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学中的“脑主神明”论
对中医学“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的再认识
对中医学“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的再认识
陈士奎
【期刊名称】《上海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3(37)1
【摘要】在回顾《黄帝内经》及历代医家关于心、脑功能的论述的基础上 ,提出变革“心主神明”说 ,确立“脑主神明”论的观点。
指出 :传统中医学虽以“心主神明”立论,但对脑与精神、感觉、知觉及生命健康的关系也有描述,与“脑主神明”的认识相接近 ;并从系统修正、审慎扬弃、理论建设、方法论研究等四个方面分析 ,强调确立“脑主神明”论符合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
【总页数】3页(P3-5)
【关键词】心主神明;脑主神明;中医脑科学
【作者】陈士奎
【作者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3.1
【相关文献】
1.对"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的认识 [J], 王金成;史晓燕
2."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的再认识 [J], 朱向东;田文景;李兰珍
3.再论"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 [J], 刘兴仁
4.近代关于“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的认识 [J], 陈静;刘巨海;王振国
5.从“心主神明”内涵阐释的视角谈如何正确认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J], 陈小平;孙相如;周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的探讨
展主要基于 “ 有诸 内,必行之于诸外” 的观察 方法 ,因而
它不是一 个单纯解剖 学概念 ,更主 要的是概 括 了人体某一
善脑 的认 知功能( “ 即 心主 神 明”) ,并且疗 效均显著强于
西药口。 1
系统的生理 、病理学概念 。故中医脏象 中将人 的精神 、意
识、 思维活 动不仅 归于五脏 , 且主要归于 心的生理 功能 , 而
动 的器官 ,把大脑 思维活动看 为心的功能活 动之一 ,在临
论点 , 认为 “ 心主神 明” 理论是 中医的一 个失误 , 应变 “ 心 主神 明” 为 “ 脑主神 明”…,我们认为 这种观 点是建立在 西医基础理论基础之上 的, 有违 中医学脏象学说及神 明的
内涵,本文就 此问题作一探 讨。
中医的心阴虚心阳虚心气虚心血虚效果的基础上结合古代解剖和人体生理生活及自然现心火亢盛痰火扰心痰迷心窍等病证部分体现了神志方象的观察运用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推论出来的其发面的病理变化益心气养心血温心阳清心火化痰展主要基于有诸内必行之于诸外的观察方法因而开窍等治疗方法能改善上述病理变化
维普资讯
[ yw r s rc io a c i s dcn Hercnrln naat i B an o t ln n l cii Ke o d ]T adt nl hn e i e me iie at o t l gmetl cvt oi iy ri c nr l gme t t t oi a a vy
到底是“脑主神明”还是“心主神明”?
到底是“脑主神明”还是“心主神明”?笔者跟随湖北省中医院脑病科主任丁砚兵教授学习,听其讲解“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收获甚多。
故将丁砚兵关于“心主神明”的观点简介于此,与大家交流。
“心主神明”即心主神志,或心藏神,此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辛夷条下有“脑为元神之府”,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也指出“灵记性在脑不在心”。
由此,“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
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及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的迅猛发展,人们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脑在思维活动的产生中至关重要,而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心脏在神智活动中起作用。
