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简述科尔伯格品德发展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理论
简述科尔伯格品德发展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科尔伯格以两难故事实验(海因兹偷药)为基础,提出了的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和六阶段理论。
(1)前习俗水平(4~10 岁)儿童处在外在掌控时期,顺从人士的道德规范,遵从赢得奖励、躲避惩罚的道德原则。
这一水平又分成两个阶段:阶段一,避免惩罚阶段,亦称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
儿童著眼于犯罪行为后果,遵守他人的规则以防止惩罚、获得奖励;阶段二,相对功利阶段,亦称工具目的定向阶段,儿童已经开始基于自己的利益和他人将给与的投资回报去考量顺从原则,以被满足用户的程度去评价犯罪行为。
(2)习俗水平(10~13 岁)儿童将的标准予以内化,他们顺从法则以讨好他人或维持秩序。
这一水平又分成两个阶段:阶段三,寻求认可阶段,亦称“好孩子”定向或人们相互合作阶段。
儿童期望讨好他人,协助他人,可以根据犯罪行为者的动机、特点以及当前情境评估犯罪行为;阶段四,顺从阶段,亦称“好公民”或维护和社会秩序阶段。
儿童已经开始考虑到社会体系和良知,自己的责任,表明出与较低的认同,并力图保持社会秩序。
(3)后习俗水平(13 岁以后)儿童存有了真正的道德概念,道德观全然内化,儿童认识到道德原则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从中展开挑选。
这一水平又分成两个阶段:阶段五,法制观念阶段,亦称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人们以理性方式思索,注重多数人的意愿和社会福利,指出依法行事就是的犯罪行为方式;阶段六,价值观念阶段,亦称个人良心定向或普遍道德原则阶段。
人们依据自己内在的标准行事,犯罪行为受自我良知的约束。
科尔伯格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所有这些发展时期。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重新解读及启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重新解读及启示1. 引言1.1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简介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的,是他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该理论主要研究人类道德认知发展的过程,认为道德认知与认知结构的发展密切相关。
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人类的道德认知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前传统阶段、传统阶段和后传统阶段。
在前传统阶段,个体主要以避免惩罚和获取奖励为导向,道德取向较为简单。
在传统阶段,个体开始接受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准则。
而在后传统阶段,个体则能够独立思考和建立自己的道德准则,不仅考虑法律和社会规范,还能够基于普世的道德原则做出决定。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于理解个体道德认知发展的过程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也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该理论也存在一些争议,比如对于是否存在后传统阶段的讨论,以及个体道德认知发展是否受到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字数:215】2. 正文2.1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三个层次1. 预传统道德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主要受到外部权威和规则的约束,道德观念主要是基于惩罚和奖励的。
个体的道德判断往往是出于对权威的顺从或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行动,缺乏自我思考和价值观念的建立。
2. 传统道德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认识到社会规则的重要性,道德观念更多地围绕着维护社会秩序和尊重他人的权利展开。
个体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标准,但仍然受到传统的规则和习俗的束缚,无法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地分析道德问题。
3. 后传统道德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超越传统的道德框架,开始注重普遍原则和道德价值观念的建立。
个体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道德问题,考虑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立场,并能够独立地做出道德判断。
个体在这个阶段已经具备了自主性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能够不受传统规则和权威的束缚,作出符合良知和普遍原则的道德选择。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Kohlberg’sTheoryofMoralDevelopment)L·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发展心理学家,他致力于儿童道德判断力发展的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道德发展阶段认统治是以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来划分儿童道德观念发展的阶段,强调儿童的道德发展与其年龄及认知结构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受到瑞士儿童心理学家J·皮亚杰的观点的影响,被称为是皮亚杰在道德发展领域的继承人。
他的研究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分析基础上,引起了西方心理学界,特别是美国和前联邦德国的教育界的很大反响。
一、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科尔伯格主要是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述道德发展的,他强调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强调道德判断同逻辑思维能力有关;强调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着巨大的刺激作用。
科尔伯格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道德两难论法。
他编制了九个道德两难故事和问题,如常用的一个故事便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即本城一个药剂师新研制的镭锭。
