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东北分区规划说明书简述

合集下载

扬州市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

扬州市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

扬州市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江苏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2014),结合扬州实际,对扬州市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重新修订。

扬州市区特指“城市规划区域”。

一、城市现状和总体规划扬州市地处江苏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所辖区域在东经119°01’至119°54’、北纬31°56’至33°25’之间。

南部濒临长江,北与淮安、盐城接壤,东和盐城、泰州毗邻,西与天长(皖)、南京、淮安交界。

境内有长江岸线80.5公里,沿岸有仪征、邗江、广陵、江都1市3区;京杭大运河纵穿腹地,全长143.3公里,由北向南沟通白马、宝应、高邮、邵伯4湖,连接长江。

全市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总人口459万人。

根据2016年3月发布的《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一核多组团”的现代化大扬州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市区面积由1024平方公里扩大至231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划面积由309平方公里扩大至640平方公里。

《纲要》指出在“十三五”期间,扬州将构建协调互动的城镇— 1 —格局,以“一带一轴”为核心,推动人口和产业向沿江城镇带集聚规模化发展、沿运河城镇轴点状特色化发展,形成以中心城市和县(市)城区为重点、重点中心镇和专业特色镇为补充,区域协调、结构清晰的城镇体系。

城市总体布局,体现主城区牵引小城镇的总体构想。

设定划分范围为:老城区、西部分区、东部分区、河东分区、西南分区、东南分区、西北分区、东北分区、港口分区、瓜洲分区、蜀冈-瘦西湖分区、扬子津分区。

根据省政府《关于调整扬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苏政发[2011]159号)精神和《扬州市关于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实施意见》,扬州市行政区划范围于2011年11月13日做了调整。

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简本

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简本

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简本一、总则1、修编目的为顺应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适应江都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确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格局。

2、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主线,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人才资源为支撑,以民生幸福为根本,充分把握国家推动区域发展的战略时机,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显著增强江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实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3、规划重点(1)加强区域协调,实现联合发展研究江都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江苏沿江开发深入发展进程中、与扬州“同城化”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确定体现江都特点的区域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引导、空间组织形式和基础设施建设方式。

(2)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引导集聚发展发挥市域综合交通优势,引导二、三产业和城镇空间集聚发展;合理划定交通分区,调控交通需求增长,落实公交优先措施,引导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培育交通枢纽,引导城市中心体系构建。

(3)优化市域空间组织,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综合评价城乡发展条件,统筹配置城乡空间资源,引导城乡发展要素合理集聚,优化市域城乡建设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4)提升城市功能,促进转型发展巩固制造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民生事业,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5)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性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江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规划期限基准年为2009年,现状数据以2009年底为准。

近期为2010—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5、规划范围(1)规划区:江都市域范围,总面积1330.16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水域面积为9.51平方公里)。

扬州市市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草案)2018.6.27教学文案

扬州市市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草案)2018.6.27教学文案

扬州市市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草案)2018.6.271 总则1.1 为保证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规划,实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版)(以下简称《省技术规定》)、《扬州市城乡规划管理办法》等城乡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和专业技术标准,并结合扬州市实际情况,制定《扬州市市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下简称《技术规定》)。

1.2 本《技术规定》是与《省技术规定》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适用于扬州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在此范围内制定规划,并进行规划管理,须执行本规定。

2 建筑容量控制2.1 建筑合理层高2.1.1 低层住宅建筑合理层高H小于等于3.6米;多层、高层住宅建筑合理层高H小于等于3.0米(使用集中空调、新风或地暖系统的可上调至3.3米);普通办公用房、商业用房合理层高H小于等于4.5米(使用集中空调、新风或地暖系统的可上调至4.8米)。

2.1.2 阁楼两侧檐口高度应小于2.2米。

2.1.3 下列情况可根据其使用功能合理设置层高:①道路与交通设施、公用设施、特殊设施、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

②大型商场、超市、市场、专卖店、餐饮、娱乐等功能集中布置的单一空间超过1000平方米的建筑区域。

③剧场、影院、音乐厅、酒店大堂、宴会厅、住宅及公共建筑入口门厅、建筑中庭、大型会议室、展厅等对层高有功能性要求的功能区。

2.2 建筑面积2.2.1 建筑面积计算按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13)执行。

2.2.2 建筑可移动(开启)顶盖按永久性顶盖相关规则计算建筑面积。

2.2.3 住宅建筑挑廊最大进深按2.1米控制,由室外空间向室内空间方向过渡,0-2.1米处按结构底板外围水平投影面积计算1/2建筑面积,超出2.1米处按结构底板外围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全建筑面积。

非住宅建筑挑廊最大进深按3.6米控制,由室外空间向室内空间方向过渡,0-3.6米处按结构底板外围水平投影面积计算1/2建筑面积,超出3.6米处按结构底板外围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全建筑面积。

扬州大东门规划方案

扬州大东门规划方案

扬州大东门规划方案第1篇扬州大东门规划方案一、项目背景扬州大东门地区位于扬州市主城区东部,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该区域面临基础设施老化、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亟待进行更新改造,以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水平。

二、规划目标1. 优化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改善基础设施,保障居民生活需求。

3. 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地域特色。

4. 促进产业发展,增强区域活力。

三、规划原则1. 合法合规:确保规划方案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

2. 人本导向:关注居民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3. 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4. 历史文化保护:尊重历史文脉,保护文化遗产。

