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囊性占位的诊断和处理

胰腺囊性占位的诊断和处理
胰腺囊性占位的诊断和处理

胰腺囊性占位的诊断和处理

龚伟刘颖斌上海交通大学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外科

胰腺囊性占位是一种较特殊的胰腺肿瘤,发病率约占胰腺肿瘤的l%【1】。由于病灶的解剖位置比较深,发病周期较长,因此临床症状不明显,早期发现和诊断较为困难。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胰腺囊性占位的检出率不断提高。胰腺囊性占位包括原发性囊性肿瘤和实性肿瘤囊性变。临床上一般分为浆液性囊腺瘤(serous cystic neoplasm,SCN)、黏液性囊腺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MCN)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IPMN)以及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esudopapillary neoplasm,SPN)。2000年WHO对胰腺囊性肿瘤的分类定义分别为SCN、MCN和IPMN,但国内相当一部分文献仍习惯将SPT归类于原发胰腺囊性肿瘤【2】。长期以来,因胰腺囊性肿瘤发病率低、临床病例不常见。对其潜在的恶性行为认识存在不足,以至于临床上出现很多不恰当的治疗。一部分患者因盲目等待、观察而贻误病情错失最佳手术治疗时机;另一部分患者因仓促手术导致切除不彻底而出现肿瘤复发甚至转移。因此正确认识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特性,对于指导临床治疗,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和时机,彻底根治肿瘤,减少肿瘤的复发甚至转移,有着重要的意义。

1.胰腺常见原发囊性肿瘤分类

1.1临床分类:临床多见的主要是以下3种病理类型:浆液性囊腺瘤(serous cystic neoplasm,SCN)、黏液性囊腺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MCN)、导管内乳头状胰腺囊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IPMN)。包括良性肿瘤、交界性和恶性肿瘤等3种类型。

1.2形态学分类:通常分为四种亚型:微囊型、单房型、多房型、伴有实性成分型。微囊型仅见于浆液性微囊性腺瘤,单房型可见于浆液性寡囊性腺瘤、MCN、IPMN等,MCN则多位于胰体尾,类圆形,轮廓光滑;IPMN多表现为杵状指样的单囊,并可伴有胰管扩张。多房型可见于浆液性寡囊性腺瘤、MCN、IPMN等。当胰腺囊性肿瘤伴胰管扩张时,若胰管扩张仅出现在肿瘤近侧端,则三种疾病均有可能;而全程或仅为远侧端胰管扩张只见于IPMN,可能因IPMN 肿瘤分泌的黏液可阻塞胰管的任何位置而造成远端、近端或全程胰管扩张,而SCN和MCN则为占位效应导致胰管受压扩张,因此只能发生在肿瘤近端。伴有实性成分的包括实性假乳头状瘤、囊性胰岛细胞瘤和胰腺癌囊性变。

2.胰腺常见囊性肿瘤影像学特征

SCN好发于中老年女性,有多种亚型,最常见的是浆液性微囊性腺瘤,其特征是多房(>6个),小囊(≤2cm),分叶状,少见亚型包括浆液性寡囊性腺瘤、实性浆液性腺瘤、von Hippel-Lindau相关性囊性肿瘤和浆液性囊腺癌。

MCN亦好发于中老年女性,有单房和多房两种,以胰体尾部多见,多房者囊数常,C6个,囊腔较大,最大径>2cm,边缘光滑;10%~25%可见囊壁或分隔的蛋壳样钙化,有时可见囊壁、分隔不规则和明显强化的实性部分,均提示其为恶性。

IPMN好发于老年男性,包括主胰管型、支胰管型和混合型。后两者影像学表现单房者常为杵状指样,多房者常含多种形态的囊,均与扩张的主胰管相通。影像学上囊腔与主胰管相通是诊断IPMN的可靠征象。

实性假乳头状瘤多发生于年轻女性,包膜较厚,可见瘤内出血,实性部分渐进性强化。囊性胰岛细胞瘤易发生钙化,增强检查可见其富血管的特征;即使肿瘤囊性区域达95%,仍可显示动脉期病变边缘明显强。较大胰腺癌偶可发生囊变坏死,实性部分呈延迟强化,但肿瘤呈浸润性生长致边界不清,且常侵犯邻近组织和血管,常伴胰管和胆管扩张【3】。

3.胰腺原发性囊性占位与继发性囊性病变的鉴别

假性囊肿是最常见的胰腺继发性囊性病变,患者通常有胰腺炎或腹部外伤的病史,且常伴有血、尿淀粉酶增高。影像学检查可见边界清楚的薄壁或均匀厚壁的囊性肿块,多伴随有胰腺炎的继发表现,如胰腺周围脂肪密度增高及左肾前筋膜增厚等。囊内有碎屑存在可用以鉴别假性囊肿和囊性肿瘤。一般来说,假性囊肿内无强化的软组织成分,也是与囊性肿瘤的鉴别点。<6cm的假性囊肿通常可自行吸收,短期随访观察病情进展也有助于与囊性肿瘤的鉴别。胰腺转移瘤出现坏死或原发瘤为囊性时亦可呈囊性表现,原发肿瘤的病史或在其他部位发现转移灶均有助于鉴别诊断。囊性畸胎瘤常发生在儿童和年轻人,除囊性成分外,还可发现脂肪及钙化等成分。

4.胰腺囊性占位的处理原则

手术切除是根治胰腺囊性占位性病变的主要治疗措施。手术前影像学检查结合内窥镜检查都有助于确定手术的方案和范围。通过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确定胰腺囊性肿瘤的位置、大小和与周围器官的关系及粘连情况的判断,B超和CT一般都能明确病灶情况。如果肿瘤位置比较深入,CT等不足够给予清晰的信息,还可以通过MRI获得清晰的图像定位。在判断肿瘤良恶性时可以用内镜、超声内镜和逆行胰胆管造影等手段,能获得有效的组织病理学信息,有利于进一步明确肿瘤的性质。但是临床上在多数情况下,术前仅凭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来确定胰腺囊性肿瘤确切的病理类型还是有困难的,有时组织病理活检也难以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对于难以定性的患者,积极的外科手术是防止肿瘤进一步恶变的重要手段。

