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年代顺序
鲁迅作品年代顺序
![鲁迅作品年代顺序](https://img.taocdn.com/s3/m/34c99704a6c30c2259019edc.png)
鲁迅作品年代顺序:1898~1908(1902~1909.6留日)1898(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嘎剑生杂记》短文四则《莳花杂志》短文二则1900(1899路矿学堂)旧体诗《蓬莱人》1901旧体诗《庚子送灶即事》祭书神文和仲弟送别元韵并跋1903(1902留日)斯巴达之魂(译雨果《哀尘》)说中国地质略(译《月界旅行》《地底旅行》)《自题小像》1905译《造人术》1907译《红星佚史》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科教史教篇文化偏至论1908译《裴掾飞诗论》破恶声论1909(1909年8月回国)译安德列夫《红笑》题《<劲草>译本序》域外小说集(翻译)1909~19171911(促周作人回国、辛亥革命)怀旧(1911、小说、九岁的“我”,不喜欢夫子,长毛)1912《越铎》出世辞辛亥游录哭范爱农1913儗播布美术意见书《谢承后汉书》序、《谢沈后汉书》序翻译上野阳一《艺术玩赏之教育》社会教育与趣味、儿童之好奇心《嵇康集》跋1914《云谷杂记》序《会稽郡故书杂集》序译岛平三郎《儿童观念界之研究》《范子计然》序、《魏子》序、《任子》序、《广林》序1916教育纲要1917愤而离职,后回教育部1918~1925(1926、7赴厦门,1927、1到广州,1927、10回上海)1918狂人日记1918(周作人欧美文学史)新诗《梦》、《爱之神》《桃花》《吕超墓志铭》跋《吕超墓出土吴郡郑蔓镜考》我之节烈观渡河与引路随感录1918~1919孔乙己1919药1919明天1919《自言自语》散文诗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1919(周作人、小路笃实、新村记)一件小事重校《青年之梦》19191920(北大教授)风波译尼采《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头发的故事1921故乡阿Q正传1922《爱罗先珂童话集》序估《学衡》译《工人绥惠略夫》白光端午节译小路实笃《一个青年的梦》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反对“含泪”的批评家不周山1923(关系破裂)中国小说史略娜拉走后怎么样1924未有天才之前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嵇康集》序中国小说史略下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秋夜影的告别苦闷的象征论雷峰塔的倒掉1925忽然想到再论雷锋塔的倒掉看镜有感青年必读书长明灯示众战士和苍蝇夏三虫苏俄的文艺论战前记春末闲谈等下漫笔高老父子杂感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并非闲话论睁了眼看答KS君孤独者伤逝弟兄热风题记离婚十四年的“读经”《出了象牙塔》后记《这个与那个》“公理”的把戏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华盖集题记。
第二讲,鲁迅及20年代小说
![第二讲,鲁迅及20年代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26365c4dcf84b9d528ea7a30.png)
二、鲁迅影响下的“乡土写实小说”流 派
代表作家: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许杰、许钦文、蹇先艾等乡土写实 小说流派。 主要题材和主题是:地域风情、习俗,社会批判,农村的落后、野蛮 乡土文学具有如下三个特征:“由对故乡的怀念,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描绘 和对故乡日益衰败的慨叹三者交织而成的‘伤感的故乡风’,‘近乎无事的悲 剧’,‘国人沉默的灵魂’。”(陈平原) 茅盾《关于乡土文学》: “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象看 一幅异域的图画,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 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 一个只具有游历家的眼光的作者,往往只能给我们以前者;必须是一个具有一 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而给与了我们。” 王鲁彦:《菊英的出嫁》浙东“冥婚”习俗;《柚子》“看杀头”,地方军 阀视人命如草芥而围观者则始终麻木不仁 许杰:《惨雾》写南方农村宗族间的“械斗”;《赌徒吉顺》写农村“典 妻”习俗;《出嫁的前夜》写农村“冲喜”恶习。 彭家煌:《怂恿》写湖南农村土豪恶霸间的争斗; 台静农:《蚯蚓们》《负伤者》写“卖妻”、“典妻” 蹇先艾:《水葬》
五、20年代女作家与女性小说
图像(依次):苏雪林、陈西滢与凌淑华、冰心
图像依次:庐隐、冯沅君、石评梅、丁玲
冰心( 1900~1999):原名谢婉莹,小说代表作《两个家庭》
《去国》等。冰心歌唱爱的写作:(1)歌唱“万全之爱”; (2)歌唱母爱;(3)儿童之爱;(4)自然之爱 庐隐(1898~1934):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小说代表作 《海滨故人》《象牙戒指 》《女人的心》等。庐隐创作的主 要内容:(1)抒写现代女性的精神痛苦;(2)探索女性同 性情谊;(3)批判封建男权;(4)关注社会现实 冯沅君(1900~1974):河南唐河县人,原名冯恭兰、冯淑 兰,笔名淦女士、沅君等。现代著名学者、作家。冯沅君的 创作倾向: (1)主要描写“情人的爱”与“母亲的爱”之间的冲突; (2)批判封建节烈观对女性的残害; (3)在两性关系中以灵的结合睥睨肉体的欲望。 她的第一个小说集《卷葹》收小说4篇:《隔绝》、《隔绝 之后》、《旅行》和《慈母》,这4篇小说主题基本相同,一 方面是女主人公刻骨铭心的自由恋爱,大胆而热烈;另一方 面是作为封建婚姻制度维护者的长辈对主人公爱的“隔绝”。
鲁迅及其作品
![鲁迅及其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638b20e40975f46527d3e122.png)
