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用制背景下高校退出机制失灵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关于教师退出机制的问题和建议

关于教师退出机制的问题和建议

关于教师退出机制的问题和建议文章标题:建设完善的教师退出机制:问题与建议导语:教师退出机制的健全与完善对于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当前教师退出机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旨在构建一个能够有效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的退出机制。

一、问题回顾1. 高负载压力:教师职业的高负荷特点,长期积累下来成为教师群体退出的主要因素。

2. 不适应职业发展:当前教师退出机制过于简单,缺乏对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引导和激励,导致教师在职业发展路径上遇到瓶颈。

3. 收入待遇不公:教师群体的收入待遇在一定程度上不尽公平,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不能充分反映教师付出与价值的对等关系。

二、提高教师退出机制的建议1. 创造合理离职环境:为教师提供更加和谐宽松的工作氛围,减轻其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满意度,从而减少教师的不良情绪和辞职率。

2. 职业发展引导与激励:建立完善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培训体系,为教师提供晋升、职称评定等机会,鼓励其在职业扩展的同时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情。

3. 公正薪酬制度:建立公平公正的薪酬制度,将教师薪酬与其教育教学质量、教学评价等因素挂钩,提高薪酬待遇的激励机制。

4. 改善福利保障:提供更加完善的福利保障体系,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保障等方面的福利待遇,减轻教师在生活上的负担。

5. 设立教师转岗辅导机构:为教师提供专业的转岗辅导,帮助他们寻找符合自身兴趣和能力的岗位,减少因职业不匹配导致的离职。

三、对教师退出机制的看法与理解教师退出机制的改善不仅仅是一项制度建设的任务,更与整个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

在我看来,教师退出机制涉及到教师职业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社会文明进步等多个方面。

构建完善的教师退出机制必须重视教师的个体需求,充分尊重其职业选择和发展空间,同时也要考虑到教育事业的长远利益。

只有从综合性、系统性的角度出发,才能真正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教师退出机制。

总结:教师退出机制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目标在于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提升整体教育事业水平。

试论高校聘用关系运行现状及困境

试论高校聘用关系运行现状及困境

试论高校聘用关系运行现状及困境【摘要】高校聘用关系是指高校与教师之间的雇佣合同关系。

目前,高校聘用关系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合同灵活性不足、工资待遇不公等。

这些困境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包括政策制度、市场竞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合同管理、提高教师待遇等途径。

高校聘用关系的现状并不乐观,但通过改革和完善,可以朝着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为高校教师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展望未来,希望能够建立起更加公平、透明的高校聘用关系,实现教师与学校双赢的局面。

【关键词】高校聘用关系、现状、困境、影响因素、解决方案、总结、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聘用关系是指高等学府与教聘人员之间的雇佣关系,是高等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加,高校聘用关系的运行状况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背景介绍中,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到,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更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增加,高校聘用关系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当前,高校聘用关系存在着各种问题,比如:教聘人员的待遇不尽如人意,聘用机制不够完善,学校管理不够规范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教聘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也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声誉。

本文旨在对高校聘用关系的运行现状和困境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以期为高校聘用关系的改善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意义高校聘用关系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和教职工的生活状况。

当前,高校聘用关系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境,如聘用不规范、聘用程序复杂、聘用待遇不公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高校内部的良性运行,还直接影响了教师和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教育教学质量。

深入探讨高校聘用关系的现状和困境,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只有正确认识问题,明确发展方向,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聘用关系的健康发展,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

高校教师“退出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高校教师“退出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袁 永和
( 东技 术 师 范 学 院 , 东 广 州 5 0 6 ) 广 广 12 2 摘 要 : 高校 教 师“ 出难 ” 退 的主 要 原 因 有 : 念 意识 原 因— — 身份 终 身 制 观 念 , 核 原 因— — 认 为考 核 欠科 学 . 认 观 考 不
同考 核 结 果 ; 配套 制 度 原 因— — 保 障 制度 不配 套 ; 理 体 制 原 因— — 高 校 炒老 师缺 乏 普适 性 依 据 ; 就 业 原 因— — 难 以找 管 再 到 合 适 的 工 作 等 ; 中指 出 了解 决 高 校 教 师 退 出难 的对 策 , 文 即深 入 动 员: 念 引 导 , 立 科 学 的 考 评 制度 、 格考 核 . 立 观 建 严 建
为不称职层次 , 学校将其列为不续聘人员 , 并劝他调离所 在高校。他对此不服 , 并声称 自己患有精神病 , 不能炒他。
学 校 要 求 他 去 医 院鉴 定 , 真 有 精 神 病 , 办 残 疾 证 , 如 就 按 残 疾 人 处 理 , 他 又 不 去 医 院 鉴 定 , 常 在 二 级 学 院或 人 但 经 事 处 大 吵 大 闹 , 称 要 跳 楼 自杀 、 告 学 校 , 至 对 有 关 声 控 甚 人 员 进行 威 胁 , 关 人 员 对此 很 是 头 痛 。 有
校最后 只能下文强行其离校 , A教师仍然不 服。 但
案例 之 二 : 高 校二 级 学 院 教 师 B 讲 师 , 讲 师 的 岗 某 , 在

