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逆力的学习模式
抗逆力一我是不倒翁讲解学习
抗逆力一我是不倒翁抗逆力一我是不倒翁--- 团体心理活动课新都区石犀小学徐文一、设计理念压力与逆境有可能带来问题,也可能激活生命的潜能。
抗逆力,是指面对严峻的危机仍有能力重新振作,拥有即使跌倒也能重新站起来的能力。
抗逆力是人类天生的一种潜能,面对危机或逆境时的适应能力。
拥有抗逆力,能够预防、克服由危机和挫折带来的伤害,在压力之下快速复原,获得更多成长,令生命更加丰盛。
抗逆力教学,不是帮助学生如何避免危机,逃离逆境,而是关注自身固有潜能的开发和利用。
通过体验式团体活动来帮助学生培养自我效能感、归属感和乐观感。
抗逆力培养强调“生命关系”,注重家长、教师和同伴等生命资源的积极介入,即“生命影响生命”,本节课的教案主要从教师及同伴的对个体抗逆力的影响的角度进行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几个主题,自我效能感、乐观感、归属感和正确面对挫折,鉴于第一节课主要进行的是乐观训练,本节课以培养归属感和自我效能感正确面对挫折感为主。
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个人表现经验、替代经验、想象经验、言语说服、生理状态、情绪状态六种效能信息来源塑造。
小学生的归属感主要表现为班级归属感,在学习、活动中,被班级和班级成员认可和接纳时的一种感受,具体体现在在认知上,表现为班级的成员意识,个体对班级中自己身份的认识、认同和接纳程度;在情感上,表现为对班级的热爱、依恋、投入等情感体验;在行为上,表现为行为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维护班级荣誉、遵守纪律并愿意承担作为班级一份子的责任和义务等。
面对挫折能自我调整。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采取团体心理活动课的方式,根据团体动力学的有关理论,营造一个安全、温暖、开放、分享的团体环境,促使成员在其中真诚开放,释放心灵,倾听和分享,寻找领悟我能够、我拥有、我是,通过参与活动,发现自我优势、自信训练提升自我效能感,通过求助活动、团体凝聚力训练培养归属感,通过学习名人和当知心姐姐学习怎样面对挫折。
每个环节的互动都旨在协助学生觉察自己拥有的支持资源,了解自己对他人的支持以及作用,从感受归属的角度进一步体会成功,加强自我效能感,提高自信心,增强抗逆力。
高校心理学教师抗逆力模型及干预研究
高校心理学教师抗逆力模型及干预研究高校心理学教师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具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然而,由于其工作特性和心理特质,高校心理学教师也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因此,对其进行逆境力的培养和提升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之一。
一、抗逆力模型抗逆力模型主要包含4个要素:个体资源、应对策略、应对效果和逆境经验。
个体资源包括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知识和技能等。
应对策略包括问题解决、情感调节、社会支持、逃避等。
应对效果是指针对逆境的应对策略是否有效,有效性体现在心理健康和生活幸福感等方面。
逆境经验是指个体面对逆境的历程和经验。
在高校心理学教师的抗逆力模型中,个体资源主要包括心理素质、教育背景、工作经验等。
心理素质是指高校心理学教师的心理特质,如自尊、自信、认真负责、坚毅坚强等。
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是指高校心理学教师在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应对策略方面,高校心理学教师主要采用问题解决和情感调节的策略。
问题解决包括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以及与学生的沟通和咨询。
情感调节主要包括积极的自我激励、自我重构和积极的思考方式。
应对效果是指高校心理学教师透过应对策略所达成的效果和成就,包括更好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幸福感。
而逆境经验是指高校心理学教师在工作中经历的不利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和职业因素。
个人因素包括感情问题、生活压力等;职业因素包括工作量大、管理困难等。
三、抗逆力干预策略抗逆力模型的研究指出,可以通过干预策略提高个体的抗逆力。
在高校心理学教师中,抗逆力干预也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提高高校心理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供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高校心理学教师缓解工作压力、降低焦虑、保持心理平衡。
其次,可以通过职业发展和学习来提高高校心理学教师的个人资源,增强其应对不利因素的能力。
职业发展包括职业规划、职业培训等;学习可以通过进修、研究和交流等方式来实现。
抗逆力培养的三个方法
抗逆力培养的三个方法
抗逆力是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保持积极态度、坚持奋斗的能力。
正如人们常说的,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抗逆力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那么,如何培养抗逆力呢?以下是三个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培养积极心态
积极心态是抗逆力的基础。
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应该学会积极看待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它,要对自己充满信心。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从困难中寻找乐趣和成长的机会,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一切。
二、锻炼身体
身体是心灵的容器,只有保持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因此,我们要定期进行适量的运动,提高身体素质。
适当的锻炼可以增强我们的体力和抗压能力,同时也能调节心情,减轻压力。
无论是跑步、游泳还是瑜伽,只要能适应自己的身体状况,都能对抗逆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学会寻求帮助
面对困难,我们不必总是孤军奋战。
学会寻求他人的帮助是培养抗逆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我们可以向身边的亲人、朋友寻求支持和鼓励,也可以向专业人士咨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经验,更好地应对困难和
挫折。
通过以上三个方法的培养,我们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抗逆力。
当我们面对挫折时,不再感到无助和沮丧,而是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勇敢地面对困难,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抗逆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坚持。
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培养,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更加坚强、积极的人。
高校心理学教师抗逆力模型及干预研究
高校心理学教师抗逆力模型及干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越来越高。
作为关注和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线工作者,高校心理学教师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高校心理学教师也会面临各种工作压力和挑战,如何提高自身的抗逆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高校心理学教师抗逆力的定义、特点、模型及干预研究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高校心理学教师抗逆力的概念及特点抗逆力,即逆境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面临压力、挑战或逆境时能够通过积极的心理应对策略和行为方式来应对并克服逆境,保持心理健康和稳定状态的能力。
高校心理学教师作为心理健康的关键促进者和宣传者,必须自己首先具备良好的抗逆力,才能更好地去帮助学生,适应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挑战。
