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城市设计的发展理论思潮

合集下载

建筑规划知识:从上世纪至今主要的建筑设计思潮、流派

建筑规划知识:从上世纪至今主要的建筑设计思潮、流派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的建筑潮流一直持续到四十年代。

到了二十年代,保守派建筑师已渐渐分化,革新派渐渐兴旺起来。

较重要的派别有:1)表现派表现主义者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建筑师常常采用奇特、夸张的建筑体形来表现某些思想情绪,象征某种时代精神。

表现派主张革新,反对复古,但他们是用一种新的表面处理手法去替旧的建筑样式,同建筑技术与功能的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

孟德尔松(德):德国波茨坦市爱因斯坦天文台2)未来派当很多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表现不满的时候,未来派却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大加赞赏,对未来充满希望。

他们宣言工厂、机器、火车、飞机等的威力,赞美大城市,对现代生活的运动、变化、速度、节奏表示欣喜,着意表现动作和速度。

桑.伊利亚(意)“因该把现代城市建设和改造的像大型造船厂一样,既忙碌又灵敏,到处都是运动,现代房屋应该造的和大型机器一样。

”没有实际的建筑作品。

3)风格派与构成派风格派和构成派在旨趣和做法上没有什么重要区别,都热衷于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的构图效果。

最具代表性的风格派建筑是里特维德设计的荷兰乌德勒支地方的一所住宅。

表现派、未来派、风格派等本来是美术和艺术文学方面的派别,没有也不可能提出和解决当代建筑发展所涉及的许多根本性问题。

2.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

提出了比较系统而彻底的建筑改革主张,向保守思想猛烈开火。

现代建筑包括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以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和以赖特为代表的美国的有机建筑。

1)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为代表的现代建筑习惯上被人们称为功能主义,理性主义或者现代主义。

他们设计的共同特点是:a、重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

b、注意发挥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特点。

C、把建筑的经济性提高到重要的高度。

D、主张创造新建筑风格,反对套用历史上的建筑形式。

E、空间-时间的建筑构图理论。

F、废气外加的建筑装饰,认为建筑美的基础在于建筑处理得合理性和逻辑性。

历代城市规划思想内容总结

历代城市规划思想内容总结

历代城市规划思想内容总结历代城市规划思想是指人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理论思想和实践经验总结。

历代城市规划思想体现了不同时代人们对城市发展的追求、需求和理念。

以下是对历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内容总结: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主要体现在古希腊城邦和古罗马城市规划中。

古希腊城邦规划强调城市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城市布局以中心广场为核心,周围分布着不同功能的区域。

古罗马城市规划则注重交通布局和公共设施的规划,如修建大型街道和供给水道等,确保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中世纪城市规划思想:中世纪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宗教影响较大,城市往往以教堂为中心,城市布局呈放射状展开,象征着神圣的力量。

城市的街道狭窄且弯曲,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防卫需求和城市本身的有限空间。

此外,中世纪城市规划还注重城市市场和商业区的布局,以促进城市内外的贸易活动。

文艺复兴时期城市规划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追求协调、和谐和对称。

城市街道和广场布局规整,城市中心一般设置有集会广场,规划上强调建筑物的统一外观和城市整体的美学效果。

此外,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和绿地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提供了人们休闲娱乐和社交交流的场所。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主要体现在工业革命以后。

此时,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规划主要着眼于交通、环境和社会改善。

城市规划开始注重交通网络的设计,道路、铁路、水路等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成为重要任务。

同时,城市环境保护成为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包括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和环境绿化等。

社区规划也开始受到重视,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效益。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当代城市规划思想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和人本主义城市规划思想中。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确立使得城市规划开始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城市规划开始注重减少碳排放、节能减排、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等方面。

此外,人本主义城市规划思想强调人的需求和权益的保护,通过提供便利的交通、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设施、多样化的文化娱乐等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国内外城市设计发展理论思潮

国内外城市设计发展理论思潮

国内外城市设计发展理论思潮1.3国内外城市设计的发展理论思潮[转载]1.3国内外城市设计的发展理论思潮我国城市设计理论渊源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的《周礼·考工记》。

该书“匠人营国”一节实际上是西周奴隶制王国国都的城市设计模式。

上述理论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都城建设影响很大。

它体现了封建统治者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主题思想。

这一整套理论体系再配以一整套封建宗法、礼制、等级等严格的制度,实际上对城市功能布局作了非常具体的安排。

明北京城就是按此建设的一个最好的实例。

西方城市设计理论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建筑师希波丹姆斯(Hippodamus)。

他的城市设计思想反映了古希腊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政治和人本主义。

他所规划的米利都城(Miletus)和普南城(Priene)都是方格形道路网,城市的中心广场(Agora)是市民活动的中心,在空间设计上追求几何形体的和谐、秩序、不对称的均衡。

这和中国封建都城的轴线对称是完全不同的手法。

人称这种处理手法为“希波丹姆斯城市模式”(HippodamusPattern)。

如果说古代城市性质、功能比较简单的话,那末近代,特别是现代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就变得十分复杂。

为解决众多的矛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应运而生。

例如:1.3.1.从花园城市到新城设计理论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Ebenizer Howard)提出的“花园城市”理论,第一次把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圣西蒙等人的理想城市设想加以具体化,在新城城市设计上开了先声。

虽然霍华德也建了两个小城市作为试点,但真正开始新城运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按大伦敦规划在伦敦周围建起了8座新城。

哈罗城是它的代表。

这是英国第一代新城。

经过第二代伦康新城(Run Corn)、霍克新城(Hook,未建),到现在已建起以密尔顿·凯恩斯(MiltonKeyens)为代表的第三代新城。

除英国以外,法国、瑞典、芬兰等其他欧洲国家也建起不少新城。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进展与评述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进展与评述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进展与评述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汪建0224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中国古代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经验,其中经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

其中有代表性的思想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管子》,《商君书》等。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点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2.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这种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希波丹姆模式寻求几何图像与数字之间的和谐以及秩序的美。

还有一些著作如《建筑十书》和《按照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设计》等。

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理论1.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近代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种种日益尖锐的矛盾,如居住拥堵、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疾病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提出了种种设想。

(1)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托马斯.莫尔在16世纪时提出的。

这种思想太过于理想化有点不切实际。

(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中财产为公有制。

(3)罗伯特.欧文主张建立“新协和村”(4)傅里立叶的理想社会是以名为法郎吉的生产者联合会为单位,由1500~2000人组成的公社,生产与消费结合,不是家庭小生产,而是有组织的大生产。

2.田园城市理论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

他认为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将城市土地归于城市的统一机构。

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潮与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潮与理论