从 几 个案 例 透 视 高校教 师 “ 出难 ” 退 的现 象
位上多年 , 教学效果 差 , 科研 成果没有 , 也对教 学科研没
有 兴 趣 , 快 到 达 “ 升 即 走 ” 年 限 , 任 期 考 核 中被 定 很 非 的 在

教师退出机制对策建议

教师退出机制对策建议

教师退出机制对策建议教师退出机制是每个学校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队伍的流动性越来越大,教师离职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教师退出机制对于学校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一、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学校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师考核制度,通过对教师的教学成果、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思想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对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奖励,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表现不佳的教师进行纠正或者辞退,避免不合格的教师一再留任。

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不仅可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还能避免一些不合格的教师长期滞留在学校,对学校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二、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通过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素养,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增强教师的职业竞争力。

同时,学校还应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内部岗位晋升机会和参加外部培训的机会,让教师感受到学校对他们职业发展的关注和支持,促进教师的职业满意度。

三、建立完善的福利制度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福利制度,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待遇和福利保障。

包括教师的基本工资、津贴、社保保障、假期休假等方面的福利待遇。

通过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福利,让教师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重视和关爱,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四、开展有效的沟通交流学校应该与教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教师的心声和需求,并做出积极的反应和解决。

通过开展教师座谈会、职工代表大会、工会活动等形式,让教师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让教师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注和支持,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认同度。

总之,建立一套有效的教师退出机制对于学校的长期发展和稳定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从多个角度入手,通过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建立完善的福利制度、开展有效的沟通交流等方式,增强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和归属感,避免教师流失对学校的不良影响。

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发展解读:问题、障碍与取向

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发展解读:问题、障碍与取向

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发展解读:问题、障碍与取向摘要: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是高校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改革和发展的取向直接关乎高校的前途和命运。

因此,在构建高校教师聘任制的过程中,必须统筹全局,运筹帷幄,在充分了解聘任制现状的基础上,明晰制约发展的因素,以学术和效率为双重目标,从理念、制度等多个视角,多个维度开拓出一条崭新的发展途径,使其有效促进高校持续、和谐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师聘任制;传统理念;高校自主性;发展取向一、高校聘任制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一)高校聘任制实施的基本现状1.聘任制依据的原则——与现实的契合在高校推行聘任制的过程中,结合我国实际基本上形成了3条主要的原则:一是契约化管理的原则,自愿,协商一致,这是实现高校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前提。

一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合同订立原则,聘用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引入公平的竞争机制,竞争过程的公平性是高校人事制度得以顺利推行的重要前提。

一是事业单位行政原则,这是与我国党管干部的原则和现有体制一致性的取舍。

2.聘任形式——合同制高校在推行聘任制的过程中,采取了符合市场化进程和时代精神的合同形式,通过合同约定聘任的行使、期限和薪酬,协商权利和义务。

实行合同制一般渗透这样的目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人事制度,实现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的聘用关系的转变;提高高校的运行效率,激励员工,提高工作积极性;形成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的竞争机制等。

3.管理方式——分级设置,分类管理分级设置,分类管理主要是指把教学和科研岗位分为若干类别,每个类别又分设为若干层级,而层级间晋升又遵循一定原则的管理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制度和规则的构建,加强管理的规范性,分类、级别的设立以及晋升标准的设立要符合实际,遵循科学原则,这是高校教师聘任制稳固、有序发展的基础。

4.薪酬形式——多种形式并存薪酬方式的灵活性是聘任制的一大特色,打破了传统的“平均思想”,拉开了教师间的差距,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5页word

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5页word

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一、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现状在聘用体制环境下,中小学教师的聘用和退出应该是常态工作,教师的退出机制开始形成。

但是由于教师聘任制并未得到真正有效的实施,目前并未形成完善的教师退出机制,教育法律法规对教师退出方式、实施条件和法律后果只有一些零散的规定。

教师退出的方式主要有退职、解聘、辞职和转岗。

1.教师退职退职也叫内退,是退休的辅助形式,教师因年老或疾病丧失工作能力,不能继续供职,但尚未达到退休的年龄工作年限,按规定退出现岗,给予一定的生活费。

根据1978年5月2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原则批准《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人退休、退职适用此办法。

教师退职的条件是: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工人,应该退职。

教师申请退职,必须以自愿提出为前提,必须经过任免机关的批准。

教师个人提出申请未经批准的,不能擅自离开工作岗位。

根据《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第五条:退职后,按月发给相当于本人标准工资百分之四十的生活费,低于二十元的,按二十元发给。

第八条:退休、退职工人本人,可以继续享受公费医疗待遇。

第九条:工人的退休费、退职生活费:企业单位,由企业行政支付;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由退休、退职工人居住地方的县级民政部门另列预算支付。

2.教师解聘教师解聘是指学校依照法律、法规规定,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在法定的管理权限内作出的,解除其与教师的任用关系的行政行为,是一种单方面的法律行为。

