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孟子的语言幽默性
孟子语言艺术作文
![孟子语言艺术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4cff0c08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01.png)
孟子语言艺术作文在历史的长河中,孟子就像一颗超级闪亮的语言之星。
他那独特的语言艺术,要是放在现在,绝对是能把人说得心服口服、五体投地的辩论大神。
咱先说说孟子的善用比喻吧。
这就好比做菜的时候,加了一味超棒的调味料。
他和梁惠王聊天的时候,梁惠王老担心自己的国家不够强大,孟子就说:“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他把梁惠王治理国家的一些做法,比作打仗时那些逃跑了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士兵,一下子就把梁惠王那点小九九给揭露出来了。
梁惠王肯定心里想:“我还以为我比别人强点呢,原来在孟子眼里我和那些做得不好的也没差多少啊。
”这种比喻简单又生动,就像我们平时唠嗑的时候,说“你这人啊,就像那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但是又没个方向。
”让人一听就明白是咋回事。
孟子还特别擅长排比。
这排比句一出来,那气势就像汹涌的潮水一样,挡都挡不住。
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三句话就像三把利剑,直直地刺向那些没有骨气的人。
而且排比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就像我们听那些超燃的说唱歌曲一样,一句接着一句,把观点一股脑地全塞进你的脑袋里。
当他在和别人辩论的时候,排比句就像是他的秘密武器,让他的观点显得特别有力量。
比如说他要是批评那些君主不施行仁政,可能就会说:“君主不行仁政,则百姓不得温饱,国家不得安宁,天下不得太平。
”这一连串的句子,君主听了估计后背都冒冷汗。
再讲讲孟子的幽默和讽刺吧。
他可不是那种板着脸说话的老古板。
有一次,齐宣王问孟子自己能不能统一天下。
孟子心里可能觉得齐宣王还不够格呢,但他也不直接说,就说:“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齐宣王说当然楚人胜啦,孟子就接着说:“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这其实就是在委婉地告诉齐宣王,你现在的实力还不行,别老想着统一天下。
幽默大王――“孟子”_500字
![幽默大王――“孟子”_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da772c04eefdc8d376ee3286.png)
幽默大王――“孟子”_500字
孟子,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他可是中国历史上一大伟人,他说的话,做的事,堪称“中国之最”。
而我们班竟出现了一个幽默迷你版的“孟子”。
他说的话,他做的事,别说把你笑到姥姥家,也把你的肚皮疼得好一会儿。
有一次,我们班有一大群人围着“孟子”在探讨什么。
我围着他们看了看,原来是“孟仙”在施展法术破一道数学题。
“孟子”拂着他“无形”的山羊胡,挥着那雪白的“拂尘”,左转转,右转转。
“啪”,他大声一拍,全班同学吓的后退三步。
“哇呀呀呀呀呀呀”孟子眼珠外冒,一腿站立,“咚――!”他跌了个四爪朝天。
全班同学哭笑不得,他连忙借口:“失误,失误!”
这几天,孟子像着了魔似的拿着他那快报废的放大镜在仔细钻研“《孟氏百家姓》”。
终于,他大笑起来,“哈哈哈哈!”随之升起了一面孟字旗,然后向全班宣布:“孟氏起名馆”开业啦。
所有人都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向孟子的座位。
“慢慢,一个一个来”。
终于轮到我了。
我问他“给本人取啥名呀?”“本公公给你定名为‘青菜萝卜豆腐丝儿’。
你在孟氏百家姓中的身份证号:7417417474741 。
”听了,我笑了一个下午。
由于人人数太多,所以孟子随之宣布,要想在我孟氏百家姓里辉煌,请登录www。
吹毛求屁。
里面有孟氏取
名馆、孟氏算命馆、孟氏解题馆……。
不要再浪费时间了,给自己一个辉煌的未来,请登录以上网址,“哦耶!”