1986年弗里德曼(J.Friedmann)发表了《世界城市假说》(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强调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决定于该城 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联系的方式与程度,提出了世界城市的7个 指标:主要的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的集 中地、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主要的制造业中心 (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指港口 和国际航空港)、城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标准
2)城镇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
• 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是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两方面作用的综合。因 此,有人认为:只有考察城市与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 间以及将它们作为一个统一体来认识,才能真正认识城市实际发 展的实际情况。
• 引力模型(万有引力定律):揭示城市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两个 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两个城市的质量(人口规模或经济实力)成 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的基础在于经济活动的聚集,这也是城市经济 的最根本特征之一。
• ①勒 • 柯布西埃的300万人都市。
• ②世界城市(全球城市):1966年,豪尔(P.Hall)出版了《世 界城市》,主要特征:世界城市通常是政治中心、商业中心、集 合各种专门人才的中心、是巨大的人口中心、文化娱乐中心
• 城市体系的研究 格迪斯、芒福德重视城市与区域关系。 克里斯泰乐(W.Christaller)1933年发表了中心地理论。
• 贝利(B.Berry)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三个结构关系
• Ps:城市体系与城市群:大分散小集中,二者要共同出现才 是成熟、完善的城镇体系。集聚与外溢共生,而不是单向对 中心城市流入,要对外辐射。京津冀:京津互相争且和河北 无联系。北京让别人参与进来的空间较小,这与其城市功能 性质相关。

30.当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发展新思潮(下)

30.当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发展新思潮(下)

西方社会发展的巨大转型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诞生
• 冷战的威胁 • 社会分化越来越严重 • 道德沦丧
─ 1960年代末以后西方社会的整体发展状况
• 文化与种族冲突此起彼伏
• 资源面临枯竭 • 环境恶化 • ……
─ 结果:丰富而多元的后现代(Post-Modern)主义思潮产生 ─ 科学认知领域“新三论”的产生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
五、1970年代至198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西方社会发展的巨大转型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诞生
─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总体特征
现代主义 形式(连接的,封闭的) 目的 设计 等级制 艺术对象,完成了的作品 距离 创造,集权,综合 大师代码 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 反形式(分离的,开放的) 游戏 机遇 无政府状态 过程,表演,偶然发生 参与 破坏,解构,对立 个人习语 不确定性 哈维,1990
四、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特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
• 最早体现“分区管制”的思想。 • 总体上较为成功,它有效地控制了伦敦无序蔓延的势头,并且人口规模从 1951年的 820 万减少到今天的660万。这其中虽然有一些其他因素的作用,
─ 艾伯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及其影响
但无疑大伦敦规划提出思想措施,是使其成为舒缓现代城市压力的典型案例
五、1970年代至198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的两次根本转型
• 第一次转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传统的象征性构图、艺术创作为主体 活动的古典城市规划运动,转变为面对现实社会、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科学 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形成现代城市规划。
─ 代表人物一: Jacobs Jane(简〃雅各布斯)

第三章 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潮(一)

第三章 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潮(一)

第三章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潮一、田园城市理论—重新认识霍华德1、“田园城市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A社会背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帝国主义垄断过渡。

中小企业破产、大批工人失业、农民涌向城市、社会矛盾加剧。

---工业革命的三个阶段(蒸汽、电气、信息)与城市形态变迁大城市“在任何地方,一方面是不近人情的冷漠和铁石心肠的利己主义,另一方面是无法形容的贫穷;在任何地方都是社会战争,都是每一个家庭处于被围困的状态。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B思想的起源:---深受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社会改良而不是社会变革---示范试验与实现社会公正2、“田园城市理论”的核心内容(1)对城市症结问题的认识---城市人口的高度聚集---城市地价的飞速增涨---城市财富的分配失衡(2)田园城市的构想---用地规模:24平方公里(城市4平方公里、农业2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3.2万人(城市3万人、农业0.2万人)---土地来源:政府贷款获得廉价土地、使用者缴纳“税租”---发展目标:示范、影响、改善社会城市—旧城不断改造,最终全面实现田园城市的目标。

社会改革的万能钥匙(THE MASTER KEY)《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898年)关键:--土地公有、自由结合、自然之爱、社会之爱--行政办法、过分集权、侵犯既得利益、妨碍自由3、田园城市的试验(1)两座新城的试验:莱奇沃斯(Letchworth)(1903年)韦林(Welwyn)(1919年)(2)从对理论的宣传到对实验的经营4、被淡化的社会改革理想1902年再版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社会改革思想的淡化。

“灵魂被抛弃、躯壳受歌颂”:一个有创见思想家的悲哀。

5、战后新城发展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1)“新城运动”1944年大伦敦规划中的伦敦周围8座新城的规划构想,开场了延续20多年的“新城运动”。

(2)“社会城市”与城市增长的正确原则当一个城市人口达到3.2万人以后可以跳过乡村带另建一个新的城市,并随时间的推移,全面实现城乡结合的城市群网络结构。

城市设计理论思潮探源

城市设计理论思潮探源

城市设计理论思潮探源摘要:未来的专业建设还有很多领域等待着我们深入发掘,我们需要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从不同角度继续探讨,繁荣和完善我国的城市设计理论建设。

关键词:城市设计理论0 引言近代以来,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潮风起云涌,而且彼此影响、相互借鉴,很难决然划分出流派。

但是从近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来看,城市设计的目标基本上呈现出这样的趋势:从关注城市宏观构图——探索可感知的视觉艺术环境——深入精神内涵、情感要素以及社会科学目标的综合环境观念——融入现代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面向未来的设计理念。

在历史的发展中,新的思想随着新问题的出现而逐渐产生和发展,出现循序渐进的势态,但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思想并非随着时代的前进成为绝然的过去,很多早期的思想虽然经历时代已加入了更多的内容和任务,但在今天仍然发挥着作用。

关于理论的来源,戈斯林(D. Gosling)认为,城市设计理论家可以从3个来源寻找灵感:一是在自然模型(指历史上经历了时间考验的大量传统城市形态)中体现的往昔的理想形态;二是乌托邦模型中的未来理想;三是从艺术和科学中汲取的模型中对现在的研究。

这三个来源构成了检验城市设计理论的背景。

从现实意义来讲,这三个方面的源泉在促进实践发展中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城市设计:社会秩序的重整波索欣(M. V. Posokhin)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危机是不可超越的社会条件的必然结果,如今西方的乌托邦主义者想不改变资本主义发展必然伴随的社会条件,去寻找解决城市危机的技术手段,是行不通的。

这表达了从社会条件深层探讨城市表面问题的思路。

事实上,无论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任何其他的社会制度下,城市都是社会政治秩序的载体,城市的形式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政治色彩。

因此,一些城市设计的构想往往不仅仅是技术的构思,而是建立在社会理想的基础上,是前卫的社会理想在物质环境上的表达,试图寻找一种人类社会的理想城市蓝图。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主要思想与理论演变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主要思想与理论演变

一、西方现代城市规划主要思想和理论演变1.格迪斯的区域规划思想及学说格迪斯作为一个生物学家最早注意到工业革命、城市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通过对城市进行生态学的研究,强调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并揭示了决定现代城市成长和发展的动力。

在1915年出版的著作《进化中的城市》中,他把对城市的研究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通过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和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