高校心理学教师抗逆力的特点主要包括:一是情感稳定,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二是适应能力强,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复杂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三是自我认识明确,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自我调控能力强;四是目标导向,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职业追求,能够不断前行。
为了更好地理解高校心理学教师抗逆力的内涵和特点,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系统的抗逆力模型。
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已经涌现出了许多关于抗逆力的模型,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辛迪奇的希望理论等。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和高校心理学教师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构建一个适用于高校心理学教师的抗逆力模型。
高校心理学教师抗逆力模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自我意识、情感管理、人际关系、职业发展和学习成长。
自我意识是指高校心理学教师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接纳和自我调节。
情感管理是指高校心理学教师对情感的管理和调节能力,包括情绪认知、情感表达和情感调节。
人际关系是指高校心理学教师与同事、学生和家长等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包括合作、支持和沟通。
第四,职业发展是指高校心理学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职业规划和追求,包括专业技能、职业认同和职业发展路径。
学习成长是指高校心理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能力,包括知识更新、经验积累和自我反思。
高校心理学教师抗逆力模型及干预研究
高校心理学教师抗逆力模型及干预研究引言:随着高校教育环境日益复杂和竞争压力的增大,心理问题成为了高校师生面临的一大挑战。
作为高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抗逆力。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心理学教师抗逆力模型及干预研究,为提高高校心理学教师的抗逆力提供理论指导。
一、抗逆力模型:抗逆力是指一个人在面临压力、困难和挫折等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心理、情绪和行为反应。
高校心理学教师作为从业人员,需要面对各种教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的压力,因此抗逆力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
抗逆力模型是指通过研究和分析抗逆力的内在机制和外在影响因素,建立起来的一种理论模型。
高校心理学教师抗逆力模型包括个体特征、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四个方面。
个体特征指的是个体的性格特点、能力水平和资源优势等,这些个体特征对于个体的抗逆力有重要影响。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与抗逆力密切相关。
社会支持是指来自他人或社会组织的支持和帮助,社会支持可以缓解个体面对逆境时的压力,提高其抗逆力。
应对方式是指个体面对压力和困难时的应对方式和策略,不同的应对方式对于抗逆力的发挥起到关键作用。
二、干预研究:针对高校心理学教师的抗逆力,需要进行有效的干预研究,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抗逆能力。
干预研究的目的是通过采取措施和方法,改善个体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提高其抗逆力。
在个体特征方面,可以通过培养个体的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来提高其抗逆力。
个体需要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优势,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管理策略,有目标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
在心理健康方面,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等方式来提高高校心理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向教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其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心理咨询可以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和压力。
增强生命抗逆能力的教学方案
增强生命抗逆能力的教学方案引言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人们拥有强大的生命抗逆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帮助学生增强他们的生命抗逆能力,我们提出了以下教学方案。
目标本教学方案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应对逆境的能力,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及发展适应变化的技能。
教学内容1. 研究心理健康知识:学生将研究有关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包括压力管理、情绪调节和积极心态的培养。
他们将了解到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以及应对压力的方法。
2. 培养适应能力:通过课堂活动和实践项目,学生将研究如何适应变化和转型,克服困难和挑战。
他们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灵活性。
3. 练积极心态和自我调节:学生将研究积极心态的重要性,并通过实践来改变负面思维模式。
他们将研究如何自我调节情绪并保持积极的态度。
4. 提供心理支持:教师将在课堂上提供心理支持,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困惑和挫折,并提供适当的反馈和建议。
教学方法1. 小组讨论:学生将参与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观点,从而增进彼此的理解和研究。
这将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倾听技巧。
2.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将模拟真实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案。
这将锻炼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3. 案例分析:教师将提供真实的案例,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应对的最佳方法。
这将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
4. 反思和总结:学生将被要求定期反思自己的研究和成长,并总结他们在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评估方法1. 测验:学生将进行周期性的测验,以评估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实践项目:学生将参与实践项目,展示他们在真实情境中应对逆境的能力和应用所学技能的能力。
3. 口头演讲:学生将通过口头演讲的方式表达他们在课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他们将展示他们对增强生命抗逆能力的理解和应用。
结论通过本教学方案的实施,我们相信学生将能够增强他们的生命抗逆能力,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并成功地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
幼儿园抗逆力方案总结
幼儿园抗逆力方案总结在幼儿园中,抗逆力是指幼儿在面对困难、挫折和压力时应对能力的强大程度。
幼儿园抗逆力方案的目标是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心态,培养他们的内在能力,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下面是我对幼儿园抗逆力方案的总结:首先,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