猜猜他是谁?他就是幽默大王――孟森。
浅析《孟子》语言的主要修辞手法
![浅析《孟子》语言的主要修辞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2120efcb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8c.png)
浅析《孟子》语言的主要修辞手法
《孟子》的语言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精品,其中修辞手法很丰富。
以下是《孟子》的主
要修辞手法:
一、拟人手法。
拟人手法是指作者运用象征性表达的方式,将给人的言行描写得栩栩如生,以展示一种态度或情景。
孟子把推想和表达结合起来,运用大量的拟人手法,使得语言深
刻有力,思想犀利无比。
二、比喻手法。
比喻是把不同对象之间对立的特征做类比,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孟子》
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社会价值观转化为简洁而精辟的语言,令人受益良多。
三、反复手法。
反复手法指的是用同一个句子(或片段)重复出现,使句子(短语)有意义地调动读者的情绪,表现作者的情感。
在《孟子》里面,孟子就使用了大量的反复手法,使其文章简洁而又有力,增强读者的意义。
四、描写手法。
描写手法是运用描写的方式,来引起读者的共鸣,使之有真实的感受,从
而使主题和意义更加深刻。
孟子在其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表情象征有力,启发读者发现真理。
以上就是《孟子》语言的主要修辞手法。
《孟子》在古代语言文学中一直受到高度评价,
它蕴含的深刻思想亦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孟子》语言修辞特点刍议
![《孟子》语言修辞特点刍议](https://img.taocdn.com/s3/m/2a316f394afe04a1b171de56.png)
《孟子》语言修辞特点刍议《孟子》语言犀利、雄辩、缜密而又生动形象,这与大量修辞手段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如准确生动的用词、鲜明突出的对比、气势恢宏的排比、排列整齐的对偶、形象生动的比喻、蝉联而下的顶真、丰富灵活的问句、层层深入的递进等,都极大地增强了孟子语言的准确性、辩论性、缜密性和生动性。
标签:孟子语言修辞刍议孟子是儒家思想史上第二大宗师,其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尊之为“亚圣”。
孟子在哲学上提出“性善”论,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这些思想主张主要集中体现于《孟子》一书[1][2]。
《孟子》在宣传孟子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时,集中展示了孟子非凡的辩论艺术。
尤其是大量修辞的运用,使得《孟子》一书语言犀利、缜密而又生动形象,富于极强的辩论性和表达效果。
可以说,孟子不仅是一位思想大师,也是一位语言大师。
《孟子》一书修辞丰富灵活,无论在用词、辞格、结构、谋篇等方面都较有特色。
关于《孟子》的修辞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孟子》在用词上极为准确生动,有时还十分注意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孟子》不仅能做到词语语义表达的准确,还十分注意形象词语的选用,有时还采用对比的形式来加以突出,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表达效果[3]。
如《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这里的“肥”“饥”“饿”不仅充分突出了统治者视民竟不如牲畜的所为,而且将“肥”与“饥”“饿”对比使用,效果更加鲜明突出。
又如《梁惠王下》:“今王鼓乐千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这里的“疾首蹩頞”“欣欣然”不仅描绘了百姓“相告”的情态,而且通过两者的对比,使暴政与仁政、虐民与爱民的结果跃然纸上,更加鲜明。
《孟子》中有不少成语的使用,凝练、准确、生动,也增强了其表达效果。
孟子辩论的语言艺术
![孟子辩论的语言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eeb77791bb4cf7ec4afed0df.png)
孟子辩论的语言艺术作者:杜鹃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09期摘要: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
孟子擅长辩论,其语言素以逻辑严密、形象生动、气势充沛、说服力强而著称。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孟子辩论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孟子辩论语言艺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原有的社会秩序渐趋动荡,社会呈现出礼坏乐崩的混乱局面。
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吹自家学说,抨击非己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孟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成为这个辩论时代的佼佼者。
孟子的辩论,学识渊博,挥洒自如,说服力极强,特别是运用缜密的逻辑推理和大量生动、形象的譬喻,具有极强的鼓动性和艺术感染力。
本文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孟子辩论的语言艺术。
善用比喻,形象生动孟子善辩,在论辩中十分善于运用比喻和比喻论证。
据粗略统计,《孟子》全书261章,共有93章运用了比喻。
其比喻数量之多,是先秦诸子中首屈一指的。