他指出,工业的集聚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造成了一些地区的城市发展显著的集中。

在这些地区, 城市向郊外的扩展已属必然并形成了这样一种趋势,使城市结合成巨大的城市集聚区(Urban Agglomeration)或者形成组合城市(Conurbation)。

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原来局限于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城市规划应当成为城市地区的规划,即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的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

格迪斯认为城市规划是社会改革的重要手段,因此城市规划要得到成功就必须充分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城市。

他运用哲学、社会学和生物学的观点,揭示了城市在空间和时间发展中所展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复杂性,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前要进行系统的调查,取得第一手的资料,通过实地勘察了解所规划城市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文化、美学等因素,把城市的现状和地方经济、环境发展潜力以及限制条件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在这样的基础上, 才有可能进行城市规划工作。

他的名言是¡°先诊断后治疗¡±,由此而形成了影响至今的现代城市规划过程的公式:¡°调查¡ª¡ª分析¡ª¡ª规划¡±,即通过对城市现实状况的调查,分析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预测城市中各类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依据这些分析和预测,制定规划方案。

西方思潮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西方思潮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西方思潮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摘要: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伴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步产生和建立,在其发展过程中,经济因素始终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人文主义思潮在城市规划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人本主义思想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思想基础。

城市规划思想界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来应对当今社会发展的环境问题。

关键词:西方思潮;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在资本主义初期,城市环境恶化等因素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社会改革家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伟大构想,揭开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序幕。

在发展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西方社会,伴随着文艺复兴思想的延续,人文主义思潮在西方主流社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其对于西方社会各阶层思想的深远影响,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上世纪90年代伊始,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全球变暖、全球沙漠化等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给寄希望用科技战胜自然的人类当头一棒。

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寻求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新的城市规划思潮,开始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1 理论来源及阶段划分1.1 规划理论来源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是复杂多元的, 主要可以归结到以下几个基本事件:(1)田园城市;(2)城市美化运动;(3)公共卫生改革。

部分学者持有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埃的“当代城市”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三者才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的观点。

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根源, 则应追溯到更早的欧文、圣西门、傅利叶等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和社会平等传统的思潮。

1.2 按照历史时期划分1.2.1 以时间的自然延续划分如D.Kruekeberg采用年代分段法, 将过去多年城市规划发展历史划分为三阶段:(1)1880-1910,有固定规划师的非职业时期;(2)1910-1945,规划活动的机构化、职业化时期;(3)1945-2000,标准化、多元化时期。

三个阶段互不交叉,将某时段的规划理论或规划实践作为这一年代的特征。

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潮

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潮

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潮我国城市设计理论渊源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的《周礼?考工记》。

该书“匠人营国”一节实际上是西周奴隶制王国国都的城市设计模式。

上述理论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都城建设影响很大。

它体现了封建统治者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主题思想。

这一整套理论体系再配以一整套封建宗法、礼制、等级等严格的制度,实际上对城市功能布局作了非常具体的安排。

明北京城就是按此建设的一个最好的实例。

西方城市设计理论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建筑师希波丹姆斯(Hippodamus)。

他的城市设计思想反映了古希腊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政治和人本主义。

他所规划的米利都城(Miletus)和普南城(Priene)都是方格形道路网,城市的中心广场(Agora)是市民活动的中心,在空间设计上追求几何形体的和谐、秩序、不对称的均衡。

这和中国封建都城的轴线对称是完全不同的手法。

人称这种处理手法为“希波丹姆斯城市模式”(Hi ppodamusPattern)。

如果说古代城市性质、功能比较简单的话,那末近代,特别是现代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就变得十分复杂。

为解决众多的矛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应运而生。

例如:1.从花园城市到新城设计理论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Ebenizer Howard)提出的“花园城市”理论,第一次把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圣西蒙等人的理想城市设想加以具体化,在新城城市设计上开了先声。

虽然霍华德也建了两个小城市作为试点,但真正开始新城运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按大伦敦规划在伦敦周围建起了8座新城。

哈罗城是它的代表。

这是英国第一代新城。

经过第二代伦康新城(Run Corn)、霍克新城(Hook,未建),到现在已建起以密尔顿?凯恩斯(MiltonKeyens)为代表的第三代新城。

除英国以外,法国、瑞典、芬兰等其他欧洲国家也建起不少新城。

日本、美国也掀起了新城建设热潮,苏联、东欧各国,直至中国也在效仿。

可以说新城运动几乎遍及世界所有的大城市。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主要思想与理论演变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主要思想与理论演变