配制这种药成本为200元,但售价却要2000元。
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钱,但最终只凑得1000元。
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但遭到药剂师的拒绝,并且还说:“我研制的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没别的办法,于是破门进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
问:这个丈夫该这么做吗?为什么?利用这类两难故事,科尔伯格研究了75名10~16岁的被试。
以后每隔三年重复一次,直至22~28岁。
他让被试听了故事后判断是非,然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再根据他们的回答划分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
同时又根据一系列的回答,编制了各种不同水平的量表,再来测定其他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
科尔伯格从被试的陈述中区分出30个普遍的道德属性,如公正、权利、义务、道德责任、道德动机和后果等等。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运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
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
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
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
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
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
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
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 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
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被警察抓起来,受到惩罚。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现代心理学和伦理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它对于我们理解人类道德认知和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主要内容和贡献,同时探讨它对我们实践道德教育和促进社会道德进步的启示。
一、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主要内容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是20世纪最著名的道德心理学家之一,他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不同阶段的发展。
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些阶段,但是每个人的发展速度和深度可能不同。
道德发展的渐进性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和培养来促进道德发展,而不是一劳永逸地解决道德问题。
2. 道德发展有六个阶段科尔伯格将道德发展分为六个阶段,这些阶段按照道德认知的复杂度和抽象程度逐渐增加。
具体阶段如下:(1)前卫阶段:这一阶段的人主要关注自己的利益和需要,他们的道德观念基于奖惩和权威。
(2)个人关系阶段:这一阶段的人开始考虑他人的需要和利益,但是他们的道德观念仍然是以个人为中心的。
(3)社会规范阶段:这一阶段的人开始关注社会规范和制度,他们认为遵守规范是正确的。
(4)社会契约阶段:这一阶段的人开始考虑社会契约和公正原则,他们认为道德行为应该符合社会契约和公正原则。
(5)社会利益阶段:这一阶段的人开始考虑社会利益和社会福利,他们认为道德行为应该符合最大化社会利益的原则。
(6)普世道德原则阶段:这一阶段的人认为道德行为应该符合普遍的道德原则,这些原则超越了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3. 道德发展的推动力是认知冲突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推动力是认知冲突。
他认为,当人们遇到道德问题时,他们会经历认知冲突,即他们的现有道德观念和新的道德信息之间存在矛盾。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一种著名的心理学理论,该理论描述了人类在道德发展方面的各个阶段,并提供了有关每个阶段的特点和发展方式的详细说明。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道德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处理道德问题。
1. 简介在19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了他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该理论是基于对儿童和成年人的道德思考的观察和研究,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发展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
他的理论认为,人的道德发展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方式。
2. 道德发展阶段论的三个阶段2.1. 前传统阶段在前传统阶段,人们的道德观念是基于外部规则的。
这些规则是由权威人物或组织制定的,例如父母、老师、宗教领袖和政府。
在这个阶段,人们的道德判断是基于这些规则是否被遵守。
如果规则被遵守,那么行为就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
这个阶段通常在童年时期出现,但也有成年人停留在这个阶段。
2.2. 传统阶段在传统阶段,人们的道德观念是基于社会共同价值观的。
这些价值观是社会共识的结果,例如公正、尊重、责任和忠诚。
在这个阶段,人们的道德判断是基于这些共同价值观是否被遵守。
如果这些价值观被遵守,那么行为就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
这个阶段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出现,但也有成年人停留在这个阶段。
2.3. 后传统阶段在后传统阶段,人们的道德观念是基于内在的原则的。
这些原则是人们自己内心的价值观,例如自由、平等、尊重和公正。
在这个阶段,人们的道德判断是基于这些内在原则是否被遵守。
如果这些原则被遵守,那么行为就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
这个阶段通常在成年人时期出现,但也有一些人一生都停留在这个阶段。
3. 道德发展阶段论的特点3.1. 阶段性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一个阶段性的理论,每个阶段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发展方式。