1993年颁布实施的《教师法》第37条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各地制定的《教师法》实施办法,对解聘教师的情形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除了《教师法》规定的三种情况外,还包括以下情形:在国家教育考试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向学生或者家长索取财物,经教育不改的;旷工或者无正当理由逾假不归,连续超过10(15)天或者一学年内累计超过20(30)天的;年度考核中,连续2年被确定为不合格的;其他严重不称职的。

我国高校教师退出机制研究

我国高校教师退出机制研究
我国高校教师退出机制主要包括自然退出、强制退出和压力退出三种方式。自然退出是指教师因年龄、健康等原因主动或被动离开工作岗位。强制退出则是由于教师违反职业道德、失去教师资格或考核不合格等原因而被学校解除聘任。压力退出则是教师在学校考核评价体系下,由于工作压力过大而选择主动离职。然而,现行的高校教师退出机制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规外,退出后的安置措施也不完善,给教师的生活和职业发展带来困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并建立合理的退出标准与程序,使退出过程更加规范化和透明化。同时,我们还应加强退出教师的安置工作,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其他职业领域。通过这些改进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高校教师队伍,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

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实践困惑与改革措施

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实践困惑与改革措施

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实践困惑与改革措施肖树翠(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西安 710000)摘要:师资水平决定了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

建立和完善教师聘任制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

由于我国高校聘任制建设起步晚、时间短,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对比提出完善聘任制的对策;一是在岗位设置方面,切实做到“因事设岗”;二是实行健全有效的考核制度;三是构建健全有效的退出机制。

关键词:高校;教师聘任制;实践困惑;改革措施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316-02 教师聘任制改革是我国高校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就开始对高校教师聘任制度进行改革。

但时至今日,改革仍在艰难推进过程中,仍然有一些难题需要解决。

本文简要地概括了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实践困惑,并试图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实践困惑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有着独特的社会背景。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教育体系也因袭了计划经济的体制。

整个教育系统活力不足,人事制度很难从根本上摆脱原有框架。

高校内部相关条件尚不成熟,而且没有聘任制实施的理论、心理等各方面的准备。

这决定了改革要面临很大困难。

首先,在岗位设置方面,还存在着“因人设岗”的现象。

岗位设置是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基础,教师进入高校的前提是学校有合适的岗位。

岗位应当是根据需求来设置的,但是我国高校还不乏因人设岗的现象。

这既是历史遗留问题,也是现实问题。

高校教师的岗位设置按照博士点、硕士点的数量来设置,对于没有博士点、硕士点,水平一般的学科和院校,岗位设置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而这类院校中优秀的教师没有晋升的空间,在聘任上无法得到良好的保障,会不利于学科院校和自身的发展。

没有足够的教授就不能申报,拿不到点又不能增加教授的岗位数,长此以往就造成了恶性循环。

岗位设置缺乏有效的科学依据,出现岗位结构比例不恰当、岗位职责模糊、岗位不切合学科实际发展需求等问题。

高校师资队伍退出机制难以构建的原因探析_陈磊

高校师资队伍退出机制难以构建的原因探析_陈磊

Business!·103·高校师资队伍退出机制难以构建的原因探析陈磊1张开震1邝敏2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在“双一流”的建设中,如何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便成了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各高校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纷纷提出“人才强校”战略,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大投入抢抓人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师资队伍的不断壮大,教学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在建设中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优胜劣汰难实现等问题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尤其是不合格教师的退出已经达成共识,只有真正实现教师队伍的科学合理的流动,教师队伍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但是如何形成“优者上,庸者让,劣者退”的高校教师管理机制成为难题,制约着师资队伍的建设。

本文希望通过对高校教师退出机制难以构建的学校原因进行分析,以期为优化高校师资队伍结构,完善教师退出机制,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首先,高校教师准入标准落后。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校师资队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现行的高校教师的准入标准仍然按照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对高校教师的准入进行规范,要求“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应当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应当具备《教师法》规定的相应学历”。

对申请者的教育教学能力做出了要求:“1.具备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2.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标准。

3.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

关于教师退出机制的问题和建议

关于教师退出机制的问题和建议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则是教育事业中至关重要的力量。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退出机制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这一机制的建立既关乎教师队伍的优化与提升,又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持续保障,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教师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一)缺乏明确的标准和规范目前,在一些地区和学校,教师退出机制的实施缺乏明确具体的标准和规范。

对于哪些情况应该退出、退出的程序如何等问题没有清晰的界定,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有的学校仅凭领导的主观判断来决定教师的去留,缺乏客观的依据和科学的评估,这容易引发不公平现象,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认同感。

(二)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教师退出机制的重要支撑,但现实中往往存在考核评价体系不全面、不科学的问题。

考核内容过于侧重教学工作量的完成情况,而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师德师风等方面的考核相对薄弱。

