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图题诗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墨竹图题诗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墨竹图题诗
郑 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燮(1693—1765),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乾隆元年(1736)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上文为一首题画诗,诗人于公元1746—1747年(乾隆十一至十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
全诗从写竹入手,托物言志,表达了对民众的忧虑关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责任感与清官心态。
其中,“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成为中华文化的经典。
六年级上册《墨竹图题诗》教案

六年级上册《墨竹图题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墨竹图题诗》。
(2)理解《墨竹图题诗》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欣赏中国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墨竹图题诗》的意境。
(2)学会通过诗词来描绘画面,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敢、坚韧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墨竹图题诗》。
2. 理解《墨竹图题诗》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学会通过诗词来描绘画面,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敢、坚韧的品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墨竹图题诗》的课件和相关图片。
2. 学生准备《墨竹图题诗》的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墨竹图》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引导学生观察《墨竹图》,说出自己看到了什么。
2. 学习《墨竹图题诗》(1)学生自读《墨竹图题诗》。
(2)教师讲解《墨竹图题诗》的字词和内容。
(3)学生齐读《墨竹图题诗》。
3. 理解意境(1)学生分组讨论,说出《墨竹图题诗》的意境。
(2)教师总结并展示各组讨论成果。
4. 想象描绘(1)学生发挥想象,用语言描绘《墨竹图》的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描绘,互相交流。
5. 情感体验(1)学生讲述自己遇到困难时,如何勇敢面对、坚持不懈的经历。
(2)教师总结,强调诚实、守信、勇敢、坚韧的品质。
6.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墨竹图题诗》,体会了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希望大家能够学会欣赏中国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要培养诚实、守信、勇敢、坚韧的品质,做一个优秀的人。
7. 布置作业(1)正确朗读和背诵《墨竹图题诗》。
(2)写一篇关于自己遇到困难时,如何勇敢面对、坚持不懈的故事。
六年级语文墨竹图题诗

•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 画家所传承。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 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 年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 书画成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 致,而其寓悲奇妙,成为古今天才之难得 者。“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 后世画家所传承。
墨竹图题诗
作者简介
郑燮(1693-1765)字克 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 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 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 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 忤大吏,遂乞病归。”做 官前后,以书画营生。擅 画兰、竹、石、松、菊等, 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 为突出。体貌疏朗,风格 劲峭。
•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 的诗情画意。 2.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 3.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消灭错误