鲁迅的主要作品作者简介: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主要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等。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
代表作:呐喊(小说集)、彷徨(小说集)、野草(散文诗集)、朝花夕拾(散文回忆录集)、故事新编(小说集)《呐喊》(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
收录了鲁迅在1918—1922年间所写的15篇小说。
其中,《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彷徨》(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结集,收录了鲁迅在1924~1925年间所写的短篇小说十一篇。
它的短篇小说包括《祝福》、《在酒楼上》、《肥皂》、《幸福的家庭》、《高老夫子》、《兄弟》、《伤逝》等。
)《狂人日记》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
主题思想:“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它由13则日记组成,通过对一个“迫害狂”(“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出强烈的反叛和变革的精神(彻底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作品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还表现了作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
狂人的形象:狂人的形象具有"狂"与"不狂"的两重性。
狂人的"狂",一方面在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特征:思维混乱、疑神疑鬼、敏感、语言行为怪异,一方面也在于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并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他说出了当时人们不敢说或根本还没有想到的话,他善于自省,善于探索研究教人悔改。
高中语文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历史回顾素材
![高中语文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历史回顾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1a0d9f0619e8b8f67d1cb97d.png)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历史回顾早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刚刚蜚声文坛,国内一些著名的学校就开始选用鲁迅作品《故乡》、《风波》、《鸭的喜剧》、《兔和猫》、《社戏》、《论雷峰塔的倒掉》、《秋夜》、《风筝》等①。
这说明,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历史地位,在“五四〞运动以后不久即已确立。
鲁迅在语文教学中的特殊地位,是“五四〞新文学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语文教材里鲁迅作品的选录经历了一个稳定、更替和逐步发展的过程。
五六十年代,中学语文教材所选鲁迅作品一般都在十几篇左右,1978年以来,那么增至二十篇以上。
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居古今中外作家之首。
1950年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了第一套全国统一的语文教材《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和《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各6册,这套课本,适应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时期的需要。
它注重课本的思想政治性,语文训练和语文知识缺乏系统性的编排。
1950—1955年的教材共收录鲁迅作品16篇,其中《一件小事》、《故乡》、《社戏》、《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药》、《〈呐喊〉自序》、《祝福》、《“友邦〞惊诧论》、《藤野先生》等成为以后各个时期各种版本的保留篇目,基本确定了新中国语文教材收录鲁迅作品的内容。
另外,1950年和1951年版教材还收录了杂文《最先和最后》,散文《鸭的喜剧》、《风筝》,历史小说《非攻》等,而这四篇文章在1952年修订时被删去了。
这时期的鲁迅作品教学由于受到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教学中的政治化倾向比较严重,尤其强调“阶级斗争工具论〞,使教师对作品的阐释呈公式化、标准化倾向。
教学照搬苏联的“四步骤〞教学法:即介绍作者——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
正如这套教材的《编辑大意》所说:“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这个任务,在语文学科更显得重要。
〞这样,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工具。
鲁迅生活年代背景
![鲁迅生活年代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41dc3ca1d1f34693daef3e38.png)
鲁迅生活年代背景鲁迅1881—1936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1.中日关系19世纪末70年代,日本侵犯台湾,后勒索中国白银50万两作为撤兵条件。