四、规划内容1. 土地利用规划- 优化用地布局,合理划分居住、商业、文化、教育、绿地等功能区。

- 提高土地利用率,确保各类用地符合国家及地方标准。

2. 道路交通规划- 完善道路网络,提高区域内外交通便捷性。

- 增设公共交通设施,鼓励绿色出行。

- 规划停车设施,缓解停车难问题。

3. 公共设施规划- 配套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 建设生态公园、绿地,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4. 城市设计- 强调建筑风貌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体现扬州地域特色。

- 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街区。

5. 产业发展规划- 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提升区域经济活力。

- 加强产业引导,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6. 生态环境保护- 保护水系、绿地等生态资源,提高生态效益。

- 推广绿色建筑,降低能源消耗。

五、实施保障1. 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及地方政策支持,确保项目合法合规实施。

2. 资金筹措: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项目资金需求得到满足。

3. 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提高项目成功率。

4. 监督管理:建立健全项目监督管理机制,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六、总结本规划方案旨在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改善基础设施、传承历史文化、促进产业发展等措施,全面提升扬州大东门地区的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水平。

扬州酒甸规划方案

扬州酒甸规划方案

扬州酒甸规划方案
扬州酒甸规划方案
1. 简介
扬州酒甸是位于江苏扬州市北部的一个规划新城。

酒甸项目于2012年开始启动,占地面积65.3平方公里,包括酒甸片区和东城片区,预计规划总人口约30
万人。

酒甸项目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城
市新区,以此推动扬州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现代化转型。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扬州市政府制定了一份全面的酒甸规划方案,本文将对该
方案进行简要分析和介绍。

2. 酒甸规划的总体思路
酒甸规划的总体思路是将酒甸打造为扬州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支撑城市发展
的新区。

具体的规划目标包括:
•建设现代化农业。

通过现代化农业技术和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绿色的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化工业。

酒甸将以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主导,打造高端、绿色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建设现代化服务业。

将酒甸打造为都市型服务业聚集区,旨在发展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商贸、旅游、文化等多个领域。

•支撑城市新型化转型。

酒甸通过创新模式、创新系统,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形成产业和城市融合、生态和城市和谐、居民和城市互动的新型城市模式。

3. 酒甸规划的重点领域
3.1 现代化农业
在现代化农业方面,酒甸规划以现代化农业园区建设为核心,将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与高新技术相结合,解决传统农业面临的土地不足、劳动力不足、营养不足、环保不足等问题。

酒甸计划实现
1 / 1。

土地利用规划图例

土地利用规划图例

土地利用规划图例——规划现状与分析一.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扬州市地处长江下游北岸,江苏省中部。

介于东经119°01'-119°54',北纬32°13' -33°25'之间,南临长江,与镇江相望,北与淮阴、盐城接壤,东和盐城、泰州市毗邻,西与安徽天长、南京交界。

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境,由北向南沟通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和邵伯湖,连接长江。

全市土地总面积6658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49%,境内地貌以平原为主,,微地形差异明显,由西向东呈扇形逐渐倾斜。

仪征丘陵山区为最高,高邮、宝应与泰州市的兴化接壤处最低,为浅水湖荡地区。

全市耕地比重较大,农业生产水平较高,主要农作物为粮、棉、油等,辖区内水面广阔,资源丰富,江、河、湖、荡盛产鱼、虾、蟹、龟、鳖、珍珠、荷藕等,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扬州市现辖广陵区、郊区、宝应县、邗江县以及仪征、高邮、江都三个县级市,158个乡镇和4个街道办事处。

1996年末总人口444.8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25%,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02.2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3%。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五”期间,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996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5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占全省5.8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7903元。

扬州市区在全国55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万元的城市中列第28位,邗江、江都两县市进入第三届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

二.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劣势分析1.优势分析:(1)水热条件好, 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明显扬州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光照充足, 降水丰沛, 梅雨、伏旱明显. 扬州市年太阳辐射量为464~ 489J? cm 2, 年日照时数为2176. 7h, 年平均气温为15℃, 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7.6℃, 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 5℃, 稳定通过10℃的积温(80% 的保证率) 为4548~4721℃, 无霜期达222天, 年平均降水量为1030mm.受地理纬度和季风的影响, 扬州市光、热、水资源都有一定的季节变化, 夏季是一年中光、热、水资源最丰富的季节. 期间的太阳辐射约占全年的70% , 降水量约占全年的83% , 光、热、水资源配合比较协调, 有利于夏秋作物的高产稳产.(2)土壤肥力高, 增产潜力大扬州市平原主要是由长江、淮河和历史上黄河改道携带的泥沙冲积而成的, 一般土层比较深厚, 土壤质地适中, 保水保肥能力强, 耕地质量好. 全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 88% , 其中里下河、沿湖地区平均为2. 2% , 是省内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区.近年来, 由于各地重用轻养, 不少地方土地生产力有所下降. 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评级结果, 扬州市高产的农田只占耕地的47% , 而中产及低产农田则占耕地的40. 9% 和12. 1%. 高、中、低产田大致相差一个等级, 稻麦单产相差100kg 左右, 如果有1?3的中低产田通过改良, 各提高一个等级, 则全市约可增产粮食7万t. 可见, 改土的增产潜力很大.(3)人均耕地较少, 水域资源丰富扬州市共有水面19. 74万hm 2, 占土地总面积的29. 7% , 水域广阔, 包括河、湖、塘、库、沼泽等多种类型. 水面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 除长江以外, 大部分水面都可因地制宜地发展水产、水禽、水生植物和耐水林木的生产2.劣势分析(1)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性, 扬州市降水变率较大, 旱、涝、阴雨等出现的机率较高, 特别是春湿、夏涝、秋涝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此外, 低温、台风、冰雹也时有发生, 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影响.(2)地势低平, 洪涝灾害比较普遍扬州市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 降水及外来水资源均较丰富, 加之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汛期易受洪涝灾害的威胁. 如1991年6、7月份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 扬州市一半以上的农田被淹没, 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地势低洼, 排水不畅, 除西南丘陵岗地外, 扬州市大部分农田的地下水位都比较高, 一般埋深在0. 4~ 0. 8m 之间.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年土地利用结构根据《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十一五”规划纲要》和《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相关成果,未来扬州区域发展的空间战略将坚持“区域集中、空间集聚、开发集约”的原则,突出重点和层次,以区域的集聚发展为核心,走核心轴线式的发展道路。