幼儿园应创造一个积极、温馨的学习环境,让幼儿感受到师生的友爱和关心。
教师要给予幼儿鼓励和赞美,激励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要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选择和决策的机会,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幼儿在园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如与同学、老师、家长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关系。
幼儿园应设立情感交流小组活动,引导幼儿主动与他人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师生讨论、团队游戏等方式让幼儿学会倾听他人、尊重他人和解决冲突,从而逐渐形成幼儿解决问题的良好方式。
再次,注重培养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情绪的影响,如愤怒、恐惧、焦虑等。
幼儿园应组织一些情绪管理的活动,如观察情绪图画、进行情绪表达游戏等,帮助幼儿学会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同时,家长和教师也应该做好个案研究,从幼儿的行为反应中找出问题所在,及时进行干预和引导。
最后,注重培养幼儿的解决问题能力。
幼儿在园生活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学习问题、生活问题、社交问题等。
幼儿园应组织一些问题解决的活动,如情景剧、游戏等,让幼儿亲身体验和模拟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在活动中要充当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激发幼儿的解决问题的创造力和探索力。
总结起来,幼儿园抗逆力方案的关键是要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幼儿园应通过各种适龄化的活动和方法,引导幼儿学习应对挫折的策略,增强其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同时,家长和教师也应与幼儿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的抗逆力,帮助他们顺利成长。
抗逆力培养的三个方法
抗逆力培养的三个方法
抗逆力是指生物体在外界环境不稳定或恶劣时,保持稳定的生理状态和适应生存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诸如压力、挑战和变化等各种不利因素,培养抗逆力成为
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下面将介绍三种关于抗逆力培养的方法。
饮食调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抗逆力培养方法。
适当的饮食结构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外界环境不良刺激的抵抗能力。
建议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
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等,这些食物有助于维持身体的稳定状态,增强机体
的抗病能力。
适量的锻炼也是饮食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
抗逆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心理调适也是一种重要的抗逆力培养方法。
人们常说“心静自然凉”,调适情绪对于
提高抗逆力至关重要。
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放松技巧,如冥想、呼吸训练等,来放松身心,
缓解压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保持积极的心态,鼓励自己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对提高抗逆力水平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定期的生活规律和作息调整也是一项重要的抗逆力培养方法。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是提高抗逆力的有效途径。
合理安排工作和
休息时间,调整生活节奏,可以有效缓解身心的压力,提高身体的抗逆力。
抗逆力培养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全面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
饮食调理、心理调适和生活规律和均衡的方式,将有助于提高个体的抗逆力水平,帮助人
们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抗逆力
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抗逆力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
培养学生的抗逆力成为基础教育中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抗逆力,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在面对逆境、挫折和困难时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
那么,基础教育应当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抗逆力呢?首先,要营造一个积极支持的学习环境。
学校和教师应该创造一个温暖、包容和尊重每个学生的氛围。
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感受,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和肯定。
当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应以鼓励和引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而不是简单地批评和指责。
比如,一个学生在考试中成绩不理想,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批评他没有努力,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沮丧和自卑。
但如果教师能够与学生一起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所在,并鼓励他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那么学生就会更有信心去面对挑战,逐渐培养起抗逆的能力。
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应当融入抗逆力培养的内容。
除了传统的学科知识,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学会应对压力和挫折的方法。
例如,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可以适时地引入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和能力。
比如,在数学课程中,可以设置一些需要学生通过多次尝试和探索才能解决的难题,培养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
挫折教育也是培养学生抗逆力的重要途径。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教师和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些经历挫折的机会,让他们在挫折中成长。
但需要注意的是,挫折教育不等于故意给学生制造痛苦和磨难,而是在适当的范围内,让学生面对一些他们能够承受的困难,并引导他们积极应对。
比如,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拓展活动,让他们在完成团队任务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如团队成员之间的意见不合、任务难度较大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团队的协作来克服这些困难。
培养学生的乐观心态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学生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看到挫折背后的机会和成长。
《我有抗逆力》(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