于是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心主神明的观点是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年代形成的,缺乏科学性,主张将“心主神明”变革为“脑主神明”。
对此,丁砚兵指出,要辩证看待“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要搞清楚“心主神明”的由来,弄清楚“心主神明”的含义,切不可盲目变革。
01“心主神明”源于古代哲学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心主神明”理论也不例外。
如《荀子·解蔽篇》指出“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纵观古代书籍可以总结出,心的含义有核心、根本、中心、中央等含义。
且由于古代的科学技术不发达,封建思想不容古人进行人体解剖,当古代哲学家对产生意识活动的器官进行探索时,便很顺理成章地形成了“心灵论”。
它不仅影响着《内经》“心主神明”观点的提出,而且也为世人所接受。
02“心主神明”的含义“神明”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反应等,无不包含在神的范围。
而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
中医“心主神明”是指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由心所主持。
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则精神健旺,神志清楚;反之,则可致精神神志异常,出现惊悸、健忘、失眠、癫狂等证候,也可引起其他脏腑的功能紊乱。
论心脑共主神明
致 新生 儿脑髓 先天不 足的疾患 。
镲 问・ 六节藏象论> 云: “ 心者 ,生之本 ,神之变 f。 i ”万物 土
之 生 ,在于 气化 不息 ,人 身之 生命 在 于 心之 功能 。心之 功 能具 体
包括两方面:主血脉与主藏神。心主血脉包括了主 f 、主脉 两方 0 I 面;心主藏神的生理功能也包含了两个方面 :第一,在正常情况 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外界客观事物 ,进行精} 、意_ 、 维 l I I i : } l 活动;第二 ,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心因为藏 主” ,只有在心神统领下 ,机体才能维持和谐与统一,
论 心脑 共主 神 明
蒋 俊 t 刘韩 丰 吴润 秋
【 关键词】心;脑;神明;心脑共主神明
中图分 类号 :R 2 2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 号 :1 7 - 14 f0 0 1— 0 0 0 6 1 8 9 2 1 ) 5 0 4 - 2
神 H 山何脏 所主 ,亦 即神 H 的定 化 r题 ,历代 I J J J J u J 家捉 过 同的看 法 ,主 要包括 “ 主 冲H 沦” “ 主神 H沦I 、 “ 系统 心 J J 、 腑 J 】 ’ 心
… …
脑息息相通 ,其神明 白湛然长醒” ,心与脑正是以 “ 神明”为纽带
紧 { 系起 来 的 ,因 此心 腑两 者之 『J 卡通 之 处 ,{H 为心 呐 箭联 n u J IJ lJ J
所』 主
血 余则怒, 址则恐” 。失血过多町出现神H失t ,如 雠 J d J 所。 : “ ’ 新J之人 ,内亡汁液『血虚志弱 ,使人精冲昏 f f f
在中医里讲,心与脑,该谁主神明?
在中医里讲,心与脑,该谁主神明?热议话题中医为何以心藏神,而不是脑藏神为主流之说?这是个近现代论争的热门话题,至今仍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但,这可能是一个不存争论基础的伪争论!这个争论要形成,逻辑基础是:心,在古代只是指解剖结构(血肉)之心,古人以此心来言主神明。
所以错了几千年,现在要纠正为脑主神明才对。
问题是:心在古代只是指血肉之心吗?要弄清这一问题,就有必要追溯到心藏神的理论起源。
文化沿革任何观念的形成都有一个文化历史沿革,心藏神是从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心灵论”脱胎而来。
注意(此处敲黑板):灵或灵性是无形的,当心与灵相合并称时,说它完全是指代解剖之心,这不太说得过去。
用“心”来代表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泛见于古代哲学、文学、艺术、文字以及习俗等方面。
老子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道德经·第三章》)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庄子谓:“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庄子·应帝王》)方士庶言:“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
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