一、西方现代城市规划主要思想与理论演变1.格迪斯的区域规划思想及学说格迪斯作为一个生物学家最早注意到工业革命、城市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通过对城市进行生态学的研究,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并揭示了决定现代城市成长和发展的动力;在1915年出版的着作进化中的城市中,他把对城市的研究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通过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他指出,工业的集聚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造成了一些地区的城市发展显着的集中;在这些地区, 城市向郊外的扩展已属必然并形成了这样一种趋势,使城市结合成巨大的城市集聚区Urban Agglomeration或者形成组合城市 Conurbation;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原来局限于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城市规划应当成为城市地区的规划,即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的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格迪斯认为城市规划是社会改革的重要手段,因此城市规划要得到成功就必须充分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城市;他运用哲学、社会学和生物学的观点,揭示了城市在空间和时间发展中所展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复杂性,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前要进行系统的调查,取得第一手的资料,通过实地勘察了解所规划城市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文化、美学等因素,把城市的现状和地方经济、环境发展潜力以及限制条件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在这样的基础上 , 才有可能进行城市规划工作;他的名言是°先诊断后治疗±,由此而形成了影响至今的现代城市规划过程的公式:°调查aa分析aa规划±,即通过对城市现实状况的调查,分析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预测城市中各类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依据这些分析和预测,制定规划方案;因此,我们公认格迪斯为西方区域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的创始人,是使西方城市研究由分散走向综合的第一人;2.广亩城市赖特处于美国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城市发展的独特环境之中,从人的感觉和文化意蕴中体验着对现代城市环境的不满和对工业化之前的人与环境相对和谐状态的怀念情绪,他于1932年提出了广亩城市的设想,从而将城市分散发展的思想发挥到了极点;赖特认为现代城市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也不能代表和象征现代人类的愿望,是一种反民主的机制,因此这类城市应该取消,尤其是大城市;他要创造一种新的、分散的文明形式,它在小汽车大量普及的条件下已成为可能;汽车作为°民主±的驱动方式,成为他反城市模型也就是广亩城市构思方案的支柱;他在1932年山版的消失中的城市中写道,未来城市应当是无所不在又无所在的, °这将是一种与古代城市或任何现代城市差异如此之大的城市,以致我们可能根本不会认识到它作为城市而已来临±;在随后出版的宽阔的田地一书中,他正式提出了广亩城市的设想;这是一个把集中的城市重新分布在一个地区性农业的方格网格上的方案;他认为,在汽车和廉价电力遍布各处的时代里,已经没有将一切活动都集中于城市的需要,而最为需要的是如何从城市中解脱出来,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就业相结合在一起的新形式,这就是广亩城市;在这种实质上是反城市的°城市±中,每一户周围都有一英亩的土地来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和蔬菜;居住区之间以高速公路相连接, 提供方便的汽车交通;沿着这些公路,建设公共设施、加油站等, 并将其自然地分布在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之内;赖特对于广亩城市的现实性一点也不怀疑,认为这是一种必然,是社会发展的不可避免的趋势;他写道:°美国不需要有人帮助建造广亩城市,它将自己建造自己,并且完全是随意的±;应该看到,美国城市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普遍的郊迁化在相当程度上是赖特广亩城市思想的体现;3. 柯布希埃的集中主义城市——现代城市设想霍华德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吸引大城市中的人口,从而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与此相反,柯布西埃则指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这两种思想界定了当代城市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 城市的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这两种规划的思路也显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规划思想和规划体系,霍华德的规划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的,因此在其论述的过程中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柯布西埃则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对建筑和工程的内容更为关心,并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这正如他的名言°建筑或革命±所展示的;在关于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走向上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设想完全不同的是柯布因埃的现代城市设想;霍华德是希望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过去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所出现的问题,而柯布西埃则希望通过对过去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本身的内部改造,使这些城市能够适应城市社会发展的需要;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在 1922 年他发表了°明天城市±的规划方案,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书中提供了一个 300 万人口的规划图,中央为中心区, 除了必要的各种机关、商业和公共设施、文化和生活服务设施外, 有将近 40 万人居住在 24 栋 60 层高的摩天大楼中,高楼周围有大片的绿地,建筑仅占地 5% ;再外围是环形居住带,有 60 万居民住在多层连续的板式住宅内;最外围的是容纳 200 万居民的花园住宅;平面式严格的几何形构图,矩形的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规划的中心思想是:提高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在该项规划中,柯布西埃还特别强调了大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在规划方案的中心区,规划了一个地下铁路车站,在车站上面布置了一个出租飞机起降场;中心区的交通干道由三层组成:地下走重型车辆,地面用于市内交通,高架道路用于快速交通;市区与郊区由地铁和郊区铁路线来联系;1931 年,柯布西埃发表了他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 这一方案是他以前城市规划方案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是他的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他认为,城市是必须集中的,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由于拥挤而带来的城市问题时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改造而得到解决的;这种技术手段就是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高层建筑是柯布西埃心目中象征着大规模的工业社会的图腾,在技术上也是°人口集中、避免用地日益紧张、提高城市内部效率的一种极好手段±, 同时也可以保证有充足的阳光、空间和绿化,因此在高层建筑之间保持有较大比例的空旷地;他的理想是在机械化的时代里,所有的城市应当是°垂直的花园城市±,而不是水平向的每家每户拥有花园的田园城市;因此,他规划的城市是°在花园中的城市±,而不是霍华德似的°城市中的花园±式的田园城市;柯布西埃的集中主义城市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 :1传统的城市由于规模的增长和中心拥挤程度的加剧,已出现功能性的老朽,但市中心地区对各种事都具有最大的聚合作用, 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它的集聚功能;2拥挤的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密度来解决;3主张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使人流、车流合理地分布于整个城市;4高密度发展需要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系统;柯布西埃作为现代城市规划原则的倡导者和执行这些原则的中坚力量,他的设想充分体现了他对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通过这些探讨,逐步形成了理性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由他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之中;他的城市规划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二战后全世界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而他本人的实践活动一直要到五十年代初应邀主持时才得以充分施展;但是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随着城市规划领域对人文、社会因素的重视,柯布西埃的机械理性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判;4.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有机疏散理论是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他在 1942 年出版的城市: 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中详尽地阐述了这一理论; 沙里宁认为,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因此城市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与此相一致的,或者说城市发展的原则是可以从与自然界的生物演化中推导出来的;他认为“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所以这条原则也应当作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在这样的指导思想基础上,他全面地考察了中世纪欧洲城市和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建设状况,分析了有机城市的形成条件和在中世纪的表现及其形态,对现代城市出现的衰败的原因进行了揭示,从而提出了治理现代城市的衰败、促进其发展的对策就是要进行全面的改建,这种改建应当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1 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2 把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它最适宜的用途;3 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要达到城市有机疏散的目的,就需要有一系列的手段来推进城市建设的开展,沙里宁在书中详细地探讨了城市发展思想、社会经济状况、土地问题、立法要求、城市居民的参与和教育、城市设计等方面的内容;针对于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他认为“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这两种组织方式,是使原先密集城市得以从事必要的和健康的疏散所必须采用的两种最主要的方法;因为,前一种方法能给城市的各个部分带来适于生活和安静的居住条件,而后一种方法能给整个城市带来功能秩序和工作效率;所以,任何的分散运动都应当按照这两种方法来进行,只有这样,有机疏散才能得到实现因此,有机疏散理论就是把大城市目前的那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为若干个集中的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在这样的意义上,构架起了城市有机疏散的最显着的特点便是原先密集的城区,将分裂为一个个的集镇,它们彼此之间将用保护性的绿化地带隔离开来; 有机疏散理论可以看作为使霍华德田园城市与柯布西埃集中主义思想的折中,成为西方改善大城市问题尤其是卫星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5.