我有抗逆力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将掌握以下能力和知识: 1. 了解什么是抗逆力,并学会如何培养自己的抗逆力; 2. 学会通过体育锻炼、心理调节、学习等方式增强自己的抗逆力; 3. 发现身边的抗逆力典型案例,从中了解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二、教学内容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分三个部分: 1. 什么是抗逆力 2. 如何增强抗逆力 3. 抗逆力典型案例分享2.1 什么是抗逆力抗逆力是指人们在遇到各种不利因素的时候,能够有足够的心理素质和生理能力去应对,适应环境和生活的能力,同时还能够从失败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生活做好规划和准备。
通过简单的案例讲解,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抗逆力、它的作用和重要性。
2.2 如何增强抗逆力2.2.1 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可以使人的身体强健,心理素质增强,从而提高身体免疫力和抗逆力。
在这个环节,我们将分组进行体育运动比赛,通过比赛的方式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身体素质。
2.2.2 心理调节有些时候,我们需要面对很多的压力和不如意,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就不能够借助心理素质来应对困难。
在这个环节,我们邀请心理专家为我们分享一下为什么要保持良好心态、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2.2.3 学习学习是增强抗逆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学习能够增长知识,增强信心,从而提高抗逆力。
在这个环节,我们邀请学霸来分享他们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引导学生探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3 抗逆力典型案例分享通过典型案例的分享,让学生了解抗逆的典型成功案例,让学生在应对问题或困境时,学会借鉴成功案例的经验和方法,提高抗逆力。
三、教学安排时间:两周第一周•第1天:课程开篇,介绍抗逆力的重要性和学习目标•第2天:讲解什么是抗逆力•第3-5天:分组进行体育运动比赛•第6天:邀请心理专家来给学生上课,分享良好心态的重要性和方法第二周•第1天:学霸分享学习方法和经验•第2-3天:开展学生心理自助活动,教学生如何通过心理调节增强抗逆力•第4-5天:学生分享抗逆力典型案例•第6天:总结本次活动,进行小结和评价四、教学评价4.1 教学效果评价学生是否有了抗逆力的意识?是否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增强自己的抗逆力?是否能够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启发,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以上问题都是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效果评价的关键。
《我有抗逆力》(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心理健康二年级下册
我有抗逆力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什么是抗逆力,为什么需要有抗逆力,如何提高抗逆力。
2.技能目标通过教师教学、探究、互动小组、游戏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压力、焦虑、挫折等情绪是必然存在的,学会积极应对这些情绪,提高自身的抗逆力。
3.情感目标在探讨抗逆力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生命的核心在于逆境中如何成长,学会珍惜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教学内容:•了解抗逆力的概念•意识到自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挫折和压力•探究如何提高抗逆力2.教学方法:•教师引导、讲解•探究学习法•互动小组•游戏等生动活泼的方式三、教学计划章节教学内容主要任务时间第一章抗逆力概念的认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抗逆力2课时第二章意识到自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压力和挫折通过案例等方式,让学生感知到在生活中不免遇到的挫折故事2课时第三章探究如何提高抗逆力通过游戏、探究小组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抗逆能力3课时四、教学活动设计第一章教学活动1.概念认识•教师带领学生讨论什么是抗逆力,引导学生有自己的理解•以“当你身不由己时,你有什么可以依靠的?”为例,引导学生思考2.抗逆力和应对方式•让学生通过画图表现各种情境下的应对方式,并分享给同学第二章教学活动1.个人故事•让学生先从个人角度出发,分享自己遇到的挫折故事,并一起探究对策2.蛋糕制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制作蛋糕,过程中模拟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第三章教学活动1.卡片救援•每组学生分别拥有10张生命卡,游戏过程中如果出现危机卡,需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使用生命卡,要用最少的生命卡才能解决问题2.绕过“障碍”•学生分别围成一个圆形,其中一个学生拿着一根绳子,在圆形内绕圈子。
随时改变绳子的方向和高度,其他学生要越过绳子,最终领跑者成为胜利者五、教学评估1.知识与思维•学生能否准确地描述什么是抗逆力,以及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2.技能与实践•学生能否有效地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成功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3.情感态度•学生是否积极向上,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六、教学反思通过这次探究,学生们对抗逆力的概念和应对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掌握了一些抗逆能力的技能。
抗逆力层次模型
抗逆力层次模型抗逆力层次模型是指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个体所表现出的不同层次的抗逆能力。
这一概念源自心理学领域,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逆境。
在这个模型中,抗逆力被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都对应着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抗逆力模型的第一层次是认知抗逆力。
这一层次指的是个体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能够保持理性思考、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具有较高认知抗逆力的个体往往能够冷静应对各种挑战,不被情绪所左右,能够从容地面对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
第二层次是情感抗逆力。
情感抗逆力是指个体在面对逆境时,能够保持积极的情绪态度,不被消极情绪所影响。
具有较高情感抗逆力的个体往往能够以乐观的心态看待困难,从中寻找成长和收获,不轻易被挫折击倒。
第三层次是行为抗逆力。
行为抗逆力是指个体在面对挑战时,能够采取积极的行动,主动应对问题,不畏惧困难。
具有较高行为抗逆力的个体会勇敢面对挑战,努力克服困难,并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而如何提升自己的抗逆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首先,个体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培养理性思维,学会客观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个体可以通过积极的情绪管理,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困难,从中找到成长的机会。
最后,个体可以通过积极的行动,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不畏惧困难,勇敢面对挑战。
总的来说,抗逆力层次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来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逆境。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可以通过提升认知、情感和行为抗逆力,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环境,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在逆境中不断成长,不断提升自己的抗逆能力,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抗逆力课程课程设计