2.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战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3.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国侵华。
4.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5.1913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侵华序幕。
6.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7.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州国傀儡政权,使东三省成为其殖民地。
8.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同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9.1935年,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
10.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风暴在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
1905年8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成立,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辛亥革命于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首先发动,占领了武汉三镇,组织了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清朝的皇帝年号。
12月2 日,革命军占领南京。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告退位。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皇帝专制制度,沉重打击了中国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家庭背景鲁迅的家族是浙江绍兴会稽县的一个周氏大家族,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是清朝的官员,周家在周福清时代很好,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周福清的大儿子,读书至秀才,但考试总是不中。
当时清朝的官场******成风,周福清疏通官场,让周伯宜去******,不料被告发,周伯宜在考场被拘留。
其时周福清在上海,听说儿子被抓就迅速回到绍兴,主动向回稽县衙自首。
《藤野先生》概述
![《藤野先生》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de0d21556c85ec3a87c2c590.png)
“大概”表示猜测,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 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 的原因,有自谦、自喜、感激之情。但推断为“物以稀为 贵”,包含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 族自尊心。
1902年东渡 日本的鲁迅
1926年任中山大 学教授时的鲁迅
在东京所见所闻----失望厌恶 日暮里、水户-----敬仰忧国 匿名忧民
暗线 感情线索
双线结构: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 交往
暗线:作者思想感情的变 化(作者的爱国情感—弃 医从文)
藤野先生照片和照片背后题词
课文以与 作者藤野先生的交往 为明线, 以 作者的思想变化 为暗线,赞扬 了 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 的 高尚品质,抒发了对恩师 真挚怀念 之 情,追述了自己 弃医从文 的思想变化, 洋溢着强烈的 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一中国人被当作俄国侦探,被日军斩首,围观的中国民众神情麻木。 (1905年摄于中国东北开原城外)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句中的“何尝”是什么意思?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 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 木不仁。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 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彩”原指日 本学生看到中国人被枪毙时兴高采烈的表现. 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工作认真负责
正直热诚
严格要求、循循善诱治学严谨
没有民族
热情诚恳
偏见
了解裹脚
求实精神
藤野先生给鲁迅添改过的讲义
速读课文,思考:
3、课文除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什么? 与本文的叙事线索有何联系?
中国现代文学——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鲁迅](https://img.taocdn.com/s3/m/588c3d0310a6f524ccbf8584.png)
五、鲁迅思想
(一)鲁迅思想的最独特之处,就是对人的自由和解放的
探索。鲁迅表达思想的方式是批判,社会批判和文化批
判。他不是正面构建,指出一条光明大道,而是反面批 判 。用怀疑主义的思维方式,在对整个人类社会、文明 质疑的基础上,对社会、文明进行批判的。鲁迅总是在 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实或不证自明的“真理”中发现荒谬
的,然后进行猛烈的否定和批判。“从来如此就对吗?”