且考核过程不够透明公开,缺乏教师的广泛参与和监督,难以真正反映教师的真实水平和工作绩效,从而影响了退出机制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三)安置渠道不畅当教师面临退出时,如何为他们提供合理的安置渠道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些学校在教师退出后,缺乏有效的安置措施,或者安置渠道狭窄,导致部分教师面临就业困难的局面。

有的教师可能因为芳龄、专业等原因难以在其他教育岗位上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不仅对教师个人的发展造成了阻碍,也浪费了教育资源。

(四)社会认知存在偏差社会对教师退出机制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

一些人认为教师是铁饭碗,一旦进入教师队伍就高枕无忧,不能接受教师也会有退出的情况。

这种观念使得教师退出机制在推行过程中面临较大的阻力,教师自身也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不利于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和提升。

二、完善教师退出机制的建议(一)明确标准与规范要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师退出机制,首先必须明确具体的标准和规范。

明确规定教师哪些行为属于不能胜任工作的范畴,如严重违反师德师风、教学质量长期低下、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等。

论我国高校教师退出机制

论我国高校教师退出机制

论我国高校教师退出机制我国高校教师退出机制的现状、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教师队伍的规模不断扩大,教师退出机制也日益受到。

本文将围绕我国高校教师退出机制展开讨论,分析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退出机制主要包括解聘、主动离职、退休等方式。

其中,解聘主要针对的是在聘期内未能达到合同要求或违反相关规定的教师;主动离职则是教师主动离开学校,一般流向企业或科研机构;退休则是教师达到一定年龄后自然退出。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教师退出的比例相对较低,且存在人才流失和职业发展受阻等问题。

导致高校教师退出机制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退出机制的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导致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

思想观念落后。

一些高校对教师的管理仍沿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对教师的职业发展缺乏和指导,致使教师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感到迷茫。

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高校教师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技能,一些优秀的教师往往会被其他高校或企业挖走,导致人才流失严重。

职业发展受阻。

由于晋升和培训机会有限,一些教师的职业发展受到阻碍,无法充分发挥自身潜力。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提出以下解决方案:加强教师培训。

通过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帮助教师提升专业技能和素质,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职业发展动力。

建立激励机制。

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与待遇、晋升等方面挂钩,激励教师积极进取,提高工作积极性。

优化人才管理。

高校应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提高优秀教师的待遇,降低人才流失率。

创新职业发展路径。

为教师提供多元化的职业发展路径,例如横向流动、挂职锻炼等,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完善退出程序。

制定合理的退出程序和规范,明确退出的条件和程序,避免不必要的人才流失。

加强沟通和宣传。

通过多种渠道加强教师退出机制的宣传和解释工作,让教师了解政策内容和相关规定,增加教师的认同感和配合度。

浅析我国高校教师聘用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高校教师聘用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深入推进新一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已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建立适应现代大学制度的高校人事管理体系是深化新一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总目标,实施高校教师聘用制度以及完善教师考核机制是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也关系到我国二十一世纪人才战略的发展规划。

岗位聘用制有效激发了高校教师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高校教师聘用制度改革的发展高校教师的聘用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聘用、考核、聘后管理在内的一个完整体系,各个环节缺一不可。

2000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行聘用制,提出“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的原则。

我国高校教师聘用制改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期间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对于聘用制,国家出台了相应法规,提出教师聘用制的概念,是我国教育史上“教授治校”和“学术自由”的早期实践;50~60年代,是高校教师聘用制的调整阶段,实行教师职务任命制与等级工资制,其中1960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及其确定与提升办法的暂行规定》是我国大学教师职务评审制度建立的标志;1966~1986年,实行专业技术岗位责任制,逐步完善了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提升、评审及考核制度;1986年至今,我国高校教师聘用制度不断深化改革,逐渐明确的、成熟的聘用制在高校全面推行。

二、我国高校教师聘用制度的现状及问题高校教师聘用制是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通过岗位公开、条件公开、职责公开、程序公开的办法实施,确保教师职务评审和聘用的公正和公平。

虽然聘用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聘用制实施期间,国内高校教师的业务、创新意识方面较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聘用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定岗定编政策未完全配套,岗位划分难,分类管理未完全实现,缺乏有效的条件引导,聘后管理机制不到位,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

我国高校聘用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高校聘用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的人 为随意性 , 资源配置不合 理 , 与聘用 直接 相关的年度 考核 滞后, 考核不公 平、 公正 、 合 理及 利益化等 问题 , 提 出应 从妥 善地 制定方案 、 认 真对待年度 考核 、 合 理 安排未聘者、 正视 申诉等方面采取对策 。
合该 岗者不聘 用, 留岗作 自己聘用或 向外
范围性 。 具体表 现为: 不要求用人部 门制 定 聘用 细 则 ; 聘 用只 由一两 个 领导 或再
加 上 科室 长 、主任 决 定 , 教 职 工无 权 参
与, 有的科室长 、 主任 因已竞聘 到新 岗,
室 主任—人先 考核 后 由用 人部 门领导 考
核 或 由考 评 委考 评 确定 , 缺 少结 合平 时 听课、 校 外 实 践或 指 导 实践 等 、 向学 生 ( 评 教 除外 ) 或 工 作 对 象 了解 、 授 课 效 果 或学 生成 绩 、 所 管班 级 或学生 遵纪 守