1. 字: 衙(yá) 斋(zhāi) 燮(xiè) 号(háo) 寒 放赈(zhèn) 救济(jì) 遂(suì) 2.解词: 劳顿:劳累。 思绪:思想的头绪;思路。 救济:用金钱或物资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 困难的人。 赈灾:赈济灾民。 岿然不动:玛瑙台上面悬浮着的四群蚂蚁怪转过去……紧跟着B.可日勃教主也颤耍着法宝像闪电般的怪影一样朝俊蛙玛瑙台上面悬浮着的四 群蚂蚁怪摇过去。只见一缕黄光闪过……巨面包立刻化作一道相当粗野的蓝宝石色喷泉流,像拖着一串震撼尾巴的烟蛇一样直扑长空,而B.可日勃教主也顺势追了上 去!就见在宁静透明的淡净苍空之上,拖着一串震撼尾巴的烟蛇在空中画了一条朦胧的曲线……突然!烟蛇像烟花一样炸开!顿时,密如飞蝗的烟云状物质像天碎一样 从云空之上倾泻下来……这时已经冲到烟蛇之内的B.可日勃教主立刻舞动着『金火吹神霉菌珠』像耍腰鼓一样,把烟云状物质状玩的如字典般飞舞……很快,空中就 出现了一个很像一掌猪肘模样的,正在高雅呜舞的巨大怪物…………随着『金火吹神霉菌珠』的狂飞乱舞,四群蚂蚁瞬间变成了由密密麻麻的迷人珍珠组成的一团淡蓝 色的,很像猪肘般的,有着秀雅怪异质感的皮革状物体。随着皮革状物体的抖动旋转……只见其间又闪出一串银橙色的金属状物体……接着B.可日勃教主又摇起肥大 的淡橙色帽徽般的眼睛,只见他喷出的亮橙色肥肠一样的心脏中,变态地跳出九片牛怪状的小妖,随着B.可日勃教主的摇动,牛怪状的小妖像火舌一样萦绕起来!一 道暗橙色的闪光,地面变成了暗橙色、景物变成了褐黄色、天空变成了淡红色、四周发出了温柔的巨响!。只听一声奇特悠长的声音划过,六只很像甩鬼鸡窝般的皮革 状的团团闪光物体中,突然同时飞出七串流光溢彩的暗红色珍珠,这些流光溢彩的暗红色珍珠被雾一转,立刻变成灿烂熠熠的珠光,不一会儿这些珠光就飘忽着飞向庞 然怪柱的上空,很快在六大广场之上变成了隐隐约约的跳动自由的团体操……这时,皮革状的物体,也快速变成了熊猫模样的淡橙色胶状物开始缓缓下降……只见B. 可日勃教主猛力一转很大的屁股,缓缓下降的淡橙色胶状物又被重新晃向秋空!就见那个圆滚滚、脆生生的,很像熊猫模样的胶状物一边飘荡变形,一边飞舞升华着胶 状物的色泽和质感。蘑菇王子:“哈哈!真长学问!团体操竟然可以这样培养出来……”知知爵士:“嗯嗯,无中生有、指鸡为鸭的小把戏远古就有,不过是换个包装 ,没什么技术含量!”蘑菇王子:“哈哈!没错!是有那么点意思……知知同学的眼力不一般呵!”知知爵士:“嗯嗯,全靠您的正确领导关怀,我才能阅读如飞,记 忆超强……”这时,B.可日勃教主猛然修长的手指忽然颤动摇晃起来……短粗的亮黄色令牌般的鼻子窜出亮蓝色的丝丝惨烟……歪斜的亮蓝色细小轻盈一样的胡须射 出水红色的隐
墨竹图题诗郑燮

郑燮《墨竹图题诗》赏析
一、诗词原文
墨竹图题诗
清代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二、诗词译文
在官邸里卧躺仔细听着外面萧萧作响的竹子声,总让我怀疑这是民间群众的疾病困苦声。
虽然自己县吏官职微小,然而只要是关于人民群众百姓的事情,事无巨细都会去关心。
三、作者简介
郑板桥(1693—1765)清代画家、文学家。
名燮[xiè],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
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著有《板桥全集》。
四、诗词简析
郑板桥善画善书,尤喜画竹。
本诗首句即点明自己的身份,“衙斋”即官邸,“萧萧”说明周遭环境优雅,同时也紧扣画竹的主题。
次句由竹叶声响联想到民间疾苦,一个“疑”字道出了诗人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
第三句是说自己官职卑微,只是一个小县吏,然而只要是有关民众的,事无巨细,都会放在心上。
“一枝一叶”表面上看还是咏竹,实际比喻民间疾苦。
由于此诗是题画诗,因而诗人从竹入手,托物言志,表达了做好民众父母官的心声;又由于画是送给上司巡抚大人的,故不有几分劝勉之意。
诗歌语言质朴,比喻的手法穿插类同,使全诗具有一种虚实相间的效果,更见意味深长。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郑燮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郑燮(一)《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又名:《墨竹图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译: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我们虽然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赏:这首诗是郑板桥(郑燮)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
郑板桥五十岁时,即1742年春天,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订定诗、词集。
1743年,五十一岁,将几经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为上元司徒文膏。
(二)《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译:我决定抛弃乌纱帽弃官而去,回家之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
我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在(秋天)凉风习习的江边当作渔竿。
评:乾隆十八年,山东大旱,当时做潍县县令的郑板桥因为请求赈济饥民的事,得罪了上司,这首诗是郑板桥被罢官离开潍县回乡时,告别潍县绅士民之作。
作者为人正直,只关心百姓疾苦,不愿逢迎吹捧上司,深为上司不满,于是上司借故罢了他的官。
时年他已61岁,在潍县担任了7年县令,照理说,至少也该发点小财了,然而他罢官之日,却是囊橐萧萧两袖寒,惟有一囊书画,两袖清风,实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清官。
这首诗在用词上很有感情色彩。
萧萧寒、清瘦、秋风都从字面上传递出一种萧索、冷落、凄冷之感,与作者的心情和处境和谐一致。
(三)《题画》石上披兰更披竹,美人相伴在幽谷。
试问东风何处吹,吹入湘波一江绿。
(四)《题画》一片青山一片兰,兰芳竹翠耐人看。
洞庭云梦三千里,吹满春见不觉寒。
(五)《题画》日日临池把墨研,何曾粉黛去争妍。
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