人们可以逐步进入下一个阶段,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后传统阶段。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发展一直是人类社会中的重要议题。
在道德发展研究领域中,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成为了道德发展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
本文将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包括其理论的主要内容、阶段划分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启示。
一、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基于他对儿童和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研究,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进行观察和分析,提出了六个道德发展阶段,分别是:1. 前卫期(Obedience and Punishment Orientation):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主要基于外部规则和惩罚,他们认为道德行为是为了避免惩罚和获得奖励。
2. 自私利益期(Self-interest Orientation):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开始考虑自己的利益,他们认为道德行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和利益。
3. 互惠期(Interpersonal Accord and Conformity):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开始考虑其他人的需求和利益,他们认为道德行为是为了维护公正和平等。
4. 社会规范期(Authority and Social Order Maintaining Orientation):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主要基于社会规范和权威,他们认为道德行为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规范。
5. 社会契约期(Social Contract Orientation):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开始考虑社会契约和社会福利,他们认为道德行为是为了维护社会契约和社会福利。
6. 普世原则期(Universal Ethical Principles Orientation):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开始考虑普世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他们认为道德行为应该基于普世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不仅仅是一个阶段的划分,更是一个道德发展的过程。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旨在解释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过程。
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人类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道德推理和行为特征。
三种水平分别为:
1.前习俗水平:这个阶段包括两个阶段,即惩罚与后果水平和相对主义水平。
在这个阶段,人们的道德判断主要基于自己的利益或避免惩罚,而不是基于普遍的道德原则。
2.习俗水平:这个阶段包括两个阶段,即社会秩序与权威水平和社会契约水平。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考虑他人的感受和社会规范,并将其纳入自己的道德判断中。
3.后习俗水平:这个阶段也包括两个阶段,即普遍性伦理准则水平和道德自治水平。
在这个阶段,人们的道德判断不再基于社会规范或个人利益,而是基于普遍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并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
科尔伯格认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这些阶段,并且每个人在每个阶段停留的时间长短不一样。
他还提出了一些方法,如“道德两难故事”,可以帮助人们进入不同的道德阶段。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在道德教育和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德国哲学家科尔伯格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他认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经历不同阶段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征和特点。
本文将对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进行详细阐述,并探讨其对人类道德发展的启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共包括三个阶段:前传统道德阶段、传统道德阶段和后传统道德阶段。
第一阶段是前传统道德阶段,此阶段主要出现在儿童早期。
在此阶段,个体的道德行为主要是基于外部权威的规则和规定。
孩子们会服从权威人物的指令,但他们并不理解背后的原因和道德意义。
例如,孩子们会听从父母或老师的命令,但并不知道为什么要遵守规则。
第二阶段是传统道德阶段,此阶段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发生。
在此阶段,个体开始意识到道德规则的存在,并试图遵守这些规则。
他们的道德判断主要取决于社会和文化的规范。
此外,他们常常将道德认可与他人的期望和社会规范对自己的要求联系在一起。
例如,青少年可能会认为打架是不道德的,因为他们的父母教育他们不要使用暴力。
第三阶段是后传统道德阶段,此阶段通常出现在成年后。
在此阶段,个体逐渐摆脱了传统社会和文化的约束,开始独立思考,并基于自己的原则和理由作出道德决策。
他们开始关注个体权利和社会正义,并且能够在不同的道德问题上提供合理的解释和论证。
例如,他们可能会认为为了保护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同性婚姻应被合法化。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个人和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它强调个体的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
这一观点有助于理解个人在道德问题上的差异,并且能够引导我们在道德教育和培养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其次,它强调了传统社会和文化对个体道德判断的影响。
传统社会和文化通常为个体提供了道德指导和规范,但在某些情况下,这可能限制了个体的道德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反思传统道德观念,并鼓励个体独立思考和拥抱社会变革。