鲁迅往往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揭示出人类社会、文明阴 暗、残酷的一面。
(二)鲁迅思想的时代性和超越性
1、对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非人性的批判。在新文学第一 篇小说《狂人日记》中,鲁迅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命题 “仁义道德吃人”。鲁迅又从日常生活和细节中对中 国传统文化劣根性进行批判 2、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奴性的批判。中国知识分子的最大 悲剧就一直跪倒在皇权的脚下,从来没有站起来过。 中国知识分子从来就是“亡我奴”。鲁迅率先发现了 这一秘密。 3、对人性的阴郁和残忍的认识。《孔乙己》《祝福》等。 4、鲁迅的人生观可以用四个字概括:自由意志。人生的 最大意义就在于自由意志的实现。《过客》就是鲁迅 人生哲学——自由意志的最充分的体现。
第三章 文化巨人——鲁迅
一、鲁迅简介 1 、生卒年代。生于 1881 年 9 月 25 日,
卒于 1936 年 10 月 19 日 ,浙江绍 兴人,与其胞弟周作人以“周氏 兄弟”而闻名于“五四”时期。 三十八岁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时,始用“鲁迅” 为笔名。 2、生平:少年时代。青年时代。 日本留学。回国“幻灭” 。 排遣寂寞。彷徨之路。文艺论争。
狂人形象探讨
• 再次,在小说的结尾,有这样的一句话:“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 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鲁迅此处冠以 “我”有“四千年履历”,并把“真的人”与“我”相对,暗示着 “我”并非具体存在的人而是一种艺术设置,当然,“我”只能是 人,只有人才能承载某种人的意识,但在《狂人日记》中,这个人 又不会是真实的具体的“迫害狂”病人,鲁迅作为艺术家不会像医 生和心理研究者那样,去记录描述一个病患者的征状。在《狂人日 记》中,假如从一个“迫害狂”患者的角度来看,鲁迅对其所作的 能充分表现这一患者的特征规定是极少的,“我”无名无姓,没有 病因解释,没有病史说明,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也有极宽的范围。 而另一方面,鲁迅又极为精细传神地把握“迫害狂”这类患者的共 同特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https://img.taocdn.com/s3/m/edc27846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61.png)
D.在百草园里有各种动植物,有美 女蛇的故事,能够捕鸟。
“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 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11页习 题二
【2】) 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
许是……”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 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 肯定。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 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 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C.表明前面的内容是次要的,后面的内容 是主要的。
D.表明前面的内容不需要说,只需要说
少年时代的作者,把百草园看成“我的乐园”
这是 因为
B
A.百草园中的草木虫鱼有的色彩鲜 明,有的形态有趣,有的叫声动听,这些 景象都吸引着他的好奇心。
B.他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 生活。
C.他不愿意学习文化知识,把枯燥 的学习环境和百草园相比,更觉得百草园 是乐园。
3、两本练习册:1、3、4、5课。
鲁迅的塾师——寿镜吾
先生是一 位极方正、 质朴、博 学的人。
寿镜吾老先生自二十岁考取秀才后, 不再参加考试,远离仕途,自甘淡泊,子 承父业坐馆教书达六十年之久。他熟悉四 书五经,博学正直,在封建社会中他还是 比较开明的,为人方正、质朴,对学生和 蔼,对童年的鲁迅十分关心。他是鲁迅的 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恭敬。鲁迅成 年后,师生之间常有书信往来,鲁迅每次 回家也都前去看望先生。
作者最喜欢哪一个地方? 百草园
思考:第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百草园的美景 (1-2) 美女蛇的故事 (3-6) 冬天雪地捕鸟 (7-8)
我儿时的乐园-百草园
乐景
乐闻
乐事
朗读第2自然段,从下列角度思 考,作者写了什么?
(1) 从句式上看: (2)从描写的范围来看: (3)从描写的对象来看: (4)从观察的角度来看: (5)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 (6)从遣词描写来看:
《祝 福》鲁迅
![《祝 福》鲁迅](https://img.taocdn.com/s3/m/d7810d1f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24.png)
鲁迅先生的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 提》,包括《藤野先生》、《从百草原到 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范爱农》等回忆性散文。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而已集》、 《二心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 等。
关于《彷徨》及《祝福》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到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
衣着打扮
脸色
白头绳,乌裙,蓝 脸色青黄,但 夹袄,月白背心 两颊还是红的
眼睛
顺着眼
精神状态
年轻耐劳 生机还旺
再到 鲁镇
仍然头上扎着白 头绳,乌裙,蓝 夹袄,月白背心
顺着眼,眼角
脸色青黄,只 上带些泪痕, 形容憔悴 是两颊上已经 眼光也没有先 极端痛苦
消失了血色。 前那样精神了
死前 相遇
头发全白,全不像 四十上下的人提着 竹篮,······下端开 了裂;她分明已经 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色
——鲁迅
找眼睛
论特点
▪ 初到鲁镇—— 顺着眼
安分
▪ 再到鲁镇 ——
顺着眼,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眼角带着泪痕
▪ 讲阿毛故事—— 直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 捐 门 槛—— 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 不让祝福—— 失神、窈陷 再受打击
▪ 行 乞—— 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
▪ 问有无灵魂—— 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3)比较它们的异同,思考其用意
(4)总结小说中人物描写的作用:
表现人物的质朴、善良、温顺与勤劳, 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揭示 了人物一步一步被逼向灭亡的过程. 总起 来看,几次描写概括了祥林嫂半生悲惨的 历史,通过鲜明的对照深刻表明祥林嫂 的悲惨遭遇并不是固有的,而是因为外 在的客观因素(封建专制、迷信落后的 客观环境)造成的,揭露了封建思想对 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通过前后对比, 使人物形象的悲惨命运更为突出更为逼 真,主题思想更为鲜明。
高一语文必修一--祝福 鲁迅