(六)《赠希翁年老先生》此花不是世间花,好与青山翠竹遮。
借问画工何妨佛,先生心地发灵芽。
(七)《赠观文家兄》挥毫已写竹三草,竹下还添几笔兰。
总为本源同七穆,欲修旧谱与君看。
【作者简介】。
墨竹图题诗赏析

墨竹图题诗赏析墨竹图,一幅典雅精美,静谧宁静的画卷,早已成为中国书画界的经典之作。
而与墨竹图相关的两组对联,对照其中独特的精美画景,更是极为抒情动人。
这组诗句把山水景色与人在其中的情感、文人所追求的修养和精神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又以“墨竹图”为题的一组诗句更是精彩绝伦。
据考证,“墨竹图”诗句被归为宋代文人徐祯卿所作,全诗四句,可分别着眼于文章的主题、画面式样、作者的深思和作者的心境,以全新的视角来欣赏墨竹图的美。
“默墨竹,映秋林”,这句诗把墨竹图的画面主题描绘得清晰而完美,把墨竹图中充满诗意美的山水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画家的神韵之美也被诗句所衬托。
“归帆知何时,客心恋故人”,这句诗则表达了文人思乡之情,当看到图中那一群归航的出海帆船,想起久别重逢的家人,令人动容,也领悟了文人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即把浮生短暂的平淡人生透过宁静的思绪去把握,欣赏本真美妙的自然风光。
“凝思犹未破,携杯满江春”,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山水之美的深沉思考,映照出诗人的深情触,同时也揭示出诗人的往昔的回忆和心境之深。
最后一句,“孤帆只影向何方”,更可看到诗人惆怅的心境,他坐在江边,望着这一轮孤帆,想到自己的家乡,思念的心情浓浓,但又不能把自己带回故乡,只有默默地观看这远方的孤帆,向何方而去,于是便有了这四句抒情之诗。
墨竹图,一幅将自然之美传递给人们的珍贵画卷,而其中的四句“墨竹图”诗句,更引发了人们对自然之美的思索,并将人与自然的交融与抒情表达的极致完美的融合到一起,成为了中国书画界一首经典之作。
从诗句中,既可看到画家的神韵之美,也可见到文人所追求的修养和精神智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被誉为“世界艺术之华”,被称为“中国书画界经典之作”,与“自古有佳句,述兴表怀绪”的古人之语相呼应,久传流芳。
在当今文化素质抬升的浪潮中,墨竹图的诗句也活跃于文艺圈,受到更多文化爱好者的注意和研究,可谓彰显出一代代文人的艺术才能,不断发扬光大。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8.2墨竹图题诗课件3

诗意:在县衙书斋躺着休息, 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
我会说
疑是民间疾苦声
诗意:立即联想到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疑:作者由风吹动竹子发出的声音产 生的联想。
创作背景
乾隆十一年,郑板桥调任潍县知县, 他到任前一 年, 潍县就发生了海水倒灌,庄稼不收,疫病流行。 到任后, 又遭遇大旱,当年秋天, 庄稼颗粒不收,饥 民无数。灾民们背井离乡,卖儿卖妻,长途跋涉, 走 上闯关东这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 但在途中又遇到豺 狼和猛虎的攻击和吞噬, 还有盗匪的抢劫。逃荒者 因为饿得瘦骨嶙峋,连饿虎“亦弃之不取”,到处 是饿殍遍野,弃婴哀嚎。
墨竹图题诗
我知道
小 知 识
松、竹经冬不凋,梅花迎寒 开放,因此把“松、竹、梅” 称为“岁寒三友”。竹与松、 梅一样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很 高的地位,他们象征着高洁、 虚心、坚韧等品格,受到人们 的喜爱。
• 苍松隐映竹交加,千树玉梨花,好个岁寒 三友,更堪红白山茶 ----- 元.白朴《朝中 措》
再看墨色的变化。好的国画,讲究墨分 五采:焦、湿、浓、重、清。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代诗词书画家, “扬州八怪”之一。他乾隆元年考中进士,曾任七 品县官。他做山东范县知县时,爱老百姓,像对自 己的儿子一样。他拒绝别人的馈赠和贿赂,处理政 务勤敏,公文案卷不积压。公事之余就和文人们一 块饮酒咏诗,有人都忘记他是县官了。
郑燮擅长画竹,兰、石次之。他认为兰四时不谢, 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这正好与他倔强不驯的 性格相合。郑燮的画一般构图很简单,但构思布局 却十分巧妙,用墨的浓淡衬出立体感。虽只有黑色 一种,但能让人感到兰竹的勃勃生气。
思考:这幅图的特色 在哪儿呢?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墨竹图题诗》课件【三篇】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墨竹图题诗》课件【三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水平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水平。
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教法: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
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
而图题诗则是诗坛画苑中一朵绚丽的花朵。
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去感受——郑板桥在《墨竹图题诗》中要表达的诗情画意。
二、自主学习:1、字:衙(yá)斋(zhāi)燮(xiè)号(háo)寒放赈(zhèn)救济(jì)遂(suì)2.解词:劳顿:劳累。
思绪:思想的头绪;思路。
救济:用金钱或物资协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
赈灾:赈济灾民。
岿然不动:高大独立的样子。