最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呼吁关注个体权利和社会正义。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阶段理论,用于解释人类道德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该理论主要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包含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
下面将详细介绍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第一层次是前康德式阶段,包括道德理解的前康德阶段和前康德伦理阶段。
在前康德式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主要基于外在的权威和规则,以避免处罚为主要目标。
在前康德阶段,个体关注自己的利益,道德观念以个人的满足和需求为出发点。
例如,一个人只在被期望做某事的情况下才会去做,而不会考虑其背后的伦理和道义。
在前康德伦理阶段,个体开始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道德理解更加内化。
但仍然是由外部的规则和权威来决定行动的标准。
在这个阶段,个体往往只关注自己与他人的互动中的立即的权力和利益。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遵守规则,是因为他担心被指责或受到惩罚,而不是因为他觉得遵守规则是正确的。
第二层次是康德式阶段,包括道德理解的康德阶段和康德伦理阶段。
在康德式阶段,个体开始考虑持久的价值观和伦理原则,并且能够从社会角度和普遍性的角度思考问题。
在康德阶段,个体开始理解并内化道德规则和义务,他们的行为更多地基于社会和道德准则,而非出于个人的直接利益。
例如,一个人会拒绝参与不公正的行为,因为他们相信公正是正确的,不论其对个人有何利益。
在康德伦理阶段,个体开始考虑更加广泛的社会和全球的利益,关注道德原则比康德阶段更加普世化。
他们重视权利和社会正义,重视个人权力和义务的平衡。
他们愿意为了追求更高的道德价值而违反规则。
例如,一个人可能抗议违法行为或不公正的决策,因为他们坚信追求真理和公正比逆从于法律更为重要。
第三层次是后康德式阶段,包括道德理解的后康德阶段和后康德伦理阶段。
在后康德式阶段,个体开始对传统道德规范进行批判,并尝试建立自己的道德价值体系。
在后康德阶段,个体开始关注多元主义和完全民主的原则。
论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论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又称为科尔伯格的道德分级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道德发展理论。
该理论在基于亚里士多德、康德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上,探讨了个体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发展的不同阶段。
科尔伯格将人类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又有两个子阶段。
这三个主要阶段分别是前传统阶段、常规阶段和后常规阶段。
下面将具体介绍这三个阶段及其子阶段。
1. 前传统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指儿童早期的道德发展。
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主要基于外部权威的规则和道德法则,比如父母或老师的指示。
这个阶段又分为两个子阶段:顺从和惩罚认同。
在顺从子阶段,儿童往往会简单地遵守权威人士的规则,为了避免惩罚而服从。
而在惩罚认同子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到遵守规则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为了避免惩罚。
2. 常规阶段:这个阶段是指青少年时期的道德发展。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意识到社会和群体的道德准则,并在这些准则下进行判断和行为。
常规阶段分为两个子阶段:能获得他人认可和遵循社会秩序。
在能获得他人认可子阶段,个体的道德行为主要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和获得他人的认可。
而在遵循社会秩序子阶段,个体开始关注社会规范和法律,并努力遵守它们。
3. 后常规阶段:这个阶段是指成人的道德发展。
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不仅仅基于外部权威和社会准则,也会考虑人权和道德原则等更抽象的概念。
后常规阶段同样分为两个子阶段:道德自主和普遍原则。
在道德自主子阶段,个体开始相信有时需要超越外部权威的规则,基于内在的道德准则进行判断和行动。
而在普遍原则子阶段,个体开始考虑普遍道德原则和伦理原则,并努力遵守这些原则。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提出了个体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强调了道德判断和行为的逐步复杂化和内在化过程。
然而,该理论并不是没有争议的,有些人认为它过于理想化和抽象化,不完全适用于各种文化和社会背景。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Kohlberg’sTheoryofMoralDevelopment)L·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发展心理学家,他致力于儿童道德判断力发展的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道德发展阶段认统治是以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来划分儿童道德观念发展的阶段,强调儿童的道德发展与其年龄及认知结构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受到瑞士儿童心理学家J·皮亚杰的观点的影响,被称为是皮亚杰在道德发展领域的继承人。
他的研究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分析基础上,引起了西方心理学界,特别是美国和前联邦德国的教育界的很大反响。
一、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科尔伯格主要是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述道德发展的,他强调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强调道德判断同逻辑思维能力有关;强调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着巨大的刺激作用。
科尔伯格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道德两难论法。
他编制了九个道德两难故事和问题,如常用的一个故事便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即本城一个药剂师新研制的镭锭。
配制这种药成本为200元,但售价却要2000元。
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钱,但最终只凑得1000元。