卫星城理论与新城运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设想在世纪初就得到了初步的实践,但很显然仍然是一种理想型的设想;在后来的建设实践中,被分化为两种不同的形式: 一种是指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自给自足;另一种是指城市郊区,那里有宽阔的花园;前者的吸引力较弱,也形不成如霍华德所设想的城市群,因此难以发挥其设想的作用;后者显然是与霍华德的意愿相违背的,它只能促进大城市无序地向外蔓延,而这本身就是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到 1920 年代 , 恩温提出了卫星城概念来继续推进霍华德的思想;恩温曾在霍华德的指导下主持完成了第一个田园城市莱彻沃斯 Letchworth 的规划方案和建筑设计, 并积极参加了当时的田园城市运动;他认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在形式上有如行星周围的卫星,因此使用了卫星城的说法;1924 年,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城市会议上,提出建设卫星城是防止大城市规模过大和不断蔓延的一个重要方法,从此,卫星城市便成为一个国际上通用的概念;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山了卫星城市的定义, 认为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1944年, 阿伯克隆比完成的大伦敦规划中,规划在伦敦周围建立8个卫星城,以达到疏解伦敦的目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西方经济和城市快速发展时期,西方大多数国家都有不同规模的卫星城建设,其中以英国最为典型,一般称作新城运动;英国伦敦周围的卫星城根据其建设时期的先后分别被称为第一代新城、第二代新城和第三代新城;第三代新城的概念更强调了城市的相对独立性,它基本上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母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卫星城新城已经成为分散大城市过于集聚的功能和人口,在更大区域范围内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功能协调的重要手段;6、社区、邻里单位理论美国建筑师佩里借用社会学中“社区”思想理论,于1929年提出;邻里单位以一个不被城市道路分割的小学服务范围作为其尺度,讲求空间宜人景观的营建,强调内聚的居住情感,强调作为居住社区的整体文化认同和归属感;7、Team10思想及理论现代建筑师会议CIAM中的第十小组Team101955年批判了CIAM的旧思想、旧观念,提出适应新时代要求,关于城市建设的新观念,出发点是对人的关怀和对社会的关注,提出了极富后现代特征的新城市形态概念“蔟群城市”拼贴城市;8.环境行为研究、城市设计20世纪60年代后,城市环境不再仅仅被作为一个视觉艺术空间的问题,而且更被理解为一种综合的社会场所;最先在美国出现了城市设计的概念;9.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区域规划奠基于格迪斯和芒福德等人的理论努力;纽约在 1920 年代末 1930 年代初进行了一系列区域研究,以解决就业与住房问题为主要目标,通过交通网络和聚居地的分布和组织,开创了早期区域规划的实践;前苏联在其社会经济制度的推进下,从 1920 年代起所施行的第一次五年计划、俄罗斯电气化计划以及有关于经济区划的理论研究,以及随后的以人口再分布为核心的居民点网络规划,都对世界范围的区域规划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起了推进的作用;美国在 1933 年开始实施的田纳西河流域规划所取得的显着成就,则为区域规划的发展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在 1950 年代以后,在经济学界和地理学界的推动下,欧美学者在对区域经济发展所进行的研究中,提出了许多有关城市区域发展的综合性理论,使空间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得到了统一,并由此而新兴起°区域科学±这样一个学科群,为城市和区域规划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二、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现代城市规划发展基本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开始,经过 20世纪 20、30 年代现代建筑运动的推进, 以雅典宪章为代表, 其实践活动主要集中于战后西方城市重建和快速发展阶段;第二阶段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 以马丘比丘宪章为代表,建立了新的规划思想与方法, 这一阶段仍在持续;这两部文献基本上都是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行总结,然后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一些重要的方向, 以此而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从中我们可以追踪现代城市规划整体的发展脉络;1.雅典宪章1933年在 20 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在建筑学的领域内得到发展的,甚至可以说,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是追随着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的;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的雅典宪章也是由现代建筑运动的主要建筑师所制订的,反映的是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1933年召开的CIAM第四次会议的主题是“功能城市”,会议发表了雅典宪章;雅典宪章依据理性主义的思想方法,对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城市规划应当处理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的功能关系,并把该宪章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大纲;2.马丘比丘宪章七十年代后期,CIAM 鉴于当时世界城市化趋势和城市规划过程中出现的新内容,于1977年在秘鲁的利马召开了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与会的建筑师、规划师和有关官员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 总结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次大战后的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思想、理论和方法的演变,展望了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在古文化遗址马丘比丘山上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该宪章申明: 雅典宪章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一项基本文件,它提出的一些原理今天仍然有效,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发展面临着新的环境,而且人类认识对城市规划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雅典宪章的一些指导思想己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变化,因此需要进行修正;而马丘比丘宪章所提出的,“都是理性派所没有包括的,单凭逻辑所不能分类的种种一切”;3.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的比较从两个宪章的主要思想差异我们可以发现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主导趋势,这些趋势在两个宪章中最明显地表现为:l城市规划由单纯的物质空间规划走向经济社会发展相支撑的综合空间规划雅典宪章的思想方法是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的;这一思想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质在于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就可以形成良好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就能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这是雅典宪章所提出来的功能分区及其机械联系的思想基础;雅典宪章虽然认识到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仍强调“城市规划是一种基于长宽高三度空间——的科学”;马丘比丘宪章则摒弃了雅典宪章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的思想基石,宣扬社会文化论的基本思想;在考察了当时城市化快速发展和遍布全球的状况之后,马丘比丘宪章要求将城市规划的专业和技术应用到各级人类居住点上, 即邻里、乡镇、城市、都市地区、区域、国家和洲,并以此来指导建设;而这些规划都“必须对人类的各种需求作出解释和反应”,并“应该按照可能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意义提供与人民要求相适应的城市服务设施和城市形态”;2城市规划由功能分割走向系统综合雅典宪章最为突出的内容就是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 且对以后的城市规划的发展影响也最为深远;功能分区在当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它主要针对当时大多数城市无计划、无秩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工业和居住混杂导致的严重的卫生问题、交通问题和居住环境问题等, 而功能分区方法的使用确实可以起到缓解和改善这些问题的作用;另一方面,从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过程来看, 雅典宪章所提出的功能分区也是一种革命;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 对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进行了重大的改革,突破了过去城市规划过于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了城市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马丘比丘宪章在对 40 多年的城市规划理论探索和实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雅典宪章所崇尚的功能分区“没有考虑城市居民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结果是城市患了贫血症,在那些城市里建筑物成了孤立的单元,否认了人类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确实,雅典宪章以后的城市规划基本上都是依据功能分区的思想而展开的,尤其在二战后的城市重建和快速发展阶段中按规划建设的许多新城和一系列的城市改造中,由于对纯粹功能分区的强调而导致了许多问题,人们发现经过改建的城市社区竟然不如改建前或一些未改造的地区充满活力,新建的城市则又相当的冷漠、单调 , 缺乏生气;对于功能分区的批评,认为功能分区并不是一种组织良好城市的方法,从 20 世纪50 年代后期就已经开始,而最早的批评就来自于 CIAM 的内部, 马丘比丘宪章明确提出“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并且强调“在 1933 年,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在 1977 年,目标应当是把已经失掉了它们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关联性, 并已经失去其活力和涵义的组成部分重新统一起来”;3城市规划由描绘终极状步入循环过程雅典宪章认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制订规划方案,而这些规划方案的内容都是关于各功能分区的“平衡状态”和建立“最合适的关系”, 它鼓励的是对城市发展终极状态下各类用地关系的描述,并“必须制定必要的法律以保证其实现”;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要求“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人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在城市规划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直接改变了过去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进行描述的观点,而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马丘比丘宪章进一步提出“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这一过程应当能适应城市这个有机体的物质和文化的不断变化”;在这样的意义上,城市规划就是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循环过程,只有通过这样不间断的连续过程才能更有效地与城市系统相协同;4城市规划由专家意志的表达转向对公众参与的鼓励雅典宪章在思想上认识到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因此它强调“对于从事于城市规划的工作者,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在宪章的内容上也从分析城市活动入手提出了功能分区的思想和具体做法,并要求以人的尺度和需要来估量功能分区的划分和布置,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指明了以人为本的方向,建立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内涵;但是受建筑学传统的影响,雅典宪章对规划师、专家等社会精英的主导作用尤为强调:“规划师必须以专家所作的准确研究为依据”, 在此思想的指导下, 城市规划就成为一种少数专业人员表达他们意志并以此来规范城市社会各类群体和个人行为的手段;自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开始,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成为此后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规划不应当以一种价值观来压制其它多种价值观,而应当为多种价值观的体现提供可能,规划师就是要表达这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就是在规划的过程中要让广大的市民尤其是受到规划的内容所影响的市民参加规划的编制和讨论,规划部门要听取各种意见并且要将这些意见尽可能地反映在规划决策之中,成为规划行动的组成部分,而真正全面和完整的公众参与则要求公众能真正参与到规划的决策过程之中;城市规划过程的公众参与现已成为许多国家城市规划立法和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步骤;马丘比丘宪章不仅承认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极端重要性,而且更进一步地推进其发展;马丘比丘宪章提出“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人员、城市居民以及公众和政治领。