![高一语文必修一--祝福 鲁迅](https://img.taocdn.com/s3/m/be3993623b3567ec102d8ab4.png)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
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怎 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样 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怎样为
鉴
创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有关描写方法的
赏 研究,剖析人物,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
祥林嫂死后,短工“简捷地 说”“我说不清”“淡然地回答”, 漠不关心。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三、研讨环境
自然环境
鲁镇: 旧历的年底 雪天 云: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 爆竹声:钝响 天色:愈阴暗了 大雪: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
一团糟
阴暗压抑,透露出作者的反感和贬抑, 也为祥林嫂寂然死去渲染一种悲剧气氛。
关于“祝福”
❖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 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 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 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 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 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 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 “幸福”。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快速浏览课文 复述故事情节
检查字音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列出结构提纲
情节 内容
顺序
❖ 序幕 ❖ 结局 ❖ 开端 ❖ 发展 ❖ 高潮 ❖ 尾声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祥林嫂凄然死去
倒
祥林嫂初到鲁镇
祥林嫂被迫改嫁
叙
祥林嫂再到鲁镇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 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
倒 放在开头,巧妙地设 叙 置了悬念,使读者寄
讨论:祥林嫂悲剧形成的主观原因:
鲁迅自传
![鲁迅自传](https://img.taocdn.com/s3/m/05943f86fd0a79563c1e7290.png)
教者: 刘 俊 浩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1881—1930年的主要经历。 2、体会文中作者隐含的思想感情,学
习鲁迅精神。
3、了解自传体,学写自传文。
鲁迅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 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
鲁迅主要作品:
“有谁从小康之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 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呐喊〉自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思考题:
1、联系鲁迅的人生作为思考鲁迅少年时代的两次 大变故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段经历对鲁迅的影响是很大的,使得他有可能从被 损害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体会社会人生。
2、鲁迅为什么不愿坐等科考,也不愿当师爷或商人?
由于洋务派兴办的一些军事学堂不收学费,还每月给予津贴, 鲁迅便决定投考江南水师学堂,一则是经济的原因,另则从“总 是 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中的表白中,完全可以看出鲁迅少年时代 的 信念和性格。他既不愿意做依附封建统治阶级的师爷,也不愿作
3、鲁迅从18岁到29岁的十年中始终有一种宝贵的思想 贯穿其中,这种思想也影响了他的一生,这种思想是 什么?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弃医从文的原因:
当鲁迅在电影中看到中国人的麻木、愚昧时,他觉得“在中 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因为再强壮的国民如果没有思想,这 个国家一样不能兴盛起来。他认为“还应有较为广大的运动…… 先提倡新文艺”。
思考题:
4、 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鲁迅回国后从这个学校 转到另一个学校的理解。
鲁迅回国后处在动荡的政治局势和多变的生活境况中。 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说这个阶段,“见过辛亥 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 5、从最后一节鲁迅自述的成果中我们看到了鲁迅怎样 的精神?
鲁迅20年代小说整理稿
![鲁迅20年代小说整理稿](https://img.taocdn.com/s3/m/dc60ccfa0242a8956bece454.png)
国民性的代表:阿Q 国民性的代表:
“沉默的国民的魂灵”——鲁迅 沉默的国民的魂灵”——鲁迅 “中国人品性的结晶”——沈雁冰 中国人品性的结晶”——沈雁冰 核心:精神胜利法
孔乙己
《〈自选集 自序》 《〈自选集〉自序》 自选集〉
且落得一个“作家” 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 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 做文字,叫作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 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 一本,谓之《野草》 一本,谓之《野草》。得到较整齐的材料, 则还是做短篇小说,只因为成了游勇,部不 成阵了,所以技术虽然比先前好一些,思路 也似乎较无拘束,而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 新的战友在那里呢?我想,这是很不好的。
《〈自选集 自序》 《〈自选集〉自序》(《南腔北调集》) 自选集〉 南腔北调集》
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 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 望,颓唐得很了。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匈牙利诗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人裴多菲) 既不是直接对于“文学革命” 既不是直接对于“文学革命”的热情,又为什么 提笔的呢?想起来,大半倒是为了对于热情者们 的
《呐喊》自序 呐喊》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 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 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如死灭,并不感到就 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 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这 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 他们么?