扬州市老城区11号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扬州市老城区11号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扬州市老城区11号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第1条编制规划的背景、目的为加强老城区传统风貌保护,科学指导老城区整治与更新,逐步适应城市发展与改善居民生活条件需求,在《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纲》的指导下,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分街坊对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纲的细化和深化。

第2条编制规划的基本依据本规划的编制,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按照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要求、结合老城区的特点而制定,符合有关标准、技术规范的要求。

第3条规划的法律运用范围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本区范围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划,凡与本规划有矛盾和冲突的,以本规划为准。

对违反本规划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予以处罚。

第4条文本与图则的法律效力,与其它有关的规范与技术标准的关系1、文本与图则配套使用,二者不可分割,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文本涉及的指标是结合扬州老城区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所制定的,未涉及的指标应符合国家、江苏省及扬州市的有关规范和规定。

3、本规划解释权属于扬州市规划局。

第二章规划依据、原则、目标第5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3、建设部《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3)4、《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2002)5、《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6、《城市规划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7、《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8、《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9、《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0、《扬州市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纲》(2002)第6条规划原则1、遵循“整体控制、积极保护、合理保留、全面改善”的原则,体现全面保护老城区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基本要求。

2、遵循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尽量保持街坊原有格局和空间形态,根据实际需要适时调整用地功能,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合理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方便居民生活。

广陵新城区水系规划(最终稿)

广陵新城区水系规划(最终稿)

第一章规划区概况第一节自然概况一、地理位置和面积扬州是国家首批公布的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处长江、淮河下游交汇处,是水利部确定的全国60个防洪重点城市之一。

全市总面积6638km2,2010年规划人口473万,2020年规划人口482万。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在对扬州未来发展的宏观区域背景分析以及扬州区域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把扬州建设发展方向为“主导向南,西进东联”,南延扩大经济开发区,跳跃开发港口分区和瓜洲分区,作为发展第二产业的主要载体;完善西部分区,作为生活居住与第三产业的主要载体;适度发展河东分区,加强和江都的交通联系与协调发展。

广陵新城区属扬州市河东分区,河东分区位于扬州市主城区东部,距扬州市老城区5km,现属广陵区湾头镇和邗江区汤汪乡辖区,西隔京杭大运河与城市东部分区毗连,东与邗江区杭集镇隔廖家沟相望,南与邗江区霍桥镇相连。

河东分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位于扬州主城区的最东端,是扬州的东大门,是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方向的“主导向西,西进东连”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陵新城位于河东分区北部,是连接扬州主城区与江都市的重要衔接带,其南部为广陵产业园,北部为茱萸湾公园和三河岛休闲度假区。

广陵新城规划范围北起万福路,南至运河东路,西临京杭运河,东至廖家沟。

规划面积9.4km2。

老城区广陵新城区广陵产业园图1.1 广陵新城区地理位置图二、地形地貌规划区属入江水道边的平原圩区,总体地势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但地势坡度很缓,北部接近茱萸湾公园古运河处地面高程在7.0~7.5m〔废黄河基面,下同〕左右,南部地面高程在6.0~6.8m左右,平均地面高程约6.5m。

区域地质基本属堆积阶地地貌,Q3老粘土埋藏很浅甚至直接出露地表,其中沉积了较厚层的淤泥质壤土,更新统粘性土埋藏较深,地表沉积以沙壤土为主,厚2m左右,其下普遍分布有淤泥质壤土或壤土质淤泥,淤土下沉积以沙土为主,偶夹壤土透镜体。

建华村整治规划说明

建华村整治规划说明

扬州市邗江区建华村村庄建设整治规划说明书扬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说明书目录一、区域位置二、现状概况三、规划设计构思四、规划布局五、建筑布局六、市政设施七、村民住宅设计八、技术指标一、区域位置建华村位于扬州市邗江区瓜洲镇西北侧,润扬大桥北接线以西,南距瓜洲镇区约6公里,北距扬州市中心约13公里。