(完整版)城市设计理论

(完整版)城市设计理论

城市印象的构成要素的关系
各元素不是孤立的,区 域由节点构成,受边缘 的限定,路径贯穿其中, 标志分布于内。
各元素有规律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插和 叠合,构成城市形体环 境的认知意向和城市形 象。
加强城市印象性的原则与方法
路径
特色鲜明:用途、活 动、空间形式、建筑 立面、细部装饰等
保持连续性:重复特 征、空间开口、沿街 建筑有节奏,方向明 确,交叉口形象生动、 路网有规律等
提出一套市民对城市形态、结构的认知系 统,以人对环境的认同和识别为依据的价 值感,已超出客体的形式,在研究主客体 关系上具有开创性。
城市形象理论——概念
形象性——具形物体使每个特定观察者产 生高效率的强烈心理形象的性能;
公众印象——大多数城市居民心中拥有的 共同印象,即单个的物质实体、一个共同 的文化背景以及一种基本生理特征的相互 作用过程中,达成一致的领域。
西方传统城市设计——理想城市
古罗马.维特鲁威 Vitruvius公元前1世纪 《建筑十书》,倡导者意 大利阿尔伯蒂Atberti.影 响到文艺复兴时期。
内涵:八角形几何布局, 市中心神庙和广场,放 射路+环路,城门与路不 直对,每边长是公建的 服务射程。
西方传统城市设计——开放空间体系
美.奥姆斯特德 Olmsted《公园与城 市扩建 》 1870年
的和平之路》 内涵:”花园城市”同心圆模式
的基本空间,中心中央公园 围合的公共建筑中心,放射 性林荫道想外延伸,划分的 各个分区以环形道联系,针 对新城建设。
田园城市论
城市美化论
美.丹尼尔.伯纳姆Daniel Burnham19世纪末”城市美化运 动”
内涵:不仅建设中心公园、街道广场、 城市景观,注重整体性城市设计 观,整个城市交通系统、公园与 公共开放系统,社区建筑群布局 等综合规划、通盘考虑,呼吁对 城市美化运动立法。1916年纽约 第一个美国区划法产生。

29.当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发展新思潮(上)

29.当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发展新思潮(上)

第一座田园城市Letchworth(1903)
二、资本主义初期的城市规划思想及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产生的里程碑——田园城市(1898)
• 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摆脱了传统规划主要用于显示统治者权威或张扬规 划师个人审美的旧模式,提出了关心人民利益的宗旨,这是城市规划思想立足 点的根本转移。 • 针对工业社会中出现的严峻、复杂的社会与环境问题,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 的狭隘观念,从城乡结合的角度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解决。 • 设想了一种先驱的模式,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体系,对现代城市
─ 思想内核:社会改革的主张
二、资本主义初期的城市规划思想及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产生的里程碑——田园城市(1898)
─ 空间模式:城乡交融、城乡一体的“社会城市”
城乡磁力
空间模式
二、资本主义初期的城市规划思想及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产生的里程碑——田园城市(1898)
• 城市中的所有土地必须归全体居 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交付租 金。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
城市规划的理论+城市规划中的理论=城市规划理论
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说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 文明基石:古希腊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 帝国理想:古罗马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 文明磐涅:中世纪的城市规划思想
古代城市规划
─ 重启心灵: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 唯理秩序: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 先驱探索:资本主义初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 空间模式:城乡交融、城乡一体的“社会城市”
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
值仍归集体所有。 • 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 分。城市规模必须加以限制,每个 城市的人口限制为 3 万人,超过这 一规模,就需建设另一个新城市。 •当人口众多时,可把几个田园城 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形成城市组群, 中心城市的人口可以为58000人。

外国近现代城市规划重要思潮

外国近现代城市规划重要思潮

大赫尔辛基规划
规划思想 在大赫尔辛基规划中,沙里宁广泛地研究交通系统的组织,居住与工作的关系, 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把城市分解为一个既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各部分布置 有住宅、商店、学校以及生产车间等,形成相对半独立的单元。各自拥有用绿化地 带分开、用高速交通联系起来的中心。
空间布局 新城区以半径为6-9km的半圆环形围绕老城中心布置,相邻中心间的距离为 2-3km,区界间的最小距离为 0.5km。
设想在城市里建高层建筑,现代交通网和大片绿地,为人类创造充满阳光的 现代化生活环境.他认为,大城市的主要问题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过大;城 市中机动交通日益发达,数量增多多,速度提高,但是现有的城市道路系统及 规划方式与这种要求产生矛盾;城市中绿地空地太少,日照通风、游憩、运 动条件太差.因此要从规划着眼,以技术为手段,改善城市的现有空间,以适 应这种情况.他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想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 他还认为,交通问题的产生是由于车辆增多,而道路面积有限,交通愈近市中 心愈集中,而城市因为是由内向外发展,愈近市中心道路愈窄.他主张中心空 地,绿地要多,并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以及车辆与住宅的直接联系,减少 街道交叉口或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
对城市的评价 对城市的评价应该包含两个方面,即物质的和精神的,作为物质生活必 要手段的物质条件应当支持人的精神文明的发展,促进居民在精神文明上求 取进步。城市是人的物质寓所,城市也是人的精神家园。
城镇建设的基本原则 以此,沙里宁提出了城镇建设的基本原则:表现的原则、相互协调的原则 和有机秩序的原则。
田园城市实践:莱彻沃斯,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第一座田园城市。
马塔的带形城市
带形城市是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 伊· 马塔1882年提出的城市沿一条 高速度、高运量轴线向前发展的设想。 他认为:要限制城市宽度而能无限延长其长度。这可最好地组织安排 城市各种不同功能分区,最方便而经济地铺设供电供水管线,使城市 最有效率而居民最易接近自然。因而居住、生产、商业和服务设施可 以沿交通线布局,从而形成带形城市结构。 他甚至畅想可形成由西班牙到俄罗斯横跨全欧的矩形带状城市(图1)。

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潮

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潮

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潮我国城市设计理论渊源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的《周礼·考工记》。