《呐喊》自序 呐喊》
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 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 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 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 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 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 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就有了 十余篇。
鲁迅作品年代顺序
![鲁迅作品年代顺序](https://img.taocdn.com/s3/m/8d69b71e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6d.png)
鲁迅作品年代顺序1. 1898年《百日纪念文集》2. 1900年《豆蔻年华》(未完成)3. 1902年《小说月报》栏目《今日朱庆余日记》4. 1903年《小说月报》栏目《无名小说》5. 1904年约稿《山海经》6. 1904年《新青年》杂志发表《阿Q正传》7. 1904年《新青年》系列文章《故事会》8. 1905年《散欢》(已写到五十回)9. 1906年《散欢》续篇《顾及危难》10. 1906年《新青年》系列小说《朱自清聊斋志异》11. 1906年《新青年》系列《凡尔登家族》12. 1909年《新青年》发表《彷徨》13. 1909年《天涯》发表《青年白痴》14. 1909年《光明日报》栏目《间奏曲》15. 1910年发表岳飞两篇诗文16. 1911年《新青年》发表《狂人日记》17. 1911年《圆明园漫笔》18. 1911年《散欢》小说《狄云系列》19. 1912年《当代》发表《苦行僧》20. 1913年《当代》发表《日记》21. 1913年《当代》发表《京本通俗小说》22. 1913年《新青年》发表《心智·安龙》23. 1913年《新青年》发表《短片》24. 1915年发表文章《文言文祸乱论》25. 1917年6月《新青年》发表《祝福》26. 1917年7月《新青年》发表《慈母》27. 1917年7月《新青年》发表《南柯一梦》28. 1917年12月《新青年》发表《毛泽东·天演论》29. 1918年4月《新青年》发表《老魔灯》30. 1918年8月《新青年》发表《短评集》31. 1919年3月至5月《新青年》发表《铁蝴蝶》32. 1919年7月《新青年》发表《彷徨系列》33. 1919年8月《新青年》发表《金钱》34. 1920年3月《新青年》发表《新闻记者》35. 1921年继续《散欢》(未完成)36. 1921年《新青年》发表《买椟还珠》37. 1922年11月《联合日报》发表《邮件系列》38. 1926年10月《上海新晚报》发表《江山》39. 1928年《创造》发表《在月亮和阿·Q·之间》40. 1929年《偶然》发表《山中》41. 1931年11月《上海传讯》发表《国计》42. 1931年7月《传记》发表《鲁迅回忆录》43. 1932年《六壬地址》发表《故居住棹》44. 1933年11月《文学四月》发表《瞿宁事件》45. 1934年4月来着日本发表《风萧萧》46. 1934年11月《明治》发表《我们时晚》47. 1936年《古典文学研究》发表《奇牲诗》48. 1936年2月《世界文学》发表《起事》49. 1936年7月《新文字》发表《今昔》50. 1937年《社会主義论报》发表《告别》51. 1937年9月《种子》发表《老斗牛士》。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鲁迅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鲁迅](https://img.taocdn.com/s3/m/8b404a6b0b1c59eef8c7b473.png)
(四)在表现手法上:
1、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2、在塑造人物方面: (1)“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典型人物 (2)“画眼睛”的方法 鲁迅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 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我同时豫期着大的变故的到来,然而只 有沉默。她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瞬 间便又苏生,眼里也发了稚气的闪闪的光泽。 这眼光射向四处,正如孩子在饥渴中寻求着慈 爱的母亲,但只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 的眼。”(《伤逝》)
(二)在艺术风格上,小说显示了多样化的特点。 现实小说、抒情小说、讽刺小说、乡土小说等 (三)在格式上,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1、叙述方式:
多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
传统小说:多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地去叙述 故事。
西方小说:多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者可以是作品 的主角,或者是作品中人物,至少是目击者。与读者 保持平等的关系,推心置腹,交流感情。