抗逆力课程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培养抗逆力,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抗逆力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掌握应对压力和挑战的基本策略。
3.了解个体在不同生活阶段的抗逆力发展特点。
4.学会运用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技巧。
5.培养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的能力。
6.提升有效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心态。
2.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3.形成团队合作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抗逆力的理论和实践展开,具体包括以下部分:1.抗逆力的基本概念:介绍抗逆力的定义、构成要素及其作用。
2.抗逆力的发展阶段:分析不同年龄阶段的抗逆力发展特点和需求。
3.抗逆力的培养策略:讲解提升抗逆力的方法,包括自我调节、情绪管理和问题解决技巧。
4.抗逆力的实践应用:探讨抗逆力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讲授法:通过讲解抗逆力的理论基础和培养方法,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结构。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实际案例,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角色扮演法:通过模拟情境,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抗逆力应对策略。
4.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培养团队精神和抗逆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将利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抗逆力教程》,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
2.参考书籍:选择相关心理学和教育学书籍,为学生提供深层次的理解和参考。
3.多媒体资料:制作教学PPT和视频资料,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4.实验设备:配备必要的心理学实验设备,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习体验,并促进学生抗逆力的提升。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讨论的表现,评估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抗逆力培养课程设计
抗逆力培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理解抗逆力的概念,掌握抗逆力的三个核心要素:坚韧性、乐观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列举生活中的逆境事件,并分析逆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3. 学生掌握至少三种提升抗逆力的方法和技巧。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所学方法应对逆境的能力,提高自我调节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经验,提升沟通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保持信心和希望。
2. 学生认识到抗逆力的重要性,树立勇于面对挑战、克服困难的信念。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结合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抗逆力的概念和方法,提高应对逆境的能力。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年级特点,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需要学会正确面对和处理。
教学要求:教师需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授抗逆力知识,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体验,提高课程实效性。
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收获成长。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应对生活中各种挑战的能力,实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提升。
二、教学内容1. 抗逆力概念导入:介绍抗逆力的定义,解释其三个核心要素,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直观理解。
教材章节:《心理健康》第二章第三节“抗逆力的内涵与要素”2. 逆境的认识: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逆境事件,探讨逆境对个人成长的双重影响。
教材章节:《心理健康》第二章第四节“逆境与个人成长”3. 抗逆力提升方法:讲解并实践至少三种提升抗逆力的方法,如自我激励、积极思考、寻求支持等。
教材章节:《心理健康》第二章第五节“提升抗逆力的策略与方法”4. 案例分析与讨论:分组讨论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材章节:《心理健康》第二章第六节“逆境中的应对策略”5.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通过小组互动、分享经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培养关爱他人的品质。
社会工作抗逆力方法的基本步骤及学生抗逆力的培养
社会工作抗逆力方法的基本步骤及学生抗逆力的培养社会工作抗逆力方法的基本步骤包括:1.促进亲社会联结:这涉及建立和维护与他人的积极关系,以增强个人的社会支持和归属感。
2.建立清楚-致的行为和规范: 明确并传达适当的行为准则,以帮助个体理解和遵循社会规范,从而增强自我控制和适应能力。
3.教授生活技能:包括沟通技巧、解决问题能力、情绪管理等方面的技能传授,以帮助个体有效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4.提供关怀与支持:创造一个充满关怀和支持的环境,使个体在面对困难时能够感受到他人的理解和帮助。
5.建立和表达高期望:为个体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期望,并通过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来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动力。
6.提供机会,促进参与:鼓励个体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项目,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同时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和成就感。
而学生抗逆力的培养则需要结合上述基本步骤,并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漣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背景和需求,因此在培养抗逆力时,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
2.强化正面教育:通过正面的激励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自信和自尊。
3.创造有利环境: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包括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等。
4.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导学生如何面对和解决问题,包括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实施计划并评估结果等能力。