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但遭到药剂师的拒绝,并且还说:“我研制的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没别的办法,于是破门进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
问:这个丈夫该这么做吗?为什么?利用这类两难故事,科尔伯格研究了75名10~16岁的被试。
以后每隔三年重复一次,直至22~28岁。
他让被试听了故事后判断是非,然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再根据他们的回答划分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
同时又根据一系列的回答,编制了各种不同水平的量表,再来测定其他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
科尔伯格从被试的陈述中区分出30个普遍的道德属性,如公正、权利、义务、道德责任、道德动机和后果等等。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又称为科尔伯格道德阶段理论或科尔伯格阶段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道德发展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道德发展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并依据道德推理的复杂性和合情合理的能力水平划分。
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于道德教育、心理学领域以及法律、教育等专业的研究中。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核心概念是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和普遍性。
科尔伯格提出,人类的道德发展分为前体道德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
前体道德指个体在道德判断之前形成的道德基础,主要通过社会化和道德教育来获得。
而道德判断则是指个体在具体道德问题上的实际推理和判断能力。
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人类的道德发展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分别是:1. 预积极阶段:这一阶段,个体对道德问题的判断主要依赖于外部权威和惩罚机制。
个体的行为主要是出于顺从和恐惧的动机,没有明确的道德观念。
2. 个体利己主义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他们认为道德是通过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来实现的。
3. 互利合作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开始关注与他人的互利关系,倡导互惠互利、合作和公平。
他们认为道德是通过维护共同利益和相互交流来实现的。
4. 社会秩序遵从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重视社会秩序和规则,认为道德是通过遵从社会规范和道德法律来实现的。
个体开始对法律和权威有较高的尊重。
5. 社会契约维护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开始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公正。
他们认为道德是通过维护社会契约和公共利益来实现的。
6. 宇宙伦理原则阶段:这是科尔伯格理论中的最高阶段,个体在这个阶段超越了个人和社会的限制,追求最高的道德标准。
他们认为道德是通过遵循普世的道德原则和道德法则来实现的。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强调道德发展的连续性和渐进性,个体需要不断经历不同的阶段并逐渐发展出更高层次的道德思维能力。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三水平六阶段”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应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
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
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
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
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
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
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
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
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罚。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西方道德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通过对人类道德发展的研究,提出了一种逐渐成熟的道德理念,它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
本文将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探讨其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
一、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概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而建立的。
科尔伯格认为,人类的道德发展具有逐渐成熟的趋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传统阶段、传统阶段和后传统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发展过程,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道德观念。
前传统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观念主要是基于外界的惩罚和奖励。
人们会遵循规则和权威的指示,但是他们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理解规则背后的道德原则。
传统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观念主要是基于社会规范和传统价值观。
人们会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但是他们的道德观念仍然是外在的,不能独立思考和判断。
后传统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观念主要是基于内心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