关于手术时机的选择,有的学者认为,SCN以良性为多见,若是肿瘤的直径不超过3cm,在患者无明显主诉症状,且组织活检病理排除恶性肿瘤的前提下,可以先选择暂时不予手术、严密观察随访。若在随访期内肿瘤迅速增大、患者出现腹部不适等症状,则应积极地行手术治疗。对于无法明确肿瘤病理类型、难以鉴别浆液性还是黏液性囊腺瘤的患者,以及肿瘤直径超过3cm或者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患者,则主张积极手术治疗。对无法明确诊断浆液性囊腺瘤,或引起临床症状者仍应行肿瘤切除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以针对具体患者的具体情况,针对患者本身,制定出个体化的手术方案,选择具体的时机和手术方式。

也有的学者认为一旦发现胰腺囊性肿瘤都应该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因为除了浆液性囊腺瘤之外,其它胰腺囊性肿瘤都有恶变的潜能,原则上是早期发现早期手术治疗。目前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和胰腺外科手术器械和技术的进步,胰腺手术的安全性已经大大提高。在一些大型的胰腺外科中心,有经验的胰腺外科医生的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都已经降到很低的水平,而良性胰腺囊性肿瘤手术的切除率和术后生存期远优于恶性胰腺囊性肿瘤.因此我们认为对于胰腺囊性肿瘤,应根据病变的临床特征以及影像学特点作出初步的分型诊断,如考虑为SCN,且>3cm则考虑手术;MCN和IPMN需完整手术切除,并强调术中冷冻病理检查,保证切缘阴性。

具体的手术方式应根据肿瘤大小、部位、病理类型、与主胰管的关系以及患者全身整体情况综合考虑。一般的原则是彻底切除肿瘤、尽可能保留正常的胰腺组织以及保护胰腺内外分泌功能。要注意的是术中需对胰腺进行全面的探查,有报道40%以上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早期就可能是一个多中心病变或累及整个胰管的病变。因此我们提倡有条件的单

位都应实行术中B超定位,以免遗漏一些微小病灶和多发的病灶,并且术中B超有助于判断肿瘤与主胰管的关系。

胰腺黏液性囊腺瘤是公认的癌前病变,早期手术切除是达到根治改善预后的关键。即使是浸润性肿瘤,行根治性切除后的效果也明显优于胰腺导管腺癌。胰腺黏液性囊腺瘤发生于胰体尾较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高,从腺瘤演变至浸润性癌的概率亦逐步升高,应采取根治性肿瘤切除,对于胰腺黏液性囊腺瘤的手术切除应保证切缘至少距肿瘤1cm以上。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亦可能合并恶变。而实性假乳头状瘤目前认为属于低度恶性肿瘤,因此如果高度怀疑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或实性假乳头状瘤,都应尽早手术探查,术中结合冰冻病理决定切除范围,可极大的提高患者预后。术中常规对切缘远端行冰冻病理切片,如切缘阳性者必须扩大切除范围,直至切缘阴性,有时甚至需行全胰腺切除术,对侵润性IPMN还需行扩大淋巴结清扫。术后需长期随访;文献报道全胰浸润性的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行全胰切除后,其存活率也明显优于同期胰腺癌。而实性假乳头状瘤是一种隐匿性胰腺外分泌肿瘤,其切除率高、生存期长,手术效果满意。

胰腺头颈部囊性肿瘤可采取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于肿瘤位于胰腺头颈部,无明显侵袭性表现的黏液性囊腺瘤和胰腺实性假乳头肿瘤,可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胰体尾部的浆液性囊腺肿瘤可行节段性胰腺切除术或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位于胰体的肿瘤可行节段性胰腺切除术加远侧胰腺残端空肠Roux-en-Y内引流术以防胰漏的发生。对于浆液性囊腺瘤如果是比较浅表的位于胰头及钩突处,且最大直径小于2.5cm的肿瘤,如无明确手术禁忌证,也可实行单纯肿瘤摘除术,但要慎重进行,应注意肿瘤摘除后发生胰漏的可能。它适用肿瘤局部剜除术必须谨慎采用。于肿瘤位于胰腺表面、与主胰管有一定距离而且不要求切缘距离的患者。但此种术后胰瘘发生率略高,必须妥善放置引流【4】。胰尾部肿瘤可行胰腺远端切除术,一般可将脾脏同时切除。位于胰尾部的黏液性肿瘤如无明显侵袭性表现,为了避免术后严重感染的发生及符合肿瘤根治性要求,也可以行切断脾动静脉而保留脾脏的胰远端切除术。近年来,我们对于胰尾部肿瘤采取腹腔镜胰腺远端保留脾脏的胰腺远端切除术,手术安全,效果良好,恢复快。

参考文献

1.Salvia R,Festa L,Butturini G..Pancreatic cystic tumors[J].Mirrerva Chir,2004,59(2):185-207.

2.Basturk O,Coban I,Adsay NV.Pancreatic cysts:pathologic classification, differential diagnosis,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Arch Pathol Lab Med,2009,1

33(3)423-438.

3.Sahani DV,Kadavigere R,Saokar A.Cystic pancreatic lesions:a simple imaging-based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guiding management.Radiographics,2005,25(6):147I-1484.

4.Kiely JM,Nakeeb A,Komorewski RA.Cysticpancreatic neoplasms:enueleate or resect?.J Gastrointest Surg,2003,7(7):890-897.