3、交流材料:①介绍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②图题诗(找擅长绘画的学生介绍)③墨竹:单用墨画的竹子。
3.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习:1、引导学生阅读“诗画赏析”第二段。
(明确:郑板桥这首诗的背景、原因和被罢官的结局,说明他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2、感知诗意:这首诗以“竹”为依托之物使用象征手法,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四、合作探究: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第1句是实写、第2句是虚写,第1句是第2句发挥联想的基础。
郑板桥古诗大全

郑板桥古诗大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墨竹图题诗[作者] 郑板桥[朝代] 清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沁园春·恨[作者] 郑板桥[朝代] 清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
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佐我杯羹。
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
荥阳郑,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
单寒骨相难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
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
渔家·卖得鲜鱼二百钱[作者] 郑板桥[朝代] 清卖得鲜鱼二百钱,籴粮炊饭放归船。
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
题画兰[作者] 郑板桥[朝代] 清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新竹[作者] 郑板桥[朝代] 清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山中雪后[作者] 郑板桥[朝代] 清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咏梧桐[作者] 郑板桥[朝代] 清高梧百尺夜苍苍,乱扫秋星落晓霜。
如何不向西州植,倒挂绿毛幺凤皇。
咏芭蕉[作者] 郑板桥[朝代] 清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满江红·思家[作者] 郑板桥[朝代] 清我梦扬州,便想到扬州梦我。
第一是隋堤绿柳,不堪烟锁。
潮打三更瓜步月,雨荒十里红桥火。
更红鲜冷淡不成圆,樱桃颗。
何日向,江村躲;何日上,江楼卧。
有诗人某某,酒人个个。
花径不无新点缀,沙鸥颇有闲功课。
泜水[作者] 郑板桥[朝代] 清泜水清且浅,沙砾明可数。
漾漾浮轻波,悠悠汇远浦。
千山倒空青,乱石兀崖堵。
我来恣游泳,浩歌怀往古。
逼侧井陉道,卒列不成伍。
背水造奇谋,赤帜立赵土。
韩信购左车,张耳陋肺腑。
何不赦陈馀,与之归汉主?淇澳青青水一湾[作者] 郑板桥[朝代] 清渭川千亩入秦关,淇澳青青水一湾。
两地高风来拱向,中间突兀太行山。
清朝郑燮的《墨竹图题诗》原文及译文

清朝郑燮的《墨竹图题诗》原文及译文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郑燮)淡泊名利,爱民如子,以及他对老百姓的体恤之情,仁爱之心。
《墨竹图题诗》清代:郑燮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语句停顿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译文: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扩展资料:1、创作背景这首诗是郑板桥于乾隆十一、二年(1746年—1747年)间任山东潍县知县时所作。
科举时代称同科考取的人为同年,对同年的父辈或父亲的同年称年伯。
清代巡抚又称中丞,“大”是表示尊敬之意。
郑板桥曾画过一幅《风竹图》呈送包括,此诗即是题写在这幅画上的。
2、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从写竹入手,托物言志,表达了对民众的忧虑关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责任感与清官心态。
由于画是送给上司兼长辈的,因此语多谦逊委婉之辞。
首句点明身份与环境,紧扣画中风来疏竹的主题。
“衙斋”即衙门中的静室,说明自己身为官员;不言“官邸”“府第”等,既表明自己的官阶较低,又有谦逊之意。
忙中偷闲,静卧休息,却听得似有风雨之中,原来那是衙中自己亲手所埴的竹林幽篁为清风所动,萧萧作响,意趣横生。
从中见出本属嘈杂冗浊之地的官衙竟然如许优雅,诗人自己的风雅本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如按照常理写法,既如此开篇,以下就极易流为吟风弄月之作,但第二句却出人意料地振腕转笔,由竹叶声响联想到民间疾苦,“疑”字道出了诗人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表达了他对百姓的真挚情感。
他在任期间确实也是对百姓关怀备至,深得百姓的感戴。
最后因擅自开仓赈济,触犯了贪官污吏的直接利益,被诬告罢官。
诗人极为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常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i只穿插F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全诗语言质朴,不用典故堆砌,纯以白描手法作诗。
但时日以比喻、双关的手法穿插其中,以诗提升画的意境,以画增添诗的韵致,相得益彰。
墨竹图题诗