孟子善用比喻,成为他辩论的一大特色。
他的比喻取材广泛,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自然贴切。
汉代首位研究《孟子》的赵岐,在《孟子章句·题辞》中就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孟子通过运用比喻去帮助他辩论,使他能够轻而易举地战胜论敌。
在《梁惠王上》,孟子询问齐宣王治国的最大愿望,齐宣王羞于出口,“笑而不言”,孟子在虚设了五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之后,单刀直入地说出了齐宣王的迫切追求——发动战争,随即把这种追求的结果比喻为“缘木求鱼”,而且“殆有甚焉”、“后必有灾”。
孟子的这一番论辩,采用形象、生动、贴切的比喻,深刻地揭示出齐宣王希望依靠武力统治天下的荒唐想法,警示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在《滕文公下》,针对关市不合理的税收制度,孟子以寓言故事“偷鸡贼的逻辑”来比喻,幽默生动,直击要害。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指出,“日攘一鸡”和“月攘一鸡”都是非义的偷盗行为,改正“非义”,何必等待来年?这种比喻鲜明有力,发人深省。
《孟子》语言修辞特点刍议——兼及教学意义
![《孟子》语言修辞特点刍议——兼及教学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6dccb800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c6.png)
《孟子》语言修辞特点刍议——兼及教学
意义
《孟子》是一部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古典著作,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经典作品之一,语言修辞非常出色。
《孟子》的语言表现,弥漫着古代汉语的特色,尤其是在文字形式和修辞手法上,更是让人惊叹。
首先,《孟子》的语言表现,注重符号的审美。
孟子重视通过把文字排列组合,来表达思想和情感,他使用虚词、成语,比如“苟合以义”、“民为贵”、“仁义之政”这些常用孔孟语,从而表达他的思想,增加句子的韵味。
其次,《孟子》的语法表达,善用比喻和拟人手法。
孟子视作比喻和拟人手法为思考重要工具,他把道德行为比作筋骨、把思想比作书,把病痛比作苦胆,这样,读者的理解更加容易,思考緱刻。
拟人手法也一样,孟子常常用赋予物体人性的话语,比如“圣人慎其独也”,把圣人想象成一个严肃端庄的人,让读者产生共鸣。
最后,《孟子》的语言表达,注重口语的真实性。
孟子把经典说
理融入口语体裁,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融入口语对读者的唤醒,
从而起到思考哲学道理的作用。
而且,孟子还注重口语婉转等修辞手段,让文辞更加潇洒,言语更有风趣。
《孟子》的语言修辞特点,不仅有利于忠实地传承孔孟启迪思想,而且在教学中也有重要意义。
教师可以以《孟子》为灵感,引导学生
对修辞手法进行认识,不仅可以增强文学表达能力,而且也可以从孔
孟观念中找到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观点,从而让学生养成
良好的文学气质和思想道德修养。
《孟子》的语言特点
![《孟子》的语言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0dde9f7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4e.png)
《孟子》的语言特点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学派代表性著作之一。
其语言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奥妙深邃:《孟子》语言深奥难懂,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它使用的词汇大多经过深思熟虑,富有象征性和隐喻性,需要通过反复推敲才能理解其中的内涵。
艺术性强:《孟子》的语言艺术性强,篇章构思精妙,运用修辞手法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如借景抒情、比兴、对仗、排比、夹句等,使文章意境优美、意味深长。
语言简练:《孟子》的语言虽然深奥,但是在表述中尽可能避免繁琐的句子结构和词语,追求精炼简练,以使思想表达更加清晰明了。
讲究文义:《孟子》注重文义的表达,对每一个字词的用法都十分讲究,追求语言精准、用字得当。
例如,对于同一个词,作者往往会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不同的含义,以丰富其语言表现力。
重视比喻:《孟子》运用大量的比喻手法,将哲学思想具象化,使其更加深入人心。
比喻成为《孟子》中表达思想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其语言特点之一。
《孟子》语言艺术研究
![《孟子》语言艺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a8dbb27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f7.png)
《孟子》语言艺术研究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孟子的著作,是中国儒家学说的核
心著作,历来被誉为中国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在经典文学及中国
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用有力、幽默、精彩的文字勾画出来
的全面而生动的价值观念,给了人们深刻的思想启示。
孟子的文字也
是和言、活泼的书写,具有充分的艺术功能,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深入
研究。
孟子语言艺术的研究第一步,是要认识孟子语言艺术的特征。
从这个
角度来看,孟子语言艺术的特征有:语言活泼形象、抒情富有感染力、精辟生动、结构严谨、遣词妙句等。