《呐喊》、《彷徨》中有12篇是采用
第一人称的。抒情性强,主观色彩浓郁。 《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 《故乡》《社戏》《祝福》《在酒楼上》 《孤独者》《伤逝》等
2、结构方式:
借鉴西方小说的艺术技巧。 传统小说:以叙述事为主,结构为情节结 构,即以事件的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来 结构全篇,结构上讲究故事的连续性、完整 性、,有头有尾,首尾圆和。 西方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主,结构上不太 注意情节的连续性、完整性,而是截取生活的 横断面来表现、刻画人物。 《示众》:一个场景 《药》:三个场景—刑场、茶馆、坟地 《狂人日记》:十三则日记
墓碑
柔石牺牲后 为释母亲牵 挂而拍摄
全家福 1933年
鲁迅遗容
万国公墓 鲁迅墓
鲁 迅 墓 碑
上海鲁 迅墓
自题小照
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
![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f6fe4122bcd126fff7050b74.png)
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鲁迅的生活背景,鲁迅的生活环境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鲁迅的生活背景,鲁迅的生活环境2006-12-02 09:26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鲁迅的生活背景,鲁迅的生活环境,鲁迅的生活年代背景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规模的论战时,鲁迅站在革命派一边,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并同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等取一致步调,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妥协、投降倾向。
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徬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在这一时期,鲁迅开始接触马列主义,阅读过《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著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1月来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
“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
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彻底放弃了进化论思想。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中国现代文学史-20年代的小说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20年代的小说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e507ec077c1cfad6185fa7e4.png)
包权
人书友圈7.三端同步
档消耗一个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年VIP
月VIP
连续包月VIP
享受100次共享文档下载特权,一次 发放,全年内有效
赠每的送次VI的发P类共放型的享决特文定权档。有下效载期特为权1自个V月IP,生发效放起数每量月由发您放购一买次,赠 V不 我I送 清 的P生每 零 设效月 。 置起1自 随5每动 时次月共续 取发享费 消放文, 。一档前次下往,载我持特的续权账有,号效-自
VIP有效期内享有搜索结果页以及文档阅读页免广告特权,清爽阅读没有阻碍。
知识影响格局,格局决定命运! 多端互通
抽奖特权 福利特权
VIP有效期内可以无限制将选中的文档内容一键发送到手机,轻松实现多端同步。
开通VIP后可以在VIP福利专区不定期抽奖,千万奖池送不停! 开通VIP后可在VIP福利专区定期领取多种福利礼券。
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 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 色,仿佛木核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 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 桓銎蜇ち恕!(《祝福》)。白描的语言, 如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 人”(《孔乙己》)。
老一代知识分子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那些得势的知识分子,如赵太爷、丁 举人、鲁四之流(《阿Q正传》《孔乙己》),他 们或在科举上有所作为,或是地方的财主,总之, 通过种种途径,他们成为封建社会中的得势的知 识分子,但是这些人品德恶劣,为富不仁,凶残 暴虐。