介绍诗意是虚写,第一句是第二 句发挥想象、联想的基础。 2、对最后一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理解? 似是写竹,实则写人,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 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文中以竹喻 人,比喻新颖奇特,把一个铁骨铮铮的文人 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 独行,充满了爱民之气节。
重点认识
1、自读课文,感知。 2、小组内互读,交流感知。 3、组间互读,比比谁读的好。 4、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给你 留下了什么印象?
解决生字词
1、字:衙、斋、燮、 号寒、放赈、救济、逐 2、词语:劳顿、救济、 赈灾、岿然不动
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理解诗意,不懂得地 方提出来。 2、检查汇报 令你感受最深的是那句诗?你读 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总结拓展
1、《墨竹图题诗》表达了______ 诗画家郑板桥淡泊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 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 动”的气概。 2、有谁知道有关“竹”的诗句? 唐代杜甫《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宋代陆游:好竹千杆翠,新泉一勺水。
谢谢大家
墨竹图题诗
作者和背景
1、介绍作者 2、介绍背景: 这是一首图题诗,写于郑板桥在山东任职时, 当时山东受灾,饥民无数,作为一名体恤 百姓的县官,郑板桥整日为民奔波,白天 劳顿,夜不思眠,本文记述的是一个有一 个不眠之夜,听着冷雨拍打窗棂,发出萧 萧之声,板桥错觉为百姓发出了啼寒饥号 的怨声,于是提笔展纸作画。逐成此诗。
《墨竹图题诗》

对当代的价值
文化交流
《墨竹图题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的瑰宝,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在 国际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这幅作品对 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世界对中国 文化的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VS
精神滋养
《墨竹图题诗》所传达的清雅、高洁、坚 韧、不屈的精神内涵,对于当代人在物欲 横流的现实社会中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坚强 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这幅作品能够激励 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向上的 心态,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坚韧。
层次感强
通过运用多层次的构图,表现出竹叶的层次 感和立体感。
呼应得当
画家运用呼应得当的手法,使画面中的元素 相互呼应,增强画面的整体感。
04
思想内涵
情感表达
表达情感
这幅墨竹图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体现了中国文人画的情感 价值。
寄托情感
竹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被赋予了高尚、纯洁等文化内涵,画家通 过墨竹图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创作形式
作品采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形式,以墨竹为主要表现 对象。
构图布局
构图布局严谨,通过巧妙的留白和构图安排,突出了 主题和情感表达。
技法运用
技法运用娴熟,运用了传统的笔墨技巧,如点染、皴 擦等,表现出竹子的质感。
作品特色
意境深远
作品通过墨竹图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情感和思想,营造出一种深远、 幽静的意境。
人生态度
淡泊名利
这幅墨竹图展现了作者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人生态度。画家通过描绘竹子的自然形态,表达了对自由、独立的 向往。
崇尚自然
竹子作为自然元素之一,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画家通过墨竹图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 求。文化价Fra bibliotek观传统文化
阅读理解《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墨竹图题诗》附答案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释】①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
②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卑微。
③一枝一叶:用竹子枝叶来比喻百姓们的各种小事。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A.署:衙门。
B.萧萧:形容草木凋零。
C.吾曹:我们。
D.关情:牵动情怀。
2.给诗句中的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疑是民间疾苦
..声()
①指(人民生活中的)困难和痛苦。
②憎恶,厌恨。
③因病引起痛苦;患病的痛苦。
(2)些小
..吾曹州县吏()
①细小;微小。
②稍许;略微。
③少许。
3.“一枝一叶总关情”,诗人关情的是什么呢?