过 分 强 调 细 节 条 件 与 经 验 的 重 要
2 . 考核 项 目地位或 比分颠 倒及 不科
性、 聘 原岗位 关 系人 , 擅 自提高条 件 , 与
聘 用直 接相 关 的考 核 因素不 合 理 , 与领 导关 系好或不好 , 聘用利 益关 系人员 、 留
学、 合理 。例如 ,“ 德、 能、 勤、 绩” 关 系
规 定聘 用及领导对 教职 工的错 误决 定不 但 不纠正 , 还认 同与支持 , 从而 形成聘用
的公权私 有化 、 人为 随意性 、 利益性 、 超
定 程 序。而如对 落 聘 的不 问原 由一 律 事
后 评为基 本 合格 或 不合 格 , 因为按 规 定 只有 评为 不或 基 本合 格 的才 不聘 用 , 但 实际上落 聘者考核很 多是合格 的。 ( 四) 考核不公平、 公正、 合理及利 匕

大学教师聘任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大学教师聘任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教 师 学 术 能 力 的 提 升 ;另 一 方 面 , 很 多 教 师 为 了 多 发 表 论
文 , 倾 向于选择 实践 性 、 会 运用性 高 的课 题 , 对基 础性 学术
敏 c 7 ‘
研究则较为谨慎 。因为前者 的难度相 比较后者会更小些 , 且
公平 、 公正 、 公开的原则。最后 , 从社会制度来看 , 户籍制度 、
1我 国大 学教 师 聘任 制 改革 面 临的 问题
我 国大学教师 聘任制在 实施 中取得 了一些成绩 ,但 是 由于教师聘任 本身的复杂性 、大学人事 制度原有框架 限制 等 因素的影响 , 还存 在不少问题。 11重评审 、 . 轻聘任
12教师 岗位设 置不合理、 . 岗位与聘任脱节
教师 岗位设置是 大学教师聘 任制 的重要 环节 。明确 了
教师的具体岗位 , 才能按 岗聘人 。我 国高校教 师的管理 大都 采用编制控制 的方法 ,教师编制 的下达与 高校发展 中的具
师急功近利 , 对潜 心研究学术 的态度是很 大的挑战 , 不利于
价关 注度不够。评价 内容的局限 , 一方 面对专注教学 的教师 来说很不 公平 , 伤他们 的工作积极 性 ; 一方面 , 致很 挫 另 导 多教师在工作选择上会 重科研 、 轻教学 , 使高校 教学工作受 到很 大的冲击 , 不利 于大学 的人才培养和长远发展 。
实行教师聘任 制就是 为了打破一直 以来的职务终 身制 和论资排辈 , 真正 实现 岗位 聘任。但我国高校实行的教师聘
评 价标准的认可度 是评价结果 有效性 的重要 依据 。评
价 的 标 准 若 不 能 得 到 教 师 的 认 可 ,那 么 评 价 的结 果 也 就 没
有多大的实际效用 。当前高校对教 师的评价 多采用量化评

教师退出机制对策建议

教师退出机制对策建议

教师退出机制对策建议
教师退出机制是指教师在特定条件下离开教育系统的一种制度
安排。

由于各种原因,教师的退出问题一直是教育管理的难点之一。

为此,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1. 完善师德考核制度。

对于违反师德规范的教师,应加强监管和管理,对于情节严重者,应给予相应的惩罚措施,包括辞退等。

2. 加强教师培训和评估。

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加强教师的评估工作,对于表现不佳的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3. 搭建良好的工作环境。

为教师提供适宜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让教师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下开展工作,同时提高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 加强家校沟通。

通过家校沟通,了解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需求和问题,及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矛盾和困难,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5. 建立教师奖励制度。

对于表现优异的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奖励,鼓励教师积极工作,提高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师退出问题,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和教育教学质量。

- 1 -。

高校 教师退出机制

高校 教师退出机制

高校教师退出机制
随着高校教师队伍规模的扩大和年龄结构的不断老化,高校教师退出机制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职工退出机制,使得教职工能够在合适的时间退出教育行业,同时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首先,教职工的退休制度需要得到完善与提高。

高校教师应当享有权益平等、退休金适宜、政策透明等权益,避免出现不公平的现象。

其次,高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流动性,为退休教师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和转岗机会,避免教育经验的浪费。

同时,高校还应该建立健全的补贴和救助机制,尤其是对那些退休后生活困难的教师进行特别关照。

最后,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师绩效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动力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专业能力,从而提高高校的整体教育质量。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退出机制是高校教育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只有建立科学、合理、公正的教师退出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 1 -。