该书“匠人营国”一节实际上是西周奴隶制王国国都的城市设计模式。

上述理论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都城建设影响很大。

它体现了封建统治者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主题思想。

这一整套理论体系再配以一整套封建宗法、礼制、等级等严格的制度,实际上对城市功能布局作了非常具体的安排。

明北京城就是按此建设的一个最好的实例。

西方城市设计理论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建筑师希波丹姆斯(Hippodamus)。

他的城市设计思想反映了古希腊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政治和人本主义。

他所规划的米利都城(Miletus)和普南城(Priene)都是方格形道路网,城市的中心广场(Agora)是市民活动的中心,在空间设计上追求几何形体的和谐、秩序、不对称的均衡。

这和中国封建都城的轴线对称是完全不同的手法。

人称这种处理手法为“希波丹姆斯城市模式”(Hi ppodamusPattern)。

如果说古代城市性质、功能比较简单的话,那末近代,特别是现代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就变得十分复杂。

为解决众多的矛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应运而生。

例如:1.从花园城市到新城设计理论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Ebenizer Howard)提出的“花园城市”理论,第一次把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圣西蒙等人的理想城市设想加以具体化,在新城城市设计上开了先声。

虽然霍华德也建了两个小城市作为试点,但真正开始新城运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按大伦敦规划在伦敦周围建起了8座新城。

哈罗城是它的代表。

这是英国第一代新城。

经过第二代伦康新城(Run Corn)、霍克新城(Hook,未建),到现在已建起以密尔顿·凯恩斯(MiltonKeyens)为代表的第三代新城。

除英国以外,法国、瑞典、芬兰等其他欧洲国家也建起不少新城。

日本、美国也掀起了新城建设热潮,苏联、东欧各国,直至中国也在效仿。

城市设计理论

城市设计理论

城市触媒论
美.韦恩.奥图Wayne Attoe 和唐.洛干Down Logan,1988 《美国的城市建筑》。 内涵:提出“城市催化”、 “可用元素”概念,一项独立建筑、城市设计项 目、一个计划、政策都会带来相关影响,影响 城市开发和城市形式改变。促进城市设计与城 市开发、管理联系起来,开发建设与城市结构、 经济的影响联系起来。
田园城市论
英.霍华德E.Howard 1896年《明日:走向真正改革 的和平之路》 内涵:”花园城市”同心圆模式 的基本空间,中心中央公园 围合的公共建筑中心,放射 性林荫道想外延伸,划分的 各个分区以环形道联系,针 对新城建设。
田园城市论
城市美化论
美.丹尼尔.伯纳姆Daniel Burnham19世纪末”城市美化运 动” 内涵:不仅建设中心公园、街道广场、 城市景观,注重整体性城市设计 观,整个城市交通系统、公园与 公共开放系统,社区建筑群布局 等综合规划、通盘考虑,呼吁对 城市美化运动立法。1916年纽约 第一个美国区划法产生。
城市印象的构成要素的关系
各元素不是孤立的,区 域由节点构成,受边缘 的限定,路径贯穿其中, 标志分布于内。 各元素有规律地穿插和 叠合,构成城市形体环 境的认知意向和城市形 象。
加强城市印象性的原则与方法 路径
特色鲜明:用途、活 动、空间形式、建筑 立面、细部装饰等 保持连续性:重复特 征、空间开口、沿街 建筑有节奏,方向明 确,交叉口形象生动、 路网有规律等
中国现代
城市设计理论
——山水城市论
西方近现代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理论分类
功能主义——雅典宪章的居住、工作、游憩、 交通 体系主义——路易斯.康的费城中心区交通分析 和丹下健三“带形城市” 形式主义——卡米罗.西特空间设计观点和 丹尼尔.伯纳姆的城市美化运动 人文主义——Team 10提出人类和谐阶层 理性主义——雷昂.克莱尔公共空间、城市肌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城市设计的发展理论思潮转载]1.3[国内外城市设计的发展理论思潮1.3我国城市设计理论渊源可以上溯到多年前的《周礼考·2000工记》。

该书匠人营国一节实际上是西周奴隶制王国国都的城”“市设计模式。

上述理论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都城建设影响很大。

它体现了封建统治者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主题思想。

这一整套理论体系再配以一整套封建宗法、礼制、等级等严格的制度,实际上对城市功能布局作了非常具体的安排。

明北京城就是按此建设的一个最好的实例。

西方城市设计理论可追溯到公元前世纪古希腊建筑师5希波丹姆斯()。

他的城市设计思想反映了古希腊Hippodamus 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政治和人本主义。

他所规划的米利都城()和普南城()都是方格形道路网,城市的中PrieneMiletus 心广场()是市民活动的中心,在空间设计上追求几何形Agora 体的和谐、秩序、不对称的均衡。

这和中国封建都城的轴线对称是完全不同的手法。

人称这种处理手法为希波丹姆斯城市模“式()。

ppodamusPattern”Hi如果说古代城市性质、功能比较简单的话,那末近代,特别是现代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就变得十分复杂。

为解决众多的矛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应运而生。

例如:从花园城市到新城设计理论1.3.1.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花园城市”Howard)1898“(Ebenizer 理论,第一次把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圣西蒙等人的理想城市设想加以具体化,在新城城市设计上开了先声。

虽然霍华德也建了两个小城市作为试点,但真正开始新城运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按大伦敦规划在伦敦周围建起了座新城。

8哈罗城是它的代表。

这是英国第一代新城。

经过第二代伦康新城()、霍克新城(,未建),到现在已建起以HookCornRun 密尔顿凯恩斯()为代表的第三代新城。

除英MiltonKeyens·国以外,法国、瑞典、芬兰等其他欧洲国家也建起不少新城。

日本、美国也掀起了新城建设热潮,苏联、东欧各国,直至中国也在效仿。

可以说新城运动几乎遍及世界所有的大城市。

建设新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特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环境恶劣的矛盾,并通过疏散大城市的人口,创造田园式的理想城市模式。

尽管最初设想的疏散特大城市人口的目的未能完全实现,但却为特大城市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由于新城规划思想的发展,也使城市设计的理论得到了发展。

英国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吉伯特()是哈罗新城的设计者,他所F.Gibberd著的《市镇设计》()一书是一本比较有影响的Designown T论著。

该书总结了英国新城建设经验,并把它上升到理论。

全书共章。

~章是理论基础,强调城市设计是三度空间的1416环境设计,既要考虑功能,又要考虑艺术。

这四章包括了城市素材,城市设计遗产,城市美学和原则以及城市形式和视觉要素等。

这些都是讲述城市空间艺术,并以功能和艺术相结合的原则,论述了城市总体和各个部分的空间设计原则和方法。

在艺术观方面他继承了西特()、沙里宁()E.SaarinenC.Sitte和莱特()的艺术观,讲究人的尺度,强调有机和谐,.L.WrightF 特别是人工和自然要有机结合。

由于作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书中理论密切结合实际,对我们有很大参考价值。

但是吉伯特的理论也有局限性。

一是囿于英国新城理想模式和审美观,对现代化大城市高度复杂的功能、技术、艺术条件下的城市设计问题注意不够;二是过份强调现实,对未来新的设想、趋势不够重视,甚至排斥。