人们能够理解并认同道德原则,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可以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内涵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具有以下几个内涵:1、道德发展具有逐渐成熟的趋势科尔伯格认为,人类的道德发展具有逐渐成熟的趋势。
在前传统阶段,个体的道德观念主要是基于外界的惩罚和奖励,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在传统阶段,个体的道德观念主要是基于社会规范和传统价值观,仍然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在后传统阶段,个体的道德观念主要是基于内心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能够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
2、道德发展是个人的内在过程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是个人的内在过程,它不是被外界强制施加的,而是个体自身逐渐形成的。
在道德发展过程中,个体需要逐渐理解道德原则和价值观,从而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
3、道德发展是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科尔伯格认为,文化和社会环境对个体道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主要研究人类道德认知与行为发展的不同阶段。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类道德行为和认知的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随着个体智力、体验和人际交往的增加,人的道德认知和行为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科尔伯格把人的道德发展分为六个阶段:1、顺从和惩罚取向阶段;2、自我利益取向阶段;3、社会规范取向阶段;4、社会契约取向阶段;5、人类权利和社会利益取向阶段;6、普世原则取向阶段。
顺从和惩罚取向阶段是指儿童在0-2岁时,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只是为了获得回报而遵守规则,不愿意违背他人的意愿,害怕惩罚。
自我利益取向阶段是指儿童在2-7岁时,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认为一种行为是否正确应该以行为效果的好坏来衡量,仅仅满足于交换利益。
社会规范取向阶段是指儿童在7-12岁时,开始认识到一些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关注公正和信任,他们认为行为的好坏是根据社会规范来评判的。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是指人在12-18岁时,认为法律和制度的权威超越了他们自己的意愿,如果这些法律和制度被大多数人同意,那么这些制度就应该被遵守。
人类权利和社会利益取向阶段是指人在成年之后,认识到所有人都有他们的人权和社会福利,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也应该被制定为为最大限度地平衡不同群体间的利益。
普世原则取向阶段是指人在成年之后,认为所有人都应该遵守客观、无私、公正和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这些原则基于广泛共享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不被任何特定的人、群体或制度所控制。
总体来说,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阐述了人类道德认知与行为的不同阶段,为理解人类道德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是由心理学家杰瑞德·科尔伯格提出的一种理论,旨在描述人类道德理解的发展过程。
科尔伯格认为,人类道德理解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并且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特定的特征。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包括五个阶段:
1.安慰型道德:这个阶段通常出现在婴儿时期,人们在这个阶段内主要关心自
己的感受和感官满足。
2.法制型道德: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关注社会的规则和法律,并且会尝试遵
守这些规则来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
3.好朋友型道德: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并且会尽力
保护他人的利益。
4.公正型道德: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认识到道德问题不是黑白分明的,而是
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
人们也会开始重视公平和正义。
5.全球型道德: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考虑全球性问题,如人权和环境保护,
并且会致力于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出贡献。
人们在这个阶段内会更加愿意为达成公平和正义而牺牲个人的利益。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是一个非常有影响的理论,但也有许多批评。
有些人认为这个理论忽略了文化差异对道德发展的影响,并且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在某个阶段内表现得比其他人更优秀。
尽管如此,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仍然是心理学界的重要理论之一,并且对于理解人类道德发展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Kohlberg’s Th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道德领域发展的理论。
科尔伯格的理论以研究儿童和青少年道德思维为出发点,但也可以应用于成年人的道德发展。
科尔伯格的理论基于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他认为儿童的道德思维是在认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转变的。
科尔伯格将人类的道德发展分为六个阶段,这些阶段按照道德思维的复杂度和普遍性进行排序。
1. 前社会化阶段(Preconventional Level):这一阶段的道德思维主要由一些基本的规则和奖罚机制驱动。
在第一阶段,儿童会表现出对违反规定的惩罚的敏感性。
在第二阶段,儿童会考虑行为的利益和回报对自己的影响。
2. 社会契约与个人对立阶段(Conventional Level):在这一阶段,个体的道德思维开始从道德规则中脱离,转向考虑法律和社会的秩序和权威。
在第三阶段,个人会始终遵守法律规定。
在第四阶段,个人开始考虑社会利益和组织的维持。
这时个人追求的是社会责任感和秩序。
3. 自身道德原则阶段(Postconventional, Autonomous, or Principled Level):在这一阶段,个体开始思考个人的道德原则和人权。