教师退出机制应对措施

教师退出机制应对措施

教师退出机制应对措施
教师退出机制是指教师离开学校或教育行业的整个过程及相关管理制度。

以下是针对教师退出机制应对措施:
1. 建立健全离职制度: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师离职制度,包括离职程序、工资福利处理、社会保险代缴等相关规定,让教师在离开时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2. 支持教师职业发展:学校可以提供免费的职业培训和学习机会,以帮助教师提升职业技能和水平,增强自信心和职业发展意愿。

3. 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学校应该充分开展教师教育工作,提高教师师德师风,确保教师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职业责任和使命,增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认同感。

4. 建立友好的离职渠道:学校领导应该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与教师友好沟通,及时解决教师的问题和困难,增强教师的离职信心和信任。

5. 严格按照法规进行处理:学校应该跟进劳动法和相关法规,对教师的离职程序、治理手续和资料管理进行规范,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和教育业务的有序进行。

聘任制下高校教师的退出现状与对策研究

聘任制下高校教师的退出现状与对策研究
第 2 1卷 第 2期
2 1 0 1年 6 月
江 西 青 年 职 业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OF JANGXI I YOUT VOC I AL C H AT ON OUL GE E
V0 . . . 1 21 No 2
jr2 1 u1 0 . 1
聘任制下高校教师的退出现状与对策研究

度。 破除 职务 终 身制 和 才单 位 所有 制 , 照 “ 按 按 需 设 岗 、 开招 聘 、 等竞 争 、 优 聘用 、 格 考 公 平 择 严
核 、 同管理 ” 合 的原 则 , 高等 学校 工作人 员 中全 在 面推 行聘用 ( 聘任 ) 制度 。 在高 校教 师聘 用 制 实施 过程 中 , 师 的退 出 教
校校 长与受 聘教 师签订 聘任合 同 。 0 0 年,中组 20 部 、 事部、 人 教育 部联 合 下发 《 于深 化高 等 学校 关
人 事制 度改 革 的实施 意见 》 ,全面推 行聘 用制 , 建 立 符合 高 等学 校 办学 规律 、 满生 机 与活 力 的用 充 人 制 度 , 一 步强 化 竞 争 机 制 , 革 固定 用人 制 进 改
为 了破 除 高校 教 师终 身 制 ,打 破 教 职 工 的 “ 铁饭 碗 ” 推 进 高 校 人 事制 度 改 革 , , 国家 先 后 颁 布 了一 系 列法 律 法规 文件 . 高校全 面推行 教 师 在 聘 任制 度 。实 行聘 任 制 。 主要 目的在 于让 高 校 其 教师“ 能进 能 出 ” “ 上能 下 ”形 成 能者 上 、 者 、能 , 庸 让 、 者 出 的公 平 竞争 局 面 。而在高 校 教 师聘 用 劣 管理体 系 中 , 教师 的合 理退 出机制 又将 发 挥重 要 作 用 。那 么 , 聘任 制 在高校 推行 1 O多 年来 , 师 教 退 出情 况 如何 呢 。 校是 否有 一套 完善 的教 师退 高 出机 制 呢? 为此 , 笔者 走访 了江西 省 内 的多所 高 校 , 门 就聘 任 制 下 高 校 教 师 的退 出现状 、 专 主要 原 因及 对策 做 了如下探讨 : 高校 教师 聘任 制 的 由来 及 “ 出” 字的 退 二

高校合同制员工下岗

高校合同制员工下岗

一、原因1. 高校扩招导致编制紧张近年来,我国高校持续扩招,导致编制紧张,高校为了满足教学、科研等需求,不得不大量聘用合同制员工。

然而,随着高校编制的饱和,合同制员工下岗现象逐渐显现。

2. 合同制员工流动性大合同制员工与高校之间没有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流动性较大。

部分合同制员工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机会,选择离职,这也使得高校合同制员工下岗问题加剧。

3. 高校内部结构调整随着高校内部结构调整,部分岗位需求减少,导致合同制员工下岗。

此外,高校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可能会对部分合同制员工进行优化调整。

4. 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高校合同制员工权益保护尚不完善,导致部分合同制员工在面临下岗时,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二、影响1. 影响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合同制员工在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岗后,高校可能会面临教学、科研任务无法按时完成的情况,影响高校整体发展。

2. 影响高校稳定合同制员工下岗可能导致高校内部不稳定,甚至引发集体维权事件。

这不仅会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科研秩序,还会损害高校的社会形象。

3. 影响合同制员工家庭生活合同制员工下岗后,家庭经济收入受到影响,可能导致家庭生活陷入困境。

此外,下岗员工在再就业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年龄、技能等方面的限制。

三、应对措施1. 完善法律法规国家应加强对高校合同制员工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确保合同制员工在面临下岗时,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2. 优化高校内部结构高校应合理调整内部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合同制员工下岗现象。

同时,加强对合同制员工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高校发展需求。

3.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高校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下岗合同制员工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和再就业服务,减轻其家庭负担。

4. 提高合同制员工待遇高校应提高合同制员工的待遇,包括工资、福利等方面,使其在高校工作有稳定感和归属感。

总之,高校合同制员工下岗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退出机制失灵一直是高校教师聘用制改革面对的主要瓶颈。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其症结归于外部体制机制的不完善。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社会化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外部症结已然解开并转为聘用制改革的有力支撑,但出口不畅至今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究其原因,高校内部观念和治理体系建设没有跟上外部环境变化是退出机制运行不畅的新症结所在。

