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马原复习提纲
(完整word版)马原期末复习重点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整理1.第一章第一节一之(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32-倒1(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33-1(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33-2(2)物质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物质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又是未来运动的起点)。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把握二者辩证关系有重要意义。
3、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一去不复返);33-3(2)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33-34、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从本质上说也是物质的。
33-34(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33(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33(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3-342.第一章第一节二之(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37-3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开学说明。
38-4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3.第一章第一节三之(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42: 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提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第一部分:引言- 背景介绍: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目的和重要性声明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 阶级和阶级斗争- 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第三部分:阶级和阶级斗争- 阶级的概念和特征- 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和表现- 阶级斗争的历史演进- 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实践意义和现实效果第四部分: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基石- 事物的矛盾运动和解决-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第五部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内涵和作用- 生产关系的定义和特征-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生产力与社会制度发展的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第六部分: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的概念和来源- 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假设- 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剥削问题- 剩余价值理论的评价和发展第七部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的定义和特征- 资产阶级的定义和特征-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和冲突- 阶级斗争中的无产阶级觉醒和团结第八部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的定义和原则-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实践经验- 共产主义的理想境界和实现途径-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展望第九部分:总结与展望-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复习总结- 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文章正文](请根据提纲进行逐一展开,详细叙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论述)。
马原复习资料完整版
马原复习资料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1)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存在即物质,思维即意识)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2)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肯定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思维能正确认知存在。
不可知论:否认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即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
2.物质与意识的关系1.基本内容:(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基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理论符合实际,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主义。
3.对“物质决定作用”的理解: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依赖于物质,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4.对“意识能动作用”的理解:(1)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在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着重从主观方面努力,尽力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②人们的意识是有差别的。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2、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矛盾)规律(1)矛盾的含义及其意义:矛盾即对立统一。
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纲(附社会时政考点).docx
1.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P22.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及其表现: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课本思考题笫2题)P143. 马克思主义的粋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各标题及其基本内容)P15-19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种不同观点P29-302.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31-34 (书本思考题第1题)(1)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物质是在时空中运动的。
一切以吋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包括白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4)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冇能动的反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屮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P42-43)1.世界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书本思考题第4题)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443.联系普遍性的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44~45;(树立世界眼光、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一带一路”建设的理论依据)4.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牛和旧事物的灭亡。
1.矛盾及其两种基木属性P47;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少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和”是有差别的对立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同”是指不包含差别的二者的绝对统一。
既对立乂统 -------------- 矛盾,是事物住存和发展的条件,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精选5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精选5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考试重点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即教材第一、二、三章考试题型:单选题 15%;多选题20 % 判断题 10% 简答题20%材料分析20% 论述题15%主要内容:绪论: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第一章哲学及其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物质定义及其现代意义;意识的形成及其本质;运动与静止;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实践的含义、类型、特点;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交往实践;联系与发展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分析法;质量互变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规律及其特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及其应用;第二章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层面与唯心主义认识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不同回答;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真理的含义、特点、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人的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真理与谬误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统一、价值评价。
第三章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点;社会发展对动力因素: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技革命等;群众史观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第四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第五章垄断形成的原因、垄断的实质及其危害;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主要形式;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与实质;第六章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第七章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分别是什么?3.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共5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共5则)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一、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ν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ν广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们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比如列宁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各国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者创新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其他的理解角度:ν(1)创造者、继承者:马克思、恩格斯,其他马克思主义者ν(2)阶级属性:无产阶级、劳动人民ν(3)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自然社会思维的普遍规律;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发展的规律ν(4)内容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3)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指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理论。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们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2.规律的本质?答;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2)是事物的必然联系,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3)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4)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马原复习提纲(详细)
绪论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P2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主要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及其表现: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课本思考题第2题)P14答: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
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
3.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表现在:1.坚持唯物辩证法。
2.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各标题及其基本内容)P15-19答: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是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现物质财务极大丰富。
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种不同观点P29-30答: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务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于作用。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31-34(书本思考题第1题)答:世界是物质的。
(完整word版)《马原》复习提纲(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绪论1、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基本原理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马克思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三个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2)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社会根源: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思想根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丝织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6、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马克思毕生两个伟大科学发现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7、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集中体现: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原》课程复习提纲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114、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225、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什么?意义是什么?246、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是什么?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怎样?287、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298、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39、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3610、什么是矛盾40?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111、什么是质变?什么是量变?二者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44。
现实意义是什么?百度一下12、什么是否定之否定?451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621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什么?671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8216、什么是价值?其特征主要有哪些方面?8517、什么是社会存在?103什么是社会意识?104二者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10718、什么是生产力?什么是生产关系?112二者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11319、什么是经济基础?115什么是上层建筑?116二者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11820、什么是社会的基本矛盾?124它之所以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2521、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332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是什么?15223、商品经济中的价值规律是什么?155其作用是什么?1562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什么?188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尖锐化不可避免?188-18925、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是什么?221-225的标题。