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
”(《天慵庵随笔》)。
与精神、思维、情感有关的字,大多有个竖心旁或心字底。
在汉语中以心来表达精神、情感、思维的话语也一直习惯沿用,如“心有灵犀”、“独具匠心”、“心驰神往”、“惊心动魄”、“心情舒畅”、“眼不见,心不烦”等。
因此,作为人的思考所出之处的命名,中医循古例而用“心”就成了一种惯性;但血肉之心也是自古知之,亦循古例。
那么,“心”这个符号在中华文化中一直就是双肩挑的,既可为心脏(血肉之心),又可是无形的人体主宰及思维发生处(神明之心)的代称。
由于一直扮演着双重角色,日久就如庄周梦蝶般,不知我之为蝶,还是蝶之为我,产生了角色混融。
司外揣内“司外揣内”就是根据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生理、病理表现)来反推人体内脏功能的方法。
驳脑主神明
驳脑主神明摘要:古老的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而自现代医学进入中国以来,脑主神明之论大行其道。
然而,心主神明的理论在领床中依然指导着广大的中医临床工作者的治疗,无不见效。
鄙人今不论心为何主神明,兹仅提出一些例证和依据来说明,脑为何不能主神明。
关键词:心、脑、神明。
Abstract: The anci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lieves thatthe mind governs the Shenmings, but since modern medicine came into China, the theory that the brain governs the Shenming has become popular. However, the theory of mind dominating the mind still guides the treatment of the majority of clinical worke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all of them are effective. No matter what the mind is, I only give some examples and evidences to show why the brain is not in charge of the Shenming.Key words: heart, brain, Shenming.1从中医驳脑主神明脑的生理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的两个方面:一·脑为清灵之藏。
一方面脑为诸阳之首,位高气清,乃真气之所聚,不容邪犯,如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可导致头痛头重甚至神志昏朦等疾病。
另一方面,诸髓皆属于脑,而髓乃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在后天之精的充养下所化,气质至清至纯,功能荣脑养骨。
张锡纯“心脑共主神明”说分析
张锡纯“心脑共主神明”说分析来源:唐汉中医药网作者:潘大为早在西医在近代中国普及之初,怎样处理中西医的差别就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以“神明”问题(本文的“神明”指思维意识)为例,清末民初名医张锡纯(1860—1933)为弥合中西医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作了积极的尝试,得出了独特的“心脑共主神明”说。
1、《内经》与《说文》张锡纯认为中医比西医高明,“西医新异之理原多在中医包括之中,特古籍语意浑含,有赖后人阐发耳。
”不过在西医对中医的冲击成为事实的时候,找出这些“语意浑含”的地方就很重要了。
首先是《说文解字》:“古文‘思’字作‘息’,上从‘囟’,即顶门骨。
徐氏《说文》释此字谓‘自囟至心如丝相贯不绝’,是知心与脑相辅而成思。
而自脑至心,皆为神明之所贯彻普照也。
”“自囟至心如丝相贯不绝”句实际上出自黄公绍《古今韵会举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思”字时引用了该句。
古“思”字义是否如张锡纯所想当然的与今义相同,属古文字学研究范围,本文无法评论。
在中医方面,张锡纯的证据是《素问遗篇·本病论》的“神游上丹田,在帝太乙君泥丸宫下”,以及《素问·脉要精微论》的“头者精明之府”:“夫精明即神明也。
头即脑之外廓,脑即头之中心点也。
国家之货财藏于府,兹则名之为府者,确定其为神明所藏也。
”《素问·遗篇》是后世伪作。
历代对《脉要精微论》“精明”之义也说法不一。
两处可疑的引文,远不足以构成有说服力的证据。
再说,“神明藏于脑部”与《素问·灵台秘典论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也明显矛盾。
但张锡纯还是找到了破解的方法。
“《素问》灵台秘典日:‘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细绎经文,盖言神明虽藏于脑,而用时实发露于心,故不日藏而日出,出者即由此发露之谓也。