5.湮情感支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提供情感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情感表达和调节能力。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抗逆力方法的基本步骤为学生抗逆力的培养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而培养学生抗逆力则需要综合考虑个体差异、正面教育、有利环境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情感支持等多个方面。
制表:审核:批准:。
义务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抗逆力
义务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抗逆力在当今社会,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培养他们的抗逆力显得尤为重要。
抗逆力是指一个人在面对逆境、挫折和困难时,能够积极应对、适应并克服的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和家庭应当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培养学生的抗逆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
积极的心态是抗逆力的核心。
在义务教育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以乐观、自信的态度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例如,当学生在考试中失利时,教师不应过分强调成绩,而是帮助学生分析原因,鼓励他们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下次能够取得进步。
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分享一些名人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挫折是成长的一部分,只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就能够战胜困难。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和家长不应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共同面对任务中的难题,通过讨论、尝试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这样,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提高应对困难的能力。
再者,培养学生的良好人际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在遇到困境时能够得到朋友和家人的支持和鼓励。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团队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汇演等,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同时,家长也要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关爱和支持,愿意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挫折教育也是义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和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些适度的挫折情境,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抗挫折的能力。
例如,让学生参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户外活动,如徒步旅行、野外生存训练等。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如疲劳、饥饿、恶劣的天气等,但正是这些经历能够让他们学会坚持和忍耐,增强自己的抗逆力。
此外,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也是十分关键的。
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往往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如焦虑、沮丧、愤怒等。
抗逆力系列成长课堂
抗逆力系列成长课堂
抗逆力是指个体在面对逆境、压力、挫折或创伤时,能够积极应对、有效恢复和成长的能力。
为了帮助个体提升抗逆力,许多组织或机构纷纷推出抗逆力系列成长课堂,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设计,帮助参与者增强心理素质、掌握应对压力的技巧和方法,以及激发自我成长的潜力。
抗逆力系列成长课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自我:课程开始时,老师会引导参与者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2.情绪管理:参与者将学习如何识别、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通过掌握情绪调节技巧,参与者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挫折,避免情绪失控。
3.应对压力:课程将教授参与者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源,包括有效的时间管理、自我期望管理、人际关系技巧等。
4.建立支持系统:参与者将学习如何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人、朋友、同事或专业心理咨询师,以帮助他们在遇到困难时获得支持和鼓励。
5.培养积极心态:课程将鼓励参与者培养积极的心态,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通过参加抗逆力系列成长课堂,个体可以增强自我认知、提高情绪管理能力、有效应对压力、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并培养积极的心态。
1。
义务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抗逆力
义务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抗逆力在当今社会,孩子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培养学生的抗逆力显得尤为重要。
义务教育阶段是孩子们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和家庭应当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在这一阶段建立起强大的抗逆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什么是抗逆力呢?简单来说,抗逆力就是一个人在面对逆境、挫折和压力时,能够积极适应、克服困难并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
具有较强抗逆力的孩子,在遇到问题时不会轻易被打倒,而是能够勇敢地面对并寻找解决办法。
那么,义务教育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抗逆力呢?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
积极的心态是抗逆力的基础。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看到事情的积极一面,鼓励他们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困难。
比如,当学生在考试中失利时,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是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自己的进步之处,鼓励他们相信自己下次能够做得更好。
同时,教师也要以身作则,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为学生树立榜样。
家庭也是培养孩子积极心态的重要场所。
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有家人在背后支持着他们。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要耐心倾听他们的感受,帮助他们调整心态,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
其次,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要引导他们自己思考解决办法,而不是直接替他们解决。
例如,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尝试多种解题方法。
在生活中,如果和同学发生了矛盾,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学会沟通和协商,自己解决矛盾。