4.这是一首题画诗,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5.诗人写竹的诗很多,你还能再写出几首吗?
【参考答案】
1.B
2.(1)①(2)①
3. 诗人关情的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
4.表达的是诗人对百姓真挚而执着的忧虑关切之情,以及自己两袖清风的高尚节操。
5.示例:《新竹》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题画竹》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意思.doc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意思
原文
《墨竹图题诗》
清代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意思
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全诗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从写竹入手,托物言志,表达了对民众的忧虑关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责任感与清官心态。
由于画是送给上司兼长辈的,因此语多谦逊委婉之辞。
首句点明身份与环境,紧扣画中风来疏竹的主题。
“衙斋”即衙门中的静室,说明自己身为官员;不言“官邸”“府第”等,既表明自己的官阶较低,又有谦逊之意。
忙中偷闲,静卧休息,却听得似有风雨之中,原来那是衙中自己亲手所埴的竹林幽篁为清风所动,萧萧作响,意趣横生。
从中见出本属嘈杂冗浊之地的官衙竟然如许优雅,诗人自己的风雅本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如按照常理写法,既如此开篇,以下就极易流为吟风弄月之作,但第二句却出人意料地振腕转笔,由竹叶声响联想到民间疾苦,“疑”字道出了诗人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表达了他对百姓的真挚情感。
他在
任期间确实也是对百姓关怀备至,深得百姓的感戴。
最后因擅自开仓赈济,触犯了贪官污吏的直接利益,被诬告罢官。
诗人极为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常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i只穿插F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全诗语言质朴,不用典故堆砌,纯以白描手法作诗。
但时日以比喻、双关的手法穿插其中,以诗提升画的意境,以画增添诗的韵致,相得益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顾内容,强化主旨
作者笔下的竹子有什 么寓意?
竹的象征了诗人“任 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 的气概。
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的有关 竹的诗句,绘画作品。
2.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赞美竹 。
“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李方膺、高翔、金农 、李鲩、汪士慎八位画家。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 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 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 “扬州八怪 ”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鲩、李方膺等先后分别为康熙、 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先试画,后授职。乾隆八年,弘 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印了“乾隆御览之宝”朱 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联燮为“书画 史”。
救济:用金钱或物资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 。
赈灾:赈济灾民。
岿然不动:高大独立的样子。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合作学习:
1.请同学们阅读“诗画赏析”第二段,这段 主要说了什么?这能说明诗人身上怎样的品质?
郑板桥这首诗的背景、原因和被罢官的结局, 说明他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这首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手法,表达 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 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合作探究
1.说出自己最喜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合作探究
3. 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
“一枝一叶”一语双关,既指竹枝竹叶, 又指又指百姓的各种动静、动向。 “一枝 一叶总关情”写诗人对百姓的各种动静、动 向都很关心,写出了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 ,体恤之情。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 承。
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 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 奇,书画成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 寓悲奇妙,成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扬州八怪”大胆创 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北师大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第八单元
诗诗
乃堪
为入
岁 奇画
寒 。方
三
称
友
妙
,
画
可
融
作者简介
郑燮(zhèngxiè),字克 柔,号板桥。生于康熙三十二年 (公元1693年)农历十月二十五 日,卒于乾隆三十年(西元1765 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中国清 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江苏 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 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 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 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 情画意。
2.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 3.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字词学习
衙(yá) 斋(zhāi) 燮(xiè) 啼饥号(háo)寒 放赈(zhèn) 救济(jì) 遂(suì) 岿(kui)然不动
劳顿:劳累。
理解词语
思绪:思想的头绪;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