孟子用语言多次表现出来的儒家
思想:以孝礼为髓、仁义伦理价值观、温和待人、理解他人、尊重他
人等,使语言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内涵,从而加深了读者的认知和理解。
第二步,可在深入研究孟子语言艺术的基础上,去发掘其中的启示意义。
孟子用词贯彻着一种综合的价值观念:秉持正义,度改正;注重
关系,既抱真理,又力信和;强调“中庸”,不断自省;崇尚“有让”,谦虚诚恳等。
孟子这一思想,对今天的社会来说,无论是在价值理念上,还是从行为准则上,都不断激励和启发人们来追求真理、行善、慈悲
平等,把一个完整、和谐的公民社会维持在一种健康发展状态,真正
把《孟子》中的思想精髓发扬光大,以促进人类节律融洽的共融与达
臻精神的和谐共生。
诸子散文中的喜剧意识——以《孟子》为例
![诸子散文中的喜剧意识——以《孟子》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8362437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de.png)
读·闻·观56诸子散文中的喜剧意识——以《孟子》为例向静仪摘要:本文由先秦诸子散文善用比喻和寓言的普遍特点出发,关注在其艺术特色中所体现的喜剧意味的萌芽,并以《孟子》为例进行文本分析,从具体文本的呈现、取得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等方面,探讨先秦文学作品中的喜剧意识。
关键词:《孟子》;喜剧意识;诸子散文一、喜剧意识的萌芽通常,春秋战国时期的“优”的滑稽言行(如《史记·滑稽列传》所记载的楚之优“孟”,秦之优“旃”的诙谐故事)被看作是我国古典喜刷的渊源。
所谓“巫以乐神而优以乐人;巫以歌舞为主,而优以调谑为主。
”俳优作为古代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在其不自觉的表演艺术中就已带有了滑稽、引人发笑的喜剧因素。
然而,除了优孟、优旃所承载的这种带有萌芽性质的表演形态,喜剧意识在早期的文学作品中亦有所积累与呈现。
诸子散文中常见比喻和寓言。
孟子善辩,利用比喻和寓言增强自己论辩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而庄子则更富有谐趣,其文章构思奇特,想象丰富。
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妙趣横生的寓言故事的创作中,二者相辅相成,发生了奇妙的审美反应。
其中,喜剧意识便也悄然而生,闪现出一种早期文学作品中的喜剧意味,并逐渐发展为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审美形式。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喜剧意味则体现为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文本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它能够引起人们对丑的、滑稽的嘲笑,以及对生活、人生的思考。
这一特点在《孟子》中有突出的表现,下文做进一步分析。
二、喜剧意识的呈现关于喜剧意识的具体呈现,在《孟子》中可以举出两例,一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寓言《揠苗助长》,一是虚伪可笑的故事《齐人有一妻一妾》。
《揠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在这则经典的寓言故事中,我们可分出一对矛盾和两个人物活动。
先说两个人物,一位是那位劳心费力、拔苗助长的宋人,一位是听闻此事后到田里观察却发现麦苗已枯萎的宋人的儿子。
一对矛盾则在于“拔苗”不能“助长”,故事巧妙地揭示了这一矛盾,引人发笑。
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fc471bda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ea.png)
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篇一: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关键词:《孟子》、艺术特征、论辩、现实主义内容摘要:孟子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其文章议论风发,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孟子》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修辞也别具一格,其比喻形象生动,取喻的方法也千变万化。
善于论辩也是孟子散文的一大特色,《孟子》七篇论战性强,感情充沛,言辞机敏,锋芒毕露。
他的散文还有很强的现实主义风格,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在中国思想史上,?孔孟?并行,孟子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而闻名。
孟子的散文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
在先秦儒家散文中,《孟子》向来以?文学?性著称。
郭沫若将其列为?战国散文四大家?之首。
[1]刘大杰称:?当时儒家作品以孟子最有文采,他的散文对后世也很有影响。
?[2]一、语言特色与修辞(1)孟子是一个语言大师并且非常重视民众,所以他一贯只崇尚平易而反对诡谲,他的散文不事雕琢,不用生僻的词汇和不和章法的句法,精辟准确的使用词汇,平实浅近,干净利落,给人朴素自然的美感。
《梁惠王下〃齐桓晋文之事章》是最具代表性的文章。
记述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对话,阐明行王道,仁政的条件、途径、措施和意义,充分表现了孟子精湛的语言艺术。
大量采用排偶句式,重复、对比以及实词、虚词的交错搭配,使语言简洁精练又概括性强,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