另一类是那些落魄知识分子,如孔乙己(《孔 乙己》)、陈士成(《白光》),科举不中,生 计丧尽,落入社会。
心理分析的,如对阿Q在被杀之间仿佛看见
20世纪30年代鲁迅的都市创作分期
![20世纪30年代鲁迅的都市创作分期](https://img.taocdn.com/s3/m/f0a0629e7e21af45b207a8d8.png)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第39卷第10期Vol.39 No.102019年10月20日Oct.20 2019doi : 10.3969/j.issn. 1008-9640.2019」0.00820世纪30年代鲁迅的都市创作分期郁欣(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摘 要:2()世纪3()年代是鲁迅生命的最后一个时期,具有特殊的意义和研究价值,最后的这十年鲁迅 为什么选择在上海停留?上海对他有怎样的影响?这些都值得我们进行探讨。
本文通过对鲁迅2()世纪3()年 代在上海创作的作品进行研究,归纳总结他在以上海这一大都市为背景下进行的最后一个时期的作品创作以 及其思想历程,并对这一时期的作品进行具体分期,对鲁迅的整体研究具有补充性意义。
关键词:鲁迅;创作分期;蛰伏期;战斗期;平和期中图分类号:1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 (2019 ) 10-0019-02从鲁迅的生活分期来看,他于1927年10月抵沪, 从此生活重心集中于上海,直至1936年去世。
漫漫十 年之所以选择把上海作为生活的城市,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在二七年被血吓得目瞪口呆,离开广东的”:,](P4)q 第二,自身原因。
在经济上,当时鲁迅生活拮据,去上 海“可以卖点文章”,以维持生活开销;在思想上,当 时上海聚集了大量的文人,各种观点纷呈,是文学交流 的前沿阵地;在政治上,鲁迅一直是关心时事政治的文 学家,上海聚集着各种政客和最新的政治导向。
第三, 家庭原因,“有眷属在沪,并一婴儿,相依为命,离则 两伤”⑵⑴心。
因为这三点原因,鲁迅之后没有再变 动生活城市,在上海定居下来。
在上海,鲁迅生活了十年之久,这十年是他生命的 最后一个时期,也是他创作最为集中的一个时期,思想 活动的频繁促进了其创作发展,而杂文是最能快速反映 生活和思想的创作方式,大量的杂文创作体现了鲁迅30 年代的都市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作品年代顺序:
1898~1908(1902~1909.6留日)
1898(南京江南水师学堂)
《嘎剑生杂记》短文四则
《莳花杂志》短文二则
1900(1899路矿学堂)
旧体诗《蓬莱人》
1901
旧体诗《庚子送灶即事》
祭书神文
和仲弟送别元韵并跋
1903(1902留日)
斯巴达之魂(译雨果《哀尘》)
说
中国地质略(译《月界旅行》《地底旅行》)《自题小像》
1905
译《造人术》
1907
译《红星佚史》
人之历史
摩罗诗力说
科教史教篇
文化偏至论
1908
译《裴掾飞诗论》
破恶声论
1909(1909年8月回国)
译安德列夫《红笑》
题《<劲草>译本序》
域外小说集(翻译)
1909~1917
1911(促周作人回国、辛亥革命)
怀旧(1911、小说、九岁的“我”,不喜欢夫子,长毛)
1912
《越铎》出世辞
辛亥游录
哭范爱农
1913
儗播布美术意见书
《谢承后汉书》序、《谢沈后汉书》序
翻译上野阳一《艺术玩赏之教育》社会教育与趣味、儿童之好奇心《嵇康集》跋
1914
《云谷杂记》序
《会稽郡故书杂集》序
译岛平三郎《儿童观念界之研究》
《范子计然》序、《魏子》序、《任子》序、《广林》序
1916
教育纲要
1917愤而离职,后回教育部
1918~1925(1926、7赴厦门,1927、1到广州,1927、10回上海)1918
狂人日记1918(周作人欧美文学史)
新诗《梦》、《爱之神》《桃花》
《吕超墓志铭》跋
《吕超墓出土吴郡郑蔓镜考》
我之节烈观
渡河与引路
随感录1918~1919
孔乙己
1919
药1919
明天1919
《自言自语》散文诗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1919(周作人、小路笃实、新村记)
一件小事
重校《青年之梦》1919
1920(北大教授)
风波
译尼采《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
头发的故事
1921
故乡
阿Q正传
1922
《爱罗先珂童话集》序
估《学衡》
译《工人绥惠略夫》
白光
端午节
译小路实笃《一个青年的梦》兔和猫
鸭的喜剧
社戏
反对“含泪”的批评家
不周山
1923(关系破裂)
中国小说史略
娜拉走后怎么样
1924
未有天才之前
祝福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嵇康集》序
中国小说史略下
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秋夜
影的告别
苦闷的象征
论雷峰塔的倒掉
1925
忽然想到
再论雷锋塔的倒掉
看镜有感
青年必读书
长明灯
示众
战士和苍蝇
夏三虫
苏俄的文艺论战前记
春末闲谈
等下漫笔
高老父子
杂感
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并非闲话
论睁了眼看
答KS君
孤独者
伤逝
弟兄
热风题记
离婚
十四年的“读经”《出了象牙塔》后记《这个与那个》“公理”的把戏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华盖集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