胰腺占位

胰腺囊性病变 分类(按病因) 一、先天性囊性肿物 1、单发真性囊肿 2、多发真性囊肿(成人型多囊肾疾病、Von-Hippel-Lindau病、囊性纤维化) 二、炎性囊性肿物 1、假囊肿 2、脓肿 3、包虫病 三、肿瘤性囊性病变 1、良性肿瘤: 浆液性囊腺瘤 囊性畸胎瘤 淋巴管瘤 2、恶性或潜在恶性的肿瘤 胰腺癌 粘液性囊腺肿瘤 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 胰岛细胞肿瘤 实性假乳头状瘤 淋巴瘤 转移瘤 肉瘤 四、类似胰腺囊肿的其他病变 环状胰腺、胆总管囊肿、肠重复畸形、十二指肠憩室、动脉瘤、肠系膜、腹膜后等胰周器官的囊性病变 分类(形态学分型) 1、单囊型 2、多微囊型 3、多巨囊型 4、囊实型 影像分析要点 1、囊性部分: 囊腔数目 囊腔大小

囊液信号密度 2、实性部分: 囊壁、间隔、壁结节等的厚度、密度信号及强化特点 有无钙化及钙化的形态及部位 3、注意病变与胰腺的关系,还应注意病变与邻近器官的关系 4、临床相关资料 1、胰腺真性囊肿(单发囊肿型) 极其罕见,多见于新生儿,真性囊肿通常无囊壁显示。 2、胰腺真性囊肿(多发囊肿型) 较单发者常见;多合并Von Hippel–Lindau病、多囊肾病。

胰腺囊肿为多发,各个囊肿的表现同单发型;常合并肾、肝、脾等器官的囊肿。 3、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 ) 本病为幼儿及青少年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病变为全身外分泌腺的功能紊乱、粘液腺增生,分泌液粘稠、汗液氯化钠含量增高、慢性肺部疾病、胰腺外泌功能不全为特征。 正常胰腺组织被脂肪组织所取代,在此背景下出现液性囊肿。

胰腺假囊肿 通常表现为单房囊肿,囊壁较厚,亦可为薄壁,好发于体尾部,无明显的壁结节。假囊肿由胰腺炎或胰腺外伤引起,可有胰腺炎的其他表现。 一个光滑的厚壁囊性肿块通常是假囊肿的特征。

胰腺癌的超声表现及诊断

胰腺癌的超声表现及诊断 发表时间:2013-01-30T14:35:27.4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3期供稿作者:邢纯[导读] 提高胰腺肿块的图像质量,提高病变的清晰度,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邢纯 (哈尔滨市香坊区朝阳乡卫生院 150000)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3-0120-01 【摘要】目的讨论胰腺癌超声诊断。方法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并诊断。结论胰腺内肿物,边界不清,后方回声衰减,内部血供贫乏,胰头癌常伴胰管、胆管扩张。提高胰腺肿块的图像质量,提高病变的清晰度,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关键词】胰腺癌超声诊断 胰腺癌是常见的消化器肿瘤,高发年龄为45~65岁,病因尚不明确。病理分为胰管上皮细胞发生的胰管癌、腺泡细胞发生的腺泡细胞癌和胰岛细胞发生的胰岛细胞癌以及其他器官癌而来的转移癌。胰腺导管上皮癌最多见,胰岛细胞癌通常放在胰腺内分泌肿瘤内讨论。按肿瘤生长部位可分为胰头癌、胰体癌、胰尾癌和全胰癌,其中胰头癌占57%~62%、胰体尾癌占25%~33%,全胰癌占0~8%。胰头癌容易侵犯胆总管和肝门静脉,胰体癌容易侵犯脾静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腹膜后神经丛,胰尾癌易侵犯脾门和脾血管。转移途径以淋巴转移最常见。血行转移主要经肝门静脉转移,肝转移发生率最高,并可形成肝门静脉内癌栓。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12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超声声像图特征及鉴别诊断作如下分析。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2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36~72岁,患者上腹部不适、疼痛、消瘦、食欲减退。 2 超声表现 2.1灰阶超声 2.1.1胰腺内肿物:是胰腺癌的直接征象,<2cm的肿瘤多为均匀低回声,无包膜,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线,后方回声衰减不明显。肿瘤增大后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或呈高回声,部分可有钙化、液化、浸润状生长境界不清,后方回声衰减。 2.1.2胰腺大小、形态:肿瘤较大时胰腺多局限性肿大,轮廓不清,与周围器官境界消失,全胰癌者胰腺弥漫性增大。<2cm的肿瘤胰腺增大不明显。 2.1.3胰管扩张:胰管受肿瘤压迫和侵犯呈不同程度的均匀扩张,内壁平滑。有的胰头癌如主、副胰管相通且副胰管通畅,胰管可不扩张。 2.1.4胆管扩张:癌和转移的淋巴结浸润或压迫胆总管引起胆道梗阻扩张。可见扩张的胆总管中断于胰腺肿物内。 2.1.5胰周血管、器官的压迫和侵犯:肿瘤附近的血管被推移、挤压、变形,或管腔内实性回声,或被肿瘤包绕。常被侵犯的器官有十二指肠、胃、脾、胆囊等,器官表面的正常浆膜界面消失。 2.1.6淋巴结转移:胰周淋巴结肿大,内部低回声。 检查注意事项:①<2cm的肿瘤普通超声显示困难,胰腺大小无明显变化,胰管可无明显扩张,必要时行超声内镜检查;②脾动脉走行与胰管非常接近,易误认为扩张的胰管,应沿扩张胰管向头侧追踪管道走行以减少误诊,对于确认的扩张胰管,可追踪胰管的梗阻部位; ③横切扫查时胰周围肿瘤易误为胰内肿物,必须结合多个切面鉴别;④副胰管与主胰管相通,或肿瘤位于胰腺钩突部时胰管内径可正常; ⑤全胰癌可仅表现为胰腺内回声不均,边界不整,无明显局灶性肿块。 2.2彩色多普勒超声直径4cm以内的胰腺癌内部很少能测到血流信号,肿瘤增大时部分可于周边检出低速血流,但远比肝癌、壶腹癌、肾癌和胰腺其他类型的癌血流稀少。因此检查的重点是肿瘤对周围大血管有无压迫和侵犯。从不同的切面显示肿瘤周围动脉和静脉管腔及管壁的改变,判定血管的受侵情况。 2.3超声内镜在所有影像检查中超声内镜是目前胰腺癌最敏感的诊断手段。主要优点是没有盲区,能均匀显示整个胰腺、胰腺被膜、胰管壁。超声内镜下1cm以上的肿瘤可以清晰显示,2 cm以内的肿瘤检出率达80%~95%,血管浸润的诊断准确率85%~92%,对于早期诊断和判定进展程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超声内镜为侵人性检查方法,一般不列为常规,适应证:①不明原因的胆管和胰管扩张;②临床和实验室资料高度怀疑胰腺肿瘤,但普通超声、CT、MRl等未能发现病灶;③各影像学检查结果不一致;④诊断已明确,为决定手术方式需要了解肿瘤对血管的侵犯。 胰腺癌超声内镜声像表现:①肿块边界模糊,周边部分呈低回声,散在钙化灶和液化区。②肿瘤旁胰管受压或管壁回声中断,或胰管内实性回声,肿瘤远端的胰管扩张,近端胰管扩张不明显,无胰管穿通征。③肿瘤突破胰腺生长时,胰腺外膜模糊,回声减低。浸润邻近器官时,相邻器官浆膜层断裂。④血管受浸润时管壁回声层中断。胆管受浸润时扩张的胆管中断在胰腺的低回声肿物内并见胆管壁回声减低或消失。⑤胰腺周围淋巴结肿大。 2.4胰管内超声检查使用管内超声探头,频率20~30 MHz,内径2.0~2.4mm,聚焦半径范围0.3~1.0cm,通过十二指肠乳头或术中插入。是观察胰管早期病变的敏感检查方法。正常胰管为高、低、高三层结构,胰管癌时管壁层次消失。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胰腺内肿物,边界不清,后方回声衰减,内部血供贫乏,胰头癌常伴胰管、胆管扩张。注意须与下列疾病鉴别。 3.1局限性胰腺炎①与正常组织分界不如胰腺癌清楚,内部回声均匀;②胰管扩张程度轻,内径粗细不均;③有胰管穿通征;④有慢性胰腺炎超声表现;⑤内有正常血管走行。 3.2胰腺囊腺瘤、囊腺癌①多生长在胰体或胰尾部;②肿瘤多为非实性的多房性囊性肿物,囊壁厚、内壁不光滑;③部分肿瘤以实性回声为主,但透声性好,后方回声无衰减;④胰管扩张少见;⑤肿瘤内血流较胰腺癌丰富;⑥转移较胰腺癌晚。 3.3胰岛素瘤边界平滑清晰,回声较胰腺癌高,内部血流丰富。 3.4壶腹周围癌①病灶较小时即出现胆管扩张;②肿瘤发生在管腔内;③肿瘤血供较丰富;④胰腺肿大不明显。 3.5腹膜后肿瘤常位于脾静脉后方,呈分叶状结构,与胰腺有一定的边界,胆管扩张较少见。 3.6慢性胰腺炎与全胰癌前者形态基本正常,内部回声不均,不侵犯血管。 总之,提高胰腺肿块的图像质量,提高病变的清晰度,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胰腺囊性占位的诊断和处理