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
吾不为是也。
”这段文字揭露齐宣王的大欲,论证以力求霸必败,应反本推行王道。
孟子运用和一系列排比,极尽铺陈、烘托之能,以壮文势。
(2)善譬巧喻是《孟子》散文语言艺术的显著特色。
浅谈孟子的论辩艺术
![浅谈孟子的论辩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9c9b56b1fd0a79563c1e7267.png)
浅谈孟子的论辩艺术作者:袁瑞华出处:中国孟子网日期:2008-09-20 19:04:02内容摘要: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鲁国邹人。
孟子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奠定了封建社会的孔孟之道,被尊称为“亚圣”。
孟子长于论辩,其思想的犀利和性格的刚烈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
《孟子》文章议论风发,文辞华赡,气势磅礴,奔放不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是极富感染力的文学散文。
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对孟子有这样的评价:“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1]纵观20世纪的《孟子》文学研究,涉及面广泛,从散文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从语言艺术特色及其修辞技巧的运用、论辩艺术及其气势风格、文章的逻辑性及其文体特征等方面展开的,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关键词:《孟子》、论辩的逻辑、论辩的语言、论辩的方法、论辩的风格(一)孟子的论辩逻辑孟子论辩之所以所向披靡,无往不胜,严密的逻辑性是其重要成因之一。
谭家健认为孟子虽然不像墨子那样有比较完整的形式逻辑理论,但是“却能普遍而熟练地使用着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其文章都有着严格的逻辑”,在论辩过程中,孟子成功地运用了排中律和矛盾律,从而“无论和谁辩论,孟子都从没有输过”[2]。
孟子论辩中所运用的逻辑方法有:(1)逐层推论法,又称“台阶术” 。
在具体的论辩中,穿插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有正有反,有擒有纵,开合自如,引人入胜。
如《梁惠王下》: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从交友之道说起,获得齐宣王认同,登上第一级台阶;次及部门长官的政务,引齐宣王跻上第二级台阶;最后提出议论中心,使齐宣王不得不在内心赞同,虽然他口头上不愿表态,从而达到规谏国王的政治目的;(2)破斥两端法,针对论敌用假言推理与选言推理的综合方法进行的责难,孟子从容应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予以有力的破解;(3)提出新论点法,即当论敌用假言和选言推理进行论辩时,采取肯定一面另提新论点,以击破对方隐含的错误观点;(4)例证法,即把例证作为一个前提,使逻辑推理更加严密。
浅谈《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
![浅谈《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5eec848e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2f.png)
摘 要: 孟子是战国时代首屈一指、技压群雄的论辩大师,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天才的雄辩家。
善于论辩是《孟子》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其论辩艺术技巧主要有回避术、转换术,求同求、擒纵术,圈套术、包抄术,比附术、诡辩术,追问术、反诘术,铺陈术、排比术等,可谓集先秦论辩艺术之大成。
关键词 :《孟子》; 论辩艺术; 论辩技巧在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气象万千的文坛上,儒学宗师孟轲以其“好辩”、“善辩”的鲜明特色和卓越辩才称雄一世,并享誉千古。
后世流传的《孟子》一书,主要是对其论辩之辞的记录,它与《论语》中孔子只求“辞达”、反对“用佞”(运用口才)、言简意赅的坐而论道大不相同,也与《墨子》中那些逻辑严密、语言质朴、缺乏文采的正面立论显然有别,而是以逞才使气、锋芒毕露、情辞激越的论战辩驳为特点,在论辩中阐明其思想观点,同时也展示了其思想家、雄辩家的风采才华。
正因此,有人把《孟子》称为“我国古代辩对散文的开元[1]者”和“驳 论文 体的滥觞。
”孟子“好辩”,是时代和现实斗争所使然。
他生当诸侯争雄、众说蜂起、“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的战国中期,为了捍卫儒家道统,推行其政治主张,“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不得不与各种人物进行面对面的论辩。
正如孟子所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孟子·滕文公下》,以下只注篇名)更重要的是孟子“善辩”,他辩无不胜,所向披靡,从来没有失败的记录。
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十分自信的心理素质,二是蔑视权贵的傲岸风骨,三是绝妙高超的论辩艺术。
关于前两点,孟子已说得较明白,前人的论说也较详赡。
而后一点,孟子未直接说明,前贤虽有不少论述,但多限于论证方法和逻辑思维方面,对其论辩艺术的技巧探讨不够。
因此,本文拟从技巧方面对《孟子》绝妙高超的论辩艺术做一些探索、赏析和评论。
论辩以说服、战胜对方为目的,和打仗一样,是讲究战略战术的。
《孟子》中的论辩正是如此。
而且由于孟子的高超智慧和学者身份,其论辩不论多有锋芒、多么动情甚至多么激烈,总是充满了艺术性,在火药味之外更洋溢着一种艺术趣味,非常讲究论战的艺术技巧。