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学生能够积累经验,提高应对困难的能力。
再者,要让学生学会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是抗逆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孩子们在面对挫折时,往往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如焦虑、沮丧、愤怒等。
教师和家长要教导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并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和宣泄情绪。
比如,可以通过运动、听音乐、写日记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和不良情绪。
关于抗逆的教案
关于抗逆的教案教案标题:培养学生抗逆能力的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抗逆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积极应对挫折和困难的态度,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4. 通过实际案例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什么是抗逆能力,以及为什么抗逆能力在生活中很重要。
2. 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其中的抗逆能力表现。
知识讲解:3. 介绍抗逆能力的定义和特点,包括积极应对挫折、保持乐观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4. 探讨抗逆能力对个人成长和成功的重要性。
活动设计:5. 分组讨论活动: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案例,讨论案例中的抗逆能力表现,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6. 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情境,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验抗逆能力的重要性和应用。
7. 创造力培养活动:学生分组设计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案,用于应对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挑战。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方案,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总结与反思:8.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总结抗逆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方法。
9.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抗逆能力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并提出个人的反思和计划。
教学评估:10. 教师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创造力培养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11. 学生完成一份个人反思作业,包括对抗逆能力的理解、自我评价以及今后的改进计划。
拓展活动:1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面对挑战,记录自己的抗逆经历,并与同学分享。
教学资源:1. 实际案例材料2. 角色扮演情境卡片3. 创造力培养活动指导手册4. 反思作业模板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成功人士来班级进行分享,讲述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抗逆经历和应对策略。
2.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户外拓展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锻炼抗逆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逆力的学习模式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沈之菲一、何谓抗逆力的学习模式1.抗逆力的学习模式以内在保护性因素为抓手抗逆力的学习模式,是以抗逆力理论为指导,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深化学生抗逆力的相关知识与技巧,培养学生抗逆的态度和能力。
抗逆力学习模式通过课堂教育、班级辅导、小组辅导等形式,来教授学生生活技能、合作方式、沟通技巧、冲突解决能力、拒绝和肯定的技术、决策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管理、自我减压能力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学生的体验、感悟和对知识与经验进行统整,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抗逆力因素,应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从抗逆力学习模式的内容构成来看,主要针对的是抗逆力的内部保护性因素,其中六个方面内部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1)合作与交流能力,指个体有效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喜欢与他人一起做事;(2)同感能力,指理解他人的能力;(3)问题解决能力,指个体面临压力情景时,通过自身的计划、执行和时间管理等策略来解决问题的行为倾向;(4)自我效能,指个体对自我能力的肯定;(5)自我觉察能力,指个体了解自己的心情和想法;(6)目标和期待,指相信自己的生活既是与他人一致又是独特而有意义的,乐观、有目标和对生活有渴望。
2.抗逆力学习模式的本质是体验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是与传统的“杯与壶”的学习理论完全不同的学习理论。
传统的“杯与壶”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像空杯子等着教师从知识之源,也就是“壶”中,将知识注入杯子里,这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针对学习内容,学生不会被要求去检视他们自己的感觉、想法和领悟情形,学生对自己的情绪反应保持缄默。
而体验式学习注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环境和活动,让学习者透过个人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觉悟,并进行交流与分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投入到应用实践之中。
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是体验式学习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作者之一,他完善了体验式学习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方法。
他认为,体验式学习理论提供了一种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基础。
这种教育和学习牢固地建立在社会心理学、哲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智力传统基础上。
体验式学习模式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检验和加强教育、工作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键联系的架构。
它提供了一种描述工作要求和相关教育目的的能力系统,并强调可以通过体验式学习方式加强课堂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关键联系。
大卫·库伯构建的体验式学习基本模式,强调体验先于知识,“先行而后知”,学习过程运用的是归纳法而不是演绎法,体验式学习圈在抗逆力学习活动的实施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它由以下四个环节组成:体验:由教师依据活动目标创设情景和活动,由学生单独或团队合作去经历一个事件或完成一项任务。
学生置身其中,得到最真切的感受。
这种感受将是全方位的,活性很强的,印象深刻的。
通过回想和对这段经历进行分析,产生自己的观点。
交流:学生个人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毕竟是有限的、范围狭小的,学生们聚在一起把自己的感受拿出来分享,每个学生就会得到数倍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积极地鼓励学生发言,灵活运用提问的技巧,引导学生的思维在原有观点的基础上向纵深方向发展。