胰腺囊性占位的诊断和处理 龚伟刘颖斌上海交通大学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外科 胰腺囊性占位是一种较特殊的胰腺肿瘤,发病率约占胰腺肿瘤的l%【1】。由于病灶的解剖位置比较深,发病周期较长,因此临床症状不明显,早期发现和诊断较为困难。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胰腺囊性占位的检出率不断提高。胰腺囊性占位包括原发性囊性肿瘤和实性肿瘤囊性变。临床上一般分为浆液性囊腺瘤(serous cystic neoplasm,SCN)、黏液性囊腺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MCN)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IPMN)以及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esudopapillary neoplasm,SPN)。2000年WHO对胰腺囊性肿瘤的分类定义分别为SCN、MCN和IPMN,但国内相当一部分文献仍习惯将SPT归类于原发胰腺囊性肿瘤【2】。长期以来,因胰腺囊性肿瘤发病率低、临床病例不常见。对其潜在的恶性行为认识存在不足,以至于临床上出现很多不恰当的治疗。一部分患者因盲目等待、观察而贻误病情错失最佳手术治疗时机;另一部分患者因仓促手术导致切除不彻底而出现肿瘤复发甚至转移。因此正确认识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特性,对于指导临床治疗,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和时机,彻底根治肿瘤,减少肿瘤的复发甚至转移,有着重要的意义。 1.胰腺常见原发囊性肿瘤分类 1.1临床分类:临床多见的主要是以下3种病理类型:浆液性囊腺瘤(serous cystic neoplasm,SCN)、黏液性囊腺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MCN)、导管内乳头状胰腺囊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IPMN)。包括良性肿瘤、交界性和恶性肿瘤等3种类型。 1.2形态学分类:通常分为四种亚型:微囊型、单房型、多房型、伴有实性成分型。微囊型仅见于浆液性微囊性腺瘤,单房型可见于浆液性寡囊性腺瘤、MCN、IPMN等,MCN则多位于胰体尾,类圆形,轮廓光滑;IPMN多表现为杵状指样的单囊,并可伴有胰管扩张。多房型可见于浆液性寡囊性腺瘤、MCN、IPMN等。当胰腺囊性肿瘤伴胰管扩张时,若胰管扩张仅出现在肿瘤近侧端,则三种疾病均有可能;而全程或仅为远侧端胰管扩张只见于IPMN,可能因IPMN 肿瘤分泌的黏液可阻塞胰管的任何位置而造成远端、近端或全程胰管扩张,而SCN和MCN则为占位效应导致胰管受压扩张,因此只能发生在肿瘤近端。伴有实性成分的包括实性假乳头状瘤、囊性胰岛细胞瘤和胰腺癌囊性变。 2.胰腺常见囊性肿瘤影像学特征 SCN好发于中老年女性,有多种亚型,最常见的是浆液性微囊性腺瘤,其特征是多房(>6个),小囊(≤2cm),分叶状,少见亚型包括浆液性寡囊性腺瘤、实性浆液性腺瘤、von Hippel-Lindau相关性囊性肿瘤和浆液性囊腺癌。 MCN亦好发于中老年女性,有单房和多房两种,以胰体尾部多见,多房者囊数常,C6个,囊腔较大,最大径>2cm,边缘光滑;10%~25%可见囊壁或分隔的蛋壳样钙化,有时可见囊壁、分隔不规则和明显强化的实性部分,均提示其为恶性。 IPMN好发于老年男性,包括主胰管型、支胰管型和混合型。后两者影像学表现单房者常为杵状指样,多房者常含多种形态的囊,均与扩张的主胰管相通。影像学上囊腔与主胰管相通是诊断IPMN的可靠征象。