孟子散文语言的特点
![孟子散文语言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703ab04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fb.png)
孟子散文语言的特点
孟子是著名的儒家学派思想家,其文学作品留存至今,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永恒经典”。
其作品以其特色丰富的散文形式出现,并
以其语言特征受到极大的追捧。
本文旨在探讨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以便对学习孟子文学作品有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是它的高度修辞性。
孟子的文章充分利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逻辑严密,意义深刻。
这些修辞手法也使文章更加生动、丰富、有趣,读起来更具有吸引力,使人无法抗拒。
其次,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是它对语言的精雕细琢。
孟子文学作品中大量使用中国传统文学中常见的流畅古诗词,使其作品更加精湛、专业。
这些词汇内容丰富,把握精准,能够表达更深层次的意思,有助于更深入的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此外,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还有它的豪放口音。
孟子思想的豪性和对人生观的积极态度,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
他散文中多处使用一贯豪放口音,在言语之中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经历和思考。
通过此种口音,他的文章有一种豪迈的气息,能够唤起人们的希望与力量,令人受益无穷。
最后,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是它的平实幽雅。
孟子文学作品平实朴素,不浮夸,行文简洁,意味深长。
使用连贯的句子结构,将一些普遍的道理或经验表达的恰当而精辟,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综上所述,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是高度修辞性、对语言的精雕细
琢、豪放口音以及平实幽雅。
这种特点使其作品更加有趣、饱满,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也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孟子文学作品奠定了基础。
论《孟子》的幽默风格
![论《孟子》的幽默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7535d0a1a417866fb84a8ee8.png)
论《孟子》的幽默风格对《孟子》散文艺术的幽默风格的研究,学者关注较少,仅少数专家点到为止。
详细讨论了《孟子》散文的比喻和引人入彀的幽默手法,并与苏格拉底风格作了比较研究。
标签:孟子;比喻;引入入彀;幽默;苏格拉底式讽刺。
孟子不仅以其思想的犀利和性格的刚烈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其文章议论风发,文辞华赡,气势磅礴,奔放不羁,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是极富感染力的文学散文。
郭沫若将其列为“战国散文四大家”之首’钱基博、游国恩、袁行霈、徐北文、褚斌杰、谭家健、郭预衡等现当代专家的文学通史、断代史、散文史都对孟子散文评价颇高,胡念贻、谭家健、李泽厚等人的评孟之文也论之甚深,赞许颇多;但像郑振铎那样注意到孟子“比喻赡美而有趣”、像刘大杰那样指出《孟子》文章在说理论事时,“偶尔举例取譬,时时露出一种幽默”,“显示出散文的活泼和机智的,尚不多见。
何况即使他们,对孟子幽默特点也只是点到辄止,一带而过。
所以本文对孟子散文的幽默特征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些探索。
孟子生当战国中期(约前372~前989),其时天下更加混乱,“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对此,孟子走上了与他人唇枪舌剑的主战场,其多辩、在辩论中多阳性幽默的特点也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孟子的幽默不及庄子阳刚阴柔,始终表现为方法及形式方面,而不像庄子那样在人生观方面也是幽默。
诚如林语堂先生在《论幽默》中所说:“孔子既殁,孟子犹能诙谐百出,逾东家墙而搂其女子,是令时士大夫所不屑出于口的,齐人一妻一妾之喻,亦大有讽刺气味,然孟子亦近于郁剔,不近于幽默。
理智多而情感少故也。
”但“诙谐百出”就是幽默之一种,虽不同于语堂先生最喜欢的孔子、陶渊明的幽默,仍不失为有个性,有存在价值,值得研究借鉴。
孟子在辩论和行文中使用的幽默方法,主要是二种:巧妙比喻和“引人人彀”。
受孔子及当时时代的影响,孟子明道论理亦深于取象,时用比喻。
浅谈《孟子》的对话体特色
![浅谈《孟子》的对话体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72e298faf90f76c661371a45.png)
想 和抱 负 。 中 以《 子》 的对话 体 最有 特色 , 以 其 孟 中 它
第2 第 2 5卷 期
2 1 年 4月 02
濮 阳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u a fP y n c t n l n e h i a l g o r lo u a g Vo ai a d T c n c l n o a Col e e
Vo .2 No. 1 5 2 Ap .2 2 r 01
会看 到 其 中 的相通 和差别 所 在 。 文就 是要 通 过《 本 孟 子 》 诸 子 散 文 以及 与 柏 拉 图 文 集 的 比较 来 看 《 与 孟 子》 对话 体 的特点 。