总结:当学生把观点分享了之后,得到的是一些超出自己想象的、零散的信息,这时,教师将引导学生在反思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并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应用:这个过程是在学习之后的生活中由学生自己完成的,认识在实践中产生,最终还是要回到实践中去,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到了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后,最终要用来指导实践,这也是体验式学习的终极意义所在。
而将体验应用到现实生活的实践中,实践本身又是体验,因此循环又开始了。
以一堂“面对挫折”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为例:1.独行盲道活动:(1)采用学生自愿报名的方法挑选八个人,男女比例各半,分成两组,每组两名男生、两名女生。
(2)参加活动者先到室外,要求每个人蒙上自己的眼睛。
教师和协作人员迅速地在道路上布置障碍物。
其他同学不得给予参加活动者任何暗示。
(3)要求小组成员必须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不可相互提醒,也不可相互帮助。
(4)其中一组先行,不告知路上有障碍物,只告诉该组同学从起点到达终点,然后再回到出发点。
(5)另一组同学在第一组同学活动时回避,并由主持人告诉他们:这是一个简单的游戏,要求从起点到达终点,然后再返回起点。
假设这是一个丛林任务,在丛林中会出现的危险你都会碰到,但只有克服这些危险才能完成任务。
(体验)2.活动结束以后,由教师询问参赛同学的心理感受。
第一组同学大都感到吃惊和无奈,害怕前行,内心期盼着不再出现障碍。
第二组同学对障碍有期待心理,他们认为碰到障碍物是在预料之中的。
(交流)3.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道:生活中的挫折是永恒的,成长是由不断的挫折积累而成的。
挫折难以回避,必须面对。
我们要做好遭遇挫折的心理准备。
当挫折和困难来临时,就能够激发起奋斗的勇气和巨大的力量,就不会再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而能泰然处之,战胜困难。
(归纳) 4.高中的学习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紧张和辛苦的,很多同学通过体验式学习,对面临的挫折有了心理准备,对挫折的承受力提高了,这比说教更让学生体会深刻;效果更好。
(应用)二、案例分析:几个著名的提升学生抗逆力的研究项目【案例1】“另一个3R”法“另一个3R”是由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斯腾伯格(Sternberg)和美国心理学会另外一些专家共同提出来的。
专家们指出,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传统的“3R”(read、recite和review),更要奠定其现代文明的基本素养推理、抗逆力和责任感(reasoning、resilience和responsibility),即“另一个3R”。
“另一个3R”中,“责任感”是为自己采取的行为或不作为负责;“推理”是体现逻辑思维和周到地解决问题的方法;“抗逆力”是认识到挑战是生命的一部分,将障碍当作挑战、发展自己的坚持性。
“另一个3R”其本质是一个问题解决模式,这个模式关注个体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提升抗逆力。
该模型的基本过程如下:问题→提问→头脑风暴→选择→行动→评价。
主要分三步走:第一步,问题开始时,训练学生为问题产生及问题解决负起责任;第二步,问题起动时,训练留出时间来思考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即推理;第三步,问题行动时,训练抗逆力,即使是遇到障碍也要坚持。
该模式可以用下图表示:在上述过程中,个体对以下核心观点和方法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
责任:1.创造我想要的结果要靠我自己;2.我有什么行为不妥;3.我愿意关注和听取你所说的;4.我关心对我们都有利的事情,而不只是对我有利;5. 如果你需要帮助,我愿意帮助你;6.能向你求助,我很高兴。
推理:什么策略能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抗逆力:1.挑战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碰到;2.我能从这个障碍物和后退中学到什么;3.我怎样用不同的策略应对这一挑战。
[案例2]香港“成长的天空计划”在香港,对学生的抗逆力辅导工作主要集中在小学和中学,推出了“成长的天空计划”,该计划旨在协助小学生健康地成长,提升他们的抗逆力,以面对成长的挑战。
整个计划的课程部分主要分发展课程及辅助课程。
“发展课程”是一个以抗逆理念为基础的辅导课程,设计过程遵循发展性、循序渐进的原则。
小学四、五、六年级,每一年级开设9课时的课程,并配有教材,逐年深化,希望学生能将课堂的“经验”和“知识”转化到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
整个课程透过课堂形式,教授情绪管理、社交、问题解决及目标确立等生活技能,以提升学生的效能感、归属感及乐观感。
“发展课程”由小学四至六年级的班主任及教师负责教授,这不但能增强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更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需要。
参与的教师可一起进行备课、观课或课后检讨,以便了解课程理念、内容、特色及掌握教授该课程的技巧。
“辅助课程”是为了进一步实践“及早甄别、预防和介入”的辅导策略而设计的,学校可以利用“香港学生数据表格”作为评估工具,识别出有成长需要的小学四年级学生,安排他们接受这个课程。
当学生升至五六年级时、需接受强化活动,以巩固他们在抗逆力方面的发展。
该课程有为参加计划的学生而开设的“成长小组”。
学校协同家长、教师及辅导人员共同辅助这些学生成长,如有需要,可以个案形式跟进:有为家长设计的家长工作坊、亲子活动;有为教师设计的教师工作坊,相关教师可以接受统一安排的教师培训及校本培训;有为家长和教师设计的家长教师分享会;有为学生设计的“爱心之旅”,一方面是让学生为社区服务,另一方面是加强学校及学生与社区的联系。
因为不同的学者对抗逆力有不伺的界定,因此抗逆力涉及不同的元素,“成长的天空计划”主要提升学生抗逆力的三大元素,即效能感、归属感及乐观感。
三、抗逆力学习模式实施的注意点1.知识和技能并重抗逆力学习模式作为一种以心理辅导活动课为主的课程,教师不仅仅要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做游戏、扮演角色,还要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知识和心理调节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新认识、新情感和新行为,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学生体验、交流、归纳和学习。
知识和技能从体验中来,又回到行动中去,引导新的体验。
只有活动,没有领悟;只有热闹,没有沉思;空泛说理,没有问题解决的方法,都不能成为有效的抗逆力学习。
例如,设计如何面对挫折,空泛地提“不要怕、坚持、要有毅力”等并不具有有效的教育作用,而如果教师能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并辅之以方法指导,如可以用“寻求周围人的帮助”、“问题解决应对好于情绪应对”、“给自己静默的时间,不要马上做决定”、“看到自己还拥有的而不是已经失去的”等具体技能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这些技能,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2.帮助学生认识并改进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人们内心对周围及世界的看法及其采取的行动。
它是指深植于我们心中关于自我、他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并深受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已有知识的局限。
人们常常以自己的观念和假设来看世界,很多时间透过自己的“过滤眼镜”去诠释和认定外在的世界,其实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假设,但却把假设当成了真实的世界,所以教师要通过生活事件的剖析帮助学生自我觉察,进而改善自身的心智模式。
例如,可以通过“相互探询自己的看法”:(1)要使自己的推论明确化。
例如:说明自己是如何产生这样的看法以及产生这样的看法的依据。
(2)鼓励他人探究你的看法。
例如:“你看我的推论有没有破绽?”(3)鼓励他人提供不同的看法。
例如:“你是否有不同的产生这种看法的依据或结论?”(4)主动深入探询他人不同于自己的看法。
例如:“你的看法如何?”“你如何产生这样的看法?尸要让学生能诚心诚意亮出自己的观点,愿意承认自己思维上的不足,看到别人的想法,接受他人的帮助,从而不断学习,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