” 按他的解释,“出”字暗示了神明藏于脑而发于心,所以《脉要精微论》说神明藏于脑与《灵台秘典论》说神明出自心并不矛盾:“脉要精微论所言者神明之体,灵台秘典论所言神明之用也。
关于大脑的神话:心主神明
关于大脑的神话:心主神明在中国古代,人们大多持有“心主神明”的观念,认为心才是人的精神中枢所在,主导着人的所有思想、情感和思维,甚至连中国传统医学的五脏六腑中都没有大脑的一席之地。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对大脑功能有过如下陈述,雷公问黄帝:“不知水所从生,涕所从出也(译:眼泪和鼻涕是从哪里来的)”,黄帝答道:“ 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
髓者,骨之充也。
故脑渗为涕(译文:眼泪和鼻涕来自大脑,大脑属阴,里面的东西和骨头里的一样是髓,脑中的髓从与其相通的鼻腔渗漏出来,便有了鼻涕和眼泪)”。
对于这种观念,鉴于古人受其历史认识水平局限,权当作神话传说呵呵也便作罢,批评都嫌多余。
心主神明的观点并非中国特色,各国古人都有大致相同的看法。
古希腊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也主张心主神明,而且认为大脑是用来冷却血液的。
提醒人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德谟克里特倒是比较看重大脑,他认为灵魂可以一分为三:头管智力,心管情感,而欲望在肝脏里。
这些哲学家对大脑的认识,没有起码的解剖学经验作为基础,但基于空想而抛出的结论却成为大众的普遍观念。
一旦动起手来主动掌握些许实践经验,即便是古人,他的观点也会立马惊艳起来。
同样是在古希腊时期,被人尊称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对大脑的认识就比较超前。
希波克拉底在其有关癫痫症的著述中这样评价大脑的功能,“人们应当知晓,愉快、高兴、笑和运动,悲痛、伤心、勇气和哀伤……这一切都来自大脑……”。
在古希腊之后的古罗马时期,著名医生盖伦对大脑的重要性有更进一步的清醒认识,他对大脑的认识已经理论化。
基于执业经验的总结,他认为人体所有的肌肉都通过神经和大脑相连。
在今天看来,作为医生的希波克拉底或者盖伦,通过自身实践得出的有关大脑的认识是基本可靠的。
可惜的是,他们的真知却扭转不了大众已经从哲学家那里接受的谬论。
经过逾千年的中世纪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一些持有经验主义的哲学家起到了扩散真知的作用。
例如,著名哲学家笛卡尔对大脑的认识继承了盖伦,并认为有关人和动物的大多数行为,都可以通过机械唯物的方式加以解释和理解。
试论“脑主神明”理论在脑病诊治中的主导作用
o h n s r d t n dc y tm d s t a g i ei e t h d c l s n ci i . fC i e e T a i o a Me ia S s i l l e a es u d l o t e me i a e i l c n n u n
lp t y o ah T N L — . I u — i, I a A u l Q N R of LUT i u e
( . rd aeSu etfGa e 0 5, u nx rd in l hns Mei l nv i , a nn 3 0 1 C ia 1 Ga u t tdn o rd 0 G ag i a io a i e dc i  ̄ t N n ig5 0 0 , hn ; 2 T t C e aU e y 2 eFr f l t o i loG a g i rd in l hns d a n e i , a nn 3 0 1 C i ) . i t f i e H s t u n x a io a C ie Me i lU i rt N n i 5 0 0 , hn sA a d p a t i T t e c v sy g a
“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之争
摘要:概述“心主神明”、“脑主神明”与“心脑共主神明”三派的学术观点和论据,并对中医学的传统观点“心主神明”和近代张锡纯首倡的“心脑共主神明”观点提出质疑,认为“脑主神明”的观点更符合临床实践,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之争由来已久,目前渐成三个学派,现分述如下。
1“心主神明”派自《黄帝内经》阐述“心主神明”以来,该理论为历代多数医家所遵从,贯彻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现于理、法、方、药诸方面,“心主神明”成为中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
当代医家多继承和遵循该理论,印会河和邓铁涛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一书,明确指出“心主神明”是心脏的重要功能,由于该书是作为全国中医高等院校的教材出版发行,其影响很大并有很高的权威[1]。