建华村境内有沿江高等级公路东西向穿越,北距本次整治规划仅4000米左右;建华大街向东接扬瓜路,为村庄主要对外通道之一。

本次整治规划南北距离为970米左右,东西距离为340米左右。

二、现状概况1、本次整治规划用地面积为31.64公顷,其中村庄建设用地27.09公顷,水面面积4.55公顷。

现状居住户数184户,其中二层143户,一层41户,总人口为644人。

目前现状村庄建设用地8.03公顷,户均建设用地436平方米,人均建设用地125平方米。

2、现状存在问题(1)道路系统不完善,村庄主干路已基本形成,但支路和入户道路未全部建成。

(2)村民住宅布局散乱,大多沿路和沿河布置,部分住宅零星散落布置,土地浪费现象较严重。

(3)现状住宅质量大多较好,多为2层建筑,但部分朝向较差,整治改造难度较大。

(4)小学现状用地1.1公顷,规模较小,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发展受限制,其所处位置不太合理。

(5)市政设施配套不完善,环境质量尚需改善。

三、规划设计构思1、尊重村落自然形成的空间布局和建筑肌理,整合现有资源,避免大拆大建。

2、充分利用现有水域,打造水乡特色。

3、完善村庄道路系统,优化道路布局。

4、集中配套村庄公共设施。

5、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如垃圾堆放点、污水处理等。

四、规划布局1、规划结构力求结构清晰、布局合理、功能明确,充分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采用“一带、双核、五片、多水系相连”的空间结构。

“一带”——保留与延承南北向村级主干道两侧商住,使其成为村庄内部有机联系主要通道。

“双核”——位于基地中心的商业核和生态核。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03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
以建设经济强市为目标,促进产 业升级和转型,提高城市经济实 力和综合竞争力。
社会发展目标
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强社 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生 活质量和幸福感。
生态环境目标
以建设美丽扬州为目标,加强生 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实现城市可 持续发展。
城市空间布局
督规划的实施情况。
资金保障措施
加大财政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城市规划实施的财政投入,确保各项规划项目的顺 利实施。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通过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规划的实施,实现投资主体 多元化。
建立专项资金
设立城市规划实施专项资金,确保资金的专款专用和有效监管。
技术保障措施
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
鼓励和支持城市规划领域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提高规划实施的科学 性和技术水平。
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公用设施规划
总结词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VS
详细描述
公用设施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建设完善的商业设施和产业园区,吸 引投资和企业入驻,促进产业集聚和发展 。同时,公用设施的完善将提升城市的吸 引力和竞争力,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有力 支撑。
防灾减灾规划
总结词
降低灾害损失
详细描述
产业园区规划
规划目标
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
规划措施
制定产业引导政策,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 境,鼓励企业创新发展。
具体项目
建设专业化的产业园区,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现代 服务业园区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05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市政设施规划
总结词

扬州经济开发区区域发展规划

扬州经济开发区区域发展规划

扬州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扬州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二00四年十二月扬州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一、概况扬州经济开发区始建于1992年6月,于1993年10月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辖六个行政村,规划控制面积为16.52平方公里,2002年根据市政府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将八里、施桥两镇划入并组建文汇、扬子津两个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域面积为72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5.57万人。

扬州经济开发区位于城市南部,南临长江、北接新区、东靠京杭大运河、西至古运河与邗江工业园,是扬州的南大门。

二、规划的目标与内容1、发展目标。

本区域的规划目标是以吸引外资为主、充分利用民资与内资,发展电子信息、汽车机械、纺织化工等产业,基本形成高技术、高效益、外向型、集约化的产业新格局。

发展目标:近期至2005年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利用民资年均增幅达50%以上,外贸出口年均增幅达30%以上。

2、功能定位。

长江枢纽港口,扬州市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综合配套完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能充分体现扬州市城市现代文明的城市新区。

3、产业导向。

――主导产业。

充分挖掘扬州现有的优势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附加值较高的机械、电子和汽车工业,充分利用长江的水资源发展精细化工和纺织工业,使其成为本区域的主导产业。

――第三产业。

充分利用高旻寺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利用教育资源发展教育产业,利用港口优势及运河延伸的广大腹地发展仓储物流业。

4、规划分区根据现状情况及发展方向分析,规划将开发区划分为北区、中区和南区。

北区的主要功能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安排开发区的行政管理、商业贸易、金融服务、商务接待、生活居住等项目;中区的主要功能为科教旅游及生态环境建设区,起过渡与隔离作用;南区主要功能为发展耗水量大、有污染的二、三类工业及仓储物流业。

三、空间布局。

根据城市总体发展方向以及本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基础设施状况,规划建设六个专业园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其范围由两部分组成即北区和南区,北区为东至吕桥河、西至振兴路、南至南绕城、北至开发路;南区为东至扬子江路、西至振兴路、北至南绕城、南至仪扬河,规划总面积为3.3平方公里,主要发展IT产业及其它高新技术产业。

扬州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2013试行)

扬州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2013试行)

扬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试行)扬州市规划局2013.31 总则1.1 为规范扬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深度,制定本规定。

1.2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指在已经批准的全市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的指导下,对规划区内指定片区的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强度,以及公共配套设施、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城市设计等方面做出控制和引导规定,经过法定程序批准后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划文件。

1.3 扬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均应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控制性详细规划原则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单元(下称编制单元)为单位组织编制,编制单元内根据用地特点、开发时序和制图要求划分子单元,特殊情况下可以子单元为单位组织编制。

