻求合理的煤气流分布,一直是高炉冶炼过程中倍受重视的问题之一。

前面论述了如何改善煤气流初始分布(燃烧带)和二次分布(软熔带),下面着重讲述三次分布(炉喉)的问题。

一、炉喉煤气流分布状况的判断生产中主要是利用沿炉喉载面积不同半径方向上煤气的温度和CO2分布曲线来判断煤气流分布状况的。

取样和测温位置一般在炉喉料面下1~2米处,在不同半径方向上进行5点取样。

测定结果见图。

二、合理煤气流分布曲线1、边缘CO2低(温度高),中心CO2高(温度低),表明中心焦炭负荷过重,边1、11111边缘气流过分发展。

在此情况下,大量煤气未经充分利用而从边缘逸出高炉,造成炉顶温度高,混合煤气CO2低。

其对应软熔带为“V”型。

下部炉缸中心严重堆积,燃烧带短,煤气难以到达中心,造成边缘气流发展,中心气流弱的初始气流分布。

2、边缘CO2高而中心CO2很低,表明边缘焦炭负荷过重,甚至堆积、结厚,中心煤气流过分发展的情况。

对应软熔带为“∧”型。

相应燃烧带长而伸向中心,形成中心气流过分发展的初始气流分布。

3、中心和边缘CO2大致相等的典型“双峰式”曲线。

此时,煤气分布较为合理,能量利用较好,高炉顺行。

其对应软熔带为“W”型。

4、为典型的“管道气流”曲线,此时,大量煤气未经充分利用而通过“管道”溜走,是一种严重失常的煤气分布情况。

怎样煤气流分布曲线是合理的?合理的煤气流分布曲线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生产水平的发展而发展的。

煤气流分布曲线的发展见图所示。

由传统的“双峰式”向“平峰式”过度,意味着冶炼指标的改善和操作水平的提高,是高炉操作努力的方向。

但这种曲线需维持高压差操作,技术水平要求很高。

随着高炉大型化,炉缸直径扩大,易产生炉缸堆积。

因此,下部要扩大燃烧带,吹透中心,中部形成“∧”软熔带,上部抑制边缘发展中心气流,形成“中心开放式”气流。

它是在“平峰式”高炉基础上,保持边缘温和中间部分CO2的高水平,而适当打开中心以保证中心料柱活跃和良好透气性,保证顺行、高产、低耗。

如何控制煤气流的合理分布,其基本原理就是下部控制燃烧带,中部控制软熔带,上部通过炉顶布料,控制炉料在炉喉内的分布,以控制煤气流,获得合理的炉喉煤气流分布曲线。

第五节炉顶布料——上部调剂原理一、炉料在炉喉内分布几个基本概念:1、焦炭集中的地方,透气性好,阻力小,通过煤气就多;2、大块集中地方,透气性好,阻力小,通过煤气多;3、料层薄的地方,阻力小;4、在炉料堆尖处,小块和粉末多,阻力大,煤气通过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