转变观念,完善校内制度体系建设,加大执行力度是高校打通人员流动退出渠道,激活教师队伍活力的必然途径,S大学在此方面的实践探索及成效值得借鉴。

关键词高校;聘用制;退出机制;对策2002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人员聘用制度主要包括公开招聘、签订聘用合同、定期考核、解聘辞聘等制度。

经过近20年的改革推进,聘用制度中其他主要环节均已打通,唯独解聘辞聘的退出环节不畅,成为聘用制实施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一、当前高校退出机制实施难的原因分析(一)外部体制机制改革已逐步到位,不再成为高校退出机制实施难的主要障碍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高校聘用制实施不彻底、出口不畅的主要原因在于体制机制障碍。

一是退出机制合法性问题,二是人员退出后的社会承接保障问题。

在缺乏外部支撑且对未来不可预测的背景下,高校进行内部自我变革的阻力大且动力不足,这是学界和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实践界较为普遍的共识。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步伐日益加快,特别是2014年以来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力图突破长期制约聘用制改革的体制机制瓶颈问题。

2014年7月1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对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程序、合同订立、考核、续聘、解除与终止聘用等条款都做了明确规定,这是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第一部专门法规,是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于法有据的标志,解决了高校实施退出机制的合法性问题。

紧接着,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从2014年10月1日起改革现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起独立于机关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

包括高校在内的“体制内”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将和“体制外”企业职工一样缴纳养老金,持续多年的养老金“双轨制”逐步实现并轨,更是事业单位从“单位养老”向“社会养老”迈出的关键性一步,解决了高校人员流转退出的社会承接保障问题。

这两项重大举措使得高校教师聘用制深入实施所需要的外部条件和机遇基本成熟。

接下来的关键在于,高校自身是否已经做好准备将聘用制改革进行到底。

(二)高校尚未调试好应对变革的状态和模式,成为退出机制推行不畅的内在原因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从完全计划性转向类市场化治理模式,但总体仍处于“大政府、小市场”的运行状态,政府计划管理机制仍然发挥主导性作用,而市场竞争机制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处于政府主导下的高校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反应并不敏感,改革也更多处于被动,缺乏主动迎上的意识和动力。

1. 观念意识转变不到位。

聘用制改革置身于事业单位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等一系列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其实施路径是自上而下、由外及内的。

在这场变革中,高校希望从政府手中争取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但对于由此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没有清晰的认识,对打破原有惯性管理理念也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加之聘用制改革长期受制于外部深层次体制机制性因素的制约,其实施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涉及利益群体的广泛性,使得长期处于政府主导下的高校有些无所适从,在对未来不可预知又缺少把控能力的情况下,缺乏内生的主动变革动力以及基于自身实际进行改革的系统思考和顶层设计,对实施路径及成效也没有清晰的认识,更多是持谨慎观望或被动变革的态度,等待国家制度或保障措施更加完善,希望有好的先行先试案例可以借鉴。

尤其涉及流转退出机制的攻坚环节,更是面临破旧立新的意识和担当的双重考验。

2. 规章制度体系不完善,运行机制不健全。

制度和运行机制是相辅相成的,聘任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校内配套制度和强有力的运行机制作支撑,其中考核是聘任制实施的核心环节,也是退出机制的强关联项。

因考核具有多因性、多维性、动态性等特点,考核制度的制定需综合考虑多种要素及各要素的权重系数。

高校学科众多且各学科之间差异显著,岗位类别多且各类别岗位职责差别明显,大类可分为专业技术岗、管理岗和工勤技能岗位,仅专业技术岗又可以分为教师岗、科研岗、实验技术岗、工程技术岗、图书资料岗、编辑出版岗等等,每一类岗位又涉及各个不同学科的横向差异和纵向级别的对比,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是高校制度建设的难点也是重点,制度设计不合理,运行过程环节极易引发矛盾争议甚至法律纠纷,反过来运行机制不畅,制度的效力也无法发挥。

除考核之外,人员聘用管理、绩效分配、岗位聘任、奖励等制度和运行机构都要同时配套跟进。

目前许多高校在建章立制和规范运行机制方面尚存在诸多空白点,有的核心制度长期缺位,无规可依;有的制度内容空泛且早已过时,没有及时跟进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更新变化;有的制度与制度之间相互分割独立,甚至相互掣肘;有的缺乏规范的运行机制,制度被束之高阁,有规不依。

构建起规范完善的制度运行体系是畅通退出机制的前提和保障。

聘用制改革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场改革中,高校必须学会从政府主导向自主管理转变,从封闭的人事管理到开放的人力资源社会化配置转变,打破固化的身份观念,与社会进行动态资源交换,才能增强生存竞争力。