1.4 本规定的解释权属扬州市规划局。

2 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构成2.1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包括两部分:其中法定文件包括文本和图表。

“技术文件”包括现状调研报告、规划研究报告和规划图等,作为制定法定文件的基础。

3、文本:3.1 文本格式按照所附录标准格式统一编排和装订。

3.2 法定文件编号规则为单元编号(如为子单元,加子单元编号)+编制年份+版本号,如NO. N-07-X(09-01),其中X为子单元编号,Y为第1次编制,以此类推。

4、图表在有效的地形图上表达土地利用性质、规划布局、地块编号及其它控制内容,并以插图方式表达控规单元所在区域位置以及主要规划控制指标和用地汇总表。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4.1 用地性质按《国标》的用地分类标准,将各地块的土地利用性质用代码表达,并采用统一标准底色(按照“附录三”执行)。

为便于识别,宜注明控规单元主要建筑物、地标和居住区的名称。

4.2 区域位置在图面右上角表达控规单元所在区域位置,图中必须明确表达城市道路网络的衔接关系。

4.3 单元编号编制单元采用全市统一编号。

4.4 地块划分地块划分的基本原则详见“附录一”的规定。

在进行地块划分时,还必须结合控规单元的实际情况确定地块划分的大小。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公示征求意见稿)序言扬州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于1997年编制完成,1999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

近几年来,我市进行了行政区划的调整,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不断扩展,城市建设理念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当前随着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沿江城市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迫切需要对原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调整,以适应城市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为此,2002年7月扬州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由市规划局具体负责组织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为进一步增强城市规划的民主性,市规划局现通过报刊的形式进行总规成果摘要公示,欢迎市民、社会各界提出宝贵意见,并在9月15日前将意见通过信函、电话、规划局网站(我局在网站同步进行公示,网址:)反馈我局,以利进一步完善总规成果。

一、总则规划期限:2001年为规划基准年;近期:至2005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至本世纪中叶。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分三个层次: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发展控制区。

1、市域:指扬州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扬州市区、仪征市、江都市、高邮市和宝应县,面积为6638平方公里;结合沿江开发战略,重点对扬州都市区进行了规划,包括扬州市区以及江都市和仪征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3215平方公里;2、城市规划区:包括扬州市区行政辖区全部地域(广陵区、维扬区、邗江区)及仪征市新集、刘集、朴席三镇行政区域,面积共1134平方公里。

3、中心城发展区:指主城区及周边与之发展密切相关的地区,范围包括广陵区、维扬区、开发区管辖范围和邗江区的邗上街办、蒋王街办、汊河街办及槐泗镇、酒甸镇、甘泉镇、瓜洲镇、沙头镇、霍桥镇、杭集镇、泰安镇、杨庙镇等,面积588平方公里。

城市建设用地规划集中在以润扬大桥北接线、西北绕城公路、廖家沟、宁通公路和大运河围合成的主城区范围内布置,覆盖面积为252平方公里。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我市在“两个率先”进程中,总体奋斗目标是:确保“三个高于”,实现“两个率先”,力争“苏中第一”。

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扬州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06-2020年)》的通知

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扬州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06-2020年)》的通知

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扬州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06-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扬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1.17•【字号】扬府办发[2007]6号•【施行日期】2007.01.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机构与医师正文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扬州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06-2020年)》的通知(扬府办发〔2007〕6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扬州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06-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〇〇七年一月十七日扬州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06-2020年)根据《扬州市区域卫生规划(2001-2010年)》、《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卫生资源分布状况,从满足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出发,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规划是扬州市区域卫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市医疗资源配置和市区医疗机构设置的重要依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规划区域内设置医疗机构应遵守本规划的规定。

第二条规划目的、范围和期限目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维护公平有序的医疗秩序,为全市城乡居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范围:本规划涉及的医疗卫生资源为全市范围内各种所有制的医疗卫生资源,包括区域内各部门、各行业兴办的医疗卫生资源,军队对地方开放的医疗卫生资源,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种医疗卫生资源。

期限:2005年为规划基准年;近期:至2010年;中期:至2015年;远期:至2020年。

第三条规划原则1、协调发展的原则。

以城市发展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正确处理控制与发展的关系,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优先发展和保证基本医疗服务,重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2、资源整合的原则。

以需求为依据,根据城乡发展规划和医疗需求,对现有医疗卫生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合理配置,不再以扩大医院规模的方式扩大服务,积极引导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城市和农村社区。

扬州市总体规划

扬州市总体规划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扬州市规划局2010年9月一、总则1、修编目的为适应扬州市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城市发展动力与机遇,适应快速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构建指引城市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和政策框架,为城市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2、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与建设秀美名城的要求,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充分发挥总体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综合调控职能,引导城市建设,实现扬州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3、修编重点(1)深入分析区域环境,合理确定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深入分析新时期扬州在国家、长三角战略格局中面临的机遇挑战,剖析自身优劣势,合理确定扬州在区域中的职能定位,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战略。

(2)立足宁镇扬和沿江重点发展地区,调整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从宁镇扬、市域和扬州沿江地区等多个层面研究城镇空间布局,确定合理的沿江城镇整体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确定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用地布局,协调扬州主城与周边城镇的功能分工与空间关系。