胰腺系统疾病超声诊断

五、胰腺系统疾病超声诊断 186.胰腺的解剖及毗邻关系如何? 胰腺为腹膜后器官,长12-15cm,宽3-4cm,厚l-2.5cm,横跨1-2腰椎间,分头、颈、体、尾四部分。胰头比胰尾偏低,胰腺长轴自右下向左上倾斜,约20o-40o角,胰腺形态一般有蝌蚪形、哑铃形、蜡肠形。胰头位于十二指肠曲内,后方邻下腔静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后外侧沟走行胆总管。肝脏位于其前方及右侧,胆囊位于其右前方。胰颈部最狭窄,长约2.0cm,其前方为胃,后方为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处。胰体前方为胃,后方为脾静脉。胰体向左延伸为胰尾,其前方为胃,左侧为脾,后方为脾静脉。 胰腺内有主、副胰管,二者之间有交通。主胰管起自胰尾,由胰尾部逐渐向胰头汇合变粗,在胰头左侧缘与胆总管汇合,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部分也单独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副胰管较主胰管短而细,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上方约2cm处。胰腺由十二指肠上、下动脉及脾动脉的分支供血。神经支配为腹腔神经丛分支。胰腺淋巴管丰富,引流路径多,故病变易经淋巴转移。 胰腺体表投影:上缘相当于脐上10cm,下缘相当于脐上5cm。 187.胰腺探查前有何准备及探查方法如何?正常胰腺的超声图像特征及正常值多少? 探查前准备:禁食8-12小时。前一天清淡饮食。肠胀气及便秘患者睡前服缓泻剂,晨起排便后检查。显示仍不满意者,可饮水500-800ml,使胃充盈做透声窗,胰腺可清晰显示。钡餐影响胰腺显示,消化道钡餐和胃镜检查当日勿行超声检查。 探查方法:患者一般采用仰卧位。显示欠清晰时可采用半坐位或坐位。探头置于上腹部正中1-2腰椎水平作各切面扫查,可显示胰腺。胰腺后方的脾静脉、肠系膜上动脉、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脊柱位置固定,可作为寻找胰腺的标志。如饮水后探查,病人可采取右侧卧位,经充盈胃腔可清晰显示胰腺。 正常声像图:横切显示胰腺呈长条形,边界清晰、光滑。胰头稍膨大,前端向左后突出,为钩突。胰头向左前方变窄,为胰颈。再向左前延伸,跨过1-2腰椎,在腹主动脉前方的为胰体。继续向左延伸至脾门,胰腺逐渐变细部分为胰尾。胰腺内呈均匀点状稍强回声,中央可见细长管状结构.内为无回声区,为主胰管结构。胰腺依次向后可见脾静脉、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脊柱横断面。纵切面:于下腔静脉长轴切面与肝左叶夹角处可探及胰头横断面,呈椭圆形。于腹主动脉长轴切面与肝左叶夹角处可显示胰体横断面,多为三角形。胰腺横断面边界清晰,内回声均匀。 胰腺测量及正常值:尚无统一标准。目前多在显示胰腺长轴切面时作垂直测量,为其厚度。一般于下腔静脉前方测量胰头,正常值<2.5cm;腹主动脉前方测胰体,正常值<2.0cm;脊柱左侧缘测胰尾,正常值<2.0cm。 188.胰腺炎的超声图像特征有哪些? 胰腺炎症分急性和慢性。急性胰腺炎又有水肿型和坏死型。水肿型急性胰腺炎主要病理表现为胰腺间质充血、水肿,病变较轻,较常见。坏死型急性胰腺炎病理表现为大量胰腺腺泡、脂肪、血管坏死,伴周围大量血性渗出液,死亡率高,较少见。慢性胰腺炎主要病理改变为纤维增生。急性胰腺炎病人多具有胆囊炎和胆结石病史。声像图表现为: (l)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大,可失去正常形态,轮廓不清。 (2)内回声减低,呈弥漫分布的弱点状,间有强弱不均、型态不整、边界不清的片状回声。严重水肿时呈透声暗区,似囊肿声像图。 (3)多伴胰腺区胃肠气体增多,以胰头区更甚,使探查更为困难。

胰腺疾病超声诊断

胰腺疾病超声诊断 胰腺(pancreas)超声解剖 上腹部的后腹膜脏器 胰腺大小随年龄的增加逐渐缩小 分为胰头、颈、体及尾部 胰腺的形态多变 胰尾最常见于脾门或附近 主胰管横贯胰腺 探测方法 准备:空腹8小时,必要时饮水 体位:仰卧位、侧卧位、半坐位 仪器:腹部超声诊断仪,3.5MHz探头 途径:脐与剑突之间横切、纵切;左肋间切。横切时脾静脉是确认胰腺的标志。 胰腺正常声像图 边界整齐光滑 中等回声,稍高于肝脏,光点细小均匀回声随年龄增加而增强 可呈蝌蚪形、哑铃形及腊肠形 主胰管呈线状强回声,内径1-2mm 正常值:胰头<3cm,体<2cm,尾1-3cm 急性胰腺炎 直接征象 胰腺肿大(局限性或弥漫性)、轮廓不清,内部回声减低,后方增强 常致胃肠道积气,气体反射增强,胰腺显示不清