二、高校实施教师退出机制的对策分析聘用制的实施从公开招聘—签订合同—履约考核—奖惩退出,各环节环环相扣,只有关口前移,扎实做好前期基础工作,才能确保后期流动退出水到渠成。

(一)转变观念,深刻理解聘用制对高校发展的意义,激发变革的内生动力从系统论角度出发,高校作为社会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高校需要认清三个主要问题。

其一,聘用制改革是大势所趋,高校要不要聘用制改革早已是假问题,要什么样的聘用制改革才是真问题。

政府推行聘用制就是要开放高校大门,引入竞争机制,激发高校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其二,聘用制改革将赋予高校人事聘用、岗位聘任、绩效分配、考核奖惩、淘汰退出等更多的自主权,是高校迎接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契机,与其被动,不如主动出击,利用改革机遇来深化内部治理,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

其三,聘用制改革是对原有体制的全方位系统性的变革,前瞻性顶层设计、系统化布局和稳步有序实施,将是决定这场改革成败的关键。

(二)制度先行,确保退出机制“有法可依”聘用制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退出机制更关乎教职员工切身利益,公开招聘、合同管理、分类评价、绩效考核、奖励处分、晋升退出等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理有据。

每一项制度既要遵循上位政策法规,又要结合高校自身实际体现灵活性;制度与制度之间的衔接和支撑也需要细致打磨,确保政策性和可操作性兼具;制度条款的规定既要全面又要规范明确,避免过粗或模棱两可而给后续操作带来潜在矛盾隐患;制度既要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法规变化及时调整更新,又要考虑未来3~5年的适用性,确保政策的相对稳定性,给广大教职员工明确的发展指向。

此外,不可忽略的是,正因聘用制度实施涉及面广,且直接涉及教职员工切身利益,需充分考虑制度出台可能带来的诸如人才流失、群体性事件等不稳定因素,制度的制定要综合考虑本校的历史传统和教职工的接受程度,出台之前的反复酝酿、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必不可少。

以考核为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制定是一项复杂工程,是高校围绕自身战略目标、发展定位,将核心任务分解量化为各级各类岗位具体工作任务和考核指标,具有很强的导向引领性。

考核评价标准既要体现竞争性和履约性等不同考核类型的差异,又要兼顾不同学科门类、岗位类别以及不同等级的差异性,还要考虑不同学科门类中同一岗位类别及岗位等级的相对对等性。

不同规模或类型的高校采取的考核方式不同,通常情况下,规模较小且学科较为单一的高校适宜采取统一的考核评价方式,而体量大且学科差异性大的高校更适宜采取校院两级考核管理模式,即学校层面制定政策,宏观把控,二级学院出台具体细则并组织实施,权限下放,充分调动二级单位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都要基于高校实际切实可行,公平和效率兼顾,定量和定性结合,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竞争有序的环境,充分发挥考核的正向激励和约束淘汰作用。

(三)执行有力,确保制度“脚踏实地”1. 加强聘用合同精细化管理。

英国历史法学家梅因曾说过:“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聘用制改革就是这样一场运动。

聘用合同是高校与教职员工之间的契约,它的效用发挥,直接决定了后续考核退出能否顺利推进。

一是合同文本要合法规范。

文本的合法性和规范性是合同实施有效性的前提,早在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中就对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内容做了明确规定:“聘用合同必须具备下列条款:(一)聘用合同期限;(二)岗位及其职责要求;(三)岗位纪律;(四)岗位工作条件;(五)工资待遇;(六)聘用合同变更和终止的条件;(七)违反聘用合同的责任。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第四章专门对聘用合同作了明确规定,依据这些法规政策规范高校合同文本,是合同管理精细化的首要一步。

二是岗位及职责要求要具体明确且合理。

岗位及职责要求作为聘用考核的主要依据,首先要体现出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即既要体现同类别同层次岗位的统一性一致性要求,又要体现契合每位受聘者岗位实际的差异性要求,避免合同千篇一律,最终流于形式;其次要体现工作目标设定的层次性,既要有多数受聘者正常履职都能够达到的基础性目标,又要有需要受聘者投入更多努力方才可能达到的发展性目标,满足稳定性和发展性要求。

三是实施合同动态跟踪管理。

聘用合同体现的是人、岗、责的统一,人变岗变,岗变则责变。

由于高校内部人员流动频繁,合同变更如不能及时跟进岗位变动,将直接导致聘用合同中的人岗责脱节,陷入“合同真空”状态,最终导致考核失效,退出失灵,这是高校合同管理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薄弱环节,要依托信息技术平台,统筹校内各方,建立快速有效的人员-合同动态联动机制,才能始终保持人、岗、责相匹配,使考核退出有据可依。

2. 优化考核评价运行机制。

考核评价的作用主要在甄别,不断优化考核评价运行机制,才能为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一是完善考核沟通反馈机制。

一方面考核目标、内容以及标准设定之前要与被考核教职员工充分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诉求,根据沟通信息及时改进完善考核方案,充分照顾教职工的利益和权益,体现学校总目标与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还应及时反馈考核结果,保持申诉渠道畅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