(3)贯彻交通引导战略,优化城市内外交通环境合理确定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加强扬州与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联系,做好与城市内部交通的衔接;依据城市交通发展态势的变化,优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合理的城市内部交通网络,理顺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匹配关系;重视城市交通重点问题的研究,解决东西交通不畅的矛盾;超前研究轨道交通线网方案,做好交通廊道的用地预控。

(4)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塑造,彰显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色将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色在空间上予以落实。

进一步深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展城市特色保护与塑造的研究,挖掘城市特色内涵,彰显城市个性。

4、规划期限:近期为2010-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远景至本世纪中叶,重点对2030年市域与中心城区空间布局、轨道交通建设等进行了安排,并对远景沿江都市区进行了展望。

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板】

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板】

**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扬州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七年九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促进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及布局优化,改善区域土地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编制《**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第二条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严格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为前提,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为重点,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以生态建设为依托,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围绕“富民强市、建设名城”的发展战略和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响应沿江沿河开发战略,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长三角一体化和泛长三角合作的机遇与挑战,为加快建设更加富裕、文明、秀美的新扬州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第三条规划原则1、保育资源,保护环境按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要求,从保障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出发,科学配置耕地资源,强化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总量控制,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同时按照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结合生态市建设目标,加强土地与水资源协调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合理安排生态用地空间,进一步彰显人文、生态、宜居特质,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2、保障用地,调控增长优化配置新增建设用地。

保障城镇工矿发展用地需求,引导产业合理集聚,保障必要的重点基础设施用地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重点项目用地;加强土地宏观调控,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低碳产业用地需求,促进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3、内涵挖潜,高效集约加大对城镇闲置地、空闲地和批而未供土地的清查与整治力度,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引导和推动城镇土地置换。

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遵循“严控总量、盘活存量、用好增量、集约高效”的原则,以供应引导需求,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调整。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扬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扬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扬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08.25•【字号】苏政复〔2023〕22号•【施行日期】2023.08.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扬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苏政复〔2023〕22号扬州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审批扬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扬府发〔2023〕80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扬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扬州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着力建设国家重要历史文化名城、长三角产业科创高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扬州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99.0000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363.894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668.3128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031倍。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积极融入扬子江城市群,协同打造大运河文化魅力带,推进南京都市圈建设,构建等级合理、协调有序的城镇体系,强化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强城乡融合发展。

以高邮湖为基础,协同构筑江淮湖群生态绿心,强化长江、大运河沿线生态保护修复。

打造北部里下河、南部沿江、西部丘陵特色农业片区,促进农业安全、绿色、高效发展。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市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通知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市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通知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市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扬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1.04•【字号】扬府规[2010]1号•【施行日期】2010.01.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市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通知(扬府规〔2010〕1号)各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现将《扬州市市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印发给你们,希认真遵照执行。

二O一O年一月四日扬州市市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一章总则1.1为规范我市规划管理审批行为,统一执行标准,根据国家和省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是与《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版)》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适用于市区范围内各类规划编制和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不适用于私有住房建设工程。

老城区、风景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特殊要求确定其相关技术指标。

1.3临时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1.4乡村住房建设和城市居民私房翻建规划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章关于建筑容量控制的规定2.1建筑合理层高的界定2.1.1 低层(多层、高层)住宅建筑层高H≤3.6(3.0)米;商业用房、办公用房合理的层高H≤4.5米(大型公共建筑、公共共享空间等除外)。

2.1.2 阁楼的南北檐口高度<2.2米,檐口高度指阁楼室内地面至屋面与建筑主墙相交处的高度。

2.1.3 建筑底层设置的地上车库层高H<2.5米。

建筑层高高于合理层高应按不同比例折算计算虚拟建筑面积,并按核算后的虚拟建筑面积计算容积率。

(容积率计算详见第2.3条)2.2建筑面积的计算建筑面积计算应按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执行,同时要求:2.2.1 阁楼层高在1.2 米≤H<2.2 米之间的按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层高H≥2.2 米的算全部面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市东北分区规划说明书简述一、区域位置东北分区位于扬州市东北部,是扬州市区十二个分区之一,东依京杭大运河,与河东分区隔河相望,西侧与蜀冈——瘦西湖风景区接壤,北距槐泗镇约1公里,南部隔北城河与老城区相连。