原因226和实质227是什么?26、与封建社会比,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表现在哪里?23027、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231。
马克思主义复习提纲(详细)
马克思主义复习提纲(详细)
一、社会历史发展和唯物史观
1. 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2. 社会形态的演进和转变
3. 唯物史观的核心要点
二、生产方式和阶级斗争
1. 基本生产方式及其特点
2. 阶级斗争的基本矛盾和动力
3. 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和未来前景
三、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
1. 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矛盾
3. 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
四、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
1.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2.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贡献
3. 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路径和目标
五、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社会
1. 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特点
2.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困难
3. 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境界和实现条件
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实践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特点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和贡献
七、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
1.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八、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与科学性
1.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九、其他相关内容
以上提纲旨在帮助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内容,透过对这些重要议题的梳理和理解,有助于全面把握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
请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拓展,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把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要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要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哲学基础
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实践是哲学的基础,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唯一有效形式。
3.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以及它们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两个阶级,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动力。
5.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的历史使命,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部分:政治经济学基础
1. 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2.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进程和趋势,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3. 商品经济及其发展规律,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生成规律。
4.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构成,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转变和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第三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主要发展阶段。
2.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分化趋势。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的与中国
具体实际相结合。
4. 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对、的贯彻执行。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第四部分:其他
本部分包括其他内容,例如中国近代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
结尾
以上是本文的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它影响了人类社会的进程和历史趋势。
这里提到的一些理论和概念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对于深入理解这一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
(完整word版)马克思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一、简答题1、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是什么?(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2、规律及其根本特点●规律就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根本特点:1、必然性 2、普遍性 3、客观性3、物质世界的三大发展规律分别是什么?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什么?●物质世界的三大发展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5、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论述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共性。
建设社会主义又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个性。
邓小平理论,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普遍性和中国的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6、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的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7、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是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的过程。
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分别是什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1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提纲绪论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是有机统一的。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
3.马克思主义产生强大生命力的根源: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第一章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
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4.意识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论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以下几点a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b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6.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社会组成部分。
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7.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事物普遍性的含义:a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b任何事物都不能鼓励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8.关于“新事物”的理解: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为何新事物不可战胜:a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b就关系而言,新事物是旧事物中孕育而成的,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保留了其中合理的因素,添加了其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是辩证统一关系:普遍性即共性,特殊性即个性。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10.事物的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11.量变与质变及其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变化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辩证否定观(内容):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3.归纳与演绎: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
归纳是从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是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的推论形式。
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
第二章1.实践的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实践的基本结构:主体、客体、中介。
(三个基本要素)2.实践的三种类型: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3.虚拟实践:主要活跃于网络世界,具有互交性、开放性、间接性。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人的认识活动具有创造性:创造和反映不是人类认识的两种不同的本质,而是同一本质的两种不同的功能。
创造离不开反映,反映也离不开创造。
人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能动反映是摩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6.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具有创造性:a从实践到认识,是第一个飞跃,是从感性到理性。
感性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
理性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需有两个基本条件:用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呵护实际的感性材料;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
b从认识到实践,是第二个飞跃,由精神到物质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
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一在于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二在于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
表明了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7.真理的内容和形式: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其内容是客观,形式是主观。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而价值是多样的。
8.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绝对性a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b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线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相对性:a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条件的。
b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a两者相互依存;b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9.真理与谬误的区别:区别是相互对立的,与对象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与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就是谬误。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他们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
其一,真理是具体的;其二,真理又是全面的。
(转化条件: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
)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内容)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逻辑证明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
11.价值的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
12.自由是什么:标志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是指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
自由的条件:一是认识条件,二是实践条件。
第三章1.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基本的)、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类关系。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人为的原因使某种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这种“拔高”了的生产关系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形态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必然规律。
3.列宁认为“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是生产力的发展。
4.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a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b社会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C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5.什么是改革?改的是什么?改革的作用是什么?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为什么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答: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的内容包括改革经济、政治改革、文化改革;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某方面和环节进行改革,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所以说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6.英雄史观产生的社会根源:英雄史观的产生同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有关。
7.英雄史观长期存在的根源: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
8.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的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
9.社会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生活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第四章1.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区别:劳动可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两个部分。
2.价值是在交换环节还是生产环节创造出来的?(生产环节)3.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4.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资本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作用:a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b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其消极后果:a导致社会资源浪费.b导致收入两极分化c阻碍科技进步。
5.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其表现:a私人劳动和社会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b私人劳动矛盾和社会劳动矛盾,是商品经济和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6.商品拜物教产生的必然原因: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质的产生具有必然性:a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产品只有采取商品形式才能进行交换,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只有采取了同质的价值形式才能在交换中体现出来。
b劳动量只有采取价值量这一物的形式才能进行计算和比较c生产者的劳动关系的社会性质只有采取了商品之间即物与物之间相交换的形式才能间接的表现出来。
7.劳动力的价值构成:a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b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c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