间接征象 周围弱回声区(渗出、水肿) 可出现假性囊肿 常伴有胆系结石 腹水、胸水 慢性胰腺炎 胰腺轮廓不清,边界不规整,与周围分界不清 局限性增大 内部回声增高,不均,伴带状高回声 胰管不规则狭窄、扭曲、扩张 可合并假性囊肿、胰管结石 胰腺囊肿 真性囊肿 分为先天性囊肿、潴留性囊肿、寄生虫性囊肿 先天性多见于儿童,超声表现为紧靠胰腺或胰腺内出现边界清楚的无回声区,后方有增强 潴留性囊肿为后天性,超声表现边界清楚,但呈梭形的无回声区,周围有胰腺组织 胰腺囊肿 假性囊肿 一般由急慢性胰腺炎、外伤引起 可发生在胰腺附近,亦可出现在腹腔内任何部位 直径为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不等 胰腺局部一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内部可出现细小点状回声,后方回声增强 单发,可多发

胰腺癌 主要表现 发生在胰头部最多 胰腺局限性增大,弥漫性则形态不规则 病变以低回声和混合回声多见 肿块边界不清,轮廓不整 后方回声减弱 胰管可受压,蛇行或串珠状扩张 胰尾部肿瘤少见,易漏诊 胰腺癌 间接征象 胆管形态受压,胆道形态梗阻扩张 血管受压,如下腔静脉、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受压或移位 晚期可有肝转移、周围淋巴结肿大及腹水 胰岛细胞瘤 功能性(胰岛素瘤) 大于1cm者才易发现,呈弱回声,边缘规整 常位于体尾部 胰腺正常,需结合临床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较大,低回声多,光滑整齐 可囊性变、恶变

胰腺癌诊疗规范

胰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一、概述 胰腺癌(cancer of pancreas)是常见的胰腺肿瘤,恶性程度极高,近年来,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胰腺癌半数以上位于胰头,约90%是起源于腺管上皮的管腺癌。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胰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胰腺癌诊疗水平,改善胰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 (一)高危因素。老年,有吸烟史,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为胰腺癌的危险因素,暴露于β-萘胺、联苯胺等化学物质可导致发病率增加。 (二)临床表现。 1.多数胰腺癌患者缺乏特异性症状,最初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混淆。当患者出现腰背部疼痛为肿瘤侵犯腹膜后神经丛,为晚期表现。 %胰腺癌患者在疾病初期即有消瘦、体重减轻。 3.常出现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症状。 岁以上患者有下列任何表现的患者需高度怀疑胰腺癌的

可能性,如果患者是嗜烟者更应高度重视: (1)不明原因的梗阻性黄疸。 (2)近期出现无法解释的体重下降>10%。 (3)近期出现不能解释的上腹或腰背部疼痛。 (4)近期出现模糊不清又不能解释的消化不良症状,内镜检查正常。 (5)突发糖尿病而又无诱发因素,如家族史、肥胖。 (6)突发无法解释的脂肪泻。 (7)自发性胰腺炎的发作。 (三)体格检查。 1.胰腺癌患者病变初期缺乏特异性体征,出现体征时多为进展期或晚期。 2.黄疸。黄疸为胰头癌患者常见体征,表现为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大便颜色变白,小便发黄,皮肤瘙痒。 3.腹部肿块。胰腺癌患者触及腹部肿块多为晚期,极少能行根治性手术切除。 (四)影像检查。 型超声检查:是胰腺癌诊断的首选方法。其特点是操作简便、无损伤、无放射性、可多轴面观察,并能较好地显示胰腺内部结构、胆道有无梗阻及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局限性是视野小,受胃、肠道内气体、体型等影响,有时难以观察胰腺,特别是胰尾部。

胰腺癌诊断治疗标准

胰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试行) 一、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胰腺癌的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具备相应资质的市、县级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对胰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癌症发生于胰腺组织者,称为胰腺癌 胰头癌:发生于肠系膜上静脉与门静脉交汇处右侧的胰腺癌,为胰头癌。钩突是胰头的一部分。 胰体癌:发生于肠系膜上静脉与门静脉交汇处与腹主动脉之间的胰腺癌,为胰体癌。 胰尾癌:发生于腹主动脉与脾门之间的胰腺癌,为胰尾癌。 全胰癌:肿瘤部位超过2个区域的胰腺癌,为全胰癌。 三、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癌胚抗原,是大肠癌组织产生的一种糖蛋白,作为抗原引起患者的免疫反应。CEA 可广泛存在于内胚叶起源的消化系统癌,也存在于正常胚胎的消化管组织中,在正常人血清中也可有微量存在。对大肠癌、乳腺癌、胰腺癌和肺癌的疗效判断、病情发展、监测和预后估计是一个较好的肿瘤标志物,但其特异性不强,灵敏度不高,对肿瘤早期诊断作用不明显。 CA19-9 (carbohydrate antigen 19-9) :是一种粘蛋白型的糖类蛋白肿瘤标志物,为细胞膜上的糖脂质,因由鼠单克隆抗体116NS19-9识别而命名,是迄今报道的对胰腺癌敏感性最高的标志物。在血清中它以唾液粘蛋白形式存在,分布于正常胎儿胰腺、胆囊、肝、肠和正常成年人胰腺、胆管上皮等处,是存在于血液循环的胃肠道肿瘤相关抗原。 CA24-2:是一种唾液酸化的粘蛋白型糖类抗原,人体正常组织中含量很少,甚至没有。发生恶性肿瘤时,肿瘤组织和血清中其含量可升高,胰腺癌和结直肠癌时尤为明显。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CA242的优点主要在于其特异性较高,即在恶性肿瘤时升高明显,而良性疾病时一般不升高,且具有独立预示价值,可作为胰腺癌和结肠癌校好的肿瘤标志物,其灵敏度与CA19-9相仿,有报道其特异性、诊断效率则优于CA19-9。 四、诊治流程