邓铁涛教授在其《邓铁涛医集》中进一步指出“心脏不仅有血泵的机械作用,它一定还有能作用于大脑的分泌物”,以证“心主神明”之说[2]。
其后又有诸多学者附和,刘氏认为神明应包括个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和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总属于心,而分属五脏。
“心主神明”的确立,其物质基础是心所主之血气,“心主神明”理论充分体现中医学理论整体观念的特色[3]。
钟氏认为:从五行学说来看,心神与其他四脏神是平等地位,称之“心一”,另有一个协调控制诸脏之中枢,称之“心二”,“心主神明”是通过“心二”对五脏系统的调控作用而实现的。
《内经》所说:“头者,精明之腑”,言头非言脑,而头非脑也,乃指头面诸窍而言。
李时珍论辛荑时突起一句“脑为元神之腑”,其“元神”相当于“一部之神”,即“鼻神”也,纵观《本草纲目》,仍主张“心主神明”。
“脑主神明”是因近代神经解剖学的传入而起。
因此,“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是源于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脑主神明”只是源于西医学的一种观点[4]。
迟氏认为心主神志的物质基础是血,若心病无力行血,脑失血养,其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出现不同程度的神志病症,轻则眩晕、乏力、健忘和失眠,重则昏迷。
中医对脑的认识
中医对脑的认识1. 引言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
中医对于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都有深入的认识和研究,包括脑部。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脑的认识,包括脑的功能、脑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以及中医对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方面。
2. 脑的功能在中医理论中,脑被视为人体的主宰之官,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脑主司人的思维、记忆、意识、感觉和运动等方面的活动。
脑是人体的“海之官”,掌控着全身的生理和心理活动。
中医认为,脑是通过神经系统与其他器官和组织相互联系和调节的。
脑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思维和感觉,还与其他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3. 脑与心、肾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脑与心、肾被称为“三官”,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脑与心:中医认为,脑是心的海之官,心主神明,脑主海津。
心藏神明,脑则负责神明的调控和管理。
心血充足,则脑的功能正常;心血不足,则脑的功能受到影响。
•脑与肾:中医认为,脑是肾的海之官,肾主脑髓。
肾藏精,脑则负责精的调控和管理。
肾精充足,则脑的功能正常;肾精不足,则脑的功能受到影响。
4. 中医对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中医对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辨证施治、药物治疗、针灸疗法和中药调理。
•辨证施治: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和病因等综合分析,确定病情的辨证类型,然后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中风导致的脑血管病,中医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辨证施治,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方法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中医药物治疗是中医对脑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方面发挥治疗作用。
例如,对于头痛的治疗,中医可以选用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等功效的药物进行治疗。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对脑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在特定穴位施加针刺刺激,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达到治疗的效果。