南侧距市中心文昌阁仅约700米。

隶属扬州市维扬区梅岭街道办事处和城北乡。

宁启铁路扬州段沿用地北侧通过,铁路货运站场位于本区北侧,是扬州铁路货运枢纽。

二、规划范围东北分区规划范围:东至京杭大运河、古运河沿线,南至古运河及北城河一线,西至扬菱路、友谊路,北至宁启铁路扬州段。

规划总建设用地1572.74公顷。

三、功能定位1、定位分析1)宁启铁路和火车货站的建设已接近尾声,火车货站的启用,将使本区逐步成为扬州市铁公水货运重要的枢纽。

货运中心功能将得到充分体现。

2)东北分区位于老城区北侧,南侧同老城区隔北城河接壤,是老城区强化中心功能的腹地。

3)随着铁路货运功能增强,与之配套仓储及加工工业亦将迎来发展的机遇,同时必将带动商业服务及居住的发展。

2、功能定位东北分区功能定位确定为:规划建设为扬州铁路、公路、水路联运的货运枢纽。

以发展配套加工工业和物流产业的基地,以发展生态可持续居住片区为目标的城市东北分区,同时是城市中心区(老城区)外延发展的主要腹地。

四、指导思想1、围绕《扬州市总体规划》(2002-2020)制定的东北分区规划发展目标。

制定切实可行的东北分区发展方向,推动该区的协调有序发展,增强对各项建设活动的规划协调和引导作用。

2、妥善处理好东北分区同相邻分区——河东分区、江阳分区、蜀冈——瘦西湖风景区、老城区的关系。

着重处理好同老城区的协调发展关系。

3、合理确定功能定位,着力提高该区的综合功能,强调分区各功能区的协调作用。

4、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社会、经济和环境三大效益的和谐统一。

5、妥善处理好近期和远期发展的关系,把握好发展时序。

五、规划目标逐步在东北分区体现现代化城市的形象,规划力争做到用地结构和功能布局科学合理,城市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道路交通便捷,路网结构合理;环境质量达到生态城建设要求;建成可靠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六、总体布局结构东北分区规划在总体构思上分为三大功能分区,即:铁路货站功能区、城北生活居住区、梅岭生活居住区。

1、铁路货站功能区铁路货站功能区规划在东北分区北部,南至北城路,北至宁启铁路一线,东至京杭大运河,西至扬菱路,规划占地7.71平方公里。

(1)主要依托火车货站的货运功能,形成扬州市铁路货运枢纽,并利用京杭大运河二级航道,在其西侧、扬州电厂北侧规划建设铁、公、水联运码头。

建成以火车货站和水运码头为载体的市级物流园区,占地2.92平方公里。

(2)规划拟结合铁路货运站,设立扬州火车客运东站,并在货站南侧设为货运物流和客运服务的商务综合服务区,主要规划建设配套商务办公和商业服务用地,形成北部物流园区中心。

(3)结合扬州电厂的二期扩容和物流园区建设,临北城路北侧设立与物流园区配套的加工工业基地,主要以一类工业为主。

规划占地1.04平方公里。

(4)规划在新民北路与司史可法北路之间,规划为远期预留发展用地,主要作为一类工业和居住生活区的弹性用地,为东北分区远景发展留有余地。

(5)沿扬菱路两侧,依托扬州三布厂等现状企业,完善用地布局,适当规划部分二、三类工业用地,形成一工业小区。

(6)在扬州电厂西侧预留部分工业用地,作为扬州电厂预留发展用地,扬州电厂规划总用地74.1公顷。

2、城北生活居住区城北生活居住区作为维扬区城北乡政府所在地,位于东北分区中部,规划确定为北部物流园区和加工工业基地的综合配套区,是连接北部铁路货站功能区和南部梅岭生活居住区的核心。

其四址范围:南至邗沟河、古运河一线,北至北城路,西至扬菱路,东至运河北路,规划占地4.60平方公里。

(1)规划在以高桥北路、上方寺路、新民路、邗沟路围合地块设置为东北分区中心,以商业服务、金融办公、医疗卫生、文化娱乐、旅游服务为一体的区级中心,占地28.34公顷。

规划将中心区融入到竹西公园和古运河滨河开敞绿地,形成独具特色,生态良好的中心区形态。

(2)规划在中心区两侧形成以黄金小区为主体和以纵一路为中心的两个居住区。

在充分结合史可法北路两侧已建设的居住用地,调整黄金小区用地,完善配套设施。

规划建设黄金居住区。

沿上方寺路和纵一路地区规划一新居住区。

(3)规划突出邗沟河、古运河沿河保护规划,在充分结合现状基础上,设置为滨河开敞绿地,绿化带最小控制宽度50米。

3、梅岭生活居住区邗沟河以南至北城河以北,友谊路以东,古运河以西规划为梅岭生活居住区。

梅岭生活居住区以建成区为主,占地3.13平方公里,规划重点:(1)合理调整用地布局,整合土地资源,加大“退二进三”的进度,推动本地段旧区改造,加快工业用地搬迁,改善本地段综合环境。

(2)加强路网布局调整,适当提高道路网密度,完善交通网络,改善本地段交通混杂、拥挤的状况。

(3)形成漕河路、古运河、玉带河、北城河滨河绿化走廊,突出滨河开敞空间。

(4)增加梅岭东、西路、史可法路两侧商业服务和行政办公用地,形成居住区级中心,增强本地段综合服务功能,成为老城区(城市中心区)商业文化空间的拓展。

(5)精心打造沿北城河滨河景观,调整沿河用地,积极保护文保单位,增加旅游商品市场和旅游服务用地,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旅游商品街,提升扬州旅游综合服务水平,加快扬州旅游业发展。

七、土地利用规划(一)居住用地根据《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中对东北分区的功能定位,居住为该区主要功能之一。

东北分区规划居住总人口10.3万人。

整个东北分区居住用地分为两大生活居住片区:1、邗沟河以南,北城河以北——梅岭居住片区。

该片区紧邻老城区与蜀冈——瘦西湖风景区,居住用地以二类为主,规划用地约135公顷,占总用地8.58%。

(其中不含中小学用地)2、邗沟河以北,北城路以南——城北居住片区。

居住用地以二类用地为主,有少量一类居住用地,规划保留的部分村民拆迁安置点,规划用地约226公顷,占总用地14.37%(其中不含中小学用地)。

居住用地规划以二类居住用地为主,少量设置一类居住用地,总计居住用地394.31公顷,占总用地25.07%。

(二)公共设施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主要分两块布置,分别在新的分区中心及史可法路、梅岭东、西路两侧。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125.36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7.97%。