一
负, 孔子 虽然 没 有 明确表 示对 弟 子论 道 的态 度 , 但其
一
“ 一“ ” 哂” 叹 的动作 就 将 自己的思 想观 点 表露 了出
“ 训典 ” “ 、 号令 ” 一体 的文集 , 杂有 君 臣之 间 的对 为 也
政” 学说 ; 在文体 上 ,孟 子 》 《 中的对话 形 式也 是在 《 论 语 》 录体 散文 的基 础 上发 展 而来 的 。论 语》 语 《 中有 四
子 侍坐那 样 情趣 昂然 的场 面 , 也有 长沮 、 桀溺 那样 耐
文 学作 品 中对 话体 形 式 的历 史颇 为 久远 ,在先
孟子 被 后人 尊 为 “ 圣 ” 可见 其地 位 与影 响仅 亚 , 次 于孔子 。在思 想方 面 , 继 承并发 展 了孔 子 的“ 他 仁
《孟子》的文学成就名词解释
![《孟子》的文学成就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f1ec57e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6c.png)
《孟子》的文学成就名词解释
《孟子》是古代儒家思想家孟子所著的集子,是与《论语》一样重
要的一部儒家经典,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一部杰出的著作。
它不实
现了贯彻儒家思想,积极运用文学手段提倡理性,正义,敦厚,慈悲,普遍的理念。
1. 抒情性:《孟子》的文学风格是抒情性,以其优美的句式不乏振奋
人心的品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 幽默性:《孟子》特别强调幽默性,在论述的内容中有诸多比喻,
用以活跃整个论述的气氛,加深学术的深度和生动感受。
3.哲理性:《孟子》以哲理性为基础,提出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则来规范行为,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持久的现实教训。
认识诸子系列之二:孟子是个不好说话的人今日值得花时间
![认识诸子系列之二:孟子是个不好说话的人今日值得花时间](https://img.taocdn.com/s3/m/35e9c69d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59.png)
认识诸子系列之二:孟子是个不好说话的人今日值得花时间本文看点1、越是缺乏认知,对待问题就越简单粗暴,比如把孔孟归为一类。
2、后人对前人的认知,大多数是建立在个人的心理需要上,孟子在后世被帝王推崇,正是源于此。
3、“绝对真理”常常是恶的渊薮。
激情孟子,中国传统文化的英雄还是祸端文/黄坚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在中国,是个家喻户晓的人。
太多的故事、成语、熟语、寓言来源于他。
孟母三迁,五十步笑百步,缘木求鱼,寡不敌众,拔苗助长;无敌于天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齐人有一妻一妾,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言而喻,杯水车薪,专心致志,尽信书不如无书;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先秦诸子,《孟子》的语言风格平白浅易,晓畅爽利,最接近现代中国人的口风、语气。
但孟子,是中国思想史上最难说清的人。
秦汉到隋唐,孟子基本处于冬眠沉寂的状态。
起初,还有汉文帝把《孟子》和《论语》等书,作为博士读经的辅导材料。
汉武帝起,《孟子》被清理出皇家体制,《论语》则渐渐升上经的地位。
孟子生前,能言善辩,好辩成名。
死后,荀况写《非十二子》,把孟子说得一无是处;王充写《刺孟》,逐条批驳孟子学说;再往后,批评之声,也寂灭无闻。
千年长河,除了两三位有心人,对《孟子》做过些简易注释,孟子,已被人彻底遗忘。
唐宋轮替,风云骤起。
经韩愈、王安石、二程、朱熹等完全不同类向之人的共同推拥,孟子一步步重返主流社会舞台。
北宋起,延及元明清三朝,孟子,以孔孟之道之名,超越五经和孔门诸氏,稳坐亚圣之位,开始“对中国思想史无可形容的影响”(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这种尊崇和影响,与《孟子》书中那些触目惊心的话语(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望之不似人君等等)形成鲜明对照,让人深感疑惑。
《孟子》语言艺术研究
![《孟子》语言艺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c326db5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d8.png)
《孟子》语言艺术研究《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吸引了无数读者的。
本文将从《孟子》的语言表达、语义表达、语言风格和现实意义等方面,深入探讨《孟子》的语言艺术。
在语言表达方面,《孟子》运用了独特的措辞、句式和修辞手法。
例如,在措辞上,孟子多使用平易近人的词语,使读者容易理解其思想。
同时,孟子也善于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在句式上,《孟子》采用了大量的并列、对仗等句式,使得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在语义表达方面,《孟子》通过概念、意义和文化内涵等方式,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在阐述“仁政”思想时,孟子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出发,指出施政者应当以德服人,而非单靠强制手段。
此外,孟子还通过寓言、比喻等手法,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语言风格方面,《孟子》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
文章以四言为主,间以长短句交错,形成跌宕起伏的韵律。
同时,孟子善于运用排比、对仗等手法,将语言节奏感表现得更为突出。