例如,对于失眠的治疗,中医可以采用针灸疗法刺激“心脾相交”、“肝经”等穴位,以促进睡眠。
脑主神明源流探析
脑 主 神 明源 流 探 析
海 英 王 帆
(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 , 辽宁
【 关键词 】 脑( 中医) ; 生理 学
沈阳
1 1 0 0 3 2 )
右, 故伤左角 , 右 足不用 , 命 日维筋相交 。 ” 此认识与现代解
剖学及现代 生理 学家借助 于临床 对大脑 皮层运 动功 能定 位 的论 断 , 几乎是完全 一致 的 , 在解 剖结 构上也 与现代 解
剖学对脑 的认识 “ 锥体交叉 ” 相符 。说 明先秦 的原始解 剖
问题 。现按 照历史 发展顺 序追溯 脑皆 自谓 是。 ” 另《 周礼 ・ 天官 ・ 豕宰》
2 9 l 4年 2月第 3 6卷第 2期
H e b e i J T C M, F e b r u a r y 2 0 1 4 , v 0 l 3 6 , N o . 2
2 9 5
萋 攀 : : 罄 : 燕 鞲 黼 : : 蠢 : : 鬟 # : 懿 : :
其发展过程 。
学是相 当发达 的 J , 对脑的组织结构及解剖是有着令后人
意 想 不 到 的熟 识 。
1 夏商周时期 中医学仅言脑髓不 言脑神
2 秦 汉到宋金元时期的脑主神 明认识论
在此 时期 , 诸子百家兴起 , 学术思想 比较 活跃 , 形成 了 “ 以脑髓 为脏” 的学术流 派。但是随着《 黄帝 内经 》 在 春秋 战 国时期成 书 , 同时确立 了心 主神 明在 中医学 中的经典 地
对 中医神 志病学发展 的重要性 。因此 , 弄清脑主神 明理论 的历史 源流对 中医神志病 学 的发 展是 十分必 要 和棘手 的
"脑主神明"之我见
“ 灵机 记 性 在 脑 ” 的 认 识 ,这 些 观 点 是 正 确 的 ,正 确 认 识 脑 的 生理 功 能 ,对 防 治脑 病具 有 重要 的 指 导 意 义 关 键 词 :黄 帝 内 经 ;脑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3 . 2 2 . 0 0 3 文章编号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3 ) 一 2 2 — 0 0 0 5 — 0 1
明’ ’ ‘ ‘ 心脑共主神 明”之争 ,正确认识 脑 的生 理功能 ,对 用 中医药防治脑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 灵枢 ・ 海论 篇说 : “ 脑 为髓之海 , 其输上在于盖 ,
下在风府” “ 头之大骨为二尺六寸” “ 颅至顶一 尺二寸” 。 《 灵枢 ・ 经水》篇说 :“ ……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可见,当 时已经认识到脑 的位置在 颅内,上至头 盖骨,下 至风府 ,
足 ,清 阳不足 ,则头为之倾 ,九窍为之不利 。 ”此 “ 脑为
元神之府”的著名论 断 ,是 我 国关于脑 与神关 系 的鲜 明 论点 ,也是 符合 自然科学 的。
研究 。神经传 导只是神经 系统一个 简单的生理 功能 ,还 是 中枢神经系 统 “ 王 国” 的外 围。诸 如思维 、情 绪 、记 忆等复杂功能 的细节过程 ,仍然是个 谜 。随着进入 老年
中医对 “ 脑”的研究 ,已有两千 多年 的历 史 ,积 累 了丰富 的经验和一 些系统认识 ,有 “ 心主神 明”“ 脑主神
衷说法 ,其本 身不仅难 以 自圆其说 ,对 临床亦没有 实际 意义 。
我 曾所见 ,一位 中年妇 女 ,背黄谷 去打米 ,只顾 埋 头去刨米糠 ,被打米机 的皮 带链上锣 帽打伤后 脑部 ,见
中医学里的“神”理论是什么?
中医学里的“神”理论是什么?在中华文明的五千年里,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具有独特的神理论体系它不仅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而且更注重人的身体、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调节和预防疾病。
早在几千年前,就有文献记载了疾病防治的相关理论,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可以说,中医从一开始就比疾病更关注健康,因此中医在健康相关的研究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虽然中医概念中没有“健康”一词,但“平人”却概括了人体的健康状态。
如在《素文·调经论》中,“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这一健康的定义与中医的健康观密切相关。
中医“平人”比西医“健康”包含更丰富的内容:阴阳平衡、形神统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指人的健康与环境的统一;“形神合一”是指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统一。
因为形的基础是精,形的功能是气,形的出现是神,形与神的统一是中医学中精、气、神的和谐统一。