胰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胰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概述 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是常见的胰腺肿瘤,恶性程度极高,近年来,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12年全球胰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列恶性肿瘤第13位和第7位。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2011年中国胰腺癌的发病率增加,2015年我国胰腺癌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中第9位,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中第6位。 近年来,随着影像、内镜、病理等学科的发展,胰腺癌诊断水平有所提高;外科手术新理念和新技术(如腹腔镜技术、机器人等)的发展,局部治疗手段(如立体定向放疗、纳米刀消融治疗、放射粒子植入等)以及抗肿瘤药物(如吉西他滨、纳米白蛋白紫杉醇、如替吉奥、卡培他滨、伊立替康、奥沙利铂、尼妥珠单抗等)的应用等,为胰腺癌的治疗带来了机遇和进步。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胰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胰腺癌诊疗水平,改善胰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虽然该规范旨在帮助临床决策,但它不能纳入所有可能的临床变化。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 (一)高危因素

胰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胰腺癌发病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非遗传危险因素:长期吸烟,高龄,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慢性胰腺炎或伴发糖尿病等是胰腺癌可能的非遗传性危险因素。家族遗传也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大约10%胰腺癌病例具有家族遗传性。患有遗传性胰腺炎、波伊茨-耶格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家族性恶性黑色素瘤及其他遗传性肿瘤疾患的患者,胰腺癌的风险显著增加。目前这些遗传易感性的遗传基础尚未清楚,多达80%的胰腺癌患者没有已知的遗传原因。CDKN2A、BRCA1/2、PALB2等基因突变被证实与家族性胰腺癌发病密切相关。 (二)临床表现 胰腺癌恶性程度较高,进展迅速,但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就诊时大部分患者已属于中晚期。首发症状往往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和范围,如胰头癌早期便可出现梗阻性黄疸;而早期胰体尾部肿瘤一般无黄疸。主要临床表现包括 1.腹部不适或腹痛:是常见的首发症状。多数胰腺癌患者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隐痛、钝痛和胀痛等。易与胃肠和肝胆疾病的症状混淆。若还存在胰液出口的梗阻,进食后可出现疼痛或不适加重。中晚期肿瘤侵及腹腔神经丛可出现持续性剧烈腹痛。 2.消瘦和乏力:80%~90%胰腺癌患者在疾病初期即有消

胰腺炎的超声诊断

胰腺炎的超声诊断 刘建军 一、急性胰腺炎 (一)概述 急性胰腺炎是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胰腺的胰酶被激活外逸,发生胰腺自身消化。急性胰腺炎在病理上分为水肿型(间质型)和坏死型(出血坏死型)前者以间质水肿、充血、炎症细胞浸润渗出为主,后者以胰实质坏死、出血和血栓、脂肪坏死为主。急性胰腺炎可由暴饮暴食、酒精中毒、创伤、手术、内镜检查、高脂血症、胆道结石或蛔虫、胆胰肿瘤等引起。 (二)声像表现 1、灰阶超声 (1)胰腺弥漫性肿大:以前后径增加为主。个别为局限性肿大,多见于胰头和胰尾,与该部位胰管梗阻形成的局限性炎症有关。(2)形态和边缘的变化:比大小更能客观的反映胰腺的病理变化。水肿型胰腺边缘整齐,形态规则出血坏死型胰腺边缘模糊,形态不规则,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3)内部回声:水肿型为均一的低回声,出血坏死型呈高低混合回声,可见液化和钙化灶。 (4)胰管:轻度扩张或不扩张,如胰液外漏扩张可消失或减轻。(5)积液:常见于胰周、小网膜囊、肾前旁间隙。水肿型渗出较

轻,出血坏死型则较严重,甚至出现腹盆腔和胸腔积液。 (6)胰腺脓肿:胰腺正常结构消失,病灶为不均匀混合回声。 2、彩色多普勒超声 由于急性炎症的渗出和肠气干扰,胰腺血流显示困难。坏死区内血流信号完全消失。 3、超声内镜 比普通超声能更敏感地检出胰腺肿大,回声异常和胰周液性暗区。 (三)诊断要点 多数病例超声表现典型,结合临床和血淀粉酶检查一般可得到诊断。但10%-30%的病例超声检查可无异常。急性胰腺炎可在慢性胰腺炎的基础上发作,声像图同时可见慢性胰腺炎的改变。 二、慢性胰腺炎 (一)概述 慢性胰腺炎是慢性炎症所致的胰实质破坏和广泛的纤维化,胰腺腺胞和胰岛细胞的萎缩和消失,胰腺内、外分泌的不足,在我国胆道疾病是慢性胰腺炎的主要病因,胰腺炎与胆结石并存率达18%-50%。另外,长期大量饮酒、肠液返流、胰管梗阻、高钙血症和高脂血症等也可引起慢性胰腺炎。病理上分为三型:(1)慢性钙化型。以胰腺硬化、钙化、胰体缩小、胰管扩张和结石形成为主。(2)慢性梗阻性。我国此型多见,系由胆道疾病所致的胆源性胰腺炎。主要为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胰腺萎缩不明显。(3)慢性炎症型。少见,仅

胰腺囊性疾病诊治指南(最全版)