此外,孟子的语言还富有强烈的意象感,通过具象的描述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
在现实意义方面,《孟子》的语言艺术对现实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孟子的“仁政”思想启示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应民生的疾苦,以德治国,而非单靠强制手段。
这一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其次,《孟子》的语言艺术告诉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运用比喻、寓言等手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具体化,以便更好地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孟子》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语义表达手段以及优美的语言风格,使其成为儒家学派中的璀璨瑰宝。
《孟子》语言艺术所体现出的深刻哲理和处世智慧,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孟子》的语言艺术,更好地传递信息和解决各种问题。
因此,《孟子》语言艺术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孟子内圣外王思想,探讨其内涵、意义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孟子》中语言的幽默性
---以《梁惠王》为例
世人常说孟子“善辩”且“好辩”,这是由于孟子处于一个动荡的时代,邪说肆行,孟子有继承圣人之志的意愿,与邪说争辩,因此不得不好辩。
而孟子在与百家争鸣、游说诸侯中显示的不仅是他巧妙地论辩技巧,更从中体现其言辞的幽默特点。
《梁惠王》虽为《孟子》七篇中的一篇,但也很能显露孟子辩论中的幽默艺术。
本文便以此篇为例,探究其言辞的幽默性。
《梁惠王》一篇共有十七小章,皆为孟子劝戒国君施行“仁政”,其幽默的语言自有独特之处,与常见的嬉笑的幽默不同,是一种象是讽刺又与讽刺不同的硬幽默。
借用朱光潜的观点来说,可称之为“谐”,即有几分讥讽的意味,但讥讽却并非完全出于恶意,而恰恰是出于一种为国为君的劝谏,这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体现:
其一:暗设陷阱,引人入彀
在《梁惠王上》中谈论到父母官的职责时,梁惠王问道,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挺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梁惠王向孟子问政,并未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先将以刃杀人和以政杀人相类比,梁惠王说两者“无以异也”,接着孟子才说:“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梁惠王无言以对,虽说被孟子这样颇具讽刺的教导一番,也无法跳起来指责孟子,谁让自己一开始就掉进孟子暗挖的语言陷阱,只得默默接受。
从这里可以看出孟子以语言陷阱,将一番颇有些大逆不道的言辞包装起来,让听者先入为主的接受“忠言”的教导。
当时的梁惠王被伤了面子又不能讨回来的尴尬之态,现在看来也是滑稽。
再比如另一章中,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这种欲擒故纵、诱敌深入的方法在这里展现的淋漓尽致,而且孟子的“陷阱”还是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的,更是显得孟子言辞、逻辑之严密,使得齐宣王辨无可辩,只得“顾左右而言他”。
不得不说,旁人见此情景定会哂笑而过。
其二:以喻代论,形象生动
“喻”就是“比喻”,用“喻”是孟子最喜欢使用的语言技巧之一,各种各样的“喻”被他用的炉火纯青。
在论辩中运用比喻不仅可以将复杂的大道理用浅显语言表达出来,显得更加生动且易为人所接受,而且还能把刻板平直的进谏变得活泼有趣,显露出幽默色彩。
在《梁惠王》中就有好几个典型例子,其中有一章:齐宣王意图扩张国土,称霸中国,孟子却说:“欲辟土地,朝秦楚,莅⑸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他用“缘木求鱼”来比喻齐宣王的想法,不仅告知齐宣王这一想法的不可行,并且还暗中嘲笑他的这种想法实在是愚蠢。
其后更是指出齐宣王想要的“霸业”比缘木求鱼更有祸患。
这种比喻深入浅出,紧扣主题让齐宣王无从置辩,毕竟身为统治者,谁愿意做蠢事呢?当然孟子做这样的比喻,主要是为了让齐宣王接受他的“仁政观”:“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
其三:移花接木,机智应对
此处我们借贬喻褒,不妨将“移花接木”译为在谈话中面对自己不想谈的,巧妙地转移话题。
在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时,孟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此时孟子一眼看出齐宣王没有像梁惠王父子一开口就问“利国”,却也借历史问如何称霸天下,但孟子本人反对霸天下,而提倡以仁政治天下,所以孟子对此不愿多谈,就干脆假装不知齐桓公、晋文公的事,回避问题,并且迅速转换话题,循循善诱,先是称赞他“以羊换牛”的仁慈,又从而谈起仁政。
孟子抽丝剥茧,层层推进,引起齐宣王的“不忍”,从而将齐宣王霸权思想,潜移默化为要施仁政。
又比如齐宣王就武王伐纣为难孟子,而孟子及时的移花接木,巧换概念,称纣王这样的君主是“一夫”,所以臣子杀纣王是诛“一夫”而不是“臣弑其君”。
孟子这样屡次“移花接木”转移话题,而他的君主还真被糊弄过去了,这使得我们在称赞孟子言辞高妙的同时,又对他“四两拨千斤”的幽默称赞不已。
世人皆知孟子思想之犀利,性格之刚烈,论辩之严密,但当我们换一种角度,从“幽默”二字出发,再去探究孟子时,不难看出,孟子也是个风趣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