中医神理论是研究人体神的概念、产生、功能及其与脏腑、精、气、血、津液关系的学说。
它发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朴素的宇宙观、人生观、健康观,也是中医的核心基础理论之一。
在古代哲学范畴中,神是调控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力量,是宇宙的主人和规律。
例如,《荀子·李伦》说:“列星随旋,明暗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为神。
”中国传统医学中提到的神,是古代哲学中对神的演化的类比。
它是对人类生命的理解,是人类生命的主人,是人类生命外在表现的总称。
虽然它们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但它们在概念、来源和功能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根据不同的脏器,神主要分为脑神,心神,肝魂,肺魄,脾意,肾志等。
神是生命活动的总体现,在调节人类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支配人类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功能。
调节脏器的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神是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而产生的,但神可以指挥、调节和控制这些物质的运作和体内正常的新陈代谢。
脑主神明及其现代诠释
N0 v. 201 6 Vo 1 . 3 9 No. 6
陕
西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
・1 7・
J o u m ̄ o f S h a a n x i U n i v e  ̄i t v o f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心 主神 明 、 脑 主神 明 的 观 点 , 在 中医 学 理论 中
种 观点认 为 “ 心 主神 明” 或“ 脑 主神 明 ” 均不 能 完 整 地 解释 中 医对 “ 神志” 调控机制的认识 , 而 心 脑 共 主神 明表示 体在 脑 , 用在心 , 心 从 系 统 上 控 制 和调
长期并存 , 由于受古代五行学说的影 响, 人们 重视
识, 该理 论认 为 , 心是 君主之 官 , 神 明 由 此 发 出。
明・ 张景岳《 类经 ・ 疾病类 》 说: “ 心为五脏六腑
之大主, 而总统魂 魄, 并该 意志, 故 忧 动 于 心 则 肺
神” 一词 , 但关 于元 神识神与心脑 的关 系 , 又有 不
同的 观 点 。 一 般 认 为 , 元 神为先 天形 成 , 与 生 俱 来, 识 神乃 后 天 获 得 , 属 主观能动 ; 元 神 是 生 命 活
动的内在机制 , 识神是生命活动的表现形式 ; 识神
产生 于元 神 , 元 神支 配识 神 ; 识 神 以元 神 为 基 础 而 发挥 作用 , 并 受 元 神 潜 在 制 约 。神 还 有 为 体 和 为 用之 别 。体指 实体 、 为本质 、 主 内; 用指效用 、 为 影
响、 主外 。
脑 主神 明及 其 现 代 诠 释
从中医“心脑共主神明”的角度浅谈失眠
从中医“心脑共主神明”的角度浅谈失眠摘要:失眠症中医理论一般多从“心主神明”角度来论治,但本文通过近年研究的文献搜集整理,从中医“心脑共主神明”的角度,简述失眠证主要病机在元神失司,当分虚实论治,以安神法为基本治则的观点,为临床治疗失眠扩展思路。
关键词:脑心元神神明失眠1、中医“脑神”与“心神”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中对于心与脑的认识,一直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现在主要的认识是“脑主元神”“心主神明”,而中医心的概念包含部分脑的概念,因此在功能上无法完全将二者区分开来。
张仲景《金匮玉函经卷一·论治总则》“头者,身之元首,人神所注”。
《三因方》曰:“头者,百神所聚”。
杨上善著《黄帝内经太素》曰:“头是心神所居”。
《颅卤经》亦指出,“元神在头,曰泥丸,总众神也”。
明代李时珍称“脑为元神之府”,清代王清任则在解剖学基础上提出脑与精神活动关系密切,曰:“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
王肯堂更说“神之在人也大矣,在足能行,在手能提,在舌能言,……在目能视”。
王宏翰在《医学原始》中明确提出了记忆、知觉和睡眠皆由脑所主的生理病理观,是中医学较早期的脑主知觉和睡眠的理论。
而近代张锡纯先生结合西学提出“心脑共主神明”的认识,将元神与识神、脑与心在功结构上紧密结合,为后世提供了可以借鉴与发挥的认识。
现代研究从“心”与“脑”功能、结构等方面,充分发挥与论述了“心脑共主神明”。
田昕等[1]从心和脑各自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其生理、病理关系分析,得出心为统领,脑为府库,“心神”具有能担当认识和处理事物的能力,意志思虑智皆由“心神”派生。