1、行政办公用地行政办公用地主要沿高桥北路一侧,围绕分区中心布置,以城北乡政府为核心,逐步形成城北乡行政中心,另有部分办公用地布置在史可法路两侧,行政办公用地14.30公顷,占建设用地0.91%。

2、商业金融服务用地规划逐步整合改造现梅岭片区内史可法路、梅岭路沿线用地,增加商业金融用地,在分区中心形成东北分区的主要商业金融服务中心。

在黄金、梅岭两个居住片区内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配套居住区级商业服务设施,黄金居住片区主要沿上方寺路、马太北路两侧布置。

梅岭居住片区主要沿梅岭路、史可法东、西路两侧布置,另在火车货站南侧布置为货站物流中心配套服务设施。

规划商业金融设施用地71.84公顷,占建设用地4.57%。

3、文化娱乐用地文化娱乐用地主要在北门外大街、北城河北岸结合现状用地改造布置,形成富有地方传统特色、与现代时尚相结合的新的文化娱乐地带,另结合分区中心适当布置文化娱乐设施,以满足北部居民文化娱乐活动的要求,并在分区中心配建区级图书馆一座。

规划文化娱乐用地3.47公顷,占总建设用地0.22%。

4、体育用地规划在高桥北路以东,北城路以南布置一分区体育活动中心,规划建设一座3000人左右体育馆和一处标准运动场,占地9.49公顷,占建设用地0.60%。

5、教育科研用地教育科研用地20.33公顷,占总建设用地1.29%。

分区内教育科研用地主要为保留和完善为主,市聋哑学校,扬州市教育学院规划予以保留,并适当预留发展用地。

市职工大学已搬迁新址,在本区内的用地可保留为教育用地或置换为居住或商业办公等用地,市化工学校正在搬迁,规划将其调整为一高级中学用地。

6、医疗卫生用地规划医疗卫生用地3.89公顷,占建设用地0.25%。

分区现状市第二人民医院由于位于古运河边,规划宜加以控制,沿河逐步改造为古运河绿化带;市第四人民医院沿北城河的用地规划为旅游商品街,宜限制其发展,逐步进行用地置换或缩小其规模。

市第二、第四人民医院应控制其发展,规划定位为社区医院。

在新民北路与上方寺路交叉口西北角设置一区级医院,占地约1.60公顷。

(三)工业用地现状主要保留扬州电厂,并预留部分发展用地,规划电厂占地75.13公顷。

规划工业用地主要布置在铁路以南,北城路以北,运河北路以西,扬菱路以东范围内。

在运河北路以西,货站以南布置民营工业园,以建设为铁路货站物流配套的加工型工业企业为主,在扬菱路以东,结合现状工业布置少量二、三类工业,沿新民北路以西,史可法北路以东为规划弹性发展用地,视建设发展需要可作为工业或居住用地。

工业用地以一类工业为主,少量布置二、三类工业,严禁耗水量大的工业项目和产生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的工业项目。

梅岭片区内现状工业及古运河北侧工业企业规划中逐步予以搬迁,特别是污染较为严重企业,如绿杨水泥厂等应尽快予以搬迁,改善环境质量。

规划工业用地225.26公顷,占建设用地14.32%。

(四)仓储用地规划结合铁路货站形成市级铁路货运枢纽,并结合京杭大运河水陆联运码头,形成水、陆、铁路货运物流中心。

逐步成为市级物流配套区。

仓储用地主要布置铁路货站南侧和东侧运河北路两侧,规划仓储用地106.65公顷,占建设用地6.78%。

八、交通系统规划(一)对外交通1、对外交通干路1)扬菱路:向南接老城区,向北经过槐泗镇同西北绕城公路相接,是分区内主要南北向道路之一,规划为一级公路。

2)新民北路:向南与东部分区相联系,亦是分区南北向一条主要的城市主干路。

3)运河北路与北环路相接,南连接东部分区,是两个分区之间联系的快速路。

4)北环路是扬州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环路,为城市快速路。

沿宁启铁路南侧穿过分区。

北环路向东预留京杭大运河通道,同江都联系,北环路在分区内设置四处互通式立交:扬菱路交叉口,新民北路交叉口,运河北路交叉口,纵二路交叉口。

5)漕河路:西与友谊路相连,东与河东分区相连,是东西联系蜀冈——瘦西湖风景区和河东分区的主要的城市主干路。

2、铁路宁启铁路由西至东从分区北侧穿过,属国家Ⅰ级干线,并在分区北侧设置火车货运站,同时兼顾扬州客运东站功能,规划火车货站用地14.31公顷,占建设用地0.91%。

3、港口铁、公、水联运码头,位于京杭大运河西岸,扬州发电厂以北,是扬州市北部唯一一个港口码头作业区。

(二)道路系统规划分区内城市主干路形成“三纵三横”道路系统,三纵为:扬菱路(友谊路)、新民北路,运河北路,三横为:北环路、北城路、漕河路(相关参数见后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