勒柯布西耶()和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orbusier·Le1.3.2.()的城市设计理论CIAM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对建筑、艺术、城市规划与设计·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他年撰写的《明日的城市》一1922书中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观点。

面对大城市高度发展的现实,他主张依靠现代技术力量,从规划着眼,技术着手,来充分利用和改善城市有限空间。

他建议减少市中心建筑密度,增加绿地,增加人口密度,其具体办法是高层化。

年他提出了改建巴黎的方案。

这个方案就是以摩天大楼、1925快速道路、立体交叉和大片绿地来彻底改造旧的巴黎市区。

他的建筑艺术观,也是一反中世纪古典艺术传统,以几何形体作为形式美的标准,将它作为新时代建筑的音符。

他的这套理论,对巴黎这座历史名城来讲,当然是不可能被接受,也无法实现的,但对西方大城市战后的复兴却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它适应了特大城市技术、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

他的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太忽视现实,忽视传统,因此年代以后,70他的这套主张受到抵制。

柯布西耶对城市规划和建筑界的重大贡献还在于倡导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这个协会成立于年,年解散。

在这个组织活动的年中共召开了1956281928次年会,这些会议对国际城市规划与设计、对现代建筑均起10了很大作用。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年在希腊雅典召开的第1933四次年会。

在这次会议以后发表的城市计划大纲(又称雅典““”宪章)为现代城市规划奠定了理论基础。

雅典宪章强调城市功”能分区,强调自然环境(阳光、空气、绿化)对人的重要性。

它对以后城市规划中的用地分区管理()、绿环(Zonning、邻里单位()、人车分离、)belt GreenUnit Neighborhood建筑高层化、房屋间距等概念的形成都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这些理论指导下的新城设计,有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和印度旁遮普邦首府昌迪加()。

这两ChangdighBrasilia座新城在城市设计上都力图表现出新的主题思想,即功能和艺术上都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精神。

在这方面这两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实践也确实取得了不少突破和成绩。

但他们也存在着共同的缺点,这就是缺乏传统,很少考虑现状,一切都是人为,因而使人们感到陌生、呆板、缺少魅力,缺少人情味。

由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观念形态的改变,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理论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年召开的第十次年会确定1956议题为组群的流动性(Cluster“-)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变化和成长。

会议认为:”tymobili——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化和生长的极为复杂的有机体,而过去的这套理论过于机械。

另外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组织也过于臃肿,这些都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因此这次会议以后,就CIAM 解散了。

代之而起的是一批第十次年会的筹备人青年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设计师。

他们成立了另一个组织小组。

X—Team这个组织在年代热闹了一阵,但是由于群龙无首,百家争鸣,60形成了不少流派。

如著名的皮特斯密森()夫Smithson·Peter妇规划设计的法国图卢兹()、勒玛利(LeoulouseT.)两城市,把城市功能分成干和巢两部分。

干是”Merrie”““”“道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它将城市连成系统;而巢是”“附在这些干上的蜂巢式公寓型居住空间。

这种城市体现了组““”群流动、生长变化的规划设计思想。

受这种思想影响的还有日”本名古屋市高藏寺新城的规划。

由于思潮的影响,在日本也出现了新的学派,这一Xeam T学派借用生物学名词称为新陈代谢学派。

他们认为从宇宙到生”命,都有新陈代谢过程,人们的任务是促进这种新陈代谢的实现。

他们发表了新陈代谢()宣言。

这一学”Metabolism“1960派成员很多,如桢文彦、菊竹清训、黑川纪章、大高正人等。

他们各自的创作理论虽然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把现代文明和作为这种文明集约化场所的城市,看成是新陈代谢的哲学范畴。

他们结合世纪东京的城市规划,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城市设计21方案,其中日本著名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丹下健三提出的城市轴理论最具有代表性。

它的基本构思有以下点:3()变封闭型单中心城市结构为开放型多中心城市结构;1()变向心式同心圆城市发展模式为环形交通轴城市发展2模式;()城市摆脱旧区向东京湾海上发展。

3.新陈代谢学派的城市设计构想中畅想成份多,对未来城市和建筑的发展有很多启发,其中某些局部还得到了实现。

他们追求的是功能、技术和艺术的有机结合;自然和人工环境之间的和谐;历史与现代之间的对话。

从卡米罗西特到伊里尔沙里宁··1.3.3.卡米罗西特()是世纪末到世纪初著19·20Camillo Sitte 名的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

他在年出版的《城市建设艺1889术》()一书中批评了当时Cities of BuildingThe Art在城市设计中盛行的形式主义刻板模式,认真总结了中世纪城市空间艺术的有机和谐特点,努力探索城镇建设的内在规律。

他非常强调城市空间要和自然环境相协调。

在城市空间艺术创造中他又强调以下三个方面:()自由灵活的设计;1()建筑之间的相互协调;2()广场和街道应组成有机的围护空间。

3.他的这些理论都是从大量分析中世纪欧洲城镇的实例中总结出来的,对后代影响很大,形成了城市的艺术()Art“Civic”这一专门领域。

伊里尔沙里宁(),著名美籍Saarinen Eliel·芬兰建筑师(~年),曾规划过芬兰首都赫尔辛基,18751950并设计了该市的主要火车站,年赴美,创办了匡溪艺术学1923院()。

他撰写的两本书,一本是ofArt brook Academy Crane 《论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The—City—Its,另一本是《形式探索:艺术,,)futuredecay GrowthItsIts的基本途径》(:An FormFoundamentalSearch for-proach Apto。

这两本书是他的体形环境设计观的代表作。

在《论)Art“”城市》一书中,他着重论述了城市的有机分散、城市设计和体形环境三方面理论。

他的城市建设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点:3()表现的原则。

即城市设计要反映城市的本质和内涵;1()相互协调的原则。

即城市和自然之间、城市各部分之2间、城市建筑群之间要相互协调;()有机秩序的原则。

这是宇宙结构的真正原则,生物”3“是这样,城市也是这样。

伊里尔沙里宁很推崇的观点,强调城市应该是有机C.Sitte·的,如同自然生长出来的。

城市规划与设计要适应这一规律。

.他十分重视体形环境,认为大到城市,小到工艺品,都是体形”“环境的一部分,都要讲求体形秩序()。

他创办的匡order form溪艺术学院就是一个体形环境设计学院,融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绘画、雕刻、园林,工艺设计于一体。

沙里宁的思想对后代、对世界各国都有影响。

我国梁思成先生就提出体形环境问题,并将建筑系一度改名为营建系。

”““”梁先生的继承者吴良镛先生年代末赴匡溪艺术学院学习,是40沙里宁的最后弟子之一,他也继承了沙里宁的思想体系。

今天美国不少大学的建筑系改名为环境设计系,日本筑波大学设计系也仿匡溪模式办学,说明沙里宁的影响是极深远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