脑中的“元神”通过感官负责搜集信息及各种感觉,这些信息的接受、判断,并最终存在于脑中。
由心主导脑,心脑配合完成表现“神”的各项生命活动。
而梁繁荣教授等[2],从两个方面总结分析了古人对心脑认识:①心脑通过精神神志活动紧密相连;②心脑依靠络脉紧密相连,从而与五脏六腑的神气相互对接,产生各种生理功能活动。
中医“脑主神明”系统理论科学建构
中医“脑主神明”系统理论科学建构发表时间:2012-05-22T16:15:46.1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8期供稿作者:张柳青[导读] 主张“心脑共主神明”的可以说是调和派,但最终必然倒向“脑主神明”观点,因此,中医对谁主“神明”其实只有二派观点。
张柳青(广东省兴宁市张柳青诊所 514500)【摘要】建构中医“脑主神明”的系统理论。
根据人体大脑信息控制系统理论;中医人体复杂巨系统理论;中医心身医学系统理论;人体大脑信息调控疗法理论等分析归纳,建构具有中医特色优势的“脑主神明”的系统理论。
【关键词】脑主神明大脑信息控制系统人体复杂巨系统巨系统调控中心的功能活动心身医学大脑信息调控疗法谁主“神明”是中医难题?对此,中医历来就有二派意见,一派认为,“心主神明”;一派认为,“脑主神明”。
近代名医张锡纯首先提出“心脑共主神明”的观点。
支持“心脑共主神明”观点的主要依据是大脑的功能活动需要心脏输送血液支持。
但我人为,这个观点是不成立的,因为除大脑以外,全身的各组织器官都需要心脏输送血液以支持,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功能活动,但不能因此认为,心主“运化”或主“呼吸”等,只能说明心与大脑和其它脏器有密切的关系。
理同心脏也要靠血液输送来的营养物质,才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但你不能据此认为,血、或营养物质“主血脉”和“主神明”。
主张“心脑共主神明”的可以说是调和派,但最终必然倒向“脑主神明”观点,因此,中医对谁主“神明”其实只有二派观点。
近20多年来,中医界对谁主“神明”进行了多次的激烈争论。
以邓铁涛教授为代表的坚持“心主神明”的观点,他在临床治疗中、常用温胆汤加味以治疗冠心病、失眠、神经官能症等,取得一定的效果来明证。
认为心脏不仅只有血泵的机械作用,它一定有能作用于大脑的分泌物[1]。
并认为,要使人工心脏能长期显效,必须寻找心脏的内分泌素,并从而证实与提高“心主神明”论观点[2]。
以陈士奎为代表的则主张“脑主神明”论,认为“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都源于《黄帝内经》,在脑科学迅速发展的21世纪,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认为“脑主神明”的基础上,应当恢复中医“脑主神明”的地位,积极开展中医“认识脑、保护脑、开发脑”等揭示脑奥秘的研究[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传统中医学中的“脑主神明”论
作者:韩振廷, HAN Zhen-ting
作者单位:北京国医药研究院,北京,100050
刊名:
中华医史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History 年,卷(期):2012,42(4)
1.张锡纯中医论说集 2007
2.董仲舒春秋繁露 1989
3.邵同珍医易一理 2012
4.王新陆王新陆文集 2005
5.蒲辅周蒲辅周医疗经验 1976
6.喻昌寓意草 1987
7.赵献可医贯 1997
8.黄帝内经素问 1963
9.宋均春秋纬 1994
10.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1965
11.张寿颐中风斠诠 2006
12.张士骧类中秘旨 2006
13.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2002
14.张介宾类经图翼 1965
15.严用和严氏济生方 1997
16.喻昌寓意草 1997
17.汪文绮杂症会心录 2011
18.张君房云笈七签 1996
19.吴尚先理瀹骈文 1997
20.春秋三传 1987
21.赵台鼎脉望 2011
22.司马承祯元气论 2009
23.魏收魏书 1974
24.王符潜夫论 1993
25.卫讯颅囟经 1997
26.王清任医林改错 2001
27.李时珍本草纲目 1930
28.尚书 1987
29.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984
30.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1993
31.张志聪灵枢集注 2002
32.张介宾类经附翼 1965
33.灵枢经 1963
34.张志聪素问集注 2002
35.张介宾类经 1965
36.吴崑黄帝内经素问吴注 2001
37.曾慥道枢 2009
38.司马承祯天隐子 2009
39.周易 1990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hyszz201204001.aspx。