在第五阶段,个体会考虑到社会权益与法律冲突时如何平衡。
在第六阶段,个体会考虑到道德的普遍原则,并将其应用于法律和伦理决策中。
值得注意的是,科尔伯格的理论并不是线性的,并且个人可以停留在任何一个阶段的任何一个阶段。
个人的道德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固定的、线性的过程。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者可以通过了解个体的道德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劳伦斯.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是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
沿着皮亚杰的研究路线,科尔伯格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作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儿童的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知发展过程。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道德判断可以从其结构和内容两个维度加以界定,不同发展水平和阶段的道德判断,既有具体的内容,又有特定的结构。
个体的道德成长要经历一个有阶段的发展过程,而道德阶段是由道德判断的结构限定的。
根据道德判断结构和性质的不同,科尔伯格将个体的道德发展过程划分为三种水平,每种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1.前因循水平在这一水平上,儿童能够区别文化中的规则和好坏,具备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但是他是根据行为对自己身体上的或快感上的后果来解释好坏的。
这个水平可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一,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所谓对的,就是不违反规则,为服从而服从,不对人和物造成损害。
做得对的理由是避免惩罚和权威的强力。
本阶段的人采纳的是自我为中心的观点。
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不考虑他人利益或认识他们与行为者的利益之间的区别,更不能把两者的观点联系,依据物质后果而不是依据他人的心理兴趣裁判其行动。
无法区分自己的观点与权威的观点。
阶段二,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换阶段。
所谓对的,就是能满足自己或他人的需要,按具体交换原则作公平交易。
做得对的理由是既满足自己的利益和需要情况下,还必须承认别人也有自己的利益。
本阶段的人采纳的是一种具体的个人主义观点。
他能把自己的、权威的和别人的利益及观点加以区别。
他(她)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的各种利益,且充满着冲突。
所以,所谓对的都是相对的。
个人通过工具主义交换服务,通过对他人和他人的善意的工具主义需要,或通过对每个人的等量公平给予,来把彼此之间相互冲突的个人利益相整合或相联系。
2.因循水平在这个水平上,个体已内化现行社会的规则,即认为规则是正确的,能顺从现行社会秩序,且有维护秩序的内在愿望,行为价值是以遵守规则的秩序为依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Ⅰ阶段:前道德阶段
既不理解规则,也不能用规则和权威判断好坏。
使他愉快地或兴奋的就q是好的,使他痛苦的或者害怕的就是坏的。
没有义务、应该、必须等概念,即使在外在权威的意义上也是如此:行为受它自身能做什么和想做什么所支配。
Ⅱ前习俗水平
在这个水平上,儿童能够区分文化中的规则和好坏,懂得是非的名称,但是他是根据行为对身体上的或快感上的后果来解释好坏的(受罚、得奖和交换喜爱的东西)、或是根据宣布这些规则和好坏的人们的体力来分别好坏的。
这一水平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 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以行为对自己身体上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这种行为的好坏,而不管这种后果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避免惩罚和无条件地屈从力量本身就是价值,而不是尊重为惩罚和权威所支持的那种基本的道德秩序(后果是阶段4的表现)。
阶段 2:以工具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
正确的行为就是那些可以满足个人需要、有时也可以满足他人需要的行为。
人们之间的关系是根据像市场地位那样的关系来判断的。
儿童知道了公
平、呼唤和平等分配,但他们总是以物质上的或实用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价值。
交换就是“你帮我抓痒,我也帮你抓痒”,而不根据忠义、感恩或公平来进行的。
Ⅲ习俗水平
在这个水平上,按照个人的家庭、集团或国家所期望人们做的去行事就被认为它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而不管它所产生的直接的和明显的后果如何。
这种态度不仅服从个人的期望和社会的秩序,而且忠心耿耿,主动去维护、支持这种秩序,并以与这种秩序有关的个人或团体自居。
在这个水平上有两个阶段:阶段 3: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或者“好男孩——好女孩”为定向。
凡是讨人喜欢或帮助别人而为他们称赞的行为就是好行为,其中许多符合大多数人心目中定型了的形象或“自然的”行为。
经常用意图去判断行为。
第一次把“他的用意是好的”作为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好孩子就会获得别人的赞许。
阶段 4: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
行为是服从权威、固定的规则和维护社会秩序的。
尽自己的义务、对权威表示尊重和维护既定的社会秩序本身就是正确的行为。
Ⅳ后习俗的、自主地或有原则的水平
在这个水平上,儿童显然努力在摆脱掌握原则的集团或个人的权威,并不把自己和这种集团视为一体从而去确定有效的和可用的道德价值和原则。
这个水平也有两个阶段:
阶段 5: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
总的倾向带有点功利主义
的色彩。
正确的行为往往取决一般的个人权利和异为整个社会批判考核而予以同意的标准。
儿童清晰地意识到个人的意见和价值是相对的,从而相应地强调要求有一个取得一致意见的程序和规则。
除了在宪法上民主地同意了的事物,权利是关于个人的价值和意见的事,所以其结果是强调法律的观点,但同时也强调要根据对社会是否有用的理性思考来改变法律的可能性(不像以法律秩序为定向的阶段 4那样死板地维护法律)。
在法律领域之外,自由同意和契约乃是遵守职责的一个具有联结作用的因素。
这就是美国政府与宪法的“官方的”道德。
阶段 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根据良心做出的决定就是正确的,而所谓根据良心做出的决定就是根据自己选择的具有逻辑全面性、普遍性和融贯性的伦理原则作出的道德决定。
这些原则是抽象的和伦理的(像“中庸之道”,绝对命令等等),而不是一些具体的道德规则,如“摩西十戒”等等。
实质上,这些原则就是普遍的公正原则、互惠原则、人权平等原则和尊重个人的人类尊严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