胰腺囊性疾病诊治指南(最全版) 关键词 胰腺囊性疾病;胰腺假性囊肿;胰腺囊性肿瘤;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黏液性囊性肿瘤;实性假乳头状肿瘤;浆液性囊性肿瘤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进展,胰腺囊性疾病的检出率有了大幅度提升。由于胰腺囊性疾病涵盖的病因及其生物学行为差异极大,有些是明确的良性肿瘤,有些被认为是癌前病变,而有些则是低度恶性或者交界性肿瘤,所以,对此类疾病治疗决策的制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经过对相关领域内文献深入而广泛的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多次讨论,形成本指南。以期帮助临床外科医师进一步认识胰腺囊性疾病,有助于该类疾病的规范化诊治。 1 胰腺囊性疾病定义和分类: 1.1 定义 胰腺囊性疾病(pancreatic cystic lesions,PCLs)是指由胰腺上皮和(或)间质组织形成的肿瘤或非肿瘤性(单发或多发的肿瘤样)含囊腔的病变,主要包括胰腺假性囊肿(pancreatic pseudocysts,PPs)和胰腺囊性肿瘤(pancreatic cystic neoplasms,PCNs)。 1.2 分类

PCLs一般分为非肿瘤性和肿瘤性两类。非肿瘤性主要为PPs,而肿瘤性即PCNs,以胰管或腺泡上皮细胞增生、分泌物潴留形成囊肿为主要特征。PPs相关内容参见《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本指南主要针对PCNs。按照目前已被广为接受的2010 年WHO胰腺肿瘤的分类规则,依据其是否为真性肿瘤以及组成成分源自胰腺上皮抑或间质组织,PCLs分类如表1所示。 各类PCNs性质不同,预后完全不同,癌变发生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准确的定性诊断对选择治疗策略意义极大。不同囊性肿瘤虽有各自好发年龄及影像学特点,但对于不典型病人的鉴别诊断往往非常困难。4种主要PCNs的特点见表2。

胰腺囊腺癌

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 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英文名:cystadenoma and cystadenocarcinoma of pancreas,别名:胰腺囊性肿瘤。胰腺囊性肿瘤包括胰腺囊腺瘤和胰腺囊腺癌,比较少见。1830年,Becourt首次报告了囊腺瘤,1911年,Kaufman报告了囊腺癌。由于对本病的认识不断提高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广泛开展特别是腹部B超和CT的广泛采用,使胰腺疾病的诊断水平有很大提高,胰腺囊性肿瘤的报告也逐渐增多。 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病因 胰腺囊腺瘤的病因仍不清楚。估计其来源可能有以下几方面:①、由异位的消化道始基细胞或十二指肠畸变的Brunner腺侵入;②、起源于腺管的腺泡细胞;③、起源于胰管上皮; ④、残留的胎生组织。而囊腺癌则可能由黏液囊腺瘤恶变而来。 发病机制 胰腺囊性肿瘤可发生于胰腺的任何部位,但以胰腺体尾部多见。胰腺囊性肿瘤因其囊壁覆盖上皮细胞,因此有人将其归属于胰腺囊肿之中,认为是胰腺真性囊肿的一种,即增生性或赘生性囊肿,其良性者为囊腺瘤,恶性者为囊腺癌。囊腺瘤和囊腺癌大体外观基本相似,瘤体大小不一,常呈不规则圆形,表面光滑,包膜完整,与正常胰腺组织有较明确的分界,与毗邻脏器和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肿瘤的囊壁厚薄不均。囊腺癌一般也不呈浸润性生长,晚期癌肿表现可出现浸润性变化,有粗大的血管所围绕,并累及周围组织和器官,可出现局部淋巴结或肝脏转移。 囊腺瘤的类型 根据囊腺瘤的形态起源和生物学特征 1978年Campagno将其分为浆液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瘤两个类型。浆液性囊腺瘤以小囊为主,由多数小囊组成称之为胰腺小囊性或微囊性囊腺瘤切面呈蜂窝多孔状,囊内有结缔组织间隔将囊肿分成许多1~2cm的小囊肿,其内皮由单层扁平细胞或立方细胞组成。细胞及其核型似中央腺泡细胞故又将其称为中央腺泡性囊腺瘤。瘤细胞无异形性,无核分裂象。囊肿内壁光滑无乳头状突起。浆液性囊腺瘤无恶变倾向。黏液性囊腺瘤特点是囊肿较大,切面多为大的单房性或多房性囊肿,囊内充满黏液。囊壁内皮由柱状细胞组成,瘤细胞内含有丰富黏液,但无糖原存在,囊肿内壁光滑或有乳头状突起,黏液性囊腺瘤有潜在的恶变危险,因此认为黏液性囊腺瘤是黏液性囊腺癌的癌前病变。胰腺囊腺癌又称为黏液性囊腺癌起源于胰腺大导管的上皮或由同一起源的良性囊腺瘤恶变而来。切面呈单房亦可为多房囊内液体呈黏液状或胶状,亦可呈褐色或血性并有坏死组织混杂。囊肿壁衬以产生黏液的高柱状上皮细胞及杯状细胞,细胞常有不典型增生,可见核分裂象。囊肿内壁上可见乳头状或菜花状突起。上皮下可见出血坏死区及钙化灶,细胞质内及囊内黏液中含有大量的黏蛋白而无糖原,在同一囊内可见到正常分化的良性区和未分化的恶性区。由囊腺瘤恶变来的病例,同一囊内尚可见到囊腺瘤、囊腺癌以及囊腺瘤倾向恶变的多种图像。 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流行病学 据有关资料,胰腺囊性肿瘤约占全部胰腺囊肿的10%~15%,囊腺瘤约占胰腺良性囊性病变的10%,囊腺癌仅占胰腺原发性恶性肿瘤的1%。 胰腺囊腺瘤好发于中年妇女。男女比例为1∶(4~8) 其中浆液性囊腺瘤的好发年龄为55~73岁;而黏液性囊腺瘤则较年轻,为49~63岁。本病亦见于12岁的儿童,甚至6~16个月的婴儿。平均年龄较实质性胰腺癌为轻,约3/4的病人为女性。 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临床表现 胰腺囊腺瘤生长缓慢,一般病史较长有报道最长可达30年。囊腺癌常由囊腺瘤恶变而来,即使是原发性囊腺癌其病程也比胰腺癌长。上腹胀痛或隐痛、上腹部肿块是胰腺囊性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